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

一、提高思想认识,把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要求

(一)充分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三农”工作的重大战略决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是加快富民兴渝进程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促进全市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加速推进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必须妥善处理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只有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好农村经济,建设好农民家园,让农民过上宽裕、舒适的生活,才能构建和谐社会,形成城乡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

的基本方针,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领“三农”工作全局,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倡导乡风文明为重点,以改变农村面貌为关键,以扩大基层民主为保障,以启动实施“千村推进百村示范工程”(以下简称“千百工程”)和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百万工程”、“百个经济强镇工程”、“百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程”(以下简称“三百工程”)为载体,集合全市各方力量,既快又好地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阶段性目标是:到“十一五”期末,全市农村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全面进步,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的阶段性成效。农村经济的主要指标是:经济总量达到1600亿元,乡镇企业增加值实现1500亿元,农业增加值达到650亿元,粮食产量稳定在1160万吨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4100元,林木覆盖率达到40%以上,城镇化率超过52%。2006年是“十一五”的开局之年,新农村建设要迈出实质性步伐,全市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要有较大改善,社会事业要有较大进步,农村经

济要有较大发展,农村经济总量达到1190亿元,农业增加值达到50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7%,乡镇企业增加值达到800亿元,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40万人。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原则。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战略方针,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必须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必须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不断创新农村体制机制;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让农民得到实惠;必须坚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有步骤、有计划、有重点地推进;必须坚持以农民群众为主体,充分发挥各方面积极性,通过农民投资投劳、国家扶持和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扎实有效地推进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强化产业支撑,促进农民收入的新增长

(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百万工程”,鼓励城市工商资本进入农业产业化领域,加快瘦肉型生猪、优质柑橘、中药材和优质粮油等重点产业发展,按

照优势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的思路,形成优势产业带和特色产业区。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努力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提高粮食优质率。实施“双十”计划(到2010年,新培育10个以上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龙头企业),加大对龙头企业和种养殖大户的培育和扶持力度,支持和引导龙头企业通过入股、联营、嫁接、兼并等形式组建企业集团,形成一批竞争能力强、经济效益好、带动作用大的龙头企业和企业集群。探索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得到更多实惠。建立有利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信贷、财税和登记制度,积极支持和引导发展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2006年新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1000个,农户参合率提高2个百分点;完成新建600万亩种植基地、新增100万头生猪的任务,力争全市农产品优质率提高5个百分点,商品率提高2个百分点,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160万吨左右。

(五)大力发展镇域经济。全面推进“百个经济强镇工程”,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投入和扶持力度,培育优势特色产业,落实优惠政策,优化就业、创业环境,推进二、三

产业协调发展。“十一五”期间重点中心镇逐步由45个增加到100个。百个经济强镇工程镇和重点中心镇建设要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有条件的经济强镇要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发挥示范带动作用。通过明星镇、特色镇的创建,激发乡镇经济社会的发展活力。加速乡镇企业和农村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大力发展以农产品加工业为重点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着力推进以商贸、运输、旅游为重点的小城镇第三产业发展,充分发挥其带动和服务功能。挖掘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旅游农业资源,努力打造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的旅游农业景区(点),构建富有重庆特色的旅游农业体系,使旅游农业成为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鼓励商贸企业、供销社、邮政系统和其他各类投资主体在农村大力发展现代流通服务业。实施“乡镇建连锁超市、村社建放心商店”工程,以县城为配送中心,乡镇为配送结点,逐步构建工副食品、农业生产资料、药品送下乡和农副土特产品收进城的城乡双向流通渠道。2006年要新建乡镇连锁超市100个,村级放心商店1000个;百强镇镇域经济总量增长17%,全市城镇化率提高1.5个百分点。

(六)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大力实施“百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程”,努力发展劳务经济,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育成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原则,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采取订单培训、合同培训等形式,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规模和档次,打造重庆的劳务品牌。实行城乡平等的就业政策,加快从政策、体制等方面消除对农民进城就业的不合理限制。建立与劳动力输入地、用工大户、大企业的劳务联接机制,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程度。加强劳动力市场的规范化管理,为城乡劳动者提供平等的就业服务。加强农民工的维权、服务和管理,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建立完善防止拖欠农民工工资的长效机制;加强对农民工子女入学、就业培训、卫生保健、计划生育、法律援助等方面的指导服务,认真研究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后的遗留问题,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转移。2006年要完成培训农村劳动力20万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40万人的目标任务。

(七)提高农业科技支撑能力。提高农业科技在科技投入中的比重,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注重科研与生产衔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