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教学指导纲要

合集下载

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教学指导纲要解读及教材介绍

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教学指导纲要解读及教材介绍
忠实取向
适应取向
创生取向
都有存在价值和局限性,应相互依托
应试竞争
现实生活
人格建构
科学本位,强调科学的优先性
回归生活世界
科学、艺术、道德具有等价性,相互渗透
强调科学、艺术、道德中的真、善、美的统一
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教学指导纲要〔解读〕 一、修订?纲要?的时代背景 二、修订?纲要?的教育理念 三、修订?纲要?的设计方案
〔一〕构建综合化课程模式 综合学科课程〔以学科为本位〕是指对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进行有机整合而派生的课程,根据学科之间整合程度的不同,可进一步分成以下几种课程类型:
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进步
知识经济阶段
劳力经济阶段
资源经济阶段
强调对知识和信息的占有,而创新又是最本质的灵魂
人才能力的培养
职业素质和技能 力
读写算能力
开拓创新能力
知识经济对教育的要求
迫使我国职业教使我国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要做适当调整
迫使办学体制走向市场
〔二〕课程与教学的有机整合 20世纪末,为了使人的主体性在教育情境中获得充分发挥,重新整合课程与教学已成为时代精神的要求,即认为课程已不再只是脱离教育情境而研制的书面文件〔纲要、教科书、教学指南〕,而是有师生互动共创的一系列课程教学“事件〞,它通过学生局面阅读、教师解释、口头讨论、行为表现等一系列重构过程,使“制度课程〞演变成动态中开展的“体验课程〞。
2.课程采用 是指从课程规划到课程实施的过渡环节,即根据课程规划做出是否采用某项课程的决定,我们新一轮根底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就是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适应性、实行有指导的逐步放权,建立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模式。
地方课程
国家课程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任务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有机整合体育与健康教育两门学科中相关的内容、方法、原理,以促进学生体质与健康发展为主要目标的综合类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

本课程的任务是: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传授体育与健康的基本文化知识、体育技能和方法,通过科学指导和安排体育锻炼过程,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增强体能素质、提高综合职业能力,养成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意识、能力与习惯,提高生活质量,为全面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服务。

二、课程教学目标1. 运动参与认真上好体育课,在没有体育课的当天,应按学校安排进行1小时的课外体育锻炼。

自觉与同伴组成小组进行课外体育锻炼和运动竞赛。

学会制定和实施简单的个人锻炼计划。

具备选择利于提高职业素质运动项目的意识、自我评价体育锻炼效果的能力。

2. 增强体能按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的要求,努力提高以耐力、力量和速度为主的体能素质水平,积极参与国家、地方及学校组织开展的“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等各类体育活动。

3. 体育技能基本掌握两项以上体育技能,不断提高运动能力。

形成自己的运动爱好和专长,有能力参加班级、校际和更高级别的体育运动比赛。

4. 身体健康了解一般疾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懂得营养、环境和生活方式对身体健康的影响,逐步养成健康向上的良好生活方式。

具有改善与保护身体健康的意识,能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自我健康状况的科学健身手段,特别是有氧健身手段,学会用养生保健的方法改善身体健康。

对所从事的体育活动可能发生的伤害有初步认识,有意识控制和回避不规范动作的产生,懂得紧急处置运动创伤的简单方法。

5. 心理健康了解与体育有关的青春期心理卫生知识,认识青春期性心理的变化规律。

具有良好的情绪和自控能力,通过体育锻炼培养坚强的意志、提高抗挫折能力和乐观向上的精神品质、缓解性格差异导致的心理冲突。

教育部关于印发新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等七门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大纲的通知 (1)

教育部关于印发新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等七门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大纲的通知 (1)

教育部关于印发新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等七门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大纲的通知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教学指导纲要[日期:03-08] 来源:作者:[字体:大中小] 附件5: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教学指导纲要一、课程性质与任务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有机整合体育与健康教育两门学科中相关的内容、方法、原理,以促进学生体质与健康发展为主要目标的综合类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

本课程的任务是: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传授体育与健康的基本文化知识、体育技能和方法,通过科学指导和安排体育锻炼过程,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增强体能素质、提高综合职业能力,养成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意识、能力与习惯,提高生活质量,为全面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服务。

