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锐角三角函数单元计划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第二十八章《锐角三角函数》知识点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第二十八章《锐角三角函数》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91afb6f365ce05087732131f.png)
一、目标与要求1.探索直角三角形中锐角三角函数值与三边之间的关系。
2.掌握000604530、、等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
3.掌握三角函数定义式:sinA=c a ,c b A cos ,tanA=b a ,cotA=ab。
会使用计算器由已知锐角求它的三角函数值,由已知三角函数值会求它的对应的锐角。
4.运用三角函数解决与直角三角形有关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5.理解直角三角形中边与边的关系,角与角的关系和边与角的关系,会运用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以及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并会用解直角三角形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初步感受高等数学中的微积分思想。
6.通过综合运用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及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7.能综合运用直角三角形的勾股定理与边角关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知识框架三、重点、难点(1)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和直角三角形的解法,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也很重要,应该牢牢记住。
(2)能够运用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并解决与直角三角形有关的实际问题。
(3)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
(4)经历探索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的过程,锻炼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中考所占分数及题型分布本章会出1道选择,1道简答题,本章约占8-10分。
28.1 锐角三角函数1、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a 、b 的平方和等于斜边c 的平方。
222c b a =+ 例. 在锐角不变的情况下,我们过它的一边上一些点分别向另一边作垂线,垂足分别为321、C 、C C ……得到11Rt AB C △、和22Rt AB C △,33Rt AB C △ ,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一组直角三角形在一个锐角相等时,它们彼此相似。
∴11Rt AB C △∽22Rt AB C △∽33Rt AB C △ 即331122123B C B C B C AB AB AB ==, 也就是说,当锐角A 的度数一定时,无论这个三角形大小如何,∠A 的对边于斜边的比都是一个固定值。
第二十八章 锐角三角函数(全章)教案
![第二十八章 锐角三角函数(全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4b70e47b8f67c1cfbd6b80e.png)
第二十八章锐角三角函数(全章教案)情 感 态 度 价值观教学重点 要求学生善于将某些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归结为直角三角形中元素之间的关系,从而解决问题.教学难点要求学生善于将某些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归结为直角三角形中元素之间的关系,从而解决问题.教学准备 教师 多媒体课件学生“五个一”课 堂 教 学 程 序 设 计设计意图(一)回忆知识1.解直角三角形指什么?2.解直角三角形主要依据什么?(1)勾股定理:a 2+b 2=c 2(2)锐角之间的关系:∠A+∠B=90°(3)边角之间的关系:tanA=的邻边的对边A A ∠∠(二)新授概念 1.仰角、俯角当我们进行测量时,在视线与水平线所成的角中,视线在水平线上方的角叫做仰角,在水平线下方的角叫做俯角.教学时,可以让学生仰视灯或俯视桌面以体会仰角与俯角的意义.2.例1如图(6-16),某飞机于空中A 处探测到目标C ,此时飞行高度AC=1200米,从飞机上看地平面控制点B 的俯角α=16°31′,求飞机A 到控制点B 距离(精确到1米)斜边的邻边A A ∠=cos 斜边的对边A A ∠=sin解:在Rt △ABC 中sinB=AB AC∴AB=B AC sin =2843.01200=4221(米)答:飞机A 到控制点B 的距离约为4221米.例2.2012年6月18日“神州”九号载人航天飞船发射成功。
当飞船完成变轨后,就在离地形表面350km 的圆形轨道上运行。
如图,当飞船运行到地球表面上P 点的正上方时,从飞船上能直接看到地球上最远的点在什么位置?这样的最远点与P 点的距离是多少?(地球半径约为6400km ,结果精确到0.1km )分析:从飞船上能看到的地球上最远的点,应是视线与地球相切时的切点。
将问题放到直角三角形FOQ 中解决。
.解决此问题的关键是在于把它转化为数学问题,利用解直角三角形知识来解决,在此之前,学生曾经接触到通过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后,用数学方法来解决问题的方法,但不太熟练.因此,解决此题的关键是转化实际问题为数学问题,转化过程中着重请学生画几何图形,并说出题目中每句话对应图中哪个角或边(包括已知什么和求什么),会利用平行线的内错角相等的性质由已知的俯角α得出Rt △ABC 中的∠ABC ,进而利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就可以解此题了.例1小结:本章引言中的例子和例1正好属于应用同一关系式 sinA=斜边的对边A ∠ 来解决的两个实际问题即已知α∠和斜边,求∠α的对边;以及已知∠α和对边,求斜边.(三).巩固练习1.热气球的探测器显示,从热气球看一栋高楼顶部的仰角为,看这栋楼底部的俯角为600,热气球与高楼的水平距离为120m ,这栋高楼有多高(结果精确到0.1`m ) 2.如图6-17,某海岛上的观察所A 发现海上某船只B 并测得其俯角α=80°14′.已知观察所A 的标高(当水位为0m 时的高度)为43.74m ,当时水位为+2.63m ,求观察所A 到船只B 的水平距离BC(精确到1m) 教师在学生充分地思考后,应引导学生分析: (1).谁能将实物图形抽象为几何图形?请一名同学上黑板画出来. (2).请学生结合图形独立完成。
初中数学《锐角三角函数》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
![初中数学《锐角三角函数》单元教学设计以及思维导图](https://img.taocdn.com/s3/m/2ad9e0a54a7302768e9939d3.png)
锐角三角函数
习学生应该明确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会利用相关知识解直角三角形,灵活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
主题单元规划思维导图
主题单元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能够正确应用sinA、cosA、tanA表示直角三角形中两边的比。
掌握30°、45°、60°的正弦、余弦和正切的函数值,会由一个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说出这个角。
会使用计算器由已知锐角求它的三角函数值,由已知三角函数值会求它的对应的锐角。
理解直角三角形中边于边的关系,角与角的关系和边角的关系,会用其解直角三角形。
会用解直角三角形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第28章《锐角三角函数》课堂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第28章《锐角三角函数》课堂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81e78872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c88227f.png)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第28章《锐角三角函数》课堂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第28章《锐角三角函数》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主要介绍了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性质和应用。
本章内容为学生提供了研究角度和三角函数的基本工具,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内容前,已经掌握了锐角的概念、三角函数的定义等基础知识,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实验、推理的能力。
但部分学生对于抽象的三角函数概念和性质的理解仍有困难,需要通过具体例子和实际应用来加深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理解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和性质;2.学会用锐角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3.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和性质;2.难点:用锐角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和性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引导发现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方法发现锐角三角函数的性质;3.实践锻炼法: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性质和应用;2.实例材料:准备一些实际问题,用于引导学生应用锐角三角函数解决问题;3.练习题:准备一些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如建筑物的倾斜角度、运动员投篮的抛物线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实例与数学的关系,从而引出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
2.呈现(15分钟)讲解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和性质,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方法发现锐角三角函数的性质。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分组讨论,运用锐角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如测量建筑物的高度、计算运动员投篮的得分等。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独立完成一些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选取部分题目进行讲解,总结解题方法。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第28章28.1《锐角三角函数》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第28章28.1《锐角三角函数》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bab93a3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ad.png)
4.自主学习任务:
(1)预习下一节课的内容,提前了解余切、正割、余割等三角函数的定义和性质。
(2)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和问题,以便在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交流。
作业布置要求:
1.学生需独立完成作业,不得抄袭,确保作业质量。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通过课堂讲解、例题解析、习题演练等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
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锐角三角函数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基础知识巩固:
(1)完成课本第28.1节后的练习题1-5。
(2)根据课堂讲解,自行绘制正弦、余弦、正切函数的图像,并解释其随角度变化的规律。
(3)选择一道实际情境题,运用锐角三角函数的知识解决问题,并给出详细的解题步骤。
2.提升能力训练: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以校园内的一座建筑物为背景,提出问题:“如何测量这座建筑物的高度?”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引入新课: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引出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说明锐角三角函数在解决此类问题中的应用。
3.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三角形的性质、勾股定理等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1)设计一道综合性的应用题,要求包含至少两个锐角三角函数的计算,并提供解题思路。
九年级下册数学第28章教学计划:锐角三角函数
![九年级下册数学第28章教学计划:锐角三角函数](https://img.taocdn.com/s3/m/9f6874f4da38376baf1fae44.png)
九年级下册数学第28 章教学计划:锐角三角函数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积累不断创新的过程。
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九年级下册数学第28 章教学计划:锐角三角函数,欢迎大家参考阅读!一、课程学习目标1、了解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能够正确应用sinA、cosA、tanA 三个锐角三角函数表示直角三角形中两边的比;记忆、、的正弦、余弦、正切的函数值,并会由一个特殊的三角函数值说出这个特殊角。
2、理解直角三角形中边与边的关系,角与角的关系和边与角的关系,会用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以及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并会用解直角三角形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通过锐角三角三角形的学习,进一步认识函数,体会函数的变化与对应的思想,通过解直角三角形的学习,体会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并结合实际问题对微积分的思想有所感受。
二、本章知识结构图三、本章内容安排1、主要内容:本章内容可分为两节,第一节主要学习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第二节主要是研究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和解直角三角形的内容。
第一节内容是第二节的基础,第二节是第一节的应用,并对第一节的学习有巩固和提高的作用。
锐角三角函数为解直角三角形提供了有效地工具,解直角三角形在实际当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这也为锐角三角函数提供了与实际联系的机会。
2、本章的重点: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和解直角三角形的解法。
3、本章的难点: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
4、本章的中考的地位和作用:①《锐角三函数》是各地中考的热点之一,分值一般占10 分左右,由于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广泛,更容易提升学生的解决事实问题的能力,所以分值比例还呈上升的趋势,仅以我市近三年的中考卷足以说明,详见下面统计表:时间分值08 年09 年10 年题号11、1911、15、188、11、14、20分值99.510.5比例7.5%7.9%8.6%②本章内容与学过“相似三角形”“勾股定理”等内容联系密切,并为高中数学中三角函数等知识的学习做好准备。
第28章-锐角三角函数-全章教案
![第28章-锐角三角函数-全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9f48869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c2240a0.png)
====Word 行业资料分享--可编辑版本--双击可删====
一、在 Rt△ABC 中,∠C =90°: B
a 对边
c 斜边
视,对学习基 A 的对边与斜边的比;
础 较 弱 的 学 求 sinB 就是要确定∠B
生 及 时 给 予 的对边与斜边的比.
