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三单元练习试题
【高中历史】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1练习:单元整合3 Word版含解析
单元整合一、网络构建二、典题训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北魏孝文帝的文化习俗改革是从婚俗改革开始的……拓跋贵族与汉族高门建立了广泛的姻亲关系……太和二十年改鲜卑复姓,在把宗族十姓改为汉姓的同时,还特别规定十姓百世不通婚……颁行按汉族服饰制定的衣帽式样……禁止百官尤其是年纪在30岁以下的官员在朝廷中讲鲜卑语,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北语即鲜卑语,正音即汉族所讲语言)。
——史仲文主编《中国全史》(1)概括材料中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2)有人认为孝文帝的汉化政策使一个有近千年历史的纯粹的鲜卑族、鲜卑文化、鲜卑语言很快消亡。
你同意这一观点吗?说明你的理由。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依据材料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第(1)问要依据材料逐条概括。
第(2)问属于开放性题目,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1)禁止鲜卑族同姓通婚,提倡与汉族通婚;改鲜卑姓为汉姓,改穿汉服;学说汉话。
(2)观点一:不同意。
一个民族必须善于学习先进民族的思想文化和生活观念,大胆移风易俗,才能不断发展壮大,使本民族立于不败之地。
观点二:同意。
风俗习惯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习先进文化的过程中,必须注重维护本民族的特性,保护传统文化。
三、升华拓展全面评价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汉化政策1.从措施上看(1)这一政策的具体措施表现为均田制、移风易俗和实行汉制等内容。
(2)对鲜卑族来说,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就中华民族而言,更加丰富、发展了汉族文化。
2.从根本目的上看(1)从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的根本目的来看,是为了加强鲜卑族的统治。
(2)从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来看,促进了民族融合的进程,为多民族共同发展的历史做出了贡献。
3.从本质上看汉化政策既是落后文化学习先进文化的过程,又是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过程。
4.从进步性上看体现了落后的征服民族必然会被先进的被征服民族的文化所征服的历史规律,从这个角度来讲,孝文帝的汉化政策自觉地顺应了历史发展规律,值得肯定。
5.从局限性上看孝文帝在改革过程中,全盘吸收汉文化,不加区别地兼收汉文化的精华和糟粕,这是改革的不足之处。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三单元练习试题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三单元练习试题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三单元练习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在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面临着尖锐复杂的矛盾,这些矛盾的产生大多是由于()A.鲜卑族的落后B.者的残暴C.人民的D。
战争不断发生解析鲜卑族统一黄河流域后,靠落后的制度很难巩固对黄河流域的,这是北魏统一初期**种矛盾尖锐的主要原因。
答案A2.北魏迫在眉睫的依据主要有()①豪强地主隐瞒赋税②农民负担沉重③与鲜卑族矛盾冲突④农民起义不断发生A。
①②③④B.①②③C。
①②④D.②③④解析本题实际考查的必要性,四个选项都是造成北魏矛盾尖锐的原因或表现。
矛盾的尖锐,是孝文帝迫在眉睫的主要原因。
答案 A3.下列对北魏者在公元439年后面临局势的表述,错误的是( )A。
结束了割据的治局面B.**民族的相互融合是的必然趋势C.矛盾相对缓和D。
与相比,鲜卑族的水平相对落后解析公元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此后一段时间内,北魏矛盾日益激化,因此C项错误。
答案C4.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在基层推行了宗主督护制。
该制度产生的危害有( )①严重影响封建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②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地方吏对农民的掠夺③**地宗主构成了地方割据势力的基础④激化了鲜卑贵族与大地主之间的矛盾A。
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 D。
①②④解析宗主督护制是北方的实际与拓跋贵族的需要相结合产生的。
在这一制度下,出任宗主的都是地方上的豪强地主,这些豪强地主绝大部分都是大地主,它的推行,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大地主的需要。
因此,④叙述不正确。
答案A5.据史载,北魏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
这表明孝文帝()A。
摒弃了鲜卑族的传统习俗B.注重对汉文化的研习C.了本族传统教育方式D.重视推广先进的文化解析考查材料理解能力.材料只是反映了孝文帝对汉文化的研究和学习,没有涉及教育和文化的推广,也没有涉及他对传统习俗的.答案B6.孝文帝继位后,决心大力推行,改变状况。
2019-2020学年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一文档: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单元检测(三) Word版含答案