二、课程教学目标1. 运动参与认真上好体育课,在没有体育课的当天,应按学校安排进行1小时的课外体育锻炼。

自觉与同伴组成小组进行课外体育锻炼和运动竞赛。

学会制定和实施简单的个人锻炼计划。

具备选择利于提高职业素质运动项目的意识、自我评价体育锻炼效果的能力。

2. 增强体能按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的要求,努力提高以耐力、力量和速度为主的体能素质水平,积极参与国家、地方及学校组织开展的“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等各类体育活动。

3. 体育技能基本掌握两项以上体育技能,不断提高运动能力。

形成自己的运动爱好和专长,有能力参加班级、校际和更高级别的体育运动比赛。

4. 身体健康了解一般疾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懂得营养、环境和生活方式对身体健康的影响,逐步养成健康向上的良好生活方式。

具有改善与保护身体健康的意识,能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自我健康状况的科学健身手段,特别是有氧健身手段,学会用养生保健的方法改善身体健康。

对所从事的体育活动可能发生的伤害有初步认识,有意识控制和回避不规范动作的产生,懂得紧急处置运动创伤的简单方法。

《全国高等职业 专科 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全国高等职业 专科 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全国高等职业(专科)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试行)高等职业(专科)院校(以下简称高职高专)体育课程在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具有不可替代性。

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高职高专学生身心和谐发展,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重大问题的决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53号)文件精神,特制定本纲要。

本纲要是国家对高职高专院校在体育课程的基本要求,是高职高专院校制订体育课程教学大纲和对体育课程建设与评价的主要依据。

一、课程性质第一条体育课程是高职高专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达到增强体质(体能)、掌握体育知识、技术与技能、促进体育素养与健全人格养成,提高职业准备水平为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是高职高专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

第二条体育课程是寓体育知识技能学习掌握与运用、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教育、职业综合素质养成教育于体育学习活动之中的教育过程,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高素质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二、课程目标第三条基本目标通过体育课程学习,培养学生体育兴趣,掌握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至少熟练掌握一项体育运动的基本技战术;全面发展体能素质;养成自觉参与锻炼的行为习惯,提高终身体育锻炼能力;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良好的人格特征、积极的竞争意识以及团队合作态度。

第四条发展目标发展目标是在实现基本目标的基础上,针对学有余力的同学及高职高专的专业特性制定的。

通过课程学习,能够制定科学合理的体育运动处方,具有较高的体育文化知识素养、体育运动技能水平和体育观赏能力,形成自觉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与提高终身体育的能力。

结合今后从事职业的职业资格标准,利用体育的手段,掌握发展职业体能的方法,了解常见职业性疾病的成因与预防与体育康复的方法,促进良好职业综合素养的形成。

三、课程设置与结构第五条各普通高职高专院校的一、二年级必须开设体育课程,列入课表的必修课教学时数不得少于108学时,修满规定学分、达到基本要求是学生毕业、评奖评优的必要条件之一。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教育部办公厅•【公布日期】2021.06.23•【文号】教体艺厅函〔2021〕28号•【施行日期】2021.06.23•【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正文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教体艺厅函〔2021〕28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 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深化体育教学改革,更好地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我部制定了《〈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执行。

教育部办公厅2021年6月23日《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试行)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和体育总局、教育部《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进一步深化体育教学改革,指导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科学、规范、高质量地上好体育课,更好地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特制定本纲要。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树立“健康第一”教育理念,深化体育教学改革,强化“教会、勤练、常赛”,构建科学、有效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新模式,帮助学生掌握1至2项运动技能,促进中小学生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等核心素养的形成,为实现“健康中国”“体育强国”作出体育学科的贡献。

(二)改革内容通过深化体育教学改革,转变教学观念,全面把握“教会、勤练、常赛”的内涵与要求,使其成为常态化、规范化、系统化的教学组织模式。

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一、前言《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4年版)》是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指导性文件,旨在明确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基本要求、内容与标准,规范学校开展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工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标准旨在培养学生健康的身心素质,提升学生身体素质和各项运动技能,增强学生的协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律能力。

同时,通过体育与健康教育,使学生了解健康知识和生活方式,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

三、核心素养1.身体素质:通过体育训练和各项运动锻炼,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包括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性和柔韧性等方面。

