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_吴太伯世家》阅读练习阅读附答案

合集下载

《史记》三十世家·吴太伯世家全文

《史记》三十世家·吴太伯世家全文

《史记》三十世家·吴太伯世家全文《世家》为《史记》五体之一。

司马迁从维护国家统一的立场出发,把各诸侯国看做辅佐中央政权的地方政治力量,希望他们能“忠信行道”,来维护中央集权的统一。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希望对你有帮助!吴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历之兄也。

季历贤,而有圣子昌,太王欲立季历以及昌,於是太佰、仲雍二人乃饹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可用,以避季历。

季历果立,是为王季,而昌为文王。

太伯之饹荆蛮,自号句吴。

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馀家,立为吴太伯。

太伯卒,无子,弟仲雍立,是为吴仲雍。

仲雍卒,子季简立。

季简卒,子叔达立。

叔达卒,子周章立。

是时周武王克殷,求太伯、仲雍之後,得周章。

周章已君吴,因而封之。

乃封周章弟虞仲於周之北故夏虚,是为虞仲,列为诸侯。

周章卒,子熊遂立,熊遂卒,子柯相立。

柯相卒,子彊鸠夷立。

彊鸠夷卒,子馀桥疑吾立。

馀桥疑吾卒,子柯卢立。

柯卢卒,子周繇立。

周繇卒,子屈羽立。

屈羽卒,子夷吾立。

夷吾卒,子禽处立。

禽处卒,子转立。

转卒,子颇高立。

颇高卒,子句卑立。

是时晋献公灭周北虞公,以开晋伐虢也。

句卑卒,子去齐立。

去齐卒,子寿梦立。

寿梦立而吴始益大,称王。

自太伯作吴,五世而武王克殷,封其後为二:其一虞,在中国;其一吴,在夷蛮。

十二世而晋灭中国之虞。

中国之虞灭二世,而夷蛮之吴兴。

大凡从太伯至寿梦十九世。

王寿梦二年,楚之亡大夫申公巫臣怨楚将子反而饹晋,自晋使吴,教吴用兵乘车,令其子为吴行人,吴於是始通於中国。

吴伐楚。

十六年,楚共王伐吴,至衡山。

二十五年,王寿梦卒。

寿梦有子四人,长曰诸樊,次曰馀祭,次曰馀眛,次曰季札。

季札贤,而寿梦欲立之,季札让不可,於是乃立长子诸樊,摄行事当国。

王诸樊元年,诸樊已除丧,让位季札。

季札谢曰:“曹宣公之卒也,诸侯与曹人不义曹君,将立子臧,子臧去之,以成曹君,君子曰‘能守节矣’。

君义嗣,谁敢干君!有国,非吾节也。

札虽不材,原附於子臧之义。

”吴人固立季札,季札弃其室而耕,乃舍之。

在史记·吴太伯世家中上国的意思

在史记·吴太伯世家中上国的意思

史记·吴太伯世家中上国的意思在史记·吴太伯世家中,提到了上国这一概念。

那么,上国究竟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深入探讨这一概念。

1. 上国的历史地位在古代我国的政治体系中,上国通常指的是地位较高、政治实力较强的国家。

在古代的战国时期,我国的各个诸侯国相互之间都存在着不同的地位和实力,而被称为上国的国家往往具有一定的政治、军事和经济优势,拥有较大的地盘和人口。

根据史记中的记载,吴太伯所建立的吴国就是一家上国,其地位和实力在当时相当突出。

2. 上国的政治意涵在史记·吴太伯世家中,提到吴太伯所建立的吴国是一个上国,表明了该国在政治上的地位显赫。

在古代的我国,上国通常能够在地方政治中占据主导地位,对周围的小国或部落有一定的影响力。

这种政治地位往往是建立在强大的武力和丰富的资源基础之上的,而在历史的长河中,这些上国也可能成为更大的国家或王朝的基石。

3. 上国的文化内涵古代上国不仅在政治上占有显赫地位,在文化上也往往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吴太伯所建立的吴国,在史记中也有不少关于其文化特点的记载。

上国往往是文化的集散地,各种文化交流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展现,从中可以看出上国的文化内涵是丰富多彩的,拥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特点。

总结回顾通过对史记·吴太伯世家中上国的意思进行深入的探讨,我们可以看到上国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政治、文化和历史的载体。

上国的地位和实力往往能够影响周围地区的发展,成为整个历史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今天,我们也可以从这一古代概念中得到一些启示,思考当代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文化交流的重要性。

个人观点和理解作为我的文章写手,我认为史记·吴太伯世家中上国的意思所蕴含的历史、政治和文化内涵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当今世界,各个国家之间的地位和实力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加强文化交流,增进相互理解和尊重,这样才能够实现真正的和平与发展。

吴县文言文翻译注释

吴县文言文翻译注释

一、《史记·吴太伯世家》原文:吴太伯,太伯之弟仲雍也,太伯以让国,仲雍遂居吴,称吴太伯。

译文:吴太伯,是太伯的弟弟仲雍。

太伯为了让国,就把王位让给了仲雍,仲雍于是定居在吴国,被称为吴太伯。

注释:1. 太伯:吴国开国君主,名太伯,号太伯公。

2. 仲雍:太伯的弟弟,继位成为吴国君主。

3. 让国:辞去王位,让位给他人。

二、《汉书·地理志》原文:吴郡,故吴国也,吴太伯之后,春秋时称诸侯,后为楚所灭。

译文:吴郡,原本是吴国,吴太伯的后代,春秋时期称诸侯,后来被楚国所灭。

注释:1. 吴郡:古地名,指今江苏省苏州市及其周边地区。

2. 吴国: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位于今江苏省南部。

3. 楚国: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位于今湖北省及湖南省一带。

三、《水经注》原文:太湖,在吴郡,南临吴县,北接阳羡县,东西五百里,广袤数千里。

译文:太湖位于吴郡,南临吴县,北接阳羡县,东西长五百里,广袤数千里。

注释:1. 太湖:中国最大的淡水湖,位于江苏省南部。

2. 吴县:古地名,指今江苏省苏州市。

3. 阳羡县:古地名,指今江苏省宜兴市。

四、《吴郡志》原文:吴县,古称吴郡,为春秋时吴国都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译文:吴县,古称吴郡,是春秋时期吴国的都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注释:1. 吴县:古地名,指今江苏省苏州市。

