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深部岩体力学与工程学术研讨会-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

合集下载

深部开采岩体力学研究

深部开采岩体力学研究

Fig.2 Development trends of average mining depth of key
coal mines in China
3 国内外深部研究现状
早在 20 世纪 80 年代初,国外已经开始注意对 深井问题的研究。1983 年,原苏联的权威学者就提 出对超过 1 600 m 的深(煤)矿井开采进行专题研究。 当时的西德还建立了特大型模拟试验台,专门对 1 600 m 深矿井的三维矿压问题进行了模拟试验研 究。1989 年岩石力学学会曾在法国专门召开“深部 岩石力学”问题国际会议,并出版了相关的专著。 近 20 a 来,国内外学者在岩爆预测、软岩大变形机 制、隧道涌水量预测及岩爆防治措施(改善围岩的物 理力学性质、应力解除、及时施作锚喷支护、合理 的施工方法等)、软岩防治措施(加强稳定掌子面、 加强基脚及防止断面挤入、防止开裂的锚、喷、支, 分断面开挖等)等各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 很大的成绩。一些有深井开采矿山的国家,如美国、 加拿大、澳大利亚、南非,波兰等,政府、工业部
4深部工程岩体的地质力学特性和浅部岩体相比深部岩体更突显出具有漫长地质历史背景充满建造和改造历史遗留痕迹并具有现代地质环境特点的复杂地质力学材料图i地质力学历史ii现代地质力学特点ii未来力学行为1图3深部岩体地质力学特点深部工程岩体产生冲击地压岩爆瓦斯突出流变底板突水等非线性力学现象的原因归根结底是由于深部岩体因其所处的地球物理环境的特殊性和应力场的复杂性所致
1引言
深部开采工程岩石力学主要是指在进行深部资
源开采过程中而引发的与巷道工程及采场工程有关 的岩石力学问题。
随着对能源需求量的增加和开采强度的不断加 大,浅部资源日益减少,国内外矿山都相继进入深
收稿日期:2005–03–05;修回日期:2005–04–2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50490270);国家基金委创新群体基金资助项目(50221402);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大项目(10405) 作者简介:何满潮(1956–),男,博士,1985 年毕业于长春地质学院水文工程地质系工程地质专业,现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 项目(50490270)首席科学家,主要从事岩石力学理论及工程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E-mail:hemanchao@。

关于煤矿深部岩巷围岩稳定与支护几个问题的认识

关于煤矿深部岩巷围岩稳定与支护几个问题的认识
对煤矿深部岩巷围岩稳定 与支护几个问题的认识
刘泉声
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 2007年11月15日于安徽理工大学
目 录
煤矿深部围岩特点 深部围岩稳定控制对策 信息化施工与围岩稳定控制 结 语
一、煤矿深部围岩特点
高地应力
软弱、裂隙发育
深部围岩
高渗透压力
深部:埋深>800米
高温度梯度
高地应力作用
3
4 5 6 8
1.35
1.43 1.50 1.575 1.675
0.068
0.072 0.075 0.081 0.089
1.09
1.16 1.21 1.27 1.35
1.13
1.19 1.25 1.35 1.48
1.832
1.928 2.075 2.17 2.275
0.625
0.668 0.7 0.75 0.82
3
内摩擦 角 φ /° 40-45
2.65
粘结 力 C/ MPa 1.52.0 1.01.5 0.51.0 0.20.5
抗拉强 度 σt/MP a 0.700.83 0.520.70 0.290.52 0.130.29
单轴抗压 强度 σc/MPa 6.43-9.66
弹性模 量 E/ GPa 15-20
C /MPa
0.35 0.36 0.36 0.37 0.37 0.38 0.39
对 策
φ /(°)
31.5 31.5 33.5 35.6 37.1 38.8 40.4
C*
/MPa 0.017 0.018 0.018 0.018 0.019 0.019 0.021
φ*
/° 31.5 31.5 33.5 35.6 37.1 38.8 40.4

岩土比较好发的核心期刊有哪些

岩土比较好发的核心期刊有哪些

岩土从工程建筑观点对组成地壳的任何一种岩石和土的统称。

其岩土工程专业是土木工程的分支,是运用工程地质学、土力学、岩石力学解决各类工程中关于岩石、土的工程技术问题的科学。

那么岩土比较好发的核心期刊有哪些呢?《》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由中国水利学会、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中国力学学会、中国建筑学会、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中国振动工程学会六个全国性学会联合主办的学术性科技期刊。

是岩土工程理论和实践的重要论坛,是我国从事水利、建筑和交通事业的勘测、设计、施工、研究和教学人员发表学术观点、交流实践经验的重要园地。

为我国培养了一大批水利、建筑和交通事业战线上岩土工程学科的带头人,为我国的基础性工程设施建设事业,特别是水利工程建设事业做出了贡献。

《》是由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主办的综合性岩土力学与工程学术期刊。

期刊主要报道岩土力学与岩土工程研究、测试技术与方法的新理论、新成果、新方法以及最新学术动态等。

本刊是全国、美国《工程索引》(EI)收录期刊,同时也是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且为《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据库》、重庆维普全文收录,欢迎读者通过期刊网查阅本刊内容.《岩土工程技术》(双月刊)创刊于1984年,由国防机械工业工程勘察科技情报网主办。

