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药治疗

合集下载

2018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方案

2018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方案

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方案(2018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医内科学》(张伯礼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出版)。

(1)以胸闷气喘、心悸、水肿为主症。

(2)早期表现为劳累后气短心悸,或夜间突发喘咳惊悸、端坐后缓解。

随着病情发展心悸频发,动则喘甚,或端坐呼吸,不能平卧,水肿以下肢为甚,甚则全身水肿。

常伴乏力、腹胀等。

(3)多有心悸、胸痹、真心痛、心痹、心瘅等病史。

2.西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2014年发布的《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

(1)主要条件:①阵发性夜间呼吸困难或端坐呼吸;②颈静脉怒张;③肺部罗音;④心脏扩大;⑤急性肺水肿;⑥第三心音奔马律;⑦静脉压增高>1.57kpa(16cmH2O);⑧循环时间>25秒;⑨肝颈静脉返流征阳性。

(2)次要条件:①踝部水肿;②夜间咳嗽活动后呼吸困难;③肝肿大;④胸腔积液;⑤肺活量降低到最大肺活量的1/3;⑥心动过速;⑦治疗后5天内体重减轻>4.5kg。

同时存在2个主项或1个主项加2个次项,即可诊断为心力衰竭。

超声心动图指标:①收缩功能:以收缩末及舒张末的容量差计算射血分数(EF值),虽不够精确,但方便实用。

正常EF值>50%,运动时至少增加5%。

②舒张功能:目前大多采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二尖瓣血流频谱间接测定心室舒张功能,心动周期中舒张早期心室充盈速度最大值为E峰,舒张晚期心室充盈最大值为A峰,E/A为两者之比值。

正常人E/A值不应小于1.2,中青年应更大。

舒张功能不全时,E峰下降,A峰增高,E/A比值降低。

心力衰竭严重程度分级标准: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的分级方案,主要是根据患者自觉的活动能力划分为心功能四级,心力衰竭三度:I级(心功能代偿期):患者患有心脏病,但活动量不受限制,平时一般活动不引起疲乏、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

Ⅱ级(I度心衰):心脏病患者的体力活动受到轻度的限制,休息时无自觉症状、但平时一般活动下可出现疲乏、心悸、呼吸困难或心绞痛。

中医治疗心衰的方法

中医治疗心衰的方法

中医治疗心衰的方法
中医治疗心衰的方法主要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推拿、气功等。

1. 中药治疗:中医药认为心衰多由心阳不足、气血不足、水液内停等导致,可选用补心阳、养气血、利水退肿的中药进行治疗。

常用的中药包括麦冬、黄芪、人参、丹参、山药等。

2. 针灸:针灸可通过调整人体的气血运行和调节心脏功能来改善心衰症状。

常用的针灸穴位包括心包、心系、神门等。

3. 推拿:推拿可通过按摩和推拿手法来改善心衰症状和促进血液循环。

常用的推拿手法包括推、拿、揉、按等。

4. 气功:气功通过调节呼吸和运动来改善心衰症状。

常用的气功包括五禽戏、八段锦等。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治疗心衰通常是辅助治疗,不能替代西医治疗。

在接受中医治疗的同时,患者应继续接受西医的规范治疗,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综合治疗。

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

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研究进展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主要手段包括药物治疗和辨证施治。

药物治疗中主要采用的是中药复方或者中药合剂,往往包含多种中草药的提取物。

辨证施治则是根据个体患者的表现和证候判断,个性化制定治疗方案。

近年来的研究显示,中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减轻症状,延长生存期。

研究表明,有些中草药提取物具有增强心肌收缩力和降低血液黏稠度的作用,能够有效改善心功能。

中药还能够通过抗氧化、抗炎和抑制心室重构等机制,发挥保护心肌的作用,减少心脏损伤,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一些研究还发现,通过中医药干预可以改善患者的自主神经系统功能,如降低交感神经活性、增加副交感神经活性,调节心脏神经-内分泌系统的紊乱,从而达到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效果。

这表明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机制不仅涉及心肌细胞的直接作用,还涉及到整体机体的调节。

除了单一药物的应用,一些研究还探索了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

将中药与现代药物联合应用,可以发挥双方的优势,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一些研究还使用了针灸、艾灸、推拿等中医疗法作为辅助治疗手段,通过调节气血运行和促进身体自愈能力的作用,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和生活质量。

尽管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方法和机制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慢性心力衰竭的病因复杂,病变机制多样,需要针对不同的患者进行个体化治疗,这对中医药的规范化和个性化制定治疗方案提出了要求。

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疗效评价标准还不完善,缺乏统一的评估指标,难以进行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研究。

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机制尚需深入研究,以进一步揭示其治疗作用的具体机理。

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潜力。

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发展,相信中医药在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中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更多的研究仍然需要进行,以进一步明确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机制和疗效。

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药研究进展一、内容简述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严重危害患者的生命质量和生命安全。

随着中医药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中药在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方面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本文将对近年来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药研究进展进行概述,包括病因病机、辨证论治、药物研究和临床疗效评价等方面的内容。

首先本文将从中医角度对慢性心力衰竭的病因病机进行分析,探讨其与现代医学的关联性。

然后针对不同证型的患者,介绍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和方法,以及常用的中药方剂。

