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地工艺品
吴文化园景点特色介绍
吴文化园景点特色介绍吴文化园是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的一处以吴文化为主题的旅游景点。
作为苏州市的文化地标之一,吴文化园旨在传承和弘扬吴地的历史文化,展示吴地的风土人情,让游客领略吴地独特的魅力。
吴文化园占地面积广阔,园区内种植着各种吴地传统的植物和花卉,园中古建筑风格典雅,融入了江南园林的设计特色。
园内建有多处景点和设施,为游客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体验。
(一)吴地文化展览馆吴文化园的核心展馆是吴地文化展览馆,馆内陈列了大量吴地历史文化的文物和展品。
展览馆通过展览、图片、影像等形式,生动地展示了吴地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吴地的风土人情、吴地的传统产业等内容。
游客可以在展览馆中了解吴地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文化。
(二)吴地传统手工艺展示区吴地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地方,传统手工艺在这里有着绚丽多彩的发展历史。
吴文化园的传统手工艺展示区展示了吴地传统手工艺的精彩之处,包括缂丝、苏绣、剪纸等各种手工艺品。
游客可以在这里亲自体验这些传统手工艺,感受手作的魅力。
(三)吴地特色美食区吴地有着丰富的美食文化,各种口味独特的吴地美食让人垂涎欲滴。
吴文化园的特色美食区集结了各式各样的吴地美食,游客可以在这里品尝到正宗的吴地特色小吃和饮品。
例如,吴地的狮子头、松鼠桂鱼、太湖银鱼等美食都可以在这里一次尝个够。
(四)吴地文化表演演出区吴文化园定期举办各种吴地传统文化表演和演出活动,如吴剧、平江船歌、苏绣表演等。
在演出区,游客可以欣赏到正宗的吴地传统文化表演,感受到吴地文化的魅力和活力。
这些表演内容形式多样,让游客可以全方位了解吴地的文化底蕴。
总的来说,吴文化园是一个集吴地历史文化、传统手工艺、美食文化和文化表演于一体的综合性景区。
游客可以在这里领略到吴地独特的魅力,感受到吴地的文化底蕴,留下难忘的回忆。
欢迎广大游客前来吴文化园,一同探寻吴地的文化之美。
中国四大名锦
中国四大名锦中国四大名锦是中国的文化遗产之一,是中国传统手工艺术的重要代表。
它们分别是苏州的苏绣、湖南的湘绣、广东的粤绣和四川的蜀绣。
这四大名锦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悠久的传统,代表着中国绣文化的精髓,而且在全球范围内也备受推崇和喜爱。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绣艺被视为高雅、精致的表现形式,它不但是一门手艺,更是一种抒发情感和展现个性的艺术。
苏绣,又称为苏州刺绣,是中国绣艺中的佼佼者,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卓越的技艺。
苏绣源自春秋战国时期的吴地,经过南宋时期的发展,逐渐形成独特的风格。
苏绣以其精细、娴熟的工艺和细腻、优美的图案而闻名于世。
在苏绣的工艺中,锦线、针法和色彩的运用都具有非常高的水准,使得苏绣作品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和审美价值。
苏绣的图案多取材于自然风景、花鸟虫鱼、历史典故等,形象栩栩如生,为古代贵族所喜爱,并成为文人雅士的室内装饰品和着装配饰。
苏绣不仅是一种手工艺品,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华夏文明的传承和发展。
湘绣是中国传统绣艺中的一支,以湖南为发源地,有着独特的风格和工艺。
湘绣的特点在于线迹流畅、色彩鲜艳、图案具有强烈的地方特色。
湘绣的图案主要取材于湖南的山水花鸟、花草树木、传统节庆等,反映了湖南秀美的自然风光和浓厚的人文历史。
湘绣作品常常给人一种亲切、清新的感觉,深受人们的喜爱。
湘绣的绣工们尤其擅长运用针法和线线相结合的技巧,将丰富多彩的图案绣制得细致入微,栩栩如生。
在国内外的绣艺界,湘绣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传承的文化内涵备受推崇。
湘绣不仅是湖南的骄傲,更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粤绣,又称为广绣,是中国传统绣艺的代表之一,起源自广东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
粤绣以精细、深沉、大气的风格而著称,其图案造型大都具有饱满、圆润、有立体感的特点。
广绣的图案多以花鸟鱼虫、山水人物等为主题,这些图案既有浓烈的异域情调,又带有深厚的南国情怀,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风貌。
在广绣的制作工艺中,不仅注重线迹的勾勒与色彩的运用,还注重线迹的延伸、连结和衔接,使得作品色彩上明暗分明,层次感强烈。
吴方言文化与江南民歌演唱的属性特质
吴方言文化与江南民歌演唱的属性特质吕琳【摘要】吴文化是具有一定地域特色的文化,它依托江南水乡的特有地理优势,形成独有的风格特质.吴文化的审美特质有"水、柔、文、融、雅"的特征.吴语方言对江南民歌有方言调值、押韵、双关语、村词和衬句等方面的影响,对其音乐形态的旋律、曲式、同宫系统、主属移宫等方面也产生重大的影响.吴文化与吴语方言孕育了江南民歌的鲜明特色,具有温柔敦厚、含蓄缠隐喻曲折、吟诵性强的特点,具有浓厚的水文化特点,体现并传承着"软、檑、甜、媚"的语风与音乐特征.【期刊名称】《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年(卷),期】2010(024)004【总页数】6页(P66-71)【关键词】吴文化;吴方言;吴歌;江南民歌;音乐形态;特质;演唱【作者】吕琳【作者单位】苏州科技学院,音乐学院,江苏,苏州,2150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J607“吴”——主要是江南①江南,指长江以南地区,然而在历史上,人们在使用“江南”一词时,却赋予它不同的地域范围。
