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统计第三章2聚类分析
聚类分析法ppt课件
进行了规格化变换后的数据特点是,将每列的最大数
2021/2/22
9
xij
1.1 聚类与聚类分析
1.1.2聚类分析的原理 ▪对数变换
对数变换主要是对原始数据取对数。即
对数变换后的数据特点是,可将具有指数特征的数据结 构化为线性数据结构。
2021/2/22
10
xij
1.1 聚类与聚类分析
1.1.2聚类分析的原理
尺度分析的知识地图,探讨了国内数字图书馆领域的研究现状 与热点。
2021/2/22
36
用共词分析法分析国内数字图书馆领域的研究热点, 需要通过四个步骤完成:第一,确定国内该研究领域主要关 键词;第二,建立关键词共词矩阵;第三,选取多元统计方法( 聚类分析,因子分析,多维尺度分析)对所建矩阵进行统计分 析;第四,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
出不同的分类结果。
2021/2/22
15
2.常用系统聚类分析方法
D min d (1)最短距离法pq
xiGp ,x j Gq ij
(2)最长距离法Dpq
max
xiGp ,x j Gq
dij
2021/2/22
16
(3)中间距离法
Dir
(4)重心法
1 2
Di2p
1 2
Di2q
1 4
Dp2q
Di2r
2021/2/22
11
xij
1.1 聚类与聚类分析
1.1.2聚类分析的原理 (3)距离以及相似系数的选择原则
一般说来,同一批数据采用不同的相似性尺度,就 会得到不同的分类结果,这主要是因为不同指标代表了不同 意上的相似性。因此在进行数值分类时,应注意相似性尺度 的选择,选择的基本原则是:
气候统计
加权平均值
某气候要素记录值,认为较精确,更有 代表性,因而量称为权数,加权后再求 平均值,称加权平均值。
滑动平均值
是以气候要素一连串部分重叠的观 测值序列的平均值组成气候要素 新的序列的一种方法。 一般研究某地气候长期变化中,常 采用十年滑动平均值。
还有相对方差,
是均方差除以准平均值的百分比值。
δx=δ/X ×100%
气温、降水、风资料的整 理
三、距平和变率
距平 个别年(月)份气象要素与长年平均值之差。
△x=dn=xi-x
变率 将距平值的绝对值相加,再除以记录的年数。
变率
表示气候变化情况,变率分为绝对变率,相对变率。 绝对变率(平均距平值、平均差、平均变率、平均偏 差),以A表示,将距平值的绝对值相加,除以记录的 年数。 相对变率(距平百分率、相对平均差、相对距平、相 对离差或偏差),以B表示,将平均距平值(绝对变率) 除以多年平均值所得的百分率。 B = 距平数/平均数 ×100%
众数
众数是指某一气象要素的一列数值 中出现频数最多的数值。 如数列4、5、4、4、8,4的频数最 多,4是该数列的众数。
中位数
将某气象要素观测所得的数值,按大小 顺序排列起来,如这一组数列为奇数, 则居中的数值就是中位数,如果数列为 偶数,则取中间两个数的算术平均值, 作为中位数。 例: 数列1、2、3、4、5、6、7中位数是 4。 数列1、2、3、4、5、6、7、8中位数是4、 5。
时间序列分析-了解气候演变规律,进行气候预报(周期 分析、谱分析)
极值分析-气候极值出现的可能性(再现期、经验分布)
基本气候指标
一、平均值、中数和中位数
气候统计——判别分析与聚类分析
x
A m
)](x
A ki
xkA )
2
[c1( x1Bi
x1B
)c
m
(
x
B mi
xmB )](xkBi
x
B k
)
2(c1wk1 cm wkm )
其中 wkl
(
x
A li
x
A l
)(
x
A ki
x
A k
)
(
x
B li
xl
)(
x
B ki
x
B k
)
由 1 E F
在两总体的样本空间寻找一个最
佳投影方向,将样本在该方向投影 后,两总体能够最大分离。
二、线性Fisher判别方程的建立 设有A出现条件下,X1…xm的N1次观测值,
B出现条件下, X1…xm的N2次观测值
构造判别方程
y c1 x1 cm xm
按照Fisher准则,应有:
N1
xA xB
max,
S
( A) x
S
(B x
)
min
而条希件望(S期x用x( AA望一) 值个xS差综Bx(异)B合2)最指大标m。ya,它x 在两总体中方差最小,
影响因子是复杂的,单个气象要素指标效果不佳 ,可采用多个的要素线性组合成一个综合指标:
y c1 x1 c2 x2 c p x p
1、指标x在两总体的期望值差异 m A mB 越大,则
f ( x / A) f ( x / B) 越大,判别时,错判概率越小
利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气候变化数据
