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十年我国三次产业的产值占GDP的比重与就业结构的变化
谈谈你对中国现代化工业发展的认识
深刻认识我国工业化发展阶段(热点辨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取得巨大成就,建成了全球最为完整的工业体系,成为世界第一大工业国。
最近十几年,我国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逐年下降,从2006年的42%下降到2018年的33.9%。
对此,有人担忧我国会出现“产业空心化”现象。
产生这种担忧,主要是因为对工业化发展规律和我国工业化发展阶段的认识还不到位。
工业化发展规律表明,随着一国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会经历一个“由低到高、再由高到低”的量变过程,工业发展水平也有可能在这种量变中发生质变,最终实现“由弱到强”。
当前,我国工业发展正处在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中。
一是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劳动报酬的提高,我国低劳动成本比较优势减弱,服装纺织等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逐步向海外转移。
二是由于能源资源消费增速下降、消费结构优化、进口增加等原因,我国能源资源开采加工等行业发展速度有所减缓。
三是随着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发展、工业分工及布局进一步细化优化,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呈现加快发展态势,相对降低了工业增加值在GDP中的占比。
由此可见,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下降是我国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一种具体表现。
这种下降是我国经济和工业规模持续扩大、工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服务业蓬勃发展中的相对下降,并不是一些人所担忧的“产业空心化”现象。
工业的一项重要职能是为其他生产部门提供生产手段,单纯以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这一指标衡量工业发展的好与坏、强与弱并不科学。
工业是否强大,主要是看工业发展对其他产业发展支撑力的大小。
从统计数据来看,虽然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有所下降,但我国工业发展对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支撑力越来越强。
今年上半年,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金融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20.6%、7.8%、7.3%和7.3%;今年1至5月份,战略性新兴服务业、高技术服务业和科技服务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12.5%、12.3%和12.0%,均高于全部规模以上服务业的增速;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增长13.5%,增速比全部投资快7.7个百分点。
我国三次产业就业结构的变动评析
33经济研究【作者简介】陈明艺(1971—),女,副教授,博士,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我国三次产业就业结构的变动评析陈明艺 胡美龄(上海理工大学)【摘要】 随着改革开放、技术进步及产业升级,我国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从“一、二、三”的传统模式调整成“三、一、二”的发展型模式,最终优化成更合理的“三、二、一”的现代化模式,这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然结果,其变动过程也暴露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尚未完全释放,第二产业就业增长乏力的问题。
【关键词】 就业结构;三次产业;产业结构偏离度一、引言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考察宏观经济状况的重要指标,对国家的繁荣稳定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解决劳动力就业方面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但由于我国农村人口众多、农业自动化程度偏低,一直以来农村留存着大量剩余劳动力。
随着经济改革深入、高新技术进步以及产业升级推进,我国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这是国家现代化进程的必然结果。
本文通过分析我国三次产业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偏离度的变动趋势,探寻我国三次产业就业结构演变特点,不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我国就业结构的演变历程(一)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变动改革开放后,市场机制逐渐成为调节市场资源配置的主要手段。
工资差的存在使劳动力趋向于转移到劳动生产率较高的部门或产业,我国的就业结构因而不断进行调整和优化。
图1显示了1978~2016年我国三次产业就业人数变动情况,图2显示了同期就业比重的变动情况。
可知,改革开放后,我国三次产业的就业结构变动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1978—1991):传统的“一、二、三”模式1978年后,三次产业的就业人数均呈现上升态势。