2. 吴国:春秋时期的一个诸侯国,位于今江苏省南部。

3. 都城:国家的首都,吴国在春秋时期的都城即为吴县。

五、《吴县志》原文:吴县,地灵人杰,物华天宝,历史悠久,名胜古迹众多。

译文:吴县,地灵人杰,物华天宝,历史悠久,名胜古迹众多。

注释:1. 地灵人杰:形容一个地方人才辈出,有灵气。

2. 物华天宝:形容一个地方物产丰富,资源丰富。

3. 名胜古迹:指具有历史、文化、艺术价值的景点和古迹。

综上所述,吴县作为古吴国的都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在《史记》、《汉书》、《水经注》等古籍中,都有关于吴县的记载。

《史记》文言文阅读习题及答案

《史记》文言文阅读习题及答案

《史记》文言文阅读习题及答案《史记》文言文阅读习题及答案1张仪者,魏人也。

始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苏秦自以不及张仪。

张仪已学,而游说诸侯。

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曰: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之璧。

共执张仪,掠笞数百,不服,释之。

其妻曰:嘻!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张仪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不?其妻笑曰:舌在也。

仪曰:足矣。

苏秦已说赵王而得相约从亲,然恐秦之攻诸侯,念莫可使用于秦者,乃使人微感张仪曰:子始与苏秦善,今秦已当路,子何不往游,以求通子之愿?张仪于是之赵,求见苏秦。

苏秦乃诫门下人不为通。

已而见之,坐之堂下,赐仆妾之食。

数让之曰:以子之材能,乃自令困辱至此。

吾宁不能言而富贵子,子不足收也。

张仪之来也,自以为故人,反见辱,怒,念诸侯莫可事,独秦能苦赵,乃遂入秦。

苏秦已而告其舍人曰:张仪,天下贤士,吾殆弗如也。

今吾幸先用,而能用秦柄者,独张仪可耳。

然贫,无因以进。

吾恐其乐小利而不遂,故召辱之,以激其意。

子为我阴奉之。

乃言赵王,发金币车马,使人微随张仪,与同宿舍,稍稍近就之,奉以车马金钱,所欲用,为取给,而弗告。

张仪遂得以见秦惠王。

苏秦之舍人乃辞去。

张仪曰:赖子得显,方且报德,何故去也?舍人曰:臣非知君,知君乃苏君。

苏君忧秦伐赵败从约,以为非君莫能得秦柄,使臣阴奉给君资,尽苏君之计谋。

今君已用,请归报。

张仪曰:嗟乎,此在吾术中而不悟,吾不及苏君明矣!吾又新用,安能谋赵乎?张仪遂相秦。

4.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子何不往游游:游学 B.赖子得显显:显贵的地位C.子不足收也收:录用 D.张仪遂相秦相:任秦国宰相5.下列句子与张仪之来也,自以为故人,反见辱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3分)A.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B.项王曰:沛公安在?C.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 D.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3分)A.张仪和苏秦一起师事鬼谷子,苏秦暗中派人让张仪前往赵国,张仪也希望苏秦能推荐,以实现自己的理想。

《史记》综合测试题(A)

《史记》综合测试题(A)

高三教学质量调研《史记》综合测试题(A)第Ⅰ卷(36分)注意事项:1.本次考试涉及选修内容中的《史记》部分.命题以讲读课文为主.适用于鲁人版。

2.答第Ⅰ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涂写在答题卡上。

3.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HB或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每小题3分.24分)1.下列句子全都有通假字一组是()A.召有司案图计划始行.卒受大戮公子与侯生决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B.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国人哀之.故见龟策公子闻之.意骄矜而有自功之色轻兵锐卒必竭于外.老弱罢于内C.侯生果北乡自刭三年不蜚又不鸣不至十日.而两将之头可致于戏下居无何.而朔妇免身.生男D.公子引侯生坐上坐我身自请之而不肯.女焉能行之骓不逝兮可奈何今者将军令臣等反背水陈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都不相同的一项是()A.诸侯皆喧哗.疾.晁错韩厥许诺.称疾.不出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魏王豹谒.归视亲疾.B.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公子闻之.往请.请.数公子行日我身自请.之而不肯C.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于是拜错为太子家令.以其辩得幸.太子朔之妇有遗腹.若幸.而男D.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寡人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丞相奏.事.因言错擅凿庙垣为门轲既取图奏.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3.下列句中加点词古今意义都不相同的一项是()A.璧有瑕.请指示..王世人皆以赢为小人.以公子为长者..江东虽小.地方..千里彼以我能成事...故先我死B.臣所以去亲戚..而侍君者执法..在傍.御史在后沉湎..不治.委政卿大夫其后秦日出兵山东..以伐齐C.口不忍献五城.以公子退让..也所击者服.未尝败北..晁错.颍川人也。

以文学..为太常掌故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D.吾不忍..为之民也今韩信兵号数万.其实..不过数千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愿太子疾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赵襄王郊.迎甘罗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公为政用事.侵削诸侯.别疏..人骨肉B.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于是乃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自缪公以来.稍蚕.食诸侯若幸而男..吾奉之C.然奇.其材.迁为中大夫是我一举解赵之围而收弊.于魏也怀.其璧.从径道亡武安君南.挫强楚D.昔下宫之难不能死.田单乃起.引还.东向坐.师.事之公子乃自骄而功.之乃遂盛樊於期首函.封之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地十余年秦舞阳奉地图柙.以.次进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B.即不灭.若.无声君不若.引兵直走大梁虞兮虞兮奈若.何若.朋友交游.久不想见C.臣乃.敢上璧嬴乃.夷门抱关者也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乃.敢引兵遂下D.如姬为.公子泣外为.诸侯报仇臣窃为.陛下不取也臣尝为.秦昭王伐赵6.下列句子在翻译成现代汉语时都需要调整语序的一项是()A.君何以知燕王取他人婴儿负之.衣以文葆必为二子所禽矣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B.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三年而燕王喜使太子丹入质于秦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以勇气闻于诸侯C.不敢任公子以国政魏师还.与齐战于桂陵乃封甘罗.以为上卿我何渡为D.何功之有哉淳于髡说之以隐窃载与之齐北有甘泉、谷口之固7.《史记》在文末总是用“太史公曰”对所传人物进行评价.下列评价对应的人物判断错误的一项是()A.“天下诸公子亦有喜士者矣.然……接岩穴隐者.不耻下交.有以也。

