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复习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论

一、文学学的三个分支及其关系;

文学学三大分支:

文学史

文学批评

文学理论

三者关系:

互为前提,互相支撑;合则兼美,离则俱伤。没有系统的文学史知识,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将流于无根游谈。没有文学批评和文学理

论,文学史也无从写起。

二、文学四要素;

作者、作品、世界、读者

第一章什么是文学?

一、模仿说、实用说、表现说的理论观点、代表人物及得失所在;

1、模仿说

①理论观点:认为艺术是对现实世界的模仿或再现。(“艺术模仿自然”)

②代表人物: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③得失所在:柏拉图,他使用了三个概念:理念(或译为“理式”)——经验世界——影像。他认为,理念(或理式)是最真实的存在,经验世界是理念(或理式)的虚幻的投影和模仿,而艺术中的影像则是对经验世界的再一次模仿。“艺术是模仿的模仿,和真理隔了三层。”他提出了著名的“镜子”隐喻。该隐喻成为文艺理论史上影响深远的建构性隐喻。柏拉图认为诗激发情感,损害理性,诗人除了模仿别人并没有真正的技能,应该驱逐出由哲学家担任国王的理想国。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Poetics)是文艺理论史上第一部体系性专著。

哲学思想:第一实体(即个别事物)、第二实体(即种和属,以第一实体为根据,不能离开第一实体而单独存在)。

知识理论:摹仿乃人之本能或天性,一切知识都来源于摹仿。

诗学理论:“摹仿”是诗的首要原则,一切艺术都是摹仿,区别仅在于摹仿的对象、媒介和方式;诗的摹仿的对象是人的行动或行动中的人,摹仿的媒介是语言,摹仿的方式是叙述或人物自己出场(“叙述”指史诗,“人物自己出场”指戏剧)。

“模仿”的朴素性不太令人满意,于是“再现”(representation)作为希腊语mimesis的一种译法便逐渐流行起来,因为在英语中,模仿意味着摹本是

不真实的事物,而且价值也不及原本。十九世纪现实主义艺术思潮使“再现”论达到顶峰。

法国画家库尔贝(Gustave Courbet,1819-1877)《1855年个展目录》:“象我所见的那样如实地表现出我那个时代的风俗、思想和它的面貌。”

俄国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Vissarion Belinsky,1811-1848)《论俄国中篇小说和果戈理君的中篇小说》:“它的显著特色在于对现实的忠实,它不改造生活,而是把生活复制、再现,象凸出的镜子一样”,“我们要求的不是生活的理想,而是生活本身,象它原来的那样。”

车尔尼雪夫斯基(Nikolay Chernyshevsky,1828-1889)认为:艺术的第一目的是再现现实;艺术任何时候都不及现实的美和伟大;艺术品是现实生活的补充和替代。

2、实用说

①理论观点:是一种以欣赏者为中心的文学观念,视艺术品视为达到某种目的的工具或手段,并以此判断艺术品的价值。它注重读者的反应和需要,强调艺术技巧和艺术规范。它的批评视角、基本术语和主要论题,皆来源于古典修辞学。

②代表人物:贺拉斯、锡德尼

③得失所在:古罗马修辞学家、演说家昆提利阿努斯(Quintilianus,约公元35-95)冠以《诗艺》之名。其中最著名的一段话是:“诗人的愿望应该是给人益处和乐趣,他写的东西应该给人以快感,同时对生活有帮助。…寓教于乐,即劝谕读者,又使他喜爱,才能符合众望。这样的作品才能使索修斯兄弟赚钱,才能使作者扬名海外,流芳千古。”

寄食制:文艺-经济-政治

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中指出:实用主义文学观念是从贺拉斯以来直到18世纪绝大多数批评理论所具有的特征。就持续的时间和支持者的人数而言,可以说是西方世界最主要的审美态度之一。贺拉斯受奥古斯都皇帝(Augustus,前63-14)的宠臣盖乌斯•米西奈斯(Maecenas,前70-前8)的喜爱和供养,他的诗学观点显然受到其生活方式和政治态度的制约。

以米西奈斯的名字命名的“Mecenate”(patronage),即寄食制或恩主制,是历史上行之久远的资助制度,在艺术商业化、市场化的今天仍然以不同的形式存在着。

3、表现说

①理论观点:浪漫主义标榜情感、想像和个人天才,“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它起源于在平静中回忆起来的情感”。

②代表人物:古罗马朗吉弩斯、古罗马批评家菲罗斯屈拉塔斯、英国思想家卡莱尔、雪莱、约翰•斯图亚特•穆勒、济慈

③得失所在:古罗马朗吉弩斯(约1-2世纪)《论崇高》说:“崇高语言的主要来源有五个。第一而且最重要的是庄严而伟大的思想;第二是强烈而激动的情感。这两个崇高的条件主要是依靠天赋的,其余的却可以从技术得到些助力。”其名言是:“崇高就是伟大心灵的回声。”开后世“风格即人”之先河。

古罗马批评家菲罗斯屈拉塔斯(170-245)云:“用心来创造形象”的想象是“比摹仿更为巧妙的一位艺术家。摹仿只能塑造它所看到的东西,而想象还能塑造它所没有看到过的东西”。

英国思想家卡莱尔(Thomas Carlyle,1795–1881)在系列演讲《论英雄、英雄崇拜和历史上的英雄事迹》(《英雄和英雄崇拜》,1840)中列举了六种英雄。他认为:“世界历史即伟人的传记”,“诗人是属于一切时代的英雄,他一旦产生,一切时代都可以占有他。”文学家英雄则揭示了感知世界背后的“神的理想”。在他看来,天才给自己制定规则,一般人无权批评。

柏拉图在其《伊安篇》中说:“诗人是一种轻飘的长着羽翼的神明的东西,不失去平常理智而陷入迷狂,就没有能力创造,就不能作诗或代神说话。”此说后世开灵感与天才观念之先声。

●雪莱(Shelley,1792-1822):“诗人是一只夜莺,栖息在黑暗中,用美妙的歌喉歌唱来慰藉自己的寂寞;诗人的听众好象是为了一个听得见却看不见的音乐家的绝妙好音而颠倒的人。”

●约翰•斯图亚特•穆勒(John Stuart Mill,1806-1873)于1833年发表《什么是诗》和《诗的两种类型》,其影响是:

颠覆了传统的文学等级秩序,认为抒情诗才是最高级最纯正的文学类型。

提倡自然天成的批评标准,核心是天才论。

认为外部世界至多是“诗歌产生的契机”或刺激因素。诗必须忠实,但非忠实于外部现实,而是忠实于“人类情感”。诗歌所表现的世界只是诗人内心情感的外化等值物。

提倡独白论,说:“诗就是情感,在孤独的时刻自己对自己表白。”

●济慈(Keats,1795-1821)“我生平作的诗,没有一行带有公众思想的阴影。”

4、客观论

①理论观点:

二、孔子的文艺观点;

三、弗洛伊德的升华理论;

四、俄国形式主义的文学性、陌生化概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