虽然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持续增加,且总数远超第二、三产业,但其所占比重却在持续降低。
1991年前改革力度较大,城镇企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较强,加之我国逐渐将发展重心向基础产业和第三产业转移,第一产业就业比重大幅下降,降幅高达10.8%。
最近十年我国三次产业的产值占gdp的比重与就业结构的变化
最近十年我国三次产业的产值占GDP 的比重与就业结构的变化一、三次产业的产值占GDP 的比重 首先来看汇总得出的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表国 民国内生产人均国内总收入总 值生产总值工 业建筑业(元)2001108068.2109655.215781.349512.343580.65931.744361.686222002119095.7120332.716537.053896.847431.36465.549898.993982003134977.0135822.817381.762436.354945.57490.856004.7105422004159453.6159878.321412.773904.365210.08694.364561.3123362005183617.4184937.422420.087598.177230.810367.374919.3141852006215904.4216314.424040.0103719.591310.912408.688554.9165002007266422.0265810.328627.0125831.4110534.915296.5111351.9201692008316030.3314045.433702.0149003.4130260.218743.2131340.0237082009340320.0340902.835226.0157638.8135239.922398.8148038.0256082010399759.5401512.840533.6187383.2160722.226661.0173596.0300152011468562.4473104.047486.2220412.8188470.231942.7205205.0351982012516282.1518942.152373.6235162.0199670.735491.3231406.538420年份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我们对数据进行处理,计算三个产业产值占GDP 的比例,得到以下的表根据这些数据我们可以做出三次产业变化的柱形图,如图所示三次产业产值占GDP 的比重从图形我们可以看出,第一产业产值占GDP 的比重在逐年下降,第二产业的产值占GDP 的比重大致比较平稳,第三产业的产值占GDP 的比重则在逐渐增加,甚至出现了追平第二产业的趋势,说明我国的第三产业在迅速地发展。
各个产业占GDP比重变化趋势
各个产业占GDP比重变化趋势各个产业占GDP比重的变化趋势引言各个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的变化趋势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向的重要指标。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变迁,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也在不断演变。
本文将分析各个产业占GDP比重的变化趋势,并探讨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第一部分:农业产业占比变化趋势中国作为农业大国,农业一直占据着国民经济的重要地位。
然而,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和工业化的发展,农业的总体比重逐渐下降。
在20世纪50年代,农业占中国GDP的比重超过50%。
然而,到了21世纪初,这个比重已经降至10%以下。
农业占比的下降主要归因于以下几个原因:1. 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加快: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人口从农村向城市和工业园区迁移,农业的劳动力和土地资源逐渐减少,因此农业的占比自然下降。
2. 农业生产技术的提升:农业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使得农业产出能力大幅提高。
农民能够利用现代农业机械和生产工具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从而减少依赖于农业的国民经济。
3. 进口农产品的增加:随着国际贸易的增加,中国农业市场逐渐打开,大量进口农产品进入中国市场,这也导致农业产业的增长速度相对较慢。
然而,尽管农业的占比在整体上有所下降,但农业在中国经济中的重要性并没有减少。
中国的农业产出仍然在满足国内市场需求的同时,也向全球市场进行出口。
此外,农业也是解决农村贫困问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领域。
第二部分:制造业占比变化趋势制造业作为一个国家经济的基石,其在GDP中的占比一直是一个重要的指标。
在发展中国家,制造业往往占据较高的比重,而在发达国家,由于服务业和知识产业的兴起,制造业占比逐渐下降。
以中国为例,改革开放以来,制造业一直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
在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制造业的占GDP比重约为40%。
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制造业占比逐渐上升,到了21世纪初,该比重已经超过50%。
制造业占比上升的原因包括:1. 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的推动: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迅猛推进。
浅析三次产业与我国劳动力就业
浅析三次产业与我国劳动力就业摘要:三次产业分别指农业、工业和服务业,是指一个国家的经济体系中所包含的三个主要产业。
