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中医刮痧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https://img.taocdn.com/s3/m/6b3c5294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418d07e.png)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一、中医针刺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1、适用于毫针技术、耳针技术、三棱针技术、芒针技术、皮内针技术、火针技术、皮肤针技术、更针技术浮针技术等。
2、针刺类相关技术针具是进入皮下无菌组织,属于侵入性操作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3、一次性针具应使用符合相关标准要求的产品,必须一人一用一废弃。
使用前应检查针具的包装,确保完整无破损,有效限期内使用。
包装不应过早打开以防污染,无菌针具包装打开超过4小时不应继续使用。
4、可重复使用的针具,遵照《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WS/T367要求, 严格一人一用一灭菌,并应放在防刺的容器内密闭运输,遵照“清洗一修针一整理一灭菌一无菌保存”程序处理。
5、针刺操作前应先遵照七步洗手法洗手,再用快速手消毒剂消毒双手。
为不同患者操作时应洗手或手消毒。
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或有感染性的物质时,应戴手套;接触患者黏膜、破损皮肤时,应戴无菌手套。
6、针刺部位皮肤消毒选用复合碘,以针刺部位为中心,以涂擦为主, 由内向外缓慢旋转,逐步涂擦,消毒棉棒应一穴一换,不得使用同一根棉棒擦拭两个以上部位。
7、火针、三棱针、皮肤针等治疗后,嘱患者24小时内局部皮肤避免沾水。
8、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具按照损伤性废物处置。
二、中医灸类技术和推拿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1、灸类技术包括麦粒灸技术、隔物灸技术、悬灸技术、热敏灸技术、雷火灸技术及推拿类技术等。
2、医务人员操作时应穿工作服、必要时戴帽子、口罩,操作前后做好手卫生。
3、因施灸不慎灼伤皮肤,局部出现小水泡,可嘱患者衣着宽松避免摩擦,防止破损,任其吸收,一般2〜5天即可愈合。
如水泡较大,可用消毒毫针刺破水泡,放出水液,再适当外涂烫伤油或覆盖无菌纱布等,保持疮面清洁。
4、推拿使用的治疗巾应一人一用一更换,头面部、下肢及足部应区分使用。
5、施灸物品燃烧易产生烟雾,应注意选取排风条件好的区域或安装排烟系统。
三、中医敷熨熏浴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1、适用于穴位敷贴技术、中药热熨敷技术、中药冷敷技术、中药湿热敷技术、中药熏蒸技术、中药泡洗技术及中药淋洗技术等。
中医手法疗法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
![中医手法疗法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85372daa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e4.png)
中医手法疗法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1. 引言中医手法疗法是一种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通过手法的运用,可以调理人体的气血流通,从而达到疾病的预防和治疗的效果。
然而,由于中医手法疗法涉及直接接触患者的皮肤和黏膜,存在着与性感染相关的潜在风险。
为了保护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健康,必须加强中医手法疗法类技术相关性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本指南旨在为从事中医手法疗法工作的医护人员提供相关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2. 相关感染的常见病原体中医手法疗法类技术相关性感染的常见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和真菌等。
细菌感染主要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球菌、类麻风杆菌等。
病毒感染一般有乙肝病毒、艾滋病病毒等。
真菌感染包括白色念珠菌、隐球菌等。
3. 预防与控制措施为了预防中医手法疗法类技术相关性感染的发生,中医院医护人员应采取以下预防与控制措施:3.1. 患者筛查和诊断在进行中医手法疗法之前,必须对患者进行筛查和诊断,排除患者有无感染性疾病的风险。
对于有感染性疾病的患者,应推迟或避免中医手法疗法的施行。
3.2. 双重手套的使用医护人员在进行中医手法疗法时,应戴双层手套,外层手套用于接触患者的身体部位,内层手套用于进行操作。
双重手套的使用可以减少手部对感染病原体的直接接触。
3.3. 手部卫生中医手法疗法类技术需要医护人员进行长时间的手部接触,因此手部卫生非常重要。
医护人员应经常洗手,尤其在进入和离开疗法区域时。
使用洗手液或含酒精的免洗洗手液可以有效杀灭手上的病原体。
3.4. 消毒措施必须对中医手法疗法使用的工具进行严格消毒,以杀灭潜在的病原体。
使用消毒剂时,应按照正确的浓度和时间进行消毒。
对于无法消毒的工具,应使用一次性的材料并进行正确的处理。
3.5. 个人防护措施医护人员在进行中医手法疗法时,应佩戴适当的个人防护用品,如护目镜、口罩和帽子等。
这些防护用品可以有效降低病原体的传播风险。
4. 结论中医手法疗法类技术相关性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是中医工作中至关重要的任务。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02ddd8c46f1aff00bed51eeb.png)
24
中医医疗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
5 职业暴露的预防与处理
