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屈原思想对贾谊辞赋的影响

合集下载

汉代对屈原评价的主要分歧,及其体现的思想和美学观念

汉代对屈原评价的主要分歧,及其体现的思想和美学观念

汉代对屈原评价的主要分歧,及其体现的思想和美学观念汉代对屈原的评价的主要分歧及其所体现的思想和美学观念主要有:(1)贾谊、刘安、司马迁对屈原的评价汉代文人对屈原的评价,总体上是褒扬的,特别是贾谊、刘安、司马迁等。

①贾谊:对屈原表示了极大的赞扬最早对屈原和《楚辞》作出评价的是贾谊,贾谊结合自身遭遇,写作《吊屈原赋》。

这篇辞赋对屈原表示了极大的赞扬,赞扬了他不向黑暗现实妥协,不与谄媚小人同流合污的品质。

但是他并不赞成屈原这种过于执着的性情。

②刘安:多方位的肯定屈原及其作品继贾谊后,对屈原及其作品给予较高评价的是刘安。

刘安对《离骚》作了很重要的评论,其主要内容有三点:a.他对屈原作品的评论,突出了“怨刺”的观点,强调《离骚》是通过回顾历史,“以刺世事”,继承了《诗经》的传统。

b.赞扬屈原与统治者作斗争和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品质。

c.他对《离骚》的艺术成就给予了很高评价,指出其特点是寄托深远的比兴方法,这就接触到了一些浪漫主义特征,同时体现对《诗经》的继承和发展。

③司马迁:强调《离骚》“盖自怨生”和“发愤著书”司马迁和屈原一样,曾受过重大政治打击,并且以“屈原放逐,乃赋《离骚》”来激励自己。

他在《屈原贾生列传》中,在刘安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发挥,更加突出《离骚》“怨”的特点。

他强调《离骚》是悲愤哀怨之作。

同时司马迁认为他的可贵就在于他敢于“直谏”,把个人安危抛之脑后,人民百姓的利益至上,将屈原的直谏能否被采纳和楚国的存亡联系起来,特别强调了屈原及其作品的政治意义。

司马迁认为自己的“发愤著书”正是在评论屈原及其作品基础上的扩展。

司马迁强调《离骚》“盖自怨生”和“发愤著书”,一方面继承孔子“可以怨”的思想,另一方面符合道家对黑暗现实愤激的特点。

(2)扬雄、班固、王逸对屈原的评价从西汉后期至汉末,学者对屈原的评价颇有分歧,最有影响的是扬雄、班固、王逸。

①杨雄:认为屈原的浪漫主义内容不符合儒家经典首先对屈原及其作品提出批评的是杨雄。

试论贾谊《鵩鸟赋》中的道家思想

试论贾谊《鵩鸟赋》中的道家思想

试论贾谊《鵩鸟赋》中的道家思想作者:佟田雨来源:《现代交际》2018年第03期摘要:贾谊是我国汉初的文学家、政治家,综合吸收了诸家思想。

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评价贾谊:“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颇通诸子百家之书”。

他的《鵩鸟赋》为贬谪长沙时所作,长沙气候潮湿,又逢象征灾祸的鵩鸟飞入住所,因此贾谊在这篇赋中选择了道家思想来进行自我安慰。

《鵩鸟赋》中的辩证思想、生死观以及养生之道,都是对道家思想的折射。

关键词:《鵩鸟赋》道家思想辩证思想生死观养生之道中图分类号:B2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03-0106-02贾谊是我国汉初的文学家、政治家。

从《史记》本传可见贾谊的治国思想吸收了儒、道、法、阴阳等诸家思想,从其代表作《鵩鸟赋》中则更多感受到的是道家思想。

《鵩鸟赋》是贾谊被贬谪到长沙时所撰写的作品。

文中有多处表达均出自于老庄原文,以老庄的观点作为根据。

例如贾谊的“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就来源于《道德经》。

另外,贾谊在《鵩鸟赋》中将天地比喻为炉,造化比喻为工,这也正是借鉴了《庄子·大宗师》中的说法。

文中从三个层面折射出道家思想之圭臬。

一、辩证思想老子作为道家学派创始人,“道”是其思想核心。

老子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4]他认为道是万事万物的本源,世间的一切事物都处于不断变化之中,阴阳调和,形气转化,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变化是没有穷尽的。

《道德经》中还提到:“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4]这种有无相生思想正是老子对于矛盾双方关系的阐述。

《庄子·至乐》中写道“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

”[5]与此如出一辙的思想出现在《庄子·知北游》中:“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简述贾谊《吊屈原赋》《鵩鸟赋》的创作特点

简述贾谊《吊屈原赋》《鵩鸟赋》的创作特点

简述贾谊《吊屈原赋》《鵩鸟赋》的创作特点贾谊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文学家和文论家,他的《吊屈原赋》和《鵩鸟赋》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下面将分别对这两篇赋的创作特点进行简述。

首先,《吊屈原赋》是贾谊描述楚国政治和社会现实的一篇赋作。

它的创作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立意高远:《吊屈原赋》是贾谊以屈原为借鉴,自言发声的一篇哀史文章。

在这篇赋中,贾谊以对屈原的悼念为契机,通过赞颂和评价屈原的政治才干、文化成就和人格品质,来表达对当时楚国政治和社会现实的痛惜和忧虑。

赋文表达了贾谊对国家兴衰和治理道路的思考,同时也凸显了他对于理想政治家形象的追求。

2.议论文风:贾谊的《吊屈原赋》以议论文的形式展开。

他在赋文中通过对屈原个人经历的点评和对政治现实的批评,运用议论之辞和议论文章的结构,来展示自己的观点和主张。

贾谊的言辞直接而激烈,他对当时楚国政治腐败和社会混乱的现象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在行文间展现了他政治见解的深刻。

3.技巧巧妙:《吊屈原赋》在表达思想观点和情感感受的同时,还运用了一系列的修辞手法和修辞技巧,如夸张、反问、对仗等等。

这些修辞手法运用恰到好处,使赋文语言华美流畅,形象生动,给读者以强烈的感受。

其次,贾谊的《鵩鸟赋》是他对国家兴衰和民众心理的思考与抒发。

这篇赋作的创作特点可以总结如下:1.抒发忧患意识:《鵩鸟赋》是贾谊在《吊屈原赋》之后的一篇赋作,其中通过描写鵩鸟的悲鸣和对往昔辉煌的楚国的怀念来抒发他对当时政治状况的忧虑和担心。

赋文中充满了对国家兴衰的思考和对权贵统治的不满,凸显了国家命运变迁对个人命运的影响。

2.比兴手法运用巧妙:《鵩鸟赋》运用了比兴的手法,通过鵩鸟寻找伴侣的艰辛和追随悲鸣的伴侣的无奈来比喻人民对于国家命运的困苦和无奈,以此凸显贾谊对当时政治现实的批评和忧虑。

3.语言优美流畅:贾谊在《鵩鸟赋》中运用了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和修辞技巧,如夸张、对仗、排比等,使赋文的语言丰满鲜活,行文起伏有致,并通过错落有致的句式和表达,给读者以耐人寻味的感受,并使整篇赋的语言显得优美流畅。

