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农业大学柴强教授简介
006供水及间甲酚对小麦间作蚕豆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酶活性的影响
供水及间甲酚对小麦间作蚕豆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酶活性的影响*柴 强 黄高宝**黄 鹏(甘肃农业大学农业生态工程研究所,兰州730070)摘要 通过盆栽试验,探讨供水(田间持水量的45%、60%和75%)和化感物质间甲酚对小麦、蚕豆不同种植模式生长盛期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灌水水平的降低,不同处理的土壤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随之减少,间甲酚可加剧灌水减少引起的微生物数量的减少;间甲酚对不同处理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指数均具有降低作用,提高灌水水平可缓解间甲酚对间作群体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负效应,但间甲酚在75%灌水水平下对单作微生物多样性的负效应最大,45%的供水水平和间甲酚作用下间作可维持更高的土壤微生物多样性.间甲酚对土壤过氧化氢酶的化感作用不显著,对脲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的化感作用显著;3种土壤酶活性随供水水平的降低均显著下降,但供水与间甲酚、种植模式的互作效应对酶活性的影响不显著;间作对土壤过氧化氢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具有极显著影响.关键词 供水水平 种植模式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 土壤酶 化感作用文章编号 1001-9332(2006)09-1624-05 中图分类号 Q 948.12;S181 文献标识码 AE ffects of water supp ly and 3 m ethyl pheno l on soilm icrob i al diversity and en zy m e acti v ity i n wheat field in tercropped w ith horse bean .C HA IQ iang ,HUANG G aobao ,HUANG Peng (Instit ute of Agro ecological Engineer i ng,Gansu A gricult ural University,Lanzhou 730070,China). Chin .J.App l .E col .,2006,17(9):1624~1628.W it h po t exper i m ent ,th i s paper stud i ed t he effects o f w ater suppl y leve ls (45%,60%and 75%o f so il w ater ho l d capac ity)and a lle l ochem ica l 3 m e t hy l pheno l (300!10-6mo l ∀kg -1so il)on t he so il m icrob i a l d i versity and enzym e ac ti v ity in mono cropped and horse bean intercropped wheat fields duri ng v igorous gro w t h per i od .The results sho w ed t hat w it h t he decrease o f wa ter suppl y,t he nu m be rs of so il bacter i a ,f ung i and acti no m ytes i n t he t w o fields decreased si gn ifican tly ,and 3 m ethylpheno l en l arged this negati v e effect .3 me t hy l phone l had a nega tive eff ec t on so il m i crob ial d i versity ,bu t t he i ncrease o f w ater supp l y coul d weaken t h is effec t in i nte rcropped fie l d .T he strongest a lle l opa t h ic e ffect o f 3 me t hy l pheno lw as observed i n m ono cropped field when the wa ter sup ply w as 75%o f so il wa ter ho l d capac ity ,wh ile i ntercroppi ng could m a i nta i n a re lati ve l y stab l e so ilm icrob i a l di versity ,compared to the m ono cropping w ith 3 m ethy l pheno l and low wa ter supply .The a ll e l opathic e ffect of 3 m e t hy l pheno lw as no t si gnificant on so il cata lase acti v ity ,but sign ificant on so il urease and phosphatase ac tiv iti es .W ater supply leve l affected so il enzym e ac tiv ity s i gnificantly ,the lo w er the wa ter supp l y l eve,l the w eaker t he so il enzym e acti v ity w as .T he i nteracti ons of w ate r suppl y w ith 3 m ethy l pheno l o r croppi ng pattern w ere no t s i gnifi cant ,but intercropp i ng cou l d si gn ifi cantl y a ffect the activ iti es o f so il ca talase and phosphatase .K ey w ords W ate r s upp l y leve,l Cropping patte rn ,So ilm i crobial d i versity ,So il enzym e acti v ity ,A ll e l opathy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170547)、国家#863∃重大节水项目(2002AA2Z4191)和甘肃农业大学创新基金资助项目(GAU CX0502).**通讯联系人.E m a i :l H uanggb @gsau .edu .cn 2006-03-06收稿,2006-06-23接受.1 引 言土壤微生物和土壤酶既是土壤有机物转化的执行者,又是植物营养元素的活性库[11,14],土壤微生物及其参与下的物质转化是农田生态系统持续发展的基础[17].土壤微生物多样性能敏感地反应生态系统的功能演变及环境胁迫等的影响,可揭示土壤微生物种类和功能的差异[9,10,16],其变化与酶活性密切相关[21].土壤生态环境中,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和活性受许多环境因子的影响,其中植物所分泌的多种有机化合物是影响不同植物根际环境微生物多样性的一个关键性因素[3,7,15],这些分泌物产生的化感作用会影响植物分布、群落形成与演化、间作效应等.间作套种复合群体内不同作物间通过次生物质产生的化感作用普遍存在,这些作用抑制或促进着复合群体生态和经济效益的发挥[13,20].但国内外有关复合群体的化感作用研究,特别是化感物质作用下复合群体土壤微生物与酶活性变化规律的研究十分薄弱,使生产实践中缺乏通过化感作用途径提高复合群体效益的理论和技术支撑.本研究以小麦、蚕豆的单作和间作系统为研究对象,以前期研究中分离鉴定的小麦根系分泌物间甲酚为参试化感物质,应用生态学报 2006年9月 第17卷 第9期 C H I NESE J OURNA L O F A PPL IED ECOLOGY,Sep .2006,17(9):1624~1628在不同供水梯度下研究化感物质对间作土壤微生物种群结构及酶活性的变化,旨在为构建持续高效间作套种模式探索新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依据.2 材料与方法2 1 供试作物春小麦(T r iticum aestivu m)永良4号由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提供;蚕豆(V ici a sati va)临蚕5号由临夏州农业科学研究所提供.2 2 试验设计试验采用盆栽法在甘肃农业大学农业生态工程研究所网室进行.供试土壤为灌淤土,取自兰州植物园,田间持水量为24 4%.全氮和全磷含量分别为1 766g∀kg-1、0 732g∀kg-1,碱解氮210 6mg∀kg-1,有效磷29 18mg∀kg-1,p H8 24.施肥水平为纯N100m g∀kg-1、纯P2O5100mg∀kg-1.试验用盆为高与直径均为30c m的瓦氏盆.供试土壤风干后过2mm筛,播前将土壤与肥料混合均匀,每盆装土15kg,浇水至田间持水量的60%,表土稍干后播种,播种种子均用H2O2消毒.单作小麦每盆留主茎苗40株,蚕豆保苗8株,间作时密度均减半.小麦3月15日播种,蚕豆3月25日播种,每处理重复3次.蚕豆出苗后,以田间持水量的45%、60%和75%作为亏缺供水、中等供水和充分供水标准进行水分处理.5月10日参照前期研究中不同浓度间甲酚的化感作用研究结果[4],用浓度为300!10-6mo l∀kg-1土的间甲酚进行相关处理.6月10日(小麦开花期)取样测定.2 3 测定方法微生物数量用平板涂抹法测定.其中,细菌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真菌用马丁氏培养基、放线菌用改良高氏一号培养基[8].过氧化氢酶用高锰酸钾滴定法,脲酶用苯酚钠次氯酸钠显色法,酸性磷酸酶用磷酸苯二钠比色法[24].微生物多样性指数(D I)采用Shannon W i ener指数法计算[12],计算公式为:多样性指数(D I)=-%n i=1P i ln P i式中,Pi 为第i个物种在全部样品中的比例,Pi=ni/N,ni为第i个物种的个体数,N为物种数.化感效应,用W illia m son等[18]的方法计算:RI=1-C/T(T&C) 或 RI=T/C-1(T<C)式中,R I表示化感效应,C为对照值,T为处理值.当0<R I< 1时,化感物质具有促进作用,当-1<R I<0时,化感物质具有抑制作用,R I绝对值大小与作用强度一致.试验设计及处理代码见表1.3 结果与分析3 1 供水及间甲酚对不同处理土壤微生物种群结构的影响表2为不同处理条件下的土壤微生物数量.小麦开花期不同处理3类土壤微生物中,细菌是主要表1 试验设计及处理代码Tabl e1Experi m ent desi gn and treat m ent codes间甲酚浓度Concen tration o f3 methyl phenol(10-6mol∀kg-1soil)0300(A)供水水平(%田间持水量)W ater applicati o n rates(%ofw ater ho ld capacity)75(I1)60(I2)45(I3)75(I1)60(I2)45(I3)单作小麦M ono cr opp i n g w heatW I1W I2W I3WA I1WA I2WA I3单作蚕豆M ono cr opp i n g faba beanB I1B I2B I3BA I1BA I2BA I3小麦间作蚕豆Wheat fab a bean intercr opp i n gWBI1WBI2WBI3WBA I1WBA I2WBA I3类群,占总数的96%以上,其次是真菌,放线菌数量最少.水分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影响的基本规律是,随灌水水平的降低,微生物总数和3类微生物数量均呈下降趋势.