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日食和月食》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六年级科学《日食和月食》教案设计

六年级科学《日食和月食》教案设计

教案设计:六年级科学《日食和月食》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日食和月食的定义、成因和特点。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科学探究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日食和月食的定义2. 日食和月食的成因3. 日食和月食的特点4. 日食和月食的观测方法5. 日食和月食的历史和文化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日食和月食的定义、成因、特点和观测方法。

难点:日食和月食的成因和观测方法。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教学视频、日食和月食的图片等教学资源。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等学习用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日食和月食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日食和月食是什么现象。

2. 探究: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日食和月食的成因和特点。

3. 讲解:教师结合PPT和教学视频,详细讲解日食和月食的成因、特点和观测方法。

4. 实践: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日食和月食的观测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亲身体验和观察。

6. 作业:教师布置相关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7. 拓展: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日食和月食的历史和文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提问、作业和观测实践活动,评价学生对日食和月食的定义、成因、特点和观测方法的掌握程度。

2. 观察学生在团队合作精神和科学探究意识方面的表现,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

七、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教学效果。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日食和月食的观测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观察。

2. 引导学生进行日食和月食的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意识。

3. 邀请天文专家或有相关经验的教师进行讲座,增加学生对日食和月食的了解。

九、教学资源:1. PPT、教学视频、日食和月食的图片等教学资源。

2. 观测日食和月食所需的器材和工具。

十、教学计划:1. 课时安排:共2课时。

教科版科学六下《日食和月食》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六下《日食和月食》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六下《日食和月食》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日食和月食》是教科版科学六下的一章节,主要介绍了日食和月食的成因、现象及其观测方法。

本章节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学生将能够理解日食和月食的原理,提高科学素养。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章节之前,已经掌握了太阳、地球、月球等基本的天文知识,对观察和分析自然现象有一定的经验。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日食和月食的成因和观测方法还不够了解,需要通过本章节的学习来进一步拓展和加深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理解日食和月食的成因,知道日食和月食的发生条件。

2.学会观测日食和月食的方法,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3.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4.增强学生对天文科学的兴趣,提高科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日食和月食的成因及其发生条件。

2.观测日食和月食的方法。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2.利用多媒体演示和模型演示,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日食和月食的原理。

3.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日食和月食在历史上的观测实例,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设备。

2.日食和月食的演示模型。

3.日食和月食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4.学生分组活动所需的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日食和月食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现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2.呈现(10分钟)介绍日食和月食的成因,讲解日食和月食的发生条件。

通过模型演示,让学生形象地理解日食和月食的原理。

3.操练(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观测日食和月食的方法。

每组设计一种观测方案,并准备进行实践活动。

4.巩固(5分钟)学生代表汇报各组的观测方案,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和补充。

教师总结并强调观测日食和月食时的注意事项。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34 日食和月食 l 教科版.doc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34 日食和月食 l 教科版.doc

《日食和月食》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日食和月食是太阳、地球、月球三个天体运动形成的天文现彖。

(2)知道月球运行到地球和太阳之间的时候,因月•球遮住了太阳光而形成了“日食”。

(3)了解月食是地球运行到地球的影子中,地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月球的光。

2.过程与方法(1)运用模拟实验的方法研究日食的成因。

(2)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逻辑推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能够大胆地想象,表达自己的想法。

了解到天文现象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

「【教学重点】日食和月食是太阳、地球、月球三个天体运动形成的天文现象。

【教学难点】当月球运行到地球和太阳之间的时候,月球遮住了太阳光(或部分)・,发生“日食”现象。

日食的类型:日全食、日偏食、日环食。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讲授法【课前准备】课前准备:有关日食和月食信息的图片、课件;乒乓球、玻璃球、手电筒、观察记录表;要求学生在课前收集有关日食和月食的信息。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教师:在2500多年前,有两个小国家之间爆发了激烈的战争,连续五年未见胜负,将士们尸横遍野,老百姓哀声载道。

古希腊的天文学家泰勒斯预先知道有天文现象要发生,便扬言上天反对战争, 某一日会使太阳消逝。

到了那一•天,两军正在酣战不停,突然,光芒四射的太阳被一个黑彫遮住了,黑影从太阳的西缘渐渐向中心靠近,黑影越来越大,不一会儿,太阳不见了,天色一片昏暗,仅有一团淡黄色的薄雾笼罩着远方的地平线。

双方士兵将领大为恐惧,于是停战和好,后来两国还互通婚姻。

据考证,这是发生在公元前585年5月28日的一次天文现象。

你知道这是一种什么天文现象吗?(学生自由回答)学生:这种天文现象是日食。

教师:同学们回答得真好。

那你知道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现象的吗?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程日食和月食。

二、进入新课(一)、日食(展示日食图片)教师:地球上某些地区有时会看到太阳表面全部或部分被遮掩的现象,这种现象称为口食。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3.4《日食和月食》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3.4《日食和月食》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3.4《日食和月食》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日食和月食》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日食和月食的成因、特点以及观察方法。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简洁的文字,向学生展示了天文学的奥妙。

本节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天文知识有较强的兴趣。

但他们对于日食和月食的成因和观察方法还不够了解,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提高他们的科学认知。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日食和月食的成因,知道它们是自然界的一种现象。

2.让学生掌握日食和月食的观察方法,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2.日食和月食的观察方法。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和视频资料。