试论屈原及《楚辞》对贾谊的影响

试论屈原及《楚辞》对贾谊的影响

试论屈原及《楚辞》对贾谊的影响作者:宋贤来源:《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02期摘要:汉初政治大一统加剧了南北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汉初文士在接受北方文化的同时又深受南方楚文化的浸润。

贾谊远在贬赴湘南之前就对楚文化有所涉猎,三年的贬宦生涯,致使贾谊更加积极地继承了屈原的忧患意识和执著精神,同时《楚辞》的文学形式也深深影响到了贾谊的文学创作。

关键词:贾谊;楚文化;屈原;《楚辞》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255(2017)02-0047-04汉初政治大一统局面的逐步形成加剧了各文化间的交融和繁盛,日本青木正儿于《中国文学思想史》中言:“姑不论周初楚人之物质情形如何,唯其在文艺方面所显示,则似有难于忽视之文化。

此种文化日后汇集于《楚辞》之中,而予汉代文学以极大影响。

”[1]可见《楚辞》影响尤为显著。

汉初君臣多为楚人,他们于生活习惯、风气习俗、审美爱好等方面尊崇楚文化。

至于文学方面,形成了屈原效应,楚声骚赋甚为文人所追慕模仿。

李长之先生称汉之代秦是“楚文化的胜利”[2],当不无道理。

在这样一种楚风盛行的文化氛围内,文士们亦不能不被楚风深深感染。

这其中贾谊受楚文化之影响,便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一、贾谊对屈原精神的接受贾谊和屈原是中国历史上两位散发巨大影响的悲剧性人物。

在我们眼中,他们被视为忠而获罪、怀才不遇而悲愤抑郁、命运短折的天才人物代表,亦因此常常被相提并论。

司马迁于《屈原贾生列传》中将两人合传,清人李景星评论是因为怀才不遇,王闿运论及二人事业相类,“屈、贾宜合则司马子长已有定论。

盖两君子俱以文儒赅通政事,有名世王佐之业”。

陈仁锡言及二人命运、才情相似,“屈贾伤被谤,俱工辞赋,其事迹相似,故二人共传”。

汤炳正先生则归纳为思想体系一致:“史迁的《史记》,以屈、贾合传,其原因不止一个,但屈、贾思想体系的一致性,应当是合传的根本原因。

”[3]古今文人学者们对屈、贾合传的各类解说,都在一定程度上指出两人不仅有相似的身世命运,所谓“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而且两人还存在精神思想上的承继性。

国家开放大学《中国古代文学(B)(1)》形考作业1参考答案

国家开放大学《中国古代文学(B)(1)》形考作业1参考答案

中国古代文学(B)(1)形成性考核任务一先秦文学本次形考任务按百分制计,实际占形成性考核总成绩的20%。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30分)1.战国时期的文学,从中原地区来说主要是散文,而当时的散文又主要包括历史散文和哲理散文两大类。

2.《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春秋时代,人们称它为《诗》或《诗三百》3.《诗经》的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在艺术上对后世文学影响最大。

4.《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血雨霏霏”,是描写景物、借景抒情的佳作。

5.在《诗经》反映战争的诗歌中,《载驰》和《无衣》是最具爱国思想的两篇。

6.“风”“雅”和“颂”是从音乐方面对《诗经》的分类。

7.《尚书》是商周记言史料的汇编,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和《周书》四部分,在时间跨度上与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相近。

8.《左传》原名《左氏春秋》,标志着我国历史散文的成熟,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并称“春秋三传”。

9.《孟子》的艺术成就主要体现在巧妙的论辩艺术、宏放豪迈的文风和善用比喻三方面。

10.孟子提出了一些可贵的文艺见解,其中最重要的是“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

11.《庄子》33篇,分为内篇、外篇、杂篇三个部分,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所作。

12.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他利用楚国民歌形式,运用楚国方言,创造了“楚辞”。

13.《离骚》是屈原最重要的作品,是他带有自传体的抒情长诗。

14.屈原的诗歌继承和发展了《诗经》赋、比、兴的表现手法,特别是广泛采用“铺陈其事而直言之”的赋法。

15.宋玉的以赋为名的作品有《风赋》《高唐赋》《登徒子好色赋》和《神女赋》等。

二、默写和填句题(每句1分,共10分)1.默写《诗经·秦风·蒹葭》第一章的八句。

(8分)答: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2.填句:“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课外阅读】《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太史公曰发微

【课外阅读】《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太史公曰发微

【课外阅读】《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太史公曰”发微内容提要:“太史公曰”是《史记》中司马迁评价历史人物与事件的标志之语。

学界对《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太史公曰”的理解仍存在着歧义,而如何理解这一问题涉及到如何认识司马迁对屈原的态度问题。

结合屈原的作品和司马迁的思想,可以看出,其传赞高歌了屈原热爱故国、坚守高洁和追求美政的精神。

传赞还反映出,司马迁对屈原的认识也受到贾谊的影响,但最终经过反思,仍然肯定了屈原殉国的崇高精神。

关键词:司马迁太史公曰屈原评价汉代楚辞学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今见较早的屈原、贾谊的传记资料,是后人研究屈原、评价贾谊的重要依据。

但由于时代久远,一是间有窜乱,致使其中有些文义前后不相连属,有些记述前后似有矛盾;二是后人认识与理解有所不同,因而对有些问题的看法见仁见智,不一而足。

前者先贤时人多做梳理,意见渐趋一致;后者则涉及角度和方法诸问题,争议仍时见简端。

“太史公曰”是史迁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评价的创格,是《左传》“君子曰”类体制的新发展,其中代表了作者的历史观,反映了作者的人生观,体现了作者对传主的基本认识和对事件的基本态度。

因而对《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太史公曰”内容的理解,不仅涉及到对屈原和贾谊人生、思想与作品的认识,也可见史迁的历史观、人生观。

一《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太史公曰”原文如下:太史公曰: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

适长沙,观屈原所自沉渊,未尝不垂涕,想见其为人。

及见贾生吊之,又怪屈原以彼之材游诸侯,何国不容,而自令若是。

读《鵩鸟赋》,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这一段文字虽然不长,却存在着不少似乎很好理解却实际颇难明了的问题。

一是其志未详。

史迁既说“悲其志”,然未明言其志,故后人“悬揣其意而为之说者则纷如”。

二是文意不好厘清。

清人李景星《史记评议》说:“赞语凡四转,全以骚赋联合屈、贾,沉挫中有流逸之致。

”他虽未直言“四转”为何,但从传赞可见,“悲其志”是一转,读其文,逆其志,悲从中来;“想见其为人”为二转,适其地,念其行,泪由心生;“而自令若是”为三转,观贾文,系屈事,为屈不平;“又爽然自失矣”为四转,读鵩赋,同死生,感怀贾生。

贾谊《吊屈原赋》经典化的原因

贾谊《吊屈原赋》经典化的原因

品位·经典文艺评论贾谊《吊屈原赋》经典化的原因○江华湘(广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摘 要】 《吊屈原赋》表达了贾谊自身对于屈原的同情,以及为自己遭受小人毁谤,有才能却不能施展的悲愤之情。

自成文以来受人关注,受人喜爱,其经典化的原因有三:一是以“忠贞的屈原和贾谊为抒写对象”引发读者的好感;二是以“怀才不遇的悲愤”引发共情;三是以“吊文之祖”的文体地位获得认同,成为后世吊文写作的范式。