5.1 针刺伤处理及报告 5.1.1 在诊疗或针具清洗消毒过程中一旦发生针刺伤害,立即使用皂液 和流动清水反复冲洗伤口,尽可能挤出伤口处的血液,用75%的乙醇 或0.5%的碘伏对伤口进行消毒处理。 5.1.2 按照本机构内医务人员针刺伤处理流程报告有关部门。
8
中医医疗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
4 手卫生设施
4.1 应配备洗手设施、手卫生及干手物品,包括流动水、非手 触式水龙头、洗手皂液、免洗手消毒剂等,宜使用一次性包装 的洗手液,重复灌装的洗手液容器,应每周清洁与消毒。 4.2 应配备洗手流程图及说明图,干手用品宜使用一次性干手 纸巾。 4.3 医务人员洗手与手消毒,以及手卫生用品应符合《医务人 员手卫生规范》WS/T 313的要求。
26
中医微创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
5
微创器具的使用及处理原则
5.1 微创器具包括特殊针具如针刀、带刃针、铍针、水针刀、 刃针、长圆针、钩针、拨针、松解针、银质针、一次性埋线针 等(以下统称微创针具);以及羊肠线、生物蛋白线等埋线器 具。 5.2 微创针具以及羊肠线、生物蛋白线等进入皮下组织,或筋 膜、肌腱等无菌部位,进行切割、剥离、松解等有创操作,或 有异物的植入,均伴有不同程度的出血、损伤,属于感染高风 险操作。
11
中医针刺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
3.1.4皮肤消毒范围:以针刺部位为中心,以涂擦为主,由内向 外缓慢旋转,逐步涂擦,共2次,消毒皮肤面积应≥5cm×5cm, 消毒棉球应一穴一换,不得使用同一个消毒棉球擦拭两个以上 部位。 3.2 操作中遵守针刺诊疗操作规范,尽量减少损伤及出血。 3.3 操作结束后预防感染。 3.3.1 针刺完毕,应用无菌棉球起针,按压止血。 3.3.2 火针、三棱针、皮肤针等治疗后,嘱患者24小时内局部 皮肤避免沾水。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解读医学PPT课件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解读医学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bfbf2deaef8941ea66e0521.png)
1
包括:
中医针刺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 中医微创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 中医刮痧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 中医拔罐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 中医敷熨熏浴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 中医灌肠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 中医灸类技术和推拿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
2
共同点
空气通风与消毒 物体表面清洁与消毒 织物的清洗与消毒 手卫生设施 职业暴露的预防与处理
3
空气通风与消毒
诊室应具备良好的通风、采光条件。应根据季节、室内外风力 和气温,适时进行自然通风和(或)机械通风保证诊疗场所的 空气流通和换气次数。 3.2 每日诊疗活动前后或接诊呼吸道传染病患者后应进行空气 消毒,遵循《医院空气净化管理规范》的要求,可采用下列方 法之一,并符合相应的要求: 3.2.1 空气消毒器。 3.2.2 紫外线灯照射。 3.2.3 其他合法达标的空气消毒产品。 3.3 不宜常规采用化学喷雾进行空气消/L氯己定-乙醇70%溶液擦拭2遍。 7.1.3.5 其他合法、有效的皮肤消毒产品,遵循说明书使用。 7.1.4皮肤消毒范围:以针刺部位为中心,以涂擦为主,由内 向外缓慢旋转,逐步涂擦,共2次,消毒皮肤面积应 ≥5cm×5cm,消毒棉球应一穴一换,不得使用同一个消毒棉 球擦拭两个以上部位。 7.2 操作中遵守针刺诊疗操作规范,尽量减少损伤及出血。 7.3 操作结束后预防感染。 7.3.1 针刺完毕,应用无菌棉球起针,按压止血。 7.3.2 火针、三棱针、皮肤针等治疗后,嘱患者24小时内局部 皮肤避免沾水。
中医诊疗相关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中医诊疗相关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https://img.taocdn.com/s3/m/6a7506a0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dd.png)
(5)皮肤创伤、溃疡、感染及有出血倾向等情形时,不宜进行敷熨熏浴。
操作管理和诊疗器械管理
1.操作前严格执行手卫生。进行侵入性操作时,还应进行卫生后消毒。
2.进行微创操作、针刺、拔罐时,应对针刺、穿刺部位进行消毒。消毒棉球/棉签应一穴一换,不等使用同一个消毒棉球/棉签擦拭一个以上部位。
(4)微创治疗室全天诊疗活动结束后,在清洁的基础上实施消毒。
日常清洁消毒推荐使用卫生湿巾清洁消毒“一步法”完成。
3.其他设施:
(1)每间诊室应配备至少一套洗手设施及干手物品,配备洗手流程图。
(2)治疗车配备速干手消毒剂。
(3)微创治疗室无菌准备区应配置手卫生设施及用品、更衣柜、帽子、口罩、无菌手术衣、无菌手套、外科手消毒剂等。
3.一次性诊疗器械应一人一用一丢弃,不得重复使用诊疗器械、器具应一人一用一消毒/灭菌,消毒或灭菌前应彻底清洁。
(1)针刺、微创诊疗中用到的器械、器具应达到灭菌水平。微创手术使用的无菌包应在有效期内使用,包装打开超过4小时不应继续使用;
(2)刮痧类诊疗器械、器具及刮痧油等应保持清洁,宜专人专用。重复使用的应达到高水平消毒;
干手物品推荐干手纸。
水龙头宜为非手触式。
人员管理
1.医务人员:
(1)有明显皮肤感染,或者患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感染性腹泻的医务人员,不应参与诊疗工作。
(2)微创手术时工作人员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戴帽
人员管理
子、外科口罩、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施治部位应铺大小适宜的无菌单。参观人员应戴帽子、口罩,人数不应超过5人。
2.患者管理:
(1)教育患者注意个人卫生,针刺、微创、刮痧、拔罐、灸类和推拿治疗前洗头、沐浴或擦浴。
