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宗岳《太极拳论》全文注解阐释
王宗岳《太极拳论》全文解释
王宗岳《太极拳论》全文解释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
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
不偏不倚,忽隐忽现。
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
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
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乎壮欺弱,慢让快耳。
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皆是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
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
立如平/秤准,活似车轮。
偏沉则随,双重则滞。
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
欲避此病,须知阴阳。
粘即是走,走即是粘。
阴不离阳,阳不离阴。
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
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
【原文】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
【解释】此句为太极拳命名的由来。
“太极”一词,最早见于《易经·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唐·孔颖达(574-648)注:“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太初,太乙也。
”两仪,即天地,天地即阴阳。
所以,说太极是“阴阳之母”。
这里包含了古代朴素的辩证法,也即“天下万物皆可分阴分阳”之义存焉!但“无极而生”句,显然与《老子》“有生于无”的命题是一致的,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的宇宙生成观。
但古人以“太极”作为拳艺套路的命名,着重点就在于把阴阳对立统一的辩证法,具体地应用到拳术领域中,同时也运用“取象于天”的一些形象譬喻,来为武术教学服务,如此而已。
至于《太极拳论》开篇这一句话的来源,当是根据宋代理学家周敦颐(1017-1073)在《太极图说》中所说的“阴阳--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无极而太极”等语。
王宗岳:《太极拳论》及释义
向对手进击,应以连续性攻击为最好,不给对手还手和喘息的机 会;而退守时,决不恋战,退得越快越好,不留给对手连续攻击的可能。进击程度的把握,应 依据机势变化而定,如不利于我继续进击时,哪怕多加一只羽毛的长度都将为过。而退守之快 就连苍蝇瞬息着落的机会都不应有。我的着势和意图是隐蔽的,对手无法知道,而对手的情况 我却了如指掌。凡在对抗中常胜不败者,大都是应用了这些计谋和手段。
译文
太极,是由无极衍生的,是阴阳的本源。运动时,阴阳二者相互作用,相互转换,彼此消长, 姿态分明。静默时,阴阳二者相互制约,取向平衡。动作不可过份,也不可不足,应顺随阴阳 变化的规律而运动。对手以强力攻击时,我不以强力相抗,而以柔韧的劲力顺势引入化解,这 种方法叫作走。我以顺随对手来力的方式贴靠住对方,使其来力落空,这种方法叫作粘。对手 动作快来,我就快速接应;对手动作慢来,我就顺应缓慢而相随。对抗机势虽然瞬息万变,其 着势也多种多样,但应对的理法是一致的,不变的。劲力的规律蕴藏在着势之中,只有熟练地 掌握每一着势,才能逐渐领悟到劲力的规律。并在此基础之上,进而达到应运自如出神入化的 至高境界。如不经历长期的刻苦练习而达到着势纯熟的程度,是不能通然开窍而明白这里面的 道理的。
王宗岳:《太极拳论》及释义
《太极拳论》王宗岳
原文
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 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应一贯。由着熟而渐 悟懂劲,由懂劲而阶级神明。然非用力日久,不能豁然贯通焉。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 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 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斯技 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 之能,非关学力所有为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 秤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 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 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 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洪均生:王宗岳太极拳论浅释
洪均生:王宗岳太极拳论浅释原文: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
凡事物,全是从无到有,从静到动,在气则为阴阳,在形则为动静。
原文: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阳生动,动则现形而分,阴原静,静则气欲,而形意合。
但就圆圈公转讲,它的旋转是有一定规律的,不会过也不会不及,就自转讲,是螺旋形的,(),虽然是曲的,而逐渐向前伸展。
原文: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
刚是直的,柔是圆的,相互能转化,转化之时,自然就我顺人背,特别因为有螺旋劲,可以粘住而不丢不顶。
原文: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这是讲动作的时间,但也应该注意到方向,时间方向双方恰恰相同,就是平衡。
我的时间过早过晚,或方向偏大偏小,全部影响重心的平衡。
原文: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
形体的变化很多,应对理只有一个,就是“松圆”“无过不及”“不偏”。