2.准备日食和月食的模型道具。

3.准备黑板和粉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日食和月食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这两种自然现象,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同时,提出问题:“你们知道日食和月食是如何形成的吗?”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

2.呈现(10分钟)利用多媒体呈现日食和月食的成因,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这两种现象。

同时,讲解日食和月食的观察方法,如使用太阳镜观察日食,用手指观察月食等。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领取一个日食和月食的模型道具,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日食和月食成因的理解。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巩固(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日食和月食的成因和观察方法。

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教师点评并总结。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除了日食和月食,还有哪些天文现象值得我们关注?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

6.小结(3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日食和月食的成因和观察方法。

六年级科学《日食和月食》教案设计

六年级科学《日食和月食》教案设计

六年级科学《日食和月食》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日食和月食的定义、原因和特点。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 日食和月食的定义及原因。

2. 日食和月食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1. 日食和月食的成因及其观测方法。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日食和月食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彩笔等学习用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日食和月食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日食?什么是月食?它们有什么特点?2. 探究日食和月食的成因:教师播放日食和月食的科普视频,让学生直观地了解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日食和月食的成因,并总结出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3. 学习日食和月食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日食和月食的图片,分析它们的特点,如:发生时间、观测地点等。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日食和月食的特点,并分享给全班同学。

4. 实践操作: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模拟实验,让学生亲手操作,加深对日食和月食的理解。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日食和月食的现象,并记录实验结果。

5.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复述日食和月食的定义、原因和特点。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反思自己在探究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6. 拓展延伸:教师提出与日食和月食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如:日食和月食对地球有什么影响?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分享。

7. 作业布置: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如:绘制日食和月食的示意图。

8.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小组讨论等方面的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2. 知识掌握评价:通过课后作业、课堂练习等方式,检查学生对日食和月食的定义、原因和特点的掌握情况。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3.4 日食和月食-日食|教科版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3.4 日食和月食-日食|教科版
日食
课题:
日食
备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知道日食和月食是日、地、月三个天体运动形成的天文现象。
2.在月球运动过程中,如果太阳月球、地球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上时,月球(或 地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地球(或月球)的光,这时地球上的人们就会观察到日 食(或月食)现象。
过程与方法:
1.能运用模拟实验的方法研究日食的成因。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日食的成因、模拟实验的科学操作 教学准备:每人一个小实心泡沫球,大的空心泡沫球,摄像头,球形大灯,铁架 子 课时准备: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有这样一种现象,白昼会在突然之间变成黑夜,你们知道这是什么现象吗? 生回答。 师:对了,是日食。关于日食这种大自然的天文奇观,人们既惊奇又恐惧,并由 此引发了无数的神话与传说。谁愿意来分享你所知道的神话故事。 生讲述故事。 师:谢谢你们的分享,老师发现很多同学在听故事的时候笑了,你们一定觉得古 人的思想真的是太不可思议了。在自然科学比较成熟的今天,人们大多知道日食 属于正常现象,今天我们就要像科学家那样去探究日食,小小科学家们,你们准 备好了么? 二、展开
2009 年的夏天,咱们江山发生了一件大事情,到底是什么大事情呢?请跟着老 师一起来看视频,注意: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收集以下重要信息:时间和你所 观察到的现象。 播放视频。 学生回答。 1、 猜测
大家觉得是谁挡住了太阳? 挡住太阳的物体有哪些特征呢? 三:实验验证 1、老师:同学们觉得日食产生的原因是月球把太阳遮住了?我们可以怎样验证 自己的猜测呢? 老师:老师只提供这样一个小球?你觉得这个模拟实验应该怎么做呢?
模拟实验(6 分钟) 汇报结果:(6 分钟) 老师:实验时间到,请某某某到老师身边来,其他同学放下笔,看向黑板!通过 模拟实验你知道,日食发生的时候,月球应该在哪个位置? 你能描述月球的位置吗? 2、用摄像头模拟另一个实验 猜测:请你根据看到的现象,猜测一下地球上什么地方的人可以看见日食? 3、展示日食的时间。 四:小结 五:观看月食布置作业(2 分钟)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日食与月食》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日食与月食》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日食与月食》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道日食和月食是什么,并且了解日食和月食的特点和发生原理。

2.能够区分日食和月食,并能够正确描述日食和月食的发生过程。

3.了解日食和月食对地球及其生物的影响,并能够分析其中的科学原理。

4.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日食和月食的形成原因。

二、教学内容1.日食和月食的定义和特点。

2.日食和月食的发生原理。

3.日食和月食对地球及其生物的影响。

4.日食和月食的形成实验。

三、教学重难点1.日食和月食的发生原理的讲解和学生理解。

2.日食和月食的形成实验的设计和实施。

四、教学准备1.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材。

2.PPT或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3.实验材料:灯光、球形模型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学到的内容,复习太阳、地球和月亮的基本特点。

激发学生对日食和月食的好奇心。

2. 学习与讲解(15分钟)通过PPT或黑板,向学生介绍日食和月食的定义和特点。

重点讲解日食和月食的发生原理,并与太阳、地球和月亮的位置关系进行对比解释。

3. 讨论与分组活动(25分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让学生归纳总结日食和月食的特点和发生原理。

每个小组从发生原理中选择一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并将研究结果进行展示。

4. 实验活动(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实验活动。

每个小组使用灯光、球形模型等实验材料,观察和模拟日食和月食的发生过程。

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进一步探究日食和月食的形成原因。

5. 延伸拓展(15分钟)通过引用相关的科学新闻或实例,延伸讨论日食和月食对地球及其生物的影响。

引导学生思考并分析其中的科学原理。

6. 小结与评价(10分钟)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小结,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奖励。

