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社区赋能特色小镇

合集下载

基于“未来社区”场景的社区美育价值和实现路径初探

基于“未来社区”场景的社区美育价值和实现路径初探

37㊀卢㊀懿基于﹃未来社区﹄场景的社区美育价值和实现路径初探收稿日期:2020-03-18基金项目:浙江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 未来社区 教育场景中美育价值以及实现路径研究 (2020C35054)的阶段性成果ꎮ作者简介:卢懿(1977 )ꎬ女ꎬ浙江杭州人ꎬ硕士ꎬ浙江传媒学院公共艺术教育部副书记ꎬ主要从事艺术教育㊁美育研究ꎮ基于 未来社区 场景的社区美育价值和实现路径初探卢㊀懿(浙江传媒学院公共艺术教育部ꎬ浙江杭州310018)摘㊀要:浙江省政府提倡 未来社区 以九大场景创新体现人本化㊁生态化㊁数字化的价值导向ꎮ社区美育是学校审美教育的继续和延伸ꎬ在 未来社区 的教育场景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价值和作用ꎬ成为社区治理中社会资本建构最积极的元素ꎮ面对传统社区的社区美育存在组织力不足㊁系统性不强㊁社会化程度低等问题ꎬ通过构建学校㊁家庭㊁社区三位一体的美育生态育人体系ꎬ以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引领服务社区美育ꎬ以移动互联网新技术拓展社区美育时空ꎬ可充分发挥社区美育在 未来社区 建设中的价值和作用ꎮ关键词:未来社区ꎻ社区美育ꎻ社区教育ꎻ场景中图分类号:G40-014㊀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2095-0012(2020)03-0037-07㊀㊀由居民和其居住环境构成的社区ꎬ也被称作城市肌理的最小单位ꎮ 未来社区 是浙江省面对新时代中国社会转型发展现实需求ꎬ为有效提升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ꎬ以人本化㊁生态化㊁数字化的价值导向提出的新概念ꎮ2019年 两会 首次写入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并正式印发«浙江省未来社区建设试点工作方案»ꎬ明确第一批全省24家试点创建单位ꎬ引起社会高度关注ꎮ 未来社区 打造包括教育场景在内九大场景(图1)ꎬ涵盖未来社区的方方面面ꎬ以形成一种无形的邻里感与归属感ꎬ构建和睦㊁生态㊁便捷㊁向美的社区生活ꎬ进一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ꎮ图1㊀ 未来社区 九大场景一㊁ 未来社区 教育场景下美育价值的再认识㊀㊀美育又称审美教育ꎬ 它不是一般的知识教育ꎬ而是与美感有密切关系的特殊教育ꎬ即是通过美感来进行的教育 ꎮ[1]基于社区的美育一般被认为是属于社区教育的一种ꎮ根据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2006年颁布的«社区服务指南第3部分:文化㊁教育㊁体育服务»ꎬ 社区教育38㊀JournalofAestheticEducation㊀㊀Vol.11No.3May2020美育学刊2020㊀年第3期㊀第11卷㊀总第58期(communityeducation)概念内涵: 在社区中ꎬ开发㊁利用各种教育资源ꎬ以社区全体成员为对象ꎬ开展旨在提高成员的素质和生活质量ꎬ促进成员的全面发展和社区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活动ꎮ [2]有学者认为ꎬ目前我国社区教育的主要围绕社区居民的 谋生 与 乐生 两大主旨开展教育和活动ꎮ[3] 乐生 所对应的范畴与社区美育基本相当ꎬ按照马斯洛人的需求五层次理论ꎬ大抵处于三和四层级ꎬ满足归属和爱的需要ꎬ部分满足自尊需要ꎬ而显然不能达到自我实现需要ꎮ这也与中华传统美育精神中 游于艺 的境界相比差距甚远ꎮ究其原因ꎬ固然与社会的功利化思潮泛滥不无关系ꎬ同时也反映出社区教育㊁社区美育上的问题ꎬ即缺乏系统设计ꎬ存在价值与功能上的错位与割裂ꎬ终身教育概念被偷换为成人教育ꎬ艺术熏陶让位于技艺培训ꎬ寓教于乐演变为 娱乐至死 ꎮ鉴于此ꎬ 未来社区 的教育场景设计中尤其注重系统性问题ꎬ在自洽的同时突出他洽性和续洽性ꎬ强化成长性和开放性ꎮ明确了 托育全覆盖 幼小扩容提质 幸福学堂全龄覆盖 知识在身边 等指标ꎬ打造社区青少年线上线下学习交流平台ꎬ打通优质教育资源进社区渠道ꎬ集成素质拓展㊁审美体验等多种类教育活动ꎮ有专家认为: 未来社区教育所形成的新场景ꎬ就是孩子向美而行的驱动器ꎮ [4]以教育场景来重新定义与规范社区教育同样体现未来社区新的理念和格局ꎬ场景不仅是基于空间的 硬元素 ꎬ也包括基于行为与心理的 软元素 ꎬ由此构成的环境氛围ꎮ社区美育不同于一般意义的美育ꎬ一般意义的美育对象明确ꎬ主要是各年龄层的在校学生和文艺工作从业者ꎬ而社区美育的对象是某一特定地理空间区域内的所有居民ꎻ社区美育和一般社区教育也有明显区分ꎬ一般社区教育主要还是基于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传授ꎬ而社区美育主要从培养某一特定区域社区居民在欣赏㊁理解㊁评价和创造生活中和艺术中的美好㊁崇高事物方面的能力和素养ꎮ未来社区 教育场景下对社区美育价值的再认识必须要厘清两个方面的问题ꎬ一是学校美育存在的结构性问题ꎬ这是社区美育存在的必要条件ꎻ二是社区美育在未来社区治理中的独特价值ꎮ(一)尺有所短:学校美育存在的短板一般认为ꎬ学校是实施美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ꎮ但是我们同样需要清醒认识的是ꎬ基于校园㊁基于课堂㊁基于教师的学校美育存在结构性问题ꎮ其一ꎬ有限的学校教育时限不能满足美育终身受教的需要ꎮ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教育 财富蕴藏其中»报告认为:终身教育贯穿人的一生ꎬ要把终身教育放在社会的中心位置上ꎬ教育不是一次性完成的ꎬ需要继续教育㊁终身教育ꎬ因此要树立终身教育的理念ꎮ美育更是如此ꎬ无论是西方的需求五层次理论ꎬ还是代表中华美育精神的冯友兰的四境界说ꎬ都强调自我提升㊁不断精进的重要性和必然性ꎮ而学校美育以艺术教育作为通常达成手段ꎬ 艺术是审美的集中㊁典型形态ꎬ作为审美教育的美育当然也是以艺术教育为主要途径 [5]ꎮ相比较艺术素养ꎬ专业技能的习得由于效果更加显性而被认为更具价值ꎬ从而影响教学对象有限的选择性ꎬ而且学校教育都有明确规定的学制年限ꎬ不能满足全社会成员全员㊁全过程的终身学习的需要ꎮ其二ꎬ学校美育往往基于经典理论ꎬ故而脱离了当下的现实语境ꎬ很难有效解决社会成员普遍存在的疏离感和孤寂感ꎮ现代信息技术的进步在给人带来便利的同时ꎬ不断撕裂了人与社会固有的紧密联系ꎬ人与人㊁人与社会之间越来越疏离和陌生ꎬ人越来越觉得孤寂和虚无ꎬ没有归属感㊁责任感ꎮ学校美育在内容上强调对经典艺术理论的学习ꎬ内容一般更加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成熟度ꎬ对现实需求的回应难免滞后ꎻ在教学方式上采用讲授方式ꎬ这种 悟道 式学习模式对于更感性的审美体验和艺术实践能力的培养显然是有明显短板的ꎬ不能有效疏解现代社会快速发展带来的不安及疏离感ꎮ其三ꎬ学校美育存在千校一面问题ꎬ不能有效地体现在地性特点ꎬ对传承与保护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传统缺乏有效手段ꎮ我国是一个多元文化和谐共生的多民族国家ꎬ中华传统美育强调各美其美㊁美美与共㊁和而不同的开放包容精神ꎮ但目前学校美育是一种通识艺术教育ꎬ采用统编教材ꎬ与地方文化传统相关的特别是基于地方的㊁有浓厚民族特色的民间艺术往往鲜有涉及ꎮ这样的教育方式既不利于传承与保护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传统ꎬ也同样不利于培养具有家国情39㊀卢㊀懿基于﹃未来社区﹄场景的社区美育价值和实现路径初探怀㊁民族文化根基的国际化人才ꎮ(二)寸有所长:美育在 未来社区 