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及主体性教学
浅谈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问题
浅谈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问题大家都知道,不论做什么事,不懂得那件事的情形、性质和规律,就不知道该如何去做,也就不能做好那件事。
做事如此,相信我们的课堂教学也一样。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理论告诉我们,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
在课堂教学中,应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这已是广大从事教育工作者的共识,也是当今课堂教学改革的主流。
那么,什么是学生的主体性?怎样的课堂教学设计、组织形式,才是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呢?我们从事教育的工作者,明白这个问题是相当重要的。
本文试着对这两个问题作探索性的论述。
一、学生的主体性什么是学生的主体性?我们认为,在课堂教学中,主体性是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最大限度的展现和发挥。
我们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因为:1.主动性学生的主体地位,是由教学过程的本质所决定的。
我们的教育教学质量效果如何,全看学生的接受、理解和吸收的程度,且紧紧维系于学生主体的主动程度(即学生主体的会学和乐学)。
因为,学生(主体)和学(主动)是教学活动的内因,教师和教是教学活动的外因。
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起作用。
很显然,没有学生主体的主动性,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便毫无意义。
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起学生的主动性,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得以发挥。
2.创造性没有创造,世界就不会前进。
知识经济的到来,呼唤着创造性的人才。
未来的竞争,相信是创造性人才的竞争。
我们应该而且必须为祖国培养具有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因为,“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在此应当指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创造与科学家、发明家的创造是不同含义的。
科学家、发明家的创造是人类前所未有的东西,而学生的创造往往是前人经历过的,只是他本人未知而已。
一篇习作,一件小制作,一种新的解题思路等,我们都可以把它们看成是学生的“创造”。
与那些伟大的发明创造相比,这样的“创造”似乎实在是过于细小,微不足道。
但,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看到,这个“创造”促进着学生本人的创造性思维和个性品质的发展,为他们以后从事社会的创造活动和实践活动奠定了基础。
浅谈主体性教学
浅谈主体性教学当前教育的最大主题是主体性教育,什么是主体性教育呢?即以发掘人的创新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的教育。
开展主体性教育,开发人的创造力,培养人的创新精神是中学数学教学所面临的重要任务。
中学数学的教学内容大部分是由概念、定理、公式、法则等一系列基础内容所构成的知识体系。
在这个体系中十分强调数学的科学性、严谨性、周密性、深刻性等一系列特征。
那么,在数学活动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创新能力呢,下面是我在多年教学中的一些体会。
首先,课堂教学法学生的主体性只有在活动中才能形成,只有在活动中才能发展。
我在教学实践中主要运用了三种主体性教学方法。
1.愉快教学法对一个教师来说,善于为学生营造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甚至比学识是否渊博更重要。
教师与学生关系和谐了学生自然对学习产生兴趣,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也就会自然地形成。
有了平等和谐的气氛学生才能对学习产生兴趣,愿意去表现自己,才能主动参与到各种活动中去。
而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对数学有一种天生的畏惧,所以首先要让学生对数学产生一种并不可怕的认识,喜欢它并乐于接受它。
教师对学生的尊重,是减轻学生心灵重负的重要因素。
二教师一个关爱的眼神,一句信任的鼓励,亲切和蔼的教态,都是对学生的信赖。
比如:“有不同的意见吗?有不同方法的同学自己上台去写下来,有想当老师的同学上黑板来批改同学的习题,你的想法比老师的好!”等等,教师在课堂上所说的这些看似平常而又不平常的话语,是学生们的阳光,是课堂的生命,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们的兴趣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时间和空间。
能使学生较长时间处于一种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并且觉得数学是很有趣的一个学科。
能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的老师,当然也是学生喜欢的老师。
“亲其师,吸其道”,教学起来就轻松多了。
2.学生参与法主动参与,有助于学生自觉掌握学科知识和相关的思想方法,获得自我表现的机会和发展的主动权,形成良好个性与健全人格。
在教学中把握好“主导”与“主体”的位置
在教学中把握好“主导”与“主体”的位置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过程,其中教师是教学的主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把握好自身的“主导”角色,同时重视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使教学活动更加优质和有效。
教师应该正确理解“主导”的含义。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负责制定教学目标、策划教学过程和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起到引导、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整合教育资源等作用。
教师的“主导”并不意味着单向的灌输教育,而是要关注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的过程。
教师的“主导”需要以学生的需求和兴趣为基础,将学生的思考和探索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
教师应当重视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他们具有主动学习和思考的能力。
而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需要教师创设积极的学习环境和独立思考的机会。
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探究性的学习任务和项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团队合作、自主管理和评价,培养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
通过这样的方法,学生可以逐渐成为学习的主体,展现个性化的学习特点和潜力。
教师还应注意在教学中合理安排“主导”和“主体”的位置。
在教学的不同阶段,教师和学生的角色会有所不同。
在教学的开始阶段,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的系统引导,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学习的初步认识和兴趣。
然后,在教学的进行中,教师可以逐渐减少自身的干预,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机会和空间。
在教学的总结和评价阶段,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梳理和反思,提供适当的指导和评价。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与学生保持良好的互动,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情感体验,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在教学中把握好“主导”与“主体”的位置