此外本文还将重点介绍近年来在慢性心力衰竭药物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包括中药单味药、复方制剂以及中药提取物等。

通过临床试验和病例分析,评估各种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依据。

1.慢性心力衰竭的定义和流行病学数据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CHF的发病率逐年上升。

根据美国心脏病学会(AHA)的数据,2013年美国约有480万成年人患有CHF,预计到2030年这一数字将达到670万。

在中国CHF已成为老年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据中国心血管病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中国约有450万CHF患者,占全国心血管病患者的。

这些数据表明,慢性心力衰竭已成为全球范围内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因此研究和发展中医药治疗CHF的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中医药在慢性心力衰竭治疗中的作用及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慢性心力衰竭(CHF)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针对这一问题,中医药在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患者提供了有效的治疗方法。

首先中医药在调节心血管系统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根据中医理论,CHF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肝肾不足、心脾两虚等。

中医药通过调整机体内部环境,使心脏功能得到改善,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例如人参、黄芪等药物具有补气养血、益精填髓的功效,可以改善心肌供血不足、心肌收缩力下降等问题;丹参、川芎等药物具有活血化瘀、扩张血管的作用,有助于降低心脏负荷,减轻心力衰竭症状。

中西医结合如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

中西医结合如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

中西医结合如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组复杂临床综合征,由多种原因导致心脏结构和功能发生异常变化,使心肌收缩和舒张功能发生障碍。

患者在患病之后会表现出呼吸困难、疲乏和液体潴留等症状,慢性心力衰竭是心血管疾病终末期的表现,若不及时治疗,会增大患者死亡的概率。

在对心衰患者治疗时,应以防止和延缓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为目标,帮助患者缓解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西医结合治疗实现优势互补,满足临床个体化诊疗的需求,进一步提高心衰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一、慢性心力衰竭的危害心衰是各种心脏病的终末阶段,直接危害患者的身心健康,心力衰竭好发于老年人,尤其是患有冠心病、心肌缺血、高血压、糖尿病的患者患有心力衰竭的概率更高。

而呼吸道感染、心律失常、血容量增加、治疗不当等都有可能诱发心力衰竭疾病发病。

患者在患病之后会出现左心衰竭、右心衰、全心衰等症状,多数老年慢性患者还会表现出咳嗽乏力、疲倦、肾功能异常等症状。

若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更严重的并发症,比如肾功能不全、肝功能异常、血栓形成等,直接危害患者的生命安全。

二、从中西医的角度看慢性心力衰竭的病因西医学认为:心肌病理性重构是心衰发生发展的基本机制,心肌死亡事件的发生以及神经内分泌系统过度激活导致的系统反应,会使心衰进一步发展。

慢性心力衰竭的病因较多,其中包括心肌本身疾病带来的影响,比如冠心病、心肌梗死等,心脏负荷过重、心室前负荷不足有可能会导致心力衰竭。

①心肌损害分为两种,一种是原发性心肌损害,包括由冠状功脉疾病而导致的缺血性心肌损害、炎症心肌损害、遗传性心肌病等。

另一种是继发性心肌损害,具体包括内分泌代谢性疾病,比如糖尿病、甲状腺疾病,系统性沁润性疾病。

②心脏负荷过重:压力负荷过重多见于高血压、主动脉瓣狭窄疾病。

容量负荷过重常见于心脏瓣膜关闭不全的患者中。

患者可能还会存在全身循环血量增多的疾病,比如慢性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

中医学中提出的“心水”“心衰”与心力衰竭类似,慢性心衰属本虚标识之证,心衰的病机可用虚、瘀、水概括。

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

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

近年来,受到生活环境、工作压力、年龄结构等因素的影响,慢性心力衰竭已经发展成为一种临床上的常见疾病。

它是指患者的心脏结构发生变化,或者心肌功能出现异常而造成的心室充血或者无法正常泵血的一种心血管疾病。

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患者出现持续性呼吸困难以及全身乏力等情况。

相关医学研究表明,高血压、冠心病及其他心血管疾病都容易引发慢性心力衰竭。

据调查,当前我国患有心衰人数近500万,且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

尽管西医已经采取了一定的治疗方式进行临床治疗,并且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长期的西药使用也容易给患者带来一定的副作用,不利于从根本上进行治疗。

因此,中医学基于中医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相关理论,以辨证方法对患者进行精准治疗,在缓解患者病痛的同时,提高其生活质量。

1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病机理尽管在中医的藏书记载中,并未出现过慢性心力衰竭这一疾病介绍,但是,从该种疾病的临床表现来看,与中医所提到的“喘证”“心痹”等关联性极强。

直到1990年左右,才出现了关于“心衰”的相关记载。

1997年,“心衰”才正式成为中医病名。

与“心衰”对应的,也正是西医中所提到的“心力衰竭”。

对于这一疾病的发病机理,中医上常认为是由于患者的心气阳虚,心阴不足引起的。

常见的表现为患者的心脏出现血瘀的症状,同时患者还会伴有水饮、痰浊等症状。

尽管这一疾病的主要病灶在于患者心脏,但与患者的脾脏、肾脏以及肺器官都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

