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专业中级基础知识复习笔记(超详细)
2023中级出版专业资格考试笔记
2023中级出版专业资格考试笔记
以下是一份关于2023中级出版专业资格考试的笔记,供您参考:
一、考试概述
中级出版专业资格考试是我国出版行业的一项重要考试,旨在测试考生在出版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考试内容包括出版理论、出版实务、出版法律法规等多个方面。
二、考试内容
1. 出版理论:主要涉及出版的基本概念、历史沿革、发展趋势等方面的知识。
2. 出版实务:包括选题策划、编辑加工、排版印刷、发行营销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3. 出版法律法规:涉及版权、出版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三、备考策略
1. 系统学习:考生需要系统地学习出版理论知识,掌握实务操作技能,熟悉相关法律法规。
2. 重点突破:针对考试的重点和难点,进行重点学习和突破。
3. 模拟考试:进行模拟考试,熟悉考试形式和题型,提高应试能力。
4. 关注时事:关注出版行业的时事动态,了解最新发展趋势和政策变化。
四、考试形式和时间
中级出版专业资格考试采用闭卷考试形式,考试时间为150分钟,满分100分。
考试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和案例分析题等。
五、考试难度和通过率
中级出版专业资格考试难度较大,涉及的知识点较多,需要考生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全面的实务操作能力。
根据往年的数据,中级出版专业资格考试的通过率一般在30%左右。
六、证书和职业前景
通过中级出版专业资格考试的考生可以获得中级出版专业资格证书,该证书是从事出版行业的重要资质证明。
持有中级证书的考生可以在出版社、期刊社、新媒体等机构从事编辑、策划、营销等方面的工作。
职业前景广阔,发展潜力大。
出版专业中级实务复习笔记(超详细)
出版专业实务复习笔记第一章出版物选题策划第一节选题策划概述审稿环节前(出版物产品设计阶段)的三个环节——信息采集(基础)、选题策划(中心环节)、组稿(实体化、具体化)一、选题策划的概念选题是对出版物的内容和形式的总体设计。
1.选题策划:是编辑人员依据一定的方针和主客观条件,开发出版资源,设计选题的创造性活动。
选题往往开始于编辑在信息采集过程中产生的某种意向或愿望。
2.作用:把握出版生产秩序,保证和提高出版物的质量,塑造出版单位的品牌形象。
3.类型:按规格分为系列性、成套性、单项性选题;按重要性可分为重点和一般选题;按制订时机分计划内、计划外选题。
二、选题策划的基本步骤(一)基础准备:对各种信息进行筛选和选择利用——选题策划最基础的工作(二)选题设计:1.捕捉新的选题生长点;2.构思出版物的总体结构(尽可能详尽、周密)构思阶段重点考虑:1)内容的前沿和制高点;2)社会生活发展态势;3)社会的文化需要。
(三)选题论证:其目的,是凭集体智慧,对编辑提出的选题从主旨、内容、形式、市场前景可行性、主客观条件等多方面作全方位论证,以决定选题成立与否或提出进一步修改完善意见。
(四)选题优化:根据论证意见、在组稿等过程中实际情况,对原有选题部队修改和完善。
第二节信息采集——选题策划的直接基础和重要依据信息采集:为出版物的生产在信息资源方面做准备的工作,包括对信息的收集和处理。
一、信息内容与采集方法:(一)需要采集的信息内容:1.社会发展信息:影响或制约社会发展的信息,包括国际形势、国经发展、方针政策、教育等。
2.科学文化信息:与出版物直接相关的科学技术、文化思潮及各门类学科发展变化的信息。
3.出版市场信息:1)出版动态信息:各种学科类型出版物出版信息、市场需求、价格、出版业统计资料等(出版物目录、出版物评论、出版动态报道)、出版物市场需求和价格信息、出版业统计资料2)竞争对手信息:与本出版单位存在市场竞争关系的其他出版单位相关信息,包括对手出版规模、品种构成、出版特色、经济实力、出版策略、竞争战略等。
出版专业实务中级知识点总结 三色笔记
出版专业实务中级知识点总结三色笔记出版专业实务中级知识点总结一、出版产业链及其环节1. 创意策划:创作理念、文案策划、市场调研分析、目标读者群定位;2. 内容创作:写作技巧、文学创作、专业理论知识;3. 编辑与设计:内容筛选、修订与整理、排版与设计、图文处理;4. 印前制作:校对、样稿制作、蓝图处理、电子文档转换;5. 印刷与印制:印刷工艺、印刷设备、出版纸张;6. 包装与装订:装订工艺、包装设计、装帧装订;7. 存货管理:库存统计、存货保管、调拨与出库;8. 销售与分销:市场推广、渠道销售、售后服务;9. 版权管理与市场监管:合同管理、版权许可与维护、价格监管。
二、著作权与版权1. 著作权的性质、对象与主体:著作权的法律性质、著作权的对象、著作权的主体、著作权的内容保护范围;2. 著作权的权益:著作权人的权益、相关权益人的权益;3. 著作权的取得与终止:著作权的取得方式、著作权的终止方式;4. 著作权的侵权与维权:著作权的侵权形式、著作权的维权途径。
三、编辑与审校1. 编辑的任务与职责:编辑的任务定位、编辑的职责与素质要求;2. 编辑的基本原则与技巧:编辑的基本原则、编辑的技巧与方法;3. 内容编辑:内容筛选与整理、写作规范与风格、篇章结构与逻辑;4. 语言编辑:规范性语言的编辑、表达方法与技巧;5. 图文编辑:视觉效果的编辑、图片处理与设计技巧;6. 审校:校对的任务与原则、校对的流程与方法。
四、版面设计与排版1. 版面设计的原则与方法:版面设计的视觉感受、版面设计的美学原则、版面设计的创新方法;2. 排版基本规范:版面分栏与格式、字体与字号设置、段落与行距设置;3. 图文的处理与设计:图片与文本的关系处理、配色与排版技巧;4. 书脊与封面设计:书脊设计的要求与技巧、封面设计的构图与效果;5. 美术造型:图形设计与排版、色彩设计与搭配、视觉传达与表达。
五、图书出版与市场营销1. 图书出版的流程与环节:图书出版的准备工作、图书出版的审校与定价;2. 图书市场的分析与定位:图书市场的现状与前景、图书市场的读者分析与定位;3. 图书的包装与宣传:图书封面与标志设计、图书宣传策略与渠道选择;4. 版权管理与市场监管:图书的版权购买与转让、出版市场的定价与监管。
出版专业基础(中级)复习要点