与W I1相比,W I2和W I3的微生物总数、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分别下降了25 91%、25 75%、23 89%、41 78%和49 68%、49 94%、33 44%、52 29%;与B I1相比,B I2和B I34项指标分别下降了10 62%、9 95%、37 96%、-0 45%和42 35%、42 51%、40 18%、42 19%;与WB I1相比, W BI2和W B I34项指标分别下降了28 37%、28 36%、36 42%、11 82%和29 37%、28 96%、54 10%、11 62%.间甲酚作用下,土壤微生物数量随供水水平的变化趋势与无间甲酚处理相同,与WA I1相比,WA I2和WA I3微生物总数、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分别下降了21 80%、21 69%、20 58%、42 44%和37 93%、37 91%、36 40%、53 05%;与BA I1相比,B A I2和BA I34项指标的变化幅度分别为-24 30%、-25 16%、29 51%、2 34%和-29 91%、-30 62%、12 35%、-2 93%;与W B A I1相比,W BA I2和W BA I34项指标增减量分别为-33 68%、-34 40%、15 43%、-22 43%和-41 39%、-41 98%、-5 10%、-18 55%.间甲酚处理中,单作蚕豆在供水水平降低时出现了真菌数量增加现象,在间作60%供水水平下也出现了真菌数量增加现象,说明微生物数量变化是水分和化感物质互作的结果.灌水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指数在不同模式中的影响不同,W I2、W I3较W I1的增减幅度分别为-5 18%、8 56%,B I2、B I3较B I1的变化量为-10 81%、3 96%,WB I2、W BI3较WB I1的增减量为4%、-8 43%,WA I2、WA I3较WA I1的变化量为-5 57%、-4 95%,BA I2、BA I3较BA I1分别增加了44 34%、42 69%,WBA I2、WBA I3较WBA I1分别增大了32 58%、37 87%.这些现象说明,无间甲酚16259期 柴 强等:供水及间甲酚对小麦间作蚕豆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酶活性的影响表2 不同处理的土壤微生物种群结构及多样性指数Table 2Soilm i crobi a l populati on and d i versity i n different treat m ents 处理T reat m ent微生物数量S oilm icrobe a m oun t细菌Bacteria (!106CF U ∀g -1dry s oil)真菌Fung i (!104CFU ∀g -1d ry soil)放线菌A cti no m ytes (!104CF U ∀g -1dry soil )各微生物所占比例Percentage(%)总数Total 细菌B acteria 真菌Fung i 放线菌A cti no m yt es 多样性指数DIW I 19 05a 16 03b 12 98a 9 34a 96 891 721 390 1601de W I 26 72c 12 20c d7 56cd 6 92f 97 141 761 090 1518e W I 34 53d 10 67d 6 19d 4 70d 96 412 271 320 1738cd BI 17 74b 24 79a 11 1ab 8 10b 95 573 061 370 2045ab BI 26 97c 15 38b 11 15ab 7 24c 96 342 121 540 1824bcd BI 34 45d 14 83bc 6 42d 4 67f 95 453 181 380 2126a W B I 16 70c 16 97b 10 3b 6 98d 96 092 431 480 1874abc W B I 24 80d 10 79d 9 08bc 5 00f 96 032 161 820 1949abc W B I 34 76d 7 79e 9 10bc 4 93f 96 571 581 850 1716cde W A I 110 79a 22 64a 9 14a 11 10a 97 142 040 820 1454ab W A I 28 45b 17 98bc 5 26cd 8 68b 97 322 070 610 1373abc W A I 36 70bc 14 40de 4 29d 6 89bc 97 292 090 620 1382abc BA I 111 17a 15 79cde 6 83bc 11 40a 98 021 390 600 1087c BA I 28 36b 20 45ab 6 99bc 8 63b 96 822 370 810 1569a BA I 37 75bc 17 74bcd 6 63bc 7 99b 96 952 220 830 1551a W BAI 110 29a 13 93e 8 09ab 10 51a 97 901 330 770 1191bc W BAI 26 75bc 16 08cde 6 27c 6 97bc 96 792 310 900 1579a W BAI 35 97c 13 22e 6 59bc 6 16c 96 792 141 070 1642a不同字母表示差异显著(P <0 05)D ifferen t l etters m eant sign ificant d iff eren ce at 0 05leve.l 下同Th e sa m e b el ow.图1 不同供水水平下间甲酚对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化感效应F i g .1A ll elopat h ic eff ect of 3 m ethyl phenol on s o ilm icrob i al numb er under differen tw ater supply l evels .1)W AI 1;2)W A I 2;3)WA I 3;4)BA I 1;5)BA I 2;6)BAI 3;7)W BA I 1;8)W BA I 2;9)W BAI 3.A:细菌B acteria ;B:真菌Fung;i C :放线菌A cti no mytes ;D:总数Tot a;l E:多样性指数D I .作用下单作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在60%供水情况下较75%供水水平时降低,但供水水平降低到田间持水量的45%时,微生物多样性增大.供水对间作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与单作相反,表明单作与间作土壤微生物对水分供应的适应性存在一定差异.间甲酚作用下,单作蚕豆和间作复合群体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指数均随供水水平的降低而增大,但单作小麦均呈下降结果.表明小麦和蚕豆土壤微生物对间甲酚的适应性不同,蚕豆对间作复合群体微生物多样性指数的影响相对较大,可作为水分、化感物质、间作互作调控研究的切入点之一.3 2 不同供水水平下间甲酚对土壤微生物的化感效应从图1可以看出,间甲酚对土壤细菌和微生物总数呈刺激增加作用,对放线菌呈抑制作用;除75%供水水平下的单作蚕豆和小麦间作蚕豆外,对其它处理真菌均表现为增加作用.间甲酚随供水水平对不同处理土壤细菌和总数的化感作用变化趋势相同,即提高土壤供水水平降低了间甲酚对单作土壤细菌和微生物总数的增加效应,但对复合群体细菌和微生物总数的影响相反.间甲酚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指数均表现为降低作用.单作小麦中,间甲酚对微生物多样性的降低作用随供水量的降低而增大;单作蚕豆在75%供水水平下微生物多样性指数下降最大,60%供水水平下的变化最小;小麦间作蚕豆中,随供水水平的降低,间甲酚对微生物多样性指数的化感抑制作用减弱.45%的供水水平下,间甲酚对小麦间作蚕豆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指数的负效应分别为单作小麦、单作蚕豆的21 04%和15 93%,即低水分条件下,间作具有保持较高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特点.3 3 间作与单作土壤微生物种群结构的差异除无间甲酚45%供水水平处理外,间作微生物总数较相应单作降低了5 32%~30 94%,WBA I 11626 应 用 生 态 学 报 17卷降低最小,W B I2下降幅度最大;细菌、真菌数量下降的幅度分别为4 63%~31 13%和8 19%~ 30 94%;间作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指数较单作增大了0 64%~28 39%.间作放线菌数量在45%供水水平下较单作小麦减少,但在60%和75%的供水水平下高于单作小麦.以上结果与果园间作使土壤微生物数量增加的结果不一致[22],但微生物多样性指数增加的结果与许多研究中提出的当植被类型增加时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增加的结果相一致[19].3 4 间甲酚对不同处理土壤酶活性的影响表3为不同处理的土壤酶活性.间甲酚、供水水平、种植模式3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间甲酚对土壤过氧化氢酶的影响不显著,对脲酶活性具有显著影响,对酸性磷酸酶影响极显著;间甲酚与水分对3种酶活性的互作效应均不显著,与模式互作对过氧化氢酶和磷酸酶活性的效应显著,但对脲酶活性的互作效应不显著;间甲酚、水分和种植模式3因子的互作对3种酶活性的效应均不显著.间甲酚对土壤脲酶和酸性磷酸酶均表现为降低作用.其中,除60%供水水平的单作小麦外,同模式、同一供水水平相比,土壤脲酶活性降低了5 06%~25 7%,酸性磷酸酶活性降低了9 03%~ 33 82%,45%供水水平下的单作蚕豆脲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下降幅度最大.表3 不同处理的土壤酶活性Table3Soil enzy m es acti v ity i n different treat m ents处理T reat m ent过氧化氢酶Soil catal ase(m l0 1N K M n O4∀g-1s oil)土壤脲酶So i l u rase(m g N H3 N∀100g-1s oil)酸性磷酸酶Soil phosphat as e(mg phenol∀g-1s o i l)W I12 01ab57 36ab37 92c W I21 83bc49 22bc38 22c W I31 54cd40 86c27 64d BI12 32a60 02a56 29a BI21 96b48 71bc51 32ab BI31 66bc43 66c44 86bc W B I11 93b61 11a47 27b W B I21 78bc47 33c44 27bc W B I31 23d42 12c37 66c W A I11 93bc54 46a32 10b W A I21 67c50 07ab28 82b W A I30 89e37 66c21 21cBA I12 48a55 49a46 22aBA I21 97bc36 26c35 47bBA I31 74c32 44c29 69bW BAI12 11b57 32a44 65aW BAI21 77c41 46bc31 19bW BAI31 33d38 62c34 26b3 5 供水对不同模式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供水对3种土壤酶活性均具有极显著影响,水分与其它因子的互作效应不显著.随供水水平降低, 3种土壤酶的活性随之降低.与75%供水处理相比,无间甲酚60%供水处理过氧化氢酶活性降低了7 77%~15 52%、脲酶活性降低了14 19%~ 22 55%、酸性磷酸酶降低了-0 79%~8 83%, 45%供水处理中3种酶活性降低幅度分别为23 38%~36 27%、27 26%~31 08%和20 31%~ 27 11%;间甲酚处理中,60%和45%供水水平下3种酶活性的变化幅度分别为13 47%~20 56%、8 06%~34 65%、10 22%~30 15%和29 84%~ 53 89%、30 85%~41 54%、23 27%~35 76%,即间甲酚加大了不同水分梯度下土壤酶活性的差异.3 6 种植模式间的土壤酶活性差异种植模式对土壤过氧化氢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具有极显著的影响,对脲酶活性的影响不显著.