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情读史(林觉民和陈意映的爱情故事)
与妻书
与妻书林觉民【导读提示】林觉民是孙中山领导的广州起义的敢死队队长,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佼佼者。
他的故居坐落在福州市杨桥巷,也就是著名的三房七巷。
林觉民的婚姻本来也是封建试的包办婚姻,他是个很有文化学识的人,他妻子陈意映却是个没有多少文化的家庭妇女,但是他们那份至深至纯的爱却不能不令人感动。
林觉民投身革命,卖掉家产用以制造炸弹,陈意映不但不反对,还拿出自己的首饰和陪嫁来支持他。
林觉民运送炸弹出城时要把这些炸弹放在棺材里,然后要一个女人来扮做寡妇哭她丈夫,这个女人本来他是要陈意映来扮的,陈也很愿意,但是,林觉民考虑到陈已身怀有孕,就令选了别人。
林觉民死后,有一天陈意映在门口看到一个包袱,打开后,她看到丈夫的遗书也就是给她的《于妻书》。
书中林觉民淋漓尽致的表达了“吾至爱汝”又不得不“忍舍汝”而死的火热衷肠以及浓浓情爱。
他想到他们在冬日阳光下携手并肩观赏梅花;在明月青灰里窃窃私语,情意绵绵,无话不谈。
由于革命的奔走,他经常要出门在外,不能在她身边照顾她,他内疚的发疯。
于是,他拼命的喝酒,喝醉了就哭,用酒精来麻醉自己对她的思念。
几年前逃家复归时她哭着告诉他,以后离家远行时要带上她,也好有个照顾,她是多么理解和支持他!他们爱的那么深刻,那么刻骨铭心。
他希望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都能象他们一样享受美好幸福的家庭生活。
【研学内容】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为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
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书竟,而欲搁笔。
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够?司马青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
语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
汝体吾此心,于悲啼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与妻书》读后感范文三篇
《与妻书》读后感范文三篇引导语:《与妻书》是很多人都会学到的一篇文章,而有关《与妻书》要怎么写呢?接下来是为你带来收集的文章,欢送阅读!“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
”这是情人间最高的境界了吧。
许多人一辈子都在探寻:到底何为爱情?却鲜有人得出最终结果。
但是,在民国时期,却有对恋人演绎了一场超越肉体,超越生死,超越灵魂的,让天地都为之动容的完美爱情神话。
1911年4月24日,在起义的前三天,林觉民写下了为后人所动容的《与妻书》字字血泪,让人含泪。
“吾作此书,泪珠与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
”这是一种怎样的不舍之情啊!但是,国难当前,国贼尚存,这让这位爱国的热血青年不能为儿女私情而弃国家于不顾。
身怀一腔报国热情,“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
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汝其勿悲!”多么远大的抱负,多么理性的思考。
林觉明能舍身为国的精神让世人所感慨。
虽然与妻子是封建的包办婚姻,但是,二人在新婚之夜一见钟情,并定下了死生契阔。
共同生活的三年时间,留给妻子陈意映的,多为甜蜜,多为欢欣。
这些回忆支撑了这个女子为期一年的生命,但最终,却因忆夫成疾,终在,丈夫就义后的一年,也驾鹤西去。
死时的她,面色虽苍白,但是嘴角依然含着一种解脱般的笑容。
也许,这对她来说是最好的结局了吧。
二人虽未成连理枝,但亦可同为比翼鸟,从此海角天涯,不离不弃。
面对国家与爱人,林觉民虽有不舍,但依然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天下。
面对生者与死者,其妻意映也含泪支持丈夫的选择。
一个是满腔抱负,学富五车的海外学成归来的才子。
一个是端庄贤慧的大家闺秀。
二人看起来像是两条不会相交的平行线,但是,越演绎出一场壮美的爱情故事。
这不能说不是一场旷世之恋啊。
时隔几年,再次一览《与妻书》,突然生出了一丝惆怅和悲伤。
犹记得几年前,第一次看到此文时,只觉林觉民的伟岸、高大,觉其愿为天下人之幸福而舍己之幸福乃是大义也,心中崇敬之情顿生。
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与妻书》--林觉民
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与妻书》--林觉民《与妻书》--为有牺牲多壮志林觉民意映爱妻,见字如面:我现在用这封信跟你永远分别了!我写这封信时,还是人世间一个人;你看这封信时,我已经成为阴间一鬼了。
