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九版针灸学必背
针灸学必背歌诀详解
![针灸学必背歌诀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2ac1b824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3d.png)
针灸学必背歌诀详解
针灸学必背歌诀是针灸学中的经典工具,它包含了针灸学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技巧,是针灸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详细介绍针灸学必背歌诀的内容和解析。
针灸学必背歌诀的内容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即“经络、穴位、操作、灸法、禁忌”。
下面对每个方面进行详解:
1. 经络:经络是指人体内部的经脉系统,是人体各个器官之间交流和调节的通道。
针灸学必背歌诀中要求学习者熟悉十四经络的走向和分布,包括手太阴、手阳明、足太阴、足阳明等经络。
2. 穴位:穴位是经络上的特定位置,是针灸治疗的关键。
针灸学必背歌诀要求学习者牢记主要穴位的名称、位置和特点,如“合谷、曲池、足三里、内关”等。
3. 操作:操作是针灸治疗的基本技能,包括插、提、转、捻等动作。
针灸学必背歌诀要求学习者熟悉各种操作技巧和注意事项,如“插针宜快、提针宜慢、针刺有气则留针”等。
4. 灸法:灸法是针灸治疗的一种方法,是通过燃烧艾草等物热熏或刺激穴位来治疗疾病。
针灸学必背歌诀要求学习者熟悉灸法的种类和操作技巧,如“直接灸、缓灸、艾绒灸”等。
5. 禁忌:禁忌是指针灸治疗中需要避免的情况,如禁忌病症、禁忌部位等。
针灸学必背歌诀要求学习者熟悉常见的禁忌事项和注意事项,以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总之,针灸学必背歌诀是针灸学学习中必不可少的工具,掌握其
内容对于提高针灸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天津中医药大学针灸医籍选2
![天津中医药大学针灸医籍选2](https://img.taocdn.com/s3/m/e928e3e6b8f67c1cfad6b8d7.png)
【终始】1.针刺补泻操作方法和运用、针刺反应补须一方实,深取之,稀按其痏,以极出其邪气;一方虚,浅刺之,以养其脉,疾按其痏,无使邪气得入。
邪气来也紧而疾,谷气来也徐而和。
脉实者,深刺之,以泄其气;脉虚者,浅刺之,使精气无得出,以养其脉,独出其邪气。
刺诸痛者,其脉皆实。
邪气来也紧而疾,谷气来也徐而和:针下感应。
《灵枢注证发微》注:“盖邪气之来,其针下必紧而疾;谷气之来,其针下必徐而和,可得而验者也。
”针刺反应分两类:一类出现于由浅入深的针刺过程中,认为不属针刺治疗效应,故称为“邪气”;一类出现于刺至一定深度或当刺的深度时,认为是针刺产生治疗效应的表现,故称为“谷气”。
2.针穴主治范围、选穴原则与方法从腰以上者,手太阴、阳明皆主之;从腰以下者,足太阴、阳明皆主之。
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头者取之足,病在足者取之腘。
病生于头者头重;生于手者臂重;生于足者足重,治病者先刺其病所从生者也。
3.病分阴阳,治有不同病痛者阴也,痛而以手按之不得者,阴也,深刺之。
病在上者阳也,病在下者阴也。
痒者阳也,浅刺之。
病先起阴者,先治其阴而后治其阳;病先起阳者,先治其阳而后治其阴。
【四时气】1.灸刺之法,必合四时四时之气,各有所在,灸刺之道,得气穴为定。
故春取经、血脉分肉之间,甚者深刺之,间者浅刺之;夏取盛经孙络,取分间,绝皮肤;秋取经腧,邪在腑,取之合;冬取井荥,必深以留之。
得气穴为定:得,彼此契合之意;气穴,指腧穴;定,宝。
2. 着痹、骨为干、肠中不便、疠风治法着痹不去,久寒不已,卒取其三里。
骨为干,肠中不便,取三里,盛泻之,虚补之。
疠风者,素刺其肿上,已刺,以锐针针其处,按出其恶气,肿尽乃止,常食方食,无食他食。
疠风:麻风病方食:孙鼎宜曰此为“食以所宜之食”,适宜病情的普通食物(不吃油腻助湿生痰的食物)3.腹中常鸣治法腹中常鸣,气上冲胸,喘不能久立,邪在大肠,刺肓之原,巨虚上廉、三里。
【寒热病】1.论述皮寒热、肌寒热、骨寒热治疗和预后皮寒热者,不可附席,毛发焦,鼻槁腊不得汗。
针灸学 歌诀
![针灸学 歌诀](https://img.taocdn.com/s3/m/dddee2a8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22dc442.png)
针灸学歌诀
针灸必背歌诀如下:
五输穴歌:
肺经少商鱼际衔,太渊经渠尺泽连。
大肠商阳与二间,三间阳溪曲池章。
胃经厉兑内庭随,陷谷解溪足三里。
脾经隐白大都连,太白商丘阴陵泉。
心经少冲少府邻,神门灵道少海寻。
小肠少泽前谷续,后溪阳谷小海依。
膀胱至阴通谷从,束骨昆仑与委中。
肾经涌泉然谷宜,太溪复溜阴谷毕。
心包中冲劳宫乐,大陵间使连曲泽。
三焦关冲与液门,中渚支沟天井匀。
胆经窍阴侠溪行,临泣阳辅与阳陵。
肝经大敦与行间,太冲中封与曲泉。
针灸的原理:
第一:疏通经络。
人体有十二正经,还有八个奇经八脉,它主要是疏通经络,经络不通畅就容易引起各种疼痛、不舒服。
第二:调整阴阳。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平衡,身体就会处于正常的状态。
第三:扶正祛邪,通过针灸可以扶正气、祛邪气,而达到有病治
病,无病防病的目的。
所以针灸主要有三大原理,能够治疗365种以上的疾病。
它在治疗疾病时,既能够做主角也能够做配角,就是内、外、妇、儿各种疾病,它都能够介入进行治疗。
当然有些它是起主要作用,有些是起辅助的作用。
中医针灸学背诵口诀
![中医针灸学背诵口诀](https://img.taocdn.com/s3/m/bab06cc7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96.png)
中医针灸学背诵口诀以下是为您生成的十个适用于小学生的中医针灸学背诵口诀:1. 《穴位分布口诀》一背头面五官穴,睛明攒竹丝竹空。
二记上肢手上穴,合谷曲池肩髃中。
三想下肢脚上穴,足三里和三阴通。
四忆胸腹穴位多,膻中中脘气海逢。
五思腰背穴位密,肾俞命门大肠俞。
六念四肢关节处,环跳阳陵阴陵谷。
