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筛温度曲线的研究与事例分析教学总结

分子筛温度曲线的研究与事例分析教学总结
分子筛温度曲线的研究与事例分析教学总结

分子筛温度曲线的研究与事例分析

张晨

一、分子筛纯化器的工作原理及结构特点

我国第六代制氧机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采用吸附法净化空气中的水分、二氧化碳、乙炔和其它碳氢化合物。吸附法就是用活性氧化铝、分子筛等吸附剂在常温下将空气中所含的水分、二氧化碳这些吸附质吸附在其表面上(没有化学反应),加热再生时利用吸附剂高温下吸附容量减小的特性,再把吸附质解吸出来,从而达到连续净化空气的目的。

我厂1﹟、2﹟14000m3/h制氧机以及新建的23000m3/h制氧机的分子筛纯化系统均选用卧式双层床结构的纯化器,纯化器下部装填活性氧化铝,上部装填分子筛(四车间分子筛纯化器内活性氧化铝和13X分子筛的充装量分别为5000Kg和11000Kg,五车间的为12571Kg和17512Kg,23000m3/h制氧机为15000Kg和20000Kg)。空压机后经空冷塔冷却的低温饱和空气从纯化器下部进入分子筛,先由活性氧化铝将其所含的大部分水分吸附掉,然后再由分子筛吸附二氧化碳、乙炔和其它碳氢化合物。

双层床结构的分子筛纯化器相比只充填分子筛的单层床纯化器具有增强吸附效果、延长使用时间、降低再生能耗、延长使用寿命的特点。具体分析如下:活性氧化铝对于含水量较高的空气,吸附容量比较大,而且对水分的吸附热也比分子筛小,其大量吸附水分后使空气温升较小,有利于后部分分子筛对二氧化碳的吸附,而且双层床纯化器净化空气的程度比单层床更高,空气的干燥程度可以由原来露点的-60℃降到-66~-70℃,净化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也更低;采用双层吸附床,可以延长纯化器的使用时间,经试验得出:双层床结构的分子筛纯化器比单床层结构的有效工作时间可延长25~30%;活性氧化铝解吸水分容易,而分子筛较为困难,分子筛再生时其冷吹峰值需要达到120℃以上才能保证其再生完善,而活性氧化铝只需要达到80℃左右即可,这样一来就可以降低整个系统的再生温度,从而节省了再生能耗(对于双层床结构的分子筛纯化器一般将冷吹峰值控制在100℃以上,作为其再生完善的主要标志);活性氧化铝颗粒较大,且坚硬,机械强度较高,吸水不龟裂、粉化,所以双层床的活性氧化铝可以减少分子筛粉化,延长分子筛寿命,活性氧化铝处于加工空气入口处,还可以起到均匀分配空气的作用;铝胶还具有抗酸性,对分子筛能起到保护作用。

二、分子筛曲线研究:

分子筛纯化器利用常温吸附、高温解吸来达到连续净化空气的目的,在这一交变过程中,特别需要对其进、出口温度加以监控,以掌握其使用情况。在吸附过程中,空气进、出纯化器的两条温度变化曲线被称为“吸附温度曲线”;在再生过程中,污氮气进、出纯化器的两条温度变化曲线被称为“再生温度曲线”。

1、吸附温度曲线:

一般情况下,只要空气预冷系统正常,空气进纯化器温度就不会变化,因而温度曲线是一条水平的直线。而空气出纯化器温度除刚开始的一段时间较高外,以后变化也极小,因而也近似是一条直线。典型的吸附温度曲线如图1所示。

空气在经过纯化器后,温度会有所升高。这是因为空气中的水分和二氧化碳被分子筛吸附,而吸附是个放热过程。对于全低压流程空分设备而言,空气进纯化器压力在0.5Mpa(G)左右,空气进纯化器温度约为10~15℃左右。在这种情况下,空气进出纯化器温度之差约为4~6℃。

如果空气进纯化器温度升高,则温差也相应会有所增大,这是因为空气温度升高使得空气中水含量增多。如果在纯化器使用过程中(刚开始使用的一段时间除外),出纯化器空气温度突然升高,而进纯化器温度和压力却较为稳定,这种情况往往显示空气已经将空冷塔的水带入分子筛纯化器了(如安龙3200m3/h制氧机分子筛进水事故时,就出现了运行中的分子筛进水导致出纯化器空气温度突然升高的现象)。

在分子筛纯化器由再生转为使用,吸附工作刚开始的一段时间内,空气出纯化器温度较高,这时出口温度要比进口高出20℃以上。这种现象除了是由于再生过程中的冷吹不彻底造成的以外,还由于纯化器在切换至使用前的升压过程中释放吸附热所造成的。

在空分设备中用于吸附水分和二氧化碳的13X分子筛,除对极性分子如水和二氧化碳等具有吸附能力外,对非极性的氮气和氧气也有一定的吸附作用。升压过程是一个压力上升的过程,随着压力升高,分子筛的静吸附容量增大,更多的氮气和氧气被分子筛所吸附。而这个过程同样是个放热的过程,这种放热使得分子筛床层温度升高。当升压后的纯化器转为使用时,空气将分子筛床层的热量带出来,从而引起出口温度的升高(由于升压阀的位置不同,故升压过程中空气进出口温度的变化也不同,如1﹟14000m3/h制氧机分子筛升压阀在分子筛纯化器后,故在升压过程中空气进口温度的温升远远大于空气出口的温升。而2﹟14000m3/h制氧机因为升压阀在纯化器前,其温度变化就大不相同)。

由于这种现象不单单因为冷吹不彻底引起,所以无法通过延长冷吹时间来解决。于是有的空分设备中(如2﹟14000m3/h制氧机),采用增加一个“两组分子筛并行运行”的步骤,用来减少这种温度波动对主换热器的不利影响。这样一来由于从原使用的纯化器中出来的空气温度是较低的,混合在一起的空气温度也就不至于会象单独使用一个纯化器那样高了。

2、再生温度曲线

相对于较为简单的吸附温度曲线而言,再生温度曲线要复杂一些。典型的再生温度曲线如图2所示。

AB卸压阶段

BC加热阶段

CD冷吹阶段

DE充压阶段

2.1卸压阶段(A-B)

分子筛纯化器在较高工作压力下(0.5Mpa以上)完成吸附任务,而在较低的压力下(10Kpa 左右)进行脱附再生。在纯化器由吸附转为再生时,首先将纯化器内的压力降下来。压力下降时,分子筛静吸附容量减小,原来被吸附的气体分子或水分子,便有部分会从分子筛中解吸出来。

与吸附过程的放热效应相对应,脱附再生过程是个需要吸收热量的过程。在卸压阶段,脱附所需热量只能来自于分子筛床层本身,因而使得床层温度下降。受此影响,空气进口(污氮气出口)和空气出口(污氮气入口)温度同时开始下降(因为卸压阀在分子筛进口处,故卸压阶段空气出口温度较空气进口温度下降的幅度更大)。

2.2加热阶段(B-C)

加热阶段开始后,虽然污氮气进口温度迅速升高,但出口温度还会继续下降,最多可下降至-10℃左右,然后才会逐渐升高。经再生电加热器加热过的高温污氮气,在由上而下通过分子筛床层时,首先使得床层上部的分子筛温度升高并对上部的分子筛进行再生。在此过程中,污氮气的热量一方面传递给了上部的分子筛,另一方面被解吸出来的二氧化碳和水分带走了,故污氮气本身的温度迅速下降,到达纯化器底部时,温度已经很低了,所以污氮气出口温度不会很快升高。

加热阶段需要加以监控的主要是污氮气进口温度,它和污氮气流量、加热时间等一起体现了带入纯化器中的热量的多少。污氮气进口温度主要由电加热器的运行状况以及再生污氮气的实际流量等因素所决定。

一般来说,加热阶段主要解吸的是分子筛床层的中上部,并且将热量贮存在分子筛床层中。2.3冷吹阶段(C-D)

在冷吹阶段,一方面利用加热阶段贮存在分子筛床层中的热量继续解吸下部的活性氧化铝,另一方面将床层中的热量带出来,从而为再次投入使用作准备。冷吹开始后,污氮气进口温度迅速下降,但出口温度还会继续上升,一直达到某个最高点后,才会逐渐下降。

冷吹阶段的污氮气出口温度变化曲线(以下简称冷吹曲线)特别重要。冷吹曲线上的最高温度点称为“冷吹峰值”,它是再生过程是否完善的主要标志。床层中的分子筛在再生过程中温度自上而下是递减的,所以最底层的分子筛总是再生得最不彻底。对于双层床分子筛纯化器,如果冷吹峰值达到100℃,则说明纯化器内上部的分子筛和下部的活性氧化铝都已再生好了(靠近筒体的边缘区因存在散热问题除外)。