主要刊登岩土工程方面的基础理论和就用研究的学术论文、报告、实物(装置、系统、产品、材料等)、技术方法、工程实录以及其他有实用价值的文章等。

本刊以其技术上的先进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为突出特点,成为岩土工程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良师益友。

获1996年中国兵器工业总公司科技期刊二等奖、1992年获部级三等奖。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由中国科协主管、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主办,创刊于1982年。

反映我国岩石力学与工程的新成就、新理论、新方法、新经验、新动向,促进海内外学术交流,特别欢迎国家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其他重要项目的研究成果,倡导和鼓励有实践经验的作者撰稿,并优先刊用这些稿件,本刊也发表少数侧重于工程应用的土力学方面的文章。

2014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大会3号通知-日程安排

2014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大会3号通知-日程安排

分析
——刘 瑾,山西省地质环境监测中心
自助午餐
10 月 18 日下午
会场
会议内容
主持人
采空区储水——干旱区保水采煤新途径
——李文平,中国矿业大学
黄土湿剪特性与结构性研究
——员康锋,山西省交通科学研究院
“含水系统”概念与“保水采煤”思路探讨—以神南
晋贤楼 矿区为例
二楼(矿 ——常金源,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17:45-
根据参数反演结果分析非饱和黄土边坡破坏机理
18:00
——张亚卿,长安大学
15:55
层状岩质边坡变形破坏模型试验测量系统
-16:15
——范 文,长安大学
16:15
岩石拉剪破裂试验研究
-16:30
——李守定,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16:30
泥石流起动特征的十字板剪 切流变实验研究
-16:45
17:00
地震灾区汶川县福堂沟泥石流成因及防治建议—
-17:15
—赵玉林,四川九 0 九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17:15
动水压力型滑坡对库水位升降作用的响应
-17:30
——向 玲,三峡大学
17:3017:45
济南市区泉域地下水时空分布规律及污染物运移 特性研究 ——何 奔,山东大学
17:45
高位滑坡变形破坏机理研究
——董建辉,成都理工大学
-7-
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
17:00
黄土完全软化强度与残余强度的对比试验研究
-17:15
——强 菲,长安大学
17:15
云南大关上坝村滑坡基本特征与成因分析
-17:30
பைடு நூலகம்

2019年第十届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科学技术奖

2019年第十届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科学技术奖

2019年第十届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科学技术奖
评选结果公示
第十届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科学技术奖评审会议于2019年8月31日在北京召开。

评审委员会由包括九位院士在内的十五位岩石力学与工程领域的权威专家组成,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钱七虎担任评审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学会理事长何满潮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副理事长康红普担任评审委员会副主任。

经评审委员会评审,评选出特等奖2项,一等奖9项,二等奖16项,现予公示。

公示时间从2019年9月5日-16日。

评审结果见附件。

附件:
1. 第十届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评
审通过项目目录
2.第十届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科学技术奖(技术发明奖)评
审通过项目目录
3.第十届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科学技术奖(科学技术进步奖)
评审通过项目目录
通讯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土城西路19号,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邮编:100029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
2019年9月5日
附件1
第十届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科学技术奖(科学技术进步奖)评审通过项目目。

学术大会聚焦岩石力学与工程的创新和实践

学术大会聚焦岩石力学与工程的创新和实践

会 议共收到 学术论文2 6 ,经评审 ,5 篇论文 刊登在 《 8篇 5 岩石 力
学 与 工 程 学 报 》2 1 年 第 1 期 i T 或 增 刊 上 ,大 会 特 邀 报告 和8 篇 学 00 O f j 5 术论文收录会议论文集。 ( 威 ) 胡
(中 国岩 石 力 学 与 工 程 学 会 )
及 与会代表表 示热烈地欢迎与诚挚 的感谢 ,他希望在全体代 表的共 同 努 力下 ,本 次大会报告有特点 、专题研讨 有创新 ,各项会务 工作达到 第 1 届国际岩石 力学 大会预演 的 目的。湖北省科技厅郑 春白副厅长在 2 贺词中代表湖北省科 技厅、省科协 向大会 的胜利 召开表示热烈 祝贺 , 并 表 示 作 为 岩 石 工 程 建 设 大 省 ,湖 北 省 感 谢 全 国 岩 石 力 学 与 工 程 界 的 大力支持 ,并将一如 既往地 支持岩石力学与工程 学科科技创新与成 果
1月1 0 9~2 1日 , 由 中 国 岩 石 力 学 与 工 程 学 会 主 办 的 第 十 一 次 全
国岩 石力学 与工程 学术大会在湖北 省武汉市举行 ,会议主题 是 岩石 力学 与 工 程 的 创 新 和 实 践 。 本 次 大 会是 全 国 岩 石 力 学 研 究 成 果和 岩 石 工 程 实 践 经 验 的交 流 大 会 ,也 是 2 年 在 北 京 召开 的 第 十 二 届 国 际 岩 01 1 石 力 学 学 术 大 会 的演 练 会 议 ,来 自全 国水 利 水 电、 煤 炭 石 油 、 能 源 矿
山、 交 通 铁 路 、地 质 灾害 、 生 态 环 境 、安 全 防 护 、 市 政 建 设 、 国 防 科
开幕式上 ,大会颁发 了中国岩石力学 与工程学会第三届科 学技术 奖、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 六届青 年科 技奖、2 1 年度优 秀博士 0O 学位 论 文奖 、2 1 年 度 学 会个 人 奖 。 0 O 0 0 会议采用 大会特 邀报告与专题研讨 会相结合 的形式 ,对我 国近年