这篇论文探讨了三次产业与我国劳动力就业的关系,主要通过分析各产业在我国就业中所占比例的变化来阐明这种关系,并对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三次产业、劳动力就业、经济结构、产业升级正文:一、三次产业在我国经济结构中的变迁在我国的经济发展历程中,三次产业的比例一直在不断变化。
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我国的经济重心主要在农业和工业领域,服务业则规模相对较小。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我国的经济结构逐渐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在21世纪初,服务业的发展呈现出迅猛的增长态势。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9年我国三次产业的比例为28.2%:26.4%:45.4%,其中服务业已经成为了我国经济的支柱产业。
二、三次产业对我国劳动力就业的影响随着三次产业比例的变化,对我国劳动力就业带来的影响也日益显现。
在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被称为“大干快上”的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主要在农业和重工业领域,这就形成了大量的劳动力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而在城市则以工业劳动者为主。
服务业从业人数极少,服务业的就业渠道较为狭窄。
而随着服务业的发展逐渐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服务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越来越强。
根据2019年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服务业就业人数达到了3.8亿人,占全国就业人口的45.4%。
服务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亮点之一。
三、三次产业对劳动力就业的未来发展展望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经济结构不断升级,三次产业各自的发展重心也在变化。
相信未来,服务业将会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成为我国经济的新的增长点。
而在农村地区,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农民也将逐渐转变为技能型劳动力,从而把农村地区的劳动力加入到服务业的大军中来。
同时,我们也需要意识到,三次产业的结构优化将是未来劳动力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为了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劳动力的专业能力与实际需求之间的匹配应成为就业市场中一个重要问题。
中国历年三次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和拉动统计 中国历年三次产业固定资产投资统计
5.3
40.0
3.7
1.9
-0.5
2003
36.1
3.6
68.8
6.9
-4.9
-0.5
2004
42.9
4.3
62.0
6.3
-4.9
1.2
2005
56.8
6.5
33.1
3.8
10.1
1.8
2006
43.2
5.5
42.5
5.4
14.3
1.1
2007
47.9
6.8
44.2
6.3
7.9
0.3
2008
44.0
66.7
7.8
-5.4
-0.2
1979
84.0
6.4
19.2
1.5
-3.2
0.1
1980
78.1
6.1
20.1
1.6
1.8
0.6
1981
89.4
4.6
-1.7
-0.1
12.3
1.9
1982
56.7
5.1
22.6
2.0
20.7
-0.9
1983
75.0
8.1
33.0
3.6
-8.0
-1.6
1984
69.3
8.1
1.2
63.2
9.0
28.7
3.9
1993
7.6
1.1
64.4
8.9
28.0
3.6
1994
6.3
0.8
66.3
8.6
27.4
3.1
三次产业产值比重(%)国内生产总值
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变化
01
上升趋势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居民消费升级,第三产业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
重持续上升。
02
服务业快速发展
第三产业以服务业为主,包括金融、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这些行
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03
创新驱动发展
第三产业中的新兴产业和创新型产业不断涌现,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
计算等将迎来快速发展期,为经济增长注入新活力。
绿色低碳发展
03
在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绿色低碳产业将迎来发展机
遇,推动经济实现绿色转型。
对策建议提
优化产业布局
加强创新驱动
政府应引导和支持各地区根据资源禀赋和 比较优势,优化产业布局,形成各具特色 的产业集群和产业链。
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培育自主创新能力, 推动产业向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转变 。
数据来源与说明
数据来源
国家统计局、各省市统计局等官方发布的年度统计数据,包 括GDP、三次产业产值等数据。
数据说明
三次产业产值比重指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产值占 GDP的比重,是反映经济结构的重要指标。本文采用的数据 均为官方发布的权威数据,经过严格的数据清洗和整理,确 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服务业政策
