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林业大学研究生入学考试森林生态学-论述题[8]汇总
森林生态学习题答案
森林生态学习题答案(总16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习题一答案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20分)1. 生态型:同种树种生态学特性上具有某些差异的类型。
2. 树种的耐荫性:树种忍耐庇荫的能力。
在林业上是指树种在林冠下完成天然更新的能力。
3. 物候:植物长期生活于有节律性变温的环境中,形成与之相适应的生育节律。
4. 互利共生: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两者相互获利,甚至达到彼此相互依赖的程度。
5. 生态平衡:生态系统通过发育和调节达到的一种稳定状态,包括结构、功能和能量输入输出的稳定。
6.进展演替:群落演替由简单向复杂,向群落所在区域内结构复杂化、稳定性提高的方向发展过程。
7.营养级:处于食物链某一环节上的所有生物种的总和。
8.最小面积:能够包括群落大多数的种类并能反映该群落一般结构特征的面积。
9 森林分布垂直地带性:森林分布的垂直地带性:一定纬度地区的山地,森林群落类型随海拔高度的变化而发生有规律更替现象。
10森林死地被物:由森林凋落物、动物排泄物及其残体,以及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分解了的有机残余物组成的一个层次。
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森林动物有哪些有益作用答:(1)动物对森林土壤的影响:森林中很多土壤动物与土壤微生物一起对枯枝、落叶、落果、朽木及动植物残体进行粉碎和分解,其结果是既改善土壤物理性质,提高土壤肥力。
(2)动物对森林更新的影响:森林动物对植物的开花结实、物种繁衍起很大作用,虫媒植物开花的传粉过程靠动物完成的,许多林木种子靠动物传播,动物传播扩大了森林植物的分布范围。
2.试用生态学知识解释为什么大熊猫、华南虎等珍稀动物易于灭绝,而大量的害虫、杂草却久除不去答:生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适应于所生存的环境并朝一定方向进化的“策略”称为生态对策,也叫生活史对策。
在长期进化过程中,每种生物都具有自己独特的、并且相互关联的生态特征。
森林生态学试题及答案
森林生态学试题及答案试题一:1. 什么是森林生态学?2. 简要介绍森林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
3. 解释“森林演替”概念。
4. 说明森林对环境的重要性。
5. 举例说明人类活动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
答案一:1. 森林生态学是研究森林及其内部生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生态过程和相互关系的学科。
它涉及森林的结构、功能和动态变化,研究如何维持和管理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可持续性。
2. 森林生态系统由森林植被、动物群落、土壤和微生物组成。
森林植被包括不同层次的植物,如大树、灌木和草本植物。
动物群落包括不同物种的哺乳动物、鸟类、昆虫等。
土壤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提供了水分和养分,同时也是许多生物的栖息地。
微生物在土壤中发挥着分解有机物和营养循环的关键作用。
3. 森林演替是指森林群落随时间的推移发生的变化过程。
它分为初级演替和次生演替。
初级演替发生在没有土壤或极少有土壤的地区,由先锋植物如苔藓和地衣开始,并逐渐形成一个新的森林生态系统。
次生演替发生在已经存在的森林受到自然灾害或人为干扰后,新的植物开始重新占领空间,并逐渐恢复原来的森林群落。
4. 森林对环境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森林是地球上最重要的陆地生态系统之一,能够保持土壤的稳定性,防止水土流失和沙漠化。
其次,森林是生物多样性的宝库,许多动植物物种依赖森林提供的栖息地和资源。
另外,森林通过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对缓解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作用。
此外,森林还提供木材、药材和食物等资源,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5. 人类的活动对森林生态系统造成了许多影响。