我写这封信,泪珠和笔墨一齐落下,不能够写完信就想放下笔,又怕你不了解我的心思,说我忍心抛弃你去死,说我不知道你不想让我死,所以就强忍着悲痛给你说这些话。
我非常爱你,也就是爱你的这一意念,促使我勇敢地去死呀。
我自从结识你以来,常希望天下的有情人都能结为夫妇;然而遍地血腥阴云,满街凶狼恶犬,有几家能称心满意呢?江州司马同情琵琶女的遭遇而泪湿青衫,我不能学习那种思想境界高的圣人而忘掉感情啊。
古语说:仁爱的人“尊敬自己的老人,从而推及尊敬别人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儿女,从而推及爱护别人的儿女”。
我扩充我爱你的心情,帮助天下人爱他们所爱的人,所以我才敢在你之前死而不顾你呀。
你能体谅我这种心情,在哭泣之后,也把天下的人作为自己思念的人,应该也乐意牺牲我一生和你一生的福利,替天下人谋求永久的幸福了。
你不要悲伤啊!你还记得不?四五年前的一个晚上,我曾经对你说:“与其让我先死,不如让你先死。
”你刚听这话就很生气,后来经过我委婉的解释,你虽然不说我的话是对的,但也无话可答。
我的意思是说凭你的瘦弱身体,一定经受不住失去我的悲痛,我先死,把痛苦留给你,我内心不忍,所以宁愿希望你先死,让我来承担悲痛吧。
唉!谁知道我终究比你先死呢?我实在是不能忘记你啊!回忆后街我们的家,进入大门,穿过走廊,经过前厅和后厅,又转三四个弯,有一个小厅,小厅旁有一间房,那是我和你共同居住的地方。
刚结婚三四个月,正赶上冬月十五日前后,窗外稀疏的梅枝筛下月影遮掩映衬;好我和你并肩携手,低声私语,什么事不说?什么感情不倾诉呢?到现在回想起当时的情景,只剩下泪痕。
又回忆起六七年前,我背着家里人出走又回到家时,你小声哭着告诉我:“希望今后要远走,一定把这事告诉我,我愿随着你远行。
与妻书解读
与妻书解读
【引言】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有许多英勇的革命志士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不惜舍小家为大家。
他们中的许多人,如林觉民,不仅在革命实践中英勇奋斗,还通过文字抒发了对家人深厚的感情。
与妻书就是林觉民在投身革命前,写给妻子陈意映的一封告别信。
这封信既表达了作者对妻子的爱意和感激之情,又阐述了自己投身革命的信念和决心。
【正文解读】
在与妻书的开篇,林觉民便深情地写道:“意映卿卿如晤,吾今死矣!”这句话既表达了作者对妻子的牵挂,又透露出即将离世的不舍。
在信的后续内容中,林觉民详细描述了自己投身革命的信念和决心。
他写道:“吾自遇汝以来,有意乎为天下人谋幸福,无意乎为吾躬谋私利。
”这句话充分体现了作者舍小家为大家的家国情怀。
在信的中间部分,林觉民告别妻子,表达了生死离别的悲痛和不舍。
他写道:“我与汝有三重别,曰世事、曰人生、曰离别。
世事如梦,人生如梦,离别如梦。
梦与梦相值,吾将安适哉!”这段文字充满了哀伤、惋惜和无奈,让人不禁为这对离别的爱人感到惋惜。
【与妻书的价值和影响】
与妻书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书信体散文的典范之作,同时还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和情感价值。
作为一份传播民主革命思想的重要文献,与妻书展现了作者坚定的革命信仰。
而在情感方面,这封信成为
展现真挚爱情和家国情怀的典范,让后人感受到了革命者既有英勇无畏的一面,也有深情厚意的一面。
【结语】
与妻书是林觉民烈士在生死关头,对妻子和家人最后的告白。
这封信让我们看到了革命者既有坚定的信仰,又有真挚的情感。
《与妻书》读后感_《与妻书》读书笔记
《与妻书》读后感_《与妻书》读书笔记今天,在爸爸的推荐下,我读了《与妻书》这篇文章,是林觉民在跟随孙中山抗清起义前三天为妻子所作。
当时,林觉民知道自己在战场上必死无疑,但是他为了给祖国带来和平的生活,视死如归,不畏牺牲,这就是他与妻子最后的诀别。
从这篇文章,我感受到了林觉民强烈的爱国精神。
他为了国家,为了人民,不惜一切代价要推翻腐朽的清王朝。
他明知道自己会死于战场,但他为了中国,不惜牺牲,慷慨赴死。
他明明特别爱他的妻子,但是他对清王朝的恨远远胜过他对妻子的爱!而正是因为他爱妻子,他才会像文中说的那样“泪珠与笔墨齐下!”他死于战场上,他不痛苦吗?当然痛苦!但是他对将来天下太平的喜悦与期盼,远远胜过痛苦!林觉民是用个人的生命,换来全天下中国人的幸福!新中国的成立,是无数像林觉民这样的革命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付出生命的代价换来的,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太平日子,我们不能忘!今天的幸福生活,是许许多多像孔繁森、叶欣等等这些默默无闻的英雄们,他们心系百姓,坚守岗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同样的,我们不能忘!而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少年儿童,在新的时期,肩负着新的历史使命,我们应该以他们为榜样,为了祖国的繁荣富强,为了人民的富裕安康,发奋图强,好好学习,提高本领,为祖国的未来添砖加瓦,努力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我们更是要牢牢谨记,时刻不能忘!这个人的名字,永远的镌刻于冰冷的石头上,有人记得,有人忘记,有人怀念,有人漠然。