【关键词】 贾谊;……屈原;……忠贞;……怀才不遇;……吊文之祖【作者简介】 江华湘,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先秦魏晋文学。

“吊文之作往往是对古人致追慕、追悼或者追慰之意”[1]478,这些古人“或骄贵而殒身,或狷忿以乖道,或有志而无时,或美才而兼累,追而慰之,并名为吊。

”[1]478贾谊的《吊屈原赋》便是后一种,屈原是狷忿乖道的代表人物。

而在吊文这一文体中,哪部作品堪称经典之作呢?毫无疑问是具有权威性、指导性的《吊屈原赋》,刘勰《文心雕龙》对这篇赋做出了高度的评价,肯定了它的首创地位:“自贾谊浮湘,发愤吊屈。

体周而事核,辞清而理哀,盖首出之作也。

”[1]479那么《吊屈原赋》得以成为经典的原因何在?一、以“忠贞的屈原和贾谊为抒写对象”引发好感不管是抒写对象屈原,还是作者本人,他们都带有忠贞的品格。

贾谊在赋中抨击了黑白颠倒的世道,凸显了屈原的忠贞形象。

“世谓随、夷为溷兮,谓跖、蹻为廉。

”世人竟认为卞随、伯夷恶浊,盗跖、庄蹻廉洁;宝剑镆铘粗钝,铅质的刀锋利。

引发作者的感叹“吁嗟默默,生之无故兮”。

言明屈原是无辜遭受灾祸,进一步列举了更多的事例。

周鼎是何等宝贵,人们却将其丢弃,把瓦盆当成了宝物;乘坐、驾驶疲牛,使跛驴作骖,反让骏马吃力的去拖盐车,如此怎能让骏马发挥自己的作用;章甫本应戴在头上,如今在下。

这些事物位置颠倒,对错易位,通过强烈的对比,深刻地描绘了屈原所处的恶劣社会环境。

2021探析屈原与贾谊截然相反人生观形成的原因范文2

2021探析屈原与贾谊截然相反人生观形成的原因范文2

2021探析屈原与贾谊截然相反人生观形成的原因范文 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1]中司马迁将屈原与贾谊合并于一传,是因二人有着类似的人生轨迹,即早年有异才受到君主的重用,却因谗佞的陷害而后被冷落,甚至流放他乡。

虽然二者的人生轨迹大致相同,但是在种种文献的记载中我们也看到二人对于生死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屈原的生死原则就是无论如何他都要留在楚国尽最大的能力帮助楚国重新富强起来,虽然最终也无法实现这样的人生理想,但是他却以死明鉴,用这样一种方式来殉其国、其志。

而贾谊则对其做法存有异议,在《吊屈原赋》中提出屈原在看见自己的人生理想无法在楚国实现之时就应该离开楚国去别的国家谋发展,认为“凤凰翔于千仞之上兮,览德辉而下之;见细德之险兮,摇增翮逝而去之”。

这样截然不同的生死观其产生是什么原因呢?本文即对此进行分析讨论。

一、文化的影响 在文化的承接与延续上,二者都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成为两位文学家在生死观上产生差异的原因。

屈原身为楚地人,必然受到楚地文化的影响,而楚地的文化中巫文化最为盛行,而且屈原官居三闾大夫就是掌管王族三姓的事务以及宗庙祭祀和贵族子弟的教育的,因而其文学观念上必然受到巫文化的深刻影响,这在屈原的作品中有所体现,汤漳平先生在其《从江陵楚墓竹简看<楚辞·九歌>》中就提出了:“将江陵楚墓竹简所载诸神和《楚辞·九歌》祭祀的神灵进行对应比较,可以发现竹简所载的神与《九歌》所描写的神都是相互配套的,各自成为一个比较完整的系列,这进一步为人们了解屈原当年从事巫术活动的具体内容提供了旁证材料。

”可见其受到巫风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

在巫文化中有一方面是受到很大的重视的,即为人的灵魂的归属问题,人死后的灵魂的归属,关系到后代子孙的生活,一直从事宗庙祭祀事业的屈原也是如此,如其创作《国殇》就是为了让阵亡的将士能够回到祖国,不至于灵魂没有归属而四处游荡。

所以基于其对这方面的重视,屈原便不会远走他乡,并且当国家灭亡的时候,也要在此地还被称为楚地的情况下投江而死,灵魂永久的归属于自己的祖国,便是巫文化的影响表现。

论《史记》屈贾合传的原因

论《史记》屈贾合传的原因

作者简介 : 杨德春 ( 1 9 6 8 一) , 男, 河北遵化人 , 邯郸学 院中文系副教授 , 文学博士 , 主要从事先秦两汉文学与文献研究 。 一Biblioteka 、问题 的提 出
点就仅剩事迹相类方可合传一条 , 此条的确是《 史
记》 合 传 的标 准 , 但 不 是 唯一 的标 准 。 由此 可 见 ,
原 同传 , 毫无疑 问 , 并 不 仅 是 由于 他 的 辞赋 私 淑 屈 原, 而更 主 要 的是 由于他 有 政 治 抱 负 , 而能 ‘ 痛 哭
流涕’ 地 直 言敢 谏 。 ” _ 3 试 问 中国 古 代 有几 个 书 生
爵禄 , 乐肆志。作鲁 仲连邹 阳列传第二 十三 。 ’ 陈 沂日: ‘ 同传 者 , 或其 国同, 或其事 同, 而 时 不 足 以 间之 。若 刺客 等 传 类 也 。 《 索 隐》 误矣 , 观 扁 鹊 仓 公同传 , 此可知也。 ” ’ [ 1 ] 1 5 1 3 司马贞认为屈贾不当合传 , 其所举之理由为屈
表、 8书 、 7 0列传五大部分 , 在列传 中又可分为专 传、 合传 、 类传 、 杂传 ( 凡 无 法 归入 前 三类 者 及 一 些
有关 外 国与 少 数 民族 情 况 者 ) 。一 般 情 况 下 , 《 史
记》 合传 是有原 因可寻 的或有标 准可 循 的。 司 马迁《 史记》 将 战 国楚 之 屈 原 与汉 之贾 谊 合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介绍贾谊的政治才能和政治活动并全文收录吊屈原赋鵩鸟赋二赋而贾谊著名的政治著作新书却只字未提其中著名的过秦论三篇只在秦始皇本纪中引用了上篇屈贾合传中未收录贾谊的陈政事疏但记载了其多次上书进谏而文帝终不听的结局
2 0 1 3年 1 O月