2.运动技能:培养学生各项运动技能,包括球类运动、田径、游泳、健美操等,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基本动作和技术要领。

3.协作与团队精神:通过集体活动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集体荣誉感。

4.兴趣与自信心:通过多样化的体育活动和比赛,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自信心,激发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

5.健康知识与生活方式:通过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使学生了解健康知识和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

四、课程内容与标准1.体育技能与技术(1)掌握常见球类运动如足球、篮球、乒乓球、羽毛球等的基本技巧和战术;(2)掌握田径项目如短跑、跳远、投掷等的基本动作和技术;(3)掌握游泳的基本姿势和泳姿;(4)学习健美操等有氧运动的基本动作和技巧。

2.体育健康与教育知识(1)了解人体生理结构和功能,以及运动对健康的影响;(2)了解常见运动损伤的原因和处理方法;(3)了解营养与健康的关系,掌握基本的膳食和营养知识。

3.体育与社会文化(1)了解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和民族体育项目;(2)了解国际体育机构和国际体育比赛的基本情况;(3)了解奥运会和世界杯等大型体育赛事的历史和影响。

4.健康生活与行为(1)了解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规范;(2)培养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勤洗手、饭前漱口等;(3)学习解决常见的健康问题,如疾病预防、心理健康等。

《全国高等职业专科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全国高等职业专科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全国高等职业(专科)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试行)高等职业(专科)院校(以下简称高职高专)体育课程在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具有不可替代性。

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高职高专学生身心和谐发展,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重大问题的决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53号)文件精神,特制定本纲要。

本纲要是国家对高职高专院校在体育课程的基本要求,是高职高专院校制订体育课程教学大纲和对体育课程建设与评价的主要依据。

一、课程性质第一条体育课程是高职高专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达到增强体质(体能)、掌握体育知识、技术与技能、促进体育素养与健全人格养成,提高职业准备水平为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是高职高专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

第二条体育课程是寓体育知识技能学习掌握与运用、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教育、职业综合素质养成教育于体育学习活动之中的教育过程,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高素质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二、课程目标第三条基本目标通过体育课程学习,培养学生体育兴趣,掌握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至少熟练掌握一项体育运动的基本技战术;全面发展体能素质;养成自觉参与锻炼的行为习惯,提高终身体育锻炼能力;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良好的人格特征、积极的竞争意识以及团队合作态度。

第四条发展目标发展目标是在实现基本目标的基础上,针对学有余力的同学及高职高专的专业特性制定的。

通过课程学习,能够制定科学合理的体育运动处方,具有较高的体育文化知识素养、体育运动技能水平和体育观赏能力,形成自觉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与提高终身体育的能力。

结合今后从事职业的职业资格标准,利用体育的手段,掌握发展职业体能的方法,了解常见职业性疾病的成因与预防与体育康复的方法,促进良好职业综合素养的形成。

三、课程设置与结构第五条各普通高职高专院校的一、二年级必须开设体育课程,列入课表的必修课教学时数不得少于108学时,修满规定学分、达到基本要求是学生毕业、评奖评优的必要条件之一。

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第一章总则为适应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根据教育部的相关要求,制定本课程标准。

第二章课程目标体育与健康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意识,提高学生的体育技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竞技意识,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第三章课程内容3.1基本功训练3.1.1健身操:学生通过健身操的练习,提高身体柔韧性、协调性和耐力,培养良好的身体形态和体态。

3.1.2平衡训练:学生通过平衡训练,提高身体的平衡能力和稳定性。

3.1.3力量训练:学生通过力量训练,提高肌肉力量和爆发力,增强身体的抗压能力。

3.1.4敏捷训练:学生通过敏捷训练,提高身体的灵活性和反应速度。

3.2健康教育3.2.1营养与健康:学生了解良好的饮食习惯对健康的重要性,学习合理膳食的选择和搭配。

3.2.2心理健康:学生了解常见心理问题的原因和应对方法,学习调节情绪和管理压力的技巧。

3.2.3社会健康:学生了解社交关系的重要性,学习人际交往和沟通技巧,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