在教学中把握好“主导”与“主体”的位置在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十分重要的。
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合理地处理好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同时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发挥出他们的主体地位,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本文将深入探讨如何在教学中把握好“主导”与“主体”的位置。
教师在课堂中应当具备明确的主导地位。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明确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学习要求。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特点,设定合适的学习任务和活动,引导学生有条不紊地进行学习。
教师还应该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和学习方法,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知识和技能,确保学生在课堂中能够接受正确的指导和教育。
教师在课堂上需要善于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设计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互动教学,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展现自己的潜能。
教师还可以设置一些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交流合作中发挥自己的主体地位,积极参与,主动学习。
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
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创造力,让学生自主思考,独立学习。
教师可以利用一些问题导入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他们进行探究式学习。
教师还可以安排一些探究性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自信心,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更多地给予学生自主选择和自我管理的机会,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置一些自主学习的任务,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方式和学习步骤,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做课外阅读,进行实验研究,参加学科竞赛等活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
通过这些方式,教师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扩大学生的学习空间,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地位,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在教学中把握好“主导”与“主体”的位置
在教学中把握好“主导”与“主体”的位置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教学活动中的两个主要角色。
教师作为主导者,在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学生则是主体,承担着学习的主要责任。
在教学中如何把握好“主导”与“主体”的位置,是一个关键的问题。
本文将从教师和学生两个角度出发,探讨如何在教学中合理地安排“主导”与“主体”的位置,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教师作为主导者,应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具有很强的指导能力,能够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要做到既引导学生,又尊重学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自主学习的乐趣。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设计各种情境,引导学生参与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和技能。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等方面得到培养和发展。
在教学中,教师还应该对学生进行认知引导,引导学生正确认知事物,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教师在扮演“主导者”角色时,不应过分主导,而应该适度地退让,给学生更多的发挥空间。
因为任何一种单一的指导都容易导致学生的依赖性。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兴趣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师还要尊重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方法,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
在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和特长进行差异化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与此学生作为主体,也要扮演好学习者的角色。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主动思考,积极学习,主动参与,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在学习中应该乐于探索,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提出问题,善于解决问题。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应该具有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积极性。
在教学中把握好“主导”与“主体”的位置
在教学中把握好“主导”与“主体”的位置在教学中,把握好“主导”与“主体”的位置非常重要。
主导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到指导、引领作用,而主体则是指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要地位和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正确处理好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以达到教学的有效性和学生发展的最大化。
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者,应该具备丰富的知识和专业素养,能够为学生提供科学的学习内容和有效的教学方法。
教师应该具备系统的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了解学生的成长规律和心理特点,有能力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
教师还应该具备良好的教学技能,包括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熟悉使用教学工具和资源等。
只有具备这些条件,教师才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应该与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机结合。
教师既要起到引领作用,引导学生探索和发现,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