一篇儿女情长的诀别书,让人记得的,远远,多过于他的生平和牺牲。
然而,还是有人被遗忘,还是有人被岁月的轻尘一层层模糊掉曾经的名字,一如曾经车水马龙的大唐,一如曾经千疮百孔的晚清,被历史的浪潮托起,又压下,这一起一落间,便空空流转了几个轮回。
不会不记得那一篇写在白手帕上作别的遗书,好男儿为国抛头颅、洒热血,奔赴刑场的前夜,用最浓的情意,写下对妻子全部的爱恋。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每每读至此处,喉头便被噎住,忍不住眼眶就红起来,通篇都是“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的缱绻情长,在血色腥风中,开出一朵绝美的情花。
林觉民与陈意映[1]
林觉民与陈意映——刹那即永恒她叫陈意映,出身名门,与绪年间的朝廷重氏陈宝琛同宗,自幼在书香门第长大,知书达理,能诗善文。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她嫁与进步青年林觉民为妻。
那是最典型的包办婚姻,彼此不熟识,却稀里糊涂地成了夫妻。
但他们之间的感情却出人意料地好,在福州的林家老宅里,年少的他们羞涩地品味着夫妻间的甜蜜。
那时尚在福建大学堂接受民主革命思想教育的林觉民,有着当时青年特有的豪情与热血。
他深受西方学说的影响,文化救不了中国,于是,在完成了学业后,于1906年自费留学日本,去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
那时他们才刚刚结婚一年,正是感情浓厚之时,意映已产下一子,林觉民却离开妻儿漂洋过海,留下意映一人在家中侍奉父母,照料孩子。
对此,林觉民深怀感激与愧疚。
分别的日子里,意映在家独守空房,侍母教子。
林觉民在日本参加了同盟会,积极从事革命活动。
这一对年轻的夫妻只有在林觉民每年暑假回家时才能见上一面。
那时,林觉民已经预料到革命的艰难与危险,有一次他沉重地对意映说,希望她能先他而死。
意映不解其意,甚至闻言而怒。
林觉民解释道,他若先死,就要让她承受悲伤,他于心不忍,倒不如让她先死,他来承受,这些话,在《与妻书》中林觉民这样写道:“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吾先死留苦与汝,吾心不忍,故宁请汝先死,吾担悲也。
嗟夫,谁知吾卒先汝而死乎!”是的,谁也无法预料到他会先她而去,而且,去得那么急。
1911年春天,得知黄兴等在香港筹划广州起义,林觉民遂赴香港,迎接从日本归来参加起义的革命同志。
1911年4月24日夜深人静之时,在临近江边的一幢小楼上,林觉民想到即将打响的生死未卜的起义,想到家中的弱妻稚子,泪不能禁。
他展开一块方巾,彻夜疾书,写下了给妻子陈意映的绝笔信,也就是那篇感人肺腑的《与妻书》。
一张五尺见方的白巾上,字越写越小,到最后,几乎密得成了蝇头。
他一定是希望那方巾长得没有尽头,才可以表达对妻子的情意吧。
天亮后,他把信交给一位朋友,叮嘱道:“我死,幸为转达。
100年来最感人的情书——《与妻书》,一个男人的似水、钢铁情怀
100年来最感人的情书——《与妻书》,一个男人的似水、钢铁情怀令人肝肠寸断的情书【导读】林觉民(1887-1911),福建闽侯人。
林觉民是推崇自由平等学说,献身为国,为革除暴政建立共和的革命先烈。
林觉民的《与妻书》是中国现代散文史上很有影响的一篇作品。
他与林文、林尹民,(三人同年生、同年为创建民国而捐躯)并称黄花岗“三林”英烈少年之时,即接受民主革命思想,推崇自由平等学说。
在进攻总督衙门的战斗中受伤力尽被俘。
在提督衙门受审时慷慨宣传革命道理,最后从容就义,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年少聪慧】天才少年林觉民天性聪慧,读书过目不忘。
13岁的少年,参加科举考试,在考卷上挥笔写下“少年不望万户侯”七个大字便拂袖而去,何等潇洒,又是何等离经叛道!至此,便已不难看出,这将是个不凡男子。
15岁的少年在新式大学堂嗷嗷待哺,如饥似渴地接受各种“民主、平等、自由”的思想与学说。
他办女学堂,鼓励女孩子包括家里的女佣前去学习。
他资助她们走出去,接受更高等的学习。
他是冲破旧社会的一股清新的风。
他为自己取号为“抖飞”,大鹏展翅,一飞冲天。
【爱情如蜜】美好时光18岁的林觉民遵循父母之命娶妻成家,妻是大家闺秀的陈意映。
她碧玉年华17岁,耽诗书,好吟咏,曾为《红楼梦》中人物写过诗卷。
一个是青年才俊,一个是红袖佳人,二人情投意合,你侬我侬。
林觉民在《与妻书》中,有一段文字,便是他俩爱意缱绻的注解:“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汝)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新婚燕尔,终日厮守。
冬天昼长夜短,他与她并肩,携手,悠悠赏着窗外的横逸疏梅,月影杳杳。
喁喁耳语,甜言蜜语,是清欢,是浓情。
月光是慢的,日光是慢的,两人的交流是轻的慢的。
双栖楼前楼下他俩许多双宿双飞的身影。
只是,只是缱绻一时无法延伸至一世。
在留学日本期间,他写过一篇记录自己和妻子情感生活的文章,文章中这样的语句:“吾妻性癖好尚,与君绝同,天真浪漫真女子也。
中国历史故事-林觉民有没有后代?林觉民《与妻书》妻子是谁?林觉民为什么会选择离开妻子?