中医刮痧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防控操作规程课件
![中医刮痧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防控操作规程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63716a28e9951e79a89271d.png)
• (三)医务人员洗手与手消毒,应按七步 洗手法进行,并严格执行手卫生五时刻。
• (四)治疗车配备快速手消毒剂。
• 七、无菌操作要求:
• (一)操作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
• (二)检查针具的包装,确保完整无破损,有效 限期内使用。包装不应过早打开以防污染,无菌 针具包装打开超过4小时不应继续使用。
中医刮痧类医疗技术 相关性感染防控操作规程
院感科
中医针刺类技术 相关性感染防控操作规程
• 一、适用范围: • 本规范适用于毫针技术、耳针技术、三棱
针技术、芒针技术、皮内针技术、火针技 术、皮肤针技术、鍉(chi)针技术及浮针技 术等的感染预防与控制。
• 二、管理要求:
• (一)医务人员应熟练掌握中医针刺类技术诊疗操作 规程,掌握中医针刺类技术相关性感染的预防要点, 落实中医针刺类技术相关性感染的防控措施。严格无 菌操作,认真执行手卫生。
• (二)指导患者注意个人卫生,建议其针刺治疗前洗 头、沐浴,患呼吸道感染时建议其佩戴口罩。
• (三)院感科对医务人员开展预防与控制中医针刺类 技术相关性感染的知识及技能培训,并承担相关业务 技术咨询、指导工作。
• (四)院感科应督查中医针刺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防控 措施的落实情况,持续改进,有效降低感染。
• (二)诊桌、诊椅、诊床、地面等无明显污染时 采用清水清洁为主,每天2次。发生血液、体液、 排泄物、分泌物等污染时,应先采用可吸附的材 料将其清除,再采用有效氯2000mg/Lmg/L的含 氯消毒液擦拭,作用30min。
• 五、织物的清洗与消毒:
• (一)床单(罩)、被套、枕套等直接接触 患者的用品应每人次更换,亦可选择使用一 次性床单。被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 等污染时立即更换。
中医刮痧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
![中医刮痧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https://img.taocdn.com/s3/m/a1826fea4028915f804dc2e4.png)
中医刮痧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1 适用技术范围本指南适用于刮痧技术、撮痧技术及砭石技术等的感染预防与控制。
2 管理要求2.1 医疗机构必须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要求,健全医院感染管理体系及相关规章制度,制定并落实预防与控制中医刮痧类技术相关性感染的工作规范和操作规程,明确相关部门与人员的职责。
2.2 医院感染管理专(兼)职人员,必须对医务人员开展预防与控制中医刮痧类技术相关性感染的知识及技能培训,并承担相关业务技术咨询、指导工作。
2.3 医务人员必须熟练掌握中医刮痧类技术诊疗操作规程,掌握中医刮痧类技术相关性感染的预防要点,落实中医刮痧类技术相关性感染的防控措施。
有明显皮肤感染或者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的医务人员,不应参与诊疗工作。
2.4 应教育患者注意个人卫生,做到皮肤清洁,建议其刮痧治疗前沐浴,患呼吸道感染时建议其佩戴口罩。
治疗部位存在皮肤感染、破损及出血倾向等,不宜进行刮痧治疗。
2.5 医疗机构必须督查中医刮痧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防控措施的落实情况,持续改进,有效降低感染。
3 空气通风与消毒3.1 诊室应具备良好的通风、采光条件。
应根据季节、室内外风力和气温,适时进行自然通风和(或)机械通风保证诊疗场所的空气流通和换气次数。
参照《医院空气净化管理规范》WS/T 368-2012的要求执行。
3.2接诊呼吸道传染病患者后应进行空气消毒,遵循《医院空气净化管理规范》的要求,可采用下列方法之一,并符合相应的要求:3.2.1 空气消毒器。
3.2.2 紫外线灯照射。
3.2.3 其他合法达标的空气消毒产品。
3.3 不宜常规采用化学喷雾进行空气消毒。
4 物体表面清洁与消毒4.1 遵循先清洁、再消毒的原则,采取湿式卫生的方法,抹布等清洁工具使用后应及时清洁与消毒,干燥保存。
或采用清洁、消毒“一步法”完成的产品,如消毒湿巾。
要求达到干净、干燥、无尘、无污垢、无碎屑、无异味。
4.2 诊桌、诊椅、诊床、地面等应保持清洁。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起草说明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起草说明](https://img.taocdn.com/s3/m/1f887312bd64783e09122b60.png)
附件 2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的起草说明一、起草背景为加强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进一步规范中医医疗技术的操作,预防和控制感染事件的发生,提高医疗安全保障,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会同国家卫生计生委组织有关专家编写了《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
二、指南定位指导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开展中医医疗技术的应用,加强感染预防和控制。
