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地球环境及其变迁剖析
地球的变化与环境保护
地球的变化与环境保护地球是一个生命孕育的星球,它拥有着绚丽多彩的自然景观,孕育着环境共存的物种,为人类的生存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然而,随着工业革命的加速推进和人类经济活动的不断扩张,地球的环境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不仅对自然环境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也给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因此,保护地球环境,成为人类所必需的一项重要任务。
地球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气候变化是地球环境发生重大变革的重要表现。
随着全球经济活动的不断发展,大量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地球温度升高,气候变化加剧。
陆地上各种自然系统也受到水文循环和空气运动等气候系统的影响,使得气候变化导致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频发。
其次,资源消耗和污染是地球环境变化的另一个主要表现。
人类经济活动的快速发展导致了能源、水资源的消耗,同时工业活动和交通运输带来的尾气、废弃物等也加剧了陆地、水域、大气等自然环境的污染问题。
最后,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是地球环境变化的重要表现。
随着人类社会的快速发展,生物栖息地受到破坏,大量物种受到威胁,生物多样性流失现象越来越严重,威胁着地球生态的平衡和健康。
为了解决地球环境变化带来的种种问题,全球各国正在积极推进环境保护工作。
第一,推动可持续经济发展。
对于地球环境的根本保护,关键在于实现人类和自然的和谐发展。
因此,各国要牢牢把握可持续发展的大方向,在经济发展中切实推进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经济、低碳经济等新型发展模式。
第二,加强减排和节能措施。
为应对气候变化,各国需要采取有效的减排措施,例如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等。
同时,也要通过优化交通方式、转变生产方式等,推进节能减排工作的开展,切实推进低碳、环保、可循环的经济系统建设。
第三,加强环境管理和监测。
各国也需要完善环境保护法规和政策,建立有效的环境监测体系,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
在政策和法规的引导下,提高企业的环保意识和环保水平,推动企业从传统的环境污染型经济转型升级到环保友好型经济。
地理学中的地球环境变化
地理学中的地球环境变化地球环境变化是地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它关注着地球上自然环境的演变和变化过程。
地球环境变化包括气候变化、地质变化、生态系统变化等多个方面,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塑造着地球的面貌和特征。
首先,气候变化是地球环境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大量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了全球气候的变暖。
气候变暖引发了极端天气事件的增多,如热浪、干旱、洪涝等。
同时,冰川的融化和海平面的上升也是气候变化的重要表现。
这些变化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都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其次,地质变化也是地球环境变化的重要方面。
地球地壳的运动和地质作用导致了地球表面的地貌变化。
地震、火山喷发、地壳运动等地质现象不仅改变了地球的地形,还对人类社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此外,地球内部的岩石循环和地球板块的漂移也是地质变化的重要表现。
再次,生态系统变化是地球环境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生态系统包括陆地生态系统和水生生态系统,它们与气候、地质等因素相互作用。
