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中国现当代文学理论中的本质真实论
中国文学理论
1.艺术真实:文学创造的价值追求之一。
是作家在假定性情境中,以主观感知与诗艺性创造,达到对社会生活内蕴即本质的把握,体现着作家的认识和感悟。
(艺术真实就是生活与人的本质的真实)艺术概括:就是创造既具有鲜明的独特个性、又具有普遍性的艺术形象、即典型形象的方法。
要点有二:首先,是在对富有特征的具体事物的描述中,实现“个别”与“一般”的统一。
其次,在“个别”与“一般”的统一过程中,始终伴随着主体意图的指导,使之成为主体与客体的统一。
2.情感评价:文学创造的价值追求之一。
就是作家表明对笔下对象的情感态度。
其基本要求是高尚的品格与一定的功利取向,诚挚的情态与艺术的呈2.艺术真实有哪些基本特征?它与生活真实、科学真实有何区别?艺术真实指艺术描写揭示出生活本质内蕴。
与生活真实相比,它是内蕴的真实,又是假定的真实。
内蕴真实指它揭示了社会生活的本质;假定真实指它描绘的情景是虚构的、假定的。
与科学真实相比,艺术真实是主观的真实,诗艺的真实。
主观真实指它不象科学真实那样的客观,而是带有浓厚的主观性;诗艺真实指它是运用艺术技巧创造的真实,能引起人的美感。
9.谈谈你对“有意味的形式”的理解。
“有意味的形式”是英国人克莱夫·贝尔提出的形式主义理论,他认为艺术作品各部分、各要素之间以独特的方式组合起来,从而产生“意味”。
我们认为文艺作品之所以有意味,乃是因为它内含着一定的社会历史内容和人类的审美情感,让人从中品味到社会、人生的酸甜苦辣。
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社会事物与自然现象的形式作用于人,久而久之,某种形式就成为某种内容与情感的固定的表现符号。
当人们再接触到这种符号形式时,就唤起相应的审美经验与心理结构,觉得有意味。
2.艺术发现:是作家被内在积累的材料所引发,并与主体当前由于某种“关注”而形成的心理趋向、优势兴奋中心相联系,突然间向外在事物、事件、现象的投射。
3.创作动机: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造文学活动的一股内在动力。
文学理论复习思考题(上)
文学理论的性质:具有实践性、人文性和科学性。
文学理论的研究方法:文学理论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
论,吸纳和借鉴古今中外一切科学的文学研究方法,有哲学的方法、社会学的方法、心理学
的方法、语言学的方法、价值学的方法、信息论的方法、文化学的方法。
文学批评:是文艺学的一个分支,它通过对一切文学现象,特别是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
客观规律,具有
。(实践性、人文性、科学性)
4.文艺学包括三个各自独立又相互联系的分支,它们是 ,
,
。(文
学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
二、名词解释
文学理论:文学理论是一门研究文学特性和普遍规律的人文学科。它与文学发展史、文
学批评一起共同构成文艺学(或称文艺科学)。它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性质和方法。
文学理论的对象:文学和文学活动。
4、“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 总和。”
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体现的就是人的本质是各种社会关 系的有机统一,而不是各种社会关系的简单相加或某种社会关系的重复。各种社会关系在有 机统一的联系中不是并列的、平等的,它们在决定人的本质方面发挥不同的作用。在各种社 会关系中,物质关系,特别是生产关系是最基本、最主要的,它决定和制约着其他一切社会 关系,因此也对人的本质具有最重要的意义。
第一章文学本质论[整理]
第一章 文学本质论第二章 文学特征论一、术语: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意识形态 抽象思维 形象思维 二、知识:1、 社会结构图式及文学在其中的位置。
2、 “政治”的中介作用。
3、 文学反映社会生活的基本方式。
4、 艺术的分类标准及分类。
5、 把握文学本质的三个层面。
三、思考题:1、社会结构的整体构成如何?2、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如何表现出相对独立性?3、经济基础对文学的制约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4、文学如何对经济基础产生反作用?5、为什么说书本知识只是“流”,而不是“源”?6、文学作为一种审美意识形态,它有哪些特点?7、试与绘画艺术比较,说明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特征。
8、试与音乐艺术比较,说明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特征。
一、术语: 形象性 赋比兴 陌生化 典型性 典型人物 典型环境 典型化 意境 生活真实 艺术真实 倾向性 形象大于思想 二、知识:1、文学的四大特征。
2、" 熟悉的陌生人"的提出及含义。
3、典型化的原则。
4、塑造典型人物的三种基本方法。
三、思考题:1、文学形象有哪些特点?2、什么是典型人物?什么是典型环境?3、典型环境对于塑造典型人物有何意义?4、什么是典型化?试从个性化与概括化辨证统一的角度来说明典型化的规律。