史记·吴太伯世家全文

史记·吴太伯世家全文

史记·吴太伯世家全文赵季译注【说明】《世家》为《》五体之一。

司马迁从维护国家统一的立场出发,把各诸侯国看做辅佐中央政权的地方政治力量,希望他们能忠信行道,来维护中央集权的统一。

他在《太史公自序》中说明了他创立《世家》体例的目的:二十八宿环北辰,三十幅共一毂,运行无穷,辅拂股肱之臣配焉,忠信行道,以奉主上,作三十世家。

《史记》中共有《世家》三十篇,其内容记载了自西周至西汉初各主要诸侯国的兴衰历史。

《世家》之取名就是因为王侯开国,子孙世袭,也就是诸侯爵位封邑世代相传,故名《世家》。

后人总结为公侯传国则为世家(《班彪传》),世家以纪侯国(赵翼《廿二史札记》)。

但司马迁并不局限于仅用《世家》记载开国传家的诸侯,例如陈涉身死国除而且无后,但因秦失其政、而陈涉发迹,诸侯作难,风起云蒸,卒亡秦族。

天下之端,自涉发难,也确曾号为陈王,起了巨大的历史作用,所以司马迁为他写了《陈涉世家》。

表明了司马迁为了真实反映历史现实,而灵活运用《世家》这一体例的现实主义精神。

《世家》的叙事方法,大体与《本纪》相同,即以编年之体记载列国诸侯之事。

因此刘知几说:司马迁之记诸国也,其编次之体与《本纪》不殊。

盖欲抑彼诸侯,异乎天子,故假以他称,名为《世家》。

关于《世家》一体是否为司马迁所创,以前学者有截然相反的看法。

一种以为司马迁是因袭前人,如清代秦嘉谟说:按《太史公书》宗《世本》,其创立篇目,如《本纪》,如《世家》,如《列传》,皆因《世本》(《世本辑补诸书论述》)。

另一种认为司马迁是凿空独创,如宋代晁公武说:《史记》一百三十篇,汉太史公续其父谈书,创为义例,起黄帝迄汉武获麟之岁,撰成十二《本纪》以叙帝王,十《表》以贯岁月,八《书》以纪政事,三二《世家》以叙公侯。

我们认为,司马迁所立《世家》一体,既非纯然仿袭前人,也不可能凿空独创,而是在前人史书体例的基础上,加以融汇贯通因革损益,创立了《世家》之体。

正如梁启超所说:其《世家》、《列传》,既综雅记,亦采琐语,则《》、《国语》之遗规也,但太史公首创纪传体,为史界不祧之祖(《中国历史研究法》)。

三十世家翻译赏析_三十世家阅读答案_史记的意思

三十世家翻译赏析_三十世家阅读答案_史记的意思

三十世家翻译赏析_三十世家阅读答案_史记的意思
“三十世家”出自古典作品的作品《史记》,其内容全文如下:吴太伯世家齐太公世家鲁周公世家燕召公世家管蔡世家陈杞世家卫康叔世家宋微子世家晋世家
楚世家越王勾践世家郑世家赵世家魏世家韩世家田敬仲完世家孔子世家陈涉世家外戚世家
楚元王世家荆燕世家齐悼惠王世家萧相国世家曹相国世家留侯世家陈丞相世家绛侯周勃世家梁孝王世家五宗世家三王世家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1。

《史记》文言文阅读习题及答案

《史记》文言文阅读习题及答案

《史记》文言文阅读习题及答案张仪者,魏人也。

始尝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苏秦自以不及张仪。

张仪已学,而游说诸侯。

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曰: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之璧。

共执张仪,掠笞数百,不服,释之。

其妻曰:嘻!子毋读书游说,安得此辱乎?张仪谓其妻曰:视吾舌尚在不?其妻笑曰:舌在也。

仪曰:足矣。

苏秦已说赵王而得相约从亲,然恐秦之攻诸侯,念莫可使用于秦者,乃使人微感张仪曰:子始与苏秦善,今秦已当路,子何不往游,以求通子之愿?张仪于是之赵,求见苏秦。

苏秦乃诫门下人不为通。

已而见之,坐之堂下,赐仆妾之食。

数让之曰:以子之材能,乃自令困辱至此。

吾宁不能言而富贵子,子不足收也。

张仪之来也,自以为故人,反见辱,怒,念诸侯莫可事,独秦能苦赵,乃遂入秦。

苏秦已而告其舍人曰:张仪,天下贤士,吾殆弗如也。

今吾幸先用,而能用秦柄者,独张仪可耳。

然贫,无因以进。

吾恐其乐小利而不遂,故召辱之,以激其意。

子为我阴奉之。

乃言赵王,发金币车马,使人微随张仪,与同宿舍,稍稍近就之,奉以车马金钱,所欲用,为取给,而弗告。

张仪遂得以见秦惠王。

苏秦之舍人乃辞去。

张仪曰:赖子得显,方且报德,何故去也?舍人曰:臣非知君,知君乃苏君。

苏君忧秦伐赵败从约,以为非君莫能得秦柄,使臣阴奉给君资,尽苏君之计谋。

今君已用,请归报。

张仪曰:嗟乎,此在吾术中而不悟,吾不及苏君明矣!吾又新用,安能谋赵乎?张仪遂相秦。

4.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子何不往游游:游学 B.赖子得显显:显贵的地位C.子不足收也收:录用 D.张仪遂相秦相:任秦国宰相5.下列句子与张仪之来也,自以为故人,反见辱的句式相同的一项是()(3分)A.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B.项王曰:沛公安在?C.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 D.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3分)A.张仪和苏秦一起师事鬼谷子,苏秦暗中派人让张仪前往赵国,张仪也希望苏秦能推荐,以实现自己的理想。