利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气候变化数据气候变化是当今全球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通过利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气候变化数据,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气候变化的趋势和影响,为制定相应的政策和行动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介绍如何运用统计学方法来分析气候变化数据,并探讨其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应用。
首先,统计学方法是指通过对大量的实际观测数据进行整理、归纳和分析,从中提取有效信息和规律性结论的科学方法。
在气候变化领域,我们可以收集并整理大量的气温、降水、风速等气象数据,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可以揭示出气候变化的特点和规律。
在利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气候变化数据时,我们常用的一种方法是时间序列分析。
时间序列分析可以帮助我们识别出气候变化的周期性变化,比如季节性变化和年际变化。
通过对长时间序列数据进行趋势分析,我们可以评估气候变化的速度和趋势是否显著。
此外,时间序列分析还可以用来预测未来的气候变化趋势。
另一种常用的统计学方法是回归分析。
回归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找出气候变化与其他影响因素之间的关联关系。
比如,我们可以建立气温与海洋表面温度之间的回归模型,来研究海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程度。
回归分析还可以用来评估不同因素对气候变化的贡献度,以指导我们在应对气候变化过程中的决策和措施。
除了时间序列分析和回归分析,统计学方法还包括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等。
聚类分析可以将不同地区的气候变化数据按照相似性进行分类,以便我们更好地了解不同地区的气候变化特点。
主成分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提取气候变化数据中的主要变化模式,进一步简化和分析数据。
利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气候变化数据的应用是多样的。
首先,它可以帮助我们评估气候变化对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的影响。
比如,通过分析降水变化数据,我们可以预测干旱或洪涝等极端气候事件的发生概率,为灾害防范和资源规划提供参考依据。
其次,统计学方法还可以帮助我们识别气候变化的驱动因素,从而为减缓气候变化提供对策和指导。
例如,分析温室气体排放与温度变化之间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制定减排政策和措施。
聚类分析部分 PPT课件
距离
设xij 为第i个样品的第j个指标,数据矩阵表如下:
在上表中,每个样品有p个变量,故 p 每个样品都可以看成是 R 中的一个点,n p 个样品就是 R 中的n个点。在 R p中需定义 某种距离,将第i个样品与第j个样品之间 的距离记为dij ,在聚类过程冲,相距较近的 点倾向于归为一类,相距较远的点应归属 不同的类。
聚类时,比较相似的变量倾向于 归为一类,不太相似的变量归属不同 的类。
相似系数性质
变量 xi 与 x j 的相似系数用 cij 来表示,它一般应满 足如下三个条件: (1)cij 1 ,当且仅当 xi ax j b, a( 0)和b为常 数; (2) cij 1,对一切i,j; (3) cij c ji ,对一切i,j。
正因为如此,判别分析和聚类 分析往往联合起来使用,例如判别 分析是要求先知道各类总体情况才 能判断新样品的归类,当总体分类 不清楚时,可先用聚类分析对原来 的一批样品进行分类,然后再用判 别分析建立判别式以对新样品进行 判别。
聚类分析与判别分析、主成分 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联合起来使 用,往往效果更好。
x1 y1
s11
2
x2 y2 s22
2
x
p
yp
2
1 1 所加的权是 k1 , k2 , s11 s22
1 , k p ,即用样本方差 s pp
s pp