5、作家创造典型人物有哪几种方法?试举例说明。
6、何谓意境?它有哪几个方面的内涵?7、为什么说艺术真实比生活真实更高?8、怎样理解作者的主观倾向和作品的客观意义不相一致的问题? 第三章 文学功能论第四章 文学发展论一、术语:认识功能 教育功能 娱乐功能 审美功能 二、知识:1、“寓教于乐”。
2、“为艺术而艺术”。
3、“熏、浸、刺、提”。
4、“兴、观、群、怨”。
三、思考题:1、什么是文学的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审美功能、娱乐功能?2、怎样理解“寓教于乐”这一命题?3、能否将文学的娱乐功能等同于一般的感官快一、术语:摹仿说 游戏说 巫术说 表现说 劳动说 二、知识:1、目前探讨文艺起源通行的做法和途径是什么?2、劳动说的基本内涵。
浅析中国现当代文学
网络文学在未来的发展中有着广阔的前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普及,网络文学的创作和传播方式将更 加多样化和个性化。同时,随着读者对高质量文学作品的需求增加,网络文学的质量也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01
地域特色
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常常带有地域特色, 表现出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和特点。
02
03
风格多样
文学作品的风格多样,包括现实主义 、浪漫主义、现代主义等,每种风格 都有其独特的语言特点。
叙事技巧与结构安排
叙事视角
文学作品采用不同的叙事视角,如第一人称、第三人称等,以呈现 故事的不同层面和角度。
情节安排
文学理论的创新
现当代文学在理论探索方面 取得了显著成果,为后世文 学理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
路和方法。
文学创作的繁荣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繁荣发展 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 的素材和灵感,推动了文学 创作的不断进步。
06
当代文学发展趋势与展望
多元化发展趋势
文学流派与风格的多样性
中国当代文学在发展中形成了众多文学流派和风格,如现 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呈现出多 元化的特点。
重要作家与作品
重要作家
中国现当代文学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作家,如鲁迅、茅盾、巴金、老舍、钱钟 书等。他们的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代表作品
《狂人日记》、《子夜》、《骆驼祥子》、《围城》等。这些作品不仅具有深 刻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而且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历史背景和人民的生活状态 。
02
启蒙意识
文学作品通过描绘社会现实、揭示人性弱点,引导读者思考社会问题,启蒙了人们的意 识。
从文学接受的角度看文学的真实
从文学接受的角度看文学的真实对于文学的真实性这个问题,众多的文学理论著作都只从文学作品本身出发来思考。
但我们认为对于文学真实性这一文学的本质属性应该更多地从文学接受的角度来思考。
因为:一、从接受角度看文学真实是必要的文学活动的整个运作流程,并非仅仅是作家的创作即文学作品的生产活动,同时还包含文学作品的传播、消费与接受活动。
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化大生产的一般原理,广义上的生产应包括狭义上的生产和分配、交换、消费等四个环节。
与此相适应,广义上的文学生产也应该包括创作、出版、发行和阅读等诸多要素。
而且文学作品只有经过传播、消费与接受活动,才能成为现实的文学作品,文学作品的价值才能得到实现,文学活动才能称之为一个完整的过程。
因此,我们在考察文学活动本质属性之一――文学真实性的时候不应该只注视着文学生产这一环节的结果即文学作品,而应该更多地联系着文学活动的其他过程来考虑,尤其是文学接受这一过程。
对一篇具体的文学作品,我们说它真实与否并不是由作家及其作品本身所能评价的。
它的真实性的评价权往往掌握在文学接受者――读者手中。
然而作为这一特定的文学作品的接受者要对作品做出一定的评价,他首先要做的工作便是阅读和鉴赏这篇作品。
同时由于接受者个人的主观因素,从而使得接收者所做出的结论往往带有一定的主观性。
因此,文学作品的真实就会因接受者的不同而带上一种强烈的主观色彩。
文学的真实也就成为文学接受者主观的真实。
正是因为这种主观的文学的真实使得我们在考察它时必须注重文学接受这一层面。
以赵树理先生的小说为例,我们说赵树理小说如果不能出版发行,没有读者的阅读,那么我们根本无从谈起它的真实性。
因为赵树理小说本身并不能对它自身的真实性做出评价。
对它做出评价的是我们这些读者即文学接受者,且只有在我们阅读以后才能做出评价。
赵树理小说在五六十年代无疑被人们看作是建国初期中国农民生活发展的真实写照,然而,在今天的文学评论界却存在相当一部分同志认为赵树理作品只是政治宣传品。
(完整版)文学理论 文学的真实性和倾向性
本节知识点
1、什么叫生活真实? 2、什么叫艺术真实? 3、你如何理解艺术的假定性? 4、为什么说艺术真实是主客观的统一?