建设中的价值社区美育是一种组织化的校外审美教育经典模式ꎬ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ꎮ在西方美术学院㊁音乐学院普遍建立之前ꎬ曾经是人类学习艺术的一种主要方式ꎬ其中最典型就是师徒传授制ꎮ随着时代发展ꎬ尤其是媒介技术的迭代深刻影响着美育的内涵特征和与之对应的教育模式ꎮ摄影术的诞生开启了人类读图时代ꎬ视觉文化为这种非正式的校外艺术教育提供了可能ꎬ互联网的出现使这种可能成为必然ꎬ这是未来社区的美育价值再认识的逻辑起点ꎮ其一ꎬ有利于增强身份认同感ꎬ给予人们精神上的归属ꎬ提升生命内在幸福感ꎮ家园是每个人的物质生活㊁精神生活的港湾ꎬ作为一个城市居民ꎬ每个人的家园都会落于某个社区ꎮ社区成为每个城市的基本细胞ꎬ也成为城市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品质的承载体ꎮ物质欲求单向度满足带来的情感的冷漠和疏离ꎬ使人们的生活欲求与生命感动相脱离ꎬ理性获得与感性需求相脱离ꎬ物质追求与生命意义相脱离ꎮ在这样的新环境中ꎬ社区美育的体验及参与平台的搭建ꎬ不仅能够帮助社区内的居民建立并维系起社区人际关系ꎬ更重要的是能够给予人们精神之所属ꎮ蔡元培在他的«美育与人生»中提到: 人人都有感情 陶养的工具ꎬ为美的对象ꎬ陶养的作用ꎬ叫作美育ꎮ [6]社区美育将营造文学艺术氛围ꎬ改造环境ꎬ引入音乐影视ꎬ通过形象直观的教育来培育居民的审美观ꎬ滋润热爱美好事物的情感ꎬ从而提升生命内在的幸福感ꎬ使在外紧张奔波的人们回到社区后感受到生活的温软和生命的光亮ꎮ美国在对 1978适于居住城市法案 进行论证时ꎬ布洛尼教父曾说过: 一个适当的邻里关系(环境)需要比砖头和水泥㊁房子更多的东西ꎻ它需要一个对邻里的身份认同感 以一种精神和自豪为基础去创造和维持一个美好的环境ꎮ [7]ꎮ美育所包含的艺术㊁文化和环境正是与这种精神以及创造这种精神直接相关的条件ꎮ其二ꎬ有利于培养社区居民的审美能力ꎬ以全员教育㊁终身教育践行人的全面发展理念ꎮ当前消费主义与快速发展的媒介技术不断合流ꎬ正在形成一股无形的操控社会的力量ꎬ致使人的内在精神世界流失或弱化ꎬ消费社会的高度发展不断消解着人的精神世界与人文情怀ꎮ物质世界的不断满足和精神世界的自由发展间出现了极大的不平衡ꎮ社区美育可以更加微观地观照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发展上不平衡㊁不协调的关系ꎬ通过选择现实生活场景中美教育的路径ꎬ培养社区居民的高尚的审美能力ꎬ以审美的方式重拾精神完整性ꎬ构建精神世界发展的内动力ꎮ审美意义是在发生中形成一种引导精神恢复的实际力量ꎬ从心灵意识内部唤起人在现实中的生活自觉ꎬ并不断走向生命意义的深度体验与现实提升ꎮ其三ꎬ有利于取长补短ꎬ实现学校美育优势互补ꎬ探索美育新方式与路径ꎮ有学者认为 美育走进社区ꎬ是一种趋势 [4]ꎮ通过强调学校美育与社区美育相结合ꎬ可充分利用社会美育资源来解决学校美育中的结构性不足与缺陷ꎮ社区美育不再局限于常规的艺术培训ꎬ而是使美育理论与审美实践更加密切地结合起来ꎬ通过去功利化的公共艺术提升公众的审美素养ꎬ教会人发现和创造生活的乐趣ꎮ通过社区美育的制度推进ꎬ可为终身美育创造一个稳定的可持续场景ꎮ儿童㊁青少年㊁老年人都拥有着与生俱来的艺术天赋ꎬ如何学会欣赏美ꎬ如何将美育融合到生活中ꎬ需要对现代美育的实施方式与路径重新思考ꎮ通过观察儿童教育㊁青少年教育的特点ꎬ可以将 未来教育 投射到当下的社区生活里ꎬ以美育驱动他们成长ꎬ营造社区教育的孵化环境ꎬ使社区美育参与到每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ꎮ二㊁社区美育的基本特征和目前存在的问题㊀㊀一般认为ꎬ社区美育是20世纪60年代在西方随着社区教育的兴起而产生的ꎬ通常是依靠政府㊁各类非营利性公益组织㊁私人的资金支持ꎬ搭建固定的平台和项目ꎬ吸引居民㊁志愿者㊁艺术家等参与ꎬ有组织地实施的一种艺术教育模式ꎮ分析浙江省提出的 未来社区 教育场景ꎬ其社区美育主要需要解决这样几个问题:一是如何开发和提升相同社区内不同人群的正确审美观和具备对于美和崇高的感知与愉悦能力ꎻ二是培养社区不同年龄段㊁不同教育背景㊁不同艺术素养的居民遵循美的一般规律ꎬ具有创造日常之生活美和艺术美的能力ꎻ三是通过美育获得人性的完40㊀JournalofAestheticEducation㊀㊀Vol.11No.3May2020美育学刊2020㊀年第3期㊀第11卷㊀总第58期善ꎬ倡导社区居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ꎬ从而提升社区治理水平ꎮ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进一步正确把握现代社区美育的基本特征ꎮ(一)高度组织化㊁社会化的运行模式社区美育应该是具有高度组织化㊁社会化的一种教育模式ꎬ能有效地㊁广泛地调动各种资源ꎬ包括资金资源㊁人力资源和各种艺术资源ꎮ设立政府支持的艺术基金或专项基金ꎬ或通过公益组织㊁企业㊁私人的募捐和市场化运作筹措资金ꎻ建立区域内公共艺术资源的共享机制ꎬ广泛动员和吸引艺术家㊁民间艺人㊁社区居民㊁师生㊁公益志愿者等参与其中ꎬ以此促进社区美育的影响力和吸引力ꎻ政府要加大对公共文化艺术场馆设施的建设力度ꎬ提高服务意识和运营水平ꎬ为社区居民营造良好的公共艺术实践条件ꎮ高度组织化㊁社会化运作机制同时还表现在基于社区美育项目的丰富多彩ꎬ包括艺术培训㊁艺术展览㊁商业艺术等形式ꎬ以此推动全员㊁全过程㊁终身美育ꎬ提高公民的艺术素养和审美趣味ꎬ使美真正成为大众日常生活的一个不可缺的组成部分ꎮ这种美育模式凸显了学校美育所不具有的特点ꎬ具有不可替代性ꎮ(二)立足开放式办学ꎬ基于终身教育理念社区美育打破了学校围墙阻隔下的封闭式办学模式ꎬ社区的教育场景既包括教室之外的自然环境㊁人文环境与艺术环境等实体的物理空间ꎬ也包括直播平台㊁网络慕课㊁线上博物馆等虚拟空间ꎮ在这个场景中师生走出教室㊁教材ꎬ通过双脚丈量和视觉远行去发现与感受真实的世界ꎬ通过交流对话走进彼此内心ꎬ通过艺术的方式使民众勇于面对复杂的社会问题ꎮ社区美育的开放性还体现在项目始终面向社会㊁面向大众ꎬ在学员的招收上以不设门槛或者尽可能少设门槛为原则ꎬ既有面向孩子的美育启蒙教育ꎬ也针对成年人的终身教育ꎬ致力于发现与发挥人的审美㊁创造力等潜能ꎮ此外ꎬ社区美育的师资队伍构成和教学内容也均具有明显的开放性特征ꎮ(三)社区美育的民族性㊁在地性社区作为区域文化共同体是中华美育精神落实的载体ꎬ是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层一线ꎮ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ꎬ历史上我国各民族融合发展ꎬ形成丰富灿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千姿百态的各地特色人文景观ꎮ习近平同志指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ꎬ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ꎮ 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ꎬ必须继承与发扬各地各民族的传统文化艺术ꎮ落实到美育ꎬ就是要做到社区教育与学校教育相结合ꎬ传统与现代的结合ꎬ科技与艺术的结合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ꎮ要充分地利用好当地有特色的美育资源ꎬ将美育的资源优势转化为教育优势与智力优势ꎻ以共同的审美意识有效地疏解和排遣城市人疏离感㊁孤寂感的现代病ꎮ总之ꎬ审美不能脱离社区的传统和环境ꎬ其经验不能脱离现实生活和日常经验ꎬ这也是社区美育的重要意义所在ꎮ(四)社区美育的日常性和参与性相较于学校美育ꎬ社区美育强调体验与参与ꎬ日常生活审美化与审美活动的日常生活化是社区美育的一种常态ꎬ日常生活的泛审美化与审美教育的参与性之间存在着应然性ꎮ正是这种关系使社区美育更加接地气ꎬ引导人们用好奇心在现实生活发现问题ꎬ用探究心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ꎮ美不仅仅是感官的ꎬ而且是一种生命的态度ꎮ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艺术体验ꎬ促进社区成员与社区内部和周边环境的关联ꎬ强化他们对社区的身份认同ꎬ进而增进社区归属感ꎮ目前浙江省遴选产生的24个 未来社区 首批试点单位的创建工作正在有序开展中ꎮ其主要模式是以行政推动为主导ꎬ以省政府的试点工作方案为指南ꎬ投入大量的人力㊁财力㊁物力ꎬ在空间建设㊁治安治理㊁便民服务等方面已取得一定的成效ꎬ同时也暴露出不少问题ꎮ就社区美育建设而言ꎬ主要存在如下问题:一是对社区美育重视程度不够ꎬ还未意识到发展美育对社区发展的重要性ꎬ仅仅把它看作是与 谋生 相对应的 乐生 ꎬ缺乏顶层的系统设计ꎮ二是组织架构过于行政化ꎬ社会化程度低ꎬ致使资金缺口较大ꎬ周边教育资源整合不足ꎬ社区与学校联系不够紧密ꎬ无法实现优质资源共享ꎮ三是对教育场景的理解有偏差ꎬ过多集中在物理空间的 