原文: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练拳必须先明白“着法”,就是“掤捋挤按採挒肘靠”和“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的道理、运动规律和用法。
不明白什么是“着法”,()练的熟也是白练。
所以古人说“练拳时无人似有人”,就是要来认识“着法和用处”,一举一动,全像有人在旁边一样。
这样练熟了,才能懂劲。
什么叫懂劲呢?就是懂的每一动作劲是从身上何处开始,何处运行,为什么这样运动,能起什么作用,只要懂得自己的劲了,自然可懂的对方的劲。
从懂的拳法原有式子的劲,推磨到交手时时间方向变化的劲,就是“阶及神明”了。
想做到这一阶段,不但自己要用功,并且要和友人多推手研究,得到实际经验。
理论不够,实践会发生错误,但没有功夫,理论还等于教条,所以说“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所以用功还是重要的。
以上是讲用功的程序。
原文:虚领顶劲,气沈丹田。
不偏不倚,忽隐忽现。
顶劲是说头顶上的劲,因为在上边,所以得虚领起来,丹田是下盘的劲,所以说气要沉下,“不偏不倚,忽隐忽现” 是说的中盘腰劲,“不偏不倚”是要求重心稳定,“忽隐忽现”是说运动时,必须左右旋转,旋转时,则一方隐一方现,变化多端。
摘录太极拳论及注解
摘录太极拳论及注解太极拳论王宗岳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
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然非用力日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
不偏不倚,忽隐忽现。
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
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
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乎壮欺弱,慢让快耳。
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
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御众之形,快何能为。
立如秤准,活如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
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而。
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
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
学者不可不详辨焉。
是为论。
注解:《太极拳论》以太极两仪立说;解释"十三势"以八卦、五行立说;《阴符枪谱》以阴符立说。
阴指暗,符指合,故阴符意为"静处为阴动则符",正如阴符枪法的原则"静如处女,动如脱兔王宗岳少年时读过经史,也读过《内经》、《道德经》及兵法等书,兼通击刺之术(击剑、刺枪),枪法最精。
《太极拳论》实际上是概括性很强的总结推手经验的论文,它所依据的理论是我国古代哲学朴素的阴阳学说,"一阴一阳之谓道",以此作为太极拳的基本理论,就使太极拳在广泛流传中不致练成刚拳、硬拳,也不致练成柔拳、软拳,而是大家公认的有柔有刚、刚柔相济。
这应该说是《太极拳论》的主要贡献。
(一)、"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所谓太极,古人"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太初、太一也"(《易系辞》)。
《太极拳论》释译
《太极拳论》释译太极拳作为中华武术的显学,以其特有的属性和特点成为中国文化对外交流中的一个亮点。
然而,王宗岳《太极拳论》作为太极拳历史上一个至关重要的节点,其相关疑问一直悬而未决,对太极拳的发展产生了诸多不利影响。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太极拳论》释译。
欢迎阅读!《太极拳论》释译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
太极的定义是没有争议的。
王宗岳在此将太极的定义为二个方面,一是太极之源,二是太极之核心。
太极生于无极。
无极为混沌之际。
混沌之久而生太极。
自混沌而生的太极其核心是阴阳。
阴阳理论告诉我们,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一体。
阴极生阳,阳极生阴,阴阳互转。
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
习拳练架应该明白,走阳不如走阴,宁可走阴而不走阳。
走阳则刚,刚则被制。
走阴则柔,柔而不能软,软而懈,懈则又被制。
初练太极拳者,通常表现为刚,硬,紧张。
渐渐地柔生于刚,即由刚渐渐转换出柔。
一阴九阳根头棍,二阴八阳是散手。
三阴七阳犹觉硬,四阴六阳类好手。
惟有五阴并五阳,阴阳不偏称妙手。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动与静是太极的关键。
也完全从属于太极阴阳理论。
动为阳,静为阴。
动静关系,不但讲明了练拳如何练,更表述了在推手运动中的如何提高技艺。
练拳时,一动则周身无有不动,一静百骸皆静。
动时,将身体每个关节向四面八方分散出去,节节散开,散到体外,而且各自方向要有深远的意与气延伸。
动极生静,一静意与气收回到丹田。
沉劲生此时,到涌泉,并散于大地。
表现为脚上生根。
周而复始,循环往复,行架行云流水,合而分,分而合,分分合合。
意气深远。
从技击意义上讲,分则化,引进落空,合即出,一触即发。
当对方进攻时,自己要做到后发先至,积极行动,将对方之来劲分散开,引向四面八方。
得机得势时,意收回,一触即合,发人丈外。
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本应该表述为无过无不及。
它是老子的中庸思想的体现。
人们通常会表达诸如“有过之而不及”,在练架上表现为僵硬,“有过之而过及”,在推手上表现为顶,而“无过而及”显得鞭长莫及的样子,在推手上表现为丢。
王宗岳太极拳论原文注解
古拳谱】王宗岳太极拳论原文注解修炼太极拳者,多熟知《王宗岳太极拳论》,在太极门中开宗立派者,更是引用拳论之语,为其宗派技法之理论基础。
王宗岳相传为明朝万历年间人,更有民间传说他的太极功夫为张三丰亲传。
但据河南省博爱县地名办公室魏美智先生考证,《王宗岳太极拳论》实为其师李鹤林于乾隆五十二年(公元1787 年)二月二日在唐村讲武堂所作的一篇训论。
由于李家有“未成功器,勿名师门”之严训,王宗岳先生没有注明老师李鹤林的姓名。
太极拳是否张三丰所创,张三丰所创之太极拳架式、套路是什么样式,今天已无法考实,而《王宗岳太极拳论》与其他有关著述,则白纸黑字留传至今,成为毋庸置疑的经典,因此,王宗岳(或其师李鹤林)实是可考的太极拳的创始人,以后各派各式,具出诸门下,万变不离其宗,也要用拳论之语,来考量其是否正宗。
