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说》

合集下载

问说原文及翻译

问说原文及翻译

《问说》是清代刘开写的一篇议论文。

“说”是一种文体,通过发表议论或记述事物来说明某个道理。

本文的中心论点为“君子之学必好问”,叙述了“问”在学习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所谓“学问”,就是“学”与“问”的结合,“学”与“问”相铺相成,缺一不可。

原文君子之学必好问(1)。

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

非学无以致疑(2),非问无以广识(3);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理明矣,而或不达(4)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5)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6)也。

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

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7),所谓交相问难(nàn)(8),审(9)问而明辨之也。

《书》不云乎?“好问则裕。

”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

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

是故狂夫之言,圣人择之,刍荛(ráo)之微,先民询之,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以大知而察及迩言,非苟为谦,诚取善之弘也。

三代而下,有学而无问,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是己而非人(10),俗之同病。

学有未达,强(qiǎng)以为知;理有未安(11),妄以臆度(duó)。

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

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xiá)(12)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

人不足服矣,事无可疑矣,此唯师心自用耳。

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宁使学终不进,不欲虚以下人,此为害于心术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

不然,则所问非所学焉:询天下之异文鄙事以快言论;甚且心之所已明者,问之人以试其能,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

而非是者,虽有切于身心性命之事,可以收取善之益,求一屈己焉而不可得也。

问说原文及翻译(2020年7月整理).pdf

问说原文及翻译(2020年7月整理).pdf

《问说》是清代刘开写的一篇议论文。

“说”是一种文体,通过发表议论或记述事物来说明某个道理。

本文的中心论点为“君子之学必好问”,叙述了“问”在学习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所谓“学问”,就是“学”与“问”的结合,“学”与“问”相铺相成,缺一不可。

原文君子之学必好问(1)。

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

非学无以致疑(2),非问无以广识(3);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理明矣,而或不达(4)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5)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6)也。

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

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7),所谓交相问难(nàn)(8),审(9)问而明辨之也。

《书》不云乎?“好问则裕。

”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

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

是故狂夫之言,圣人择之,刍荛(ráo)之微,先民询之,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以大知而察及迩言,非苟为谦,诚取善之弘也。

三代而下,有学而无问,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是己而非人(10),俗之同病。

学有未达,强(qiǎng)以为知;理有未安(11),妄以臆度(duó)。

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

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xiá)(12)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

人不足服矣,事无可疑矣,此唯师心自用耳。

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宁使学终不进,不欲虚以下人,此为害于心术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

不然,则所问非所学焉:询天下之异文鄙事以快言论;甚且心之所已明者,问之人以试其能,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

而非是者,虽有切于身心性命之事,可以收取善之益,求一屈己焉而不可得也。

问说原文及翻译

问说原文及翻译

问说原文及翻译问说原文及翻译【原文】君子之学必好问。

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

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

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

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

《书》不云乎?好问则裕。

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

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

是故狂夫之言,圣人择之,刍荛之微,先民询之,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以大知而察及迩言,非苟为谦,诚取善之弘也。

三代而下,有学而无问,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

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

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

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xi 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

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

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注释】(1)君子:古时对有德有才人的称呼。

(2)辅:辅助。

(3)好:喜好。

(4)无以致疑:不会发现疑问;无以:没有用来的(办法);致:求得。

疑:疑问,疑难。

(5)广识:增广知识;广:使广,增广,增加、增长。

(6)或:有时。

(7)达于事:(使道理)用于实行。

达,通晓,通达。

(8)舍问:放弃提问。

舍:放弃。

(9)其奚决焉:怎么能解决问题呢;奚:何,怎么。

问说原文及翻译阅读答案

问说原文及翻译阅读答案

问说原文及翻译阅读答案问说原文:君子之学必好问。

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

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

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

《书》不云乎?“好问则裕。

”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

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

三代而下,有学而无问,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

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

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

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

不然,则所问非所学焉:询天下之异文鄙事以快言论;甚且心之所已明者,问之人以试其能;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