三、组成部分《指南》依据不同中医医疗技术操作和感染风险进行分类,共包括七个组成部分:1、《中医针刺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2、《中医微创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3、《中医刮痧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4、《中医拔罐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5、《中医敷熨熏浴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6、《中医灌肠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7、《中医灸类技术和推拿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五、主要内容1、适用技术范围:明确了指南所涉及的技术类别和范围。
2、管理要求:提出对医疗机构、院感人员、操作人员在管理方面的要求。
3、空气通风与消毒:要求室内空气良好,提出接诊呼吸道传染病患者后进行空气消毒的要求和方法。
4、物体表面清洁与消毒:诊桌、诊椅、诊床、地面、抹布等清洁要求和方法。
5、织物的清洗与消毒:床单(罩)、被套、枕套等直接接触以及被芯、枕芯、褥子、床垫等间接接触患者的用品的使用原则和方法。
6、手卫生设施:应配备洗手设施及相关图示,保障手卫生。
7、无菌操作要求:器具、操作者、患者的无菌要求和方法。
8、器具的使用及处理原则:一次性器具和可重复性器具的使用及处理。
9、职业暴露的预防与处理:医务人员应注意防范职业暴露危险,方式伤害后要及时处理并报告。
六、其他说明骨伤技术、肛肠科技术(如挂线技术、注射固脱)等在手术室操作的中医医疗技术按照手术相关要求进行管理,未纳入本指南中。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https://img.taocdn.com/s3/m/3083d943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89.png)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哎呀,你们这些小伙伴们,今天老夫要给你们说说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那就是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
这个指南可是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健康哦,可不能掉以轻心。
我们要明白什么是感染。
感染就是指病毒、细菌、真菌等微生物侵入人体,引起人体生理、病理变化的过程。
而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就是指在使用中医医疗技术过程中,由于操作不当、消毒不彻底等原因,导致病原微生物侵入人体,引发感染。
那么,如何预防和控制这类感染呢?老夫给大家支几招:1. 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在使用中医医疗技术时,一定要按照规定的操作流程进行,切勿随意更改。
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感染的风险。
2. 做好消毒工作。
消毒是预防感染的关键。
在操作前后,要对使用的器械、药品等进行彻底的消毒处理。
要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病原微生物通过手部传播。
3. 加强培训和教育。
对于从事中医医疗技术的人员来说,加强业务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道德素质,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保障患者的安全。
4. 建立健全监测机制。
对于可能出现感染风险的环节,要建立相应的监测机制,定期对操作人员、医疗器械等进行检查,确保万无一失。
当然啦,这些只是预防和控制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的基本措施。
具体的方法还有很多,比如说加强科研攻关,研发更先进的消毒技术和诊疗设备等。
只要我们每个人都能够重视这个问题,共同努力,相信一定能够有效地预防和控制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
好了,老夫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啦。
希望大家能够从中受益,让我们一起为了健康而努力吧!记住了,健康才是最重要的财富哦!。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https://img.taocdn.com/s3/m/a3e23ad0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c4.png)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作为一名行业专家,我深知中医医疗技术在预防与控制感染方面的重要性。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度不断提高,中医医疗技术在预防与控制感染方面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进行探讨。
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
所谓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是指在使用中医医疗技术过程中,由于操作不当、器械污染等原因导致的感染事件。
这些感染事件不仅会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痛苦,还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做好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对于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那么,如何做好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呢?我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是非常重要的:一、加强中医医疗技术操作人员的培训和管理1.1 提高操作人员的业务水平操作人员是中医医疗技术使用的关键环节。
只有具备扎实的业务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才能确保中医医疗技术的正确使用和有效控制感染风险。