与无间甲酚相同供水水平处理相比,单作小麦和蚕豆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高于间作,但间作酸性磷酸酶活性低于单作蚕豆、高于单作小麦;间甲酚处理中,间作过氧化氢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低于单作蚕豆、高于单作小麦.4 讨 论干旱等胁迫可降低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和多样性[2,23].本研究中随灌溉水平的降低,土壤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数量均随之降低,化感物质作用下土壤微生物数量随灌水水平下降而下降的幅度增大,说明化感物质与水分对微生物数量存在互作效应;供水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在单作和间作群体中不同,单作蚕豆和单作小麦在无间甲酚45%供水水平下的微生物多样性指数最高,但间作群体在75%供水水平下最高.化感物质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指数均表现为降低作用,间甲酚对单作小麦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化感作用随供水量的降低而增大,但单作蚕豆在75%供水水平下的微生物多样性指数所受化感作用最强;间作群体中,增加灌水量对间甲酚的化感作用具有明显弱化作用,说明小麦、蚕豆土壤微生物对间甲酚的适应能力不同.低水分条件下,间作具有较高的维持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特点,这一结果与生态系统中植被种类增多或禾本科、豆科作物轮作时作物种类增多而使微生物多样性增加的研究结果一致[6,19].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降低和土壤特性的改变可能会减弱微生物群落对胁迫和扰动的抵抗力[2],化感作用下作物生产力的降低可能与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变化存在直接关系.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等是土壤关键生态过程16279期 柴 强等:供水及间甲酚对小麦间作蚕豆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酶活性的影响中土壤酶活性的重要来源[5],特定的土壤酶活性与细菌和真菌类群密切相关[1].本研究中,间甲酚对土壤过氧化氢酶的化感作用不显著,对脲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的化感作用显著;随供水水平的降低3种土壤酶活性均显著下降,但供水与间甲酚、种植模式形成的互作效应对酶活性的影响不显著;间作对土壤过氧化氢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具有极显著影响.而间甲酚、供水和种植模式对土壤微生物也存在显著影响.可见,影响土壤微生物变化的其它生态因子也将引进酶活性的变化,深入探讨化感物质在单作和间作群体中的作用机理以及微生物种群结构、酶活性与作物生产力间的关系,将对构建通过化感作用途径调控复合群体的理论和技术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参考文献1 Aon M A,C olaner iAC.2001.Te m poral and spatial evo l uti on of enzy m atic activities and physico che m ical p roperti es i n an agri cu lt u ral soi.l Appl S oilE col,18(3):255~2702 A tl as R M.1984.U se ofm i crob i al divers it y m easure m en ts to ass essenv i ron m en tal stress.In:K l ug M J,eds.Cu rren t Perspectives i n M icrob ialE cology.W as h i ngton DC:Am erican Soci et y f orM i crob i ol ogy540~5453 C a m pbellCD,Grayst on SJ,H irs tDJ.1997.U se of rhizosphere carbon sou rces i n sole carbon source t ests t o d iscri m i nate soilm icrob i al comm un i ti es.J M icrobi olM et h ods,30(1):33~414 C haiQ(柴 强),H uang G B(黄高宝),H uang P(黄 鹏).2004.E ff ect of3 m et hyl ph enol and phos phorou s app licati on on producti v i ty and co mponents co mp etiti ve of w heat b road bean inter cropp i ng s yste m s.R esAg ri c M odern(农业现代化研究),25(4):313~316(i n Ch i nese)5 D i a m an tidis G,E ff osse A,Poti er P,e t a l.2000.Purifi cati on andcharact eriz ati on of the fi rstb acterial laccase i n t he rh is pheri c bacteri um Azosprill um lipo ferum.S oilB iolB i oc h e m,32(7):919~9276 D ic k RP.1992.A revi e w:Long ter m effects of agricu lt ural s yste mon s oil b ioche m ical and m icrob i al para m eters.Ag ric E cosyst Envi ron,40(1):25~367 Garland J L.1996.Patterns of potenti alC source u tili zation by rh iz osphere co mmun iti es.Soil B iol B ioche m,28(2):223~2308 In sititute of So ilS ci en ce,Ch i n ese Acade m y of Sciences(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1985.R esearch M et hods of So ilM i crobe.Beiji ng:S ci en ce P ress.40~59,263~269(i n Ch i nes e)9 Jacek K,J an KE.2000.Response of t he bacteri al comm un i ty toroot exudates i n s o il poll u ted w it h heavy m et a l s assessed by mo l ecu l ar and cu lt u ral app roaches.S oil B i ol B ioche m,32(10):1405~141710 Kell JJ,Tat e RL.1998.E ffects of heavy m etal con t a m i nati on andre m ed iati on on soilm icrobial co mm un iti es i n t h e v i ci n ity of a zinc s m elter.J E nviron Qua l,27(3):609~61711 K l e m ed tss on L,Berg P,C larhol m M.1987.M icrob ial n itrogentran sfor m ation i n the root env i ron m en t of barley.S oil B iolB ioche m, 19(3):551~55812M agau rran AE.1988.E cological d i vers it y and its m eas u re m ent.Ne w Jersey:Pri nceton Un i versit y Press.47~13213 Peng S L(彭少麟),Shao H(邵 华).2001.R esearch si gn ificance and f oreground of allel opathy.Ch in J Appl Ecol(应用生态学报),12(5):780~786(i n Ch i n ese)14 S i ngh J S,Raghubans h iAS,S ri vat ava SC.1989.M icrob ial b i o m assact as a source of p l ant nu tri en ts i n dry tropical forest and savanna.N a t ure,338:499~50015 T eng Y(腾 应),Huang C Y(黄昌勇),Long J(龙 健),etal.2003.Fun cti onal d i vers i ty of m i crob i al co mmun it y i n herbage rh i zos phere of reclai m ed red s o il s.Ch ina E nviron S ci(中国环境科学),23(3):295~299(i n Ch i n ese)16 T ian C J(田春杰),Chen J K(陈家宽),Zhong Y(钟 扬).2003.Phyl ogen tic d i versit y ofm icrobes and its perspecti ves i n con servati on b i o l ogy.Ch i n J App l E col(应用生态学报),14(4): 609~612(i n C h i nese)17 W ard l e DA,Y eates G W,N ichols on KS,e t a l.1999.Response ofs o ilm icrob i al b i o m ass dyna m ics,acti vity and p l ant litter deco m pos i tion to agricultural i n tens ifi cati on over a seven year period.S oilB iolB ioche m,31(12):1707~172018W illia m s on GB,R ichardson D.1988.B i oassays for allel opathy: M eas u ri ng treat m ent res pon ses w it h i ndependen t contro l s.J Che mE col,14(1):181~18719 Xiao H L(肖辉林),Zheng X J(郑习健).2001.E ffect of d i versity on soilm i crobes.Soil E nviron Sc i(土壤与环境),10(3): 238~241(i n C h i nese)20 Y an F(阎 飞),Yang Z M(扬振明),H an L M(韩丽梅).2001.A ll elopat hy i n sustai nable devel opm en t of agriculture.Ch i n J App lE col(应用生态学报),12(4):633~635(i n Ch i nes e)21 Y angW Q(杨万勤),W ang K Y(王开运).2002.Advances ons o il en z y m ology.Ch in J App l E nviron B iol(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8(5):564~570(i n Ch i n ese)22 Zh ang C E(张成娥),Du S N(杜社妮),B aiG S(白岗栓),etal.2001.Infl uen ce of i n tercropp i ng i n t h e gard en on soil m icrobe and enzy m atic acti vity i n h i ghland of Loess P l ateau.Soil Env i ron S ci (土壤与环境),10(2):121~123(i n Ch i nes e)23 Zhong W H(钟文辉),Cai Z C(蔡祖聪).2004.E ffect of s o ilm anage m en t p racti ces and environm en t al f act ors on s oilm i crob i al d i vers i ty:A revie w.B iod i vers S ci(生物多样性),12(4):456~ 465(in Ch i nese)24 Zhou L K(周礼恺).1987.S oil E nz ymo l ogy.B eiji ng:S ci en cePress.263~278(i n Ch i n ese).作者简介 柴 强,男,1972年生,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多熟种植、植物化感作用和节水农业研究,发表文章30余篇.E ma i:l cha i q@责任编辑 肖 红1628 应 用 生 态 学 报 17卷。