七记特殊穴位妙,人中涌泉百会好。
八背经络走向线,手三阴来手三阳。
九记穴位功效奇,止痛安神与调气。
十要反复多温习,针灸知识心中记。
2. 《针灸手法口诀》一针轻刺像蚊虫,慢慢推进不疼痛。
二提微微向上抽,感觉针下轻且松。
三捻左右旋转动,如同螺丝慢慢攻。
四插深深往里送,谨慎小心莫匆匆。
五捣如同鸡啄米,快速轻点有作用。
六刮针柄轻轻划,好似竹枝把风刮。
七弹针尾轻轻弹,微微震动经络欢。
八摇针体左右摆,好似小船水中来。
九飞进出针速度快,眨眼之间穴位在。
十留留针时间要恰当,病情不同细思量。
3. 《经络走向口诀》一手太阴肺经走,从胸走向手外头。
二手阳明大肠经,从手行至头面中。
三足阳明胃经忙,头面一直到足旁。
四足太阴脾经行,从足走向腹内停。
五手少阴心经连,从胸走向手下端。
六手太阳小肠经,从手通往头侧迎。
七足太阳膀胱经,从头到足经脉成。
八足少阴肾经通,从足行至胸当中。
九手厥阴心包经,从胸到手路途定。
十手少阳三焦经,从手行至头侧情。
4. 《穴位定位口诀》一找眉间印堂穴,两眉之间很明确。
二寻鼻翼外迎香,鼻旁五分记心房。
三定耳屏前听宫,张口凹陷在其中。
四察手腕太渊处,桡侧横纹脉搏抚。
五测膝盖外犊鼻,屈膝就能找得齐。
六量外踝尖申脉,轻松定位不费猜。
七探肚脐下关元,四指距离正中边。
八寻肘横纹曲池,屈肘骨头外凸起。
九观背部大椎突,低头最高骨节处。
十认内踝尖照海,凹陷之中把它待。
5. 《常见病症针灸口诀》一遇感冒针灸帮,风池大椎合谷良。
二有头痛寻太阳,印堂百会效果强。
三患咳嗽肺俞用,列缺膻中止咳功。
四逢胃痛选中脘,足三里穴疼痛缓。
五遇失眠针神门,三阴交和安眠寻。
针灸重点(天津中医药大学考试重点)
![针灸重点(天津中医药大学考试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df10d5277375a417866f8f35.png)
1循经取穴:即某一经络或脏腑有病,便选用该经或该脏腑的所属经络或相应经脉的远部腧穴来治疗 主客原络配穴法:根据脏腑经络先病、后病为依据,运用时一般是先病脏腑为主,取其经的原穴,后病脏腑为客,取其经的络穴针罐:针刺留针时,将罐拔在以针为中心的部位上,约 5-10 分钟,待皮肤红润,充血或瘀血时,将罐起下,然后将针起出,此法能起到针罐配合作用骨度分寸法:以骨节为主要标志,规定人体各部折算长度与宽度并定出分寸,以此作为量取腧穴的标准方法奇经八脉:是指任、督、冲、带、阴维、阳维、阴、阳跷脉的总称 前后配穴法:是以躯干前后部所在的腧穴配伍成处方的方法手指同身寸取穴法:以患者的手指所规定的分寸为标准来定取穴的方法 交会穴:是指两经或两经以上经脉交叉,会和部位的腧穴 正经:即十二经脉,它们是经络系统的主体 髀枢:股骨大转子肺系:指肺与喉咙相联系的部位得气:亦称针感,是指针刺入腧穴后所产生的经气感应天灸:属自然发泡疗法,是用刺激性较强的中药敷贴穴位后促使发泡的一种疗法 蛇丹:即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炎症性皮肤病 逆灸:指增强人体抗病能力而达到强身保健目的保健灸法,即无病施灸之意 气街:经气聚集通行的共同通路,有胸、腹、头、胫四气街 目系:指眼球后方与脑相联系的组织奇穴:是指即有一定的穴名,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未列入十四经系统的腧穴 休息痢:痢疾久延不愈,时作日止,时轻时重 经络:经脉和络脉的总称原穴:是脏腑原穴经过和留止的部位,有十二原穴,位于腕踝关节阿是穴:是既无具体名称,又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其它反应作为针灸部位 角法:拔罐法的古称 壮:指艾炷灸的数量单位痿:下肢痿弱无力,不能随意活动的一类病症运针:亦称行针,指将针刺入腧穴后,为了使之得气,调节针感以及进行补泻而行施的各种针刺手法痿:下肢痿弱无力,不能随意活动的一类病症季肋:即11肋端 锋针:三菱针的古称 横骨:耻骨联合哮喘:喉间痰鸣音作响为哮,呼吸困难为喘,二者病因病机相似且常伴发,故合成哮喘 十五络脉:十二经络和任督二脉各自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 腧穴: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癃闭:小便点滴而下,病势缓者为癃,小便点滴不下,病势急迫者为闭 十二经别:十二经别离入出合的别行部位,是正经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 热则疾之:邪热偏盛,针刺治疗应用疾刺法或刺出血以疏泄其邪热 下合穴:指手足三阳的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六个腧穴 中指同身寸:以患者的中指中节屈曲时内侧两端纹头之间作为一寸 八脉交会穴:是指十二正经与奇经八脉脉气相通的8个腧穴 押手:配合刺手进针及实行一些辅助手法的手寒则留之:即寒性病症的治疗原则是深刺而久留针,以达温经散寒的目的 八会穴: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精气会聚的八个腧穴横指同身寸: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为标准,其四指的宽度作为3寸 俞穴: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共12个 刺手:针刺操作时,持针的手试述捻转补泻法中补法、泻法的具体操作方法 得气后捻转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操作时间短得气后捻转角度大,用力重,频率快,操作时间长腧穴的定位方法,以足太阴脾经的腧穴为例说明之骨度分寸定位法:根据人体各部的骨骼规定为一定的尺寸而定取穴位的方法。
针灸学教科书第九版第142页内容
![针灸学教科书第九版第142页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b50fd538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0b.png)
针灸学教科书第九版第142页内容摘要:1.针灸学教科书第九版第142 页的主要内容概述2.针灸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3.针灸的实际应用和疗效4.针灸学的未来发展趋势和挑战正文:针灸学是中医药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其理论体系独特,临床应用广泛,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
