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待民族文化的三种心理
辩论辩题是否应该关注民族文化
辩论辩题是否应该关注民族文化正方,应该关注民族文化。
首先,民族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财富,是民族的独特标识和象征。
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是维护国家文化多样性和民族认同的重要途径。
正如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所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只有扎根于民族文化,才能在世界文化的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其次,民族文化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和谐非常重要。
民族文化是一个国家社会稳定的基石,它能够凝聚人心,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例如,美国的种族融合政策就是基于对民族文化的尊重和包容,使得美国成为一个多元文化共存的国家。
再者,民族文化对于经济发展也有着积极的影响。
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是以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为依托,发展了旅游业和文化产业,为经济增长和就业创造了巨大的财富。
比如,印度的古老文化吸引了大量的游客,为印度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最后,民族文化是每个国家的软实力和国际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个国家的民族文化代表了这个国家的形象,能够影响国际社会对这个国家的认知和评价。
正如英国作家莎士比亚所说,“民族的精神是民族的生命。
”只有关注民族文化,才能塑造一个国家的良好形象。
综上所述,关注民族文化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和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应该高度重视和保护民族文化。
反方,不应该过分关注民族文化。
首先,过分关注民族文化可能会导致排他性和民族主义情绪的抬头。
一味强调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可能会使人们产生排斥外来文化的心态,导致社会的分裂和冲突。
正如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所说,“民族主义是战争的母亲。
”过分关注民族文化可能会加剧国际社会的紧张局势。
其次,过分关注民族文化可能会阻碍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在当今世界,文化交流和融合是不可避免的趋势,过分关注民族文化可能会使国家陷入文化的封闭状态,阻碍国家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
例如,日本长期坚持传统的民族文化,导致国家在一些领域的发展受到了限制。
再者,过分关注民族文化可能会限制个人的自由和创造力。
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各种影响
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影响我本次的论题是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影响,我们姑且先不去讨论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影响利弊,我们先从它们的定义着手。
文化是指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对于任一民族而言,文化分为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
民族文化指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形成的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而外来文化是指民族文化以外的文化。
在定义上对中国而言外来文化是指通过信息、文化、民族融合等途径把外国的文化引入中国,融中外文化为一体的新文化体系。
而一个国家的民族文化是指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
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其中饮食、衣着、住宅、生产工具属于物质文化的内容;语言、文字、文学、科学、艺术、哲学、宗教、风俗、节日和传统等属于精神文化的内容。
我认为如果单纯的从个人的爱国情感来说就否定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的积极影响,这是极为不负责任的行为。
我们不可否认,大到于诞生于莱茵河畔的马克思主义指引了中国人民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引领我们走向安康。
小到于日常衣着方面,西方的文化都为我们的生活注入活力给我们带来惊喜。
从以上例子来看,外来文化起到促进我国发展的作用。
但我们也不可否认在当今社会西方的情人节气氛比起中国的传统七夕节的气氛更为浓烈。
对于孩子们来说,孙悟空、猪八戒就是没有小日本的圣斗士、机器猫、蜡笔小新看着来劲,哈里波特在一夜间让全中国的孩子们为之神魂颠倒;好莱坞文化扩张的趋势咄咄逼人,而我们的文艺界仍然沉迷在国际大奖的幻梦之中,效法、模仿、生吞活剥,花掉社会巨额财富,生产出的却是一堆文艺垃圾,美其名曰:“人民艺术家”、“名导”。