犹如道教,尊原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上三清”为最高神,实际的创始人可以说是春秋时的老聃。
一部《老子》,是文本意义上的道教的原始经典,《太极拳论》亦复如是。
但以我四十多年学研太极推手的体会,这三百六十三字(不计标点符号)的太极拳论,语辞通俗,意义深奥,真正登堂入室者恐千万人中无一二。
现在的环境,修习太极拳者比之五六十年前已大大减少,学太极拳也为了养生锻炼,学太极推手不过是提高学拳兴趣的辅助手段,太极推手比赛规则也离此项技击运动的特点(也是其优越性)远矣,一般来说,参加这项运动的基础人群少了,提高就更困难了,太极拳论所说:“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并非杞人之忧。
但从另一方面说,随着中华传统文化日益被公众重视,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太极拳中文化积淀非常深厚,从太极拳术比较直感的角度,也有利于形象地领会中华文化的真谛,或者也是太极拳精义重新显发于世,或至少能于后世传承不绝的大好时机。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故此不揣浅陋,作此夹注心解,以期抛砖引玉。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太极功夫更要面授机宜,亲身体验,勤加修炼,但有正确的理论引导,或可以少走歪路,也不至于买犊还珠。
王宗岳太极拳论原文注解
王宗岳太极拳论原文注解王宗岳太极拳论原文注解:夫太极者,无为而有为。
无为者,谓无柔无刚,无人无我,无进无退,无顷刻之差。
有为者,谓分阴阳而定四时,举动万物而成化。
无为而有为,则为太极拳的基本原则。
它不是通过使用力量和硬度来进行,而是通过运用柔软和无力的技巧。
故其形虽动,而意必静;先天地立,而后四时发;动静之机不可得而论。
因为太极拳的动作虽然看似活动,但实际上内心必须保持静谧。
先天地立,指的是身体的基本姿势必须稳定;而后四时发,是指身体动作要根据四时的变化发生相应的变化。
动静之机不可得而论,指的是太极拳的运动机理无法准确而具体地界定。
1所谓静者,非寂然也,动之极也。
虚灵顶劲,藏胸拔背,松腰盘胫,此乃静之应。
太极拳的静,并不意味着完全静止,而是指动作运用的极致。
身体顶起、顶劲,表示头顶像吊灯一样悬挂,脖子和颈椎放松;藏胸、拔背,指胸部塌陷,背部挺直;松腰盘胫,指腰部放松,并保持膝关节处于微曲状态。
动者,非烦然也,静之基而后起。
先起而后动,先起而后闪。
太极拳的动,并非是忙乱杂乱的,它是以静为基础展开的。
先起而后动,指的是先有内力、先有意念,然后才会有动作;先起而后闪,指先有起身的变化,然后才会有出拳的快速。
起则快,动则连,连则快,快则准。
起的动作要迅速,动作之间要连贯,连贯才能快,快才能准确。
2准则不容先后,快则不容疾徐,疾徐则不容松紧。
准确的动作不需要有先后之分,快速的动作不可有慌乱和拖延,而慌乱和拖延会影响身体的松紧度。
松则胜刚招,静则胜忙功。
太极拳强调松而胜过刚硬的用力方法,静而胜过忙乱的劳力。
故曰:“神乎奇哉!”谓神秘而奇特啊!以上为王宗岳太极拳论的原文注解,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3。
王宗岳太极拳论逐句解释
王宗岳太极拳论逐句解释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武术中的一种,被誉为“内家拳”的代表之一。
其中,王宗岳太极拳论是太极拳理论的重要篇章之一。
本文将对王宗岳太极拳论进行逐句解释,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太极拳的精髓。
1. “人有八门五步,八门者,两手两肘两肩两膝也,五步者,进退顾盼定矣。
”这句话强调了太极拳的基本要素,即八门和五步。
八门指的是人体的八个关节,包括两手、两肘、两肩和两膝。
这些关节在太极拳的动作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五步则指的是太极拳的基本步法,包括进步、退步、顾步、盼步和定步。
通过掌握这些基本要素,太极拳练习者可以更好地运用身体的力量和灵活性。
2. “以心行气,以气驭身,以身应手,以手随心。
”这句话强调了太极拳的内在修炼和外在表现。
太极拳注重心、气、身、手之间的协调与统一。
心指的是意念和意识,行气则是通过调节呼吸和内气的流动来达到身体的平衡和调和。
气驭身表示通过调节气的运行来控制身体的动作和力量。
身应手强调了身体的灵活性和适应性,手随心则强调了动作的自然和流畅。
3. “先后相随,动静相应,刚柔相济,阴阳相互。
”这句话强调了太极拳的动作特点和原则。
先后相随表示动作的连贯和流畅,动作之间没有间隙。
动静相应表示动作的变化和节奏与身体的动静相应。
刚柔相济表示太极拳的动作既有刚劲有力的一面,也有柔和灵活的一面。
阴阳相互则强调了太极拳的阴阳哲学,即动作中的阴阳转化和平衡。
4. “虚灵顶劲,松沉腰胯,分清虚实,神气贯通。
”这句话强调了太极拳的身体要领和内在状态。
虚灵顶劲表示头顶要放松,保持头颈部的竖直。
松沉腰胯表示腰部和胯部要放松下沉,以保持身体的稳定和灵活性。
分清虚实表示要区分动作中的虚实变化,以达到技击的效果。
神气贯通则表示要通过修炼和调节气的运行,使身体和精神达到统一和协调。
5. “意守丹田,气沉丹田,神聚丹田,气沉丹田。
”这句话强调了太极拳练习中的重要部位——丹田。
丹田位于腹部的下方,是太极拳练习中的重要能量中心。
王宗岳太极拳论白话解
王宗岳太极拳论白话解
王宗岳是太极拳的创始人之一,他的《太极拳论》是太极拳理论的重要文献。
以下是对《太极拳论》的白话解释:
1. 无极而太极:这是太极拳的基本原理,"无极"是指宇宙的原始状态,"太极"是指阴阳两极的平衡状态。
太极拳就是通过练习,达到身心的阴阳平衡。
2.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这是太极拳的运动原则,动起来就会分开,静止下来就会合拢。
这是指太极拳的动作要连贯流畅,动静结合。
3. 阳不离阴,阴不离阳:这是太极拳的阴阳理论,阳和阴是相互依存的,不能孤立存在。
这是指太极拳的动作要有阴阳之分,但又不能过于偏重一方。
4. 刚柔相济:这是太极拳的力量原则,刚和柔要相互配合,不能偏废。
这是指太极拳的动作要有力度,但又要柔和流畅。
5. 无过不及:这是太极拳的度的原则,不能过度也不能不足。
这是指太极拳的动作要恰到好处,不能过猛或过轻。
6.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这是太极拳的运动原则,动中要有静,静中要有动。
这是指太极拳的动作要动静结合,不能只有动或只有静。
7. 以意导气,气领形随:这是太极拳的呼吸原则,用意念引导气息,气息带动身体动作。
这是指太极拳的动作要有内在的力量支持,不能只是外在的表现。
王宗岳《太极拳论》完整版附全文注解阐释(建议收藏)
王宗岳《太极拳论》完整版附全文注解阐释(建议收藏)太极拳名称始见于清乾隆年间武禹襄太极拳谱第一篇之太极拳论,武称作者是王宗岳。
王宗岳生平不可考,他的长拳只有八卦五行十三势。