本文将根据针灸学教科书第九版第142 页的内容,对针灸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实际应用及未来发展进行阐述。
一、针灸学教科书第九版第142 页的主要内容概述针灸学教科书第九版第142 页主要介绍了针灸学的基本概念、原理以及实际应用。
其中,详细介绍了针灸的经络、腧穴以及针灸方法,同时,还列举了一些常见疾病的针灸治疗方法。
二、针灸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针灸学是研究经络、腧穴及针灸方法,探讨运用针灸防治疾病规律的一门学科。
其基本概念包括经络、腧穴、针灸等。
1.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由经脉和络脉组成,具有联系脏腑、沟通上下、传导感应、调节阴阳等功能。
2.腧穴:是经络上的特定部位,具有调节气血、阴阳、脏腑等功能,是针灸治疗的作用点。
3.针灸:是利用针刺或灸烧等方法,刺激腧穴,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针灸学的原理主要基于中医学的阴阳五行、气血津液等理论,通过调整经络、腧穴气血运行,以达到阴阳平衡、气血调和,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三、针灸的实际应用和疗效针灸具有广泛的临床应用,可以治疗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科疾病。
其疗效明显,且具有操作简便、经济安全等优点,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
四、针灸学的未来发展趋势和挑战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中医药事业的发展,针灸学面临着许多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一方面,针灸学需要不断深入研究,揭示针灸作用机理,提高针灸临床疗效;另一方面,针灸学要与现代医学相结合,创新针灸治疗方法,以适应现代医学发展的需要。
针灸学重点笔记
![针灸学重点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962748d048d7c1c708a145ff.png)
针灸学重点笔记——康复一班整理经络:经脉和络脉的统称,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串上下的通路。
经络的作用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出入的特殊部位,既是疾病的反应点,又是针灸临床的刺激点。
分为:经穴(十二经脉、任脉、督脉上的腧穴),奇穴和阿是穴。
(分类及概念)腧穴常用定位法:体表标志定位法;骨度分寸定位法;手指同身寸定位法;简便取穴定位法。
(各自的概念及骨度分寸法的一些常用骨度分寸)一夫法:又称横指同身寸。
是以食、中、环、小指四指相并,以中指中节近端横纹为标准,四指横度为3寸量取穴位的方法 .得气:进行针刺时,患者所产生的酸、麻、重、胀、疼痛或触电样反应等针感以及医者刺手手下的沉紧等感觉。
十二经脉的体表分布规律:手足阳经为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手足阴经为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其中足三阴经在足内踝上8寸以下为厥阴,太阴,少阴,至内踝上8寸以上,太阴交出于厥阴之前。
腧穴的主治特点:1近治作用,睛明治眼疾;2.远治作用,合谷治本经所过出头面疾病;3特殊作用,大椎退热。
(各自的概念及应用)二、经络系统的组成1、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分布规律:手足三阳经:阳少太。
手三阴经:太厥少。
足三阴经:厥太少(内踝上8寸以下);太厥少(内踝上8寸以上)任督二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分别循行人体的前后正中线。
2、十二经脉循行走向: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五、刺法的概念和分类:刺法:又称“针法”,是指使用不同的针具,刺入人体的穴位(或一定部位)并施以不同的手法,给与一定的刺激,从而激发经络之气,达到调整阴阳、防治疾病的方法。
六、毫针刺法1、提插捻转的补泻:(基本操作方法的描述)①捻转:补,角度小、用力轻、频率慢、时间短、大指向前、食指向后;泻,角度大、用力重、频率快、时间长、大指向后、食指向前。
②提插:补,先浅后深、重插轻提、幅度小、频率慢、时间短、以下插为主;泻,先深后浅、轻插重提、幅度大、频率快、时间长、以上提为主。
中医针灸学必背歌诀
![中医针灸学必背歌诀](https://img.taocdn.com/s3/m/7ff02a46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ec.png)
中医针灸学必背歌诀
1.阳旦必治病,阴旦必调理。
2. 手太阳起、足太阳落,表里合治疗感冒。
3. 手少阳起、足少阳落,颈项痛症效果好。
4. 手阳明起、足阳明落,治疗便秘效果佳。
5. 手太阴起、足太阴落,治疗脾胃气虚。
6. 手少阴起、足少阴落,治疗肾虚等病。
7. 天柱、命门足太阳,治疗腰痛效果良好。
8. 风池、肺俞手太阳,治疗感冒效果佳。
9. 加味足三里,可治疗多种疾病。
10. 青脉手太阴,治疗心悸效果显著。
11. 直肠、关元、气海,治疗脾胃气虚效果好。
12. 肾俞、命门、大椎,治疗男性疾病效果显著。
13. 风池、肩井、肺俞,治疗咳嗽效果显著。
14. 委中、三阴交、足三里,治疗月经不调效果佳。
15. 神阙、中脘、关元,治疗消化不良效果显著。
- 1 -。
天津中医药大学针灸医籍选3
![天津中医药大学针灸医籍选3](https://img.taocdn.com/s3/m/29e0d56eddccda38376bafd7.png)