硬元素 而忽视行为与治理制度等 软元素 ꎮ四是居民的认同度和参与度不够ꎬ处于半强制化参与到政府工作方案中ꎬ而很少有积极主动参与的ꎬ缺乏居民之间人与人的关系建设ꎮ20世纪60年代ꎬ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提出社会资本的概念ꎬ其与经济资本㊁文化资本等资本的41㊀卢㊀懿基于﹃未来社区﹄场景的社区美育价值和实现路径初探形式一样ꎬ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重要资源ꎬ是社会组织的某种特征ꎬ例如信任㊁规范和网络ꎬ可以通过促进合作行为而提高社会效率ꎮ居民通过参加社区美育活动ꎬ不仅收获愉悦感ꎬ还构建了积极的社会关系网络ꎬ建立彼此之间的信任感㊁归属感ꎬ自发性地约束和激励便逐渐形成ꎮ显然ꎬ目前以社区美育建构社会资本的理想模式还未形成ꎮ三㊁ 未来社区 生态美育体系的基本构想㊀㊀基于未来社区的社区美育以持续提升居民综合素养㊁构建 向善 求美 的良性互动的社区文化㊁提高生活品质和生命质量为根本目的ꎮ以蔡元培提出的 以美育代宗教 的思想为圭臬ꎬ针对未来社区美育现存的主要问题和成因进行分析ꎬ力图构建融通中西理念㊁兼顾标准化和多样性的全新方案ꎮ(一)构建学校㊁家庭㊁社区三位一体的美育生态育人体系美育当然是学校教育重要的必修课ꎬ但是显然不能止于学校教育ꎮ近百年前蔡元培就对此有过深入思考和精辟论述ꎬ 学生不是常在学校的ꎬ又有许多已离开学校的人ꎬ不能不给他们一种美育的机会 [8]ꎬ他将美育分为学校美育㊁家庭美育和社会美育ꎮ社区美育是社会美育的子系统㊁家庭美育的总集合ꎬ也是学校美育的延伸和补充ꎮ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美育工作系列讲话精神ꎬ在新时期真正践行蔡元培的美育理想ꎬ我们提出在未来社区构建基于社会生态学理论的学校㊁家庭㊁社区三位一体美育生态育人体系(图2)ꎮ图2㊀ 未来社区 美育生态育人体系㊀㊀按照以上技术路线图ꎬ内圈为学校ꎬ通过项目组整合学校美育及公共艺术教育资源ꎬ以学校为核心展开一些人文艺术活动㊁艺术设计活动㊁公共艺术活动等ꎬ用点对点的方式覆盖到社区每一个家庭ꎬ学校设计的课程与活动ꎬ在社区的各个中心㊁区域落地ꎬ从而产生美育在社区的价值ꎮ 未来社区 美育生态育人体系架构大致如下:一是建设人人放心的社区儿童艺术中心ꎮ中心将开设儿童公共艺术教育课程ꎬ包含舞蹈㊁绘画㊁戏剧等ꎮ课程设计的出发点是培养儿童的良好审美情趣与人文素养ꎬ让儿童在平等㊁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艺术ꎬ提高审美ꎬ参与创造ꎮ二是开辟人人交流的社区公共空间ꎮ改变目前社区的公共空间普遍存在闲置或者利用率不高的现象ꎬ破除政策性㊁制度性藩篱ꎬ充分开放㊁开发这部分资源ꎬ利用这些空间开展一些项目ꎬ如:公共装置㊁涂鸦墙㊁广场舞㊁非遗传承活动㊁社区文化之旅等ꎬ吸引社区居民参与到各种项目中来ꎬ增强居民与艺术家㊁志愿者以及作品之间多维的互动ꎮ如北京市文化局主办的 名家名作进社区 系列活动ꎬ2018年开办了50余场进社区活动ꎬ足迹遍布北京的各个城区域内的街道㊁社区和学校ꎮ该活动通过组织各艺术机构㊁艺术家到街道㊁社区中来ꎬ为社区居民带来了生动㊁别样的艺术知识讲解活动ꎬ并现场展览作品ꎬ指导各类兴趣爱好人员参与现场创作等ꎮ根据社区的人文特点ꎬ利用公共空间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社区文化ꎬ不仅有助于提高社区美育的凝聚力和影响力ꎬ还可以通过人与环境的交互㊁人与人的交互ꎬ形成基于社区的美育共识进而提升居42㊀JournalofAestheticEducation㊀㊀Vol.11No.3May2020美育学刊2020㊀年第3期㊀第11卷㊀总第58期民的美育品格ꎮ三是建设人人关注的社区美育公众号平台ꎮ平台以美育建设为主题ꎬ对美育的内涵和外延进行解读ꎬ对社区家庭美育观念与行为进行引导ꎬ通过身边的案例现身说法ꎬ以 隔壁家的孩子 教育自家的孩子ꎻ正确理解真善美的关系ꎬ以微传播方式弘扬美育教育 求真的旨趣㊁向善的意向和形而上终极信仰的人文精神 ꎬ纠正一些偏颇的教育观和美育观ꎮ[9]让更多孩子能够享受家庭港湾式成长教育场景ꎬ能够在父母的帮扶下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文化活动ꎬ培养健康审美情趣ꎮ四是开设人人参与的社区美育中心ꎮ创建一社区一文化 的格局ꎬ以相应的美育手段介入ꎬ形成独特的文化创意社区ꎬ从而开展社区独具文化特性的美育实践ꎮ美育中心将创造一个自由表达思想㊁情感㊁经验的小环境ꎬ通过艺术作品㊁人文讲座㊁艺术沙龙㊁非物质遗产传承等形式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了解ꎬ提升鉴赏美的能力ꎬ同时深度激发新灵感和创意能力ꎮ同时ꎬ还可以在中心用美育的方式温和地处理一些社会或者社区敏感问题ꎮ五是引进人人体验的社区艺术工作室ꎮ社区艺术工作室将广泛吸引艺术家㊁民间艺人㊁社区居民㊁高校师生㊁志愿者等ꎬ通过艺术参与和体验来促进艺术传播ꎬ提高获得感和幸福感ꎬ进而增强认同感ꎮ(二)构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与社区美育的良性互动关系高校在社会生态系统的构建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ꎮ如列入首批 未来社区 试点单位的云帆社区位于杭州钱塘新区ꎬ坐拥全省最大的高教园区ꎬ区域内汇聚14所高校㊁25万师生ꎬ大学生数量占全省总量的近1/3ꎮ虽然钱塘新区高校林立ꎬ各大学的公共艺术资源丰富且各具特色ꎬ比如传媒特色鲜明的浙江传媒学院ꎬ服装服饰设计久负盛名的浙江理工大学等ꎬ但目前的现实是这些学科和资源上的优势很难为社区共享ꎬ也未能转化为域内社区美育的独特优势ꎮ新时期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有责任和意愿发挥科研和团队优势服务社区ꎬ提升师生艺术实践能力ꎬ构建起社区美育和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相互赋能的生态链ꎮ我们可以通过政府 高校 社区联动ꎬ整合新区资源ꎬ结合新区文化产业ꎬ推动高校为社区注入文化活力ꎻ依托新区文化企业㊁高校宣传平台助力社区美育传播ꎻ借力新区各方力量㊁高校艺术资源搭建文化艺术平台ꎬ丰富社区美育的形式与内容ꎮ此外高校还可以为社区培养专业的美育工作者ꎬ输送大批年轻的美育志愿者ꎬ从国外的经验看ꎬ这两支队伍的质量与数量对社区美育建设至关重要ꎮ(三)强化移动互联网美育功能ꎬ拓展社区美育发展时空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媒介技术对社会带来巨大而深刻的变化ꎬ社会在媒介化中演进为媒介化社会ꎬ智能手机的出现使移动互联网成为日常生活的内容ꎮ一项问卷调查显示ꎬ 不同的媒介工具在审美功能上存在显著差异ꎬ手机的审美功能最强 ꎮ[10]传统的基于 静观 的审美方式不断消解和转型ꎬ移动性㊁娱乐化㊁视听化正在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审美的新特征ꎮ如何用好移动互联网ꎬ在浩瀚的网络虚拟世界获取更多更好的社区美育资源ꎬ提升社区各类自媒体的美育内容和含金量ꎬ这已经成为当下社区美育的一项重要工作ꎮ如号称 北京最接地气的社区生活手机服务平台 的OK家APPꎬ为全市近2000个小区提供个性化信息和各类便民服务ꎻ合肥市包河区滨湖世纪社区推出 世纪早茶 自媒体矩阵ꎬ作为社区媒介平台ꎬ整合了社区各类自媒体资源平台ꎮ但是客观地分析ꎬ目前无论是社区媒介还是社区对移动互联网的使用上ꎬ主要还是基于信息传递㊁便捷服务ꎬ缺乏有审美含量的内容ꎬ更没有专门固定的节目或者栏目ꎮ鉴于此ꎬ浙江 未来社区 建设要强化移动互联网美育功能ꎬ以此拓展社区美育发展时空ꎬ形成线上线下互动㊁虚拟现实互见的新格局ꎮ一是建立浙江省传统文化数字资源库ꎮ由政府部门牵头部署ꎬ联合各艺术机构ꎬ收集并整理各个博物馆㊁美术馆和展演平台的文化作品ꎬ从中选取并制作完成数字化转化ꎬ用于全省社区传播与浏览ꎮ社区定期选择一些高质量的文化活动推送到社区美育订阅号ꎬ使居民能够通过最便捷的介质获得传统意义上的美育ꎬ从而提升居民对传统中华美育的自信ꎮ二是建立社区美育全媒体传播矩阵ꎮ我们可以学习北京和上海等城市积极推动传统媒体进社区合办社区媒介的成功经验ꎬ邀请报社㊁广播电视㊁新闻网站或者有实力高校的新闻中心ꎬ与社区联合打造社区APPꎬ构建一主多副的社区。

