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二 鱼类急性毒性实验

合集下载

鱼类急性毒性实验

鱼类急性毒性实验

实验前24 h停止喂饲,每天清除粪便及食物残渣。驯养期间 死亡率不得超过10%,如果超过10%,则该批鱼不得用作实 验。


实验鱼应无明显的疾病和肉眼可见的畸形。
实验前两周内不应对其做疾病处理。
八、讨论与思考
1. 干扰鱼类LC50正常测定的因素有哪些?
2. 对一化学性质稳定的物质而言,试推测用
静态法、半静态法或动态法测定其对鱼类
(3) pH:6.0~8.0。
(4) 为避免对实验鱼不必要的扰动,实验液中溶解氧 > 4 mg/L。 (5) 水量:每克鱼0.5 L水以上。
2. 选自同一驯养池中规格大小一致的幼鱼。

实验前该鱼群应在与实验时相同的环境条件下,在连续曝气
的水中至少驯养两周。驯养期间每天投饵1次,每天换水1~
2次。

(2) 至少取6个容器,均加入标准稀释水。

其中一个为空白实验即对照实验, 以得到所要求的浓度范围。
表1 实验设计
浓度对数 1.00 0.80 0.60 0.40 0.20
其余容器中加入不同量的储备溶液, 浓度系列(mg/L) (3) 向每个容器中放入10尾或更多的实 验鱼。每个容器设3个平行样。
害的危险性;

阐明受试化合物急性毒性的剂量-反应关 系与中毒特征。
二、实验内容

根据静态测定法,用鲤鱼为试验生物测定
毒物在48 h后引起受试鲤鱼群体中50%鱼致
死的浓度。

在24 h,48 h记录试验鱼的死亡率,确定鱼 类死亡50%的受试物浓度,用LC50表示。
三、实验原理

急性毒性是指机体(人或实验动物)一次(或24 h内多次)接触 外来化合物之后所引起的中毒效应,甚至引起死亡。

鱼的急性毒性试验

鱼的急性毒性试验

鱼的急性毒性试验一、实验目的和要求:通过本试验,熟悉和掌握鱼类急性毒性试验的设计、条件、操作步骤,以及试验结果的计算、分析和报告等全过程。

二、实验原理:鱼类对水环境的变化反应十分灵敏,当水体中的污染物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引起一系列中毒反应,例如行为异常、生理功能紊乱、组织细胞病变直至死亡。

在规定的条件下,使鱼接触含不同浓度受试物的水溶液,实验至少进行24h,最好以96h为一个实验周期,在24h、48h、72h、96h时记录实验鱼的死亡率,确定鱼类死亡50%时的受试物浓度。

鱼类毒性试验在研究水污染及水环境质量中占重要地位。

通过鱼类急性毒性试验可以评价受试物仅用于测定化学物质毒性强度、测定水体污染程度、检查废水处理的有效成都,也为制定水质标准、评价环境质量和管理废水排放提供环境依据。

三、实验材料:1.实验鱼的选择和驯养12×6 小锦鲤鱼体长7-12cm 体宽3-5cm 体重 7-12g不同浓度的苯酚(mg/L)0、24、48、96、192、3842、实验仪器设备(1)实验容器实验容器一般用玻璃或其他化学惰性材质制成的水槽。