具体来说,患者的心气阳虚是导致该种疾病的直接原因,血瘀则是这一疾病的中心病理,而出现水饮、痰浊等则是病理表现。

由于患者气血不足,导致其血液流通不畅,在患者的体内出现痰浊,最终二者相结,使得患者出现更为严重的气血两亏。

随着对慢性心力衰竭研究的不断深入,不同的医学研究者对于这一疾病的病机有着不同的看法。

一些研究者认为,这一疾病主要是由于心脏和肾脏的阳虚导致的,因此,阳虚饮停是慢性心力衰竭的主要致病机理。

他们认为,为了有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可以采取活血化瘀、补肾固本的方式进行治疗,同时,也可以采取恰当的方式帮助患者温阳、补气、活血等。

慢性心力衰竭中医治疗进展

慢性心力衰竭中医治疗进展

慢性心力衰竭中医治疗进展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带来了严重影响。

传统医学对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主要以西药为主,但由于其副作用和药物耐受性的问题,患者往往需要长期服用药物,效果也并不理想。

近年来中医治疗在慢性心力衰竭中的应用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本文将针对慢性心力衰竭中中医治疗的进展进行探讨,希望能够为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意义。

一、慢性心力衰竭中医病因病机分析在中医理论中,慢性心力衰竭主要归为“心血虚”、“心阳虚”、“气血两虚”、“湿热阻滞”等病证范畴。

心血虚是导致慢性心力衰竭的主要病机之一,表现为心脏自身失养,不能维持正常的心脏功能。

心阳虚则是由于心脏功能受损,无法充分推动血液循环,导致气血不畅,出现心悸、气短、水肿等症状。

气血两虚则是由于心脏功能减弱,导致机体气血不足,进而出现消瘦、疲乏等情况。

湿热阻滞则是由于内分泌失衡或情志不畅引起湿热内蕴,导致心功能减弱,出现气短、疲乏等症状。

1. 中药治疗中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主要是通过调理气血,益心健脾,扶正祛邪的方法来治疗。

常用中药有养心安神、益气健脾、活血化淤等。

当患者以“心阳虚”为主证时,可选用补益心阳、温中散寒的药物,如四逆散、附子理中丸等。

当患者以“心血虚”为主证时,则可选用滋补心血、养阴益精的药物,如当归四逆汤、八珍汤等。

中药保肝、排毒、利水等作用也得到了临床的应用。

2. 针灸治疗针灸治疗是中医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调理气血,舒经活络,缓解心脏肌肉的疲劳和僵硬,提高心脏功能。

常用的穴位有神门穴、内关穴、涌泉穴等,具有益气养血、疏通经络的作用。

电针、灸疗等也常用于辅助治疗,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3. 推拿按摩三、慢性心力衰竭中医治疗存在的问题虽然中医治疗在慢性心力衰竭中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中医治疗方法繁多,临床应用常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个性化治疗,需要医生具备较高的临床经验和技巧。

慢性心力衰竭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知识

慢性心力衰竭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知识

慢性心力衰竭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知识王宝宝 (安阳市中医院,河南安阳 455000)心力衰竭是指心脏在有适量静脉回流的情况下,其排血量存在异常,无法满足人体各项技能的用血需求,导致各组织血流减少,进而引发的各种病症。

心力衰竭主要表现为喘息心悸、患者不能平卧等。

在当下的医疗环境中,对心力衰竭的治疗不再局限于西医药物治疗以及手术治疗,通过中西医结合的方式为患者提供更多选择的同时,可帮助患者更好地稳定病情。

接下来将简单介绍慢性心力衰竭,并分别从西医角度、中医角度分析心力衰竭,重点介绍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相关内容。

正确认识慢性心力衰竭心脑血管疾病是目前我国发病率及死亡率最高的疾病,我国每年都有近300万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占全部死亡原因的40%,心力衰竭是各类心脑血管疾病的进展表现。

慢性心力衰竭是指在有适量静脉血回流的情况下,由于心脏收缩或舒张功能出现异常,排血量不能维持平衡状态,难以满足组织代谢需要所呈现出来的一种病理状态,心力衰竭是当下大多数心血管疾病发展至末期必然出现的疾病表现,慢性心力衰竭的主要表现为肺循环和体循环静脉系统淤血为特征的临床病例生理综合征。

慢性心力衰竭的发病率正在逐年增长,其发病率较高,已经成为21世纪最重要的心血管病症,心力衰竭死亡率与恶性肿瘤相同。

虽然心力衰竭看上去可怕,死亡率也相对较高,但是在当下的医疗水平支持下,心力衰竭并非是完全不可控制的,早期发现、早期治疗,能够有效延缓心力衰竭的发展,延长生命,患者寿终正寝并非不可能。

因此,在面对心力衰竭时,应当予以重视,及时治疗才能更好地控制心力衰竭的发展。

从西医角度看心衰从西医角度来看,心力衰竭通常伴随着心血管疾病的发展而出现。

心血管疾病可导致患者心脏负荷不断增加或心肌病愈发严重,进而影响心脏收缩、舒张功能,心腔中的血液排出量无法满足身体机能需求时便会出现心力衰竭问题。

诱发心力衰竭的因素主要有:(1)感染,感染引发的心衰主要源于风湿活动、病毒性以及中毒性心肌炎等,这些疾病会直接损害心肌,影响心脏收缩、舒张功能;另外,呼吸道感染带来的发热、心动过速等情况,会一定程度上提高心脏负荷,进而诱发心力衰竭。