据学者考证,“江南”之词始见于春秋时期,时指今江陵对岸的东南地段,范围极小。
战国时期,楚在长江南岸开拓土地,江南的范围亦随之向东南扩展,延及今武昌以南及湘江流域。
秦汉时期,江南主要指长江中游以南的地区,即今湖北南部和湖南全部,南达南岭一线。
而在实际应用中,“江南”的范围极为宽泛,秦汉人的观念中,“江南”包括了今天长江下游的江浙地区。
秦汉时人指称下游的江南地区用得最多的还是“江东”、“江左”等名词。
自孙吴立国江东,江东经济文化在经过秦汉数百年的相对沉寂之后,开始得到新的发展,其后,历经东晋南朝,都城建康已经形成为南方的政治文化中心。
随之,“江南”所指的范围也由西向东转移,成为一个意有所属的特指概念。
地区[1],它是中华文化中一支优秀的区域文化,吴地在上古时期属于荆蛮地区,殷末周初,泰伯、仲雍奔吴,将中原文化带入荆蛮,产生了吴文化。
从苏绣艺术看吴地文化的品格和人文内涵
桑养蚕业的蓬勃 发展 , 宋时起 , 苏州就成为有名的“ 丝绸之 乡” 城乡手 工作坊林 立 , 房鳞次栉 比, 络妻织 , , 机 夫 刺绣得 到空前发 展, 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 。张应文著的《 清秘 藏》 这样评 价 : 宋 人之绣 , “ 针线 细密 , 用线 仅一二 丝 , 用针如 发细 者为之 , 设色精
绣精湛技艺 的反映 , 雅 、 成 为苏绣 的艺术追求 。当时 , 廷在 苏州设立 织造局 , 为皇室绣制 宫廷服饰 和 日用 品。 由于社 “ 洁” 朝 专 会对绣 品需求 的增多 , 进了商品绣的发展 。另外 , 促 昆剧 的兴起 , 刺绣剧 装戏衣应运 而生 , 得苏绣更加兴 盛。清时 , 使 苏州被称 为“ 绣市” 有 3个刺绣行业公所 , , 绣庄 10多家 , 5 可谓“ 家家有绣棚 , 户户有刺绣 ” 四乡有绣工 1 , 0万余人 , 刺绣成 为分布很广 的 家庭手工业 。从事凤冠 、 霞帔 、 补子 、 服、 官 被面 、 枕套 、 鞋面 、 手帕 、 扇袋 、 挂件 、 荷包 、 帔帏 、 披 , 椅 以及戏剧行 头等各种 各样 的绣 品制作 。在 民间作坊里 , 一大批苏绣艺人脱颖而 出, 成为当时的著名绣家。解放 以后 , 在党 对工艺美术 “ 保护 、 发展 、 提高” 针 方 的指引下 , 据统计 , 仅苏州吴县一带 , 绣娘就达 l 2万之 多。苏绣进入 了一个全面发展提高的新时期 。
妙, 光彩射 目。 描绘了宋代苏绣 已具有精工细作 、 ” 形象真实生动的特点。现代在苏州 虎丘塔 、 光塔 中出土的刺绣 品就证 明了 瑞
这一点 。
明代苏州人王鏊在《 姑苏志》 中对苏绣有 “ 精细雅洁 , 称苏州绣” 的评语 , 明当时苏绣 的风格特点 已经突现 。“ 、 是苏 说 精 细”
苏州刺绣
苏州刺绣苏州刺绣,就是指狭义的苏绣,而广义的苏绣是以苏州为集散中心,遍及江苏全境的一种著名手工艺品,在我国工艺美术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与粤绣、湘绣、蜀绣合称为中国四大名绣。
由吴兴钱山漾古遗址出土的五千年前以家蚕丝织成的丝织物残片证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取丝的国家,而且发源于太湖流域,这就为苏绣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由于文献和实物的限制,苏州刺绣究竟始于何时,目前尚难以确切说明,但据刘向《说苑》载,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吴地已有绣衣而豹裘者。
三国时,东吴丞相赵达之妹,已能运用刺绣绣出了我国第一张山地势军阵之图,时人谓之针绝。
而《三国志·吴志·蒋钦传》上也记有妻妾衣服,悉皆锦绣之句,可见一千七百多年前苏州刺绣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上已达到可观的程度。
宋代,苏州刺绣已有了欣赏性的绣品出现,并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在张应文著的《清秘藏》一书中说:宋人之绣,针线细密,用线仅一二丝,用针如发细者为之,设色精妙,光彩射目。
山水分远近之趣,楼阁得深邃之体,人物具瞻眺生动之情,花鸟极绰约唼喋之姿,佳者较画更胜。
,描绘了宋代苏绣已具有精工细作、形象真实生动的特点。
元代的苏绣,见诸文献记载的并不多,《清秘藏》中则道:元人用线稍粗,落针不密,间用墨描眉目,不复宋人精工矣!可见,元代的绣品较之宋代无多大进步。
明代,是苏绣发展中极为重要的一个历史阶段,一方面是社会对绣品需求的增长,促进了商品绣数量的增多;另一方面是嘉靖年间(1522-1566)上海露香园顾绣的出现,对苏绣风格的形成起了举足轻重的影响。
顾绣代表人物韩希孟,是露香园主人顾名世的孙媳,她的艺术特点,在于利用绘画为基础,尽力发挥刺绣针法与调和色彩的表现能力,使绣品效果达到淋漓尽致、相得益彰。
苏绣在吸取她的长处后,无论在原料、针法、绣工上,与当时的鲁绣、东北的缉线绣、北京的洒线绣截然不同,形成了图案秀丽、色彩文雅、针法活泼多变、绣工精细的特有风格,称誉全国清代,苏绣已成为苏州地区分布很广的家庭手工业,从事凤冠、霞帔、补子、官服、被面、枕套、鞋面、手帕、扇袋、挂件、荷包、帐帏、椅披、戏剧行头等各种各样绣品的制作。
苏州何处可以了解到最深厚的吴文化历史
