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道》ppt课件

合集下载

5.2《大学之道》课件(共24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5.2《大学之道》课件(共24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课堂活动一
激情诵读,品《大学》之韵
例如: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 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 ,事有/终 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 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知 至/而后/意诚 ,意诚/而后/心正 ,心正/而后/身修 ,身修/而后/家齐 ,家 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 身为本。
止于至善
明明德
亲民
★★ ★★ ★ ★ ★ ★
课堂活动三
经典联读,知立身之本
课堂活动四
以古观今,悟家国一体
“修齐治平”的实践方针,指引了古时士人君子的奋斗方向,铸造 了知识分子“家国一体” 、“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人格。两千多年来, 一代又一代中国知识分子把生命历程铺设在这一进修阶梯上。 “三纲” “八目”,早已融入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血脉。时至今日,仍然在我们身
诵读感悟:
1.运用排比、顶真的修辞手法手法,文章气势更强,意义联系 更加紧密,论证力强。
2.句式整齐,节奏分明,增强了语势,具有无可辩驳的 力量。
课堂活动二 条分缕析,理“三纲八目”
所谓“明德”就是人天生拥有的善性,但这种 善性会被外在的东西所污染, “明明德”,就 是把人天生的固有的善性发挥出来, 是激发求 学者完善自己的自觉性。 总之, “明明德”是 自身的修养。
“亲民”就是推己及人,就是不仅自己要明明 德,而且要教化别人,提高别人的修养,祛除 别人身上的污垢,使其成为新民。

《 大学之道》ppt课件61张

《 大学之道》ppt课件61张

的虚礼。
“三礼”之一 《礼记》《周礼》《仪礼》
“五经”之一 《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十三经”之 一
汉代立《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 于学官,为五经;唐代加《周礼》、《仪礼》,并将《春秋》 分为《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为 九经;至开成年间刻石国子学,又加《孝经》、《论语》、《 尔雅》为十二经;南宋复增《孟子》,因有十三经之称。
(4)止:至,到。
[译文]
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德,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达到道德修养 的最高境界。
2.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
后能得。3.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1)知止而后有定: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 定不移。
(2)静:心不妄动。 (3)安:性情安和。 (4)虑:思虑精祥。 (5)得:处事合宜。 (6)本末:“本”原指木之根为常;“ 末 ”指木之梢为 迹 。后分别引申为本根、本始和末迹、末节。指事物的根源和 结局。 (7)道:规律
• 亲民,亲近民众。
——王阳明
思考:“三纲”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 “三纲”中: • 明明德是实践过程,“明明德”侧重于“内圣”; • 亲民是核心,“亲民”侧重于“外王”; • 止于至善是根本目的,是最终追求。 • 这三个纲领构成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个体到群体的完整社会体 系,它表达了儒家一贯倡导的以教化为手段、以德政为目的的施政 主张。
“四书”之一。
二、了解《大学》
《大学》一文不长,仅有短短的2000余字,但却是先秦、秦 汉儒家学说的总括性著作,是儒家人生教育的道德纲领,也是 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的政治纲领。
《大学》以相当成熟的理论思维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儒 家人生教育的总体框架,构建了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士人人生发 展的宏观图式。

4.2《大学之道》(课件)(共42张PPT)

4.2《大学之道》(课件)(共42张PPT)

文本探究
【思考1】研读第一段
原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 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能得。 物有本 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活动二:问题探究 1.概括内容及作用。 明确 指出大学的宗旨,提出了大学的“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为下文引出“八目”做准备。
倡导以“孝恕忠信”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修齐治平”的 政治观,“内省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至今 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曾子参与编制了《论 语》、撰写《大学》、《孝经》、《曾子十篇》等作品。
周考王六年(公元前435年),去世,享年七十一岁。曾 子在儒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后世尊为“宗圣”,成为 配享孔庙的四配之一,仅次于“复圣”颜渊。
文本探究
【思考1】研读第一段
原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 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 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活动二:问题探究 2.“三纲”具体如何解释? 明确 ①“明明德”是发扬自己固有的德性,是激发求学者完善自己的自觉 性,而不是用某种外在的、固定的道德准则束缚自己。 ②“亲民”即“新民”,就是不仅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而且努力提高全体 人民的道德品质,在儒家看来这是为治国平天下的伟业奠定精神基础。 ③“止于至善”就是要将自己的道德品质和社会、国家的治理提升到最完美 的地步,不达到最理想的境界绝不停止,实际上是一个无限的完善过程。
了解曾子思想
修齐治平 曾子著作《大学》,开宗明义提出了三纲(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八目(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 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 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 而后天下平。”构成了一套完整的封建伦理道德的政治哲学体系。

