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教案】

【人教统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教案】

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第7课伟大的历史转折【教学目标】1.掌握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相关史实、历史意义及两者的内在联系;2.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3.了解平反冤假错案工作在全国的展开,认识拨乱反正的作用。

【教学重点】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新年前夕,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2018年新年贺词,指出,“2018年,我们将迎来改革开放40周年。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

”改革开放,开启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你知道这一历史巨变是从哪里起航的吗?一个什么样的事件,使历史出现了重大转折呢?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思想基础: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1)背景①粉碎“四人帮”以后,人们要求对“文化大革命”中的冤假错案进行平反,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

②1977年2月7日,《人民日报》、《红旗》杂志和《解放军报》公开提出“两个凡是”的方针,它的推行引起普遍不满。

(2)时间:1978年。

(3)性质: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4)结果:它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召开时间和地点:1978年12月,北京。

3.主要内容4.历史意义: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会后,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方面进行全面拨乱反正。

三、拨乱反正1.概况(1)平反冤假错案的工作在全国全面展开。

①1980年,中共中央决定撤销“文化大革命”中强加给刘少奇的种种罪名,为他恢复名誉,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大的冤案得到平反。

②到1982年底,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的工作基本结束。

(2)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召开,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胜利完成。

(新)岳麓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教案

(新)岳麓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教案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形成、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的基本内容。

2.过程与方法运用图像、视频及文字资料创设教学情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变革对历史的推动作用,正确对待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的变革;以丰富的历史故事,开拓学生的视野,拓宽思路。

通过图表来培养学生的分类归纳所学历史知识的能力。

【教学重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形成、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教学难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形成、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教学方法】合作、探究、交流【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视频【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二、讲授新课(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制定师: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主要内容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多媒体展示主要任务师: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中心任务是加快和深化改革。

改革是振兴中国的唯一出路,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不可逆转。

要总结经验,坚持和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进一步确定今后经济建设、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方针,确定在改革开放中加强党的建设的基本方针。

正确解决这个任务,将有力地促进全党团结和党与各族人民的团结,保证中国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继续前进。

概论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教案

概论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教案

“苏联经济文化及其他各项重要的建设经验,将成为新中国建设的榜样。

”――毛泽东【案例】毛泽东向斯大林70寿辰拜寿的伟大纪实1950年2月14日,中苏两国在莫斯科签定《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资料】《条约》规疋,苏联同意放弃在中国的特权、在1952年之前将中国长春铁路的一切权利和财产无偿移交中国政府。

苏联军队从旅顺口撤退,中国政府偿付苏联自1945年在此处的建设费用。

大连的行政归还中国管辖,苏联在大连临时代管和租用的财产于1950年内由中国政府接收。

苏联政府贷款3亿美元给中国政府(年利1%。

【资料】我国建国初期照抄苏联模式,在恢复国民经济、保证重点建设和保障人民生活等方面的确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五” 期间,正是运用这种体制,初步奠定了工业化的基础。

“一五计戈『期间苏联提供156个工业项目的援助;50年代苏联和东欧向中国派出12000多名专家;6000多名中国留学生赴苏联学习。

1953年斯大林逝世。

1956年赫鲁晓夫在苏共20大上作了秘密报告,揭露了斯大林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严重错误以及对他的个人崇拜所造成的严重后果。

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随即发生了动荡。

如何对待斯大林、如何对待苏联经验的问题,尖锐地摆在中国共产党人面前。

【资料】赫鲁晓夫秘密报告对斯大林的批判1、斯大林破坏法制;2、斯大林搞个人崇拜;3、斯大林肃反扩大化,性格暴躁,杀人如麻;4、斯大林对战争毫无准备,靠地球仪指挥战争;5、斯大林对农民剥夺过多;6、斯大林在南斯拉夫问题上有错误。

【案例】波兹南事件【案例】匈牙利十月事件毛泽东指出,苏共20大反对斯大林,我们自己要从中得到教训。

毛泽东认为最重要的教训就是独立自主,调查研究,摸清本国国情,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制定我们的路线、方针、政策。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特征:经济上: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政治上:高度集权的行政体制社会领域内:政党咼度控制国豕,国豕咼度控制社会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弊端:经济上:各种比例关系失调,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政治上:缺乏民主破坏法制党内:民主集中制原则被破坏,形成个人专断。

200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新人教版)