因此,要加强对操作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其业务水平。
要注重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让操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形成自己的操作技巧。
1.2 加强操作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操作人员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把患者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
要加强对操作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使其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责任重大,时刻保持警惕,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确保中医医疗技术的安全使用。
二、优化中医医疗技术器械的设计和使用2.1 改进器械的设计针对中医医疗技术的特点,要对其器械进行改进,提高其安全性和实用性。
例如,可以采用一次性使用的器械,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可以设计一些便于清洗和消毒的器械,降低器械污染的可能性;还可以研发一些智能化的器械,提高操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减轻其工作负担。
2.2 加强器械的使用管理要建立健全器械使用管理制度,明确器械的使用范围和操作要求。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a7d6a79a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f0.png)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一、感染风险评估1.医疗机构应建立感染风险评估机制,定期对中医诊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感染风险进行评估。
2.评估内容应涵盖患者因素、医务人员操作、诊疗环境、器械使用等多方面。
3.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二、诊疗器械管理1.诊疗器械应使用前进行灭菌或高水平消毒。
2.一次性使用的诊疗器械不得重复使用。
3.定期对诊疗器械进行维护和检查,确保其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
三、患者隔离与防护1.对具有传染病症状的患者,应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避免交叉感染。
2.医务人员在进行诊疗操作时,应穿戴合适的防护用品,如口罩、手套、防护服等。
四、环境卫生与通风1.中医诊疗场所应保持良好的环境卫生,定期进行清洁和消毒。
2.保持诊疗场所良好的通风,确保空气流通。
3.对空气、物体表面、地面等进行定期采样检测,确保符合卫生标准。
五、医疗废物处理1.严格按照国家医疗废物处理的相关规定,对中医诊疗过程中产生的医疗废物进行分类、包装、运输和处置。
2.严禁将医疗废物混入生活垃圾中,确保医疗废物的安全处置。
六、防护用品使用1.医务人员应正确选择和使用防护用品,如口罩、手套、护目镜等。
2.在进行可能接触患者血液、体液等操作时,必须穿戴合格的防护用品。
3.防护用品应定期更换,确保其防护效果。
七、手卫生与消毒1.医务人员在进行中医诊疗操作前后,必须执行标准的手卫生程序。
2.接触患者前后、处理污染物后,以及在进行无菌操作前,都需使用合格的洗手液和流动水洗手。
3.对于不能洗手的场合,应使用速干手消毒剂进行手部消毒。
八、培训与监测1.医疗机构应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感染预防与控制知识的培训,提高其感染防控意识。
2.定期对感染防控措施的执行情况进行监测和评估,确保措施的有效实施。
3.对发生的感染事件进行及时报告和调查处理,分析原因,制定改进措施。
本指南旨在为中医医疗机构提供一个全面的感染预防与控制框架,确保医务人员在进行中医诊疗操作时,能够有效降低感染风险,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健康安全。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起草说明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起草说明](https://img.taocdn.com/s3/m/53e25fd0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f1.png)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起草说明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起草说明一、前言本指南旨在指导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的预防与控制,以确保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安全。
本指南适用于中医院、中医诊所及其他中医医疗机构。
二、术语和定义2.1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指在中医医疗过程中,因医疗操作、设备使用或环境条件等因素引起的感染。
2.2 中医医疗技术:指中医特有的治疗方法和技术,包括针刺、火罐、药物煎煮等。
2.3 相关性感染:指与中医医疗技术操作相关的感染。
三、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控制措施3.1 感染控制责任3.1.1 医务人员应具备相关感染预防知识和技能,并严格遵守感染控制规范。
3.1.2 患者和家属应积极配合医务人员的感染控制措施。
3.2 中医医疗技术操作预防措施3.2.1 执行严格的手卫生制度,包括手洗和手消毒,尤其是在接触患者前后和操作不同患者之间。
3.2.2 使用无菌的中医医疗器械,严禁重复使用一次性使用器械。
3.2.3 根据不同中医医疗技术的操作特点,在操作过程中做好防护措施,如戴手套、口罩、护目镜等。