学科团队简介
学科团队简介
佚名
【期刊名称】《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年(卷),期】2024(59)1
【摘要】甘肃农业大学绿洲农作制团队源自著名旱农学家胡恒觉教授创立的耕作制度研究团队,后经耕作学家黄高宝教授倾心努力而创建,现由甘肃农业大学校长柴强教授领衔,形成了现代农作制关键技术研究及模式集成、肥水节约多熟种植理论与技术、循环农业关键技术及模式集成、旱地绿肥栽培理论与技术、作物品质提升理论与技术等5个研究方向。
完成了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农业农村部行业(农业)专项、国家自然基金等各类科研项目60余项,获国家农牧渔业丰收一等奖1项、甘肃省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三等奖6项,发表论文500余篇,其中SCI收录100余篇,培养研究生200余名。
【总页数】1页(PF0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2
【相关文献】
1.传承精华,守正创新——陕西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科团队简介
2.郑州轻工业大学科研团队简介——烟草化学与生物技术团队
3.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研究学科团队简介
4.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凝聚态物理”省级重点发展学科团队简介
5.惠州学院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团队简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Cgimcv甘肃农业大学处级领导班子拟任人选
|||生活|一个人总要走陌生的路,看陌生的风景,听陌生的歌,然后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你会发现,原本费尽心机想要忘记的事情真的就这么忘记了..|-----郭敬明甘肃农业大学处级领导班子拟任人选公告根据甘肃农业大学《关于做好处级领导班子换届和处级后备干部推荐考察工作的通知》(甘农大党发[2009]42号)精神,全校处级领导班子拟任人选已经党委常委会议审定,现予以公示,接受广大教职工的监督:郁继华:甘肃农业大学校长助理;李发弟:甘肃农业大学校长助理;曹政权:甘肃农业大学副总经济师兼基建工程处总工程师;王卫红:学校办公室主任(拟提任);丁磊:学校办公室副主任;马振坤:学校办公室副主任(拟提任);宋廷敖:纪委副书记兼监察室主任;张芳莎:纪委办公室主任(副处级,拟提任);谢丽:纪委(监察室)正处级调研员;李允:党委组织部部长;吕剑平:党委组织部副部长(拟提任);高学勇:党委宣传统战部部长(拟提任);程少娟:党委宣传统战部副部长;王有安:党委宣传统战部正处级调研员;王科年:党委宣传统战部副处级调研员(拟提任);魏列新:学生工作部(处)部(处)长(拟提任);冯瑛:学生工作部(处)副部(处)长;闫翔:学生工作部(处)副部(处)长;冯喜忠:学生工作部(处)副部(处)长(拟提任);唐致刚:人事处处长;魏宏安:离退休党总支书记;王彦平:人事处副处长兼离退休工作办公室主任;甘伯中:人事处副处长;田青:人事处副处长(拟提任);柳平均:人事处正处级调研员;张新虎:教务处处长;魏彦明:教务处副处长;王文棣:教务处副处长(拟提任);蔡原:教务处副处长(拟提任);罗玉柱:科学技术处处长;陈勇胜:科学技术处副处长;张仁陟:研究生处处长;王辉:研究生处副处长;莫琪江:研究生处副处长(拟提任);闫述乾:计划财务处处长(拟提任);彭玉文:计划财务处副处长;王致萍:计划财务处副处长(拟提任);孔学夫:审计处处长;王金桂:审计处副处长;刘升元:审计处正处级调研员;李建成:审计处副处级审计员(拟提任);邱慧珍: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处长(拟提任);姚拓: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副处长(拟提任);王志辉:国有资产管理处处长;宋卫信:国有资产管理处副处长(拟提任);彭家斌:后勤管理处处长;耿志敏:后勤党总支书记;冯连生:后勤管理处副处长;邓元喜:后勤管理处副处长;邵世禄:后勤管理处副处长(拟提任);张志豪:后勤管理处正处级调研员;郭新山:后勤管理处副处级调研员(拟提任);贾生海:基建工程处处长(拟提任);张凝:基建工程处副处长(拟提任);陈学让:基建工程处副处级调研员;赵永和:武装保卫处处长;尚俊杰:武装保卫处副处长;闫福昌:武装保卫处副处长;张盛贵:产业开发处处长(拟提任);潘醒:产业开发处副处长(拟提任);吴劲锋:校办产业集团总经理(聘任期间享受正处级待遇);王建忠:校工会主席;卢盖云:校工会副主席;刘英:校工会正处级调研员;委华:校团委书记兼学生工作部副部长(拟提任);汪精海:校团委副书记(拟提任);王生林:图书馆馆长;李金秀:图书馆直属党支部书记(拟提任);陈炜:图书馆副馆长(拟提任);刘喜:图书馆正处级调研员;郭晓光:图书馆正处级调研员;蒋志荣:甘肃农村发展研究院专职副院长;孔庆文:甘肃农村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兼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正处级,拟提任);侯庆丰:甘肃农村发展研究院院长助理(副处级,拟提任);白小平:甘肃农村发展研究院正处级调研员;韩正晟:继续教育学院院长;黄成定:继续教育学院直属党支部书记(拟提任);金芳: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薛福祥:继续教育学院正处级调研员;张世珍:继续教育学院副处级调研员;孙学刚:学报编辑部主任(副处级);曹禄兴:研究测试中心专职副主任;张金文:农学院党委书记(拟提任);王化俊:农学院院长(拟提任);胡杨:农学院党委副书记;王汉宁:农学院副院长;陈佰鸿:农学院副院长;柴强:农学院副院长(拟提任);蔺海明:农学院正处级调研员;王生荣:草业学院党委书记;师尚礼:草业学院院长;田新会:草业学院党委副书记;张德罡:草业学院副院长;刘长仲:草业学院副院长;白小明:草业学院副院长;杨孝朴:动物医学院党总支书记;余四九:动物医学院院长;闫丽娟:动物医学院党总支副书记(拟提任);胡永浩:动物医学院副院长;田玉忠:动物医学院正处级调研员(拟提任);马国军: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党总支书记(拟提任);史兆国:动物科学技术学院院长;魏时来: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副院长;滚双宝: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副院长;柳维玺:经济管理学院党委书记;窦学诚: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拟提任);王莉荣:经济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拟提任);叶得明: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陈秉谱: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拟提任);赵武云:工学院党委书记(拟提任);成自勇:工学院院长;许臻晟:工学院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张建生:工学院副院长;张恒嘉:工学院副院长(拟提任);白明昌:工学院副院长(拟提任);王有科:林学院党总支书记;李毅:林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齐广平:林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兼副院长;王立:林学院副院长(拟提任);李双奎: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党总支书记;毕阳: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杨富明: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韩舜愈: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刘学录:资源与环境学院党总支书记(拟提任);陈年来:资源与环境学院院长;孙光远:资源与环境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兼副院长;陈英:资源与环境学院副院长(拟提任);蔡立群:资源与环境学院副院长(拟提任);文晓洪: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党总支书记;李唯:生命科学技术学院院长;司怀军: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副院长(拟提任);马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副院长(拟提任);张岁玲:人文学院党总支书记(拟提任);韩建民:人文学院院长;韩旭峰:人文学院副院长(拟提任);张文政:人文学院副院长(拟提任);尚振海:人文学院正处级调研员;王兴堂: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党总支书记;王联国: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院长;李广: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党总支副书记兼副院长;罗奎: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副院长;张小平:理学院党总支书记;虎玉森:理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唐占康:理学院党总支副书记;赵有益:理学院副院长(拟提任);吕德文:外语学院党总支书记;赵丽萍:外语学院院长;王海鹰:外语学院党总支副书记;魏兆民:外语学院副院长;陈永新:体育教学部主任兼直属党支部书记(副处级)。
甘肃省学位委员会关于公布2014年甘肃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名单的通知-甘学位办[2014]27号
甘肃省学位委员会关于公布2014年甘肃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名单的通知正文:---------------------------------------------------------------------------------------------------------------------------------------------------- 甘肃省学位委员会关于公布2014年甘肃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名单的通知(甘学位办〔2014〕27号)各研究生培养高校:(甘学位办〔2014〕根据甘肃省学位委员会《关于开展2014年甘肃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工作的通知》10号)精神,经各高校推荐、专家评审、省学位委员会审核及公示,兰州大学《W弦场论实现的新进展和黑洞背景下的强引力效应》等14篇博士学位论文被评为2014年甘肃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现将名单予以公布。