中国科学院大学武汉岩土所2020复试名单

中国科学院大学武汉岩土所2020复试名单

3 李明鸿 144300005000057 男 土木工程 62 71 100 92 325
4 陈力 144300005000056 男 土木工程 55 69 104 94 322
5 侯文博 144300005000074 男 土木工程 69 66 81 106 322
6 吴思 144300005000045 女 土木工程 61 77 71 110 319
19 崔瑜瑜 144300005000072 男 土木水利 65 65 89
98 317
20 王晓虎 144300005000004 男 土木水利 60 76 89 103 328 退役
21 郝建宁 144300005000029 男 土木水利 51 63 95
79 288 退役7 岳秀源自144300005000011 女 土木工程 67 60 90 101 318
8 李瑞阳 144300005000021 男 土木工程 60 60 85 106 311
9 李洁涛 144300005000065 男 土木工程 60 68 68 113 309
10 王庆 144300005000018 男 土木水利 69 77 133 111 390
11 王隐辉 144300005000054 男 土木水利 65 77 109 125 376
12 赵岩 144300005000032 男 土木水利 62 80 101 102 345
13 应琪祺 144300005000044 女 土木水利 66 77 106 96 345
14 谢礼焕 144300005000064 男 土木水利 62 64 100 118 344
15 刘靖毅 144300005000059 男 土木水利 59 66 110 104 339

第十二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

第十二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

第十二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
(2021年10月19~23日,南京)
第三号通知
最近几年来我国经济建设飞速进展,各类基础设施工程和资源开发工程处于热潮时期。

在水利水电开发、矿山、石油开采、地面和地下交通和铁路建设和许多涉及岩土工程领域中不断涌现出新的挑战性难题。

南水北调、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和西部大开发的一系列相关工程中提出了许多新的岩土力学课题,并涌现出了众多新的研究功效。

这次学术大会将提供一次全国性岩土力学研究和岩土工程实践总结的大好交流机遇。

大会邀请国内外岩石力学与工程界知名专家作特邀报告;由各专委会或联合承办会议专题,设相关的专题报告,并就其热点议题展开讨论。

主办单位: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
承办单位: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环境岩土工程分会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工程平安与防护分会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地下空间分会
江苏省岩土力学与工程学会
河海大学
解放军理工大学
协办单位:中国矿业大学/深部岩体力学与地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南京工业大学
中科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岩土力学与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工业大学
长江科学院/水利部岩土力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
山东大学
南京林业大学
南京市市政设计研究院
南京市地下铁道总公司。

2007-2011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大事记

2007-2011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大事记

岩土春秋—中國土木工程學會土力學及岩土工程分会大事记(1957-2011)2011年12月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分会主要活动大事记1953年 由茅以升创议,在北京成立了本分会的前身——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北京分会土工组,开展土力学及基础工程方面的学术交流活动。

1953-1956年 为适应全国开始大规模基本建设的需要,土工组在1953-1956年期间共举办了62次土力学系统讲座和学术讨论会,并分别出版了《土工彙刊》1、2、3集。

(另有详述)1957年 在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北京分会土工组的基础上,成立了全国性的中国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会学术委员会。

主任委员:茅以升 副主任委员:倪弄畔秘书:卢肇钧、黄强。

当时,经茅以升与国际土力学与基础工程协会创始人Terzaghi教授联系,我会决定参加国际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协会(简称国际土协ISSMGE,创立于1936年)。

这是我国当时第一个参加国际学术团体的学会。

同年,茅以升和陈宗基代表学会参加了在伦敦召开的第四届国际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术会议(简称“国际土协大会”)。

1961年 黄文熙参加了在巴黎召开的第五届国际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术会议,并发表了“Instigation on Stability of Saturated Sand Foundation and Slopes against Liquefaction”学术论文,论文刊载入会议论文集。

1962年 12月3-9日,第一届全国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术会议在天津召开,茅以升主持了会议,代表共70人出席,天津市土壤地基学会会员60余人也参加了会议的各项学术活动,收到论文194篇,会议分四组进行讨论交流。

会议着重讨论了土力学如何支援农业问题。

此外还讨论了土力学专业发展规划、土的物理力学化学性质、土的变形和强度理论、路基的稳定及地基基础设计等有关问题,会后出版了论文选集。

1964年 8月,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一届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选集》由中国工业出版社出版。