鼓励学生继续探索科学知识的乐趣,并激发他们对天文学和自然科学的兴趣和热爱。

六、教学延伸将学生组织起来,观察和记录日食和月食的信息。

鼓励学生参与天文学爱好者组织,深入研究日食和月食的相关知识,并与其他天文学爱好者交流学习。

六年级科学《日食和月食》教学设计4篇

六年级科学《日食和月食》教学设计4篇

六年级科学《日食和月食》教学设计4篇六年级科学《日食和月食》教学设计篇1各位评委、老师们:你们好!我说课的题目是《日食和月食》。

一、教材分析《日食和月食》是义务教育课程规范实验教材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宇宙》单元中的教学内容。

本课内容分为"了解日食现象"、"推测日食的成因"、"推测月食的成因"三个局部。

日食和月食,是同学们听说过或观察过的两种有趣的天文现象。

从教材的角度来说,把这两种现象作为同学们学习的主题,有三个目的:一是因为这两种现象对同学有吸引力;二是这两种现象都涉和了同学在本单元要建立起的有关宇宙的基本概念,即天体是运动着的,日食和月食的成因是地球、太阳、月球三者之间的相对运动形成的;三是培养同学们从现象到实质的逻辑推理能力。

本课是同学们在学习了"地球的运动"以和"在阳光下"两个单元以后认识发展的必定方向,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一局部内容是同学认识天体运动的典型资料,也是本单元学习的一个基础局部。

二、学情分析六年级同学通过中年级的科学课学习,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科学态度,并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方法和能力,比方模拟实验,类比推理能力。

而教材对月食局部的光学传达原理进行了淡化处置,突出了科学探究的思路和方法。

同时也没有强调用文字表述月食的形成过程,而是让同学通过模拟实验和类比推理,自身总结月食发生的原因。

这种说课稿,既体现了同学为主体的指导思想,也突出了科学探究的教学理念。

三、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教学,使同学知道什么是日食和月食,明白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2、培养同学的实验能力(做日食成因的模拟实验),推理能力(根据日食现象推想日食的成因,根据日食的成因推想月食的成因)和想象能力(空间想象力)。

3、通过认识太阳、地球、月球三个天体的关系,使同学体会到自然事物(天体)是相互联系的、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四、教学重难点1、重点:指导同学认识日食的成因。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设计 日食和月食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设计 日食和月食教案

《日食和月食》教案教材分析:《日食和月食》是科学六下《宇宙》单元的第4课。

日食和月食是两种有规律的天文现象,它们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发生。

日食和月食的出现是由月球绕地球公转、地球绕太阳公转形成的,它们同月球和地球的影子有直接的关系。

本课的重点就是让学生从认识日食、月食发生的特点基础上进行合理推测并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来验证推测,从而认识日食和月食是太阳、地球、月球三个天体运动形成的天文现象。

学情分析:日食和月食这两个天文现象作为学生学习主题,对学生来说无疑是很有趣也很有吸引力的。

但学生对日食和月食这两种天文现象发生的原因其实是根本不了解的,如何把学生这种强烈的探究欲望转化为学习的动力是要教师认真思考的问题。

本课重在逻辑推理,因而如何在课堂中应用学生已有的认知建构起新的知识就显得尤其重要,本课中对日食现象的描述是非常关键的,只有引导学生在这里进行详细的描述,学生才能进行合理的推断,才能在模拟实验中清晰地再现日食的发生,从而认识日食发生的原因并举一反三认识月食,并有效地提高学生逻辑思维、逻辑推理能力。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方面:1、日食和月食是太阳、地球、月球三个天体运动形成的天文现象。

2、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地球处于月影中时,因月球挡住了太阳照射到地球上的光形成日食。

而月食则是月球运行到地球的影子中,地球挡住了太阳射向月球的光。

过程与方法:1、运用模拟实验的方法研究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2、对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细致的观察。

3、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逻辑推理,推测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科学实验的严谨、客观和乐趣,意识到设计科学研究方案的重要性。

2、能够大胆地想象,表达自己的想法。

3、意识到模拟实验与推测和客观真实是有一定差距的。

4、意识到天文现象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

教学重点:日食和月食是太阳、地球、月球三个天体运动形成的天文现象。

教学难点: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逻辑推理,推测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日食与月食》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日食与月食》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日食与月食》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日食和月食》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宇宙》单元第四课的教学内容,本课分为日食和月食两部分。

日食部分又从“日食的发生”→ “日食模拟实验推测日食成因” →“揭示日食成因”步步推进,月食的成因是在日食的基础上开展的。

从教材的角度来说,把这两种现象作为学生学习的主题,有三个目的:一是因为这两种现象对学生有着较大的吸引力;二是这两种现象都涉及了本单元要建立起的基本概念,即天体是运动着的,月食和日食的成因是地球、太阳、月球三者之间的相对运动而形成的;三是培养学生从现象到本质的逻辑推理能力。

二、学情分析(1)认知储备:学生对日食和月食产生的知识方面有一定程度的了解,部分学生现场或通过电视直播观察过xx年的日全食,又接受过学校组织的日全食活动的培训。

因此有部分学生能够作一个初步的解释。

学生对月球、地球、太阳三者之间的相对运动关系在本课前有一定的认识,还在五年级时学习了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2)存在不足:学生对日食和月食现象虽有了解,但对其成因的解释应该不会很完整和严密。