影响冷吹峰值的因素主要是加热阶段进纯化器的再生污氮气的温度高低、流量大小以及加热时间的长短等等。此外,如果在上一个使用周期中分子筛吸附了太多的水分和二氧化碳(即吸附饱和),而在再生时也没有增加再生热量,则冷吹峰值会下降(如1﹟14000m3/h制氧机发生分子筛吸附饱和事故时就出现了冷吹峰值大幅下降的现象)。如果分子筛在使用过程进水,则冷吹峰值也会显著下降。

如果冷吹曲线上会出现多个峰值,则说明分子筛床层不平整。良好的分子筛床层,在任何一个水平截面上的温度梯度应该较小,这样的床层在再生过程中,最底层的分子筛各处温度差不多始终相等,温度变化曲线也相同。而仪表所记录下的是各处出来的气体混合在一起后的温度变化曲线,可以认为是一系列的波形曲线综合在一起后所形成的曲线。由于这一系列的波形曲线均相同且无相位差,故综合成的曲线形状不会有所改变。

在另一种情况下,当分子筛床层厚薄不均匀时,较薄处分子筛量少而流过的气量多,分子筛温度变化得就比较快,而较厚处情况正好相反。这样最底层的各处不是同时达到峰值,综合成的波形曲线中就有可能出现两个甚至三个峰值。一般来说,分子筛床层不平整时,冷吹曲线的形状也会变得“矮”和“胖”一些。

冷吹结束时的污氮气出纯化器温度是另一个需要加以控制的指标,该温度如果过高,则纯化器由再生转为使用时空气就会将这一部分热量带入主板式换热器,近而对其工作状况产生不良影响。该温度主要由冷吹时间、再生气流量以及加热过程中带入热量多少等因素决定。一般来说,分子筛床层不平整时,冷吹到指定温度需要更长的时间。

2.4升压阶段(D-E)

升压阶段的纯化器内压力是增加的,前面已经叙述过,这是空气中杂质被分子筛吸附,而床层温度升高的过程。受床层温度升高以及保温层中残余热量的影响,污氮气进出口温度都会上升。

三、相关事故分析:

1、1﹟14000m3/h分子筛吸附饱和事故的分析

2002年10月11日0:58,四车间2﹟冷冻机(美国原装进口开利冷冻机)因轴承温度超高联锁停运(后经检查确认为电机烧了,经研究决定报废了该机组,并新定了一台顿汉布什公司生产的多机头螺杆式冷冻机,并于日前投运),在启动1﹟冷冻机(上海合资开利冷冻机)时又因为本身故障多次未果,而在前一天恰好对一台凉水塔风机进行检修,尚未恢复。这样以来,造成空冷塔下段常温水温度只能达到25℃,而空冷塔上段低温水温度和常温水温度相同,由此分子筛进口温度由正常运行的10℃上涨至28℃左右,从表一可以看出,进分子筛的空气温度由10℃增加到28℃,则其水分含量增加了两倍以上。于是两组分子筛运行到后期都出现了吸附饱和、出分子筛的CO2含量超标的现象。因为,当时未及时增加分子筛再生热量,造成两组分子筛冷吹峰值偏低、再生效果差的现象(如图3所示)。6:20因氩净化系统微量水超标,停运制氩系统。

温度℃水分含量 g/m3蒸汽压 Pa

30 30.30 4239.2

28 27.20 3776.9

26 21.80 2981.6

12 10.68 1401.5

10 8.28 1072.45

图3吸附饱和的再生温度曲线

进电加热器的阀门全开,使经过电加热器的再生污氮气量提到最大;将备用电加热器启动,使两台电加热器全部运行,同时提高出电加热器再生污氮气的设定温度;加大冷吹阶段时的再生污氮气量;适当缩短每组分子筛的使用时间;最后,根据分子筛使用时恶化的程度决定是否减少加工空气量,以确保二氧化碳和水不进入或少进入主板式换热器空气和增压空气通道并在其冻结,影响制氧机的使用寿命。

经抢修,上午及时恢复了昨天尚未检修完的一台凉水塔风机,同时13:35再次启动1﹟冷冻机成功,使其投运正常运行。随着常温水和低温水温度恢复正常,进分子筛的空气温度以及

含水量也随即恢复正常,分子筛吸附负荷大幅下降。第二天,当两组分子筛冷吹峰值连续几个周期均达到或超过正常值,而且两组分子筛在每次吸附过程后期均未出现出分子筛的CO2含量超标的现象,则标志着分子筛运行状态恢复正常,于是将“增加分子筛再生热量、提高吸附效果”的几种操作逐一恢复到正常状态。本次分子筛吸附饱和事故未造成板式冻结及影响制氧机使用寿命。

2、凌源分子筛层床受冲击的事故分析

辽宁省凌源钢铁公司制氧厂6000m3/h制氧机于1997年7月投产,同年12月21日,发生了一次因误操作导致分子筛层床受冲击的事故。

图4床层不平整冷吹温度曲线

当天由于信号干扰,空压机放空阀突然打开,造成空分系统停车。次日查看2﹟分子筛再生温度曲线时,发现该分子筛的冷吹峰值达不到正常时的100℃,同时发现冷吹峰值有两个(分别为73℃和75℃),而且再生温度曲线的形状也有些发胖(如图4所示)。通过进一步查看相关操作信息,确认为操作人员误操作造成分子筛层床受冲击所致。

误操作的具体情况是:空分系统停车时,操作人员将分子筛程序打暂停,然后关闭了两只分子筛所有的阀门。当时1﹟分子筛处于工作状态,2﹟分子筛处于再生状态。当空分系统再次启动时,操作人员错误得将2﹟分子筛进口阀打开,使该分子筛的压力由0MPa很快升至0.5MPa,当发现不正确后,操作人员就关闭了该阀,但是匆忙间又将2﹟分子筛的再生排放阀当成卸压阀打开,从而又使该分子筛的压力由0.5MPa很快降至0MPa。以上两次操作使分子筛受到了两次大得冲击。

那么,为什么分子筛层床受到冲击就会在分子筛再生温度曲线上反映出两个冷吹峰值呢﹖一个良好平整的分子筛层床,在任何一个截面上的温度梯度应该没有太大的变化,再生温度曲线应该比较规则。当分子筛层床厚薄不均匀时,较薄处由于分子筛对再生气阻力较小,流过的气量就多,分子筛温度变化比较大;而分子筛较厚处的情况正好相反,这样,在该水平面的各处温度是不能同时达到峰值的。因此,分子筛再生温度曲线就会根据分子筛受冲击的不同程度而出现多个峰值(一般来说,出现两个冷吹峰值说明分子筛层床上至少有一个坑,出现N 个峰值说明分子筛层床上至少有N-1个坑)。

12月29日,该厂人员打开2﹟分子筛的人孔后,就看见分子筛层床表面的中间有一个直径300~400mm的坑,坑的周围分子筛比其它各处厚,坑的中心小部分分子筛已成碎末,处理人员把粉状分子筛取出后,将坑扒平并封好人孔,然后恢复分子筛程序,分子筛再生温度曲线也就恢复正常了。

3、安龙分子筛进水事故的分析

洛阳安龙公司3200m3/h制氧机于2002年5月3日正式投产运行,三周后因操作失误造成分子筛及主板式换热器进水事故。

(一)事故经过:

5月26日11:40,2﹟分子筛投入运行,11:49电加热器运行,1﹟分子筛开始再生,2﹟分子筛运行15分钟后的11:55,出分子筛的CO

2含量由正常的0.4ppm开始迅速上涨至

15.4ppm,之后一直稳定在该值。当时,现场操作人员在未作认真分析的情况下,简单认为这

一现象属于CO2分析仪显示有误,因此也未采取相应措施。2﹟分子筛在这种状况下运行两小时后,于14:00开始出现以下现象:进分馏塔空气流量下降(由17500m3/h降至15500m3/h),主板式换热器增压空气通道的阻力大幅增加(该阻力最终升至0.2MPa,即增压机出口压力

0.6MPa,膨胀机进口压力0.4MPa),膨胀机转速和膨胀空气量也大幅下降(分别由33000rpm 和3300m3/h降至10000rpm和1000m3/h以下,最终不得已只能手动停运膨胀机),主板式换热器热端复热温差明显增大(如返流污氮气的复热温差由原来的7℃升至20℃),主冷液氧液位大幅下降(由2700mm降至1600mm),最终,只能停运制氧机、排放主冷液氧、对主板式换热器空气通道和增压空气通道进行大加温。

(二)原因分析:

第二天张厂长和我到达现场后,对各机组当时的运行工况、参数变化和相关操作进行了详尽的调查、了解、分析和研究,以期找出造成本次停车的根本原因。因为该控制系统没有趋势图,因此缺少了直接从趋势图上了解相关信息的这一重要手段,只能通过查看记录报表、操作记录、微机上的操作和报警信息以及对当班操作人员进行询问这些间接手段进行综合分析。

