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地理《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范文

地理《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范文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范围和形成原因。

2. 使学生掌握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治理措施。

3. 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介绍黄土高原位于中国北方,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北连内蒙古高原,南抵秦岭。

2. 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讲述黄土高原是由于风力沉积作用,将中亚、蒙古高原的黄土颗粒搬运到中国北方,堆积形成了黄土高原。

3. 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介绍黄土高原的地貌分为丘陵、沟壑和高原三种类型,其中沟壑地貌是黄土高原的代表性地貌。

4. 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分析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荒漠化等生态环境问题。

5. 黄土高原的治理措施:讲述黄土高原的治理措施,如退耕还林、水土保持、植被恢复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范围、形成原因、地貌特征、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措施。

难点: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地貌特征、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措施。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黄土高原的地貌、生态环境等图片和视频资料。

2. 采用案例分析法,以实际案例为例,分析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措施。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黄土高原的治理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引发学生对黄土高原的兴趣。

2. 讲解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地貌特征、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措施。

3. 分析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治理措施。

4. 分组讨论: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黄土高原的治理方法。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黄土高原地理位置、范围、形成原因、地貌特征、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措施的掌握程度。

2. 评价学生对黄土高原治理方法的分析、评价能力。

3. 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意识、参与程度。

七、教学拓展:1. 对比黄土高原与其他地貌类型的区别和特点。

2. 探讨黄土高原的治理对我国北方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

人教版地理八下6.3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教案

人教版地理八下6.3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教案

6.3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学习目标】1.运用地形图,说出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2.阅读图文资料,说出黄土高原自然环境特点及对民俗的影响。

3.结合图文资料,分析黄土高原形成的原因。

4.通过实验、材料及小组探究,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后果,概括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及经验。

【教学重难点】重点:1.说出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2.说出黄土高原自然环境特点及对民俗的影响。

难点: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了解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及经验。

【教学方法】读图指导法、活动探究法、讲授法、小组讨论法、实验法。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播放《航拍中国——陕西》黄土高原片段。

教师:黄土高原位于中国的内陆腹地,该地有多厚的黄土就有多深的奥秘。

今天,我们跟随航拍中国摄影团队,一起飞越黄土高原,去探访高原上的窑洞,见识该地深处的别样生活,开启我们的寻根之旅。

新课讲授:(一)高原之魂——中华文明的摇篮1.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观察黄土高原的地形图,描述黄土高原的位置及范围。

学生观察黄土高原的地形图,得出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北连内蒙古高原,南抵秦岭;结合中国的行政区划图得出黄土高原主要包括山西、陕西、宁夏、甘肃等省区大部分。

2.为什么黄土高原能成为文明的发源地?讨论:为什么黄河流域能成为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学生发言,教师总结:黄土疏松肥沃,便于耕种,早在六七千年前,渭河平原一带就已经出现了原始农耕文明;相传在四五千年前,炎黄二帝在这一带开创了华夏文明的先河。

3.黄土高原自然环境特点观察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总结黄土高原的气候类型。

学生观察中国气候类型分布图,得出“气候类型以温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

(二)高原之情——多彩的风土民情1.黄土高原富有地方特色的“黄土风情”讨论:举例说说黄土高原富有特色的生活及民俗,以及这些“黄土风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学生发言,教师补充总结:窑洞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且不易崩塌,黄土高原地区气候干燥、冬冷夏热,且黄土土层深厚,具有直立性,适宜开凿窑洞,作为居所。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一.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为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文并茂的形式,向学生介绍了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地貌特征、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特点,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情感。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七年级下册已经学习了我国地形地貌的基本知识,对地理学科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地貌特征、生态环境等方面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出发,逐步深入探讨黄土高原的相关问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地貌特征、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等方面的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地图、图片,分析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提高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地貌特征、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等方面的知识。

2.难点:黄土高原地貌特征的形成原因,生态环境的治理与保护。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视频、PPT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3.准备好教案,确保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黄土高原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个独特的地形地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提出问题:“你们知道黄土高原是如何形成的吗?”2.呈现(15分钟)利用PPT呈现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地貌特征、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等方面的知识。

在呈现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理解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和地貌特征。