出版专业基础(中级)复习要点一、出版基础知识1. 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传统出版传统出版可以分为印刷出版和手工书写出版。
印刷出版过程包括文稿编辑、样稿设计、排版、印刷、裁切装订等环节。
数字出版数字出版是指使用计算机、数字化设备及网络技术,以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料为载体,进行编辑、排版、装帧、制作和发行的出版方式。
数字出版可以分为HTML格式出版、电子邮件格式出版、PDF格式出版、CD-ROM出版和网络出版等。
2. 出版物的版式版式是指出版物的页面排列形式和版面设计。
版式分为标准版式、非标准版式和特种版式三种。
二、出版物的编辑和校对1. 编辑编辑是对文稿进行修改、统一、整合的过程,主要包括删除、添加、移动、改写四个方面。
2. 校对校对是对编辑过的文稿进行语法、用词、标点、格式等方面的修改和检查。
三、版面设计1. 布局版面设计的布局包括基本动线、空间布局、比例、色彩等方面。
其中,基本动线包括自然动线、第一眼动线和走眼路线等。
2. 字体字体是版面设计的重要元素之一。
不同的字体可以传达不同的信息和情感。
字体可以分为衬线字体和无衬线字体等。
3. 色彩色彩可以增强版面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常用的色彩有红、黄、蓝、绿、黑、白等。
四、印刷制作1. 调色调色是印刷制作中的一个关键环节。
印刷品的色彩要符合设计师的意图,而调色就是要根据设计师提供的数据、标准样张等信息,将油墨、涂料等按一定比例调配成所需的颜色。
2. 印刷印刷方式有胶版印刷、凹版印刷、凸版印刷、丝网印刷等。
3. 装订装订是将印刷后的平面作品按照内容和规格进行组合、折页、裁切、印刷和裝binding等工序。
五、出版物的发行和市场营销1. 渠道选择出版物的销售渠道有出版社、书店、网络等。
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内容的出版物,选择不同的销售渠道。
2. 宣传宣传是影响读者购买欲望的重要手段。
宣传方式包括海报、传单、广告、网络推广等。
3. 市场调研市场调研是了解消费者需求和反馈的重要途径。
出版考试基础(中级)笔记第四章第五讲1
(内容:书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的复制管理规定)
学习方法参考:
1. 研究文字稿可不看书(设计时照顾到了可能考点)
2. 打印文字稿(小5号,压缩间距),将内容分类(厚薄法),越学越薄(有限时间准确学习)
3. 从21讲开始思考题出法改进(易忽视内容)
4. 训练题的作用(本身是重要考点的一部分;启示研究文字稿;不能代替文字稿)
5. 每讲中07、08真题自己听完了2讲就去做一次
6. 以研究文字稿为主(求本),不宜花大量时间去做题
进度与考试:
9月15日前质量第一
有专题来分析考试、考题、答题
法规学习在章节中(先强记,再研究近两年的真题中案例加以支持)
核心思想:
要下大力气抓本准确利用时间
《出版管理条例》《印刷业管理条例》。
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出版基础(中级)复习笔记
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出版基础(中级)复习笔记第一章出版概论§1.1 出版活动(P1)一、“出版”的概念【出版】是指编辑、复制作品并向公众发行,以传播科学文化、信息和进行思想交流的一种社会活动。
古代,人们把出版活动称为“梓行”、“雕印”、“版印”。
最早在我国使用“出版”一词:1833年创办于广州的中文月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的编辑序言。
最早在我国法律文件上使用“出版”一词:1906年清朝政府颁布的《大清印刷物专律》,但却把出版物称为“记载物件”。
1930年,国民政府颁布《出版法》,但未对“出版”下明确定义。
在我国,给“出版”做出明确的定义,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
在西方,法语和英语中分别在1330年和1450年有了表示“出版”的词语,他们来源于拉丁语publicare。
二、出版活动的构成要素(P3)出版活动三要素:编辑、复制、发行如何看待博客出版、微博出版:①具有很强的个体化特征,不具有作为社会化活动的出版的基本属性和功能;②具有一定的出版功能,要引导和规范;③在数字化时代,出版活动对社会文化生活具有广泛影响性,已经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三、出版活动的前提是作品。
出版界所说的“作品”是指可以被编辑、复制和通过某种方式能够发行的作品。
一般又称为“稿件”。
四、出版活动的特征:(P4)1.文化的记载、传播、交流和传承2.不同劳动的有机结合:精神产品生产阶段的劳动是一种精神劳动(即编辑),物质产品生产阶段的劳动是一种物质生产劳动(即印刷),出版物产品流通阶段的劳动是一种兼有文化传播意义的商业劳动(即发行)。
出版物使用价值的生产过程同时也是出版物价值的产生过程:一方面物质产品生产阶段的劳动形成出版物的新增的价值;另一方面,又把作者=编辑的精神生产劳动的价值,以及工具设备和原材料等物化劳动价值转移到出版物中。
发行的目的:①将精神文化内容向社会传播;②通过商品交换实现出版物的价值;③依靠商业劳动,能使凝结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得到实现。
出版专业资格考试基础(中级)笔记第一章4
五、出版活动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如同唯物辩证法当中谈到物质与意识关系的框架一样,“出版活动”与“社会发展”也存在着“能动性”与“决定性”的关系。
(一)社会发展对出版活动的决定性影响我们从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四个方面,看社会发展是如何对出版活动产生决定性影响的。
1 .政治制度和政治环境决定出版活动的命运 (政治)我们知道,《中国兄弟连》、《亮剑》等剧本和相关出版物,与过去抗日题材作品一味褒共军贬国军的主题不同,这些作品,客观地反映了国共两军各自为抗日所做出的贡献。
