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道》ppt课件
合集下载
5.2《大学之道》课件(共24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5.2《大学之道》课件(共24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653f5f9d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fe.png)
课堂活动一
激情诵读,品《大学》之韵
例如: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 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 ,事有/终 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 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知 至/而后/意诚 ,意诚/而后/心正 ,心正/而后/身修 ,身修/而后/家齐 ,家 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 身为本。
止于至善
明明德
亲民
★★ ★★ ★ ★ ★ ★
课堂活动三
经典联读,知立身之本
课堂活动四
以古观今,悟家国一体
“修齐治平”的实践方针,指引了古时士人君子的奋斗方向,铸造 了知识分子“家国一体” 、“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人格。两千多年来, 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把生命历程铺设在这一进修阶梯上。 “三纲” “八目”,早已融入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血脉。时至今日,仍然在我们身
诵读感悟:
1.运用排比、顶真的修辞手法手法,文章气势更强,意义联系 更加紧密,论证力强。
2.句式整齐,节奏分明,增强了语势,具有无可辩驳的 力量。
课堂活动二 条分缕析,理“三纲八目”
所谓“明德”就是人天生拥有的善性,但这种 善性会被外在的东西所污染, “明明德”,就 是把人天生的固有的善性发挥出来, 是激发求 学者完善自己的自觉性。 总之, “明明德”是 自身的修养。
“亲民”就是推己及人,就是不仅自己要明明 德,而且要教化别人,提高别人的修养,祛除 别人身上的污垢,使其成为新民。
《 大学之道》ppt课件61张
![《 大学之道》ppt课件61张](https://img.taocdn.com/s3/m/2c5e7176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3f.png)
的虚礼。
“三礼”之一 《礼记》《周礼》《仪礼》
“五经”之一 《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十三经”之 一
汉代立《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 于学官,为五经;唐代加《周礼》、《仪礼》,并将《春秋》 分为《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为 九经;至开成年间刻石国子学,又加《孝经》、《论语》、《 尔雅》为十二经;南宋复增《孟子》,因有十三经之称。
(4)止:至,到。
[译文]
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德,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达到道德修养 的最高境界。
2.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
后能得。3.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1)知止而后有定: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 定不移。
(2)静:心不妄动。 (3)安:性情安和。 (4)虑:思虑精祥。 (5)得:处事合宜。 (6)本末:“本”原指木之根为常;“ 末 ”指木之梢为 迹 。后分别引申为本根、本始和末迹、末节。指事物的根源和 结局。 (7)道:规律
• 亲民,亲近民众。
——王阳明
思考:“三纲”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 “三纲”中: • 明明德是实践过程,“明明德”侧重于“内圣”; • 亲民是核心,“亲民”侧重于“外王”; • 止于至善是根本目的,是最终追求。 • 这三个纲领构成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个体到群体的完整社会体 系,它表达了儒家一贯倡导的以教化为手段、以德政为目的的施政 主张。
“四书”之一。
二、了解《大学》
《大学》一文不长,仅有短短的2000余字,但却是先秦、秦 汉儒家学说的总括性著作,是儒家人生教育的道德纲领,也是 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政治纲领。
《大学》以相当成熟的理论思维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儒 家人生教育的总体框架,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士人人生发 展的宏观图式。
4.2《大学之道》(课件)(共42张PPT)
![4.2《大学之道》(课件)(共42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b47971f355270722182ef764.png)
文本探究
【思考1】研读第一段
原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 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能得。 物有本 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活动二:问题探究 1.概括内容及作用。 明确 指出大学的宗旨,提出了大学的“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为下文引出“八目”做准备。
倡导以“孝恕忠信”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修齐治平”的 政治观,“内省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至今 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曾子参与编制了《论 语》、撰写《大学》、《孝经》、《曾子十篇》等作品。
周考王六年(公元前435年),去世,享年七十一岁。曾 子在儒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后世尊为“宗圣”,成为 配享孔庙的四配之一,仅次于“复圣”颜渊。
文本探究
【思考1】研读第一段