3.2.4 确保医疗环境的清洁和无菌,特别是对于接触患者的表面进行定期消毒。
3.2.5 规范中草药的煎煮和制备,确保无菌操作。
3.3 患者管理措施3.3.1 严格执行患者分诊制度,将有传染性疾病或高风险患者单独处理。
3.3.2 加强患者教育,提高患者对感染预防的意识,如咳嗽和打喷嚏时使用纸巾或肘内弯遮掩口鼻等。
3.3.3 在患者感染风险评估后,根据需要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如隔离、限制访客等。
四、监督与评价4.1 中医医疗机构应设立感染预防与控制委员会,负责监督感染防控工作的实施。
4.2 建立感染预防与控制的绩效评价体系,定期评估和改进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防控措施。
附件:1:中医医疗技术操作指导手册2:中医医疗器械清单3:感染风险评估表法律名词及注释:1:《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了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传播和流行,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制定本法。
中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ppt课件
![中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c39c15b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f3.png)
规范操作流程
制定中医技术操作规范和 流程,加强医疗人员的操 作规范意识,减少感染风 险。
及时采取隔离和治疗措施
隔离感染患者
一旦发现感染病例,及时 采取隔离措施,防止感染 扩散。
治疗感染患者
对感染患者进行及时、有 效的治疗,控制病情发展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开展流行病学调查
对感染病例进行流行病学 调查,追溯感染源和传播 途径,为采取针对性控制 措施提供依据。
推广先进技术,提高预防与控制效果
01 积极推广和应用先进的预防与控制技术,提高中
医技术相关性感染的防控效果。 02
加强技术交流与合作,促进先进技术的普及和应 用,提升整个行业的防控水平。
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中医技术相关性感染问题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共同研究中医技术相关性 感染的防控策略和措施。
02
措施
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制定并执行中医技术操作规程,确保所有医护人 01 员严格遵守。
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操作规程培训和考核,提高 02 操作规范性。
建立操作规程监督机制,对违反操作规程的行为 03 进行严肃处理。
强化手卫生管理
01 建立完善的手卫生管理制度,确保医护人员严格 执行手卫生规范。
02 提供充足的手卫生设施和用品,如洗手液、干手 纸等,方便医护人员使用。
02 定期监测手卫生执行情况,对不规范的行为进行 整改和通报。
提升医疗设备消毒质量
制定医疗设备消毒管 理制度,确保设备在 使用前后进行彻底消 毒。
对消毒人员进行专业 培训,提高消毒技能 和意识。
定期对医疗设备进行 质量检测和维护,确 保设备性能良好、无 菌状态。
优化医疗环境
保持医疗环境清洁卫生, 定期进行环境卫生监测。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ccabbae2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9d70972.png)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在中医医疗领域,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健康是至关重要的。
中医医疗技术在为患者带来治疗效果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感染风险。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特制定本指南。
一、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的风险因素(一)操作环境中医诊疗场所的清洁、消毒和通风情况直接影响感染的发生。
如果环境不整洁、消毒不彻底或通风不良,空气中的病原体容易滋生和传播。
(二)医疗器械和器具针灸针、拔罐器、刮痧板等中医医疗器械和器具,如果未经严格消毒或重复使用,可能携带病原体,导致交叉感染。
(三)操作人员的手卫生医务人员的手是传播病原体的重要途径。
在进行中医医疗操作前,如果不规范洗手或消毒,容易将手上的细菌、病毒等病原体传递给患者。
(四)患者自身因素患者的免疫力低下、皮肤破损、患有传染性疾病等情况,增加了感染的风险。
二、预防与控制措施(一)操作环境的管理1、保持诊疗场所的清洁卫生,定期进行地面、桌面、窗台等的清洁和消毒。
2、加强通风换气,确保室内空气新鲜。
可采用自然通风或机械通风的方式,定期对通风设备进行清洁和维护。
3、合理布局诊疗区域,区分清洁区、污染区和半污染区,避免交叉污染。
(二)医疗器械和器具的消毒与灭菌1、针灸针、三棱针等侵入性器械应达到灭菌水平。
可采用压力蒸汽灭菌、环氧乙烷灭菌等方法。
2、拔罐器、刮痧板等接触皮肤的器具应做到一人一用一消毒。
可使用含氯消毒剂、75%酒精等进行消毒。
3、定期检查和维护医疗器械和器具,确保其性能良好、无菌状态可靠。
(三)医务人员的手卫生1、医务人员在进行中医医疗操作前,应严格按照七步洗手法洗手,必要时使用手消毒剂消毒。
2、操作过程中,避免用手直接接触无菌物品和有菌物品,防止交叉污染。
3、操作结束后,再次洗手或消毒双手。
(四)患者管理1、接诊患者时,详细询问患者的健康状况、传染病史等,对有感染风险的患者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2、对于皮肤破损、有感染病灶的患者,应暂缓相关中医医疗操作,待病情恢复后再进行。
中医刮痧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