王宗岳《太极拳论》①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②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③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
④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然非用力日久,不能豁然贯通焉!⑤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
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
⑥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
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
⑦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
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⑧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⑨立如平准,活似车轮。
偏沉则随,双重则滞。
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⑩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
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王宗岳《太极拳论》【阐释】先贤王宗岳以“太极”立论,阐述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理、法、术功,形、意、体、用,及修炼方法、准则、规矩、规律和攻防功夫艺境升华等诸多方面的内容。
其所论述的传统拳学之宗旨适用于传统拳术各门派、各拳种,不独为太极拳门派的专著。
太极,乃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经典《易经》天人合一学说中的一个哲学命题。
虽然王宗岳先生以“太极”立名,但如深刻分析其所论的全部内容,则囊括了《易经》天人合一学说中“无极、太极、两仪、三才、四象、五行、六合、七星、八卦、九宫、十精”的全部内容。
故欲精通王宗岳《太极拳论》中之深刻内涵及其意义,必须精心研习《易经》,才是方便之门径。
王宗岳《太极拳论》详解(完整版)
王宗岳《太极拳论》详解(完整版)太极拳论王宗岳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
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
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
仰之则弥高,俯之则愈深。
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
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
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
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
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平准,活似车轮。
偏沉则随,双重则滞。
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
欲避此病,须知阴阳。
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
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在太极拳界的地位相当于《大学》之于儒家,《道德经》之于道家。
太极拳界有这样一个说法,无论拳架的外形有多么大的差异,无论推手的风格有多么大的不同,在理论上都必定尊崇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否则就不能称之为太极拳。
对于我们每一位太极学子来说,这篇短文是必须透彻理解和踏实践行的,是我们太极修炼的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
《太极拳论》这篇文章,面世不到两百年,相传是武式太极拳的创始人武禹襄在河南舞阳县一家盐店偶然得到的,是当时仅有的一篇关于太极拳的理论文章,上面有一句话是“明山右王宗岳太极拳论”,意指作者是明朝山西的王宗岳,其它的细节就没有了,王宗岳其人的生卒年及生平事迹我们现在说不清楚,目前学术界有很多的考据和争论,众说纷纭,其间关联到太极拳的起源、传承等大问题。
但这不是我们这里要考虑的重点。
王宗岳《太极拳经》完全注释打印版
[原文[注释] 太极:太极本为宇宙天地万物的本源。
此处指太极拳而言。
无极:宇宙天地万物诞生前的虚空、静寂、混沌状态。
此处指太极拳演练前准备阶段时的状态。
此时中心泰然,抱元守一,无念无欲无求,无持着的虚空状,谓之无极。
无极动而生阴阳,阴阳蒙发而生:本源,保持[[[[阴阳胜衰失衡,就不能合。
运劲过则生顶抗,不及则有丢、偏。
要作到不即不离,就应当随之而曲,就之而伸。
随机应变,不要一成不变,不要固执己意。
初学太极拳的人容易犯“过”的错误,稍懂劲后则常失之“不及”,学者不可不慎查也。
[原文[注释] 人:指敌方。
刚:刚猛有力。
柔:柔顺,不抗劲。
走:化敌来力。
柔以承之,变化敌力方向,不为所制,叫走。
顺:得机,得势,自由便利。
背:不得机势,行动不自由便利。
粘:取制敌人之力。
当敌手用刚猛暴烈的力时,我只有顺应其势,如以胶着物,物我合一,应势取胜。
此之谓粘。
[原文[注释]这一段讲的是在与敌交手时,自己动手的急缓速度应随对手的变化而变化。
敌手运[[阶阶高升的过程,没有数十年的纯功是难以达到的。
[原文[注释] 顶:囟门,小儿初生时,此处骨软未合,会随呼吸颤动,道家称上泥丸宫,藏神之府。
道家上田练神。
练太极拳者主张身心合一,内外兼修,精神和肉体同时得到修炼。
运动时务使顶上圆光虚灵。
顶为全身纲领,头顶悬则周身骨骼正直筋肉顺遂,动作起来全身一致,左右前后都不会有受到任何索制的故虑。
丹田:此处指下丹田,据笔者考据下丹田在脐后肾前,其正确位置处于百会与会阴的连线和神阙(肚脐)与命门(肾脏)连线的交点上。
常用深呼吸使气归于此,自能神旺气足。
《老子》曰“天地之间其犹??乎”。
又曰:“虚其心,实其腹”都讲的是吐故纳新。
归根复命,长此以往必能延年祛病,下丹田为全身重点所在,习拳者沉气于此则屹立不动。
气沉[[[[不可稍有顶抗,如此虚实易位使其处处落空,而莫之奈何。
右边亦然。
虚与杳同义。
[原文[注释] 仰:提升、拔高。
俯:下降、按压。
交手时敌欲提我使上,我因其力而高之,意欲扪天,使敌难攀。
王宗岳《太极拳论》多版注解