放宽市场准入,鼓励服务业创新发展,提升服务 水平。
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
促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
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加 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优化产业布局
引导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促进区域协调 发展。
提高产业附加值
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增加产品附加值。
推进绿色发展
科技创新对三次产业推动作用
现阶段我国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特点分析
现阶段我国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特点分析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和三次产业就业结构持续优化。
但是,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产业结构仍需调整,就业结构变动滞后于产业结构,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较弱,这些都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协调快速发展的制约因素。
标签:产业结构就业结构比较劳动生产率经济增长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和三次产业就业结构持续优化。
第一产业增长相对缓慢,第二产业增长快速,第三产业突破以商贸、餐饮为主的单一发展格局,加速了金融、保险、研发、咨询等行业的发展。
与此同时,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增长缓慢,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增长速度高于第二产业的增长速度。
总体上看来我国产业结构在保持二、三、一型基础上不断的优化。
但是,无论从静态还是动态的角度来分析我国现阶段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许多问题仍然存在。
一、产业结构仍需优化到2007年底,从我国三次产业结构的产值来看,第一产业增加值28910亿元,占GDP比重为11.7%;第二产业增加值121381亿元,占GDP比重为49.2%;第三产业增加值96328亿元,占GDP比重为39.1%。
表明我国的国民经济还比较过分地依赖农业,而服务业相当落后。
在发达国家GDP构成中,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一般不超过5%,第二产业一般不超过30%,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却是最大的,一般为65%以上。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一二三次产业之间的结构还不太合理,第二产业占的比重偏大,而第三产业占的比重偏小,产业结构仍有优化的空间。
第一产业由于生产技术管理方面没有通过工业化而得到充分的改造,因而在产业结构上和就业结构上存在物质技术基础薄弱、农业生产率很低、农业占用劳动力很大等问题;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2005年只有40.3%,大大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也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
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性存在也导致了就业结构的调整受到限制。
在就业结构中,有44.8%的劳动力集中在农业领域,所占比重过高,而服务业就业比重明显偏低,只有31.4%,表明我国的就业结构也很不合理。
三次产业的发展对就业率的影响分析
三次产业的发展对就业率的影响分析1.1三次产业的发展带动的就业结构变化我国自1952年以来,人口数量不断上升,经济活动人口和就业人员的数量也不断上升,但是与此同时我国失业人员的数量也不断上升。
表1.1数据来源:中国2014年统计年鉴由表1.1可知我国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爆炸增长,就业人数从1952年的20729万上升到2013年的76977,可以由数据看出我国经济和就业的增长。
下图反映了就业人数与从事经济活动人口差距:图1.1在就业人口中三次产业的就业人口数占总就业人数比例的变化如下表:年份第一产业(百分比)第二产业(百分比)第三产业(百分比)年份第一产业(百分比)第二产业(百分比)第三产业(百分比)1952 83.5 7.4 9.1 1993 56.4 21.4 21.2 1957 81.2 9.0 9.8 1994 54.3 21.7 23.0 1962 81.1 8.0 9.9 1995 51.2 23.0 24.8 1965 81.6 8.4 10.0 1996 50.5 23.5 26.0 1970 80.8 10.2 9.0 1997 49.9 23.7 26.4 1975 77.2 13.5 9.3 1998 49.8 23.5 26.7 1978 70.5 17.3 11.2 1999 50.1 23.0 26.9 1979 69.8 17.6 11.6 2000 50.0 21.5 27.5 1980 68.7 18.2 13.1 2001 50.0 21.3 27.7 1981 68.1 18.3 13.6 2002 50.0 21.4 28.6 1982 68.1 18.4 13.5 2003 49.1 21.6 29.3 1983 67.1 18.7 14.2 2004 46.9 21.5 30.6 1984 64.0 19.9 16.1 