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浇带设置原则

合集下载

施工后浇带设置原则

施工后浇带设置原则

施工后浇带设置原则
首先,浇带设置的原则之一是保持养护湿度。

混凝土在养护期
间需要保持一定的湿度,以防止水分流失和混凝土过早干燥。

这可
以通过覆盖塑料薄膜或使用湿润的麻袋等方法来实现。

其次,浇带设置需要注意温度控制。

在养护期间,混凝土的温
度对其强度和耐久性有着重要影响。

因此,需要避免混凝土过早或
过快的降温,可以采取覆盖保温或者加热措施来控制混凝土的温度。

另外,浇带设置还需要注意养护时间。

一般来说,混凝土的养
护时间应根据混凝土的配合比、气候条件和使用要求来确定,需要
足够的时间让混凝土充分硬化和获得设计强度。

此外,还需要注意养护方式。

养护方式可以采用水养护、蒸汽
养护、覆盖养护等多种方式,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养护方式。

最后,浇带设置的原则还包括养护质量的控制。

在养护过程中
需要定期检查和维护养护设施,确保养护效果和质量。

总之,施工后浇带设置原则包括保持养护湿度、温度控制、养
护时间、养护方式和养护质量控制等多个方面,只有严格遵循这些原则,才能保证混凝土结构的质量和性能。

后浇带设置

后浇带设置

后浇带设置有关后浇带的设计规范相关规定有:一是JGJ3-2002《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12.1.10 条规定,当采用刚性防水方案时,同一建筑的基础应避免设置变形缝。

可沿基础长度每隔30~40m 留一道贯通顶板、底板及墙板的施工后浇缝,缝宽不宜小于800mm,且宜设置在柱距3 等分的中间范围内。

后浇缝处底板及外墙宜采用附加防水层;后浇缝混凝土宜在其两侧混凝土浇灌完毕 2 个月后再进行浇灌,其强度等级应提高一级,且宜采用早强、补偿收缩的混凝土。

二是JGJ6-99《高层建筑箱形与筏形基础技术规范》6.6.2 条规定,基础长度超过40m 时,宜设置施工缝,缝宽不宜小于80cm.在施工缝处,钢筋必须贯通。

6.6.3 条规定,当主楼与裙房采用整体基础,且主楼基础与裙房基础之间采用后浇带时,后浇带的处理方法应与施工缝相同。

三是GB50010-200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9.1.3 条规定,如有充分依据和可靠措施,本规范表中的伸缩缝最大间距可适当增大,混凝土浇筑采用后浇带分段施工。

四是GB50007-200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8.4.15 条规定,对高层建筑筏形基础与裙房基础之间的构造应符合下列要求:当高层建筑与相连的裙房之间不设置沉降缝时,宜在裙房一侧设置后浇带,后浇带的位置宜设在距主楼边柱的第2 跨内;后浇带混凝土宜根据实测沉降值并计算后期沉降差能满足设计要求后方可进行浇注。

五是GB50108-2001《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5.2.1 条规定,后浇带应设在受力和变形较小的部位,间距宜为30~60m,宽度宜为700~1 000mm.5.2.2 条规定,后浇带可做成平直缝,结构主筋不宜在缝中断开,如必须断开,则主筋搭接长度应大于45 倍主筋直径,并应按设计要求加设附加钢筋。

5.2.4 条对后浇带的施工规定如下:后浇带应在其两侧混凝土龄期达到42d 后再施工,但高层建筑的后浇带应在结构顶板浇筑混凝土14d 后进行;后浇带混凝土的养护时间不得少于28d.后浇带是现浇钢筋砼结构在施工过程中的一种临时施工缝,是为克服温度收缩、砼收缩、结构不均匀沉降可能导致不利因素而设置的。

关于后浇带的设置、作用、施工与养护

关于后浇带的设置、作用、施工与养护

关于后浇带的设置、作用、施工与养护后浇带是在建筑工程施工中,为防止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由于温度、混凝土收缩、地基沉降不均等可能产生的有害裂缝,按照设计或国家规范要求设置的施工缝。

后浇带的设计、施工质量等直接影响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安全性和使用功能,在大型公建项目和高层楼房的建设中,后浇带发挥出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标签:后浇带;有害裂缝;补偿收缩混凝土;设置;施工;养护后浇带是在建筑工程施工中,为防止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由于温度、混凝土收缩、地基沉降不均等可能产生的有害裂缝,按照设计或国家规范要求设置的施工缝。

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沉降后浇带,比如一些高层建筑存在较大的标高差,一些建筑项目带有裙房,但其结构和基础是一个整体,在施工时需要将其暂时断开防止地基不均匀沉降而设置的后浇带;二是温度后浇带,防止混凝土因温度变化拉裂混凝土结构产生有害裂缝而设置后浇带,三是伸缩后浇带,为防止因建筑项目的建筑面积过大等原因造成混凝土结构收缩开裂而设置的后浇带。

1、后浇带的设置首先,后浇带的设置应遵循“抗放兼备,以放为主”的原则,因为在现浇混凝土结构中,无论是哪种形式的后浇带,其设置目的都是为了将大部分的约束应力释放,然后用微膨胀混凝土在国家标准规定的时间内另行浇筑以抗衡残余应力。

其次,留置后浇带时,沉降后浇带和伸缩后浇带是自基础全部断开的,而温度后浇带在基础处不必断开,只需要在地面以上留置即可,因为基础内部几乎不受大气温度的影响,在具体的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应针对项目的具体情况设置相应的后浇带。

在以两个设置原则的基础上,再做好以下几点:1.1后浇带应设置在钢筋混凝土结构受力和变形较小的部位,后浇带的间距宜为30米~60米,宽度宜为700mm~1000mm,通常为800mm宽,具体实施时由施工图设计定。