1、确定事故发生的原因是游离水进入板式

我们对事故发生时,“进分馏塔空气流量下降、主板式换热器增压空气通道的阻力大幅增加,膨胀机转速和膨胀空气量迅速下降,主板式换热器热端复热温差明显增大以及最后主冷液氧液位大幅下降”这些基本现象来分析,认为只有大量的游离水进入主板式换热器的空气和增压空气通道并在其换热通道内冻结,才会导致以上各种现象同时并且迅速地发生。而且,对于分子筛流程的制氧机,能够使空气携带大量游离水进入主板式换热器的非常重要的途径就是分子筛纯化器。

2、排除分子筛投用时空冷塔带水和再生不佳导致水析出的可能

通过对“2﹟分子筛运行15分钟后就出现了出分子筛的CO2含量超标”这一现象来分析,能在这样短的时间内使分子筛吸附饱和CO2析出的原因有可能是上一个或上几个周期的再生情况不佳,甚至有可能在上一个周期该分子筛根本没有再生所造成的。于是我们通过查看操作记录和对当班操作人员进行询问得知:3200m3/h制氧机在正式投产后的的这三周时间内,为了监视分子筛再生完善程度,安排有专人记录两台分子筛每个周期的冷吹峰值,记录显示该值均在130℃以上,这表明这两台分子筛的再生情况一向都是很良好的。但是在事故发生的当天上午,因为操作人员忙于倒换和检修高压低温水泵没有记录下离停车前最近的一个再生过程的冷吹峰值,不过从当时的记录报表以及微机上记录的操作和报警记录来看,这一时间段内再生污氮气量和电加热器出口温度均在正常范围,冷吹时也有一定的峰值。这样一来就基本上排除了2﹟分子筛运行再生情况不佳、分子筛吸附饱和导致CO2和水大量析出的可能性。

3、确定是预冷系统将水带入分子筛

安龙操作人员反映,当天上午9:30因运行中的低温泵电机发热,进行了倒泵操作(本次为投产以来第一次进行倒泵操作)。倒泵时,操作人员先将备用泵启动,待该泵运行正常后停运主泵,但因水冷塔水位低、泵前过滤器有堵塞、泵前排气阀漏气等原因导致备用泵多次串气,半个小时后才恢复正常。查看空分记录报表时,发现运行中的1﹟分子筛出口温度在10:00时为36℃,(而正常时仅为20℃);在查询微机内报警信息时,发现在倒泵过程中水冷塔水位有多次高报警的记录。通过以上信息,我们分析:

(1)调试时得知,开封空分厂生产的空冷塔上部筛板孔太小,低温水流量稍微大一些就会导致水下流不畅,从而被空气将这一部分水带入分子筛,而且其它类似设备曾经因此出现过这种事故。安龙操作人员倒泵时出现过两台泵同时运转的情况,也就会出现空气将一部分水带入分子筛,这一点可以通过1﹟分子筛出口温度突然升高这一现象得到证实(如图5所示)。(2)倒泵操作时因为备用泵多次串气导致水冷塔水位长时间偏高,而当时主控室无人监控,也没有人注意到水冷塔水位偏高这一现象,也就没有人去调整该水位。那么,水冷塔水位偏高会不会造成分子筛进水呢﹖我们到就地对水冷塔结构和污氮气进水冷塔管道布置等情况进行了认真研究,发现水冷塔没有设计自动溢流管,水位超高时不会自动溢流;水冷塔正常水位为

图5有水进入时的吸附温度曲

800mm,报警值为1000mm,氮气进水冷塔的管道只有1200mm,而污氮气进水冷塔的管道是从下面并在氮气管道上的,也就是说水冷塔水位一旦超过1200mm,水就会直接漫进污氮气管道;污氮气进水冷塔阀当时有一定的开度,该阀与污氮气进分子筛管道相距仅为2m。通过现场勘察和研究,我们认为当倒换低温泵时因串气导致水冷塔水位高,从而使水漫进污氮气进水冷塔的管道近而进入污氮气进分子筛管道,并顺着该管道经电加热器进入处于再生过程的2﹟分子筛上部,于是当11:40,2﹟分子筛投入运行时,空气中的水分在分子筛下部被吸附,但到了分子筛上部时,因为这一段含有水分的分子筛形成了一条短路通道,所以经过该通道的空气中的CO2不仅不会被吸附,还会使该部分空气中的水分及分子筛吸附剂中的过量水被带入主板式换热器的空气和增压空气通道,并在其中冻结,而相应的出现一系列的板式进水的现象。可以这样想象,如果出分子筛的空气装有微量水分析仪,则此表指示会严重超标。同时这一论断也很好的解释了“为什么出分子筛的CO2含量迅速上涨至15.4ppm以后就不再上涨了”这一现象。也就是说分子筛上部是主要吸附CO2,但因为这一区域在再生时进入了大量的水分,故在吸附过程时对CO2的吸附效果大幅下降。从表二可以看出,如果出分子筛的CO2含量仅仅是因为吸附饱和而达到15.4ppm,15.4ppm的二氧化碳含量相对应的冻结温度低于-167℃。

切换式换热器冷端温度达-172℃左右。从理论上讲,已基本不含二氧化碳,但实际上气流通过切换式换热器是一流动过程,在流动中析出的二氧化碳不一定能全部冻结在翅片上,而是一部分被气流夹带而进入下塔,出蓄冷器的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实际含量在5~8ppm以上,出板式换热器一般比通过蓄冷器的二氧化碳量会多一些。在这种情况下,板式换热器流程的制氧机运行周期,还可有一年。那么,出分子筛纯化系统15.4ppm的二氧化碳,运行周期,最少也该有三个月吧?2﹟分子筛运行2个小时就出现板式阻力大幅上升的现象,只能说明有大量的水分进入板式。

4、处理结果

确定板式进水原因后,对主板式换热器的空气和增压空气通道进行了重点加温,为防止有CO2进入分馏塔,又将上塔和下塔加温到了-60℃左右。3月27日22:00加温结束,启动

两台膨胀机开始冷却,3月28日14:00见液空,17:30开始反充液氧(共17m3),19:30启动氧活塞(空气流量17500m3/h,氧气流量2950m3/h、纯度99.5%O2)。

通过本次事故的处理,我们认为在本套设备调试时出现的板式阻力大、不能积液的现象,也很有可能是因为安装人员在启动低温水泵时没有控制好水冷塔水位导致板式进水这一原因造成的。

5、2﹟14000m3/h分子筛吸附、再生曲线两个不同点的分析

(1)由于2﹟14000m3/h制氧机分子筛升压阀在纯化器前,故在升压过程中空气进口温度是下降的,而空气出口温度因为冷吹不彻底和分子筛吸附部分氮气和氧气升高较快(见图6 D-E升压阶段)。

(2)当每台分子筛投入运行十几分钟后,即另一台分子筛卸压结束准备开始加热时,空气出分子筛温度会由正常的下降过程突然上升4℃左右,大约5分钟后再次转入正常的下降过程,直至达到一个稳定值(见图6 E点以后曲线)。对一这一现象,有人认为是因为再生污氮气的阀门倒换时引起污氮气流量升高、上塔压力下降、空气流量升高,从而使带入分子筛的水分增多、吸附热增多所致。但在另外两次阀门倒换时也会出现污氮气流量波动,却为引起类似的温升。另一种观点认为是当再生结束的分子筛投入使用时空气流量增大造成空冷塔轻微带水所致,但经观察在这一切换过程中未发现分子筛前疏水阀后有明显排水现象。

图6五车间实际再生温度曲线

2002年6月初稿

参考文章:

1、《深冷技术》1999年第4期孙全海著“分子筛纯化器温度曲线的观察与分析”

2、《深冷技术》2001年第1期杨明利等著“6000m3/h空分设备分子筛受冲击的分析及处理”