《大学之道》ppt课件

《大学之道》ppt课件

初读文本 请勿看课本,尝试断句读。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 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 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 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家而后国治国 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古人八岁入小学,十五岁入大学。
经世治国之学
大学之道:指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
任务二:诵读经典与自读感知 请勿看课本,尝试断句读。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 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 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 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 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 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宋代以前,《大学》一直从属于《礼记》。朱熹将《大学》从《礼记》中抽取出来,为《大学》 《中庸》做章句,为《论语》《孟子》做集注,把它们编在一起,做《四书章句集注》,经此, 《大 学》与《中庸》《论语》 《孟子》 合称为“四书”,并被确立“四书之首"的地位。
是"三礼"之一、"五经"之一,"十三经"之一。自东汉郑玄作"注"后,《礼记》地位日升,至唐 代时尊为"经",宋代以后,位居"三礼"之首。《礼记》中记载的古代文化史知识及思想学说,对儒 家文化传承、当代文化教育和德性教养,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重要影响。

《大学之道》ppt课件

《大学之道》ppt课件

2、“八目”之间是什么关系?
方法(步骤)
根本、关键
目的
格物 致知 诚意 正心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它们是由大至小的条件关系,或者是由小至大的因果关系。 (逐旨,是纲领,是指导思想,“八目” 是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它们是一个不可分 割的整体。
深入思考
翻译课文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 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致知:对外物之理充分认识
获得知识的办法,在与探究事物的真理。充分认识了的外物之后就能对外 物之充分认识,充分认识到外物之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 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 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高中语文 选择性必修上册 第二单元
课堂导入
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帧《礼记》誉春秋。
孙中山先生称《大学》为:中国政 治哲学,最有系统之学,无论国 外任何政治哲学家都未见到,都 未说出,为中国独有之宝贝。
学习目标
了解与《大学》相关的文学常识。 积累“明、静、安、虑、得、格物、壹是”等词语含义。 解读文本的核心思想“三纲 ”“八目”的内容。 探究“诚意,正心”的内涵并从中获得启示。
③所谓“止于至善” 是指“终身行之”,不达到最理想的 境界不停止,这是一个无限完善的过程。
研读文本 把握内容
➢“三纲领”具体指什么?
“明明德”是发扬自己固有的德性,完善自己的自觉性,而 不是用某种外在的、固定的道德准则束缚自己。
“亲民”即“新民”,就是帮助他人去除污染心灵的东西,即 不仅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而且努力提高全体人民的道德品质, 为治国平天下奠定精神基础。

52 《大学之道》课件(共32张PPT)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

52 《大学之道》课件(共32张PPT)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

壹 疏通文意
大学之道①,在明明德②,在亲民③,在止④于至善。
①大学:“大人之学”,即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
的学问。
大学之道:是指大学或成就大人之学的途径和方法。
②明明德:前一个“明”使动用法,即“使...彰明”, 即发扬、弘扬。 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美好的品德。 ③亲民:亲近爱抚民众。一说根据后面的“传”文,“亲”应为“新”, 即革新、弃旧图新。亲民,也就是新民,使人弃旧图新、去恶从善。
第一段阐述了什么道理?
1.人要有目标。明确了“知止”的目标后,才会 “定、静、安、虑、得”。人若不知其所止,就 会随波逐流、碌碌无为、虚度此生。
2.要知道事物发展的规律。从“知止”到“能得”, “知止”是开端,“能得”是结果每件事情都有 本末始终,要知道事物发展的规律。
贰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 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 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合作探究
1.“三纲”、“八目”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三纲”是总纲领、总目标。“八目”是实现“三 纲”的具体步骤,二者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
“三纲”
明明德
宗旨
亲民
步骤
止于至善
“八目”
格物、致知 诚意、正心 修身
齐家、治国、平天下
“三纲”
明明德
宗旨
亲民
步骤
止于至善
“八目”
(知)
格物、致知 诚意、正心
使天下归于太平
问题
2.朗读“八目”语句,解读内容: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 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 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 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大学之道》PPT课件