贾谊《吊屈原赋》赏析

贾谊《吊屈原赋》赏析

《吊屈原赋》是汉代⽂学家贾谊的作品。

汉⽂帝四年(公元前176年),贾谊被贬为长沙王太傅,及渡湘⽔,历屈原放逐所经之地,对前代这位竭诚尽忠以事其君的诗⼈的不幸遭遇深致伤悼,遂作此赋。

此赋描写出⼀个善恶颠倒,是⾮混淆的⿊暗世界,表现对屈原深深的同情。

下⾯是店铺为⼤家带来的贾谊《吊屈原赋》赏析,欢迎阅读。

吊屈原赋 作者:贾谊 谊为长沙王太傅,既以谪去[2],意不⾃得。

及渡湘⽔[3],为赋以吊屈原。

屈原,楚贤⾂也。

被谗放逐,作《离骚》赋 [4]。

其终篇⽈:“已矣哉!国⽆⼈兮,莫我知也。

”遂⾃投汨罗⽽死[5]。

谊追伤之,因⾃喻[6]。

其辞⽈: 恭承嘉惠兮,俟罪长沙[7]。

侧闻屈原兮[8],⾃沉汨罗。

造讬湘流兮,敬吊先⽣[9]。

遭世罔极兮,乃殒厥⾝[10]。

呜呼哀哉!逢时不祥[11]。

鸾凤伏窜兮,鸱枭翱翔[12]。

闒茸尊显兮,谗谀得志[13]。

贤圣逆曳兮,⽅正倒植[14]。

世谓随、夷为溷兮,谓跖、蹻为廉[15];莫邪为钝兮,铅⼑为铦[16]。

吁嗟默默,⽣之⽆故兮[17]。

斡弃周⿍,宝康瓠兮[18]。

腾驾罢⽜,骖蹇驴兮[19]。

骥垂两⽿,服盐车兮[20]。

章甫荐履,渐不可久兮[21]。

嗟苦先⽣,独离此咎兮[22]。

讯⽈[23]:已矣[24]!国其莫我知兮,独壹郁其谁语[25]?凤漂漂其⾼逝兮,固⾃引⽽远去[26]。

袭九渊之神龙兮,沕深潜以⾃珍[27]。

偭蟂獭以隐处兮,夫岂从虾与蛭螾[28]?所贵圣⼈之神德兮,远浊世⽽⾃藏。

使骐骥可系⽽羁兮,岂云异夫⽝⽺[29]?般纷纷其离此尤兮,亦夫⼦之故也[30]。

历九州⽽相其君兮,何必怀此都也[31]?凤凰翔于千仞兮,览德辉⽽下之[32]。

见细德之险征兮,遥曾击⽽去之[33]。

彼寻常之污渎兮,岂能容夫吞⾈之巨鱼[34]?横江湖之鱣鲸兮,固将制于蝼蚁[35]。

注释 [1]此赋是贾谊赴长沙王太傅任途中,经过湘⽔时所作。

屈原⾃沉于湘⽔⽀流汨罗江,贾谊触景⽣情,作此凭吊屈原同时亦以⾃伤。

《屈原贾生列传》译文

《屈原贾生列传》译文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贾谊部分译文贾生名谊,雒阳人也(雒阳:又作“洛阳”。

)。

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闻:闻名,著名。

)。

吴廷尉为河南守(吴廷尉:姓吴的廷尉,史失其名。

),闻其秀才(秀才:指才能优异。

),召置门下,甚幸爱。

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治平:指为官之政绩。

),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故:从前。

常:通“尝”,曾经。

),乃征为廷尉(征:征召,朝廷官府征用人才。

)。

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

文帝召以为博士。

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少:年轻。

)。

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

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

孝文帝说之(说:通“悦”,喜欢。

),超迁(指破格提拔。

),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太中大夫:官名。

秦官,掌论议,汉以后各代多沿置。

)译文:贾生的名叫谊,是洛阳人。

十八岁的时候,便以能赋诗作文而闻名全郡。

吴廷尉当时是河南郡郡守,听说贾谊是个了不起的人才,就把他罗致到自己门下,对他很赏识。

孝文皇帝即位不久,了解到河南郡的吴郡守治理政事、安抚百姓在全国最有成绩,过去又因与李斯是同乡而常向李斯学习,就把他征召到朝廷担任廷尉。

吴廷尉便向皇帝推荐贾谊,说他很年轻,颇为通晓诸子百家的学说。

于是,文帝便把贾谊召到朝廷任命为博士。

当时贾谊才二十岁出头,在朝臣中是最年轻的。

每当皇帝诏令臣下商议政事,各位老先生往往无言答对,而贾谊却总是答得很完满,人人都感到贾谊所讲的,正是自己所要说的。

于是,大家都认为自己的才能赶不上贾谊。

文帝也很喜欢他,一年之内,就把他从博士破格提拔为太中大夫。

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太平和睦),而固当改正朔(正(zhēng,争)朔:一年的第一天。

正,一年的开始;朔,一月的开始。

古时改朝换代,新王朝表示“应天承运”,须重定正朔,改正朔,就是改定历法。

),易服色(服色:指车马服饰的颜色。

),法制度(法:订立。

),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草具:草拟。

贾谊的文学才华及成就

贾谊的文学才华及成就

文帝重农抑商、广积粮草,就上了一个《论积贮疏》,汉文帝十分高 学问亦十分渊博。贾谊跟着吴公,学问更加见长,文学方面的才华也
兴,作为“休养生息”的举措之一,命令有关部门在全国推广实施。 展露无遗。
通过这些意见和建议,汉文帝本人也逐渐发现了贾谊卓越的才
后来,贾谊因为佞人邓通而被贬到长沙后,心情非常郁闷,但也
为数不多,但成就是巨大的。
乎各是各的,这两体的合一,也许是在贾谊手里。贾谊是荀卿的再传
贾谊的政论文,顺应汉初的时代要求,而体现了经世致用的特 弟子,他的境遇却近于屈原,又久居屈原的故乡,很可能的,他模拟 点。同时深受战国之文的影响而兼取诸子之学。贾谊在汉初学术思 屈原的体制,却袭用了荀卿的‘赋’的名字。”[2]122-130 事实上,贾谊不仅
他的得意弟子。他多次向汉文帝举荐,希望汉文帝能够起用这个才 年,梁怀王刘揖入朝觐见,不幸从马上掉下来摔死了。贾谊认为自己 华横溢的青年才俊。汉文帝是历史上有名的贤明之君,从谏如流,不 身为太傅,没有尽到应尽的责任,感到非常自责。仅仅过了一年,贾
久就把贾谊也调到中央政府,给了他一个“博士”的官当。从这时开 谊在忧郁中死了,时年仅 33 岁。
究法是对西藏古代体育文化进行探讨与研究的最主要的方法之一, 道路任重而道远。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西藏古代体育有一个非
它对于西藏古代体育文化的研究有着极大的贡献与价值。
常显著的特点,即与其他文化内容高度融合。西藏古代体育活动常
一、藏汉文献资料对于古代西藏体育的研究
常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与当地的历史文化、政治宗教都有着非常紧
一个不可逾越的障碍,就是文帝的宠臣邓通。邓通不学无术,仅仅是 猫头鹰的出现,在文化史上一直都当做不祥的预兆,再加上贾谊心 由于文帝迷信,碰巧做了应梦的“黄头郎”而封为上大夫,和贾谊平 情抑郁,精神不佳,看到猫头鹰就以为自己命不久矣,于是非常感