目前这类主题的影视作品和出版物在市场上非常活跃,它与祖国统一的时代强音相和谐,这样的影视作品和出版活动,只有在当前海峡两岸和国共两党关系缓和这一大的政治环境下才能实现。
所以,政治环境宽松,出版活动就活跃、兴旺;相反,出版活动就冷落、荒芜。
2 .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出版活动提供物质条件 (经济)人们对物质资料的需求分为三个层次:生存资料、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
人们只有在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的水平,基本生存资料获得满足以后,才有条件、热衷于出版物产品这一精神食粮(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的消费。
(这点很理解)3 .科学技术是出版活动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科技)从历史上的纸张和印刷术的发明,到现在信息技术、数字出版的应用,都证明了科学技术对出版活动的发展有着无比巨大的推动作用。
当前世界上正在研发电子纸,这种电子纸容量很大,还可以折叠,携带方便,它的发明与推广应用,将会开启一个崭新的阅读时代,颠覆式地改变出版活动。
4 .社会文化的发展为出版活动提供活力(文化)我们可分两个层面理解:第一个层面,社会文化水平越高,文化活动越活跃,出版物的原料(来自社会文化生活的素材)就越精制,出版物内容就越丰富。
第二个层面,作为出版活动的主体,创造智力成果的人(包括编辑、作者等),他们的文化水平越高,出版物的质量就越高。
所以说,我们可从人的水平发展和素材的发展两个方面,理解社会文化的发展是如何为出版活动注入无穷无尽的活力的。
出版专业中级实务复习笔记(超详细)
出版专业实务复习笔记第一章出版物选题策划第一节选题策划概述审稿环节前(出版物产品设计阶段)的三个环节——信息采集(基础)、选题策划(中心环节)、组稿(实体化、具体化)一、选题策划的概念选题是对出版物的内容和形式的总体设计。
1.选题策划:是编辑人员依据一定的方针和主客观条件,开发出版资源,设计选题的创造性活动。
选题往往开始于编辑在信息采集过程中产生的某种意向或愿望。
2.作用:把握出版生产秩序,保证和提高出版物的质量,塑造出版单位的品牌形象。
3.类型:按规格分为系列性、成套性、单项性选题;按重要性可分为重点和一般选题;按制订时机分计划内、计划外选题。
二、选题策划的基本步骤(一)基础准备:对各种信息进行筛选和选择利用——选题策划最基础的工作(二)选题设计:1.捕捉新的选题生长点;2.构思出版物的总体结构(尽可能详尽、周密)构思阶段重点考虑:1)内容的前沿和制高点;2)社会生活发展态势;3)社会的文化需要。
(三)选题论证:其目的,是凭集体智慧,对编辑提出的选题从主旨、内容、形式、市场前景可行性、主客观条件等多方面作全方位论证,以决定选题成立与否或提出进一步修改完善意见。
(四)选题优化:根据论证意见、在组稿等过程中实际情况,对原有选题部队修改和完善。
第二节信息采集——选题策划的直接基础和重要依据信息采集:为出版物的生产在信息资源方面做准备的工作,包括对信息的收集和处理。
一、信息内容与采集方法:(一)需要采集的信息内容:1.社会发展信息:影响或制约社会发展的信息,包括国际形势、国经发展、方针政策、教育等。
2.科学文化信息:与出版物直接相关的科学技术、文化思潮及各门类学科发展变化的信息。
3.出版市场信息:1)出版动态信息:各种学科类型出版物出版信息、市场需求、价格、出版业统计资料等(出版物目录、出版物评论、出版动态报道)、出版物市场需求和价格信息、出版业统计资料2)竞争对手信息:与本出版单位存在市场竞争关系的其他出版单位相关信息,包括对手出版规模、品种构成、出版特色、经济实力、出版策略、竞争战略等。
出版基础 中级知识点梳理
Ps:★为大纲要求掌握▲为大纲要求熟悉■为大纲要求了解●为其他重要句子批注橙色为知识点红色为计算题型黑色加粗为记忆重点?有疑问的没有掌握的列入问题文档待处理出版专业基础(中级)第一章出版概论第一节出版活动一:出版的概念思考1出版是指编辑、复制作品并向公众发行,以传播科学文化、信息和进行思想交流的一种社会活动。
●我国最早使用出版这个词1833 《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二:出版活动的构成要素思考1编辑、复制、发行●“编辑”是指策划、组织、审读、选择、加工作品的活动。
●“发行”是指出版单位通过商品交换将出版物传送给消费者的活动。
三:出版活动的前提★思考1作品一般又称为“稿件”●作为出版活动前提的作品是可以被编辑、复制和通过某种方式能够发行的作品。
反例:建筑作品模型作品四:出版活动的特征★思考 2(一)文化的记载、传播、交流和传承。
内容产业或文化创意产业(二)不同劳动的有机组合。
精神劳动、物质生产劳动、商业劳动创造价值产生价值实现价值(三)意识形态属性影响人们的政治立场、思想信仰、价值观念,又关系到名族团结、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还对社会公德建设、国民文化素质形成具有重大影响(四)经济属性和产业属性必须遵循文化发展规律的同时,遵循市场经济规律。
五:出版活动与社会关系▲(一)社会发展对出版活动起决定性影响。
思考31.政治状况主导出版活动方向。
一是从业者思想倾向和政治追求引导二是行政、法律、法规和政策引导2.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出版活动提供物质条件。
3.科学技术是出版活动的强大推动力。
4.社会文化的发展为出版活动提供活力。
●历史的文化沉淀和现实文化需求形成的合力,是出版活动最重要的活力和动力。
(二)出版活动对社会发展的能动作用。
思考41.对政治发展的影响。
(1)形成舆论导向。
(2)深化思想政治教育。
(3)促进社会和谐。
2.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1)提高劳动力素质,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
(2)传递各种社会信息,加快经济发展速度。
(整理)出版资格中级考试笔记整理.