从这些例子来看,外来文化对我国的民族文化是一种侵略性的行为,外来文化吞噬着我国的民族文化。
但社会的发展需要外来文化。
二十世纪初,英国的大哲学家罗素曾指出:“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过去已经多次证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里程碑。
希腊学习埃及,罗马借鉴希腊,阿拉伯参照罗马帝国,中世纪的欧洲又模仿阿拉伯,而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又仿效拜占庭帝国。
心理问题的病因诊断
的片面性和僵化倾向 也是产生心理问题的 重
要原因。求诊者缺乏 自知之明,看问题片 面、
短见与僵化也容易产 生心理问题。
认知原因诊断注意事项
1
注意诊断者不能把自己对某一问题
的认知强加于求诊者
3
注意确定求诊者对社会群体和社会
环境的一般看法和满意度
5
确定求诊者的各种态度与心理行为—
—行为障碍之间的直接或间接关系
06
者心理问题产生 的历史原因,比 单纯地分析
03
到一定的程度, 就可能对人的身 心造成极坏
07
当前原因更容易 把握求诊者心理 问题的本质。
04
的影响,甚至把 人击垮。 因此分 析求诊者记
6.分析求诊者的错误的自动思维
自动思维是在生活事件刺激下快速进入一个人头脑中的似乎有 效或真实的想法。有些自动思维很可能是不现实的或功能失调 的,但人们很少静下心来思考一下自己想法的真实性或有效性, 故帮助求诊者识别自动思维,对确立诊断和进行心理咨询都是 很重要的。
生活中,此类压力并不罕见。
7. “灾难症候群”(Disaster Syndrome)
○ 症候群的产生及其特性有三个阶段: 8. 惊吓期。受害者对创伤和灾难丧失知觉,就像通常所说的“失魂落魄”的状态,事情过后,
往往对事件不能回忆。
9. 恢复期。受害者才出现焦虑、紧张、失眠、注意力下降等,这与通常所说的“后怕”相仿。 在此期间,受害者常常逢人便诉说自己的遭遇,正像电影“祝福”中祥林嫂的表现。
二.社会原因的诊断
三.分离出来访者的生活遭遇及反应
1. 采用历史分析法分析社会的应激源 2. 回忆感受体验 3. 家庭作业式的回忆
重点分析社会支持系统,并 分析其与心理问题
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
现实主义,我们可以把它称之为中国文学理论界一直争辩的一个永恒的话题。现实主义在过去一直是我国文学发展的中流砥柱。基本是奠定了整个文学精神的根本。但是,由于社会的巨大动荡,尤其是文革时期,人们对现实主义显得十分避讳。受到政治的干扰,文学成为斗争的工具。过去在这种情况下,现实主义问题的讨论就往往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但是,到了80年代开始,随着文革的结束,社会涌现了巨大的思潮。文学从反思中得到了的发展,很多引人瞩目的文学争论也开始热闹起来。这个文学理论问题的研究,也就显得更加深入。从社会中,从生活中,去寻找其根源。
其次,就是中国的美学、哲学和西方的差异。哲学是所有思想的基础。中国缺少西方灵肉二元的哲学基础,更没有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产生的现代哲学、心理学、美学、语言学等基础;我们从最初的孔子所追求的美,社会理想,到后来的程朱理学,再到王守仁的心学,到后来的近代思想,三民主义等等,都蕴含着我们民族本身的审美追求。我们可以看到民族文化心理机制有着巨大的不同,中国人重视日常伦理的和谐,重视心性的平静,偏于现世成功的价值取向,追求中庸之道,凡事都讲究一个度,不过分不偏激。中国人崇想像,尚美善,近感受,不太愿意多作哲理的思考。所有这些,大致构成了中国文学不可能产生西方严格意义上的现代主义文学。
那么,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对理解这个“后现代主义”?我们已经可以肯定,现实主义是文学的基础,是必须反映社会的真实面貌的,是必须坚持的。同时现代主义也无法成为主流,但是可以提供借鉴。那么后现代主义呢?我们又要如何界定其在文学中的作用,给出其历史定位?
首先是我们要以什么标准来衡量的后现代主义,也就是说后现代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是什么。解决这个问题是相当棘手的。西方后现代主义的代表性学者也是众说纷纭,并且认为这种众说纷纭是合理的。因为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就是多元的,是反中心的,如果有一种统一的认识,那本身就与后现代主义相悖,因此是不能对它作任何的归纳。因此我们可以综合西方学者众多的言论,可以看出后现代主义决不是像现实主义、现代主义那样的有明确涵义的文学理论体系,它实际上仅属于一种散漫的文化现象、文学现象、学术思想现象,人们大致能够感觉得到它的存在,但不能明确地指明它是什么。因此探讨后现代主义显得十分的复杂和困难。我们只能从一些基本的特征给出判断。后现代主义既然在中国已引起了广泛的注意,我们若要谈论它,最核心的东西,就得要说明它是什么,怎么样,已经怎么办。
中国文化心理学
1、“中国文化心理学”不是指中国的文化心理学,而是指中国文化里的心理学,即中国文化里所蕴含的心理学;广义的中国文化指中国人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
2、评判方法:专家评判法、特色比较法、历史考察法3、证明中国文化里有心理学:(1)内容相似论证法(简便易行)弱点:它只能从中国文化里找出与西方心理学思想类似的心理学思想,而不能找出与西方心理学思想不同的、体现中国文化自身特色的心理学思想,因内容相似论证从方法论上属于一种求同研究。
所谓求同研究,指在研究中国文化心理学时,以现代心理学的概念与体系为参照,找出中国文化里与外国的心理学思想类似的心理学思想。
求同研究的优点是较易做,并且在全球化大背景下,求同研究易让来自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研究者找到“对话”的语境或桥梁,从而使得不同研究者在研究同一主题时,尽管研究的角度可以不同,但可以彼此相互”对话“,而不是各自”独白“,这既有助于来自不同文化圈的心理学研究者彼此认识到各自研究的独特文化价值,也有助于文化心理学的健康成长。