随着人类活动的扩张,生态系统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和破碎化。
森林的砍伐、湿地的填埋、水体的污染等问题导致了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和生态系统的不稳定。
这些变化对全球生态平衡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峻的挑战。
综上所述,地理学中的地球环境变化是一个复杂而广泛的研究领域。
气候变化、地质变化、生态系统变化等方面的变化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塑造着地球的面貌和特征。
我们需要加强对地球环境变化的研究和认识,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应对和适应这些变化,实现地球的可持续发展。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护好我们共同的家园,为后代留下一个美好的地球。
地球的变迁:气候变化与地理环境演变
地球的变迁:气候变化与地理环境演变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但它并非静止不变的,而是在持续不断地发生变迁。
这些变迁包括气候变化和地理环境演变,它们相互影响,共同塑造了我们所熟悉的地球。
气候变化的重要性气候变化是地球变迁的一个关键方面。
气候是指一个地区长时间内的天气状况,包括温度、湿度、降雨等因素。
气候变化是指这些因素在长时间尺度上的变化。
气候变化对于地球和人类都有重要的影响。
影响生态系统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例如,气温的上升导致冰川融化,给极地动物的栖息地带来威胁;降水模式的改变影响了植物的生长和生态链的稳定性。
这些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平衡产生了很大的打击,可能导致物种灭绝和生态失衡。
影响农业气候变化也对农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农作物的种植需要一定的温度和降雨条件。
气候变化可能导致降雨不均匀和灾害性天气的增加,给农业生产带来不确定性和风险。
这不仅影响农民的收入,也对全球粮食供应造成了威胁。
影响健康气候变化还间接影响人类的健康。
气温升高增加了热浪的频率和强度,对老人和慢性病患者的生命安全带来了风险。
气候变化还可能导致食物和水资源的不稳定性,增加了疾病的传播风险。
因此,气候变化对人类的健康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地理环境的演变地理环境的演变是地球变迁的另一个方面。
地理环境包括地形、水文、土壤等方面的特征,它们也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
地形演变地形演变指地球表面地形的变化。
这包括山脉的形成和变化、河流的侵蚀和沉积、地质断层的活动等。
气候变化会影响降水的分布和温度的变化,从而影响河流的水量和速度,进而影响河流形成的峡谷和冲沟的形状。
气候变化还会导致冰川的融化,进一步塑造地球表面的地形。
水文演变水文演变指地球上水体的变化。
气候变化会直接影响降水量和蒸发速率,从而改变地球上的水循环过程。
这会导致湖泊和河流水位的变化,以及地下水资源的受影响程度。
水文演变对人类的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有重要影响,特别是对于农业、能源和城市供水等方面。
地球环境的变迁
地球环境的变迁地球环境的变迁与生命的形式一、生命的组成形式如果我们打算全面了解生命,就必须揭示生命的外部形式与内部结构的关系,生命的基本单位——细胞中占总量98%的氢、氧、氮、碳、硫、磷6种元素是宇宙中数量极丰富的物质。
生命物质与非生命物质都是由相同的结构单元组成,它们的分子结构虽然不同,但在原子结构层次上却是相同的,它们之间惟一的区别是原子在三维空间的排列组合方式不同。
非常明显,生命现象只是自然界已有元素成分随环境改变的一种重新组合形式。
仔细分析生命物质与非生命物质的分子结构便可发现,有机化合物与无机化合物没有绝对分明和固定不变的分界线。
从严格意义上讲,也不是以化合物中是否含有碳元素为分界(自然界含碳的无机化合物不计其数),而主要在于构成生命的最基本物质——氢、氧、氮、碳、硫、磷元素之间的互相组合。