森林砍伐和森林火灾是最常见的人为干扰因素。
大规模的森林砍伐导致森林减少,生物多样性下降,土壤侵蚀增加。
森林火灾不仅破坏了植被和动物栖息地,还引发了大量的空气污染。
此外,过度放牧和过度开垦也会导致森林退化和土壤贫瘠。
因此,合理管理和保护森林生态系统对于维持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试题二:1. 解释森林群落的概念。
林木生态考试题及答案
林木生态考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林木生态学主要研究的是()。
A. 林木的生长发育B. 林木的遗传变异C. 林木与环境的关系D. 林木的病虫害防治答案:C2. 以下哪项不是林木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A. 林木种群的动态变化B. 林木群落的结构与功能C. 林木的生理生化过程D. 林木的遗传育种答案:D3. 林木生态学中的“生态位”是指()。
A. 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位置B. 物种在食物链中的位置C. 物种在地理分布上的位置D. 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竞争力答案:A4. 林木生态学中,生物量是指()。
A. 生物体内的水分含量B. 生物体内有机物质的总量C. 生物体内无机物质的总量D. 生物体内能量的总量答案:B5. 林木生态系统中,初级生产力是指()。
A.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B. 植物通过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C. 植物通过蒸腾作用释放的水汽D. 植物通过分解作用释放的养分答案:A6. 以下哪项不是林木生态系统服务的功能?()。
A. 碳储存B. 氧气供应C. 土壤侵蚀控制D. 工业原料提供答案:D7. 林木生态学中,物种多样性指数通常用来衡量()。
A. 物种的数量B. 物种的分布范围C. 物种的遗传多样性D. 物种的相对丰富度答案:D8. 林木生态学中,群落演替是指()。
A. 群落内部物种的更替过程B. 群落内部物种的增加过程C. 群落内部物种的减少过程D. 群落内部物种的稳定过程答案:A9. 林木生态学中,边缘效应是指()。
A. 群落边缘物种多样性高于内部B. 群落内部物种多样性高于边缘C. 群落边缘物种数量高于内部D. 群落内部物种数量高于边缘答案:A10. 林木生态学中,物种共存机制包括()。
A. 竞争排斥B. 捕食者-猎物关系C. 互利共生D. 所有选项答案:D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1. 林木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包括()。
A. 野外调查B. 实验模拟C. 数学建模D. 计算机模拟答案:ABCD12. 林木生态学中,影响林木生长的主要环境因素包括()。
北林森林生态学历年考研真题(大题)
北京林业大学森林生态学历年考研真题(大题)一.结合北京周边地区荒山治理问题,谈一谈荒化治理应遵循的生态学原则。
北京周边地区荒山治理问题1从气候特点讲,北京周边地区蒸发量远远大于降水量致使地表水地下水短缺土壤结构不佳严重影响地表植被生长发育,在长期干旱条件下降水量的减少会导致地表径流量的减少,大风天气盛行等因素的叠加影响很容易导致土地沙漠化2从地质地貌上讲,北京及周边地区沙漠化区域地层主要特征是二元化结构,即下伏结晶基底,上覆新生界盖层,其它地层极为零星,但华力西期晚期花岗岩比较发育,第三纪、第四纪含沙砾层分布广泛,北京周边地区内荒漠化成沙的物质来源主要为疏松基岩、轻质土壤风蚀和河湖沉积物。
荒化防治方法1对荒漠化土地实行围封治理。
采取工程围栏和生物围栏的方式,将荒漠化地块严格保护起来,明确规定生态草建设区不准放牧,禁止牲畜和人为破坏,使生态系统得以体养生息,加速植被的自然恢复。
2营造抗旱耐盐碱的灌木。
针对疏林草原的特点,实行林草问作、乔灌混交,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为草本植被的葫发和生长创造良好的小环境。
3松土补播。
对植被盖度在15%~30%的荒漠化土地中的碱斑地块,实施翻松,补播适宜的多年生草种,增加草地盖度。
4种植适宜草种。
对植被盖度15%以下的荒漠化草地,实施全面整地、机械播种、打井灌溉工程围栏封护等措施,建设人工草场。
5改良品种。
对治理后植被盖度已达到80%以上,但经济价值较低的生态草地,实行全面或局部引种多年生经济价值较高的树种、草种,提高土地的生产力。
二、碳汇是目前的热点生态学问题,何为碳汇,请以碳汇的角度来谈一谈森林生态系统和大气循环中碳循环的异同。
碳汇一般是指从空气中清除二氧化碳的过程、活动、机制。