中国历史故事-林觉民有没有后代?林觉民《与妻书》妻子是谁?林觉民为什么会选择离开妻子?林觉民是近代革命义士,1911年4月27日与黄兴等革命者一道发动了广州起义。
广州起义最后以失败而告终,许多革命人士在这次起义中牺牲,而林觉民也是在这次起义中被清军俘虏,最后英勇就义。
后世人将这批烈士,统称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林觉民牺牲的时候,年仅二十四岁,实在年轻。
林觉民被后世所熟知,完全因为他的两封遗书,分别写给他的父亲和妻子的《禀父书》、《与妻书》。
特别是林觉民的《与妻书》,句句真切,字字泣血,读来令人哀痛不已。
在这份遗书中,他向自己的妻子解释了自己为什么会选择参加起义,表示了对自己妻子的不舍之情,以及为国捐躯,慷慨就义的崇高爱国情怀,让人钦佩不已。
林觉民所书的《与妻书》中,提到了他的后代。
《与妻书》的第六段言:“吾今死无馀憾,国事成不成,自有同志者在。
依新已五岁,转眼成人,汝其善抚之,使之肖我。
汝腹中之物,吾疑其女也;女必像汝,吾心甚慰。
或又是男,则亦教其以父志为志,则我死后,尚有二意洞在也。
甚幸!甚幸!”在这段中,表明林觉民去世之时,已经有了两个子嗣。
一个是长子林依新,当时已经五岁。
另一个则还在妻子的腹中,林觉民去世之后成为遗腹子。
这个遗腹子,也就是“腹中之物”是林觉民的第二个儿子—林仲新。
林依新没有像他的父亲林觉民期望的那样长大成人,继承父亲的遗志。
很遗憾的是,他在九岁的时候就夭折而亡。
二子林仲新后来由祖父带大,民国政府成立之后,生活支出与学费多由民国政府承担。
林仲新后来考中上海光华大学,大学毕业之后跟随林觉民旧交林森在政府中做事。
在国民政府中当过科长、局长等。
解放后新中国成立,林觉民在福建漳州定居。
后来在文化大革命中,因为成分问题,曾经受到过一些磨难,好在平安的度过了文革,后来还曾任福建省漳州市粮食局副局长。
公元1983年,林仲新因病去世。
林觉民的遗书《与妻书》一直保留在林仲新手中,后来林仲新将遗书捐献给福建博物馆。
《与妻书》读书感悟
《与妻书》读书感悟(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工作报告、合同协议、条据文书、规章制度、策划方案、心得体会、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legal docu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planning plans, experience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与妻书》读书感悟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我们时常会因某些事或人产生新的想法,顺其自然的,我们就可以写一篇关于感悟的文章。
林觉民、陈意映:为国舍爱,千古绝唱
林觉民、陈意映:为国舍爱,千古绝唱1911年5月的一个夜晚,租住在福州早题巷5号的陈意映听到门口有动静。
已经怀孕数月的她起身发现,门缝里塞有东西。
她打开一开,发现是丈夫林觉民的笔迹,一封给林觉民的父亲,另一封写在一块方巾上,是给自己的。
她打开了《与妻书》,一时泪如泉涌……琴瑟夫妻6年前的1905年,18岁的林觉民与17岁的陈意映成婚,住进了福州闹市区的杨桥巷17号。
二人的居所是一座二层小楼,叫双栖楼,楼前种植蕉梅。
婚后夫妻感情和谐,“初婚三四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汝并肩携手,低低切切。
何事不语,何情不诉?”此时的林觉民是一位追求新思想新学说的进步青年。
三年前,他跟随父亲进入陈宝琛兴办的全闽大学堂学习,随后与同学们在福州城北办了一所私立小学,专门招收家境清寒的子弟入学,向他们传授西方学说。
他还在城南创设了一个阅报所,把《苏报》、《警世钟》、《汉书》、《天讨》等革命进步书刊摆进去,希望能把更多沉睡的人唤醒。
陈意映出身官员之家,深明大义,又通文墨,曾著《红楼梦》人物诗一卷。
林觉民留学日本后,曾在一篇记录两人缱绻的情感生活的文章《原爱》中说:“吾妻性癖好尚,与君绝同,天真浪漫真女子也。
”在自己家中,林觉民也办起一所“家庭妇女学校”,陈意映不但自己参加,还动员堂嫂、堂小姑等一起入学。
林觉民除了教她们十余人国学,还大讲封建礼教对妇女的压迫与束缚,并介绍西方国家社会制度与男女平等的情况。
受其影响,他的姑嫂接连放了小脚,进入刚建立的福州女子师范学堂,成为该校第一届学生。
1907年,林觉民告别陈意映,东渡日本自费留学。
第一年,专攻日语,第二年转入庆应大学学习文科,专攻哲学,兼习英、德两国语言。
不久,林觉民加入了同盟会。
广州密谋赴日留学之后,林觉民每年放暑假都回来探亲。
1911年春天,他突然返家,陈意映颇感惊喜,而他父亲却很惊诧。
林觉民告诉家人:学校放樱花假了,他陪日本同学游览江浙风光,然后顺便回家。
写下荡气回肠绝笔书《与妻书》得林觉民得故居竟是冰心的故居!