希望各高校充分发挥研究生教育主体作用,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构建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不断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附件:2014年甘肃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名单甘肃省学位委员会2014年10月22日附件:2014年甘肃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名单序号学校名称作者姓名论文题目一级学科名称导师姓名1兰州大学魏少文W弦场论实现的新进展和黑洞背景下的强引力效应物理学刘玉孝2兰州大学陈斌利用卫星和AERONET观测资料对东亚地区吸收性气溶胶识别及其光学特征分析大气科学黄建平3兰州大学胡振波晋陕黄河晚新生代水系发育与河流阶地研究地质学潘保田4兰州大学刘永俊扰动对AM 真菌群落影响及机制研究生物学冯虎元5兰州大学吴炯炯新刊唐代墓志所见家族世系考订及相关专题研究中国史郑炳林6兰州交通大学林志敏扭带及涡产生器在管内诱导的二次流强度及其强化传热特性研究机械工程王良璧7西北师范大学邢蕾清代回疆司法控制研究中国史田澍8兰州理工大学卢立晖铝-钢异种金属脉冲旁路耦合电弧MIG熔钎焊方法及机理研究材料科学与工程樊丁9西北师范大学胡红杏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研究--以兰州市普通高中为例教育学王鉴10西北师范大学高承华权函数变号的二阶线性差分算子的谱及其应用数学马如云11西北民族大学肖群文化·文学·审美--民间文艺学回归文学本位研究中国语言文学郭郁烈12甘肃农业大学南丽丽不同根型苜蓿根颈与根系特性及抗逆性研究畜牧学师尚礼13甘肃农业大学古丽君一株木霉菌防病促生作用研究及制剂开发作物学徐秉良14甘肃农业大学高玉红地膜覆盖调控玉米水分利用效率的生理生态机制研究作物学牛俊义——结束——。
柴强个人简历
柴强个人简历我从北京科技大学物理学专业毕业后,开始了一段精彩的职业生涯。
我是一个充满活力和目标感的年轻人,总是不断地挑战自己、追求卓越。
在大学期间,我的主修课程包括量子力学、固体物理和电子学等。
在这些学科中,我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并且深深地被物理学的研究所吸引。
我非常喜欢运用科学来解决各种问题,这也引发了我了解更多物理学相关领域的兴趣。
在大学期间,我参与了多项科研项目,其中包括在国家重点实验室中研究太阳能电池,以及在微纳电子实验室中进行半导体器件模拟。
这些项目不仅增强了我的科研技能,还帮助我更好地理解物理原理,并成长为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学者。
毕业后,我加入了一家互联网新兴公司。
在这个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工作环境中,我负责开发和维护公司网站的后端功能,开发人员之间的协作也是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结合自己的物理学培训,设计了高效的算法来帮助优化网站的性能,这在整个开发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尽管我没有接受专业的计算机科学培训,但是我非常擅长编程,并且快速学习掌握了Python、Java、C++和R语言等编程语言。
在工作期间,我不断地学习新的技术和工具,以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解决正在处理的问题。
随着工作经验的积累,我逐渐转向数据科学和机器学习领域,并专注于深入了解这些技术在商业环境下的应用。
我毫不犹豫地前往圣地亚哥州立大学计算机科学硕士专业进一步深化我的知识技能。
在这里,我学习了大数据技术、机器学习和数据库管理等知识,同时还加入了大数据研究小组,并参与了多项科研项目。
我的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机器学习和大数据方面,探究这些技术如何应用于商业和实际场景中的业务问题。
我希望将这些技能和知识转化为实际的商业应用,帮助企业通过数据驱动决策实现业务增长和提高利润。
总的来说,我的职业发展剧烈变化,从物理学转向了计算机科学和数据科学。
我发现这些技能非常多重,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复杂的问题,尤其是在处理大型和复杂的数据集时。
植物化感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其开发应用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3,植物化感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其开发应用1黄高宝柴强**(甘肃农业大学农业生态工程研究所,兰州 730070)摘要文章综述了作物的自毒现象、作物间的化感效应以及作物与杂草间的化感作用研究现状,提出了化感效应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展望了化感效应在克服连作障碍、构建高效间套复合群体、防除病虫草害和生物调控方面应用潜力。
关键词化感效应,研究进展,开发应用1.2.Review on researching advancement and applying development ofallelopathy3.HUANG Gaobao CHAI Qiang(Agroecology Engineering Institute of Gansu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Lanzhou 730070)Abstract The current researching status of autotoxicity of crops, and the allelopathy among crops or among crops and weeds were reviewed in this paper. Several problems related to allelopathy research were discussed, and the great potential of allelopathy were proposed, including to get rid of the obstacles of continuous cropping, to construct high efficient intercropping systems, to regulate crops growth and to prevent pests and weeds.Key words:allelopathy, researching advancement , applying development1引言化感作用(allelopathy)是近10年来逐步受到世界各国科学家重视的一个研究领域[11、2、3],它是指“活体植物或微生物的代谢分泌物对其它生物产生的有利或者不利的影响”[22]。
玉米密植光合生理机制及应用途径研究进展
DOI: 10.3724/SP.J.1006.2022.13024玉米密植光合生理机制及应用途径研究进展郭瑶柴强*殷文范虹省部共建干旱生境作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甘肃农业大学农学院,甘肃兰州730070摘要:在有限土地面积上生产足够粮食保证粮食安全,关键在于提高单产。
密植作为提高玉米单产的重要农艺措施,适度增加种植密度,其群体光合速率不受影响甚至有所提高,进而可以增加单产。
揭示玉米密植光合生理学机理,是当前提高单产的重点研究方向。
密植致使玉米光合特性发生改变,调控限制光合生理因子是有效促进密植增产的关键所在,而挖掘密植增产的光合生理学潜力是玉米密植生理学基础,在保障粮食安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因此,本文基于前人研究成果,重点综述了光合生理研究方法与思路变迁,国内外玉米适应密植的光合生理响应和相关农艺调控途径研究现状,为光合生理研究提供理论基础与技术方法。
围绕未来玉米密植生产对科技的需求,依据现代科技的发展趋势,我们认为,传统研究方法必须结合分子生物学技术挖掘光合潜力或缩小实际与理论光合速率之间的差距以实现高光效是未来玉米密植研究的主要目标。
探讨光合生理功能基因差异表达对栽培措施的响应作为今后研究的重点之一,明确农艺措施与密植玉米光合相关基因表达信息的联系与互作关系,通过农艺栽培措施与分子生物学技术融合挖掘玉米密植增产的光合生理潜力,为玉米密植增产提供光合生理理论和实践支撑。
关键词:玉米;密植;方法变迁;光合生理;调控途径Research progress of photosynthetic physiological mechanism and approaches to application in dense planting maizeGUO Yao, CHAI Qiang*, YIN Wen, and FAN HongState Key Laboratory of Arid Land Crop Science / Faculty of Agronomy, Gansu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Lanzhou 730070, Gansu, ChinaAbstract: To ensure enough crop production of limited land area is important to food security. The key to solve this issue is to increase yield per unit area. Dense planting is an effective agronomic management practice to increase yield per unit area, photosynthetic rate would not be decreased or even improved by increasing planting density moderately, and then enhancing the yield per unit area. It is a key research focus on revealing the mechanism of photosynthetic physiology for improving yield per unit area by dense planting condition of maize. Dense planting would lead to change photosynthetic characteristics, so controlling the physiological factors that restricts photosynthesis is essential for increasing yield. Tap the photosynthetic physiologic potential for maize condition is physiological basis to ensure yield, whic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addressing food security issues. Therefore, this review focuses on the changes of the research methods and ideas in photosynthetic physiology, and the research status of the photosynthetic physiological response of maize adapted to dense planting and related agronomic regulation pathways at home and abroad, based on previous research results, so as to provide the theoretical and technical methods basis for photosynthetic physiology research.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modern technology, it is believed that tapping photosynthetic potential and narrowing本研究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771738, 32101857), 甘肃农业大学伏羲青年人才培养计划项目(Gaufx-03Y10), 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项目(201503125-3)和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专项(ZCYD-2020-1-4)资助。