容器体积可以根据试验鱼的体重确定,通常以每升水中鱼的负荷不得超过2g(最好为1g)。

一些小型鱼类幼鱼可选择500ml 或1000ml烧杯为实验容器。

容器的深度必须超过16cm,水体表面积越大越好。

同一实验应采用相同规格和质量的容器。

为防止鱼类跳出容器,可在容器上加上网罩。

实验容器使用后,必须彻底洗净,以除去所有毒性残留物。

(2)其他吸光光度计3、实验用水:曝气水四、操作步骤:1、设置5个浓度组,1个空白对照组,选择不同浓度的苯酚(mg/L)0、24、48、96、192、384。

每个浓度放入12条小锦鲤鱼。

采用直接投毒方式,将配制的苯酚溶液直接倒入水槽中,搅拌均匀。

分别分为1、2、3、4、5、6组。

染毒后观察其活动状况,并每隔两个小时观察其生长活动、记录鱼死亡数量。

在72h 后检查受试鱼的状况。

鱼的急性毒性试验

鱼的急性毒性试验

三、实验材料:
1. 实验鱼的选择和驯养
12×6 小锦鲤鱼 体长 7-12cm 体宽 3-5cm 体重 7-12g 不同浓度的苯酚(mg/L)0、24、48、96、192、384
2、实验仪器设备
(1)实验容器 实验容器一般用玻璃或其他化学惰性材质制成的水槽。 容器体积可以根据试验鱼的体 重确定, 通常以每升水中鱼的负荷不得超过 2g (最好为 1g) 。 一些小型鱼类幼鱼可选择 500ml 或 1000ml 烧杯为实验容器。容器的深度必须超过 16cm,水体表面积越大越好。同一实验应 采用相同规格和质量的容器。 为防止鱼类跳出容器, 可在容器上加上网罩。 实验容器使用后, 必须彻底洗净,以除去所有毒性残留物。 (2)其他 吸光光度计
3、实验用水:
曝气水
四、操作步骤:
1、设置 5 个浓度组,1 个空白对照组,选择不同浓度的苯酚(mg/L)0、24、48、96、 192、384。每个浓度放入 12 条小锦鲤鱼。采用直接投毒方式,将配制的苯酚溶液直接 倒入水槽中,搅拌均匀。分别分为 1、2、3、4、5、6 组。染毒后观察其活动状况,并

(2)鱼的体表特征、脏体系数及肝脏酶活性影响 注:因第 6 组鱼缺少,所以没有第 6 组的实验结果
1、 各组鱼解剖前体表特征
组别 描述 项目 色素沉积
1
2
3
4
5


轻度
轻度
明显
出水





正常
正常
带一点深色
深色
深色
鳞片
紧密
较紧密
有轻微脱落
有脱落
有脱落
注:第 5 组样本经过冷冻保存,无法观察出水

鱼类的急性毒性实验.

鱼类的急性毒性实验.
Company Logo
3

2.实验仪器设备 (1)实验容器 实验容器一般用玻璃或其他化学惰性材质制成的水族 箱或水槽。容器体积可根据试验鱼的体重确定,通常以每 升水中鱼的负荷不得超过2g(最好为1g)。一些小型鱼类 幼鱼可选择500mL或 1000mL烧杯为实验容器。容器的深 度必须超过16cm,水体表面积越大越好。同一实验应采用 相同规格和质量的容器。为防止鱼类跳出容器,可在容器 上加上网罩。实验容器使用后,必须彻底洗净,以除去所 有毒性残留物。 (2)其他 溶解氧测定仪、水硬度计、温度控制仪、pH计、分析 天平。 Company Logo
Company Logo
5

(1)试验期间,对照组鱼死亡率不得超过10%。 (2)试验期间,受试物实测浓度不能低于设置浓度的 80%。如果试验期间受试物实测浓度与设置浓度相差超 过20%,则应该以实测受试物浓度来表达试验结果。 (3)试验期间,尽可能维持恒定条件。
Company Logo
3

选用的试验鱼在试验前必须在实验室内经过驯养,使 之适应实验室条件的生活环境和进行健康选择。驯养鱼应 该与试验相同水质水温的水体中至少驯养7d,使其适应试 验环境,不应长期养殖(<2个月)。驯养期间,应每天换 水,可每天喂食1-2次,但在试验前一天应停止喂食,以免 试验时,剩余饵料及粪便影响水质。驯养期间试验鱼死亡 率不得超过5%,否则,可以认为这批鱼不符合试验鱼的要 求,应该继续驯养或者重新更换试验鱼进行驯养。 试验前必须挑选健康的鱼,即选择体色光泽、鱼鳍完 整舒展、行动活泼、逆水性强、大小无太大悬殊、无任何 疾病的鱼作为试验鱼。任何畸形鱼、外观上反常态的鱼都 不得作试验鱼。
Company Logo
5

1.数据处理 以暴露浓度为横坐标,死亡率为纵坐标,在计 算机或对数概率纸上,绘制暴露浓度对死亡率的曲 线。用直线内插法或常用统计程序计算出 24h、48h、 72h、96h的半致死浓度(LC50)值,并计算95%的 置信限。 如果试验数据不适于计算LC50,可用不引起死 亡的最高浓度和引起100%死亡的最低死亡浓度估算 LC50的近似值,即这两个浓度的集合平均值。