林觉民少年之时,即接受民主革命思想,推崇自由平等学说。
留学日本期间,加入中国同盟会。
1911年4月24日夜里,林觉民临行前回家探望了父母和妻子陈意映,跟家人说学校正在放樱花假。
当时陈意映已经怀孕。
在香港,林觉民深夜里在手帕上写下了给父亲的《禀父书》及给妻子的《与妻书》。
内容荡气回肠,至今让人读后心情久久不能平复。
1911年4月27日,林觉民参加黄兴领导的广州起义。
下午5时30分,林觉民随黄兴勇猛地攻入总督衙门,纵火焚烧督署。
冲出督署后,转攻督练所,途中与清巡防营大队人马相遇,展开激烈巷战,受伤力尽被俘。
1911年4月27日黄昏,林觉民在广州天字码头被枪杀,年仅24岁,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林觉民的故居,同时也是冰心谢婉莹的故居。
当年林觉民被捕的消息传回福州,其养父林孝颖带着家眷,慌忙变卖宅邸搬家。
他们搬到了三坊七巷南头一条叫早题巷的小巷。
而买下林家老宅的谢銮恩,也是举人,他的孙女叫谢婉莹,当年11岁,一起搬了进来。
她就是后来的冰心。
冰心在《我的故乡》一文中,曾对这幢房子有过生动的描写。
百年情书
百年情书
意映卿卿如晤: 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 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 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
——林觉民《与妻书》
少怀壮志
林觉民字意洞,号天外生。从小便被 父亲过继给了他的叔父林孝颖。林孝颖是 福州著名禀生,诗词写得极好。林孝颖对 林觉民寄予厚望,希望他可以在仕途上达 到自已无法企及的人生高度,为林家光宗 耀祖。林觉民13岁那年,望子成龙的林孝 颖把他送去参加科举童子试,厌恶科举的 叛逆少年林觉民进了考场,竟在试卷上写 下“少年不望万户侯”七个字后便转身大 步离开了。
碧血黄花
有人以保存国家元气劝两广总督 张鸣岐对林觉民刀下留情,张鸣岐说: “此人面貌如玉,心肠如铁,心地光 明如雪,也称得上奇男子„„这样的 人才留给革命党,为虎添翼,这还了 得!”林觉民临行前谈笑自若,引颈 就义,年仅二十五岁。
孙中山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 含悲,风云因而变色。” “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 昌革命之役并寿。”
绝笔殉国
广州起义的前三天,即1911年4月 24日深夜,万籁俱寂。在临近江边的 一栋小楼里,林觉民想到尚未成功的 革命,想到家中牵挂自己的妻儿和父 亲,眼泪突然落了下来——他不是贪 生怕死之人,但是他有太多的不舍和 难过,于是提笔在两块方巾上写下了 著名的《禀父书》和《与妻书》。
• 吾今与汝无言矣!吾居九泉之下,遥闻汝哭声, 当哭相和也。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则又望其真有。 今人又言心电感应有道,吾亦望其言是实,则吾 之死,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汝不必以无侣悲! • 吾生平未尝以吾所志语汝,是吾不是处。然语之, 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吾牺牲百死而不辞,而使 汝担忧,的的非吾所忍。吾爱汝至,所以为汝谋 者惟恐未尽。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 中国!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 卒不忍独善其身!嗟夫!巾短情长,所未尽者尚有 万千,汝可摹拟得之。吾今不能见汝矣!汝不能 舍吾,其时时于梦中寻我乎!一恸! • 辛亥三月念六夜四鼓,意洞手书。
林觉民的事迹
林觉民的事迹篇一:温情读史(林觉民和陈意映的爱情故事)百年情书温情读史这一刻生物工程二班王茹楠135050220广督府的枪声渐渐平息,东辕门里的硝烟也已化为历史的陈迹。
然而,纵使那淋漓的鲜血被抹去千遍,纵使不会再有人提起你的名字。
我依然会铭记,在那样一个年代里,令我潸然泪下的不是六君子的呐喊,而是一千三百字的柔情。
林觉民,字意洞,福建闽侯人。
1905年,18岁的林觉民迎娶了比他小一岁知书达理,能诗善文的名门闺秀陈意映。
虽是媒妁之言,头次见面,他看她心如撞鹿,她看他柔情万千。
所谓“一见钟情,爱由心生”就是这样开始的。
婚后的日子,是陈意映深感幸福的日子,也是林觉民此生最温情的回眸。
林觉民在《与妻书》里写道:“回忆后街之屋,入门穿廊,过前后厅,又三四折有小厅,厅旁一室为吾与汝双栖之所。
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汝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
”夫妻俩的居所是一座二层小楼,比翼双飞是共同心愿,所以它又叫双栖楼。