干旱内陆灌区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下春小麦田土壤水分利用特征
中国农业科学 2019,52(7):1247-1259Scientia Agricultura Sinica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19.07.012干旱内陆灌区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下 春小麦田土壤水分利用特征殷文,柴强,胡发龙,樊志龙,范虹,于爱忠,赵财(甘肃农业大学农学院/甘肃省干旱生境作物学重点实验室,兰州 730070)摘要:【目的】针对水资源短缺严重制约干旱绿洲灌区作物生产,传统翻耕产量不稳定及水分利用效率低下等问题,研究不同秸秆还田方式下春小麦农田土壤水分利用特征,旨在优化耕作措施,提高干旱内陆灌区农田的水分利用率。
【方法】2014—2016年,在河西绿洲灌区,通过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少耕,25—30 cm秸秆高留茬立茬还田(NTSS);少耕,25—30 cm秸秆高留茬覆盖还田(NTS);翻耕,25—30 cm 秸秆高留茬还田(TS);传统翻耕,无秸秆还田(CT))对春小麦田水分利用的时间动态、耗水结构以及利用效率的影响,以期为优化试区春小麦高产高效栽培管理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结果】少耕秸秆还田可降低春小麦田耗水量,与CT相比,NTSS、NTS分别降低3.1%—7.8%与3.7%—7.7%;NTSS、NTS通过减少春小麦生育前期(灌浆期之前)的耗水,增大生育后期(灌浆初期至成熟期)的耗水量,有效协调春小麦前后生育时期需水矛盾,相比NTSS,NTS处理的调控效应更突出。
少耕秸秆还田具有抑制土壤蒸发,减小棵间蒸发占总耗水量(E/ET)的比重,提高水分利用有效性的作用,NTSS、NTS较CT棵间蒸发量分别降低9.3%—17.4%、10.8%—23.3%,较TS分别降低4.0%—5.8%与5.6%—11.4%,以NTS降低棵间蒸发量幅度较大,因而NTS较CT处理E/ET降低6.9%—21.3%。
秸秆还田具有增产优势,与CT相比,NTSS、NTS、TS分别增产16.6%—24.9%、18.6%—27.3%、10.2%—18.7%,3个秸秆还田处理中,NTSS、NTS较TS分别增产5.2%—5.9%、7.2%—9.5%。
甘肃农业大学教务处文件
甘肃农业大学教务处文件甘农大教字…2006‟26号关于2005年度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项目中期考核的通知各学院、教学部:根据《甘肃农业大学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实施细则(试行)》的要求,学校决定于2006年5月15-26日对2005年度批准立项的SRTP项目进行中期考核,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考核方式及时间考核采取学院自查与专家组检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5月15日-18日为学院自查阶段;5月25-26日为学校专家组集中考核时间。
二、考核范围学校批准立项的2005年度SRTP所有项目,共计162项。
三、考核内容主要包括项目进展情况、导师的指导情况和项目组成员工作情况等方面,详见《甘肃农业大学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中期考核表》。
四、具体要求1.各学院认真组织本单位学生主持的SRTP项目自查,将自查意见填写在《甘肃农业大学学生科研训练计划中期考核表》“学院审查意见”栏中,并于5月25前将自查总结报告报送教务处实践教学科。
2.逾期不参加学院考核或学院考核不合格的项目不参加学校考核,同时终止其项目,责成指导教师追回已支出SRTP项目资助经费。
3.无故不参加学校考核者,将终止其项目,责成指导教师追回已支出SRTP项目资助经费。
4.参加学校专家组考核时,项目主持人须提交填写并打印好的《甘肃农业大学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中期考核表》(教务处网页上下载)。
5.学校考核采用项目主持人汇报结合专家组质询的方式进行,项目主持人须事先准备3分钟的项目情况汇报,汇报内容可参考《甘肃农业大学学生科研训练计划中期考核表》及《甘肃农业大学学生科研训练计划中期考核评价表》。
6.学院具体考核时间由学院自定,学校考核时间及地点附后。
附件1.2005年度SRTP项目考中期考核(校级)时间、地点安排表2.甘肃农业大学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中期考核表3.甘肃农业大学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中期考核评价表二○○六年四月二十七日主题词:科研训练项目中期考核甘肃农业大学教务处 2006年4月27日印发2005年度SRTP批准立项项目一览表附件12005年度SRTP项目考中期考核(校级)时间、地点安排表附件2甘肃农业大学学生科研训练计划中期考核表附件3甘肃农业大学学生科研训练计划中期考核评价表。
根系分隔对麦收后间作玉米产量恢复效应的影响_冯福学
2014年4月灌溉排水学报Journal of Irrigation and Drainage 第33卷第2期 文章编号:1672-3317(2014)02-0049-05根系分隔对麦收后间作玉米产量恢复效应的影响*冯福学1,2,柴强2(1.甘肃农业大学工学院,兰州730070;2.甘肃省干旱生境作物学重点实验室,兰州730070)摘 要: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麦收后塑料薄膜隔根小麦间作玉米(PW∥C)、尼龙网隔根小麦间作玉米(NW∥C)、不隔根小麦间作玉米(W∥C)与单作玉米(C)的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及其产量的变化。
结果表明,麦收后,间作玉米表现出极强的生长恢复效应,根系分隔弱化了间作玉米恢复效应。
小麦收获时,单作地上干物质量较W∥C、PW∥C和NW∥C处理分别显著提高29.88%、62.51%和47.55%,PW∥C、NW∥C处理较W∥C处理分别降低20.07%、11.97%,PW∥C处理比NW∥C处理降低9.21%;玉米收获时,W∥C、PW∥C和NW∥C处理地上干物质量较单作分别显著提高25.83%、11.37%和20.80%,PW∥C、NW∥C处理分别较W∥C处理降低11.49%和4.01%,PW∥C处理比NW∥C处理降低7.80%。
W∥C、PW∥C和NW∥C处理经济产量较单作显著提高71.97%、59.84%、58.24%,生物产量提高65.78%、58.00%、58.98%。
PW∥C、NW∥C处理经济产量分别较W∥C处理显著降低7.05%、7.98%,生物产量降低4.69%、4.10%。
关 键 词:隔根;间作;干物质质量;恢复效应中图分类号:S274.1 文献标志码:A doi:10.7631/j.issn.1672-3317.2014.02.012冯福学,柴强.根系分隔对麦收后间作玉米产量恢复效应的影响[J].灌溉排水学报,2014,33(2):49-53.1 材料与方法1.1 试区概况试验于2010年3—10月在甘肃农业大学与武威市农技中心校地联合绿洲农业科研教学基地(102°50′50″E,37°52′20″N)进行。
100多名会宁籍博士的资料
100多名会宁籍博士的资料张自和1944 年11 月23日生,现为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沙勇忠1968年7月生,平头川乡人,武汉大学情报专业博士,现在兰州大学工作。
李万同1964年10月生,头寨子人。
博士,现任兰州大学数学系教授,兰大基础数学研究所所长。
武生智1964年6月26日生,2003年5月在香港理工大学土木及结构工程学系学习,获博士学位,现在兰州大学工作。
李忆春1970年生,青江驿乡人,2000年攻读兰州大学经济学博士研究生,现在兰州大学工作。
王文1957年2月出生于甘肃省会宁县。
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气象研究所副所长,教学中心副主任。
刘玉冰1974生,博士研究生,现在兰大生命科学学院工作。
苏培玺1964年4月生,老君坡乡人,1999年考取中科院兰州分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在职博士生,现在兰州大学工作。
张志斌1965年9月生,1997年考入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2000年获得理学博士学位后回西北师大任教,现为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院长,教授。
冯曦明1964年7月生,博士,现任西北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财政与金融系副主任、经济学副教授。
张兵1965年1月生,1998年获博士学位,现在西北师大工作。
蔡宝来1965年生,新塬镇人,1998年获得博士学位,现在西北师大工作。
张学强男,1971年生,白草塬镇人,1996年考入华东师大教育系博士研究生,28岁获得博士学位,现在西北师大工作。
杨勇男,1967年7月生,大沟乡人,1998年攻读兰州大学计算机博士学位,现在西北师大工作。
张兴武男,1962年生,丁沟镇人,博士,现在西北师大工作。
柴守玺男,1962年出生,博士,甘肃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牛俊义男,1957年12月生,博士,现任甘肃农业大学作物耕作栽培系主任、教授、博导。
孙万仓男,生于1957年4月,博士,现为甘肃农业大学农学院作物遗传育种系主任、教授、博导。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第六届编辑委员会
顾问:任继周杨子恒尚永丰南志标主任:赵兴绪副主任:李毅毕阳编委(按姓氏笔画排序):马明马友记王昱王辉刘长仲刘学录齐广平孙学刚邱慧珍余四九余群力张峰赵长增赵兴绪赵武云赵桂琴韩舜愈曾巧英蒲陆梅樊廷录主编:赵兴绪执行主编:李毅副主编:胡文忠(常务)毕阳责任编辑:胡文忠李辛赵晓倩陈化兰王擎胡自治赵有璋\王联国王森山牛最荣司怀军毕阳吕和平员建民李毅李小刚李发弟杨江山杨德龙张富张绪成陈年来郁继华罗玉柱鱼小军胡文忠姚拓秦舒浩柴强徐秉良郭天文1本刊简介《甘肃农业大学学报》是甘肃农业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农业学术期刊,创刊于1959年。
本刊为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
主要刊登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农学、园艺、植物保护、林业科学、资源与环境科学、草业科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农业工程技术等方面原创性的研究论文。
2投稿事项(1)论文要求论点明确,数据可靠,层次清晰,文字简练。
论文应包括题目、摘要、关键词、引言、材料与方法、结果与分析、讨论、结论、致谢(可以没有)、参考文献等部分。
文章篇幅(含图表)一般为6000-8000字。