200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教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新人教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课程标准】1、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2、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意义。

3、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4、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发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

5、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单元概述】本单元主要阐述了50年代以来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经过建国初期的经济政策、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的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1956年开始探索中国特色的建设道路,之后的二十年既有八大、八字方针调整等的成功探索,也经历了大跃进、人民公社、文革等的挫折,总的来说是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建设的轨道上来,实行改革开放,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创了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

【知识梳理】一、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建设道路的实践1.三大改造的过程(1)从1953年起,国家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这就是三大改造。

广大农民组织起来,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2)手工业者也纷纷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在农业合作化高潮的影响下,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2 、结果: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三大改造,使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了。

3.中共八大(1)时间:1956年,中国共产党在北京召开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2)主要内容:a.大会分析了我国形势的新变化,指出在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问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问的矛盾。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8课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教案

高中历史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8课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教案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内容标准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识记国民经济的恢复,“一五”计划,社会主义改造,中共八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国民经济的调整,“文化大革命”中国民经济的损失,周恩来恢复调整国民经济,邓小平进行全面整顿。

能够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分析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经验和教训。

能有条理地表达对社会和历史现象的想法与观点,以及解释一般社会现象和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史料、图片,培养概括、分析、总结能力。

通过设置小组讨论,培养合作探究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确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培养实事求是的精神和关注国情的意识。

认识到社会主义建设不论遇到什么困难,终将不断前进,建立对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

教学策略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难点:分析20世纪50—70年代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图片显示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并出示材料: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曾预言:中国永远摆脱不了一个不堪负担的压力,即庞大的人口,没有一个政府解决了人民的吃饭问题,中共也无能为力,中国将永远天下大乱。

请学生思考: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怎样的经济状况?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新课讲授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初步建立1. 国民经济的恢复首先,请看一段资料:1949年,我国有5亿多人口,人均收入才66元,人均有粮食209千克,钢0.29千克。

那时,工业技术水平低下,农业生产落后,物资紧缺,物价飞涨,市场混乱,人民生活痛苦不堪。

这就是解放初期国民党遗留下来的基本国情。

教师提问:造成国民经济严峻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归纳:造成经济位于崩溃边缘的原因有:第一,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第二,国民政府和官僚资本的大肆搜刮;第三,长期战争的严重破坏。

面对这种局面,出示材料:上海的一个资本家说:共产党军事上,可以打一百分(100分);政治上,可以打八十分(80分);经济上,只能是零分。

重庆市高一历史必修二 第四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一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全套教案

重庆市高一历史必修二 第四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第一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全套教案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知识与能力】(1)把握建国后我国经济建设的特点,即社会主义建设既有巨大成就,又有严重失误,而总的趋势是前进的。

(2)正确分析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经验和教训,培养学生有条理地表达对社会和历史现象的想法与观点,以及解释一般社会现象和历史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1)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巧妙地引导学生主动认识历史和探究历史。

深入浅出、层层剖析。

(2)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判断或评价经济建设探索中的是与非,提高学生的解析、论证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从建国初期仅用三年即恢复国民经济这一点来看,中共有能力领导人民进行经济建设,有能力巩固新生政权。

(2)要认识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复杂性,要充分依据具体国情,按经济规律办事。

(3)要正确分析和判断社会主要矛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重点】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八大的正确决议;“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错误与教训。

【难点】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错误的分析和对其教训的总结。

课前准备由于初中历史教材和高一政治对本课内容已作了初步阐述,这些为学生学好本课内容奠定了基础。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如何运用这些知识分析解决问题。

设计中注重在构建知识结构的基础上,通过相关图片和文字材料中的信息,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与深化,以提升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同时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教材知识分析了解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进行的探索,总结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经验和教训,培养学生有条理地表达对社会和历史现象的想法与观点,以及解释一般社会现象和历史问题的能力。

【导入新课】复习导入法——使中国富强起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近代以来,中国人的百年梦想。

新中国的成立,为这个梦想的实现提供了条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迅速医治了战争创伤,恢复发展了经济,然而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却并不平坦,20世纪50—70年代新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曲折,展示了党在这一时期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与失误,包含着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0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案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0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案

第10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和总任务,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的历程;清楚中共当代几次重大的党代会的内容过程与方法:运用列大事年表方法,“以史带论”地形成“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总设计师”这个历史概念;利用领导人的图像,让学生了解他们对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作出的贡献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有志者应该沿着他所指引的道路前进,确立起为祖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相关内容。