2005 44.8 23.8 31.4 1985 61.4 20.8 16.8 2006 41.6 25.2 31.2 1986 60.9 21.9 17.2 2007 40.8 26.8 31.4 1987 60.0 21.2 17.8 2008 39.6 27.2 33.2 1988 59.3 21.4 18.3 2009 38.1 27.8 34.1 1989 60.1 21.6 18.3 2010 36.7 28.7 34.6 1990 60.1 21.4 18.5 2011 34.8 29.5 35.7 1991 59.7 21.4 18.9 2012 33.6 30.3 36.1 1992 58.5 21.7 19.8 2013 31.4 30.1 38.5折线图反映了各个产业所占比例的变化:图1.2我们可以清楚的从图1.2中看出三次产业所占比例的变化,第一产业就业人口比例随着经济发展不断下降,但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农村人口数量庞大,到2010年一直是第一产业的就业人口比例最高,随着我国工业和服务业的不断发展,农民工子弟大量流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这也是由于第三产业是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劳动力需求大。
中国产业结构占比趋势
中国产业结构占比趋势中国产业结构占比趋势的演变过程十分丰富多样,其中包含了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三个主要产业的变化。
在过去的几十年间,中国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从以农业为主导转变为以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
本文将从中国产业结构的历史演变、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中国产业结构的历史演变1. 农业占比的下降中国过去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导的国家,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非常重要。
上世纪50年代,农业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高达40%以上。
然而,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渐下降。
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末,农业占比跌至20%左右。
2. 制造业兴起随着中国经济改革的深入,制造业逐渐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的开放政策,引进了大量的外资和技术,大规模地进行了工业化建设。
这使得制造业在中国的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大幅度增加。
到了上世纪90年代末,制造业占比超过了40%,成为中国最重要的产业。
3. 服务业崛起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加快,服务业开始在中国快速崛起。
从2000年开始,中国的服务业迅速发展,增速明显快于制造业和农业。
这主要得益于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人们的消费结构开始向服务业倾斜。
到了2013年,中国服务业占比首次超过制造业,成为中国最大的产业。
目前,服务业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并且其占比还在快速增加。
二、中国产业结构的现状目前,中国的产业结构呈现出农业占比大幅下降、制造业比重逐步下降、服务业持续增加的趋势。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9年中国农业、制造业和服务业分别占比为7.9%、39.9%和52.2%。
1. 农业占比下降中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越来越小,这是大规模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必然结果。
农业的比重下降主要是由于劳动力转移和农村经济的相对落后所致。
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增加,农业的占比不断下降。
此外,农村经济相对落后的问题也导致了农业的产值减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GDP结构变化
根据GDP核算方法反演的新中国的第一个GDP数据为1952年的679亿元[1],1978年为3645.2亿元,到2008年GDP总量达到300670亿元。1952-1978年间年GDP增长量2966.2亿元,年均增长率1.31%,而1978-2008年间年增长量297024.8亿元,年均增长率8.08%。2007年我国GDP已超过德国而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由此可见,改革开放后,我国GDP增长较快同时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图3清晰的反映出三大产业自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总体来说,三大产业都呈现出增长趋势,但自20世纪90年代末,第二及第三产业GDP增长速度明显快于第一产业。第一产业(即农业)在GDP中的份额从1978年的1027.5亿元上升到2008年的34000亿元并保持着稳步增长的态势,其增速为32%。第二产业在1992年以前增长缓慢,但之后快速发展,其总产值较1978年增加了82%并在2008年达到146183.4亿元。我国第三产业也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发展以及经济水平的提高而逐步发展,其总产值从1978年的872.5亿元上升到了2008年的120486.6亿元,增速超过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高达137%,。