屈原与贾谊之比较

屈原与贾谊之比较
在这里,贾谊依据道家关于一切事物都处于对立状态中反复变化的观点,对 祸福、死生作了极其通达的评述,企图以此来求得自己精神上的解脱,但人们通 过这些豁达的辞语,还是可以感觉到在贾谊旷达的精神世界中,其实还隐忍着深 沉的悲哀
在屈原传的后半部,是贾谊的传,这是司马迁人以群分的一种归类法。贾谊 和屈原可以说是同命相连的人,两个人的文学才华都是百年一见的人物。屈原以 《楚辞》不朽,而贾谊才活了三十几岁,但是留下的几十篇文章,足以代表汉文 章的最高水平,司马迁写《秦始皇本纪》几乎全文把贾谊的《过秦论》抄在书中。 贾谊是比司马迁早些年的人,司马迁和贾谊的孙子还是朋友,所以太史公笔下的 贾谊可信度极高。可惜这个大才子也是和屈原命运相近,被人妒忌,抑郁而亡, 在“文景之治”的孝文帝期间,不得一展雄才。
参考文献
楚辞论析 楚辞二十讲 《贾谊集》 《贾长沙集》 《史记》 《汉魏六朝赋选》(瞿蜕园) 《古代文学探讨集》(郭预衡《经典常谈》(朱自清) 《屈赋新探》(汤炳正)
屈原和贾谊的异同
贾谊在赋中对屈原的遭遇表示的深切悼惜,其实就是对自身处境的伤感,因 为两人经历有着太多的相似之处,他是将自己心中的愤慨不平与屈原的忧愁幽思 融汇在一起,以表达对世间贤人失意、小人得志这种不公平状况的极大不满。不 过,在感情一致的前提下,贾谊并不赞同屈原以身殉国的行动。他认为尽管环境 恶劣,也应当顽强地活下去,自己虽然将居住在卑湿的长沙,或许因此而不能长 寿,但仍不愿去自尽。 贾谊和屈原这种见解的差异,是因为他们具有不同的生死观。屈原所怀的是儒家 杀身成仁的思想,理想不能实现就不惜殉以生命;而贾谊除具有儒家思想外,还 兼有盛行于汉初的道家旷达精神。所以,如将两人的作品加以对比,就可以发现 在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方面,贾谊没有屈原那样深沉;在对自身理想的追求上, 贾谊也不及屈原那么执着,似乎他对世事显得 更豁达,更彻悟。

浅论屈原和贾谊文笔的相似之处

浅论屈原和贾谊文笔的相似之处

散之卒 , 数百之众 , 将 转而攻 秦 。 然而竟 “ ” 并起 而亡秦 族 矣” 。越是 夸大六国弱小 , 越是 突 出秦 的强 弩之末 , 堪 不
击 。3 进 一 步 将 陈 涉 力 量 与 六 国力 量 对 比 , 出无 论 . 指 是地位 , 军队装备数量 , 是谋 略各方 面 , 还 陈涉都 不能 比 拟 , 者 远 远 弱 于 六 国 , 而结 果 是 成 败 异变 , 业 相 反 。 或 然 功 这 种 力 量 对 比差 越 是 悬 殊 , 结 果 就 越 觉 得 反 常 , 其 其 给人的振撼力就越大 。 在屈原 的《 离骚 》 中共 有五个 反差对 比, 情感 起伏 了 五次。1 对怀王寄托的希望与结果落空 的反差对 比。从 . 希望怀王 “ 骐 骥 以 驰骋 兮 ” 引 导 怀 王 “ 吾 导 夫 先 乘 , 来 路 ”, 及 帮 助 怀 王 “ 前 王 之 踵 武 ” “ 奔 走 前 后 ” 以 及 而 忽 到 “ 荃不察 余之 中情 兮 , 反信 谗 而怒 ” “ 不入 以离尤 ” ,进 。 2 上 叩帝阍而遭冷遇 。主人公做好一切准备 : 朝发轫 于 . “ 苍梧兮 , 夕余 至 乎县 圃 ” 不 辞一 切辛 苦 “ 漫漫其 修 远 , 路 兮, 吾将 上下 而 求 索 ……” 而结 果却 是 “ 吾令 帝 阍开 关 兮 , 阊阖而望予” 倚 的冷 遇 。3 上 下 求 女 而 满 怀 失 望 。 主 . 人公济 白水河登 阆风 山而求 女 , 结果 “ 反顾 而流 涕 , 高 哀 丘之无女 ” 主人 公 又下 求佚 女 , 路 “ ; 一 游春 宫 ” “ , 折琼 枝” “ , 解佩 缡 ” “ , 而求 宓 妃 ” 可是 宓妃 不 仅性 情乖 戾 , , “ 以迁 就 ” 而 且 “ 归 次 于 穷 石 ” 与 后 羿 偷 情 。 真 是 难 , 夕 , 腔热情遇冷风啊 14 辛勤培养人才 , . 结果 人才变质 :

浅论屈原文学作品对后世的影响

浅论屈原文学作品对后世的影响

浅论屈原文学作品对后世的影响【摘要】屈原在文学创作上的影响、地位主要表现在:开创了个性化文学;推动了爱国主义文学的形成、发展;开创了新的诗歌体裁;奠定了我国浪漫主义诗歌的优良传统;提出了“发愤以抒情”的悲剧理论;形成了中国山水文学发展的基础。

【关键词】屈原爱国精神浪漫主义香草美人一、屈原的简介屈原(前340-前278),名平,字原。

出身于楚国贵族,曾得到楚怀王的信任,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

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世界文化名人。

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

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等。

二、屈原的文学创新对后世的影响(一)“香草美人”的象征手法“香草美人”是一种文学传统,最早是王逸提出来的。

汉代王逸在《离骚》序中说:《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配谗佞。

后以“香草美人”比喻忠贞贤良之士。

现在对“香草美人”的解释是美人、香草。

美人的意象一般被解释为比喻,或是比喻君王,或是自喻。

《离骚》中充满了种类繁多的香草,这些香草作为装饰,支持并丰富了美人意象。

同时,香草意象作为一种独立的象征物,它一方面指品德和人格的高洁;另一方面和恶草相对,象征着政治斗争的双方。

总之,《离骚》中香草美人意象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巧妙的象征比喻系统,使得诗歌蕴藉而且生动 。

“香草美人”象征手法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重大影响,形成了源远流长的文学传统。

屈原的“香草美人”的象征手法继承并发挥了《诗经》的比兴手法,屈原的创作在相当程度上显示了情感的解放,从而造成了全新的、富有生气和强大感染力的诗歌风格。

由于这种情感表达的需要,就不能满足于平实的写作手法,而需要大量借用楚地的神话材料,用绮丽的幻想,是诗歌的境界大为扩展,显示恢弘瑰丽的特征。

这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

后代的个性和情感强烈的诗人,如李白、李贺等,都从中受到极大的启发。

简述贾谊《吊屈原赋》《鵩鸟赋》的创作特点。

简述贾谊《吊屈原赋》《鵩鸟赋》的创作特点。

简述贾谊《吊屈原赋》《鵩鸟赋》的创作特点。

贾谊的《吊屈原赋》和《鵩鸟赋》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两篇赋作,具有以下创作特点:
1. 对象选择独特:《吊屈原赋》主要描写楚国文学家屈原的悲惨遭遇和才情横溢,而《鵩鸟赋》则以鵩鸟为主题,赋予了鵩鸟深刻的哲理和象征意义。

这两篇赋作很少有人选择过,贾谊在选材上独具眼光。

2. 情感丰富:《吊屈原赋》表达了作者对屈原悲壮命运的同情和对楚国的忧虑,展现了激情澎湃的抒情风格。

《鵩鸟赋》则是通过描写鵩鸟孤独自处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离散孤寂的深刻感受。

3. 文字华丽:贾谊的赋作在文辞上十分华丽,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夸张、比喻、排比等来增加赋作的艺术感和鲜明色彩。