教学难点:为什么说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

三、教学方法:讲述法、材料分析、多媒体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春天的故事》这首歌就深刻地描绘出邓小平倡导的改革开放政策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物质生活的改善,精神生活和思想意识上的巨大变化。

1979年,邓小平到南方视察,1980年中国第一批经济特区诞生了,欧风美雨徐徐而来,中国开始和世界经济接轨。

1992年,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到南方视察,发表了著名的南方谈话,从此神州大地荡起了滚滚春潮,处处呈现出一片万紫千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课。

(二)、新课讲授一: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1.图片展示:江泽民总书记在深圳莲花山顶为邓小平塑像揭幕2、我们为什么说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1)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2)1982年中共十二大,邓小平明确提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

”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邓小平理论初步形成。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案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案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案教案名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学目标:1. 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和发展道路。

2. 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特点和基本制度。

3. 熟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进程。

4.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内容: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和发展道路1. 社会主义本质及其发展阶段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特点和基本制度1. 党的领导制度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3.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4.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5. 反腐败制度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进程1. 新中国成立及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初期2. 改革开放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3. 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1. 讲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意义和成就2. 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3. 引导学生树立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教学方法:1. 讲授:通过讲述介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内涵、发展道路、主要特点和基本制度,让学生了解和理解。

2. 讨论:开展小组或班级讨论,让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和交流。

3. 视频观看:播放相关视频资料,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和成就。

4. 快乐学习: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设计一些趣味性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

教学评价:1. 知识承载:学生掌握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特点以及发展道路。

2. 能力提升:培养了学生的分析和思辨能力,能够通过学习和思考,全面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 情感引领: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4. 学习兴趣:通过趣味性的学习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升了学习效果。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教案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教案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教案一、教学背景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主要目标就是要实现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做主。

在中学阶段,政治课程是学生接触民主思想、了解国家政治制度、明确自身权利和义务的重要渠道。

因此,对于政治教师而言,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内涵和价值,培养他们的政治认同感和公民素养,是教学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内涵和特点,掌握其与西方民主制度的区别和联系。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和评价不同政治制度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增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念和公民意识。

三、教学内容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提出和内涵。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

3. 西方民主制度的局限性和缺陷。

4. 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及其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四、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性看待中西方政治制度的差异,培养他们的国际视野和国家观念。

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内涵和特点,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五、教具和多媒体资源1. 黑板或白板2. 投影仪及PPT课件3. 案例分析材料4. 视频资料(如新闻报道、专家访谈等)六、教学方法1. 激活学生的前知:通过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了解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认知情况。

2. 教学策略:采用案例分析、比较教学法、小组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 学生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选举等活动,让他们亲身体验政治参与的过程。

七、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发展历程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进入主题。

接着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学习方向。

2. 讲授新课(30分钟):首先介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提出背景和内涵,强调其与西方民主制度的区别。

8 年级历史部编版下 教案《第10课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8 年级历史部编版下 教案《第10课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0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学设计【单元介绍】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1978年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

中国共产党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对内改革,对外开放,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20世纪末,我国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

现在,我国正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迈进。

【新课导入】经典回顾洋务运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生戊戌变法——具有思想启蒙的作用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帝制,建立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新文化运动——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启示:地主阶级、资产阶级不能救中国,资本主义道路在当时的中国走不通【目录教学目标重难点】目录:一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二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三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四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五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教学目标:1.了解掌掘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提出的四项基本原则;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共十三大邓小平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邓小平理论指导思想的确立。

2.掌握邓小平视察南方时发表的重要谈话;中共十四大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中共十五大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3.理解中共十六大、中共十七大、中共十八大会议内容以及领导人重要思想和奋斗目标。

【教学过程】模块一、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是怎样的?1.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开放视频:中共十二大、十三大2.1982年,中共十二大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

高三历史: 专题1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教学案(教师版)

高三历史: 专题1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教学案(教师版)

2013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精品资料专题1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教学案(教师版)【2013考纲解读】(2)高考注重从以下角度命题:一是再现新中国经济建设曲折发展历程有关史实的背景、特点及影响;二是中国经济体制从照搬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变迁,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必然性及特点。

(3)命题可能从我国现阶段的“三农”问题、城市化问题、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角度进行命题考查,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原理分析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和影响。