【精选】小学数学分层教学研究与实践课题成果报告

“小学数学分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课题 成果报告 教育的生命力在于唤醒,在于激励,从而让每一个生命都闪现希望的曙光。我们面对的教育对象是学生,现实中的学生因为教育环境、接受能力、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差异而呈现不同的学习结果。在亚迪校园大部分学生是比亚迪公司子弟,随父母进入公司而从内地插班到亚迪,学习基础良莠不齐的现象尤为突出。面对基础薄弱的学生怎么办?答案:不能放弃;面对学生发展不均衡的整个班级怎么办?答案:实施分层教学。在分层教学中面向全体,尊重学生的差异,在个性化的教学过程中满足全体同学的求知需求与心理需求,使得每一个学生能全面和谐、生动活泼地发展。近年适逢比亚迪公司提出创办优质化精品化学校,借创精品提质量契机,小学数学组在四、五、六年级开展分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两年来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教育教学效果,受到学生的欢迎、家长的认可、学校的激励及教育主管部门的赞誉。 一、课题研究背景 1、分层教学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 《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未来十年教育改革发展战略的主题是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的根本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青少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实施素质教育要从青少年抓起,学校是学生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途径,面对千差万别的学生,采用“一刀切”或“齐步走”的教学方式只会涣散学生的意志,泯灭学生的个性,扼杀学生的创造力,是无法实现学生全面和谐,生动活泼发展的。分层教学正是从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等方面出发,解决素质教育面临的根本问题的。 2、分层教学是全面推进新课程标准的需要 新课标提倡“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句话落实了教育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反映了教学中要面向全体,体现了基础性、广泛性和发展性合一的总体目标。新的数学课程应该是顺应“每一个孩子健康发展”的课程,而不是凸显优秀学生的筛子,更不应该成为淘汰沙粒的大浪。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只有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评价方式,才能唤醒学

天气学诊断分析实习报告

一、实习目的 熟练使用天气学原理和中国天气中的知识,诊断分析常用的动力和热力参量(涡度、散度、相对湿度、水汽通量、水汽通量散度等)。 1、学会使用Fortran程序读入有格式的数据文件,输出二进制数据文件; 2、学会使用Fortran编程计算涡度、散度、相对湿度、水汽通量等动力和热力参量。 3、学会使用Grads读入二进制数据文件,绘制等值线图、矢量图等,并存储。 4、掌握如何分析得到的各物理量的图形。 二、实习要求 完成读取数据及利用给出的资料数据计算各物理量的fortran程序,将已有基本量数据及计算出的物理量数据写入文件里。利用GRADS软件画出具有代表性的高度上的各物理量的图形,结合所画出的图形及韩国分析图和辅助图分析2009年4月18-20日南方气旋发展过程的各要素场配置情况,对这次过程进行天气诊断分析。 三、实习内容(含数据资料与方法说明) 实习资料:计算范围:东经32~160,北纬12~80,格距 4*4。所给要素为高度场,风场,温度以及温度露点差,共11层。 实习内容方法说明: 1. 利用所给资料(格点)和绘图软件绘制等高线、等压线、等温线,了解当时环流形势(主要是500和850hPa)。 2. 计算涡度(实测风涡度和地转风涡度)和散度(主要是300,500,850hPa):计算18日08时,18日20时,19日08时,19日20点,20日08时500hPa实测风涡度平流,分析并比较实测风涡度和地转风涡度不同的原因,分析南方气旋发展生成的原因,以及散度高低层的配置。绘图: 19日20点850hPa实测风涡度和地转风涡度以及他们的差, 19日08时,19日20点,20日08时500hPa 实测风涡度平流。 3. 计算1000-300hPa各层水汽通量并绘图,分析水汽通量输送较大的层次及其水汽通量散度,指出水汽输送通道大致范围,并说明水汽辐合区域的位置,什么位置有利于降水的发生,原因是什么。比较水汽通量中水汽平流和风的散度项的大小。绘图:19日08点,20点,20日08点850,700,500hPa 水汽通量和水汽通量散度 4. 在以上任务完成后,有时间的同学编制计算垂直速度程序并绘图,用第二种修正方案,其中大气层顶的垂直速度可以直接采用0,也可以用绝热法 四、结果分析 1.环流形势分析 由韩国天气图和所给由资料画出的500hPa和850hPa的高空等压面图分析本次南方气旋过程的环流形势。 500hPa上,高纬在鄂霍次克海处有一深厚低压中心,在南方气旋形成后开始随时间变化东移。在乌拉尔山一带有一低槽发展显着,随着该低槽的东移加深,在两低之间于19日左右形成了阻塞高压。中纬乌拉尔山一带发展起来的槽不断分裂出短波槽,随西风带环流向东输送,堆积叠加在下游,使得中国东南地区上空的槽不断加深加强。低纬上也有低槽在波动,与中纬的长波槽相配合。 850hPa上,高纬上鄂霍次克海上空的低值中心依旧很明显,但从乌拉尔山发展起来的槽在850hPa 图上体现的并不明显。由于地面的影响,各个系统可能会有些不规则,但可以看出我国华南一带一直

分层教学工作总结

姚周寨中学分层教学工作总结 发展农村教育,缩小城乡办学差距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但单从教学成绩上看,城乡差距不但没有缩小,反而越来越大,如今农村中学的教学成绩分布并非科学的纺锤形,而是底部大中间小顶部尖的圆锥形,(即学困生最多,约占50%以上,中等生约占30-40%,优秀生占很小一部分或没有。)甚至出现了班级数学、语文、英语学科优秀率为零,学困生大于80%的现象。从以上的数据不难看出我们的课堂教学无异于无效教学。针对学生学习分化严重的现象,我校于2008年9月在英语、数学两大学科进行了分层教学的大胆研究与实践。把学生分层次进行教学,更能体现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有利于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育,现将实践情况汇报如下: 一、分层教学的具体实施过程 1学科的确定 由于是研究阶段,我们无成功经验可以借鉴,所以我校把研究任务定在基础性比较强的英语和数学两大学科。(注:08年9月开始在急于快速提高的初四年级进行研究与实践,09年3月,在一个学期的摸索后我们在初一、初三年级继续尝试分层教学的研究与实践。)2具体操作方法 分层教学指学生的原行政班不变,学生仅在上分层学科课时打破班级界限进行分层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学生其它学科的学习和班级活动仍是以原班级为集体进行的。这样即没有打破班集体凝聚力对学生的约束作用,在部分学科教师又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 把学生进行分层的方法: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首先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现状,依据成绩,按照个人的学习意愿进行分层报名。学生报名后学校再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的微调。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学校要根据学生的测试成绩和平时表现,及时进行合理的调整。把成绩进步较大的学生推到一层,使其增强自信心,享受成功的喜悦,更加为二层学生确定了学习的努力方向。 对于分层学科,学校主要关注学困生的学习。教师要高度重视这部分学生,教学中不是放弃,而是放慢教学速度,降低教学难度,有针对性的对这部分孩子进行要求(如课堂要求、课下作业布置等)和评价(如适时的语言评价、作业评价、考试评价等)。总之,学校和老师的关注必然唤醒这部分学困生学生的求知欲。有了求知欲望的学生,成绩必然能够提高。

天气学诊断实习报告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天气学诊断分析实习报告 实习名称天气学诊断分析日期2016年12月17日得分指导教师 系大气科学专业大气科学年级班次姓名学号 一、实习目的 熟练使用天气学原理和中国天气中所学的知识,诊断分析常用的动力和热力参量(涡度、散度、涡度平流、温度平流、水汽通量、水汽通量散度、垂直速度等)。 1、学会使用Fortran 程序读入有格式的数据文件,输出二进制数据文件。 2、学会使用Fortran 编程计算涡度、散度、涡度平流、温度平流、水汽通量、水汽通量散度、垂直速度等动力和热力参量。 3、学会使用Grads 读入二进制数据文件,绘制等值线图、矢量图等,并存储。 4、掌握如何分析得到的各物理量的图形。 二、实习要求 完成计算各物理量的Fortran程序,并画出各物理量的图形,结合所绘出的图形,分析这次南方气旋形成时各要素场的配置情况,对这次降水过程进行天气诊断分析。 三、实习资料 该过程的观测资料和再分析资料,实习要求用micaps资料进行计算和分析。 1、观测资料:计算范围:东经30-160,北纬10-80,格距2.5*2.5。所给要素为高度场,风场,温度以及温度露点差,共11层。时次是2013年5月21日08时到

2013年5月31日18时,每12小时一次,共22个时次。 2、再分析资料:东经30-160,北纬10-80,格距2.5*2.5。所给要素为高度场,风场,温度以及比湿(单位为:kg/kg),共17层,时次是2013年1月1日00时到2013年5月31日20时,每6小时一次,共604个时次。 四、实习内容: 1.利用所给资料和绘图软件绘制等高线、等压线、等温线,了解当时环流形势 (主要是500和850hPa)。 2.计算涡度和散度(主要是300,500,850hPa),500hPa实测风涡度平流,计 算850hPa温度平流并绘图,利用高空和地面形势预报方程,从热力和动力因子分析南方气旋生成、发展的原因,以及散度高低层的配置。 3.计算850,700,500hPa水汽通量并绘图,分析水汽通量输送较大的层次及水 汽通量散度,指出水汽输送通道大致范围,并说明水汽辐合区域的位置,什么位置有利于降水的发生,原因是什么。比较水汽通量中水汽平流和风的散度项的大小 4.编制计算垂直速度程序,并绘制500hPa垂直速度。用第二种修正方案,其 中大气层顶的垂直速度可以直接采用0,也可以用绝热法。 5.以上任务完成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编写计算流函数和势函数的程序。也可 以对以上计算结果模仿文献绘制一些垂直剖面图等,从不同角度对该次过程进行分析。 五、结果分析 本次实习内容为2013年5月25-28日一次南方气旋发展过程,25日20时气旋在贵州境内生成,处于波动阶段,至26日08时发展成熟,此时降雨强度也明