鱼类急性毒性实验

鱼类急性毒性实验
能导致鱼类死亡。
实验结果还表明,不同种类的鱼类对同 实验结果还显示,不同化学品的作用机
一种化学品的敏感性存在差异。某些鱼 制和影响程度存在差异。某些化学品主
类对某些化学品具有较高的敏感性,更 要影响鱼类的神经系统,导致行为异常;
容易受到影响。
而某些化学品则主要影响鱼类的呼吸系
统,导致呼吸困难。
对环境的影响评估
根据实验结果,可以评估化学品对水生生态系统的影响。由 于鱼类是水生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化学品的毒 性影响可能会对整个生态系统造成连锁反应。
实验结果还表明,某些化学品在低浓度下即可对鱼类产生明 显的毒性影响,这可能对水生生态系统造成长期影响。因此 ,需要关注化学品的环境影响评估,并采取措施降低其对生 态系统的风险。
预警系统建立
基于鱼类急性毒性实验的结果,可以 建立预警系统,预测化学物质对水生 生物的影响,及时采取措施保护水生 生物和水环境。
为化学品的安全使用提供数据支持
化学品风险评估
基于鱼类急性毒性实验的结果,可以对化学品的潜在风险进行评估,为化学品 的安全使用提供数据支持。
化学品替代品研发
根据鱼类急性毒性实验的结果,可以研发更安全的化学品替代品,降低对环境 和生物的负面影响。
结果解释与讨论
结果解释
对实验结果进行深入分析,解释化合物对鱼类产生毒性的可能机制,以及不同化合物毒 性作用的差异。
结果讨论
结合实验结果与相关研究,探讨鱼类急性毒性实验在环境监测和化学品风险评估中的应 用价值,并提出改进和完善实验方法的建议。
05
实验结论
化学品对鱼类的毒性影响
实验结果显示,不同化学品对鱼类具有 不同程度的毒性影响。一些化学品在低 浓度下即可导致鱼类出现明显的中毒症 状,如行为异常、呼吸困难等,甚至可

危险化学品鱼类急性毒性分级试验方法

危险化学品鱼类急性毒性分级试验方法

危险化学品鱼类急性毒性分级试验方法
一、试验方法
1.试验操作和准备
(1)实施鱼类急性毒性试验的测试物质为有害物质的样品或模拟物经过配制而成的试验悬浮液或其他溶液,应符合相关标准的要求。

(2)取试验鱼。

实施鱼类急性毒性分级试验时应使用健康的蓝腮青鱼,试验鱼的年龄应为3立方雷兹,体重应为2~3克,以头部节段截取,材料均匀性,当批次取用时应从不同缸中各取一样本数,每缸最多可取用50条试验鱼。

(3)测试液的配制:根据给定的浓度,称取适量的有毒物质,加入溶剂调成相应的浓度(如:30mg/L,1000mg/L,4500mg/L),悬浮液,再进行超声破碎处理,使悬浮液均匀稳定。

2.试验过程
(1)建立浓度梯度:根据试验设计,建立不同浓度的悬浮液(一般建立一个浓度梯度,以范围较大的高浓度为起点,以范围较小低浓度为终点)。

(2)将试验鱼放入测定浓度的悬浮液中,每一组10条,放入的体积为2.5升,其中放入的测定浓度的毒性物质为1.0克,分别测定各组死亡率、死亡时间、活捉率等指标。

(3)记录每组鱼反应后的死活情况,计算死亡率。

(4)毒性分级:根据试验结果,利用百分比死亡率法计算得到的各浓度的死亡率,计算试验物质的百分比死亡率,以此确定其分级。

三、结论
根据鱼类急性毒性分级试验结果,可得出有害物质的毒性类别。

例如:当百分比死亡率小于等于50%时,毒性类别为“低”;当百分比死亡率大于50%且小于等于90%时,毒性类别为“中”;当百分比死亡率大于90%时,毒性类别为“高”。

;。

毒理学实验 鱼的急性毒性试验

毒理学实验 鱼的急性毒性试验

毒理学实验一鱼的急性毒性实验背景知识急性毒性实验的主要目的是确定化学物质的毒性程度、剂量―反应关系,根据待测化学物质与其它已知毒性化学物质的相对毒性,推定具体的理化性质,测定其急性毒作用,以及提供毒作用模型方面的资料。

此外,这种研究也能指出化学物质可能的靶器官及其特异性毒作用,并对亚慢性毒性试验研究中所用剂量提供指南。

外源化合物的毒作用往往通过某一染毒持续时间的半致死量/浓度 (LD50/LC50), 或化学物质在空气中某一染毒浓度的半致死时间(LT50),或用半数效应量 (ED50或 (EC50) 来估计表示(注:化学物质在水中浓度对水生生物如无脊椎动物、鱼虾的死亡不易鉴别时使用)。