除相应坐标。当取 y1 y2 y p 0 时,就是点P 到原点O的距离。若 s11 s22 s pp 时,为欧氏距 离。
距离的性质
距离dij 一般应满足如下四个条件: (1) dij 0,对一切i,j; dij 0,当且仅当第i个样品与第j个样品的 (2) 各变量值都相同; dij d ji ,对一切i,j; (3) dij dik dkj ,对一切i,j,k。 (4)
气温的聚类分析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气温作为气象要素之一,对人类生活和生态环境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导致气温波动加剧,对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等方面产生了一系列影响。
因此,对气温进行聚类分析,有助于揭示气温变化的规律,为气象预报、环境保护和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二、实验目的1. 掌握K-means聚类算法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对气温数据进行预处理,提高聚类分析的效果;3. 利用K-means聚类算法对气温数据进行聚类,分析气温变化的规律;4. 通过实验结果,为气象预报、环境保护和农业生产提供参考。
三、实验数据实验数据来源于我国某地气象局提供的气温观测数据,包括从2010年到2020年每年1月至12月的日平均气温数据。
数据包括以下字段:日期、地区、日平均气温。
四、实验步骤1. 数据预处理(1)数据清洗:删除异常值和缺失值;(2)数据标准化:将气温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消除量纲影响;(3)特征提取:将日期转换为星期、月份等特征,以便更好地进行聚类分析。
2. 聚类分析(1)选择合适的聚类算法:K-means聚类算法;(2)确定聚类数目:通过轮廓系数法确定最佳聚类数目;(3)进行聚类分析:将处理后的气温数据输入K-means聚类算法,得到聚类结果。
3. 结果分析(1)分析聚类结果:根据聚类结果,将气温数据分为若干个类别,并分析各类别气温变化的特点;(2)绘制聚类结果图:绘制气温随时间变化的折线图,直观地展示气温变化规律。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聚类结果通过轮廓系数法确定最佳聚类数目为3,即气温数据分为3个类别。
具体聚类结果如下:类别1:2010年1月至2020年12月气温较低,波动幅度较小;类别2:2010年1月至2020年12月气温较高,波动幅度较大;类别3:2010年1月至2020年12月气温波动幅度较大,但气温水平介于类别1和类别2之间。
2. 结果分析(1)类别1:气温较低,波动幅度较小,说明该地区气候较为温和,气温变化较为稳定;(2)类别2:气温较高,波动幅度较大,说明该地区气候较为炎热,气温变化较为剧烈;(3)类别3:气温波动幅度较大,但气温水平介于类别1和类别2之间,说明该地区气温变化较为复杂。
聚类分析解析课件
类间距的度量
类:一个不严格的定义
定义9.1:距离小于给定阀值的点的集合 类的特征
◦ 重心:均值 ◦ 样本散布阵和协差阵 ◦ 直径
类间距的定义
最短距离法 最长距离法 重心法 类平均法 离差平方和法 等等
最小距离法(single linkage method)
极小异常值在实际中不多出现,避免极 大值的影响
类的重心之间的距离
对异常值不敏感,结果更稳定
离差平方和法(sum of squares
method或ward method)
W代表直径,D2=WM-WK-WL
即
DK2L
nL nk nM
XK XL XK XL
Cluster K
Cluster M
Cluster L
◦ 对异常值很敏感;对较大的类倾向产生较大的距 离,从而不易合并,较符合实际需要。
如表9.2所示,每个样品有p个指标,共 有n个样品
每个样品就构成p维空间中的一个点
:第i个样品的第k个指标对应的取值
◦ i=1……n; k=1……p
:第i个样品和第j个样品之间的距离
◦ i=1……n; j=1……n
点间距离测量问题
样品间距离与指标间距离 间隔尺度、有序尺度与名义尺度 数学距离与统计距离 相似性与距离:一个硬币的两面
类图上发现相同的类
饮料数据
16种饮料的热量、咖啡因、钠及价格四种变量
SPSS实现
选择Analyze-Classify-Hierarchical Cluster, 然 后 把 calorie ( 热 量 ) 、 caffeine ( 咖 啡