《小学数学分层教学的研究》开题报告.docx

《小学数学分层教学的研究》开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所要解决的问题 (一 )课题提出的背景: 一个班级的学生,在学习习惯、行为方式、思维品质和兴趣爱好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的 差异,表现在学习需求和能力发展上也不尽一致。然而,传统教育所实施的“齐步走”的教学 模式,“一刀切”的教学要求,“大一统”的教学进度和“同一标准”的教学评价却无视学生个性差异 对教学的不同需要,使得“吃不饱”、“吃不了”、“吃不好”的现象随处可见。而素质教育的三 大要义,第一是面向全体学生,第二是要全面发展,第三是让学生主动发展。三大要将“面向全体学生”放在第一位,这既顺应了未来教育的发展趋势,也是国家对人才需求的必然。 中国是个发展中大国,人口众多,经济发展不平衡,在经济上呈多元化格局。作为基础教育, 面临的任务既要瞄准知识经济的需要,培养高素质尖端人才,又要为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培养人 才和合格的建设者。因此,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认清每个学生的优 势,开发其潜能,培养其特长,使每位学生都具备一技之长,使全体学生各自走上不同的成才 之路,成长为不同层次、不同规格的有用人才。因此学校教育不仅要使学生德、智、体、 美、劳全面发展,而且要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在教学中,只有将因 人施教落到实处,才能实现面向全体学生这一目的,才有利于每个学生在各自原有的起点上 得到生动和谐的发展。因此本学年度我们数学组拟定了“小学数学分层教学研究”这一研究课题. ( 二 )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让教师解放思想,转变观念,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从根本上解决教学方法陈旧、 单一的问题,改变传统教学中采用的“一刀切”、“满堂灌”、“齐步走”的教学行为。解决学生个 体差异和统一教学要求的矛盾,使每个学生认识到自身的潜能,树立起信心,并使他们的知识、能力与水平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有最大程度的提高。在教学方法上,从根本解决学生的 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学生潜能得不到开发,学生的特长无法施展的问题 2. 解决教师“一刀切”、“一个模式”的教学方法,克服教师教学时的盲目性,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目标明确,针对性强,拓宽教学门路,增大课堂教学的容量。 3.通过有效组织好对各层学生的教学,将教师教育机智融会在日常教育教学的过程之 中,极大地锻炼教师的组织调控与随机应变能力。提升教师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 二、课题内容及研究的意义: (一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在教学中,从好、中、差各类学生的实际出发,确定不同层次的目标,进行不同层次 的教学和辅导,组织不同层次的检测,使各类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物化实验思考题答案doc

1.恒温槽的主要部件有哪些,它们的作用各是什么? 答:恒温水浴主要组成部件有:浴槽、加热器、搅拌器、温度计、感温元件和温度控制器。浴槽用来盛装恒温介质;在要求恒定的温度高于室温时,加热器可不断向水浴供给热量以补偿其向环境散失的热量;搅拌器一般安装在加热器附近,使热量迅速传递,槽内各部位温度均匀;温度计是用来测量恒温水浴的温度;感温元件的作用是感知恒温水浴温度,并把温度信号变为电信号发给温度控制器;温度控制器包括温度调节装置、继电器和控制电路,当恒温水浴的温度被加热或冷却到指定值时,感温元件发出信号,经控制电路放大后,推动继电器去开关加热器。 2.为什么开动恒温槽之前,要将接触温度计的标铁上端面所指的温度调节到低于所需温度处,如果高了会产生什么后果? 答:由于这种温度控制装置属于“通”“断”类型,当加热器接通后传热质温度上升并传递给接触温度计,使它的水银柱上升。因为传质、传热都有一个速度,因此,出现温度传递的滞后。即当接触温度计的水银触及钨丝时,实际上电热器附近的水温已超过了指定温度。因此,恒温槽温度必高于指定温度。同理,降温时也会出现滞后状太。 3.对于提高恒温槽的灵敏度,可以哪些方面改进? 答:①恒温槽的热容要大些,传热质的热容越大越好。②尽可能加快电热器与接触温度计间传热的速度,为此要使感温元件的热容尽量小,感温元件与电热器间距离要近一些,搅拌器效率要高。③做调节温度的加热器功率要小。 4.如果所需恒定的温度低于室温如何装备恒温槽? 答:通过辅助装臵引入低温,如使用冰水混合物冰水浴,或者溶解吸热的盐类盐水浴冷却(硝铵,镁盐等)3.在本实验装置中那些为体系?那些为环境?体系和环境通过那些途径进行热交换?这些热交换对结果影响怎样? 答:体系:内筒水,氧弹,温度计,内筒搅拌器。环境;外筒水 实验过程中,由于对流和辐射,存存在热消耗,如:内桶水温与环境温差过大,内桶盖有缝隙会散热,搅拌时搅拌器摩擦内筒内壁使热容易向外辐射。采取措施:(1)量热计上方加盖,减少对流;(2)外筒内壁和内筒外壁皆镀成镜面,减少热辐射。这些热辐射将会降低被测物的燃烧热。 4.使用氧气要注意哪些问题? 答:使用前要检查连接部位是否漏气,可涂上肥皂液进行检查,调整至确实不漏气后才进行实验;由于氧气只要接触油脂类物质,就会氧化发热,甚至有燃烧、爆炸的危险。因此,必须十分注意,不要把氧气装入盛过油类物质之类的容器里,或把它置于这类容器的附近或火源附近;使用时,要把钢瓶牢牢固定,以免摇动或翻倒;开关气门阀要慢慢地操作,切不可过急地或强行用力把它拧开。 5.搅拌过快或过慢有何影响? 答:搅拌太快则散热过多,测得反应热偏低;搅拌过慢则热量分布不均匀,误差较大。 2.本实验产生温差的主要原因有哪几方面?如何修正? 答:本实验产生温差的原因:(1)电流电压不稳定;(2)加入样品速度太快堵住搅拌棒或加样速度太慢;(3)样品颗粒太大,溶解速度太慢;(4)装置绝热密闭性差,与外界有热交换。修正:(1)仪器先预热,使实验室电流电压比较稳定;(2)加样速度适中;(3)将颗粒尽量研磨细。 3.如何判断等压计中式样球与等压计间空气已全部排出?如未排尽对实验有何影响? 答:⑴应使试样球内液体沸腾3--5 分钟,可认为其中空气已被赶净;⑵在试样球与等压计间有空气会使所测蒸汽压降低,导致所测沸点降低。 测定蒸汽压时为何要严格控制温度 在一定的温度下,真空密闭容器内的液体能很快和它的蒸汽相建立动态平衡,即蒸汽分子向液面凝结和液体中分子从表面逃逸的速率相等.此时液面上的蒸汽压力就是液体在此温度下的饱和蒸汽压力.液体的饱和蒸汽压力,液体的饱和蒸汽压与温度有关:温度升高,分子运动加速,因而在单位时间内从液相进入气相的分子数增加,蒸汽压升高.

分层教学阶段总结

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研究课题研究实施阶段总结 张村驿中学蒋兴艳 本课题研究分三个步骤:本学期是实验阶段 在广泛向教师、学生和家长宣传的基础上,经过在学生中进行问卷调查进行分层摸底,最后在部分班级进行了以数学学科分层教学尝试。并与部分教师进行了讨论,吸收了大家的意见,将分层备课、分层上课、分层练习、分层作业、分层考试、分层管理等具体化。 本课题的研究主要采用实验研究的方法,通过学科教学实验来检验。 1.以本校作为课题实验研究基地,同时选择其中三个年级、部分班级作为参照班级进行对比研究,并定期进行检验。 实施实验前,分别对实验班级和参照班各个层次同学的情况进行多方位了解和调查摸底。 3. 实施过程中,积极学习先进教学理论,借鉴他人的成功经验,检验方案的实施落实情况。其中采用调查法、对比法、专题讲座、专家检验等手段,由相关备课组组织进行调研。针对实验过程中的实验问题进行研讨、分析,加强对变量的研究,不断改进操作方法,提高实验质量。 4.对实验班实施研究,通过各种手段对课题实施情况及时反馈,通过论文等形式对课题实施情况进行阶段性总结。这一环节