《大学之道》PPT课件

文本研读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 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 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译1推文究:事获物得的知原识理的。办格法,在推于究探。究事物的原理。推究事物的原 理之后就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充分认识了外物之后意念 才2对能外真物诚之,理意认念识真充诚分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 品3平性民,百品姓性修养后才4一能律管,理一好概家庭和家5根族本,管理好家庭和家 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上自国 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把修养品性作为根本。
负面
《大学》把人的思想束缚在儒家的思维范围之中,给古代 文人带来思想僵化的缺点。在中国古代,一个人如不按照 “修、齐、治、平”这条线路来走,轻则斥之为不成才, 重则认为离经叛道U。I d从esi这gn 个Pow思er维po模int 式Tem教pl育ate出来的人,虽然 有“达则兼济天下”的信念,但他们的最终目标是为最高 统治者服务的,让百姓过上好日子并不是他们的最终目标, 只是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手段。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如果 百姓与统治者利益发生冲突,只能是牺牲百姓的利益。因 此儒家思想上带有一些奴性。
大 学 《大学》,原属《礼记》第四十二篇。南
宋朱熹将《大学》《中庸》两篇从《礼记》
之 中抽离出来,和《论语》《孟子》一起, 道 合称“四书”,并为它们做注释,合成
《四书章句集注》。宋元时期逐渐成为科
举考试的官- .方书目。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程颢、程颐:“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也”
26.《大学之道》中点明获得知识的途径的句子 是: 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
28.《大学之道》中提出了大学的宗旨和具体条目,并强调 各个条目中“修身”是根本,因为 “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可见“修身”关乎家国 天下。

《大学之道》ppt课件

《大学之道》ppt课件

谢 谢 观 看
复古 中国
诚第
意 正 心 修
肆 部 分

知、意、心的辨析 1、知: “知”并不为人所专属,人在这一点上无法和禽兽有别。 2、意:是人对事物的思想和态度,它是可以自觉自主 的。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
大 学 之 道
复古 中国
曾 子 其
第 壹 部
人分Leabharlann 《论语》:“参也鲁。”曾子的品质: 1、注重修身,厚重笃行。(曾子曰:“吾日三 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 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 吾知免夫,小子!’”)
齐 家第 治伍 国部 平分 天 下
齐家治国平天下: 1、从齐家到治国的逻辑是直接的、简单的。(差序 格局:孔子最注重的就是水纹波浪向外扩张的“推”字。 他先承认一个“己”,对于“己”,得加以克服于礼, 克己就是修身。顺着这同心圆的伦常就可以往外推了。 从己到家,由家到国,是一条通路。)
2、平天下:榜样政治
第 明陆 德部 亲分 民
一、明德: 明德的主体是君主。传统意义上的明德是古圣先王 从上天那里继承下来的政治秩序和道德。
二、亲民: 1、亲民的背景:春秋时代有亲亲的态度。(差序格 局)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 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 父隐,直在其中矣。”——《论语· 子路》
曾子的品质: 2、注重孝道,坚守孝心(《孔子家语》:“小 棰则待过,大杖则逃走。”) 3、明仁道,通忠恕:《论语》:“子曰:参乎, 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 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 矣。”

5-2《大学之道》课件(共16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5-2《大学之道》课件(共16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好的德行,在于亲近爱抚 民众,在于使自己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知道要达到 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志向坚定不移才能心 不妄动,心不妄动才能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思虑精详, 思虑精详才能处事合宜。万物都有本有末,凡事都有始有 终,知道事物的先后次序,那么就接近大学的宗旨了。

合作探究
1. “三纲领”具体指什么? 2. “八目”指什么?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3. “三纲”与“八目”又有怎样的联系?

“三纲”指: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八目”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诚意”:现有对社会伦理的深刻认识,才能在内心树立真正“修己” 的诚意:不自欺欺人,独善其身,表里如一,在精神上感到 极大的满足。
朱熹《大学章句序》:
人生八 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弟,皆入小学,
而 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
;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
士之适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

。此又学校之教,大小之节
所以分也。
《大学》只有两千一百多字,课文节选的两段是开篇部分,只占

亲民
;
出 强水
外 王
(外王)
调到 循渠 序成

止于至善 进
最高境界 最终要求

定→静一安一虑→得
八条目(具体操作)
格物
致知
诚意
心无杂念,一心一意做事。
正心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心端正,有正确三观,有正确道 德观。
从“内圣”到“外王”的过渡,既要
内化于心,也要外显于行。因此: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 身为本。