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时间∶10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魏晋南北朝时期,建立北魏政权的少数民族是()A.氐族B.鲜卑族C.羌族D.匈奴族2.以下因素对北魏的长远发展最为有利的是()A.北魏是源于我国东北的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B.386年,拓跋部首领拓跋珪重建代国C.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D.439年,北魏统治区域的变化3.北魏统一北方后,在黄河流域逐渐采用先进的经济形式发展经济,这种经济形式实质是()A.奴隶制经济形式B.封建制经济形式C.半封建半奴隶制经济D.半畜牧半农业4.属于右图人物主要活动的是()①重建代国②迁都平城③曾被前秦俘虏过④重用汉族地主A.①②B.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5.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导致北魏社会矛盾尖锐的制度不包括()A.宗主督护制B.赋税制度C.民族政策D.均田制6.北魏改革迫在眉睫的依据主要有()①豪强地主隐瞒控制人口、逃避赋税②农民负担沉重③汉族与鲜卑族矛盾冲突④农民起义不断发生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7.冯太后积极推动和支持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A.学习汉族先进文化B.改变鲜卑族落后的统治方式C.巩固鲜卑族的统治D.摆脱社会危机8.下面对孝文帝改革有利条件的表述正确的是()①北魏统一后,社会环境较为安定②拓跋珪等统治者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开始了封建化进程③实行宗主督护制,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④冯太后的积极推动和支持⑤孝文帝本人深刻意识到本民族及政权的落后性A.①②③B.①③④⑤C.①②④⑤D.①②③④⑤9.魏孝文帝深受汉族文化影响,其中对他影响比较大的是()A.道家思想B.儒家思想C.法家思想D.墨家思想10.下列各项促使北魏孝文帝进行改革的是()①北魏统一北方②民族融合③先进文化的吸引④民族矛盾尖锐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②③④11.下列对于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令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是改革前期建立的新制度B.对北方所有的土地进行重新分配C.提高了生产积极性D.推动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12.关于三长制的评述,正确的有()①配合了均田制的推行②加强了中央政权③取代了宗主督护制④配合了租调制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13.下列属于北魏孝文帝改革内容的有()①规定俸禄由国家筹集、发放给官吏,严禁贪污②改善同西南少数民族的关系③政府把土地分给农民④迁都洛阳,实行汉化政策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③④D.②③④14.如右表所示措施的主要意义在于()A.加速了鲜卑族的汉化进程B.变鲜卑贵族为汉族地主C.改鲜卑人为汉人D.消灭了鲜卑陋习15.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移风易俗的主要措施有()①易服装②讲汉话③改汉姓④通婚姻⑤改籍贯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④C.①④⑤D.②③16.北魏孝文帝主动推行汉化政策的实质是()A.提高少数民族的素质B.缓和与汉族地主的冲突C.适应农耕文化的需要D.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侵扰17.移风易俗是孝文帝改革后期的侧重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A.其目的在于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文化B.其内容涉及服装、语言、婚姻等众多方面C.其结果有利于鲜卑族巩固对中原的统治D.其影响是鲜卑族因丧失自身特色而走向衰落18.成书于5世纪的《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综合检测 新人教版选修1-新人教版高二选修1历史试题
单元综合检测(三)(时间:4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共8小题,每小题5分,共40分)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国家赋税的征收和徭役的征发主要依靠地方众多的宗主进行。
这种方式( )A.奠定了地方分裂的物质基础B.减轻了农民负担C.有效地保障了国家财政收入D.缓和了阶级矛盾解析:选A。
根据材料“依靠地方众多的宗主进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依靠宗主征收赋税与徭役会导致地方截留中央的财政,促使地方财力上升,导致地方分裂势力增强,故A 项正确。
B项,由于地方宗主具有征税权,这会导致横征暴敛,加重农民负担,排除。
C项,材料中措施明显会导致国家财政收入的减少,排除。
D项,该措施明显会导致宗主和农民的矛盾激化,排除。
2.北魏孝文帝在太和九年(485年)规定:男子15岁以上,授种粟谷的露田40亩,妇人20亩。
奴婢同样授田。
授田不准买卖,年老或身死还田。
这一规定( ) A.限制了家庭手工业的发展B.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C.前提是国家控制大量荒地D.土地所有制形式为私有制解析:选C。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讲的是均田制的推行,国家将其控制的大量荒地按人口数分给小农耕作,故选C项。
均田制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农业的发展又促进了家庭手工业的发展,故A项的说法错误,排除;结合史实可知,土地兼并问题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直存在,故B项的说法错误,排除;均田制下土地为国家所有,D项的说法错误,排除。