他以辞章华美来表达他对主题的情感和思考。

4. 哲理表达明确:贾谊在《吊屈原赋》和《鵩鸟赋》中都运用了较多的哲理思考,通过立意深刻的表达来反映人生和社会的现实问题。

他通过对屈原和鵩鸟的描写,传达了关于人生、命运、责任与忠诚等方面的深刻思考。

总之,贾谊的《吊屈原赋》和《鵩鸟赋》在选材、情感、文字和哲理上都具有独特的创作特点,展现了作者出色的文学才能和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毛泽东《七绝·贾谊》赏析《七绝·贾谊》译文及鉴赏

毛泽东《七绝·贾谊》赏析《七绝·贾谊》译文及鉴赏

毛泽东《七绝·贾谊》赏析《七绝·贾谊》译文及鉴赏《七绝·贾谊》是由毛泽东所创作的,整首诗反映了作者对贾谊“世无伦”的才华十分赞赏,对其怀才不遇、仕途受挫、未获重用、早亡,非常惋惜;同时对贾谊那种自伤、脆弱、愚忠、迂腐的性格作了委婉的批评。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七绝·贾谊》的译文及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七绝·贾谊》近现代:毛泽东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

梁王堕马寻常事,何用哀伤付一生。

《七绝·贾谊》译文贾生的才情在当时无人能相提并论,他以极其哀伤悲痛的心情写下吊屈原的千古文章。

梁王坠马而死本是寻常之事,哪里用得着为此自悲自责抑郁而终。

《七绝·贾谊》注释七绝:七言绝句的简称。

绝句是旧体诗的一种格式。

整首诗两联四句。

有五言、七言之分,每句五个字的叫五绝,每句七个字的叫七绝,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

贾生:指贾谊(公元前200年—前168年),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时称贾生,西汉政论家、文学家。

初被汉文帝召为博士,不久迁为太中大夫。

汉文帝想任其为公卿,因遭大臣周勃、灌婴等排挤,贬为长沙靖王吴著的太傅。

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

梁怀王坠马而死,贾谊深自歉疚,33岁抑郁而亡。

才调:指才气、才能。

无伦:无与伦比,即无人能相提并论。

哭泣情怀:指贾谊《治安策》(又称《陈政事疏》)中所表现出来的忧国忧民的情怀。

情怀:犹言心境,心情。

吊屈文:贾谊贬为长沙王太傅后,渡湘江时有感于屈原忠而见疏,作《吊屈原赋》,“因以自喻”。

梁王堕马:梁王指汉文帝的小儿子梁怀王刘胜(一作刘揖)。

堕马事发生于汉文帝十一年(前169)夏六月。

作者非常赞赏贾谊的才华,认为他因梁怀王刘胜堕马死去哀伤而死不值得,并深为惋惜。

何用:何必,不用。

《七绝·贾谊》创作背景这首诗最早发表于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9月版《毛泽东诗词集》。

此诗是毛泽东于共和国成立后所作,毛泽东很赞赏贾谊非凡的才能和政治理想,写了两首关于贾谊的诗,这首诗便是其中一首。

试论屈原作品对后世的影响

试论屈原作品对后世的影响

试论屈原作品对后世的影响《离骚》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汉代以后,后世文人无不对屈原推崇备至。

究其原因,似可归功于屈原那砥励不懈、特立独行的节操,以及在逆境之中敢于坚持真理、反抗黑暗统治的精神。

屈原的遭遇是中国封建时代正直的文人士子普遍经历过的,因此,屈原的精神能够得到广泛的认同。

西汉贾谊因为才高受嫉,谪迁长沙,作《吊屈原赋》,以屈原自拟。

司马迁向以“立德、立功、立言”自励,“一心营职,以求亲媚于主上”(《报任安书》),却惨遭宫刑,司马迁从“屈原放逐,著《离骚》”的事迹中汲取了巨大的精神力量,完成了《史记》的撰述。

梁代钟嵘《诗品》说李陵的诗作“其源出于楚辞。

文多凄怆,怨者之流”。

陶渊明《感士不遇赋》:“夷皓有‘安归’之叹,三闾发‘已矣’之哀。

“虽怀琼而握兰,徒芳洁而谁亮?”“感哲人之无偶,泪淋浪以洒袂。

”直是把屈原的旨趣当作自己的行为准则。

唐代诗人李白豪迈地宣称:“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李白的'很多作品也同屈原的《离骚》一样,往往大量编织神话传说、日月风云和历史人物,构成具有象征意义的雄奇图画。

杜甫“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的忧国忧民的精神,也与屈原有渊源关系,他在《戏为六绝句》中说:“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

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

”声称不仅要学习屈原作品的文采,而且要学习屈原作品的思想内容。

特别是在外族入侵、国破家亡的紧急关头,爱国志士们多以屈原的气节来鼓励自己。

南宋词人刘克庄在金人入侵的形势下,写诗颂扬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表示自己决不投降敌国的坚定信念。

他在《屈原》一诗中说:“芈姓且为虏,累臣安所逃。

不能抱祭器,聊复著《离骚》。

”在现代文学史上,受屈原精神影响的作家更多,鲁迅《汉文学史纲要》:“战国之世……在韵言则有屈原起于楚,被谗放逐,乃作《离骚》。

逸响伟辞,卓绝一世。

后人惊其文采,相率仿效,以原楚产,故称‘楚辞’。

屈原对后世的影响

屈原对后世的影响

屈原对后世的影响如下是有关屈原对后世的影响:(1)屈原对后世影响最大的,首先是他那砥砺不懈、特立独行的节操,以及在逆境中敢于坚持真理,敢于反抗黑暗统治的精神。

屈原的遭遇是中国封建时代正直的文人士子普遍经历过的,因此,屈原的精神才能得到广泛的认同。

如西汉贾谊因为才高受嫉,作《吊屈原赋》,以屈原自拟;司马迁以“立德立功立言”自励,却惨遭宫刑,从“屈原放逐,乃着离骚”的事迹中汲取力量,完成了《史记》的撰述;陆游报国无门,身老家中,慨然叹曰:“《离骚》未尽灵均恨,志士千秋泪满裳。

”屈原由于其忧愤深广的爱国情怀,尤其是他为了理想顽强不屈的批判精神,突破了儒家明哲保身、温柔敦厚的处事原则,为中国文化增添了一股深沉而刚烈之气,培养了中国士人敢于承担历史责任的勇气。

这是屈原及其辞赋为民族精神的重大贡献。

(2)屈原的艺术成就对后世也有巨大的影响。

鲁迅评价屈原的作品“逸响伟辞,卓绝一世”,与《诗经》相比,楚辞在艺术上达到了一个新境界,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作家,对中国文学史产生了及其深远的影响。