香山科学会议:深部地下空间开发中的基础研究关键技术问题

香山科学会议:深部地下空间开发中的基础研究关键技术问题

230:深部地下空间开发中的基础研究关键技术问题香山科学会议第230次学术会议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传统意义上的地球生存空间(地面和浅地表)已经不能满足人类活动的需求,向地球深部寻求发展和生存空间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岩土工程建设和开发的共同趋势。

近年来,深部岩石力学特性及工程应用研究是目前岩石力学基础研究中十分活跃的研究领域。

目前,国际上该领域研究在与其它学科的交叉融合中迅速发展,已成为当前重要的科技前沿之一。

香山科学会议于2004年6月23~25日在北京召开了以“深部地下空间开发中的基础研究关键技术问题”为主题的第230次学术讨论会。

本次会议旨在通过跨学科的学术交流,充分了解国外在深部地下空间的开发和利用的趋势以其引发的工程和岩石力学问题,深入探讨我国在地下的国防工程、地下大型洞室或巷道的建设、高放废料地质处置库场址评估、石油资源储备等重大工程实践中面临的科学技术挑战,以把握可能的发展机会,推动整个岩石力学学科向非传统非标准方向的全面深化。

钱七虎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理工大学)、冯夏庭研究员(中科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葛修润院士(中科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被聘请担任本次会议执行主席会议。

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7位院士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40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

会议设置了深地下战略防护工程中的岩石力学问题;深部岩体中国家战略能源贮存与核废料地质处置工程中的岩石力学问题;其它复杂条件下深部地下工程中的岩石力学问题;深部岩层岩体构造和力学特性及其研究内容和途径四个会议中心议题。

钱七虎院士在主题评述报告中指出,随着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不断发展,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深度不断加大。

核废料的深层地质处理深度已达数百米至千米;核心防护工程,如北美防空司令部达七百米,有的将达一千米。

所有这些地下空间工程施工和设计,引发诸多与浅部完全不同的亟需解决共同的深部工程技术问题。

他详细阐述了伴随深部岩体工程的响应发生的一系列具有新特征的科学现象,并探讨了“深部地下空间开发中的关键科学问题”。

深部隧道围岩的大变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课程市公开课金奖市赛课一等奖课件

深部隧道围岩的大变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课程市公开课金奖市赛课一等奖课件
中国科学院硕士院硕士课程
一、深部隧道围岩大变形
➢什么是软岩? ➢什么是围岩挤压大变形? ➢围岩挤压大变形预测和分级 ➢围岩大变形机理 ➢兰武二线乌鞘岭隧道F7围岩大变形 ➢南山集团柳海煤矿巷道大变形
第1页
长期以来,国内对软岩和弱岩定义存在较大争议:
软岩普通指岩石(intact rock),即单轴抗压强度为0.5~
8.国际岩石力学协会(ISRM,1995)—“Squeezing of rock is the time dependent large deformation which occurs around the tunnel and is essentially associated with creep caused by exceeding a limiting shear stress.Deformation may terminate during construction or continue over a long time period.”
2. Gioda(1982)—挤压意味着时间相依性变形, 是由开挖空间周围剪应力集中 造成。偏应变和体积变形都也许出现, 后者与岩土介质膨胀相关。
3. Tanimoto(1984)则假设挤压变形现象是围岩一个弹塑性行为, 并认为当岩 石应变到其残余塑性状态时将发生挤压变形
4.O’Rourke(1984)—挤压性地层是指因荷载强度超出其强度而在隧道附近出 现时间相依性变形地层。挤压性地层结果是隧道支护结构将在数周甚至数月 内经受比初始荷载高数倍不断增长荷载。
第9页
Goel & Singh(1999) 依据相对变形对围岩挤压变形程度进行了分级。
指标 相对变形/u/r%
Ⅰ微弱挤压 1.0~3.0

岩土会议代表 (2)

岩土会议代表 (2)

北京城建设计研究总院杨秀仁总工的报告为“依托轨道交通带动城市地下空间开发”;中国水科院陈祖煜院士的报告为“长江岳阳崩岸—调查与思考”。

这些报告从宏观上探讨了我国工程建设领域存在的一些问题,讨论了岩土工程的发展方向。

30日上午的大会报告为:张在明院士,北京勘察设计研究院,岩土工程的工作方法;冯夏庭研究员,中科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岩石力学、岩石工程于智能分析方法;伍法权研究员,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我国工程建设中的重大地质与环境问题张苏民勘察大师,机械勘察设计研究院,当前岩土工程勘察实践的现状与展望。

31日下午的报告为:李广信教授,清华大学,岩土工程若干哲学思考,李老师的报告长达1个半小时,该报告已经录制了流媒体文件,置于本网站中国建筑学会工程勘察分会“会员服务区”,供免费下载。