文学的真实性
——文学本质论(三)
一、真实性与假定性
(一)艺术真实和生活真实 生活真实,是指现实生活中实有的人和事,也
就是供文艺创作使用的素材和原型。 艺术真实,是指以生活真实为的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它能够显现出现实 生活某些方面的本质和规律。
一、真实性与假定性
(二)艺术真实不同于生活真实,艺术真实依 托于艺术的假定性。
艺术的假定性绝非虚假性、虚幻性,她所把握 的是生活的本质、主流和规律,她是通过特殊 的审美心理和艺术形式造成一种距离感、超越 感和自由感,同时也造成一种审美的愉悦感。
一、真实性与假定性
艺术的假定性一方面出于在文艺创作和审美活 动中人的审美心理规律对于客观规律的干预和 扭曲;另一方面也出于文学艺术的形式规律对 于生活规律的限制和修正。
二、真实性与逼真性
其次是因为文学艺术往往能够表现那些在实际 生活中刚刚萌芽,还没有形成气候、甚至还没 有为人所觉察的新生事物,通过形象对这些新 生事物的未来发展作了有声有色的预演。
三、艺术真实的内在构成
艺术真实是主客观的有机统一,艺术真实既要 有客观现实的基础,又要经过人的心灵创造; 既要揭示现实生活的本质规律,又要饱含作家 艺术家的思想感情,表达人们普遍的社会理想 和生活愿望;既要遵循现实生活的逻辑,又要 遵循人的心理逻辑。
三、艺术真实的内在构成
如果进一步加以剖析的话,则可以分为主观和 客观两个方面,从客观方面看,艺术真实是客 体的外在形象与内在本质的统一,即“形”与 “神”的统一;从主观方面看,艺术真实是主 体的情感生活与理性思维的统一,即“情”与 “理”的统一。总之,艺术真实就是形、神、 情、理四者的完美结合。
《现当代文学》答疑题
中国现当代文学1答疑题1、第一次文代会召开的内容与意义。
答:第一代文代会是中国当代文学开端的标志。
在此次会议上成立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同时确立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今后全国文艺工作的总方针,确定文艺为人民大众,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为全国文艺运动的总方向。
第一次文代会对国统区和解放区文艺工作的总结,实际是为建立新中国的文学范式提供了历史经验。
因此可看到建国初期文学创作始终带着解放区文艺地影子。
2、什么是“双百方针”?它给新中国文学的发展带来了怎样的影响?答:“双百方针”指的是毛泽东于1956年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这一方针是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八大正确路线的制定的背景下提出的。
它的提出是以发展马克思主义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为目的的。
它是人民内部的自由在文艺工作和科研工作领域的表现,文艺工作者在为工农兵服务的前提下,可以运用自己认为最好的方法来创作。
它的提出为文艺界解放思想、繁荣创作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文艺理论批评和文学创作逐步活跃起来。
这种活跃主要表现在理论与创作两方面。
在理论上,努力摆脱教条主义的束缚,对于历来争论很多的问题进行了再认识和新的探索。
出现了较有影响的评论文有秦兆阳《现实主义——广阔的道路》、钱谷融《论“文学是人学”》等。
在创作上,则实现了三个突破:①敢于大胆正视人民内部矛盾,揭露生活中的矛盾冲突,突破了“无冲突”论的禁锢。
如:王蒙的《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②发挥讽刺的积极作用,突破了人民内部不适用讽刺这一文学手段的囿见。
如:秦似的《比大和比小》;③创作题材不断扩大,突破了回避描写爱情或爱情不能作为作品题材的禁区。
如:宗璞的《红豆》。
3、请分别评述建国后三次重大的文艺批判。
答:①对电影《武训传》的讨论与批判:1951年对电影《武训传》的讨论与批判是建国后文艺界第一次重大的文艺论争。
毛泽东认为,全国对《武训传》的热烈赞扬反映了我国思想文化界的严重的思想“混乱”,因而参与修改、撰写了《人民日报》社论。
现当代文学思潮论文
现当代文学思潮论文随着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现代文学的形式也越来越丰富。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现当代文学思潮论文,供大家参考。
现当代文学思潮论文范文一:现代文学及其教育意义思考现代文学具体指在中国社会内部出现一定的历史变革影响下,广泛接受外来文学思想而逐渐形成的新文学形式,不仅使用现代化的语言反映了我国现代社会的科学民主思想,而且在艺术形式以及表现手法方面都与传统文学具有较大差异,并且在新时期出现了现代小说、话剧、散文诗、新诗和报告文学等文学体裁,具有现代社会意识形态特征,与世界文学潮流一起构成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社会文学形式。
现代文学的教育意义,在我国研究较早,现阶段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下面本文就对其进行具体分析。
一、现代文学教育意义研究关于现代文学在教育领域的影响和对当今社会的教育意义,许多学者在研究中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其中影响力较大的为武永明对张志公文学教育思想的分析,认为其站在促进现代社会健康发展的高度思考当前我国语文教育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较为实用的看法,特别是其在文学教育功能方面的论述,对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化发展产生着深远影响。
郭虎妹也在其硕士阶段的研究中指出现阶段我国职业教育领域语文教学存在的缺陷,且在综合分析后对语文教学进行了重新定位,站在文学阅读的角度,探究了现代文学教育对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方面的重要意义,最终提出了较为科学的多维度文学观念,将西方文学的教育批评方式引入到职业学院的语文教学中,有助于进一步提升文学教育的影响力[1]。
此外还有诸多学者也对现代文学及其教育意义进行了分析,不仅丰富和现代文学教育意义的研究内容,也对我国高校现代文学教育课程的开展提供了相应的指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现代文学的教育意义文学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是一个无争的事实,并且文学的教育意义对我国各个时期的人才培养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一)现代文学是一种艺术形式和审美对象阅读现代文学作品,不仅是为了接受文学作品中的教育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感受文学作品的娱乐作用和审美能力,也就是说,通过分析文学作品所塑造的生动形象,优美的文学意境以及积极向上的生活趣味等获得自由的文学享受,进而体会审美主体的自由和自豪之感,这在本质上表现出对现代文学教育意义的升华。