(2)基本问题论证法(最佳)这就为中国文化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里所蕴藏的、具有自身特色的心理学思想留下了生存空间,也使在中国文化心理学的研究中贯彻求异研究原则称为可能。
4、社会化:是个体通过与社会的交互作用,适应并吸收社会的文化,称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5、“做人”,实指一个生物性个体(自然人)通过自身的努力而转变成一个社会性个体(社会人),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6、社会化中中国文化有三种观点:一是习性论;二是慎染说;三是童心失说(1)习性论突出了个体心理社会化的“结果”,即“性与习成”(2)“染不可不慎”:慎染说,指谨慎对待环境的教化对个体品行的影响的一种观点。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3)“然童心胡然而邃失也”:童心失说,一个人只有保持童心,才能做一个真人;反之,一个人一旦失去童心,就变成假人,说假话,做假事。
举例三种文化意象的表现
举例三种文化意象的表现中国梦是习近平总书记2012年底带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的重要理念,在国内引起了普遍认同和强烈反响,在国际社会也引起了密切关注和广泛好评。
作为事关中国社会发展、改革创新、民族复兴的宏大理想和现实目标,中国梦不仅是切合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现实和趋势的政治表达,也是植根于中国历史文化和文明肌体之中、潜藏在近代国人思想和精神世界的人文诉求。
透过历史的长距镜头,我们可以洞察中国梦的文化意象。
把握这种文化意象,有利于我们从深层次上理解并认同中国梦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和行动目标,从而更好地推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我们知道,梦想是个人或群体的理想和目标。
个人有个人的梦想,团体有团体的梦想,任何有组织的社会共同体都有共同的梦想。
一般来说,某个共同体的梦想也就是该共同体的所有成员共同拥有的社会理想。
这种社会理想包含他们对政治、经济和社会关系等生存状况与发展前景的诉求,如希望政治清明、经济发达、社会繁荣、公平和稳定等。
社会理想以外在的事物和行动为承载,但却是主体对于外部世界的一种心理体验、精神欲求和价值诉求。
它体现着人们的心理感受、意识情操、道德志向、价值判断和文化信仰,在本质上属于精神范畴和文化对象。
因此,不同时期的社会理想会构成了一道精神文化景观,一个特定时代的社会理想也会呈现出一种文化意象,成为该时代人文诉求的尺度和表征。
透过这种文化意象,一定范围和时期内人们所坚持的精神目标和价值诉求就得以昭示。
中国梦反映了当代中华民族的精神意愿、价值期待和文化诉求,它的历史、现实和未来之间具有内在连贯性。
它所具有的文化意象正是由历史中国、现实中国和未来中国关于社会理想的文化精神组构并展现出来的,是人文中国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文化中国的一个侧面。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是有梦的群体,中华民族也是有共同理想的民族。
在鸿蒙开辟的创世神话中,我们能看到中华初民的梦想:从精卫填海到夸父追日,从大禹治水到愚公移山,我们在感叹先祖的意志时,也能感知他们心中那种伸张义理、驯化自然的梦想。
拿来主义
小结:论证思路
闭关主义 排外
送去主义 拿来主义
媚外 所以
因 误国 因 果 论 为 卖国 证
因为闭关主义、 送去主义都不好, 所以只能拿来主义
小结
先破 错误的观 点,再提 出相对的 正确的观 点,先破 后立。
闭关主义
送去主义
破 立
对
立
拿来主义
对 比 论 证
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危害用 了哪些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 送古董——物 送古画、新画——物 送梅兰芳——人 尼采自诩为太阳 与 中国的送去主义
实质
利弊
对照表一
闭关主义 特点 不送不拿 送去主义 只送不拿 拿来主义 送去之外 还得拿来
实质 惧外、排外
利弊
媚外、卖国
爱国 和平交往
对照表一
闭关主义 特点 不送不拿 送去主义 只送不拿 拿来主义 送去之外 还得拿来
实质 惧外、排外
媚外、卖国
爱国 和平交往
人自成为新人 文艺自成为新 文艺
利弊 丧权辱国 文化堕落 割地赔款 主权丧尽 导致送去主义 贻害子孙
鲁迅最杰出的是杂 文创作。其杂文 “象投枪,象匕首, 直刺向黑暗势力”。
杂文集: 《华盖集》、《坟》、《南腔北调集》、《二 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等。 本文选自杂文集《且介亭杂文》
文章选自《鲁迅全集》第六卷的《且 介亭杂文》。1935年,鲁迅住在上海闸北 帝国主义越界筑路区域,这个地区有“半 租界”之称。鲁迅将“租界”二字各取一 半,成“且介”。“且介亭杂文”标明这 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 形象地讽刺了国民党统治下半殖民半封建 的黑暗现实。
要“拿 (1)对待文化遗产,我们应该怎么办 ? 来” ! 或使用 , 或存放 , 或毁灭 (2)“拿来”有什么方式 ? (3)“拿来”有何意义 新主人新宅子 ? 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4)怎样才能“拿 来”? (5)“拿来”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创新
辩论辩题的选择是否应该考虑民族文化?