3.操练(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提供一些关于黄土高原的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共21页)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共21页)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模版仅供参考,切勿通篇使用]篇一: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教材是在学生对中国区域地理有了一番了解的基础上的进一步的学习,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我国的跨省区域并能够举例说明某区域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使学生认识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

【学情分析】大部分学生,能够遵守纪律,热爱学习,个个争上进。

但也有不少学生没兴趣,精力不集中,学习方法欠恰当,因而学习成绩不够理想。

希望能通过各种方法改善这种情况。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作出简要评价。

2.了解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3.让学生理解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

4.让学生认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并认识相应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的办法与经验。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

描述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

2.通过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的后果。

进一步培养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及归纳整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内容学习,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

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2.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及成因。

教学难点黄土高原上黄土物质的形成原因。

【教学方法】讲解法、小组合作探究法相结合。

【课型】新授课【教具准备】相关资料和。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自然景观不同。

下面我们看一段视频(播放黄土高原视频)看一看这是哪个地区?引出新课。

板书: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讲授新课]教师播放——黄土高原的位置与范围。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6.3《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1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6.3《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1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6.3《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三节《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这部分内容主要介绍了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地貌特征、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的影响。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保护环境的情怀。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地形、气候等基本地理知识,对于中国的地理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黄土高原的特殊地貌和生态环境可能对学生来说较为陌生,需要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

同时,学生应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从资料中获取信息,进行地理现象的解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地貌特征、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视频等资料,分析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及其成因,提高学生的地理观察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保护环境的情怀,增强学生对地理现象的探究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地貌特征、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的影响。

2.难点:黄土高原地貌特征的形成原因及其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营造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解决问题。

3.案例分析法:以具体的黄土高原地区为例,分析其地貌特征、生态环境及其成因。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以便在课堂上进行展示。

2.准备黄土高原地区的人文景观、生态环境等案例,用于分析。

3.准备课堂提问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黄土高原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一特殊的地理区域。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 2022-2023学年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 2022-2023学年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

《6.3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教材分析:通过前两节的学习学生对中国区域地理和北方地区有了一定的了解,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区域发展、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提升学生爱护环境的意识。

学情分析:大部分学生对地理课程的学习已经有了较好的习惯,但个别学生缺乏兴趣,学习方法不当,希望通过本节课堂有趣的实验活动改善这种情况。

教学三维目标知识目标:1、说出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

2、认识黄土高原的地貌和地表特征,并解释其成因。

3、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和危害。

4、了解黄土高原综合治理的对策和水土保持的措施。

能力目标:1、通过阅读黄土高原景观图说出本区文化习俗及地貌特征。

2、通过阅读地图说明黄土高原的位置,描述黄土高原所跨的省级行政区域,培养读图、分析图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增强学生环境保护意识,水利可持续发展观念。

教学重点1、黄土高原的位置以及分布范围的寻找与确定。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

教学难点1、通过案例分析了解黄土高原形成的原因。

2、黄土高原内部各自然地理要素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

课前:自主预习,知识梳理。

环节名称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1预习预习书本P23~31第六章第三节的知识内容圈画出重点知识内容预习新课完成学霸智慧课堂P97~98上相应的课前预学内容利用速记手册和课本完成练习册的课前预学内容为新课教授做准备课堂:交流展示,合作探究。

评述评书讲解导学课件播放视频《黄土高原》风景,提出问题:1.在视频中你看到了什么景观?2.视频中的景观属于我国哪个地区?3.你对这个地区的了解还有哪些?让我们一起走进黄土高原,详细了解它。

观看视频,回答问题问题:1.在视频中你看到了什么景观?2.视频中的景观属于我国哪个地区?3.你对这个地区的了解还有哪些?带着问题观看黄土高原的视频,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板书:6.3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环节一:文明的摇篮1、黄土高原在哪?——图说位置提供黄土高原在中国的位置图和黄土高原的范围图。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是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的一节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地貌特征、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的影响。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情感。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现象有一定的认识。

但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形成原因以及人类活动对其影响等方面的知识,对学生来说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和学生实地考察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地貌特征、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多媒体资源、实地考察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保护环境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地貌特征、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的影响。

2.难点:黄土高原地貌特征的形成原因,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多媒体资源展示黄土高原的美丽风光和生态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分析法:以实际案例为例,分析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资源:收集黄土高原的图片、视频等资源,制作课件。