相对来说,因有xx日全食的观测基础,对月食的观测印象可能会更弱一些。

学生在操作模拟实验方面应该存在较多的问题,如模拟实验时设计实验方案的意识、实验操作过程的分工合作及正确操作的方法等。

三、设计思路我在把握教材内容的前提下,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科学水平来进行。

在设计中一反常态,把以往更多关注逻辑推理的验证性试验转化为建立在探索性发现实验基础上的演绎推理。

从运用以往光与影的学习基础出发,引领学生自主构建对光源、挡光物体、受光物体三者因位置关系变化而产生投影变化的认识,并依据此认识描绘出日食、月食产生的原因或呈现的现象。

在学生自主建构出物体之间挡光、受光与投影之间的关系后,呈现了一组教师组织学生观测天文活动拍摄的图片。

这一活动既引出学生借课堂前半段活动认识成果解释或重新建构出对日食成因的认识,又引发学生对自然届神奇现象的好奇。

小学科学:《日食和月食》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日食和月食》教学设计

《日食和月食》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日食和月食”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宇宙》的第4课,让学生认识月球在天空中自西向东地围绕地球公转,从而产生了地球上最常见的天文现象——日食和月食。

日食和月食,是学生听说过或观察过的两个有趣的天文现象。

教材把这两种现象作为学生学习的主题,不仅仅是因为这两种现象对学生有吸引力,还在于这两种现象都涉及了学生在本单元要建立起来的有关宇宙的基本概念:天体是运动着的,日食和月食都是因为地球、太阳、月球三者之间的相对运动形成的,这部分内容是学生认识天体运动的典型素材。

“日食和月食”一课的知识目标是指导学生认识日食和月食的成因;能力目标是要培养学生运用实验的方法认识事物的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培养探索宇宙的兴趣;科学思想教育目标是要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相信科学不迷信的态度。

体验科学实验的严谨、客观和乐趣,意识到设计科学研究方案的重要性。

学情分析:本课《宇宙》单元中的第4课。

在这之前:知识点方面学生已经知道了地球和月球自转及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逆时针运动,月相知识等。

以及地球、月球、太阳三者简单的相互运动关系。

本节知识结构如下:操作技能方面学生通过前几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简单天体运动模拟实验的操作基础和思维方式及相应的宇宙空间联想能力,另外前3课“浅尝辄止”的学习和探究已经让学生对太阳系、宇宙更多知识和奥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是本节课学生知识学习和能力成长的生发点。

本节学习:日食、月食虽已是学生听说过或个别观察过的天文现象,但对其具体深奥的内容,形成的原因等不了解。

所以要让学生对有趣的天文现象一日食和月食展开探究,需要学生运用前面所学的有关日、月、地三天体运动模式的知识,模拟再现日食和月食,从而明白这两种现象发生的原因。

教学设计理念:通过呈现生活中真实、奇特的天文现象,让学生从“现象”中发现“太阳被什么东西遮了”,再根据被遮的形状产生猜测“可能是被月亮或地球遮了”,再根据假设利用已有的知识技能设计模拟实验——宇宙中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的运动,运动到特定的位置产生什么样的现象,眼睛看到了什么,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六年级的学生大很容易判读出是月球挡住了太阳,因此本课重在让学生设计实验自行获取证据来进行解释。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3.4日食和月食》教学设计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3.4日食和月食》教学设计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3.4日食和月食》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3.4日食和月食》的内容包括日食和月食的定义、形成原因和观测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日食和月食的自然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对自然现象有较强的好奇心。

但日食和月食的概念和形成原因较为抽象,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形象的教学手段进行讲解。

三. 教学目标1.了解日食和月食的定义和形成原因。

2.学会观测日食和月食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日食和月食的形成原因。

2.日食和月食的观测方法。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和实践活动法进行教学。

六. 教学准备1.日食和月食的课件和视频资料。

2.日食和月食的模型或图片。

3.观测日食和月食的工具(如太阳镜、望远镜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或视频资料,展示日食和月食的壮观景象,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问:“你们听说过日食和月食吗?它们是什么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2.呈现(10分钟)介绍日食和月食的定义,通过模型或图片展示日食和月食的形成过程。

讲解日食和月食的形成原因,如地球、月球和太阳的相对位置关系等。

3.操练(10分钟)演示观测日食和月食的方法,如使用太阳镜观测日食,使用望远镜观测月食。

学生进行实际操作,体验观测过程。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日食和月食的特点和观测方法。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日食和月食在古代文明中的意义,如中国古代的“天狗食日”传说。

讨论日食和月食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如月球探测和太阳观测。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日食和月食的形成原因和观测方法。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绘制日食和月食的形成过程,并撰写观察日记。

教科版科学六下3.4《日食和月食》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下3.4《日食和月食》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下3.4《日食和月食》教案一. 教材分析《日食和月食》这一节内容是教科书中的重要部分,主要向学生介绍日食和月食的成因、类型以及它们在自然界中的规律。

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可以对日食和月食有更深入的了解,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地球、月球和太阳的基本知识,对于观察自然现象也有了一定的经验。

但学生对于日食和月食的成因和类型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实例和图片来帮助理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日食和月食的成因和类型。

2.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现象的兴趣和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思维来分析和解决问题。

四. 教学重难点1.日食和月食的成因和类型的理解。

2.学生能够运用科学思维来分析和解释日食和月食的现象。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日食和月食的成因和类型。