白世伟研究员,中科院武汉岩土力学所,岩土工程信息化。

这些精彩生动,受到与会代表的高度赞扬。

会议在29日下午、30日下午、31日上午分为滑坡专题、岩土工程理论专题、岩土工程技术专题、岩土工程实录专题等4个分会场继续进行学术交流。

滑坡专题会场载陈祖煜院士的亲自组织、协调下,学术报告的水平较高,反映了我国近年来在滑坡研究和实践领域所取得的主要进展,吸引了较多的会议代表。

学术交流报告包括:陈祖煜,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第八届国际滑坡会议筹备情况介绍;曹广晶,教授级高工,中国三峡总公司,三峡船闸高边坡工程;林在贯,中国勘察大师,西北综合勘察设计研究院,中国黄土和黄土滑坡;马惠民,研究员,中铁西北科学研究院,中国公路和铁路建设中的边坡工程;黄润秋,教授,成都理工大学,中国历史性大滑坡;刘传正,研究员,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基于气象因素的区域地质灾害预警原理与应用;杨泽艳,教授级高工,中国水利水电顾问集团,洪家湾水电站岩质边坡与工程处理;李天扶,教授级高工,电力集团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韩城滑坡的变形机理及其治理;赵久柄,高级工程师,陕西省高速公路建设集团公司,铜黄公路川口黄土基岩滑坡治理;赵红敏,教授级高工,中国水电顾问集团中南勘测设计研究院,龙滩水电站进水口高边坡稳定研究与治理;杜伯辉,教授级高工,中国水电顾问集团中南勘测设计研究院,柘溪水库塘岩光滑坡-我国首例水库蓄水初期诱发的大型滑坡;赵伟敏女士代王治华教授,中国地质大学,中国滑坡遥感与新进展;李开德,教授级高工,国家电力公司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鲁布革水电站发耐滑坡稳定性分析;汤献良,教授级高工,国家电力公司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漫湾左岸滑坡特征及边坡治理;冯汉斌,教授级高工,国家电力公司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小湾左案坝前堆积体边坡变形特征及其治理;张亮,高工,陕西省公路勘察设计院,铜黄一级公路滑坡治理设计总结。

岩土工程类三大学术期刊历年论文被引分析_佘诗刚

岩土工程类三大学术期刊历年论文被引分析_佘诗刚

~ 2002 年当年被引次数 总和均超过了 5 000 次, 且在 2001 年 的被引次数总和达到最大值, 为 5 799 次。而 1998 年之 前的 论文当年被引次数总和均较其他 2 种学报要高, 说明 1998 年 和 2000 ~ 2002 年期间所 刊发论 文影 响力较 大, 但 2003 年 以 后, 当年被引最高论文的次数稍有下降。《岩土力学》在 2004 年的被引次数总和达到顶峰值, 为 7 315 次, 且自 2003 年, 其 当年被引次数总和均有所提升, 但均篇论 文被引 次数仍 有差 距。说明三大学报近年来有所进步, 但还需克服不足 。
本次统计的论文包括增刊论文 和讨论 稿, 虽 然三大 学报 被引论文与实际刊发论文 数( 部分 统计数 据不 全或不 准) 存 在一定的误差, 且 论文与 所载 信息 不完 全一 致, 但就 整体 统 计来说, 其数据具 有一定 的代 表性 和客 观性, 不 影响 期刊 的 趋势分析和引文分析。从表 1 可以 看出, 三大学 报的论 文被 引均呈现较好的发展 势头, 但 均篇 论文 被引 次数 均不 高, 平 均最高次数不大于 45 次 / 篇。
为了把我国 岩土 工程 领域的 最新 研究成 果 奉献 给广 大 读者, 《岩石力 学与工 程学 报》、《岩土 工程 学报》及 《岩土 力 学》( 以下简称三大学 报) 多年来 不懈努力 , 不 断挖掘 和追 踪 工程热点, 并进行系统报道。目前三 大学报 各项指 标提升 幅 度均较大, 且均为 EI 核心收录 和百种中 国杰出 学术期 刊; 近 年来陆续获得 中国 科协 精品 期 刊 C, B 类资 助, 发 展态 势 良 好。黄锦安 [1] 分析了《岩石 力学与 工程学报 》1995 ~ 2000 年 发表的论文及其 作者 分布等 基本 情况; 佘诗 刚等[ 2,3] 分析 了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近年来的发展态 势, 并就 在确保质 量 中求发展问 题 展开 了讨 论, 给 出 期刊 可 持续 发 展的 必 要 条 件; 陈龙珠等[ 4] 对 《岩 土工 程学 报》1998 ~ 2004 年 的刊 文 进 行了统计分析, 并对 学报 的发 展给 出了 建议; 赵 凌[ 5] 就 《岩 土力学》取 得 的 进 步和 各 发 展 阶段 做 了 详 细的 评 述; 佘 诗 刚 [6] 还论述了《岩石力学与 岩土工 程学报》英文 版质 量创 新 和创建品牌等 问题。上 述研 究工作 为三 大学 报 的发 展起 到 积极作用, 并为创办中英文版精 品期刊 奠定了一 定基础。 然 而, 我国岩土类期刊 国内 外的影 响力 不够 大, 且 发展 过程 中 存在一些比较突 出问 题, 因此, 期刊 论文 被引 分 析对 期刊 发 展和其影响力的扩大 是一个值得探讨的、有意义的工作。

