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地质学-盆地热史共119页
盆地分析
![盆地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08cb68360722192e4536f6eb.png)
一、整体分析
早在60年代早期,P.Potter和
F.J.Pettijohn首先提出了把盆地作为 一个整体进行研究的思路 (PotterandPettuohn,1963第一版; 1977第二版)。整体分析着眼于整个盆地, 就是把沉积盆地作为一个成因上统一的地 质体。
整体分析的涵义包括:(1)从整个沉积盆地范围着 眼进行分析:(2)对一个沉积盆地的整个充填序 列进行分析。事实上,如果不重建整个沉积盆地 的轮廓,确定原始沉积边界、弄清盆地的充填序 列和整体古地理环境,局部的环境研究有时会得 出片面的乃至错误的结论。整体分析则便于客观 地掌握盆地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各系统的相互联系 和规律性,其实际的目的是更有效地确定沉积矿 产及能源资源在盆地中的分布规律。鉴于目前盆 地这一术语通常指目前保存下来的实体,即经过 后期形变与剥蚀保留下来的部分,与原来的沉积 范围相比较,有时二者相近,有时则相差甚远, 因此,整体分析应指整个同沉积盆地的重建 .
存的基本单位。
为了区分这几类盆地,Selley(1976)曾建
议使用同沉积盆地(syndepositional basin)和后沉积盆地(postdepositional basin).前者代表原始沉 积时的盆地,而后者则是由于后期构造运动 所形成的构造盆地。盆地内沉积物的搬运、 沉积相的分布与后期构造运动无关。区分这 两类盆地的另一有效标志是鉴别盆地边界类 型,是沉积边界还是侵蚀边界。同沉积盆地 的原始边界为沉积边界,这类盆地边界往往 有盆地边缘相,如冲积扇、辫状河沉积,剥 蚀边界则是经过后期改造剥蚀残留的边界。
第七章 盆地热历史分析
第一节
盆地热历史分析的基本知识 第二节 地热场研究 第三节 古地温场研究
鄂尔多斯盆地渭北隆起奥陶系构造-热演化史恢复
![鄂尔多斯盆地渭北隆起奥陶系构造-热演化史恢复](https://img.taocdn.com/s3/m/faf27025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0a.png)
鄂尔多斯盆地渭北隆起奥陶系构造-热演化史恢复任战利;崔军平;李进步;王继平;郭科;王维;田涛;李浩;曹展鹏【期刊名称】《地质学报》【年(卷),期】2014(088)011【摘要】鄂尔多斯盆地渭北隆起区构造位置独特,演化历史复杂.该区下古生界奥陶系碳酸盐岩有机质丰度较高,是寻找天然气的有利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由于缺乏有效的古温标,热演化程度的确定及热演化历史的恢复一直是研究的难题.本文利用渭北隆起奥陶系碳酸盐岩大量的沥青反射率测试资料,结合上覆晚古生代、中生代地层的镜质组反射率资料及磷灰石和锆石裂变径迹等古温标,恢复了渭北隆起的构造热-演化史.研究结果表明古生界奥陶系热演化程度具有北高南低的特点.奥陶系等效镜质组反射率普遍大于2.00%,处于过成熟干气阶段.磷灰石裂变径迹资料表明渭北隆起抬升冷却具有南早北晚的特点.南部奥陶系-下二叠统抬升早,约为102~107 Ma,北部自65 Ma以来抬升,主要抬升时期为40 Ma以来.渭北隆起自早白垩世晚期(102~107 Ma)以来开始隆升,40 Ma以来具有整体快速隆升的特点.热演化史研究表明奥陶系经历的最大古地温是在早白垩世达到的,早白垩世发生过一期构造热事件,古地温梯度可达4.60℃/100 m,早白垩世是奥陶系烃源岩的主要生气期,生气期主要受构造热事件控制.奥陶系热演化程度及热演化史的研究对渭北隆起奥陶系天然气成藏条件研究及天然气勘探有重要意义.