人本视角下未来社区创建路径探讨--以杭州市余杭区为例

人本视角下未来社区创建路径探讨--以杭州市余杭区为例

140——以杭州市余杭区为例“八八战略”实施15年情况的报告》上作出重要指示,嘱咐浙江“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勇立潮头方显担当”[1]。

继“特色小镇”模式之后,浙江省又于2019年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提出了“未来社区”的概念。

相比特色小镇,未来社区建设周期更短,融合的产业更多元,带来的促增长、惠民生的效果将会更加显著,但随之而来的也有更加复杂的利益关系。

从过往的经验来看,“未来社区”生来【基金项目】杭州市余杭区社会科学研究常规资助课题“人本视角下未来社区‘余杭样本’的创建路径研究”(Yhsk20C11)成果。

人本视角下未来社区创建路径探讨——以杭州市余杭区为例◎ 方 彬 吴靓星一、研究背景(一)浙江省提出“未来社区”的背景2014年,浙江省提出“特色小镇”模式,依托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将乌镇的物联网小镇、余杭的云栖小镇、绍兴的黄酒小镇等特色小镇打造成为引领新型城镇化潮流的典范。

2018年7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浙江省委关于摘 要:继“特色小镇”模式之后,2019年浙江省又在国内率先提出“未来社区”的概念。

通过梳理浙江省关于未来社区的工作动态和余杭区的数字经济和数字产业优势,对未来社区的概念进行初步界定,并介绍了国内外的未来社区建设情况,重点解读了加拿大的水岸社区案例;结合余杭区的优势,提出坚持“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中心”的价值理念,以“1平台4场景”为抓手推进余杭区未来社区的创建工作,即搭建数字化服务平台、重点打造与民生密切相关的“邻里、教育、健康、交通”四大场景;最后尝试厘清余杭未来社区的创建思路,并提出思考和建议,以助力余杭区先试先行,打造一批“余杭样本”,为全省乃至全国未来社区的建设积累经验、提供借鉴。

关键词:人本主义 未来社区 余杭 数字化平台【中图分类号】TU984.12 doi:10.3969/j.issn.1674-7178.2021.01.013就注定肩负着重大的使命,它或将成为维持社会稳态的最小单元,成为实现产业创新的集聚平台,成为促进城市有机更新的有力抓手,成为落实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重要载体,甚至成为带动浙江省大湾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标志性项目[2]。

特色何以成镇:社区共同体视角下的特色小镇建设——基于上海市Z_特色小镇的田野考察

特色何以成镇:社区共同体视角下的特色小镇建设——基于上海市Z_特色小镇的田野考察

【经管新视野】收稿日期:2023-02-14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不确定性研究的社会学转向及其体系建构”(项目编号:22ASH02)作者简介:于俭(1982-),山东威海人,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城乡社会学。

特色何以成镇:社区共同体视角下的特色小镇建设———基于上海市Z特色小镇的田野考察于俭(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上海200241)摘要:特色小镇建设是新发展阶段推进中国新型城镇化和区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探索模式。

目前,学界更多从产业集群理论、田园城市理论、增长极理论、城市更新理论去探讨这一现象,而从社会学角度讨论的较少。

特色小镇的发展理念、建设模式和发展路径都与社会学社区理论紧密相连,并且创建了社区发展的一种新的理想类型。

不同于传统产业园,建设特色小镇的关键在于特色产业的社区化,即在打造特色产业的基础上,将之拓展成为包含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在内的“社区共同体”。

由此而言,社区共同体建设至关重要,是特色得以成镇的关键。

基于此,文章选取上海市Z 特色小镇作为案例展开田野考察。

研究发现,基于特色文化的价值共同体、基于公共生活的治理共同体以及基于关系互动的情感共同体是推进特色小镇社区共同体建设的重要路径,这种新的区域发展类型对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区域发展竞争力有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特色小镇;价值共同体;治理共同体;情感共同体中图分类号:F2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3240(2023)07-0083-07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培育发展特色小镇成为当前区域经济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也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路径选择。