发帖人:瑛紫发表时间:2004-09-20 11:44第一章出版与出版学主要内容出版的定义和要素出版过程的特点出版与社会的关系我国出版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方针原则出版学的概念、学科建设、学科性质、研究对象、研究方面、相关学科等1.出版定义与要素(*掌握P1-4)l 定义:编辑、复制作品并向公众发行的活动。
l 要素:三大要素:编辑、复制、向公众发行l 出版行为的前提:作品2.出版历史知识l 古代没有出版一词,称为“梓行”、“雕印”、“版印”。
含印刷或发行,但不包括编辑。
l 最早使用出版一词的人黄遵宪,1879年。
l 我国最早使用出版一词的法律文件是1906年的《大清印刷物专律》,它将出版物称为“记载物件”。
l 1930年国民政府公布的《出版法》给出了出版物的概念,但不包括编辑要素。
3.出版历史知识2l 给出出版明确定义是1949年后的事情。
l 法语和英语分别在1330年和1450年就有了表示出版的词语,来源于拉丁语“公于众”。
l 西方出版定义中有的不包括编辑要素。
4.出版概念的广义与狭义性l “出版科”,习惯称谓,是出版狭义概念的体现。
l 出版概念的广义性:–从学理上认识–从出版行政管理上认识5.作品的定义与内容l 指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智力成果。
l 包括P3l 出版与作品、稿件的关系–不是所有的作品都能成为出版的前提–出版单位收到或约请作者创作的作品6.出版过程及特点(熟悉P4-5)l 出版过程:由编辑、复制、发行三个阶段联结而成的有序过程。
l 编辑阶段:信息采集、选题策划、组稿、审稿、加工整理、整体设计、发稿检查、读校样、看样品等环节。
l 复制阶段:共性:制作母本(印版或母盘等)、成批复制、包装等不可或缺。
l 发行阶段:进货、储运、宣传、销售、结算货款等环节。
7.出版过程的特点(考过)l 明显的整体性–三者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依赖l 不同劳动的有机组合–编辑劳动—作品优化、增值的精神生产劳动–复制劳动—物化劳动,物质生产劳动,增加精神产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将作者、编辑的精神生产劳动的价值转移到物质产品中去,使作品最终形成出版物(前两者只能创造价值,但不能实现价值)–发行劳动—商业活动,实现出版物价值的手段8.出版过程的基本特点l 不同劳动的有机结合l 它决定了出版物的特殊性9.出版与社会的关系l 社会发展对出版活动有决定性影响l 作为意识形态和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对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的发展,又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10.社会发展对出版的决定性影响u 政治制度和政治环境决定出版的命运(方向、规模和水平)u 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出版提供物质条件u 科技的发展是出版发展的强大推动力u 社会文化的发展为出版提供活力11.出版对社会的能动作用l 对政治发展的影响–形成舆论导向;深化思想教育;促进社会生活的整合l 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提高劳动力素质,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促进人们更新经济理念,推进经济发展;迅速传递各种社会信息,加快经济的发展速度 l 对科技发展的影响–进一步提高生产力;人们的技术能力;普及科学知识;提高科学素质l 对文化发展的影响12.出版与政治的关系l 形成舆论导向;深化思想教育;促进社会生活的整合l 政治制度和政治环境决定出版的命运(方向、规模和水平)13.出版与经济的关系l 提高劳动力素质,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促进人们更新经济理念,推进经济发展;迅速传递各种社会信息,加快经济的发展速度 l 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出版提供物质条件14.出版与科技的关系l 进一步提高生产力;人们的技术能力;普及科学知识;提高科学素质l 科技的发展是出版发展的强大推动力15.出版与文化的关系l 增进文化积累;推进文化创新优化文化选择;促进文化交流l 社会文化的发展为出版提供活力16.我国出版工作的指导思想(*掌握P13-22)l 三个代表–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贴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
出版专业中级基础知识复习笔记(超详细)
出版专业基础知识复习笔记第一章出版概论第一节出版活动一、出版:指编辑、复制作品并向公众发行的活动。
最早在我国使用“出版”这个词的是1833年创办于广州的中文月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1906年,清政府颁布《大清印刷物专律》——我国第一次在法律文件上使用“出版”这一术语二、出版物的构成要素(一)编辑——复制和发行的前提;(二)复制(三)发行三、出版活动的前提:作品。
(建筑作品和模型作品不能成为出版前提。
)四、出版物的特征(一)文化的记载、传播、交流和传承;(二)不同劳动的有机组合;(三)政治性和思想性;(四)经济性和产业性。
五、出版活动与社会的关系(一)社会发展对出版活动的决定性影响:1. 政治制度和政治环境决定出版活动的命运;2.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出版活动提供物质条件;3. 科技技术是出版活动发展的强大推动力;4. 社会文化的发展为出版活动提供活力。
(二)出版活动对社会发展的能动作用能动作用是通过出版物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所施加的影响来实现的。
1. 对政治发展的影响:形成舆论导向,深化思想政治教育,促进社会和谐;2. 对经济发展的影响:1)提高劳动力素质,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2)促进人们更新经济理念,推进经济发展;3)迅速传递各种社会信息,加快经济的发展速度。