环境岩土工程分会简报第一期

环境岩土工程分会简报第一期

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环境岩土工程分会简报2008年第1期(总第1期)学会办公室编 二O O八年八月目录—上级文件—·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先进集体、优秀个人奖”评选·梁正召博士获得国际岩石力学学会罗哈奖·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五届“青年科技奖”评选结果·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二届“科学进步奖”评选结果·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2008年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评审结果·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会员卡设计方案最终确定·关于组织开展第六届中国科协期刊优秀学术论文评选活动的通知—业内动态—·第二届国际岩土工程减灾与修复大会在河海大学胜利召开·第七届钱家欢讲座在河海大学举办·海峡两岸防震减灾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国际土力学与岩土工程协会主席P.S. Pinto教授访问河海大学岩土所·第十届国际滑坡与工程边坡卫星会议——滑坡实时监测研讨会召开·岩土工程抗震设计趋势国际工作站会议在南京召开·第四届国际岩土地震工程及土动力学大会在美国举行·汶川地震紫坪铺大坝地震受损·美国密西西比河爆发特大洪水导致溃堤—学术会议信息—·第二届全国环境岩土工程与土工合成材料技术研讨会·SINOROCK 2009, the 2009 ISRM-Sponsore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Rock Characterization, Modelling, and Engineering Design Methods·11th Multidisciplinary Conference on Sinkholes and the Engineering and 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Karst: Integrating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to Solve Karst Problems—分会信息—·分会文件·学会通知·分会招聘—业内信息—·河海大学多功能CPTU车载测试系统创 刊 词金凤腾飞,览岩土智慧;玉龙吟唱,赏环境通讯。

岩土工程重点实验室介绍

岩土工程重点实验室介绍

一、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岩土力学与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中科院武汉岩土所)概况实验室依托于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以中国科学院岩土力学重点实验室为基础,吸纳湖北省环境岩土工程重点实验室的骨干力量而组建,2007年1月获得国家科技部的立项批准,2007年10月国家科技部批准实验室的建设计划。

葛修润院士任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名誉主任,谢和平院士任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冯夏庭研究员任实验室主任。

研究内容实验室定位于岩土力学与工程的应用基础研究。

主要研究内容针对国家重大基础工程建设、资源开采和石油、天然气、核废物地下储存(处置)以及CO2地中隔离的战略需求和岩土力学与工程学科前沿,围绕“重大岩土工程基础设施建设与环境协调”以及“能源及废弃物地下储存与环境安全”两大重大战略性研题和“复杂环境下岩土介质力学性状及其在工程作用下的演化机制”长期科学计划,开展岩土体力学特性及岩土工程的安全预测与调控方法和技术研究,揭示多场、多相及复杂环境条件下岩土体的力学特性的演变特征,解决国家重大基础工程建设、资源开采以及石油、天然气、核废物地下储存及CO2地中隔离中的安全、经济和环境协调问题。

2、中国矿业大学深部岩土力学与地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徐州)概况深部岩土力学与地下工程实验室依托中国矿业大学岩土工程、工程力学国家重点学科,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等省部级重点学科建设。

2008年5月获准启动建设,隶属于工程科学学科领域。

现任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钱七虎教授,实验室主任为缪协兴教授。

研究内容实验室围绕研究与解决深部岩土力学与地下工程重大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难题这一总体目的,以(1)深部岩体力学与围岩控制理论、(2)深部土力学特性及其与地下工程结构相互作用、(3)深厚表土人工冻结理论与工程应用基础以及(4)深部复杂地质环境与工程效应等四方面为主要研究内容。

构成以深部为研究背景;以深部复杂地质环境、岩土体、冻土体为研究对象;以高围压、高水压、高气压、开挖卸荷、动力为荷载特征;以深部地质环境精细探测、深部岩土体与结构稳定、深部岩体热效应及利用为学术研究目标;从宏观(环境、构造)到中观(破碎、节理、裂隙、界面),到细观(结构、颗粒、水),再到多相(固、液、气)、多场(温度场、渗流场、应力场)的系统的具有深部、地下特色的研究体系。