【总页数】13页(P2044-2056)【作者】任战利;崔军平;李进步;王继平;郭科;王维;田涛;李浩;曹展鹏【作者单位】西北大学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安,710069;西北大学地质学系,西安,710069;西北大学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西安,710069;西北大学地质学系,西安,710069;苏里格气田研究中心,西安,710018;苏里格气田研究中心,西安,710018;西北大学地质学系,西安,710069;西北大学地质学系,西安,710069;西北大学地质学系,西安,710069;西北大学地质学系,西安,710069;西北大学地质学系,西安,710069【正文语种】中文【相关文献】1.鄂尔多斯盆地南缘渭北隆起中新生代构造抬升及演化 [J], 肖晖;李建新;韩伟;杨琼警2.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渭北隆起热演化恢复--以耀县桃曲坡剖面为例 [J], 徐鹏晔;汪浩3.鄂尔多斯盆地渭北隆起岐山—麟游地区中新生代构造热演化及地质响应——来自裂变径迹分析的证据 [J], 祁凯;任战利;崔军平;于强;曹展鹏;杨鹏;邓亚仁;张梦婷4.鄂尔多斯盆地渭北隆起西南缘奥陶系热演化史恢复与生烃史——以麟游—旬邑地区为例 [J], 曹展鹏;任战利;熊平;祁凯;陈占军5.鄂尔多斯盆地渭北隆起中—新生代构造特征及多种能源矿产共存关系 [J], 魏东;马中豪;陈清石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盆地分析(概论与盆地类型)
![盆地分析(概论与盆地类型)](https://img.taocdn.com/s3/m/149bb27aed630b1c59eeb5cd.png)
旷理雄
沉积盆地分析原理与方法
主 讲 人: 旷理雄
中南大学地学院地质所
2011年4月
2011年4月
中南大学地学院
旷理雄
91年研究生毕业后一直从事与盆地分析有关的研究工作:
2011年 主持油田横向课题《靖安油田大路沟一区长 2油藏二次精细油藏描述》
2010年 主持油田横向课题《绥靖油田建产有利区目标研究》
M.W.Bally(1975):指出盆地的定义包含有超过1km厚沉积物 的沉降体制,它现今仍或多或少保存有原来的形状。
这个定义不包括有厚的和常有复杂变形的沉积物的褶皱带,虽
然它们有时也会产出一定数量的油气。
2011年4月
中南大学地学院
旷理雄
W.R.Dickinson(1974):提出了盆地的两重含义。一种含义是盆地 仅仅是一个等深的或地形上的洼陷;另一种更重要的含义在于盆 地是形成一厚层沉积层序的岩石棱柱体。
第五章 盆地石油地质学分析
盆地油气形成与富集的基本条件及其合理配置,包括油气源条件(烃源岩的类型与分布、 有机质丰度与类型及成熟度),储集条件(储集层类型、物性与非均质性),盖层条件 (盖层类型、封闭机理及评价方法),圈闭条件(圈闭类型及有效性),油气运移和聚集 过程分析,保存条件(构造运动、水文地质条件、岩浆活动与油气保存),盆地模拟原 理、方法、主要参数和结果,油气系统,盆地的形成、演化、地质作用与成藏要素关系, 区带和圈闭评价及其资源量估算。
2011年4月
中南大学地学院
旷理雄
课程的目的与要求
究思路,为以后从事矿藏的调查和勘 探的生产和科学研究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是资源勘 查工程专业、地质工程专业、石油地质专业和辅修专 业研究生的主要课程。
准噶尔盆地热历史
![准噶尔盆地热历史](https://img.taocdn.com/s3/m/70bf2bcfa32d7375a517809d.png)
第 一 作 者简 升 : 潘长 春 男 32岁 副研 究 员 有 机 地 球化 学
’
·国家 自然科学基金(编号49302032)和新疆石油管理局勘探开发研究皖资助项 目