史记·吴太伯世家(8)全文

史记·吴太伯世家(8)全文

史记·吴太伯世家(8)全文去鲁,遂使齐。

说晏平仲曰:子速纳邑与政①。

无邑无政,乃免于难。

齐国之政将有所归;未得所归,难未息也。

故晏子因陈桓子以纳政与邑,是以免于栾、高之难②。

①纳:交出。

邑:封邑。

政:政事职务。

②栾、高之难:齐景公十四年,齐国大夫栾施、高强互相进攻。

详见《左传昭公八年》。

去齐,使于郑。

见子产,如旧交①。

谓子产曰:郑之执政侈②,难将至矣③,政必及子。

子为政,慎以礼。

不然,郑国将败。

去郑,卫多君子,未有患也。

①《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记载二人友情甚笃,见子产,如旧相识。

与之缟带,子产献紵衣焉。

②此处指郑国大夫伯有。

侈:奢华放纵,盛气凌人。

史载郑伯有耆(嗜)酒,为窟室,而夜饮酒,击钟焉。

朝(官员早朝)至未已。

又载郑伯有使公孙黑如楚,辞曰:楚、郑方恶(外交关系恶化),而使余往,是杀余也。

伯有曰:世行也(你家世世代代都是办理外交事务的)。

子皙(公孙黑)曰:可则往,难则已,何世之有?伯有将强使之。

详见《左传襄公二十九年、三十年》。

③此难果然发生于次年。

《左传襄公三十年》。

秋七月,伯有又将使子皙如楚,归而饮酒。

庚子,子皙以驷氏之甲伐而焚之(烧毁伯有的窟室)。

伯有奔雍梁,醒而后知之,遂奔许。

癸丑,晨,(伯有)自墓门之渎入,因马师颉介(穿上铠甲)于襄库,以伐旧北门。

驷带率国人以伐之。

伯有死于羊肆。

④说:同悦。

自卫如晋,将舍于宿①,闻钟声②,曰:异哉!吾闻之,辩而不德③,必加于戮。

夫子获罪于君以在此④,犹惧不足,而又可以畔乎⑤?夫子之在此,犹燕之巢于幕也⑥。

君在殡而可以乐乎⑦?遂去之。

文子闻之,终身不听琴瑟。

①宿:通戚,地名,是卫国大夫孙文子的封邑。

②《卫康叔世家》载此事详:过宿,孙林父为击磬,曰:不乐,音大悲,使卫乱乃此矣。

③辩:通办,指有才干智略,据《史记会注考证》。

④夫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

此处指孙文子。

孙文子曾攻击卫献公,献公逃到齐国。

孙文子立卫殇公。

后来孙文子又要求晋国扣押殇公,再立献公。

文言文阅读训练:《史记陈丞相世家》(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史记陈丞相世家》(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史记•陈丞相世家》(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10T4题。