要求学生围绕研究问题,利用各种渠道提供的信息与资源,根据自己的实际和知识的特点进行独立的思考、探索。围绕研究的问题分析、处理信息。在这一环节中,学生通过协商和辩论,对当前的问题摆出各自的看法、论据、及有关材料,并对别人的观点作出分析和评论,从而完善自己的研究成果。这个环节要达到两个目标: (1)通过协作小组的集体研究活动,激发严谨地研究问题的态度,感受到与他人合作的愉快,培养学生协作的精神。 (2)小组协作完善研究成果。(形成研究报告或小论文)

《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教案3

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 科学概念: 天气是不断变化的,对长时间观察记录的天气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天气的一些特征,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 过程与方法: 统计、分析“天气日历”上收集到的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对天气情况进行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到长时间进行科学观察和记录。 教学重点: 对长时间观察记录的天气信息进行分析和整理,认识天气的一些特征,了解天气变化的一些规律。 教学难点: 统计、分析“天气日历”上收集到的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对天气情况进行解释。 教学准备: 气温统计表、云的统计表、风的统计表、平衡降水量的统计表。 教学过程: 导入 经过进一个月的天气观察,在天气日历中我们已经记录了很多相关天气信息,今天,我们对这些信息进行整理、总结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天气的某些特征。、 探究内容:

(一)统计天气信息 1、讨论统计方法。 (1)可以从天气日历上将相应的小纸卡取下来,然后分类 (2)也可以用画“正”字的方法依次记录 2、分组统计 发给相应小组气温统计表、云的统计、风的统计表、平衡降水量的统计表 (二)分析天气信息 1、反馈:(1)统计云量的小组:有多少天是晴天?多少天是阴天或多云?哪种天气最多?哪种天气最少? (2)统计云的类型的小组:哪种类型的云最多见?哪种类型的云最少见? (3)统计风向的小组:主要刮哪个方向的风? (4)统计风速的小组:这段时间里刮风的天气多吗?通常刮大风还是微风?(5)统计降水量的小组:这一季节的降水量有什么特点? 2、问:综合各组的统计和分析汇报,能对这段时间的天气情况进行概括总结吗? 3、单元评价 (1)问:今天天气怎样? (2)互评这个单元的学习情况。

实验六步冷曲线法绘制二元合金相图

实验六步冷曲线法绘制二元合金相图 一、目的要求 1. 用热分析法测熔融体步冷曲线,再绘制绘Bi-Sn二元合金相图。 2. 了解热分析法的实验技术及热电偶测量温度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1.相图 相图是多相(二相或二相以上)体系处于相平衡状态时体系的某些物理性质(如温度或压力)对体系的某一变量(如组成)作图所得的图形,因图中能反映出相图平衡情况(相的数目及性质等),故称为相图。由于相图能反映出多相平衡体系在不同自变量条件下的相平衡情况,因此,研究多相体系相平衡情况的演变(例如钢铁及其它合金的冶炼过程,石油工业分离产品的过程),都要用到相图。由于压力对仅由液相和固相构成的凝聚体系的相平衡影响很小,所以二元凝聚体系的相图通常不考虑压力的影响,而常以组成为自变量,其物理性质则取温度。 2.热分析法测绘步冷曲线 热分析法是绘制相图常用的基本方法。其原理是将体系加热融熔成一均匀液相,然后让体系缓慢冷却,用体系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来判断体系是否发生了相变化。记录体系的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再以时间为横坐标,温度为纵坐标,绘制成温度--时间曲线,称为步冷曲线(如图6

-1)。从步冷曲线中一般可以判断在某一温度时,体系有无相变发生。当系统缓慢而均匀地冷却时,若系统内无相的变化,则温度将随时间而均匀地改变,即在T-t曲线上呈一条直线,若系统内有相变化,则因放出相变热,使系统温度变化不均匀,在T-t图上有转折或水平线段,由此判断系统是否有相变化。 对于二组分固态不互溶凝聚系统(A-B系统),其典型冷却曲线形状大致有三种形态,见图6-1所示。 图6-1(a) 图6-1(b) 图6-1(c) 图6-1(a)体系是单组分体系。在冷却过程中,在a~a1段是单相区,只有液相,没有相变发生,温度下降速度较均匀,曲线平滑。冷却到a1时,达到物质的凝固点,有固相开始析出,两相共存,自由度为零,温度保持不变,冷却曲线出现平台(温度不随时间而改变)。当到达a1′点液相完全消失,系统成为单一固相,自由度为1,此后随着冷却,温度不断下降。 图6-1(b)体系是一般二元混合物。在冷却过程中,在b~b1段是单

《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研究》课题研究计划和总结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滚滚而来,新课程体系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等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了重大创新和突破。以“科研兴教、科研兴校”为宗旨。坚持以人为本,进一步转变观念,使我校的教育科研工作真正能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能力的发展,能为新课改的深入实施服务。 一、工作重点 1.认真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理论,本阶段主要学习《数学课程标准》、《常州市中学数学学科教学建议》和与本课题研究有关的论文,以及一些最新的课堂教学实践案例。紧密结合研究课探讨理论与实践的得失,促进理论的内化和吸收;从理论出发,积极在实际中运用验证。 2.把握新课程改革的动向,不断完善和补充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为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服务。新课程改革,赋予了我们课题研究新的内涵,我们不仅要从“研究内容”上来关注学生的发展,更要从学生的学习方式上来培养各个层次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本学期,以如何把该课题研究与目前的教科研一体化进行有机地整合为重点,力争使该课题研究更加完善和丰富。 3.保质保量的开好课题研究课。研究课是验证课题理论假设,探索理论在实践中如何具体操作的重要方式,是课题的生命所在。课堂教学是主渠道、主阵地,是教学科研工作的重中之重,扎实而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不仅为教师们才能的施展提供了一个自我挑战的舞台,更是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学习实践基地。在充分学习理论的基础上,经过集体备课,由课题组教师开好研究课。课后要及时进行评议、研讨,以获得有益的经验和理论上的进步。 4.把本课题研究内容与学校的课程改革紧密结合起来,让老师们在对教材充分理解的基础上,结合本课题研究的重点——数学分层教学的实施细则。 5.积极邀请外校专家来校指导以及和其他兄弟学校进行课堂交流。 6.进行过程化管理。认真做好各种活动的记录,及时收好各种研究资料。期初定好工作计划,期末写好阶段性总结和研究论文。 二、具体工作安排 9月份 1. 制定好课题研究计划。 2. 围绕本学期的研究重点,组织课题组成员进行一次交流并完善研究计划。 3. 利用教研组这一活动基地开设好研究课。 10月份 1.进一步学习数学新课程标准,使课题组的每一位教师都明确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要求和研究方向。 2.组织课题组成员写好阶段性研究报告,整理好各种资料,迎接中期评估。 11月份 1. 对环境和氛围的创设展开专题探讨,交流经验和困惑。 2.深入课堂对“初中数学分层教学”进行行动研究。 12月份 1.集中讨论数学课堂中环境和氛围创设的成功与困惑之处,结合课题研究要求进一步修改。 2.撰写有关研究总结和论文,提出下一步研究的计划。 3.记录研究过程,写好阶段性研究报告。 由于课题组老师对课题研究的具体可操作性还处于不断探索中,“初中数学分层教学研究”课题研究方案已经进入实质性研究阶段,我们边学习边借鉴、边消化边实践,同时也非常希望能得到其他课题组和兄弟学校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我们相信:只要不断学习,努力实践,扎实工作,教科研工作一定会取得丰硕的成果

3.差热分析法测定Pb-Sn的金属相图

差热分析法测定Pb-Sn的金属相图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1.用热分析法测绘Pb-Sn二元金属相图,并掌握应用步冷曲线数据绘制二元体系相图的基本方法; 2.了解步冷曲线及相图中各曲线所代表的物理意义; 二、实验原理 相是指体系内部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完全均匀的一部分。相平衡是指多相体系中组分在各相中的量不随时间而改变。研究多相体系的状态如何随组成、温度、压力等变量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并用图形来表示体系状态的变化,这种图就叫相图。 将某一物质进行加热或冷却,在这样的过程中,若有物相变化发生,如发生熔化、凝固、晶型转变、分解、脱水等相变时,总伴随着有吸热或放热的现象。两种混合物若发生固相反应,也有热效应产生。因此,在体系的温度——时间曲线上就会发生顿、折,但在许多情况下(例如在试样的来源有限,量很少),体系中发生的热效应相当小,不足以引起体系温度有明显的突变,从而温度——时间曲线的顿、折并不显著,甚至根本显不出来。在这种情况下,常将有物相变化的物质和一个基准物质(或参比物,即在实验温度变化的整个过程中不发生相变、没有任何热效应产生,如Al2O3、MgO等)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加热或冷却时,一旦样品发生相变,则在样品和基准物之间产生温度差。测定这种温度差,用于分析物质变化的规律,称为差热分析。。 本实验采用热分析法绘制相图,其基本原理:先将体系加热至熔融成一均匀液相,然后让体系缓慢冷却,①体系内不发生相变,则温度--时间曲线均匀改变; ②体系内发生相变,则温度--时间曲线上会出现转折点或水平段。根据各样品的温度--时间曲线上的转折点或水平段,就可绘制相图。