深部岩土力学与地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深部岩土力学与地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深部 岩土 力学 与地下 工程 国家 重点 实验 室依托 中国矿业 大学 岩土 工程 、1 程力 学 国家重点 学科 ,防灾减 灾 T程 及防护 T 程 、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等省部级重点学科建设 。20 年获准启动建设 ,隶属于工程科学学科领域。现任实验室学术委员会 08 主任 为 中国工程 院 院士钱七 虎教 授 ,实验 室主任 缪协 兴教 授 。 随着经 济建 设高 速 发展 ,全 球 范围 内浅部 资源 枯竭 ,开 发深部 成 为必然 ; 防 、交通 、水 利等 行业 地下 T程规 模 和深 度 高速增长 ;深部地下空间成为世界发达国家正在开发中的国土资源。深部地应力增大 、涌水量加大 、地温升高等地质环境愈 加 复杂 ,深部 岩 土体 固一 一 一 液 气 温耦 合效 应 及 与地下 结构 的相互 作用 导致 了深部 工程 性 质 的强烈 非 线性 和 明显 时效性 ,突发 性灾 害剧增 。深 部岩 土力 学的基 础理 论与 工程技 术正 面临 着前所 未有 的一 系列 特殊 的 、富有挑 战性 的新 领域 和新课 题 。 实验室 围绕研究与解决深部岩土力学与地下工程重大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难题这一总体 目的,以( 深部岩体力学 与围岩 1 ) 控制 理论 、( 深部 土力 学特 性及 其与 地下工 程结 构相 互作 用 、( 深厚 表土 人工 冻结 理论 与工 程应 用基 础 以及( 深部 复杂 地质 2 ) 3 ) 4 ) 环 境 与工程 效应 等 四方面 为主要 研 究 内容 。构成 以深 部 为研 究背 景 ;以深部 复杂 地质环 境 、岩土体 、冻 土体 为研 究对 象 ;以 高围压 、高 水压 、高 气压 、开挖 卸 荷 、动力 为荷 载特征 ;以深部 地质 环境 精 细探 测 、深部 岩土 体与 结构 稳定 、深 部岩 体热 效 应 及利用 为学 术研 究 目标 ;从宏 观 ( 环境 、构 造 ) 中观 ( 到 破碎 、节 理 、裂 隙 、界面 ),到细 观 ( 构 、颗 粒 、 ),再 到 结 水 多相 ( 固、液 、气 )、多场 ( 温度场 、 渗流场 、应力场 ) 的系统的具有深部 、地下特色的研究体系。 在科学 研究 方面 ,实验 室 在深部 岩 土力学 与地 下工 程领域 已取 得一 系列 具有 代表性 的研 究进 展 与成果 。( 深部 围岩体方 1 ) 面 ,研 究 了大 量 节 理 、裂 隙 、软 弱 、破 碎 岩 体 ( )力 学 、流 一 动 固耦 合 性 质 和 工 程 稳 定 课 题 。提 出深 部 围 岩 “ 动 圈理 松 论 ” 、 “ 动岩 体渗 流理论 ” 、 “ 石峰 后性 质演 化 ” 、 “ 采 岩 围岩 自平 衡结 构 ”等重 要创 新性 学 术理论 和 观点 ,并 应用 于深部 岩体重大工程实践 。(深部土力学与工程方面 ,研究了深部土K和强度性质 、深部地层与结构相互作用等基础理论问题 。创 2 )

深埋巷道地应力测量及围岩应力分布特征研究

深埋巷道地应力测量及围岩应力分布特征研究

第29卷第7期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V ol.29 No.7 2010年7月Chinese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Engineering July,2010 深埋巷道地应力测量及围岩应力分布特征研究罗超文,李海波,刘亚群(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岩土力学与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 430071)摘要:基于淮南矿务局潘一矿的水压致裂法地应力测量结果及围岩应力分布特征研究,可以得出如下初步结论:(1)-790 m高程东翼矸石胶带机大巷区地应力以构造应力场为主,其最大原岩水平主应力值大于28.33 MPa,岩石单轴饱和抗压强度与最大水平主应力比值为 5.82,属高应力区;(2) 在高地应力作用下巷道围岩塑性区从洞周向深部逐渐扩展,同时围岩应力也在塑性区向纵深方向逐渐增大,受围岩弱化的影响,围岩应力在约2倍洞径处应力达到最大值,然后再降低并趋于原岩应力;(3) 底板轨道大巷对顶板围岩应力分布的影响范围大于6倍洞径,远远超过根据传统弹性力学计算的3倍洞径影响范围。