苏州何处可以了解到最深厚的吴文化历史苏州,这座拥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底蕴的城市,吴文化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在岁月的长河中。
那么,在苏州何处可以了解到最深厚的吴文化历史呢?首先,不得不提的是苏州博物馆。
这座融合了现代与传统元素的建筑,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
馆内珍藏了大量与吴文化相关的文物,从精美的青铜器到细腻的丝绸制品,从古朴的书画到巧夺天工的工艺品,每一件都承载着吴地的历史记忆。
漫步在展厅中,仿佛穿越时空,亲身感受着吴文化的魅力。
那些古老的器物,用它们独特的形态和纹饰,诉说着吴地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吴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和发展,了解到吴地先辈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
平江路也是探寻吴文化历史的好去处。
平江路是苏州保存最完整的古街区之一,它保留了大量的古建筑和传统的街巷格局。
走在平江路上,脚下的石板路承载着岁月的痕迹,两旁的古建筑错落有致。
这些古建筑不仅是建筑艺术的杰作,更是吴文化的载体。
透过门窗,可以窥见旧时吴地人家的生活场景。
街边的店铺里,售卖着各种具有吴地特色的手工艺品,如苏绣、核雕等。
在平江路,你还能品尝到正宗的苏州小吃,感受吴地的饮食文化。
听一听评弹,那悠扬的曲调,细腻的唱腔,仿佛在讲述着一个个动人的故事,让你沉浸在吴文化的氛围中。
苏州园林更是吴文化的杰出代表。
拙政园、留园、狮子林等园林,以其精巧的布局、优美的景致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
园林中的亭台楼阁、假山池塘、花草树木,无不体现着吴地人民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
每一处景观都蕴含着诗意和哲理,反映了吴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
园林中的匾额、楹联和碑刻,不仅增添了文化氛围,更传达了主人的情感和志向。
在园林中漫步,细细品味每一处细节,便能领略到吴文化的博大精深。
除了以上这些地方,苏州的古镇也是了解吴文化历史的重要窗口。
周庄、同里、甪直等古镇,犹如一颗颗散落在江南水乡的珍珠。
古镇中的河道纵横交错,古老的石桥横跨其上,河边的民居依水而建。
非遗手工艺品有哪些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缂丝、全聚德、苏绣、吴歌、评弹、中和韶乐、川剧变脸、滩头年画、江永女书、南京云锦、西安古乐、南音、青浦田歌、松江顾绣、南汇锣鼓书、侗族大歌、山西“耍孩儿”;纳西古乐、唐三彩、紫砂壶、木版年画、川江号子、古琴、皮影戏、剪纸艺术、傩戏和傩戏面具、杨柳青年画、木卡姆、梁祝、少林功夫、昆曲。
一、缂丝简介:缂(kè,同:刻)丝(英文:K’o-ssu 、Kesi 或 Chinese silk tapestry),又称“刻丝”,是中国传统丝绸艺术品中的精华。
是中国丝织业中最传统的一种挑经显纬,极具欣赏装饰性丝织品。
宋元以来一直是皇家御用织物之一,常用以织造帝后服饰、御真(御容像)和摹缂名人书画。
因织造过程极其细致,摹缂常胜于原作,而存世精品又极为稀少,是当今织绣收藏、拍卖的亮点。
常有“一寸缂丝一寸金”和“织中之圣”的盛名。
二、全聚德简介:全聚德,中华老字号,创建于1864年(清朝同治三年),历经几代创业拼搏获得了长足发展。
1999年1月,“全聚德“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驰名商标”,是中国第一例服务类中国驰名商标。
全聚德烤鸭肉质鲜美,适合许多人吃。
全聚德菜品经过不断创新发展,形成了以独具特色的全聚德烤鸭为龙头,集“全鸭席”和400多道特色菜品于一体的全聚德菜系;备受各国元首、政府官员、社会各界人士及国内外游客喜爱,被誉为“中华第一吃”。
原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周恩来曾多次把全聚德“全鸭席”选为国宴。
三、苏绣简介:苏绣是中国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之一,是苏州地区刺绣产品的总称,其发源地在苏州吴县一带,现已遍衍无锡、常州等地。
刺绣与养蚕,缫丝分不开,所以刺绣,又称丝绣。
清代确立了“苏绣、湘绣、粤绣、蜀绣”为中国四大名绣。
清代是苏绣的全盛时期,真可谓流派繁衍,名手竞秀。
苏绣具有图案秀丽、构思巧妙、绣工细致、针法活泼、色彩清雅的独特风格,地方特色浓郁。
2006年5月20日,苏绣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三国时期的地方文化与地域特色
三国时期的地方文化与地域特色在中国历史上,三国时期是一个充满了战争和动荡的时期。
虽然三国时期被人们普遍认为是一个乱世,但同时也孕育了许多地方文化和地域特色。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三国时期不同地区的文化特点,以及它们对整个历史的影响。
1. 吴地文化:江东的繁荣与兴盛三国时期,吴国位于长江下游一带,以东吴的建立而得名。
吴地文化在当时极为繁荣,被后世美称为“江南文化”。
这个地区以其优美的自然环境和多样化的生活方式而闻名于世。
首先,吴地文化以文人雅士为代表,文化艺术蓬勃发展。
在这个地方,许多文人墨客纷纷涌现,他们以其优美的文笔和卓越的才华成为当时文化界的璀璨明星。