嗟乎!学之所以不能几于古者,非此之由乎?且夫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也;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

亦非不潜心专力之故,其学非古人之学,其好亦非古人之好也,不能问宜也。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不能也。

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

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问说原文及翻译:君子学习必定喜爱问。

“问”与“学”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就不会发现疑问,不“问”就不能增长知识。

喜爱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的喜爱学习的人。

道理明白了,但或许还不能应用于实际,认识了那些大的(原则、纲领、总体),可是还可能不了解那些细节,(对于这些问题)除了问,怎么能解决问题呢?(对于)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向他们问,借以破除那疑问,(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

(4)《问说》及译文

(4)《问说》及译文

(4)《问说》及译文《问说》及译文《问说》刘开【清】君子之学必好问。

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

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

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

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

《书》不云乎?“好问则裕。

”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

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

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

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

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

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

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问说》之我译:君子学习必定喜欢提问请教。

问和学是相辅相成的。

不学就不能疑,不问就不能增进知识;好学而不勤问,不是真的好学之人。

明白道理,但不能用于实际;认识大的方面,但不了解细节,除了问,怎能解决问题?对德才高过自己的,提问可破除疑点,就是用别人的德才匡正自己。

对不如自己的,提问可求得一点见解,就是才能高向才能低提问,知识多向知识少提问。

对同自己水平相当的,提问可切磋研究,就是互相诘问,详细考察明确分辨。

《尚书》不是说吗?“好问的人知识丰富。

”孟子说:“找回放纵的心”,并提出学问之道,学紧跟着问。

子思说尊重德性,归结为好问勤学,问在学的前面。

认为自己对别人不对,是世俗的共同毛病。

《问说》文言文的翻译

《问说》文言文的翻译

《问说》文言文的翻译问说清代:刘开君子之学必好问。

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

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

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

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nàn),审问而明辨之也。

《书》不云乎?“好问则裕。

”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

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

是故狂夫之言,圣人择之,刍荛(ráo)之微,先民询之,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以大知而察及迩言,非苟为谦,诚取善之弘也。

三代而下,有学而无问,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

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

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

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xiá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

人不足服矣,事无可疑矣,此唯师心自用耳。

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宁使学终不进,不欲虚以下人,此为害于心术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

不然,则所问非所学焉:询天下之异文鄙事以快言论;甚且心之所已明者,问之人以试其能,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

而非是者,虽有切于身心性命之事,可以收取善之益,求一屈己焉而不可得也。

嗟乎!学之所以不能几(jī)于古者,非此之由乎?且夫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也;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

亦非不潜心专力之敌,其学非古人之学,其好亦非古人之好也,不能问宜也。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

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问说原文及翻译

问说原文及翻译

《问说》就是清代刘开写得一篇议论文。

“说”就是一种文体,通过发表议论或记述事物来说明某个道理。

本文得中心论点为“君子之学必好问”,叙述了“问”在学习得过程中得重要作用。

所谓“学问”,就就是“学”与“问”得结合,“学”与“问”相铺相成,缺一不可。

原文君子之学必好问(1)。

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

非学无以致疑(2),非问无以广识(3);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理明矣,而或不达(4)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5)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6)也。

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

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7),所谓交相问难(nàn)(8),审(9)问而明辨之也。

《书》不云乎?“好问则裕。

”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

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

就是故狂夫之言,圣人择之,刍荛(ráo)之微,先民询之,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以大知而察及迩言,非苟为谦,诚取善之弘也。

三代而下,有学而无问,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就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就是己而非人(10),俗之同病。

学有未达,强(qiǎng)以为知;理有未安(11),妄以臆度(duó)。

如就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

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xiá)(12)之而不甘问焉,如就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

人不足服矣,事无可疑矣,此唯师心自用耳。

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宁使学终不进,不欲虚以下人,此为害于心术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