研究表明,深埋巷道围岩应力分布特征有别于传统的浅埋巷道,可为类似巷道围岩的变形破坏机制分析以及巷道加固支护提供参考。

关键词:采矿工程;深埋巷道;水压致裂法;地应力测量;围岩应力;分布特征中图分类号:TD 1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915(2010)07–1418–06STUDY OF DISTRIBUTING CHARACTERISTICS OF STRESS IN SURROUNDING ROCK MASSES AND IN-SITU STRESS MEASUREMENTFOR DEEPLY BURIED TUNNELSLUO Chaowen,LI Haibo,LIU Yaqun(State Key Laboratory of Geomechanics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Institute of Rock and Soil Mechanics,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Wuhan,Hubei430071,China)Abstract:The following preliminary results are obtained based on the study of in-situ stress measurements using hydraulic fracturing(HF) method and distributing characteristics of stress in surrounding rock masses in the region of Panyi Mine:(1) The dominative stress of the tunnel for Gangue adhesive tape machine at elevation -790 m is tectonic stress and the maximum horizontal principal stress is larger than 28.33 MPa. The ratio of saturated uniaxial compressive stress to maximum horizontal principal stress is 5.82,which means that the stress level in this region belongs to high stress are. (2) The plastic zone of surrounding rock to the ratio of maximum horizontal principal stress for the tunnel extends from the periphery to depth;at the same time,the stress of surrounding rock gradually increases and reaches the maximum value at a location of about 2 times of tunnel diameter,then gradually decreases and is finally equal to in-situ stress in some location. (3) The influence range of the floor track tunnel on the stress of surrounding rock of the top tunnel is greater than 6 times of tunnel diameter,which far exceeds the influence range of 3 times of that obtained by traditional elastic mechanics. The abov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distributing characteristics of stress in surrounding rock masses for deep-buried tunnels are different from that for shallow-buried tunnels,and it can provide references for similar projects.Key words:mining engineering;deep-buried tunnels;hydraulic fracturing method;in-situ stress measurements;stress of surrounding rocks;distributing characteristics收稿日期:2010–01–20;修回日期:2010–04–21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项目(2010CB732001)作者简介:罗超文(1963–),男,1999年于武汉工业大学获岩土工程专业博士学位,现任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地应力、岩石力学实验以及相应实验仪第29卷第7期罗超文,等. 深埋巷道地应力测量及围岩应力分布特征研究 • 1419 •1 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各种资源需求日益提高。

岩体力学与岩体工程(七)(新版)

岩体力学与岩体工程(七)(新版)

(四)地质条件对自重应力的影响地质构造对自重应力也有影响。

如图19-49所示为背斜褶曲的影响,在褶曲两翼显示出应力增大,而在褶曲中部则应力降低。

也可以预测,在向斜的两翼会浮上应力降低,而在向斜核部显示出应力增大的现象。

如图19-50所示为断层对自重应力的影响。

因为断层两侧的岩块形成了应力传递,使上大下小的楔体A产生了卸荷作用,致使地应力降低;而下大上小的楔体B产生了加荷作用,致使地应力升高。

同时也产生了山峰处地应力低、沟谷处地应力高的现象。

(五)温度对地应力的影响岩体温度对地应力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地温梯度和岩体局部受温度的影响。

地温梯度的影响:各地区地温梯度不相同,但普通为3℃/100m,岩体的体膨胀系数约为,而岩体的弹性模量普通为l0GPa,因而岩体的温度应力约为可见,岩体温度应力为压应力,并随深度H的增强而增强。

在相同深度情况下,温度应力仅为重力垂直应力的1/9左右,实际在许多情况下,温度应力是应该考虑的。

六、地壳浅部地应力的变化逻辑从目前现有实测资料来看,3000m以内地壳浅层地应力的变化逻辑,大致可归纳如下几点(但是也应该指出,随着实测资料的不断增强,人们对地应力的认识,将会不断的得到深入)。

(一)地应力是个非稳定应力场岩体中原始应力绝大部分是以水平应力为主的三向不等压的空间应力场。

三个主应力的大小和方向是随着空间和时光而变化的,它是个非稳定应力场。

地应力的大小和方向在时光上的变化,就人类工程活动所延续的时光而言是缓慢的,可以不予考虑。

但在地震活动区,它的变化仍相当大,应该引起注重。

(二)实测垂直应力σz基本等于上覆岩层重力γHBrown和Hoek(1978年)汇集了世界各地原岩应力的实测结果,经收拾统计分析出原岩应力的一些重要逻辑,扩散体现于图19-51中。

有关垂直应力资料表明,在深度为2700m范围内,m呈线性增长,大致相当于按平均重度γ=27kN/ma计算出来的重力γH,见图19-5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科学院深部岩体力学与工程安全学术研讨会
时间:2010-10-20 上午8:00~12:40
地点:武汉武昌洪山宾馆
学术指导:钱七虎院士、孙钧院士、王思敬院士、葛修润院士、顾金才院士、谢和平院士、郑颖人院士参加人员:中科院部门领导、基金委学科领导、海外相关专家、973项目组成员、
第11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的部分与会代表
讨论的主要议题:
议题1:深部工程区地应力场
1) 深部长大工程区地应力场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2) 开挖强卸荷下地应力场的扰动规律。

议题2:深部岩体力学特性与模型
1) 深部裂隙岩体力学行为的尺度效应;
2) 高应力强卸荷速率与加卸载路径对硬岩变形破坏的影响;
3) 动态卸荷与动力扰动下的硬岩本构关系。

议题3:深部大型硐室群和隧道围岩开挖损伤区与变形破坏
1) 围岩的变形与破坏及大变形的数学描述;
2) 围岩破裂的形成、演化过程的综合原位测试与机理理解;
3) 高应力下大型硐室群和隧道围岩变形及破坏特征与机理。

议题4:岩爆机理、风险估计与动态调控
1) 高应力硬岩岩爆型破裂与人工诱导碎裂间的本质区别及其相互转化机制;
2) 岩爆孕育于发生的前兆特征信息与时滞性;
3) 岩爆的动态调控机制。

会议日程
请各位发言人提前准备好PPT,10月18日下午由项目办公室组织发言人演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