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系地层符号

合集下载

地层分层

地层分层

me):1第四系全新统填土层(Q41:填筑土1-1:素填土1-2:杂填土pd2第四系全新统种植土层Q42:种植土al+pl):3 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层(Q43-1 :淤泥、淤泥质土,流塑。

(柱状图内应分层,层号相同,下同)3-2 :黏性土(粉质黏土、黏土)3-2-1:软塑3-2-2:可塑3-2-3:硬塑3-3:粉土3-3-1:松散3-3-2:稍密3-3-3:中密3-4:粉、细砂3-4-1:松散3-4-2:稍密3-4-3:中密3-5:中砂3-5-1:松散3-5-2:稍密3-5-3:中密3-6:粗、砾砂3-6-1:松散3-6-2:稍密3-6-3:中密3-7: 圆砾3-7-1:稍密3-7-2:中密3-7-3:密实3-8: 卵石3-8-1:稍密3-8-2:中密3-8-3:密实dl4 坡积层:Q44-1黏性土(粉质黏土、黏土)4-1-1 :可塑4-1-2 :硬塑4-1-3 :坚硬4-2碎石土:4-2-1:松散4-2-1:稍密4-2-1:中密el5 残积层 Q45-1黏性土(由沉积岩残积而成的粉质黏土、黏土)5-1-1 :可塑5-1-2 :硬塑5-2玄武岩残积土:5-2-1:可塑5-2-2:硬塑5-3砂(砾)质粘性土(由花岗岩残积而成)5-3-1:可塑5-3-2:硬塑6下第三系丹霞群(Edn)6-1:全风化岩6-2:强风化岩6-3:中风化岩6-4:微风化岩次亚层编号:-1:粉砂质泥岩-2:泥质粉砂岩-3:粉、细砂岩-4:中、粗砂岩-5:含砾砂岩(不再定名砂砾岩)-6:砾岩7侏罗系上统高基坪群(J3gj)7-1:全风化岩7-2:强风化岩7-3:中风化岩7-4:微风化岩次亚层编号:-1:页岩-2:炭质砂岩-3:粉、细砂岩-4:凝灰岩、凝灰角砾岩8侏罗系下统蓝塘群(J1ln)8-1:全风化岩8-2:强风化岩8-3:中风化岩8-4:微风化岩次亚层编号:-1:泥岩、页岩、炭质泥页岩-2:泥质粉砂岩-3:粉、细砂岩-4: 含砾砂岩-5:硅质粉砂岩9 泥盆系帽子峰组群(D3m)9-1:全风化岩9-2:强风化岩9-3:中风化岩9-4:微风化岩次亚层编号:-1:粉砂质泥岩-2:炭质或泥质粉砂岩-3:粉、细砂岩-3:页岩、炭质页岩岩浆岩:10上第三系(N)玄武岩、10-1:全风化岩10-1:强风化岩10-1:中风化岩10-1:微风化岩11晚侏罗系燕山期岩浆侵入岩(γ52(3))花岗岩11-1:全风化岩11-1:强风化岩11-1:中风化岩11-1:微风化岩描述示范:微风化细砂岩6-4-3:棕红、紫红色,不均匀夹有泥质粉砂岩和含砾砂岩薄层,岩质新鲜,锤击声脆,砂状结构,层状构造,组织结构稍有破坏,裂隙稍发育, 岩芯多呈长柱状,部分短柱状,合金钻具可钻进,RQD=70%。

地层与年代符号和用色导向

地层与年代符号和用色导向

地层与年代符号和用色导向2018年整理(本资料仅供参考)
目录
地层与地质年代符号及色标 (1)
第四纪地层的成因类型符号及色标 (2)
岩浆岩符号及色标 (2)
岩石地层用色对比表 (3)
非正式岩石地层用色 (15)
变质深成岩用色 (16)
杂岩混合岩用色 (16)
岩石谱系单位用色 (16)
地层与地质年代符号及色标
第四纪地层的成因类型符号及色标
岩浆岩符号及色标
岩石地层用色对比表
非正式岩石地层用色
变质深成岩用色
杂岩混合岩用色
岩石谱系单位用色
其中(*)表示该种颜色组合使用了专色.
《地质图用色标准及用色原则》(DZ/T 0179—1997)转换为RGB中的解释:
四个基本色:1,2,3,4号色分别对应CMYK色彩模式的Y(Yellow),M(Magenta),C(Cyan),K(Black),而两个专色5号和6号分别按M: 100%,Y: 100%及M: 50%,Y: 100%计。