文本一:陈丞相平者,阳武户牖乡人也。

少时家贫,好读书,有田三十亩,独与兄伯居。

伯常耕田,纵平使游学。

平为人长美色。

人或谓陈平曰:“贫何食而肥若是?”其嫂然平之不视家生产,日:“亦食糠核耳。

有叔如此,不如无有。

”伯闻之,逐其妇而弃之。

及平长,可娶妻,富人莫肯与者,贫者平亦耻之。

久之,户牖富人有张负,张负女孙五嫁而夫辄死,人莫敢娶。

平欲得之。

负随平至其家,家乃负郭穷巷,以弊席为门,然门外多有长者车辙。

张负归,谓其子仲日:“吾欲以女孙予陈平。

”张仲日:“平贫不事事,一县中尽笑其所为,独奈何予女乎?”负日:“人固有好美如陈平而长贫贱者乎?”卒与女。

为平贫,乃俱贷币以聘,予酒肉之资以内妇。

负诫其孙曰:“毋以贫故,事人不谨。

事兄伯如事父,事嫂如母。

”平既娶张氏女,赍用益饶,游道日广。

平因魏无知求见汉王,汉王召入,拜平为都尉。

绛侯、灌婴等咸斗陈平日:“平虽美丈夫,如冠玉耳,其中未必有也。

臣闻平居家时,盗其嫂:事魏不容,亡归楚;归楚不中,又亡归汉。

今日大王尊官之,令护军。

臣闻平受诸将金金多者得善处金少者得恶处平反覆乱臣也愿王察之J汉王疑之,岳上∙∑m京日:“臣所言者,能也;陛下所问者,行也。

今有尾生、孝己之行而无益处於胜负之数,陛下何暇用之乎?楚汉相距,臣进奇谋之士,顾其计诚足以利国家不耳。

且盗嫂受金又何足疑乎?”汉王召让平日:“先生事魏不中,遂事楚而去,今又从吾游,信者固多心乎?”平日:“臣事魏王,魏王不能用臣说,故去事项王。

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平乃去楚。

闻汉王之能用人,故归大王。

臣裸身来,不受金无以为资。

诚臣计画有可采者,愿大王用之;使无可用者,金具在,请号输官,得请骸骨。

”汉王乃谢,厚赐,拜为护军中尉,尽护诸将。

诸将乃不敢复言。

(节选自《史记・陈丞相世家》)文本二: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上之人求取之耳。

史记吴太伯世家原文,全文赏析,翻译注释

史记吴太伯世家原文,全文赏析,翻译注释

史记吴太伯世家原文,全文赏析,翻译注释赵季译注【说明】《世家》为《史记》五体之一。

司马迁从维护国家统一的立场出发,把各诸侯国看做辅佐中央政权的地方政治力量,希望他们能“忠信行道”,来维护中央集权的统一。

他在《太史公自序》中说明了他创立《世家》体例的目的:“二十八宿环北辰,三十幅共一毂,运行无穷,辅拂股肱之臣配焉,忠信行道,以奉主上,作三十世家。

”《史记》中共有《世家》三十篇,其内容记载了自西周至西汉初各主要诸侯国的兴衰历史。

《世家》之取名就是因为“王侯开国,子孙世袭”,也就是诸侯爵位封邑世代相传,故名《世家》。

后人总结为“公侯传国则为世家”(《后汉书·班彪传》),“世家以纪侯国”(赵翼《廿二史札记》)。

但司马迁并不局限于仅用《世家》记载开国传家的诸侯,例如陈涉身死国除而且无后,但因“秦失其政、而陈涉发迹,诸侯作难,风起云蒸,卒亡秦族。

天下之端,自涉发难”,也确曾号为陈王,起了巨大的历史作用,所以司马迁为他写了《陈涉世家》。

表明了司马迁为了真实反映历史现实,而灵活运用《世家》这一体例的现实主义精神。

《世家》的叙事方法,大体与《本纪》相同,即以编年之体记载列国诸侯之事。

因此刘知几说:“司马迁之记诸国也,其编次之体与《本纪》不殊。

盖欲抑彼诸侯,异乎天子,故假以他称,名为《世家》。

”关于《世家》一体是否为司马迁所创,以前学者有截然相反的看法。

一种以为司马迁是“因袭前人”,如清代秦嘉谟说:“按《太史公书》宗《世本》,其创立篇目,如《本纪》,如《世家》,如《列传》,皆因《世本》”(《世本辑补·诸书论述》)。

另一种认为司马迁是“凿空独创”,如宋代晁公武说:“《史记》一百三十篇,汉太史公续其父谈书,创为义例,起黄帝迄汉武获麟之岁,撰成十二《本纪》以叙帝王,十《表》以贯岁月,八《书》以纪政事,三二《世家》以叙公侯。

”我们认为,司马迁所立《世家》一体,既非纯然“仿袭前人”,也不可能“凿空独创”,而是在前人史书体例的基础上,加以融汇贯通因革损益,创立了《世家》之体。

【名师讲题】《史记 齐太公世家》(节选)阅读训练及答案参考译文

【名师讲题】《史记 齐太公世家》(节选)阅读训练及答案参考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9-11小题。

太公望吕尚者,东海上人。

本姓姜氏,从其封姓,故曰吕尚。

吕尚盖尝穷困,年老矣,以渔钓奸①周西伯。

西伯将出猎,卜之,曰:“所获非龙非螭,非虎非罴;所获霸王之辅。

”于是周西伯猎,果遇太公于渭之阳。

”故号之曰“太公望”,载与俱归,立为师。

文王崩,武王即位。

九年,欲修文王业,东伐以观诸侯集否。

师行,师尚父以誓,遂至盟津②,诸侯不期而会者八百诸侯。

诸侯皆曰:“纣可伐也。

”武王曰:“未可。

”还师,与太公作《太誓》。

居二年,纣杀王子比干,囚箕子。

武王将伐纣,卜,龟兆不吉,风雨暴至。

群公尽惧,唯太公强劝武王,武王于是遂行,伐商纣,纣师败绩。

迁九鼎,修周政,与天下更始。

师尚父谋居多。

于是武王已平商而王天下,封师尚父于齐营丘。

太公至国,修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而民多归齐,齐为大国。

太史公曰:吾适齐,自泰山属之琅邪,北被于海,膏壤二千里。

其民阔达多匿知,其天性也。

(选自《史记·齐太公世家》,有删节) 【注】①奸(gān):通“干”,求取。

②盟津:即孟津。

古黄河渡口名。

在今河南省孟津县东北、孟县西南。

9.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吕尚盖尝穷困尝:曾经B.载与俱归俱:全,都C.遂至盟津遂:于是D.与天下更始始:开始10.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吕尚曾经穷困,年老时,借钓鱼的机会求见周西伯。

西伯在出外狩猎之前,占卜一卦,卦辞说能够得到成就霸王之业的辅臣。

西伯果然在渭水北岸遇到吕尚。

B. 文王死后,武王即位。

九年,武王想继续完成文王的大业,东征商纣察看诸侯是否云集响应。

兵至盟津,各国诸侯不召自来有八百之多。

C. 吕尚到齐国后,修明政事,顺其风俗,简化礼仪,开放工商之业,发展渔业盐业优势,因而人民多归附齐国,齐成为大国。

D. 司马迁认为齐地从泰山连接到琅邪,北至大海,沃土两千里,因而人民心胸阔达而又深沉多智不外露,这些都是由于吕尚的圣明。

《陈太丘与友期行》《季札之初使》阅读练习及答案

《陈太丘与友期行》《季札之初使》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文言文语段,完成后面问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世说新语》)(乙)季札①之初使,北过徐君②。

徐君好季札剑,口弗敢言。

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国③,未献。

还至徐,徐君已死,于是乃解其宝剑,系之徐君冢④树而去。

从者曰:“徐君已死,尚谁予乎?”季子曰:“不然。

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吾心哉!”(选自《史记·吴太伯世家》)(注释)①季札:春秋时吴国公子。

②徐君:徐国国君。

③上国:古指中原发达国家。

④冢:坟墓。

97.下列句子朗读停顿不恰当...的一项是()A.元方/时年七岁B.待君久/不至C.季札/心知之D.系之徐君冢树/而去98.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陈太丘与友期.行(________)(2)系之徐君冢树而去.(________)9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友人惭,下车引之。

(2)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吾心哉!100.陈太丘与友期和季札挂剑的故事体现了中华民族______的传统美德;(甲)文中的元方是一个______的孩子。

【答案】97. B98.(1)约定(2)离开99.(1)友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拉元方。

(2)我当初心里已经答应要把这剑送给他了,怎么能因为徐君死了而违背自己的初衷呢!”100.诚实守信(信守承诺)明礼知义、聪明机智、直爽率真、落落大方等【解析】97.B.至待君久不至。

98.考查文言实词。

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

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

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去”:距离。

“期”:约定。

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

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史记楚世家》含答案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史记楚世家》含答案

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史记楚世家》含答案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题。