纯物质的步冷曲线如①、⑤所示,如①从高温冷却,开始降温很快,ab线的斜率决定于体系的散热程度,冷到A的熔点时,固体A开始析出,体系出现两相平衡(液相和固相A),此时温度维持不变,步冷曲线出现水平段,直到其中液相全部消失,温度才下降。 相图由一个单相区和三个两相区组成:即①溶液相区; ②纯A(s)和溶液共存的两相区; ③纯B(s)和溶液共存的两相区; ④纯A(s)和纯B(s)共存的两相区; 水平线段表示:A(s)、B(s)和溶液共存的三相线;水平线段以下表示纯A(s)和纯B(s)共存的两相区;o为低共熔点。 影响差热分析结果的因素很多,主要有: (1)升温速率的选择:升温速率对测定结果影响极大。一般说来速率低时,基线漂移小,可以分辨靠的近的差热峰,因而分辨力高,但测定时间长。速率高时,基线漂移较显著,分辨力下降,测定时间较省,一般选择每分钟2~200C (2)气氛及压力的选择:许多测定受炉中气氛及压力的影响很大。例如NH4ClO4在N2气氛及真空时测得的差热曲线差别很大,而氮气压力不同也有影响。有些物质在空气中易被氧化,所以选择适当的气氛及压力也

分层教学工作总结

分层教学工作总结 分层教学工作总结篇一 长时间的分层教学实施以来,感觉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各方面都获得了最优发展,使我充分明白这种因材施教的教学态度 的益处。因为他承认学生差异,注重对不同基础和层次学生的差别 对待。在教学过程、课程辅导、评价激励、方法指导等诸多学习环 节上照顾到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受到良好教育和激励。 现对分层教学对学生各方面影响简单总结如下: 首先,心理影响方面。反映在学习态度、方法、兴趣、竞争意识等方面的转变上。比如,分层次能使c层的同学比较清醒地认识到 自己语文的基础和实力,发现自己与其他同学之间的差距,促使其 开始重视语文,进而转变学习态度,加大学习投入,讲究有效的学 习方法等。同时,老师则可以对这部分学生加大辅导力度,加大完 成学习任务的监督力度,注意降低评价标准,多发现他们的优点给 以经常性的鼓励,让他们树立学习信心,培养学习兴趣,获得学习 的成就感,最终形成学习上的良性循环。 其次,成绩提升方面。分层次教学实践证明,分层次后c层次的学生是进步人数最多而且进步最快的。有一部分学生通过一年多的 努力,基础更扎实了,成绩进步很大,有的甚至能与a层次的学生 相比。他的进步不仅仅体现在分数上,有很多深层次、决定语文素 质的因素都在发生改变。他们的学习信心、兴趣、习惯、方法、意识、理解能力、写作能力等都会发生根本性的改观。这些改观正是 语文学习素质的本质提高,有了这些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态度和 能力就已经得到提高,可以说学生对语文这门课有兴趣而且会学了,真可谓“教是为了不教”。 第三,慎重对待方面。分层次后,b层的同学群体相对较大,老 师的关注相对较少,就有少数学生觉得自己这门课已经“比下有

气象学实习报告总结

篇一:气象学实习报告 小气候综合实习报告 班级: 姓名: 学号: 第五小组 小组成员: 2014年12月2日 摘要 本组选择的下垫面为干裸地。通过一天对小气候的观察与测量,影响小气候的因素主要有云量,温度,湿度,风,周围植被情况及建筑物情况。选择了下垫面和周围环境的不同测点进行了对比分析。 太阳直接辐射根据太阳高度角、大气质量数和大气透明系数的变化而变化;散射辐射随云量增多而增加;反射辐射取决于总辐射以及土壤湿度;反射率大小主要与下垫面的的颜色、湿度、粗糙程度及太阳高度角等因素有关。随着深度增加,土温日较差减小,位相也逐渐落后;不同高度气温一天中出现了一个最高值和一个最低值,最高值出现在午后两点钟左右,最低值出现在清晨日出前后;水气压与相对湿度在一天中变化皆较大且变化趋势相反;从风的特性上讲,越近地面风速越小,在风速和风向两方面都有阵性,近地面层风速白天最大,早晚变小。 关键词:小气候辐射湿度气压日变化对比 一、前言 1.1 小气候的相关知识 因下垫面性质不同,或人类和生物的活动所造成的小范围内的气候。在一个地区的每一块地方(如农田、温室、仓库、车间、庭院等)都要受到该地区气候条件的影响,同时因下垫面性质不同、热状况各异,又有人的活动等,就会形成小范围特有的气候状况, 与大范围气候相比较,小气候有五大特点:⑴.范围小,铅直方向大概在100米以内,主要在2米以下,水平方向可以从几毫米到几十公里。⑵.差别大,无论铅直方向或水平方向气象要素的差异都很大,例如:在靠近地面的贴地层内,温度在铅直方向递减率往往比上层大2~3个量级。⑶.变化快,在小气候范围内,温度、湿度或风速随时间的变化都比大气候快,具有

小学语文分组分层次教学课题研究第三阶段总结

小学语文分组分层次教学课题研究第三阶段总结 新的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语文,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语文,不同的人在语文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分组分层次教学研究是延安市2019 年度基础教育教学微型课题研究的立项课题。经过半年多的研究,已经完成了该课题的预定研究目标。 一、课题研究提出的背景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颁布,标志着我国教育进入课程改革时代,语文新课标提出: “教师的教学必须从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个性差异区别对待,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活动,既要统一要求,又要因材施教,这样才能使每个学生都能学有所得。”我们学校地处志丹县城郊外,学生大都是进城务工子女,学生家长的自身素质相对低,对学生发展影响是千差万别;主要是学生的性格、气质、知识和智力的发展水平又有着个体差异;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性和积极性不一样;加之班额偏大。而陈旧的教学模式已不能赶上时代的步伐,如果继续采用“一刀切”,“一锅煮”的教学方法,就会产生优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中等生吃不好的现象,磨灭了学生积极性,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我根据中段学生已有自主学习能力,尝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分组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习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为了解决这些矛盾,顺应学生学习需求,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思想和理念,改变传统教育教学模式,从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学生来源的混杂性和学生情况研究分析,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因材施教的分组分层教学模式显得尤为重要。 分组分层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性,树立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充分关注学生个性差异特点,设立恰当的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保证课堂教学内容最大限度地被学生接受,让学生体会到学习语文的兴趣,体验成功的喜悦,有利于激发他们的学习信心和兴趣。 分组分层教学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以学习小组形式,不管是解决问题还是展示成果,小组成员都可以互助互学,从而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分组分层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根据学生的兴趣,语文学习能力来布置相应的学习任务,以防止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性和积极性受到打击,提高了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自主性。 分组分层教学模式,有利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在课堂上能最大限度地提供给学生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也最大限度地提供给教师因材施教的时间空间,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情况,确立适合的学习目标,提高单位时间的学习效率,提高教学质量。 分组分层教学模式,有利于增进师生感情。分层教学直接面对的不仅是老师重视的学生,而且还直接面对被传统教学所遗忘的学生,