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了解学生的兴趣、需求和能力,根据学生的特点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倾听学生的意见和建议,给予学生更多的主动权和选择权。
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真正发挥出自己的主导作用,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体。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讨论、实践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索。
教师还应该给学生提供一个积极、和谐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交流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教师还应该不断进行自我反思和提高,以提升教学效果。
教师应该关注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学习教学新理念和新方法,积极参与教育教学研讨和培训,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手段。
教师还应该通过与同行交流、观摩优秀教师的课堂等方式,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水平。
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更好地履行自己的主导责任,并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和机会。
在教学中把握好“主导”与“主体”的位置
在教学中把握好“主导”与“主体”的位置在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非常重要的,他们扮演着指导学生学习的角色。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自己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之间的位置关系,以确保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应该是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的主体。
教师不能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是应该充分发掘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教师应该倾听学生的声音,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意见,并尊重他们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节奏。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习的欲望和动力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激发。
教师需要在教学中保持适度的主导地位。
虽然学生需要成为学习的主体,但教师作为专业的教育者,应该在教学过程中起到主导作用。
教师应该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为学生提供明确的学习任务和指导,并给予他们必要的帮助和支持。
教师还应该在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和探索。
通过适当的引导,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不仅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还需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和心理状态,通过关心和关怀,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帮助他们发掘自己的潜力和价值。
教师还应该积极参与学校和社区的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和机会,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准确把握好自己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的位置关系。
教师既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又要保持适度的主导地位,提供必要的教学指导和支持。
教师需要灵活调整自己的角色,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和个性发展,同时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真正发挥自己的作用,帮助学生取得良好的学习成效。
在教学中把握好“主导”与“主体”的位置
在教学中把握好“主导”与“主体”的位置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方,而学生是主体方。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时刻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同时还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得教学过程更为顺畅、有效。
第一,教师要做好主导方的工作。
教师在课堂上起着主导作用,负责传递知识。
教师需要认真备课,准备好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示范、练习以及总结等要素。
教师要注重讲授语言的简洁性、生动性、启发性,以便学生听懂、理解和掌握。
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需要细心指导学生,在学习中突出重点,强化难点,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帮助,确保学生具有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教师还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尽力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
同时,教师还要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在教学过程中给予更多的自由空间。
教师要注意听取学生的看法,鼓励他们自主思考和探究问题。
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探究式教学、研究性学习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从而引导学生成长为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主体。
第三,教师还应该把握好“主导”和“主体”的平衡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得到更好的学习体验。
教师应该知道什么时候给学生自由空间,让学生独自思考和探究问题,什么时候要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方向,克服错误的观点和偏见。
教师还需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独立性,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温暖和关爱,激发学生成为一个积极向上的人。
综上所述,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定位,既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平衡好教学的过程和方式,创造合适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进而成为一个自主思考、独立探究、积极向上的主体。
浅议主体性教学与学习主体建构
浅议主体性教学与学习主体建构摘要:主体教育的基础是教学活动中建构学习的主体。
要建构学习主体,关键在于用实践的观点正确把握教学活动中的主体转换。