收 稿 臼期 1996-09-03,改 回 日期 1997-04-28
维普资讯
嫩
算 值 (/(4、CH27 P2和 P4井 )
相 吻 合 ,要 大 幅 度 降 低 这 些
井 时 古 地 温 梯 度 数 据 ,则 这
R【E^SYl R【TⅡ )f
些井 的平 均 古地 温梯 度 数 据 要 远 低 于 现 今 地 温 梯 度 数
图 2 SX1.1(4,P2和 P4井实测的和计算的镜质组反射率 据 .同样 ,这 不符合该盆地 的
析,A J井磷灰石裂 变径迹 完全 退火 (自发裂变 径迹完全 消失)的深度为 5l00m,而 P2井 则
为 4900m,这 表明 P2井近期 (从 白垩纪 以来)的古 地温梯度 应 比 Al井高.P2井 现今地 温
梯度 也 比 A1井高 (0 002"C ,m),但 P2井实 铡镜 质组反 射率严 重偏低 ,并 不反 映该井 中一
第六章盆地热史案例.ppt
![第六章盆地热史案例.ppt](https://img.taocdn.com/s3/m/e00a0c657f1922791688e8cb.png)
能源地质学
![能源地质学](https://img.taocdn.com/s3/m/901609c04afe04a1b071de82.png)
能源地质学图书名称:能源地质学出版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作者:陈家良责任编辑:宋党育出版时间:2004年3月装订:平装开本:16页数:324商品ISBN:ISBN 7-81070-860-0/P.39市场价:33.80元会员价:33.80元折扣: 100.00%节省:.00元前言能源是可以直接或通过转换为人类提供所需有用能的资源。
地球的能源分为可再生能源和非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包括太阳能、地热能、水力能、风能、海洋能、生物质能、氢能等;非再生能源包括煤、石油、天然气、油页岩、核能等能源。
目前,人类利用的能源90%是非再生能源,即煤、石油和天然气,而可再生能源仅占10%.煤、石油、天然气和水力能很早就已大规模地用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中,故称为常规能源或传统能源,而太阳能、地热能、核能、海洋能等应用较晚,并需要在新的技术基础上加以系统开发和利用,称为新能源。
煤、石油、天然气、水力能从自然界得到后便可直接利用,称为一次能源,而经过加工或转换得到的能源,如电力、煤气、热能、氢能等称为二次能源。
地球上的能源,主要来自太阳时刻进行着的热核反应所释放出来的极其巨大的能量,这种热能使地球上产生大气和海水的对流和循环,造成风能、波浪能、洋流能,造成蒸发、降雨等水的循环,植物利用太阳光进行光合作用而得以生长和繁衍,动物依靠植物而生存,由于动植物的死亡、堆积、埋藏和变化而生成了煤、石油、天然气、油页岩等化石能源。
地热能则是地球自身产生的能源,而潮汐能是太阳系行星运行对海水、湖水等引力转换的结果。
核能是人类利用人工的方法,使原子发生核裂变或核聚变而产生出的巨大能量。
目前人类利用的能源主要是化石能源,即煤、石油和天然气,其次是水力能和核能。
据统计资料,世界上煤炭资源量约为15万亿t,目前每年的产量50多亿t;石油资源量约为3 000亿t,年产量50亿t;天然气的资源量约为400万亿m 3,年产量5万亿m3(相当于50亿t石油的发热量)。
地球科学大辞典地热地质学地热地质学
![地球科学大辞典地热地质学地热地质学](https://img.taocdn.com/s3/m/99032d55f01dc281e53af0da.png)
地球科学大辞典地热地质学地热地质学总论【地热学】geothermics是经典地球物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研究内容涵盖三个方面。