3.著名学者宿白认为:“北魏的汉化并不是简单地恢复或摹拟汉魏制度,而是加入了新因素后的一次发展。
”北魏政权对汉魏制度的发展有( )A.削弱世家大族,建军功爵制B.实行三长制,强化基层控制C.打击官场腐败,实行科举制D.实行方田均税法,抑制兼并解析:选B。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魏政权对汉魏制度的发展主要是实行三长制,强化基层控制,故B项正确;A项是商鞅变法的内容,排除;科举制是隋朝时出现的,排除C项; D 项是宋朝王安石变法的内容,排除D项。
高中历史选修一(人教版 练习):_第三单元 第3课 促进民族大融合.3 Word版含答案
第3课促进民族大融合基础巩固1成书于北魏的《齐民要术》,主张“湿耕泽锄,不如归去”,这表明当时的农民( )A.重视兴修水利B.注重改进耕作技术C.主张适时耕作D.开垦出大量的荒地,不如归去”,其意思是说在土地水分过大的时候进行耕作,会造成破坏。
因此,C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
2北魏时期,“天下难得货咸悉在焉”,这反映了下列哪一城市的商业繁荣( )A.杭州B.苏州C.无锡D.洛阳3北魏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开篇就直接介绍了耕、耙、耱等农具,这表明( )A.北魏时期人们非常注重精耕细作B.农业生产的工具有了革命性的变革C.改进农具对农业的发展非常重要D.鲜卑族与汉族的生产方式已无差异具,《齐民要术》将对这些农业生产工具的介绍放在开篇,可见精耕细作技术在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4移风易俗是孝文帝改革的重要措施,下列相关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其目的是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族的文化B.其内容涉及服装、语言、制度等众多方面C.其结果利于巩固鲜卑族对中原地区的统治D.其影响是鲜卑族由于丧失自身特色而衰落,鲜卑族接受了汉族先进的文化,加速了鲜卑族同汉族的融合。
无论从生产方式、社会制度还是社会风俗方面来看,这都是历史的进步,而不能说是鲜卑族的衰落。
5自孝文帝以后,北魏皇帝死后的谥号多采用“孝”字,如“孝文帝”“孝武帝”“孝明帝”等。
这充分反映出( )A.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B.鲜卑族具有尊宗敬祖的优秀传统C.北魏统治者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D.只有讲求孝道才能巩固封建统治,它的大量使用表明北魏统治者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
6民族融合是历史上的进步现象。
下列关于孝文帝改革与北方民族融合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北方民族融合的趋势B.改革是加强民族融合最重要的方式C.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D.改革推动了民族融合高潮的到来, B项的叙述过于绝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7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的大佛,一般是唇厚、鼻高、目长、颐丰、肩宽,有雄健气概。
2021年高中历史(新教材)人教版选修1同步练习:第三单元 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一、选择题1.春秋时期,司马子鱼抨击人殉制度说:“祭祀以为人也。
民,神之主也。
用人,其谁飨之?”孔子亦诅咒:“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反映了()A.神权思想日益浓厚B.奴隶制的日渐崩溃C.儒家思想反对神权D.人民成为社会主人2.子产执掌郑国国政时,“铸刑书”(把自己所制定的刑书铸在鼎器上),论政宽猛,否定了“刑不可知,威不可测”的秘密法。
下列政治主张中,与子产的观点相吻合的是()A.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B.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C.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D.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3.战国时期有人提出:“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这句话反映的是()A.儒家的思想B.道家的思想C.墨家的思想D.法家的思想4.秦律规定:与盗者“不盈五人”,共赃“不盈二百廿以下到一钱”,只给予流放;但如“五人盗”,赃只“一钱以上”,也要“斩左止,有(又)黥以为城旦”。
对材料最准确的理解是()A.秦律尤其重视对“群盗”的惩治B.秦律具有残酷性C.秦律保护人的生命和财产D.秦律具有公正性5.中华法系的特征是“以礼入法,礼刑结合”。
礼与法的关系极为密切,这是中国封建法律的主要特征和基本精神,在实际应用中经常出现“重礼轻法”。
这来源于() A.法家思想 B.儒、道思想C.儒家思想D.儒、法思想的结合6.《荀子·礼论》中记载:“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
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三者偏亡焉,无安人。
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
”在此荀子主张()A.天人合一、君权神授B.以礼治国、礼法并施C.以礼为序、稳定社会D.中央集权、君主专制7.汉武帝时,董仲舒建议汉武帝“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地方学校)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
这说明他()A.注重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B.主张治国应外儒内法C.继承了儒家重教化的传统D.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8.唐高宗曾命人对《永徽律》律文进行逐条解释,撰成《唐律疏议》,提出“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