著名的文学家陆游就是这个时期的代表性人物之一,他的诗词作品流传至今。
其次,吴地文化还以其丰富的园林艺术而著称。
当时,吴地的人们喜欢在家园中建造精美的园林,这些园林被赋予了浓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其中最著名的代表是苏州的拙政园和留园,这些园林不仅展示了吴地人民对自然的热爱,还表达了他们对人生的追求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此外,吴地文化还以其丰富的民间艺术和手工艺品而闻名。
其中,吴绣是当地的特色手工艺品,它以其精湛的绣艺和富有民间风格的设计受到了广泛的赞誉。
吴绣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同时也是吴地人民智慧和勤劳的结晶。
2. 蜀地文化:巴蜀的勇敢与固守蜀地文化是指当时的蜀地(今四川)所形成的地方文化。
当时,蜀地处于战乱之中,然而这片土地上的文化依然充满活力。
首先,蜀地文化以勇武精神和固守不拔的特点而著称。
蜀地地形险要,被山脉环绕,因此当时的蜀地人民不仅身经百战,而且坚守城池,对外界的入侵始终保持高度警惕。
他们的勇敢精神和固守不拔的民族气质,为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次,蜀地文化以其独特的饮食文化和草木医药而闻名。
四川菜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它以其辣味和麻辣风味而闻名于世。
四川菜系的形成离不开蜀地的独特气候和地理环境,这使得当地的饮食品种丰富多样。
此外,蜀地还以其草木医药而闻名,这种以天然植物为原材料的医药方法,在当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苏州何处可以了解到最深厚精彩的吴文化内涵
苏州何处可以了解到最深厚精彩的吴文化内涵苏州,这座拥有着两千五百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江南大地。
吴文化作为苏州的灵魂所在,深深地烙印在这座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那么,在苏州何处可以了解到最深厚精彩的吴文化内涵呢?首先,不得不提的是苏州博物馆。
这座融合了现代与传统元素的建筑,本身就是吴文化在当代的一种独特表达。
馆内珍藏着大量的文物,从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到明清时期的书画、工艺品,无一不展现着吴地悠久的历史和精湛的技艺。
其中,吴王夫差剑、秘色瓷莲花碗等更是镇馆之宝,吸引着无数游客驻足观赏。
在欣赏这些文物的过程中,仿佛能穿越时空,亲身感受吴地先民们的生活点滴和智慧结晶。
拙政园也是了解吴文化的重要场所。
作为中国四大名园之一,拙政园以其精致的园林布局和富有诗意的景观而闻名于世。
园内的亭台楼阁、水榭回廊,无不体现着吴地文人对自然与生活的独特理解。
漫步其中,能感受到吴文化中那种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对宁静与优雅生活的追求。
园中的假山、池塘、花木,相互映衬,营造出一种“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意境,这正是吴文化中“天人合一”思想的生动体现。
苏州的古街巷弄同样承载着丰富的吴文化内涵。
平江路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平江路保存了许多明清时期的建筑,走在青石板路上,两旁是斑驳的白墙黑瓦,偶尔能看到一扇半掩的木门,门内传出悠悠的评弹声。
街边的小吃店、茶馆、手工艺品店,充满了生活气息。
在这里,可以品尝到正宗的苏州小吃,如糖粥、生煎包等,感受吴地的饮食文化。
还可以走进一家茶馆,听一听评弹,那婉转悠扬的曲调,诉说着吴地的故事和风情。
除了以上这些,苏州的丝绸博物馆也是一个不容错过的地方。
苏州丝绸历史悠久,闻名遐迩。
在丝绸博物馆中,可以了解到丝绸的制作工艺和发展历程,从养蚕缫丝到织锦刺绣,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吴地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馆内展示的精美的丝绸制品,如华丽的锦缎、细腻的苏绣,让人不禁赞叹吴地工匠的高超技艺。
此外,苏州的民俗博物馆也是了解吴文化的好去处。
2018高考素材之中国传统刺绣文化
中国传统刺绣文化(苏绣)穆俊臣编辑历史渊源苏绣精品苏州刺绣至今已有2000余年的历史,早在三国时期(公元220~280年)就有了关于苏绣制作的记载,有着数千年悠久历史的苏绣,其风骨神韵在隋唐时期就已奠定基础,迨至宋元其基本枝法与特色已渐趋形成,明清以降苏绣艺术开始走向成熟。
苏绣的发源地在苏州吴县一带,现已遍衍江苏省的无锡、常州、扬州、宿迁、东台等地。
江苏土地肥沃,气候温和,蚕桑发达,盛产丝绸,自古以来就是锦绣之乡。
优越的地理环境,绚丽丰富的锦缎,五光十色的花线,为苏绣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据西汉刘向《说苑》记载,早在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吴国已将苏绣用于服饰。
三国时代,吴国已将用于服饰。
吴王孙权曾命赵达丞相之妹手绣《列国图》,在方帛上绣出五岳、河海、城邑、行阵等图案,有“绣万国于一锦”之说。
晋王嘉《拾遗记·吴》:“孙权常叹魏蜀未夷,军旅之隙,思得善画者使图山川地势军阵之像。
达(赵达)乃进其妹。
权使写九州方岳之势。
夫人曰:‘丹青之色,甚易歇灭,不可久宝;妾能刺绣,作列国方帛之上,写以五岳河海城邑行阵之形。
’既成,乃进於吴主,时人谓之‘针绝’。