指点.
教师引导学
生作知识总
结,不断扩充
培养学生概括的能
学 生 的 知 识 力,使知识形成体系,
结构,学习新 并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的解题方法.
Cb
A
五、体验 收获
即
sin
A
A的对边 斜边
a c
.
同样 sinB= B的对边 斜边
b c
当∠A=300 时,sinA=? 当∠A=450 时,sinA=? 当∠A=600 时,sinA=?
也随之确
定”.但是怎
样证明这个
C
A C1
A!
命题呢?学
生这时的思
经过学生的实验和证明,得出:
维很活跃.对
于这个问题,
在 Rt△ABC 中,∠C=90°,我们把锐
部分学生可
角 A 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叫做∠A 的正弦
能能解决
(sine),记作:sinA,
它.因此教师
此时应让学
B
生展开讨论,
独立完成.
a 对边
长 50m,那么斜坡与水平面所成角的度数是多少
呢?
二、探究 1.请每一位同学拿出自己的三角板,分别测量并 教 师 提 出 问 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
====Word 行业资料分享--可编辑版本--双击可删====
说理
三、感悟 深化
新苏版数学初三下册第28章用计算器求锐角三角函数值及锐角教案
![新苏版数学初三下册第28章用计算器求锐角三角函数值及锐角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71a0ac7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c5.png)
新苏版数学初三下册第28章28第4课时用运算器求锐角三角函数值及锐角1.初步把握用运算器求三角函数值的方法;(重点)2.熟练运用运算器求三角函数值解决实际问题.(难点)一、情境导入教师讲解:通过上面几节课的学习我们明白,当锐角∠A是30°、45°或60°等专门角时,能够求得这些专门角的正弦值、余弦值和正切值;假如锐角∠A不是这些专门角,如何样得到它的三角函数值呢?我们能够借助运算器来求锐角的三角函数值.二、合作探究探究点一:用运算器求锐角三角函数值及锐角【类型一】已知角度,用运算器求函数值用运算器求下列各式的值(精确到0.0001):(1)sin47°;(2)sin12°30′;(3)cos25°18′;(4)sin18°+cos55°-tan59°.解析:熟练使用运算器,对运算器给出的结果,依照有效数字的概念用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数.解:依照题意用运算器求出:(1)sin47°≈0.7314;(2)sin12°30′≈0.2164;(3)cos25°18′≈0.9041;(4)sin18°+cos55°-tan59°≈-0.7817.方法总结: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熟练使用运算器,使用运算器时要注意按键顺序.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4题【类型二】已知三角函数值,用运算器求锐角的度数已知下列锐角三角函数值,用运算器求锐角∠A,∠B的度数(结果精确到0.1°):(1)sinA=0.7,sinB=0.01;(2)cosA=0.15,cosB=0.8;(3)tanA=2.4,tanB=0.5.解析:由三角函数值求角的度数时,用到sin,cos,tan键的第二功能键,要注意按键的顺序.解:(1)sinA=0.7,得∠A≈44.4°;sinB=0.01得∠B≈0.6°;(2)cosA=0.15,得∠A≈81.4°;cosB=0.8,得∠B≈36.9°;(3)由tanA=2.4,得∠A≈67.4°;由tanB=0.5,得∠B≈26.6°.方法总结: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熟练使用运算器,在使用运算器时要注意按键顺序.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7题【类型三】利用运算器验证结论(1)通过运算(可用运算器),比较下列各对数的大小,并提出你的猜想:①sin30°________2sin15°cos15°;②sin36°________2sin18°cos18°;③sin45°________2sin22.5°cos22.5°;④sin60°________2sin30°cos30°;⑤sin80°________2sin40°cos40°.猜想:已知0°<α<45°,则sin2α________2sinαcosα.(2)如图,在△ABC中,AB=AC=1,∠BAC=2α,请依照提示,利用面积方法验证结论.解析:(1)利用运算器分别运算①至⑤各式中左边与右边,比较大小;(2)通过运算△ABC 的面积来验证.解:(1)通过运算可知:①sin30°=2sin15°cos15°;②sin36°=2sin18°cos18°;③sin45°=2sin22.5°cos22.5°;④sin60°=2sin30°cos30°;⑤sin80°=2sin40°cos40°;sin2α=2sin αcos α.(2)∵S △ABC =12AB ·sin2α·AC =12sin2α,S △ABC =12×2ABsin α·ACcos α=sin α·cos α,∴sin2α=2sin αcos α.方法总结:本题要紧运用了面积法,通过用不同的方法表示同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来得到三角函数的关系,此种方法在后面的学习中会经常用到.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后巩固提升”第6题【类型四】 用运算器比较三角函数值的大小用运算器比较大小:20sin87°________tan87°. 解析:20sin87°≈20×0.9986=19.974,tan87°≈19.081,∵19.974>19.081,∴20sin87°>tan87°.方法总结:利用运算器求值时,要注意运算器的按键顺序.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第8题探究点二:用运算器求三角函数值解决实际问题如图,从A 地到B 地的公路需通过C 地,图中AC =20km ,∠CA B =25°,∠CBA =37°,因都市规划的需要,将在A 、B 两地之间修建一条笔直的公路.(1)求改直的公路AB 的长;(2)公路改直后比原先缩短了多少千米?解析:(1)作CH ⊥AB 于H.在Rt △ACH 中依照CH =AC ·sin ∠CAB 求出CH 的长,由AH =AC ·cos ∠CAB 求出AH 的长,同理可求出BH 的长,依照AB =AH +BH 可求得AB 的长;(2)在Rt △BCH 中,由BC =CH sin ∠CBA可求出BC 的长,由AC +BC -AB 即可得出结论.解:(1)作CH ⊥AB 于H.在Rt △ACH 中,CH =AC ·sin ∠CAB =AC ·s in25°≈20×0.42=8.4km ,AH =AC ·cos ∠CAB =AC ·cos25°≈20×0.91=18.2km.在Rt △BCH 中,BH =CH tan ∠CBA ≈8.4tan37°=11.1km ,∴AB =A H +BH =18.2+11.1=29.3km.故改直的公路AB 的长为29.3km ;(2)在Rt △BCH 中,BC =CH sin ∠CBA =CH sin37°≈8.40.6=14km ,则AC +B C -AB =20+14-29.3=4.7km.答:公路改直后比原先缩短了4.7km.方法总结:依照题意作出辅助线,构造出直角三角形是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后巩固提升”第4题三、板书设计1.已知角度,用运算器求函数值;2.已知三角函数值,用运算器求锐角的度数;3.用运算器求三角函数值解决实际问题.备课时尽可能站在学生的角度摸索问题,设计好教学的每一个细节,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课堂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体验摸索的过程,体验成功的欢乐和失败的挫折.舍得把课堂让给学生,尽最大可能在课堂上投入更多的情感因素,丰富课堂语言,使课堂更加鲜活,充满人性魅力,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成绩.。
锐角三角函数教学计划
![锐角三角函数教学计划](https://img.taocdn.com/s3/m/31d18b45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04e3f42.png)
3.组织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交流表达能力。
4.注重练习与反馈,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的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安排
1.课时:共计12课时,每课时45分钟。
2.教学内容安排:
(1)第1-2课时: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及性质(正弦函数、余弦函数、正切函数);
-详细说明:为这些学生安排课后辅导,提供一对一的帮助,确保他们能够跟上教学进度。
2.特殊场合: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
-增加条款:整合在线学习平台和资源,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
-详细说明:选择合适的在线平台,提供锐角三角函数的教学视频、互动练习和在线测试,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和巩固知识。
3.特殊场合:开展课外实践活动
(2)第3-4课时:诱导公式及其应用;
(3)第5-6课时: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
(4)第7-8课时:锐角三角函数的图像(正弦函数、余弦函数、正切函数);
(5)第9-10课时:图像变换与函数性质的关系;
(6)第11-12课时:锐角三角函数的应用(解直角三角形、计算实际问题中的角度和边长)。
五、教学评价
-增加条款:组织课外实践活动,如户外测量、实际应用问题解决等。
-详细说明:通过实地测量和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4.特殊场合:针对优秀学生的挑战性任务
-增加条款:为优秀学生提供难度更高的挑战性任务和竞赛准备。
-详细说明: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准备更具挑战性的题目和竞赛,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培养竞争意识和深度思考能力。
本教学计划旨在指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序、有效地开展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进度,以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第28章《锐角三角函数》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下)doc
![第28章《锐角三角函数》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人教新课标九年级下)doc](https://img.taocdn.com/s3/m/ee9f0d6c3c1ec5da50e270ca.png)
第二十八章“锐角三角函数”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本章“锐角三角函数”属于三角学,是《数学课程标准》中“空间与图形”领域的重要内容。
从《数学课程标准》看,中学数学把三角学内容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放在义务教育第三学段,第二部分放在高中阶段。