水生生物的急性毒性试验广泛应用于水域环境污染监测工作中, 对控制工业废水的排放,保护水域环境,制定水质标准,发展水产品的生产,具有重大意义。

受试生物的急性实验有下列四种方式进行暴露试验即静态、循环、更新、动态, 但最常用的方法是静态与动态方法。

可提供下列的观测指标:①估计产生毒性作用的上限浓度,②估计不同种的水生生物对受试物的相对敏感性,③估计大量受试物的相对毒性,④估计水质对受试物毒性的影响(pH、溶解氧、盐度、硬度、悬浮物)。

⑤得出浓度―反应关系曲线及暴露时间的意义,动态实验可提高保持令人满意的实验条件的能力, 而且没有时间的限制。

因此它能给出暴露时间―反应关系比较完美的估计。

水生生物的急性毒性的实验应当设计成为能得到计数标准的反应(有或无,生与死),受试污染物浓度与暴露生物中受影响生物的百分比之间的关系,可画出浓度―死亡率曲线。

急性实验结果可表示每一实验浓度中死亡或不动生物的百分比; 从观察内插法或计算中得出 LC50,或 EC50及相应的 95% 的置信区间。

实验目的本实验通过观察在不同受试物浓度处理下,鱼的急性中毒表现和经过,了解和基本掌握测定毒物的半数致死剂量/浓度(LD50/LC50)的方法,了解受试物剂量和生物反应的关系及计算表示方法。

实验二 斑马鱼的急性毒性实验

实验二   斑马鱼的急性毒性实验

2、化学物质急性毒性分级
依据LC50值的大小,可以将化学物质的急性 毒性分为剧毒、高毒、中等毒、低毒和微毒5级, 如下表所示:
鱼类急性毒性实验毒性分级标准
鱼起始LC50/(mg/L)
<1 1~100 100~1000 1000~10000
剧毒 高毒 中等毒
低毒
>10000 微毒
3、编写报告
在实验报告中应包括:实验名称、目的、实验原理、实验 的准确起止日期,以及:
五、实验报告
1.数据处理 以暴露浓度为横坐标,死亡率为纵坐标,在计算
机或对数概率纸上,绘制暴露浓度对死亡率的曲线 。用直线内插法或常用统计程序计算出24h、48h、 72h、96h的半致死浓度(LC50)值。
如果实验数据不适宜计算LC50,可用不引起死 亡的最高浓度和引起100%死亡的最低浓度估算LC50 的近似值,即这两个浓度的集合平均值。
实验二、 鱼的急性毒性实验
一、实验目的
通过本实验,熟悉和掌握鱼类急性实验的设计、条 件、操作步骤,以及实验结果的计算、分析和报告等全 过程。
二、实验原理
在规定的条件下,使鱼接触含不同浓度受试物的水溶液 ,以96h为一个实验周期,在24h、48h、72h、96h时记 录实验鱼的死亡率,确定鱼类死亡50%时的受试物浓度 (LC50)。 通过鱼类急性毒性试验可以评价受试物对水生生物可能 产生的影响,以短期暴露效应表明受试物的毒害性。鱼 类急性毒性试验不仅用于测定化学物质毒性强度、测定 水体污染程度、检查废水处理的有效程度,也为制定水 质标准、评价环境质量和管理废水排放提供环境依据。 我国可采用的实验鱼有四大养殖淡水鱼(青鱼、草鱼、 鲢鱼和鳙鱼)、金鱼、鲫鱼、野生的食蚊鱼、斑马鱼等 。本实验选用斑马鱼作为实验材料

鱼类急性毒性实验

鱼类急性毒性实验
鱼类急性毒性实验
• 实验目的 • 实验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实验结论与讨论 • 参考文献
01
实验目的
了解化学物质对鱼类的急性毒性
1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2 3
确定化学物质对鱼类的致死浓度
通过实验测定不同浓度的化学物质对鱼类的致死 率,了解化学物质对鱼类的毒性作用。
评估鱼类对化学物质的敏感程度
不同种类的鱼类对同一种化学物质的敏感程度可 能不同,实验结果可以用于评估不同鱼类对化学 物质的敏感程度。
死亡率时间变化
分析死亡率时间变化可以了解化合物对鱼类的毒性作用持续时间和变化趋势。在实验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死亡 率的变化情况可以反映出化合物的急性毒性效应。
死亡原因分析
除了统计死亡率外,还需要对死亡原因进行分析。通过对死亡鱼类的外观和组织器官进行观察和检测, 可以了解化合物的具体毒性作用机制和死亡原因。
实验操作流程
总结词
鱼类急性毒性实验的操作流程包括实验准备 、染毒、观察和记录等步骤,每个步骤都需 严格按照规定进行操作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 确性和可靠性。
详细描述
在实验准备阶段,应确定实验参数如染毒浓 度、染毒时间和观察周期等。在染毒阶段, 将化学物质按照预定的浓度和方式加入实验 容器中,并确保鱼类均匀接触染毒物质。在 观察阶段,定时记录鱼类的生理反应和行为 变化,如出现异常应及时处理并记录。最后 ,根据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估,得出结论
预测化学物质对生态系统的潜在影响
预测化学物质对水生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鱼类急性毒性实验结果可以预测化学物质对水生生物多样性的潜在影响,有助于 保护水生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
预测化学物质对生态系统的连锁反应
化学物质对鱼类的毒性作用可能会引起生态系统的连锁反应,影响其他水生生物 和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实验结果可以为预测这些连锁反应提供依据。