2.实地考察:学生进行黄土高原的实地考察,增强学生的实践经验。

3.学习资料:准备相关的学习资料,方便学生课后复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资源展示黄土高原的美丽风光,引导学生关注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

2.呈现(10分钟)通过课件介绍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形成原因、地貌特征等基本知识。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分析人类活动对黄土高原的影响。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第1课时)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第1课时)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第1课时)第一篇:《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第1课时)《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第1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

知道黄土高原上中国文明的摇篮。

能说出当地富有特色的“黄土风情”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运用图文材料分析黄土高原的位置、范围,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

通过分析当地富有特色的“黄土风情”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注重事物间的内在联系。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黄土高原的地域特点,认识到各地的文化都与当地的环境密切相关,培养全局考虑问题的意识和态度。

【教学重点】黄土文化、黄土的成因。

【教学难点】黄土的成因。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讲解法、举例说明、资料分析。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第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播放歌曲:《黄土高坡》提问:视频中所呈现的是什么地区的景观?(黄土高原)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黄土高原,去感受一下黄土的风情与文化。

二、新课学习(一)文明的摇篮说起黄土高原,你会想到什么?厚厚的黄土和千沟万壑的大地景观;古老黄土地所孕育的灿烂的古代文明;革命圣地延安宝塔下的空洞;富有特色的“黄土风情”。

1.位置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北连内蒙古高原(大致以长城为界,)南抵秦岭。

2.范围跨山西、陕西、宁夏、甘肃等省区大部分。

3.黄土文明的发源地(1)为什么黄土高原能成为文明的发源地?奔流着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黄土疏松肥沃,便于耕种。

(2)曾经的辉煌黄土高原曾经林草繁茂,环境宜人。

六七千年前,渭河平原出现了原始农耕文明。

相传,在四五千年前,炎黄二帝在这里开创了华夏文明的先河。

(3)名胜古迹和文化遗存北京中山公园社稷坛:这里是明清帝王祭祀土地、祈祷丰年的场所。

在坛中供奉的“五色土”中,黄土位居中央,体现了黄土与中国古代农业文明发展的密切关系。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

第三节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学习目标1.能读图说出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了解其地理位置的特点和意义。

2.知道黄土高原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举例说明“黄土风情”与黄土高原自然环境的关系。

3.认识塬、梁、岇、川等黄土地貌,了解千沟万壑的地表特征,知道黄土的成因及黄土高原的形成。

4.运用资料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和危害,说明黄土高原植被、土质、降水、地形、河流等自然要素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5.了解黄土高原环境综合治理的对策和水土保持的措施,培养正确人地观念。

教学重点黄土高原自然环境特征和独特的民族风情、黄土高原成因、严重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对策教学难点黄土高原成因、严重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对策教学用具PPT课时安排2课时第1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引入】出示黄土高原图片,吸引学生注意,引入新课。

【揭示目标】1.能读图说出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了解其地理位置的特点和意义。

2.知道黄土高原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举例说明“黄土风情”与黄土高原自然环境的关系。

3.认识塬、梁、岇、川等黄土地貌,了解千沟万壑的地表特征,知道黄土的成因及黄土高原的形成。

【自学导航】认真阅读教材P23-27,你能独立解决下列问题!自学课文,搜集信息,解决下列问题。

(将重点内容在书上画记号)1.位置范围: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北连内蒙古高原(大致以长城为界),南抵秦岭2.地形特征:地表支离破碎,千沟万壑,水土流失严重。

地表形成塬、梁、峁、川等黄土地貌景观3.气候类型:温带季风气候4.主要河流:黄河5.文明摇篮:六七千年前出现原始农耕文明;四五千年前出现华夏文明;革命圣地6.黄土风情:窑洞、信天游……7.黄土成因:【预习反馈】(略)【合作探究】一、了解黄土高原富有地方特色的“黄土风情”,思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P25活动)1.窑洞:黄土特性:直立性,不易崩塌,较干燥,易开挖。

气候特征:属于_____气候,降水集中在___月份,降水较南方__(多或少)2.信天游:(提示:与黄土高原的特征有关)信天游的传唱之境,是一片广漠无限的黄色高原,这高原千沟万壑,连绵起伏,苍茫、恢宏而又深藏着凄然、悲壮;清峻、刚毅而又饱含着沉郁、顿挫。