2016年以来,国家及各省份密集发布特色小镇政策并开展特色小镇建设工作,特色小镇出现爆发性增长。

但是,特色小镇建设也存在诸多问题,未能以文化、居民、信任等形成共同支撑特色小镇持续发展的生命力,难以实现在一个集聚的空间范围内助推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目标。

未来社区全域运营方案

未来社区全域运营方案

未来社区全域运营方案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未来社区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

未来社区不仅仅是一个居住的地方,更是一个完整的生活体系。

全域运营是一种综合性的管理模式,它包括了社区的居住、商业、教育、医疗、环境、交通等各个方面,通过整合资源和服务,实现社区内部各种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共享,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未来社区全域运营方案旨在构建一个智慧、便捷、舒适的社区生活环境,满足居民对高品质生活的需求。

一、社区治理未来社区的治理模式将更加平民化、智能化。

通过建立数字社区平台,居民可以在线参与社区事务的决策和管理,包括公共事务的讨论、社区活动的组织、物业管理的监督等。

同时,社区内还将建立一套智能化的监控系统,可实时监控社区内的人员和物品,提高社区的安全性和管理效率。

此外,政府、物业、居民等各方将形成一个联动的社区治理体系,实现社会治理共同参与,共建共治共享。

二、智慧生活未来社区将建设成为一个智慧生活的场所。

首先,在物业管理方面,将引入智能家居系统,实现对家庭环境的自动化管理,包括智能门锁、智能空调、智能灯具等设备,可通过手机实现远程控制。

其次,在交通出行方面,将引入共享出行概念,推广电动车、共享单车等出行工具,减少私家车对环境的污染,提升出行的便利性。

再者,社区还将建设成为一个无人零售的场所,通过智能自助购物柜、无人配送等形式,提供居民的日常生活用品,提高居民的生活便利度。

三、教育培训未来社区将建设智慧学习空间,引入在线教育平台和虚拟实验室等教学资源,为青少年提供个性化、全方位的学习环境。

同时,社区将与当地名校合作,引入优质教育资源,为社区青少年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机会。

此外,社区还将建设多功能活动室,用于举办各种兴趣培训班,包括画画、音乐、舞蹈等各种课程,满足不同居民的学习需求。

四、医疗保健未来社区将建立健康管理中心,引入远程医疗、健康体检等服务,提供全方位的医疗保健服务。

同时,社区还将建设健身房、游泳馆等健身设施,为居民提供运动健身的场所。

多举措赋能,社区青春行动提质增效

多举措赋能,社区青春行动提质增效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5520th ISSUE OF 2021 TOTAL 486TH ISSUE上考下评的评价机制,形成团工作“群众提出-群众参与-群众评价”的回路闭环。

一方面,可探索设计群团服务指数体系,将中心工作任务纳入群团服务指数,每年动态调整,引导群团组织围绕中心任务设计载体、安排工作。

另一方面,深化团工作成效评议制,开展网上述职活动,对党政叫好、群众叫座的活动组织单位,在考核中赋分激励,大力推广;对群众评价较差、满意度低的活动限制开展,倒逼基层团组织围绕中心工作和群众需求想办法、出实招。

探索整合各群团组织资源,共同打造“大群团”工作核心品牌,增强服务实效,扩大品牌影响力。

以少先队改革省级试点为契机,构建党团队一体化阶梯式培养机制,全区实现社区青少年俱乐部覆盖率90%以上,全区21所全日制中学实现“业余团校”100%覆盖,107所中小学实现学校少工委、红领巾学院100%全覆盖,夯实少先队校内校外主阵地。

完成全市首家区级共青团历史纪念馆提升改造,设立21家区级青少年教育基地,构建余杭特色的青少年红色教育体系。

在信息共享机制方面赋能。

完善党建带群建的制度保障,积极探索建立党群组织立体化覆盖制度、党群组织队伍共建制度、党建带群建开放运行制度、党群一体化精准服务制度等,圆满完成全市唯一的省级共青团基层组织综合改革、少先队改革“双试点”任务,并在全省作经验交流。

推行基层党群组织负责人交叉任职制,推荐优秀党员骨干担任群团组织班子成员,把群团组织“推优”作为产生入党积极分子的重要方式,进一步选优配强基层群团组织干部队伍,高质量完成村社团组织换届工作,并作为全市唯一典型代表作交流发言,相关做法被《中国共青团》杂志刊发推广。

统筹协调和科学配置区内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等群团资源,探索建立联席会议、联建共建等联系机制,成立相应的区域化群建委员会,每年召开一次区域化群建工作会议,每个成员结合自身特色优势,每年至少领办一个共建项目。

精准建设特色小镇亮出城市新名片

精准建设特色小镇亮出城市新名片

精准建设特色小镇亮出城市新名片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特色小镇建设成为各地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

特色小镇将传统文化和现代产业有机融合,形成独具特色的发展模式,既可以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村生态环境,也可以为城市提供新的发展动力,成为城市的新名片。

精准建设特色小镇,需要统筹规划、因地制宜、注重特色,才能真正成为城市的新名片。

要注重规划设计,因地制宜,挖掘地方文化资源,提升小镇的品质和形象。

要发挥特色小镇的产业优势,推动产业振兴,增加就业机会,吸引外来人口和资金,实现经济持续增长。

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小镇的城市化水平,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居民生活品质,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宜居小镇。

精准建设特色小镇,可以成为城市的新名片。

通过特色小镇建设,可以为城市提供新的发展动力,提升城市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新名片。

特色小镇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形成合力。

政府部门要加强规划引领,引导特色小镇建设朝着规范化、产业化、品牌化、市场化方向发展,促进特色小镇持续健康发展。

企业要积极参与特色小镇建设,发挥自身优势,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社会各界要加强沟通协作,形成合力,共同推动特色小镇建设,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特色小镇建设是一项务实创新的工程,需要统筹谋划,因地制宜,注重特色,精准施策,才能实现城市新名片的建设目标。

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市场为主导,以规划为引领,以产业为支撑,以环境保护为前提,注重特色资源优势的挖掘和利用,打破传统观念和模式,实现产品、生活方式、社会文化的创新发展。

特色小镇建设要因地制宜,充分挖掘和利用地方文化、历史遗迹、自然景观等资源,打造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特色的小镇。

要注重产业振兴和转型升级,发挥资源、技术和人才优势,推动特色产业发展,实现古镇复兴。

要注重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交通、水利、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提升小镇的城市化水平,提高城市化质量。

生态宜居健康赋能的康养小镇建设详细方案

生态宜居健康赋能的康养小镇建设详细方案

运营管理 平台
为不同类型用户提供 基于不同终端设备的 客户端应用,并实现 与商户端的订单对接, 及与运营管理平台的 数据同步
生态宜居康养小镇建设方案 (建议)
宜居宜养 ,智慧家园
目 录
1
项目建设思路和架构设计
2
线下服务生态建设
3
线上云服务平台建设
4
运营管理(推广)中心建设
5
打造特色康养项目的实施建议
本项目 康养小镇
➢ 以“健康”为小镇开发的出发点 和归宿点,以健康产业为核心, 将健康、养生、养老、休闲、文 旅等多元化功能融为一体,形成 生态环境良好的特色小镇。
游客端
支持多用户多终端
✓ 面向不同用户对象 ✓ 提供适应各自需求的功能和体验 ✓ 流程打通,实时交互
线上云服务界面——住户端的使用
住户家中配置服务终端,建议平板电脑或 壁挂触摸屏,便于居家使用,并方便无智 能机的高龄老人
住户手机安装“本项目”APP或使用微信 号、小程序,方便户外及随身使用
平台聚合多元化生态资源和服务,为用户 提供方便、易用、快速的服务体验
目 录
1
项目建设思路和架构设计
2
线下服务生态建设
3
线上云服务平台建设
4
运营管理(推广)中心建设
5
打造特色康养项目的实施建议
康养小镇架构设计之 线上云服务平台建设
“1”个核心
建设线上云服务平台,面向不同用户(住户、亲友、
商户、游客、社区服务中心)提供多终端(平板、
1
触摸屏、手机APP、微信小程序、PC网页)支持
注重居住体验,建设丰富、完善的无忧服务 体系,医疗、关怀、购物、娱乐、文化、运 动、出行等资源全面接入,不在城里,更胜 城里