原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 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 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活动二:问题探究 2.“三纲”具体如何解释? 明确 ①“明明德”是发扬自己固有的德性,是激发求学者完善自己的自觉 性,而不是用某种外在的、固定的道德准则束缚自己。 ②“亲民”即“新民”,就是不仅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而且努力提高全体 人民的道德品质,在儒家看来这是为治国平天下的伟业奠定精神基础。 ③“止于至善”就是要将自己的道德品质和社会、国家的治理提升到最完美 的地步,不达到最理想的境界绝不停止,实际上是一个无限的完善过程。
了解曾子思想
修齐治平 曾子著作《大学》,开宗明义提出了三纲(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八目(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 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 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 而后天下平。”构成了一套完整的封建伦理道德的政治哲学体系。
《大学之道》ppt课件
![《大学之道》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020d981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3b.png)
初读文本 请勿看课本,尝试断句读。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 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 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 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家而后国治国 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古人八岁入小学,十五岁入大学。
经世治国之学
大学之道:指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
任务二:诵读经典与自读感知 请勿看课本,尝试断句读。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 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 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 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 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宋代以前,《大学》一直从属于《礼记》。朱熹将《大学》从《礼记》中抽取出来,为《大学》 《中庸》做章句,为《论语》《孟子》做集注,把它们编在一起,做《四书章句集注》,经此, 《大 学》与《中庸》《论语》 《孟子》 合称为“四书”,并被确立“四书之首"的地位。
是"三礼"之一、"五经"之一,"十三经"之一。自东汉郑玄作"注"后,《礼记》地位日升,至唐 代时尊为"经",宋代以后,位居"三礼"之首。《礼记》中记载的古代文化史知识及思想学说,对儒 家文化传承、当代文化教育和德性教养,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重要影响。
《大学之道》ppt课件
![《大学之道》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938f98f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f3f2a47.png)
2、“八目”之间是什么关系?
方法(步骤)
根本、关键
目的
格物 致知 诚意 正心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它们是由大至小的条件关系,或者是由小至大的因果关系。 (逐旨,是纲领,是指导思想,“八目” 是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它们是一个不可分 割的整体。
深入思考
翻译课文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 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致知:对外物之理充分认识
获得知识的办法,在与探究事物的真理。充分认识了的外物之后就能对外 物之充分认识,充分认识到外物之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 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 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
课堂导入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春秋。
孙中山先生称《大学》为:中国政 治哲学,最有系统之学,无论国 外任何政治哲学家都未见到,都 未说出,为中国独有之宝贝。
学习目标
了解与《大学》相关的文学常识。 积累“明、静、安、虑、得、格物、壹是”等词语含义。 解读文本的核心思想“三纲 ”“八目”的内容。 探究“诚意,正心”的内涵并从中获得启示。
③所谓“止于至善” 是指“终身行之”,不达到最理想的 境界不停止,这是一个无限完善的过程。
研读文本 把握内容
➢“三纲领”具体指什么?
“明明德”是发扬自己固有的德性,完善自己的自觉性,而 不是用某种外在的、固定的道德准则束缚自己。
“亲民”即“新民”,就是帮助他人去除污染心灵的东西,即 不仅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而且努力提高全体人民的道德品质, 为治国平天下奠定精神基础。
52 《大学之道》课件(共32张PPT)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
![52 《大学之道》课件(共32张PPT)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https://img.taocdn.com/s3/m/9bd806db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37.png)
壹 疏通文意
大学之道①,在明明德②,在亲民③,在止④于至善。
①大学:“大人之学”,即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
的学问。
大学之道:是指大学或成就大人之学的途径和方法。
②明明德:前一个“明”使动用法,即“使...彰明”, 即发扬、弘扬。 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美好的品德。 ③亲民:亲近爱抚民众。一说根据后面的“传”文,“亲”应为“新”, 即革新、弃旧图新。亲民,也就是新民,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
第一段阐述了什么道理?