王宗岳《太极拳论》多版注解太极拳论(清王宗岳)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虽变化万端,而理惟一贯。
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依,忽隐忽现。
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
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
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
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
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mao4耋die2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平准,活似车轮。
偏沉则随,双重则滞。
每见数年之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而!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
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辩焉!是为论。
王宗岳是清隆年间的山西人(故称山右)。
1792年他在河南洛阳教书,1795年在河南开封教书。
他的武术著作有《太极拳论》等四种。
下面分别辑录四种版本的对上述太极拳谱的逐句解释。
第一种版本:1、“论”是述经叙理之作,故王宗岳《太极拳论》首先阐述太极的定义,用以总摄全篇。
太极者,有形有象,无极者,无形无象。
万物都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少到多,故太极由无极而生,太极再派生两仪。
何谓两仪?朱烹《周易本义》解释说:“两仪者,始为一画,以分阴阳。
”两仪即阴阳,阴阳消长,相生相克,生生不已,变化无穷,因此,太极是阴阳之母。
此二句从理论上总括了太极拳体用之道。
“太极”一词源于《易经》。
古人用阴阳来解释宇宙中一切事物的形成与发展,揭示事物内部对立统一规律,含有朴素的辩证观点,因而应用十分广泛。
太极拳论注(王宗岳)
太极拳论王宗岳1、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译:太极由无极生成,是动静的枢纽机关,又孕育着阴阳变化。
运动时阴阳分开,静止时阴阳合成一体。
动作不可过份和不足,要随对方变化而伸展。
2、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
译:对方刚猛打来,我以柔化应接,这叫作“走”;我变成顺势,占据主动,使对方陷于被动、劣势,这叫作“粘”。
对方快,我反应也快;对方慢,我随之也慢。
虽然变化千千万万,然而道理却始终如一。
3、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然非用力日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译:由着法熟练逐渐明白劲力的变化规律,再由明白规律进而达到运用自如。
如果不是长期用功锻炼,绝不能一下子明白精通。
4、虚领顶劲,气沉丹田。
不偏不倚,忽隐忽现。
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
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
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译:头要自然向上顶起,气要向下沉落于小腹。
身体不可俯仰歪斜,动作要忽隐忽现,变化莫测。
对方攻我左侧,我左侧变虚;攻我右侧,我把右侧隐蔽。
对方向上仰攻,我升得更高,使其摸不到;对方向下攻击,我变得更低,使其感到深不可测。
对方进,我就退,使其长不可及。
对方退,我就乘势进逼,使对方感到更急促的压力。
力量要判断准确,一根羽毛的重量也要分辨出来;感觉要十分灵敏,蚊虫落到身上也要有反应。
要做到人不能知我,唯独我却知己知彼,对其了如指掌,英雄之所以无敌于天下,正是由于这个缘故。
5、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乎壮欺弱,慢让快耳。
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
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译:拳法流派很多,其架势虽有不同,但都不外乎是以强欺弱,以快制慢罢了!有力打败无力,手慢输给手快,是人的先天自然能力,绝不是练功后取得的本事和能力。
太极论王宗岳原文译文
以下是王宗岳的《太极论》原文及译文: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
所谓太极,古人“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太初、太一也”(《易系辞》)。
这是我国古代的天体演化论,把太极形容为混沌初分后的阴阳两气,而混沌未分的状态为“无极”状态。
也有人解释“太极”是屋中最高处正梁的中心,意为最高、最中心的东西。
太极图呈圆形,内含阴和阳两个半弧形的类似鱼形的图案。
太极拳采用这个名称,象征着太极拳是圆转的、弧形的、刚柔相济的拳术。
“无极而生”,周敦颐(1017一1073)所著《太极图说》说:“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
一动一静,互为其根。
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
王宗岳说:“太极者,无极而生”,是根据《太极图说》而立论的。
“阴阳之母也”意指阴阳两气包含在“太极”之中,所以说“太极”是“阴阳之母”。
译文:太极是从无极中产生的,是阴阳的本源。
所谓太极,古人解释为“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太初、太一”。
这是我国古代的天体演化论,把太极形容为混沌初分后的阴阳两气,而混沌未分的状态称之为“无极”。
也有人解释“太极”是屋中最高处正梁的中心,意为最高、最中心的东西。
太极图呈圆形,内含阴和阳两个半弧形的类似鱼形的图案。
太极拳以此命名,象征着其动作的圆转、弧形和刚柔相济的特点。
“无极而生”,周敦颐所著《太极图说》中提到:“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
一动一静,互为其根。
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
”王宗岳提出的“太极者,无极而生”,是根据《太极图说》的理论。
“阴阳之母也”意指阴阳两气包含在“太极”之中,所以说“太极”是“阴阳之母”。
王宗岳太极拳论解释
王宗岳太极拳论解释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