实验二 鱼类急性毒性实验

实验二 鱼类急性毒性实验

实验二鱼类急性毒性实验一、实验目的(1)掌握鱼类急性毒性实验的原理和操作(2)掌握半致死浓度的计算方法二、实验原理鱼类对水环境的变化十分灵敏,运用毒理实验方法,观察鱼类在含有化学污染物的水环境中的反应,可以比较不同化学物质的毒性高低。

鱼类毒性实验方法可分为静态方法和动态方法两大类。

静态实验方法操作简单,不需要特殊设备,适宜于受试化学物在水中相对稳定,在实验过程中耗氧量较低的短期实验。

动态实验方法要求具备一定的设备,对于在水中不稳定、耗氧量较高的化学物需要进行较长时间的实验观察时,可采用动态实验方法。

本实验介绍静态实验方法。

三、实验器材玻璃缸或搪瓷桶、重金属盐、金鱼四、实验步骤(1)预备实验:预备实验的方法,可参考有关资料初步估计3~4个浓度,每个浓度用3~4尾鱼,观察24~48h。

进行预备实验的目的是确定实验浓度的范围(找出引起实验鱼全部死亡和不引起实验鱼死亡的浓度);观察鱼中毒的表现和出现中毒的时间,为正式实验选择观察指标提供依据。

同时还要做一些化学测定,以了解实验液的稳定性、pH值、溶解氧的变化情况,以便在正式实验时采取措施。

(2)正式实验:1、根据在预备实验中得到的浓度范围,其间距按等比级数插入3~5个中间浓度实验中至少选择5个不同浓度,一般以7个浓度较常用,但所选择的浓度应包括有使实验鱼在24h内死亡的浓度,以及96h内不发生中毒的浓度。

表中第1纵行包括的浓度最常用。

实验中无论采用何种分组方法,都必须同时设对照组。

配制实验液时应先配制少量高浓度的储备液,实验时临时稀释所需浓度的实验液。

先把药液与水均匀混合后,再放入实验鱼,禁止先放入实验鱼后往实验缸中加受试药液,以免实验鱼接触到不均匀的高浓度的药液而提前死亡。

2、结果的观察:实验开始后8h进行连续观察并做好记录,8h后可做24h、48h和96h的详细观察记录。

实验过程中发现有特殊变化应随时记录。

观察指标包括理化指标和生物指标。

理化指标是水的溶解氧、pH值、水温、硬度等,用以检查实验条件的稳定性,排除由于实验条件的变化可能带来对实验鱼的影响。

鱼类急性毒性实验

鱼类急性毒性实验

Company Logo
4

2.正式实验 . 根据预试验得出的结果, 根据预试验得出的结果,在包括使鱼全部死亡的最 低浓度和96 鱼类全部存活的最好浓度之间至少设置 鱼类全部存活的最好浓度之间至少设置5 低浓度和 h鱼类全部存活的最好浓度之间至少设置 个浓度组,并以几何级数排布。浓度间隔系数应≤2.2。 个浓度组,并以几何级数排布。浓度间隔系数应 。 每个试验浓度组应至少设2~ 个平行 个平行, 每个试验浓度组应至少设 ~3个平行,每一系列设 一个空白对照。如使用了助溶剂,应增设溶剂对照组, 一个空白对照。如使用了助溶剂,应增设溶剂对照组, 其浓度与试剂中的最高溶剂浓度相同。 其浓度与试剂中的最高溶剂浓度相同。试验鱼的数目以 每组(浓度组和对照组)至少7尾合适 建议取10尾 尾合适, 每组(浓度组和对照组)至少 尾合适,建议取 尾。 试验溶液调节至相应温度后, 试验溶液调节至相应温度后,从驯养鱼群中随即取 出鱼并随机迅速放入各试验容器中。 出鱼并随机迅速放入各试验容器中。转移期间处理不当 的鱼均应弃除。同一试验,所有试验用鱼应30min内分 的鱼均应弃除。同一试验,所有试验用鱼应 内分 组完毕。 组完毕。
鱼类的急性毒性实验
监测0936生物监测课程第四组
制作人: 制作人:蔡浩 协作者:李目, 协作者:李目,李行