地质地层含水性分析

地质地层含水性分析

地质地层含水性分析一、第四系(Q4)地层为地表岩石风化后或溪流冲积形成的坡积、残积及冲积碎石、砂土、亚砂土等组成,主要分布于河流、山间冲沟两侧及地势低洼处。

本地层一般厚度15m 左右。

该地层结构疏松,属含水层。

二、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J2s)地层为紫红色、灰绿色、浅黄色砂质页岩、页岩与薄层细粒砂岩互层组成。

本段地层一般厚度不详。

该地层节理、裂隙不发育,结构致密,隔水性好。

三、侏罗系中统新田沟组(J2x)地层为紫红色、灰绿色、浅黄色砂质页岩、页岩与薄层细粒砂岩互层组成。

本段地层一般厚度不详。

该地层节理、裂隙不发育,结构致密,隔水性好。

四、侏罗系中下统自流井组(J1-2z)地层上部(大安寨段—J1-2Z 3)为灰色介壳灰岩、泥质灰岩、灰岩及结晶灰岩夹数层灰黄色钙质泥岩;中部(马鞍山段—J1-2Z 2)为深灰色泥岩夹粉砂岩;下部(东岳庙段—J1-2Z 1)为深灰色介壳灰岩,钙质泥岩及钙质粉砂岩。

本段地层一般厚度约190m。

该地层上部裂隙发育,结构较致密,为含水层;中部和下部岩层节理、裂隙不发育,结构致密,为隔水层。

五、侏罗系下统珍珠冲组(J1zh)地层上部以灰绿色紫红色泥岩、砂质泥岩为主,夹砂岩及粉砂岩;中部为灰色、灰绿色泥岩和粉砂岩,夹细粒砂岩;下部有一层细~中粒石英砂岩。

本组地层一般厚度约180m左右。

该地层节理、裂隙不发育,结构致密,上、中部为隔水层,下部富水性较弱。

六、三叠系上统须家河组第七段(T3xj7)地层为含煤地层,一般分为三个亚段:1、须家河组第七段第三亚段(T3xj7-3)地层由灰~深灰色泥岩、粉砂质泥岩夹粉砂岩和煤线或煤层组成。

本亚段一般厚度20 m(左右)。

该段岩层节理、裂隙不发育,结构致密,能起隔水作用。

2、须家河组第七段第二亚段(T3xj7-2)砂岩含水层由中粒砂岩(含较多黑色矿物)组成,俗称“芝麻砂岩”。

本亚段一般厚度15 m(左右)。

该段岩层节理、裂隙不发育,结构较致密,因岩层薄,富水性较弱。

第四系地质成因及符号

第四系地质成因及符号

资料范本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第四系地质成因及符号地点: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本资料适用于约定双方经过谈判,协商而共同承认,共同遵守的责任与义务,仅供参考,文档可直接下载或修改,不需要的部分可直接删除,使用时请详细阅读内容第四系地质成因及符号ml--人工填土pd--植物层al--冲击层pl--洪积层dl-坡积层el--残积层eol--风积层l--湖积层h--沼泽沉积层m--海相沉积层mc--海相交互相沉积层gl--冰积层fgl--冰水积层b--火山堆积层col--崩积层del--滑坡堆积set--泥石流o--生物堆积ch--化学堆积物pr--成因不明沉积一、冲积物(alluvial deposit)河流在平缓地段所堆积下来的碎屑物,称为冲积物。

冲积物根据其形成条件,可分为:1、山区河谷冲积物大部分由卵石、碎石等粗颗粒组成,分选性较差,大小不同的砾石互相交替,成为水平排列的透镜体或不规则的夹层,厚度一般不大。

一般地说,山区河谷的堆积物颗粒大,承载力高,但由于河流侧向侵蚀的结果也带来了大量的细小颗粒,特别是当河流两旁有许多冲沟支岔时,这些冲沟支岔带来的细小颗粒往往和冲积的粗大颗粒交错堆积在一起,承载力也因而降低。