3. 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推动科学发展、普及现代科技知识、提高人民素质、培养科技队伍;4. 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增进文化积累、推进文化创新、优化文化选择、促进文化交流。
第二节我国出版工作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和主要任务一、我国出版工作的指导思想:《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紧紧围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努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出版专业理论与实务(中级)笔记
出版专业理论与实务(中级)笔记第一章出版物选题策划第一节选题策划概述一、选题策划的概念编辑在进入审稿阶段之前要经历信息采集、选题策划和组稿三个环节,选题策划是中心环节,信息采集时为选题策划打基础,组稿时选题策划的具体化。
1.选题策划:是编辑人员依据一定的方针和主客观条件,开发出版资源,设计选题的创造性活动。
2.作用:把握出版工作方向、落实出版方针,保障出版生产秩序,保证和提高出版物的质量,塑造出版单位的品牌形象。
3.类型:按规格分为系列性、成套性、单项性选题;按重要性可分为重点和一般选题;按制订时机分计划内、计划外选题。
二、选题策划的基本步骤(一)信息梳理:对各种信息进行筛选和选择利用,选题策划最基础的工作,信息采集环节的延伸,要做到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是信息数据能够有序化,系统化,富有创意;(二)选题设计:1.捕捉新的选题生长点;2.构思出版物的总体结构(尽可能详尽、周密)构思阶段应注意:1)内容所涉领域有哪些新发展,其前沿和制高点在哪里;2)社会生活呈现出怎样的发展态势,它与选题有多大契合度;3)社会的文化需要是什么,与选题特色关联,未来竞争力如何。
(三)选题论证:其目的,是凭集体智慧,对编辑提出的选题从主旨、内容、形式、市场前景可行性、主客观条件等多方面作全方位论证,以决定选题成立与否或提出进一步修改完善意见。
(四)选题优化:根据论证意见、在组稿等过程中实际情况,对原有选题不断修改和完善。
补充内容信息采集信息采集:为出版物的生产在信息资源方面做准备的工作,包括对信息的收集和处理。
一、信息内容与采集方法:(一)需要采集的信息内容:1.社会发展信息:影响或制约社会发展的信息,包括国际形势、国经发展、方针政策、教育等。
2.科学文化信息:与出版物直接相关的科学技术、文化思潮及各门类学科发展变化的信息。
3.出版市场信息:1)出版动态信息:各种学科类型出版物出版信息、市场需求、价格、出版业统计资料等;2)竞争对手信息:与本出版单位存在市场竞争关系的其他出版单位相关信息,包括对手出版规模、品种构成、出版特色、经济实力、出版策略、竞争战略等。
[实用参考]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出版基础(中级)复习笔记
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出版基础(中级)复习笔记第一章出版概论§1.1出版活动(P1)一、“出版”的概念【出版】是指编辑、复制作品并向公众发行,以传播科学文化、信息和进行思想交流的一种社会活动。
古代,人们把出版活动称为“梓行”、“雕印”、“版印”。
最早在我国使用“出版”一词:1833年创办于广州的中文月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的编辑序言。
最早在我国法律文件上使用“出版”一词:1906年清朝政府颁布的《大清印刷物专律》,但却把出版物称为“记载物件”。
1930年,国民政府颁布《出版法》,但未对“出版”下明确定义。
在我国,给“出版”做出明确的定义,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
在西方,法语和英语中分别在1330年和1450年有了表示“出版”的词语,他们来源于拉丁语publicare。
二、出版活动的构成要素(P3)出版活动三要素:编辑、复制、发行如何看待博客出版、微博出版:①具有很强的个体化特征,不具有作为社会化活动的出版的基本属性和功能;②具有一定的出版功能,要引导和规范;③在数字化时代,出版活动对社会文化生活具有广泛影响性,已经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三、出版活动的前提是作品。
出版界所说的“作品”是指可以被编辑、复制和通过某种方式能够发行的作品。
一般又称为“稿件”。
四、出版活动的特征:(P4)1.文化的记载、传播、交流和传承2.不同劳动的有机结合:精神产品生产阶段的劳动是一种精神劳动(即编辑),物质产品生产阶段的劳动是一种物质生产劳动(即印刷),出版物产品流通阶段的劳动是一种兼有文化传播意义的商业劳动(即发行)。
出版物使用价值的生产过程同时也是出版物价值的产生过程:一方面物质产品生产阶段的劳动形成出版物的新增的价值;另一方面,又把作者=编辑的精神生产劳动的价值,以及工具设备和原材料等物化劳动价值转移到出版物中。
发行的目的:①将精神文化内容向社会传播;②通过商品交换实现出版物的价值;③依靠商业劳动,能使凝结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得到实现。
中级出版专业资格考试知识点总结
中级出版专业资格考试知识点总结一、出版概论。
1. 出版的概念与构成要素。
- 出版是指编辑、复制作品并向公众发行的活动。
- 构成要素包括编辑、复制、发行。
编辑是策划、组织、审读、选择和加工作品的活动;复制是以各种方式根据作品内容制成一份或多份与其内容信息相同的复本的工作;发行是指出版单位通过商品交换将出版物传送给消费者的活动。
2. 出版活动的前提与特征。
- 前提:作品。
作品是出版活动的前提,没有作品就不可能有出版活动。
- 特征:- 文化的记载、传播、交流与传承功能。
出版活动对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它能够将人类的思想、知识、文化成果等以出版物的形式记录下来,广泛传播、交流并传承下去。
- 不同劳动的有机组合。
出版活动包含编辑劳动、复制劳动和发行劳动,这些劳动各具特点又相互联系,共同构成出版活动的整体。
- 政治性和思想性。
出版物的内容往往反映一定的政治立场和思想观念,会对社会产生广泛的影响,所以出版活动具有政治性和思想性。
- 经济性和产业性。