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
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 >触发我们编写这部《中国当代文学史新编》的激情,首先是来自对 目前文学史价值观 念混乱的不满。
同时,我们在教学和科研中,深深地感到因为没有一部好的文学史教 材 而误人子弟的内疚。
首先遭遇的就是对十七年文学和文革文学的价值定位问题。
出乎我们意料之 外的是,一方面,在中国当代文学史的教学和科研领域里,十七年文 学和文革文 学中的极左思潮还没有得到真正学理上的清算,人文科学知识体系与 人文精神还没有 得以真正渗透于我们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之中,许多大学的教学还在沿 用着二十多年前的 旧教材;而另一方面,更新一代的学者和一些当代文学史的治史者们 却又以令人惊愕的 姿态,从新左派和后现代的视角来礼赞文革文学和十七年文学的红 色经典了。
当文学史在这个时代里被虚假的解构和被纷乱的多元化的学术背 景搞得无所适从时,我们认为有必要为真正的重写文学史来一次思想 观念和方法的清理 与正名。
尤其是作为一部大学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科书,若能为莘莘学子们提 供一个自 由而开放地以现代意识认识文学历史的窗口,给他们一把衡量历史事 物的标尺,便是我 们着意编写这部文学史的莫大欣慰了。
因此,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问题就是如何确立文学史的价值体系;如 何从学理和教 科书的角度来建构其理论框架和体例规范;如何在重新发掘与整合文 本资料时实现历史 叙事的还原与创新;如何用新的且较为恒定的审美意识去解决当代文 学史 50 年中对文学 作品分析的错位性诠释,等等,这些难题都是我们需要给出明确答案 的。
杜威说过历史无法逃避其本身的进程。
因此,它将一直被人们重写。
随着新的当 前的出现,过去就成了一种不同的当前的过去。
[1]235 然而,当克罗齐的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成为一句抵挡与攻击一切客观价值规范的盾和剑时, 近些年所谓重 写文学史便十分随意与轻率,文学史就在多元化的幌子下变得十分无 序而可疑了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姿态来完成一部新的文学史教 科书的写作呢? 中国当代文学史是一段距离我们很近而又已经成为过去的历史。
关于文学本质的认识
关于文学本质的认识汉语1101班孙贺媛文学本质问题,自有文学思想开始就是人们思考与追问的对象;文学是什么,是过去所有文学理论专著和教材首先回答的问题。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外文学理论发展的历史,就是人们不断思考、追问和回答文学是什么的历史。
要探讨文学的本质,我们首先要面对文学的事实,也就是它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客观存在的具体现象。
可以说,文学是通过文本的中介联系着作者、世界、读者等方面的感性的复杂存在。
是一个凝聚着审美经验的语言文本,这就是文学的事实。
在不同的历史与文化语境中,文学事实表现出特殊的风貌,作者、文学作品、读者都呈现出具体的新形态,中国的文学事实不同于西方的文学事实,古希腊的文学事实也不同于18世纪、20世纪的文学事实。
人们面对文学,总是在面对具体可感的文学事实。
人们对文学的本质的认识就是立足于这些文学事实基础之上的。
这里,我们不妨从以下四个方面探讨文学的本质问题:一.文学是对社会生活的反映(从“世界与作品”的关系认识)这一观点来源于生活本质论文学本质观,主要指从文学与生活关系的角度去观察问题,以反映论为其理论基础。
早在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就提出了著名的摹仿论,认为艺术是对自然地摹仿,并主张要摹仿生活中的好人,这可视为生活反映论文学本质观的源头。
从文艺复兴到十七、十八世纪,西方文论史上出现了占压倒性优势的“镜子说”。
莎士比亚将“镜子”看成是文学自始至终的目的,他在《哈姆雷特》中通过剧中主人公哈姆莱特之口表达了他的这一文艺主张:“自有戏剧以来,它的目的始终是反映人生,显示善恶的本来面目,给它的时代看一看它自己演变发展的模型。
”①在莎士比亚那里,文学始终是人生的镜子,时代的镜子。
十八、十九世纪“再现说”开始流行,俄国批评家别林斯基认为,文学的本质就是真实地再现生活,“我们要求的不是生活的理想,而是生活本身,象它原来的那样。
”②在别林斯基看来,只要再现了生活,反映了生活的原样,作家就已完成了他的使命,文学也就实现了它的目的。
文学理论原题
1.文艺学:①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
②文艺学包括文学理论、文学史和文学批评,三者相互包含,密切联系。
③文学史以文学的产生、发展和演变状况为研究对象;文学理论以哲学方法论为指导分析文学的性质、特点和一般规律;文学批评是按照一定标准对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所做的研究、分析、认识和评价。
(百度)2.文学理论:①文学理论是一门研究文学特性和普遍规律的人文学科。
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是文学和文学活动。
②文学理论具有实践性(从文学活动的实践中总结出来,随着文学活动的实践发展而发展,接受文学活动的检验)、人文性(对文学的人文精神予以研究和评价,不可能价值中立,反映着阶级性)、科学性(揭示的是文学活动的客观规律,必须接受文学活动实践的检验,其知识系统与时俱进)。
③文学理论因研究的具体对象和内容不同而方法各异,有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等。
P23.文学四要素:美国艾布拉姆斯在《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中提出文学的四要素分别是生活、作品、读者、作者,四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社会生活是文学产生的源泉,作家是文学创作的主体,作品是文学的载体,读者和批评者是文学的接受者、鉴赏者、再创造者。
作家根据生活素材创作出文学作品,经过读者和批评者的阅读和接受,完成文学活动过程。
