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哲学》读后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思教育与人的关系

——读石中英《教育哲学》有感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同很多人一样,感觉教育和哲学很难联系在一起,教育是具体得不能再具体的实践活动,每天学要处理大量的琐事。而哲学呢?则是一门抽象得不能再抽象的学问,根本就不关注实际的教育问题,因此,可以说,教育活动与哲学问题真是风马牛不相及。

在平时的教学中,作为教师,我们每天备课、上课、布置作业、考试,还要擦黑板、制作和播放幻灯片,找学生谈话,组织课外活动等等。试想,哪一种具体的活动与哲学发生了联系呢?这就需要我们更进一步地分析。我们为什么做这样的事情,当然服务于教育目的。教育目的的根本问题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教育的目的具体要回答的是理想的人的素质结构与规格。

从本书的目录上来看,全书的论述都是围绕“人”这一主题所展开的。教育的对象是人,不管是青少年还是成人,是男是女,是汉族还是其他少数民族,总之都是人,它都具有人作为人存在的特征——绝对性、意向性、文化性、时间性、语言性和独特性,这样的特征决定了人的一生之中所必须面对的关于死亡、奴役、有限、孤独及自我认同的问题。而教育作为教化人的武器,它也必然是和上述问题相伴随的,它所教授的并不单单是给予人生存的意识和技能,而且还有授予人以生存的理由和根据以及一颗清醒的头脑。《教育哲学》这本书指出,“以人为本”的教育不能只考虑作为“工具的人”,也应该考虑作为“目的的人”;不能只考虑如何提高人的生存能力,也应该考虑如何增加人的存在的意义。今日的教育,应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关注人的存在问题。尤其是目前科学课程战胜了古典课程,塑造了现代学校课程的科学性格的情况下。所以我们在盲目机械地进行教育的时候,需要思考这样几个问题:“什么知识最有教育价值”、“如何学习这些知识才有价值”、“如何评价这些知识的学习”。

因此,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当今教育实践的革新就根源于教育理论的创新,教育理论及其发展状况必然影响到教育实践及其变革,一个时代的哲学基础或立场的变化必然会带来教育理论的革新,从而间接而却是非常有力地影响到教育实践。

那么,什么是教育哲学呢?现代教育哲学家奈勒在他的《教育哲学导论》中提出:“教育哲学就是寻求从总体上去了解教育,并协调各个教育学科的研究成果。”伦敦大学教育哲学教授怀特在《再论教育目的》一书中教育哲学中关于教育目的这一概念分解为“快乐”、“成长”、“精神健康”、“自治”等具体的目的上,而不再拘泥于概念分析。

教育哲学的价值在哪里?首先能够帮助教育者思想的成熟,增进教育者的理性;其次能够引导教育者反思自己的教育生活;第三是检验和引导公众的教育观念,还能对教育政策进行理性的分析;第四是能够促进教育学者对教育知识的批判与反思;最后还能为多学科知识的交流和对话提供一个思想平台。

中国的思想家很早就在教育问题上有着非常中肯的看法,例如,《中庸》开篇在论述什么是“教”时就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将教育问题与天命论、人性论结合在一起,成为一种具有哲学意味的论述。因此,可以看出,教育是在人与人之间进行的精神交流与对话。然而当今的教育在学校制度、课程、教材、教法、考试等方面累积了许多的知识,但由于缺乏人的知识和对教育与人的关系的深入思考,越来越多的学校功利主义气息浓厚,人文主义气

息淡薄。学校中遗忘人、歧视人、压抑人、摧残人的现象屡见不鲜。学校越来越不是一个“教育”机构,越来越缺少教育的意味,逐渐堕落成为一个没有教育性的“教学”机构、一种纯粹的职业预备或培训机构。如此的教育根本不能为个人的幸福、社会的进步和民族的复兴打下基础。

人不仅力求“活着”,而且力求“体面地活着”,“有意义地活着”,力求“过一种高尚的生活”。教育作为一种人道主义的事业,其价值不仅在于维持个体直接的生命活动,也在于使个体生活变得有意义、更高尚。早在两千多年前,荀子提出“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物之理也。”杜威和福科等人也指出人有“探究本能”和“求真意志”,所以,人在本性上是乐于求知的。但是,就现代成人乃至青少年来看,不难发现,有相当一部分人失去了求知的兴趣,普遍存在厌学的情况,原因大概有以下几个:第一,狭隘且漫长的专业训练使得人们不能自由地追求新知;第二,不恰当的教学方式从根本上泯灭了人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探究精神;第三,功利主义的学习价值观也使得人们丧失了对于知识本身的热爱,体验不到求知本身的乐趣。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现代的学校制度不仅不能解决这种普遍的厌学问题,而且还不断地产生着日益严重的厌学情绪。最令人悲哀的是,学生一方面厌学,一方面出于升学或生计的考虑不得不学,其心灵所遭受的折磨和苦难可见一斑。

教育哲学认为,知识对人类而言是一把双刃剑,因而,课程对学生而言也是一把双刃剑,因为没有知识的选择和控制,就没有课程。这种知识的选择和控制对于控制者而言,可能是有益的,但是对于学习者而言,却未必是有益的,甚至可能是有害的。因此,学习者对于课程知识的态度,从根本上说,应该是一种理性批判的态度,而不是一种“朝圣”的态度。既然所有的知识都是“可错的”,那门课程知识也是“可错的”,学习者对于课程知识应该持一种质疑的态度。课程知识不仅是学习者识记、理解、掌握和应用的对象,也是学习者质疑、批判、反思和修正的对象。

这本书中指出,教育要关注人的存在问题,首先,就应该改变教育的对象观,其中包括教育的对象是什么和如何认识教育的对象;其次,必须重构教师的自我意识,教师必须要撕破“教师”这个“面具”,回到他本来的和丰富的人性状态,树立“作为人类的教师”的新意识;再次,必须在更新教育对象观和教师自我意识的基础上重构师生关系;再其次,应该引导青少年学生用一种严肃的态度来看待人生问题,防止他们将这些问题看成是似有非有或可以置换的问题,启发他们去体验和讨论日常生活中的这些问题,最终培育他们存在的智慧;最后,应该将存在问题的讨论与青少年学生存在经验的自我反思结合在一起,而不是单纯地讲解一些存在的现象或知识。

教育哲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对于教育工作者而言,需要更深入地去阅读、体会,了解教育的真谛,不断发现教育的意义,以及自己身为人师,应该施行怎样的教育。除此之外,还要思考教育哲学与教育实践的结合问题,与教育政策的兼容问题,与教育环境的适应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