人教八下《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黄土高原》教学设计(表格式)

人教八下《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 ——黄土高原》教学设计(表格式)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一、文明的摇篮多媒体展示系列黄土高原文明的图片。

讲解:黄土高原这片古老黄土地所孕育的灿烂的古代文明;会向往革命圣地延安宝塔山下的窑洞;当然也会提到白羊肚头巾、信天游等富有特色的“黄土风情”。

教师:黄河流经黄土高原,为黄河流域的发展带来了哪些有利条件?学生讨论回答:(1)人类文明发祥地之一,原始农耕文明/炎黄二帝(华夏文明)。

(2)黄土疏松肥沃,便于耕种。

(3)大量名胜古迹和文化遗存。

(4)富有特色的地域文化教师:黄土高原的先辈们依赖黄土高原,创造了世界上罕见的源远流长的文化。

曾经的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等古代文明都起源于这里。

这里是文明的摇篮。

多媒体展示黄土高原人们在吃、穿、住等图片。

教师:黄土高原地区的人民吃、穿、住有什么特点?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什么关系?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引导总结.白羊肚头巾,冬春可保暖,夏季防晒,另高原风大,还可以擦拭脸上的沙尘和汗水。

窑洞是黄土高原特有的传统民居。

黄土具有直立性,不易崩塌,而且又比较干燥,容易开挖,适宜开凿窑洞,作为居所。

让学生体会华夏文明的悠久历史,培养民族自豪感三、自然环境特点:1、在黄土高原这片黄土地上,奔流着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黄土高原还有着黄河众多的支流:渭河、洛河、汾河2、气候类型以温带季风气候为主,向温带大陆性气候过渡,降水偏少,集中在夏季,多暴雨;大部分地区属于暖温带和半湿润地区,整体气候偏干旱。

承转:黄土高原总面积达60多万平方公里,从而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地表沟壑纵横,支离破碎。

黄土高原的黄土厚度一般超过100米。

这么厚的黄土到底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别的地方没有?3、风吹来的黄土教师播放视频“黄土高原的成因”,引导学生看教材阅读资料,寻找答案。

教师讲解:关于黄土高原上那么多的黄土是从哪里来的呢?科学家曾经提出过很多假说:有“风成说”“水成说”“风水雨相说”。

其中,“风成说”得到广泛的支持,即认为黄土物质是从中亚、蒙古等地的荒漠、戈壁吹过来的。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第一章:黄土高原概述教学目标:1. 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范围和特点。

2. 掌握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和演变过程。

3. 了解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状况及其保护意义。

教学内容:1. 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位于中国北方,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北连内蒙古高原,南抵秦岭。

2. 黄土高原的特点:地势起伏,沟壑纵横,植被稀少,土壤贫瘠。

3. 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风力沉积作用,水力侵蚀作用,地壳运动等。

4. 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状况: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生物多样性减少。

5. 黄土高原的保护意义:提高生态环境质量,保障水资源安全,促进可持续发展。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3. 讲解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和演变过程。

4. 分析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状况及其保护意义。

5. 开展实践活动,如调查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流失情况,提出防治措施。

第二章: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教学目标:1. 了解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2. 掌握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和危害。

3. 了解黄土高原生态建设的现状和成效。

教学内容:1. 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脆弱性: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2.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地表破碎,植被覆盖率低,土壤抗侵蚀能力弱。

3.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土地资源退化,生态环境恶化,农业生产下降。

4. 黄土高原生态建设的现状:退耕还林还草,水土保持,产业结构调整。

5. 黄土高原生态建设的成效:生态环境逐渐恢复,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讨论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2. 讲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和危害。

3. 分析黄土高原生态建设的现状和成效。

4.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黄土高原生态建设的成果。

第三章:黄土高原的自然资源教学目标:1. 了解黄土高原的自然资源种类和分布。

2. 掌握黄土高原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3. 了解黄土高原自然资源的保护措施。

地理《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范文

地理《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范文

一、教案基本信息地理《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范文课时安排:2课时年级学科:八年级地理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范围和形成原因。

2. 使学生掌握黄土高原的地表特征、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治理措施。

3.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范围、形成原因、地表特征、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措施。