1.人要有目标。明确了“知止”的目标后,才会 “定、静、安、虑、得”。人若不知其所止,就 会随波逐流、碌碌无为、虚度此生。
2.要知道事物发展的规律。从“知止”到“能得”, “知止”是开端,“能得”是结果每件事情都有 本末始终,要知道事物发展的规律。
贰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 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 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合作探究
1.“三纲”、“八目”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三纲”是总纲领、总目标。“八目”是实现“三 纲”的具体步骤,二者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
“三纲”
明明德
宗旨
亲民
步骤
止于至善
“八目”
格物、致知 诚意、正心 修身
齐家、治国、平天下
“三纲”
明明德
宗旨
亲民
步骤
止于至善
“八目”
(知)
格物、致知 诚意、正心
使天下归于太平
问题
2.朗读“八目”语句,解读内容: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 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 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 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大学之道》PPT课件
![《大学之道》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bd34f4f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3e.png)
文本研读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 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 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译1推文究:事获物得的知原识理的。办格法,在推于究探。究事物的原理。推究事物的原 理之后就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充分认识了外物之后意念 才2对能外真物诚之,理意认念识真充诚分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 品3平性民,百品姓性修养后才4一能律管,理一好概家庭和家5根族本,管理好家庭和家 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上自国 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把修养品性作为根本。
负面
《大学》把人的思想束缚在儒家的思维范围之中,给古代 文人带来思想僵化的缺点。在中国古代,一个人如不按照 “修、齐、治、平”这条线路来走,轻则斥之为不成才, 重则认为离经叛道U。I d从esi这gn 个Pow思er维po模int 式Tem教pl育ate出来的人,虽然 有“达则兼济天下”的信念,但他们的最终目标是为最高 统治者服务的,让百姓过上好日子并不是他们的最终目标, 只是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手段。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如果 百姓与统治者利益发生冲突,只能是牺牲百姓的利益。因 此儒家思想上带有一些奴性。
大 学 《大学》,原属《礼记》第四十二篇。南
宋朱熹将《大学》《中庸》两篇从《礼记》
之 中抽离出来,和《论语》《孟子》一起, 道 合称“四书”,并为它们做注释,合成
《四书章句集注》。宋元时期逐渐成为科
举考试的官- .方书目。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程颢、程颐:“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
26.《大学之道》中点明获得知识的途径的句子 是: 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
28.《大学之道》中提出了大学的宗旨和具体条目,并强调 各个条目中“修身”是根本,因为 “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可见“修身”关乎家国 天下。
《大学之道》ppt课件
![《大学之道》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3407590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2e.png)
谢 谢 观 看
复古 中国
诚第
意 正 心 修
肆 部 分
身
知、意、心的辨析 1、知: “知”并不为人所专属,人在这一点上无法和禽兽有别。 2、意:是人对事物的思想和态度,它是可以自觉自主 的。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
大 学 之 道
复古 中国
曾 子 其
第 壹 部
人分Leabharlann 《论语》:“参也鲁。”曾子的品质: 1、注重修身,厚重笃行。(曾子曰:“吾日三 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 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 吾知免夫,小子!’”)
齐 家第 治伍 国部 平分 天 下
齐家治国平天下: 1、从齐家到治国的逻辑是直接的、简单的。(差序 格局:孔子最注重的就是水纹波浪向外扩张的“推”字。 他先承认一个“己”,对于“己”,得加以克服于礼, 克己就是修身。顺着这同心圆的伦常就可以往外推了。 从己到家,由家到国,是一条通路。)
2、平天下:榜样政治
第 明陆 德部 亲分 民
一、明德: 明德的主体是君主。传统意义上的明德是古圣先王 从上天那里继承下来的政治秩序和道德。
二、亲民: 1、亲民的背景:春秋时代有亲亲的态度。(差序格 局)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 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 父隐,直在其中矣。”——《论语· 子路》
曾子的品质: 2、注重孝道,坚守孝心(《孔子家语》:“小 棰则待过,大杖则逃走。”) 3、明仁道,通忠恕:《论语》:“子曰:参乎, 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 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 矣。”
5-2《大学之道》课件(共16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5-2《大学之道》课件(共16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6a76d690db38376baf1ffc4ffe4733687e21fc23.png)
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好的德行,在于亲近爱抚 民众,在于使自己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知道要达到 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志向坚定不移才能心 不妄动,心不妄动才能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思虑精详, 思虑精详才能处事合宜。万物都有本有末,凡事都有始有 终,知道事物的先后次序,那么就接近大学的宗旨了。
议
合作探究
1. “三纲领”具体指什么? 2. “八目”指什么?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3. “三纲”与“八目”又有怎样的联系?