【血络论】“肉着”的含义:肌纤维缠绕针体导致的滞针。
“黄帝曰:针入而肉着者,何也?岐伯曰:热气因于针,则针热,热则内着于针,故坚焉。
”【行针】1.“百姓之血气各不同形”(六种)或神动而气先针行,或气与针相逢,或针已出气独行,或数刺乃知,或发针而气逆,或数刺病益剧2.针刺是遵循“神动”“气行”的原则:神动而气先行:重阳之人,其神易动,其气易往也(重阳之人:熇熇高高,言语善疾,举足善高,心肺之藏气有余,阳气滑盛而扬);重阳之人而神不先行:颇有阴(多阳者多喜,多阴者多怒,数怒者易解,故曰颇有阴,其阴阳之离合难)气与针相逢:阴阳和调,而血气淖泽滑利,故针入而气出疾而相逢也。
针已出而气独行:阴气多而阳气少,阴气沉而阳气浮者内藏,故针已出,气乃随其后,故独行也。
数刺乃知:多阴而少阳,其气沉而气往难,故数利乃知也。
素问【宝命全形论】1.养生防病治病的五个基本原则:一曰治神,二曰知养身,三曰知毒药为真,四曰制砭石小大,五曰知府藏血气之诊2.“五虚勿近,五实勿远”中“五虚”“五实”:五虚:脉细,皮寒,气少,泄利前后,饮食不入五实:脉盛,皮热,腹胀,前后不通,闷瞀虚者气难复不可近取,实者气易至不可远攻【八正神明论】1.八正: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2.“补必用员”、“泻必用方”:依据气血盛衰,呼吸之气的出入而决定进针或出针。
【离合真邪论】1.虚邪:相对于正邪而言,即四时反常之气候。
2.真邪未合时针刺泻邪的时机及机理无逢其冲而泻之其来不可逢其往不可追【刺热篇】1.五脏热病的症状:a肝热病者,小便先黄,腹痛多卧身热。
热争则狂言及惊,胁满痛,手足躁,不得安卧b心热病者,先不乐,数日乃热。
热争则卒心痛,烦闷善呕,头痛面赤无汗c脾热病者,先头重颊痛,烦心颜青,欲呕身热,热争则腰痛不可用俛仰,腹满泄,两颔痛d肺热病者,先淅然厥,起毫毛,恶风寒,舌上黄,身热。
热争则喘欬,痛走胸膺背,不得大息,头痛不堪,汗出而寒e肾热病者,先腰痛(骨行)痠,苦渴数饮身热。
天津中医药大学《实验针灸学》重点整理
![天津中医药大学《实验针灸学》重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edb69317e87101f69f319506.png)
实验针灸学名词解释实验针灸学:是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与实验方法,研究针灸基本理论、针灸作用原理、针灸作用规律,指导临床实践的一门学科,是传统针灸学与现代科学结合产生的新兴交叉学科,为针灸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脉(络)现象:是指机体由于某种原因引起的沿古典经脉循行路线出现的各种生理病理现象,包括循经感传、循经皮肤病、循经神经血管反应、循经感觉障碍等现象。
循经感传:是指用针刺、艾灸、低频脉冲电或其他方法刺激穴位时,人体出现酸胀麻等“得气”感,从受刺激的穴位开始,基本沿古典医籍记载的经脉路线传导,并能通过大脑感知的现象。
循经皮肤病/可见(显见)的经脉现象:是指沿经脉循行路线出现的呈带状的皮肤病损,是看得见或摸得着的循经现象。
循经感觉障碍/循经性感觉病:是指沿着经脉循行路线自发出现的疼痛、异常感觉或其他感觉障碍,是病理状态下出现的经络现象。
穴位: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是与脏腑经络之气相通并随之活动及变化的感受点、反应点、传导点,是针灸的刺激点及针灸治疗的基础。
穴位病理反应:脏腑器官疾病通过经络的作用,在体表相应穴位出现各种异常变化的现象。
感受器的适应:当恒定强度的刺激作用于感受器时,虽然刺激仍在继续作用,但感受器对比刺激的敏感性会逐渐降低,发放冲动的频率逐渐减弱,感觉也随之减弱的现象。
知热感度变化:脏腑病变时相应经脉的井穴或原穴对热的敏感度发生变化的现象。
牵涉痛:当某些内脏器官发生病变时,常在体表一定区域产生感觉过敏或痛觉的现象。
经穴-脏腑相关:反映了体表的经脉穴位与五脏六腑之间的双向性联系,主要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脏腑生理或病理改变可通过多种形式在体表相应经脉穴位上出现反应,表现出特定的症状和体征,二是刺激体表的经脉穴位又可对相应的脏腑生理功能和病理改变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
针灸作用:是指针灸刺激对机体生理病理过程的影响及其在体内引起的反应。
针灸刺激:是一种非特异性刺激,通过激发或诱导体内固有的调节系统,使失调紊乱的生理生化过程恢复正常。
针灸学必背歌诀
![针灸学必背歌诀](https://img.taocdn.com/s3/m/f996d7bd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dd1436e.png)
针灸学必背歌诀1. 头面颈项九针病,三阴三阳十二分。
2. 胸胁八针中间取,背俞华佗腹募寻。
3. 四肢肘膝以下藏,五输穴内更来问。
4. 脏腑经络记住位,募原别使要记真。
5. 记住穴位能治病,学医针灸是妙法。
6. 针灸之法真奇妙,十二经脉是纲领。
7. 奇经八脉横配合,脏腑器官是基础。
8. 疾病性质有寒热,虚实补泻巧施针。
9. 经脉循行有方向,手指同身寸法量。
10. 配穴方法有主客,上下左右各有道。
11. 毫针之法须精通,补泻得当有奇效。
12. 针灸治疗讲配穴,配穴得当病自消。
13. 配穴方法有原则,掌握原则是关键。
14. 阿是之法也须知,病变在阿是刺之。
15. 胸胁病变取背俞,心腹疾病取募原。
16. 头项病变取手足,腰背疾病取对应。
17. 耳部疾病取手足,目部疾病取肝俞。
18. 小肠中气不足病,心经有热神志病。
19. 大肠经病主津液,胃经积热口齿病。
20. 膀胱经热小便赤,肝经受病两胁痛。
21. 三焦火热主气发,胆热口苦眼不明。
22. 心经火热舌难伸,脾经积热口唇病。
23. 肺经受病皮毛焦,肾经受病耳聋鸣。
24. 脾经虚弱不摄血,肝经积热月经病。
25. 小肠经虚小便频,膀胱虚弱小便病。
26. 三焦虚弱津液脱,胃经虚弱唇口干。
27. 肺弱喘促咽喉病,大肠虚弱为泄泻。
28. 肾弱为肿膀胱病,心火过旺口舌烂。
29. 心弱心烦口舌病,脾弱腹胀胃火盛。
30. 肺弱受风自汗出,肝弱则为头目病。
当然,以下是另外30条针灸学必背歌诀:1. 头面病治宜浅针,胸背俞穴深刺寻。
2. 肩肘腕掌求中渚,脊背膀胱用俞募。
3. 腰骶宜用环跳针,膝关阳陵要当记。