慢性心力衰竭中医治疗的优势和切入点

慢性心力衰竭中医治疗的优势和切入点
二、专家共识
通过对专家选择各证型的方剂和药物次数进行频数统计我们将方剂、药物按被选中的次数的大小进行排列并用频次表的形式呈现出来 对频数在前十位的药物进行组合并结合专家推荐的代表方剂确定了每个证型的代表方和用药
各证型药物频数分布
气虚血瘀水停
阳虚水泛瘀血阻络
气虚血瘀型
气阴两虚血瘀型
一、现代文献研究
1、资料来源及检索方法 中文文献检索: 主要来源于CBM1999-2009年信息 检索方法:检索心力衰竭为主题词、中医 or 中药 or 针灸 or 气功 or 穴位 or按摩 or 中西医为副主题词、慢性为关键词检索 共有234篇文献
1、心衰的中医药治疗原则
结论:名老中医经验及多个小样本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证明:心衰有效的治疗原则有:益气活血利水、益气温阳活血利水、益气活血、益气温阳活血、益气养阴与前面的“气虚血瘀水停;阳虚水泛、瘀血阻络;气虚血瘀气阴两虚血瘀阳虚血瘀”的辩证分型一致
2.本虚标实以心阳亏虚为本瘀血水停为标 心衰病机可以概括为本虚标实以心之阳气或兼心阴亏虚为本瘀血水停为标 心之阳气亏虚鼓动无力血行滞缓血脉瘀阻从而出现心衰故心脏阳气兼阴血亏虚是心衰之内因是心衰发病及转归预后的决定因素标实则由本虚发展而来阳气亏虚可以导致血瘀也可以导致水饮停积
3.阴阳分治以温补阳气为上 治疗重点调补心脏的气血阴阳而气属于阳温阳即所以补气;血属于阴滋阴即所以养血因此辨治心衰主要可分为两大类型即心阳虚型与心阴虚型故立温心阳和养心阴为治疗心衰的基本原则代表方为暖心方红参、熟附子、薏苡仁、橘红等与养心方生晒参、麦门冬、法半夏、茯苓、田三七等前者重在温心阳后者重在养心阴分别用于阳气虚和气阴两虚的心衰患者
气阳两虚血瘀型
分型用药
三、名医经验

中医药如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开题报告

中医药如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开题报告

中医药如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开题报告
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在我国患病人数呈逐年增加趋势。

目前,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其具有疗效确切、副作用少等优点。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一、慢性心力衰竭的病因和病理生理机制
慢性心力衰竭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肌功能不足,导致心输出量降低,引起全身各器官组织的供血不足而出现的一种疾病。

病因包括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肺部疾病等。

二、现代医学对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方法
现代医学对于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等。

其中,药物治疗是最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主要通过改善心肌收缩力、减少心脏负荷等方面来改善病情。

三、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理论基础与实践经验
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中医心血理论、肝肾阴虚理论、气血不足理论等。

在实践经验方面,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主要采用中药和针灸等手段,包括养阴清热、益气健脾、化痰止咳等方面。

四、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现状和趋势
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在国内外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在规范化、标准化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未来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趋势主要包括规范治疗、加强临床研究、提高临床医生的中医药素质等。

综上所述,本文旨在探究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同时分析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现状和未来趋势,为进一步推广和应用中医药治疗心血管疾病提供科学依据。

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方案疗效评价、难点分析及优化

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方案疗效评价、难点分析及优化

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方案疗效评价、难点分析
及优化
我科自2010年实施心衰病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以来,根据临床实施情况,不断总结经验,补充新的治疗措施。

对该方案进行全科培训,要求全科充分了解和掌握。

严格按照诊疗方案实施临床诊断、治疗等。

在临床实施过程中,不断总结疗效,积累经验。

1)疗效评价及分析
根据中医证候疗效制定标准,2010年用此方案诊治病人65例,随访1个月时间,疗效总结如下:
1.心衰较重者,伴有纳差、腹胀、呕吐等症状,中药汤剂依从性
差。

2.心衰在祖国医学称为喘证、心悸、水肿等,易与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等疾病存在辩证困难。

因此我们应从以下着手:1.对于心衰较重伴有纳差、腹呕吐等症状者,我们可选择中成药、或中药注射剂。

2.在遇到喘证、心悸、水肿等患者时应进行全面的理化检查以明确诊断,为治疗提供依据。

2)中医难点分析及解题思路
难点分析:
1.心衰病反复发作,如何有效地减少发作次数,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一直是我们困惑的地方.
解题思路:
对于心衰病反复发作的问题,一直是心血管病科面临的挑战,尤其是我们拥有传统医学方面的优势,更好的发挥传统医学的特长,如:增加特色疗法,如:足浴、穴位贴敷,更好的改进方案,同时加强对病人的健康教育、养生指导都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为此方案优化中应注重这方面的内容。