正确把握教学过程中主体的转换是主体教育中的重要理论与实践课题,也是实现教育理论发展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主体性教学;主体转换;学生主体;建构主体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想或教育理念,已广泛深入到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工作者研究与探索的主题行动当中。
主体教育离不开教育主体的教学活动,因此,如何理解和把握主体性教学的内涵,建构学习主体,作为当今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成为教育理论与实践工作者的主要任务,也是现代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
一、如何理解主体性教学实施主体教育离不开教育主体的教学活动。
教育主体是相对于教育客体来说的.不同的教育主体定位,体现的是不同的教学理念采用的不同的教学行为以及不同的主体建构方式。
因而它是教学活动必须思考的一个哲理性问题。
从认识论角度来看教学活动实际上教与学两个不同的认识与实践过程交织在一起的动态系统。
在近现代教育史上一直存在着教师与学生两个中心说。
在很长一段时期,传统教育观念一直认为教师是教学的主体。
但是,随着教育的发展,教育改革的推进,逐渐形成教学活动的“双主体”观点。
即学生和教师都是教学活动的主题。
在教学活动中包含的两个层面的矛盾推至今天,“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成为现代教育理论的一个重要观点。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是指学生是教学活动的积极能动的参与者,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认识和学习实践活动的主体。
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并不仅指教学的目标是为了增进学生的主体性,即让学生变得更聪明、更有精神,具有适应社会的心理素质和体能;更是指教学过程是随学习内部矛盾展开,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活动的过程。
尽管历来的教学都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也强调培养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但一般强调的是学生接受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性,是把学生当成教学的客体,而非自我活动、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人,事实上,学生成为教学的被动客体,甚至变成教师的仆人,只是的奴隶。
在教学中把握好“主导”与“主体”的位置
在教学中把握好“主导”与“主体”的位置在教学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而学生则是教学的主体。
教师的主导地位体现在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以及教学评价的进行等方面。
而学生作为主体,应该扮演积极主动的学习者角色,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通过思考、探究和实践来获取知识和培养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合理把握好“主导”与“主体”的位置,以确保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需要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合理设定教学目标,并设计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教师应该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能够将知识进行系统地组织和呈现,引导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理论。
教师还应该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采取个性化的教学措施,确保教学过程的质量和效果。
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应该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教师要通过创设情境、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勇于提问和质疑,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探究精神。
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和潜能,发展自己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
教学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师可以通过开展讨论、实验、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合作能力。
教师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鼓励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的独立性,培养学生面对未知问题的勇气和能力。
教师要注意及时反馈和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教师在教学中要及时观察和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学生的问题和困惑,及时进行指导和纠正。
教师还应该及时给予学生鼓励和表扬,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
在教学评价方面,教师应该注重综合评价,既注重对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的评价,也注重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评价,鼓励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
在教学中把握好“主导”与“主体”的位置
在教学中把握好“主导”与“主体”的位置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整个教学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两个角色,他们之间的关系可以被描述为“主导”和“主体”。
在教学中,教师通常被视为知识的主导者和引导者,而学生则是知识的主体和接受者。
在教学中,教师需要把握好“主导”和“主体”的位置,以便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着主导的角色。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设计者,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核心。
教师需要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学生,对学生进行专业指导,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
教师需要通过讲解、演示、示范等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学习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发挥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和困难。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特点,灵活地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创造出有利于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教学环境。
学生在教学中扮演着主体的角色。
学生是教学过程的参与者和主体,是知识的获取者和应用者。
在教学中,学生需要根据教师的指导和引导,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主动地探索和发现知识。
学生需要认真听讲、仔细思考、勤奋学习,努力掌握所学知识和技能。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勇于提出问题、积极参与讨论、主动参与实践,不断地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