宋朝据《清秘藏》叙述,“宋人之绣,针线细密,用线一、二丝,用针如发细者为之。
设色精妙,光彩射目。
山水分远近之趣,楼阁得深邃之体人物具瞻眺生动之情,花鸟极绰约底馋唼之态,佳者较画更胜。
”可见宋代苏绣艺术已具有相当高水平。
苏州刺绣,就是指狭义的“苏绣”,而广义的苏绣是以苏州为集散中心,遍及江苏全境的一种著名手工艺品,在中国工艺美术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与粤绣、湘绣、蜀绣合称为中国“四大名绣”。
由吴兴钱山漾古遗址出土的五千年前以家蚕丝织成的丝织物残片证明,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取丝的国家,而且发源于太湖流域,这就为苏绣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由于文献和实物的限制,苏州刺绣究竟始于何时,尚难以确切说明,但据刘向的《说苑》记载,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吴地已有“绣衣而豹裘者”。
参观吴文化博物馆的心得
参观吴文化博物馆的心得近日,我有幸参观了位于江苏省苏州市的吴文化博物馆。
这座博物馆以展示吴文化为主题,通过丰富的展览和文物,向人们展示了吴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吴文化博物馆的建筑设计非常独特,融合了传统与现代的元素。
博物馆外观采用了典型的江南园林风格,建筑造型优雅、精致,与周围环境相得益彰。
博物馆内部的展厅则采用了现代化的设计,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使展品更加生动、形象地展示给观众。
整个博物馆的布局合理,使参观者可以有序地游览,不会感到拥挤或迷失。
进入博物馆后,我首先参观了吴文化的历史展览。
展览以时间为线索,从吴越时期一直延伸至现代,逐步展示了吴文化的发展历程。
通过丰富的文物、图片、文字等展示方式,我对吴文化的起源、特点和影响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
例如,我了解到吴越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在艺术、文学、建筑等方面都有独特的贡献。
展览还介绍了吴文化对当地经济、社会和人文发展的重要作用,使我对吴文化的综合价值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除了历史展览,吴文化博物馆还有其他丰富多样的展览。
其中,我尤其喜欢民俗文化展览。
这个展览通过模拟民俗活动的场景和实物展示,让观众感受到了吴文化的生活氛围。
我看到了吴地的传统手工艺品,如刺绣、剪纸等,它们精致的工艺和独特的风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此外,展览还展示了吴地的传统节日和习俗,如端午节、元宵节等,让我对吴文化的传统习俗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参观吴文化博物馆,我还学到了一些有趣的知识。
例如,我了解到吴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它对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同时,吴文化也与其他地域文化有着紧密的联系,形成了多元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这些知识让我对吴文化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也增加了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总的来说,参观吴文化博物馆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经历。
通过这次参观,我不仅了解了吴文化的历史渊源和特点,还感受到了吴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丰富内涵。
热点09 非遗苏绣艺术的传承与创新-备战2024年高考地理热点专题解读与训练
备战2024年高考地理热点专题解读与训练热点09 非遗苏绣艺术的传承与创新热点指引热点概述——中国传统非遗苏绣——传承创新现状原因分析——非遗苏绣市场化传承和创新的对策探究名师解读热点集训(40分钟)“品千年文化,留万世遗产”,在强调民族自信、重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下,人们越来越重视中国独特的非遗文化,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走来,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它们是几千年来中华人民的智慧结晶,拥有不可估量的当代价值。
【中国传统非遗苏绣】苏绣以秀丽的图案、灵巧的构思、精致的绣工以及变幻莫测的针法著称,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在2006年就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苏绣工艺复杂而精细,使用丝线作为主要材料,运用针法和线法的巧妙组合,通过刺绣、绣补、绣缀等手法,将各种图案绣在绸缎、锦缎等织物上,其工艺特点可以归纳为八个字“平、齐、细、密、匀、顺、和、光”。
苏绣的图案内容广泛多样,涵盖了人物、山水、花鸟等各种题材。