楼前有陈意映为爱所植的蕉与梅,林觉民不在自己身边的时候,它们便是她不离不弃的伴儿。
后来,陈意映寄给林觉民的信笺落款总是署着“双栖楼主”的名字。
双宿双飞是陈意映心底长久的渴望,可是林觉民到底是让她失望了。
“君今后有远行,必以告妻,愿偕行”。
这是陈意映对丈夫的唯一要求,可偏偏这样简单的要求对于十八岁便写下“少年不望万户侯”的林觉民来说是最难实现的。
他愿意把自己的一切甚至生命给她,偏偏看不得他跟着自己去冒险牺牲,踏上一条不归路。
1911年林觉民以学校放樱花假为由回家探望了父母和怀孕的妻子。
却不知这一别竟是诀别。
在奔赴刑场的前夜,这个为国抛头颅、洒热血的好男儿用最浓的情意,写下对妻子全部的爱恋。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每每读至此处,忍不住眼眶就红起来,通篇都是“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的缱绻情长,在血色腥风中,开出一朵绝美的情花。
读林觉民《与妻书》有感
福州三坊七巷大牌坊的一侧,有一间不大气派的屋子。
它静静地坐在街边,看着一路的你来我往,静观时间变迁。
这便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觉民的故居。
走进门,穿过回廊,有一间不大的厅堂,林觉民写给陈意映的《与妻书》就静静地陈列于此。
小小的玻璃方柜,一排排密密麻麻的小字挤在一方皱皱的布帛之中。
林觉民于妻儿、于人民、于国家之深情皆在其中。
光绪十三年,林觉民在三坊七巷出生。
他天性聪颖,读书过目不忘,自小有嗣父亲自执导,饱读诗书。
但是林觉民并不贪求封建功名,在参加科举考试之时,他在考卷上题上“少年不望万户侯”七个大字便离开了考场。
在一个“学而优则仕”的时代,林觉民的胆识、气魄和高瞻远瞩实在令人敬佩。
而后,十五岁的林觉民考进了全闽大学堂,接受民主革命的思想,推崇自由平等学说。
自此以后,他便身体力行。
他在家中办女学,宣扬男女平等,劝导女性放脚,反对缠足;他和同学一起成立读报所,将《民报》《浙江潮》等当时的先进读物带到读者面前,激发市民的革命思想;他在全闽大学堂讲演,宣传革命道理,情之深意之切,使听者潸然泪下……那时的林觉民不过是一个少年郎,而他救国救民的伟大理想却已深深地植根在心中。
一九五零年,十八岁的林觉民与陈意映结婚。
十四岁的陈意映嫁给了思想进步的林觉民,从一个封建旧社会的女子变成的带头放缠小脚,主动学习新学的女性。
陈意映和林觉民在三坊七巷度过了幸福的两年时光。
“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汝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陈意映常常是支持林觉民的,她曾说:“望今后有远行,必以告妾,妾愿随君行。
”陈意映和林觉民的伉俪情深,在《与妻书》的字里行间流转着。
今日,在林觉民和陈意映曾经居住过的小屋前,立着两尊后人所铸的铜像。
小小的庭院之中,植有修竹一排,梅花一株。
院内,男子坐在石椅上,手中拿着一本书。
而女子站在他身后,轻轻地为他披着衣服。
两人的视线在书本上交错。
斯人已逝,物是人非,但百年已过,陈意映依旧陪在林觉民身边。
与妻书解读
与妻书解读《与妻书》是清朝末年革命烈士林觉民写给他的妻子陈意映的一封书信。
他称妻子为“意映卿卿”,这是他给妻子取的名字,也表达了他对妻子的深情厚意。
他告诉妻子,他离开人世后,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好好生活,好好照顾自己和他们的孩子。
他希望妻子能够找到一个好的丈夫,但同时也告诉她,如果她不能忘记他,就不要勉强自己忘记,因为他永远爱着她。
林觉民在信中表达了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和牺牲的决心。
他认为自己的使命是为祖国和人民的幸福而战斗,即使要付出生命的代价也在所不惜。
他对妻子说:“吾自遇汝以来,常愿一生一世生活于汝怀中,然以国事为重,随时即死,亦复何恨!”这句话表达了他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和对祖国的热爱。
在信的结尾,林觉民再次表达了对妻子的深情和关心。
他告诉妻子,他的遗骸已经埋在异国他乡,他的灵魂会一直陪伴着她。
他希望妻子能够好好照顾他们的孩子,教育他们成为有志气、有担当的人。
他还告诉妻子,如果他还有来生,他仍然希望能够和她相遇、相爱、相守一生。
总的来说,《与妻书》是一封充满真挚感情的书信,它展现了林觉民对妻子的深情和对革命事业的忠诚。
这封信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
在清朝末年,中国面临着外侵、内乱和民不聊生的困境,林觉民等革命党人为了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幸福,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去奋斗。