展
“三纲”指: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八目”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诚意”:现有对社会伦理的深刻认识,才能在内心树立真正“修己” 的诚意:不自欺欺人,独善其身,表里如一,在精神上感到 极大的满足。
朱熹《大学章句序》:
人生八 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弟,皆入小学,
而 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
;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
士之适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
而
。此又学校之教,大小之节
所以分也。
《大学》只有两千一百多字,课文节选的两段是开篇部分,只占
圣
亲民
;
出 强水
外 王
(外王)
调到 循渠 序成
渐
止于至善 进
最高境界 最终要求
止
定→静一安一虑→得
八条目(具体操作)
格物
致知
诚意
心无杂念,一心一意做事。
正心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心端正,有正确三观,有正确道 德观。
从“内圣”到“外王”的过渡,既要
内化于心,也要外显于行。因此: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 身为本。
《大学之道》课件(共42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大学之道》课件(共42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7fedee93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9c.png)
《礼记》章法谨严,映带生姿,文辞婉转,前
后呼应,语言整饬而多变,是“三礼”之一、
“五经”之一,“十三经”之一。自东汉郑玄作
“注”后,《礼记》地位日升,至唐代时尊为
“经”,宋以后,位居“三礼”之首。
唐以后,《礼记》取代《仪礼》成为“五经”之一
“三礼”
《礼记》 《周礼》 《仪礼》
“十三经”
汉代立《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 于学官,为五经;唐代加《周礼》、《仪礼》,并将《春秋》 分为《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为九经;至开成年间刻石国子学,又加《孝经》、《论语》、 《尔雅》为十二经;南宋复增《孟子》,因有十三经之称。
聚麀:父子共一母,比喻乱伦秽行。
二、共食不饱,共饭不泽手。毋抟饭,毋放饭,毋 流歠,毋咤食,毋啮骨,毋反鱼肉,毋投与狗骨, 毋固获,毋扬饭。饭黍毋以箸,毋嚃[tà]羹,毋絮 羹,毋刺齿,毋歠醢[hǎi]。客絮羹,主人辞不能亨。 客歠醢,主人辞以窭[ jù]。濡肉齿决,干肉不齿决, 毋嘬炙。卒食,客自前跪,彻饭齐,以授相者。主 人兴辞于客,然后客坐。
怎样实现“三纲”?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七个步骤
止 达到“至善”境界
定
志向坚定不移
链式的因果关系
安 静
性情安和
心不妄动
虑
思虑精详
得
处事合宜
人要有目标。有了“止”目标后,才会“定、静、安、 虑、得”。人若不知其所“止”,就会随波逐流、碌 碌无为、虚度此生。
要知道事物发展的规律。从“知止”到“能得”, “知止”是开端,“能得”是结果。每件事情都有本 末始终,要知道事物发展的规律。
明明德
《大学之道》PPT课件
![《大学之道》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d4a9c63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86.png)
小
结
七、整理知识,背诵记忆
重点实词:静、安、虑、得 词类活用:在明明德 先齐其家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特殊句式: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1.词类活用
八、当堂训练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明”,形容词用作动词,彰明 )
(2)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齐”,使动用法,使……整齐有序 )
(3)欲正.其心者(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正,使动用法,使……端正 )
精讲点拨:
原文: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①本末:“本”原指木之根为常;“ 末 ”指木 之梢为迹 。后分别引申为本根、本始和末迹、 末节。指事物的根源和结局。 ②道:规律
释义:每一样东西都有根本有始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 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精讲点拨:
二、学习目标
1、了解曾子及其思想主张。 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 3、解读文本的核心思想“三纲 ”“八目”的内容。
三、学生自学 独立思考
阅读文本,结合课下注释,初步了 解文章内容。(3分钟)
问:课文讲了什么内容?
了解作者:
曾子(前505年-前435年),名参 ,字子舆,春秋末年思 想家,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2、欲明明德于天下,应该做到八个方面,即“八目”,请概括(各用一个词概 括)。他们之间哪一个是根本?各方面有什么关系?