它以写实的手法表现自然界的美,同时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西方绘画及上海顾绣的精华,创造出了有着强烈的立体感及明暗对比十分鲜明的苏绣风格,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和智慧。
苏绣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
苏绣之所以能传承至今且影响深远,究其原因在于其所包含的文化内涵。
苏绣文化中蕴含着吴地的和合文化、以柔带韧的处世之道及博采众长的创新精神,使得其在当今时代具有灿烂的生命活力,对苏绣的传承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对苏地文化底蕴的传承。
【传承创新现状原因分析】在当代苏绣艺术的传承中,不可否认的是,在题材方面,苏绣已经经历了极大的创新和发展。
现今的苏绣作品吸纳了更广泛的主题,包括传统文化、当代生活、抽象艺术等,这使得苏绣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花鸟虫鱼、山水画等传统题材,这种创新扩大了苏绣的表现领域,为艺术家提供了更多的创作灵感,同时也为观众呈现了更多元化的作品,丰富了苏绣的艺术内涵。
在产品类型方面,苏绣却略显狭隘,市面上的苏绣作品在样式和风格方面似乎已形成一种固定模式,缺乏足够的创新和突破,这可能与苏绣传统技法的严谨和复杂性有关,使得创作者在样式和风格上难以大幅度突破;此外,市场需求和消费者偏好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苏绣的创新,因为传统的苏绣作品在市场上有一定的稳定受众。
皇家藏品苏州缂丝织造技艺
皇家藏品苏州缂丝织造技艺六十多年前,考古学家们打开了明万历皇帝定陵,众多灿若云霞的丝织品出现了。
正当他们惊叹古代织造技艺的高超时,转瞬间那些珍贵文物在自然环境下立即发生了风化,让文物专家们痛心疾首,尤其是那件万历皇帝的缂丝龙袍。
为了重现龙袍昔日芳容,专家们努力寻找一位工匠来复制龙袍,后来他们终于找到了合适的人选―苏州缂丝老艺人王嘉良。
由此这个曾辉煌一时的皇家工艺,引起了世人的关注,在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在2009年9月2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第四次会议上,作为中国蚕桑丝织技艺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苏州缂丝织造技艺说到苏州的工艺品,人们大多想到的是苏绣,但要问苏州手工艺品中的巅峰之作,那非缂丝莫属了。
缂丝在历朝都是用来制作龙袍、复制名贵书画和宫廷装饰品,因此缂丝和皇家用品联系在一起,具有“织中圣品”之美誉。
这种集美术欣赏、织锦技术及绘画艺术于一身的手工艺品,向世人展示着它高雅而清纯的艺术风格。
因其“承空观之如雕缕之像”,被古代文人赞誉为“雕刻了的丝绸”。
由于缂丝能自由变换色彩,织成的用品具有丰富的艺术感染力,因而成为历代宫廷皇室的藏品,而民间一般不允许越制收藏,因此现在缂丝的传世品十分稀少。
加上缂丝的工艺十分繁复,一件作品往往要经过一年半载才能完成,民间就有“一寸缂丝一寸金”之说,因而现在每一件缂丝作品的价值都在百万元以上。
著名学者朱启钤在《清内府藏缂丝书画录》中收入的113件缂丝作品,在中国内地保存完好的仅30件。
苏州缂丝织造技艺的历史渊源苏州缂丝高雅、细腻、精美、富丽。
苏州缂丝技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作,凝结了诸多艺术元素,与苏绣、宋锦等姐妹艺术互为营养,相互借鉴、启迪、发展,展示着内蕴深厚的吴地文化。
缂丝本是北方工艺,苏州不是缂丝的发源地,但苏州却是缂丝的成熟地、丰富地、发展地。
缂丝传到苏州是因为宋朝南迁的同时,把缂丝在内的很多名工巧匠也带到了苏州。
刺绣苏绣知识点梳理总结
刺绣苏绣知识点梳理总结一、苏绣的起源和发展苏绣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吴地,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有刺绣活动。
而苏绣的兴盛,则要追溯到隋唐时期。
唐代的皇宫以及贵族的府邸,都是苏绣这一高级手工艺品的主要消费市场,而苏州也是苏绣产地的集中之处。
在明清时期,苏绣更是进入了鼎盛时期,成为了当时社会上流人士的装饰品,也开始以其独特的技法、丰富多样的图案和浓郁的文化内涵影响着世人。
二、苏绣的特点1. 精美细腻苏绣以其非常精美和细腻的特点而著称,把蜻蜓、蝴蝶、翠鸟、金鱼、花鸟昆虫、自然山水等造型,都可以用刺绣镶以金银线珠玉线等色泽线条,在丝绸上活灵活现地再次呈现。
苏绣绣工以种类繁多,胜似真品,以细腻精巧著称。
亭亭玉立的花草鱼虫飞动其间,其色艳丽、线条清晰,在世界刺绣艺术史上享有盛誉。
2. 色彩丰富苏绣的色彩非常丰富,它不仅包括了红、绿、黄、蓝等传统的颜色,还添加了一些金银线、珠玉线等贵重的材料,使得苏绣作品更加绚丽多彩,而且色泽之间的搭配十分和谐,通过色彩的变换,使苏绣作品更显丰富的层次感。
3. 原创性强苏绣风格独特,线条流畅,极富挥洒自如之感。
在图案的形态处理上,苏绣亦极其讲究品堂,勿致焦躁,惊弦之感,又外透恬淡自然之风。
苏绣追求意境、取材广泛,无论是历代名画还是民间风俗,都是苏绣丰富图案的源泉。
苏绣具有强烈的地方色彩,每一幅苏绣作品都带有浓郁的江南水乡风情。
三、苏绣的工艺1. 设计苏绣的设计十分重要,设计好的图案将决定刺绣作品的成败。
苏绣设计以花鸟鱼虫为题材,进行绣品的整体布局和图案的构思。
现代苏绣设计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题材,还吸纳了一些现代元素,增加了苏绣的时代感和艺术性。
2. 刺绣刺绣是苏绣的核心工艺,是用绣针在绸缎上进行拖拉、穿插和填充等工艺,从而绣出各种不同的图案和线条。