首先,楚辞创造了一种新的诗歌样式,这种诗歌形式无论是在句式上还是结构上,都较《诗经》更为自由且富于变化,能够更加有效的塑造艺术形象和抒发复杂、激烈的感情。

就句式而言,楚辞以杂言为主,突破了传统的四言句式。

就语言描写而言,楚辞善于渲染、形容,词语繁复,很重视外在形式的美感,为汉代赋体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屈原善于运用楚国民间方言来写诗,使诗歌语言丰富多彩,显示出浓郁的地方特色,还在诗中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和叠音词,创制对偶句式,使作品在悲怆愤慨的激情里融入一种低回往复的忧叹与哀思,增加了诗的音乐美。

其次,楚辞突出表现了浪漫的精神气质。

这种浪漫精神主要表现为感情的热烈奔放,对理想的追求,以及抒情主人公形象的凸显,想象的奇幻等。

另外,楚辞通过幻想、神话创造了一幅幅雄伟壮丽的图景。

《天问》《九歌》《招魂》《离骚》中都有不少神话或神话形象,使得诗歌显出飘渺迷离、谲怪神奇的美学特征,对李白、李贺等后世诗人有巨大的影响。

贾谊骚体赋对屈原“悲世之风”的解读

贾谊骚体赋对屈原“悲世之风”的解读

The Interpretation of Jia Yi's Sao- ti Fu to the
Atmosphere of World Sorrow by Qu Yuan 作者: 郭建鹏[1] 郭建辉[2]
作者机构: [1]长春师范学院,吉林长春130032 [2]河北省昌黎县安山镇实验中学,河北昌黎066601
出版物刊名: 长春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页码: 78-81页
主题词: 《吊屈原赋》 《鹏鸟赋》 悲世之风 楚文化 传承
摘要:贾谊因赴湘在空间上开始了中国大一统政治局面贬谪士人精神苦境的历程,与屈原的不期相遇,开启了士人吊屈、悲屈之风。

他对屈原的解读,不仅是儒道思想的交锋、融合,更是他对屈原“悲世之风”继承之后的解脱。

同时,楚文化在沉寂百年之后因贾谊而再度兴起,并超越历史空间的局限,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渊源与文化传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屈原思想对贾谊辞赋的影响中文师范041班盛淑珍摘要汉初贾谊具有强烈的时代责任感和历史进取心,鲜明地体现了汉初知识分子在大一统封建帝制创始时期积极用事的人生态度和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贾谊同屈原有着相近的人生遭际,同屈原一样,时刻以国家兴亡的责任感来要求自己,《吊屈原赋》、《惜誓》和《鵩鸟赋》是他在谪居期间所作,在思想和内容上、艺术手法上都深受屈赋的影响。

这些作品展现了他的抑郁愁闷,批判了统治阶层贤愚不分,压制摧残人才。

贾谊的辞赋思想感情强烈,如同屈赋一般,把对黑暗的社会的揭露和鞭挞,把怀才不遇的愤懑与忧伤,把对人民的关怀和同情,都强烈而集中表现出来。

关键词:贾谊,辞赋,屈原,传承贾谊,西汉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他从政时间只有短短的11年,却多次上书给汉文帝,对当时的政治制度、文化礼仪、经济发展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解决方法,许多思想对当时的社会问题产生过一定影响。

贾谊20岁便出任博士和太中大夫,汉文帝采纳了贾谊许多的政策性意见,他差一点位列公卿,可谓是仕途得意。

但是由于诸多方面的原因,贾谊很早就结束了他的政治生涯,只活到33岁。

贾谊一生志洁行廉,竭忠尽智,却数次被弃置不用,他的生平遭遇赢得了不少文人骚客的同情感慨。

贾谊不能见容朝中重臣,被排斥出朝廷,他的一生共作了七篇辞赋,《汉书·艺文志》载“贾谊赋七篇”。

[1]今存五篇:《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载有《吊屈原赋》、《鵩鸟赋》,《楚辞》载有《惜誓》,《古文苑》载有《旱云赋》、《虚赋》,而《虚赋》残缺甚多。

贾谊的赋为“屈原赋之属”。

[2]屈原和贾谊有着相似的命运遭遇,屈原的人生经历和爱国精神对贾谊产生了莫大的影响,屈原的楚辞富有抒情色彩,贾谊的赋与之一脉相承。

一、屈贾的共性特征司马迁的《史记》中,最动情的杰作当属《屈原贾生列传》,而屈原与贾谊二人相差数百年,却有着相似的人生遭遇。

白居易的《读史》中曾涉及到将屈贾二人作对比:“良时真可惜,乱世何足钦?乃知汨罗恨,未抵长沙深。

”[3]他认为贾谊在政治上的不得志超过了屈原,屈原生之时,楚怀听信谗言,而楚国社会问题复杂,统治黑暗,屈原遭受流放应在情理之中,然而贾谊所处的西汉繁荣昌盛,他又受明君的赞赏,其郁郁不得志更能引起人的同情和感慨。

(一)相近的人生经历贾谊的一生丰富多彩又遭遇坎坷,在汉初文学繁荣发展、百花齐放的背景下,他的辞赋为当时乃至后世的文学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留传至今完整的辞赋只有四篇:《吊屈原赋》、《鵩鸟赋》、《旱云赋》和《惜誓》。

贾谊的骚体作品,尤其是《吊屈原赋》开了汉一代仿骚的风气,引发了一个模仿屈原辞作的热潮,汉代文坛抒写个人情感,特别是忧愤、哀怨之情时,往往不由自主地采用骚体来充当情感的载体。

贾谊深受儒家经典思想的影响,形成了自己权衡轻重、审查事理的能力和深刻批判现实的勇气。

在他被贬出京,路过湘水之时,与屈原“被馋放逐”的遭遇产生强烈的共鸣,贾谊在长沙受到爱国思想的启迪,并将一腔爱国情怀倾注在作品中,楚臣屈原一生为内修法度、举贤任能的政治理想而奋斗,然而最终却饮恨投入汨罗江的清流之中,汨罗江是湘江的支流,就在长沙城北,贾谊从北方来长沙必经此地。

他的爱国壮举直接影响了贾谊,使他能全面立足于“国”来考虑治国方略,他后来所写的许多政论散文也正说明了这一点,屈原为理想抗争的事迹必然让血气方刚的贾谊为之震撼,屈作中“不遇”的哀怨情结自然也引起了他的共鸣,这就形成了《吊屈原赋》的感情基调。

(二)相似的时代背景屈原身处封建社会开端的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整日烽火不断,秦国势力日益强大,并伺机而动。

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司马迁的《屈原贾生列传》中说他“明于治乱,娴于辞令”,[4] 这也包括屈原精通法律,善造法令和娴于言说,诗人的忠信为众人所仇恨,是处于争夺政治地位而引起的极度心理,小人谗言而君王缺乏明察,以至于屈原离尤见疏,仕途上出现坎坷,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最终被流放湘水。