3)方案优化
根据近一年的临床应用,现将方案进一步优化,并制定下一年诊疗方
案。

真武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慢性心衰经验总结

真武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慢性心衰经验总结

真武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慢性心衰经验总结真武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慢性心衰经验总结慢性心衰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心脏疾病,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都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为了探讨中医药在慢性心衰治疗中的作用,我通过临床实践,尝试使用真武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慢性心衰,并进行了经验总结。

真武汤是由当归、白芍、炙甘草、桃仁等药材组成的中药方剂。

这方剂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活血,调和气血的作用。

血府逐瘀汤是一方由红花、赤芍、桃仁、三棱、丹参等组成的中药方剂,主要用于治疗心梗后心绞痛。

结合这两方药的特点,并根据慢性心衰病情加减调配药材,可以起到提高心脏功能,改善心血管状态的作用。

我在临床上应用真武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慢性心衰的过程中,总结出以下几点经验:首先,个体化治疗是关键。

慢性心衰的病情因人而异,每个患者的体质、疾病状态都有所差异。

因此,使用真武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体质和病情进行个体化调配,选择合适的药材和剂量。

比如,对于心肾不交的患者,可以加入黄芪、熟地黄等药材来补益心肾。

其次,联合其他治疗方法。

慢性心衰的治疗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单纯依靠中药治疗效果有限。

因此,我在使用真武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时,还结合了其他疗法,如西药治疗、食疗、运动疗法等。

这样能够综合发挥不同疗法的优势,提高治疗效果。

第三,注意药物的配伍。

中药治疗中,药物的配伍是非常重要的。

合理的药物配伍能够相互增强药效,提高治疗效果。

我在临床应用真武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时,根据药材的性味归经特点,注意进行合理的配伍。

比如,当归、白芍的结合能够活血调经,炙甘草与桃仁的搭配能够活血祛风。

这样的药物配伍使得真武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的治疗效果更佳。

最后,治疗过程中要注意观察病情变化。

在使用真武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慢性心衰的过程中,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

及时调整药物剂量和配伍,确保药物的有效性。

同时,与患者保持沟通,了解患者的病情感受,并做好心理护理。

中西医结合如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

中西医结合如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

中西医结合如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慢性心力衰竭是心血管疾病的最终表现,其能够直接威胁病人的生命健康安全。

目前临床上对慢性心力衰竭进行治疗时,多会采取西医治疗,但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单纯进行西医治疗无法取得良好成效,且难以实现个体化治疗,导致病人身心健康受到影响。

为应对上述问题,本文将中西医结合治疗作为切入点,并围绕中西医如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展开探讨,具体内容如下。

1.中西医结合治疗的重要性在慢性心力衰竭治疗中,虽然西医治疗能够取得一定成效,但该种治疗方案存在一定程度的局限性,例如β受体阻滞剂可能导致病人出现低血压;在长期使用利尿剂时可能引起电解质紊乱,从而影响病人身心健康。

因此需要对慢性心力衰竭治疗方案进行革新,以提高治疗效果。

中医对心力衰竭具有丰富的治疗经验,其能够根据病人具体表现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且中医能够改善预后,增效减毒。

此外,中医与西医能够进行结合使用,实现进一步提高整体疗效。

由此可见,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具有较强的必要性。

2.中西医结合如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2.1.西医治疗西医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项内容,(一)一般治疗。

首先,保证充足休息。

在治疗过程中,需要结合病情对病人体力活动进行限制,以控制病情。

其次,应根据病情对患者实施持续低流量吸氧。

最后,调整饮食方案。

应确保病人饮食清淡、低盐,并加大微量元素、维生素的摄入量,将普食调整成半流食、流食。

(二)药物治疗。

依照病情与适应症等为病人提供相应药物,常见药物主要有以下几种:①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啡肽酶抑制剂。

这种药物的典型代表是沙库巴曲缬沙坦片,其能够改善病人的血清肌酐、超敏C反应蛋白等指标,且能够减少病人出现不良反应的可能性。

此外,据相关报道显示,该种药物能够提高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效果,且在联合使用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的前提下,整体疗效将进一步提升;②β受体阻滞剂。

这类药物在慢性心力衰竭治疗中属于常见药物,其能够积极影响整体疗效,改善病人的心功能。

心衰中医诊疗方案

心衰中医诊疗方案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中医诊疗方案一、概述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属中医心衰范畴,病因归纳为外邪侵袭,郁于气道,肺气失宣,上逆而喘咳;或因房劳过度,肾虚不能纳气归元;或久咳伤肺,肺气不足,不能肃降而发为气短、喘促;也可因忧思过度,暗伤心脾,心血不足而致心悸、怔忡;再如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脾失健运,湿聚成痰,痰湿上阻心肺也可变生诸证。