在义务教育第三学段,主要研究锐角三角函数和解直角三角形的内容,本套教科书安排了一章的内容,就是本章“锐角三角函数”。
在高中阶段的三角内容是三角学的主体部分,包括解斜三角形、三角函数、反三角函数和简单的三角方程。
无论是从内容上看,还是从思考问题的方法上看,前一部分都是后一部分的重要基础,掌握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和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是学习三角函数和解斜三角形的重要准备。
本章包括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主要是正弦、余弦和正切的概念),以及利用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等内容。
锐角三角函数为解直角三角形提供了有效的工具,解直角三角形在实际当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这也为锐角三角函数提供了与实际联系的机会。
研究锐角三角函数的直接基础是相似三角形的一些结论,解直角三角形主要依赖锐角三角函数和勾股定理等内容,因此相似三角形和勾股定理等是学习本章的直接基础。
本章重点是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和直角三角形的解法。
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既是本章的难点,也是学习本章的关键。
难点在于,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反映了角度与数值之间对应的函数关系,这种角与数之间的对应关系,以及用含有几个字母的符号sinA、cosA、tanA表示函数等,学生过去没有接触过,因此对学生来讲有一定的难度。
至于关键,因为只有正确掌握了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才能真正理解直角三角形中边、角之间的关系,从而才能利用这些关系解直角三角形。
本章内容与已学“相似三角形”“勾股定理”等内容联系紧密,并为高中数学中三角函数等知识的学习作好准备。
本章教学时间约需12课时,具体分配如下(仅供参考):28.1 锐角三角函数约6课时28.2 解直角三角形约4课时数学活动小结约2课时一、教科书内容与课程学习目标(一)本章知识结构框图本章知识的展开顺序(二)教科书内容本章内容分为两节,第一节主要学习正弦、余弦和正切等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第二节主要研究直角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和解直角三角形的内容。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第28章28.1《锐角三角函数》优秀教学案例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第28章28.1《锐角三角函数》优秀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885bb9a6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bd6ee53.png)
四、教学评价
1.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批改等方式,了解学生对锐角三角函数知识的掌握情况;
2.评价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通过实际问题解决,评价学生运用锐角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评价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通过小组讨论、互动交流等方式,评价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表现;
3.讲练结合:在课堂中及时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4.反馈调整: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并引入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
2.自主探究,小组合作: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共同探究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及应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和热爱,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在动力;
2.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学生团队协作的能力;
3.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4.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学学习观念,相信自己通过努力可以掌握并运用好数学知识。
三、教学重难点
4.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表现等,评价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五、教学拓展
1.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锐角三角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推荐相关的数学读物和网站,让学生课后进行拓展学习,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3.结合学校或社区的活动,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以确保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同时,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根据学生的需求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通过不断的反思和调整,使教学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人教版数学第28章《锐角三角函数·数学活动》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第28章《锐角三角函数·数学活动》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51ce918f7ec4afe05a1df28.png)
人教版数学第28章《锐角三角函数》《数学活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巩固所学的三角函数,学会制作和应用侧倾器,能正确测量底部可以到达的物体高度.2.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在实际操作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渗透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际的辩证唯物主义观念,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意义;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创新的精神.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用数学知识的意识.难点:能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测量.三、教学过程(一)自然导入1.你能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吗?说说你的想法和做法.2.检查预习效果(1)本节课我们将制作什么工具?(2)测角仪有哪些结构?(3)测角仪车倾斜角的原理是什么?3.动手操作用手中的材料制作测角仪.把一根细绳固定在半圆形量角器的圆心处,细绳的另一端系一个小重物,制成一个简单的测角仪.(二)激情探究1.测角仪的使用方法教师演示,学生实践。
2.活动一测量旗杆的高度(底部能直接到达)(1)将测角仪用手托住,拿到眼前,使视线沿着仪器的直径刚好达到旗杆的最高点;(2)读出仰角的度数;(3)测出人与旗杆的距离;(4)计算树的高度。
3.活动二测量树的高度(底部不能直接到达)(1)在树前的平地上取一点A,用测角仪测出树顶部的仰角α;(2)在A点和树之间选择一点B,测出由B点测到的树顶部的仰角β;(3)量出A、B之间的距离;(4)计算树的高度.(三)静心反思在各组同学重复测量后,比较结果会发现,数据差别较大,怎样使结果更准确?(解释时强调:不同的数值都不一定和真实的值相同,有的偏大,有的偏小.为了减小偏差,提高准确度,可以采用求平均值的办法.)(四)全面小结本节课学了哪些内容?你有什么收获?有哪些困惑?(五)巩固训练现有皮尺,平面镜,测角仪,标杆,请你利用现有工具设计出测量学校旗杆高度的方案,并计算出旗杆的高度。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十八章28.1《锐角三角函数》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十八章28.1《锐角三角函数》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ae78d3c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268fd70.png)
学生需要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我会巡回指导,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组需要汇报他们的讨论成果,我会给予评价和反馈。
(四)课堂练习,500字
在课堂练习环节,我会设计不同难度层次的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习题包括:
1.基础题:主要考察学生对锐角三角函数定义的理解和计算能力。
在导入新课环节,我将利用一个生动的实际情境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我会向学生展示一张图片,图中有一座高楼和一面倾斜的镜子。接着,我会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想过,如何通过测量镜子反射的光线角度来计算高楼的高度呢?这就需要用到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锐角三角函数知识。”
(二)讲授新知,500字
4.设计丰富的例题和练习题,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和运用锐角三角函数,提高他们的解题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使他们认识到数学在日常生活和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思考的学习态度,使他们能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进行分析和判断。
(二)教学设想
1.引入新课:
-通过生活实例或实际情境,如测量建筑物的高度、计算物体在斜面上的力等,引出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
-利用动态软件或实物演示,让学生直观感受锐角三角函数的变化规律。
2.新课讲解:
-以直观的图形和具体的例子,解释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概念。
-通过互动提问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发现并理解互余关系和互补关系。
此外,我还会鼓励学生反思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和收获,培养他们的自我评价和调整能力。最后,我会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并提供在线资源或辅导,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第28章锐角三角函数(小结)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第28章锐角三角函数(小结)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0185f03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dc.png)
作业求:
1.认真完成必做题,注意解题步骤和书写规范。
2.选做题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进行选择,不做硬性要求。
3.思考题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
4.作业完成后,认真检查,确保答案正确,逻辑清晰。
5.教师将根据作业完成情况,给予评价和反馈,帮助学生找到问题,提高学习效果。
2.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
3.锐角三角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二)教学难点
1.理解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尤其是正弦、余弦、正切函数的概念。
2.熟练运用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进行计算。
3.将锐角三角函数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如高度、角度的计算等。
教学设想:
1.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实物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通过动态图示,展示正弦、余弦、正切函数的生成过程,帮助学生形象地记忆和掌握。
5.针对教学难点,进行专题讲解和辅导。通过典型例题的分析,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提高解题能力。
6.定期进行阶段检测,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通过测试,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
7.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发表见解,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4.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课件、动画等,形象直观地展示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和性质,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使学生学会与他人交流、分享知识和经验。
2.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引导学生观察特殊角(30°、45°、60°)的三角函数值,发现它们的规律,并让学生记住这些值。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下册第28章《锐角三角函数》精品教案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下册第28章《锐角三角函数》精品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27055a11a37f111f1855b31.png)
CB CBA C九年级数学下册第28章《锐角三角函数》教案第一课时 锐角三角函数【学习目标】⑴: 经历当直角三角形的锐角固定时,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都固定(即正弦值不变)这一事实。
⑵: 能根据正弦概念正确进行计算 【学习重点】理解正弦(sinA )概念,知道当直角三角形的锐角固定时,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是固定值这一事实. 【学习难点】当直角三角形的锐角固定时,,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是固定值的事实。
【导学过程】 一、自学提纲:1、如图在Rt △ABC 中,∠C=90°,∠A=30°,BC=10m ,•求AB2、如图在Rt △ABC 中,∠C=90°,∠A=30°,AB=20m ,•求BC 二、合作交流:问题: 为了绿化荒山,某地打算从位于山脚下的机井房沿着山坡铺设水管,•在山坡上修建一座扬水站,对坡面的绿地进行喷灌.现测得斜坡与水平面所成角的度数是30°,为使出水口的高度为35m ,那么需要准备多长的水管?思考1:如果使出水口的高度为50m ,那么需要准备多长的水管? ; 如果使出水口的高度为a m ,那么需要准备多长的水管? ;结论:直角三角形中,30°角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思考2:在Rt △ABC 中,∠C=90°,∠A=45°,∠A 对边与斜边的比值是一个定值吗?•如果是,是多少?结论:直角三角形中,45°角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 三、教师点拨:从上面这两个问题的结论中可知,•在一个Rt △ABC 中,∠C=90°,斜边c对边abC B 当∠A=30°时,∠A 的对边与斜边的比都等于12,是一个固定值;•当∠A=45°时,∠A的对边与斜边的比都等于2,也是一个固定值.这就引发我们产生这样一个疑问:当∠A 取其他一定度数的锐角时,•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是否也是一个固定值?探究:任意画Rt △ABC 和Rt △A ′B ′C ′,使得∠C=∠C ′=90°, ∠A=∠A ′=a ,那么''''BC B C AB A B 与有什么关系.你能解释一下吗?结论:这就是说,在直角三角形中,当锐角A 的度数一定时,不管三角形的大小如何,•∠A 的对边与斜边的比 正弦函数概念:规定:在Rt △BC 中,∠C=90,∠A 的对边记作a ,∠B 的对边记作b ,∠C 的对边记作c .在Rt △BC 中,∠C=90°,我们把锐角A 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叫做∠A 的正弦, 记作sinA ,即sinA= =a c . sinA =A aA c∠=∠的对边的斜边 例如,当∠A=30°时,我们有sinA=sin30°=;当∠A=45°时,我们有sinA=sin45°= .(2)1353B A(1)34CBA四、学生展示:例1 如图,在Rt △ABC 中,∠C=90°,求sinA 和sinB 的值.随堂练习 (1):随堂练习 (2):1.三角形在正方形网格纸中的位置如图所示,则sin α的值是﹙ ﹚A .43 B .34 C .53 D .542.如图,在直角△ABC 中,∠C =90o,若AB =5,AC =4,则sinA =( )A .35B .45C .34D .433. 在△ABC 中,∠C=90°,BC=2,sinA=23,则边AC 的长是( )A .13B .3C .43D . 54.如图,已知点P 的坐标是(a ,b ),则sin α等于( )A .a bB .ba CD五、课堂小结:在直角三角形中,当锐角A 的度数一定时,不管三角形的大小如何,∠A •的对边与斜边的比都是 .在Rt △ABC 中,∠C=90°,我们把锐角A 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叫做∠A •的 ,•记作 ,六、作业设置:七、自我反思:CB A第二课时 第28章 锐角三角函数⑴: 感知当直角三角形的锐角固定时,它的邻边与斜边、对边与邻边的比值也都固定这一事实。
人教版九年级下数学第28章锐角三角函数复习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下数学第28章锐角三角函数复习课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f458e33b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86.png)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持久的学习态度。
2.培养学生面对困难时,勇于挑战、坚持不懈的精神,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通过锐角三角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4.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数学的简洁、优美和统一,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较为扎实的数学基础,掌握了基本的几何知识和三角函数初步概念。在此基础上,他们对锐角三角函数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但在实际应用中,部分学生对锐角三角函数的运用可能仍存在困难,需要教师在复习过程中进行针对性指导。此外,学生对计算器的使用熟练程度不同,可能在计算过程中出现操作失误,需要教师加强个别辅导。在情感态度上,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有所差异,部分学生可能对数学学科存在恐惧感,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树立信心,为中考做好准备。
4.能够运用锐角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如测量物体的高度、计算物体在斜面上的位移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引导学生复习已2.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锐角三角函数性质的探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
3.探究性作业:鼓励学生结合本章学习内容,自主选择一个感兴趣的探究主题,如“锐角三角函数在桥梁建设中的应用”,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考察等方式,撰写一篇小论文或调查报告。
4.计算器操作练习:布置一些需要使用计算器完成的锐角三角函数计算题,让学生在课后加强计算器操作的熟练度,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第28章28.1《锐角三角函数》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第28章28.1《锐角三角函数》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d541f6b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b35c282.png)