不然,则所问非所学焉:询天下之异文鄙事以快言论;甚且心之所已明者,问之人以试其能,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

而非就是者,虽有切于身心性命之事,可以收取善之益,求一屈己焉而不可得也。

文言文《问说》的翻译

文言文《问说》的翻译

吾问于夫子,夫子曰:“仁者爱人,智者知人。

”吾曰:“仁者何如?”夫子曰:“爱人而不以己,是以爱人。

”吾曰:“智者何如?”夫子曰:“知人而不以己,是以知人。

”吾曰:“何为仁者爱人而不以己?”夫子曰:“仁者不以己为重,而以人为重,是以爱人。

”吾曰:“何为智者知人而不以己?”夫子曰:“智者不以己为明,而以人为明,是以知人。

”吾曰:“仁者爱人而不以己,智者知人而不以己,二者何异?”夫子曰:“二者同,皆以人为重。

”吾曰:“然则仁者与智者,孰为贵?”夫子曰:“仁者与智者,不可偏废。

仁者以爱人为贵,智者以知人为贵。

二者兼备,乃为君子。

”吾曰:“君子之道,可学乎?”夫子曰:“君子之道,学也,非一蹴而就。

学贵在勤,贵在恒,贵在心。

”吾曰:“何为学贵在勤?”夫子曰:“学贵在勤,勤则不辍,不辍则日进。

”吾曰:“何为学贵在恒?”夫子曰:“学贵在恒,恒则不倦,不倦则有成。

”吾曰:“何为学贵在心?”夫子曰:“学贵在心,心则诚,诚则明。

”吾曰:“诚则明,明则智,智者何如?”夫子曰:“智者,明于事理,通于人情,达于道德。

”吾曰:“明于事理,通于人情,达于道德,三者何先?”夫子曰:“三者同,皆以事理为先。

”吾曰:“事理为先,何为事理?”夫子曰:“事理,即天地万物之理,亦人心所向之理。

”吾曰:“人心所向之理,可学乎?”夫子曰:“人心所向之理,学也,非一日之功。

学在立志,志在践行。

”吾曰:“志在践行,何为践行?”夫子曰:“践行,即以身作则,以身示范。

”吾曰:“以身作则,以身示范,何为以身作则?”夫子曰:“以身作则,即以己为镜,以人为镜,明己之过,察人之过。

”吾曰:“明己之过,察人之过,何为明己之过?”夫子曰:“明己之过,即知其非,改其非。

”吾曰:“知其非,改其非,何为知其非?”夫子曰:“知其非,即察其是非,辨其善恶。

”吾曰:“察其是非,辨其善恶,何为察其是非?”夫子曰:“察其是非,即观其行,听其言。

”吾曰:“观其行,听其言,何为观其行?”夫子曰:“观其行,即察其心,听其言,即知其意。

《问说》详细注释

《问说》详细注释

【赏析】第 3 到第 6 段:论述怎样才算好问和问应持什么态度。第 3 段,举古人好 问 为 典 范 ,并 对 比 古 今 之 人 的 不 同 表 现 ,分 两 个 层 次 :( 1)古 人 好 问 ,不 择 事 ,不 择 人,能取善之弘;(2)今人有学而无问,为下文针砭时弊作了铺垫。
【译文】古代的人虚心采纳善言善事,不挑选事情地问,不挑选人地问,(只要能) 求取那有益于自己修养和学业的就可以了。因此,狂妄的普通人的话,圣人(也)采纳它, 地 位 低 微 的 樵 夫 ,古 圣 先 王 (也 )询 问 他 ,舜 帝 有 天 子 的 身 份 都 向 平 民 询 问 ,以 (他 们 的 ) 大智却注意到浅近平常的意见,不是偶然的谦虚,实在是要从多方面听取有益的意见。 三代以后,有“学”而没有“问”,朋友间的交往,能做到规劝做好事,不做坏事就不错 了 ,那 种 在 大 是 大非 问 题 上 互 相 请 教 ,勤 勉 地 只 是 以 进修 为 急 务 (的 人 )未 多 见 ,(更 )何 况世俗的人呢?
②贤于己者,问焉以破(破解)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到有道德有学问的 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就:靠近;正:匡正)也。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 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等于己者,问焉 以资切磋(借以共同研究;资:凭借), 所谓交相问难(nàn 互相诘问;难:驳诘),审问(详细地询问)而明辨之也。《书》 不云乎?“ 好问则裕(遇到疑难就向别人请教,学识就会渊博精深)。”孟子论:“ 求 放心 (通过找回丧失的“本心”,恢复善性,培养善德。《孟子 ·告子上》:“学问 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而并称曰“ 学问之道(孟子曰:“仁,人心也;义, 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 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学即继以问也。子思言“ 尊德性