八目”:格物(探究事物原理)、致知(获得知识)、诚意(使心意诚实)、正心(端正内心)、 修身(修养自身)、齐家(整治家庭)、治国(治理国家)、平天下(使天下归于太平)修身是根本。
修身的方法: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修身的目的:齐家、治国、平天下
倡导以“孝恕忠信”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修齐治平”的 政治观,“内省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至今 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
《大学之道》课件
![《大学之道》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1adefd5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c7.png)
《礼记》章法谨严,文辞婉转,前后呼应,语言整饬而多变, 是“三礼”之一、“五经”之一,“十三经”之一。自东汉郑玄作 “注”后,《礼记》地位日升,至唐代时被尊为“经”。其记载的 古代文化史知识及思想学说,对儒家文化传承、当代文化教育和德 性教养,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重要影响。
司马迁说的“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镜也,未必尽同” 是很有道理的名言。我们生活在今天,要了解自古以来治乱兴衰的 道理,把它作为一面镜子,但是古今不一定都相同呀!因此,我们 今天的任务是对自古以来的有价值的思想(包括儒家思想)进行现代 诠释,创造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新理论。
①在止于.至善 (4)于②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介词,在 介词,在
③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介词,与“至”连用,表示所述对象迄止范围
(5)以②①壹自是天皆子以以..修至身于为庶本人 ③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连词,表示范围 介词,把 连词,表示时间
(6)则②①入知则所.无先法后家,拂则.士近道矣
形容词,真诚 连词,如果 副词,确实,的确
①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2)修②邹忌修.八尺有余
③乃重修.岳阳楼
动词,修养,修行 形容词,长,高 动词,修建,修造
①在止于至善. (3)善③②善京.刀中而有藏善.之口技者
④素善.留侯张良
名词,美好的品德、行为 动词,擅长,善于 动词,揩拭 动词,友好,亲善
复兴儒学要有问题意识。当前我国社会遇到了什么问题,全世 界又遇到了什么问题,是复兴儒学必须考虑的问题。对问题有自觉 性的思考,对问题有提出解决的思路,由此而形成的理论才是有真 价值的理论。
语言建构与运用
1.一词多义
作业时间:10 分钟
①知至而后意诚. (1)诚②诚.如是,则霸业可成
《大学之道》课件
![《大学之道》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51fa044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2d86b60.png)
05
CHAPTER
大学之道的未来发展
全球化背景下,各国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为大学之道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交流平台。同时,全球范围内的教育改革和创新也为大学之道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机遇
全球化也带来了文化冲击和价值观的碰撞,对大学之道的传统理念和价值观带来挑战。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保持和发展大学之道的独特价值和精神内涵,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大学之道强调的是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有助于培养人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大学之道是培养人的思想、品德和行为的重要途径,对于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之道不断吸收新的思想和理念,形成了多元化的教育体系。现代的大学教育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加注重创新、实践和人文精神的培养。
将立德树人作为大学之道的根本任务,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之道的教育教学,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采用多样化的教育教学方法,如线上线下结合、翻转课堂等,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和质量。
创新教育教学方法
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为大学之道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
03
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大学之道倡导长远眼光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有助于企业实现长期稳定发展。
01
强化企业道德建设
大学之道强调道德修养和人格魅力,有助于企业建立良好的道德形象和企业文化。
02
提升员工素质
大学之道注重人才培养和教育,有助于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
04
CHAPTER
丰富中华文化的内涵
培养道德品质
CHAPTER
大学之道的未来发展
全球化背景下,各国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为大学之道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交流平台。同时,全球范围内的教育改革和创新也为大学之道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机遇
全球化也带来了文化冲击和价值观的碰撞,对大学之道的传统理念和价值观带来挑战。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保持和发展大学之道的独特价值和精神内涵,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大学之道强调的是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有助于培养人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大学之道是培养人的思想、品德和行为的重要途径,对于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之道不断吸收新的思想和理念,形成了多元化的教育体系。现代的大学教育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加注重创新、实践和人文精神的培养。
将立德树人作为大学之道的根本任务,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之道的教育教学,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采用多样化的教育教学方法,如线上线下结合、翻转课堂等,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和质量。
创新教育教学方法
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为大学之道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
03
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大学之道倡导长远眼光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有助于企业实现长期稳定发展。
01
强化企业道德建设
大学之道强调道德修养和人格魅力,有助于企业建立良好的道德形象和企业文化。
02
提升员工素质
大学之道注重人才培养和教育,有助于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
04