人均GDP(美元)
2008年
2007年
2006年
2005年
2004年
2003年
2002年
卢森堡
113043
102284
81393
69056
55100
43940
45778
美国
46859
45218
43978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37610
37800
37610
36731
中国
3315
我国2006-2010三产业比重、GDP总量
我国2006-2010三产业比重、GDP总量2篇一、2006-2010我国三产业比重的变化及其影响2006年至2010年期间,我国的三产业比重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分析这些变化的原因以及对GDP总量的影响。
首先,我们来看2006-2010年期间我国三产业比重的变化情况。
2006年,第一产业(农业)占GDP总量的13.9%,第二产业(工业)占GDP总量的47.9%,第三产业(服务业)占GDP总量的38.2%。
而到2010年,第一产业的比重下降到了10.3%,第二产业的比重下降到了46.5%,而第三产业的比重上升到了43.2%。
这种变化的原因有多方面,首先是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
在这一时期,我国积极推进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提高了工业化水平和农业现代化水平,加大了对服务业的扶持力度。
这导致了第一产业的比重下降,而第二、第三产业的比重上升。
其次,我国经济的开放和改革也是影响三产业比重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这一时期,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进一步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进程。
外资的引进和对外贸易的扩大,使我国的服务业获得了更多的发展机遇,从而提高了第三产业在GDP中的比重。
此外,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也导致了第三产业比重的上升。
在这一时期,城市化率显著提高,城市人口的增加带动了服务业的需求,同时也为服务业提供了更多的发展空间。
因此,第三产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其比重也相应提高。
这种三产业比重的变化对GDP总量产生了重要影响。
随着第三产业比重的上升,服务业对GDP的贡献也越来越大。
服务业的发展不仅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还能够提高国民生活水平,推动经济增长。
因此,第三产业的比重上升对我国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我们也要注意到变化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挑战。
比如,农业的比重下降可能导致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民收入不稳定的问题依然存在。
另外,服务业在GDP中的比重上升,也需要关注其质量和效益的提升,避免出现低水平重复建设和盲目扩张的现象。
中国三产业比重趋势
中国三产业比重趋势中国的经济发展经历了从农业主导到工业主导再到服务业主导的转变过程,在这个转变过程中,中国的三产业比重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三产业比重的变化既反映了中国经济的结构转型,也影响着中国经济的增长与稳定。
因此,对中国三产业比重的趋势进行深入探讨是十分重要的。
一、三产业比重的形成与发展1. 农业比重的下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推进,中国农业比重逐渐下降。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不断下降。
1978年,中国农业占GDP比重约为30%,而到了2018年,这一比重已下降到约为8%左右。
农业比重下降的主要原因是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以及农产品市场化改革的推进。
此外,农业面临的环境问题、水资源问题、农村贫困等也是农业比重下降的因素。
2. 工业比重的上升与下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工业化进程迅速推进,工业比重逐渐上升。
1980年代初期,工业比重约为40%,1994年达到了49.5%,之后逐渐回落到近年的30%左右。
工业比重上升的主要原因是中国通过引进外资、技术改造和市场竞争等手段,迅速发展了制造业,特别是加工贸易和出口导向型产业。
然而,近年来,随着国际竞争压力的加剧以及自身产业升级的需要,中国工业比重出现了下降的趋势。
这主要是由于中国企业面临的成本上升、环境压力增大、石油价格上涨等因素,导致中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面临着一定的困境。
因此,为了推动产业升级,中国已经明确提出了发展高端制造业、智能制造等政策措施,以减少对传统工业的依赖,从而使工业比重进一步下降。
3. 服务业比重的持续上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服务业比重一直在持续上升。
1980年代初期,服务业比重约为20%,到2018年已经上升到约52%左右。
服务业比重上升的主要原因是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居民收入的提高以及经济结构的转型。
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升级,服务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如旅游业、金融业、信息技术等。
产业经济学考试案例分析题(word文档良心出品)
材料1:美国烟草业的掠夺性定价行为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美国烟草托拉斯通过掠夺性定价来逼迫它的竞争对手以低价将公司卖给它。