1 2 3
目的与要求
4 5 6
实验步骤
实验原理
实验报告
实验材料
注意事项
Company Logo
1

通过本实验,熟悉和掌握鱼类急性毒性试验的设 通过本实验, 条件、操作步骤,以及试验结果的计算、 计、条件、操作步骤,以及试验结果的计算、分析 和报告等全过程。 和报告等全过程。
3

鱼类急性毒性试验

鱼类急性毒性试验

在普通铸造条件下, ZL102组织几乎全部为共晶体, 由粗针状的硅晶体和固溶体组成,强度和塑性都较 差。生产上通常用钠盐变质剂进行变质处理,得到细 小均匀的共晶体加一次固溶体组织,以提高性能。
ZL102的铸态组织
未变质处理 经变质处理
加入其他合金元素的铝硅铸造 合金称复杂(或特殊)硅铝明。
Al-Si系铸造铝合金的铸造性能 好,具有优良的耐蚀性、耐热 性和焊接性能。
试验方法 试验鱼选择、收集和驯养 试验条件 试验步骤 数据处理与报告 试验结果的应用
毒性试验:在适当控制的条件下,把受试生物放
在不同浓度的已知或未知毒物内,观察记录生物 的各种反应。
1.急性毒性试验:测定一种毒物在不同浓度时,
24h、48h、96h小时期间的相对致死性。
LC50:某毒物在限定时间内使50%的受试生物个体
梁、铆钉等。
③ 超硬铝合金 属Al-Zn-Mg-Cu系合金,并含有少量Cr和Mn。
时效强化效果超过硬铝合金 。
热态塑性好,但耐蚀性差。
常用合金有 LC4 (7A04 )、LC9
(7A09 )等,主要用于工作温度较
低、受力较大的结构件,如飞机
的大梁、起落架等。
飞机主起落架
④ 锻造铝合金
Al-Cu-Mg-Si系合金 可锻性好,
力学性能高,用于形状复杂的锻
压气机叶片
件和模锻件,如喷气发动机压气机叶轮、导风轮等

Al-Cu-Mg-Fe-Ni系耐热锻铝合金 常用牌号有LD7( 2A70 )、LD8 ( 2A80 )、LD9 ( 2A90 )等 。用 于制造150~225℃下工作的零件,如压气机叶片、超 音速飞机蒙皮等。
叶导轮
常用的Al-Mn系合金有 LF21( 3A21 ),其抗蚀性 和强度高于纯铝,用于制造油罐、油箱、管道、铆 钉等需要弯曲、冲压加工的零件。

鱼的急性毒性实验设计

鱼的急性毒性实验设计

鱼类急性毒性实验设计一实验目的及意义本实验通过观察在不同受试物浓度处理下,鱼的急性中毒表现和经过,了解和基本掌握测定毒物的半数致死剂量/浓度(LD50/LC50)的方法,了解受试物剂量和生物反应的关系及计算表示方法。

通过鱼类急性毒性试验可以评价受试物对水生生物可能产生的影响,以短期暴露效应表明受试物的毒害性。

鱼类急性毒性试验不仅用于测定化学物质毒性强度、测定水体污染程度、检查废水处理的有效程度,也为制定水质标准、评价环境质量和管理废水排放提供环境依据。

二实验原理鱼类对水环境的变化反应十分灵敏,鱼类毒性试验在研究水污染及水环境质量中占重要地位。

当水体中的污染物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引起一系列中毒反应,例如行为异常、生理功能紊乱、组织细胞病变、直至死亡。

在规定的条件下,使鱼接触含不同浓度受试物的水溶液,实验至少进行24h,最好以96h为一个实验周期,在24 h、48 h.72h、96 h时记录实验鱼的死亡率,确定鱼类死亡50%时的受试物浓度,半数致死浓度用24h LC50、48h LC50、72h LC50和96h LC50表示,并记录无死亡的最大浓度和导致鱼类全部死亡的最小实验浓度。

本实验将经过曝气驯化的鱼(保证其初始状态一致),放入不同浓度的重铬酸钾溶液中进行96hr的观察,记录不同浓度组6、24、48、72和96hr的鱼的死亡率,得出剂量-死亡率曲线,求出不同时间的LC50。