4. 足下三里及解溪,踝上四穴太溪觅。
5. 胸胁胀满求内关,脘腹疼痛刺公孙。
6. 心悸神昏取神门,心包募穴在膻中。
7. 半身不遂求肩髃,发热恶寒合谷收。
8. 癫狂针灸求内关,人中百会不可缺。
9. 口眼歪斜取颊车,地仓合谷针向斜。
10. 泄泻痢疾求中脘,天枢大肠莫错过。
11. 咳嗽气喘取肺俞,太渊列缺双穴撮。
针灸学实操考试必背
![针灸学实操考试必背](https://img.taocdn.com/s3/m/076a7934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8a10bd3.png)
太渊
在腕前区,桡骨茎突与手舟骨之间,拇长展肌腱尺
侧凹陷中
输;原
鱼际
在手外侧,第 1 掌骨桡侧中点赤白肉际处
荥穴
少商
在手指,拇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侧上方 0.1 寸
井穴
商阳
在手指,食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侧上方 0.1 寸
井穴
二间
在手指,第 2 掌指关节桡侧远程赤白肉际处
荥穴
三间
在手背,第 2 掌指关节桡侧近端凹陷中
陷中
大杼
在脊柱区,第1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
1.5 寸
八会穴(骨
会)
风门
在脊柱区,第 2 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 1.5
寸
肺俞
在脊柱区,第 3 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 1.5
寸
背俞
穴
心俞
在脊柱区,第 5 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 1.5
寸
背俞
穴
膈俞
在脊柱区,第7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
1.5 寸
在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 5 寸
上星
在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 1 寸
神庭
在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 0.5 寸
素髎
在面部,鼻尖的正中央
水沟
在面部,人中沟的上 1/3 与中 1/3 交点处
印堂
在头部,两眉毛内侧端中间的凹陷中
中极
在下腹部,脐中下 4 寸,前正中在线
膀胱募
关元
在下腹部,脐中下 3 寸,前正中在线
19
臀沟至腘横纹
14
腘横纹(平髌尖)至外踝尖
16
内踝尖至足底
3
中府
在胸部,横平第 1 肋间隙,锁骨下窝外侧,前正中
线旁开 6 寸
中医针灸学歌诀汇总
![中医针灸学歌诀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d0e43e4d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28.png)
中医针灸学歌诀汇总针灸是一门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在人体特定穴位上刺激,调节气血营养,促进身体健康。
中医针灸学包含了广泛的知识和技巧,为了更好地学习和理解这门学问,人们总结出了一些易于记忆的歌诀。
以下是中医针灸学的歌诀汇总。
一、针灸得神明,穴位要先明。
起始藏空窍,行脉道经脉。
一头入分肉,一头会经脉。
合穴是决窍,互补是通脉。
二、得气各首寻,穴府随奇经。
十四奇冲通,四尺常将依。
转子属耳齿,四海各归一三、部位来承抗,深浅考根底。
筋穴与脉络,肌肤与楞丝。
阳道入盆腔,阴经通手指。
四、五脏与六腑,顺行上下午。
命门穴加思,上冲完二部。
后脊骨侧内,凡穴良寿补。
五、五经通男女,府穴是根据。
阴阳平交换,配合才奇特。
出总坐冠顶,千般总会有。
六、出脏经侧腹,上肩腕包含。
骨中无他经,每经总有相。
部位九九九,巡行无形象。
七、阳脉盘腹内,三里多推丰。
足阳明先刺,乌骨区平挺。
太阳寸口边,中盘满下颌。
八、少阳中鱼腰,经脉阴阳交。
光明韩玉泉,阳当三阳上。
曲池挟钟枢,发际现所在。
九、阳明代陈琥,合穴自相补。
头臂背腹肚,出入皆主舞。
一筋通庆带,穴穴皆有名。
十、胆经有六浊,排毒有妙方。
涌泉两眉间,络脉耳巴黄。
胆道穴无数量,缺损自往来。
总结:以上是中医针灸学的一些歌诀汇总,这些歌诀以押韵的形式,简单明了,易于记忆。
针灸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问,深奥而丰富。
汇总这些歌诀有助于学习和记忆中医针灸知识,更好地运用于临床实践中。
全国高等中医药学院规划教材第九版方剂学歌诀
![全国高等中医药学院规划教材第九版方剂学歌诀](https://img.taocdn.com/s3/m/6953c039bcd126fff7050bf2.png)
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九版方剂学第一章:解表剂第一节辛温解表剂1.麻黄汤: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服之宜。
2.大青龙汤:大青龙汤桂麻黄,杏草石膏姜枣藏,太阳无汗兼烦躁,散寒清热此方良。
3.桂枝汤:桂枝汤治太阳风,桂芍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汗出恶风此方功。
4.九味羌活汤: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黄芩生地同甘草,三阳解表宜变通。
5.小青龙汤:小青龙汤治水气,喘咳呕哕渴利慰,姜桂麻黄芍药甘,细辛半夏兼五味。
6.止嗽散:止嗽散用百部菀,白前桔草荆陈研,宣肺疏风止咳喘,姜汤调服不必煎。
第二节辛凉解表剂7.银翘散: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蒡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风温初感此方宜。
咳加杏贝渴花粉,热甚栀芩次第施。
8.麻杏甘石汤:仲景麻杏甘石汤,辛凉宣肺清热良,邪热壅肺咳喘急,有汗无汗均可尝。
9.桑菊饮:桑菊饮中桔梗翘,杏仁甘草薄荷饶,芦根为引轻清剂,热盛阳明入母膏。