病机则主要责之于心、肺、脾、肾等脏,而以心肾阳虚最为重要。

人体血液的运行,有赖于心肾阳气的鼓动,心肾阳虚,运血无力,同时肾不纳气,阳衰无以化水,水气凌心,上则可致咳逆喘促,心悸怔忡;水湿泛滥,下则出现尿少水肿。

因此,本病是以心气不足,脾肾阳虚为本,水湿,痰浊,淤血为标,外邪侵袭,房劳忧思,饮食所伤为诱因。

治疗方面宜注意邪正关系,分清主次,依期论治。

二、分期辨治(一)早期此期相当于心功能2级。

患者体力活动稍受限制,休息时刻无症状,中度以上体力活动即可引起疲乏、心悸、呼吸困难。

多属心、脾、肺、肾阳气亏虚或气阴两虚,或气血双亏,以虚证为主,治疗上应注意陪补。

1.心气不足【主症】心悸怔忡,气短乏力,活动后尤甚,兼见头晕,神疲自汗,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弱。

【治则】补益心气。

【方药】五味子汤加减:五味子10克、白人参10克、麦冬15克、炙甘草10克、黄芪30克、丹参30克、益母草20克、车前子15克。

2.气阴两虚【主症】心悸气短,动则加剧。

阴虚为主者,见虚烦失眠,自汗盗汗,手足心热,口干少津,舌质少苔,或光剥无苔,脉细弱或细数;血虚为主者,见面色苍白,疲乏无力,唇淡无华,失眠健忘,舌质淡,苔白,脉细弱。

【治则】气阴两虚者宜益气养阳;气血两虚者宜补气养血。

【方药】气阴两虚者宜生脉散加减:白人参10克、黄芪30克、麦冬15克、五味子6克、黄精20克、太子参10克。

气血两虚者宜人参养荣汤加减:白人参10克、当归15克、白芍15克、茯苓15克、熟地10克、黄芪30克、白术15克、陈皮10克、炙甘草10克、远志10克、酸枣仁15克。

心衰中医治疗方法

心衰中医治疗方法

心衰中医治疗方法心衰,又称心力衰竭,是一种以心脏泵血功能减退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在现代医学中,心衰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等方法。

然而,中医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心衰的治疗中也有独特的优势和方法。

中医治疗心衰的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治疗和中药调理等。

首先,中医药在治疗心衰方面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通过调理气血、益气养阴、活血化瘀等方法,可以改善心脏的功能,增强心肌的收缩力和舒张力,从而达到治疗心衰的目的。

其次,针灸作为中医的重要疗法之一,在心衰的治疗中也有着独特的作用。

针灸可以调节心血管系统的功能,改善心脏的供血和排血功能,从而改善心衰的症状和预后。

此外,中药调理也是中医治疗心衰的重要方法之一。

中药可以通过调理气血、益气养阴、清热解毒等作用,改善心衰患者的症状和生活质量。

在中医治疗心衰的过程中,中医医师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特点,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的选择、针灸的穴位和中药的配伍等。

此外,中医治疗心衰还注重患者的平时调理,包括饮食调理、起居调养、情志调摄等。

这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心衰患者的症状和预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总之,中医治疗心衰的方法丰富多样,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作用。

在临床实践中,中医医师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从而达到治疗心衰的目的。

当然,中医治疗心衰也需要在现代医学的基础上,结合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等方法,进行综合治疗,以取得更好的疗效。

因此,中医治疗心衰是一种值得重视和发展的治疗方法,它在改善心衰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和预后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作用。

希望在未来的临床实践中,可以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应用中医治疗心衰的方法,为心衰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

心力衰竭中医治疗法

心力衰竭中医治疗法

心力衰竭的中医治疗法心力衰竭听说是老年人患的疾病,真的是这样吗?其实大家的理解都是错的。

心力衰竭这个疾病现在患上的年轻人也是越来越多了。

而且心力衰竭对我们身体的伤害是特别大的。

那么我们从哪些地方能看出来我们是不是得了这个疾病呢?那我们就得了解心力衰竭的具体症状,才能更好的进行预防保健等。

我们的中医对心力衰竭症状进行了介绍如下:1.支饮:亦有心悸、气促等症状,但具有心包积液症状和体征,如奇脉,脉压小,心音遥远等,X线及B超可明确诊断。

2.心痹:心衰常为心痹等病的发展,当出现气喘不能平卧,下肢水肿,心界明显扩大等时,应有心衰的诊断。

3.哮病:无心脏病史,以发作性喉间哮鸣有声为特征。

哮病日久可形成肺心病而出现心衰。

4.肺胀:有久咳、哮病等病史,有桶状胸、肺部叩诊呈过清音等体征,X线胸透示透亮度增加。

5.肾水等:尿常规见蛋白、管型等。

中医对心力衰竭的治疗可分为以下几类:1,心阳气虚证:心悸,气短,胸闷,.神疲乏力,头晕,舌淡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补阳益气,保元汤加白术、茯苓、远志等。

2。

心肾阳虚证:心悸,面色晄白,肢冷,口唇青紫,或见腰膝酸软,舌质嫩,苔薄白,脉弱而数。

温补心肾。

参附汤合金匮肾气丸加减。

3.阳虚水泛证:心悸气喘,胸闷不适,小便短少,下肢水肿,舌淡胖,苔白滑,脉沉弦。

温阳利水。

真武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

4.心气阴两虚证:心悸,气短,下肢水肿,心烦失眠,舌质偏红或紫黯少津,脉细数或促。

益气滋阴。

炙甘草汤加减。

5.阴阳两虚证:胸闷心悸,难以平卧,下肢水肿,畏寒肢冷,心烦热,喜冷饮,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温阳滋阴。