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虚领顶劲,气沈丹田。
不偏不倚,忽隐忽现。
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
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
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
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
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
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平准,活似车轮。
偏沈则随,双重则滞。
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
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本是「舍已从人」,多误「舍近求远」。
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欲知更多内容,请查看明根太极拳 《太极拳论》解本文为顾留馨之文,刊於《体育科技》 ( 4 )1980年。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於1980年7 月出版。
王宗岳是清乾隆年间的山西人 ( 故称山右 ) 。
1792年他在河南洛阳教书,1795年在河南开封教书。
他的武术著作有《太极拳论》一篇,解释长拳和十三势内容的残稿一篇,修订了《打手歌》一篇和《阴符枪谱》,共四种。
《太极拳论》以太极两仪立说;解释"十三势 "以八卦、五行立说; 《阴符枪谱》以阴符立说。
阴指暗,符指合,故阴符意为 "静处为阴动则符 ",正如阴符枪法的原则 "静如处女,动如脱兔 "。
王宗岳少年时读过经史,也读过《内经》、《道德经》及兵法等书,兼通击刺之术 ( 击剑、刺枪 ) ,枪法最精。
《太极拳论》实际上是概括性很强的总结推手经验的论文,它所依据的理论是我国古代哲学朴素的阴阳学说, "一阴一阳之谓道 ",以此作为太极拳的基本理论,就使太极拳在广泛流传中不致练成刚拳、硬拳,也不致练成柔拳、软拳,而是大家公认的有柔有刚、刚柔相济。
王宗岳太极拳论详解
的具体方法是:人以刚势来进,则我以内劲承接住其刚势,柔化我的外形顺其势以走之,走化时顺其对手运动的方向,万不可有主动改变对手运动方向的意图,只能改变自己,同时在“粘连点”后一线运用内劲之刚势在其后黏而随之运行,柔之走化之劲势和点后黏随之刚势,都要与对手之劲势的力度恰到好处,运行的快慢与对手恰如其分,劲、形两方面都要做到无过不及,则我愈走愈通畅,对手则由主动顺畅而不知不觉的就走到受击的背势。此乃传统拳术中自身劲、形一阴一阳运用于攻防中刚柔之一阴一阳的方法。执此“粘走相生,化打合一”之法,对手动急则急应之;动缓则缓随之,即老子所说:“不敢为天下先”在传统拳术攻防实践中之精义的体现。此即化、打合一而用的“太极”拳法。
【阐释】
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建体、至用,都存在着自身内的动则劲、形分阴分阳,而又攻防招法的方圆、开合、曲直、刚柔、虚实之用;静则劲、形合而归中、归根而有蓄势之态。动和静都要做到攻防招势的劲、形无过无不及才是功夫。即王芗斋先生所说的劲、形之“松紧紧松勿过正,虚实实虚得中平”的功夫。外形自有六合之规矩,内劲自有收发之分寸;外形过则力被人借,对手乘势用“空力法”或“牵引法”,皆“为过上加过”之法,则自身不稳而易失!外形不及,用于攻击则不到位,无威力以致胜;用于守则防守不到位,起不到自保的作用,皆可被对手所利用。内劲不及是气不足,则可轻易被对手揉挫结而呆滞;内劲过乃气是有余,则易被对方补结而自滞。攻防较技中劲、形两方面的过与不及,都会造成自己无法做到攻防招法的随屈就伸,必然会犯“顶扁丢抗”之四病。要想做到劲、形无过不及,能不丢不顶不扁不抗的“粘连黏随”,随屈就伸之四功境,除自身要“外形守疆界,内劲知分寸”外,还要在“粘走”之法中求之,才是正道。
气(意)拳懂劲,此气拳,就是意拳,即以“意气君来骨肉臣”为君臣主从的拳法,崇尚以意用气,意即是气。认为意到气到,气到则力到,故尚巧。即以内劲为主,外形为从,宾主分明,中道皇皇。而气拳的功夫艺境,纯以劲形反蓄的阴阳逆从法为法式,采用“劲形双控”的机制。自身内由于有了分身法的修炼为基础,可以自然的做到及形成:形用半,劲用对五,阴阳逆从,劲形反蓄,中土不离位的伏机双控的攻防机制之运用了。
解析王宗岳的《太极拳论》
解析王宗岳的《太极拳论》近代太极拳的传播,是由王宗岳传蒋发而连续继承下来的。
王宗岳所著的《太极拳论》被后世太极修习者视为经典之作,研究者不计其数。
本文是作者对《太极拳论》的论解,以供大家参考。
◎原文: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论解:太极之先是无极,无极生出太极,太极包含阴阳,太极的要点是阴阳永不停息的变化。
◎原文: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论解:太极一动阴阳分,动极生静,静也是动,动也是静,只有转圆和匀速动作才能做到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只有柔得像水一样,才能达到无过不及,随屈随伸。
◎原文: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
论解:对方刚猛向我击来,我不但要柔,还要有走的意识。
意有所思,形有所动,但不能立刻走变,而是要在恰到好处的时候走。
并且还要顺势攻击对方的背势,黏住对方。
◎原文: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虽变化万端,而理惟一贯。
论解:太极其大无外,其少无内,包罗万象。
学习太极拳的初级阶段要缓慢,把太极拳的要领和各种要求加到姿势动作里。
例如松腰,要做到虚灵顶劲、上下相随、虚实变化、含胸拔背等要领。
但是也不要为慢而慢,如果快也能符合太极要领,那么急缓相间也无妨。
太极的玄妙虽然有万端变化,但是道理却是相互统一的。
◎原文: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论解:在练习太极拳时,要把要领贯穿到每招每式里,经过练习得以熟悉。
在熟能生巧的基础上,渐渐达到各种招势都能在推手和散手防身中巧妙应用。
如果有名师指导,深刻体会一招一式的劲路,从自己劲路的传递,让身体的十二条经络均达到通畅无阻,奇经八脉也得以融合,再加上每天不少于四个小时的勤学苦练,耗时三年方能有所成就。
修炼太极拳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懂劲后,更要用功,静心修炼,行走坐卧,一举一动,听声辨音,揣摩微妙。
由懂劲而达神明,也是自然而然的,太极气场变化莫测,养练一体,气场越来越强,听劲会越来越灵。
如果在不接触对方的情况下也能感知对方的劲路变化,则修炼已经进入神明阶段了。