数字文化未来社区设计实践与思考

数字文化未来社区设计实践与思考

direction, combined with the latest digital culture, the paper thinks and draws relevant conclusions in the design practice of Liangzhu digital
culture community in China.
良渚文化有四个组成部分。 1)都城 良渚文化具有早期国家形态和高度 发达的文明,具有大型土建工程的实力。 2)村落 良渚先民有水乡风韵的生活方式,村 落或建在台丘上、或建在坡地上、或依河 扩展、或有壕沟环绕;村落还有木构码头、 船筏木浆、木构水井、石砌水池。 3)民生 良渚古国不仅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还 拥有成熟 、精细的各种手工业 ,具有极高 的生产力水平。 4)礼俗 良渚社会有共同的宗教信仰和严格 的等级制度,以精美的玉器作为礼制的载 体。古城广场遗迹证明良渚文化有自己 的礼仪中心开展礼仪 、祭祀活动 ,几乎所 有玉器上都有神像,其阶级制度已达到了 “国家”的标准。 良渚遗址出土的许多器物上,发现了 554 件刻画符号 ,符号总数为 656 个。许 多学者认为结绳记事蜕变为“文字”,可能 是商代甲骨文的前身。 2.4.2 特征提炼 ①良渚古城遗产的整体价值由城址、 外围水利系统、分等级墓地(含祭坛)和以 良渚玉器为代表的出土器物等人工遗存
向,结合最新的数字文化,在中国良渚数字文化社区的设计实践中,思考并得出了相关结论。
【Abstract】The future community construction focus on the three-dimensional value coordinates of humanism, ecology and digitalization,

未来小镇的发展趋势

未来小镇的发展趋势

未来小镇的发展趋势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未来小镇的发展趋势将趋向以下几个方面:
1.多元化发展
未来小镇将不再仅仅是居住区,更将成为集住宅、商业、交通、文化、教育、医疗等多元化服务为一体的生活空间。

居民不仅可以居住在小镇内,也可以在小镇内工作、购物、娱乐、学习,并享受方便快捷的交通和完善的基础设施。

2.智能化发展
随着智能科技的发展,未来小镇将会越来越智能化,包括智能家居、智能交通、智能安防等。

通过各种智能化设施的应用,让小镇居民能够更加便捷、智能地生活。

3.生态化发展
未来小镇将注重打造绿色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公园、自然保护区、河湖公园等,让小镇的居民可以呼吸到清新的空气、感受到自然的美丽。

同时,也将注重回归自然、节能环保等理念,推进更加可持续的生态发展。

4.人性化发展
未来小镇将会更加注重人性化的发展,更注重居民的需求和愿望,建设完善的社区服务体系和公共设施,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这也将推动小镇的社区和谐发展。

浙江信息港小镇打造未来社区的路径与对策

浙江信息港小镇打造未来社区的路径与对策

01
02
03
产业结构单一
小镇的产业结构相对单一 ,对特定产业的依赖度较 高,存在一定的风险。
人才短缺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小镇面临着人才短缺的 问题,对人才的培养和引 进有待加强。
生态环境压力
随着小镇的快速发展,生 态环境压力逐渐增大,需 要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
03
未来社区的打造路径
数字化转型
搭建创新平台
建设一批创新平台和孵化 器,提供技术支持、人才 培训等服务,促进科技成 果转化和应用。
优化城市规划与建设
完善基础设施
加强信息港小镇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交通、通讯 、能源等方面的保障能力。
优化空间布局
根据信息港小镇的发展目标和功能定位,优化空 间布局和功能分区,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提升环境品质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规范信息港 小镇的管理和运营,保障各方合法权 益。
促进产业集聚与创新
培育主导产业
聚焦信息服务业、数字经 济等主导产业,加大招商 引资力度,吸引优质企业 和项目入驻。
推动产业升级
鼓励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 入,提升产品技术含量和 附加值,推动产业向高端 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鼓励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步伐,推动产业升级和商业模式创新
03 。
深化智能化应用场景
智能化应用场景是信息港小镇的重要特色,需要进一步深化应用领域,提 升智能化水平。
推广智能化技术在城市管理、公共服务、交通出行等领域的应用,提高城 市治理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
鼓励企业加大智能化技术研发投入,推动智能化技术在工业、农业等领域 的广泛应用。
02
信息港小镇的意义在于促进信息 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和区域经济 发展,提升浙江省在全球信息经 济中的地位和竞争力。

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方案

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方案

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方案培育建设特色小镇,是落实新型城镇化战略、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和有效途径。

扎实推动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引领产业能级提升和发展方式转变,根据《关于促进特色小镇规范健康发展意见的通知》和省《关于加快推进特色小镇建设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精神,结合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坚持新发展理念,以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为总方向,更加突出特色发展、创新发展、融合发展、集约发展,将特色小镇打造成为高能级产业集群和创新创业平台,推动特色小镇多元功能融合和区域联动发展,构建有利于特色小镇健康发展的发展模式、生态系统和体制机制,全力打造具有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形态小而美、机制新而活的特色小镇,为全国特色小镇建设提供样板。

二、基本原则尊重规律、注重实效。

立足经济发展阶段和客观实际,遵循经济规律、城镇化规律和城乡融合发展趋势,不搞平衡、控制数量、提图质量。

因地制宜、突出特色。

立足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合理规划特色小镇并做精做强主导产业,打造具有持续竞争力的独特产业生态。

市场主导、政府引导。

坚持市场化运作,创新投资运营管理方式,引导市场主体扩大有效投资,更好发挥政府公共设施配套和政策引导等作用。

以人为本、绿色低碳。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融合产城文旅智功能,走节能低碳发展之路,促进特色小镇生活宜居、舒适、便捷,防止形象工程。

三.总体目标到2025年,累计创建省命名特色小镇30个以上,建成千亿级特色小镇3个以上300亿级特色小镇3个以上,百亿级特色小镇10个以上,税收收入超10亿元特色小镇10个,制造业和数字经济类特色小镇占比达70%以上,规上企业平均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达8%以上,高新技术为主的特色小镇实现软投入、高新技术企业数、科技型中小企业数等指标3年翻番。

基本建成产业竞争力强、创新创业氛围浓厚、辐射带动能力显著、功能布局合理的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体系。

四、重点任务(-)提升产业集聚能力1以示范应用延长产业链。

新能源特色小镇规划设计方案

新能源特色小镇规划设计方案

减少碳排放:实施碳排放权交易, 推动企业减少碳排放
A
B
C
D
优化能源结构:提高清洁能源占 比,减少化石能源消耗
绿色出行:鼓励公共交通、非机 动交通和低碳出行方式
绿色建筑:推广绿色建筑技术,建设低碳生态社区
绿色建筑技术:采用节 能、环保、低碳的建筑 材料和技术,降低能源
消耗和碳排放。
低碳生态社区:规划设 计低碳、生态、环保的 社区,提高居民生活质
新能源装备制造: 重点发展光伏、 风电、储能等新 能源装备制造产 业,打造新能源 装备制造产业集 群。
新能源技术研发: 建设新能源技术 研发中心,开展 新能源技术研发、 成果转化和产业 化应用。
新能源应用示范: 建设新能源应用 示范项目,推广 新能源技术在交 通、建筑、农业 等领域的应用。
01
02
03
工作组成员: 由政府、企业、 专家等各方代
表组成
工作组职责: 负责制定规划 方案、协调各 方资源、监督 实施进度和质