现行工程设计中大多数后浇带设置位置在梁、板跨的三分之一处,这是很有道理的,因为此处结构弯矩、剪力等均为最小。

在此基础上,后浇带设置时宜自上而下在同一位置留设,沉降后浇带宜留置在高度较低的一侧。

结构后浇带设置原则

结构后浇带设置原则

结构后浇带设置原则
结构后浇带设置原则主要是为了保证混凝土结构的稳定性、耐久性和安全性,具体原则如下:
1. 浇注连续:浇筑连续的混凝土后浇带可保证结构的整体性和一致性,避免出现不连续区域的弱点。

2. 同步浇注:同一层次或相邻层次的结构部位应当同时浇注,以确保整体结构有相当的强度和刚度。

3. 合理划分:根据结构设计和施工要求,将结构分成合适的浇筑单元,便于施工管理和控制。

4. 分级浇筑:在大面积结构中,可以分级浇筑,先浇筑低部或侧部的混凝土,再进行上部或中部的浇筑,以减少浇筑高度和降低温度差。

5. 合理间隔:根据混凝土的硬化时间和施工进度,合理安排浇筑后浇带的间隔,以确保每一段浇筑后浇带的连接性和相互作用。

6. 补偿温差:根据混凝土在不同季节和温度下的收缩和膨胀特性,合理设置伸缩缝和柔性接缝,以减少温度应力和裂缝的产生。

7. 强度接头:在结构中合理设置强度接头,以确保结构的整体承载能力和传力机制的连续性。

8. 保护措施:在浇筑后,及时采取保护措施,防止后浇带的混凝土过早失水和干燥,避免产生裂缝和弱点。

后浇带设置的规范要求

后浇带设置的规范要求

后浇带1、《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12.2条地下室和基础设计12.2.3 高层建筑地下室不宜设置变形缝。

当地下室长度超过伸缩缝最大间距时,可考虑利用混凝土后期强度,降低水泥用量;也可每隔30m~40m设置贯通顶板、底部及墙板的施工后浇带。

后浇带可设置在柱距三等分的中间范围内以及剪力墙附近,其方向宜与梁正交,沿竖向应在结构同跨内;底板及外墙的后浇带宜增设附加防水层;后浇带封闭时间宜滞后45d以上,其混凝土强度等级宜提高一级,并宜采用无收缩混凝土,低温入模。

2、《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3.4.13条结构设计基本规定3.4.13 当采用有效的构造措施和施工措施减小温度和混凝土收缩对结构的影响时,可适当放宽伸缩缝的间距。

这些措施可包括但不限于下列方面:1 顶层、底层、山墙和纵墙端开间等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的部位提高配筋率;2 顶层加强保温隔热措施,外墙设置外保温层;3 每30m~40m间距留出施工后浇带,带宽800mm~1000mm,钢筋采用搭接接头,后浇带混凝土宜在45d后浇筑;4 采用收缩小的水泥、减少水泥用量、在混凝土中加入适宜的外加剂;5 提高每层楼板的构造配筋率或采用部分预应力结构。

条文说明:3.4.13 提高配筋率可以减小温度和收缩裂缝的宽度,并使其分布较均匀,避免出现明显的集中裂缝;在普通外墙设置外保温层是减少主体结构受温度变化影响的有效措施。

施工后浇带的作用在于减少混凝土的收缩应力,并不直接减少使用阶段的温度应力。

所以通过后浇带的板、墙钢筋宜断开搭接,以便两部分的混凝土各自自由收缩;梁主筋断开问题较多,可不断开。

后浇带应从受力影响小的部位通过(如梁、板1/3跨度处,连梁跨中等部位),不必在同一截面上,可曲折而行,只要将建筑物分开为两段即可。

混凝土收缩需要相当长时间才能完成,一般在45d后收缩大约可以完成60%,能更有效地限制收缩裂缝。

3、《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8) 地下工程混凝土结构细部构造防水 5.2条5.2.1 后浇带宜用于不允许留设变形缝的工程部位。

后浇带设置

后浇带设置

关于沉降后浇带的设置
一、在结构设计中,确定沉降后浇带位置的一般原则为:
1)沉降后浇带应上下层对齐,并设在裙房与主楼的连接跨内。

2)应预先对设沉降后浇带处所应采用的结构型式作合理考虑。

从受力角度考虑,设置后浇带后,结构局部在重力荷载作用下变为悬挑结构,而梁式结构和箱形结构抗弯刚度较大,所以箱形结构及梁板基础成为首选。

3)从沉降后浇带受力性能合理考虑,应选择在剪力较小的位置设沉降后浇带。

4)特殊情况下,由于建筑功能要求,施工现场要求,设备安装要求或其他非结构因素,不允许将沉降后浇带设置在主、附楼或地下室联结跨内,可将后浇带外移一跨,但须对附楼的梁柱做适当加强,以避免沉降对裙楼受力产生影响。