它主要是指森林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多少,或者说是森林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能力。
森林生态系统中碳循环森林生态系统是陆地中重要的碳汇和碳源,在这个系统中,森林的生物量、植物碎屑和森林土壤固定了碳素而成为碳汇,森林以及森林中微生物、动物、土壤等的呼吸、分解则释放碳素到大气中成为碳源。
861森林生态学必考论述题
861森林生态学论述题
8.群落交错区的主要特征和生态意义: 特征:群落交错区是 2 个或多个群落(或生态地带)之间的过渡区域。群落交错区是一个特殊的区域, 具有相邻群落的特征又有自己独特的特征。群落交错区种的数量及一些种的密度有增大的趋势,即边缘效 应。 生态意义:目前人类正在大范围地改变着自然环境,形成许多交错带,如工矿的建设 ,土地的开发,这 些新的交错带: ①可以控制不同系统之间能量物质与信息的流通 ②有利于对生态系统交错区的生物多样性,能流物流及信息流的研究 ③有助于了解生态交错区对全球气候变化、土地利用、污染物的反应及敏感性 ④有助于掌握在变化的环境中怎样对生态交错地带加以管理
在林分中林木间的竞争,林冠层中优势种减少了其他竞争者进行光合作用所需要的太阳辐射,这种对光的 竞争也影响到根部吸收营养物质和水分的能力,也就是说,林木之间的竞争中,根竞争与枝竞争有相互作 用。
861森林生态学论述题
7.通过竞争排斥机制和生态位理论的概念,解释自然群落物种共存的原因:
竞争排斥原理又称高斯假说。两个对同一资源产生竞争的种,不能长期在一起共存, 最后导致一个种占 优势,一个种被淘汰,这就是竞争排斥原理。
89.演6替1顶级森学说:林生态学论述题
单元顶极论,多元顶级论和顶级–格局假说 (1)单元顶级学说: 代表人物:美国 Clements 克莱门茨 主要观点:一个气候相当一致的区域内,如果给够足够的时间,最终将被一种连续和整齐 一致的植被普遍覆盖着,这就是单元顶级群落,也叫气候顶级群落。在同一个气候区域内, 无论演替初期条件如何,经演替最终都停止在一个最适 应当地气候的群落上,只要气候不变,人为或其他因素不干扰,此群落一直存在,一个气候区只有一个气候顶级群落,区域内其它生境给予充分的 时间,最终都会演替到气候顶级,且不会出现新的优势种群。 (2)多元顶级论 代表人物:英国 Tansley 坦斯利 主要观点:①如果一个群落稳定,能自行繁殖,并终结了演替过程,就可以称为顶级群落。 ②在一个气候区内,群落演替的最终结果,不一定都汇聚于一个共同的气候顶级。 ③在一个气候区内,除顶级群落外,还存在同等重要的土壤顶级、地形顶级、等,同时还可能存在一些复合型顶级。 (3)顶级–格局假说 代表人物:美国 Whittaker 怀梯克 主要观点:在任何一个区域内,环境因子都是连续不断地变化的。随着环境梯度的变化, 各种类型的顶级群落如气候顶级、土壤顶级等,不是呈离 散状态,而是形成连续的顶级类型,构成一个顶级群落连续变化的格局。在这个格局中,分布最广泛且通常位于格局中心的顶级群落叫做优势顶级。
北京林业大学森林生态学考研真题
森林生态学研究生试卷
姓名:__________ 身份证号: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
森林生态学考研试卷
题目一:选择题
森林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包括以下哪些方面?
a) 森林结构和组织
b) 生物多样性和物种组成
c) 生态位和生态因子
d)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e) 全部都是
下列哪个不是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
a) 物种多样性
b) 养分循环
c) 外部干扰
d) 天气变化
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的:
a) 数量
b) 地理分布
c) 生活方式和角色
d) 捕食关系
森林生态学中常用的物种多样性测定指标有:
a) Alpha多样性
b) Beta多样性
c) Gamma多样性
d) 以上都是
下列哪项不属于森林资源管理和保护的内容?
a) 可持续利用
b) 森林经营和规划
c) 水资源管理
d) 森林保护和恢复
题目二:简答题
请简要描述森林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过程。
解释森林的生态系统稳定性是如何受到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的。
请列举并解释森林资源管理中的可持续利用原则。
野外调查技术在森林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有哪些?