学生还需要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自我学习的效率和质量。
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主导”和“主体”地位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它们之间并不是简单的“一方控制一方”的关系,而是教学活动的动态互动与协同发展。
教师的主导地位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它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进行调整。
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进展,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适时地放权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创造力,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主动者。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策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和参与性。
在教学中把握好“主导”与“主体”的位置
在教学中把握好“主导”与“主体”的位置在教学中,要把握好“主导”与“主体”的位置,意味着教师要起到引导和促进学生主体地参与学习的作用。
这种参与式的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要充分理解“主导”与“主体”的含义。
在教学中,“主导”是指教师起到引导和指导学生学习的作用。
教师在课堂上制定学习目标和教学计划,组织学习活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
而“主体”则是指学生在学习中主动参与和承担责任的角色。
学生应该成为学习的主体,积极思考,探索问题,提出疑问,参与讨论,进行实践等。
要明确“主导”与“主体”的关系。
在教学中,“主导”与“主体”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相互促进和融合的关系。
教师的“主导”是为了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帮助他们在学习中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的“主体”地参与学习也能够促使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的需求和特点,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然后,要灵活运用“主导”与“主体”的角色。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学生的特点和教学环境的需要,灵活运用“主导”与“主体”的角色。
在知识传授环节,教师可以发挥“主导”的作用,提供知识和信息,介绍概念和原理,解答学生的疑问等。
在学习操作环节,教师可以转变角色,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进行实践操作,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学习总结环节,教师可以再次发挥“主导”的作用,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价。
要注重反思和调整。
“主导”与“主体”在教学中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师需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方法,适时调整角色的发挥。
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态度,及时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和问题,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教师也可以通过与同事、教学研讨会等与教学相关的交流平台,分享教学经验,学习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法,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教学中要把握好“主导”与“主体”的位置,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培养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以提高教学效果。
浅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及主体性教学
现的, 教师在实现劳动对象化的过程中, 要认真研究 { 生的从属地位。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合作者 、 组织 自己的劳动对象——学生主体的主体性特征。 f 者与引导者, 是课堂信息的捕捉者。学生在学习中要
第一, 主体自觉能动性。 学生在教学活动中, 作为 I 获取知识与经验, 离不开教师的合作 , 离不开教师的
敬业精神 、 能力及态度 、 进取心 、 能动性 、 性 、 造 : 独立 创 己的学 习方法 , 进行独立 思考与 判断 , 形成 自主创造
性等。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应该充分发挥 自身的主体 I 意识和创造能力。 第三, 增强学生的主体个性。 即使学 性, 在把握 自己的认识对象 、 学生主体共性及主体个 l 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 好奇心、 广泛的兴趣和开拓创
力得到发展 , 其活动对象就是学生和教学内容 , 以 l 所 基础。 第二, 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力。 即让学生拥有 自主 教师便是主体, 学生和教学内容便是客体。 I 学习、 自主探索、 驾驭外部条件的能力 , 自 能够 我设计 教师的主体性主要表现在对教育工作的责任感 、 学习 目 , l 标 对学习进行 自我控制与管理, 寻求适合 自
性差异 、 培养 目标 、 教学 大纲 、 教材等 的基础上 , 织 l 精神 , 组 新 积极 主动参 与学 习活动 , 有独立 的见解 和 自 引导学 生主体参 与教 学活动 , 实施主体性教学 。 I 我克制力 。
二、 教师主体与学生主体问的关系 f 在教学活动中, 主体性教育集中体现为主体性教 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与学生两个主体是相辅相成 l , 学 要求教师为主导 , 学生为主体 , 发展学生的主体
程中教师 与学生两个主体及其 主体性特征 , 是实施主 : 又能动地进行着创造 , 以及对原有模式的突破 和对现
在教学中把握好“主导”与“主体”的位置
在教学中把握好“主导”与“主体”的位置在教学中,主导和主体是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主导指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到的引领、指导作用;主体则指的是学生在学习中扮演的主要角色,是教学的核心。
如何在教学中把握好主导和主体的位置,是每一位教师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首先,我们要明确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角色。
教师作为教育工作者,具有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在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策略等方面都应该起到主导作用。
教师应该在教学设计、教材选择、课堂布置等方面起到主导作用,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资源和指导。
然而,教师的主导作用也不可过于强调。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和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和创新,成为学习的主体。
教师应该将学生放在教学的中心位置,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学习中保持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教学中来。