![中医刮痧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https://img.taocdn.com/s3/m/0a28830f8762caaedc33d42c.png)
中医刮痧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1适用技术范围本指南适用于刮痧技术、撮痧技术及砭石技术等的感染预防与控制。
2管理要求2.1医疗机构必须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要求,健全医院感染管理体系及相关规章制度,制定并落实预防与控制中医刮痧类技术相关性感染的工作规范和操作规程,明确相关部门与人员的职责。
2.2医院感染管理专(兼)职人员,必须对医务人员开展预防与控制中医刮痧类技术相关性感染的知识及技能培训,并承担相关业务技术咨询、指导工作。
2.3医务人员必须熟练掌握中医刮痧类技术诊疗操作规程,掌握中医刮痧类技术相关性感染的预防要点,落实中医刮痧类技术相关性感染的防控措施。
有明显皮肤感染或者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的医务人员,不应参与诊疗工作。
2.4应教育患者注意个人卫生,做到皮肤清洁,建议其刮痧治疗前沐浴,患呼吸道感染时建议其佩戴口罩。
治疗部位存在皮肤感染、破损及出血倾向等,不宜进行刮痧治疗。
2.5医疗机构必须督查中医刮痧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防控措施的落实情况,持续改进,有效降低感染。
3空气通风与消毒3.1诊室应具备良好的通风、采光条件。
应根据季节、室内外风力和气温,适时进行自然通风和(或)机械通风保证诊疗场所的空气流通和换气次数。
参照《医院空气净化管理规范》WS/T368-2012的要求执行。
3.2接诊呼吸道传染病患者后应进行空气消毒,遵循《医院空气净化管理规范》的要求,可采用下列方法之一,并符合相应的要求:3.2.1空气消毒器。
3.2.2紫外线灯照射。
3.2.3其他合法达标的空气消毒产品。
3.3不宜常规采用化学喷雾进行空气消毒。
4物体表面清洁与消毒4.1遵循先清洁、再消毒的原则,采取湿式卫生的方法,抹布等清洁工具使用后应及时清洁与消毒,干燥保存。
或采用清洁、消毒“一步法”完成的产品,如消毒湿巾。
要求达到干净、干燥、无尘、无污垢、无碎屑、无异味。
4.2诊桌、诊椅、诊床、地面等应保持清洁。
如果发生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等污染时应先用可吸附的材料将其清除,再采用有效氯400mg/L~700mg/L的含氯消毒液擦拭,作用30min。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题及答案 (1)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题及答案 (1)](https://img.taocdn.com/s3/m/265c881e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7d.png)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题及答案1.针灸理疗师为刘大爷行针灸理疗时,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A.严格无菌操作B.严格手卫生C.棉签或棉球消毒一穴一换D.使用后针具按感染性医疗废物处置(正确答案)2.拔罐、刮痧等器具和物品处理错误的是()A.先清洗再消毒B.无血液体液污染可以使用75%酒精消毒C.有血液体液污染可以使用500mg/l有效氯消毒(正确答案)D.有血液体液污染可以使用2000-5000mg/l有效氯消毒3.某诊所对重复使用的针具处理下列做法错误的是()A.先清洁再消毒B.检查针具有无变形、针尖是否有钩C.500mg/L有效氯消毒灭菌(正确答案)D. 高压灭菌4.下列针具灭菌保存方法错误的是()A.可以使用饭盒盛装针具灭菌(正确答案)B.有侧孔的不锈钢盒可以作为针具容器,但应有符合要求的外层布巾包装C.包装容器及内衬纱布棉垫一用一清洗D.塑封包装可以保存180天5.针灸皮肤消毒时下列消毒方法错误的是,()A.以针刺部位为中心,由内向外缓慢旋转逐步涂擦消毒2次B.消毒皮肤面积应≥5cm×5cmC.不得使用同一个消毒棉球擦拭两个以上部位D.消毒后无需待干注射(正确答案)6.中医微创类技术要求医务人员应当戴( ),穿( )。
施治部位应铺大小适宜的()。
A、帽子、外科口罩、无菌手套,无菌手术衣,无菌单(正确答案)B、外科口罩,无菌手术衣,无菌单C、帽子、外科口罩,隔离衣,无菌单D、帽子、外科口罩、无菌手套,隔离衣,一次性中单7.无菌包装不应过早打开以防污染,开包超过()小时不应继续使用A、4(正确答案)B、6C、24D、488.一次性针具应使用符合相关标准要求的产品,必须一人一用一废弃,遵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规定,按()医疗废物处理。
A、感染性废物B、损伤性废物(正确答案)C、药物性废物D、化学性废物E、病理性废物9.不保留灌肠治疗应在灌肠()进行。
保留灌肠可根据需要在()病床进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刮痧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
1 适用技术范围
本指南适用于刮痧技术、撮痧技术及砭石技术等的感染预防与控制。
2 管理要求
2.1 医疗机构必须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要求,健全医院感染管理体系及相关规章制度,制定并落实预防与控制中医刮痧类技术相关性感染的工作规范和操作规程,明确相关部门与人员的职责。
2.2 医院感染管理专(兼)职人员,必须对医务人员开展预防与控制中医刮痧类技术相关性感染的知识及技能培训,并承担相关业务技术咨询、指导工作。
2.3 医务人员必须熟练掌握中医刮痧类技术诊疗操作规程,掌握中医刮痧类技术相关性感染的预防要点,落实中医刮痧类技术相关性感染的防控措施。
有明显皮肤感染或者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的医务人员,不应参与诊疗工作。
2.4 应教育患者注意个人卫生,做到皮肤清洁,建议其刮痧治疗前沐浴,患呼吸道感染时建议其佩戴口罩。
治疗部位存在皮肤感染、破损及出血倾向等,不宜进行刮痧治疗。
2.5 医疗机构必须督查中医刮痧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防控措施的落实情况,持续改进,有效降低感染。
3 空气通风与消毒
3.1 诊室应具备良好的通风、采光条件。