(20分)八年,伐陆浑戎...,观兵于周郊。

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

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对曰:“在德不在鼎。

”庄王曰:“子无阻九鼎!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

”之盛,远方皆至,贡金九牧,铸鼎象王孙满曰:“呜呼!君王其忘之乎?昔虞夏..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

桀有乱德,鼎迁于殷,载祀六百。

殷纣暴虐,鼎迁于周。

德之休明,虽小必重;其奸回昏乱,虽大必轻。

昔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

周德虽衰,天命未改。

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楚王乃归。

十六年,伐陈,杀夏征舒。

征舒弑其君,故诛之也。

已破陈,即县之。

群臣皆贺,申叔时使齐来,不贺。

王问,对曰:“鄙语曰牵牛径人田田主取其牛径者则不直矣取之牛不亦甚乎且王以陈之乱而率诸侯伐之以义伐之而贪其县亦何以复令于天下!”庄王乃复国陈后。

以逆,曰:“孤十七年春,楚庄王围郑,三月克之。

入自皇门,郑伯肉袒牵羊....不天,不能事君,君用怀怒,以及敝邑,孤之罪也。

敢不惟命是听!宾之南海,若以臣妾赐诸侯,亦惟命是听。

若君不忘厉、宣、桓、武,不绝其社稷,使改事君,孤之愿也,非所敢望也。

敢布腹心。

”楚群臣曰:“王勿许。

”庄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庸可绝乎!”庄王自手旗,左右麾军,引兵去三十里而舍,遂许之平。

潘尪入盟,子良出质.。

夏六月,晋救郑,与楚战,大败晋师河上,遂至衡雍而归。

二十年,围宋,以杀楚使也。

围宋五月,城中食尽,易子而食,析骨而炊。

宋华元出告以情。

庄王曰:“君子哉!”遂罢兵去。

(节选自《史记·楚世家》)1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鄙语曰/牵牛径人田/田主取其牛/径者则不直矣/取之牛不亦甚乎/且王以陈之乱/而率诸侯/伐之以义/伐之而贪其县/亦何以复令于天下B.鄙语曰/牵牛径人田/田主取其牛径者/则不直矣/取之牛不亦甚乎/且王以陈之乱而率诸侯伐之/以义伐之而贪其县/亦何以复令于天下C.鄙语曰/牵牛径人田/田主取其牛径者/则不直矣/取之牛不亦甚乎/且王以陈之乱/而率诸侯/伐之以义/伐之而贪其县/亦何以复令于天下D.鄙语曰/牵牛径人田/田主取其牛/径者则不直矣/取之牛不亦甚乎/且王以陈之乱而率诸侯伐之/以义伐之而贪其县/亦何以复令于天下D[“田主取其牛”意为“田地的主人抢走了牛”,句意完整,“径者”指牵牛经过人家田地的行为,应作“则不直矣”的主语,故应在“径者”前断开,据此排除B、C两项。

2023年江苏省徐州市中考语文真题试卷(含答案)

2023年江苏省徐州市中考语文真题试卷(含答案)

2023年江苏省徐州市中考语文真题试卷(含答案)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6页,满分14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请将姓名、文化考试证号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填写在本卷和答题卡的指定位置。

3.答案全部涂、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卷上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积累与运用(22分)1.古诗文默写。

(10分,前三空每空2分,后四空每空1分)(1)夜来风雨声,__________。

(孟浩然《春晓》)(2)__________,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3)枯藤老树昏鸦,__________,古道西风瘦马。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4)《送东阳马生序》中,作者虽家境贫寒,但对富家子弟却“略无慕艳意”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参观革命纪念馆时,你被革命先辈们的事迹深深打动,准备用“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连续的古诗词来表现他们英勇无畏的爱国精神。

2.根据语境作答。

(12分)第三届“彭城英才荟”组委会发出了《给海内外“徐州人”的一封信》,学校广播站选取了其中一段文字在校园内播放,小语同学边听边记录:走遍五洲,难忘徐州。

这里,刘邦高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刘裕“气吞万里如虎”,季子挂剑酬心,陶谦三让徐州,崇文尚武、崇德向善的文化基因刻进骨子里,sù()造着你的性格。

这里__________,九里形胜,黄河如带,南秀北雄的山水之间,总有一串属于你的足迹,沿时间之河sù()流而上,打捞着你的记忆。

这里__________,少年玩伴的口袋里,玻璃球正叮当作响,炊烟升起的地方,妈妈正喊你回家吃饭,儿时的画面(A______)成浓浓乡愁,撩拨着你的心弦。

这里平生有缘,每一段流经此地的生命历程,都拥有一个同样的名字——“徐州人”,山河万里之外,乡情像一根无形的丝线,共振着你的脉搏,连接着你的指尖。

节选《史记》阅读理解及答案

节选《史记》阅读理解及答案

节选《史记》阅读理解及答案
节选《史记》阅读理解及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题目。

(8分)
高后①时,有司请禁南越②关市铁器。

佗曰:“高帝立我,通使物,今高后听谗臣,别异蛮夷,隔绝器物,此必长沙王计也,欲倚中国③,击灭南越而并王之,自为功也。

”于是佗乃自尊号为南越武帝,发兵攻长沙边邑,败数县而去焉。

高后遣将军隆虑侯醦④往击之。

会暑湿,士卒大疫,兵不能逾岭。

岁余,高后崩,即罢兵。

佗因此以兵威边,财物赂遗闽越﹑西瓯﹑骆,役属焉,东西万余里。

【注释】①〔高后〕指汉高祖刘邦的.皇后吕雉。

②〔南越〕汉高祖刘邦曾封赵佗为南越王。

③〔中国〕中原的汉王朝。

④〔隆虑侯醦〕隆虑,县名。

醦(chǎn),人名,姓周。

【小题1】用“/”划分朗读节奏。

(1分)
高后遣将军隆虑侯醦往击之
【小题2】解释文中划线词。

(3分)
⑴欲倚中国( ) ⑵佗乃自尊号( ) (3)兵不能逾岭( )
【小题3】赵佗认为不能禁止南越在边境市场购买铁器的原因是什么?(2分)
【小题4】赵佗为什么发兵攻打长沙王呢?(2分)
答案
【小题1】高后/遣将军隆虑侯醦/往击之
【小题2】依靠就越过
【小题3】曾经高皇帝立他为南越王,双方可以互通使者和物资,如今断绝他们所需器物来源,此为不仁之举。