当化合物中含有上述6种元素中2种时,可以呈有机形式(甲烷),也可呈无机形式(二氧化碳);含有其中3种以上时,便肯定属于有机物(氨基酸等);而包含全部6种时就具备了生命的基本特征(单细胞生物等)。
所以,以上6种元素就能组成生命体,生命物质同样可以用化学分子式来表示。
二、生命形成与消失的必然性生命的出现除了依赖基本物质构成之外,还有两个至关重要的条件:约100℃左右的温度和液态水,而这两项正是宇宙中所有星球从白矮星演变到行星阶段后必然经历的特定时期的地表环境。
决定物质存在形态(固态、液态、气态、离子态)的主要因素是温度。
在恒星阶段天体上几千万度的超高温环境中,所有物质都是以气态、离子态存在。
而到了行星阶段,星球温度降低后,一部分物质从熔融状态中分离冷凝成了固态和液态,根据氢、氧元素的性质,当地表平均温度达100℃左右时,在地壳表面就形成了生命的源泉——液态水(生命存在的另一主要因素),随之便拉开了生命之歌的序幕。
科学家发现,在没有丝毫光线,水温高达300℃的海底热泉口附近,有耐热细菌和巨大的管状蠕虫等动物,维持它们生存的不是阳光,而是热泉口喷出的硫化氢等化学物质。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课件
自然地理环境:
即地球表层。是指岩石圈、大气圈、 水圈、土壤圈、生物圈、人类圈等自 然地理圈层组成的有机整体。
自然地理环境要素:
大气、水、岩石、地貌、生物和土壤等
3
一、生物进化、灭绝与环境
(一)生物进化与环境变迁
生命出现
以前 以后
环境演化
化学演化
(无机演化)
生物与地理环境之间是一个辩证统一的 关系。一方面,生物既是地理环境的产物, 但又必须依赖、适应环境而生存和发展;另 一方面,生物又是地理环境的创造者和改造 者。
6
(一)生物进化与环境变迁
(1)生物演化在地理环境的演化中具有重要
意义,在地理环境的发展中,扮演了极其活跃的
角色;
(2)环境的演化又促使生物不断进化,以适
象。猛犸象曾是石器时代人类的重要狩猎对
象。它身上披着黑色的细密长毛,与现代象
不同,它们并非生活在热带或亚热带,科学
家认为,地球上的猛犸灭绝,是因为冰期结
束导致突如其来的气候变化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也有人认为和
人类捕杀有关。
9
第一节 自然地理要素 变化与环境变迁
1
一个科学家有过这样一个特殊的教训:曾经 为研究高原冻土,他在布满高山草甸的长江源头 一个山坡上挖掘了一小片冻土样本回来分析植被 状况。但是,两年后他再去那个曾经满眼绿色的 小山,发现这里已经变成一片寸草皆无的荒山坡。 原因就在于他挖走了一小块草皮,导致这个脆弱 的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此时,这个科学家不禁 跪倒在荒坡前痛哭,他说“我本来是希望了解你, 保护你,没想到反而害了你、破坏你。”这是怎 么一回事呢? ①、系统内某一自然地理要素变化,可能会导致 整体环境发生改变。
自然地理环境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课件
•
始祖鸟
• 矿产:煤、石油
裸子植物:只有根,茎,叶,种子
苏铁
银杏
新 生 代
哺乳动物和被子植物大发展, 出现灵长类,第四纪出现了人类。
本时代,地球上海陆与地形与 现代接近。第四纪出现了气候寒冷 的时期——第四纪冰期。
被子植物
代 新生代 中生代 古生代
元古代
纪 距今年代(亿年)
生物发展阶段
动物界
4.哺乳动物、被子植物的时代是( D ) A.元古代 B.古生代 C.中生代 D.新生代 5.人类出现在( D ) A.古生代 B.中生代 C.第三纪 D.第四纪 6.近现代的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是( D ) A.使全球生态系统更加平衡稳定 B.造成生物朝多样性和复杂性方向发展 C.使某些脆弱物种灭绝的风险进一步减小 D.使一些生态系统受到严重、不可逆转的破坏
一、概述
1.自然地理环境
即地球表层。是指岩石圈、大气圈、 水圈、土壤圈、生物圈、人类圈等自 然地理圈层组成的有机整体。
2.自然地理环境要素
土壤、地貌、生物、气候、水文等
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关系 ——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牵一发而动全身”。
二、生物进化、灭绝与环境
(一)生物进化与环境变迁
生命出现
以前 以后
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
人类活动遵循 自然规律
人地和谐
人类活动违背 自然规律
人地矛盾