3.3体育运动3.3.1球类运动:学生学习篮球、足球、排球等球类运动的基本技能和战术。

3.3.2田径运动:学生学习短跑、中长跑、跳远、跳高等田径运动项目的基本技能。

3.3.3游泳:学生学习游泳的基本动作和技巧,掌握自救和互救的方法。

3.3.4健身健美:学生学习健身和健美运动的基本动作和训练方法,塑造和保持良好的体形。

第四章教学方法4.1任务驱动教学法:根据学生的学习目标和需求,制定任务并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2情景教学法: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学习和应用知识、技能。

4.3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

第五章评价方法5.1观察评价:教师通过观察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评价学生的技能水平和能力发展情况。

5.2问卷调查:教师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课程的满意程度和对学习效果的评价。

《全国高等职业专科院校体育课程教育教学指导纲要》

《全国高等职业专科院校体育课程教育教学指导纲要》
第十五条 积极开发与充分利用学校体育课程资源,因地制宜地开发国家和省市优质、开放共享型课程资源,提升课程信息化、网络化、特色化和精品化的课程建设水平。
第十六条 体育课程教材的审定工作由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教指委”)统一规划与组织。鼓励各校采用“教指委”推荐的高职高专国家级规划教材;本着“一纲多本”和“保证质量”的原则,教材主编必须具有高级职称或博士学位;各地、各校不得选用未经“教指委”审定通过的体育课程教材;各校自行编写的体育讲义,试用期不得超过一年。
五、课程建设
第十三条 体育教师要与时俱进,不断努力提高自身的政治、业务素养。学校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体育教师定期接受教育培训,完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逐步提高学历水平,体育师资队伍合理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
第十四条 学校应根据本纲要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制订体育教学大纲,制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制定体育学习评价标准,加强对体育教学过程控制和评价,提高体育课教学的质量与效益。根据体育课教学的特点,为确保教学质量,课堂教学班人数一般以35人左右为宜。
第十一条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践为主的教学形式,在运动实践教学中注意渗透相关体育理论知识,并运用多种形式和现代教学技术手段进行教学活动,体育理论课时数占体育总课程的比例在10%左右。
第十二条 改革体育教学方法,提倡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边互助活动,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创造性。加强教法与对学法的研究,切实加强对学习方法和练习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自学、自练的能力。
本纲要是国家对高职高专院校在体育课程的基本要求,是高职高专院校制订体育课程教学大纲和对体育课程建设与评价的主要依据。
一、课程性质
第一条 体育课程是高职高专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达到增强体质(体能)、掌握体育知识、技术与技能、促进体育素养与健全人格养成,提高职业准备水平为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是高职高专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

《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指导纲要

《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指导纲要

《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指导纲要近年来,社会对健康的重视程度逐渐增加,人们更加关注身体健康和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作为教育的一部分,体育与健康教育也需要不断改革和创新,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健康的需求。

本文就《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提出一些指导纲要,旨在推动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发展。

体育与健康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体育与健康教育不仅仅是指导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协调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方面的综合能力。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体育与健康教学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教师应在讲解体育与健康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

通过实践,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提高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

此外,教师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鼓励学生提出新的想法和方法,推动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创新发展。

体育与健康教学应注重与现实生活的结合。

教师应通过实际案例和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和健康行为习惯。

同时,教师还应加强对学生的健康管理教育,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作息习惯等,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体育与健康教学应注重教学手段的多样性。

教师应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讲解、示范、实践、讨论、游戏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教学内容应生动有趣,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和解决问题。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在愉悦中获得知识的乐趣。

体育与健康教学应注重评价与反馈的重要性。

教师应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全面评估学生的体育与健康教育成果。

评价应注重发现学生的优点和潜力,鼓励学生进一步发展和提高。

同时,教师还应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不足之处,制定改进计划,并指导他们进行有效的自我调整和改进。

《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指导纲要包括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与现实生活结合、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以及评价与反馈的重要性等方面。

体育与健康教学指导纲要

体育与健康教学指导纲要

体育与健康教学指导纲要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使中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国务院批准发布实行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精神,结合我校具体情况的基础上制定本纲要。

本纲要是我校进行体育与健康课程建设和评价的依据。

一、课程性质第一条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与健康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

第二条体育与健康课程是把身体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劳动技能教育、心智开发等寓于身体活动并有机结合的教育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

二、课程目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是指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实践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