辩论辩题的选择是否应该考虑民族文化?正方辩手观点: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选择应该考虑民族文化。
首先,民族文化是国家的瑰宝,是国家的精神支柱。
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是国家文化自信的表现,也是国家软实力的体现。
其次,民族文化是国家的历史和传统,是国家的根基。
忽视民族文化的选择会导致国家文化多样性的丧失,也会导致国家文化的贫乏。
再者,民族文化是国家的宝贵财富,是国家的经济支柱。
发展民族文化产业可以促进经济发展,也可以增加国家文化软实力。
最后,选择应该考虑民族文化,是对国家多元文化的尊重和保护,也是对民族文化的尊重和保护。
正如毛泽东所说,“我们必须坚持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平等和互相尊重。
”因此,选择应该考虑民族文化,是国家文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反方辩手观点: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选择不应该过分考虑民族文化。
首先,过分强调民族文化会导致国家文化的碎片化,不利于国家文化的整合和发展。
其次,过分强调民族文化会导致民族主义情绪的抬头,不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再者,过分强调民族文化会导致文化创新的不足,不利于国家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最后,过分强调民族文化会导致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不足,不利于国家在国际上的竞争力。
正如乔治·奥威尔所说,“民族主义是战争的前奏。
”因此,选择不应该过分考虑民族文化,是国家文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个人观点:在我看来,选择应该兼顾考虑民族文化。
民族文化是国家的宝贵财富,是国家的精神支柱,是国家的根基。
因此,选择应该在尊重和保护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兼顾国家整体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正如习近平所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一定要有新气象新作为。
”因此,选择应该兼顾考虑民族文化,是国家文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辩论辩题是否应该关注民族文化
辩论辩题是否应该关注民族文化正方辩手:作为正方辩手,我认为我们应该关注民族文化。
首先,民族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财富,它代表了一个国家的传统、历史和价值观。
如果我们不关注民族文化,就意味着我们在失去我们的根和灵魂。
正如著名作家鲁迅所说,“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
”而且,民族文化也是我们国家软实力的体现,它可以增强我们国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其次,关注民族文化可以促进国家的发展和繁荣。
许多国家都是因为他们独特的民族文化而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投资者。
比如中国的春节、印度的印度教节日等,都成为了吸引外国游客的重要因素。
同时,民族文化也是一个国家的创新源泉,它可以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推动国家的科技和经济的发展。
最后,关注民族文化也是对我们祖先的尊重和传承。
我们的祖先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我们有责任传承和保护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正如毛泽东所说,“文化遗产是我们的根和灵魂,我们应该传承和保护它们。
”。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关注民族文化,因为它是一个国家的灵魂,可以促进国家的发展和繁荣,同时也是对我们祖先的尊重和传承。
反方辩手:作为反方辩手,我认为我们不应该过分关注民族文化。
首先,民族文化的过分强调可能会导致排外和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
过分关注民族文化可能会导致对外来文化的排斥和歧视,这对国际交流和合作是不利的。
其次,过分关注民族文化可能会阻碍国家的现代化和发展。
在当今世界,国家之间的交流和合作越来越频繁,过分关注民族文化可能会使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流受到限制,从而影响国家的发展和繁荣。
最后,过分关注民族文化可能会阻碍个人的自由和多元化。
每个人都有权利选择自己喜欢的文化和生活方式,过分关注民族文化可能会限制个人的选择和自由,这是不利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的。
综上所述,我们不应该过分关注民族文化,因为过分强调民族文化可能会导致排外和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阻碍国家的现代化和发展,以及阻碍个人的自由和多元化。
辩论辩题是否应该关注民族文化
辩论辩题是否应该关注民族文化正方辩手观点,民族文化是国家的精神财富,应该得到关注。
首先,民族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独特标志,代表着这个国家的历史、传统和精神。
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是对国家的尊重和热爱,也是对自己民族身份的认同。
正如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曾经说过,“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