因)、sodium(钠)、price(价格)选入 Variables, 在Cluster选Cases(这是Q型聚类:对观测 值聚类),如果要对变量聚类(R型聚类) 则选Variables, 为 了 画 出 树 状 图 , 选 Plots , 再 点 Dendrogram等。 可以在Method中定义点间距离和类间距 离
聚类分析法ppt课件
7
(2)计算样品的距离。
d ij xi x j yi y j
8
G1
D(0)
G2 G3
G4
G5
G1 G2 G3 G4 G5
0 0.34 1.37 1.34 1.33
0 1.03 1 1.67
0 0.63 1.3
0 0.67
0
9
(3)找出D(0)非对角线上的最小元素, 将其对应的两个类合并为一个新类。
0 0.63 1.30 0 0.67
0
19
0
D(2)
1.37 0
1.67 1.30
0
20
0 1.67
D(3)
0
21
G1 G2 G3 G4 G5
0.4
0.8 1.2 1.6 2.0
聚类距离
பைடு நூலகம்22
G1 G2 G3 G4 G5
0.2 0.4 0.6 0.8 1.0
G1 G2 G3 G4 G5
0.4
0.8
1.2
1.6
2.0
聚类距离
聚类距离
23
某村对5个地块就其土壤质地和土壤有机 质含量进行了评估,结果如下。请分别 使用最长距离法和最短距离法对这5个地 块进行聚类分析,要求分为两类。
地块 A
B
C
D
E
质地 8
3
6
6
4
有机质 5
7
4
9
7
含量
24
聚类分析法
Cluster Analysis
1
聚类分析
将具有相似(similarity)性质(或距离)的 个体(样本)聚为一类,具有不同性质 的个体聚为不同的类。
我国主要城市生态气候区划的系统聚类分析
我国主要城市生态气候区划的系统聚类分析摘要:以我国31个主要城市为研究样本,选取平均气温、平均相对湿度、降水量、日照时数、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以及可吸入颗粒物7个反映生态气候情况的主要指标,借助系统聚类分析法对我国主要城市的生态气候进行区划,得出主要城市生态气候的区划分类。
研究结果显示:我国主要城市在生态气候方面表现出来的一致性类似于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表现出来的一致性。
关键词:主要城市;生态气候;区划;系统聚类0 引言随着对全球变化科学关注度的提高,除了基础气候因子时空格局变化研究以外,科学家们也开始利用聚类分析法探寻气候变化对不同区域和不同生产部门的影响。
聚类分析是研究样本或指标分类的一种现代多元统计分析方法。
该方法既可以用来为判别分析和数据包络分析(DEA)等做前期准备工作,也可直接用来做经济分析。
聚类方法有很多,其中系统聚类法是目前国内外使用最多的一种方法,也是一种最基本的聚类方法。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这一领域进行了积极探索。
杨毅、赵国浩和秦爱民(2012)对全球气候变化进行聚类分析,总结了近五十年来全球及区域气候变化特点。
李爽和李双成(2012)选用暴雨相对强度、干燥度指数、年均积雪深度、年积雪日数以及平均风速等作为聚类指标,对青藏高原气候变化风险源进行了聚类分析。
运用系统聚类法进行全球气候的聚类分析,可能将聚类指标距离相近但在地理位置上差异极大的样本错误地划分为一类。
基于此,本文以我国主要城市生态气候数据为基础,借助系统聚类分析法,对主要城市生态气候区划问题进行深入考察。
1 数据来源及变量选择本文研究样本为我国31个主要城市(不含香港、澳门、台湾)。
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选择7个能够反映生态气候变化状况的主要指标,如平均气温、平均相对湿度、降水量、日照时数、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以及可吸入颗粒物。
各主要城市生态气候指标数据均采用2002~2012年的平均水平值,且各主要城市的原始指标数据均来源于2003~2013年《中国统计年鉴》。
计量地理学第三章统计分析方法4聚类分析
计量地理学第三章统计分析方法4聚类分析聚类分析是一种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主要用于将对象或观测值按照相似性分组。
在计量地理学中,聚类分析被广泛应用于地理现象的空间分布模式识别、分类和区域划分等领域。
本文将介绍聚类分析的基本原理、常用的聚类算法和在计量地理学中的应用。
聚类分析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度量对象或观测值之间的相似性,将它们分组成若干个类别。
相似性度量可以基于不同的变量类型,可以是欧氏距离、皮尔逊相关系数、曼哈顿距离等。