教学难点: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措施。

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展示黄土高原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个独特的地理区域。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范围和形成原因。

3. 课堂讲解:讲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范围、形成原因,引导学生理解黄土高原的形成过程。

4. 案例分析:分析黄土高原的地表特征,如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等,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特点。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思考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关注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治理措施。

3. 课堂讲解:讲解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问题,如水土流失、沙漠化等,并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黄土高原治理措施的可行性和效果,分享各自的观点。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黄土高原治理的重要性。

三、课后作业1. 根据教材,总结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范围、形成原因、地表特征、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措施。

2. 结合生活实际,思考黄土高原治理对我国生态环境的意义,并提出自己的建议。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讲解:评价学生对黄土高原地理位置、范围、形成原因、地表特征、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措施的理解程度。

2. 案例分析:评价学生对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问题的分析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观点的合理性。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和形成原因,认识黄土高原的重要性。

2.技能目标: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的使用,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关注和保护黄土高原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和形成原因。

2.难点:生动形象地向学生介绍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

三、教学准备1.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等。

2.多媒体资源:图片、视频等,包括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以及形成原因的资料。

3.活动准备:学生小组活动的座位排列。

四、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教师提问:“你们知道黄土高原是什么地方吗?它有什么特点?”通过学生回答,引入本课的主题。

2.学习(30分钟)(1)学生观看黄土高原地理位置的图片或视频,并请其中一名学生进行描述。

(2)展示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图片或视频,让学生观察并互相讨论。

(3)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以及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地貌。

3.拓展(20分钟)(1)揭示黄土高原形成的原因,教师讲解黄土堆积的过程和原理。

(2)通过图片或视频的展示,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对农业和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4.小组活动(20分钟)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种方式(海报、PPT等),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和形成原因进行详细的展示。

5.总结(10分钟)学生代表小组进行展示,并进行互动讨论。

教师总结学生们的观点,强调黄土高原的重要性和保护意义,鼓励学生关注和保护环境。

五、教学反思通过多媒体的使用,本节课能够生动直观地向学生展示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地貌特征和形成原因。

通过小组活动,增强了学生的合作和表达能力。

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多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黄土高原的保护工作。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严重的水土流失)》 教案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严重的水土流失)》 教案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严重的水土流失)》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范围和特点。

2. 让学生掌握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3.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提高学生保护土地资源的自觉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范围、特点;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2. 教学难点:水土流失的成因及治理方法。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黄土高原的地理、生态环境资料。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水土流失的实例。

3. 采用小组讨论法,探讨水土流失的防治措施。

四、教学准备1. 多媒体教学设备。

2. 黄土高原相关资料及案例。

3. 小组讨论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范围和特点。

2. 讲授新课:(1)讲解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及地理特点。

(2)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如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3)阐述水土流失对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危害。

3. 案例分析:展示水土流失的实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其危害。

4. 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水土流失的防治措施,并提出自己的建议。

5. 总结课程:总结黄土高原的特点、水土流失的原因和危害,强调环保意识。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黄土高原地理位置、范围、特点的掌握程度。

2. 评价学生对水土流失原因、危害的理解程度。

3. 评价学生对水土流失防治措施的认识和实际操作能力。

七、教学拓展1. 邀请当地环保部门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深入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实际情况及防治成果。

2.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了解水土流失现象。

八、教学反思1. 教师在课后要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总结教学方法的优缺点。

2.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九、教学内容补充1. 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变迁:让学生了解黄土高原从古至今的生态环境变化,以加深对水土流失问题的认识。

人教版八下地理6.3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下地理6.3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

《黄土高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与范围,识别本地区主要的地形类型;知道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和人为原因,探讨解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和干旱的主要措施;了解黄土高原丰富的能源资源、主要的煤矿。

2.过程与方法运用地图简要说明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描述、辨别黄土高原的地形特征;结合资料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并通过小组协作探究解决措施;通过数据材料等了解该地区丰富的能源在我国经济建设中的地位。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对“水土流失的成因和解决措施”的分析,培养可持续发展的观念;通过“了解丰富的能源在我国经济建设中的地位”,培养合理开发和节约利用能源的观念。