《问说》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问说》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问说》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刘开出生数月丧父,由母亲吴氏抚养长大。

他自幼聪慧,勤奋好学,曾师从姚鼐,与方东树、管同、梅曾亮并称“姚门四大弟子”。

刘开一生以教书为业,他的散文主张“以汉人之气体,运八家之成法,本之以六经,参之以周末诸子”,强调文章要有“道”有“辞”,具有一定的现实主义精神。

其作品多反映贫民疾苦,揭露官场黑暗。

《问说》共七个自然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引论。

作者先提出“君子之学必好问”的中心论点,接着辩证地分析“问”与“学”相辅而行的关系,再转而强调指出:好学一定要勤问。

第二部分:本论。

第二到第六段从正反两方面详细阐明为什么要勤问。

第二段先从正面阐明“问”的重要作用:问不择人,问必有得。

作者分两方面论述:①说明三种问的人(贤于已者,不如已者,等于已者)都有收获;②引儒家经典和大师的话,先是暗引,后是明引,证明“问”是进德修业的重要条件,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深刻地阐明了中心论点。

第三到第六段论述怎样才算好问和问应持什么态度。

第三段举古人好问为典范,并对比古今之人的不同表现,分两个层次:①古人好问,不择事,不择人,能取善之弘;②今人有学而无问,为下文针砭时弊作了铺垫。

第四、五段转入分析今人的错误表现:第四段、针对今人“是己非人”的弊端,作者从事(问的内容)和人(问的对象)两方面进行批评。

在写作方法上将今人和古人的言行构成鲜明的对比:古人“不择事而问”而今人“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事未安,妄以臆度”;“古人不择人而问”而今人对“贤于已者;忌之而不愿问”,对“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对“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