2、平原河谷冲积物河流上游的冲积物一般颗粒粗大,向下游逐渐变细。

冲积层一般呈条带状,具有水平层理,有时也成流水层或湍流层的交错层理。

在每一个小层中,岩性的成分就比较均匀,有极良好的分选性。

冲积物的颗粒形状一般为亚圆形或圆形,搬运的距离愈长,颗粒的浑圆度越好。

平原河谷冲积物可分为:河床冲积物、河漫滩冲积物、牛轭湖冲积物和阶地冲积物。

河床冲积物、河漫滩冲积物多为磨圆度较好的漂石、卵石、圆砾和各种砂类土,有时也有粉土、粘性土存在。

在同一地段上,河漫滩冲积物的粒度一般较河床冲积物为小。

在同一河漫滩上,靠河床近的冲积物的粒度比距河床远的为大。

Q4地层描述

Q4地层描述

之阳早格格创做评估区出露天层为第四系崭新统人为聚集层(Q4ml)、冲洪积层(Q4al+p1)、崩坡积层(Q4col+del)、残坡积层(Q4dl+el)、滑坡聚集层(Q4del) 战泥石流聚集层(Q4sef),上革新统坡洪积层(Q3dl+pl)以及两叠系大闭山组(P1dg)战石冰系岷河组(C2mh)岩层,分述如下:1、第四系崭新统人为聚集层(Q4ml)灰、灰黄、深灰、灰乌色,表层约0.20~0.50m为耕土,下部以粘性土为主,含较多粘粒战洪量动物根茎,结构疏紧,局部含少量角砾、碎石(粒径普遍为 2.00~4.00mm),上部灰黄,稍干~干,紧集;下部深灰、灰乌色,干,紧集~稍稀为主,含有机量战死物碎块.该层分集广大,主要分集于天表战砂卵石层上,层薄0.40~2.00m.2、冲洪积层(Q4al+p1)(1)粉量粘土灰、灰黄、深灰~灰乌色,可塑,稍干.含铁锰氧化物、少量的云母,含较多粘粒,重积韵律明隐,量天没有匀称,局部相形成粉量粘土或者粉砂,呈透镜状,紧集~稍稀,薄约为0.1~3.5m.(2)含角砾粉量粘土褐灰色,可塑,稍干.含角砾碎屑,粒径普遍为2.00~4.00mm,含量约15~20%.主要呈透镜体分集于角砾层中,层薄0.30~3.00m.(3)角砾褐灰~褐乌色,紧集,稍干.含约15~25%的细粒土.砾石母岩为蜕变岩,呈强风化状(用脚合易断或者易捏成粉终状),磨圆度好,呈棱角状,层薄0.40~4.70m.(4)碎石土浅灰~褐灰色,稍干,碎石母岩主要身分为蜕变岩,棱角~次棱角状,中等~微风化,碎石粒径多为2~4cm,含少量块石,各别块石达10cm以上,碎石含量50~70%,充挖15~25%的粉量粘土.(5)细砂灰、灰黄色,紧集,稍干,含粘粒较多,身分以石英、少石为主,含铁锰量氧化物及云母片,呈透镜体状,层薄为1.4~1.5m .(6)含卵石粉土灰黄、深灰色,稍干干,卵石普遍粒径0.5~2.0cm,各别大于3cm,多呈次棱角次圆状,身分主要为灰岩、黑云岩.卵石含量约为15~40%,粉土”含量约占40~60%.该层主要分集于卵石层之上或者夹于卵石、粉土层中,层薄为1.3~5.8m.(7)卵石灰、灰黄色,稍干~干,普遍粒径2~4cm,部分卵石粒径达8cm以上,分选性较好,级配没有良,卵石多呈次棱次圆状,身分主要为灰岩、黑云岩.卵石含量约占50~60%,砾石含量约占20~30%,充挖物主要为砂战粘性土.该层分集于粉土层之下或者夹于粉土层中,薄度没有匀称.根据其稀真度区分为紧集、稍稀、中稀、稀真四个亚类.3、崩坡积层(Q4col+del)崩坡积物(Q4col+del):为陡崖崩积聚集产品,物量组成主要为粘性土混纯碎石或者碎块石土,结构稍稀~中稀,土石比约1:3,层薄普遍为0.8~4.0m.4、残坡积层(Q4dl+el)残坡积物(Q4dl+el):棕黑、紧集,为砂岩战泥岩风化聚集产品,由上往下颗粒渐渐变细,分选性好,物量组成主要为粘性土混纯碎石或者碎块石土,结构稍稀~中稀,土石比约2:1,薄度变更大,层薄普遍为0.5~3.0m.5、滑坡聚集层(Q4del)滑坡聚集物(Q4del):物量组成主要为粘土亚粘土混纯紫黑色泥岩碎石战泥量砂岩碎石,结构稍稀~中稀,土石比约1:2,层薄普遍为1.0~5.0m.6、泥石流聚集层(Q4sef)物量组成主要为块碎石土,块碎石棱角明隐,结构稍稀~中稀,土石比约1:3,层薄普遍为0.5~3.0mm.7、上革新统坡洪积层(Q3dl+pl)(1)含碎石粉量粘土褐灰~褐乌色,稍干.含约15~25%的碎石,碎石粒径2~6cm.砾石母岩为蜕变岩,呈强风化状,磨圆度好,呈棱角状,分集形态主要以透镜体分集于该层中.(2)碎石浅灰~褐灰色,稍干,碎石母岩主要身分为蜕变岩,棱角~次棱角状,中等~微风化,碎石粒径多为2~8cm,含少量块石,局部块石粒径达15cm以上,碎石含量45~65%,充挖20~30%的粉量粘土.根据稀真程度,将其分为紧集碎石、稍稀碎石、中稀碎石三个亚层.8、两叠系大闭山组(P1dg)战石冰系岷河组(C2mh)评估区出露基岩为两叠系大闭山组(P1dg)钙量砂岩板岩战灰岩以及石冰系岷河组(C2mh)死物碎屑灰岩战含燧石灰岩夹砾灰岩,岩层产状190°∠55°,薄~中薄层状构制,岩性较简单,风化热烈,裂隙较收育,工程天量岩组属于半脆硬岩组.。