”如果我们忽视了民族文化,就等于忽视了国家的灵魂,这是对国家的不负责任。
其次,民族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对于国家的发展和国际影响力有着重要作用。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许多令世人赞叹的智慧和思想,如孔子的“仁者爱人,智者爱物”等,这些都是中国文化的瑰宝,能够为国家在国际舞台上赢得尊重和认可。
正如英国前首相丘吉尔曾说,“文化是国家的名片。
”如果我们不关注民族文化,就等于放弃了国家的软实力,这对国家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最后,关注民族文化有利于人民的精神生活。
民族文化是人们情感寄托的根源,是人们心灵的家园。
如果我们忽视了民族文化,就等于剥夺了人们的精神寄托,这对人们的精神生活是非常不利的。
正如俄罗斯作家托尔斯泰曾说,“文化是人类的精神食粮。
”如果我们不关注民族文化,就等于剥夺了人们的精神食粮,这对人们的精神生活是非常不利的。
综上所述,关注民族文化是对国家的尊重和热爱,是对国家软实力的提升,也是对人们精神生活的保障。
因此,我们应该关注民族文化,传承和弘扬我们的民族精神。
反方辩手观点,民族文化并非是唯一值得关注的事项。
首先,世界已经进入了全球化的时代,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过分强调民族文化容易导致排他性和保守主义,不利于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正如英国哲学家罗素曾说过,“民族主义是所有战争的根源。
”如果我们过分强调民族文化,就等于助长了民族主义,这对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是非常不利的。
其次,关注民族文化容易导致文化的僵化和停滞。
在全球化的时代,各种文化都在相互影响和融合,如果我们过分强调民族文化,就容易导致文化的僵化和停滞,不利于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辩论辩题是否应该关注民族文化
辩论辩题是否应该关注民族文化正方辩手:作为正方辩手,我认为我们应该关注民族文化。
首先,民族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独特标志,是国家的精神支柱。
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可以增强国家的凝聚力和认同感,有利于国家的长久稳定发展。
正如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所说,“民族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因此我们应该重视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其次,民族文化对于国家的经济发展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许多国家都以其独特的民族文化吸引着大量的游客,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为国家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收益。
比如,印度的古老文化吸引了大量的游客,为印度的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
因此,关注民族文化对于国家的经济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最后,民族文化对于个人的成长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民族文化是人们的精神家园,是人们的文化根基。
通过学习和传承民族文化,可以增强人们的文化自信心,促进人们的全面发展。
正如美国作家马克·吐温所说,“文化是人类的灵魂,是人类的根基”,因此我们应该关注民族文化,为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更好的条件。
综上所述,关注民族文化是非常重要的。
它不仅可以增强国家的凝聚力和认同感,促进国家的经济发展,还可以为个人的成长提供更好的条件。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民族文化,努力传承和发展我们的民族文化。
反方辩手:作为反方辩手,我认为我们不应该过分关注民族文化。
首先,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文化并存的社会,过分关注民族文化容易造成排他性和偏见,不利于不同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正如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所说,“文化的多样性是社会的财富”,因此我们应该尊重和包容不同的文化,而不是过分关注民族文化。
其次,过分关注民族文化容易造成文化的僵化和停滞,不利于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现代社会是一个不断变化的社会,文化也应该与时俱进,适应社会的发展。
如果过分关注民族文化,容易使文化陷入僵化,不利于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最后,过分关注民族文化容易造成文化的孤立和封闭,不利于文化的交流和共享。
现代社会是一个全球化的社会,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是非常重要的。
《拿来主义》学案(答案)
《拿来主义》【写作背景】1934年,当时在对待古代文化和外国文化问题上,实际存在着两种错误态度:一种是全盘肯定,全盘吸收;一种是全盘否定,盲目排斥。
这两种态度,都是不利于我国革命文化发展的。
鲁迅针对敌人破坏新文化发展的种种罪行,针对革命阵营内部某些人对待古代文化和外国文化的错误态度,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写了两篇文章。
一篇是《论“旧形式的采用”》,阐明正确对待古代民族文化遗产的态度;一篇就是《拿来注意》,着重阐明对待外国文化遗产的态度。
这两篇文章可以说是“姊妹篇”。