5)沉降后浇带的设置要兼顾大面积砼浇注时伸缩后浇带的间隔距离,大约30~40m一道。

后浇带的注意事项

后浇带的注意事项

后浇带的注意事项
后浇带-注意事项
1 、后浇带的设置应遵循抗防兼备,以防为主的设计原则。

因为普通混凝土存在开裂问题,设置后浇缝的目的就是将大部分的约束应力释放,然后用膨胀混凝土填缝以抗衡残余应力。

2 、结构设计中由于考虑沉降原因而设计的后浇带,在施工中应严格按设计图纸留设;由于施工原因而需要设置后浇带时,应视工程具体情况而定,留设的位置应经设计单位认可。

3、后浇带的间距应合理,矩形构筑物后浇带间距一般可设为30~40m,后浇带的宽度应考虑便于施工操作,并按结构构造要求而定,一般宽度以700 ~1000mm为宜。

4、通过后浇带的板、墙钢筋应断开搭接,以便两部分的混凝土各自自由收缩;梁钢筋可不断开。

筏板基础底板及基础底板梁受力钢筋必须贯通。

受力主筋宜采用焊接连接。

5 、后浇带在未浇注混凝土前不能将部分模板、支柱拆除,否则会导致梁板形成悬臂造成变形;施工后浇带的位置宜选在结构受力较小的部位,一般在梁、板的反弯点附近,此位置弯矩不大,剪力也不大;也可选在梁、板的中部,该位置虽弯矩大,但剪力很小。

6 、后浇带的断面形式应考虑浇注混凝土后连接牢固,一般应避免留直缝。

对于板,可留斜缝;对于梁及基础,可留企口缝,可根据结构断面情况确定。

7、混凝土浇筑和振捣过程中,应特别注意分层浇筑厚度和振捣器距钢。

后浇带浇筑时间规范

后浇带浇筑时间规范

温度影响:后浇带浇 筑时间应考虑温度变 化的影响,以避免因 温度变化导致的结构 开裂。
沉降差异:后浇带浇 筑时间应考虑沉降差 异的因素,以避免因 沉降差异导致的结构 开裂。
后浇带浇筑时间确定方法
根据混凝土收缩曲线确定后浇带浇筑时间,通常在混凝土浇筑后的2-3个月内进行。
根据工程进度计划确定后浇带浇筑时间,确保后浇带施工不会影响其他工序的进行。
后浇带的含义
后浇带是一种混凝土施工 缝
后浇带用于解决沉降差和 收缩差
后浇带可以消除温度收缩 影响
后浇带在构件中预留一定 时间后浇筑
后浇带的作用
减少收缩应力 解决沉降差 缓解温度应力 方便施工
后浇带的分类
时间后浇带:用于解决高层建筑主楼与低层裙房的沉降差异 收缩后浇带:用于解决混凝土收缩开裂问题 温度后浇带:用于解决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时的温度应力 沉降后浇带:用于解决高层建筑主楼与低层裙房的沉降差异
根据后浇带的位置和跨度确定浇筑时间,跨度较大或位置重要的后浇带应尽早浇筑。 根据季节和气候条件确定后浇带浇筑时间,避免在高温或低温环境下浇筑,以免影响混 凝土质量。
后浇带浇筑时间规范要求
混凝土浇筑时间规范要求
后浇带浇筑时 间应在主体结 构施工完成后
进行。
浇筑前应确保 后浇带两侧混 凝土达到设计
强度等级的 70%以上。
工程概况:某高层建筑,主体结构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楼层高度为20层。
后浇带设计:为解决混凝土收缩和温度应力问题,设计采用后浇带技术,将楼层划 分为若干个施工段,各施工段之间设置后浇带。
浇筑时间规范:根据规范要求,后浇带应在主体结构封顶后浇筑,且需满足一 定的养护时间。具体实施时,需根据工程进度和混凝土试块强度确定浇筑时间。

后浇带设置的规范依据

后浇带设置的规范依据

后浇带设置的规范依据有关后浇带的设计规范相关规定有:一是JGJ3-2002《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12.1.10 条规定,当采用刚性防水方案时,同一建筑的基础应避免设置变形缝。

可沿基础长度每隔30~40m 留一道贯通顶板、底板及墙板的施工后浇缝,缝宽不宜小于800mm,且宜设置在柱距3 等分的中间范围内。

后浇缝处底板及外墙宜采用附加防水层;后浇缝混凝土宜在其两侧混凝土浇灌完毕2 个月后再进行浇灌,其强度等级应提高一级,且宜采用早强、补偿收缩的混凝土。

二是JGJ6-99《高层建筑箱形与筏形基础技术规范》6.6.2 条规定,基础长度超过40m 时,宜设置施工缝,缝宽不宜小于80cm.在施工缝处,钢筋必须贯通。

6.6.3 条规定,当主楼与裙房采用整体基础,且主楼基础与裙房基础之间采用后浇带时,后浇带的处理方法应与施工缝相同。

三是GB50010-200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9.1.3 条规定,如有充分依据和可靠措施,本规范表中的伸缩缝最大间距可适当增大,混凝土浇筑采用后浇带分段施工。

四是GB50007-200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8.4.15 条规定,对高层建筑筏形基础与裙房基础之间的构造应符合下列要求:当高层建筑与相连的裙房之间不设置沉降缝时,宜在裙房一侧设置后浇带,后浇带的位置宜设在距主楼边柱的第 2 跨内;后浇带混凝土宜根据实测沉降值并计算后期沉降差能满足设计要求后方可进行浇注。

五是GB50108-2001《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5.2.1 条规定,后浇带应设在受力和变形较小的部位,间距宜为30~60m,宽度宜为700~1 000mm.5.2.2 条规定,后浇带可做成平直缝,结构主筋不宜在缝中断开,如必须断开,则主筋搭接长度应大于45 倍主筋直径,并应按设计要求加设附加钢筋。

5.2.4 条对后浇带的施工规定如下:后浇带应在其两侧混凝土龄期达到42d 后再施工,但高层建筑的后浇带应在结构顶板浇筑混凝土14d 后进行;后浇带混凝土的养护时间不得少于28d.1 、后浇带的设置应遵循“抗放兼备,以放为主”的设计原则。