请简要介绍一种森林生态学的实验设计方法。
题目三:论述题
请从森林生态学的角度,讨论森林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你的观点。
《森林生态学》习题及答案
《森林生态学》习题及答案《森林生态学》习题及答案一、名次解释1.生态梯度:生物群落沿一环境梯度的变化序列称为群落梯度,环境梯度与群落梯度的综合称为生态梯度。
2.生活型:生活型是指植物长期在一定环境综合影响下所呈现的适应形态特征。
或者,生活型是指植物地上部分的高度与其多年生组织(冬季或旱季休眠并可存活到下一个生长季节)之间的关系。
3.最小面积:包含群落中最大物种数的最小面积称为最小面积。
4.蒸发散:土壤水经植被蒸腾和地表水分蒸发进入大气,植被的蒸腾和蒸发作用称为蒸发散。
5.竞争排斥原理:又称为高斯(Gause)假说,指生态位相同的两个物种不能同时同地生活在一起,一个物种必将取代另一个物种。
6.种群:在一定的空间内,能够相互杂交、具有一定结构和一定遗传特性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称为种群。
7.生物群落:在某一特定的空间和特定的生境下,生物种群有规律的组合,它们之间以及它们与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营养结构。
8.温室效应:由于CO2、CH4、H2O等温室气体的存在,大气阻挡了地球表面的长波辐射,而使地球表面温度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范围之内,这种现象称为温室效应。
9.生态趋同:不同种类的植物生长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受主导因子的长期作用,产生相同或相似的适应方式。
10.三向地带性:随着地球表面各地环境条件的规律性变化,植被类型呈现有规律的带状分布,这种规律表现在纬度、经度和垂直方向上,称为植被分布的三向地带性。
11.净生产力:除去呼吸消耗以后而剩余的有机物的积累速率称为净生产力。
12.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生态系统内部化学元素的交换,其空间范围一般不大,植物在系统内就地吸收养分,又通过落叶等归还同一个地方。
13.净初级生产力:在单位时间和空间内,去掉呼吸所消耗的有机物质之后生产者积累有机物质的量.14.食物链:通过一系列取食和被食的关系而在生态系统中传递,各种生物按取食和被食的关系而排列的链状结构。
北京林业大学森林生态学考研复习
森林生态学复习要点第一章绪论第二章森林与环境(Forests and Environment)环境的概念:指生物生活空间的外界自然条件的总合。
包括生物的生存空间、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和能量。
2.2 生态因子作用分析2.2.1 生态因子的概念: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繁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2.2.2 生态因子分类(按生态因子性质分):气候因子:光、温、水、气等。
土壤因子:土壤结构、理化性质等。
地形因子:海拔、坡向、坡位。
生物因子:捕食、竞争、寄生、共生等。
人为因子:利用、改造、破坏等。
2.2.3 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综合作用:生态因子的不可孤立性、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性。
非等价性:生态因子的同等重要性。
不可代替性和互补性。
阶段性。
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2.2.5 稳定平衡的特征自然界生态系统总是趋向于保持一定的内部平衡关系,使系统内各成分间完全处于相互协调的稳定状态。
生态系统内的负反馈机制是达到和维持平衡或稳定的重要途径。
例如:森林的自然稀疏过程;昆虫数量与食物的供应2.3.3.1光强对光合作用的影响光饱和点:光照强度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光合作用增加的幅度逐渐减慢,最后不再随光强而增加,这时的光照强度为光饱和点。
光补偿点:当光合作用固定的CO2恰与呼吸作用释放的CO2相等时的光照强度。
2.3.3.1 光强对形态的影响2.3.3.2 树种的耐荫性树种耐荫性:是指其忍耐庇荫的能力,即在林冠庇荫下,能否完成更新和正常生长的能力。
鉴别耐荫性的主要依据:林冠下能否完成更新过程和正常生长。
影响树种耐荫性的因素:❑年龄:随着年龄增加,耐荫性逐渐减弱❑气候:气候适宜时,树木耐荫能力较强❑土壤:湿润肥沃土壤上耐荫性较强2.4.2.2 积温:每种植物都有其生长的下限温度。
当温度高于下限温度时,它才能生长发育。
这个对植物生长发育起有效作用的高出的温度值,称作有效温度。
植物在某个或整个生育期内的有效温度总和,称作有效积温。
林业专业考研试题及答案