2.演示法:通过图片和实例来展示日食和月食的现象。

3.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日食和月食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图片和实例,用于展示日食和月食的现象。

2.准备教案和教学材料。

3.准备黑板和粉笔,用于板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地球、月球和太阳的基本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向学生展示日食和月食的图片和实例,让学生初步了解这两种自然现象。

引导学生关注日食和月食的成因和类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日食和月食的理解。

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思维来分析和解释日食和月食的现象。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日食和月食的理解程度。

鼓励学生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回答问题。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日食和月食在人类历史和文化中的意义,以及科学家是如何利用日食和月食来探索宇宙的奥秘。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日食和月食的成因和类型,以及它们在自然界中的规律。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3.4《日食和月食》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3.4《日食和月食》教案
2.各地日食的发生时间有什么规律呢?
(1)PPT出示日食发生的时间表
(2)PPT出示农历初一时月球的位置图片
3.小到太阳和地球之间,如果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上时,月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在地球上处于影子中的人,只能看到太阳的一部分或全部看不到,于是就发生了日食。处于地球本影中的人们看到日全食,处于半影中的人们则看到日偏食。
2.模拟三球运动
(1)PPT出示模拟实验的材料
(2)提示:手电筒模拟太阳、乒乓球模拟月球、地球仪模拟地球
(3)播放视频:模拟“日地月”三球的运动
解说:用乒乓球绕地球仪一周表示月球绕地球转动一周。仔细观察地球上月球的影子。当月球运行到地球和太阳的中间,三者正好处于一条直线上,月球就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
探索
1.搜寻证据
(1)PPT出示太阳、水星、金星、月球、地球的位置图片
提示:水星、金星距离地球很远,而月球离地球较近。
(2)PPT出示在地球上看到的太阳、月球、金星、水星图片
提示:从地球上看到的四个星球的大小,我们发现只有月球和太阳看起来“差不多大”,金星和水星看上去像一个小点。金星和水星挡住太阳时,我们看到太阳上出现一个小黑点,天文学上称为金星凌日和水星凌日。这些证据说明了遮挡物只能是月球。
重点
运用模拟实验的方法观测“日食”现象
难点
理解日全食、日环食、日偏食形成的原因与区别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小组:1.模拟三球运动:手电筒、乒乓球(或小球)、地球仪(或大球)。
2.模拟日食:大圆片(或墙上时钟)、小圆片(或瓶盖)。
3.《知识与能力训练》。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聚焦
1.引入2020年6月在深圳观测日食。(PPT出示观测日食的图片)

六年级科学(下)[日食和月食]教案示例

六年级科学(下)[日食和月食]教案示例

六年级科学(下)《日食和月食》教案示例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让学生了解日食和月食的定义、成因及特点。

2.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让学生探究日食和月食的奥秘。

2.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总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激发学生对天文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培养学生尊重事实、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日食和月食的定义、成因及特点。

2. 运用科学知识解释日食和月食现象。

难点:1. 理解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2. 掌握日食和月食的观察方法。

三、教学准备:教师:1. 准备日食和月食的相关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 准备实验材料和仪器。

学生:1. 提前了解日食和月食的基本概念。

2. 准备笔记本和文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日食和月食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日食?什么是月食?它们是如何产生的?2. 探究日食和月食的成因:学生分组讨论,结合生活经验,尝试解释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或观察,验证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3. 总结日食和月食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日食和月食的特点,如发生时间、观察方法等。

4. 实践与应用: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日食和月食的现象。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5.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反思自己在探究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

五、课后作业:1. 绘制日食和月食的示意图,标注出太阳、地球、月亮的位置。

3. 观察下一次日食或月食的现象,记录下来并与同学交流。

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准确地描述日食和月食的定义、成因及特点,并能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相关现象。

2.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探究日食和月食的奥秘,并能在小组合作中积极参与,展示自己的观点。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对天文现象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能够尊重事实,追求真理,形成积极的科学态度。

六年级下册 科学教案 -3.4 日食和月食|教科版

六年级下册 科学教案 -3.4 日食和月食|教科版

《日食与月食》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知道日食和月食是日、地、月三个天体运动形成的天文现象。

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地球处于月影中时,因月球挡住了太阳照射到地球上的光而形成日食。

而月食则是月球运行到地球的影子中,地球挡住了太阳射向月球的光。

2.过程与方法能运用模拟实验的方法研究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能对模拟实验中的各种现象进行细致的观察。

能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逻辑推理,推测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模拟日食发生实验的过程中体验科学实验的严谨、客观和乐趣,意识到设计实验方案的重要性;能够大胆的想象,表达自己的想法。

意识到模拟实验及推测与客观真实是有一定差距的。

意识到天文现象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

二、教学重难点正确理解日食的成因,模拟实验的科学操作三、教学准备老师:课件、乒乓球、电灯、多媒体课件。

学生:提前搜集关于日食和月食的相关知识四、教学过程看日食发生的过程影片,问:你们看到了什么?猜一猜可能是谁挡住了太阳?日食的发生与哪些天体有关?从中你最想知道什么?这一节课我们主要来学习三个球体形成日食与月食的相关知识。