在小组讨论中,学生们对于锐角三角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出了很多有趣的想法。这让我意识到,他们对于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有着很高的热情。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应更多地设计这类开放性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重点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让学生感受锐角三角函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举例解释:
-通过具体直角三角形的图形,讲解正弦、余弦、正切的概念,强调在直角三角形中,锐角三角函数是对边、邻边和斜边的比值。
-让学生记忆并能够迅速写出30°、45°、60°的特殊三角函数值,并能应用于解决相关问题。
-演示计算器操作,指导学生如何快速准确地求出任意锐角的三角函数值。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实验操作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锐角三角函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锐角三角函数的基本概念。锐角三角函数是指在直角三角形中,锐角与三条边之间特定的比值关系。它们是解决三角形测量问题的重要工具。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通过测量一个物体的高度,展示如何使用锐角三角函数来计算未知长度,以及它们在实际中的应用。
-设计实际情境题目,如测量树的高度、建筑物的高度等,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提取信息,建立数学模型,并运用三角函数知识求解。
人教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下册第二十八章:锐角三角函数(全章教案)
![人教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下册第二十八章:锐角三角函数(全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a199cc9804d2b160b4ec0c2.png)
第二十八章锐角三角函数教材简析本章的内容主要包括: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利用计算器求任意锐角的三角函数值及根据三角函数值求出相应的锐角;利用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及三角函数的应用.在学生掌握了直角三角形边、角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引入了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进而学习解直角三角形,是中学几何的重点与难点.本章是中考的必考内容,主要考查特殊锐角三角函数值的计算和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教学指导【本章重点】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和直角三角形的解法.【本章难点】综合运用直角三角形的边边关系、边角关系来解决实际问题.【本章思想方法】1.体会数形结合思想.如:在理解和应用锐角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时,注意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即需根据实际问题画出几何图形,并根据图形寻找直角三角形中边、角之间的关系.2.体会转化思想.如:(1)把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把实际问题的情境转化为几何图形;把题中的已知条件转化为示意图中的边、角或它们之间的关系.(2)把数学问题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问题,如果示意图不是直角三角形,需要添加适当的辅助线构造出直角三角形.3.体会方程思想.如:在解决直角三角形的实际问题中,经常设出未知数来表示某一个量,并利用直角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建立方程,将几何问题转化为求方程的解.课时计划28.1锐角三角函数4课时28.2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3课时28.1 锐角三角函数第1课时 正弦教学目标一、基本目标 【知识与技能】1.利用相似的直角三角形,探索直角三角形的锐角确定时,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是固定值,从而引出正弦的概念.2.理解锐角的正弦的概念,并能根据正弦的概念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锐角的正弦的概念的形成,体会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通过探索、分析、论证、总结获取新知识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感悟数学的实用性,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二、重难点目标 【教学重点】理解正弦的意义,会求锐角的正弦值. 【教学难点】理解直角三角形的锐角确定时,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是固定值.教学过程环节1 自学提纲,生成问题 【5 min 阅读】阅读教材P61~P63的内容,完成下面练习. 【3 min 反馈】1.在直角三角形中,30°角所对的边等于斜边的一半.2.在Rt △ABC 中,∠C =90°,∠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A 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叫做∠A 的正弦 ,即sin A =a c.3.在Rt △ABC 中,∠C =90°,∠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若a =3,b =4,则sin B =45.环节2 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活动1 小组讨论(师生互学)【例1】如图,在Rt △ABC 中,∠C =90°,求sin A 和sin B 的值.【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要求sin A 和sin B 的值,需要分别找出∠A 、∠B 的对边和斜边的比.【解答】详细解答过程见教材P63例1.【例2】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腰长为25 cm ,底边长为30 cm ,求底角的正弦值. 【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转化法:将已知条件转化为几何示意图,再作出辅助线构造出直角三角形求解.【解答】如图,过点A 作AD ⊥BC ,垂足为D. ∵AB =AC =25 cm ,BC =30 cm ,AD 为底边上的高, ∴BD =12BC =15 cm ,∴在Rt △ABD 中,由勾股定理,得AD =AB 2-BD 2=20 cm , ∴sin ∠ABC =AD AB =2025=45.即底角的正弦值为45.【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求三角函数值一定要在直角三角形中求,当图形中没有直角三角形时,要通过作高构造直角三角形解答.活动2 巩固练习(学生独学) 1.如图,sin A 等于( C )A .2B .55C.12D . 52.在Rt △ABC 中,∠C =90°,BC =4,sin A =23,则AB 的长为( B )A.83 B .6 C .12D .83.如图,△ABC 的顶点是正方形网格的格点,则sin B 24.如图,在△ABC 中,AD ⊥BC 于点D ,若AD =9,DC =5,E 为AC 的中点,求sin ∠EDC 的值.解:∵AD ⊥BC , ∴∠ADC =90°. ∵AD =9,DC =5,∴AC =AD 2+DC 2=92+52=106. ∵E 为AC 的中点, ∴DE =AE =EC =12AC ,∴∠EDC =∠C ,∴sin ∠EDC =sin C =AD AC =9106=9106106.活动3 拓展延伸(学生对学)【例3】如图,已知AB 是⊙O 的直径,CD 是弦,且CD ⊥AB ,BC =6,AC =8,求sin ∠ABD 的值.【互动探索】首先根据垂径定理得出∠ABD =∠ABC ,然后由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得出∠ACB =90°,从而由勾股定理算出斜边AB 的长,再根据正弦的定义求出sin ∠ABC 的值,进而得出sin ∠ABD 的值.【解答】∵AB 是⊙O 的直径,CD 是弦,且CD ⊥AB , ∴AC ︵ =AD ︵, ∴∠ABD =∠AB C. ∵AB 为直径, ∴∠ACB =90°.在Rt △ABC 中,∵BC =6,AC =8, ∴AB =BC 2+AC 2=10, ∴sin ∠ABD =sin ∠ABC =AC AB =45.【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求三角函数值时必须在直角三角形中.在圆中,由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可构造出直角三角形.环节3 课堂小结,当堂达标 (学生总结,老师点评) 1.如图,sin A =∠A 的对边斜边.2.求一个锐角的正弦值一定要放到直角三角形中,若没有直角三角形,可通过作垂线构造直角三角形.练习设计请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第2课时锐角三角函数教学目标一、基本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余弦、正切的定义.2.了解锐角∠A的三角函数的定义.3.能运用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求三角函数值.【过程与方法】通过锐角三角函数的学习,进一步认识函数,体会函数的变化与对应的思想,逐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思考、交流、总结等数学活动,体验数学学习充满着探索与发现,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二、重难点目标【教学重点】余弦、正切的概念,并会求指定锐角的余弦值、正切值.【教学难点】利用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解决有关问题.教学过程环节1自学提纲,生成问题【5 min阅读】阅读教材P64~P65的内容,完成下面练习.【3 min反馈】1.如图,在Rt△ABC中,∠C=90°,∠A、∠B、∠C的对边分别为a、b、c.(1)∠A 的邻边与斜边的比叫做∠A 的余弦,即cos A =bc ;(2)∠A 的对边与邻边的比叫做∠A 的正切,即tan A =ab .2.锐角A 的正弦、余弦、正切叫做∠A 的锐角三角函数.3.在Rt △ABC 中,∠C =90°,∠A 、∠B 、∠C 的对边分别为a 、b 、c ,若a =3,b =4,则cos B =35,tan B =43.环节2 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活动1 小组讨论(师生互学)【例1】如图,在Rt △ABC 中,∠C =90°,AB =10,BC =6,求sin A 、cos A 、tan A.【温馨提示】详细解答过程见教材P65例2.【例2】如图,△ABC 中,AD ⊥BC ,垂足是D ,若BC =14,AD =12,tan ∠BAD =34,求cos C 的值.