【知识网络构建】【重点知识整合】(2)探索中出现失误:①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面貌的良好愿望;但它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不实事求是。

②总路线提出以后,毛泽东和党的一些领导人,片面追求社会主义建设的高速度;同时,主观地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的发展。

于1958年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 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难。

③“左”倾错误的进一步发展导致十年“文革”浩劫,使党、国家、人民遭受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

经验教训:①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②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内的主要矛盾;③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的水平相适应;④经济建设必须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必须尊重客观规律;⑤经济建设要有计划、按比例进行,不能急于求成;⑥还须发扬民主,加强党建,反对个人崇拜和专断。

【知识归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以下转变:①经济体制上,从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从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逐步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管理体制。

2023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第10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案新人教版

2023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第10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案新人教版
4.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完成的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巩固和应用情况,以及学生的写作和思考能力。
5.教师评价与反馈:针对学生在课堂表现、小组讨论、随堂测试和课后作业等方面的表现,教师进行综合评价,并提供具体的反馈和建议,以促进学生的持续进步和提高。同时,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困惑,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核心素养目标分析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通过学习,学生将能够:
1.时空观念:学生能够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出的历史背景和时代意义,认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展的时间线索。
2.史料实证:学生能够通过分析相关的历史资料,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过程和取得的成就。
针对以上问题,我计划在未来的教学中采取以下改进措施:
1.提高课堂互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将通过更多提问、引导学生思考等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保持专注,积极参与讨论。
2.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我将鼓励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发表自己的观点,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减少对小组其他成员的依赖。
3.提升学生的表达和沟通能力。我将组织专门的课堂训练,让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能够更加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过程:
-各组代表依次上台展示讨论成果,包括主题的现状、挑战及解决方案。
-其他学生和教师对展示内容进行提问和点评,促进互动交流。
-教师总结各组的亮点和不足,并提出进一步的建议和改进方向。
6.课堂小结(5分钟)
目标: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性和意义。
过程: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案例分析等。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14课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教案 岳麓版-岳麓版初中八年级下册历史教案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14课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教案 岳麓版-岳麓版初中八年级下册历史教案

课题: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通过回顾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历史过程,培养学生综合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

(2)通过回顾从思想到理论的历史发展过程,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察理解历史事物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运用问题导入法,引导学生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形成的标志及其历史过程。

(2)运用比较法,引导学生认识同计划经济相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无限生机与活力,从而加深对理论指导作用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证。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观目标和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激励人民为现代化建设努力拼搏。

(2)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只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才能保障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

(3)为创立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他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4)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证明了理论的正确,显示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优越性。

【重点和难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形成的历史过程。

难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理论的形成过程。

【教学方法】问题导入法、主题知识探究法【教学过程】课前引导: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是什么?这次会议有何重大历史意义?新时期的主要任务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其“特色”就是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实行改革开放。

在这个过程中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工程师。

【自主学习】: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形成问题:1:党的哪次代表大会比较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在哪次大会上制定的?它的基本内容是什么?(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问题2:四项基本原则是什么?如何理解?(阅读第69页花框)问题3: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共产党“十三大”作出了怎样的战略部署?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问题4:阅读第69页-70页小字部分,谈谈中国共产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逐步完善和成熟的历史过程。

高中一年级课教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高中一年级课教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高中一年级课教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高中一年级课教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定义和基本内涵;2. 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历史背景和重要阶段;3. 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主要特点及其意义。

二、教学内容: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定义和基本内涵;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历史背景;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主要阶段;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主要特点及其意义。

三、教学过程:【Step 1】导入1. 引入话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我国的基本制度,对国家和人民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请同学们回答:你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什么了解?【Step 2】讲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定义和基本内涵1. 分享学生观点并解答问题;2. 教师简要解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定义和基本内涵,强调其实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Step 3】介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历史背景1. 引导学生回顾中国的革命历史和社会主义建设历程;2. 讲解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历史背景,包括经济发展和政治制度改革等方面的内容。

【Step 4】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主要阶段1. 分享学生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了解;2. 教师介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主要阶段,如初级阶段、决胜期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时期。

【Step 5】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主要特点及其意义1.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主要特点;2. 教师指导学生分析这些特点对中国的发展和国际影响的意义。

【Step 6】拓展延伸1. 学生自主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相关资料;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报告,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