板书:太阳、地球、月球1、日食的成因分析(1)、日食是怎样形成的?日食的形成应具备哪些条件?(2)、学生推测。

太阳、地球、月球必须在一条直线上。

小结:发生日食时,太阳、地球、月球三天体必须在一条直线上,月球必须在中间,是月球挡住了太阳的光。

板书:三球在同一直线上,月球在中间宇宙中太阳、月球、地球是如何运动的?月球如何才能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三者怎样才能形成一条直线?(课件)日食确实发生了,但地球上所有的人都能看到日食吗?为什么呢?哪些地方的人能看到呢?生:……教师继续边讲解边演示:投影演示。

要让学生明白:月球和地球都是自己不能发光、不透明的球体。

太阳光照到的那面是明亮的。

问:处在地球哪里的人只看到一部分太阳光或看不见太阳光。

( 重点强调月球影子)板书:月球影子,(日全食,日偏食)(课件演示)边演示边讲解:处在月球影子中的人看不到或看到一部分太阳——发生日食。

日食与月食教学设计(精选3篇)

日食与月食教学设计(精选3篇)

日食与月食教学设计(精选3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日食与月食教学设计(精选3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日食与月食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日食和月食是太阳、地球、月球三个天体运动形成的天文现象。

2、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地球处于月影中时,因月球挡住了太阳照射到地球上的光形成日食。

而月食则是月球运行到地球的影子中,地球挡住了太阳射向月球的光。

过程与方法:1、运用模拟实验的方法研究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2、对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细致的观察。

3、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逻辑推理,推测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科学实验的严谨、客观和乐趣,意识到设计科学研究方案的重要性。

2、能够大胆地想象,表达自己的想法。

3、意识到模拟实验与推测和客观真实是有一定差距的。

4、意识到天文现象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

【教学重点】日食和月食是太阳、地球、月球三个天体运动形成的天文现象。

【教学难点】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逻辑推理,推测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教学准备】有关日食和月食信息的图片、照片、课件、录像资料、书籍等;乒乓球、玻璃球、手电筒、观察记录表;要求学生在课前收集有关日食和月食的信息。

【教学过程】一、认识日食发生的过程及特点。

1、设疑激趣: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月相变化,知道月球的圆缺变化是在一个月内发生的,可是有时在一个晚上就能看到月球圆缺变化的全过程,你们看过吗?这叫什么现象?太阳是否有时也会有圆缺现象?(出示日食发生过程的图片)这叫什么现象?你们听说过日食和月食吗?关于日食和月食你有什么问题?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日食和月食》。

2、讲述:我们先来研究日食发生的过程及特点。

3、(播放日食发生的过程录像)讨论并交流:日食发生过程有什么特点?从这些特点中你有何推想?4、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整理并适时补充日食发生过程的一些其他事实性资料。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月食和日食教科版.doc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月食和日食教科版.doc

19.月食和日食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和欣赏月食、日食现象,了解月食和日食的成因和太阳、地球、月球
的运动有关系。

2.初步具有欣赏自然美的情趣。

初步具有根据月食现象推想月食成因,根据
日食现象推想日食的成因的想象力和推理能力。

3.初步会做研究月食成因的模拟实验。

4.通过了解月食和日食的成因,认识星球之间是有联系的、星球的运动和变
化是有规律的。

二、教学重点:
1.初步具有根据月食现象推想月食成因,根据日食现象推想日食的成因的想
象力和推理能力。

2.初步会做研究月食成因的模拟实验。

三、教学难点:
1.推想月食和日食的成因。

2.初步会做研究月食成因的模拟实验。

四、教学准备:
1.模拟实验材料:手电或三球仪或大小不同的球及电灯多套。

2.月食、日食的图片或音像资料。

五、实践活动:实验
六、。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3.4日食和月食|教科版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3.4日食和月食|教科版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3.4日食和月食|教科版《日食和月食》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科版六下第三单元《宇宙单元》第4课学情分析:从教材单元整体分析,《日食和月食》一课是在学生认识了月相成因的基础上的后续,是宇宙单元中的第4课。

有助于建立起有关宇宙系统的模型。

学生已经知道了地球和月球自转及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逆时针运动,月相知识等。

以及地球、月球、太阳三者简单的相互运动关系。

日食、月食虽已是学生听说过或个别观察过的天文现象,但对其具体深奥的内容,形成的原因等不了解。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日食和月食是日、地、月三个天体运动形成的天文现象;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地球处于月影中时,因月球挡住了太阳照射到地球上的光形成了日食;而月食则是月球运行到地球的影子中,地球挡住了太阳射向月球的光。

过程与方法:运用模拟实验的方法研究日食和月食的成因;对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细致的观察;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逻辑推理,推测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科学实验的严谨、客观和乐趣,意识到设计科学研究方案的重要性;能够大胆地想象,表达自己的想法;意识到模拟实验及推测和客观真实是有一定差距的;意识到天文现象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

教学重点:利用模拟实验等方法,使学生认识日食和月食是日、地、月三个天体运行的位置关系形成的天文现象。

教学难点: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逻辑推理,推测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教学设计理念:通过呈现生活中真实、奇特的天文现象,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疑问。

现在六年级的学生大都知道是月球挡住了太阳,因此重在让学生自行获取证据来解释。

通过观察分析太阳被挡住时黑影的特点,模拟日、月食实验自己得到证据,进行解释。

利用课件,在科学家的研究成果中进一步得到证实、完善。

充分体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在探究活动中建构科学概念。

进一步激发、引导学生正确观看日食、月食。

教学准备:全班:日、月食课件、录像;分组:乒乓球、玻璃球、手电筒、观察记录表、线、胶带。

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设计《3.4日食和月食》7-教科版

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设计《3.4日食和月食》7-教科版

六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设计《3.4日食和月食》7-教科版一. 教材分析《3.4日食和月食》是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的一节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了解日食和月食的成因,掌握判断日食和月食发生条件的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究的科学素养。