1.最低等原始生命体形成的时代是( A ) A.太古代 B.元古代 C.古生代 D.中生代 2.地球上既造煤又有石油生成的地质年代是( D ) A.太古代 B.元古代 C.古生代 D.中生代 3.海生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的时代是( C ) A.太古代 B.元古代 C.古生代 D.中生代
地球环境及其变迁
地球环境及其变迁十一.地球环境及其变迁1.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球环境指人类在其中生存与发展的地球表层,即自然地理环境,又称自然地理系统。
地球环境是由地质、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动物界和土壤等组成的一个整体,这些要素并非简单地汇集在一起,或偶然地在空间上结合起来,而是在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中形成一个特殊的自然综合体或自然地理系统。
各自然地理要素也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在发展变化。
各自然地理要素在特定地理边界约束下,通过能量流、物质流和信息流的交换和传输,形成具有一定有序结构、在空间分布上相互联系、可完成一定功能的多等级动态开放系统,即自然地理系统。
(1) 自然地理系统的整体结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自然地理系统作为一个整体,除包含所有自然地理要素外,还具有各要素相互作用所产生的一些新属性。
系统可分为不同层次或组织水平,任何系统都既从属于更高级的系统,同时其本身又包含若干低级的系统。
系统各部分之间特殊的网络关系,形成系统的结构。
作为系统有机联系的反映,系统还具有有序性。
系统的上述基本特征,都是通过系统内部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运动得以表现的,因而动态性也是系统的基本特征之一。
按照耗散结构理论的解释,自然地理系统是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要素之间存在着非线性关系,它通过与外界不断交换物质与能量,有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形成新的稳定的有序结构,即地理耗散结构。
它具有一定的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可吸收外界环境的一般性涨落。
其结构水平愈高,涨落回归能力即保持系统稳定性的能力愈强。
但在发生巨涨落时,这一结构将崩溃或解体,并逐步形成新的耗散结构形式。
自然地理环境作为一个整体,其发展演化是具有方向性特征的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
这种复杂性主要表现在新的组成成分或要素的出现,以及由此导致的结构复杂化,沉积过程加强,岩石圈厚度增加,水圈含盐量增加和离子成分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大气成分发生质的变化,地貌复杂化和气候多样化,生物从低级形式向高级形式发展,新物种产生和一些旧物种灭绝,地域分异越来越显著,等等。
地理环境要素与环境变迁 (共38张PPT)
恐龙灭绝的原因
酸雨说:白垩纪末期可能下过强烈的酸雨, 使土壤中包括锶在内的微量元素被溶解,恐龙 通过饮水和食物直接或间接地摄入锶,出现急 性或慢性中毒,最后一批批死掉了。
海生无脊椎
动物时代 海生藻
动物孕育萌芽 类时代
原始生命体
恐龙
人类时代 被子植 哺乳动物时代 物时代
爬行动物
时代
裸子植
两栖动物 物时代
时代
鱼类时代 陆上孢子 植物时代
海生无脊椎
动物时代 海生藻
动物孕育萌芽 类时代
原始生命体
⑤
②
⑥
①
③
⑦
② ③
①
④
④
一、生物进化、灭绝与环境
(一)生物进化与环境变迁
生物出现前: 化学演化(无机演化) 生物出现后: 生物演化(有机演化)
(二)环境变迁与生物灭绝
1. 古生代末:海生无脊椎动物的灭绝(如三叶虫)
三 叶 虫 化 石
一、生物进化、灭绝与环境
(一)生物进化与环境变迁
生物出现前: 化学演化(无机演化) 生物出现后: 生物演化(有机演化)
(二)环境变迁与生物灭绝
生物出现前: 化学演化(无机演化) 生物出现后: 生物演化(有机演化)
(二)环境变迁与生物灭绝
阅读课文和P68活动题材料
(1) 地质历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 性生物大规模灭绝是在什么时期?分别 造成哪些生物灭绝或衰退?
(2) 中生代恐龙的灭绝原因可能是 什么?