第四系主要类型及代号

第四系主要类型及代号

第四系松散沉积物的主要类型:1. ml--人工填土2. pd--植物层3. al--冲积层4. pl--洪积层5. dl--坡积层6. el--残积层7. eol--风积层8. l--湖积层9. h--沼泽沉积层10. m--海相沉积层11. mc--海陆交互相沉积层12. gl--冰积层13. fgl--冰水沉积层14. b--火山堆积层15. col--崩积层16. del--滑坡堆积层17. set--泥石流堆积层18. o--生物堆积19. ch--化学堆积物20. pr--成因不明沉积注:上述每类符号前加Q(第四系),表示完整的地层符号及具体类型。

各岩土层岩性特征拟建场区在勘探深度范围内主要揭示4个单元地层,由上而下,由新到老依次为:(1)人工填土、杂填土地层,由于场区位于武汉市内,人为活动频繁、建筑物密集,表层普遍分布填土地层;(2)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粉质黏土,可塑~硬塑,局部发育有淤泥质粉质黏土夹层,软~流塑状;(3) 第四系坡残积碎石土,硬塑,该层为初勘阶段售1、2、4钻孔揭示,本次详勘未见此层;(4)~ (6)下伏基岩为泥盆系上统页岩、石英砂岩、局部钻孔揭示到灰岩。

详述如下:(1) Q4ml人工填土、杂填土:色杂,主要以建筑垃圾组成,含少量黏性土、生活垃圾等,堆填时间大部分小于10年,部分为新近拆迁期间回填,分布于整个场区。

层面标高20.10~27.84m,地层厚度0.2~6.5m。

(2)-0 Q4al+pl 淤泥质粉质黏土:灰褐色,流塑~软塑,潮湿,含大量有机质,具有腥臭味,多分布于表层,局部以透镜体形式分布于可塑状粉质黏土层中,层面埋深0~10m,地层厚度0.6~4.6m。