教材以日食和月食为主题,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中发现科学规律,感受科学的魅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素养,对日食和月食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深度和广度上,还需进一步拓展。

学生通过之前的的学习,已经掌握了观察和分析自然现象的方法,能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

但在判断日食和月食发生条件方面,还需加强训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日食和月食的成因,掌握判断日食和月食发生条件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思考,培养学生探究科学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科学的魅力,培养学生热爱科学、亲近科学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日食和月食的成因,判断日食和月食发生条件的方法。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观察和分析中,得出日食和月食的成因及发生条件。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思考,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

2.案例教学:通过具体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日食和月食的成因及发生条件。

3.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交流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用于展示日食和月食的成因及现象。

2.准备实验材料,让学生亲身体验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3.设计好教学环节,确保课堂顺利进行。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视频资料,展示日食和月食的现象,引导学生关注这两种自然现象。

2.呈现(10分钟)呈现日食和月食的成因,让学生初步了解这两种现象的产生。

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日食和月食的成因,引导学生从实践中得出结论。

4.巩固(5分钟)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巩固学生对日食和月食成因的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日食和月食【教材分析】教材共两页,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日食”;第二部分是“月食”。

日食和月食是学生已经听说过或观察过的天文现象。

把这两个现象作为学生的学习主题,不仅仅对学生来说有趣、有吸引力,还在于日食和月食是地球、太阳、月球三者之间的运动造成的,有助于学生认识太阳系的组成和运行状态。

同时,这两个现象都反映了一个事实一宇宙天体是运动着的,这对学生在本单元中建立起有关宇宙系统的模型是必需的。

这一部分内容也是学生认识天体运动的典型素材之一。

日食和月食都是有规律的天文现象,它们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发生。

日食和月食的出现,是由月球绕地球公转、地球绕太阳公转形成的,它们同月球和地球的影子有直接的关系。

日食和月球的影子有关,月球影子投落到地球表面,是发生日食的原因。

当月球影子扫过地表某一地方时,因太阳被月球所遮挡,这一地区的人们会看到太阳部分或全部变暗,这就是日食。

日食分为三种,即日全食、日偏食和日环食。

月食只有全食和偏食,而没有环食。

月球不会发生环食,是由于地球比月球大得多,地球的本影长度远远大于月球本影的长度,也大大超过月球和地球之间的距离。

【学情分析】在本课中,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到日食和月食是日、地、月三个天体运动形成的天文现象。

日食发生时,月球处于太阳和地球的中间,处于月影中某一地区的人们就会看到太阳变暗,发生日食。

也就是说,对于日食和月食的成因,教科书的重点是让学生认识到三个天体运行的位置关系,模拟实验可以较好地帮助学生认识到这些。

教科书中日食成因图,虽也画出了月球的影子,但只是让学生有所关注就可以了,不需要深人探究本影、半影等。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日食和月食是太阳、地球、月球三个天体运动形成的天文现象。

2、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地球处于月影中时,因月球挡住了太阳照射到地球上的光形成日食。

而月食则是月球运行到地球的影子中,地球挡住了太阳射向月球的光。

过程与方法:1、运用模拟实验的方法研究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2、对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细致的观察。

3、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逻辑推理,推测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科学实验的严谨、客观和乐趣,意识到设计科学研究方案的重要性。

2、能够大胆地想象,表达自己的想法。

3、意识到模拟实验与推测和客观真实是有一定差距的。

4、意识到天文现象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

【教学重点】日食和月食是太阳、地球、月球三个天体运动形成的天文现象。

【教学难点】根据模拟实验中的现象进行逻辑推理,推测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教学方法】引导启发法、小组合作探究法、汇报交流法等。

【教学准备】有关日食和月食信息的图片、照片、课件、录像资料、书籍等;乒乓球、玻璃球、手电筒、观察记录表;要求学生在课前收集有关日食和月食的信息。

【教学过程】一、认识日食发生的过程及特点。

1、设疑激趣: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月相变化,知道月球的圆缺变化是在一个月内发生的,可是有时在一个晚上就能看到月球圆缺变化的全过程,你们看过吗?这叫什么现象?(板书“月食”)太阳是否有时也会有圆缺现象?(出示日食发生过程的图片)这叫什么现象?(板书“日食”)你们听说过日食和月食吗?关于日食和月食你有什么问题?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日食和月食》。

(完成课题板书)2、讲述:我们先来研究日食发生的过程及特点。

3、(播放日食发生的过程录像)讨论并交流:日食发生过程有什么特点?从这些特点中你有何推想?4、小组汇报讨论结果,教师整理并适时补充日食发生过程的一些其他事实性资料。

5、小结日食发生过程中的一些特点:(1)太阳被一个物体挡住了;(2)挡光的物体是圆形或球形的;(3)挡光的物体是运动着的;(4)挡光的物体看上去和太阳差不多大;(4)地球、挡光物体和太阳差不多在一条直线上。