2021_2022学年高中历史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第1课改革迫在眉睫作业3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1
第1课改革迫在眉睫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据史书记载:北魏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
《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善谈《左》《老》,尤精释义。
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
”这反映了孝文帝在下列哪一方面很有造诣( ) A.知识丰富B.诗辞文章写作C.汉族文化D.政治答案:C解析:分析:从材料中的“好读书”“《五经》”“善谈《左》《老》,尤精释义”和“好为文章,诗赋铭颂”可知北魏孝文帝在汉族文化方面造诣颇深,A、B、D三项都不够全面。
因此,C 符合题意。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的能力。
孝文帝深受汉族儒家文化影响,对其改革产生极大作用。
2.北魏统一北方之初,实行宗主督护制的主要影响是()答案:B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北魏统一北方之初”、“宗主督护制”等,本题实际上考查孝文帝改革背景相关内容——宗主督护制的弊端。
据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B项符合史实,正确。
其余ACD三项均不正确。
故,本题正确答案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认知历史事物,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
3.孝文帝改革前夕,北魏面临的社会形势主要有()①政治黑暗,经济文化水平相对落后②官场贪污腐败,农民负担重③阶级矛盾尖锐,人民不断举行起义④社会动荡不安,统治阶级内部也是危机四伏,A.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答案:D解析:分析:依据所学可知,北魏是依靠武力统一北方,主要靠军事力量维系政权,社会发展阶段落后。
阶级和民族矛盾不断激化,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也比较激烈。
这些导致人民起义不断,统治危机四伏,改革迫在眉睫。
分析选项,均符合题意,所以应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4.南朝谢灵运曾说:“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倍罹,征调赋敛,靡有止已。
所求不获,则致诛殒,身祸家破,阖门比屋。
”反映的主要问题是()A.汉族对鲜卑族的沉重剥削,导致民族矛盾激B.鲜卑族对汉族的压迫,导致民族矛盾激化C.导致了阶级矛盾的激化D.迫使北魏统治者实行宗主督护制来缓和矛盾答案:B解析:分析:通过材料中的“北境自染逆虏”不难看出是鲜卑族入主中原;“征调赋敛,糜有止已”可见鲜卑族对汉族实行了残酷的剥削,由此看汉族与鲜卑族矛盾十分尖锐。
最新人教版高二历史选修一第三单元测试题及答案全套
最新人教版高二历史选修一第三单元测试题及答案全套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第1课改革迫在眉睫1.鲜卑孝文帝改革与下列哪种历史现象互为因果关系()A.长期分裂B.民族融合C.民族战争D.阶级斗争解析:北魏统一北方后,促进了民族融合,为孝文帝改革提供了有利条件。
孝文帝改革又进一步促进了民族融合。
A、C、D不符合题意。
答案:B2.北魏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使鲜卑族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这表明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民族融合的过程实质上是()A.封建化过程B.农业化过程C.工业化过程D.汉化过程解析: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北魏政权加速民族融合就是要接受汉族先进的生产方式,改变游牧民族落后的经济状况,由此得知是加速其封建化的过程。
B、C两项说法错误;D项不是经济发展的角度。
答案:A3.北魏在孝文帝改革之前,地方基层组织实行的是()A.郡县制B.县制C.宗主督护制D.三长制解析:郡县制属于中原地区实行的地方制度,故A、B两项错误;北魏前期地方基层组织的一种形式是宗主督护制,宗主在政治上都是一些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宗主控制下的包荫户多数没有户籍,故C项正确;孝文帝改革后以三长制取代宗主督护制,故D项错误。
答案:C4.北魏孝文帝改革前导致社会矛盾激化的因素有()①宗主督护制②赋税负担沉重③民族关系的合理调整④先进文明与落后文明的碰撞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
①②激化了阶级矛盾,④是民族、阶级矛盾的根源。
孝文帝改革前夕,由于北魏统治者政策失当,导致民族矛盾激化,所以③错误。
答案:C5.孝文帝改革的有利条件有()①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民族融合加强②冯太后掌握实权,推动北魏统治者学习汉族文化③孝文帝对汉族文化的先进和鲜卑文化落后的深刻认识④鲜卑贵族实行民族平等政策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解析:本题考查教材知识的再认再现和归纳概括能力。
高中历史选修1第三单元北魏孝文帝改革习题及答案
第三单元检侧(共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20题50分)鲜卑族“马背上得天下”,能否“马背上治天下”成为当时的主要问题。
请回答1~4题。