【小题4】因为他认为禁止南越市场交易就是长沙王向高皇后进的谗言,长沙王想依靠中原汉王朝势力,消灭南越,兼作南越王,其野心甚大。

文言文阅读训练:《史记-晋世家》(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史记-晋世家》(附答案解析与译文)

文言文阅读训练:《史记•晋世家》(附答案解析与译文)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文本一:文公修政,施惠百姓。

赏从亡者及功臣,大者封邑,小者尊爵。

未尽行赏,周襄王以弟带①难出居郑地,来告急晋。

晋初定,欲发兵,恐他乱起,是以赏从亡未至隐者介子推。

推亦不言禄,禄亦不及。

推曰:“献公子九人,唯君在矣。

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开之,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曰是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冒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推曰:“尤.而效之,罪有甚焉。

且出怨言,不食其禄。

”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欲隐,安用文之?文之,是求显也。

”其母曰:“能如此乎?与女偕隐。

”至死不复见。

介子推从者怜之,乃悬书宫门曰:“龙②欲上天,五蛇③为辅。

龙已升云,四蛇各入其宇,一蛇独怨,终不见处所。

”文公出,见其书,曰:“此介子推也。

吾方忧王室,未图其功。

”使人召之,则亡。

遂求所在,闻其入绵上山中,于是文公环绵上山中而封之,以为介推田,号曰介山,“以记吾过,且旌善人”。

从亡贱臣壶叔曰:“君三行赏,赏不及臣,敢请罪。

”文公报曰:“夫导我以仁义,防我以德惠,此受上赏。

辅我以行,卒以成立,此受次赏。

矢石之难,汗马之劳,此复受次赏。

若以力事我而无补吾缺者此复受次赏三赏之后故且及子。

”晋人闻之皆说。

——《史记.晋世家》文本二:以贵富有人易,以贫贱有人难。

今晋文公出亡,周流天下,穷矣,贱矣,而介子推不去,有以有之也。

反国有万乘,而介子推去之,无以有之也。

能甚难,不能其易,此文公之所以不王也。

晋文公反国,介子推不肯受赏,自为赋诗曰:“有龙于飞,周遍天下。

五蛇从之,为之丞辅。

龙反其乡,得其处所。

四蛇从之,得其露雨。

一蛇羞之,桥死於中野。

”悬书公门,而伏於山下。

文公闻之曰:“嘻!此必介子推也。

”避舍变服,令士庶人..曰:“有能得介子推者,爵上卿,田百万。

明史·熊概传 阅读附答案

明史·熊概传 阅读附答案

明史·熊概传阅读附答案明史熊概传 熊概,字元节,丰城人。

幼孤,随母适胡氏,冒其姓。

永乐九年进士。

授御史。

十六年擢广西按察使。

峒溪蛮大出掠,布政使议请靖江王兵遏之。

概不可,曰:吾等居方面,寇至无捍御,顾烦王耶?且寇必不至,戒严而已。

已而果然。

久之,调广东。

洪熙元年正月,命以原官与布政使周干、参政叶春巡视南畿、浙江。

初,夏原吉治水江南还,代以左通政赵居任,兼督农务。

居任不恤民,岁以丰稔闻。

成祖亦知其诬罔。

既卒,左通政岳福继之,庸懦不事事。

仁宗监国时,尝命概以御史署刑部,知其贤,故有是命。

是年八月,干还,言有司多不得人,土豪肆恶,而福不任职。

宣宗召福还擢概大理寺卿与春同往巡抚南畿逝江设巡抚自此始。

浙西豪持郡邑短长为不法。

海盐民平康暴横甚,御史捕之,遁去。

会赦还,益聚党八百余人。

概捕诛之,已,悉捕豪恶数十辈,械至京,论如法。

于是奸宄帖息。

诸卫所粮运不继,军乏食。

概以便宜发诸府赎罪米四万二千余石赡军,乃闻于朝。

帝悦,谕户部勿以专擅罪概。

概用法严,奸民惮之,腾谤书于朝。

宣德二年,行在都御史劾概与春所至作威福,纵兵扰民。

帝弗问,阴使御史廉之,无所得,由是益任概。

明年七月赐玺书奖励。

概亦自信,诸当兴革者皆列以闻。

时屡遣部官至江南造纸、市铜铁。

概言水涝民饥,乞罢之。

五年还朝,始复姓。

亡何,迁右都御史,治南院事。

行在都御史顾佐疾,驿召概代领其职,兼署刑部。

九年十月录囚,自朝至日宴,未暇食,忽风眩卒。

赐祭,给舟归其丧。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四十七》)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幼孤,随母适胡氏适:嫁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记·吴太伯世家》阅读练习阅读附答案
自太伯作吴,五世而武王克殷,封其后为二:其一虞,在中国;其一吴,在夷蛮。

