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洛需求理论虽然财富可以带给人幸福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我国网络调查表明,最具幸福感的人,也就是幸福指数最高的人群,人均收入在五千元至八千元。

请你分析说明或者举例论证收入与幸福感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为何幸福感不能与金钱成正比?
马斯洛需求理论虽然财富可以带给人幸福感,但并不代表财富越多人越快乐。

研究表明,一旦人的基本生存需要,如衣食住行得到满足后,那么每一元财富的增加对快乐本身不再具有任何特别意义(边际效益递减)。

美国的经济学家P.萨缪尔森提出了一个幸福方程式:效用/欲望=幸福指数。

欲望是一种缺乏的感觉与求得满足的愿望,它分为五种层次,从下至上:第一个层次是人的基本生理需要,第二个层次是安全需要,第三个层次是归属和爱的需要,第四个层次是尊重的需要,第五个层次是自我实现的需要。

效用是从消费物品中所得到的满足程度,是对欲望的满足。

不同收入阶段,效用与幸福的关系不同。

在解决生存需求的温饱阶段(衣食阶段)和解决发展问题的小康阶段(住行阶段),效用与幸福的正相关关系比较明显。

而在解决自我实现需求的大同阶段(国外研究中,进入门槛设在3000美元——8000美元之间不等),当物质需求为主转向文化需求为主后,效用与幸福的相关性明显减弱。

例如日本,1960年还是一个穷国,而到了20世纪80年代后期,它(这个它用得好!)的人均收入翻了4番,一下子就站在了最富裕的工业化国家行列。

人而日本1987年人均幸福指数报告的平均水平不比1060年更高,他们比过去有更多的洗衣机、小汽车、照相机和其他物质享受,但是这并没有显著增加幸福的感觉。

显然财富并没有给人们带来足够的快乐,实际上,人们为了获得更多的财富整天奔波,比以前更加忙碌了,生活压力更中了,幸福在哪里呢?
幸福与否并不是赚钱时的快乐,花钱时的痛快,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很多和财富无关的因素,例如身体健康、工作稳定、婚姻状况以及人际关系等,这与个人对生活的认识、社会的发展也有很大关系。

老爱比较。

现代人把主要精力都投入到竞争中,比职位、比房子、比财富……比来比去,人们的心里只剩下欲望,没有了幸福。

一旦人追求的不是如何幸福,而是怎么比别人幸福时,幸福也就离你远去了。

缺乏信念。

在经过20多年冲刺般的财富赛跑后,一些人除了赚钱,不知道人生中的目标与追求到底是什么,甚至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

这种缺乏信念与理想的状态,难以产生长久、快乐的幸福感。

不善于发现阳光面。

生活中有许多积极的、好的方面,但许多人却忽略了它们,“只看到自己的不幸,忽略了自己的幸福”、“放大了别人的幸福,缩小了自己的快乐”是其真实写照。

一些媒体为了吸引眼球,也对生活中的负面事件大肆宣传报道。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好奇心,但同时也削弱了人们的积极心态。

不知道奉献。

美国哈佛大学一项研究曾显示,在生活中多去帮助他人,能让自己感到更快乐。

但现代社会中,乐于无私奉献的人越来越少,斤斤计较的人越来越多。

如果你总算计着“我能从中得到什么”、“做这件事值不值得”,就会生活的很累。

不知足。

俗话说“知足者常乐”,但能知足的人越来越少了,有了房子想换更大的,有了工作想换更好的,有了钱想赚得更多……这些欲望,指使着人无休止地奔波劳碌,硬撑着去争取登上那“辉煌”的顶峰。

相互不信任。

社会虽然通讯高度发达,但人们的心灵却渐渐疏远了。

现在的人越来越倾向于“右脑”思维模式,而右脑掌管个体、权力、地位等,对于幸福的感受度是0。

幸福感来自于左脑的感受,很多时候不是生活中的幸福少了,而是人们不再掌握感受幸福的能力。

过于焦虑。

购房、子女养育、家庭养老负担等问题;因为职场晋升空间感到担忧而产生的工作压力;朋友同事之间人际关系的处理等都成为了中国人的“压力源”。

在大城市中,无论老人、年轻人还是孩子,多处于一种烦躁不安的焦虑状态,这让人们无法从心底感受到幸福。

,要想获得幸福,首先要做到的就是降低自己的欲望。

不要盲目攀比、追逐虚荣,要以知足的心态面对生活,明白每个人的幸福各不相同:也许,你没有华丽的大别墅,却有温馨整洁的家和关心爱护你的家人;也许你没有一呼百应的权力,却有很多和睦相处、亲如手足的好友;也许你没有奢华珠宝、万贯家产,却有千金买不来的健康身体……
第一,心理参照系。