(2)-1 Q4al+pl可塑状粉质黏土:粉质黏土,褐黄色~灰白色,可塑,局部含有铁质结核。

层面标高6.1~27.44m,平均标高18.85m,层面埋0~15.3m,平均埋深4.15m,地层厚度0.4m~16.3m,平均厚6.2m。

地层与年代符号和用色导向

地层与年代符号和用色导向

地层与年代符号和用色导向
2018年整理(本资料仅供参考)
目录
地层与地质年代符号及色标 (1)
第四纪地层的成因类型符号及色标 (2)
岩浆岩符号及色标 (2)
岩石地层用色对比表 (3)
非正式岩石地层用色 (28)
变质深成岩用色 (29)
杂岩混合岩用色 (30)
岩石谱系单位用色 (30)
地层与地质年代符号及色标
第四纪地层的成因类型符号及色标
岩浆岩符号及色标
岩石地层用色对比表
非正式岩石地层用色
变质深成岩用色
杂岩混合岩用色
岩石谱系单位用色
其中(*)表示该种颜色组合使用了专色.
《地质图用色标准及用色原则》(DZ/T 0179—1997)转换为RGB中的解释:
四个基本色:1,2,3,4号色分别对应CMYK色彩模式的Y(Yellow),M(Magenta),C(Cyan),K(Black),而两个专色5号和6号分别按M: 100%,Y: 100%及M: 50%,Y: 100%计。

第四系地质成因及符号

第四系地质成因及符号

第四系地质成因及符号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was revised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3, 2020第四系地质成因及符号ml--人工填土pd--植物层al--冲击层pl--洪积层dl-坡积层el--残积层eol--风积层l--湖积层h--沼泽沉积层m--海相沉积层mc--海相交互相沉积层gl--冰积层fgl--冰水积层b--火山堆积层col--崩积层del--滑坡堆积set--泥石流o--生物堆积ch--化学堆积物pr--成因不明沉积一、冲积物(alluvial deposit)河流在平缓地段所堆积下来的碎屑物,称为冲积物。

冲积物根据其形成条件,可分为:1、山区河谷冲积物大部分由卵石、碎石等粗颗粒组成,分选性较差,大小不同的砾石互相交替,成为水平排列的透镜体或不规则的夹层,厚度一般不大。

一般地说,山区河谷的堆积物颗粒大,承载力高,但由于河流侧向侵蚀的结果也带来了大量的细小颗粒,特别是当河流两旁有许多冲沟支岔时,这些冲沟支岔带来的细小颗粒往往和冲积的粗大颗粒交错堆积在一起,承载力也因而降低。

2、平原河谷冲积物河流上游的冲积物一般颗粒粗大,向下游逐渐变细。

冲积层一般呈条带状,具有水平层理,有时也成流水层或湍流层的交错层理。

在每一个小层中,岩性的成分就比较均匀,有极良好的分选性。

冲积物的颗粒形状一般为亚圆形或圆形,搬运的距离愈长,颗粒的浑圆度越好。

平原河谷冲积物可分为:河床冲积物、河漫滩冲积物、牛轭湖冲积物和阶地冲积物。

河床冲积物、河漫滩冲积物多为磨圆度较好的漂石、卵石、圆砾和各种砂类土,有时也有粉土、粘性土存在。

在同一地段上,河漫滩冲积物的粒度一般较河床冲积物为小。

在同一河漫滩上,靠河床近的冲积物的粒度比距河床远的为大。

牛轭湖冲积物只有当洪水期间成为溢洪区时才能形成,此时,细砂或粉质粘土就直接覆盖在原来已形成的泥炭或淤泥层上。

第四系填图

第四系填图

第四系地层填图方案第四系地层的四种组分:
粘土、砂、碎石、砾石;
(砾石-水动力环境;碎石-重力动力环境)
命名原则:
含量小于5%的不参加命名;
含量5-15%表述为含…;
含量15-30%表述为…质
含量大于30%直接参加命名;
命名原则为少在前多在后;细在前粗在后;
组分粒径分类:
粘土:小于;
砂:
粉砂:;
细砂:;
中砂:;
粗砂:;
碎石(砾石):大于2mm;
粒径大于20cm的碎石可称为转石;
粒径大于20cm的砾石可称为漂砾、巨砾;第四系地层代号:
al:冲击层;
pl:洪积层;
dl:坡积层;
el:残积层;
edl:残坡积层;
pdl:洪坡积层;
pal:洪冲积层;
pr:无法鉴定成因;
厚度划分方案:
微细层:小于;(纹层)薄层:;
中厚层:2-10cm;
厚层:10-50cm;
巨厚层:大于50cm;。