应根据季节、室内外风力和气温,适时进行自然通风和(或)机械通风保证诊疗场所的空
气流通和换气次数。
参照《医院空气净化管理规范》WS/T 368-2012的要求执行。
3.2接诊呼吸道传染病患者后应进行空气消毒,遵循《医院空气净化管理规范》的要求,可采用下列方法之一,并符合相应的要求:
3.2.1 空气消毒器。
3.2.2 紫外线灯照射。
3.2.3 其他合法达标的空气消毒产品。
3.3 不宜常规采用化学喷雾进行空气消毒。
4 物体表面清洁与消毒
4.1 遵循先清洁、再消毒的原则,采取湿式卫生的方法,抹布等清洁工具使用后应及时清洁与消毒,干燥保存。
或采用清洁、消毒“一步法”完成的产品,如消毒湿巾。
要求达到干净、干燥、无尘、无污垢、无碎屑、无异味。
4.2 诊桌、诊椅、诊床、地面等应保持清洁。
如果发生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等污染时应先用可吸附的材料将其清除,再采用有效氯400mg/L~700 mg/L的含氯消毒液擦拭,作用30min。
5 织物的清洗与消毒
5.1 床单、枕巾、椅垫(罩)等直接接触患者的用品应每人次更换,亦可选择使用一次性用品。
被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污染时立即更换。
5.2 被芯、枕芯、褥子、床垫等间接接触患者的床上用品,应定期清洗与消毒;被污染时应及时更换、清洗与消毒。
6 手卫生设施
6.1 每间诊室应配备至少一套洗手设施及充足的手卫生用品,包括流动水、非手触式水龙头、洗手液、肥皂、免洗手消毒剂等,宜使用一次性包装的洗手液,如果使用肥皂,应保持肥皂干燥。
6.2 应张贴洗手流程图及说明图,干手用品宜使用一次性干手纸巾。
6.3医务人员洗手与卫生手消毒,以及手卫生用品应符合《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WS/T 313的要求。
6.4治疗车配备快速手消毒剂。
7 感染控制操作要求
7.1医务人员应当按标准预防原则,穿工作服、必要时戴帽子、口罩、手套等。
7.2 医务人员应实施手卫生,遵循《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WS/T 313的要求。
操作前、后应分别按照六步洗手法洗手或手消毒。
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或有感染性的物质时,应戴手套;接触患者黏膜、破损皮肤时,应戴无菌手套。
7.3 患者的施治部位皮肤应完整没有破溃,刮痧部位可使用热毛巾或一次性纸巾或生理盐水棉球或75%乙醇棉球,进行清洁或消毒。
7.4 刮痧后应用清洁的纸巾、毛巾或棉球将刮拭部位的刮痧介质擦拭干净。
8 刮痧类器具的使用及处理
8.1 刮痧类器具有刮痧板(砭石、水牛角、玉石、陶瓷等材质),应圆润,光滑、清洁,不得有粗糙、毛刺等。
8.2 刮痧介质:刮痧油、刮痧乳、精油等。
8.3 消毒灭菌要求
刮痧类诊疗操作中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介质等应保持清洁,重复使用的刮痧器具应一人一用一清洁一消毒,宜专人专用。
遇到污染应及时先清洁,后消毒。
消毒方法和消毒剂选用应符合国家标准。
8.4 重复使用的刮痧器具,使用以后应先用流动水刷洗,必要时使用清洁剂去除油渍等附着物,做到清洁。
依据刮痧器具不同的材质,选择适宜的方式进行清洗消毒处理,达到高水平消毒。
消毒方法和消毒剂选用要符合国家标准。
可采用含有效氯500mg/L~1000mg/L的溶液浸泡,大于30min;也可用热力消毒,应符合A0值3000(温度90℃/5min,或93℃/2.5min)。
砭石等圆钝用于按压操作的器具,达到中水平消毒即可,可使用75%的乙醇、碘类消毒剂、氯己定、季胺盐类等擦拭消毒。
遇有污染应及时去除污染物,再清洁消毒。
刮痧器具如被血液、体液污染时应及时去除污染物,再用含有效氯2000mg/L~5000mg/L消毒液浸泡消毒大于30分钟,清水冲洗,干燥保存。
有条件的机构可交由消毒供应中心清洗消毒灭菌。
8.5 当日诊疗结束后,应将按照8.4清洁消毒后的刮痧器具,放于清洁容器内干燥保存,容器每周清洁消毒一次,遇有污染随时清洁消毒。
8.6 刮痧润滑油应专人专用,保持清洁干净,按照使用说明书使用。
9 职业暴露与防护
9.1 医务人员应遵循标准预防的原则,在工作中执行标准预防的具体措施。
9.2 存在职业暴露风险者,如无免疫史并有相关疫苗可供使用,宜接种相关疫苗。
9.3 清洗消毒刮痧类器具的过程中,防止消毒剂等对人体的损伤,环境通风,必要时戴口罩、手套。
9.4 一旦发生锐器刺伤情况,应立即用皂液和流动的清水清洗被污染的局部。
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
用75%乙醇或0.5%碘伏对伤口局部进行消毒、包扎处理。
及时上报相关部门,留存档案并追踪结果。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医疗技术手册(2013普及版)[Z].2013.
[2]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诊疗器具清洗消毒技术规范(试行).2015.
[3]WS/T 313-2009,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9.
[4]WS/T 367-2012,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 [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2.
[5]WS310.2-2016,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2部分: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操作规范[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7.
[6]GB 15982-2012,医院消毒卫生标准[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2.
[7]WS/T 510-2016,病区医院感染管理规范[S].北京:中国标准
出版社,2017.
[8]WS/T 512-2016,医疗机构环境表面清洁与消毒管理规范[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6.
[9]WS/T 368-2012,医院空气净化管理规范 [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