CHAPTER
丰富中华文化的内涵
培养道德品质
5.2《大学之道》 《礼记》课件(共17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5.2《大学之道》 《礼记》课件(共17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fd603798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05a0146.png)
曾子参与编制了《论语》、撰写《大学》、《孝经》、《曾子十篇》 等作品。
周考王六年去世,享年七十一岁。后世尊为“宗圣”,成为配享孔庙 的四配之一。
曾子(前505年-前435年)
第一段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明:动词,彰明 明:形容词,美好的 亲:亲近。一说“亲”当作“新”,即去旧立新、去恶向善。 止:达到 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好的德行,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使自己 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
5.2大学之道
穷理、正心、修身、 治人的根本原则
《礼记》
朱熹《大学
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 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 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此文学校之教,大小之节所以分 也。
六经中的“《礼》”,后来称《仪礼》, 主要记载周代的冠、婚、丧、祭诸礼的“礼 法”,受体例限制,几乎不涉及仪式背后的 “礼义”。而不了解礼义,仪式就成了毫无价 值的虚礼。所以,七十子后学在习礼的过程中, 撰写了大量阐发经义的论文,总称之为“记”, 属于《仪礼》的附庸。秦始皇焚书坑儒后后, 西汉能见到的用先秦古文撰写的“记”依然不 少,《汉书·艺文志》所载就有“百三十一 篇”。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获得 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获得知识。
致知在格物。
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获得知识的办法在于探究事物的原理。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 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
知至: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
推究事物的原理之后就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 分,充分认识了外物之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 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 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 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 能太平。
周考王六年去世,享年七十一岁。后世尊为“宗圣”,成为配享孔庙 的四配之一。
曾子(前505年-前435年)
第一段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明:动词,彰明 明:形容词,美好的 亲:亲近。一说“亲”当作“新”,即去旧立新、去恶向善。 止:达到 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好的德行,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使自己 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
5.2大学之道
穷理、正心、修身、 治人的根本原则
《礼记》
朱熹《大学
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 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 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此文学校之教,大小之节所以分 也。
六经中的“《礼》”,后来称《仪礼》, 主要记载周代的冠、婚、丧、祭诸礼的“礼 法”,受体例限制,几乎不涉及仪式背后的 “礼义”。而不了解礼义,仪式就成了毫无价 值的虚礼。所以,七十子后学在习礼的过程中, 撰写了大量阐发经义的论文,总称之为“记”, 属于《仪礼》的附庸。秦始皇焚书坑儒后后, 西汉能见到的用先秦古文撰写的“记”依然不 少,《汉书·艺文志》所载就有“百三十一 篇”。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获得 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获得知识。
致知在格物。
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获得知识的办法在于探究事物的原理。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 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
知至: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
推究事物的原理之后就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 分,充分认识了外物之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 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 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 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 能太平。
5.2 《大学之道》课件(共23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5.2 《大学之道》课件(共23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37802c76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8c.png)
齐家
整治家庭
治国
治理国家
平天下 使天下归于太平
八目实际上包括“内修”和“外治”两大方面:前面 四级“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内修”;后面三纲 “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外治”。而其中间的“修身” 一环,则是连结“内修”和“外治”两方面的枢纽,它与 前面的 “内修”项目连在一起,是“独善其身”;它与后 面的“外治”项目连在一起,是“兼善天下”。
①齐其家: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 ②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 ③致其知:获得知识。 ④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⑤知至: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 ⑥壹是:一律,一概。
《屈原列传》:“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意 表达;表示 焉。”
《石壕吏》:“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说;回答
《劝学》:“假舆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达到
致 《送东阳马生序》:“家贫,无以致书以观。”
获得;得到
《过秦论》:“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招请;招集
《孔雀东南飞》:“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致使;使得
《柳毅传》:“昔为钱塘长,今则致政焉。” 《兰亭集序》:“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送还;交还 情致;情趣
任务二 “大学”之道
何谓“三纲”“八目”,它们内部和它们之 间的关系如何解读?