教师应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通过活跃的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中成为学习过程的主体。
同时,教师也应该在课堂中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支持和指导,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提高学习效果。
此外,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应该重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和策略,让每个学生在教学中都能够得到满足和发挥自己的优势。
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讨论研究等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同时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既起到主导作用,又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应该在教学设计、教学方式和教学策略等方面进行个性化的安排,为每个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资源和指导,同时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和创新能力。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学与教的有机融合,让教学更加科学、有趣和有效。
浅谈主体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浅谈主体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摘要:主体教学倡导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学习并主动参与到教学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让其体会到成功。
然而,现实的主体教学实践中,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却存在诸多方面的问题。
因而正确引导学生,使学生合理发挥其主体性,成为主体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主体教学;主体性发挥;学生自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教育学界给予主体性越来越多的关注,逐渐形成主体教育思想。
在主体教学中,学生主体越发受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也在教学实践中得以体现。
在主体教学中“主体”的问题上,持“双主体”观点的不在少数,即教师和学生。
主体和主体性是哲学上的概念,主体是认识、实践和追求价值的人,主体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是主体的本质特征。
学生主体指“能动地参与教育活动的个人,主要是发展中的青少年儿童个体”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其主体性表现在对教育内容的选择性接受及采取相应的行为反应上。
所谓学生的主体性,指在教育活动中,学生作为主体,其在教师引导下处理与外部世界关系时所表现出的功能特征,具有选择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从近年来不断发展的主体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存在诸多问题。
一、学生主体性发挥存在的问题素质教育及新一轮课程改革都对以往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现象作了批判,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
但是,许多教师不明白“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真正含义,不明白自己在新的课程实施中应该扮演的角色,课堂成了儿童俱乐部,教师自己成了观众、听众。
这不仅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而且使教师在无所适从中压抑了自己的主体性。
另外还发现,在有的新课改实验区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善于及时、动态地质疑,学会了及时补充与评价,而教师却没有能力去组织、引导和调控,课堂教学仍停留在原有的水平上。
在三维目标中,将“知识技能“放在第一位,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更强调知识的重要性。
在主体教学中,教师采用各种教学手段,以期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尤其当今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使用,多彩灵动的画面,唤起学生视觉听觉神经,而这种多媒体的应用,往往让学生产生对多彩课件的盲目崇拜,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大胆发言等行为也流于形式;再由于教师拿捏不好,一堂课下来,该掌握的知识反而没有掌握,讨论的却是偏离所要学的知识,这不仅打乱了教师正常的教学计划,达不到应有的教学结果,学生自身也掌握不了应有的知识技能。
浅谈初中语文主体性教学策略
浅谈初中语文主体性教学策略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
而初中语文教学的主体性教学策略则是当前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主体性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本文将从主体性教学的内涵、目标和策略三个方面进行浅谈,希望对初中语文主体性教学有所启发。
一、主体性教学的内涵主体性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共同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式。
它强调教师要以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点为依据,以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兴趣爱好为出发点,以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发展规律为目标,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主体性教学追求“人以进取心为天才,人以兴趣为本领”,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快乐和幸福,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意识,使学生成为具有高素质、高能力和高情感的人才。
主体性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主体性教学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培养他们自主获取知识、自主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让学生在实际学习中体验知识的乐趣和成就感。
2.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主体性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精神,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独立发现、独立创造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主体性教学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做有用的事情。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实际水平,设计富有趣味性的教学内容和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取知识。
2.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