林业专业考研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哪项不是森林的三大效益?A. 经济效益B. 生态效益C. 社会效益D. 文化效益答案:D2. 林业生产中,下列哪种树木不是针叶树?A. 松树B. 柏树C. 杨树D. 杉树答案:C3. 森林生态系统中,以下哪种生物属于分解者?A. 蘑菇B. 蚂蚁C. 松鼠D. 蜜蜂答案:A4. 森林资源管理中,下列哪项措施不属于森林保护?A. 病虫害防治B. 森林防火C. 森林采伐D. 森林更新5.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A. 森林资源的保护B. 森林资源的利用C. 森林资源的培育D. 森林资源的保护、利用和培育答案:D6. 以下哪种方法不是林木种子的贮藏方法?A. 干藏B. 湿藏C. 低温贮藏D. 真空贮藏答案:B7. 森林土壤中,哪种元素对林木生长最为重要?A. 氮B. 磷C. 钾D. 钙答案:A8. 森林生态系统中,下列哪种生物属于消费者?A. 蘑菇B. 蚂蚁C. 松鼠D. 蜜蜂答案:C9. 林业生产中,下列哪种树木属于阔叶树?B. 柏树C. 杨树D. 杉树答案:C10. 森林资源管理中,下列哪项措施不属于森林经营?A. 森林采伐B. 森林更新C. 森林保护D. 森林采伐与更新答案:C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森林生态系统中,以下哪些因素影响林木生长?A. 光照B. 水分C. 土壤D. 温度答案:ABCD2.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包括哪些?A. 保护生态环境B. 合理利用资源C. 促进经济发展D. 保障社会需求答案:ABCD3. 森林资源管理中,下列哪些措施属于森林保护?A. 病虫害防治B. 森林防火C. 森林更新D. 森林采伐答案:AB4. 林木种子的贮藏方法包括哪些?A. 干藏B. 湿藏C. 低温贮藏D. 真空贮藏答案:ACD5. 森林土壤中,以下哪些元素对林木生长至关重要?A. 氮B. 磷C. 钾D. 钙答案:ABC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0分)1. 简述森林生态系统的功能。
森林生态学研究生考试题及答案
森林生态学研究生考试题及答案森林生态学20XX年研究生考试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计30分)1、生物圈:地球上存在生命的部分称作生物圈,生物圈中的生物把地球上的各个圈层的关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并推动着各种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
2、物候:植物长期适应于一年中的温度、水分节律性变化,形成与此相适应的植物发育节律成为物候。
3、趋同适应:不同种类的植物当生存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往往形成相同或相似的适应途径和方式,产生生活型。
4、建群种:优势层(乔木层)的优势种起着构建种群的作用,常成为建群种。
5、冗余种:6、生态位:一个物候在群落中占有的空间、资源情况,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作用和地位,及上述因素随时间而发生变化。
7、复合种群:是由空间上彼此隔离,功能上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亚种群或局部种群组成的种群斑块系统(狭义概念)。
8、生物入侵:指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栖息和繁衍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的扩展,这个现象叫生物入侵。
9、生态系统:是指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由生物群落与其环境组成的一个整体,该整体具有一定的大小和结构,各成员借助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并形成具有自我组织和自我调节功能的复合体。
10、全球变化: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排放温室气体而产生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降水增加、海平面上升,并由此产生的一系列生态和环境的变化。
二、简答题(每小题14分,共计84分)1、生态因子根据性质的分类。
生态因子按性质分类有:(1)、气候因子:如温度、水分、光照、风、气压和雷电等;(2)、土壤因子:如土壤结构、土壤成分的理化性质及土壤生物等;(3)、地形因子:如陆地、海洋、海拔高度、山脉走向与坡度等;(4)、生物因子: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之间的各种相互作用;(5)、人为因子:人类的活动对自然的破坏及对环境的污染作用;2、旱生植物适应干旱的机制。
《森林生态学》习题及答案