后浇带的合理设置

后浇带的合理设置

后浇带的合理设置
1、后浇带的设置遵循的是、“抗放兼备,以放为主”的设计原则。

因为普通混凝土存在开裂问题,后浇带的设置就是把大部分约束应力释放,然后用膨胀混凝土填缝以抗衡残余的应力。

2、结构设计中由于考虑沉降原因而设计的后浇带,施工中应严格按设计图纸留设。

3、由于施工原因而需要设置后浇带时,应视工程具体情况而定,留设的位置应经设计单位认可。

4、后浇带间距应合理,矩形构筑物后浇带间距一般可设为30~40m,后浇带的宽度应考虑便于施工操作,并按结构构造要求而定,一般宽度以700~1000m为宜。

5、除设计另有要求外,后浇带处的粱板受力钢筋宜尽量断开,钢筋接头按有关规定留设,在补齐混凝土前焊接好。

6、后浇带的未浇筑混凝土前不能将部分模板、支柱拆除,否则会导致梁板形成悬臂,造成变形。

7、施工后浇带的位置宜选在结构受力较小的部位,一般在梁、板的反弯点附近(约离支座1/3跨度处),此位置弯矩不大,剪力也不大。

8、后浇带的断面形式应考虑浇筑混凝土后连接牢固,一般宜避免留直缝。

对于板,可留斜缝,对于粱及基础,可留企口缝,而企口缝又有多种形式,可根据结构断面情况确定。

混凝土框架及构筑物后浇带的设置原则与施工方法

混凝土框架及构筑物后浇带的设置原则与施工方法

7。 。 l ∞0
7 {Jo
4j 一
理剂,并及时浇灌混凝土:
c 后浇带应采用补偿收缩混凝土浇 筑,其强度等级不应低于两侧混
凝土 的强度 等级 ;
d后浇带混凝土养护时 间不得少于28天。
12部颁标准“高层建筑箱形基础设计与施工规程(J GJ6—99) ” 对后浇带规定如下
当箱形基 础长度超过40米 时,应设置贯通 后浇带,带宽不 宜小于 800mm,在 后浇带处钢 筋必须贯 通。
32后 浇 带处 钢筋 的处 理措 施 该工程后 浇带处钢筋采用 部颁要求钢筋在 该部位贯通,但 是考虑 到混凝土的收缩作用,该处钢筋将产生拉应力,在后浇带处设置附加钢 筋。在梁中附加钢 筋为上、下2中16长度为2.4米在现浇板中附加钢筋 为板上部中8@200mm、下部为中8@200mm长度均为1.7米后浇带 宽度方向放置,其形式如下图三、图四所示:
求和现行规范标准的规定。
3我公司承 建的洛 阳市栾川 安康住宅 小区工 程后浇带 的设置方 式
1现行国 家和 行业标 准的具 体规 定
和施工方法
1.1国标“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J50108—2001) 对后浇 带规定如下
针对国标 和部颁标准对后 浇带要求的不一 致性以及在结构 中后浇 带的关键作用。经讨论、研究并征得建设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同
凝土强度的混凝土浇筑。部颁标准要求在两侧混凝土龄期达到2 个月,
形体高大的建筑物和平面复杂的构筑物。建筑工程设置后浇带是根据其 功能和结构的需要,解决建筑物不均匀沉降、混凝土收缩变形、混凝土
宜用早强、补偿收缩混凝土浇筑。 23后 浇带处 钢筋 要求不 同
温应力的一种措施。后浇带实质上是临时性的缝,待混凝土补浇后达到

底座板后浇带划分原则

底座板后浇带划分原则

底座板后浇带划分原则由于桥上CRTS II型板式轨道底座无法一次施工完成,因此必须划分成几个施工段,施工段的位置及长度根据施工组织方案确定。

一般一个施工段长度为4~5km,施工段的首尾位置应设置端刺或临时端刺,临时端刺长约800m,端刺或临时端刺之间的区段为常规区。

常规区一般最短为3个浇筑段480m。

一、临时端刺设置注意事项1、左右线临时端刺起点设置应错开两孔简支梁以上。

2、临时端刺区应避开连续梁及其前后各相邻两孔简支梁、道岔区。

二、后浇带设置1、常规区混凝土浇筑段长度不大于164m,即5孔简支梁长度。

为了避免混凝土浇筑时强制力传入桥墩,在两处混凝土浇筑段之间设置钢板连接器后浇带(BL1后浇带),其在底座板混凝土浇筑段浇筑时留出。

BL1后浇带距离梁端长度不小于5m。

2、位于混凝土浇筑段中心的一个剪力齿槽后浇带(BL2)与底座混凝土同时浇筑,其余简支梁的剪力齿槽后浇带纵连前需要预留不浇筑。

此外,与底座混凝土一起浇筑的BL2后浇带尽量处于本浇筑段的中心位置,且该后浇带左右浇筑段长度差不大于15m。

3、剪力齿槽超过两排时(如连续梁及其两端各两孔简支梁上),齿槽后浇带应与底座混凝土一次浇筑,并设立BL1后浇带。

为保证连续梁及相邻两孔简支梁上BL1尽量关于先浇筑的BL2对称,可通过设置自由混凝土浇筑段来满足要求,自由混凝土浇筑段长度不大于80m。

4、距路基上常规端刺最近的BL1后浇带与常规端刺的距离不超过80m。

只有当摩擦板长度在70m到100m之间时,钢板后浇带到常规端刺的距离可以适当加大,保证后浇带位于桥上。

另外,常规端刺到先浇筑的剪力齿槽之间的距离不得大于160m。

5、对于大跨度细杆拱而言,其处理方式同连续梁。

即细杆拱及相邻的两孔简支梁上,剪力齿槽要与底座混凝土一起浇筑,并设立BL1后浇带。

通过在细杆拱上设置一定数量的自由混凝土浇筑段以满足BL1后浇带关于先浇筑的BL2后浇带的对称要求。

6、钢筋连接器后浇带与轨道板板缝的距离不小于0.7m。

后浇带的设置依据

后浇带的设置依据

后浇带的设置依据【最新版】目录一、后浇带的定义与作用二、后浇带的设置原则三、后浇带的设计要求四、后浇带的施工要点五、后浇带的质量验收正文一、后浇带的定义与作用后浇带是指在混凝土结构浇筑完毕后,在特定位置预留的用于后续浇筑的带状结构。