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发展规律,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心理特点,因材施教,灵活安排教学内容和形式,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
浅谈小学语文如何开展主体性教学
教学篇•经验交流浅谈小学语文如何开展主体性教学孙荣兵(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玉井镇店子小学,甘肃定西)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以及素质教育理念的推广实施,小学语文教学充分发挥其人文性和工具性,不断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为了使之落到实处,主体性教学也成为有效的途径和方法,教师将素质教育与语文内容进行紧密结合,设计学生乐于接受的知识与方法的学习形式,真正结合学生的需求,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语文学习之中,主动思考、主动分析、主动探究。
一、瞄准预习环节,提高学生自主性在语文教学之中,预习环节也是主体性教学的一部分,要让学生对所要教学的内容提前有粗浅的理解与把握,则需要进行预习,注重对学生自主预习能力的培养,真正提高语文教学效率,不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如,在学习汉字前,教师经过适当引导,让学生在课后围绕所学的生字词进行自主预习,并且掌握一定的学习方式与方法。
通过这一环节,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节省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从而将时间精确地运用于解决教学的重点、难点上,学生在听课之中也能做到有目标、有方向。
教师做好预习环节的具体引导,而学生在一些方法的引导之下积累识字量,增强学习兴趣。
同时,教师还要积极做好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了解他们预习的具体情况,通过这些反馈信息开展针对性的主体性教学,同时就学生的一些疑问在课堂上进行引导讲解,使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
比如,在阅读教学过程之中,让学生提前对课文进行朗读预习,围绕学生“究竟读懂了多少”,鼓励学生对各自在这一阅读过程中所产生的疑问进行记录,对不懂的地方进行标记。
教师及时收集反馈信息,总结学生预习中存在的共性与个性问题,从而为有针对性地讲解提供有效的依据。
同时,对学生的问题,教师也可以先让学生听课,之后再解决之前的问题,如此也帮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使学生更好地掌握阅读方法,提高思维能力,发挥主体作用。
二、主动参与课堂,兴趣浓厚持久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就需要创设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与此同时,还需要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真正在教与学的良性互动之中激发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浅论音乐教育过程中“教”与“学”的主体性
浅论音乐教育过程中“教”与“学”的主体性
在音乐教育中,“教”和“学”是两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概念,它们同时也是音乐教育过程中的主体。
一方面,“教”是音乐教育中教师的职责,而教师作为主体,应该具备严谨的音乐素养和教学能力,以及对学生的关爱和尊重。
教师通过教学,向学生传授音乐知识、技巧和艺术表现力,帮助学生培养音乐兴趣和热情,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音乐观念和态度。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了解学生的情况和需求,做到因材施教,使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获得音乐教育的收获。
另一方面,“学”是音乐教育过程中学生的角色,也是主体,学生需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
学生需要认真听教师的讲解和示范,积极参与音乐活动,自觉听音乐、弹奏乐器、唱歌等。
学生还需要通过自我学习和反思,不断提高个人音乐素养和演奏水平,加强对音乐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要具备耐心和毅力,不断克服困难,逐步达到自己的音乐目标。
同时,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也是音乐教育中的重要环节。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情感关怀和尊重,创造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倡导学生的主动思考和探究精神,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互动,形成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局面。
综上所述,音乐教育过程中“教”与“学”的主体性是相互补充、相互依存的,只有教师和学生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才能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从而实现音乐教育的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及主体性教学
作者:胡先富
来源:《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09年第04期
主体性教学是当前教学改革与发展研究的重要课题,在教学活动中,倡导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这一教学原则既重视发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又突出地强调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客观地反映了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和学生所处的地位。
一、对学生与教师两个主体及其主体性的认识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进行交往互动,形成双边认识活动,它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
弄清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两个主体及其主体性特征,是实施主体性教学的基础。
1.学生主体及其主体性
教学活动中首先得承认学生是主体,是认识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
教师只有在确定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条件下,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充分调动其参与学习的自觉性和能动性。
教学的终级目标是让学生获得知识、技能、观念,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并掌握真理。
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关注学生的学,把学生的学摆在首位。
学生是具有主观意识的人,而非呆板被动地接收知识的机器,他们对知识的掌握必须通过自身的主观内化才能完成。
所以,从学生的学习发展来看,学生便是主体,其认识活动的对象——教师和知识便构成了客体。
教师应牢记这一点,要让学生真正学起来,思维动起来,成为学习的主人。
缺乏对学生主体的认识,教师的教便会变得盲目,就会回到满堂灌、填鸭式、注入式的教学中。
学生的主体性是在教师劳动对象化的过程中实现的,教师在实现劳动对象化的过程中,要认真研究自己的劳动对象——学生主体的主体性特征。
第一,主体自觉能动性。
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作为认识活动的主体,学生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为什么做,怎样做,这些都是自觉能动性的表现,这种自觉能动性为每一个实践主体所具有。