10.柴葛解肌汤:陶氏柴葛解肌汤,邪在三阳热势张,芩芍桔草姜栆芷,羌膏解表清热良。
第三节:扶正解表剂12.败毒散:人参败毒茯苓草,枳桔柴前羌独芎,薄荷少许姜三片,时行感冒有奇功。
13.参苏饮:参苏饮内用陈皮,枳壳前胡半夏齐,干葛木香甘桔茯,内伤外感此方宜。
13.再造散:再造散用参芪甘,桂附羌防芎芍参,细辛加枣煨姜煎,阳虚无汗法当谙。
14.麻黄细辛附子汤:麻黄细辛附子汤,发表温经俩法彰,若非表里相兼治,少阴反热曷能康。
15.加减葳蕤汤:加减葳蕤用苜白薇,豆豉生葱桔梗随,草枣薄荷共八味,滋阴发汗此方魁。
第二章:泻下剂第一节:寒下剂18.大承气汤:大承气汤用芒硝,大黄枳实厚朴饶。
去硝名曰小承气,调胃承气硝黄草。
19.大陷胸汤:大陷胸汤用硝黄,甘遂一克效力强,擅疗热实结胸证,泻热迈水效专长。
20.大黄牡丹汤:金匮大黄牡丹汤,桃仁瓜子芒硝襄,肠痈初起腹按痛,苔黄脉数服之康。
第二节:温下剂21.大黄附子汤:大黄附子金匮方,散寒通便止痛良,细辛三味同煎服,功去温下妙非常。
穴位歌诀(针灸学第九版穴位歌诀)一页A4
![穴位歌诀(针灸学第九版穴位歌诀)一页A4](https://img.taocdn.com/s3/m/d95dcbc7240c844769eaee48.png)
穴位歌诀(针灸学第九版穴位歌诀)一页A4手太阴肺经(左右共22穴)手太阴肺十一穴,中府云门天府诀侠白尺泽孔最存,列缺经渠太渊涉鱼际少商如韭叶,左右二十二孔穴流注线:此一经起于中府,终于少商。
手阳明大肠经(左右共40穴)手阳明穴起商阳,二间三间合谷藏阳溪偏历温溜长,下廉上廉手三里曲池肘髎五里近,臂臑肩颙巨骨当天鼎扶突禾髎接,鼻旁五分号迎香流注线:此一经起于商阳,终于迎香。
足阳明胃经(左右共90穴)四十五穴足阳明,头维下关颊车停承泣四白巨髎经,地仓大迎对人迎水突气舍连缺盆,气户库房屋翳屯鹰窗乳中沿乳根,不容承满梁门起关门太乙滑肉门,天枢外陵大巨存水道归来气冲次,髀关伏兔走阴市梁丘犊鼻足三里,上巨虚连条口位下巨虚跳上丰隆,解溪冲阳陷谷中内庭历兑经穴终,流注线:此一经起于头维,终于历兑。
足太阴脾经(左右共42穴)二十一穴脾中州,隐白在足大指头大都太白公孙盛,商丘三阴交可求漏谷地机阴凌穴,血海萁门冲门开府舍府结大横排,腹哀食窦连天溪胸乡周荣大包随,流注线:此一经起于阴白,终于大包。
手少阴心经(左右共18穴)九穴午时手少阴,极泉青灵少海深灵道通里阴郄随,神门少府少冲寻流注线:起于极泉,终于少冲。
手太阳小肠经(左右共38穴)手太阳穴一十九,少泽前谷后溪收腕骨阳谷养老绳,支正小海外辅肘肩贞臑俞接天宗,髎外秉风曲垣首肩外俞连肩中俞,天窗乃于天容偶锐骨之端上颧髎,听宫耳前珠上走流注线:此一经起于少泽,终于听宫。
足太阳膀胱经(左右共134穴)足太阳经六十七,睛明目内红肉藏攒竹眉冲与曲差,五处上寸半承光通天络却玉枕昂,天柱后际大筋外大杼背部第二行,风门肺俞阙阴四心俞督俞隔俞强,肝胆脾胃俱挨次三焦肾气海大肠,关元小肠到膀胱中膂白环仔细量,自从大杼到白环各各节外寸半长,上髎次髎中髎下一空二空腰髁当,会阳阴尾骨外取附分侠脊第二行,魄户膏肓于神堂噎嘻膈关魂门九,阳纲壹舍于胃仓肓门志室骲肓续,二使椎下秩边场承扶臀横纹中央,殷门浮郄到委阳委中合阳承筋是,承山飞扬踝附阳昆仑仆参连申脉,金门京骨束骨忙通骨至阴小指旁流注线:起于睛明,终于至阴。
针灸学重点(天津中医药大学)
![针灸学重点(天津中医药大学)](https://img.taocdn.com/s3/m/2ddf8d3b192e45361166f517.png)
第一部分一、针灸发展简史1、最早的针灸学文献:《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2、标志着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内经》3、又称《针经》的是:《灵枢》4、针灸第一次总结:《内经》;第二次总结:《针灸甲乙经》;第三次总结:《针灸大成》5、起承前启后作用的是:《针灸甲乙经》6、最早的彩色经络腧穴图:唐代孙思邈绘制的“明堂三人图”7、首次把任、督二脉和十二静脉并称十四经:元代滑寿编撰的《十四经发挥》二、经络系统的组成1、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分布规律:手足三阳经:阳少太。
手三阴经:太厥少。
足三阴经:厥太少(内踝上8寸以下);太厥少(内踝上8寸以上)2、十二经脉循行走向: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3、十二经脉交接规律: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在胸部交接。
⑴表里的阴阳经在四肢末端交接:①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交接于食指端(商阳)②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交接于足大趾内端(隐白)③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交接于小指端(少冲、少泽)④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交接于小趾端(至阴)⑤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交接于无名指端(关冲)⑥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交接于大趾外端(大敦)⑵同名阳经在头面部交接:①手足阳明经交接于鼻旁(迎香)②手足太阳经交接于目内眦(睛明)③手足少阳经交接于目外眦(瞳子髎)⑶相互衔接的阴经在胸中交接:①足太阴脾经与手少阴心经交接于心中②足少阴肾经与手厥阴心包经交接于胸中③足厥阴肝经与手太阴肺经交接于肺中4、奇经八脉:督脉:阳脉之海任脉:阴脉之海冲脉:十二经之海;血海带脉:约束纵行躯干的诸条经脉阴维脉:调节六阴经经气阳维脉:调节六阳经经气阴阳涩脉:调节肢体运动;司眼睑开合5、十五络脉:十二经脉、任督二脉、脾之大络。
加强表里两经的外部联系,补充十二经脉循行之不足。
任脉的别络名鸠尾,从鸠尾分出后散布于腹部。
中医学第九版知识点
![中医学第九版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e4cd20b589eb172dec63b75f.png)