P24.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产生的历史条件:①当时文学创作情况:19世纪40年代是西欧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及国际工人运动蓬勃兴起的时期,第一次工业革命带来社会各方面变革及文化交融,文学出现世界性的发展与变革,现实主义创作达到新高峰,出现具有社会主义倾向的文学。
②马克思自身文学修养:马克思与恩格斯吸收了康德和黑格尔的美学思想,批判继承了古希腊、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各个历史时期的哲学和美学思想。
他们具有很高的文学修养和鉴赏能力,并且一生都在关注文学活动的发展。
马克思在青年时代就参加过文学团体,公开发表过诗歌、散文、剧本(《乌兰内姆》)、小说(《斯科尔皮昂和费里克斯》)等。
文学本质论的三个基本要素
文学本质论的三个基本要素文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人类情感和思想的表达方式。
在研究文学的过程中,学者们提出了许多理论和观点,以揭示文学的本质和特点。
其中,文学本质论是一种对文学本质进行探讨的理论,它认为文学具有三个基本要素:主观体验、艺术形式和社会价值。
本文将从这三个要素出发,对文学的本质进行深入分析。
一、主观体验主观体验是文学的核心,它是作家通过自己的感知、思考和想象所创造出来的。
在文学中,作家通过个人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以及对世界的观察和思考,将自己的内心世界与读者进行交流和分享。
这种交流和分享的方式是通过语言和文字来实现的,作家通过文字的力量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传递给读者,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在文学作品中,主观体验表现为作家对人生、社会和自然等方面的思考和感悟。
作家通过对人物形象、情节安排和语言表达等方面的塑造,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融入到作品中,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作家的真实感受和情感体验。
通过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读者可以深入了解作家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作家对人生和社会的独特见解和思考。
二、艺术形式艺术形式是文学作品的外在表现形式,它是作家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转化为艺术形象的方式和手段。
在文学创作中,作家通过对语言、结构、节奏和形象等方面的运用,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转化为艺术形象,使作品具有美感和艺术性。
在文学作品中,艺术形式表现为作家对语言的运用和艺术结构的构建。
作家通过对语言的精准运用和形象的生动描绘,使作品具有感染力和表现力。
同时,作家还通过对节奏和韵律的掌握,使作品具有节奏感和音乐性。
此外,作家还通过对故事情节的安排和艺术结构的构建,使作品具有完整性和内在的逻辑性。
三、社会价值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和抒发,它具有丰富的社会价值。
文学作品不仅仅是作家的个人情感和思想的表达,更是对社会现实和人类命运的思考和反思。
通过文学作品,作家可以传递自己的价值观和社会观,引起读者对社会问题和人类命运的思考和关注。
文本下的文学本质论
文本下的“文学本质论"摘要:文学作为一种特殊的与人类膜系密切的精神活动一直真实而生动地存在着.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没有放弃对于文学本质的撂求。
笔者提出对文学本质论的探讨应该着眼于文学本身。
即以具体的文本——文学作品作为探讨文学本质的立足点和根本。
语言性是客现的文擘实体属性.作为文学物质媒介的语言.在一定层面上直接构成了文学本身。
审美是文学自身独立自由的重要标志.文学的审美性解释了文学创造活动的独特魅力,也是文学的根本属性。
文学是人类主观意志的产物。
总要表现生活.指向客观世界。
关键词:文学本质;文学语言:审美;主观反映文学是什么?理论界对于连一问题的探讨由来巴久.该问题的产生自然而然地将人们的思想引向了文学本质.它的出现是文学理论构建自身体制的必然需要。
如果没有文学本质论。
一种文学理论就是不完整的。
卡勒说:。
文学性的定义之所以重要,不在于作为鉴定是否符合文学的标准.而是作为理论导向和方法论导向的工具.利用这些工具,阐明文学最基本的风貌”。
f q人类只要存在,就曲须努力地认识世界。
戈学作为一种特殊的与人类联系密切的精神活动一直真实面生动的存在着。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没有放弃的对于文学本质的探求,正是基于人的自然秉性。
基于人作为社会关系存在物的迫切而焦虑的知识产物。
而今.当我们再次对于文学本质这一客观存在的事物进行探讨时.应该坚持的是对具体的而不是事实上不存在的抽象的文学进行本质研究。
我们坚持对具体的而不是事实上不存在的抽象的文学进行本质研究。
也就是说,我们确定了的研究对象.不是抽象的不存在的罗列的虚无的概念,而应该悬具体、鲜活、生动、有气息的生命体。
笔者认为.对文学本质论的探讨应该着眼于文学本身。
即以具体的文本——文学作品作为探讨文学本质的立足点和根本。
这是园为文学作品是承载文学思想形式功能的唯一载体.在可供研究的文学材料中.文学作品永恒持久的特性无可替代。
韦勒克和沃伦强调“文学理论如果不根植于具体文学作品的研究是不可能的”。
中国现当代文学
目录
中国现当代文学概述 重要作家及其作品 文学理论及批评 文学与社会文化 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影响与展望
01
CHAPTER
中国现当代文学概述
定义
中国现当代文学指的是自20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巨大变革,逐渐形成的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文学体系。
特点
现当代文学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关注社会现实问题,反映人民心声,同时吸收传统文化的精髓,借鉴西方文学的技巧和手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中国现当代文学在叙事方式、主题表达等方面为全球作家提供了新的创作灵感,激发了跨文化背景下的文学创新。
丰富世界文学多样性
中国现当代文学以其独特的文化背景和审美视角,丰富了世界文学的多样性,为全球读者提供了新的阅读体验。