地层年限及代号

地层年限及代号

地层年限及代号第四系:Q
全新统:Qh,代号:Q4
更新统:Qp,代号:上更新统:Q3
中更新统: Q2
下更新统:Q1 新近系:N
上新统:N2
中新统:N1
古近系:E
渐新统:E3
始新统:E2
古新统:E1
白垩系:K
上白垩统:K2
下白垩统:K1
侏罗系:J
上侏罗统:J3
中侏罗统:J2
下侏罗统:J1
三叠系:T
上三叠统:T3
中侏罗统:T2
下侏罗统:T1 二叠系:P
上二叠统:P3
中二叠统:P2
下二叠统:P1 石炭系:C
上石炭统:C2
下石炭统:C1 泥盆系:D
上泥盆统:D3
中泥盆统:D2
下泥盆统:D1 志留系:S
顶志留统:S4
上志留统:S3
中志留统:S2
下志留统:S1 奥陶系:O
上奥陶统:O3
中奥陶统:O2
下奥陶统:O1
寒武系:ε
上寒武统:ε3
中寒武统:ε2
下寒武统:ε1 震旦系:Z
上震旦统:Z2
下震旦统:Z1。

第四系地层代号及成因

第四系地层代号及成因

1.ml--人工填土2. pd--植物层3. al--冲击层4. pl--洪积层5. dl--坡积层6. el--残积层7. eol--风积层8. l--湖积层9. h--沼泽沉积层10. m--海相沉积层11. mc--海陆交互相沉积层12. gl--冰积层13. fgl--冰水沉积层14. b--火山堆积层15. col--崩积层16. del--滑坡堆积层17. set--泥石流堆积层18. o--生物堆积19. ch--化学堆积物20. pr--成因不明沉积第四纪沉积物的成因类型⑴.残积(el):基岩遭受风化作用后(包括物理、化学与生物风化作用),残留原地的产物,一般未经搬运。

包括残积物、土壤与风化壳。

风化剖面一般由下至上分为基岩带、弱风化带、中等风化带和强风化带。

⑵.坡积(dl):在重力作用下,由雨水与雪水冲刷搬运,在山坡与山脚下堆积起来的风化产物。

⑶.重力堆积(xd):在重力作用下,崩塌的巨大石块与乱石,搬运至山坡或山麓堆积的粗粒碎屑物,又称坠积物。

⑷.滑坡堆积(del):在重力、地下水和地表水作用下,整个岩体沿斜坡下滑,产生的堆积物。

长江新滩滑坡⑸土溜堆积(又称泥流堆积)(s或df):斜坡的土层经充分渗透雨水浸湿后,成塑性状态,在重力作用下,沿着坡面向下滑动,形成堆积物。

⑹.冲积(a1):河流堆积,又称淤积物,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带内。

⑺.洪积(p1):暂时洪水形成的堆积物。

主要分布在山谷口或山前平原。

⑻.湖积(l):湖水在湖盆里的堆积物,包括机械、化学与生物的作用所形成的各种堆积物。

⑼.沼泽堆积(h):由生长茂盛的植物,在经常积水的沼泽地,以生物与化学作用为主形成堆积物。

⑽.海相沉积(m):由波浪或海流搬运作用、化学作用与生物作用形成的堆积物。

包括滨海、浅海、深海和泻湖等地区的沉积物。

如珊瑚礁与海滩岩、海成淤泥质堆积物等。

⑾.化学堆积(eh):由各种化学作用形成的沉淀物。

⑿.冰碛(gl):是冰川搬运和堆积的物质。

第四系沉积物成因代号及类型说明

第四系沉积物成因代号及类型说明

第四纪沉积物成因代号1. ml--人工填土2. pd--植物层3. al--冲积层4. pl--洪积层5. dl--坡积层6. el--残积层7. eol--风积层8. l--湖积层9. h--沼泽沉积层10. m--海相沉积层11. mc--海陆交互相沉积层12. gl--冰积层13. fgl--冰水沉积层14. b--火山堆积层15. col--崩积层16. del--滑坡堆积层17. set--泥石流堆积层18. o--生物堆积19. ch--化学堆积物20. pr--成因不明沉积注:上述每类符号前加第四纪符号Q,并以上标符号的形式显示,表示完整的地层符号。