这个层次对今人的批判与前面第二段关于问各种人都能有收获的论述,以及第三段“古之人,不择事而问,不择人而问”遥相呼应。

这段最后提出“有学无问”的危害性。

第五段、批判今人“非所问所学”的不良风气。

作者先指出今人问的三种不良动机:“快言论”、“试其能”“容其短”。

最后以感叹句作结,再以“不能几于古”来古今对比,批评今人。

问说文言文注释翻译

问说文言文注释翻译

【原文】问者,求知之始也。

夫学无问,则疑不能决,惑不能解。

故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是故,问者贵矣。

【注释】问者:询问的人,指学习者。

求知之始:寻求知识的起点。

夫:发语词,无实际意义。

学无问:学习而不提问。

疑不能决:疑惑不能解决。

惑不能解:困惑不能解开。

孔子: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

学而不思则罔: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

思而不学则殆: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陷入危险。

是故:因此。

问者贵矣:询问的人是可贵的。

【翻译】询问,是寻求知识的起点。

如果学习而不提问,那么疑惑就无法解决,困惑也无法解开。

因此,孔子曾经说过:“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陷入危险。

”由此可见,询问的人是可贵的。

【原文】问者,所以广才也。

不问,则才不广,学不进。

是故,问者贵矣。

【注释】所以:用来……的。

广才:增长才干。

不问:不提问。

才不广:才干无法增长。

学不进:学问无法进步。

是故:因此。

【翻译】询问,是用来增长才干的。

如果不提问,那么才干就无法增长,学问也无法进步。

因此,询问的人是可贵的。

【原文】问者,所以通理也。

不问,则理不明,事不达。

是故,问者贵矣。

【注释】通理:明白道理。

不问:不提问。

理不明:道理不清楚。

事不达:事情无法理解。

是故:因此。

【翻译】询问,是用来明白道理的。

如果不提问,那么道理不清楚,事情也无法理解。

因此,询问的人是可贵的。

【原文】问者,所以成德也。

不问,则德不立,行不笃。

是故,问者贵矣。

【注释】成德:成就品德。

不问:不提问。

德不立:品德无法树立。

行不笃:行为不坚定。

是故:因此。

【翻译】询问,是用来成就品德的。

如果不提问,那么品德无法树立,行为也不够坚定。

因此,询问的人是可贵的。

【原文】问者,所以明道也。

不问,则道不明,志不坚。

是故,问者贵矣。

【注释】明道:明白道理。

不问:不提问。

道不明:道理不清楚。

志不坚:意志不坚定。

是故:因此。

【翻译】询问,是用来明白道理的。

如果不提问,那么道理不清楚,意志也不够坚定。

《问说》文言文赏析

《问说》文言文赏析

《问说》文言文赏析《问说》的中心论点为“君子之学必好问”,叙述了“问”在学习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问说》文言文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问说清代:刘开君子之学必好问。

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

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

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

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nàn),审问而明辨之也。

《书》不云乎?“好问则裕。

”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

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

是故狂夫之言,圣人择之,刍荛(ráo)之微,先民询之,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以大知而察及迩言,非苟为谦,诚取善之弘也。

三代而下,有学而无问,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

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

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

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xiá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

人不足服矣,事无可疑矣,此唯师心自用耳。

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宁使学终不进,不欲虚以下人,此为害于心术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

不然,则所问非所学焉:询天下之异文鄙事以快言论;甚且心之所已明者,问之人以试其能,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

而非是者,虽有切于身心性命之事,可以收取善之益,求一屈己焉而不可得也。

嗟乎!学之所以不能几(jī)于古者,非此之由乎?且夫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也;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

亦非不潜心专力之敌,其学非古人之学,其好亦非古人之好也,不能问宜也。

《问说》原文及翻译解析

《问说》原文及翻译解析

《问说》原文及翻译解析君子之学必好问。

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

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

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

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nàn),审问而明辨之也。

《书》不云乎?“好问则裕。

”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

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

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

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

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xiá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

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

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译文一个有见识的人,他做学问必然喜欢向别人提问请教。

“问”和“学”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就不能提出疑难,不“问”就不能增加知识。

喜爱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的喜爱学习的人。

道理明白了,可是还不能应用于实际,认识了那些大的(原则、纲领、总体),可是还可能不了解那些细节,(对于这些问题)除了问,怎么能解决问题呢?(对于)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向他们问,借以破除那疑问,(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

(对于)不如自己的人,向他们问,借以求得一点正确的见解,(这就是曾子)所说的以高才能向低才能(的人)问,以道德高知识多向道德低知识少(的人)问。

《问说》翻译

《问说》翻译

问说【清】刘开原文:君子之学必好问。

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

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

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

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

《书》不云乎?“好问则裕。

”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

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

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

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

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

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

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翻译:一个有见识的人,他做学问必然喜欢向别人提问请教。

“问”和“学”是相辅相成地进行的,不“学”就不能提出疑难,不“问”就不能增加知识。

喜爱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的喜爱学习的人。

道理明白了,可是还不能应用于实际,认识了那些大的(原则、纲领、总体),可是还可能不了解那些细节,(对于这些问题)除了问,怎么能解决问题呢?(对于)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向他们问,借以破除那疑问,(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