后浇带的设置主要是为了解决混凝土浇筑中的施工缝问题,以保证结构的整体性和稳定性。

二、后浇带的设置原则设置后浇带应遵循以下原则:1.根据结构受力特点和施工条件,合理设置后浇带的位置和宽度。

2.尽量减少后浇带的数量,以降低施工难度和工程成本。

3.后浇带应设置在受力较小、变形较小的部位,避免影响结构的整体稳定性。

三、后浇带的设计要求后浇带的设计应满足以下要求:1.后浇带的宽度应根据结构的受力特点和施工条件进行设计,一般不应小于 0.5 米。

2.后浇带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应与原结构相同,以保证结构的整体性和稳定性。

3.后浇带两侧的混凝土结构应进行有效连接,以提高结构的整体性。

四、后浇带的施工要点后浇带的施工应遵循以下要点:1.在原混凝土结构上设置后浇带时,应清理干净混凝土表面的松散物质和油污等。

2.后浇带的混凝土浇筑应采用与原结构相同的混凝土强度等级和配合比。

3.浇筑后浇带时,应充分振实,确保混凝土填充模板内的空隙。

4.浇筑完成后,应及时对后浇带进行养护,以保证混凝土的强度和耐久性。

五、后浇带的质量验收后浇带的质量验收应包括以下内容:1.检查后浇带的位置、宽度和混凝土强度等级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2.检查后浇带两侧的混凝土结构连接是否牢固可靠。

3.检查后浇带的混凝土表面是否平整、光洁,无裂缝、蜂窝和麻面等质量缺陷。

伸缩后浇带设置规范

伸缩后浇带设置规范

伸缩后浇带设置规范一、伸缩后浇带的定义和作用伸缩后浇带是指在混凝土结构构件的两侧预留了一定宽度和深度的伸缩缝,用于消除由于混凝土收缩、温度变化等因素引起的变形和应力,保证混凝土结构的安全性和耐久性。

伸缩后浇带的主要作用有以下几点:1. 通过预留伸缩缝,减少混凝土结构的受力和应力,避免产生裂缝和变形;2. 能够适应混凝土收缩和温度变化引起的变形,保证结构的整体稳定性;3. 方便进行维护和修缮工作,延长混凝土结构的使用寿命;4. 提供断裂面,将构件分割成不同的独立部分,以减少震动和地震引起的破坏。

二、伸缩后浇带的设置原则伸缩后浇带的设置应遵循以下原则:1. 根据混凝土结构的设计要求和使用环境确定伸缩后浇带的宽度和深度;2. 伸缩后浇带不宜设置得过窄或过浅,一般应满足结构稳定和变形控制的要求;3. 在伸缩后浇带的两侧设置伸缩缝条,以保证伸缩缝的连通性和密封性;4. 伸缩后浇带的开槽宜采用直线形式,不宜设置锯齿状等特殊形式,以免影响结构的整体性;5. 在伸缩后浇带的两侧设置防水材料,以防止水分进入混凝土内部,导致结构的腐蚀和破坏;三、伸缩后浇带的施工要求伸缩后浇带的施工应遵循以下要求:1. 在混凝土浇筑前,应根据设计要求进行伸缩后浇带的设置和定位,保证施工的准确性;2. 在混凝土浇筑时,应注意将伸缩后浇带的位置和尺寸考虑进去,确保浇筑质量和伸缩后浇带的连续性;3. 在伸缩后浇带设置完成后,应及时对伸缩缝条进行收口和密封处理,以保证伸缩缝的密封性和防水性;4. 在伸缩后浇带两侧应设置地震隔断带,以增加结构的抗震性能;5. 尽量避免在伸缩后浇带两侧设置梁、柱等重要构件,以减少在伸缩后浇带处的应力集中。

四、伸缩后浇带的维护与修缮伸缩后浇带的维护和修缮工作应遵循以下原则:1. 定期对伸缩后浇带进行检查,发现有裂缝、变形等问题及时修缮,以防止进一步的损坏;2. 修缮伸缩后浇带时,应选择合适的施工方法和材料,确保修缮工作的质量和效果;3. 在进行维护和修缮时,应注意对伸缩缝条的处理和密封,以保证伸缩缝的密封性和防水性;4. 对伸缩后浇带进行修缮时,及时采取临时支撑措施,以保证结构的稳定和安全。

后浇带留置专项方案

后浇带留置专项方案

一、编制依据1. 《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2013)2.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4-2015)3. 《建筑工程施工安全规范》(JGJ59-2011)4. 相关设计文件、施工图纸及规范要求二、方案概述1. 后浇带留置目的:为防止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因温度、收缩不均产生的有害裂缝,提高结构整体性能,确保施工质量。