【比喻论证】是用比喻作论证,拿比喻者之理去论证被比喻者(论题)之理,在比喻论证中,比喻者是一组形象事例,其中包含着一定的关系和道理,被比喻者则是一种抽象的道理。
比喻者和被比喻者虽然是两类不同的事物,但在他们之间存在着一个共同的一般性原理,因此,它们之间具有推理关系。
作用:可以把较抽象的道理用人们熟悉的浅显的事物阐述出来,使说理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1、第8自然段中“大宅子”比喻什么?请概括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
“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
①孱头——消极逃避(懦弱无能、害怕继承、拒绝借鉴);②昏蛋——完全否定(割断历史、盲目排外);③废物——全盘接受(崇洋媚外,主张全盘西化)3、请概括本文的语言特点,并结合具体例子分析。
(手法+体现语言特点的关键词+作用)语言特点:幽默犀利,讽刺性极强句子1: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分析:运用反语的修辞手法,“进步”原指人或事物向前发展,这里表现了国民党政府的崇洋媚外。
句子2: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分析:运用反语的修辞手法,“大度”原指气量宽宏,能容人。
这里讽刺了国民党政府的盲目自大。
句子3: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
分析:运用反语的修辞手法,“摩登”原指时髦合乎时兴的式样,这里指作者幽默地自嘲反对“送去”显得不合时宜。
传统中国文化处理心理健康问题的三种思路
然和人的本性联系起来, 为人承担责任, 为人的价值 找到了本原性的基础。可以想象, 在这种入世担责 的思想支配下, 儒者的生活是充实的, 不会觉得自己 的人生没有意义。这一思想对于解决当代人的 “精 神空虚” “人生意义失落” 、 也有一定的启发。 在认识转换上, 儒家以正面应对的方式, 化解了 人们的心理冲突, 主要表现为: 儒家认为由于人有天然的入世责任, 因此, 人不 要怕苦难, 苦难利于人的成长和成功。孟子说 “故天 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 体肤, 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 所以动心忍性, 曾益 其所不能。 ” 不过, 儒家也强调面对挫折要有超脱
[7:] 徙, 不善不能改, 是吾忧也。 ”
在精神主导价值方面, 儒家的主张随着儒家学 说的发展而有变化。早期是 “天命” 的观念, 后期则 更多从人自身的独特性来阐述。关于这个问题, 宋 代理学家张载的说法最有代表性, “ 乾称父, 坤称 母; 予兹藐焉, 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 吾其体; 天
’期
[%]
, 也有人试图从传统文化
[2] 发现蕴涵的心理咨询和治疗的方式和技术 。可以
预计, 随着心理治疗的精神或信仰 ( *3,4,+ 5 63,4,+7/8,+9) 取向越来越为心理学界所接受, 这一领域的研究也 将会得到加强
[)]
。
这些研究大多是从即时 ( :;4; /<= <>?) 心理症状 角度讨论问题的, 而且集中于某一具体问题。笔者 认为这方面的研究固然重要, 但历史的、 整体的研究 同样是把握中国文化与心理健康不可或缺的方面。 本文做这一方面的尝试。
中国人的三种思维方式
读懂中国人的三种思维方式中国传统思维的三个特征:整体思维、辩证思维、直觉思维中华文化在哲学思辨层面、理论思维领域的建树颇为丰硕,而其大端与指归,则可以整体思维、辩证思维、直觉思维三者为代表,这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思维的三大特征。
整体思维所谓整体思维,是以普遍联系、相互制约的观点看待世界的思维方式。
注重整体统一的整体思维,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整体思维从整体原则出发,强调事物的相互联系和整体功能,探讨天与人、自然与人为、主体与客体、人与人、人与自我的相互关系,以求得天、地、人、我(心)的和谐统一,即注重"天人合一""天人和谐"。
这种整体思维方式,在道家、儒家以及中华传统医学中表现得十分突出。
早在西周时期,“天人合一”思想就已经萌生。
《周易》“推天道以明人事","天人合一”思想是《周易》整体思维观念立论的基本依据之一,其目的在于揭示人与天地、自然的相互关系,从而合理指导人之所作所为。
在《周易》看来,人与天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嵇康认为这是“自然之分");因此,人应当随顺天地之道而为,“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如此,方可"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易•乾•文言》)。
“天人合一”是古代中国的"一个突出的共同命题","《易经》对这一命题的发挥无疑起了历史性的作用”。
精选文库东周以降道家的列子、庄子以及儒家的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张载等不但合理继承了“天人合一"思想,而且有所发展和创新。
道家认为,天、人同类而合一,"天地万物与我并生,类也”(《列子・说符》),“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
董仲舒对天、人问题作了详细的论证和明确的表述,明确指出"以类合之,天人一也"(《春秋繁露・阴阳义》),即天人本来合一,故"天人之际,合而为一" (《春秋繁露•深察名号》)。
文化自卑、文化自负与文化自信
文化自卑、文化自负与文化自信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文化自卑、文化自负与文化自信这三种文化态度在现代社会中的表现和影响。
我们将首先定义并解析这三种文化态度,随后分析它们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形成和演变,以及它们对个人、社会和国家层面的深远影响。
文章还将探讨如何从文化自卑和文化自负转向更健康、更开放的文化自信,以实现文化的多元共生和可持续发展。
通过深入剖析这些文化态度的内在逻辑和外在表现,我们希望读者能更深入地理解文化多样性和文化自信的价值,为构建更加包容和进步的社会贡献力量。