(对于)不如自己的人,向他们问,借以求得一点正确的见解,(这就是曾子)所说的以高才能向低才能(的人)问,以道德高知识多向道德低知识少(的人)问。

(对)同自己水平相等的人,向他们问,借以共同研究,(这就是《中庸》)所说的互相诘问,详细地考察,明确地分辨它。

《问说》原文、译文及赏析

《问说》原文、译文及赏析

《问说》原文、译文及赏析《问说》劝说人们要虚心学习,要向各种人学习。

着重从“问”的角度,强调“问”的重要性,主张“学必好问”。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问说》原文、译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问说清代:刘开君子之学必好问。

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

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

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

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nàn),审问而明辨之也。

《书》不云乎?“好问则裕。

”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

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

是故狂夫之言,圣人择之,刍荛(ráo)之微,先民询之,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以大知而察及迩言,非苟为谦,诚取善之弘也。

三代而下,有学而无问,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

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

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

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xiá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

人不足服矣,事无可疑矣,此唯师心自用耳。

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宁使学终不进,不欲虚以下人,此为害于心术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

不然,则所问非所学焉:询天下之异文鄙事以快言论;甚且心之所已明者,问之人以试其能,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

而非是者,虽有切于身心性命之事,可以收取善之益,求一屈己焉而不可得也。

嗟乎!学之所以不能几(jī)于古者,非此之由乎?且夫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也;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

亦非不潜心专力之敌,其学非古人之学,其好亦非古人之好也,不能问宜也。

古诗问说翻译赏析

古诗问说翻译赏析

古诗问说翻译赏析文言文《问说》选自高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前言】《问说》即为关于勤问的论说。

《问说》的中心论点为“君子之学必好问”,《问说》叙述了“问”在学习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所谓“学问”,就是“学”与“问”的结合,“学”与“问”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问说》现被编入上海教育出版社八年级第一学期语文课本教材。

【原文】君子之学必好问。

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

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

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

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

《书》不云乎?“好问则裕。

”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

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

是故狂夫之言,圣人择之,刍荛之微,先民询之,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以大知而察及迩言,非苟为谦,诚取善之弘也。

三代而下,有学而无问,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

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

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

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xiá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

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

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注释】(1)君子:古时对有德有才人的称呼。

文言文《问说》译文及注释

文言文《问说》译文及注释

文言文《问说》译文及注释文言文《问说》选自高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前言】《问说》即为关于勤问的论说。

《问说》的中心论点为“君子之学必好问”,《问说》叙述了“问”在学习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所谓“学问”,就是“学”与“问”的结合,“学”与“问”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问说》现被编入上海教育出版社八年级第一学期语文课本教材。

【原文】君子之学必好问。

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

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

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

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

《书》不云乎?“好问则裕。

”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

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

是故狂夫之言,圣人择之,刍荛之微,先民询之,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以大知而察及迩言,非苟为谦,诚取善之弘也。

三代而下,有学而无问,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

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

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

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xiá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

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

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注释】(1)君子:古时对有德有才人的称呼。

《问说》文言文的翻译

《问说》文言文的翻译

问说清代:刘开君子之学必好问。

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

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

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

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nàn),审问而明辨之也。

《书》不云乎?“好问则裕。

”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

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

是故狂夫之言,圣人择之,刍荛(ráo)之微,先民询之,舜以天子而询于匹夫,以大知而察及迩言,非苟为谦,诚取善之弘也。

三代而下,有学而无问,朋友之交,至于劝善规过足矣,其以义理相咨访,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况流俗乎?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

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

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

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xiá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

人不足服矣,事无可疑矣,此唯师心自用耳。

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宁使学终不进,不欲虚以下人,此为害于心术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

不然,则所问非所学焉:询天下之异文鄙事以快言论;甚且心之所已明者,问之人以试其能,事之至难解者,问之人以穷其短。

而非是者,虽有切于身心性命之事,可以收取善之益,求一屈己焉而不可得也。

嗟乎!学之所以不能几(jī)于古者,非此之由乎?且夫不好问者,由心不能虚也;心之不虚,由好学之不诚也。

亦非不潜心专力之敌,其学非古人之学,其好亦非古人之好也,不能问宜也。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