2. 后浇带留置原则:根据设计要求、施工条件及现场实际情况,合理确定后浇带位置、宽度、间距及施工时间。

3. 后浇带留置范围:基础底板、墙、梁等结构部位。

三、后浇带留置方案1. 后浇带位置:(1)基础底板:沿建筑物长边方向每隔30-40m设置一道后浇带,带宽800-1000mm。

(2)墙:沿建筑物长边方向每隔30-40m设置一道后浇带,带宽800-1000mm。

(3)梁:沿建筑物长边方向每隔30-40m设置一道后浇带,带宽800-1000mm。

2. 后浇带宽度:带宽800-1000mm,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3. 后浇带间距:每隔30-40m设置一道后浇带,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4. 后浇带施工时间:在主体结构施工完成后,完成大部分沉降量(50%以上)后再进行后浇带混凝土浇筑。

5. 后浇带施工工艺:(1)后浇带模板:采用钢模板或木模板,确保模板平整、牢固。

(2)钢筋施工:按照设计要求进行钢筋绑扎,确保钢筋位置准确、间距符合规范要求。

(3)混凝土浇筑:采用泵送混凝土浇筑,确保混凝土密实、均匀。

(4)混凝土养护:浇筑完成后,及时进行混凝土养护,保证混凝土强度和耐久性。

6. 后浇带质量控制:(1)混凝土强度:后浇带混凝土强度等级应比构件强度高一级,确保结构整体性能。

(2)混凝土密实度:采用超声波检测等方法检测混凝土密实度,确保混凝土无蜂窝、麻面等缺陷。

(3)钢筋保护层厚度:确保钢筋保护层厚度符合规范要求,提高结构耐久性。

四、施工安全措施1. 施工现场应设置安全警示标志,确保施工人员安全。

简述混凝土后浇带的概念及留置原则

简述混凝土后浇带的概念及留置原则

简述混凝土后浇带的概念及留置原则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混凝土后浇带的概念及留置原则在建筑工程中,混凝土后浇带是一项重要的工艺,它在混凝土结构中扮演着连接、加固和支撑的关键角色。

建筑后浇带施工技术及施工注意事项

建筑后浇带施工技术及施工注意事项

建筑后浇带施工技术及施工注意事项摘要:对建筑工程来说,钢筋混凝土结构应用越来越多,伴随着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所引发的系列问题越来越深,如结构裂缝,渗漏,沉降等等,都将直接导致工程项目整体执行不能正常开展。

并且在当前阶段,伴随着科学技术不断普及,针对后浇带技术开发与应用已经得到人们普遍重视,需要对以上所产生问题予以有效解决,保证整体建筑工程施工质量得到提高。

关键词:建筑;后浇带;施工技术;施工;注意事项1 建筑后浇带的概念后浇带是指为避免建筑施工时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受温度,收缩影响而产生裂缝。

施工时需根据建筑施工规范及建筑设计要求,对建筑施工基础底板,墙体等部位做好施工缝留设,分割成不同部位,采用内部收缩一倒一浇,使混凝土结构整体成型。

后浇带型式可分为三大部分:一是沉降后浇带解决了主楼和裙房之间产生沉降差而修建后浇带;二是温度后浇带,解决因温度引起混凝土拉裂现象而进行的后浇带施工;三是伸缩后浇带是为避免建筑物面积过大和受温度作用后伸缩缝产生裂缝后浇带。

2 建筑后浇带设置的施工技术原则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一般由于所产生应力存在沉降差和温度变化因素等原因,使得混凝土存在开裂情况,后浇带施工技术运用于建筑工程之中,则能够有效规避此问题。

但“抗”则是指当应力达到平衡时所需的功。

例如:建筑工程施工结束一个月后,出现裂缝问题在所难免,此时需要使用混凝土对其进行充填,若未对其进行充填则会对高层建筑工程稳定性造成影响。

3 建筑工程后浇带施工技术的要点3.1充分准备工作为确保建设顺利推进及建设质量,需要在前期准备阶段花费较多时间与精力对后浇带关键技术进行建设项目建设。

后浇带施工时首先要考虑模板的预、预留问题,此项工作一般要到后浇带施工之前才能完成。

另外,后浇带建设之前,还需铺设钢筋网和格栅板,这样可以更有效的促进工程质量的提高,利于达到结构受力均匀和改善结构的目的。

、要兼顾施工工艺规范与完善预设。

因建筑主体结构跨度较大,可合理规避模板抗拉强度、抗弯刚度等整体可靠问题。

后浇带设置的规范依据及施工工艺(修订)

后浇带设置的规范依据及施工工艺(修订)

后浇带设置的规范依据有关后浇带的设计规范相关规定有:一是JGJ3-2002《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12.1.10 条规定,当采用刚性防水方案时,同一建筑的基础应避免设置变形缝。

可沿基础长度每隔30~40m 留一道贯通顶板、底板及墙板的施工后浇缝,缝宽不宜小于800mm,且宜设置在柱距 3 等分的中间范围内。

后浇缝处底板及外墙宜采用附加防水层;后浇缝混凝土宜在其两侧混凝土浇灌完毕 2 个月后再进行浇灌,其强度等级应提高一级,且宜采用早强、补偿收缩的混凝土。

二是JGJ6-99《高层建筑箱形与筏形基础技术规范》6.6.2 条规定,基础长度超过40m 时,宜设置施工缝,缝宽不宜小于80cm.在施工缝处,钢筋必须贯通。

6.6.3 条规定,当主楼与裙房采用整体基础,且主楼基础与裙房基础之间采用后浇带时,后浇带的处理方法应与施工缝相同。

三是GB50010-200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9.1.3 条规定,如有充分依据和可靠措施,本规范表中的伸缩缝最大间距可适当增大,混凝土浇筑采用后浇带分段施工。

四是GB50007-200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8.4.15 条规定,对高层建筑筏形基础与裙房基础之间的构造应符合下列要求:当高层建筑与相连的裙房之间不设置沉降缝时,宜在裙房一侧设置后浇带,后浇带的位置宜设在距主楼边柱的第 2 跨内;后浇带混凝土宜根据实测沉降值并计算后期沉降差能满足设计要求后方可进行浇注。