《大学之道》课件(共42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大学之道》课件(共42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礼记》章法谨严,映带生姿,文辞婉转,前
后呼应,语言整饬而多变,是“三礼”之一、
“五经”之一,“十三经”之一。自东汉郑玄作
“注”后,《礼记》地位日升,至唐代时尊为
“经”,宋以后,位居“三礼”之首。
唐以后,《礼记》取代《仪礼》成为“五经”之一
“三礼”
《礼记》 《周礼》 《仪礼》
“十三经”
汉代立《诗经》、《尚书》、《周易》、《礼记》、《春秋》 于学官,为五经;唐代加《周礼》、《仪礼》,并将《春秋》 分为《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为九经;至开成年间刻石国子学,又加《孝经》、《论语》、 《尔雅》为十二经;南宋复增《孟子》,因有十三经之称。
聚麀:父子共一母,比喻乱伦秽行。
二、共食不饱,共饭不泽手。毋抟饭,毋放饭,毋 流歠,毋咤食,毋啮骨,毋反鱼肉,毋投与狗骨, 毋固获,毋扬饭。饭黍毋以箸,毋嚃[tà]羹,毋絮 羹,毋刺齿,毋歠醢[hǎi]。客絮羹,主人辞不能亨。 客歠醢,主人辞以窭[ jù]。濡肉齿决,干肉不齿决, 毋嘬炙。卒食,客自前跪,彻饭齐,以授相者。主 人兴辞于客,然后客坐。
怎样实现“三纲”?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七个步骤
止 达到“至善”境界

志向坚定不移
链式的因果关系
安 静
性情安和
心不妄动

思虑精详

处事合宜
人要有目标。有了“止”目标后,才会“定、静、安、 虑、得”。人若不知其所“止”,就会随波逐流、碌 碌无为、虚度此生。
要知道事物发展的规律。从“知止”到“能得”, “知止”是开端,“能得”是结果。每件事情都有本 末始终,要知道事物发展的规律。
明明德

《大学之道》PPT课件

《大学之道》PPT课件



七、整理知识,背诵记忆
重点实词:静、安、虑、得 词类活用:在明明德 先齐其家 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特殊句式: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1.词类活用
八、当堂训练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明”,形容词用作动词,彰明 )
(2)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齐”,使动用法,使……整齐有序 )
(3)欲正.其心者(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正,使动用法,使……端正 )
精讲点拨:
原文: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①本末:“本”原指木之根为常;“ 末 ”指木 之梢为迹 。后分别引申为本根、本始和末迹、 末节。指事物的根源和结局。 ②道:规律
释义:每一样东西都有根本有始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 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精讲点拨:
二、学习目标
1、了解曾子及其思想主张。 2、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和特殊句式。 3、解读文本的核心思想“三纲 ”“八目”的内容。
三、学生自学 独立思考
阅读文本,结合课下注释,初步了 解文章内容。(3分钟)
问:课文讲了什么内容?
了解作者:
曾子(前505年-前435年),名参 ,字子舆,春秋末年思 想家,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2、欲明明德于天下,应该做到八个方面,即“八目”,请概括(各用一个词概 括)。他们之间哪一个是根本?各方面有什么关系?
八目”:格物(探究事物原理)、致知(获得知识)、诚意(使心意诚实)、正心(端正内心)、 修身(修养自身)、齐家(整治家庭)、治国(治理国家)、平天下(使天下归于太平)修身是根本。
修身的方法: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修身的目的:齐家、治国、平天下
倡导以“孝恕忠信”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修齐治平”的 政治观,“内省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至今 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

《大学之道》课件

《大学之道》课件

《礼记》章法谨严,文辞婉转,前后呼应,语言整饬而多变, 是“三礼”之一、“五经”之一,“十三经”之一。自东汉郑玄作 “注”后,《礼记》地位日升,至唐代时被尊为“经”。其记载的 古代文化史知识及思想学说,对儒家文化传承、当代文化教育和德 性教养,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重要影响。
司马迁说的“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镜也,未必尽同” 是很有道理的名言。我们生活在今天,要了解自古以来治乱兴衰的 道理,把它作为一面镜子,但是古今不一定都相同呀!因此,我们 今天的任务是对自古以来的有价值的思想(包括儒家思想)进行现代 诠释,创造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新理论。
①在止于.至善 (4)于②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介词,在 介词,在
③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介词,与“至”连用,表示所述对象迄止范围
(5)以②①壹自是天皆子以以..修至身于为庶本人 ③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连词,表示范围 介词,把 连词,表示时间
(6)则②①入知则所.无先法后家,拂则.士近道矣
形容词,真诚 连词,如果 副词,确实,的确
①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2)修②邹忌修.八尺有余
③乃重修.岳阳楼
动词,修养,修行 形容词,长,高 动词,修建,修造
①在止于至善. (3)善③②善京.刀中而有藏善.之口技者
④素善.留侯张良
名词,美好的品德、行为 动词,擅长,善于 动词,揩拭 动词,友好,亲善
复兴儒学要有问题意识。当前我国社会遇到了什么问题,全世 界又遇到了什么问题,是复兴儒学必须考虑的问题。对问题有自觉 性的思考,对问题有提出解决的思路,由此而形成的理论才是有真 价值的理论。
语言建构与运用
1.一词多义
作业时间:10 分钟
①知至而后意诚. (1)诚②诚.如是,则霸业可成