一是理论方面,探索地球的热状态和热历史,包括地球内热的时空分布、形成演变、传输聚散等,尤其着重研究地球内热的驱动-诱发机制,即内热在生成、传输、积聚和耗散过程中驱动壳幔物质的构造变形或运动,以及岩石圈深度内不同规模、不同形式构造运动诱发相应的热效应。
由此可见,地热学是深部地质学,尤其是地球动力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学科内容。
二是应用方面,它将地球视为一个蓄存巨大热能资源的热库,重点研究地热资源的形成、分布、富集机制和相应的勘探开发方法及利用途径等;同时,深部热作用对矿藏、煤炭,尤其是石油和天然气的形成、聚集、迁移起着重要的控制和制约作用;另外,当金属、煤炭等矿产资源进行深层开发时,将面临矿井内高温热害,此时地热学的研究任务乃是阐明热害形成的机制及相应的对策。
三是实验方面,包括钻孔温度测量、岩石热物理性质的实验测定,乃至实验仪器和装备的设计和研制等实验科学。
这三个方面分别归属理论地热学,应用地热学和实验地热学三个学科分支的研究内容。
【地热地质学】geothermic geology地质学与地热学的交叉学科,应用地热学的一个分支。
其主要任务和目的是:应用地质学和地热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地热资源形成与分布规律,划分热田成因类型,查明地热流体的物理性质及化学成分,确定其工业价值和预测开发前景等,为经济合理地进行勘探、开发与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其主要研究内容包括:①研究地热资源形成与分布的区域大地构造背景;②查明地层、岩性、热储赋存部位、形态、规模及分布范围;③研究构造控热规律,查明地热流体运移、上升的主流通道及其产状和位置;④研究地热田地表地热显示特征,查明热源性质和水源补给条件,划分地热资源类型(水热型、蒸气型、热干岩型、岩浆型或地压型等);⑤研究地热田水动力场、地热场、地球化学场特征及其时、空变化规律,建立热田模型,预测热田寿命,制定确保热田可持续开发的有效措施;⑥根据地热流体的物理性质、化学成分、流量、温度等进行综合评价,综合勘探,制定合理开发利用方案。
能源地质学-第五章第二节
![能源地质学-第五章第二节](https://img.taocdn.com/s3/m/12cd2f3b011ca300a7c39057.png)
C2h
泥岩
灰岩 2m
砂岩 灰岩
20m
湖北早二叠世梁山组煤体形态
(2)识别标志:
(1)煤层底板或基底岩层界面呈不规则起 伏,而煤层顶板界面比较平整,即“顶平底 不平”。
(2)煤层厚度变化急剧而不规则,且通常 位于含煤岩系剖面的底部或下部。
4.煤层形成的条件: ①具备泥炭堆积的条件 ②具备泥炭层保存的条件。
这就是说当泥炭层堆积之后,只有在地壳 沉降的构造背景下,泥炭层才会被上覆沉积物 掩埋而保存下来。
5.煤层形成不是单一作用,而是复杂的作用过 程:
由于各种地质因素的影响,沼泽水面抬升 和植物遗体堆积加厚之间的平衡状态是有条件 的、相对的和暂时的。泥炭堆积的整个过程中, 往往是不同补偿方式的反复交替,因而形成不 同的煤层形态和煤层结构。
1-河流砂砾沉积物相(;据开2滦-科湖技协泊会资砂料质,1沉964)积物相;3-湖泊泥质粉砂 质沉积物相;4-煤层不可采带;
5-岩相界线;6-煤层等厚线,m;7-河流流向;8-断层线;9- 已回采区边界
二、煤层厚度和形态变化及其控制因素 (一)煤层厚度
1.煤层厚度:厚度是指煤层顶、底板岩层之间 的垂直距离。
依据煤层结构,可将煤层分为总厚度、有益厚 度和可采厚度。
煤层总厚度是煤层顶、底板之间各煤分层和夹 石层厚度的总和;
有益厚度是指煤层顶、底板之间各煤分层厚度 的总和;
可采厚度是指在现代经济技术条件下适于开采 的煤层厚度。
采
空
区
B11
煤层冲蚀变薄带
采
区
空
A
A
图 4-11 淮南矿区B11煤层河流冲蚀
第七章--盆地热历史分析
![第七章--盆地热历史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ee5ec05fa0116c175e0e4853.png)