例如,1901年,烟草托拉斯在北卡罗来纳州有个香烟品牌叫“美国丽人”,它与北卡罗来纳州的威尔斯白头烟草公司的类似产品相竞争。
“美国丽人”的价格是每千支1.50美元,恰与要求缴纳的税金一样多,可见这个价格是明显低于生产成本的。
不过烟草托拉斯声称低价是产品导入期的优惠措施。
在1903年,烟草托拉斯就顺利收购了无法与其竞争的威尔斯白头烟草公司。
问题:结合材料,分析掠夺性定价的含义、特征及其后果。
材料2:加成定价法美国许多行业中的巨人都采用加成定价法。
几十年来,通用汽车公司的加成定价法是以获得总投入资本的大约15%的税后利润为预定目标的。
公司的管理者假定第二年他们能销售足够的汽车来发挥其生产能力的80%,并在此假定基础上估算每辆汽车的成本,然后在成本上加上一个足够大的加成以实现所想获得的回报,最后得到的价格就是所谓的标准价格。
在20世纪60年代,其他的美国主要汽车制造商,福特和克莱斯勒,每年为各种型号汽车制定价格时似乎也采取了相同的程序。
这些价格一旦宣布,一般是整整一年内不发生变化。
问题:结合材料,分析成本加成定价的步骤及其优势。
材料3:波音公司收购麦道公司1996年12月15日,世界航空制造业排名第一的美国波音公司宣布收购世界航空制造业排名第三的美国麦道公司。
波音公司和麦道公司合并之后,在资源、资金、研究与开发等方面都占有优势。
此外,波音和麦道都生产军用产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把军用生产技术应用于民用产品的生产,加速民用产品的更新换代。
波音公司和麦道公司合并之后,新波音公司的资产总额达500亿美元,净负债为10亿美元,员工总数为20万人,成为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民用和军用飞机制造企业。
这场不寻常的并购使得波音公司在世界市场上的占有率提高到65%,牢牢站稳市场领导者地位。
这次的收购不仅涉及交易双方,而且涉及到美国政府以及欧盟各国政府,其中还引发了反垄断的争议。
改革开放后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
案例名称:改革开放后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我国产业结构经历了两次大的调整。
一次发生在1989~1991年,短短三年时间的治理整顿是针对经济过热所进行的被动调整;另一次始于“九五”初期的1996年,这次调整是经济出现“软着陆”后所采取的主动调整。
经过“九五”时期的努力,我国在成功抵御东南亚金融危机冲击、积累反通涨和反通缩两方面经验、保持国民经济适度增长的同时,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也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
我国“六五”以来的产业结构变化见表1。
表1 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变化1.改革开放以来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动“九五”时期,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3%,比“八五”时期下降3.7个百分点。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5%,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9.8%和8.1%。
三次产业增长速度的不同导致了产业结构的明显变化。
三次产业增加值在宏观经济总量中的比例关系,由1996年的20.4:49.5:30.1变为2000年的15.9:50.9:33.2。
对比改革开放以来的四个“五年计划”,可以发现:从“九五”时期年度间的连续变化上观察,三次产业增加值在GDP中所占比重的变动规律互不相同:第一产业比重呈稳步下降趋势;第二产业比重基本稳定,波动较小;第三产业比重持续上升。
具体如下:(1)第一产业比重始终呈下降趋势。
中间两个五年下降幅度较大,由“六五”时期的31.4%下降到“七五”时期的26.2%,再由此下降到“八五”时期的21%,几乎每年下降1个百分点。
“九五”时期下降幅度略有缓和,5年下降2.1个百分点。
(2)第二产业比重总体上呈上升趋势。
除“七五”时期略有下降外,“八五”和“九五”时期都呈上升趋势。
第二产业比重已由“六五”时期的44.2%上升为“九五”时期的49.8%。
(3)第三产业比重先升后降。
前三个五年计划时期,第三产业比重呈上升趋势,由“六五”的24.4%上升为“七五”的30.6%,“八五”时期继续上升为32.2%,“九五”时期则下降为32%。
我国三次产业结构分析【最新】
我国三次产业结构分析摘要:近年来,我国的三次产业得到一定的发展,结构得到一定的改善。
但是,产业结构不合理的弊病仍然存在,并且不容乐观。
关键字:产值、劳动力、偏离度、比重、比较劳动生产率三次产业的划分根据产业结构演化理论,英国经济学家克拉克在1940年出版的《经济进步的条件》一书中首先提出三次产业的分类,他把全部经济活动划分为三次产业。
一般说来,第一产业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林业和狩猎业;第二产业包括制造业、建筑业、矿业、和煤气、电力、供水等工业部门;第三产业包括商业、运输邮电业、金融保险业、服务业、其他公益事业和其他各项事业。
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等进一步研究产业结构演化规律,他把全部经济活动分为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三大产业。
三次产业结构的理论,已普遍用于研究各国经济发展的经济结构。
但是,不同国家和不同学者对三次产业的划分看法并不完全一致。
国统字【2003】14号,《三次产业划分规定》对三次产业的划分范围如下:第一产业是指农、林、牧、渔业。
第二产业是指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
第三产业是指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
第三产业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国际组织。