这封信中的情感表达和思想境界,不仅表现了林觉民个人的情感和品格,也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价值观。
从现代的角度来看,《与妻书》也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考人生和价值观的方式。
在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信息传递的速度也越来越快,但是人们对于感情和价值的追求却并没有减少。
相反,这些情感和价值是我们生活中最重要的支撑。
《与妻书》中的情感表达和价值观的传递,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同样具有启示意义。
《与妻书》也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
这封信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传承。
它不仅被收入了中学课本,也成为了一些文化活动和纪念活动的主题。
林觉民致陈意映的情书
【辛亥先贤】林觉民:千古绝唱《与妻书》时间: 2011-10-12 14:33 来源:深圳特区报■通讯员林丽明/文周明太/图一身白色中山装,面白如玉,肝肠如铁——随着电影《辛亥革命》的热映,由人气偶像胡歌演绎的翩翩少年林觉民成为人们热议的人物。
因为千古绝唱的《与妻书》,林觉民在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平添了几分绕指柔情。
笔者近日特意走访了位于福州的林觉民故居和广州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园,听取众多专家解读这位烈士的一生。
少年不望万户侯福州三坊七巷,是中国城区现存的唯一巷格局式老街。
林觉民故居就坐落在南后街与杨桥巷的交叉路口。
一走进故居,迎面而来的是朱门、灰瓦、高高的封火墙。
在翠竹掩映下,林觉民的半身塑像目光炯炯,直视远方。
林觉民名满天下,因为他是“为天下人谋永福”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也因为他写下的《与妻书》——融革命理想主义与浪漫主义与一体——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最美的情书”。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
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
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司马青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位于福州的林觉民故居。
福州辛亥革命纪念馆原馆长李厚威介绍,许多慕名前来的人惊叹的不仅是林觉民如此年轻,牺牲时才24岁,而且才情过人,时光已越百年,但文章读来依然令人动容。
这篇“天下第一情书”是如何诞生的呢?林觉民故居东西厢房的一帧帧图片,记录了这位革命先驱少年时代挥斥方遒、投身革命、喋血黄花的传奇一生。
林觉民幼年时过继给叔父为子,他天资聪颖却十分厌恶科举考试。
13岁时,他参加童子试,竟在试卷上写下“少年不望万户侯”后掷笔离去。
15岁那年,林觉民考入末代皇帝溥仪老师陈宝琛在家乡兴办的新学堂——全闽大学堂,课余时大量阅读《苏报》、《警世钟》等进步书刊,他常对同学说:“中国非革命无以自强。
最新-林觉民致陈意映的情书 精品
林觉民致陈意映的情书
意映卿卿如晤
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
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
吾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滿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司马青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
语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恓性吾身与吾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
汝忆否四五年前某夕,吾尝语曰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
汝初闻言而怒,后经吾婉解,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辞相答,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吾先死留苦与汝,吾心不忍,故宁请汝先死,吾担悲也。
嗟夫!誰知吾卒先汝而死乎?