1.北魏在孝文帝改革之前,地方基层组织实行的是()A郡县制 B.县制C.宗主督护制D.三长制2.北魏统北方后,在黄河流域逐渐采用先进的经济形式发展经济,这种经济形式实质是()A.奴隶制经济形式B.封建制经济形式C.半封建半奴隶制经济D.半畜牧半农业3.下列各项为北魏孝文帝改革奠定基础的是()①北魏统一北方②民族融合③先进文化的吸引④民族矛盾尖锐A①② B.②③C.③④D.①②③④4.使孝文帝对汉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最终推动其进行汉化改革的是()A.拓跋硅B.道武帝C.冯太后D.拓跋宏在冯太后的支持下,孝文帝进行了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运动。
请回答5~10题。
5.促成北魏实施均田制的直接原因是()A.民族融合的趋势B.政府与宗室争夺农户C.南北对峙的形势D.汉族地主阶级的要求6.导致北魏实行均田制的最主要原因是()A.汉族地主的建议B.南北对峙的形势C.民族矛盾的激化D.中原地区先进的经济形态的吸引7.一位史学家说:“北魏孝文帝强制授给露田……这对农民是一种剥削的手段……”这主要是因为()A.均田制是土地国有制B.租庸调制加重了农民的负担C.孝文帝推行民族分化政策D.授田的实质是强迫农民开荒纳税8.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中具有开创性的是()A整顿吏治 B.实行府兵制C.汉化政策D.颁布均田令9.均田制就其性质而言,是一种()A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B.农民的土地私有制C.封建土地国有制D.封建集体土地所有制10.北魏孝文帝前期改革的侧重点是()A以新制度取代旧制度B.迁都洛阳C.移风易俗D.汉化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重要体现。
请回答11~13题。
11.北魏孝文帝主动推行汉化政策的实质是()A.提高少数民族的素质B.缓和与汉族地主的冲突C.适应农耕文化的需要D.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侵扰12.下图是《北魏的疆域及迁都示意图》,北魏孝文帝迁都的主要原因是()A.黄河流域历来是帝王兴起之地B.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以巩固统治C.实行移风易俗的改革D.以洛阳为中心进而统一全国1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阻力主要来自于()A.北方各族的上层人物B.地主阶级的守旧势力C.鲜卑贵族D.汉族地主阶级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鲜卑族历史的发展。
【推荐下载】人教版高二历史选修1第三单元同步练习(带答案)
[键入文字]
人教版高二历史选修1第三单元同步练习(带答案)
多做题才能帮助大家更好的查缺补漏,以下是选修1第三单元同步练习,请大家练习。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宗教改革前,西欧出现的宗教异端思想充分反映了( )
A.不同教派之间的斗争
B.各国家各地区之间的纷争
C.不同国家和地区对《圣经》的不同理解
D.市民阶层争取政治经济权利和改革教会的愿望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
中世纪基督教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
而所谓异端思想即反对教会束缚和要求宗教改革的主张,D项正确。
答案 D
2.下列关于宗教改革原因的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
1。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试题及答案全套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试题及答案全套高中历史选修1第一、二、三单元检测试卷(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命题:邓学红于德沐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梭伦在当选执政官前曾经赋诗说“……有的无辜被售,也有的是因故出卖,有的为了可怕的贫穷所迫,逃亡异地,不复说他们自己的阿提卡言语,远方漂荡……”“我注目凝视,悲哀充溢着我的心,这爱奥尼亚最古老的地方(雅典),竟至陷入绝境”透过材料我们可以看到 ( )?梭伦忧国忧民的思想 ?雅典的阶级矛盾相当尖锐 ?对雅典民主政治的绝望 ?雅典的社会危机相当严重A(???? B.??? C.??? D.???2. [美]J•H•布雷斯特德《文明的征程》“希腊的殖民扩张和手工业发展引发了一场变革。
……随着富裕资产阶级的崛起,……贵族阶级也有了新的敌人。
首先,新兴的富裕阶级憎恨贵族;其次,雅典手工业的发展使金属制品变得非常便宜,普通人也买的起武器和铠甲了,……普通公民在军队中的地位大大提高,因而大大增强了下层阶级在城邦中的势力。
”公元前8世纪以后,雅典贵族专权的威胁主要来自于( )?平民 ?奴隶 ?工商业奴隶主 ?外部城邦A.??B.??C.??D.??3. “在我团结人民去谋求的一切目的中,有什么我还没有做到,在时间的裁判席面前,那奥林柏斯诸神的伟大母亲,黑土,将是最好的证人,因为正是我,为它拔掉了树立着的许多界标:以前他曾是一个奴隶,而现在已经自由。
许多被出卖的人们,我已使他们回到这神所建立的雅典,其中有的是无辜被害,也有的是因故出卖;……我都使他们解放。
”梭伦改革措施中,使广大平民成为享有自由权利公民的是( )A.颁布“解负令”B.确立财产等级制度C.建立四百人会议D.设立陪审法庭4. 下图是14世纪法国人为亚里斯多德的《雅典政制》一书所作的插图,由左至右分别解释为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
下列相关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图1 图2 图31A. 图1直观地反映出君主制就是一人的专制B. 图2直观地反映出贵族制就是少数人专制C. 图3直观地反映出民主制就是所有人统治D. 图1到图3反映了古雅典政制的演变历程5. 秦孝公曰“晋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宾客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尊官,与之分土” 。
最新人教版选修一高中历史单元检测卷(三)及答案