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所谓“阴阳者,一分为二也”。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证:即证候,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
辨证论治:是运用中医学理论辨析有关疾病的资料以确立证候,论证其治则治法方药并付诸实施的思维和实践过程。
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司外揣内:外,指因疾病而表现出的症状、体征;内,指脏腑等内在的病理本质。
由于“有诸内者,必形诸外”,所以《灵枢·论疾诊尺》说“从外知内”,就是说通过诊查其外部的象征,便有可能策之内在的变化情况。
疠气:指一类具有强烈致病性和传染性的外感病邪。
阴病治阳:指治疗原则。
阴分偏盛偏衰的病证,用调整阳分的方法使阴阳恢复平衡。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
培土生金:即补脾益肺。
借五行相生的理论,用补脾益气的方药补益肺气的方法。
临床多用于咳嗽日久,痰多清稀,兼见食欲减退、大便溏、四肢无力,舌淡脉弱等肺虚脾弱的证候。
也称补脾益肺。
培土制(治)水:温润脾阳,温肾保脾,治疗脾虚,脾肾两虚,水肿等病症的方法,因为肾属水,脾属土。
肾不纳气:肾气虚而不能摄纳肺气的病证。
症见气短,气喘,动则喘甚而汗出,呼多吸少等吸气困难表现,面虚浮,脉细无力或虚浮无根。
多见于慢性心肺功能不全疾患。
肝肾同源:①肝藏血,肾藏精,精血同生,故肝阴和肾阴相互滋养,肝肾相生。
②肝和肾均内藏相火,相火源于命门。
③肝和肾虚实密切相关,相互制约,治疗上多兼顾二脏。
《医宗必读》:“东方之木,无虚不可补,补肾即所以补肝;北方之水,无实不可泻,泻肝即所以泻肾。
营气:是行于脉中而具有营养作用的气。
卫气:是行于脉外而具有保护作用的气。
血汗同源:由于汗为津液所生,血与津液又同出一源,都来于水谷精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九版《针灸学》必背一、经脉循行原文
肺经手太阴
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
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
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大肠经手阳明
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
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夹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夹鼻孔。
胃经足阳明
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交頞中,旁约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夹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口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
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
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夹脐,入气街中。
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
以下髀关,抵伏兔,下膝髌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间。
其支者:下膝三寸而别,下入中指外间。
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间,
出其端。
脾经足太阴
脾足太阴之脉,起于大指之端,循指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踹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夹咽,连舌本,散舌下。
其支者: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
1
心经手少阴
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膈,络小肠。
其支者:从心系,上夹咽,系目系。
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内后廉,行太阴、9 心主之后,下肘内,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之端,入掌内后廉,循小
指之内,出其端。
小肠经手太阳
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骨之间,上循臑外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膈,抵胃,属小肠。
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
其支者:别颊上(出页),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
膀胱经足太阳
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
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
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髆内,夹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其支者,从腰中,下夹脊,贯臀,入腘中。
其支者:从髆内左右别下贯胛,夹脊内,过髀枢,循髀外后廉下合腘中——以下贯踹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指外侧。
肾经足少阴