《森林生态学》习题及答案一、名次解释1.生态梯度:生物群落沿一环境梯度的变化序列称为群落梯度,环境梯度与群落梯度的综合称为生态梯度。
2.生活型:生活型是指植物长期在一定环境综合影响下所呈现的适应形态特征。
或者,生活型是指植物地上部分的高度与其多年生组织(冬季或旱季休眠并可存活到下一个生长季节)之间的关系。
3.最小面积:包含群落中最大物种数的最小面积称为最小面积。
4.蒸发散:土壤水经植被蒸腾和地表水分蒸发进入大气,植被的蒸腾和蒸发作用称为蒸发散。
5.竞争排斥原理:又称为高斯(Gause)假说,指生态位相同的两个物种不能同时同地生活在一起,一个物种必将取代另一个物种。
6.种群:在一定的空间内,能够相互杂交、具有一定结构和一定遗传特性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称为种群。
7.生物群落:在某一特定的空间和特定的生境下,生物种群有规律的组合,它们之间以及它们与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营养结构。
8.温室效应:由于CO2、CH4、H2O等温室气体的存在,大气阻挡了地球表面的长波辐射,而使地球表面温度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范围之内,这种现象称为温室效应。
9.生态趋同:不同种类的植物生长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受主导因子的长期作用,产生相同或相似的适应方式。
10.三向地带性:随着地球表面各地环境条件的规律性变化,植被类型呈现有规律的带状分布,这种规律表现在纬度、经度和垂直方向上,称为植被分布的三向地带性。
11.净生产力:除去呼吸消耗以后而剩余的有机物的积累速率称为净生产力。
12.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生态系统内部化学元素的交换,其空间范围一般不大,植物在系统内就地吸收养分,又通过落叶等归还同一个地方。
13.净初级生产力:在单位时间和空间内,去掉呼吸所消耗的有机物质之后生产者积累有机物质的量.14.食物链:通过一系列取食和被食的关系而在生态系统中传递,各种生物按取食和被食的关系而排列的链状结构。
15.生物量金字塔:表示各营养级生物体的生物量的金字塔图形叫生物量金字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现代生态学发展的特点和主要趋势是什么?(1)研究层次向宏观和微观方向发展。
现代生态学一方面向区域性、全球性乃至宇宙性方面发展;另一方面是向微观方向发展,与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生理学、微形态解剖学结合。
(2)研究范围的扩展。
一是生态学的研究内容和任务扩展到人类社会,渗入到人类的经济活动,成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接的桥梁之一;二是应用生态学得到迅速发展。
(3)研究方法手段的更新。
野外自计电子仪器、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生态建模等现代化测试技术、设备和手段得到广泛应用;系统分析方法以及系统生态学的发展,进一步丰富了本学科的方法论。
(4)生态学研究的国际性日益增强。
3、试述生态因子的作用规律。
(1)综合作用。
生态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生态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都是在其他因子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中发挥作用,任何一个单因子的变化,都必将引起其他因子不同程度的变化及其反作用。
(2)主导因子作用。
在对生物起作用的诸多因子中,其中必有一个或两个是对生物起决定性作用的生态因子,称为主导因子。
主导因子发生变化会引起其他因子也发生变化。
(3)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环境中的一些生态因子对生物产生间接作用,如地形因子;另外一些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状况则对生物起直接的作用。
(4)阶段性作用。
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具有阶段性,这种阶段性是由生态环境的规律性变化所造成的。
(5)生态因子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
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虽然不尽相同,但都各具有重要性,不可缺少;但是某一个因子的数量不足,有时可以靠另外一个因子的加强而得到调剂和补偿。
(6)生态因子限制性作用。
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其中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就是限制因子。