就社会层面而言,其成员的幸福感将受到他们心理参照系的重大影响,例如在一个封闭社会中,由于缺乏与其他社会之间的比照,尽管这个社会的物质发展水平不高,但由于心理守常和习惯定势的作用,其成员便可能知足常乐,表现出不低的幸福感;而一个处在开放之初的社会,面对外来发达社会的各种冲击,开始了外在参照,因此,其成员的幸福感便可能呈现下降之势,因为此时他们原有的自尊受到了创伤。

第二,成就动机程度。

人们的成就需要决定他们的成就动机程度,成就动机程度又决定其预期抱负目标。

其中人们对于自身成就的意识水平是一个重要环节,因为如果人们意识到的自身成就水平高于他们的预期抱负目标,那么,便会产生强烈的幸福感;反之,如果人们意识到的自身成就水平低于他们的预期抱负目标,那么,则不会有幸福感可言。

第三,本体安全感。

它指的是,个人对于自我认同的连续性、对于所生活其中的社会环境表现出的信心。

这种源自人和物的可靠感,对于形成个体的信任感是极其重要的,而对于外在世界的信任感,既是个体安全感的基础,也是个体抵御焦虑并产生主观幸福感的基础。

因此,人的幸福感有时与其经济状况或收入水平之间并未呈现出简单的正相关关系,在现实生活中,一些经济状况不佳的人,其幸福感却不低,而有些百万富翁却整日忧心忡忡。

英国“新经济基金”组织近日公布了2009年度《幸福星球报告》,哥斯达黎加荣膺世界最幸福、最环保的国家。

中国内地排名第20位,中国香港则位列第84位,
美国排在114位,幸福指数比伊拉克及伊朗都更低。

前10名国家中有9个来自拉美。

其中哥斯达黎加高居榜首,人民对生活满意度为8.5分(最高10分,即85%的居民满意),幸福指数则有76.1分,远远抛离第2名的多米尼加。

越南排名第5位,是前10名内唯一的非拉美国家。

幸福感是一个人对自己当前的幸福状况的评价,幸福感为人们所拥有的客观条件,以及人们的需求价值等因素共同作用而产生的个体对自身生存与发展状况的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它是满意感、快乐感和价值感的有机统一。

那么为什么我们大多数人认为金钱与生活质量的关系密切呢?是因为金钱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扮演太重要的角色,尤其对一般民众,因为总是想通过金钱获得我们想要的东西,金钱在这个社会几乎具有一切物品的属性,就是金钱的心理作用被夸大了。

一些与人类基本生活紧密相关的物质财富存在硬缺失现象,这些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很大影响,因此对主观幸福感影响比较大。

财富与主观幸福感之间还存在一个中介因素,就是民众期望值和目标。

当民众对财富的期望超过了财富本身的增长速度,财富增加对生活的正影响就被这种期望所抵消。

所以,在收入不高的城市,民众有可能更容易获得幸福,因为民众对财富的期望比较小,财富目标比较低。

主观幸福感也是一种主体对外在社会生活适应的结果,适应受个体期望,目标因素的影响比较大。

如一个人在一定环境下产生主观幸福感,随着成就感的提高,就开始对自己已经拥有的一切产生主观幸福感,变得习惯这一切。

同样,一个人遇到不幸时,就产生不愉快感,不久就习惯自己已经有的一切,不再产生不愉快。

长远看,人类本身在快乐与不快乐的追求上总是存在一种趋向中性主义倾向,就是向中间靠拢。

我国某调查公司近期做过一个幸福感指数的调查,先猜一下,幸福感最高的人群是什么?农民工。

这让我们有点意外吧。

而看过他们的幸福理由之后,就合情合理了。

他们农忙时在家种地务农,农闲时出来挣钱补贴家用,还能全国走走,在大城市见见世面。

回到家老婆孩子热炕头,其乐融融。

不过,他们的确也不知道世界有多么多姿多彩,更不知道有那么多充满诱惑和容易上瘾的事情。

对于那些姿彩、那些诱惑他们知道了,他们尝
试过了,还会满足于现状吗?也许会,更多的是不会吧。

他们很满足所拥有的生活,也可以说是知足,或者说,对于未知的东西无从去奢望。

调查亦显示,最没有幸福感的,就是收入较高、压力较大的白领!我们在生活上讲品质,讲品位,讲人际关系,讲礼尚往来……我们有无数需要花钱的地方。

农民工月薪几百,包吃包住,且吃住条件不说,单说工资,他们甚至能全部存进银行,因为他们,没有任何的消费。

我们,最基本的负担,房租(贷)、水费、电费、天燃气、物业费、宽带、电话费和交通费、餐费;另外,化妆品、服装及服装配件(鞋、帽、袜子等)、日用品、耗材;最后,也就是最不能预计的支出,出入饭店、茶馆、酒吧、咖啡屋、KTV、迪吧、电影院、歌剧院、美容院、健身房……工作环境让我们不得不打扮保养自己,又不得不到特定场合去聚会,或者解压。

我们“享受”的无论如何要比农民工多,可我们的幸福感为什么却低于他们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