出版活动是一种经济活动,涉及到成本、定价、利润等经济因素,同时出版业也是一个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一定的地位。
3. 我国出版工作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和主要任务。
- 指导思想: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 方针原则:- 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这是出版工作的根本方针,要求出版工作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鼓励不同形式和风格的作品创作与出版,促进学术和艺术的繁荣发展。
-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进行合理的吸收和利用。
- 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
既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旋律内容,又要满足不同读者群体多样化的阅读需求。
- 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出版工作既要考虑经济效益,更要重视社会效益,不能以牺牲社会效益为代价来追求经济效益。
出版专业中级实务复习笔记(超详细)
出版专业实务复习笔记第一章出版物选题策划第一节选题策划概述审稿环节前(出版物产品设计阶段)的三个环节——信息采集(基础)、选题策划(中心环节)、组稿(实体化、具体化)一、选题策划的概念选题是对出版物的内容和形式的总体设计。
1.选题策划:是编辑人员依据一定的方针和主客观条件,开发出版资源,设计选题的创造性活动。
选题往往开始于编辑在信息采集过程中产生的某种意向或愿望。
2.作用:把握出版生产秩序,保证和提高出版物的质量,塑造出版单位的品牌形象。
3.类型:按规格分为系列性、成套性、单项性选题;按重要性可分为重点和一般选题;按制订时机分计划内、计划外选题。
二、选题策划的基本步骤(一)基础准备:对各种信息进行筛选和选择利用——选题策划最基础的工作(二)选题设计:1.捕捉新的选题生长点;2.构思出版物的总体结构(尽可能详尽、周密)构思阶段重点考虑:1)内容的前沿和制高点;2)社会生活发展态势;3)社会的文化需要。
(三)选题论证:其目的,是凭集体智慧,对编辑提出的选题从主旨、内容、形式、市场前景可行性、主客观条件等多方面作全方位论证,以决定选题成立与否或提出进一步修改完善意见。
(四)选题优化:根据论证意见、在组稿等过程中实际情况,对原有选题部队修改和完善。
第二节信息采集——选题策划的直接基础和重要依据信息采集:为出版物的生产在信息资源方面做准备的工作,包括对信息的收集和处理。
一、信息内容与采集方法:(一)需要采集的信息内容:1.社会发展信息:影响或制约社会发展的信息,包括国际形势、国经发展、方针政策、教育等。
2.科学文化信息:与出版物直接相关的科学技术、文化思潮及各门类学科发展变化的信息。
3.出版市场信息:1)出版动态信息:各种学科类型出版物出版信息、市场需求、价格、出版业统计资料等(出版物目录、出版物评论、出版动态报道)、出版物市场需求和价格信息、出版业统计资料2)竞争对手信息:与本出版单位存在市场竞争关系的其他出版单位相关信息,包括对手出版规模、品种构成、出版特色、经济实力、出版策略、竞争战略等。
(完整版)出版专业基础笔记总结(背诵版)
出版专业基础第一章出版、出版物、出版工作1.出版1.1出版的三个基本要素:编辑、复制、发行*编辑不是对原始信息进行开发,而是对作者创作的已有作品进行选择、优化。
1.2开展出版活动的四个基本条件(1)精神文化资源(2)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出版物生产的两个阶段:精神产品、物质产品)(3)流通传播资源(4)市场资源(市场需求是出版生产发展的动力)1.3出版的一把过程(1)精神产品生产阶段——编辑工作阶段:(信息采集、选题策划、组稿、审稿、编辑加工整理、整体设计、审定发稿)(2)物质产品生产阶段制作样本→批量生产(“母版”样本、“母版”、半成品、最终产品)(3)产品流通阶段信息流、商流、物流、资金流2.出版物2.1概念和类型概念:已出版的作品属性:精神产品、物质产品2.2种类:报纸、期刊、图书、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1)图书不同于报纸/期刊的特点:出版方式“非连续出版”;内容上的系统性、稳定性。
(2)报纸不同于图书的特点:出版方式“连续出版”;内容上注重时效性。
(3)期刊*每年至少出一期(次)以上(4)音像制品*分为:录音制品、录像制品与报纸、期刊、图书的区别:表达内容的手段、物质载体、复制方式、形态和结构(5)电子出版物连续性、非连续性2.3出版物的标志(1)中国标准书号(5 段13 位)用于:图书、音像制品、非连续型电子出版物ISBN XXX-X-XXXX-XXXX-XEAN.UCC 前缀;组区号;出版者号;出版序号;校验码(2)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用于:报纸、期刊、连续型电子出版物(习称“刊号”)①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号,2 段 4 位) ISSN XXXX-XXXX② 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 号,2 段 6 位+分类号) CN 11-3209/G33.出版工作3.1指导思想3.2工作原则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坚持质量第一。
出版专业实务(中级)复习笔记
出版专业实务(中级)复习笔记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出版专业实务(中级)复习笔记第十章出版物的成本与定价一、本量利分析的基本公式:利润=(单位销售收入-单位销售税金-单位变动成本)×销售数量-固定成本总额其中:单位销售收入=单位变动成本=1、保本数量预测:即保本印数,也就是利润为0时的销售数量。
将利润=0 代入基本公式,得出:销售数量=2、保利分析(1)目标利润测算:在已知出版物销量的情况下,可以直接用基本公式测算能实现多少利润;(2)目标销量测算:在目标利润已经确定的情况下,可以测算销量应该达到多少时,可将基本公式转换成:销售数量=3、保本成本预测:即利润为0时,成本应该控制在多少才不亏损。