三实验材料1)待测化学物:使用实验室剂---重铬酸钾溶液K2Cr2O7(Cr6+, 2000mg/L)溶液、曝气自来水)以及助溶剂(丙酮)。

2) 实验动物:斑马鱼(从鱼市购买):用曝气后的自来水驯养3天,补充氧气以保证溶解氧的浓度。

3)实验常用仪器设备:温度控制仪分光光度计玻璃水槽抄网(尼龙制,对照和实验容器分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pH计(PHS-3B) 溶解氧测定仪(JYD-1A) 水硬度计温度计电子分析天平烧杯(25,50ml)移液管(1,10ml)量筒等。

鱼类急性毒性试验

鱼类急性毒性试验

试验 条件
试验 溶液
1234
A
试验鱼的选择
a.当地水中的 b.对污染物敏感 c.在实验条件下饲养健康
B
实验鱼的大小和数目
a.大小一致 b.每组7-10条
C
实验鱼的驯养
a.暂养12天驯养7天 b.用水一致 c.死亡率<10%
实验 方法
鱼的选择 收集 驯养
试验 条件
试验 溶液
1234
壹贰叁肆伍
DO


实验 步骤
质量保证 数据与 与控制 报告
结果的 应用
5678
A LC50计算
a.直线内插法 b.概率单位目测法 c. 直线回归法
B 结果评价
6h LC50(9mg/L) <1 1~10
毒性分级
极高毒 高毒C 编写报告1源自~100 中毒≥100 低毒
实验 步骤
质量保证 数据与 与控制 报告
结果的 应用
鱼类急性 毒性试验
实验 方法
鱼的选择 收集 驯养
试验 条件
试验 溶液
1234
实验 步骤
质量保证 数据与
与控制
报告
结果的 应用
5678
实验 方法
鱼的选择 收集 驯养
试验 条件
试验 溶液
1234
A 静水式试验 B 更新式静水试验(换水试验) C 流水式试验 D 现场试验
实验 方法
鱼的选择 收集 驯养
C 极限试验
a.浓度为100mg/L b. 结果表明LC50>100mg/L c. 得出:LC50>100mg/L低毒
实验 步骤
质量保证 数据与
与控制
报告
结果的 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二鱼类急性毒性实验
一、实验目的
(1)掌握鱼类急性毒性实验的原理和操作
(2)掌握半致死浓度的计算方法
二、实验原理
鱼类对水环境的变化十分灵敏,运用毒理实验方法,观察鱼类在含有化学污染物的水环境中的反应,可以比较不同化学物质的毒性高低。

鱼类毒性实验方法可分为静态方法和动态方法两大类。

静态实验方法操作简单,不需要特殊设备,适宜于受试化学物在水中相对稳定,在实验过程中耗氧量较低的短期实验。

动态实验方法要求具备一定的设备,对于在水中不稳定、耗氧量较高的化学物需要进行较长时间的实验观察时,可采用动态实验方法。

本实验介绍静态实验方法。

三、实验器材
玻璃缸或搪瓷桶、重金属盐、金鱼
四、实验步骤
(1)预备实验:预备实验的方法,可参考有关资料初步估计3~4个浓度,每个浓度用3~4尾鱼,观察24~48h。

进行预备实验的目的是确定实验浓度的范围(找出引起实验鱼全部死亡和不引起实验鱼死亡的浓度);观察鱼中毒的表现和出现中毒的时间,为正式实验选择观察指标提供依据。

同时还要做一些化学测定,以了解实验液的稳定性、pH值、溶解氧的变化情况,以便在正式实验时采取措施。

(2)正式实验:
1、根据在预备实验中得到的浓度范围,其间距按等比级数插入3~5个中间浓度
实验中至少选择5个不同浓度,一般以7个浓度较常用,但所选择的浓度应包括有使实验鱼在24h内死亡的浓度,以及96h内不发生中毒的浓度。