考虑到学生身体发展水平的差异性,课程目标分为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

基本目标是根据大多数学生的基本要求而确定的,发展目标是针对少数学有所长和有余力的学生确定的,也可作为大多数学生的努力目标。

第三条基本目标1.爱好运动,积极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基本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能测试和评价自身体质健康状况,编制可行的个人锻炼计划,具有一定的体育文化欣赏能力。

(运动参与目标)2.熟练掌握两项以上健身运动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掌握常见运动创伤的处置方法;经常参加和组织野外活动。

(运动技能目标)3.全面发展与健康有关的各种体能,提高自己的运动能力;熟练掌握一、两种我国传统的养生保健方法;能选择人体需要的健康营养食品;形成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

(身体健康目标)4.根据自己的能力设置体育学习目标,自觉通过体育活动改善心理状态,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运用适宜的方法调节自己的情绪;在运动中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感觉,克服各种困难。

长阳职教中心健康教育模块授课方案

长阳职教中心健康教育模块授课方案

长阳职教中心《健康教育》模块授课方案
黄传虎
长阳职教中心是一所以职业教育为方向,培养社会建设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学校,学生在校所接受的知识教育均突出职业教育性。

《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提出的体育与健康课教学要以学生发展为本,突出职业特色和遵循体育教育的客观规律,要求建立“更加灵活多样,满足学生需求”的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给中职学生“成长”“就业”“成才”奠定基础。

中职《体育与健康》课程模块要求在高一时完成健康教育模块,共8个学时,包括生活方式、合理膳食与营养、青春期健康、安全教育运动创伤的预防和处理、疾病预防控制等方面,共4个专题。

课程要求学生在老师的讲解下掌握健康知识的重要性,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我校《健康教育》授课采用上下两学期完成,每学期4个课时,第一学期“生活方式与健康”、“膳食、营养与健康”两个专题,第二学期“传染病预防与职业保健”、“运动安全与运动损伤的预防及处理”两个专题,学生自学一个专题“国家体质健康标准与发展体能”。

授课方式均采用室内课教学。

健康课程单元教学计划。

高职体育教学大纲

高职体育教学大纲

高职体育教学大纲一、导言高职体育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和综合运动能力,增强学生的体质和身心健康。

本大纲旨在规范高职体育教学的内容与方法,提供统一的教学指导,确保教学质量,达到预期目标。

二、课程设置高职体育教学按学期开设,全年共分为两个学期。

每个学期包括以下几个主要项目:1. 全民健身课程该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内容包括有氧运动、力量训练、柔韧性训练等。

2. 体育基础课程该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体育基础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运动能力。

内容包括田径、篮球、足球、排球等项目。

3. 专业选修课程该课程旨在根据学生的专业方向选择相应的体育项目进行深入学习。

内容包括羽毛球、游泳、健美操等。

三、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包括耐力、力量、速度、柔韧性等方面的提升。

2. 提高学生的协调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3. 培养学生的体育技能和战术意识,提高比赛水平。

4. 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体育文化素养。

5. 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和心理调节能力,提高身心健康水平。

四、教学内容1. 健康知识与生活习惯包括身体安全、营养健康、运动损伤防护等方面的相关知识,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2. 体育技能训练分别针对各个体育项目进行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基本功和技术水平。

3. 体育比赛与竞技精神组织学生进行体育比赛,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4. 体育运动与文化艺术通过体育运动与文化艺术相结合的形式,提升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了解。

五、教学方法1. 示范教学法通过教师的示范和学生的模仿,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动作技巧。

2. 分组训练法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训练,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 比赛训练法通过组织比赛,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积极性,提高比赛技能和战术水平。

4. 体验式教学法利用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体育运动的乐趣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兴趣。

六、教学评估1. 日常考核教师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训练成绩进行考核,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技术水平。

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0年版)

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0年版)

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0年版)体育教学是落实课改的主渠道,课改理念应主要在教学中得以体现。

但在最近组织的评优课上,出现的问题很多,教师学习理解新课程标准存在偏差,不得不引人思考。

一、教学要注重实效在课堂上,有的教师为了易于掌控学生,再有场地不必,而是在不大的场地上或在篮球场上听课,学生活动空间受到限制,活动量超过没建议。

再看看教师的教学内容精心安排,也只是紧紧围绕学生“玩玩得兴趣”做文章,课堂场面貌似冷清,却忽略了对学生的全面锻炼身体。

一节快速走课只在十几米的场地上精心安排学生走4次,游戏精心安排也就是没什么锻炼身体价值的积木“20xx”,其结果就是把课的运动负荷放到了次要的边线上,课的效果就是不言而喻的。