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问说》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掌握积累几个文言实词;疏通课文,理清结构。

2.理解文中引用古书、古人的论说的作用;了解意动用法。

3.借鉴古人关于“问”的论述,培养虚心好问的良好学风,增强“勤学好问”的意识。

【重点难点】1.重点:对“学必好问”主张的理解把握。

2.难点:“意动用法”与“使动用法”的区别。

【课文提示】刘开(1784—1824)字明东,又字方来,号孟涂。

清代桐城(现在安徽省桐城县)人。

十四岁时,拿自己写的拜谒桐城派主要作家姚鼐。

姚鼐非常赏识他,尽力教他古文作法,后来成为桐城派有名作家之一。

他的古文与方东树、梅曾亮等齐名,诗和骈体文也很好。

【正音正字】①臆度(duó,猜测)②问难(nàn,驳诘)③几于古时(jī,接近)④强以为知(qiǎng,硬要)【判断句式】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

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

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

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

【初学课文】1.朗读课文。

2.本文课题是什么意思?能否从中看出本文的文体?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首句是中心论点:“君子之学必好问”。

)【课文简析】本文的语言风格古朴。

在句式运用上,注意整齐的排偶句与灵活
的散文交错运用,奇偶互现,错落有致,以取得波澜起伏,气势雄壮的效果。

在散句中穿插相当多的排偶句。

原文有7段,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课文节选了原文的第1段和第2、4、7段的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引论。

作者先提出“君子之学必好问”的中心论点,接着辩证地分析“问”与“学”相辅而行的关系,再转而强调指出:好学一定要勤奋。

第二部分(第2-6段):本论。

从正反两方面详细阐明为什么要勤问。

第2段,从正面阐明“问”的重要作用:问不择人,问必有得。

作者分两方面论述:①说明不管问什么人都会有收获。

②引儒家经典和大师的话,先是暗引,后是明引,证明“问”是进德修业的重要条件,增强的说服力,深刻阐明中心论点。

被删除的是②:《书》不云乎?“好问则裕。

”孟子论“求放心”,而并称曰“学问之道”,学即继以问也。

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问且先于学也。

被删除的第3段,以古人好问为例,对比古今的不同表现,分两个层次:①古人好问,不择事,不择人,能取善之弘;
②今人有学而无问,为下文针砭时弊作了铺垫。

第4段、针对今人“是己非人”的弊端,作者从问的内容和对象两方面进行批评。

今人和古人的言行构成鲜明对比:古人“不择事而问”而今人“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事未安,妄以臆度”;“古人不择人而问”而今人对“贤于已者;忌之而不愿问”,对“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对“等于己者,狎之
而不甘问”。

这个层次对今人的批判与前面第2段关于问各种人都能有收获的论述、第3段“古之人,不择事而问,不择人而问”遥相呼应。

此段删除的文字是:人不足服矣,事无可疑矣,此唯师心自用耳。

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谨护其失,宁使学终不进,不欲虚以下人,此为害于心术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

被删除的第5段、批判今人“非所问所学”的不良风气。

作者指出今人问的三种不良动机:“快言论”、“试其能”、“容其短”。

最后以感叹句作结,再以“不能几于古”进行对比,批评今人。

被删除的第6段,推究今人不好问的根本原因。

第三部分(第7段):作者申说自己的主张。

这一段原文是这样的:(划线为课文保留)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不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

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

然则问可少耶?《周礼》,外朝以询万民,国之政事尚问及庶人,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孔文子不耻下问,夫子贤之。

古人以问为美德,而并不见其有可耻也,后之君子反争以问为耻,然则古人所深耻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为耻者多矣,悲夫!【课外作业】1.完成“学习建议”。