近 年 来 一 些 研 究 者 (Price 和 Burker,1985;Hutton 。 和 Cook , 1980 ; 朱抱荃,1987)还特别提到镜质体的抑制作用。 若镜质体在形成过程中混入了富氢组分,或在热 演化过程中受到液态烃浸染,都将造成镜质体反 射率的异常偏低。油页岩及较佳类型生油岩和富 壳质组煤层的镜质体反射率往往比相邻层位的偏 低。例如,澳大利亚乔阿德杰Uoadja)油页岩镜 质体反射率随着藻质体含量的增高而降低(图64)。
拉张盆地中,地层近于水平,构造简单,进行地 温观测可以避免复杂的地下水对流影响校正。但 盆地中沉积作用明显,而沉积速率小于lmm/a, 对地温梯度没有影响(Royden et al.,1980), 大多数沉积盆地的沉降速率都小于这个值,所以 沉积作用的影响也可以不考虑。因此,在拉张盆 地进行热流观测关键有两点,既取得代表原始地 层的地温梯度和热导率数据。
目前,沉积盆地古地温恢复主要应用地质温度计, 现在已取得一定成效的低温地质温度计有以下五 种: ①镜质体反射率(R°): ②自生成岩矿物:
③矿物流体包裹体:
④磷灰石裂变径迹:
⑤牙形石色变指数。
用镜质体反射率确定沉积盆地、生油层、煤层 的古地温已有20多年的历史。经过许多学者的努 力,镜质体反射率已被广泛用于标定有机质的热成 熟度。由于有机质成熟度除受温度影响外,还与 受热时间有关,许多学者试图建立一个镜质体反 射率、温度、受热时间的数学模型及理论图解。 近年来美国、前苏联、澳大利亚在这方面的研究 已有新进展,但仍在不断完善。日本除了应用镜 质体反射率测定古地温之外,用自生成岩矿物(沸 石、粘土)测定古地温也有独到之处。
Buiskool Toxopeus(1983)在煤岩中发现 腐殖煤和碳质页岩一般含有两组镜质体(镜质体I 和镜质体Ⅱ)。镜质体I贫氢且具有相对较高的反 射率,不发荧光;镜质体Ⅱ相对富氢,反射率较低, 可能发荧光。两组镜质体可能来自不同的高等植
(完整版)能源地质学-8-砂岩型铀矿
![(完整版)能源地质学-8-砂岩型铀矿](https://img.taocdn.com/s3/m/48af02aa6294dd88d0d26bb8.png)
N~Q:弱 伸 展
成矿期II
E末:强 挤 压
K~E:弱伸展—弱挤压 成矿期I
T~J:弱 伸 展
含矿建造 形成期
C~P:强 伸 展
伊三纪盆地主要为弱挤 压-弱伸展阶段,盆地内缺失下白垩 统沉积,由于该时期盆地容矿层被抬 升至地表,广泛遭受剥蚀和层间氧化 作用改造,是砂岩型铀矿成矿的有利 时期。
含矿砂体特征 含矿砂体沉积微相上主要为三角洲
前缘席状砂体亚相或三角洲平原分流河 道亚相砂体,其次为冲积扇前缘的辨状 河流相砂体。砂体形态主要为板状,其 次为带状和透镜状,砂体规模较大,砂 体泥质成分含量一般小于15%,砂体透
水性较好。含矿砂体岩性主要为岩屑 砂岩、岩屑石英砂岩和岩屑石英杂 砂岩
容矿层岩屑砂岩,磨圆度较差
油气对铀成矿作用的影响
油气 作用
成矿前 准备期
成矿后 改造期
含矿原岩特征
油气作用结果
原岩为红色,没 有或缺乏还原剂
含矿层呈灰色,有地沥 青或黄铁矿出现,还原
剂含量增加
原岩富含有机质 和黄铁矿等还原
剂,呈暗灰色
含矿层的还原剂含量过 高,岩层呈灰黑色
原岩为红杂色建 造
受油气潜育化作用后, 地表强烈碳酸盐化,可 见铁帽和锰帽,岩层强
构造运动
岩
铀
相
源
古
地
理
建造
大地构造条件
1、成矿前:期强烈的构造岩浆作用,盆地盖层与基底的时差越大,
剥蚀间断期越长,现成高程差;
2、成矿期:褶皱回返而区域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构造环境;构造活
动性不要太强烈,使岩层发生一定程度的倾斜,(地下水的流动);
3、成矿后:稳定,新构造活动不强烈,保存的盖层条件;
热史分析
![热史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7bdafdf0770bf78a6429540f.png)