王宗岳《太极拳经》完全注释
王宗岳《太极拳经》完全注释原文: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注释:太极:太极本为宇宙天地万物的本源。
此处指太极拳而言。
无极:宇宙天地万物诞生前的虚空、静寂、混沌状态。
此处指太极拳演练前准备阶段时的状态。
此时中心泰然,抱元守一,无念无欲无求,无持着的虚空状,谓之无极。
无极动而生阴阳,阴阳蒙发而生太极。
未动之时动静、阴阳刚柔、进步、开合已悉数寄寓其中。
可为万有之母。
母:本源,根本。
是动静的机枢所在。
动:指物体按一定方向,以一定速度在空间中移动。
静:保持或维持物体原有的位置。
动静无端、阴阳无始,为太极的枢纽机关。
太极拳行功时,于动中存静意,于静中寓动机,静极则动,动极则静,一动一静互为其根。
原文: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注释:太极拳当行功时,各个姿势一动一静之间前后、上下、左右、手足、肘胯均有阴阳虚实可循,所以说动之则分。
其相对静止状态,其动作、肢体无运行轨迹可指,阴阳虚实具在其中,此谓静之则合。
以发力状况讲我动时将敌力分化,不能直达我身,敌劲落空后稍静我劲合而浑整,即刻发放。
所以能“后发先至”。
原文: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注释:过:逾越。
及:到达。
随:顺随。
就:即、去、薄近。
过与不及都是失中。
失中则阴阳胜衰失衡,就不能合。
运劲过则生顶抗,不及则有丢、偏。
要作到不即不离,就应当随之而曲,就之而伸。
随机应变,不要一成不变,不要固执己意。
初学太极拳的人容易犯“过”的错误,稍懂劲后则常失之“不及”,学者不可不慎查也。
原文: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
注释:人:指敌方。
刚:刚猛有力。
柔:柔顺,不抗劲。
走:化敌来力。
柔以承之,变化敌力方向,不为所制,叫走。
顺:得机,得势,自由便利。
背:不得机势,行动不自由便利。
粘:取制敌人之力。
当敌手用刚猛暴烈的力时,我只有顺应其势,如以胶着物,物我合一,应势取胜。
此之谓粘。
原文: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
注释:这一段讲的是在与敌交手时,自己动手的急缓速度应随对手的变化而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宗岳《太极拳论》全文注解·阐释王宗岳《太极拳论》全文注解·阐释王宗岳《太极拳论》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①,阴阳之母也。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②。
由着③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④。
然非用力日久,不能豁然贯通焉!虚领顶劲⑤,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
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
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
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
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
人不知我,我独知人。
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⑥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平准⑦,活似车轮。
偏沉则随,双重则滞。
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
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阐释】先贤王宗岳以“太极”立论,阐述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理、法、术功,形、意、体、用,及修炼方法、准则、规矩、规律和攻防功夫艺境升华等诸多方面的内容。
其所论述的传统拳学之宗旨适用于传统拳术各门派、各拳种,不独为太极拳门派的专著。
太极,乃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经典《易经》天人合一学说中的一个哲学命题。
虽然王宗岳先生以“太极”立名,但如深刻分析其所论的全部内容,则囊括了《易经》天人合一学说中“无极、太极、两仪、三才、四象、五行、六合、七星、八卦、九宫、十精”的全部内容。
故欲精通王宗岳《太极拳论》中之深刻内涵及其意义,必须精心研习《易经》,才是方便之门径。
历代先贤中,以《易经》天人合一学说的理法研究、论述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建体、至用及攻防功夫艺境升华之内容者可谓代不乏人。
如无极拳、太极拳、形意拳(两仪拳)、三才拳、四象拳、五行拳、六合拳、七星拳、八卦拳(掌)、九宫拳(即戳脚拳),皆是以《易经》天人合一学说中的哲学“命题”确立门派、拳种之名称的。
如《易筋经》、《易筋经·贯气诀》《浑元剑经》、《内功真经》、《陈氏太极拳图说》等传统武学著作,皆是以《易经》天人合一学说为核心,阐述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建体、至用的专门著作。
可见《易经》是传统拳术攻防之道发展、成熟、完善过程中最重要的理论经典之一,用《易经》理论指导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具有千古立法不易、不失的奥妙存焉!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阐释】篇中开门见山就以“太极”立论,阐述传统拳术攻防之道,言:“太极是一理,太极是一法,太极是一气,太极是一妙境,太极者道也”。
按数术论,太极者一也;按性说,太极乃一中也;按象说,乃全体透空之艺境;按法说,太极乃一点子;按境说,其小无内,其大无外。
然而太极是由无极之“无形无象”而来。
由此而看,“无极从无;太极从有”。
拳本虚无,但必从有而论之。
故王宗岳以“太极”立论言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建体、至用,及攻防功夫艺境升华的系列内容。
乃以有形有象之法,而论无形无象之拳。
张横秋论“拳法”二字的精义时说:“造乎神者,方称为法;化乎一者,始谓之拳。
”这就说出:“拳本道,道本一;一者,太极也”明矣!太极乃阴阳之母。
因太极、阴阳同存在一体之中,观看“太极阴阳两仪图”的图像,则自能感性的认知到(见附图)。
太极为母,乃为一;阴阳为子女,子、女为二。
阳性主动,阴性主静,同在一体中共司动静,则阳动而阴静,故太极是阴阳动静的枢机,即人身内劲、外形相互为用的动静之枢机。