体育的显然特征就是以身体练为基本手段,“身心健康第一”必须首先确保学生体力的进一步增强,没一定的“运动负荷”搞确保,就不能有效地推动学生身心健康,单一的教学内容设计同样可以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

所以体育课必须著重教学效果,高度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教学评价要全面有位教师非政府学生展开投准练,由于丢掷物太重,反败为胜的学生很少,教师在评价时只引导反败为胜的学生,而没反败为胜的学生则发生了消极练的现象。

其实投准只不过就是一种练手段,发展学生丢掷能力才就是目的,只要学生参予了,教师都应给与恰当的评价。

教师应当把握好评价时机和评价的角度。

在体操练习中,有位学生在给同伴保护帮助的时候漫不经心,发生了学生摔倒受伤的事故。

教师本应该抓住这一时机对学生进行加强责任心的教育,而他却对学生进行了勇敢精神的教育。

体育课上,安全重于泰山,如果出现上述现象,教师就应当首先从安全的角度去考虑评价的问题。

课堂上,教师必须应用丰富的教学语言,抓住时机,适时、适度对学生进行渗透教育,如团结合作、不怕困难、公平竞争、尊重他人、增强责任感等,这些教育随时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会对培养学生奋发向上的精神、形成开朗乐观的生活态度产生积极的影响。

《全国高等职业(专科)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全国高等职业(专科)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全国高等职业(专科)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咼等职业(专科)院校(以下简称咼职咼专)体育课程在我国咼等教育课程体系具有不可替代性。

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高职高专学生身心和谐发展,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共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重大问题的决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53号)文件精神,特制定本纲要。

本纲要是国家对高职高专院校在体育课程的基本要求,是高职高专院校制订体育课程教学大纲和对体育课程建设与评价的主要依据。

、课程性质第一条体育课程是高职高专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达到增强体质(体能)、掌握体育知识、技术与技能、促进体育素养与健全人格养成,提高职业准备水平为目标的公共必修课程,是高职高专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

第二条体育课程是寓体育知识技能学习掌握与运用、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教育、职业综合素质养成教育于体育学习活动之中的教育过程,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高素质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二、课程目标第三条基本目标通过体育课程学习,培养学生体育兴趣,掌握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至少熟练掌握一项体育运动的基本技战术;全面发展体能素质;养成自觉参与锻炼的行为习惯,提高终身体育锻炼能力;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良好的人格特征、积极的竞争意识以及团队合作态度。

第四条发展目标发展目标是在实现基本目标的基础上,针对学有余力的同学及高职高专的专业特性制定的。

通过课程学习,能够制定科学合理的体育运动处方,具有较高的体育文化知识素养、体育运动技能水平和体育观赏能力,形成自觉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与提高终身体育的能力。

结合今后从事职业的职业资格标准,利用体育的手段,掌握发展职业体能的方法,了解常见职业性疾病的成因与预防与体育康复的方法,促进良好职业综合素养的形成。

三、课程设置与结构第五条各普通高职高专院校的一、二年级必须开设体育课程, 列入课表的必修课教学时数不得少于108学时,修满规定学分、达到基本要求是学生毕业、评奖评优的必要条件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教学指导纲要一、课程性质与任务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有机整合体育与健康教育两门学科中相关的内容、方法、原理,以促进学生体质与健康发展为主要目标的综合类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

本课程的任务是: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传授体育与健康的基本文化知识、体育技能和方法,通过科学指导和安排体育锻炼过程,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增强体能素质、提高综合职业能力,养成终身从事体育锻炼的意识、能力与习惯,提高生活质量,为全面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服务。

二、课程教学目标1. 运动参与认真上好体育课,在没有体育课的当天,应按学校安排进行1小时的课外体育锻炼。

自觉与同伴组成小组进行课外体育锻炼和运动竞赛。

学会制定和实施简单的个人锻炼计划。

具备选择利于提高职业素质运动项目的意识、自我评价体育锻炼效果的能力。

2. 增强体能按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的要求,努力提高以耐力、力量和速度为主的体能素质水平,积极参与国家、地方及学校组织开展的“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等各类体育活动。