济生肾气丸合生脉散加减。

上面的介绍是不是对您有了一些具体的帮助呢?相信应该会有一些收获吧。

不管是怎么样的症状,您都要记住,身体是我们最宝贵的,有不舒服的时候一定要及时的到医院进行检查。

以免到后期出现一些严重的后果。

所以您要是还有不明白,不懂的地方都可以和我们联系。

希望您有一个健康的身体。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疾病,特点是心脏运动功能减弱或者收缩性能低下,导致心脏排血不足,进而引起全身器官循环障碍。

慢性心力衰竭临床表现为气短、乏力、水肿等症状,严重者可影响生活质量,甚至威胁生命。

目前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以及预防采用的是中西医结合的方法,通过综合治疗,能够起到更好的效果。

本文将围绕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展开讨论。

1. 药物治疗西医药物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主要采用利尿剂、ACEI/ARB、β受体阻滞剂、洋地黄类药物等。

而中医药在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中采用的方法有活血化瘀、祛痰化痰、理气和胃等。

结合中西医,可以根据患者具体病情,综合运用中西医药,达到改善心功能、消除水肿、缓解症状等目的。

中西医结合的药物治疗可以综合发挥各自的优势,取长补短,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2. 针灸治疗针灸作为中医的传统疗法,在心力衰竭的治疗中能够起到显著的效果。

通过选择适当的穴位和操作方法,可以调节心脏功能,改善心脏的收缩力和舒张力,减轻心脏负担,从而改善心力衰竭的症状。

与药物治疗相结合,针灸能够进一步加强治疗效果,达到更好的临床效果。

3. 膏方治疗中药膏方在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中也有一定的临床应用。

中医药特有的膏方治疗方法,可以通过药物直接渗透到心脏组织,起到保护心脏、改善心功能的作用。

临床研究发现,膏方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有显著的疗效,可以缓解心脏负担,改善心脏功能,达到良好的临床效果。

4. 运动疗法心力衰竭患者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适当的运动疗法,可以有效改善心功能、增强心肺功能和减轻患者心脏负荷。

在运动疗法中,可以结合中医的理论,选择适宜的运动方式和运动强度,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运动疗法结合中西医治疗慢性心力衰竭,能够使患者缓解症状,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能够达到更好的临床效果。

通过综合运用中西医药、针灸、膏方和运动疗法等手段,能够有效改善心功能、减轻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对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左西孟旦治疗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

左西孟旦治疗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

左西孟旦治疗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心力衰竭作为老年人高发的疾病,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健康。

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依赖于药物和手术,但这些方法并不能完全解决老年患者心力衰竭的问题。

因此,许多医学研究者开始探寻中医治疗老年心力衰竭的新方法。

其中,左西孟旦被广泛应用于老年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中,并取得了一定的临床效果。

左西孟旦是一种传统中药,主要由生地、当归、天花粉、茯苓、川芎、白芍、丹参、陈皮、香附等多种中草药混合而成。

它具有补血活血、祛瘀化瘀、调理气血等功能,可以改善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功能。

近年来,许多研究者对左西孟旦的临床应用进行了探究。

研究表明,左西孟旦可以通过调节心脏功能,改善心脏肌肉的收缩能力和静息心率,从而减轻心力衰竭症状,促进心功能的恢复。

同时,左西孟旦还可以改善患者的血液循环,提高心脏输出量,从而改善患者的远端器官供血。

在治疗老年慢性心力衰竭中,左西孟旦主要通过改善患者的心脏功能、提高氧合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携氧能力等方面发挥作用。

根据临床实验和临床观察的数据分析表明,左西孟旦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心肌收缩力和舒张能力,降低心脏负荷,减轻心力衰竭症状。

同时,左西孟旦不会产生过多的副作用,对患者的心肺功能也没有不利影响。

总之,左西孟旦治疗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功能,减轻病痛,提高健康指数。

但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患者对于左西孟旦的反应可能会有所不同,因此在应用中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调整治疗方案。

另外,治疗时必须遵守严格的用药规范,避免出现不良反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慢性心力衰竭的中医药治疗
慢性心力衰竭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该病中医属“心悸”、“痰饮”、“水肿”、“怔忡”、“喘证”、“心痹”等范畴,中医药在治疗此病方面可收到标本兼治的效果,笔者根据临床经验,并查阅相关文献,对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药治疗进行探讨。

标签:心力衰竭;慢性;中医药疗法
慢性心力衰竭简称慢性心衰,是指患者由于各种心血管疾病导致心脏的血液输出量减少[1],不能满足机体代谢的需要,器官、组织血液灌注不足,同时出现肺循环和(或)体循环瘀血的表现[2]。

美国心脏协会把慢性心力衰竭定义为一种复杂的临床综合征,是各种心脏结构或功能疾病损伤心室充盈和(或)射血功能的结果,其临床表现复杂,发病率与病死率居高不下,是严重影响我国居民健康长寿、生活质量的重要疾病之一。