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指之下,邪走足心,出于然谷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以上踹内,出腘内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
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夹舌本。
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
2
心包经手厥阴
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下膈,历络三焦。
其支者,循胸出胁,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臑内,行太阴、少阴之间,入肘中,下臂,行两筋之间,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
其支者,别掌中,循小指次指
出其端。
三焦经手少阳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
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布膻中,散络心包,下膈,遍属三焦。
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颊至(出页)。
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
胆经足少阳
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
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眦后。
其支者,别锐眦,下大迎,合于手少阳,抵于(出页),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以下胸中,贯膈,络肝,属胆,循胁里,出气街,绕毛际,横入髀厌中。
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下合髀厌中。
以下循髀阳,出膝外廉,下外辅骨之前,直下抵绝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指次指之间。
其支者,别跗上,入大指之间,循大指歧骨内,出其端,还贯爪甲,出三毛。
肝经足厥阴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指丛毛之际,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
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上腘内廉,循股阴,入毛中,环阴器,抵小腹,夹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 3
于巅。
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
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
二、特定穴歌诀
六十六穴歌(五输穴、原穴)少商鱼际与太渊,经渠尺泽肺相连,商阳二三间合谷,阳溪曲池大肠牵。
厉兑内庭陷谷胃,冲阳解溪三里随,隐白大都太白脾,商丘阴陵泉要知。
少冲少府属于心,神门灵道少海寻,少泽前谷后溪腕,阳谷小海小肠经。
至阴通谷束京骨,昆仑委中膀胱知,涌泉然谷与太溪,复溜阴谷肾所宜。
中冲劳宫心包络,大陵间使传曲泽,关冲液门中渚焦,阳池支沟天井索。
窍阴侠溪临泣胆,丘墟阳辅阳陵泉,大敦行间太冲看,中封曲泉属于肝。
、经、合的顺序排列,阳经按井、荥、输、原、经、*(本歌穴位阴经按井、荥、输(即原)合的顺序排列)。
络穴肺大列缺与偏历,胃脾丰隆公孙继,心小通里与支正,膀肾飞扬大钟齐,
心包三焦内外关,胆肝光明蠡沟传,仁督鸠尾与长强,脾之大络大包完。
郄穴脾胃地机与梁丘,心小阴郄养老谋,肾膀水泉和金门,包焦郄门会宗求,,筑宾阳交维莫丢。
肝胆中都并外丘,肺大孔最伴温溜,交信跗阳通二蹻
背俞穴背部俞穴要牢记,肺三厥四心五找,九肝十胆十一脾,十二胃俞下三焦,十四肾俞隔大肠,十八十九肠脬瞧。
募穴
大肠天枢肺中府,小肠关元心巨阙,膀胱中极肾京门,肝募期门胆日月,
胃中脘穴脾章门,三焦募在石门穴,膻中气会何经募,心主包络厥阴也。
八会穴
脏会章门腑中脘,髓筋绝骨阳陵泉,血会膈俞气膻中,骨会大杼脉太渊。
八脉交会穴
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目锐外关逢,
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跷络亦通,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跷照海膈喉咙。
四总穴歌
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4
三、小重点总结
1、十二经脉循行走向总规律: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
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2、五输穴经气流注特点:
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
3、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4、经络的作用:
1)、联系脏腑,沟通内外
2)、运行气血,营养全身
3)、抗御病邪,保卫机体
5、腧穴的主治特点:
1)、近治作用
2)、远治作用
3)、特殊作用
6、灸法的作用:
1)、温经散寒
2)、扶阳固脱
3)、消瘀散结
4)、防病保健
7、针灸治疗原则:
1)、补虚泻实
2)、清热温寒
3)、治病求本
4)、三因制宜
8、针灸治疗作用:
1)、疏通经络
2)、调和阴阳
3)、扶正祛邪
9、间接灸的作用:
1)、隔姜灸:温胃止呕,散寒止痛
2)、隔蒜灸:清热解毒,杀虫
3)、隔盐灸:回阳,救逆,固脱,止痛 4)、隔附子饼灸:温补肾阳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