吾真真不能忘汝也!回忆后街之屋,入门穿廓,过前后厅,又三四折有小厅,厅旁一室,为吾与汝双栖之所。
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汝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情不诉?及今思之,空余泪痕。
又回忆六七年前,吾之逃家复归,汝泣告我望今后有远行,必以告妾,妾愿随君行。
吾亦既许汝矣。
前十余日回家,即欲乘便以此行之事语汝;及与汝相对,又不能启口。
且认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故惟日日呼酒买醉。
嗟夫!当时余心之悲,盖不能以寸管形容之。
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瓜分。
意映卿卿如晤
林觉民《与妻书》
《与妻书》 ,又名《绝笔书》,又名《寄妻绝 笔书》,是林觉民在广州起义前三天写给妻子 陈意映女士的。在写《与妻书》的同时,林觉 民还给他父亲林孝颖先生写了一封不到四十字 的信。起义失败后,有人秘密将这两封信(绝 笔书)在半夜里塞进林觉民家门缝里,第二天 清晨家人才发现这两封信,其妻陈意映阅后, 当即昏倒在地,不久生下遗腹子仲新。两年后 (1913)意映在悲伤抑郁中逝世。《与妻书》 手稿,现已由林觉民次子仲新献给人民政府 (长子伯新即信中之依新,后夭折),现陈列 在福建省博物馆。
--钟叔河序叶绍袁《甲行日注》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主题思想
这封遗书通过诉“爱妻” 之情和说“舍妻”之理,表 达了烈士对革命的忠诚和对 妻子的挚爱,阐明了个人幸 福与全民幸福的关系,将儿 女之情和革命豪情有机地结 合在一起,表现了革命志士 牺牲自己,为天下谋幸福的 光辉思想和高尚情操。
记叙、议论、抒情 相结合的写法
B、一方面 一方面
C、因为 所以
D、只要 就
“爱亲人”、“爱 国家”的统一
爱妻子
升华
勇于就死
自己享受 幸福
为天下人谋 永福
大凡真能爱国家、爱民族,真能为国 家民族作出一点牺牲,而不是专门讲大 话唱高调的人,与家庭骨肉之间,亦必 有真感情、真爱心,我不相信刻薄寡恩 的人,能够有民胞物与的胸怀,有对国 家民族的真正责任感。
一、五段基本上属于抒情, 第三段基本上是记叙,二、 四、六段则是在抒情、记 叙的基础上说理
练习四
1、然而遍地是腥血、满街 是狼犬,有几家能够称心 快意地过日子呢?(反问)
2、(人民的灾难使我和) 白居易那样泪湿青衫,我是希望和你共同生活到老, 但拿今天的形势看来,天灾能够造 成死亡,盗贼能够造成死亡,国家 被列强瓜分那天能够造成死亡,贪 官污吏虐待平民百姓能够造成死亡, 我们这代人身处今天的中国,国内 每个地方,每时每刻,都可能造成 死亡,到时候使我眼睁睁看你死, 或者让你眼睁睁看我死,我能这样 做么?(排笔,融理性分析与感情 抒发于一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百年情书
温情读史这一刻
生物工程二班王茹楠 135050220 广督府的枪声渐渐平息,东辕门里的硝烟也已化为历史的陈迹。
然而,纵使那淋漓的鲜血被抹去千遍,纵使不会再有人提起你的名字。
我依然会铭记,在那样一个年代里,令我潸然泪下的不是六君子的呐喊,而是一千三百字的柔情。
林觉民,字意洞,福建闽侯人。
1905年,18岁的林觉民迎娶了比他小一岁知书达理,能诗善文的名门闺秀陈意映。
虽是媒妁之言,头次见面,他看她心如撞鹿,她看他柔情万千。
所谓“一见钟情,爱由心生”就是这样开始的。
婚后的日子,是陈意映深感幸福的日子,也是林觉民此生最温情的回眸。
林觉民在《与妻书》里写道:“回忆后街之屋,入门穿廊,过前后厅,又三四折有小厅,厅旁一室为吾与汝双栖之所。
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汝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
”夫妻俩的居所是一座二层小楼,比翼双飞是共同心愿,所以它又叫双栖楼。
楼前有陈意映为爱所植的蕉与梅,林觉民不在自己身边的时候,它们便是她不离不弃的伴儿。
后来,陈意映寄给林觉民的信笺落款总是署着“双栖楼主”的名字。
双宿双飞是陈意映心底长久的渴望,可是林觉民到底是让她失望了。
“君今后有远行,必以告妻,愿偕行”。
这是陈意映对丈夫的唯一要求,可偏偏这样简单的要求对于十八岁便写下“少年不望万户侯”的林觉民来说是最难实现的。
他愿意把自己的一切甚至
生命给她,偏偏看不得他跟着自己去冒险牺牲,踏上一条不归路。
1911年林觉民以学校放樱花假为由回家探望了父母和怀孕的妻子。
却不知这一别竟是诀别。
在奔赴刑场的前夜,这个为国抛头颅、洒热血的好男儿用最浓的情意,写下对妻子全部的爱恋。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每每读至此处,忍不住眼眶就红起来,通篇都是“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的缱绻情长,在血色腥风中,开出一朵绝美的情花。
初读《与妻书》认为林觉民太过自私,自己舍生取义却留下妻子一人承受失去挚爱的痛苦;陈意映也太过无情,挚爱死后仍苟活于世。
后来才体会到,他们之间不是不爱,是太爱,爱到不能同生共死。
林觉民无疑是深爱意映的,这封充满不舍爱意的《与妻书》便是最好的证明。
“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中国!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卒不忍独善其身。
”使他们无奈分离的,是那混乱时代里残喘的中国现状。
日后读到一篇陈意映的回信,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陈意映之前是尽知丈夫的危险,不舍得独活的,然而,她终究还是孤独地活下来,为了林觉民留下来的那个遗腹子。
她的余生,永远被定格在1911年3月11日的一篇《与妻书》。
想来,陈意映不是没有怨的。
若能与林觉民同赴黄泉,对她而言该是件幸事,至少也是种解脱。
而她不能……
历史一页页的翻过,那么多的名字,轻轻蒙上了薄尘。
然而,我不会不记得那一封写在白手帕上的遗书,那一千三百字的柔情。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看到开头酸楚就涌上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