由原岩风化产物经各种外力地质作用而成的沉积物,至今其沉积历史不长,所以只能形成未经胶结硬化的沉积物,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第四纪沉积物”或“土”。

不同成因类型的第四纪沉积物,各具有一定的分布规律和工程地质特征,以下分别介绍其中主要的几种成因类型:残积物、坡积物和洪积物。

残积物(Qel)(Qel为第四纪地层的成因类型符号)残积物是由岩石风化后,未经搬运而残留于原地的土,而另一部分则被风和降水所带走。

它处于岩石风化壳的上部,是风化壳中的剧风化带,向下则逐渐变为半风化的岩石。

它的分布主要受地形的控制,在宽广的分水岭上,由雨水产生地表径流速度小,风化产物易于保留的地方,残积物就比较厚。

在平缓的山坡上也常有残积物覆盖。

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不同的原岩,将产生不同矿物成份、不同物理力学性质的残积土。

由于风化剥蚀产物是未经搬运的,颗粒不可能被磨圆或分选,没有层理构造。

残积物与基岩之间没有明显的界限,通常经过一个基岩风化层(带)而直接过渡到新鲜岩石。

残积物有时与强风化层很难区分。

一般说来,残积物是由于雨雪水流将细颗粒带走后残留的较粗颗粒的堆积物。

风化层则虽受风化作用的影响,但它是未被剥蚀搬运的基岩风化产物。

残积物中残留碎屑的矿物成分很大程度上与下卧基岩相一致,这是鉴定残积物的主要根据。

地层表

地层表

新生界第四系(Q)Q0~11卵石、砂、粉质粘土及残坡积碎石中生界侏罗系(J)上统遂宁组J3s571.6~1065.4砖红色厚层状长石石英杂砂岩、泥质粉砂岩及泥岩中统沙溪庙组J2s1059.6~1244.3灰白-灰色厚层中细粒岩屑长石砂岩、长石石英砂岩、泥质粉砂岩、泥岩千佛崖组J2q944.8~1139.1紫红-灰绿色中厚层泥岩、灰绿色中层状中粒石英砂岩及泥质粉砂岩,夹卵砾石下统桐竹园组J1t373.9~547.0灰绿中薄层泥岩、粉砂质泥岩、页岩夹中层状石英砂岩、长石岩屑砂岩,下部夹煤层、黄铁矿层三叠系(T)上统九里岗组T3j35-67灰白-深灰色厚层-块状长石石英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炭质泥岩夹煤线中统巴东组T2b94.4~1411.8紫红色-灰绿色泥岩夹含泥质钙质粉砂岩、灰绿色页片状泥岩,深灰色含泥质泥晶灰岩层下统嘉陵江组T1-2j423.6~822.2粉晶白云岩、含膏溶假晶粉晶白云岩及膏溶角砾岩大冶组T1d476~881.8浅灰色薄层微晶灰岩、底部为黄绿色页岩古生界二叠系(P)上统大隆组P3d 3.3~6灰色薄~中厚层含燧石结核灰岩吴家坪组P3w82.1~278.1深灰色燧石条带硅质灰岩,下部为炭质页岩夹煤层龙潭组P2l泥质胶结砾岩,成分为深灰色灰岩,泥质胶结松散下统茅口组P2m145~281.9灰色中厚层燧石结合微晶灰岩,顶部为薄层硅质岩栖霞组P1q100~289深灰色中厚层燧石结核微晶灰岩,下部为石英砂岩夹煤层泥盆系(D)中统云台观组D2-3y0~81.3中厚层状灰白色石英细砂岩夹薄层粉砂质泥岩志留系(S)中统纱帽组S2s91~483灰绿、黄绿色泥岩、粉砂质页岩、粉砂岩、石英细砂岩、细砂岩下统罗惹坪组S1lr360~785灰绿、黄绿色泥质粉砂岩、页岩、粉砂岩夹细砂岩、石英细砂岩及灰岩下统新滩组S1x681.2灰绿色薄层粉砂质泥岩夹中薄层泥质粉砂岩,上部含有一厚度为5.6米的中厚层泥粉晶灰岩龙马溪组O3S1l988~1543上段以黄绿色、蓝灰色等粉砂质页岩、粉砂岩为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