《大学之道》课件

《大学之道》课件
05
CHAPTER
大学之道的未来发展
全球化背景下,各国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为大学之道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交流平台。同时,全球范围内的教育改革和创新也为大学之道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机遇
全球化也带来了文化冲击和价值观的碰撞,对大学之道的传统理念和价值观带来挑战。如何在全球化背景下保持和发展大学之道的独特价值和精神内涵,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大学之道强调的是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有助于培养人的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感,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大学之道是培养人的思想、品德和行为的重要途径,对于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之道不断吸收新的思想和理念,形成了多元化的教育体系。现代的大学教育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加注重创新、实践和人文精神的培养。
将立德树人作为大学之道的根本任务,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之道的教育教学,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采用多样化的教育教学方法,如线上线下结合、翻转课堂等,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和质量。
创新教育教学方法
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为大学之道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
03
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大学之道倡导长远眼光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有助于企业实现长期稳定发展。
01
强化企业道德建设
大学之道强调道德修养和人格魅力,有助于企业建立良好的道德形象和企业文化。
02
提升员工素质
大学之道注重人才培养和教育,有助于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
04
CHAPTER
丰富中华文化的内涵
培养道德品质

5.2《大学之道》 《礼记》课件(共17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5.2《大学之道》 《礼记》课件(共17张PPT)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曾子参与编制了《论语》、撰写《大学》、《孝经》、《曾子十篇》 等作品。
周考王六年去世,享年七十一岁。后世尊为“宗圣”,成为配享孔庙 的四配之一。
曾子(前505年-前435年)
第一段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明:动词,彰明 明:形容词,美好的 亲:亲近。一说“亲”当作“新”,即去旧立新、去恶向善。 止:达到 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好的德行,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使自己 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
5.2大学之道
穷理、正心、修身、 治人的根本原则
《礼记》
朱熹《大学
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 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 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此文学校之教,大小之节所以分 也。
六经中的“《礼》”,后来称《仪礼》, 主要记载周代的冠、婚、丧、祭诸礼的“礼 法”,受体例限制,几乎不涉及仪式背后的 “礼义”。而不了解礼义,仪式就成了毫无价 值的虚礼。所以,七十子后学在习礼的过程中, 撰写了大量阐发经义的论文,总称之为“记”, 属于《仪礼》的附庸。秦始皇焚书坑儒后后, 西汉能见到的用先秦古文撰写的“记”依然不 少,《汉书·艺文志》所载就有“百三十一 篇”。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获得 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获得知识。
致知在格物。
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获得知识的办法在于探究事物的原理。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 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
知至: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
推究事物的原理之后就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 分,充分认识了外物之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 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 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 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 能太平。

5.2 《大学之道》课件(共23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5.2 《大学之道》课件(共23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齐家
整治家庭
治国
治理国家
平天下 使天下归于太平
八目实际上包括“内修”和“外治”两大方面:前面 四级“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内修”;后面三纲 “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外治”。而其中间的“修身” 一环,则是连结“内修”和“外治”两方面的枢纽,它与 前面的 “内修”项目连在一起,是“独善其身”;它与后 面的“外治”项目连在一起,是“兼善天下”。
①齐其家: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 ②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 ③致其知:获得知识。 ④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⑤知至: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 ⑥壹是:一律,一概。
《屈原列传》:“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意 表达;表示 焉。”
《石壕吏》:“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说;回答
《劝学》:“假舆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达到
致 《送东阳马生序》:“家贫,无以致书以观。”
获得;得到
《过秦论》:“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招请;招集
《孔雀东南飞》:“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致使;使得
《柳毅传》:“昔为钱塘长,今则致政焉。” 《兰亭集序》:“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送还;交还 情致;情趣
任务二 “大学”之道
何谓“三纲”“八目”,它们内部和它们之 间的关系如何解读?
《大学》中提出了“三纲领”和“八条目”,强调道德修 养、修心炼己是治理人心和德治社会的前提。朱子认为大学 之道的三纲,是指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它既是《大学》 的纲领旨趣,也是儒学“垂世立教”的目标所在。所谓八目, 是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它既是为达到“三纲”而设计的条目工夫,也是儒学为我们 所展示的人生进修阶梯。儒家的全部学说都是循着这三纲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 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 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 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 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 大学之道》ppt课件27张