单元检测(三)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在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出现了“纵富督贫,避强侵弱”的局面,这种局面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北魏实行了( )A.编户制度 B.汉政策.宗主督护制度 D.民族歧视政策答案解析在完成统一后,北魏统治者在地方上建立了宗主督护制,出任宗主的多是地方豪强。
这样,地方官吏与地主勾结,使人民的负担空前沉重,苦不堪言。
2.透过下图能获知北魏( )①北魏骑马武士纵横驰骋,骁勇杀敌的战争情景②北魏是“马背上得天下”的政权③北魏时陶瓷艺术水平高④北魏时实行民族压迫政策A.①② B.③④ .②③④ D.①②③答案 D解析骑马武士陶俑直接反映出北魏凭借武力统一北方,同时也映射出北魏时较高的陶瓷艺术。
至于统治者实行什么统治政策是无从得知的。
3.南朝谢灵运写道:“北境自染逆虏,穷苦备罹,征调赋敛,靡有止已。
”这反映了( )A.鲜卑贵族实行民族歧视政策B.鲜卑贵族残酷的经济掠夺.柔然侵扰北魏D.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答案 B解析解题关键在于准确解材料中“征调赋敛”这一信息。
4.下图反映的信息是( )敦煌壁画中的北魏商队A.北魏农发展 B.北魏手工发展.北魏商发展 D.北魏资本主义萌芽答案解析抓住图片名称的关键词“商队”即可排除A、B两项,而D项与史实不符。
5.“州郡之民,或因年俭流移,弃卖田宅,漂居异乡,事涉世。
”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直接改变这一状况的措施是( )A.实行均田制 B.推行三长制.整顿吏治 D.迁都洛阳答案 A解析使“州郡之民”由流民变为农居民的措施是均田制。
6.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中有利于其直接控制黄河流域的是( )A.颁布均田令 B.实行汉政策.迁都洛阳 D.采纳汉族政治制度答案解析北魏迁都洛阳之前都城在平城,该地地处偏僻,使北魏政权很难有效地控制中原地区,迁都洛阳就解决了这一问题。
7.史书记载,孝文帝“始班俸禄。
户增调帛三匹,谷二斛九斗,以为官司之禄;增调外帛二匹。
2023人教版带答案高中历史上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专项训练
2023人教版带答案高中历史上第三单元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专项训练单选题1、王安石推行了诸如青苗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募役法等措施,基本实现了富国的目的。
但是变法却最终失败。
其失败的根本原因是A.遭到反对派的强烈阻挠B.并未突破封建生产关系C.变法措施失当脱离实际D.边疆危机严重影响变法答案:B解析:根据“基本实现了富国的目的。
但是变法却最终失败”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王安石变法本质上还是属于封建性质的社会变革,没有突破封建生产关系,所以这是王安石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B项正确;反对派的阻挠是主要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A项;根据“基本实现了富国的目的”可知变法措施并不是失当的,排除C项;边疆危机是王安石变法的原因之一,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D项。
故选B项。
2、宋太宗曾征求吏人对改进国家财政的意见,获得大量反馈,其中44项被立即采纳;三司长官在决策时,甚至会召集百姓讨论。
这表明宋代A.士大夫阶层影响力大B.官僚政治日益走向成熟C.君臣间关系趋于平等D.国家治理凸显民本思想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宋代政府在进行政治决策时会征求官民的意见,这反映出民本思想对于国家治理的影响,D项正确;百姓并不属于士大夫阶层,排除A项;官僚政治的成熟开始于唐代,排除B项;制定政策征求官吏和民众的意见并不能说明君臣关系趋于平等,排除C项。
故选D项。
3、宋代有“主户之于客户皆齐民”的说法,如朱熹认为“佃户既赖田主给佃生借以养活家口,田主亦籍佃客耕田纳租以供赡家计”,同时有法律规定地主殴死佃客须要抵命。
这反映出宋代A.农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B.佃户与地主的相互依存C.国家税收政策发生变化D.田制不立导致土地兼并答案:B解析:地主和佃农都是国家齐民,佃户赖田主“给佃”,田主籍佃客“耕田”等,反映出宋代佃户与地主在经济上相互依存,B项正确;主户与佃户是封建租佃关系,并非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排除A项;材料并未体现国家税收政策的变化,排除C项;田制不立导致土地兼并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D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三单元练习试题作为学生的我们,应该为即将到来的历史考试做出什么样的准备呢?下面是整理的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三单元练习试题以供大家阅读。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1第三单元练习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在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
)1.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面临着尖锐复杂的矛盾,这些矛盾的产生大多是由于( )A.鲜卑族的落后B.统治者的残暴C.汉族人民的反抗D.战争不断发生解析鲜卑族统一黄河流域后,靠落后的制度很难巩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这是北魏统一初期各种矛盾尖锐的主要原因。
答案A2.北魏改革迫在眉睫的依据主要有( )①豪强地主隐瞒赋税②农民负担沉重③汉族与鲜卑族矛盾冲突④农民起义不断发生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解析本题实际考查改革的必要性,四个选项都是造成北魏社会矛盾尖锐的原因或表现。