对世界文学的影响
中国现当代文学在探索现代性的过程中,注重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为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提供了启示。
批评实践的局限性
批评实践受到主观性和个人偏好的影响,需要在客观性和主观性之间寻求平衡。
文学批评的实践
04
CHAPTER
文学与社会文化
政治对文学的塑造
政治力量在文学创作、审查和传播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塑造作用,影响了文学作品的风格、主题和形式。
文学的政治批判
一些文学作品通过批判和反思政治制度、社会现象和人性问题来表达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
起步阶段
02
CHAPTER
重要作家及其作品
01
02
03
04
总结词
鲁迅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作品深刻反映了社会现实和人性的复杂性。
《呐喊》
这部小说集以揭示社会矛盾和民族危机为主题,包括《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经典篇目。
浅论文学的形象本质
浅论文学的形象本质/h1文学的本质是形象。
因为第一,文学语言的特性是它的构象性,本身并不是自足的,而是指向外部世界,目的在塑造形象,表现生活的感性形态,因此语言不能成为文学的本质。
第二,文学的外在表现形式和内在存在形式都是形象。
认为文学的本质是形象,可能遇到来自两个方面的反驳。
一是认为形象没有普遍性,一是认为形象没有特殊性。
但认真分析,这两种说法都是站不住脚的。
近些年来,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理论界不大谈文学的本质问题,有的学者干脆回避或否认文学的本质问题,然而本质问题却依然存在。
文学理论不是杂多观点的偶然堆积,而是系列观念的有机组合。
在这种组合中,总有几块基石存在,整个理论体系便建立在这些基石之上。
文学本质便是这样的基石之一。
对文学本质的不同看法,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文学理论的基本走向,而且决定着文学理论的具体内容。
因此,在对文学本质的看法日益模糊、混乱的今天,重新探讨文学的本质问题,不能说是没有意义的。
一讨论文学的本质,首先有一个讨论的角度和出发点的问题。
因为文学是复杂的,任何复杂的事物其本质也不会是单一的。
不同的角度和出发点,得出的结论也肯定不会一样。
国内一般从意识形态的角度探讨文学的本质,从而得出文学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更具体地说,是一种用语言来塑造形象的审美的意识形态的结论。
这种学说着眼的主要是从人类的整个活动中将文学区分出来,进行的是一种形而上的探讨,未能深入到作品之中。
而文学作品乃至整个文学活动作为一个具体、复杂、系统的整体,对其本质的探讨不能仅仅着眼于整个的人类活动,满足于将它与人类的其他活动区分开来,更应着眼于其本身,从中探索出更为符合其本性的结论。
由此可见,意识形态说虽然正确,但也不是没有局限,它透视了文学本质的一个方面,却忽视了其他的方面,而且就文学本身来看,有些甚至是更重要的方面。
笔者以为,探讨文学本质的最重要的角度与出发点,应当是也只能是文学作品。
这不仅是因为在文学四要素中,作品处于核心的地位,也是因为作品是文学的思想、形式、功能等唯一的具有物化形式的载体,还因为在供我们研究的文学材料中,作品是最为可靠、最为准确、最为长久、也最便于操作的一个组成部分。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及重要观点汇总
文学理论名词解释及重要观点汇总1.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按照艾布拉姆斯的观点,文学活动应由四个要素构成:世界、作者、作品、读者。
这四个要素在文学活动中形成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整体关系。
2.物质生产发展与艺术生产的不平衡关系:马克思和恩格斯多次阐述并强调的问题。
即艺术伴随生产劳动而产生,并伴随生产劳动的发展而发展,但艺术发展的进程也有特殊的情况,就是它的发展同经济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有时快些,有时慢些,有时甚至与生产成反方向的发展。
两种体现:某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在生产发展相对低级的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它的繁荣阶段也就过去了,如古希腊神话和史诗;另一种情况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并不是成正比例的,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可能在文学艺术上反而领先,比如18世纪德国和19世纪俄国。
说明了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
3.含蓄和含混:文学的话语蕴籍性表现在这两种修辞形态。
含蓄是表达上的小中见大,含混是阐述上的一中生多。
4.艺术生产:人对世界的审美活动,意识形态生产。
建立在对现实世界的真实感受的基础上,以审美情感去体验、发现和反映世界的美,并创造出美的精神世界,让人不仅从中受到美的陶冶、而且认识世界、弘扬人的价值。
在各种精神生产中,艺术生产是一种最富于创造个性的“真正自由的劳动”。
5.话语蕴藉: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语言与意义状况的概括,指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活动所包含的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主要有两层意思:一是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含蕴性质,二是具体的本文带有话语含蕴性质。
6.文学:是显现在话语含蕴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三种不同概念,广义文学(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和作品的总称,包括今天所谓的文学和政治、哲学、历史、宗教等一般文化形态)狭义文学(是指今日通行的文学,即包括情感、虚构和想象等综合因素的语言艺术行为和作品,如诗、小说、散文等)折中义文学(介乎广义文学和狭义文学之间而又难以归类的口头或书面语言作品)7.艺术发现:作家在内心积累了相当多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无意识依据自己认识生活和评价生活的思想原则和审美趋向,对外在事物进行观察和审视时所得到的一种独特的领悟。