五是GB50108-2001《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5.2.1 条规定,后浇带应设在受力和变形较小的部位,间距宜为30~60m,宽度宜为700~1 000mm.5.2.2 条规定,后浇带可做成平直缝,结构主筋不宜在缝中断开,如必须断开,则主筋搭接长度应大于45 倍主筋直径,并应按设计要求加设附加钢筋。

5.2.4 条对后浇带的施工规定如下:后浇带应在其两侧混凝土龄期达到42d 后再施工,但高层建筑的后浇带应在结构顶板浇筑混凝土14d 后进行;后浇带混凝土的养护时间不得少于28d.1 、后浇带的设置应遵循“抗放兼备,以放为主”的设计原则。

论述后浇带施工技术原则与施工注意事项

论述后浇带施工技术原则与施工注意事项

论述后浇带施工技术原则与施工注意事项引言后浇带施工在房屋建筑中是十分重要的环节,它需要根据相关的技术规范严格进行,工艺技术问题很容易导致质量受到影响。

只有在施工中加强技术方面的改革创新、并进行很好的控制,才能保证后浇带施工的质量。

一、房建工程后浇带施工的意义后浇带的设计在房建施工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它的施工合理與否直接影响着建筑物对裂缝控制能力的影响。

后浇带施工设计通常包括间距与宽度等参数的选择,也同样需要注意材料的选定,材料的质量高低也会对工程寿命产生很大的影响。

不同的温度与地质,也需要进行不同的施工设计。

(一)后浇带分类施工后浇带通常可分为后浇收缩带、后浇沉降带和后浇温度带,它一般用于解决建筑主楼与低层间沉降差异、钢筋混凝土的收缩变形和减小温度应力等的问题。

后浇带通常有多种的变形缝的功能,在设计时,需考虑以任何一种功能为主,其他功能为辅,从而侧重某一种功能。

1、后浇收缩带新浇的混凝土在硬结的过程中一般会产生收缩变形,混凝土硬结收缩变形会在施工完成后的两个月完成。

当建筑结构尺寸大于混凝土的规范所规定的伸缩缝最大的间距时,就可以采用施工后浇带方法来适当的增大伸缩缝的间距。

2、后浇沉降带高层建筑的主体和裙房之间设置永久的变形缝或是在施工阶段使用沉降后浇带,都需要根据建筑场地基础形式、地基土质情况、上部结构的布置等条件来进行综合的确定。

当地基持力层土质较好时,高层建筑的沉降变形量会变小,这种情况下就可以考虑使用施工后浇带而不设置永久变的形缝,从而将高层建筑与裙房的基础连成整体。

当地基持力层压缩性较高并且厚度较大时,高层建筑的主体和裙房之间的高差悬殊就会较大。

3、后浇温度带温度的变化对结构通常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当变形受到制约时,结构的内部就会产生温度应力,严重的就会使构件出现裂缝。

后浇带就可以防止因温度应力过大而造成过大的拉裂。

后浇带的使用提高了结构自身来抵抗温度的变化能力。

已建成的混凝土结构可以利用钢筋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去抵抗温度应力。

主梁后浇带留置原则和位置

主梁后浇带留置原则和位置

主梁后浇带留置原则和位置
主梁在进行混凝土浇注时,需要采取浇带留置原则来保证浇注质量和结构强度。

浇带留置是指在主梁浇筑过程中,留出一定的浇筑缝隙(也称为“浇筑间隙”或“浇筑缝”), 使混凝土分层浇注,以确保混凝土的搅拌均匀、密实。

主梁的浇带留置通常会沿横向和纵向进行。

横向浇带留置是指在主梁宽度方向上,将混凝土分成多个相等或近似相等的浇筑带,通过在每个浇筑带之间留置一定的缝隙来控制浇筑量。

横向浇带留置可以使混凝土更易于控制浇筑过程中的温度和收缩变形。

纵向浇带留置是指在主梁长度方向上,将混凝土分成多个相等或近似相等的浇筑段,通过在每个浇筑段之间留置一定的缝隙来分层浇筑。

纵向浇带留置可以避免浇注面过大导致混凝土温度升高过快和收缩变形,同时也有利于施工进度的控制。

浇带留置的位置应根据结构设计要求和施工情况来确定。

一般情况下,浇带留置位置可以根据主梁的尺寸、跨度和纵横向受力情况来确定。

同时,还需考虑混凝土浇筑的连续性和混凝土的硬化早期收缩等因素。

总之,主梁的浇带留置原则是为了保证混凝土浇筑的质量和结构强度,通常会采取横向和纵向浇带留置。

浇带留置的位置应根据结构设计要求和施工情况来确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关后浇带的设计规范相关规定有:
一JGJ3 -2002《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12.1.10 条规定,当采用刚性防水方案时,同一建筑的基础应避免设置变形缝。

可沿基础长度每隔30〜40m留一道贯通顶板、底板及墙
板的施工后浇缝,缝宽不宜小于800mm且宜设置在柱距3等分的中间范围内。

后浇缝处底板及外墙宜采用附加防水层;后浇缝混凝土宜在其两侧混凝土浇灌完毕 2 个月后再进行浇灌,其强度等级应提高一级,且宜采用早强、补偿收缩的混凝土。

二JGJ6 -99《高层建筑箱形与筏形基础技术规范》 6.6.2 条规定,基础长度超过40m 时,宜设置施工缝,缝宽不宜小于80cm. 在施工缝处,钢筋必须贯通。