【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观察图形,cos C =DC AC ,所以需要通过tan ∠BAD =34和已知条件求出DC 、AC 的长度,再代入求值.【解答】∵在Rt △ABD 中,tan ∠BAD =BD AD =34,∴BD =AD ·tan ∠BAD =12×34=9,∴CD =BC -BD =14-9=5, ∴AC =AD 2+CD 2=122+52=13, ∴cos C =DC AC =513.【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在不同的直角三角形中,要根据三角函数的定义分清它们的边角关系,再根据勾股定理解答.活动2 巩固练习(学生独学)1.在Rt △ABC 中,∠C =90°,AB =13,AC =12,则cos A =( C ) A.513 B .512C.1213D .1252.已知Rt △ABC 中,∠C =90°,tan A =43,BC =8,则AC 等于( A )A .6B .323C .10D .123.如图所示,将∠AOB 放在边长为1的小正方形组成的网格中,则tan ∠AOB =12.4.如图,在Rt △ABC 中,∠C =90°,D 是BC 边上一点,AC =2,CD =1,设∠CAD =α.(1)求sin α、cos α、tan α的值; (2)若∠B =∠CAD ,求BD 的长.解:在Rt △ACD 中,∵AC =2,DC =1, ∴AD =AC 2+CD 2= 5.(1)sin α=CD AD =15=55,cos α=AC AD =25=255,tan α=CD AC =12.(2)在Rt △ABC 中,∵tan B =AC BC, 而∠B =∠CAD , ∴tan α=2BC =12,∴BC =4,∴BD =BC -CD =4-1=3. 活动3 拓展延伸(学生对学)【例3】如图,在Rt △ABC 中,∠C =90°,根据三角函数定义尝试说明: (1)sin 2A +cos 2A =1; (2)sin A =cos B ; (3)tan A =sin A cos A.【互动探索】用定义表示出sin A 、cos A 、cos B 、tan A →计算等式的左边与右边→得出结论.【证明】(1)由勾股定理,得a 2+b 2=c 2,而sin A =a c ,cos A =bc ,∴sin 2A +cos 2A =a 2c 2+b 2c 2=c 2c 2=1. (2)∵sin A =a c ,cos B =ac ,∴sin A =cos B.(3)∵tan A =a b ,sin A cos A =a c b c =ab,∴tan A =sin Acos A.【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本题考查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及运用:在直角三角形中,锐角的正弦为对边比斜边,余弦为邻边比斜边,正切为对边比邻边.题目中的三个结论应熟记.环节3 课堂小结,当堂达标 (学生总结,老师点评) 锐角三角函数⎩⎪⎨⎪⎧正弦→对比斜余弦→邻比斜正切→对比邻练习设计请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第3课时 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教学目标一、基本目标 【知识与技能】1.掌握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能够用它们进行计算. 2.能够根据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说出相应锐角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索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发现的能力. 2.通过推导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了解知识间的联系,提升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索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中,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重难点目标 【教学重点】根据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进行有关计算.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与记忆30°,45°,60°角的三角函数值.教学过程环节1 自学提纲,生成问题 【5 min 阅读】阅读教材P65~P67的内容,完成下面练习. 【3 min 反馈】1.sin 30°=12,cos 30°2tan 30°32.sin 60°2cos 60°=12,tan 60°3.sin 45°2cos 45°2tan 45°=1. 环节2 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活动1 小组讨论(师生互学) 【例1】求下列各式的值: (1)cos 260°+sin 260°; (2)cos 45°sin 45°-tan 45°. 【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熟记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代入算式求值.【解答】(1)cos 260°+sin 260°=⎝⎛⎭⎫122+⎝⎛⎭⎫322=1. (2)cos 45°sin 45°-tan 45°=22÷22-1=0. 【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必须熟练记忆,既能由角得值,又能由值得角,记忆这个结果,可以结合直角三角形三边的大小关系,也可以结合数值的特征,30°,45°,60°的正弦值分母都是2,分子分别为1,2,3,而它们的余弦值分母都是2,分子正好相反,分别为3,2,1;其正切值分别为1÷3,1,1× 3.【例2】数学拓展课程《玩转学具》课堂中,小陆同学发现:一副三角板中,含45°的三角板的斜边与含30°的三角板的长直角边相等,于是,小陆同学提出一个问题:如图,将一副三角板直角顶点重合拼放在一起,点B 、C 、E 在同一直线上,若BC =2,求AF 的长.请你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这个问题.【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根据正切的定义求出AC →根据正弦的定义求出CF →AF =AC -F C.【解答】在Rt △ABC 中,∵BC =2,∠A =30°, ∴AC =BC tan A =23,∴EF =AC =2 3. ∵∠E =45°,∴FC =EF ·sin E =6, ∴AF =AC -FC =23- 6.【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本题考查的是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的应用,掌握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熟记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是解题的关键.活动2 巩固练习(学生独学)1.若3tan (α+10°)=1,则锐角α的度数是( A ) A .20° B .30° C .40°D .50°2.若∠A 为锐角,且tan 2A +2tan A -3=0,则∠A =45度. 3.计算.(1)2sin 30°-2cos 45°; (2)tan 30°-sin 60°·sin 30°; (3)(1-3tan 30°)2. 解:(1)0. (2)312. (3)3-1. 4.如图,在△ABC 中,∠ABC =90°,∠A =30°,D 是边AB 上一点,∠BDC =45°,AD =4,求BC 的长.解:∵∠B =90°,∠BDC =45°, ∴△BCD 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BD =B C.在Rt △ABC 中,∵tan A =tan 30°=BC AB ,∴BC BC +4=33,解得BC =2(3+1). 活动3 拓展延伸(学生对学)【例3】已知△ABC 中的∠A 与∠B 满足(1-tan A )2+⎪⎪⎪⎪sin B -32=0,试判断△ABC 的形状.【互动探索】根据非负性的性质求出tan A 及sin B 的值→根据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求出∠A 及∠B 的度数→判断△ABC 的形状.【解答】∵(1-tan A )2+⎪⎪⎪⎪sin B -32=0, ∴1-tan A =0,sin B -32=0, ∴tan A =1,sin B =32, ∴∠A =45°,∠B =60°, ∴∠C =180°-45°-60°=75°, ∴△ABC 是锐角三角形.【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一个数的绝对值和偶次方都是非负数,当几个数或式的绝对值或偶次方相加和为0时,则其中的每一项都必须等于0.环节3 课堂小结,当堂达标 (学生总结,老师点评) 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练习设计请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第4课时用计算器求锐角三角函数值及锐角教学目标一、基本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利用计算器求锐角三角函数值.2.已知锐角三角函数值,能用计算器求相应的锐角.3.能用计算器辅助解决含三角函数的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使用计算器可以解决部分复杂问题,通过求值探讨三角函数问题的某些规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计算器的使用,了解科学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激励学生热爱科学、学好文化知识.二、重难点目标【教学重点】运用计算器处理三角函数中的值或角的问题.【教学难点】用计算器求锐角三角函数值时的按键顺序.教学过程环节1自学提纲,生成问题【5 min阅读】阅读教材P67~P68的内容,完成下面练习.【3 min反馈】1.用计算器求sin 24°37′18″的值,以下按键顺序正确的是(A)A.sin24°′″37°′″18°′″=B.24°′″37°′″18°′″sin=C.2ndF sin24°′″37°′″18°′″=D.sin24°′″37°′″18°′″2ndF=2.使用计算器求下列三角函数值.(精确到0.0001)(1) sin 24°≈0.4067;(2)cos 35°≈0.8192;(3)tan 46°≈1.0355.环节2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活动1小组讨论(师生互学)【例1】按要求解决问题:(1)求sin 63°52′41″的值;(精确到0.0001)(2)求tan 19°15′的值;(精确到0.0001)(3)已知tan x=0.7410,求锐角的值.(精确到1′)【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熟悉用科学计算器求锐角三角函数值的操作流程.【解答】(1)在角度单位状态设定为“度”,再按下列顺序依次按键:sin 63°′′′52°′′′41°′′′=显示结果为0.897 859 012.所以sin 63°52′41″≈0.8979.(2)在角度单位状态设定为“度”,再按下列顺序依次按键:tan 19°′′′15°′′′=显示结果为0.349 215 633 4.所以tan 19°15′≈0.3492.(3)在角度单位状态设定为“度”,再按下列顺序依次按键:SHIFT tan 0.7410=显示结果为36.538 445 77.再按°′′′,显示结果为36°32′18.4″.所以x≈36°32′.【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不同计算器的按键顺序是不同的,大体分两种情况:先按三角函数键,再按数字键;或先输入数字后,再按三角函数键,因此使用计算器时一定先要弄清输入顺序.