大凡从太伯至寿梦十九世。

二十五年,王寿梦卒。

寿梦有子四人,长曰诸樊,次曰馀祭,次曰余眜,次曰季札。

季札贤,而寿梦欲立之,季札让不可,於是乃立长子诸樊,摄行事当国。

王诸樊元年,诸樊已除丧,让位季札。

季札谢曰:“曹宣公之卒也,诸侯与曹人不义曹君,将立子臧,子臧去之,以成曹君,正人曰‘能守节矣’。

君义嗣,谁敢干君!有国,非吾节也。

札虽不材,愿附於子臧之义。

”吴人固立季札,季札弃其室而耕,乃舍之。

十三年,王诸樊卒。

有命授弟余祭,欲传以次,必致国于季札而止,以称先王寿梦之意,且嘉季札之义,兄弟皆欲致国,令以渐至焉。

季札封於延陵,故号曰延陵季子。

四年,吴使季札聘于鲁。

去鲁,遂使齐。

说晏平仲曰:“子速纳邑与政。

无邑无政,乃免于难。

齐国之政将有所归;未得所归,难未息也。

”故晏子因陈桓子以纳政与邑,是以免于栾高之乱①。

去齐,使于郑。

见子产,如旧交。

谓子产曰:“郑之执政侈,难将至矣,政必及子。

子为政,慎以礼。

不然,郑国将败。

”去郑,适卫。

自卫如晋,说赵文子、韩宣子、魏献子曰:“晋国其萃于三家乎!”将去,谓叔向曰:“吾子勉之!君侈而多良,大夫皆富,政将在三家。

吾子直,必思自免于难。

”季札之初使,北过徐君。

徐君好季札剑,口弗敢言。

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国,未献。

还至徐,徐君已死,因而乃解其宝剑,系之徐君冢树而去。

从者曰:“徐君已死,尚谁予乎?”季子曰:“不然。

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背吾心哉!”
太史公曰:“延陵季子之仁心,慕义无限,见微而知清浊。

呜呼,呜呼,又何其闳览博物正人也!”
节选自《史记·吴太伯世家》【注】
①:齐景公十四年,齐国大夫栾施、高强相互进攻。

4.对以下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B(3分)
A.摄行事当国当:执掌 B.郑之执政侈侈:豪侈
C.晋国其萃于三家乎萃:会萃 D.北过徐君过:探望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季札“见微而知清浊”的一组是C(3分)
①子臧去之,以成曹君②季札弃其室而耕
③无邑无政,乃免于难④难将至矣,政必及子
⑤大夫皆富,政将在三家⑥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吾心哉
A,①④⑤B.②③⑤C.③④⑤D.④⑤⑥
6.以下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3分)
A.诸樊服丧期满后想把君位让给季札;季礼认为诸樊作为继承人相符礼义,在谦让不得的情况下遗弃家室财产去做农人,吴国人只好抛却了这个打算。

B.诸樊离世时,为知足先王寿梦的遗言,留下遗命将王位传给余祭,意思是想要按秩序序以兄传弟,这样就可以慢慢传给季札;但兄弟们都想当国君,季札只得到延陵这块封地。

C.季札使齐,认为齐国政权将易主,挽劝晏子纳邑与政;使郑,认为郑执政者娇纵,劝子产要谨慎以礼治国;使晋,认为政权将落于韩赵魏三家,劝叔向斟酌如何免于祸害。

D.季札曾拜访徐君,晓得徐君内心喜欢季札的宝剑,出使归来途径徐国时打算赠剑,然而徐君已过世,季札就将宝剑解下,挂在徐君坟前的树上才离开。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君义嗣,谁敢干君!有国,非吾节也。

札虽不材,愿附于子臧之义。

您本是公道的(合乎道义的)继承人,谁敢触犯您呢!当国君不是我应有之节。

我虽无能,也但愿相符子臧那样的义举。

(2)故晏子因陈桓子以纳政与邑,是以免于栾、高之乱。

因而晏子通过陈桓子交出了封邑与官职,因而在栾、高之乱中得以防止灾祸。

译文:
从太伯创立吴国算起,到第五代时武王胜殷朝,封其昆裔为二国:其一为虞国,在中原地区,其一为吴国,在夷蛮地带。

共计从太伯至寿梦共传十九代人。

二十五年,王寿梦死。

寿梦有四个儿子:长子叫诸樊,次子叫余祭,三子叫余昧,四子叫季札。

季札贤能,寿梦生前也曾想让他继位,但季札推卸不答应,因而让长子诸樊继位,总理诸种事务,代理执掌国政。

王诸樊元年,诸樊服丧期满,要把君位让于季札。

季札推卸说:“曹宣公死后,各国诸侯和曹国人都认为新立的曹君不义,想要立子臧为曹君,子臧离开曹国,以玉成曹君继续在位。

正人评论子臧说他‘能遵照节义’。

您作为长子本是公道的继承人,谁敢触犯您呢!当国君不是我应有之节。

我虽无能,也但愿相符子臧那样的义举。

”吴国人坚持要立季札,他遗弃了家室财产去当农民,吴人只好抛却了这个打算。

十三年,王诸樊死去。

留下遗命把君位传给其弟余祭,目的是想按秩序序以兄传弟,一定要把国位最后传至季札为止,来知足先王寿梦的遗言。

而且由于兄弟们都
赞美季札让国的高风亮节,大家都想把国君之位让给他人,这样就可以顺次慢慢传到季札身上了。

季札被封在延陵,因而号为延陵季子。

四年,吴王派季札到鲁国聘问。

季札离开鲁国,就出使到齐国。

挽劝晏平仲说:“你快些交出你的封邑和官职。

没有这两样东西,你才能免于祸害。

齐国的政权快要易手了,易手以前,国家祸乱不会停息。

”因而晏子通过陈桓子交出了封邑与官职,因而在栾、高之乱中得以防止灾祸。

季札离开齐国,出使郑国。

见到子产,如见故人。

对子产说:“郑国掌握政权的人奢纵欺人,大难将临,政权定落于你身上。

你执政时,要谨慎地以礼治国,否则郑国将要衰落!”离开郑国后,季札到了卫国。

从卫国到了晋国,赏识赵文子、韩宣子、魏献子,说:“晋国政权将要落到这三家吧。

”临离开晋国时,对叔向说:“你要勉力而行啊!晋国国君奢纵而良臣又多,大夫很富,政权将落于韩、赵、魏三家。

你为人刚直,定要慎思如何免于祸害。

”季札刚出使时,北行时拜访徐国国君。

徐君喜欢季札的宝剑,但嘴里没敢说,季札心里也明白徐君之意,但因还要到中原各国去出使,所以没献宝剑给徐君。

出使回来又经徐国,徐君已死,季札解下宝剑,挂在徐君坟墓树木之上才离开。

随从人员说:“徐君已死,那宝剑还给谁呀!”季子说:“不对,当初我内
心已答应了他,怎能由于徐君之死我就违抗我自己的心愿呢!”
太史公说:延陵季子的仁爱心怀,向慕道义毕生不止,能够见微知著区分清浊。

啊,又是多么见多识广、博学多知的正人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