苏绣的刺绣工艺非常考究,需要绣工具有熟练的绣功和耐心。
绣工需要根据设计好的图案,在绸缎上细致地进行刺绣,而且不同的图案需要不同的刺绣技法,这需要绣工有较高的艺术修养和技术水平。
例举吴地区域5种代表性的工艺美术品
例举吴地区域5种代表性的工艺美术品,并分别介绍该工艺美术品的艺术特点、发展过程及代表作品。
答:(1) 苏绣:①艺术特点:山水能分远近之趣;楼阁具现深邃之体;人物能有瞻眺生动之情;花鸟能报绰约亲昵之态。
苏绣具有图案秀丽、构思巧妙、绣工细致、针法活泼、色彩清雅的独特风格,地方特色浓郁。
绣技具有“平、齐、和、光、顺、匀”的特点。
②发展过程:据“说苑”记载,早在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吴国已将其用于服饰。
宋代苏绣艺术已具有相当高水平。
明代时,形成了“家家养蚕,户户刺绣”的局面。
清代的苏绣以“精细雅洁”而闻名。
清代中后期,苏绣在绣制技术上有了精美的“双面绣”。
清代是苏绣的全盛时期。
到了清末民初,苏绣又新创了“仿真绣”。
民国时期,苏绣曾一度衰落。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苏绣得到进一步的恢复和发展。
③代表作品:《八仙祝寿》《江南三月》《松鹤同春图》《五彩牡丹》等。
(2)扬州玉器①艺术特点:造型优美、琢工精致。
扬州玉器分炉瓶、人物、花鸟、走兽、仿古、山子雕6个类别,品种齐全,花色繁多。
②发展过程:早在夏代,就有了玉石琢磨的活动。
汉代扬州的琢玉工艺,更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唐代,由于运河的开凿、通航,扬州琢玉出现了新的发展。
宋、元、明时代,扬州玉器已向陈列品方面发展,品种也日见丰富,琢玉中的镂空、圆雕技法亦始于宋代。
明代,玉器开始形成典雅秀丽的风格。
扬州琢玉工艺发展到清代中叶,诸品齐备,艺术水平空前提高,乾隆年间进入全盛时期。
进入20世纪50年代,扬州琢玉业开始复兴。
今天的扬州玉器,全面继承和发展了传统优良技艺。
③代表作品:《大禹治水图》玉山《秋山行旅图》玉山白玉《宝塔炉》白玉《五塔》等(3)桃花坞木板年画①艺术特点:图文并解,具有连环画故事风格。
采用木版套印,长期以来一直运用比较简单的手工方式从事生产,色彩上红黄绿黑蓝五种颜色。
年画不仅色彩绚丽夺目,而且构图精巧,形象突出,主次分明,富于装饰性,形成一种优美清秀、严密工整的民族艺术的独特风格。
吴文化的传统手工艺有哪些
吴文化的传统手工艺有哪些
1. 吴绸:吴绸是苏州市吴中地区的特产,因其以白色为主,细软光泽,透明度高,手感柔软等特点而颇受欢迎。
2. 苏绣:苏绣是中国四大名绣之一,起源于苏州,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渊源。
3. 吴扇:吴扇是苏州市吴江区传统的手工艺品,扇子为古代文人雅士喜爱的风骨之物,它无形中将人的情感、思想、习性等方面所表达的形式艺术形成一种稳定的符号。
4. 吴家麻花:吴家麻花是江苏吴江地区传统婚庆食品之一,酥、甜、咸、清、劲、脆、柔七味俱全,口感极佳。
5. 苏州剪纸:苏州剪纸历史悠久,技艺精湛,包括单反剪、对称剪、窗花剪、剪贴画等多种形式。
6. 古墨制笔:古墨制笔技艺是靠作坊里每个工匠对开刃、磨笔量水等11道工序精湛的掌握、坚持。
7. 苏州金线鱼:苏州金线鱼是苏州地区的一种传统小吃,可以油炸、焯水煮,口感鲜美、营养丰富。
8. 吴中竹编:吴中竹编是苏州市吴中区的传统手工艺品,包括各种有用的生活用品、装饰品、礼品、玩具和雕塑品等。
刍议传统吴地日用绣
刍议传统吴地日用绣
王欣
【期刊名称】《现代丝绸科学与技术》
【年(卷),期】2015(30)4
【摘要】吴地刺绣艺术的历史源远流长,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深受吴地文化的影响,积聚了吴地女性的智慧与情感,与当地民众的日常生活产生了密不可分的关系,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基因与艺术风格.聚焦于吴地刺绣艺术中的日用绣,对它的源流、种类和文化象征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总页数】3页(P146-148)
【作者】王欣
【作者单位】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纺织服装与艺术传媒学院,江苏苏州215009【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传统织绣技艺的传承与保护对策--以山西织绣为例
2.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合作社发展问题与对策——基于新疆哈萨克族毡绣布绣传承人的调查
3.传统印染织绣艺术的精品鉴赏
——评《印染织绣艺术:生活尽染》4.吴地传统生育观概述——吴地传统人口思想的民俗学考察5.中国传统工艺之纺染织绣读懂苗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吴地工艺品
苏州刺绣艺术特点:苏绣具有图案秀丽、构思巧妙、绣工细致、针法活泼、色彩清雅的独特风格,地方特色浓郁。
绣技具有“平、齐、和、光、顺、匀”的特点。
“平”指绣面平展;“齐”指图案边缘齐整;“细”指用针细巧,绣线精细;“密”指线条排列紧凑,不露针迹;“和”指设色适宜;“光”指光彩夺目,色泽鲜明;“顺”指丝理圆转自如;“匀”指线条精细均匀,疏密一致。
在种类上,苏绣作品主要可分为零剪、戏衣、挂屏三大类,装饰性与实用性兼备。
其中以“双面绣”作品最为精美。
苏绣作品的主要艺术特点为;山水能分远近之趣;楼阁具现深邃之体;人物能有瞻眺生动之情;花鸟能报绰约亲昵之态。
苏绣的仿画绣、写真绣其逼真的艺术效果是名满天下的。