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第2版)笔记和习题详解(第7章 寻求历史与现实的呼应)【圣才出品】
第7章寻求历史与现实的呼应7.1复习笔记一、历史题材创作的繁荣(一)历史题材创作繁荣的原因1.以“双百”方针提出为标志的文艺政策的调整,打破了无形中形成的题材方面的禁忌,为历史题材创作的繁荣局面的出现提供了可能;2.1957年的反右运动,文艺界对“现实主义深化论”、“干预生活”的文学思潮的批判,又形成了新的禁区,使得作家不得不回避直面人生、指陈时弊的创作,转向历史,以曲喻隐指的方式表达他们对现实的多层次的体验与感受;3.1949年以后由于对“新生活”的陌生,在写作上出现了平庸乃至停滞的现象,历史题材创作为他们提供了新的领域。
(二)历史题材创作的类型1.在“古为今用”的原则下创作的为当时政治路线、现实政策服务的作品;以郭沫若的历史剧《蔡文姬》、《武则天》,曹禺的《胆剑篇》和姚雪垠的《李自成》为代表。
2.借历史题材曲折地表达自己心曲的“个人话语”的作品;以田汉的《关汉卿》,陈翔鹤的《陶渊明写<挽歌>》、《广陵散》,黄秋耘的《杜子美还家》《顾母绝食》、《鲁亮侪摘印》,冯至的《白发生黑丝》,姚雪垠的《草堂春秋》为代表。
3.带有强烈的民间趣味与民间意识的作品。
以吴晗的《海瑞罢官》为代表。
(三)关于历史剧问题的讨论60年代初,理论界由历史剧创作是否应该忠于史实引发了一场关于历史剧问题的讨论。
这场讨论涉及到如何坚持唯物主义历史观塑造历史题材的问题即是否可以改动史实本身。
1.讨论过程(1)史学家吴晗区分了“故事剧”与“历史剧”,认为历史剧必须有历史根据,人物、事实都要有根据,不许可虚构夸张;(2)李希凡不同意吴晗的观点,认为历史剧“是艺术而不是历史”,因而“在忠于历史生活、历史精神的本质真实”前提下,可以对一些历史事实、历史细节加以虚构夸张。
2.讨论结果这场争论导致了茅盾的《关于历史和历史剧》这篇重要论文的产生,他认为“历史剧既应虚构,亦应尊重历史;虚构而外的史实,应尽量遵守事实,不宜随便改动”。
3.评价(1)正面评价①从整体上看,这场论争在遵守共同前提的情况下,默认了“历史剧的任务不仅仅是反映客观的历史真实,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历史的真实,从中取得教育和鼓舞的作用,有利于今天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②这场论争承认了根据现实政治需要来重新塑造历史形象的合法性与权威性;(2)负面评价①这场讨论很难从理论原则上阻止历史剧创作任意地古为今用、不尊重历史事实的态度;②这场讨论没有为真正的文学杰作的产生创造条件。
文学理论知识要点 考研总结
第一编导论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第一节文学理论的性质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根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三个分支: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
什么是文学理论?三个方面学科归属:文艺学三分支之一,与其他分支密切联系,通过对文学问题的审视和对文学一般性普遍规律的研究,指导、制约其他分支,但它本身又必须建立在对具体特殊作品、作家、文学现象的研究上。
对象与任务:1文学活动开展论2文学活动本质论3文学创作论4文学构成论5文学接受论应有品格:实践性、价值取向〔民主,科学,现代〕文学四要素:世界,作品,读者,作家信息学,文学文化学。
表达: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文学生产文学价值文学消费文学活动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第一节马文学理论的基石马义文学理论的基石:文学活动论,文学反映论,艺术生产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艺术交往论*马义文学理论的根基: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3当代性第二编文学活动第三章文学作为活动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在生产劳动中,人改造了自然,使自然变成了人化的自然;同时,人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也改造了自己,丰富了自己。
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1 生活活动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感情关系2 生活活动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3 生活活动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确实证物质实践文学活动的地位:生活活动理论性精神活动〔非意识形态性精神活动〕精神活动伦理性精神活动〔意识形态性精神活动/审美性精神活动观念性上层建筑〕模仿论:艺术的起源和作用主要在于模仿,不仅反映事物的外观形态,也反映了内在规律和本质。
2 作者本质论:文学是作者心灵的表现,高扬“文学天才〞的作用。
3 作品陌生化:强调作品语言与现实之间的距离,认为文学创作的过程就是通过“扭曲语言〞使现实生活陌生化的过程。
文学本体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世界或作者。
作为本体的“作品〞并不是指内容或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而是仅仅指作品形式,即语言学和修饰因素。
现当代文学思潮
准确地说,现实主义挑战的是浪漫主义的艺术成规,卫姆
塞特和布鲁克斯在《西洋文学批评史》中就把现实主义理 解为19世纪中叶的一种逆动,它抵制不现实的各种事物, 迪朗蒂和尚弗勒里继承了30年代普朗什抵制浪漫主义的思 想,尖锐地攻击雨果、缪塞、维尼等浪漫派作家,指责他 们无视自己的时代,企图从往昔的岁月里掘出僵尸,再给 它们穿上历史的俗艳服装。‚现实主义者则拒绝这种诗的 谎言‛。因此现实主义是作为浪漫主义的对立面和论辩敌 手出现的,它本源地含有反对幻想和伪饰崇尚真实的意义。
主讲人:禹权恒
绪论
一、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研究对象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现象,它