【正式版】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用PPT文档
1、人类既是地理环境的产物,又是环境 地质学研究证明,在恐龙生存的年代地球的大陆只有唯一一块,即“泛古陆”。 太古代 元古代 古生代 中生代 新生代 此时代,地球为广阔的海洋。 大气 co2 增多 从距今18亿年前到6亿年前,真核生物出现,从此地球进入了一个生命大发展的阶段。 大气 co2 增多 地质 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时期:古生代末期 、中生代末期 造山运动(喜马拉雅山运动) 恐龙年代末期,地球上的裸子植物逐渐消亡,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被子植物,这些植物中含有裸子植物中所没有的毒素,形体巨大的 恐龙食量奇大,摄入被子植物导致体内毒素积累过多,终于被毒死了 。 造煤时期(古生代后期) 造山运动(喜马拉雅山运动) 太古代 B. 3、如何协调人地关系: 造成生物朝多样性和复杂性方向发展
恐龙灭绝
造成生物朝多样性和复杂性方向发展
C. 太古代
元古代 古生代 中生代 新生代
古生代末期,60%以上的海生无脊椎动物种类灭绝,脊椎动物中的原始鱼类和两栖类全部灭绝。 太古代 B.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用
从距今18亿年前到6亿年前,真核生物出现,从此地球进入了一个生命大发展的阶段。 大气 co2 增多 造煤时期(古生代后期)
造成生物朝多样性和复杂性方向发展
C. 3、如何协调人地关系: (二)环境变迁与生物灭绝 中生代末期,50%以上的海生无脊椎动物种类灭绝,盛极一时的恐龙全部灭绝。
1、人中类既生是地理代环境末的产期物,又,是环5境0%以上的海生无脊椎动物种类灭绝,
盛极一时的恐龙全部灭绝。
恐龙灭绝的原因
小行星撞击理论:长期以来,最权威的观点 认为,恐龙的灭绝和6500万年前的一颗大陨星 有关。据研究,当时曾有一颗直径7-10公里的 小行星坠落在地球表面,引起一场大爆炸,把 大量的尘埃抛入大气层,形成遮天蔽日的尘雾, 导致植物的光合作用暂时停止,恐龙因此而灭 绝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距今6500万年前白垩纪末期, 是地球史上 第二大生物大灭绝事件,约75%--80%的 物种灭绝。这一次大灭绝事件因长达1.4亿 年之久的恐龙时代在此终结而闻名, 海洋 中的菊石类也一同消失。 其最大贡献在于消灭了地球上处于霸主地 位的恐龙及其同类, 并为哺乳动物及人类 的最后登场提供了契机。
第 十 章 地 球 环 境 及 其 变 迁
气候突变及其成因解释(P286)
海因里希事件(突发性降温事件) 新仙女木事件
(冰期向间冰期过渡时的 返冰期气候现象)
气候温暖的Eemian间冰期的气 候突变现象
米兰科维奇轨道周期
海因里希事件 • 英文名称:
– Heinrich event
• 定义:
– 1988年海因里希(H.Heinrich)根据北大西洋3 个深海岩芯,发现末次冰期地层中有大于 150μm冰漂碎屑含量和冷水浮游有孔虫(左 旋)Neogloboquadrina pachyderma含量增多的 现象所定出的H1~H6的变冷事件。
地史中的生物绝灭与环境变迁
0
1 2
3
4 5
第一次集群绝灭事件
第 十 章 地 球 环 境 及 其 变 迁 在距今4.4亿年前的奥陶纪末期,是地球史上 第三大的物种灭绝事件,约85%的物种灭亡。 古生物学家认为这次物种灭绝是由全球气候 变冷造成的。 在大约4.4亿年前,现在的撒哈拉所在的陆地 曾经位于南极,当陆地汇集在极点附近时, 容易造成厚厚的积冰---奥陶纪正是这种情形。
艾木间冰期(Eemian interglacial stage):
• 间冰期气候间冰期气候是指两次冰川活动期之 间比较温暖的气候 • 是北欧魏奇塞冰期与莎勒冰期间的一个气候温 暖期。这个时期气候转暖,冰盖大规模消融, 欧洲北部普遍发生自北极海向南的海侵,同时 温带森林向北扩展,北部边界可达北纬60°。 据氧同位素资料,当时气候比当地现今的气候 更为温暖潮湿
第 十 章 地 球 环 境 及 其 变 迁
第四次集群绝灭事件
距今1.95亿年前的三叠纪末期,估计有 76%的物种,其中主要是海洋生物在这次 灭绝中消失。 这一次灾难并没有特别明 显的标志,只发现海平面下降之后又上升 了,出现了大面积缺氧的海水。
第五次集群绝灭事件