【例2】如图,在△ABC中,AB=8,AC=9,∠A=48°.求:(1)AB边上的高(精确到0.01);(2)∠B的度数(精确到1′).【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观察图形→作辅助线→利用相似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解答】(1)作AB 边上的高CH ,垂足为H . ∵在Rt △ACH 中,sin A =CHAC ,∴CH =AC ·sin A =9sin 48°≈6.69. (2)∵在Rt △ACH 中,cos A =AH AC ,∴AH =AC ·cos A =9cos 48°,∴在Rt △BCH 中,tan B =CH BH =CH AB -AH =9sin 48°8-9cos 48°,∴∠B ≈73°32′.【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利用三角函数求非直角三角形的边或角,一般情况下要构造直角三角形.活动2 巩固练习(学生独学)1.如图,在△ABC 中,∠ACB =90°,BC =2,AC =3,若用科学计算器求∠A 的度数,并用“度、分、秒”为单位表示出这个度数,则下列按键顺序正确的是( )A.tan 2÷3=B.tan 2÷3DMS =C.2ndF tan (2÷3)=D.2ndF tan (2÷3)DMS =2.用计算器求下列锐角的三角函数值.(精确到0.0001) (1)tan 63°27′; (2)cos 18°59′27″; (3)sin 67°38′24″; (4)tan 24°19′48″. 解:(1)2.0013. (2)0.9456. (3)0.9248. (4)0.4521. 3.根据下列条件求锐角A 的度数.(精确到1″) (1)cos A =0.6753; (2)tan A =87.54; (3)sin A =0.4553; (4)sin A =0.6725.解:(1)47°31′21″. (2)89°20′44″. (3)27°5′3″. (4)42°15′37″. 环节3 课堂小结,当堂达标 (学生总结,老师点评)用计算器求锐角三角函数值⎩⎪⎨⎪⎧求已知角的三角函数值由锐角三角函数值求锐角练习设计请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28.2 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 28.2.1 解直角三角形(第1课时)教学目标一、基本目标 【知识与技能】1.了解什么叫解直角三角形. 2.掌握解直角三角形的根据. 3.能由已知条件解直角三角形. 【过程与方法】在探索解直角三角形的过程中,渗透数形结合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二、重难点目标 【教学重点】 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 【教学难点】会将求非直角三角形中的边角问题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问题.教学过程环节1 自学提纲,生成问题 【5 min 阅读】阅读教材P72~P73的内容,完成下面练习. 【3 min 反馈】1.任何一个三角形都有六个元素,三条边、三个角,在直角三角形中,已知有一个角是直角,我们把利用已知的元素求出未知元素的过程,叫做解直角三角形.2.在△ABC 中,∠C 为直角,∠A 、∠B 、∠C 所对的边分别为a 、b 、c . (1)两锐角互余,即∠A +∠B =90°; (2)三边满足勾股定理,即a 2+b 2=c 2;(3)边与角关系sin A =cos B =a c ,cos A =sin B =b c ,tan A =a b ,tan B =b a .3.Rt △ABC 中,若∠C =90°,sin A =45,AB =10,那么BC =8,tan B =34.环节2 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活动1小组讨论(师生互学)【例1】见教材P73例1.【例2】见教材P73例2.活动2巩固练习(学生独学)1.在△ABC中,a、b、c分别是∠A、∠B、∠C的对边,如果a2+b2=c2,那么下列结论正确的是(A)A.c sin A=a B.b cos B=cC.a tan A=b D.c tan B=b2.在Rt△ABC中,∠C=90°,∠B=30°,BC=6,则AB的长为3.根据下列条件解直角三角形.(1)在Rt△ABC中,∠C=90°,b=4,c=8;(2)在Rt△ABC中,∠C=90°,∠A=60°,a=12.解:(1)a=43,∠B=30°,∠A=60°.(2)∠B=30°,b=43,c=8 3.活动3拓展延伸(学生对学)【例3】一副直角三角板如图放置,点C在FD的延长线上,AB∥CF,∠F=∠ACB=90°,∠E=30°,∠A=45°,AC=122,试求CD的长.【互动探索】过点B作BM⊥FD于点M,求出BM与CM的长度,在△EFD中求出∠EDF=60°,再解直角三角形即可.【解答】如题图,过点B作BM⊥FD于点M.在△ACB中,∵∠ACB=90°,∠A=45°,AC=122,∴BC=AC=12 2.∵AB∥CF,∴∠BCM=∠CBA=45°,∴BM=BC sin 45°=122×22=12,CM=BM=12.在△EFD中,∵∠F=90°,∠E=30°,∴∠EDF=60°,∴MD=BMtan 60°=43,∴CD=CM-MD=12-4 3.【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根据题意构造直角三角形,然后利用所学的三角函数的关系进行解答.环节3课堂小结,当堂达标(学生总结,老师点评)练习设计请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28.2.2应用举例第2课时利用仰角、俯角解直角三角形教学目标一、基本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将直角三角形的知识与圆的知识结合起来解决问题.2.了解仰角、俯角等有关概念,会利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解决有关仰角和俯角的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索用解直角三角形知识解决仰角、俯角等有关问题,经历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探究过程,提高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探索三角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以及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二、重难点目标【教学重点】利用解直角三角形解决有关仰角、俯角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建立合适的三角形模型,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环节1自学提纲,生成问题【5 min阅读】阅读教材P74~P75的内容,完成下面练习.【3 min反馈】1.在进行测量时,从下往上看,视线与水平线的夹角叫做仰角;从上往下看,视线与水平线的夹角叫做俯角.2.如图所示,在建筑物AB的底部a米远的C处,测得建筑物的顶端点A的仰角为α,则建筑物AB的高可表示为a tan α米.环节2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活动1小组讨论(师生互学)【例1】2012年6月18日,“神舟”九号载人航天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成功实现交会对接.“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的组合体在离地球表面343 km的圆形轨道上运行,如图所示,当组合体运行到地球表面点P的正上方时,从中能直接看到的地球表面最远的点在什么位置?最远点与点P的距离是多少?(地球半径约为6400 km,π取3.142,结果取整数)【温馨提示】详细分析与解答见教材P74例3.【例2】如图,热气球探测器显示,从热气球A处看一栋楼顶部B处的仰角为30°,看这栋楼底部C处的俯角为60°,热气球与楼的水平距离为120 m,这栋楼有多高(结果取整数)?【温馨提示】详细分析与解答见教材P75例4.活动2巩固练习(学生独学)如图,为了测量河的宽度AB,测量人员在高21 m的建筑物CD的顶端D处测得河岸B 处的俯角为45°,测得河对岸A处的俯角为30°(A、B、C在同一条直线上),则河的宽度AB 约是多少?(精确到0.1 m,参考数据:2≈1.41,3≈1.73)解:由题易知,∠DAC=∠EDA=30°. ∵在Rt△ACD中,CD=21 m,∴AC=CDtan 30°=2133=213(m).∵在Rt△BCD中,∠DBC=45°,∴BC=CD=21 m,∴AB=AC-BC=213-21≈15.3(m).即河的宽度AB约是15.3 m.活动3拓展延伸(学生对学)【例3】如图,某大楼顶部有一旗杆AB,甲、乙两人分别在相距6米的C、D两处测得点B和点A的仰角分别是42°和65°,且C、D、E在一条直线上.如果DE=15米,求旗杆AB的长大约是多少米?(结果保留整数,参考数据:sin 42°≈0.67,tan 42°≈0.9,sin 65°≈0.91,tan 65°≈2.1)【互动探索】要求AB ,先求出AE 与BE →解直角三角形:Rt △ADE 、Rt △BCE . 【解答】在Rt △ADE 中,∵∠ADE =65°,DE =15米, ∴tan ∠ADE =AE DE,即tan 65°=AE15≈2.1,解得 AE ≈31.5米.在Rt △BCE 中,∵∠BCE =42°,CE =CD +DE =6+15=21(米), ∴tan ∠BCE =BE CE,即tan 42°=BE21≈0.9,解得 BE ≈18.9米.∴AB =AE -BE =31.5-18.9≈13(米). 即旗杆AB 的长大约是13米.【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先分析图形,根据题意构造直角三角形,再解Rt △ADE 、Rt △BCE ,利用AB =AE -BE 即可求出答案.环节3 课堂小结,当堂达标 (学生总结,老师点评)练习设计请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第3课时 利用坡度、方向角解直角三角形教学目标一、基本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运用解直角三角形解决航行问题.2.能运用解直角三角形解决斜坡问题.3.理解坡度i =坡面的铅直高度坡面的水平宽度=坡角的正切值. 【过程与方法】1.通过探究从实际问题中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提高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通过将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转化为直角三角形中元素之间的关系,增强应用意识,体会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运用三角函数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数学具有抽象、严谨和应用广泛的特点,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二、重难点目标【教学重点】用三角函数有关知识解决方向角、坡度、坡角等有关问题.【教学难点】准确分析问题并将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模型.教学过程环节1 自学提纲,生成问题【5 min 阅读】阅读教材P76~P77的内容,完成下面练习.【3 min 反馈】(一)方向角1.方向角是以观察点为中心(方向角的顶点),以正北或正南为始边,旋转到观察目标的方向线所成的锐角,方向角也称象限角.2.如图,我们说点A 在O 的北偏东30°方向上,点B 在点O 的南偏西45°方向上,或者点B 在点O 的西南方向.(二)坡度、坡角1.坡度通常写成1∶m的形式.坡面与水平面的夹角叫做坡角,记作α,有i=hl=tan α.2.