聚类分析的目标是使得每个类别内部的对象或观测值尽可能的相似,而不同类别之间的对象或观测值尽可能的不同。
常用的聚类算法包括层次聚类和K-means聚类。
层次聚类是一种基于分级的聚类方法,它通过计算不同层次之间的距离或相似性来构建聚类树状结构。
层次聚类可以分为自上而下的划分法和自下而上的凝聚法。
K-means聚类是一种基于距离的迭代聚类方法,它首先随机选择K个聚类中心,然后根据每个对象到聚类中心的距离将对象分配到最近的类别,再重新计算每个类别的聚类中心,然后重复这个过程直到达到收敛条件。
在计量地理学中,聚类分析常常应用于地理现象的空间分布模式识别。
例如,可以利用聚类分析来识别城市的空间分布模式,将城市按照相似的特征分组。
聚类分析还可以应用于地理数据的分类和区域划分。
例如,可以利用聚类分析将地理数据划分为若干个类别,以便对不同类型的地理现象进行分析和研究。
聚类分析的应用还包括地理景观分类、土地利用研究和地理风险评估等。
例如,可以利用聚类分析将地理景观按照植被类型、土地利用类型等特征进行分类,并对不同类型的地理景观进行评估和管理。
聚类分析还可以应用于土地利用研究,根据地理空间上不同点的土地利用特征,将地域划分为不同的区块,以便对土地利用进行规划和管理。
聚类分析还可以应用于地理风险评估,利用相似的地理要素特征,将地理空间上的风险区域进行划分,并对风险区域进行预警和管理。
综上所述,聚类分析是一种常用的统计分析方法,它可以通过度量对象或观测值之间的相似性,将它们分组成若干个类别。
现代气象统计方法
现代气象统计方法现代气象统计方法模型是通过对气象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和模型拟合来预测未来的气象情况。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气象统计方法在预测和分析气象事件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现代气象统计方法。
一、回归分析模型回归分析模型是一种经典的统计方法,常用于分析气象变量之间的关系。
它可以通过拟合一个数学函数来描述气象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并根据这个函数来进行预测。
回归分析模型有多种类型,如线性回归、多元线性回归、非线性回归等。
通过回归分析模型,可以根据已知的气象数据来预测未来的气象变化,例如气温的变化趋势、降水的可能性等。
二、时间序列模型时间序列模型是一种用来分析时间上相关变量的统计模型。
在气象学中,气象变量的观测数据通常按照时间顺序排列,时间序列模型可以通过分析数据的时间结构来预测未来的气象变化。
常用的时间序列模型有ARIMA模型、GARCH模型等。
ARIMA模型可以用来分析时间序列中的趋势、周期性和随机性,而GARCH模型可以用来描述时间序列的波动性和风险。
三、聚类分析模型聚类分析模型是一种用来对数据进行分类和归类的统计方法。
在气象学中,聚类分析模型可以用来对气象数据进行分类,例如将不同地区的气象数据进行聚类,划分出具有相似气象特征的区域。
聚类分析模型可以帮助气象学家更好地理解气象数据的分布规律,为预测和分析气象事件提供依据。
四、人工神经网络模型人工神经网络模型是一种模仿人脑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统计模型。
在气象学中,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可以用来对气象数据进行模拟和预测。
通过训练神经网络模型,可以将输入的气象数据映射到输出的气象变量,从而实现对未来气象变化的预测。
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在气象预测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能够处理非线性和复杂的气象关系。
以上介绍了几种常用的现代气象统计方法模型。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气象学家更好地理解和预测气象变化,提高气象服务的准确性和效率。
随着气象数据的不断增加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预测和分析气象事件的能力将越来越强大。
气候统计第三章 判别分析与聚类分析
1218 W 369
369 568
1218 c 1 369 c 2 12 369 c 1 568 c 2 12 解出 c 1 0 . 0043 , c 2 0 . 0183
y 0 . 0043 x 1 0 . 0183 x 2
k 1
m
D
2 m
( n1 n 2 2 ) d k c k