(二)古温度 1.热导率影响 长石和某些粘土并未显示出温度对热导率这样明显的影响,因 此压实作用的影响可能占主要地位。粘土-水混合物(页岩)的 热导率由于压实随深度迅速变化,而长石-水混合物,因为其压 实与砂类似,热导率随深度增加得非常缓慢(图9.2b)。
(二)古温度 1.热导率影响 因此,沉积层的总热导率可认为是由孔隙流体热导率和颗粒热 导率两部分组成。人们建立了总体热导率的经验公式:
(二)古温度 3.水流的影响 沉积盆地的温度有时受通过区域蓄水层的热对流影响,这样的 过程可引起供水区的地表热流异常地低,和泄水区的地表热流异 常地高。美国的 Great平原和Alberta盆地的热流分布已按该方式 得到解释。Luheshi等(1986)对Alberta盆地,通过利用盆地的渗 透率和热导率结构,解释了流体流动泄水点处温度的上升及边缘 山地供水区温度的降低(图9.4)。模拟结果表明,温度的分布 主要受古生代之上的对流的控制,而前寒武系的热流可简单地解 释为传导。Andreus-Sped等人(1984)同样也发现,在北海断陷 内的深部水循环可能是受断层构型控制的。 这说明,一维传导热流模型有时并不能很好地预测有些盆地的 实际热流。受影响最大的盆地几乎都为边缘上升的内陆盆地,如 前陆盆地和一些克拉通内裂谷及凹陷。
一、概述
2.地球动力学模型--正演模拟
裂谷盆地是目前研究得最多的一类盆地,已建立了适用于 这种盆地的多种地球动力学模型,如 McKenzie(1978)的岩石 圈瞬时均匀拉张模型、Hellinger等(1983)提出的双层拉张模 型以及为描述裂谷盆地玄武岩岩墙的发育对盆地热状态的影响 而提出的岩墙侵人模型(Roeden等,1980)等等。前陆盆地的 形成与前陆区岩石圈的挠曲有关,岩石圈的挠曲刚度是描述挠 曲变形的重要参数,它是随深度变化的。在上地壳,岩石呈脆 性变形,在下地壳岩石是脆韧性变形,在岩石圈深部则是塑性 变形。具体的地球动力学模型有热弹性流变模型(Karner等, 1983)和粘弹性流变模型(Willet等,1985)。拉分盆地的形成 主要与走滑作用有关,可用拉张盆地的模型(Royden,1985)。
能源地质学
![能源地质学](https://img.taocdn.com/s3/m/325a82e45ef7ba0d4a733bd1.png)
绪论
二、能源地质学的研究内容
2、石油地质学的研究内容: 石油和天然气的生成,运移、聚集、破坏、再聚集……视
为一个统一的发展过程:油气生成是基础,油气运移是纽带,
油气矿藏是目标,油气资源是结果。 因此,比较详细地阐释油气成因、油气成藏原理及油气分
布规律,是石油地质学的核心内容。
绪论
三、能源地质学研究及勘探动向
因此,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化石能源仍然是人类的主要 能源。
绪论
二、能源地质学的研究内容
1、煤田地质学的研究内容: 1)研究煤的物质组成和性质
一是将煤作为一种岩石,运用岩石学的研究方法,通过 各种物理属性(如不同光性特征等),研究煤的物质组成和 类型;如煤岩学 二是借助化学属性,运用化学分析的方法,研究煤的有 机和无机组分的化学工艺特征和组成,研究煤质特征及工 业利用评价等。如煤化学、煤工艺学、煤质学等。
能源地质学
主讲:李海梅
绪论
一、能源资源概述
能源地质学是矿床学的一个分支,是在煤、石油和天然气勘探 及开采的大量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它的基础是煤 田地质学、石油及天然气地质学等学科。
绪论
一、能源资源概述
能源:是可以直接或通过转换为人类提供所需有用能的资源。
太阳能 地热能 可再生能源 水力能 风能
水电和核能占10%。
中国目前能源生产构成是以煤为主,即煤占75%,石油占12%,天然 气占4%,水电占7%,核能占2%。
绪论
一、能源资源概述
煤炭是发电的主要燃料,也是炼铁所需焦炭的维一来源,更是重要的
民用燃料和化工原料;
石油是工农业生产、国防、科学技术不可缺少的燃料和原料。汽车等