一斜坡的坡角为30°,则它的坡度为(三)利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过程1.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画出平面图形,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的问题,也就是建立适当的函数模型);2.根据条件的特点,适当选用锐角三角函数,运用解直角三角形的有关性质解直角三角形;3.得到数学问题的答案;4.得到实际问题的答案.环节2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活动1小组讨论(师生互学)(一)解直角三角形,解决航海问题【例1】如图,海中一小岛A,该岛四周10海里内有暗礁,今有货轮由西向东航行,开始在A岛南偏西55°的B处,往东行驶20海里后到达该岛的南偏西25°的C处,之后,货轮继续向东航行,你认为货轮向东航行的途中会有触礁的危险吗?【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构造直角三角形→解直角三角形求出AD 的长并与10海里比较→得出结论.【解答】如题图,过点A 作AD ⊥BC 交BC 的延长线于点D.在Rt △ABD 中,∵tan ∠BAD =BD AD, ∴BD =AD ·tan 55°.在Rt △ACD 中,∵tan ∠CAD =CD AD, ∴CD =AD ·tan 25°.∵BD =BC +CD ,∴AD ·tan 55°=20+AD ·tan 25°,∴AD =20tan 55°-tan 25°≈20.79(海里). 而20.79海里>10海里,∴轮船继续向东行驶,不会遇到触礁危险.【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解决本题的关键是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直角三角形的问题,通过作辅助线构造直角三角形,再把条件和问题转化到这个直角三角形中解决.应先求出点A 距BC 的最近距离,若大于10海里则无危险,若小于或等于10海里则有危险.(二)解直角三角形,解决坡度、坡角问题【例2】如图,铁路路基的横断面是四边形ABCD ,AD ∥BC ,路基顶宽BC =9.8 m ,路基高BE =5.8 m ,斜坡AB 的坡度i =1∶1.6,斜坡CD 的坡度i ′=1∶2.5,求铁路路基下底宽AD 的值(精确到0.1 m)与斜坡的坡角α和β的值(精确到1°).【互动探索】(引发学生思考)将坡度i=1∶1.6和i′=1∶2.5分别转化为正切三角函数→求出AE、DF的长→由AD=AE+EF+DF求出AD的长→利用计算器求得坡角α和β的值.【解答】如题图,过点C作CF⊥AD于点F,则CF=BE,EF=BC,∠A=α,∠D=β.∵BE=5.8 m, i=1∶1.6, i′=1∶2.5,∴AE=1.6×5.8=9.28(m),DF=2.5×5.8=14.5(m),∴AD=AE+EF+DF=9.28+9.8+14.5≈33.6(m).由tan α=i=1∶1.6,tan β=i′=1∶2.5,得α≈32°,β≈22°.即铁路路基下底宽AB为33.6 m,斜坡的坡角α和β分别为32°和22°.【互动总结】(学生总结,老师点评)利用坡度与坡角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将坡度与坡角放入可解的直角三角形中,没有直角三角形一般要添加辅助线(垂线)构造直角三角形.活动2巩固练习(学生独学)1.如图,防洪大坝的横断面是梯形,坝高AC为6米,背水坡AB的坡度i=1∶2,则斜坡AB的长为2.“村村通”公路工程拉近了城乡距离,加速了我区农村经济建设步伐.如图所示,C 村村民欲修建一条水泥公路,将C 村与区级公路相连.在公路A 处测得C 村在北偏东60°方向,沿区级公路前进500 m ,在B 处测得C 村在北偏东30°方向.为节约资源,要求所修公路长度最短,画出符合条件的公路示意图,并求出公路长度.(结果保留整数)解:如图,过点C 作CD ⊥AB ,垂足落在AB 的延长线上,CD 即为所修公路,CD 的长度即为公路长度.在Rt △ACD 中,根据题意,有∠CAD =30°.∵tan ∠CAD =CD AD, ∴AD =CD tan 30°=3C D. 在Rt △CBD 中,根据题意,有∠CBD =60°.∵tan ∠CBD =CD BD,∴BD=CDtan 60°=33C D.又∵AD-BD=500 m,∴3CD-33CD=500,解得CD≈433 m.活动3拓展延伸(学生对学)【例3】如图,小明于堤边A处垂钓,河堤AB的坡比为1∶ 3 ,坡长为3米,钓竿AC的倾斜角是60°,其长为6米,若钓竿AC与钓鱼线CD的夹角为60°,求浮漂D与河堤下端B之间的距离.【互动探索】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几何问题→作辅助线,构造直角三角形→延长CA交DB延长线于点E,过点A作AF⊥EB→解直角三角形得AE长→得△CDE是等边三角形,DE=CE=AC+AE→求得BD长.【解答】如图,延长CA交DB延长线于点E,过点A作AF⊥EB,交EB于点F,则∠。
(完整版)第28章_锐角三角函数全章教案
![(完整版)第28章_锐角三角函数全章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c4d73e202768e9951e738d4.png)
课题 锐角三角函数——正弦一、教学目标1、通过探究使学生知道当直角三角形的锐角固定时,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都固定(即正弦值不变)这一事实。
2、能根据正弦概念正确进行计算3、经历当直角三角形的锐角固定时,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是固定值这一事实,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演绎推理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认识正弦(sinA )概念,通过探究使学生知道当锐角固定时,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是固定值这一事实.难点:引导学生比较、分析并得出:对任意锐角,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是固定值的事实。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操场里有一个旗杆,老师让小明去测量旗杆高度。
(演示学校操场上的国旗图片)小明站在离旗杆底部10米远处,目测旗杆的顶部,视线与水平线的夹角为34度,并已知目高为1米.然后他很快就算出旗杆的高度了。
你想知道小明怎样算出的吗?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方法可以测算出旗杆的大致高度;实际上我们还可以象小明那样通过测量一些角的度数和一些线段的长度,来测算出旗杆的高度。
这就是我们本章即将探讨和学习的利用锐角三角函数来测算物体长度或高度的方法。
下面我们大家一起来学习锐角三角函数中的第一种:锐角的正弦 (二)实践探索为了绿化荒山,某地打算从位于山脚下的机井房沿着山坡铺设水管,在山坡上修建一座扬水站,对坡面的绿地进行灌溉。
现测得斜坡与水平面所成角的度数是30o,为使出水口的高度为35m ,那么需要准备多长的水管? 分析:问题转化为,在Rt △ABC 中,∠C=90o,∠A=30o,BC=35m,求AB 根据“再直角三角形中,30o角所对的边等于斜边的一半”,即341米10米?可得AB=2BC=70m.即需要准备70m长的水管结论: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30o,那么不管三角形的大小如何,这个角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都等于如图,任意画一个Rt△ABC,使∠C=90o,∠A=45o,计算∠A的对边与斜边的比,能得到什么结论?分析:在Rt△ABC 中,∠C=90o,由于∠A=45o,所以Rt△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由勾股定理得,故结论: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如果一个锐角等于45o,那么不管三角形的大小如何,这个角的对边与斜边的比值都等于.一般地,当∠A取其他一定度数的锐角时,它的对边与斜边的比是否也是一个固定值?如图:Rt△ABC与Rt△A`B`C`,∠C=∠C` =90o,∠A=∠A`=α,那么与有什么关系分析:由于∠C=∠C` =90o,∠A=∠A`=α,所以Rt△ABC∽Rt△A`B`C`,,即结论:在直角三角形中,当锐角A的度数一定时,不管三角形的大小如何,∠A的对边与斜边的比也是一个固定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元分析
一、单元名称:第28章锐角三角函数
二、教学内容及教材分析:
1、本章的主要内容有测量、直角三角形的性质、锐角三角函数和解直角三角形的概念;有关锐角三角函数的计算,以及锐角三角函数在解决与直角三角形有关的问题中的应用.
2、锐角三角函数刻画了直角三角形中边角之间的关系,它的直接应用是解直角三角形,而解直角三角形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锐角三角函数又是高中阶段学习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基础,也是整个三角学的基础.因此,本章内容也是初中阶段数学学习的重点内容之一.
三、重难点与关键
1、教学重点: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和直角三角形的解法。
2、教学难点: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
3、教学关键: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
四、教学目标:
1.了解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能够正确应用sin A、cos A、tan A、表示直角三角形中两边的比;记忆30°、45°、60°的正弦、余弦和正切、余切的函数值,并会由一个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说出这个角。
2.能够正确地使用计算器,由已知锐角求出它的三角函数值,由已知三角函数值求出相应的锐角。
3.理解直角三角形中边与边的关系、角与角的关系和边与角的关系,会运用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以及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并会用解直角三角形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4.通过锐角三角函数的学习,进一步认识函数,体会函数的变化与对应的思想;通过解直角三角形的学习,体会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五、教学方法与策略:
1、注意创设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如引入锐角三角函数时,使学生在熟悉的问题情境中,从已有经验出发,研究其中的数量关系.
2、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合作交流.如在探索锐角三角函数时,在已知角的边上选点、作垂线、测量、计算比值后让学生及时交流,体会当角的大小固定时,比值与所选点的位置无关;当任意画一个锐角再选点、作垂线、测量、计算比值后,及时交流,体会当角的大小变化时,比值也随之变化,由此体验比值是角的函数.
3、注意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数学本身的问题.
六、课时安排
28.1锐角三角函4课时28.2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5课时
小结与复习1课时
单元测试2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