但是诗人对祖国命运前途的担忧却未损丝毫,他那高洁的品格,独立不迁、上下求索的一是成为后世敬仰的典范。

贾谊深受屈原影响,并且和他有着极其相似的命运。

战国时,君王可以选择臣子,臣子也可以选择君王,屈原能纵观九州,辅助国君。

西汉时,天下统一,贾谊就只能“沕深潜以自珍”,“远浊世而自藏”,在不合理的社会现实中洁身自好。

汉初大一统的政治形态,极大地促进了文化的繁荣,此时文人多数都满怀希望,精神饱满,表明出积极向上的情怀,并且希望在政治上一展宏图,实施自己的抱负。

陆贾、枚乘、晁错、贾谊都是其中的优秀代表,但是由于统治者安于现状,奸佞小人无事生非,他终究不能被重用。

贾谊曾多次上疏,回顾史实,批评时政,在经济政治等方面提出许多建议。

贾谊与屈原所处时代不能一概而论,屈原被放逐,多是由于楚怀昏庸以及小人谗言,而贾谊贬谪,则是多方面缘由,统治者汉文帝谦恭谨慎,却有些守成固旧,朝廷重臣周勃、灌婴认为贾谊的主张不合时宜,纷纷指责他,而佞臣邓通又嫉妒贤良,谗言诋毁贾谊,而他自身性格意气用事、急于求成、考虑不周,导致自己的政见未被接受。

处于这样一个复杂的政治环境,难以成就自己的功业,令其不由地悲天悯人,对民生疾苦虽然同情,但是又为现实的黑暗所打击,因此他辞赋感情激越,思想却甚为悲观。

荣格说:“心理的模式加工的素材来自人的意识领域,如人生的教训、情感的震惊、激情的体验,以及人类普遍命运的危机,这一切便构成了人的意识生活,尤其是他的情感生活。

诗人在心理上同化了这一素材,把它从普通地位提高到诗意体验的水平并使它获得表现。

”[5]贾谊的《吊屈原赋》通篇都以对屈原命运的咏叹作为构思模式,抒发自己的不幸。

“贾谊的遭遇与屈原相似,所以他能比别人更深刻的理解屈原,同情屈原,敬仰屈原”。

[6]这是他写这篇赋的思想情感的基础。

赋中他先简略地写了自己被贬,到长沙“待罪”。

这就很自然地把自己的不幸遭遇与屈原的不幸遭遇联系起来了,引出了对屈原的凭吊,接着他托与屈原投身的汨罗江合流的湘水,传达了他对屈原的敬仰和追伤之情。

二、贾谊对屈原的接受贾谊的辞赋是汉初优秀的骚体赋,这些骚体赋多受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的直接影响而于汉初刚刚形成的一种赋体,它是汉赋的雏形,有承上启下的作用,这种文体在汉朝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不仅境界开阔,规模宏大,而且能蕴含深厚的意蕴,如枚乘的《七发》等,往往通过描写事物或记叙事件来达到言其情志的作用。

贾谊结合了屈原辞赋和荀子赋的特点,前者侧重于抒情,后者重在说理,他综合了这两种辞赋,并且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即形象动人,情意深长,比喻贴切,对比鲜明,句法参差,铺陈有序,擅长叙事,说理和抒情,呈现出散文化的倾向。

他的代表作《鵩鸟赋》含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承认宇宙万物是自然产生的,认识到事物之间是可以相互依存和转化的“万物变化兮,固无休息…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忧喜聚门兮,吉凶同域。

”他肯定了万物存在着变化发展,体现了辩证法的思想。

贾谊的辞赋除了受先秦荀子等诸子百家的影响,在形式以及情感方式上多受屈原、宋玉等人的影响,尤其是屈原的楚辞,屈原赋是楚辞中最优秀,最突出的作品,他的代表作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卜居》、《渔父》、《招魂》等,这些作品也正是屈原精神的集中体现,它们反映出当时统治阶级的黑暗、腐朽,社会的种种不平。

屈原精神深深影响了贾谊,对他的文学创作以及人生选起到了关键作用。

(一)炽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春秋战国时期,汉室处于诸侯割据的状态,生活在各诸侯国的人民都深切关注着本国的政治处境以及其他列国的形势,多数人民渴望自己的国家能够真正富强,从而结束战争,完成统一大业。

而当时的楚国被中原各国成为“荆蛮”,开发时间又相对较晚,因此楚国人有着比较独特的地方观念。

屈原作为楚国的上层统治阶级,国家的兴衰荣辱与他有着莫大的联系,他的爱国之情则体现在对政治的热情上,他在揭露现实矛盾中不时表明自己的心迹,最后以身殉国。

对祖国深挚的情感,对祖国高度的责任心,使屈原“受命不迁,生南国兮。

深固难徙,更壹志兮”。

[7]他虽遭流放,但他仍日夜惦念着楚国的朝政。

灾难深重的楚国更使屈原牵肠挂肚,满腔的悲愤和他那强烈的家国之哀溢于字里行间。

苦难深重的祖国使他关心备至,虽然楚国已无他容身之地,而他却不愿意远离。

“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

这充分表明屈原对楚国的感情是深沉而又炽热的。

在去则不忍,留又不能的情况下,屈原终于选择了“既莫足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的道路,以身殉国,尸谏楚王,力图使楚王最后醒悟,从而推动了楚国的革新图强。

屈原为楚国的富强奋战一生,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他虽然葬身汨罗,但是他的爱国精神可与日月争光。

贾谊也正是被这种精神所感动,汉初政治上的大一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统治者汉文帝轻徭薄赋,减轻田租,对匈奴采取和解态度,同时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也随之而来,在中央集权统治前提下,分封功臣为诸侯,这对中央集权的统治构成了威胁;汉朝边疆不稳定,尽管采取和解政策,但矛盾一触即发;秦末连年战争对社会经济的破坏尚未愈合等。

贾谊深深地为这些问题和矛盾所忧心,他密切关注时代,关注历史发展,关注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和矛盾,并且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贾谊最著名的《过秦论》上、中、下三篇(《新书·抱经堂本》) [8],以时间为序,叙述了秦由盛到衰的全过程。

贾谊通过对秦王朝兴亡的剖析,总结出一条对封建统治带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规律:“兼并者高诈力,安定者贵顺权。

”认为巩固政权不能象夺取政权那样滥施暴力,而应该“施仁义”。

孔子曾说,仁者,“爱人”。

[9]实行仁政,实际上就是以仁治民。

贾谊在总结秦亡的历史教训时,认识到“民”的重要性。

在其《新书·大政》中,继承和发展了以民为本的思想主张。

(二)深沉厚重的忧患意识屈原的理想和主张,在楚国当时特定的政治形势下,变革主张完全失败,理想终究破灭,个人遭受疏斥、放逐,以至于自杀殉国。

即使在流放途中,他也未放弃自己的理想,始终关心着祖国的命运和人民的前途。

在听到祖国为秦国所灭的消息后,“形容枯槁”,这充分体现了他对国家、对人民、对现实的忧患和关心。

贾谊身处汉初,被贬谪出京,又闻长沙地势低洼,气候潮湿,担心自己身体难以适应。

在长沙期间,作出了有名的《鵩鸟赋》,在忧伤中仍然充满对政事的兴趣以及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贾谊在这一时期上疏给文帝,劝解汉文帝增加诸侯的数量,以达到削减诸侯力量,巩固中央集权的目的。

他的《旱云赋》首先描写了天旱时的景象,行文流畅华丽,并且运用多重比喻来形容天气无常给人民带来无尽的痛苦,紧接又用深刻的思辨能力指出天旱与统治者无道的关系,体现出贾谊关心国计民生,对国家、对人民的深切忧虑。

《吊屈原赋》可谓是贾谊辞赋的一篇充满感情的力作,作者虽吊屈原,实际也是借对屈原不幸遭遇的同情抒发自己命运的坎坷的遭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