运用中医理论辨证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疗效显著,值得进一步研究探索。

1 中医对慢性心力衰竭的认识
从我国古代医籍《皇帝内经》等相关描述中可以看出,中医自古就对类似心衰症候群的病因病机及治疗有所认识,《内经》中“夫不得卧,卧则喘者,是水气之客也”及《素问·举痛论》曰:“劳则喘息汗出”[3],详细记载了此类疾病可有心悸、烦躁、呼吸困难、水肿等症。

宋代《圣济总录·心脏门》中就有“心衰”一词。

《金匮要略》中有:“心水者,其人身重(肿)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类似心衰的水肿。

近代,中医学将心衰归属于“心悸”、“痰饮”、“水肿”、“怔忡”、“喘证”、“心痹”等范畴,尽管临床表现多端,对其病机的认识已基本达成共识,主要为本虚标实证,本虚为气虚、阳虚,以心肾阳虚为根本,标实为血瘀、水饮、痰浊等,是病理基础,病位以心为本,与肺、脾、肝、肾关系密切。

据其病机,治疗原则应以益气温阳为法,佐以利水消肿、活血祛瘀。

2 典型病例
患者,丁某,男,75岁,主诉“反复胸闷憋喘两年余,加重半月余”,既往“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心功能Ⅳ级”病史两年余,平素予服用抗心衰西药,反复住院治疗,主症:胸闷,憋喘甚,不能平卧,稍动即作,卧床休息亦不能缓解,恶心,腹胀,纳差,尿少,舌暗,舌体胖大,舌边齿痕,苔白,脉沉细,查体:T 36.3℃P 98次/min R 24次/min BP 140/90 mmHg,精神差,口唇紫绀,双肺呼吸粗,双肺底可闻及湿性啰音,心律欠齐,心尖区可闻及4/6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双下肢凹陷性浮肿,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室上性早搏左前分支传导阻滞ST-T改变,心脏彩超示:EF 34.8%左心增大伴左室壁运动整体性减弱二尖瓣中-重度返流右心稍大伴三尖瓣中度返流肺动脉高压主动脉瓣退行性变伴轻度返流左心功能不
全,西医诊断: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断:喘证,证属心肾阳虚,水湿内停,治宜:益气温阳利水、活血化瘀。

方用:附片(先煎)10 g、干姜10 g、桂枝10 g、赤芍15 g、黄芪15 g、党参15 g、白术12 g、泽泻15 g、木香9 g、茯苓皮30 g、丹参20 g、炙甘草6 g。

用法:1剂/d,水煎温服,分早、中、晚3次。

一周后,患者精神、进食转佳,胸闷憋喘好转,已能平卧,室内慢走无明显气促,双下肢水肿有所缓解,脉稍转有力,予改白术为炒白术、茯苓皮为茯苓以加强健脾之效,去干姜,余药不变,继续治疗两周后,临床症状基本消失。

方解:附片、干姜、桂枝温振心肾阳气;党参、黄芪益气助阳;白术健脾;茯苓皮、泽泻、木香行气利水;丹参、赤芍以行瘀;炙甘草调诸药而和脾胃。

诸药配伍,共奏益气温阳、利水行瘀之功效。

3 讨论
传统中医没有直接针对慢性心衰的辨证论治,相关的治法、方药散见于类似中医病证的论述。

《内经》“开鬼门,洁净腑,去菀陈莝”的治水三法和《金匮要略》“腰以下肿,当利小便”皆为慢性心衰的主要治法,即活血、利水。

至于治本之法,从心衰相关病机的论述和临床经验可以推论出益气温阳是其根本。

慢性心衰是各种心脏疾病终末阶段的临床表现,与心、肺、肝、肾、内分泌、免疫等多个器官及系统相互影响,如何协调其关系[4-6],是临床经常遇到的难题,虽然目前现代医学针对慢性心衰的治疗采用强心、利尿、扩血管等方法,也取得肯定的疗效,但以上药物往往容易产生耐药性,且易导致心律失常、水、电解质紊乱、低血压等副作用,直接影响疗效。

此时中医药的整体思维便有了很大优势,中医辨证治疗能从整体出发,治病求本。

心衰病位虽在心,但五脏相关,他脏与心互相影响、互相制约,故其治疗必须调补五脏之气血阴阳,治法亦随证灵活变换,不可局限。

中医药的早期介入,疗效确切,作用持久,毒副反应少,对心衰患者尤为适宜。

参考文献
[1] 柯元南.慢性心力衰竭诊治新进展[J].中国全科医学,2007,10(6):433-434.
[2] 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61.
[3] 张红星,鲜于开璞,董梦久.实用中西医结合老年病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7:149.
[4] Nelda,McCall,Jodi,Korb,Andrew,Petersons,Stanley,Moore .Reforming Medicare payment:early effects of the1997Balanced Budget Act
on postacute care.[J].The Milbank quarterly,2003.81.2.
[5] B,Sidenvall,C,Fjellstr?m,A C,Ek.The meal situation in geriatric care--intentions and experiences.[J].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1994. 20.4.
[6] M G,Stineman .Case-mix measurement in medical rehabilitation.[J]. Archives of physical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1995. 76.1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