【教学重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和治理措施。

【教学难点】黄土高原典型的三种景观:塬、墚、峁。

【教学方法】情景设计法、读图分析法、资料归纳法【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播放《平凡的世界》的小段宣传片)前一段时间路遥的作品《平凡的世界》被拍成电视剧,很火,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看。

这部作品的背景是我国的陕西榆林,即黄土高原地区(展示电视剧中的背景图片)。

那黄土高原究竟在什么地方呢?我们首先来看看它的地理位置。

二、新课学习(一)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思考:地理位置可以用什么来描述?1.经纬度位置观察中国地图,辨认黄土高原在全国的位置。

读教材89页图B黄土高原地形图,找出其大致经纬度范围。

2.相对位置读教材89页图B黄土高原地形图,圈出黄土高原四周的地形区,据此描述黄土高原在地形方面的相对位置;(二)黄土高原的形成原因(展示电视剧中的黄土高原背景图和梅县的景观图)大家看这两幅图,有什么明显的差异?(黄土多)好,那这里的黄土是这个地区本身就有的还是从哪里来的呢?阅读书本91页的阅读卡片,回答黄土高原是怎样形成的。

(“风成说”)(三)黄土高原的地形特征《平凡的世界》这部剧给我们的感受是很震撼的,这不仅仅是指心灵上的,也有视觉上的。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案第一章:黄土高原的地理概况1.1 黄土高原的位置与范围了解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位于中国的中部,东起太行山脉,西至乌鞘岭,北起长城,南抵秦岭。

掌握黄土高原的总面积,约为50万平方公里。

1.2 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认识黄土高原的主要地貌类型,如黄土丘陵、黄土塬、黄土茆等。

理解黄土高原的地貌形成原因,包括风力堆积、水力侵蚀等自然因素。

第二章:黄土的成因与特性2.1 黄土的成因学习黄土的来源,了解黄土主要由风力从中亚、蒙古高原等地搬运而来。

掌握黄土的风化过程,以及它在搬运和堆积过程中的变化。

2.2 黄土的特性描述黄土的主要物理和化学特性,如颗粒细小、质地疏松、含有丰富的矿物质等。

分析黄土的工程性质,如强度低、抗冲性差、易侵蚀等。

第三章: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3.1 黄土高原的植被了解黄土高原的植被类型,如草原、灌木丛、落叶阔叶林等。

认识植被在黄土高原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如保持水土、减缓侵蚀等。

3.2 黄土高原的水资源学习黄土高原的水文地质特征,了解地下水和地表水资源的分布。

掌握水资源在黄土高原生态环境中的重要性,以及水资源短缺对当地农业和居民生活的影响。

第四章:黄土高原的开发与治理4.1 黄土高原的农业生产了解黄土高原的农业生产方式,如旱地农业、梯田农业等。

分析农业生产对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影响,如土地退化、水土流失等。

4.2 黄土高原的治理措施学习黄土高原治理的主要措施,如退耕还林、植树造林、草地建设等。

理解治理措施在改善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提高土地生产力方面的作用。

第五章:黄土高原的文化与旅游5.1 黄土高原的民俗文化了解黄土高原的民俗文化特点,如民居建筑、饮食习惯、民间艺术等。

分析民俗文化在黄土高原地区的重要地位,以及其在旅游开发中的潜力。

5.2 黄土高原的旅游资源认识黄土高原的旅游资源,如壶口瀑布、华山、延安等。

探讨旅游资源在黄土高原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以及旅游开发对当地生态环境和文化保护的影响。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推荐教学设计(第1课时)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推荐教学设计(第1课时)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核心素养】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区域篇的内容,是在学生对中国区域地理有了一番了解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学习,主要是对地理知识的综合学习与运用。

黄土高原的生态问题作为一个专题来研究,以黄土高原为例,来引导认识我国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本教材主要从文明的摇篮、风吹来的黄土、严重的水土流失及水保保持四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介绍和分析。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我国的跨省区域并能距离说明某区域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使学生认识区域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

【学情分析】基于上述对教材的分析,本节教学的难点在于学生生活在平原地区,缺少对黄土高原地形特征的感性认识,通过前面区域地理的学习,学生对分析区域地理的方法和思维有一定的了解,具备初步地图分析归纳的能力。