《大学》中提出了“三纲领”和“八条目”,强调道德修 养、修心炼己是治理人心和德治社会的前提。朱子认为大学 之道的三纲,是指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它既是《大学》 的纲领旨趣,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所谓八目, 是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它既是为达到“三纲”而设计的条目工夫,也是儒学为我们 所展示的人生进修阶梯。儒家的全部学说都是循着这三纲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 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 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 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 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 大学之道》ppt课件27张
![《 大学之道》ppt课件27张](https://img.taocdn.com/s3/m/389a68c7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05.png)
三纲 八目
明 明
格物 致知 诚意
德 正心
修身
人内
方法
生 进
修
修
目标 亲 民
外 齐家 目的 阶
治国
梯
平天下
治
止于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至善 (《孟子·尽心上》)
总结全文
论证特点
1.论证结构严谨,条理清晰。 先提出表明宗旨的“三纲”,然后提出实现“三纲”的
具体步骤,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2.运用排比、顶真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节奏分明,增强 了语势,具有说服力。
1、《大学之道》中, 阐理明解为人性处默世的写根本原 则的句 子是:
“
,
,
,
。”
2、《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
个大人学品之性道修 养在作明为明根德本 的在句亲子民是 :在止于至善
“ 3、
《
大
学
之
道
》
, 中点
明
获
得
知自识天的子途以径至。的于”庶句人子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是4 、:《“大致学知之在道格》物中
文本探究
3、怎样才能达到“至善”呢?三纲八目的关系如何?
止于至善
明明德
在亲民
行 动格 致 诚 正
明德的目的
亲民的基础
“三纲”
明明德
宗旨
亲民
步骤
止于至善
“八目”
(知)
格物、致知 诚意、正心
修身 (修)
齐家、治国、平天下
(用)
总结全文
止
定
静 安
步骤
虑
得
大学之道
社会道德趋于完善。 共同
5.2《大学之道》课件(共36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ppt
![5.2《大学之道》课件(共36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ppt](https://img.taocdn.com/s3/m/894a3515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96.png)
课堂检测
情景默写
(1)《大学之道》中,阐明为人处世的根本原则的句子是:
大学之道,在明明 德 ,在亲 民 , 在止于至善 。
(2)《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
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3)《大学之道》中点明获得知识的途径的句子是:致知在格物
“三纲”的关系
明明德——自我修养(内圣) 亲民——推己及人(外王)
止于至善——最终追求
“三纲”之间是层层递进的关系。 “这三者之间是一个循序渐进、有始有终的过程。 它们构成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个体到群体的完整社会体系, 表达了儒家一贯倡导的以教化为手段、以德政为目的的施政主张。
原文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 后 能得。
齐家: 家庭责任(中我)
诚意正心: 诚实、求真、良好的初心
拓展探究
先秦诸子的文章在论述道理方面有其独特和巧妙之处,如善用譬喻、对比, 思路简洁明晰等。分析其论证特点,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先秦儒家思想的智慧, 对我们的写作以及民族精神的塑造有指导作用。
本文的论证特点
●论证结构严谨,条理清晰
先提出表明宗旨的“三纲”,然后提出实现 “三纲”的具体步骤,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 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 是 "三礼"之一、"五 经 "之 一 ,"十三经"之一。
南宋形成的十三部儒家经典:周易
《周易》《尚书》 、 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
《诗经》《礼记》
《春秋》
记、 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
榖梁 传、孝经、论语、孟子、尔 雅
· 自东汉郑玄作"注"后,《礼记》地位日升,至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来朱熹又认为收在礼记中的《大学》本子有错乱,便把它重新 编排了一番,分 为“经”和“传”两个部分。其中“经”一章,是 孔子的原话,由孔子的学生曾子记 录;“传”十章,是曾子对 “经”的理解和阐述,由曾子的学生记录。
这样一编排,便有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大学》版本。
2021/3/19
;.
2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
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 道矣。
2021/3/19
;.
1
《大学》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宋代人把它从《礼记》中 抽出来,与《论语》、
《孟子》、《中庸》相配合,成为了“四书”。其中,《论语》、《孟子》分别是孔子、 孟子及其学生的言论集, 《大学》是孔子讲授“初学入德之 门”的要籍,《中庸》是 “孔门传授 心法”之书,所以把《大学》列为 “四书”之首。
2021/3/19
;.
4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 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 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2021/3/19
;.
5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 于使人达 到最完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 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
这样一编排,便有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大学》版本。
2021/3/19
;.
2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
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 道矣。
2021/3/19
;.
1
《大学》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宋代人把它从《礼记》中 抽出来,与《论语》、
《孟子》、《中庸》相配合,成为了“四书”。其中,《论语》、《孟子》分别是孔子、 孟子及其学生的言论集, 《大学》是孔子讲授“初学入德之 门”的要籍,《中庸》是 “孔门传授 心法”之书,所以把《大学》列为 “四书”之首。
2021/3/19
;.
4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 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 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2021/3/19
;.
5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 于使人达 到最完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 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