但在很多情况下,人的能动性是潜在的、不自觉的,要把潜在的、不自觉的能动性变为显现的、自觉的能动性,即变为有意识性的和有目的性的能动性,需要一定的条件,特别是外部条件的刺激与催化。
明白了这一点,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就不能忽视学生主体的自觉能动性,要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启动学生主体的自觉能动性,使其主动参与、主动适应和主动探索。
第二,主体创造性。
学生以认识主体和发展主体的身份参与教学活动,既能动地认识客观事物,同时又能动地进行着创造,以及对原有模式的突破和对现实的超越。
学生首先将学习到的知识经验化为己有,经过一系列的意识活动同化到自己的认识结构中,然后生成独立的自主意识和有序的知识系统,这是一种创造。
学生主体的创造性经教师的培养可以进行更高层次的创造与升华。
第三,主体自主性。
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总是积极地自主地支配自己,去实现自我完善、自我提高,实现自我价值、自我需要,追求主观与客观的和谐统一。
在教学活动中,要求教师努力创造自由、和谐、民主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完成自主学习、独立判断,最终实现自主发展。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充分认识学生的主体性共性以及主体性的个体差异,在一定程度上讲,主体性教学就是差异性教学,这是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前提条件,否则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只能是一种口号。
2.教师主体及其主体性
在教学的双边活动中,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并不抹杀教师的教,也并不是要求教师把自己置于学生的从属地位。
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合作者、组织者与引导者,是课堂信息的捕捉者。
学生在学习中要获取知识与经验,离不开教师的合作,离不开教师的启发与引导。
从教师的活动来看,目的是要学生获取知识、技能、观念,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其活动对象就是学生和教学内容,所以教师便是主体,学生和教学内容便是客体。
教师的主体性主要表现在对教育工作的责任感、敬业精神、能力及态度、进取心、能动性、独立性、创造性等。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性,在把握自己的认识对象、学生主体共性及主体个性差异、培养目标、教学大纲、教材等的基础上,组织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活动,实施主体性教学。
二、教师主体与学生主体间的关系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两个主体是相辅相成的、互相促进的,弄清两个主体间的辩证关系是实施主体性教学的关键。
首先,教师主体地位的确立和主体性的发挥是培养学生主体性的前提。
社会对学生的总体要求,以及培养目标的实现,首先需要通过教师的主体内化,然后分步骤、按计划地实施。
教师主体要对自己的活动对象,即学生客体进行深入的认识,以掌握他们的学习习惯、知识基础以及兴趣、爱好等个体差异。
同时对培养方案、教学内容有一个相当高认识,这样在教学中才
能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提高教学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离开了对教师主体的认识,离开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学习就会变得盲目,延长“悟”的过程,甚至“悟”不出道理,从而降低学习效率,甚至失去学习信心,就不可能在有限的时间内系统化地掌握知识与经验,更谈不上主体性的发挥。
其次,学生主体的不断变化和主体性的发挥,又为教师主体提供了新的客体内容。
学生的学习与成长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学生的学习心态、学习状况要影响到教师的教学策略,教师要主动地去认识、分析,并适应这个过程,发挥其主导作用。
在教与学的交往互动中,教师与学生相互交流与合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共享彼此的思考、经验、情感、体验和观念,促进了教师教学水平与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实现了教学相长,共同发展。
因此,教师主体和学生主体在教学活动中是辩证统一的,他们互相促进,协调发展。
三、主体性教学
主体性教育是一种培养和发展学生主体性的教育。
它要求通过教师主体性的发挥,达到以下目的。
第一,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即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学习和实现自身发展的主体,对学习具有一种使命感和主人翁态度,将学习视为内在需求。
在学习活动中,能进行自我控制,并能发挥自身的潜能。
主体意识主要包括价值意识、应用意识、批判意识、参与意识、责任意识和创新意识等,是能动性、创造性发挥的基础。
第二,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力。
即让学生拥有自主学习、自主探索、驾驭外部条件的能力,能够自我设计学习目标,对学习进行自我控制与管理,寻求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进行独立思考与判断,形成自主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
第三,增强学生的主体个性。
即使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好奇心、广泛的兴趣和开拓创新精神,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有独立的见解和自我克制力。
在教学活动中,主体性教育集中体现为主体性教学,要求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其核心是营造一个适合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环境,调动学生主体参与教学活动,实现自我发展。
学生主体性的发挥集中体现为“参与”教学活动的程度,寻求问题解决的策略,创造性地提出新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主体性得到不断深化和发展。
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主体性的发挥。
而教师主体性的发挥则集中体现在如何“主导”教学活动。
在有意识的教学活动中,给学生提供各种仿真的教学情境,创设反思与再认识的机会,对学生作“有指导的再创造”的引导。
教师的主导作用应立足于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突出学生主体性,培养学生的自觉性、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实施主体性教学,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应在“导”字上下工夫。
“诱导”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引导”学生主体参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疏导”学生思维,“指导”学习方法,“领导”科学观察,“辅导”困难学生等。
实施主体性教学,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学应当体现出师生的双主体性,体现启发性、激励性、差异性(教师)、自主性、愉悦性(学生)以及民主性、和谐性(师生)等特点。
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当两个主体的主体性都得到充分发挥时,教学才具有活力与生机。
参考文献
[1] 李承武.现代教育学.重庆:西南师大出版社,1997.
[2] 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3] 胡俊杰.教师应有强烈的学生意识.教育探索,1999(5).
[4] 林为文.研究性学习探讨.福建教学研究,2001(2).
[5] 赵明.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特征.中国教育学刊,1999(3).(责任编辑张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