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过程及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维包括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判断和推理等基本过程。分析是将事物的组成部分和个别特征通过神经活动区分开来;而综合则是将事物的各个成份和个别特征联系起来,结合成为一个整体;比较是将几种有关事物加以对照,确定他们之间相同和不同的地方。抽象是抽出同类事物的一部分共同主要特征,摈弃该类事物的其他特征。
概括是事物的某类共同特征在脑中的结合。对客观事物的观察,通过分布、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借助于词的作用,就可以形成概念;反映事物关系的、概念之间的联系称为判断。把两个判断联系起来,从而获得一个新判断的过程,称为推理。通过推理,获得事物的现象和本质、原因和结果之间内在联系的过程称为理解。
由上述可见,思维是一个复杂的、高级的认识过程,反映了事物的相互联系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并且具有间接认识和概括认识的特性。
第四节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一、解决问题的四个阶段
一般说来,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认识问题和明确地提出问题。
思维是从解决问题开始的。问题就是矛盾,矛盾到处都有,时时都有。
找出问题的过程也就是发现矛盾的过程。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找出问题的本质,抓住问题的核心。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后者仅仅是方法和实验的过程,而提出问题则要找到问题的关键、要害。”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起点,而且也是解决问题过程的一种动力。
发现问题和明确地提出问题依赖于以下三个条件:
1.依赖于主体的活动积极性。一般而言,主体活动量越大,接触面越广,越能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发掘平常人所不注意的问题总是属于从事研究、经常向未知世界探索的研究者。
2·依赖于主体的求知欲。求知欲在发现问题和明确的提出问题中起着重要作用,它是人追求某种现象或弄清某个问题的内部原因。求知欲高的人能在别人不发现问题的地方,在已有公认解释的事实中提出问题,他们不满足于对事实的通常解释。他们对待一切总是打破沙锅问到底,非把问题弄个水落石出不可。
3.依赖于主体的知识水平。发现问题和明确的提出问题也和人的知识经验联系着。一个人知识不足,对于事物都感到新奇,都要问个究竟,会促使他提出许多问题。幼儿期(4~5岁左右)有人称之为“发问期”,处在这个时期的儿童特别好问。他们有时候向大人提出“天上有人吗?”
“月亮为什么跟人跑?”“水开后为什么会冒烟?”等一系列的问题,但儿童的问题都为成人的经验所解决。知识缺乏不容易提出复杂的问题,不会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也就不能提出深刻的问题。所以,钻得愈深,了解得愈多,提出的问题就愈多、愈重要、愈深刻。屈原是很有才华的人,他在“天问”中一口气提出了172个问题,包括天文、地理、人类等各个方面,发人深思。
富于解决问题的人总是具有慎思审问的能力。善于发现问题和明确地提出问题,乃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第二阶段,分析所提出问题的特点与条件。
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是搜集与问题有关的材料,没有大量的信息,解决问题是不可能的。比如马克思创作《资本论》,他研读了1,500本以上的各种著作。
这阶段需要用图形和符号之类进行视觉上和结构上的问题分析。还需要弄清楚用什么概念来整理问题。
第三阶段,提出假设,考虑解答方法。
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解决问题的原则、途径和方法。要做到这一点,先要提出假设。假设是科学先遣的侦察兵,在人的认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恩格斯说:“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设。”①在科学发展中,提出假设几乎是必经之路。在解决一般问题时亦广泛地应用假设,提出新的假设是顺利解决问题的关键,而假设的提出要依靠已有的知识经验,同时,新假设的顺利提出是和前一阶段问题是否已经明确和正确理解相联系的。明确问题的性质,就有可能使思维过程有一定的方向,能把问题纳入一定的原则,按照这些原则来构思解决问题的可能办法。
第四阶段,检验假设。
解决问题的最后一步是验证假设。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要查明假设的真理性,则必须有科学实验的证明或社会实践的证明。如在多次实验或实践中获得了成功,问题得到了解决,就证明了假设是正确的;反之,证明假设是错误的,就需要寻找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案,重提假设。正确的新假设的提出有赖于对以前失败的原因是否有充分的了解,分析假设失败的情况,对找到新的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方案有很大的帮助。
当然,还应特别指出的是:以上四个阶段,不能截然分开,有时是交错地进行着的。
二、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
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有主观的和客观的两个方面,而这两种因素又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现归纳如下:
(一)迁移的作用
迁移是已经学过的东西在新情境中的应用,也就是已有的经验对解决新课题的影响。
迁移一般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正迁移,表现为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促进另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另一种是负迁移,表现为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干扰了另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学了光折原理,能够较准确地射中水下4时目标;会说普通话的学生在学习英语国际音标时,感到最容易的是三对爆破音[P][b]、[t][d]、[k][g]和元音中的[i:][:][u:][:]等,为正迁移;熟悉了一种方言的语音,阻碍了对普通话语音的掌握,或者在先后相差不远的时间学习俄语和英语两种外国语,在语音的某些方面容易发生互相干扰,为负迁移。
一般地说,知识概括化的水平越高,迁移的范围和可能性越大;知识概括化的水平越低,则迁移越难,即不容易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有的学生虽有有关的知识经验,但不会分析新课题,就是因为不能迁移。
(二)原型启发
前面已经说过,新形象的形成,新假设的提出,是顺利解决问题的关键,而启发对于新假设的提出,顺利解决问题起很大作用,启发是从其他事物能够看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它可以使人的认识发生飞跃对解决问题起了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做原型。
任问事物或现象都可以作为原型,如自然现象、日常用品、机器、示意图、文字描述、口头提问等。但某一事物能否起启发的作用,不单取决于事物本身的特点,而且还要看解决问题者当时思维活动的状态如何。解决问题者的思维活动处在一种积极状态而又不过于紧张以致抑制其它思路的时候,常更有利于原型启发发生作用。在一般紧张工作之后适当休息或转换活动,使思路开阔,对问题假设的提出往往是有利的。
原型启发在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中起着很大的作用。原型启发的事例在创造发明的历史中屡见不鲜。瓦特见壶盖被沸水蒸汽顶起,发明了蒸汽机;鲁班从丝茅草割破手发明了锯子;上海铁路局中心医院的医生郑一仁决心为盲人重见光明贡献力量而试验人工角膜,在100多次失败后,在一次乘坐公共汽车时受到驾驶盘的启发,而创造出有三根平分的半径线,象米粒大小的小驾驶盘的人工角膜。原型之所以具有启发作用,主要因为原型与所要解决的问题有某些共同点或相似点,通过联想,找至解决问题的新方法。但有时,原型也限制人的思想的广阔性。一般说来,原型越接近要解决的矛盾,它的限制会成比例地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