社会矛盾的尖锐,是孝文帝改革迫在眉睫的主要原因。
答案A3.下列对北魏统治者在公元439年后面临局势的表述,错误的是( )A.结束了分裂割据的政治局面B.各民族的相互融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C.社会矛盾相对缓和D.与汉族相比,鲜卑族的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解析公元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此后一段时间内,北魏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因此C项错误。
答案C4.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在基层推行了宗主督护制。
该制度产生的危害有( )①严重影响封建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②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地方官吏对农民的掠夺③各地宗主构成了地方割据势力的基础④激化了鲜卑贵族与汉族大地主之间的矛盾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解析宗主督护制是北方的社会实际与拓跋贵族的需要相结合产生的。
在这一制度下,出任宗主的都是地方上的豪强地主,这些豪强地主绝大部分都是汉族大地主,它的推行,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汉族大地主的需要。
因此,④叙述不正确。
答案A5.据史书记载,北魏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学不师受,探其精奥。
这表明孝文帝( )A.摒弃了鲜卑族的传统习俗B.注重对汉文化的研习C.改革了本族传统教育方式D.重视推广先进的文化解析考查材料理解能力。
材料只是反映了孝文帝对汉文化的研究和学习,没有涉及教育和文化的推广,也没有涉及他对传统习俗的改革。
答案B6.孝文帝继位后,决心大力推行社会改革,改变社会状况。
孝文帝改革的基本出发点是( )A.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B.加速北方各族的封建化C.借鉴汉族的统治经验D.巩固鲜卑贵族的统治解析基本出发点即根本目的。
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可知,孝文帝作为国家统治者进行改革,其根本目的自然是巩固其本阶级的统治。
答案D7.北魏太武帝在一次攻城时曾给守城主将写信说:我今所遣战士,尽非鲜卑人。
你杀了他们等于替我清除内部隐患,对我们有利无害。
以上言论本质上反映了( )A.北魏统治者实行民族歧视和压迫的政策B.太武帝在战斗中采取了正确的战略战术C.北魏统治者实行民族平等团结的政策D.太武帝在战斗中采取了迷惑敌人的手段解析考查材料分析能力。
材料说明太武帝并不珍惜非鲜卑士兵的生命,据此可判断太武帝对汉人及其他少数民族实行民族歧视和压迫政策。
答案A8.下列关于北魏均田制的表述,正确的是( )A.受田农民可以纳绢代役B.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C.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D.一直延续到北宋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对中国古代重要土地制度的认识和理解。
所谓的均田制,就是政府把控制的土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受田的农民要承担相应的租调杂役。
北魏采取这种土地制度,目的在于把流民固定在土地上,发展农业生产,以增加国家的赋税收入。
同时加速了北方各族生产方式的封建化,实质上加速了北方各族的封建化进程。
答案B9.下列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①实行俸禄制②推行均田制③建立三长制④迁都洛阳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C.④①②③D.④②①③解析从时间看,484年实行俸禄制,485年推行均田制,495年迁都洛阳;从事件的联系看,三长制是为配合均田制而实行的,因此应在均田制之后。
答案A10. 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这主要反映了孝文帝改革( )A.遭到守旧势力的激烈抵制B.加速了政权的封建化进程C.推行移风易俗的汉化措施D.奠定了重新走向国家统一的基础解析材料反映了唐代的勃兴的原因之一,是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为中华文化注入了活力。
答案D11.关于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表述,正确的是( )A.都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方面的变革B.都建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C.都改变了社会性质D.都使统治中心发生了转移解析北魏孝文帝改革没有涉及军事改革,A项错误;孝文帝改革推行均田制,实行的是封建土地国有制,排除B项;两次变法都使国家由奴隶制过渡到封建制,C项正确;商鞅变法没有迁都,统治中心未发生转移。
答案C12.对北魏孝文帝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诏令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上朝议事不准说鲜卑话B.罢免不会说汉话的官员C.提倡鲜卑人说汉话D.在朝廷上不说汉话者免官解析考查材料理解能力。
法令只是规定官员在朝廷上不得说鲜卑语,违者免官,但不包括其它场合。
答案B13.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三长制。
三长的职责不包括( )A.检查户口B.征收租赋C.监察官员D.推行均田制解析三长制的实行,是为了配合均田制的实行,强化对地方的控制,C项不在其职责范围之内。
答案C14.北魏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开篇就直接介绍了耕、耙、耱等农具,这表明( )A.北魏时期人们非常注重精耕细作B.农业生产的工具有了革命性的变革C.改进农具对农业的发展非常重要D.鲜卑族与汉族的生产方式已无差异解析《齐民要术》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农书。