5、试述光的生态作用。
太阳光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得以生存和繁衍的最基本的能量源泉,地球上生物生活所必需的全部能量,都直接或间接地源于太阳光。
(1)光照强度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有重要影响。
(2)不同光质对生物有不同的作用。
光合作用的光谱范围只是可见光区,红外光主要引起热的变化;紫外光主要是促进维生素D的形成和杀菌作用等。
此外,可见光对动物生殖、体色变化、迁徙、毛羽更换、生长、发育等也有影响。
(3)日照长度的变化使大多数生物的生命活动也表现出昼夜节律;由于分布在地球各地的动植物长期生活在具有一定昼夜变化格局的环境中,借助于自然选择和进化而形成了各类生物所特有的对日照长度变化的反应方式,即光周期现象。
根据对日照长度的反应类型可把植物分为长日照植物和短日照植物。
日照长度的变化对大多数动物尤其是鸟类的迁徙和生殖具有十分明显的影响。
6、论述温度因子的生态作用。
温度影响着生物的生长和生物的发育,并决定着生物的地理分布。
任何一种生物都必须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才能正常生长发育。
一般说来,生物生长发育在一定范围内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加快,随着温度的下降而变缓。
当环境温度高于或低于生物所能忍受的温度范围时,生物的生长发育就会受阻,甚至造成死亡。
此外,地球表面的温度在时间上有四季变化和昼夜变化,温度这些变化都能给生物带来多方面和深刻影响。
温度对生物的生态意义还在于温度的变化能引起环境中其他生态因子的改变,如引起湿度、降水、风、氧在水中的溶解度以及食物和其他生物活动和行为的改变等,这是温度对生物的间接影响。
7、试述水因子的生态作用。
(1)水是生物体不可缺少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水是生物新陈代谢的直接参与者,也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因此,水是生命现象的基础,没有水也就没有生命活动。
此外,水有较大的比热,当环境中温度剧烈变动时,它可以发挥缓和、调节体温的作用。
(2)水对生物生长发育有重要影响。
水量对植物的生长也有最高、最适和最低3个基点。
低于最低点,植物萎蔫,生长停止;高于最高点,根系缺氧、窒息、烂根;只有处于最适范围内,才能维持植物的水分平衡,以保证植物有最优的生长条件。
在水分不足时,可以引起动物的滞育或休眠。
(3)水对生物的分布的影响。
水分状况作为一种主要的环境因素通常是以降水、空气湿度和生物体内外水环境三种方式对生物施加影响,这三种方式相互联系共同影响着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空间分布。
降水是决定地球上水分状况的一种重要因素,因此,降水量的多少与温度状况成为生物分布的主要限制因子。
我国从东南至西北,可以分为3个等雨量区,因而植被类型也可分为3个区,即湿润森林区、半干旱草原区及干旱荒漠区。
8、试述陆生植物对水因子的适应。
根据植物与水分的关系,陆生植物又可分为湿生植物、旱生植物和中生植物3种类型。
(1)湿生植物还可分为阴性湿生植物和阳性湿生植物两个亚类。
阴性湿生植物根系不发达,叶片极薄,海绵组织发达,栅栏组织和机械组织不发达,防止蒸腾、调节水分平衡的能力差。
阳性湿生植物一方面叶片有角质层等防止蒸腾的各种适应,另一方面为适应潮湿土壤而根系不发达,没有根毛,根部有通气组织和茎叶的通气组织相连,以保证根部取得氧气。
(2)旱生植物在形态结构上的特征,一方面是增加水分摄取,如发达的根系;另一方面是减少水分丢失:如植物叶面积很小,成刺状、针状或鳞片状等。
有的旱生植物具有发达的贮水组织,还有一类植物是从生理上去适应。
(3)中生植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征介于旱生植物和湿生植物之间,具有一套完整的保持水分平衡的结构和功能。
9、试述土壤微生物对生物的影响。
微生物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或还原者,它们分解有机物质,释放出养分,促透±壤肥力的形成。
微生物直接参与使土壤有机体中营养元素释放的有机质矿质化过程和形成腐殖质的过程。
在形成土壤团粒结构方面,微生物也起着直接的和间接的作用。
土壤中某些菌类还能与某些高等植物的根系形成共生体,如菌根、根瘤,它们有的能增加土壤中氮素的来源,有的能形成维生素、生长素等物质,利于植物种子发芽和根系生长。
还有一些特殊的微生物,能使土壤环境得到改善而促使植物生长。
10、试述风的生态作用。
(1)风对区域环境的影响。
风带来的空气流动,产生大气中热量、水分等物质与能量的输送,影响和制约着不同地区的天气和气候。
风还对区域环境尤其是大气环境的净化产生重要影响。
(2)风对生物的影响。
风力大小不同,其生态意义也不同。
风对植物的直接影响有风媒(藉助风力传送花粉)、传播种子、风折和风倒等,并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量、形态与结构。
