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学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材分析:
1.本科教材在“从‘无为’到‘有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儒学成为正统”三方面介绍了新儒学在西汉被重视、推崇和发展的过程。
2、董仲舒建立新儒学体系,使之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加上西汉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新儒学随之被汉统治者尊崇,去的正统地位。
3.汉代尊儒奠定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地位,对中国社会发展影响至深。
学情分析:
1.普通高中的学生基础差,学习兴趣不高,高中历史的学习有较大的难度。所以,教学中能力要求不能过高,要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通过调查,学生对儒家学说及其代表人物等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属于知其皮毛的层次。历史思维能力低。
3.学生对“独尊儒术”对后世的影响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汉初“无为而治”的情况;理解董仲舒新儒学的思想主张;汉武帝尊儒倡儒的措施及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2、过程与方法:归纳内容,展示并分析资料,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思想统一、文化统一对于维护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具有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董仲舒新儒学思想主张,西汉教育体制的初步建立。
难点:对新儒学思想主张的理解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教学环节:
共五个环节:
第一环节:学生完成学案,时间5分钟。
第二环节:简介董仲舒;对新儒学的思想、汉武帝尊儒的措施和西汉教育状况等内容进行归纳及必要的分析、说明。突破重点。时间15分钟。
第三环节:问题探究。突破难点。时间15分钟。
第四环节:教学评价。问题探究也包括了评价。另外,可以通过课堂练习进行检查评价。时间5分钟。
(二)教师活动:
教师课前要准备学案。
多媒体展示董仲舒及其代表作简介;展示鲁壁、汉武帝、五经书影、授经讲学图等资料。对有关内容进行分析说明。
多媒体展示两个要探究的问题:西汉前期的政治为什么会从‘无为’转向‘有为’?儒学成为正统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教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指导,也可以参加讨论。
(三)预设学生行为:
完成学案。
学生对君权神授、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会有疑问。
第二个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会有较多的疑问。
(四)设计意图:
完成学案,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
展示资料增强历史感,帮助学生理解有关知识。
问题探究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价值观。
板书设计:
一、从“无为”到“有为”
1、西汉初期,“无为而治”
2、汉武帝时,积极进取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1、董仲舒简介:汉代大儒;代表作《春秋繁露》;建立新儒学体系
2、新儒学的思想主张
(1)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2)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
(3)提出“三纲五常”
3、评价:随时代变化而发展,适应了“大一统”和中央集权的需要。
三、儒学成为正统
1、汉武帝尊儒
2、西汉的儒学教育
学生学习活动评价设计
课堂练习
一、选择题
1、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①中央集权的强化②思想控制的加强③大一统局面的形成④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亡( D )
A.②④ B.①②④ C.①③ D.①②③
4、董仲舒新儒学的核心内容是( B )
A.“天人感应”与“君权神授”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君主专制,中央集权D.“无为而治”,与民休息
5、董仲舒对儒学进行改造,据此西汉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主要区别( C ) A.神化封建统治B.宣扬仁政C.为统治者服务D.反对苛政刑杀
6、儒家学说到了汉代有了新的发展,这个新的发展是主张( C )
A.人定胜天 B.贵贱有序 C.君权神授 D.实行仁政
8、汉代儒学和先秦儒学的关系是( C )
A.完全更新 B.因循守旧 C.继承和发展 D.外在形式的变化
10、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中对最高统治者具有警示作用的是( B )
A.春秋大一统 B.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C.仁政 D.三纲五常
12、战国秦汉时期,思想界由“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所反映的根本问题是( B ) A.中国思想文化出现倒退 B.封建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C.商品经济有了很大发展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加强
13、“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大一统”思想之间的关系是( C )
A.用政治上的统一保证思想上的统一
B.用君权神授的思想来巩固统一
C.用思想上的统一为巩固政治上的统一服务
D.儒家思想逐步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17、汉武帝的哪些措施,对于促使儒家思想居于正统地位起了直接的作用( C )
①举贤良对策②重用文学儒者
③举办太学,讲授儒家经典④设立地方郡国学校,广泛传播儒学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材料二诸不在六艺之、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
请回答:
(1)上述两则材料是哪位思想家的观点?董仲舒
(2)根据上述两则材料,该思想家分别提出了怎样的主张?独尊儒术和罢黜百家
(3)上述主张在当时有什么积极意义?有利于从思想上加强中央集权
教学反思
1、本课头绪多,涉及到一个“中心人物”——董仲舒,两个思想核心——“大一统”和“天人感应”学说,以及两个“隐性”知识点,即西汉王国问题的解决和西汉的选举制度“察举制”。这两个“隐性”知识点也是教学中的难点,因受课时的影响,教学中又不能过多渲染,但又要使学生明白。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下一番功夫,以精炼的知识去讲授。另外,“无为而治”与“阴阳五行学说”也是知识的盲点,教学中要恰当处理好。
2、“儒学成为正统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的问题难度较大,以后设计问题时必须多考虑学生的认知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