二、文化自卑的表现与成因文化自卑是一种对自我文化价值的否定和低估,表现为对自身文化传统的轻视、排斥甚至否定。
这种心理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有着明显的体现,如在一些人的言行中,常常贬低自己的文化传统,过分推崇外来文化,认为自己的文化落后、陈旧、无法与现代社会相适应。
在文化自卑的影响下,一些人甚至会产生文化认同危机,对自己的文化身份感到迷茫和不安。
文化自卑的成因是多方面的。
历史上的殖民侵略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使得一些民族在文化上产生了自卑感。
这些民族在文化上遭受了压迫和剥夺,导致他们对自己的文化产生了怀疑和否定。
现代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文化的多元化和全球化,一些人在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时,感到自己的文化无法与之竞争,从而产生了自卑感。
一些人对自身文化的了解不足,缺乏文化自信,也是导致文化自卑的重要原因之一。
为了克服文化自卑,我们需要加强对自身文化的了解和研究,深入挖掘文化的独特价值和魅力。
也需要保持开放的心态,积极吸收外来文化的有益元素,推动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建立起文化自信,克服文化自卑,实现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三、文化自负的表现与成因文化自负,顾名思义,是一种过度自信、甚至狂妄的文化态度。
这种态度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可能表现得尤为明显。
文化自负的表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对外来文化的排斥和抵制。
在文化自负的心态下,一个民族或国家可能会盲目地认为自己的文化是世界上最优秀的,而对其他文化持否定和排斥的态度。
如何看待传统文化作文
如何看待传统文化作文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是历史的积淀,是民族的根基。
传统文化是每一个国家的宝贵财富,它承载着民族的智慧和情感,传承着民族的精神和品格。
因此,我们应该珍视传统文化,传承和发扬它,让它在现代社会中绽放出新的光彩。
首先,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瑰宝,是我们民族的根。
它包括了我们的语言、文学、艺术、哲学、宗教、道德规范等。
这些传统文化的元素,凝聚着我们民族几千年的智慧和情感,是我们民族的精神家园。
传统文化不仅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更是我们民族的灵魂和根基。
它是我们民族的精神支柱,是我们民族的文化自信的源泉。
因此,我们应该珍视传统文化,传承和发扬它。
其次,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骄傲,是我们民族的瑰宝。
它是我们民族的独特标志,是我们民族的文化底蕴。
传统文化承载着我们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是我们民族的精神家园。
它是我们民族的文化自信的源泉,是我们民族的文化底蕴。
因此,我们应该珍视传统文化,传承和发扬它。
最后,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是我们民族的精神家
园。
它是我们民族的文化底蕴,是我们民族的文化自信的源泉。
因此,我们应该珍视传统文化,传承和发扬它。
总之,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是我们民族的灵魂和根基。
我们应该珍视传统文化,传承和发扬它。
只有这样,我们的民族才能在世界文化的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空缺现象探讨
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空缺现象探讨高凤霞(商丘师范学院外语学院河南商丘476000)【内容摘要】文化空缺是语言文化异质性的集中体现,也是跨文化交际的主要障碍。
空缺理论是俄罗斯心理语言学空缺理论流派的研究成果,该理论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应用可以帮助人们及时发现和认知“一种文化中有,但在另一种文化中没有”的文化空缺现象,从而有效地预防或避免由此而产生的误解和冲突,使跨文化交际得以顺利进行。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空缺理论文化空缺中图分类号:G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 9106(2010)03- 0112- 04一、空缺理论空缺现象是在20 世纪50 年代首先由美国语言学家Hockett(1954)发现的,他在对比两种语言的语法模式中提出了“偶然的缺口”(random holes in patterns)[1]。
到了70 年代,对于空缺现象的讨论引起了更多学者的兴趣,前苏联理论家Barhudalov (1975)在对比不同语言的词汇时,采用了“无等值物词汇”的术语[2],美国文化人类学家Hale(1975)在研究澳大利亚土著居民的语言颜色场时,发现该民族缺少其他民族所具有的基本颜色的名称,从而起用了“空白、间隙”的术语[3]。
到了80 年代末,俄罗斯心理语言学空缺理论流派在论述话语及其民族文化特点时正式提出了“空缺”(vacancy)理论,至此,空缺理论应运而生了[4]。
空缺理论的产生和应用可以帮助人们及时发现和认知“一种文化中有,但在另一种文化中没有”的文化空缺现象,从而有效地预防或避免由此而产生的误解和冲突,使跨文化交际得以顺利进行。
二、文化空缺的概念每个民族的文化都会有某些独特之处,于是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各民族就显示出绚丽多彩的文化形态丰富多样的文化现象,一个民族的文化与异民族文化间有着明显的非对应性,即相互间的文化差异性。
文化空缺的现象就是在两种文化的相互撞击、相互比较中才被人们感知的,所以在文化全球化的进程中文化空缺现象就愈加明显,愈加突出。
辩论辩题是否应该更加关注民族文化传承?