k 1
m
设 Dk H0 : 则
A k
B k
k 1 m k 1 m
E (d k ) D k 0
n1 n 2 F n n 2 1
n1 n 2 m 1 2 Dm ( n1 n 2 2 )m
1.对于判别方程中的单个因子xk的显著性,可用t检验的 方法检验它在两个总体中的平均值是否显著。
H
0
:
A
(xk )
B
(xk )
则 t
2
xk xk
A
B
n 1 s kA n 2 s kB
2
1 n1
( n1 n 2 2 )
1 n2
n1 n 2 ( n1 n 2 2 ) n1 n 2
解得 c 0 . 5332 1
c 2 0 . 0498
c 3 0 . 0781
四、判别效果的显著性检验
在多因子判别中,要选择若干分辨能力强 的变量组成判别函数,判别分析的基础是假 设两组样品取自不同的总体,如果两组多元 变量在统计上差异不显著,判别就没有价值, 因此判别效果显著性检验就是检验两总体的 差异是否显著。
S
(B) x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G1 G2 G8 G9 G1 G2 2 G8 8.5 6.7 G9 2.2 2 7.8 G11 5 4.1 5.1 6.1
D(3)
G8 G11
G8
G11 5.1
G12 6.7 4.1
5、画聚类图
绘制各次聚类结果。
若选择T=3.0,从图 可见,1,2,3,4 合并一类,5,6,7 并成一类,8自成一 类,全部样品分成 三类为宜。
iG1, jG 3 iG 2 , jG 3
m ax{R1,3 , R2,3 }
max{0.74,0.83) 0.74
R5,4 m ax{0.69,0.5} 0.69
G3 G4
G4
-0.38
G5
-0.74 0.69
R(1)中,R4,5=0.69=max,将G4,G5并成G6
一、相似性指标统计量
1.样品与分类指标
对与研究对象有关的m个变量作n次观测,
得样本矩阵,
x11 x1n
X
xm1 xmn
称每行为一个分类指标,每一列为一个样
品,对样品进行分类;每个样品包含m个指
标,即样品的特征用m个指标来描写,可以
是一个测站的m个指标的时间分布,也可以
2。最长距离法: D( p, q) max{ d jk / j G p , k Gq }
即为 G p和Gq 中最远的两个样品的距离。
3.重心法:D( p, q) d xp xq
它为两个类的重心 x p 和xq 间的距离
4.类平均 法:
1
D( p, q)
lm
d jk
jGpkGq
§3.3 聚类分析概要
聚类分析是研究多要素的客观分类方法, 即运用数学方法对不同的样品进行数字分类, 定量地确定样品之间的亲疏关系,并按照它 们之间的相似程度,归组并类,以便客观分 类的一种统计分析方法。它同判别分析同属 分类问题,但前提不相同,所给的样本类型 和类型数都是未知的。气象学中存在许多分 类问题,如气候分类区划、天气过程分类、 环流分类、预报因子的合并归类、相似年的 确定等。
试根据下表所列相似系数将因子分类
G1 G2 G3
G2
0.93
G3
-0.74 -0.83
G4
0.69 0.5 -0.38
解:G1和G2的相似系数最大,R1,2=max,表明两者 最接近,先将它们并成G5。 计算G5与G3,G4的相似系数分别为:
R5,3 m ax{m ax rij , m ax rij }
2.类的距离 由于类的形状是多种多样的,所以类与类之间的距离也有多种 计算方法,设 G p ,Gq 中分别有l和m 个样品,它们之间的距离 用D(p,q)表示,常用定义有:
1.最短距离法: D( p, q) min{ d jk / j G p , k Gq }
即为 G p 和Gq 中最邻近的两个样品的距离。
Gr Gq
Gp
D10,9 min{ D3,6 , D3,7 , D4,6 , D4,7 }
D4,6 6.1
Gk
2、定义类间距离 D( p, q) min{ d jk / j G p , k q }
合并最相似两类
Gr={Gp,Gq}
在D(0)中,D3,4 D6,7 1 min
定义1:T为一给定的阈值,如果对任意的 i, j G ,有 d ij T ,则称G为一个类。
定义2:对阈值T,如果对于每一个 i G ,有 ,则称G为一个类。
1
k 1 jG d ij T
定义3:对阈值T,如果对于每一个 i G ,一定存在 j G 使得d ij T ,则称G为一个类。
( xki xkj ) 2
k 1
Euclid距离
2.Mahalanobis距离
dij (Xi X j )S 1(Xi X j )
马氏距离考虑了类型总体的内部结构,更加 合理,但计算繁琐。
在距离指标中,当样品指标不是同一变量时,
各变量对距离的影响与它们的量纲有关,如气 温为101,气压为103量级,气压变化对距离的 影响远大于气温。克服这一缺点的方法是对各 指标标准化
D(2)