此枢机主要说的是“太极一是中”的枢机的功能作用。
太极阴阳两仪图传统拳术中,人为一太极之象,内有精、神、意、气之阳气;外有筋、骨、皮、肉之阴形。
精神意气借外形体而修炼成内劲,内劲从气,其性乃阳,功具“神以知来,智以藏往”之能力,又具有能柔化外形体以至“柔弱无骨”之用。
内劲其性乃阳是针对自身外之阴形而说的。
太极拳法:一阴,指外形体之拳架之式而言的;一阳,指内劲及其功能而说的。
拳诀云:“一阴一阳是为拳”,即指内劲、外形匹配合一以至中和艺境之为用,即太极拳法的艺境。
故外形体有动静变化,内劲亦有动静之变化。
外形体的动静枢机在百会到会阴之垂线的“虚中”;内劲动静变化的枢机在“丹田气海”。
劲形合一而用,有顺从、逆从的区别,静则劲、形合一;动则劲、形分阴分阳,分虚分实,分方分圆,分刚分柔,分开分合,皆在自身太极一体中,自有阴静、阳动两仪之运用。
应知“劲、形归根、归中曰静,根生外发为动”之理。
由此而知,神、意、气、劲、形、中之体用。
神为一身之主宰,故神圆;意为神之使者,故意方;气为全身内外动静变化的“催化剂”,无形无象而有大作用;内劲乃修炼而成,其性阳刚故从气,其体圆从神,但有方之用而从意,聚之内有其形,散则气化无形,具有“神以知来,智以藏往”的功能;外形性阴,但外形本身又分阴阳阳主动,阴主静,是以位置论说,外形体虽方,但有圆之用。
故传统拳术攻防之道中,内劲体圆主动善变不拘而相对的外形体方主静镇静厚载是功夫。
就全身内外主从而论,神意主宰着自身内劲、外形合一的攻防之动静,拳谚云:“意气君来骨肉臣”,就是这个道理。
意气就是神、意、气、劲的简称。
有上述分析可以知道,王宗岳以“太极”论传统拳术的修炼、建体、至用之基本内容,是在告诉我们“道本一,法万殊”的道理。
虽以太极论拳,但自身的神、意、气、劲、形、中之体、用的方方面面都要研究透彻,方可明白传统拳术攻防之道修炼、建体、至用的精髓,体认其真谛而有得。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阐释】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建体、至用,都存在着自身内的动则劲、形分阴分阳,而又攻防招法的方圆、开合、曲直、刚柔、虚实之用;静则劲、形合而归中、归根而有蓄势之态。
动和静都要做到攻防招势的劲、形无过无不及才是功夫。
即王芗斋先生所说的劲、形之“松紧紧松勿过正,虚实实虚得中平”的功夫。
外形自有六合之规矩,内劲自有收发之分寸;外形过则力被人借,对手乘势用“空力法”或“牵引法”,皆“为过上加过”之法,则自身不稳而易失!外形不及,用于攻击则不到位,无威力以致胜;用于守则防守不到位,起不到自保的作用,皆可被对手所利用。
内劲不及是气不足,则可轻易被对手揉挫结而呆滞;内劲过乃气是有余,则易被对方补结而自滞。
攻防较技中劲、形两方面的过与不及,都会造成自己无法做到攻防招法的随屈就伸,必然会犯“顶扁丢抗”之四病。
要想做到劲、形无过不及,能不丢不顶不扁不抗的“粘连黏随”,随屈就伸之四功境,除自身要“外形守疆界,内劲知分寸”外,还要在“粘走”之法中求之,才是正道。
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阐释】诀云:“一阴一阳是为拳”,说的是自身内劲之阳、外形之阴,是言“体”;“拳打一阴一阳”,说的是人刚我柔,人柔我刚,是说“用”。
由此可以明白传统拳术之体、用有别。
因为“体非无以立其大本,用非无以彻其元功”。
故而体、用不可混说。
此经文上句言“体”,此句论“用”,条理分明,乃大家之风范。
运用人刚我柔,人柔我刚的刚柔相济的具体方法是:人以刚势来进,则我以内劲承接住其刚势,柔化我的外形顺其势以走之,走化时顺其对手运动的方向,万不可有主动改变对手运动方向的意图,只能改变自己,同时在“粘连点”后一线运用内劲之刚势在其后黏而随之运行,柔之走化之劲势和点后黏随之刚势,都要与对手之劲势的力度恰到好处,运行的快慢与对手恰如其分,劲、形两方面都要做到无过不及,则我愈走愈通畅,对手则由主动顺畅而不知不觉的就走到受击的背势。
此乃传统拳术中自身劲、形一阴一阳运用于攻防中刚柔之一阴一阳的方法。
执此“粘走相生,化打合一”之法,对手动急则急应之;动缓则缓随之,即老子所说:“不敢为天下先”在传统拳术攻防实践中之精义的体现。
此即化、打合一而用的“太极”拳法。
虽然传统拳术攻防较技的闪展腾挪拿打踢摔攻防招法有万般变化之用,然而皆由“一点子粘走相生,化打合一”之法一理而贯串之,即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一切修炼、建体、至用的理法术功等方方面面内容,皆由此“太极”拳之理法而贯串之。
这就是《易经》天人合一之理法论拳的价值。
黏为刚,走为柔,刚柔虽是二法,实为接触的一点施出。
孙绿堂大师曾说:“太极一点子”,即指此柔走粘刚之一点。
一点者,太极也;粘走者,两仪也,两仪即阴阳、刚柔、动静。
因为太极乃阴阳之母、动静之机,故传统拳术攻防功夫达到“粘走相生,化打合一”之艺境,方为太极之拳法。
然而,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者如何才能修炼得功夫上身呢?请看下面前贤的认识。
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然非用力日久,不能豁然贯通焉!【阐释】王宗岳在这里提出了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级“神明”的具体的方法之升华的序列模式。
分出了先要“着熟”,然后方能“懂劲”,最终达到“神明”的练功之顺序。
那什么是“着熟”,具体内容是指什么?如果按照练功步骤说有两个阶段:一为传统拳术套路中的各种攻防招式,要大的熟而又熟,以此建立自身内的动静、刚柔、虚实、方圆、开合的攻防机体、机制,此是建体的着熟阶段;再通过具体攻防招式的喂手、拆手、拆拳、盘架子(就是盘拳过手)、推手、模拟实战等修炼方法,体会各种攻防招法的技战术目的,及各种攻防招法变化的自身内在攻防机制运用攻防法则的能力,要使自身内外通透。
再进一步通过盘较,使自身内劲、外形阴阳相济,实施攻防招法的动静、刚柔、虚实、开合四者合为一体,时时符合要领,处处合乎法则、规矩,做到自身内外合一,周身一家,此即为着熟攻防功夫阶段了。
因为此着熟阶段,以下乘形拳功夫为主,故曰为:“形拳招熟”。
其攻防功夫艺境描述如下:形拳招熟的攻防招法之实施,乃至妙变化之自出为基本法则。
其式身法忽高起忽低盘,或左闪或右趋,或右闪左趋;似进非进,似退非退;进中退、退中进;近而远、远而近,恍惚形如神飞无定。
其所实施的攻防招法中有欺诈、诳骗、引诱、惊骇之式;有横竖、斜直、伸缩、吞吐、折叠、奇正之机,以诸式连合一式而出之,拳打一挂鞭,暴打连环,谓之形拳招熟的艺境。
然非身柔若絮、灵活稳准,难以为此也。
可知,形拳招熟的功夫艺境,含有三个内容,一是攻防招法的变化至妙之自出,连而不断,谓之招熟;二是各种攻防招法齐备,皆能自变至妙而出之谓之招法全运用能力全;三是必须身柔若絮,而又灵活稳准,才能以形攻形,形到后而乃能胜之,将人跌仆于地。
由此可知,形拳招熟的小成攻防功夫艺境,主要完成的是“外形体”的攻防技术、技巧、功夫之内容。
故曰:“为成手的入门筑基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