苏州刺绣发展过程:苏绣的历史悠久,建于五代北宋时期的苏州瑞光塔和虎丘塔都曾出土过苏绣经袱,在针法上已能运用平抢铺针和施针,这是目前发现最早的苏绣实物。
据有关史料记载,自宋代以后,苏州刺绣之技十分兴盛,工艺也日臻成熟。
农村“家家养蚕,户户刺绣”,城内还出现了绣线巷、滚绣坊、锦绣坊、绣花弄等坊巷,可见苏州刺绣之兴盛。
当时不仅有以刺绣为生的,而且富家闺秀也往往以此消遣时日,陶冶性情,所谓“民间绣”、“闺阁绣”、“宫廷绣”的名称也由此而来。
清代苏绣更是盛况空前,苏州被称为“绣市”而扬名四海。
当时针法之多,应用之广,莫不超过前朝,山水、亭台、花鸟、人物,无所不能,无所不工。
加上宫廷的大量需要,豪华富丽的绣品层出不穷。
苏州刺绣代表作品:《雪滩濯足图》《心经》《窅娘图》《八仙上寿图》。
剪纸艺术特点:剪纸是劳动人民为了满足自身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创造,并在他们自己当中应用和流传的一种艺术样式。
它生存于劳动者深厚的生活土壤中,不受功利思想和价值观念的制约,体现了人类艺术最基本的审美观念和精神品质,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和生活情趣。
它具有的特点是1.依附性与独立性的统一2.集体性与个性的统一3.变异性与稳定性的统一
剪纸发展过程:剪纸起源于汉至南北朝时期已相当精熟然而真正繁盛却是在清朝中期以后。
古老的剪纸多在乡间,以剪刀铰出为主,趣味浑朴天然,都是出
自农家妇女之手;剪纸进入城市后,不仅市民情趣和生活理想要参入剪纸艺术,而千家万户拥挤在一起,相郊成习,需要颇巨;剪纸艺人为了省工,一刀多张便改为刻刀雕刻为主,风格转向精巧,艺人也就不止于妇女了。
然而,时代更迭生活改变和审美转化,传统民间艺术渐渐不能适应现实需要,所以现代新兴剪纸艺术孕育而生。
剪纸是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民间艺术,它用手工刻制,再点染以明快鲜丽的色彩而成。
劳动人民把它作为年节的装饰,贴在纸窗上,所以又叫做“窗
花”。
剪纸代表作品:《车马图》《织布图》
惠山泥人艺术特点:无锡泥人一般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耍货”,也称“粗货”。
采用模具印坯,手工绘彩,造型单纯,用笔粗放,色彩明快,形神兼备。
内容大多以喜庆吉祥题材为主,如大阿福、老寿星、渔翁得利等等,深受群众和儿童喜爱。
另一类是手捏戏文,也叫“细货”,作品取材京昆戏剧中的精彩场面,人物刻画生动,色彩华丽,耐人寻味,适宜人们喜庆赠礼或欣赏之用。
历史上曾盛极一时,如今已很少见。
现在本馆陈列的作品均为无锡名师复制南京博物院所藏清代名家作品,甚为难得。
惠山泥人发展过程:从宋代开始,惠山就有泥人了。
清朝以后,泥人的生产和销售达到了鼎盛时期。
惠山泥人是用惠山脚下的泥土制成的。
这种泥土不仅细腻韧糯,可塑性强,而且千而不裂,弯而不断。
早在北宋照宁七年,苏轼途经无锡,即有“惠泉山下土如糯”的诗句。
无锡惠山泥人相传始于明代,已有四百余年历史。
经艺人们世代艺术实践,形成了无锡泥人的独特风格。
富有江南乡土气息,深受广大群众喜爱。
被誉为“无锡三宝”之一。
惠山泥人代表作品:
惠山泥人代表作品:《大阿福》
年画艺术特点:以木版雕刻,用一版一色传统水印法印刷。
构图丰满,色彩明快,富有装饰性;多用民间故事、吉祥喜庆、神像、戏文、时事为题材,以象征、寓意、夸张手法,来表达人们美好的愿望。
曾广泛流传于江南一带和中国许多地方,而且远渡重洋流传到日本、英国和西德,特别是对日本的"浮世绘"产生了重要影响,被海外媒体誉为"东方古艺之花"。
年画发展过程:年画,是我国特有的一种绘画体裁,是与年俗密切相关的民间艺术,是伴随春庆祈年和驱凶避邪的活动而产生的。
年画起源于春节贴在门上的"桃符"。
殷商时代,是我国巫文化的繁盛期,年头岁尾,先民喜好祭神、祭祖,
形成了一系列的年俗活动。
这就是我国民间最隆重的古老传统"春节"的来历。
春节来临之际,周人将长方形的桃木板绘上神荼、郁垒两门神的画像,悬挂在大门两旁,以镇邪驱鬼、祈福纳祥,即"桃符"。
《后汉书·礼仪志》记载:"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畏之。
"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造桃板著户,谓之仙木。
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荼,右郁垒,俗谓之门神。
"桃符在后来的演化中,逐渐分化为春联及门神画,春联向文字方向发展,门神画向绘画
月图》
苏扇艺术特点:折扇由收则折叠而得名,又因用时需撒开,故又称“撒扇”。
扇骨又称骨子,取材以竹为主,又有檀香木、红木、黄杨、紫檀、乌木、鸡翅木、桃丝木、湘妃竹以及象牙、玳瑁等珍贵材料。
扇骨柄部的造型俗称头形,式样有大圆头、小圆头、平头、玉兰头、琴、燕尾、葫芦、瓶等,花色繁多,以简朴、古雅为妙品。
苏扇发展过程:苏州檀香扇始于明末清初,当时是从折扇演变而来的,一扇在手,香溢四座。
开始,它是以30根薄如竹篾的檀香木片作为扇骨,在扇骨上裱糊纸面,后来改为裱糊绢面。
早在20世纪20年代,苏州的“张卿记”等几家作坊就专门以生产檀香扇著名。
现在的苏州檀香扇玲珑纤巧、富贵华丽、芬芳馥郁,经过锯片、组装、锼拉、裱糊、绘画等十多道工序而成,尤其以“四花”(拉花、烫花、绘花、雕花)的装饰手法见长。
拉花,即在扇骨上锼拉出千变万化的图案,使扇面玲珑剔透,轻盈如纱;烫花又称火笔画、烙画,是用特制的火笔在扇骨上烙出深浅浓淡的图画;雕花分浅刻、浮雕、镂雕等,在大骨上雕刻人物、山水、花鸟或博古等画面;绘花,即在绢面上绘仕女、花鸟等,色彩艳而不俗,富丽大方,有的在泥金扇面上重彩绘画,更是显得华丽富贵,耀目生辉。
苏扇代表作品:绢宫扇、折叠扇、檀香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