四、教学评估:1. 同学们能够回答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相关的问题;2. 学生能够描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历史背景和主要阶段;3. 学生能够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主要特点和意义。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教案

高中历史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教案

第四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单元概览]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学习目标:1.掌握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活动。

2.理解新中国经济建设的特点。

3.分析探索建设道路中获得的经验教训。

素养解读:1.从时空观念角度,了解新中国成立后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的表现。

(易混点)2.从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角度,理解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经济建设的成就和失误。

(重点)3.总结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经验和教训。

(难点)[知识梳理]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国民经济的恢复(1)背景①由于帝国主义长期掠夺和国民政府的搜刮,加上多年战争破坏,国民经济全面崩溃。

②交通落后,通货膨胀极其严重,人民生活十分困苦。

(2)恢复:到1952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3)意义: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2.“一五”计划实施(1)背景:新中国成立之初,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基础薄弱。

(2)时间:1953~1957年。

(3)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

(4)成就: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机床厂和飞机制造厂等。

(5)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3.三大改造(1)时间:1953~1956年底。

(2)概况二、探索与失误1.中共八大(1)背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

(2)内容①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

②提出当前主要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意义: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2.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1)提出: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

(2)内容:“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3)影响:全国掀起“大跃进”的高潮。

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大跃进”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大办农业。

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但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2)人民公社化运动:一切财产由公社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大办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

2024年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课堂笔记)第3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024年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课堂笔记)第3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单元体例单元备课说明一、单元课标要求基于《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阐述,学生将通过本单元的学习,知道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了解农村改革、城市改革、经济特区建设、沿海港口城市开放、上海浦东开发开放、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史事,认识邓小平对改革开放所起的重要作用,认识改革开放对中国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和对世界的重要影响;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

二、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主要讲述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的历程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情况。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从农村起步,后来逐步拓展到城市,最终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的对外开放不断向纵深推进,逐渐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现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三、单元学情分析我们面对的是八年级学生,他们正处于青春期,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经过一年多的初中学习,他们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掌握了一些分析、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强。

但鉴于本课的政治性较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适当运用直观史料展示和情境创设的方法,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理和求知欲。

四、单元学习目标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经济体制改革及深圳特区的发展。

2.了解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及邓小平对改革开放所起的重要作用。

【范文】第10课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教案

【范文】第10课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教案

第10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案第10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掌握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五大历届党代会的主要内容。

2.理解邓小平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的含义。

3.了解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及指导地位的确立。

二、能力目标.通过指导学生学习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路线和方针、政策,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认识当代一些重大问题的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怎样形成的”培养学生从宏观上把握历史发展趋向的能力和动态历史观。

三、德育目标.中共十二大提出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整个新时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标志着我国走上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2.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只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才能保障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

3.中共十三大确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根本保障;中共十四大高度评价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4.邓小平为创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作出历史性贡献,他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5.中共十五大是一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大会,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

教学重点.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2.高举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伟大旗帜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

2.十四大提出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教学方法.讲解分析法。

本课涉及的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理论性强,学生较难理解,需要教师讲解分析来完成教学任务。

2.影像法。

通过影像辅助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本内容。

教具准备.投影仪2.有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历次党代会的影像资料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语示例]同学们,请听歌曲《春天的故事》:“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初中历史教案范文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初中历史教案范文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初中历史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过程,理解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内容。

2.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过程,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内容。

2.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邓小平理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贡献。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是谁吗?(2)学生回答:邓小平。

2.探究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过程(1)教师讲述: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经历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过程。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标志着我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

(2)学生分组讨论:结合教材,分析我国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取得的成果。

(3)学生汇报:我国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取得了许多成果,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改革、对外开放等。

3.探究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内容(1)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内容吗?(2)学生回答: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三个有利于;一国两制等。

(3)教师讲解: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它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

4.探究三:邓小平理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贡献(1)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邓小平理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贡献吗?(2)学生回答:邓小平理论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推动了我国经济发展,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

5.小结与作业(1)教师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过程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内容,了解了邓小平理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贡献。

1.我国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取得了哪些成果?2.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内容是什么?3.邓小平理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贡献有哪些?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探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过程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内容,使学生了解了邓小平理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贡献。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案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案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案教案标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概念和内涵;2. 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和重要阶段;3. 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和基本原则;4. 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意识和责任感;5.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教学内容: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概念和内涵;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和重要阶段;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和基本原则;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和体制;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和成就。