根据基本公式,可得:单位变动成本×销售数量+固定成本总额= (单位销售收入–单位销售税金)×销售数量单位变动成本×销售数量+固定成本总额实际上就是保本不亏时的总成本,即:保本成本 = (单位销售收入–单位销售税金)×销售数量4、单位印张成本测算:每印张变动成本 = 每种书刊的单位变动成本 / 每册印张数每印张固定成本= 每种书刊的固定成本总额/ (每册印张数×印数)二、出版物定价:(1)成本定价法:利用本量利基本公式,代入单位销售收入的公式,可得:定价=因为实际工作中无法预先计算单位销售税金,所以常常采用一种经验算式,即假定增值税进项税额为0,在计算中不予考虑。
这个经验算式是:定价=(2)印张定价法:以印张作为定价标准来计算整册书刊的正文价格,再加上其他部件的价格后定出书刊的价格;(3)其他定价法:理解价值定价法:作为定价基础的不是成本,而是消费者对出版物价值的感受和理解程度;需求差别定价法:也称市场细分定价法,是根据需求差异及紧迫程度的不同,为同一出版物制定两种或更多种价格。
这些价格反映需求弹性差异,不反映成本差异;随行就市定价法:按照行业平均现行价格水平定价;第六章书刊印制一、计量单位方面的专业用语1、印张与书页数量:全张纸的一半(即一张对开纸)两面印刷后,成为一个印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出版专业基础知识复习笔记第一章出版概论第一节出版活动一、出版:指编辑、复制作品并向公众发行的活动。
最早在我国使用“出版”这个词的是1833年创办于广州的中文月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1906年,清政府颁布《大清印刷物专律》——我国第一次在法律文件上使用“出版”这一术语二、出版物的构成要素(一)编辑——复制和发行的前提;(二)复制(三)发行三、出版活动的前提:作品。
(建筑作品和模型作品不能成为出版前提。
)四、出版物的特征(一)文化的记载、传播、交流和传承;(二)不同劳动的有机组合;(三)政治性和思想性;(四)经济性和产业性。
五、出版活动与社会的关系(一)社会发展对出版活动的决定性影响:1. 政治制度和政治环境决定出版活动的命运;2.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出版活动提供物质条件;3. 科技技术是出版活动发展的强大推动力;4. 社会文化的发展为出版活动提供活力。
(二)出版活动对社会发展的能动作用能动作用是通过出版物对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所施加的影响来实现的。
1. 对政治发展的影响:形成舆论导向,深化思想政治教育,促进社会和谐;2. 对经济发展的影响:1)提高劳动力素质,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2)促进人们更新经济理念,推进经济发展;3)迅速传递各种社会信息,加快经济的发展速度。
3. 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推动科学发展、普及现代科技知识、提高人民素质、培养科技队伍;4. 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增进文化积累、推进文化创新、优化文化选择、促进文化交流。
第二节我国出版工作的指导思想、方针原则和主要任务一、我国出版工作的指导思想:《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紧紧围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努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二、我国出版工作的方针原则(一)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三贴近(实际、生活、群众)。
(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三)将社效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四)坚持质量第一;(五)坚持走改革开放之路。
三、主要任务(一)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思、邓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阐释科学发展观;(二)传播和积累科学文化知识;(三)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四)促进国际文化交流,(五)丰富和提高人民的精神生活。
第三节出版物一、出版物的要素——编辑、复制、发行二、种类:(一)根据出版物总体特征:图书、报纸、期刊、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互联网出版物。
(二)根据所属学科分(三)按内容表现形式,分为文字类、图画类、多媒体类等。
三、出版物特殊性:(一)既是精神产品又是物质产品的特殊性;(二)使用价值与社会效用关系上的特殊性;(三)社效与经效关系上的特殊性——统一对立;(四)生产数量与成本、利润关系上的特殊性。
第四节出版资源一、出版资源:指出版产品形成过程中必须加以开发、利用的各种社会资源,包括人才资源、信息资源和物质资源。
二、特点:(一)人才资源特点:1. 不但包括本行业的从业人员,还包含行业外的作者和特约编辑等专业人员;2. 由出版业从业人员组成的人才资源,也有不同其他产业的职业特点。
既要有较高政治思想素质,有较高文化素养和专业学科素养,又要有相当的经营管理才能。
(二)信息资源的特点:1. 社会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发展信息;(全社会的文化积累)2. 文学、艺术、科学创作成果以及已经出版的各种出版物的精神文化内容;3. 品牌信息,4. 市场需求信息;都是再生资源。
三、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一)1. 紧紧跟上社会的发展,2. 整合已有出版物中的信息,3. 及时更新已有成果,4. 着力打造品牌并扩大其影响;5. 开发国外资源;6. 组合运用多种媒体。
(二)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应注意:1. 有一定的深度,2. 重视调查研究;3. 要有高度自觉的创新意识;4. 提高信息把握能力;5. 注重信息质量并提高其使用价值。
第五节出版业一、我国出版业的性质特点:1. 属于社会主义思想文化阵地;2. 具有产业经济属性;3. 富有文化创意性;4. 与信息技术有着天然的适应性;5. 事业和产业的有机统一。