工作组工作机 制:定期召开 会议,及时沟 通情况,解决
问题
工作组考核机 制:设立考核 指标,定期评 估工作组的工
作成效
政策保障:制定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鼓励企业投资和创 新创业
01
医疗设施:建设 医院、诊所、康 复中心等医疗机 构,提供便捷的 医疗服务。
文化设施:建设 图书馆、文化馆、 剧院等文化场所, 丰富居民的文化 生活。
体育设施:建设 体育场馆、健身 中心、户外运动 场地等体育设施, 满足居民的健身 需求。
智慧小镇建设:建设智慧安防、智慧交通、智慧环保等智 能化管理系统
供电系统:保障供电稳定,提高供电质量,满足用电需求
通讯系统:建设高速网络,提高通讯质量,满足信息传输需求

海盐未来社区实施方案

海盐未来社区实施方案

海盐未来社区实施方案一、背景分析。

海盐未来社区位于城市中心,是一个拥有较大发展潜力的社区。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区面临着诸多问题,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

因此,为了提升社区居民的生活品质,我们制定了海盐未来社区实施方案。

二、方案目标。

本实施方案的目标是通过改善社区基础设施、优化社区管理和促进居民参与,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未来社区。

具体目标包括,提升社区交通便利性,改善环境质量,提高居民生活满意度,促进社区经济发展。

三、实施方案。

1. 交通便利性提升。

为缓解交通拥堵问题,我们将修建更多的道路和停车场,提升公共交通覆盖率,鼓励居民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出行。

同时,我们将建设自行车道和步行街,鼓励居民选择环保出行方式。

2. 环境质量改善。

为改善社区环境质量,我们将加大垃圾分类和回收力度,提升垃圾处理效率。

同时,我们将建设更多的绿化带和公共休闲场所,改善空气质量,提升居民生活舒适度。

3. 居民生活满意度提高。

为提高居民生活满意度,我们将加强社区安保力度,提升社区治安水平。

同时,我们将举办更多的社区活动,增进居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营造和谐社区氛围。

4. 社区经济发展促进。

为促进社区经济发展,我们将引进更多的创新企业和商业项目,提升社区产业结构。

同时,我们将加强对创业者和小微企业的支持,鼓励更多人在社区内创业就业。

四、实施步骤。

1. 制定详细的实施计划,明确各项工作的责任人和时间节点。

2. 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居民对实施方案的认知度和支持度。

3. 积极争取政府支持和资金投入,确保实施方案的顺利进行。

4. 加强监督和评估,及时发现并解决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和难点。

五、预期效果。

通过上述实施方案,我们预期能够取得以下效果,社区交通畅通,环境优美,居民生活满意度显著提升,社区经济活力增强,社区整体形象和竞争力得到提升。

六、总结。

海盐未来社区实施方案是一个全面、系统的改善社区发展的计划,旨在提升社区居民的生活品质,促进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浅谈未来社区建设——以平阳西塘未来社区为例

浅谈未来社区建设——以平阳西塘未来社区为例

浅谈未来社区建设——以平阳西塘未来社区为例摘要:近年来,人们开始对社区可能的发展模式进行探索,提出未来社区综合建设模式。

该模式建设工作具有较高的复杂性和综合性,在此以平阳西塘未来社区为例,针对试点建设的具体要求,对未来社区建设的风貌管控、基本概念、总体的项目概况、对策措施等方面,进行专题研究和探索。

关键词:未来社区;生态化;区别与总体项目概况;对策措施1.未来社区概念介绍(一)提出时间。

2019年,浙江省政府首次提出“未来社区”建设理念,继特色小镇之后被视为浙江“十三五”期间最具比较优势,最能带动全局的重大创新举措之一。

(二)未来社区基本概念。

所谓未来社区,简单来说,就是“一心三化九场景”,即以人民美好生活向往为中心,以人本化、生态化、数字化为价值导向,以和睦共治、绿色集约、智慧共享为基本内涵,构建未来邻里、教育、健康、创业、建筑、交通、低碳、服务、治理九大场景,打造具有归属感、舒适感和未来感的新型城市功能单元。

未来社区是以人为核心的城市现代化、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新平台,“让老百姓幸福”的新平台,也是共同富裕建设的基本单元。

同时,也是我县争当共同富裕26县标杆、实现跨越式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三)未来社区和一般社区的区别。

未来社区与一般社区最明显的差异在于,未来社区将配备大量的公共配套设施,例如邻里中心、社区养老托幼、社区数字化、智能化平台等,能够较好满足居民对于美好生活向往的需求。

目前,根据省未来社区建设专班办最新文件说明,未来社区分为新建和旧改两种类型。

其中,新建类包括拆除重建和规划新建;旧改类项目主要是对现有资源整合提升为主,以植入场景功能和数字化改造为主要抓手。

新建类项目要求九大场景全部配置,可塑性更强,标准和要求更高。

旧改类项目在满足“邻里”“教育”“健康”“服务”“治理”5项场景标配指标的基础上,鼓励选配“创业”“建筑”“低碳”“交通”4项场景指标,增强旧改类未来社区的特色性。

2023年城乡风貌整治提升行动方案

2023年城乡风貌整治提升行动方案

2023年城乡风貌整治提升行动方案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城乡风貌整治提升行动实施方案》《市城乡风貌整治提升行动实施方案》等文件精神,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动城乡有机更新,高质量建设共富共美现代化新,特制定市城乡风貌整治提升行动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规划引领、整体协调、彰显特色、文化传承,未来导向、系统治理、示范引领、全面推动的原则,高质效推进“精品线路”“特色街区”“亮点工程”建设,启动实施城乡风貌整治提升行动。

城市风貌整治提升聚焦中心城区,突出重要节点和重要区域建设;县域风貌整治提升聚焦美丽城镇和美丽乡村串珠成链、联动发展。

2023—2025年,每年建成1个城市风貌样板区和1个县域风貌样板区,力争建成1个以上省级样板区。

到2023年底,初步形成城乡风貌普适化建设管理机制,力争形成全省领先的实践案例与标志性成果。

到“十四五”期末,城乡风貌管控的政策体系、技术体系基本完善,未来社区建设理念贯穿城乡建设全过程,文化底蕴进一步彰显,城乡风貌品质进一步提升。

二、主要任务(-)统筹编制城乡风貌整治提升行动方案1.开展前期调查工作。

在全面开展城乡风貌评估、梳理地域风貌格局和特色元素、查找问题短板等前期调查排摸工作的基础上,明确特色定位、整体布局和整治提升的重点区域。

2.制定行动方案。

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等为指导,结合“精特亮”建设工作要求和市“十四五”时期重点项目和年度工作计划,统筹制定市城乡风貌整治提升行动方案。

(二)统筹构造城乡自然人文整体格局3.塑造整体城乡风貌空间。

在全域国土空间综合整治及生态修复工程中落实城乡风貌整治提升的要求,保护城乡自然山水格局,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加强自然生态修复,建设城市景观轴线、景观廊道和县域特色风貌大走廊、生态廊道,营造更具魅力的城乡风貌空间。

4.建设提升蓝绿空间。

注重蓝绿空间的生态价值保护和利用,按相关规范标准做好功能与业态的植入,让绿地与开敞空间用地真正成为魅力空间和活力空间。

未来社区的功能、空间与运营模式创新

未来社区的功能、空间与运营模式创新

未来社区的功能、空间与运营模式创新摘要:社区,在社会学研究的视野里,是构成城市生活的基本单位。

然而随着社会变迁,居民构成日趋多样,社区活动和共同话题随之逐渐缺失,社区人际环境正在变得陌生。

“未来社区”正是继开发区、创意产业园区、特色小镇、存量更新等热点之后,针对城市中用地面积最大的空间的一次聚焦。

本文根据作者多年工作经验,对未来社区的功能、空间与运营模式创新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和分析,供大家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未来社区;功能;空间;运营模式;创新1、未来社区的定位分析随着未来社区这一理念的提出,很多人都会产生一些困惑,那就是未来社区与之前火热的“特色小镇”、“美丽乡村”、“智慧城市”有何关系?我们又当如何去定位它?1.1未来社区是与特色小镇相区分的“城市细胞”未来社区与特色小镇,两者都着眼未来,有很多相似属性。