既与中国现代文学有着不可分割的血肉关系,又有自 己独立存在的规范。 国内学术界较为普遍的看法是,中国现代文学思潮是 指中国现代文学中出现的某种社会思想倾向。但在实 际研究中又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是将中国现 代文学思潮的所指理解得较为宽泛,认为中国现代文 学是指“五四”至1949年中国各种文学事实中出现的 有一定影响的思想倾向;另一种则将其所理解得相对 狭窄,
二、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本质及特征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本质是在特定的时空中,以文学
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具有一定社会意义的文化思潮。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特征 1、首先,它是建立在崭新的历史与逻辑基点上的文化 思潮。这个历史基点就是“人的发现”;逻辑基点就 是“人的意识”。这一点是中国现代文学思潮最根本 的特征。 2、其次,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直接受到外国文学思潮的 影响。这也就决定了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的又一个重要 而明显的特征:开放性。
1、鲁迅小说 2、萧红小说《生死场》《呼兰河传》 3、曹禺《雷雨》《日出》《原野》 4、张爱玲小说《金锁记》《倾城之恋》《茉莉香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讨中国现当代文学理论中的本质真实论
文学理论中的重要问题就是艺术的真实性,此问题也是长久以来倍受文学理论批评家的注重。
特别是现实主义文学理论,其真实性的研究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这主要是因为现实主义文学理论与现实有很相近的关系。
一、文学本质真实论在不同时期的发展
文学理论中的本质真实论的诞生是在中国特殊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文学和政治想结合的产物。
我国自古以来,都有重道的传统,在近现代的表现尤为突出。
孔子的温柔敦厚到文者以明道被柳宗元提出,再到梁启超的小说与群治之关系,这些都表明了文学的宣教功能。
然而必须要强调的是这些并未与文学的真实性有直接的关系。
中国古典文论中对文学的真实性的论述,主要是作者自己感情的一种阐述和发表。
一直到文学革命期间,文学的真实性也还仅仅是停留在科学观察意义上的层面上,当时最具说服力和影响力的说法就是实地观察和客观描写。
到后来文学革命的兴起,文学的真实性就开始于政治有了联系,这也是在中国的文学史上首次出现了文学本质真实论的概念,这区别于以前的文学宣教和载道的要求,已经转化成为了一种创作时候的准则。
本质真实论从理论的角度看,之所以可以成为人文学的核心,主要是因为它用世界观取代创作方法,把艺术的把握和社会科学中的对阶级、政治本质和历史真理的探求等同起来。
在世界观决定论下,政治和文学统一了。
而这种观点和看法的错误就在于将政治、阶级和创作方法直接与本质真实论相提并论,而没有去在意艺术它自身的特殊性。
从1933年以来,在苏联文学理论的影响下,周扬开始率先注意到文学的特殊性,他在理论上做出了较为辩证的解释,但是在中间依旧存在着很多尚未解释清楚的问题。
胡风发表了和周扬较为类似的看法,从此,艺术的概括、抽象和集中等,成为了解释文学创作最为有力的专业术语。
明确的具有无产阶级政治倾向的本质真实论是在左翼时期出现的,这短时期奠定了文学的社会本质的基调,也就是人们开始用非本质和本质的眼光来看待文学中的社会思想性的问题,这样文学艺术开始走上了理性的社会认识,开始了本质的抽取和概括。
在抗战时期,本质真实论开始在全民族抗战的背景下发生了微小的变动,阶级性的本质和内涵有了很大程度上的淡化。
1942年延安整风以后,阶级论的文化观在解放区内重新占据主导,本质真实论中间的阶级本质得到了空前的强化,周扬、艾青等人意识到这个问题。
在延安整风过程中最具有影响力的就是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的标准的提出,这使文学本质真实性开始有了理论依据,这也是政策上强有力的保证和支持。
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延安整风中的精神和思想开始在统一的政权下得到实施和继承。
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观念下,涤荡和清楚了以往存在和残存的封资修的文学思想,政治挂帅成为了这一时期的主要的术语。
这一阶段中,文学本质真实性的阐述更为深入,也有了自身的逻辑性。
新时期,文学理论开始有了多元化的变化,阶级性开始淡出理论,但是仍有政治性。
本质真实论的阐述有了新的调整和修改,包含的内容也宽泛起来。
纵观本质真实论发展的历史,文学要反应和表现出社会政治历史的本质这一核心的本质内容一致存在。
二、文学本质真实论的缺陷
首先,从哲学的观点上来看,文学本质真实论没有实在意义。
任何作品都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本质真实论强调的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来阐述文学本质。
但对于文学形态上来说,它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聚合体,且包含着多重的属性,如果按照本质真实论的观点来看,进行本质与非本质的区分和割裂的话,文学作品就会成变得残缺不堪。
其次就是文学和理论认识的性质来看的话,这两方面不能实现殊途同归。
本质真实论并未对文学和理论认识上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和探索,但是就强行地将二者联系并等同起来,这
缺乏理论依据。
再者就是从创作的意义上来看,文学本质真实论的提出对文学的多元化起到了很大程度的消极作用,在新时期,本质真实论虽有了宽泛的定义,但是其影响力已不大如以前。
虽然如此,但是政治性的本质依旧起着很大的作用,如果未能改变的话,那我国按照文学本质论为导向,是欠缺公平的,也对原生态文学的多元性的发展极其不利。
最后就在文学价值方面,任何的文学作品都不足以作为研究和探索历史和社会政治本质的依据和资料。
虽然作为历史一部分的文学,对研究文学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有着一定的作用,但是并不能以此来作为研究和探索历史和社会政治本质的依据。
历史和社会政治的本质的研究要对社会的整个层面和人类社会的历史进行宏观和细致的考察和思考后才可以进行的,其依据主要是历史事实。
而文学只不过是艺术产品,但不属于历史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