6.6.3 条规定,当主楼与裙房采用整体基础,且主楼基础与裙房基础之间采用后浇带时,后浇带的处理方法应与施工缝相同。

三GB50010 - 200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9.1.3条规定,如有充分依据和可靠措施,本
规范表中的伸缩缝最大间距可适当增大,混凝土浇筑采用后浇带分段施工。

四GB50007 - 200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8.4.15 条规定,对高层建筑筏形基础与裙房基础之间的构造应符合下列要求:当高层建筑与相连的裙房之间不设置沉降缝时,宜在裙房一侧设置后浇带,后浇带的位置宜设在距主楼边柱的第 2 跨内;后浇带混凝土宜根据实测沉降值并计算后期沉降差能满足设计要求后方可进行浇注。

五GB50108-2001 《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 5.2.1 条规定,后浇带应设在受力和变形较
小的部位,间距宜为30〜60m,宽度宜为700〜1 000mm.5.2.2条规定,后浇带可做成平直缝,结构主筋不宜在缝中断开,如必须断开,则主筋搭接长度应大于45 倍主筋直径,并应按设
计要求加设附加钢筋。

5.2.4 条对后浇带的施工规定如下:后浇带应在其两侧混凝土龄期达
到42d 后再施工,但高层建筑的后浇带应在结构顶板浇筑混凝土14d 后进行;后浇带混凝土的养护时间不得少于28d 。

一‘后浇带的合理设置
1 、后浇带的设置遵循的是、“抗放兼备,以放为主”的设计原则。

因为普通混凝土存在开裂问题,后浇带的设置就是把大部分约束应力释放,然后用膨胀混凝土填缝以抗衡残余的应力。

2 、结构设计中由于考虑沉降原因而设计的后浇带,施工中应严格按设计图纸留设。

3、由于施工原因而需要设置后浇带时,应视工程具体情况而定,留设的位置应经设计单位认可。

4、后浇带间距应合理,矩形构筑物后浇带间距一般可设为30〜40m后浇带的宽度应考
虑便于施工操作,并按结构构造要求而定,一般宽度以700〜1000m为宜。

5 、除设计另有要求外,后浇带处的粱板受力钢筋宜尽量断开,钢筋接头按有关规定留设,在补齐混凝土前焊接好。

6 、后浇带的未浇筑混凝土前不能将部分模板、支柱拆除,否则会导致梁板形成悬臂,造成变形。

7 、施工后浇带的位置宜选在结构受力较小的部位,一般在梁、板的反弯点附近(约离支座1/3跨度处),此位置弯矩不大,剪力也不大。

8 、后浇带的断面形式应考虑浇筑混凝土后连接牢固,一般宜避免留直缝。

对于板,可留斜缝,对于粱及基础,可留企口缝,而企口缝又有多种形式,可根据结构断面情况确定。

后浇带是指在现浇整体钢筋混凝土结构中,只在施工期间留存的临时性的带形缝,起到消化沉降收缩变形的作用,根据工程需要,保留一定时间后,再用混凝土浇筑密实成为连续整体的结构。

还可以减
小钢筋混凝土收缩变形的温度应力,
施工后浇带分为后浇沉降带、后浇收缩带和后浇温度带,分别用于解决高层主楼与低层裙房间差异沉降、钢筋混凝土收缩变形相减小温度应力等问题。

这种后浇带一般具有多种变形缝的功能,设计时应考虑以—种功能为主,其他功能为辅。

施工后浇带是整个建筑物,包括基础及L:部结构施工中的预留缝(“缝”很宽,故称为“带”),待主体结构完成,将后浇带混凝土补齐后,这种“缝”即不存在,既在整个结构施工中解决了高层主楼与低居裙房的差异沉降,又达到了不设永久变形缝的目的。

施工缝:因施工组织需要而在各施工单元分区间留设的缝。

施工缝并不是一种真实存在的
“缝”,它只是因后浇注混凝土超过初凝时间,而与先浇注的混凝土之间存在一个结合面,该结合面就称之为施工缝。

因混凝土先后浇注形成的结合面容易出现各种隐患及质量问题,因此,不同的结构工程对施工缝的处理都需要慎之又慎。

沉降缝:上部结构各部分之间,因层数差异较大,或使用荷重相差较大;或因地基压缩性差异较大,总之一句话,可能使地基发生不均匀沉降时,需要设缝将结构分为几部分,使其每一部分的沉降比较均匀,避免在结构中产生额外的应力,该缝即称之为“沉降缝”。

伸缩缝:若建筑物平面尺寸过长,因热胀冷缩的缘故,可能导致在结构中产生过大的温度应力,需在结构一定长度位置设缝将建筑分成几部分,该缝即为温度缝。

对不同的结构体系,伸缩缝间的距离不同,我国现行规范《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对此有专门规定。

可见,除了施工缝,其余两种缝均是真实存在的缝隙。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规定:对有抗震设防要求的建筑物,沉降缝和伸缩缝的宽度都必须满足抗震缝宽度的规定。

所谓抗震缝,是因为建筑物平面不规则,或竖向不规则,而对结构抗震不利,而设缝将结构分为若干部分
概括如下:
施工缝:受到施工工艺的限制,按计划中断施工而形成的接缝,被称为施工缝。

混凝土结构
由于分层浇筑,在本层混凝土与上一层混凝土之间形成的缝隙,就是最常见的施工缝。

所以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缝,而应该是一个面;
沉降缝:为克服结构不均匀沉降而设置的缝,须从基础到上部结构完全分开;伸缩缝:为克服过大的温度应力而设置的缝,基础可不断开;抗震缝:为使建筑物较规则,以期有利于结构抗震而设置的缝,基础可不断开。

在抗震设防区,沉降缝和伸缩缝须满足抗震缝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