但黄土高原远离学生生活,学生无实际生活经验,学习起来需要一定的想象思维。

另外,现阶段学生对事物间的联系认识还不到位,因此,教师要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和人文原因进行重点讲解,渗透正确的人地观教育,使学生认识区域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地观念。

【课程标准】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某区域的地理位置。

2.运用地图简要评价某区域的地理位置。

3..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教学目标】1.运用地形图说出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所跨省级行政区,并对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做出简要评价。

2.通过阅读图文资料,了解黄土高原地形地貌及气候对民俗的影响。

知道其历史发展和产生的富有特色的“黄土风情”。

3.结合图文资料,通过小组探究,知道黄土高原形成原因以及黄土高原地貌景观的形成。

【教学重难点】运用地形图说出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掌握黄土高原形成原因。

【教学方法】讨论法、读图分析法、启发引导法、资料分析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播放视频,通过视频,让学生一起走进黄土高原,感受一下黄土高原的风情与文化。

教学设计9: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教学设计9: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

第三节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目标】1.阅读图片或查找资料,了解黄土高原悠久的文明史和“黄土风情”。

2.读黄土高原地形图,掌握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范围。

3.欣赏图片,了解黄土高原地形、地貌特征及其内部存在的关系。

4.了解黄土高原的形成过程,并能用证据解释。

5.理解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形地貌特征。

6.认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并认识相应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的办法与经验。

【教学重难点】重点:1.读地形图描述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包括的省份。

2.探究、总结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和治理措施。

难点:解释黄土高原的成因。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展示一组反映黄土高原风情的图片)以下景观图片反映了哪个地区人们的学生活面貌?(1)(2)(3)(4)学生:黄土高原。

教师: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学生1:我知道肉夹馍是陕西省的名吃,陕西大部分就位于黄土高原上。

学生2:图2窑洞是黄土高原地区的代表建筑。

学生3:图4反映的是黄土高原的地貌。

教师:第三幅图呢?学生:好像是安塞腰鼓。

教师:非常正确。

安塞腰鼓在陕西北部的安塞县非常有名,表演可由几人或上千人一同进行,磅礴的气势,精湛的表现力令人陶醉,被称为“天下第一鼓”。

1996年,安塞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腰鼓之乡”。

2006年5月20日,安塞腰鼓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并且《安塞腰鼓》已经入选语文课本。

黄土高原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有着独特的“黄土风情”,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那苍凉的黄土,感受那古老的黄土文化。

二、推进新课教师:一般来说,要想了解一个区域,先从哪儿开始呢?学生:地理位置。

教师:很好。

那我们就先来学习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

(多媒体出示黄土高原地形图)请同学们读图及课本P24的课文,完成下面的题目,重要知识点在图上做好标记。

然后请同学到黑板前面指图描述。

1.描述黄土高原的地理位置,并在图上做好标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境保护与资源开发的办法和经验。 【过程与方法】 1.重在培养认识一个区域的地理位置特点、学会描述主要文化特点。 2.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以课堂活动与多媒体辅助教学形式激活课堂氛围,激发学
习积极性。 3.重在培养认识一个区域的环境问题,学会根据问题找到解决措施。 4.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进一步训练读图分析以及归纳整理的能力,认识到该区域
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各种资料了解黄土高原是我国文明的摇篮以及富有特色的高原文化。 2.运用地图描述黄土高原的位置、所跨的省级行政区。 3.根据地图和资料了解黄土高原的地形地貌并了解其成因。 4.读图分析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并讨论由此导致的严重后果。 5.通过资料,分析黄土高原自然灾害频繁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并了解相应的环
的中心事物 ── “黄土”对其造成的一系列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欣赏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复杂关系。 2.培养正确的人地观念,认识到区域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 ■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黄土高原的位置和范围。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 3.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的措施。
《世界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教学设计
■课标要求 1.运用地图简要评价某区域的地理位置。 2.举例说明自然环境对我国具有地方特色的服饰、饮食、民居等的影响。 3.在地形图上识别某区域的主要地形类型,并描述区域的地形特征。 4.举例说明区域内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5.根据资料,分析某区域内存在的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了解区域环境保护与资源
【教学难点】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和水土保持措施。
■ 教学策略 分析归纳法、讨论探究法、模拟实验法、生活感悟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搜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