风的有害影响主要表现在,当风达到一定程度会降低植物的生长量,使植物矮化、变形,严重的引起风倒、风折等危害。
风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动物的生命过程及其行为、数量和分布。
11、试述地形要素的生态作用。
地形因子对生物只是起间接的作用,但它可以通过控制光、水、气候、土壤及生物因素发挥其影响。
陆地表面复杂的地形,为生物提供了多种多样的生境。
地形要素的生态作用表现在四个方面,即坡向、坡度、坡位和海拔高度。
(1)坡向主要影响光照强度和日照时数,并引起温度、水分和土壤条件的变化。
南坡植物多为喜光的阳性植物,并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旱生特征;北坡植物多为喜湿、耐阴的种类。
(2)坡度的陡缓,控制着水分的运动,控制着物质的淋溶、侵蚀的强弱以及土壤的厚度、颗粒大小、养分的多少,并影响着动植物的种类、数量、分布和形态。
(3)坡位不同,其阳光、水分和土壤状况也有很大差异。
一般来讲,从山脊到坡角,整个生境朝着阴暗、湿润的方向发展。
(4)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山地的光照强度、气候、土壤按一定规律发生变化,并对生物的类型和分布产生相应的影响。
山体越高,相对高差越大,垂直地带谱越复杂、越完整,其中包括的动植物类型也越多。
12、逻辑斯谛增长曲线的形成过程及各阶段的特征。
逻辑斯谛增长是具密度效应的种群连续增长模型,比无密度效应的模型增加了两点假设:(1)有一个环境容纳量;(2)增长率随密度上升而降低的变化,是按比例的。
按此两点假设,种群增长将不再是“J”字型,而是“S”型。
“S”型曲线有两个特点:(1)曲线渐近于K值,即平衡密度;(2)曲线上升是平滑的。
逻辑斯谛曲线常划分为5个时期:(1)开始期,也可称潜伏期,由于种群个体数很少,密度增长缓慢;(2)加速期,随个体数增加,密度增长逐渐加快;(3)转折期,当个体数达到饱和密度一半(即K/2时),密度增长最快;(4)减速期,个体数超过K/2以后,密度增长逐渐变慢;(5)饱和期,种群个体数达到K值而饱和。
14、论述他感作用的生态学意义。
(1)他感作用使一些农作物不宜连作;(2)他感作用影响植物群落中的种类组成,是造成种类成分对群落的选择性以及某种植物的出现,引起另一类消退的主要原因之一;(3)他感作用是影响植物群落演替重要的因素之一。
15、论述物种的形成过程和形成方式。
物种形成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步骤:(1)地理隔离;(2)独立进化;(3)生殖隔离机制的建立物种形成的方式,一般分为三类:(1)异域性物种形成;(2)领域性物种形成;(3)同域性物种形成16、试述捕食对种群数量和质量的调节作用。
捕食者于猎物的关系,往往在调节猎物种群的数量和质量上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1)捕食者对猎物的种群数量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2)捕食者对猎物的种群质量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3)在自然环境中,捕食者于猎物的关系受许多因素影响的,往往是多种捕食者和多种猎物交叉发生联系。
18、论述陆地生物群落的地带性分布规律并举例。
陆地生物群落地带性分布规律有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水平地带性又包括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1)纬度地带性是由于热量带沿纬度变化而变化,导致群落类型也随纬度变化依次更替,如亚洲大陆东岸从赤道向北极依次是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北方针叶林-苔原。
(2)经度地带性是由于降水自沿海向内陆依次减少导致群落类型沿经度方向依次更替,如亚洲温带大陆东岸,由沿海向内陆依次是森林-草原-荒漠。
(3)垂直地带性是由于山地随海拔升高,温度和降水依次变化从而导致群落类型自下而上依次更替,如马来西亚的基那巴卢山,从下向上依次是山地雨林-山地常绿阔叶林-山地落叶阔叶林-山地针叶林-高山灌丛。
19、举例说明山地的垂直地带性。
(1)山地随海拔高度升高,群落类型依次更替。
(2)山地带谱的基带就是当地的水平地带性群落。
(3)湿润地区山地带谱类似于当地向高纬的纬度地带性群落系列,如(略)。
(4)干旱地区山地带谱由基带干旱类型向上逐渐过渡为湿润类型,但超过一定高度后,又向寒冷类型变化,如(略)。
20、论述生物群落的结构特征。
(1)水平结构:水平结构是群落的配置状况或水平格局,主要表现在镶嵌性、复合体和群落交错区。
①镶嵌性是指群落内部水平方向上的不均匀配置现象。
②复合体是指不同群落的小地段相互间隔的现象。
③群落交错区是两个及两个以上群落的过渡地带,其生境复杂多样,物种多样性高,某些种群密度大。
(2)垂直结构:①分层现象:A.地上成层现象;B.地下成层现象;C.动物种群的分层现象;D.水生群落的分层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