《 大学之道》ppt课件27张

三纲 八目
明 明
格物 致知 诚意
德 正心
修身
人内
方法
生 进


目标 亲 民
外 齐家 目的 阶
治国

平天下

止于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至善 (《孟子·尽心上》)
总结全文
论证特点
1.论证结构严谨,条理清晰。 先提出表明宗旨的“三纲”,然后提出实现“三纲”的
具体步骤,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2.运用排比、顶真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节奏分明,增强 了语势,具有说服力。
1、《大学之道》中, 阐理明解为人性处默世的写根本原 则的句 子是:




。”
2、《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
个大人学品之性道修 养在作明为明根德本 的在句亲子民是 :在止于至善
“ 3、






, 中点



知自识天的子途以径至。的于”庶句人子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是4 、:《“大致学知之在道格》物中
文本探究
3、怎样才能达到“至善”呢?三纲八目的关系如何?
止于至善
明明德
在亲民
行 动格 致 诚 正
明德的目的
亲民的基础
“三纲”
明明德
宗旨
亲民
步骤
止于至善
“八目”
(知)
格物、致知 诚意、正心
修身 (修)
齐家、治国、平天下
(用)
总结全文


静 安
步骤


大学之道
社会道德趋于完善。 共同

5.2《大学之道》课件(共36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ppt

5.2《大学之道》课件(共36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ppt

课堂检测
情景默写
(1)《大学之道》中,阐明为人处世的根本原则的句子是:
大学之道,在明明 德 ,在亲 民 , 在止于至善 。
(2)《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
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3)《大学之道》中点明获得知识的途径的句子是:致知在格物
“三纲”的关系
明明德——自我修养(内圣) 亲民——推己及人(外王)
止于至善——最终追求
“三纲”之间是层层递进的关系。 “这三者之间是一个循序渐进、有始有终的过程。 它们构成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个体到群体的完整社会体系, 表达了儒家一贯倡导的以教化为手段、以德政为目的的施政主张。
原文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 后 能得。
齐家: 家庭责任(中我)
诚意正心: 诚实、求真、良好的初心
拓展探究
先秦诸子的文章在论述道理方面有其独特和巧妙之处,如善用譬喻、对比, 思路简洁明晰等。分析其论证特点,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先秦儒家思想的智慧, 对我们的写作以及民族精神的塑造有指导作用。
本文的论证特点
●论证结构严谨,条理清晰
先提出表明宗旨的“三纲”,然后提出实现 “三纲”的具体步骤,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 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 是 "三礼"之一、"五 经 "之 一 ,"十三经"之一。
南宋形成的十三部儒家经典:周易
《周易》《尚书》 、 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
《诗经》《礼记》
《春秋》
记、 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
榖梁 传、孝经、论语、孟子、尔 雅
· 自东汉郑玄作"注"后,《礼记》地位日升,至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后来朱熹又认为收在礼记中的《大学》本子有错乱,便把它重新 编排了一番,分 为“经”和“传”两个部分。其中“经”一章,是 孔子的原话,由孔子的学生曾子记 录;“传”十章,是曾子对 “经”的理解和阐述,由曾子的学生记录。
这样一编排,便有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大学》版本。
2021/3/19
;.
2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
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 道矣。
2021/3/19
;.
1
《大学》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宋代人把它从《礼记》中 抽出来,与《论语》、
《孟子》、《中庸》相配合,成为了“四书”。其中,《论语》、《孟子》分别是孔子、 孟子及其学生的言论集, 《大学》是孔子讲授“初学入德之 门”的要籍,《中庸》是 “孔门传授 心法”之书,所以把《大学》列为 “四书”之首。
2021/3/19
;.
4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 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 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2021/3/19
;.
5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 于使人达 到最完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 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