教学重点:1. 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概念和内涵;2. 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和重要阶段;3. 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和基本原则。

教学难点:1. 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和体制;2. 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探索和成就。

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解,向学生介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概念、内涵、发展历程、重要阶段等内容,并结合实例进行说明。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和基本原则,并就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展开讨论。

3. 案例分析法: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具体案例,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和体制,以及其在实践中的探索和成就。

教学资源:1. 教科书:提供相关章节的教材内容,供学生学习和参考;2. 多媒体资料:准备相关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以便向学生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和实践成果;3. 互联网资源: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资源,进一步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相关信息。

教学评估:1. 小组讨论成果评估: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基本原则的理解和运用能力;2. 个人作业评估:布置相关作业,要求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整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和体制进行分析和总结;3. 课堂互动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和对教师提问的回答情况,评估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解程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教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教案

一、知识梳理新中国经济发展线索及特征发展线索:(1)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进入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时期。

1949年至1952年为经济恢复时期,人民政府没收官僚资本,稳定物价,统一财经,调整工商业,实行土地改革,确立了农民土地所有制,使国民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并取得初步发展。

从1953年开始,我国进行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通过和平方式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1956年底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

(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1956年召开的中共八大,提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

此后,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在正确方针的指引下,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同时由于提出以阶级斗争为纲,背离了经济建设的中心、提出了脱离中国实际的经济建设目标,先后发生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左”倾错误,结果出现了三年严重经济困难,造成各生产部门比例失调等。

通过“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的实施,到1965年,国民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3)“文化大革命”时期。

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使我国的国民经济遭受巨大损失;由于党和人民坚决抵制“左”倾错误,各方面仍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4)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1978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中共十二大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逐步形成,中共十三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共十五大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指明了方向。

这一时期,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现代化建设迅速发展。

当前,我国各族人民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努力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国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知识梳理新中国经济发展线索及特征发展线索:(1)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进入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时期。

1949年至1952年为经济恢复时期,人民政府没收官僚资本,稳定物价,统一财经,调整工商业,实行土地改革,确立了农民土地所有制,使国民经济得到迅速恢复,并取得初步发展。

从1953年开始,我国进行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通过和平方式建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

1956年底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

(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1956年召开的中共八大,提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

此后,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在正确方针的指引下,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同时由于提出以阶级斗争为纲,背离了经济建设的中心、提出了脱离中国实际的经济建设目标,先后发生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等“左”倾错误,结果出现了三年严重经济困难,造成各生产部门比例失调等。

通过“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的实施,到1965年,国民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3)“文化大革命”时期。

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使我国的国民经济遭受巨大损失;由于党和人民坚决抵制“左”倾错误,各方面仍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4)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1978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中共十二大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逐步形成,中共十三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共十五大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指明了方向。

这一时期,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现代化建设迅速发展。

当前,我国各族人民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努力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国家。

特征:新中国成立后至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社会主义建设历程的特征,即探索性、曲折性和前进性的统一。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到今天,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一直在正确的指导思想下进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1949年到1953年的主要经济特征是在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领导下,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1953年开始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直至80年代的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其主要特征是形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

进入90年代中共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中国开始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迈进。

认识:中国共产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有成功,也有失误,走过了曲折的历程,但成绩是主要的。

我们可以得到的经验教训是: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急于求成;不能照搬外国经验,必须符合本国国情,建设道路要有本国特色;生产关系的调整应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要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要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必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经济建设服务。

二、重点问题理解1.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曲折探索(1)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探索。

建国初期,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主要借鉴了苏联的经验,逐渐形成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

1956年后,中共破除了对苏联模式的迷信,开始了适合中国国情的探索。

这个时期的探索取得了辉煌成就,但也屡遭挫折,出现了重大失误,并发生了“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两次全局性的错误和挫折。

特点和评价:第一,在探索的指导思想上有两个发展趋向。

一个是正确的趋向,形成了一些正确的理论观点和方针政策、实践经验,因而取得了很大成绩。

另一个是错误的趋向,形成了一些错误的理论观点、政策设想和作法,导致了一系列失误。

这两种趋向相互渗透和交织,最终“左”倾错误占了上风,导致“文革”的发生。

第二,这时期的探索,总的来说是在“左”倾思想指导下进行的,一方面过于追求生产关系的先进性和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另一方面片面强调阶级斗争的作用,因而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第三,总的特点是成就和失误并存,经验与教训交织。