特色小镇在产业融合、资源整合、功能适合、系统集成、统筹整合、跨界打通等方面,对未来社区有参考借鉴意义。

此外,两者都集中体现了小空间大集聚、小载体大创新的独特魅力,实现生态、形态、文态、业态高度融合。

然而,未来社区与特色小镇的定位有着明显的区分,有着本质的差异。

特色小镇注重的是特色产业,未来社区注重的是品质生活,未来社区是未来现代化城市的细胞,也是未来城市的缩影,但它又不是城市,相教城市范围较小、便于试点。

未来社区就是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为根本目的的人民社区,是围绕社区全生活链服务需求,以人本化、生态化、数字化为价值导向,以未来邻里、教育、健康、创业、建筑、交通、能源、物业和治理等九大场景创新为引领的新型城市功能单元。

1.2未来社区是与美丽乡村相配套的“城市单元”未来社区建设不能与美丽乡村相混淆,农村有美丽乡村,城市有未来社区,二者的功能定位、发展阶段和规划方向不同,只有二者同步发力,才能形成区块现代的完整视角。

从定位上看,创建美丽乡村是农村现代化的样板和模式,在未来社区试点成熟的基础上,美丽乡村的评价体系和创建标准可吸收借鉴未来社区场景设定,同时,美丽乡村为未来社区建设提供经验积累,二者的设计思路与理念是互补共享的。

新阶段下旧改类未来社区创建分析与解读——以温州市瓯海区繁荣未来社区为例

新阶段下旧改类未来社区创建分析与解读——以温州市瓯海区繁荣未来社区为例

新阶段下旧改类未来社区创建分析与解读——以温州市瓯海区繁荣未来社区为例摘要:自2019年浙江省政府印发未来社区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以来,未来社区建设工作已在全省开展四年,2023年浙江省政府印发《关于全域推进未来社区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到2035年基本实现未来社区全域覆盖。

未来社区建设随着前期的探索和实践已经入到推广与普及的新阶段。

在此背景下,针对意见的具体要求,本文从繁荣未来社区的社区概况、优劣分析、一体化方案、建设运维等方面进行创建分析与解读。

关键词:新阶段、旧改类未来社区、创建、分析与解读1、前言2019 年 3 月,浙江省下发《浙江省未来社区建设试点工作方案》(浙政发〔2019〕8号),开启了浙江省未来社区建设的序幕。

未来社区将“一统三化九场景”的理念要求贯彻落实到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联动推进城乡风貌整治提升、老旧小区改造、未来乡村建设、美丽城镇建设等工作,着力打造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和人民幸福美好家园,充分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认同感。

未来社区坚持党建统领,突出人本化、生态化、数字化,注重文化建设,突出需求导向,因地制宜落实九大场景创建评价指标体系。

基于城镇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调查工作,加强5分钟、15分钟公共服务圈建设,形成"一老一小"公共服务系统化解决方案,加快完善以党群服务中心为主阵地,集智慧健康站、托育服务设施、养老服务设施等为一体的公共服务矩阵。

2023年2月,浙江省政府印发《关于全域推进未来社区建设的指导意见》。

《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全省累计创建未来社区1500个左右,覆盖全省30%左右的城市社区。

到2035年,基本实现未来社区全域覆盖,打造共建共享品质生活的浙江范例。

至此,未来社区建设进入新阶段,未来社区的建设重点应落位于在城镇社区建设专项规划指引下,联动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和城乡风貌整治提升,鼓励多个社区连片开展创建。

创建完成后,应根据居民需求,迭代优化、动态提升。

杭州新天地:智慧赋能,共建城市未来社区

杭州新天地:智慧赋能,共建城市未来社区

杭州新天地:智慧赋能,共建城市未来社区
佚名
【期刊名称】《城市开发》
【年(卷),期】2022()11
【摘要】作为城市更新运营服务商,杭州新天地园区运营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杭州新天地”)的使命是成为智慧物业服务领跑者,社区+商业先行者,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实践者,未来社区营运者。

杭州新天地成立于2013年,九年深耕,匠心运营,从杭州、浙江的区域性实力企业迈向全国,现已落子8城,托管25个项目。

服务业态涵盖公寓住宅、产业园区、商业综合体、文旅度假区,围绕农文商旅融合新模式,集智慧社区服务、招商运营服务、产业运营服务、农文旅运营服务四大功能于一体,以品质为导向,智慧精益运营,形成独特的商业管理模式。

【总页数】1页(P101-1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42
【相关文献】
1.渤海银行:打造开放银行体系、共建社区服务生态赋能智慧物业建设
2.科技赋能智慧社区,共建美好生活
3.5G赋能未来,共建智慧城轨重庆轨道交通智慧轨交建设概况
4.城市生活的智慧更新实验——数字化为亚运未来社区赋能
5.智慧玉树征程未来--玉树市召开省部共建高原美丽城镇示范省“智慧管理城市”试点中期评估总结会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特色小镇的建设是全国的先行先试者,特色小镇发展着眼于产业创新工程,并具一定的社区功能,形成“产、城、人、文”四位一体的重要功能平台。

继特色小镇之后,省长袁家军在2019年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未来社区”这一个新概念。

通俗地讲,建设未来社区是为了解决人民群众社区生活中的痛点和热点,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改造老旧小区、改善交通出行、生活智慧化和文化养老设施等需求。

不难发现特色小镇和未来社区之间存在强烈的关联性,如两者都包含了民生属性。

未来社区以“人本化、生态化、数字化”为价值坐标,以构建“未来邻里、教育、健康、创业、建筑、交通、能源、物业和治理”等九大场景为引领的建设理念,在社区功能的建设上将给予特色小镇新启示和新发展。

彰显以人为本。

“以人为先、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不足是现阶段特色小镇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

调研发现,“重产业、轻人文;重硬件、轻软件”的情况比较普遍。

目前,很多小镇在建设发展中还是以产业、投资或项目为主,以人为先的发展理念还没有占据主流地位。

特色小镇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平台。

而对于一些小镇来说,由于缺乏以人为先的发展观念,小镇内配套设施不完善、社会服务不健全,难以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社区,很难吸引和留下高端人才甚至普通劳动者。

在生产、生活功能融合方面,许多小镇无法实现工作和居住的平衡。

一些小镇地处于市郊,而工作人员大多居住在城区,企业需要每天派班车接送员工上下班,员工也需要花费长时间进行长距离通勤。

另外,大多数特色小镇缺乏社区、社群的培育。

小镇居民和工作者等群体缺乏沟通交流的渠道,无法满足人们精神交流需求和内心归属需求。

而未来社区建设将围绕人的需求推进,让社区与居民协调发展,形成可持续和智能服务的社区生态系统,对特色小镇建设发展具有良好的填补性。

注重节能环保。

解决特色小镇建设发展中的环保问题可与未来社区的理念相结合,“未来社区”建设更注重节能环保。

例如,在社区建设过程中,把关注点放在建筑领域中的环境生态学、生物工程和新材料等新技术的应用上,实现社区建筑的最低碳化甚至零碳化。

未来社区的植入,能帮助特色小镇提高人才落户吸引力,驱动大投资、带动大产业、促进大转型,尤其是以数字经济为代表的新经济类小镇。

发展产业需要人才集聚,这就需要小镇加快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配套设施建设,吸引更多的“国省千人才”、行业领军人、“新四军”等高端人才向小镇集聚。

突出共建共享。

特色小镇建设发展应运用未来社区理念做好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和措施,围绕小镇居民需求提供一系列高性价比的综合配套服务。

例如钉钉发布的“未来社区”物业行业解决方案,引领社区服务进入2.0时代。

通过钉钉创新组织管理和多角色的连接能力赋能物业企业,从软件、硬件、生态三个维度提供未来社区的解决方案,让社区服务更智能、更有温度、更有人情味。

通过未来人居数字服务平台在小镇内的应用、推动智慧社区标准在小镇内制定、促成新动能在小镇内催生。

未来社区完善特色小镇。

未来社区将引领未来生活方式变革创新,为居民提供安全、舒适、便利的现代化、智慧化生活环境。

未来社区植入特色小镇,顺应了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理念,将成为特色小镇建设的民生工程,也将赋能特色小镇。

作者单位:浙江省经济信息中心
新锐
X
未来社区赋能特色小镇□郑芮希未来社区的发展壮大未来可期。

未来社区或成特色小镇发
展新变量,赋予特色小镇优化改进新思路
63
/
浙江经济·2019年第07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