3. 体育技能基本掌握两项以上体育技能,不断提高运动能力。

形成自己的运动爱好和专长,有能力参加班级、校际和更高级别的体育运动比赛。

4. 身体健康了解一般疾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懂得营养、环境和生活方式对身体健康的影响,逐步养成健康向上的良好生活方式。

具有改善与保护身体健康的意识,能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自我健康状况的科学健身手段,特别是有氧健身手段,学会用养生保健的方法改善身体健康。

对所从事的体育活动可能发生的伤害有初步认识,有意识控制和回避不规范动作的产生,懂得紧急处置运动创伤的简单方法。

5. 心理健康了解与体育有关的青春期心理卫生知识,认识青春期性心理的变化规律。

具有良好的情绪和自控能力,通过体育锻炼培养坚强的意志、提高抗挫折能力和乐观向上的精神品质、缓解性格差异导致的心理冲突。

通过运动竞赛中的胜与负,领悟积极进取对形成稳定心理状态的重要意义。

能有意识通过轻松、休闲的体育活动,缓解学习紧张带来的心理压力。

6. 社会适应参与集体性的体育活动,学会与同伴和谐相处,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合作精神。

能主动关心与帮助同伴,共同完成体育锻炼过程,培养“竞争、团结、友谊与合作”的精神,提高社会责任感和协调沟通能力。

7. 职业素质根据未来职业工作的特点,学习与职业相关的健康保健知识,提高防范职业病的意识和能力,选择有助于防治职业病的体育手段进行锻炼。

学习与职业生涯相关的体育运动项目,认识体育对提高就业和创业能力的价值,提高自己的综合职业素质。

三、教学内容结构本课程的教学内容由基础模块和拓展模块两个部分组成。

1. 基础模块是对一年级学生开设的必选内容,教学时数为72学时。

2. 拓展模块是对二年级学生开设的选项内容,教学时数为72~90学时。

其中,拓展模块A是针对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和身体状况开设的,以健身、娱乐、养生和保健为主的选项课;拓展模块B是根据某些对体力和技能有特殊要求的专业的需要,创造条件开设的与职业生涯有关的限选内容。

顶岗实习期间,应保证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达到《标准》要求,并将其列入教学计划。

四、教学内容与要求(一)基础模块与九年义务教育相衔接,在第一学年把有利于提高健康意识、发展体能素质、提高身体基本活动能力、适应生存环境和体现合作精神的运动项目、技能和方法列为必选内容,主要包括田径类、体操类、球类和健康教育专题讲座等四个系列。

基础模块——必选内容(72学时)1. 健康教育专题讲座的内容应侧重与体育教育相关的常用健康和保健知识,可包括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膳食和营养、青春期健康、安全教育、运动创伤的预防和处置、疾病预防(职业病防治)等,有些内容可融入体育实践教学中进行讲授。

2. 田径类项目应包括跑、跳、投等内容;体操类项目包括支撑、攀爬、悬垂、腾跃等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不应过多地强调运动技术的系统性、完整性和规范性,可采用游戏或其他经改造的运动形式进行教学。

鼓励教师创新,通过自行组合与排列,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综合练习(包括与职业有关的拓展训练内容),但必须有利于提高耐力、力量和速度这三大基本体能素质。

3. 足球、篮球、排球的教学,学校可根据具体情况,从中至少选择两项。

在传授必要基本技能和简单战术的同时,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降低难度和变换规则等手段,多组织对抗性游戏或比赛,同时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以利于提高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

(二)拓展模块1. 拓展模块A为满足学生个性发展或不同健康水平的需要,在第二学年应把能促进身心健康,培养审美能力,适于娱乐、休闲的运动项目、技能和方法列为拓展模块A中的选项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健身类、娱乐类、养生保健类和新兴类运动项目等系列。

拓展模块A——选项内容(72学时)(1)凡被批准免予执行《标准》的因病或残疾学生,应按系列3中的内容选择保健体育课(一年级亦可参照执行),学校要配备有经验的教师,为开设保健课创造条件。