(2)以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探索。

“文革”结束以后,党中央吸取“文革”教训,恢复和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将工作重点完全转移到了经济建设轨道上来,实现了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

实行改革开放,进行了农村、城市及其他领域的全方位改革,开创了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在指导思想上,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3)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探索。

坚持邓小平理论,进行了更大规模的改革开放,开始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转轨,经济建设取得辉煌成就,综合国力大大提高,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全新发展阶段。

特点和评价:第一,以上两个时期的探索,是在继承和恢复了党的优良传统,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后出现的。

第二,是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系统地纠正了“左”倾错误,打碎了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枷锁,对社会主义阶段基本矛盾作了正确的判断,形成了正确的思想路线和指导方针。

第三,这时期的探索,也是在不断同错误倾向作斗争中实现的。

第四,这一时期的探索是成功的,一直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着。

2.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及影响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经历了四次变革:(1)土地改革: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地主阶级的封建剥削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土地改革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2)农业合作化:在国家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本着自愿、互利的原则,积极发展,稳步前进的方针,通过典型示范,逐步推进,全国掀起了农业合作化的高潮。

国家基本上实现了把土地等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3)人民公社化运动: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一些党的领导人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制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1958年轻率地发动了人民公社化运动。

人民公社化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挫伤了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作出在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即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实行包产到户,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这一政策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3.新时期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1)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的角度来认识: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主要是对经济基础的局部调整,改革的前提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即保持上层建筑不变,改革的主要内容是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2)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角度来认识:我国之所以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是因为原有的经济体制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改革经济体制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一直实行高度集中、高度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体制在建国初期对恢复国民经济、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都曾起过积极的作用。

但是,这种体制存在严重弊端,如政企职责不分,国家对企业统得过死;忽视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企业缺乏自主权,职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难以发挥,致使企业失去活力等,从而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持续发展。

原有的经济体制不能迅速推动科技进步,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改革经济体制也是适应世界新技术革命的迫切需要。

(3)从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角度来认识: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把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改变为以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为辅的体制,把宏观与微观、计划与市场结合起来。

还包括把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实行政企职责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实行责任制承包经营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形式的分配方式和分配政策。

这些政策适应了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要求和中国改革开放的需要。

三、精题范例例11949~1956年,我国农村生产关系变化的趋势是a.封建土地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d.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答案:b。

例2 1985年邓小平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其本质含义是a.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b.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d.改革不适合经济发展的管理体制答案:a。

四、同步精练(一)选择题1.建国初期为巩固政权和恢复经济,人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其中最具关键性作用的是()a.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 b.土地改革2.新中国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在国营企业中建立社会主义的生产管理制度和技术管理制度的措施是()3.“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是指“一五计划”期间的哪一项建设成就?()a.武汉长江大桥建成 b.大庆、大港油田建成4.被称为我国社会主义改造中的创举的是()a.农业互助合作化 b.对资本家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5.中共八大为中国共产党探索本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做出了重大贡献,主要是因为()①把经济建设确定为党的中心任务②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阶段的主要矛盾③首次提出了把中国建设成为工业国的总任务④强调制定经济建设方针必须适合实际情况6.既符合中共八大总任务的要求,但又违背中共八大经济建设方针的是()a.整风运动 b.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7.党轻率地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主观原因包括()①片面追求社会主义建设的高速度②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③对阶级斗争形势估计过于严重④夸大了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8.以下表格为“文革”期间部分年份工农业生产总值变化的情况。

这些数据表明年份1996-19971967-19681972-19731974-1975比上一年增长-9.6%-4.2%-9.2%11.9%a.“文革”期间,工农业生产总值时起时落b.“文革”对文革农业生产的冲击是有限的d.周恩来、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时,经济迅速回升9.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直接原因是()a.克服小农经济的落后性 b.为解决工业化原料d.发展农村生产力10.从中共“八大”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再到中共“十四大”,党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这种前进表现在以下哪些方面?()①社会阶段的认识②工作重心的转移③产业结构的调整④新经济体制的确立11.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发展非农产业和乡镇企业的长远意义在于()a.促进农村产业结构变化和现代化 b. 农村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12.20世纪90年代,我国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新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做法从根本上表明()a.市场经济一定要取代计划经济 b. 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不能并存鸦片战争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逐渐把中国市场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改革开放并经过艰苦谈判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