中国天气 总结剖析

中国天气 Char1 西风带大型扰动 1、西风带波动 长波:也称罗斯贝波、行星波。波长3000~10000公里,全纬圈约为3~7个波,振幅10~20个纬距,平均移速10个经距/日以下,有时很慢,呈准静止,甚至向西倒退 2、波速公式 假定大气运动是正压和水平无辐散的,流型具有正弦波形式且宽度很大,南北无变异。 物理意义:相对涡度平流-V·▽ζ的作用,使槽东进;地转涡度平流-βv的作用,使槽西退; 波东进还是西退取决于-V·▽ζ和-βv相对重要性。 波速公式讨论:(1)西风强时移动快,波长短时移动快(2)重叠在西风气流上的一切长波,传播速度都小于纬向风速 3、上下游效应 上游效应:上游某地区长波系统发生某种显著变化之后,接着就以相当快的速度影响下游系统也发生变化,叫上游效应。 下游效应:当下游某地区长波发生显著变化后也会影响上游环流系统发生变化,称为下游效应。 4、波群速:综合波振幅最大值的移动速度 5、阻塞高压 在西风带长波槽脊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在脊不断北伸时,其南部与南方暖空气的联系会被冷空气所切断,在脊的北边出现闭合环流,形成暖高压中心,叫做阻塞高压。阻塞高压是深厚的暖性高压系统,在它的东西两侧盛行南北气流,其南侧有明显的偏东风。 特点:(1)中高纬度(一般50°N以北)高空有闭合暖高压中心存在,表明南来的强盛暖空气被孤立于北方高空 (2)暖高至少要维持三天以上,但它维持时期内,一般呈准静止状态 (3)在阻塞高压区域内,西风急流主流显著减弱,同时自高压西侧分为南北两支 6、切断低压 在槽不断向南加深时,高空冷槽与北方冷空气的联系会被暖空气切断,在槽的南边形成一个孤立的闭合冷性低压中心,叫切断低压。 结构:(1)它出现在对流层中上层,在300百帕上表现最清楚(2)地面图上有一冷性高压与它对应。我国最常见的切断低压是东北冷涡,它一年四季都可能出现,而以春末、夏初活动最频繁,它的天气特点是造成低温和不稳定性的雷阵雨天气。 Char2 寒潮天气过程 1、寒潮 定义:寒潮天气过程是一种大规模的强冷空气活动过程。其天气的主要特点是剧烈降温和大风,有时还伴有雨、雪、雨凇或霜冻。寒潮是一种灾害性天气。 标准:中央气象台的寒潮标准规定,以过程降温与温度负距平相结合来划定冷空气活动强度。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典型天气过程分析江淮梅雨

实习三2012年7月13日典型梅雨过程分析 一.天气概述 2012年7月13-14日江淮梅雨具有典型的梅雨环流特征 500hpa高纬具有乌拉尔山,鄂霍次克海阻高及长波槽,中纬具有短波槽,低纬具有印缅槽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太副高脊线位于北纬20度附近。 850hpa具有明显的风切变线,低空急流以及西南涡,低空急流与切变线稳定少动。 地面具有气旋及准静止锋 此次江淮梅雨是2012年出梅前最后一次大范围降水,局部地区有大到暴雨。此次降水具有持续时间长,范围广,影响强度大等特点,受此次降水影响,江苏部分地区有洪涝灾害。 二.天气过程分析 7月13-14号500hpa高空图上,高纬地区形成稳定的双阻高,东阻位于鄂霍次克海,西阻位于乌拉尔山,在东亚地区形成显著的东亚倒Ω流型,长波槽位于贝加尔湖附近。长波槽与阻高配合,引导冷空气沿河西走廊南下,进入我国。低纬地区印缅槽槽前西南风,与西伸的副高想配合,使来自印度洋和西太平洋暖池的暖湿空气输送至江淮流域,与西北方向的干冷空气汇合,形成梅雨锋。中纬地区的短波槽的形成,使得槽前形成正涡度平流,促进西南涡的形成与发展。另外我国东北上空存在一与极涡分裂开的切断低压,东北冷涡,是一深厚系统,暖平流侵入导致了东北冷涡的消亡,冷暖空气的交汇给东北地区带来大范围的降水。13-14号850hpa高空图上有明显的江淮切变线和低空急流,呈东北西南走向。低空急流风速达22m/s,位于南京上空。从13号20时到14号20时江淮切变线稳定少动。形成暴雨的机制除了强烈的上升气流和充分的水汽供应还需要较长的持续时间,形成此次暴雨的两大系统,低空急流和江淮切变线稳定少动,持续时长超过24小时,为暴雨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环流背景。西南涡受短波槽和切变线的影响移出沿切变线移动。副高北侧的西南气流为西南涡提供了充沛的水汽。高空槽前的正涡度平流提供高空的辐散的环流场。江淮切变线与低空急流叠加在一起同时提供了较强的辐散上升气流。由低空急流提供的充沛的水汽供应,高空槽,低空的切变线,急流提供由高空到低空稳定的,持续的上升气流,配合西南涡这一扰动,构成了江淮地区暴雨形成的物理机制。降雨区主要分布在低涡的中心区和右前方,位于江苏部分地区。 13-14号地面图上可以看出主要降水集中在由梅雨锋和西南涡造成的江淮地区的大范围降水,以及有东北冷涡的消亡造成的东北部分地区大范围的降水。到了14日,地面气旋东移,降水范围增大。江淮梅雨锋形成与7月份,由于大陆地表此时显热加热,使得内陆空气温度升高,与来自洋面的暖空气温度对比不大,但来自西北内陆的干冷空气与来自热带洋面上的暖湿气流形成的准静止锋湿度梯度较大。 三.总结 此次江淮地区大范围降水,局部地区暴雨的物理形成机制分析: 1.高空短波槽前提供了正涡度平流,利于西南涡的移动好发展,同时提供高空的辐散气流。低空急流及江淮切变线提供了低空的辐散气流,高空和低空的辐散气流叠加,形成了江淮地区持续,强烈的上升运动。 2.形成暴雨的两大系统,江淮切变线,低空急流稳定少动。 3.低空急流向江淮地区源源不断的输送水汽。

实验六-差热分析草酸钙的热分解过程

实验六-差热分析草酸钙的热分解过程

实验六差热分析草酸钙的热分解过程 一、实验目的 1. 掌握差热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2. 了解热分析仪的结构,掌握仪器的基本操作。 3. 利用差热分析技术研究草酸钙的热分解过程。 二、实验原理 热分析是在程序控制温度下测量物质的物理性质与温度关系的一类技术。程序控制温度一般是指线性升温或线性降温,也包括恒温、循环或非线性升温、降温。物质性质包括质量、温度、热焓变化、尺寸、机械特性、声学特性、电学和磁学特性等等。 在热分析技术中,热重法是指在程序控制温度下,测量物质质量与温度关系的一种技术,被测参数为质量(通常为重量),检测装置为“热天平”,热重法测试得到的曲线称为热重曲线(TG)。热重曲线以质量作为纵坐标,可以用重量、总重量减少的百分数、重量剩余百分数或分解分数表示。曲线从上往下表示质量减少,以温度(或时间)作横坐标,从左向右表示温度(或时间)增加,所得到的重量变化对温度的关系曲线则称之为热重曲线。 热重法的主要特点是定量性强,能准确地测量物质质量变化及变化的速率。在正常的情况下,热重曲线的水平部分看作是恒定重量的特征,变化最陡峭的部分,可以给出重量变化的斜率,曲线的形状和解析取决于试验条件的稳定性。热重曲线开始偏离水平部分的温度为反应的起始温度,测量物质的质量是在加热情况下测量试样随温度的变化,如含水和化合物的脱水,无机和有机化合物的热分解。物质在加热过程中与周围气氛的作用,固体或液体物质的升华和蒸发等,都是在加热过程中伴随有重量的变化。 从热重法派生出微商热重法(DTG)和二阶微商法(DDTG),前者是TG 曲线对温度(或时间)的一阶导数,后者是TG 曲线的二阶导数。 差热分析(DTA)是在程序控制温度下,测量物质与参比物之间的温度差与温度函数关系的一种技术,只要被测物质在所用的温度范围内具有热活性,则热效应联系着物理或化学变化,在所记录的差热曲线上呈现一系列的热效应

分层次教学总结

分层次教学总结 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差异 ——分层教学、分类指导经验总结 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深化~学校的教育教学理念发生了一系列变化~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教学管理方法和教学方法在新形势下要与时具进~求实创新。在农村小学一线工作了十六个春秋期间~我骏马扬蹄地探索着学校教育小学阶段的教学真谛~我努力用科学的管理~严谨的治学~不断求索的勇气和在务实中进取的精神塑造着班级孩子们完美人格的雏形~为他们一生的走好打下坚实的基础。这其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一些成功的经验~特别是对在实施素质教育中提倡的分层次教、分类指导的教学方法的探索和揣摩~渐渐地我发现它在学校集体教学模式下显示出的强大生命力~真正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活力。在运用分层次教、分类指导的教学中~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理解: 一、分层教学的提出 原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指出:教学应遵循“可接受原则”~“可接受原则要求教学的安排要符合学生的实际学习的可能性~使他们在智力、体力、精神上都不会感到负担过重”。美国教育家布鲁姆认为:“世界上任何一个能够学会的东西~几乎所有的人也能学会——只要向他们提供了适当的前期和当时的学习条件”。因材施教思想是我国教育的优良传统~产生于个别教育的土壤。但是从班级授课制问世以来~一直受到限制。班级授课制显然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物——一位老师可以同时教几十个学生~按年龄随机编班~照统一时间授课~教师以相同的方式对待每一个学生~学生则以相同方式学习相同的学科~然后以相同的测试接受统一的评价~从而甄别出成绩好与差的学生。它的前提条件是学生的学业基础相差不大~教师上课主要是根据中等程度的学生可接受的能力组织教学。优点是教学效率高~教师备一次课~基本上对所有学生都适用。但缺点每个学生由于遗传因素、学校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