耕、耙、耱是我国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工具,《齐民要术》将它放在开篇,可见精耕细作技术在农业上的重要地位。
答案A15.汉族与鲜卑族在书法方面融合而形成的书体是( )A.楷书B.隶书C.魏碑体D.行书解析孝文帝改革提倡佛教、刻立石碑,客观上促进了书法艺术的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魏碑体。
答案C16.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中有利于直接控制黄河流域的是( )A.迁都洛阳B.实行汉化政策C.颁布均田令D.采纳汉族政治制度解析迁都洛阳前,北魏的政治中心在僻处塞上的平城,这不利于鲜卑贵族与汉族地主的合作。
洛阳地处中原的中心地带,迁都洛阳最有利于北魏统治者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答案A17.《齐民要术》是北魏农学家贾思勰的著作,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完整的一部古代农书。
这部著作介绍了谷物、蔬菜、果树和林木的栽培方法,介绍了家畜、家禽和鱼类的饲养方法,保存了许多畜牧业方面的宝贵资料。
通过研究这部著作可以了解北魏时期( )①北方劳动人民的生产经验②北方社会生产发展的水平③北方民族融合的成果④北魏都城洛阳商业活动的兴盛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解析《齐民要术》是一部农书,它没有介绍商业发展的情况。
答案A18.我们之所以肯定北魏孝文帝改革,主要是因为( )A.促进了北魏社会的发展B.得到了汉族地主的支持C.解除了南朝的威胁D.巩固了鲜卑贵族的统治解析评价一场改革的标准,一般看它是否顺应历史的潮流,是否促进了社会和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是主要看其对某一阶级或集团的影响。
答案A19.与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的现象主要是( )A.北方民族大融合B.北方的分裂与统一C.少数民族的内迁D.汉族地主势力的消长解析孝文帝改革是北方民族融合趋势影响的结果,改革又反过来促进了民族大融合的发展。
答案A20.一位史学家说:北魏孝文帝强制授给露田这对农民是一种剥削的手段这主要是因为( )A.均田制是土地国有制B.租庸调制加重了农民的负担C. 孝文帝推行民族分化政策D.授田的实质是强迫农民开荒纳税解析考查分析理解能力。
均田制实施的目的在于增加国家财政收入,表现为在均田制的基础上实行租调制。
答案D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
其中第21题13分,22题14分,23题13分。
)2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太宗永兴中,频有水旱,诏简宫人非所当御及非执作技巧,自余出赐鳏民。
神瑞二年(415年),又不熟,京畿之内,路有行馑。
帝以饥将迁都于邺《魏书食货志》材料二(北魏孝文帝太和)九年(485年),下诏均给天下民田(即《均田令》):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不种树者为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
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
所受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以供耕作及还受之盈缩。
诸民年及课则受田,老免及身没则还田。
诸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恒从见口。
有盈者无受无还,不足者受种如法。
盈者得卖其盈,不足者得买所不足。
不得卖其分,亦不得买过所足。
诸宰民之官,各随地给公田,刺史十五顷,太守十顷,治中、别驾各八顷,县令、郡丞六顷。
更代相付。
卖者坐(处罚)如律。
《魏书食货志》材料三初,百姓咸以为不若循常,豪富并兼者尤弗愿也。
事施行后,计省昔十有余倍。
于是海内安之。
《魏书食货志》请回答:(1)孝文帝颁布的《均田令》中,均的含义主要有两种解释,一是均匀、公平,二是皆、都、全部。
根据材料一、二,你认为哪一种解释更恰当?说明均田的含义。
(4分)(2)《均田令》对土地的分配是如何规定的?根据材料加以概括提炼并逐条列出(不得摘抄原文)。
(4分)(3)《均田令》的性质是什么?联系其背景和内容,分析其全面推行的原因。
(5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和分析理解能力。
第(1)问依据材料二中信息均给天下民田可知,均的含义是第二种解释,再根据材料中提到的男夫妇人奴婢丁牛都可以分到土地得出均田的含义。
第(2)问主要通过阅读材料提取信息来回答,但要加以简单概括,避免直接翻译原文。
回答第(3)问需要回归教材,从当时北方长期战乱,人民希望稳定生产,政府需要增加财政收入,均田方案顾及各方面利益等方面来分析原因。
答案(1)第二种。
含义:凡有劳动能力的人以及部分耕牛都可以分得土地。
(2)规定:15岁以上男子和妇女可以领种土地;土地分露田和桑田两种;农民、奴婢、官吏均受田,耕牛受田;因轮耕而加倍受田。
(3)性质:封建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原因:在均田制推行之前,北魏农业生产凋敝、人民生活困苦,实施改革方案符合北方生产力发展要求;它的推行,大大减轻了农民负担,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它较好地协调了各方面的利益,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官吏可以获得公田,地主原有土地不变,统治阶级利益得到保障;大量流民得以安居农耕;它规定农民要承担一定的徭役杂税,这就保证了政府财政收入和劳役需求,促进了北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任答四点即可)22改革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有效方式,成功的改革总能给后人无尽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