发动机的主要燃料;石油也是极重要的化工原料,其化工产品有几千种
能源地质学复习资料-地质工程类学生必备
![能源地质学复习资料-地质工程类学生必备](https://img.taocdn.com/s3/m/a096e3b0bed5b9f3f80f1c39.png)
能源地质学复习资料-地质工程类学生必备
50~90%范围内,液态烃产率达到45~250kg/t 的页片状岩石称为油页岩。
泥炭沼泽的概念:地表土壤充分润湿,有季节性或长期性积水,而且生长了大量的喜湿植物,在地洼地带堆积有机质,并使其转化为泥炭层的地区。
盆地反转:指原为隆起或沉降地区向相反方向的一种构造转化。
形式:正反转与负反转。
希尔特定律或规则正常热演化作用沉积有机质的演化程度随埋深的加大而增高的现象。
油气的初次运移和二次运移:1、初次运移:油气离开母体的运移2、二次运移:油气进入孔隙之后的所有运移。
圈闭的成因分类①构造圈闭②地层圈闭③岩性圈闭④混合圈闭。
油气藏:油气藏是单一圈闭内具有独立压力系统和统一油水(气、水)界面的油气聚集,是地壳中最基本的油气聚集单位。
油气藏的分类:1)构造油气藏:背斜油气、断块藏油气藏2)地层油气藏:地层不整合油气藏、地层超覆油气藏3)岩性油气藏:透镜体油气藏、岩性尖灭油气藏、礁块油气藏4)混合型油气藏:地层-构造,-构造岩性。
圈闭:圈闭是地下储集层中能够阻止油气继续向前运移,并且使油气在其中聚集起来的一种场所。
圈闭形成的必要条件:储集层盖层遮挡条件(封闭条件)沉积盆地:是地壳或岩石圈局部下沉和沉积物在其中不断填充过程中的一种地壳构造一般有一个或几个沉积中心,沉积物的发育特征明显受盆地的限制。
能源盆地赋存有化石能源资源的盆地出现于地壳区域构造格架的一定部位和其构造演化的一定阶段。
沉积有机质演化物理、化学标志应具备的条件①演化程度相同时,性质稳定或变异性较小②在沉积有机质中分布广泛,易于。
第四章-裂陷盆地
![第四章-裂陷盆地](https://img.taocdn.com/s3/m/6f3ebbb1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81.png)
表5-1 Bally和Snelson(1980)旳盆地分类
• 1.位于刚性岩石圈之上且与巨型地缝合带旳形成无关旳 盆地。
• (1)与大洋地壳形成有关旳盆地。 • ①裂谷。 • ②与大洋转换断层有关旳盆地。 • ③深海平原。 • ④横跨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旳大西洋型被动边沿(陆缘、
陆坡和高地)。 • a.覆于早期裂谷系上。 • b.覆于早期旳转换断层上。 • c.覆于早期旳(3.(2)①)和(3.(2)②)型旳弧后盆
二、主动裂陷作用与被动裂陷作用
(•地一幔)“主热动裂陷作用
点”(hot spot):地幔 中某些地点旳 热流明显比周 围区域高诸多, 而且地幔热对 流方向是向上 旳,形成地幔 “热点”。
二、主动裂陷作用与被动裂陷作用
(一)2)主力动源裂陷作用
①软流圈主动上涌至岩石圈底部后可由上升运动 变为侧向水平运动,从而对上覆岩石圈施加水平 引张力,拖曳上覆岩石圈发生伸展变形; ②地幔上涌使岩石圈发生穹状隆起后,岩石圈本 身旳重力能够诱导出水平引张力(Bott, 1981)。
一、裂陷作用与裂陷盆地旳地质涵义
1.裂陷作用与伸展构造
收缩构造涵义
•指在区域挤压作用下形成旳一切使地壳或岩石圈 发生缩短变形旳构造旳总称。
一、裂陷作用与裂陷盆地旳地质涵义
1.裂陷作用与伸展构造
③裂陷盆地涵义及其特征
•涵义:属于地壳表浅层旳大型伸展构造; •主要特征:沉积盆地是在地壳旳伸长减薄过程中 形成和发展旳; •经典代表:裂谷。
1.纯剪切与简朴剪切 2.纯剪切伸展模式 3.简朴剪切伸展模式 4.拆离断层及大陆分层伸展模式
第一节 裂陷作用与裂陷盆地旳成因
一、裂陷作用与裂陷盆地旳地质涵义
一.裂陷作用与裂陷盆地旳地质涵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