(2)篇首页脚需著录:[基金项目]应准确、完整地注明基金项目来源、名称及项目编号;[第一作者]应注明第一作者的姓名,职称,学位,硕士生/博士生导师或院士,所从事的专业研究方向,手机号码及E-mail;[通信作者]一般为研究生的导师或本项目的主持人,注明格式与第一作者简介相同。
(3)中英文摘要应完整、准确地概括论文的实质性内容,独立成文,避免自我评价。
摘要包含[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等部分。
英文摘要的内容和格式应与中文摘要保持一致。
不少于400字(词)。
关键词3~8个,尽量使用专业名词术语的全称。
(4)使用规范的名词术语,量名称、计量单位及其符号必须符合国家标准(GB3100-3102):外文字母分清大小写、正斜体,易混淆的文种和符号请加旁注;物种拉丁学名要准确、规范。
(5)图表要有自明性,随文放置;图表中涉及的所有中文内容均需要添加对应的英文。
秦安振2013年博士学位论文
密
级 10733
单位代码
甘肃农业大学
博士学位论文
绿洲典型间作模式的土壤呼吸特征及其成因
Mechanism of Characteristics in Soil Respiration under Typical Intercropping Systems on Oasis Arid Land
甘延太 教授 廖允成 教授 任万军 教授 肖 凯 教授
2013 年 6 月
MECHANISM OF CHARACTERISTICS IN SOIL RESPIRATION UNDER TYPICAL INTERCROPPING SYSTEMS ON OASIS ARID LAND
by Qin An–zhen
关键词:碳排放;能量产量;综合评价;耗水量;西北地区
II
甘肃农业大学 2013 届博士学位论文
Summary
Intercropping systems have been shown to boost crop productivity and provide potential for biodiversity in development of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Main concern is that higher yielding systems usually are associated with higher soil respiration while soil respiratory responses to cropping systems are limited to know on arid land. Field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at Wuwei Experimental Station of Gansu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ina (37º96´ N, 102º64´ E) in 2009, 2010, and 2011. Four intercropping systems, including maize (Zea mays)–wheat (Triticum aestivum), maize–rape (Brassia campestris), maize–pea (Pisum sativum) and soybean (Glycine max)–wheat intercropping, along with the respective five sole crops, were designed in a randomized, complete block design with three replicate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intercropping systems on yield– and environment– related factors, and the contributions of controlling factors to those related factors. Main results are summarized as follows: (1) Crop growth (dry matter accumulation) is a major factor controlling soil respiration farmland. With the increase of dry matter accumulation, soil respiration rate increased, reached a peak at the early flowering stage for earlier sown crops and at the silking stage for maize, and then declined. A quadratic function for dry matter accumulation combined with an exponential function for soil temperature was fit the measured results, showing the combination of dry matter and soil temperature accounted for 38 % to 58 % of variances in soil respiration. Maize based intercropping such as maize–wheat (0.52 g CO2 m–2 hr–1), maize–rape (0.44 g CO2 m–2 hr–1) and maize–pea (0.51 g CO2 m–2 hr–1) intercropping systems significantly reduced seasonal maximal soil respiration as compared to sole maize (0.74 g CO2 m–2 hr–1). Sole maize emitted the highest carbon (4,233 kg C ha–1) in each year, whereas sole rape released the least amount (1,260 kg C ha–1). Intercropping (1,701 to 3108 kg C ha–1) significantly reduced carbon emission compared to sole maize or sole wheat. Maize was the greatest emitter of carbon per unit of water, followed by pea and wheat, whereas rape and soybean were the least. Maize based intercropping emitted 42 %, 52 %, and 45 % less carbon per unit of water in 2009, 2010, and 2011, respectively, compared to sole maize. (2) Maize produced the greatest grain yield at 11,724 kg ha–1, followed by wheat averaging at 6,467 kg ha–1, and pea the lowest at 2,830 kg ha–1. Sole maize had the grain yield decreased from 12,677 kg ha–1 in 2009 to 10,624 kg ha–1 in 2011, or by 19 %, whereas the maize in the maize–wheat intercropping had its grain yields increased from 7,404 kg ha–1 in
产铁载体PGPR菌筛选及其对病原菌的拮抗作用
产铁载体PGPR菌筛选及其对病原菌的拮抗作用荣良燕;姚拓;赵桂琴;柴强;席琳乔;王小利【摘要】By adopting improved CAS methods, the strains antagonistic against plant pathogens were firstly screened from the 16 PGPR strains, and the antagonistic experiments were then conducted by using 5 PGPR strains to 3 types of plant pathogens using plate cultivation.The results showed that LHS11 had the best inhibitory effects on Fusarium oxysporum f.sp.cucumerinum and F.oxysporum f.sp.niveum, vith the inhibition ratio over 80%; the inhibition ratio of 191 against F.oxysporumf.sp.cucumerinum was 74%.The inhibitory effects of LHS11 and 191 on Rhizoctonia solani were similar ( 64% and 65%, respectively).Both 191 and LHS11 could be used as PGPR biocontrol agents with good inhibitory effects and high application potential.%采用改进的CAS定性、定量方法,从16株PGPR菌株中初步筛选出具有抗病原真菌作用的菌株,再利用平板对峙法将筛选出的5株PGPR菌与3种病原真菌进行拮抗试验.结果表明,LHSll对黄瓜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Th f.sp.cucumerinum),西瓜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niveum)的抑制效果最好,抑菌率达到80%以上;其次是191对黄瓜枯萎病菌,抑菌率为74%,LHSll、191对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的抑制效果相近,抑菌率分别为64%和65%.191和LHSll是抑菌效果较好的生防PGPR 菌株,具有较好的应用潜力.【期刊名称】《植物保护》【年(卷),期】2011(037)001【总页数】6页(P59-64)【关键词】产铁载体菌;CAS检测;拮抗作用;病原真菌;PGPR菌株【作者】荣良燕;姚拓;赵桂琴;柴强;席琳乔;王小利【作者单位】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兰州,730070;草业生态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兰州,730070;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兰州,730070;草业生态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兰州,730070;甘肃农业大学草业学院,兰州,730070;草业生态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兰州,730070;甘肃农业大学农学院,兰州,730070;塔里木大学动物科技学院,阿拉尔,843300;贵州省草业研究所,独山,5582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3促进植物生长菌(plant growth promoting rhizobacteria,简称PGPR)是指自由生活在土壤或附生于植物根、茎、叶的一类可促进植物生长及其对矿质营养吸收和利用,并能抑制有害微生物的有益菌类[1]。
豌豆-根瘤菌共生体对盐分胁迫的生理响应
第 6 期 76~87
甘 肃 农 业 大 学 学 报
JOURNAL OFGANSU AGRICULTURAL UNIVERS
ITY
第 54 卷
双 月 刊
豌豆G根瘤菌共生体对盐分胁迫的生理响应
徐勃1,马绍英2,张绪成3,李胜1,4,柴强4
(
1.甘肃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cn
柴强,教授,主要从事耕作栽培理论与技术研究 .
EGma
i
l:
Cha
i
au.
edu.
cn.
q@gs
基金项目:国家现代农业绿肥产业技术体系(
CARS
G
22
GGG
12).