(2)为了帮助学生提高综合职业素质,鼓励学生按不同专业特点,选择拓展模块A或B中的内容;学校也可根据具体情况,开设其他能满足不同专业需要的项目。

(3)本模块相关的体育理论,体育文化和健康教育知识,不再专门安排理论课学时,应将其融入体育实践课中。

2. 拓展模块B为满足某些职业岗位对体力和技能的特殊要求,在第二学年应把拓展模块B 中的水上运动、野外运动、冰雪运动和防卫运动等系列中的某一项列为相关专业学生限选内容,学校可根据具体情况创造条件进行教学。

教学时数为18学时,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从不同系列中选择一项。

拓展模块B——限选内容(18学时)(1)本模块中部分教学内容(如定向越野等),可利用课外活动或节假日时间组织进行。

(2)本模块中的内容可作为选项内容供其他专业学生选择。

五、教学实施(一)教学时数安排建议本课程教学时数总计为144~162学时。

拓展模块B规定的内容可在上、下学期灵活安排。

对体力和技能有特殊要求的专业,学习拓展模块B的内容时可利用拓展模块A的36个学时,共计54学时;其他专业学生如选择模块B的部分内容,不另外增加学时。

教学时数分配表(二)教学实施建议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

把增强学生体质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满足他们的兴趣和潜能开发需要。

引导学生积极运用自主、探究和合作等学习方法,增强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提高应用知识、技能的能力。

突出职业教育特色。

充分发挥体育与健康教育在提高沟通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组织能力等方面所具有的特殊作用,着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适应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认真研究、积极探索教学模式与方法,可采取课程设置模块化、优化课程内容和灵活变通实施方法等措施,改革创新教学组织形式。

遵循体育教学的客观规律。

应根据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年龄特征、身心发展的需要,按不同运动项目的特点和技能形成的规律,对不同运动项目的技能教学采取淡化(如田径类、体操类项目)、简化(如球类项目)、美化(如健美操)和细化(如滑冰、游泳)等措施加以区别对待;提倡按男、女生分别授课。

(三)教学安全建议组织教学要把安全教育放在首位。

教师应认真研究和分析教学中可能发生的情况,课前要认真检查并合理布置场地器械,课上要随时进行安全教育,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杜绝各种事故隐患。

在拓展模块B中水上、野外、冰雪和防卫运动的教学中,更要强化安全意识。

要对学生中存在的不安全行为,采取适当方式进行严格管理,防止各类危险事故的发生。

学校要建立校园意外伤害事件的应急管理机制。

(四)教学设施建议学校应建有足够的体育运动场地,配备能满足教学的体育器材与设备,配备标准应符合《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中的有关规定,并逐步增添室内体育馆,在原有基础上使体育设备现代化和多样化;应配备保证《标准》测试正常进行的检测仪器;学校应为体育教师正常开展教学训练活动提供运动服装、运动鞋等必要的装备。

(五)教材编写建议教材编写应以本指导纲要为依据。

内容的选择符合指导纲要的规定,体现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并与教学时数安排相匹配。

教材的编写应符合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体现多样、简明、灵活和综合等特点,通过体育与健康教育相关内容的有机整合,根据时代性和职业性要求,重点突出提高体能素质、职业技能、生活质量、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促进身心健康等方面的内容。

教材应包括学生用书、教师参考书、数字化教学资源等。

六、考核与评价(一)考核内容1. 第一学年把《标准》的要求和基础模块内容作为考核的主要内容;第二学年把拓展模块的内容作为考核的主要内容;第三学年为《标准》测试,成绩按毕业当年得分和其他学年平均得分各占50%之和进行评定,成绩达不到50分者按肄业处理;《标准》成绩不及格者,在本学年度准予补测一次,补测仍不及格,则学年《标准》成绩为不及格。

2. 要把学生上体育课的出勤率、进步幅度、学习态度等因素列入考核范围。

体育课无故缺勤,一学年累计超过应出勤次数1/10者,其《标准》成绩记为不及格,该学年《标准》成绩最高记为59分。

(二)考核方法1. 采取教师评价和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可采取观察记录、口头评述、相互比较、对照量表和自我反思等方法,重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进步幅度和发展潜能。

2. 为了体现考评中的激励机制,凡《标准》测试成绩优秀者和各类体育竞赛优胜者,以及能积极提高职业体育技能和素质的学生,可视情况予以加分。

中等职业学校中的师范、体育、艺术类学校的相关专业体育与健康课程不采用本指导纲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