表中第1纵行包括的浓度最常用。

实验中无论采用何种分组方法,都必须同时设对照组。

配制实验液时应先配制少量高浓度的储备液,实验时临时稀释所需浓度的实验液。

先把药液与水均匀混合后,再放入实验鱼,禁止先放入实验鱼后往实验缸中加受试药液,以免实验鱼接触到不均匀的高浓度的药液而提前死亡。

2、结果的观察:实验开始后8h进行连续观察并做好记录,8h后可做24h、48h
和96h的详细观察记录。

实验过程中发现有特殊变化应随时记录。

观察指标包括理化指标和生物指标。

理化指标是水的溶解氧、pH值、水温、硬度等,用以检查实验条件的稳定性,排除由于实验条件的变化可能带来对实验鱼的影响。

生物指标包括鱼的死亡率和由于中毒而引起的鱼的生化、生理以及形态学、组织学的变化。

鱼死亡的判断方法是当鱼中毒停止呼吸以后,用小镊子夹鱼尾柄部,5min 内不出现反应可判定为死亡。

死亡鱼必须移出实验缸,以免影响水质。

实验过程应记录24、48和96h各组鱼的死亡数。

3、实验时间与毒性判定:正式实验至少进行48h,一般是96h。

如果受试化学物
的饱和溶液在96h内不引起实验鱼死亡,可认为毒性不显著,但不能据此作出无毒的结论。

因为是否无毒,还应根据鱼的生化、生理指标的检查才能最后确定。

TLm(半数耐受限量)用以表示化学物对鱼类生存的影响,是鱼类中毒试验的重要指标,与半致死浓度LC50的意义相同。

根据鱼类急性毒性试验结果,对化学物质的分级标准如下:
以48hTLm值为依据:
剧毒< 0.5×10-6
中毒0.5-10×10-6
低毒> 10×10-6
4、注意事项:
①实验水的温度、pH值、溶解氧、硬度和水量的合理与否,对实验结果影响较大,必须严格控制,一般淡水鱼的水质要求如下:
Ⅰ.水温:实验中应保持鱼类原来适应的环境,温水鱼20~28℃,冷水鱼12~18℃,在同一实验中,温度的波动范围不要超过±2℃。

Ⅱ.pH:6.7~8.5
Ⅲ.溶解氧:> 4.0mg/L
Ⅳ.水量:每克鱼体重供水0.5 L以上。

通常在软水中进行。

可采用自然界的江、河、湖水,如果用自来水,则必须进行人工曝气或放置3天以上脱氯。

②实验鱼的要求:鱼类毒性实验在我国常用四大养殖淡水鱼(青鱼、草鱼、鲢鱼、鳙鱼)、金鱼、鲫鱼等。

其中以鲢鱼、草鱼应用较多。

鱼的大小不同,对毒物的敏感度有所不同,一般所来鱼苗比成鱼敏感。

在同一实验中要求实验鱼同属、同种、同龄。

鱼的平均体长7cm以下合适(鱼体长指自上颌至尾柄和尾鳍交界处的水平距离);金鱼的身宽,一般以3cm以下较合适。

每个实验浓度可用鱼10~20尾。

实验鱼必须健康,实验前在类似实验条件下驯养一周以上,驯养期间每天投饵一次。

为保证水中有足够的溶解氧,根据驯养缸中鱼的密度和对鱼的观察,每天换水1~2次。

实验前一天停止投饵,但96h以上的实验鱼每天应给予少量不影响水质的饵料。

实验前4天要求驯养缸中鱼最好不出现死亡,即使有死亡,也不得超过10%,否则不能用于正式实验。

五、半致死浓度的计算
在水生生物急性毒性试验中,半数致死浓度(LC50),平均耐受限(TL m),半数有效浓度(EC50)等常用来表示化学物质或工业废水对水生生物的急性毒性。

由急性毒性试验所得数据计算LC50、TL m、EC50的原理和方法基本上是相似的。

用于计算半致死浓度的方法有多种,如概率单位法、最小二乘法、加权直线回归法、图解法、寇氏法、直线内插法等。

这里介绍常用的直线内插法。

直线内插法是图解计算LC50、TL m、EC50的一种简便方法,在水生生物毒性试验中被广泛使用。

就常规毒性试验和水质监测而论,在试验的精密度范围内,使用直线内插法一般是准确的。

所谓直线内插法,即是根据两个或多个试验浓度组的动物死亡百分数作一浓度——死亡反应线,内插所要求的一个数值。

因此,用直线内插法求半数致死浓度时,在试验设置的浓度组中必须至少存在这样两个浓度:一个要能引起50%以上的试验动物死亡,另一个出现的死亡率则要低于50%。

用直线内插法求LC50时,在半对数坐标纸上,以对数轴表示试验溶液的浓度,算术坐标表示试验动物的死亡百分数,绘出与试验所得数据相应的各点。

将死亡率50%上下的两点做一直线,再自所作直线与50%死亡线的交点作一垂直于纵轴的垂线,该垂线与纵轴的交点即为所求的半致死浓度。

如无半对数纸,也可用方格纸代替,但应先将浓度作对数转换,然后以纵轴表示之。

垂线与纵轴的交点为LC50的对数,故需查反对数表才得半致死浓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