在D(2)中,D1,2,D2,9=2是最小元 素,将G1,G2,G9合并为新类G12。 计算新类与各类的距离:
D12,8 min{D1,8 , D2,8 , D9,8 }
得D(3),其中D11,12=4.1为最小元 素,合并G11,G12 为G13
D13,8=5.1 最后G13,G8并成 一类G14
是同一指标的m个测站的时空分布。
2.距离和相似系数
进行分类,要将特征相似的样品聚为同一类,首 先要定义样品之间亲疏程度的数量指标。
A、距离
样品看作m维空间的点,以某种形式定义点与点之 间差异大小(不完全是地理或几何距离),数学上 的距离可以有不同定义,但要满足4个条件
1)dij=0时,样品i和j 恒等(dii=0) 唯一性和单一性
包含步骤
(1)计算n个样品两两间的距离{dij} (2)构造n个类,每类只包含一个样品 (3)合并距离最近(最相似)的两类为一个新类 (4)定义类间距离,计算新类与当前各类的距离。
若类的个数等于1,转到(5)。否则回到步 骤(3)。 (5)画聚类图 (6) 决定类的个数和类
使用不同的类间距离,便得到不同的系统聚 类法。如最短距离法、最长距离法、重心法 等。
d1,3 (2 4)2 (5 4)2 2.2
得距离阵:
G1 G2 G3 G4 G5 G6 G7 G8
D(0)
G1 0 G2 2 0
G3 2.2 2.2 0
G4 2.8 2 1 0
G5 6.3 6 8.1 8 0
G6 5 4.1 6.3 6.1 2.2 0
G7 5.8 5.1 7.3 7.1 1.4 1 0
它等于 G p和Gq 中所有任意两个样品距离的平均。
§3.4 系统聚类法(逐级归并法)
系统聚类法是聚类分析中使用最多的方 法,其基本思路是:先将n个样品各自看成一 类,然后规定样品之间的距离(或相似系数) 和类与类之间的距离,开始,将每个样品各 自成一类,根据距离选择最相似的一对并成 一个新类,计算新类与其他类的距离,再将 距离最近的两类合并,依次下去,直至所有 样品并成一类,或各类之间的距离大于给定 阈值T为止。
G8 8.5 6.7 8.6 7.8 6.7 5.1 5.4 0
3、计算新类与其他类的距离
Dr,k mind ij min{mind ij ,mindij }
iGr, jGk
iGp, jGk iGq, jGk
min{D p,k , Dq,k }
例如:
D1,9 min{ D1,3 , D1,4 } D1,3 2.2
B 相似系数 1)
rij
m
x ki x kj
k 1
m
x
2 ki
k 1
m
x
2 kj
k 1
cos ij
X
i
X
j
Xi X j
将样品i、j看作m维空间的向量,常用于要素场的相似。 包括空间点的相似和时间点的相似度量。源自二、类与类的特征 1,类的定义
由于客观事物的千差万别,在不同问题中,类的含义是不尽 相同的,给类下严格地定义是不容易的,有不同的定义。如:
即G3,G4 和 G6,G7最为相似。 故将G3,G4 并成G9 G6,G7并为G10
删除p,q行和列,加上r行 和列
得D(1)
4、在D(1)中, D5,10=1.4是最小值, 将G5和G10并成G11 , 进一步计算
G1 G2 G5 G8 G9 G1 G2 2 G5 6.3 6 G8 8.5 6.7 6.7 G9 2.2 2 8 7.8 G10 5 4.1 1.4 5.1 6.1
一、最短距离法
例 对同量纲指标x1和x2进行八次观测得各样品数据如下
i12345678 x1 2 2 4 4 -4 -2 -3 -1 x2 5 3 4 3 3 2 2 -3
试以最短距离法将其分类。
解:x1和x2为同量纲,无需标准化
采用欧氏距离
2
d ij
( xki xkj )2
k 1
1、计算距离,如d1,3
最长距离法、重心法等其他系统聚类法的 步骤相同,仅在计算类间距离时的定义不同。 最短距离法也可用于变量的分类,分类指标 也可用相似系数,在用相似系数时,要找相 似系数最大的两类合并,即总是最相似的两 类合并。 下面看一实例:
例 ,某地用4个因子表示气候闷热状况,分别是 x1:日平均温度 x2:14时气温 x3:14时相对湿度 x4:日最低气温
2)dij≥0,
非负性
3)dij=dji
对称性
4)dij≤dik+dkj
三角不等式
常用距离
1.Minkowski距离:
d ij (q) [
m
( xki
xkj )q ]1/ q
k 1
m
(a) q 1, d ij
x ki x kj
k 1
绝对距离
m
(b) q 2, d ij
R6,3 max{R4,3 , R5,3 } max{0.38,0.74} 0.38
G3与G6变化趋势相反,并成一类无意义,聚类结束
聚类结果中,x1,x2,x4 表示温度状态,自然成为 一类,而x3是空气湿度因 子,物理上属于另一类。
逐步聚类法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