2.按要求,逐句翻译全文。

3.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六个“思维训练”题进行预习。

4.通过图书馆、因特网,了解桐城派的概况。

第二课时【朗读课文】【串讲课文】原文:君子之学必好问。


与学,相辅而行者也。

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翻译:君子学习一定喜爱问。

“问”和“学”是相辅相成进行的。

不“学”就不能提出疑难,不“问”就不能增加知识;喜爱学习却不多问,不是真正喜爱学习的人。

道理明白了,可是还不能应用于实际;认识了那些大的方面,可是还不了解那些细节,除了问,怎么解决问题呢?要点:达:通达。

识其大矣、不知其细:其:指示代词,可译为“那”。

其奚决焉:其:语气副词,表反问语气。

原文: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所谓“就有道而正”也。

不如己者,问焉以求一得,所谓“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也。

等于己者,问焉以资切磋,所谓交相问难,审问而明辨之也。

翻译:(对于)道德才能比自己高的人,向他们询问借以破除疑问,(这就是孔子)说的“到有学行的人那里匡正自己”了。

(对于)不如自己的人,向他们询问借以获得一点正确的见解,(这就是曾子)说的“有才能的向没才能(的人)询问,知识多的向知识少(的人)询问”了。

(对于)同自己水平相等的人,向他们询问借以共同研究,(这就是《中庸》)说的互相诘问,详细地考察,明确地分辨。

原文: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

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

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
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如是,则天下几无可问之人。

翻译:(认为)自己对别人错,是俗人的共同毛病。

学习有未贯通(不理解的地方),(却)勉强以为理解,(所持的)道理有不稳妥(的地方),(却)胡乱地凭主观猜测,像这样,那么一辈子几乎没有值得问的事情了。

(对于)比自己贤能的人,(就)妒忌他而不愿意向他询问;(对于)不如自己的人,(就)轻视他而(认为)不值得向他询问;(对于)同自己水平相同的人,不敬重他而不甘心向他询问,像这样,那么天底下几乎没有值得问的人了。

原文: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圣人所不知,未必不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

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

然则问可少耶?是故贵可以问贱,贤可以问不肖,而老可以问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翻译:聪明的人考虑一千次,(也)一定会出现一次错误。

圣人不了解的事物,未必不是愚笨的人了解的事物;愚笨的人能做的,未必不是圣人不能做的。

真理不是专门在某些人手里,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那么,“问”可以缺少吗?因此尊贵的人可以问卑微的人,德高的人可以问不成器的人,而老人也可以问年轻人,只要学习中有成就便可以了。

【思维训练】(根据情况,选择若干讨论)1.写出课文各段的大意。

①提出论点,阐明问与学是相辅相成的。

②从正面阐明“问”的重要作用,指出问不择人,有问必得。

③针对今人“是己非人”的弊端,作者从事和人两方面进行
批评。

④作者申说自己的主张。

2.“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否定句式有什么作用?加强语气,突出问的重要性。

3.“舍问,其奚决焉?”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这句用了反问。

强调问的重要性,,增强语势,鲜明而有力地指出问的正确态度,不分贵贱老幼,“唯道之所成”。

4.“问与学,相辅而行”的理由是什么?“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5.为什么应该向不同人等询问?因为问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收获:问“贤于己者”可以“破其疑”,问“不如己者”可以“求一得”,问“等于己者”可以“资切磋”。

6.第三段的两个“如是”意思是什么?它们分别指代什么?“如是”的意思是:像这样。

前者指代:“学有未达,强以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

后者指代:“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不如己者,轻之而不屑问焉;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问焉”。

7.作者有什么理由认为问是不分圣愚、贵贱、老幼的?①“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②“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

”8.学习本文以后,你有什么收获?既要刻苦好学,又要谦虚勤问。

9.结合自己的经验,谈谈“问”在学习中的作用。

【课外作业】1.整理课堂笔记。

2.预习《布鲁塞尔大广场》。

【教学后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