收稿日期:
2019
G
04
G
15;修回日期:
2019
G
05
G
22
第6期
徐勃等:豌豆G根瘤菌共生体对盐分胁迫的生理响应
77
/L NaCl).【
i
umCa
66,t
hep
l
an
the
i
tandf
r
e
sh
gh
we
i
t,supe
r
ox
i
ded
i
smu
t
a
s
e(
SOD)andpe
r
ox
i
da
s
e(
POD)a
c
t
i
v
i
t
i
e
s,andma
l
ond
i
a
l
dehyde(MDA),p
一种果树间套作豆科绿肥的种植方法[发明专利]
专利名称:一种果树间套作豆科绿肥的种植方法
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发明人:殷文,柴强,于爱忠,赵财,谢军红,樊志龙,胡发龙,范虹,郭瑶
申请号:CN202011205504.9
申请日:20201102
公开号:CN112154848A
公开日:
20210101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果树间套作豆科绿肥的种植方法,本发明采用在果树行间套种豆科绿肥,控制间距、深度、肥料均科学配比、施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通过豆科绿肥的套种,可节省肥料用量和培肥土壤,提高土壤有机质。
绿肥作物又是优质的饲草,可同时用于家禽饲养。
对果树提供丰富的营养,提高果实的品质及产量,具有推广应用的价值。
申请人:甘肃农业大学
地址:730070 甘肃省兰州市市安宁区营门村1号
国籍:CN
代理机构:北京中仟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代理人:田江飞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不同供水水平下丁香酚和间作蚕豆对小麦光合特性的影响
不同供水水平下丁香酚和间作蚕豆对小麦光合特性的影响赵财;柴强【期刊名称】《甘肃农业大学学报》【年(卷),期】2014(000)004【摘要】研究以小麦根系分泌物丁香酚(2-甲氧基-3-烯丙基苯酚)为参试化感物质,研究了不同供水水平及间作蚕豆条件下丁香酚对小麦旗叶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丁香酚对单、间作小麦旗叶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均具有抑制作用,且随供水水平的降低而增强;单作小麦旗叶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日均值分别较对照降低13.29%、28.95%和21.08%,间作小麦降低7.41%、24.39%和21.07%,间作可弱化丁香酚的抑制作用.丁香酚处理下的单、间作小麦旗叶瞬时水分利用效率日均值分别提高10.37%和17.96%,且间作模式下与对照差异显著.生产实践中,通过合理间作和优化灌溉可减轻小麦连作以及小麦秸秆覆盖等产生的自毒作用.【总页数】6页(P88-93)【作者】赵财;柴强【作者单位】甘肃省干旱生境作物学重点实验室,甘肃农业大学农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甘肃省干旱生境作物学重点实验室,甘肃农业大学农学院,甘肃兰州73007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512.1+2【相关文献】1.丁香酚对小麦-蚕豆间作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多样性的影响 [J], 刘辉娟;柴强;黄高宝;周海燕;朱静2.不同供水水平下丁香酚和间作蚕豆对小麦根系生长的互作效应 [J], 赵财;周海燕;柴强;黄高宝;刘辉娟;朱静3.不同供水水平下间甲酚和间作对小麦、蚕豆耗水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J], 罗照霞;柴强4.不同磷水平下小麦蚕豆间作对根际有效磷及磷吸收的影响 [J], 张梦瑶; 肖靖秀; 汤利; 郑毅5.间作蚕豆根系活力和形态对丁香酚及供水水平的响应 [J], 赵财;柴强;黄高宝;周海燕;刘辉娟;朱静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玉米根系分泌物的分离鉴定及典型分泌物的化感效应
玉米根系分泌物的分离鉴定及典型分泌物的化感效应
柴强;冯福学
【期刊名称】《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年(卷),期】2007(042)005
【摘要】根系分泌物是化感物质的重要来源之一,利用C2Cl2提取了水培35 d玉米幼苗的根系分泌物,并通过气相色谱和质谱联用技术(GC-MS)进行了分离鉴定,对相对丰度较高的分泌物邻苯二甲酸的生物学效应通过发芽试验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玉米幼苗的根分泌物主要包括烃类、苯、噻唑、酸、酮、酰胺、酯、醇和酚;根分泌物邻苯二甲酸是一种自毒作用强于他感作用的化感物质.
【总页数】6页(P43-48)
【作者】柴强;冯福学
【作者单位】甘肃农业大学农业生态工程研究所,甘肃,兰州,730070;甘肃农业大学农业生态工程研究所,甘肃,兰州,73007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513.01
【相关文献】
1.鹰咀豆根系分泌物的分离鉴定及典型分泌物苯甲醛的化感效应 [J], 柴强;黄高宝;黄鹏;张恩和;冯福学
2.小麦的根系分泌物及典型分泌物间甲酚的化感作用研究 [J], 陈英;柴强
3.玉米根系分泌物中关键抑菌物质对大豆疫霉的抑菌活性 [J], 张贺; 刘屹湘; 何依依; 吴家庆; 杨雨馨; 郑凯元; 杨敏; 朱书生; 何霞红; 朱有勇
4.玉米根系分泌物缓解连作花生土壤酚酸类物质的化感抑制作用 [J], 李庆凯; 刘苹; 赵海军; 宋效宗; 林海涛; 沈玉文; 李林; 万书波
5.玉米根系分泌物对连作花生土壤酚酸类物质化感作用的影响 [J], 李庆凯;刘苹;赵海军;宋效宗;林海涛;沈玉文;李林;万书波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植物化感作用的机理、影响因素及应用潜力
植物化感作用的机理、影响因素及应用潜力
柴强;黄高宝
【期刊名称】《西北植物学报》
【年(卷),期】2003(023)003
【摘要】从化感作用与植物的叶水势、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养分有效性、细胞分裂和代谢等方面的关系综述了化感作用的作用机理,同时就影响化感作用的主要因素进行了讨论.文章认为化感作用在科学构建种群结构、防除病虫草害、设计合理种植制度、提高肥水利用效率和秸秆还田利用率等领域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总页数】7页(P509-515)
【作者】柴强;黄高宝
【作者单位】甘肃农业大学农业生态工程研究所,兰州730070;甘肃农业大学农业生态工程研究所,兰州73007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948.7
【相关文献】
1.植物化感作用机理及其在园林植物配置中的应用 [J], 吴晓华
2.植物化感作用机理及其在园林植物配置中的应用分析 [J], 齐楠;卢娜
3.中国第二届植物化感作用学术研讨会暨中国植物保护学会植物化感作用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第一轮通知 [J],
4.中国第二届植物化感作用学术研讨会暨中国植物保护学会植物化感作用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第一轮通知 [J],
5.中国第二届植物化感作用学术研讨会暨中国植物保护学会植物化感作用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第一轮通知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甘肃农业大学柴强教授简介
柴强,男,甘肃武威凉州区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甘肃农业大学农学院副院长,主管本科教学与校外试验站建设工作。
1972年4月生,1995年毕业甘肃农业大学农学系,获学士学位,1998年在甘肃农业大学获农学硕士学位,2003年在甘肃农业大学获农学博士学位。
兼任中国耕作制度研究会理事,中国农学会立体农业分会委员,中国植物化感作用专业委员会成员。
主要致力于多熟种植、节水农业和循环农业的研究工作。
甘肃省“领军人才”、甘肃省“555”创新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甘肃省陇原青年科技创新人才扶持计划获得者。
主持和参加完成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课题20余项,获甘肃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地厅级奖3项,申报国家实用专利1项。
先后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60余篇。
参编《新型多熟种植》、《黄土高原旱地农业-理论、技术、潜力》、《节水农业在中国》、《节水农业技术》专著4部,参编《农作学》、《农业生态学》以及研究生教材《农作学》3部。
主讲“植物化学生态学”、“农作学”、“农业生态学”、“生态学”等硕士生和本科生课程。
主要从事多熟种植、循环农业和节水农业领域的科研工作,共主持和参加完成科研课题17项;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地厅级科技进步奖3项;参编教材和专著5部,在“生态学报”、“应用生态学报”、“Plant soil and environment”、“Crop science”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和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发表论文60余篇。
获甘肃省青年教师成才奖、甘肃农业大学优秀青年人才、甘肃农业大学优秀青年教师、甘肃农业大学暑期社会实践优秀指导教师等多项荣誉称号。
柴强近五年承担的国家及省级重大科研任务
1 西北内陆灌区农田循环生产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2007BAD89B17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7-2010 666万
2 高效绿洲建设技术集成与试验示范2007BAD46B06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
2007-2010 20万
3 间套作物水分竞争与互补的根间作用机理3077126
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柴强2008-2010 26万
4 绿洲灌区节水高效多熟种植技术体系集成研究20100405甘肃省高等学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2011-2013 25万
5 禾豆间作消减豆科作物氮阻遏的作用机制31160265国家自然科学科学基金
柴强2011-2015 56万
6 绿洲灌区节水高效多熟种植技术体系集成研究省财政厅高校科研事业专项费
无项目编号2010-2013 25万
2010-2011年发表学术论文
CH Y ang,Q Chai,GB Huang. Root distribution and yield responses of wheat/maize intercropping to alternate irrigation in the arid areas of northwest China. Plant Soil Environment, 2010,56:253-262
Caihong Y ang,Gaoba Huang,Qiang Chai. Water use and yield of wheat/maize intercropping under alternate irrigation in the oasis field of northwest China. Field Crops Research. 2011,124: 426-432
杨彩红, 柴强, 黄高宝. 荒漠绿洲区交替灌溉小麦间作玉米的水分利用特征.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0,18:782-786
齐万海, 柴强. 不同隔根方式下间作小麦玉米的竞争力及产量响应.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0,18: 31~34
柴强,杨彩红,黄高宝. 干旱区绿洲不同种植模式作物的耗水特性. 中国沙漠. 2010, 30:1152-1159
柴强. 分根交替灌溉技术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10,12:46-51
柴强,罗照霞,杨彩红. 绿洲灌区交替灌溉小麦间作玉米的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 灌溉排水学报. 2010,29:126-128
张虎天,郭丽琢,柴强. 接种根瘤菌对豌豆/玉米体系生长状况的影响.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0, 28:92-96
齐万海,柴强,于爱忠. 间作小麦的边行效应及其与根系空间分布的关系.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2010,45:72-76
郑立龙, 柴强. 间作小麦、蚕豆的产量和竞争力对供水量和化感物质的响应.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1,19:745-749
柴强,黄高宝. 西北现代绿洲农作制现状与问题及其关键建设技术.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1,32: 102-106
陶志强, 柴强, 杨彩红,等. 交替灌溉对间作小麦蚕豆产量和根系的影响.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2011,46:34-38
史中欣, 柴强, 杨彩虹,等. 带型配置及施氮量对玉米间作豌豆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2011,46:3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