第 十 章 地 球 环 境 及 其 变 迁
第 十 章 地 球 环 境 及 其 变 迁
第 10 章
地球环境及其变迁
● 环境变迁与气候变化 ● 地史中的生物绝灭与环境变迁 ● 人类与环境变迁
环境变迁与气候变化
第 十 章 地 球 环 境 及 其 变 迁
地球历史中曾多次出现大规模冰期和暖期 的交替。最近三次全球规模大冰期出现于 第四纪(2~3百万年前)、石炭—二叠纪 (2.7~3.1亿年前)和晚元古代后期(约 7.0~7.5亿年前),间隔分别为2.6~3.9 亿年。
第三次集群绝灭事件
第 十 章 地 球 环 境 及 其 变 迁 距今约2.5亿年前的二叠纪末期, 估计地球 上有96%的物种灭绝,其中90%的海洋生物 和70%的陆地脊椎动物灭绝, 是地球史上最 大也是最严重的物种灭绝事件,使得占领海 洋近3亿年的主要生物从此衰败并消失,让 位于新生物种类,生态系统也获得了一次最 彻底的更新,为恐龙类等爬行类动物的进化 铺平了道路。普遍认为,这一大灭绝是地球 历史从古生代向中生代转折的里程碑。
大冰期内部存在明显的冰期和间冰期冷暖 气候交替旋回。
第四纪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冰期旋回(P284)
20世纪初,彭克和布吕克纳:经典 的4次冰期模式。
1955~1959年意大利埃米利亚尼: 在代表90万年时限的13m长岩芯中, 发现了11个波动周期。 1982,刘东生:黄土层反映古气候 的冷暖旋回。 迄今为止,第四纪240万年以来已经 累计识别出至少24个气候旋回,反 映了冰期和间冰期的频繁交替。
影视作品
• 《后天》描绘的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地球一天之内突然 急剧降温,进入冰川期的科幻故事。故事中,气候学 家杰克· 霍尔(丹尼斯· 奎德饰演)在观察史前气候研究后 指出,温室效应带来的全球暖化将会引发地球空前灾 难。 • 《冰河世纪》在地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气候寒冷的大 规模冰川活动的时期,称为冰期(iceage)。这种冰期 曾经有过三次,即前寒武晚期、石炭-二叠纪和第四 纪。第四纪冰期的遗迹最多,如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 峡湾,北欧、中欧、北美众多的冰碛残丘,阿尔卑斯 山的U型谷和陡峭的山峰,法国和瑞士交界处侏罗山巨 大的冰漂砾等,都是第四纪冰川作用留下的产物。故 事围绕着三只冰河时期的史前动物和一个人类弃婴 展 开
米兰科维奇循环
• 米兰科维奇循环(Milankovich cycles),一个 地球气候变动的集合影响。 • 米兰科维奇,米留廷(1879—1958),南斯拉夫 气候学家,他提出了地球冰期循环是地球轨道 变化改变了季节之间的热平衡而引起的理论。 气候变化存在着三个天文周期:每隔2万年, 地球的自转轴倾角变化一个周期(称为岁差); 每隔4万年,地球黄道与赤道的交角变化一个 周期;每隔10万年,地球公转轨道的偏心率变 化一个周期 •
大片的冰川使洋流和大气环流变冷,整个地 球的温度下降,冰川锁住了水,海平面也降 低了,原先丰富的沿海生物圈被破坏了,导 致了85%的物种灭绝。
第 十 章 地 球 环 境 及 其 变 迁
第二次集群绝灭事件
在距今约3.65亿年前的泥盆纪后期, 历 经两个高峰,中间间隔100万年,是地球 史上第四大的物种灭绝事件,海洋生物 遭到重创。
新仙女木事件
• 1.29万年前,北美长毛猛犸象、剑齿虎、骆 驼和树獭、美洲狮突然灭绝,与此同时,克 劳维斯人也突然消失。此后,地球经历了一 个长达1300年的气候强变冷的“春寒期”, 即新仙女(YoungerDryas)期。
新仙女木事件
• 美国科学家称,对北美纳米钻石的研究表明, 大约1.29万年前,一大团彗星袭击了地球,造 成地球的气温骤降,导致了长毛猛犸象和其他 生物的灭绝,也让美国印第安克劳维斯人从此 消失。该研究成果发表在1月2日出版的《科学》 杂志上 • 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考古学家东· 凯内特领导的 团队在1.29万年前的沉积物中发现了这些肉眼 几乎看不见的钻石,并进行了研究,这些钻石 散落于北美很多地方的泥土中,其中一处更是 位于亚利桑那州梅利泉的克劳维斯遗址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