我国三次产业结构我国三次产业的产值结构本表按当年价格计算表1从表1可见:①我国1993~1996年,第一产业的比重基本不变,第二产业的比重由1993年的46.6%逐年上升到1996年的47.5%,第三产业的比重由1993年的33.7%逐年下降到1996年的32.8%。
②我国1996~2002年,第一产业的比重由1996年的33.7%逐年下降到2002年的13.7%,第二产业的比重由1996年的47.5%逐年下降到2002年的44.8%,第三产业的比重由1996年的32.8%逐年上升到2002年的41.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三大产业结构变化统计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三大产业结构变化统计分析【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产业结构经历了很大的变革,三大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有明显的改善,我国已经由一个传统的农业经济大国转变为工业经济大国。
产业结构的变化对促进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就业困境的改善,国际地位的提高等诸多方面均发挥着无可取代的作用,但我们也必须看到,在我国产业结构变化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农业现代化进程缓慢,工业结构重型化,服务业发展滞后,为了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必须采取合理有效的经济措施。
【关键字】产业结构三次产业变化调整一、我国产业结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与此相伴随,我国产业结构也经历了重大的变革和调整。
1、总体变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发生很大的调整,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明显下降,第二产业比重稳步提高,第三产业逐年持续上升,综合分析可以看出,第二产业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第三产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对促进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发挥功不可没的作用。
(图1)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9》图1 1978—2008年我国三大产业在GDP中作占得比重(%)2、三大产业结构的个体变化从总体上看,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呈持续下降的趋势,从1987年的28.20%下降到2009年的10.73%,可以看出我国已经不是一个以发展农业为主的国家了。
(图2)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9》图2 1978—2008年第一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第二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出现先降后升的趋势,从1978年的47.87%下降到1990年的41.34%,随后呈上升趋势,上升到2009年的47.45%,但总体来讲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
(图3)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9》图3 1978—2008年第二产业在GDP中所占的比重(%)第三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呈总体上升趋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近十年我国三次产业的产值占GDP的比重与就业结构的变化一、三次产业的产值占GDP的比重
首先来看汇总得出的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表
我们对数据进行处理,计算三个产业产值占GDP 的比例,得到以下的表
根据这些数据我们可以做出三次产业变化的柱形图,如图所示
三次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
从图形我们可以看出,第一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在逐年下降,第二产业的产值占GDP的比重大致比较平稳,第三产业的产值占GDP的比重则在逐渐增加,甚至出现了追平第二产业的趋势,说明我国的第三产业在迅速地发展。
我们再看三次产业近十年来的产值变化情况,对三次产业的产值进行纵向比较,如下图所示纵轴是三次产业的产值,以亿元为单位,横轴为年份。
由此图我们可以看到三次产业部门都在不断发展。
产值逐年增加,但是第一产业总体增长较慢,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增长则较为迅速,且呈现出非线性的增长,说明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在飞速进步,而第一产业部门的发展速度的较慢,由于第一次产业的产值占GDP的比重逐年下降,因此其增长率要慢于GDP增速,第一产业在逐渐萎缩。
二、三次产业就业结构的变化
就业结构表
根据以上数据做出多元环形图,如下所示
由内而外分别是2001年-2012年的数据
由此图可知,第一产业的就业人员在不断减少,第二、三产业的就业人员在不断增多,且第二产业人员的增加要快于第三产业,由下图我们可以看到更加清晰的结果如下图所示
第一产业就业人口在迅速下降,第二、三产业就业人口在不断上升,且增加速度相似在2011年,第三产业就业人口超过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就业人口也在不断增长,预期在我国第二产业不断发展的情况,第一产业就业人口将进一步减少,第二产业的就业人口或将超过第一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