二、我国出版业的构成:(一)出版单位:图书出版社、音像出版社、期刊社(具有法人资格的期刊编辑部)、互联网出版单位等。
报社一般归属新闻业;期刊社:以出版期刊为主要任务,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可设立办事处等,但派出机构等不得从事采访、编辑活动;非独立的编期刊编辑部。
从属于法人的出版单位,不具有法人资格。
(二)制作单位(三)印刷复制单位(四)发行单位:包括总发行单位、批发单位和零售单位。
(五)出版专业教育、科研单位三、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编辑类、技术编辑类、校对类。
(一)技术职务类别1. 编辑类的分初级、中级、高级三种,即助理编辑、编辑、副编审、编审。
2. 技术编辑类的分初级、中级,即技术设计员(初级)、助理技术编辑(初级)、技术编辑(中级)。
3. 校对类的分初级、中级,即三级校对(初级)、二级校对(初级),一级校对(中级)。
(二)职业资格要求:2002年起,通过初级考试——助理编辑、助理技术编辑、二级校对;通过中级考试——可聘任编辑、技术编辑、一级校对,高级资格的认定则逐步实行考试与评审相结合的制度。
第六节出版学一、出版学的学科性质:属于应用科学。
行业之学,领域之学。
二、研究对象:出版活动及其发展规律。
出版物、出版业、出版物市场的矛盾运动,构成出版活动的基本规律。
五、中外出版学科研究和学科建设的概况从20世纪初期起我国出现专门研究图书和出版活动的刊物《图书月报》等。
第二章编辑概论第一节编辑与编辑工作一、编辑的概念:就出版物的编辑活动而言,编辑是指以生产出版物的精神文化内容为目的,策划、组织、审读、选择和加工作品的一种专业精神生产活动。
日常编辑活动是指对已有作品的加工整理活动。
二、编辑工作是整个出版工作的中心环节1. 编辑工作对出版工作的全局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和影响;2. 出版工作由编辑、复制和发行构成,编辑是出版物复制和发行的前提;3. 编辑对出版单位经营具有重要作用(产品结构特色的选择决策)。
四、编辑工作的特点:(前四项:社会文化工作;后三项:社会专门职业)1. 政治性2. 思想性3. 科学性4. 创造性5. 选择性6. 加工性7. 中介性五、基本功能1. 文化生产中的设计、组织功能;2. 文化传播中的选择、导引功能;3. 文化创造中的优化功能。
第二节编辑人员一、编辑人员的基本素质——政治、思想、文化、职业(一)政治素质(二)思想素质(三)文化素质:1. 知识广博;2. 博中求专。
(四)职业素质:1. 职业追求 2. 职业敏感 3. 职业作风二、编辑人员的能力:(一)政治认知能力(二)策划能力,取决于:1. 是否充分收集和分析信息;2. 能否别出心裁,富有创新意识;3. 是否熟悉出版实务,懂得经济核算;4. 是否了解消费者,把握出版物市场变化趋势。
(三)语言文字能力:1. 规范能力,2. 加工能力,3. 写作能力。
(四)社会活动能力(五)判断能力(六)信息感知能力(七)审美能力三、编辑人员的责任:1. 政治责任,2. 社会责任,3. 把关责任,4. 宣传引导责任。
第三节编辑学研究三、编辑学的研究对象:研究编辑活动的规律:编辑学的根本任务。
第三章出版历史知识第一节文字与文献载体的变迁一、汉字的演变分三阶段:1. 从商周甲骨文、金文变为小篆;2. 小篆变隶书(最大的一次变化,标志古—今);3. 隶书变楷书二、书籍的起源与载体的变化:1. 纸发明前,书籍载体有:甲骨、青铜器、石头、简牍、帛;2. 商代中后期开始用简策(书籍的形制)——竹、版牍——木;3. 春秋后期:帛书;4. 纸:出现的时间不晚于西汉时期,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促进纸张普及;5. 三国两晋南北朝,书籍载体由简帛向纸过度的转折时期,东晋桓玄于403年称帝,下令以纸代简。
6. 公元4世纪,造纸术传入朝鲜,5世纪经朝鲜传入日本;7. 公元8世纪,阿拉伯人开始用中国技术造纸,欧洲从12世纪开始造纸。
第二节印刷术的发明与发展一、雕版印刷术的发明:1974年西安出土的梵文陀罗尼经咒单页是迄今存世最早的印刷品二、活字印刷的发明与应用:(一)泥活字印刷:宋,毕昇(二)木活字印刷:我国最早系统叙述木活字印刷的珍贵文献——元代农学家王桢《造活字印书法》附于所撰《农书》之后。
明代《邸报》——我国用活字印刷报纸的开端。
清代乾隆年间,最大的木活字印书——《武英殿聚珍版丛书》,主办人金简。
我国记载活字印刷工艺的文献有《梦溪笔谈》《造活字印书法》《武英殿聚珍版丛书》(三)铜活字印刷:清雍正年间出版《古今图书集成》——规模最大的一次铜活字印刷。
(四)活字印刷普及规模:彩色版画套印术——创造出饾版(将彩色画稿按不同颜色分别勾摹下来,刻成一块块小木板,然后逐色套印或叠印,形成完整彩色画图)。
后称木版水印。
在中国印刷术影响下,德国人约翰·古登堡约在1445年发明了铅字印刷,并发明了木制印刷机。
第三节古代刻书业及其编辑业务一、官刻:指由国家机构出资或主持的图书刻印活动。
冯道主持官府刻印《九经》,是我国最早的官刻本。
官刻大部头:宋《大藏经》《册府元龟》《太平御览》;清《古今图书集成》二、私刻主体是士人学者,并不以赢利为动机,重视质量,校刻精审。
三、坊刻1. 坊刻的主体是书商。
唐代刻印的图书中佛经最多。
2. 三大坊刻雕版中心——两浙坊刻(杭州、金华),福建坊刻(建阳),蜀中坊刻(成都、眉山)。
3. 清坊刻,北京、南京、苏州为最多的三个地区。
4. “清代校勘第一人”——顾广圻第四节古代的图书贸易一、早期书市——汉代书籍商品性日益明显。
二、抄本书的流通两汉时期,出现抄书职业,称作“拥书”。
三、印刷术发明后的图书贸易发展书坊既是刻版印刷的作坊,又是书店,所以作坊又有“书肆”、书林、书堂、书铺、书棚、书籍铺、经籍铺等称谓。
第五节近现代印刷业的发展一、西方印刷技术的引进与应用最早的平版印制术是石版印刷。
1832年,广州出现了第一家中国人开办的印刷所民国时期,凸版铅印占据绝对主导地位。
二、新技术对图书装帧形态的影响我国图书装帧的演变经历了:卷轴装—经折装—旋风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第六节近现代出版机构我国第一所官办的出版机构——京师同文馆,影响最大的有丁韪良的《万国公法》,毕利于的《化学指南》《化学阐原》三、民营出版机构上海三大民营出版机构: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世界书局1.商务印书馆:1897,夏瑞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