辩论辩题是否应该更加关注民族文化传承?正方辩手观点:作为正方辩手,我认为应该更加关注民族文化传承。
首先,民族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精神家园,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如果我们不重视民族文化传承,就等于失去了我们民族的根基和传统。
正如著名学者胡适曾说过,“一个民族的文化,就是这个民族的灵魂。
”因此,我们应该更加关注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和传承我们民族的灵魂。
其次,民族文化传承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变得日益频繁,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成为了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
正如毛泽东曾说过,“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
”只有通过更加关注民族文化传承,我们才能够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展现出我们民族的独特魅力,提升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此外,民族文化传承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和谐也具有重要意义。
在当今社会,社会矛盾日益凸显,人们的精神追求和文化认同感变得愈发重要。
而民族文化传承正是可以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文化认同感,从而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正如孔子曾说过,“文化的力量是无穷的。
”只有通过更加关注民族文化传承,我们才能够在社会中营造出和谐稳定的氛围。
综上所述,更加关注民族文化传承是十分必要的。
它不仅是一个国家的精神家园,更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对社会的稳定和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我们应该更加关注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和传承我们民族的灵魂。
反方辩手观点:作为反方辩手,我认为不应该过分关注民族文化传承。
首先,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变得日益频繁,民族文化传承已经不再是唯一的文化形式。
在这种情况下,过分关注民族文化传承可能会导致对其他文化形式的忽视,从而阻碍了文化的多样性和发展。
其次,过分关注民族文化传承可能会导致文化闭塞和排他。
在当今社会,多元文化的交融已经成为了不可逆转的趋势。
如果我们过分关注民族文化传承,可能会导致对其他文化的排斥和歧视,从而造成文化冲突和矛盾。
正如著名学者哈耶克曾说过,“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财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民族文化的三种心理
我把中国人对待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心态整理出来三种心理,一种是民族文化自大心理,一种是民族文化自卑心理,一种是民族文化自信心理。
民族文化自大心理主要来说就是只认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厉害无比,什么都好,一点点糟粕也会被他们解释成精华,容纳不了一点的外来文化,当外来文化与他们要做一样的事情时,他们又极度鄙视,认为他们心胸狭隘,这种人认识到中国文化的优胜性,但无限扩大了自己心目中中国文化的这种优胜性。
民族文化自卑心理主要说就是不认可中华民族的文化,认为全是封建糟粕,这种人的心理大多是因为历史遗留问题造成的心理,主要表现在对外国十分迷恋,对于中国文化极为鄙弃,从而导致了崇洋媚外,这一种人完全迷信外国文化,而对中国文化十分不自信,造成了对于中国文化认识不足。
民族文化自信心理主要是既认可中华民族的文化,也不鄙视外国文化,而能够不断的学习外国文化,并且可以把中国文化发扬光大,能够认识到中国文化的不足,也认识到外国文化超越我们中国文化的地方,从而不断学习,使得中西方文化对自己的精神言行方面都有影响,不断的完善自己的人格,这是自信心理。
民族文化自大心理造成的主要原因是学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之后,被这种文化吸引,但没有学习外国文化,认为中国文化博大精深,面面俱到,不承认外国文化的优点,即使是中国文化中学习容纳的外国文化,他们也一概否定,认为这是中国文化而否定是外国文化,形成这种心理主要的问题还是学识不够,见识不够,这一类人在中国占据了极大一部分,而他们也没有自觉学习的意识,靠着自己积累的知识来认可和反驳一切,而从来不思考别人说的是否是对或者错,是事实还是胡说,从而造成了自己一叶蔽目、心里滋生骄傲自大的特点。
民族文化自卑心理主要的原因还是崇洋媚外,造成这种心理的人们大多是受到民国时期各大师的影响,看到了各位大师关于批判中国传统文化、发扬西方科学精神等言论,各位大师的言论也有好有坏,良莠不齐,当时主要原因是西方文化在一瞬间冲进了中国,极大的冲击了中国传统文化,造成精神冲击,很多有学问的人看到这种思想的先进性,就不断的宣扬这种先进思想,导致了忽略中国传统文化,这一部分人在中国也是极多的,其实在民国各位大师的笔下,也有许许多多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扬之作,国学经典之作,但是因为学习的人少,而社会上留下的关于西方思想的多,导致了后人学习时候的偏听偏信,造成思维的误区,从而导致了当今一部分人的崇洋媚外,既国外的月亮是圆的这种思考方式。
民族文化的自信心理,这一种心理非常适合学习的时候来用,能够认识到中国文化的优点和缺点,优胜的继承,糟粕的也可以思考,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在当今的社会条件下,那一个可以丢掉,弃用,那一个可以继承,学习,优胜的和糟粕的在不同的学识和格局下来看,他们的分法是不一样的,只有学识越高,格局越大,才能更好的选择优胜和糟粕的部分,从而塑造自己正确的人身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而他们在学习和继承中国文化的时候,同时也能看到外国文化的优胜和糟粕,可以清楚的去学习和鄙弃他们的学问,达到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情况,他们承认中国文化的其中又不好的部分,也承认外国文化中有好的部分,他们有理性的思维,去思考中国文化中借鉴和抄袭他国文化的情况,也会看到中国文化影响周边国家,乃至于全世界的情况,因为有前一种情况,所以他每天都会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诗经·小雅·小旻》)的去努力学习,又因为有后一种情况,所以他们能够坦然自信的面对周围一切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