6、提出问题:根据日食的特点,你认为日食可能是怎么形成的?(分析过程预设:(1)太阳被遮挡的部分边缘是弧形的,说明挡光的天体是圆的。

(2)在日食过程中,有时太阳的整个球面都被挡住了,成为黑色,这说明挡光的天体,从地球上看与太阳一般大小(3)太阳被遮挡的部分从西边开始,向东边移动,说明这个天体是自西向东运动的,综合以上分析,可能是月球挡住了太阳的光辉。

)二、日食成因的模拟实验。

1、刚才有同学认为是月球挡住了太阳射向地球的光造成了日食。

怎样用模拟实验的方法来证实我们的推测?2、分小组设计模拟实验的计划,设计时注意:(1)用什么实验材料来做这样一个模拟实验?(2)如何做实验 ?(3)在实验中估计会出现哪些现象?(4)观察到的哪些现象能说明日食发生了?3、学生分小组进行模拟实验:一生用手电筒代表太阳,一生手持乒乓球代表地球,一生手持玻璃球当月球自西向东运动,用玻璃球绕乒乓球转动一周表示月球绕地球一周,看看在什么情况下看不见太阳。

(模拟实验要注意:所用的挡光物体要比被挡光物体小;挡光物体是运动的;挡光物体是圆形或球形的。

这一过程中,并不一定就会发生日食。

只有玻璃球转到电筒光和乒乓球之间,三者在一条直线上,并且三者之间的距离合适时,保证玻璃球的影子落在乒乓球上时,才会发生“日食”现象。

)4、交流:(1)模拟实验是如何做的?(2)哪些现象可以说明发生了日食?(3)这时太阳、月球、地球各处于何种位置?(4)在什么情况下不会发生日食?三、日食的成因。

1、用自己的语言说说日食的形成原因。

(当月球运动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如果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上时,月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在地球上处于影子中的人,只能看到太阳的一部分或全部看不到,于是就发生了日食。

)2、出示日食成因示意图,阅读课本54页日食的成因。

3、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简图,让学生讲解日食的成因。

4、交流:你们从图中还有什么发现?(1、发生日食时,不是地球上所有的人都能同时看到,只有处在月球影子里的人才能看到日食。

2、根据自己对日食成因的分析,推断日食总是发生在农历初一(朔)。

)5、过渡:那么月食又是怎么发生的呢?(我国有天狗吃月亮的传说。

在印度,某些部落认为月食是一条龙吞食了月球,幸运的是有一个英雄砍掉了龙的头,所以月亮很快就重现了。

)四、月食的成因。

1、谈话:请同学们推测一下月食发生的原因。

月食发生时,三个天体的位置又是如何的呢?2、学生思考推测。

(预设:在月球运动过程中,如果太阳、月球、地球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上时,地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月球的光,这时地球上的人们就会观察到月食现象。

)3、用模拟实验加以证实。

4、你能将月食发生的示意图画出来吗?(学生尝试画出月食成因示意图。

)5、根据示意图说说月食的成因。

6、讨论:月食发生在农历的什么时候?(月食总是发生在农历十五(望))五、总结拓展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比如对模拟实验有何认识?2、思考:为什么有日环食现象而没有月环食现象?(月食发生时,月球运行进地球的阴影中。

由于地球在月球轨道处的投影总比月球大,所以月环食的情况是不会发生的。

)课堂练习:一、精彩补白。

当月球运动到地球的背面,地球在月球和()之间,如果三者正好处在(),太阳照到月球上的光就会被()挡住,在地球上处在黑夜里的人就会(),这就发生了()。

一、智慧大比拼。

请画出发生日食时的示意图。

板书设计:4.日食和月食日食(农历的初一前后)——月球居于地球和太阳之间,三者在一条直线上月食(农历的十五前后)——地球居于月球和太阳之间,三者在一条直线上教后反思:《日食和月食》这个内容以前常识课中就有,几次改版后,它仍是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为它不仅仅对学生来说有趣、有吸引力,还在于《日食和月食》是地球、太阳、月球三者之间的运动造成的,有助于学生认识太阳系的组成和运行状态。

可是小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有限,虽然学生已经听说过日食和月食这种天文现象,但真正理解成因还是挺有难度的。

该怎么上呢?一番思索之后,我做了以下尝试。

课开始时,我说:“先给大家讲个故事。

”我描述着:公元前585年,在小亚细亚有两个小国,他们激战了6年。

这一天,数学家泰利斯来到这里……学生听得很认真,我讲得更绘声绘色了。

我讲完了,学生还意由未尽,我问:“那天下午,在小亚细亚发生了什么事?”“日食!”有学生早想说了。

“是,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日食和月食》。

”导入效果不错,兴趣有了。

接下来,课件发挥作用了。

一张张图片出来,让学生观察是什么物体挡住了太阳。

再请一位学生上来贴出日食发生时,日、地、月三者的位置。

再来是模拟实验,当我出示三球仪时,马上吸引了学生的目光,学生对它很好奇。

因为三球仪不太好操作,我就自己一边操作一边讲解,同时让学生观察,转到什么位置可能出现日食现象。

课上得很顺利,日食讲解完毕,对月食成因又进行了简单的介绍。

课结束后,心情轻松中又夹着遗憾。

原因有二:一、我没有让学生分组操作成因模拟实验。

临近毕业,学生的纪律松散,分组实验时有的小组乱闹,效果还没有演示好,可是这样做必然减弱了学生的操作能力。

二、学生无法理解日全食、日环食的不同成因。

这也是模拟实验中无法体验的。

《宇宙》单元的教学难度很大,要让学生认识天体的运动,靠一两节课的教学是远远不够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