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理论热点面对面 一《法治中国的新航标》

合集下载

公务员面试关于创新的热点

公务员面试关于创新的热点

公务员面试关于创新的热点创新是公务员面试的一个常新热点。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公务员面试关于创新的热点,以供大家阅读。

公务员面试关于创新的热点:政治法治建设持续发力2015年12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15-2020)年》,从纲要中,我们看到了全面依法治国在政府工作中成为最重要的标志。

从1992年到现在,尽管政府一再简政放权,但是整个社会仍然把政府作为主要的经济发展动力——先是倾向于依靠政府分配资源,后来又倾向于依靠借贷——政府发钱、支配资源、拉动经济增长。

随着政府法治建设的推进,一直困扰中国发展的“政商关系”也将找到开锁的钥匙。

考点:2015年山东省考A卷材料主题“依法治农”,就将“三农”问题与“法治建设”嫁接,再如2014年深圳市考要求以“让法治思维深入城市血脉”为题写一篇作文,也是将“城市管理”与“法治建设”联姻。

这类试题都涉及到的“创新”理论有:简政放权、依法治国等。

公务员面试关于创新的热点:经济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人们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辅助性作用”,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个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提出,是真正革命性的变化,这是第一次不是从管理,而是从社会、经济角度提出体制改革的方向。

真正要让市场复归配置资源的本位,非众人参与不可。

因此,2015年关于市场理念最大的贡献是一个“众”字: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而从参与创业创新的人群是就体现了一个“众”字,大学生、农民工、留学归国人员、科研人员和企业的技术及管理骨干等等。

另外,平台也是多样的,小微企业和大企业纷纷加入,触发了生产方式、管理方式的变革。

考点:2015深圳市考直接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题写一篇作文,其理论背景即如上文所述。

法考2015年主观题(答案及解析)

法考2015年主观题(答案及解析)

2015年国家司法考试真题试卷试卷四一、【参考答案】(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即:在党的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备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司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二)从立法环节来看,要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必须坚持立法先行,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抓住提高立法质量这个关键。

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要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每一项立法都符合宪法精神。

要完善立法体制机制,坚持立改废释并举,增强法律法规的及时性、系统性、针对性、有效性。

(三)从执法环节来看,要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

法律的生命力和法律的权威均在于实施。

建设法治政府要求在党的领导下,创新执法体制,完善执法程序,推进综合执法,严格执法责任,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依法行政体制,加快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

(四)从司法环节看,要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

要完善司法管理体制和司法权力运行机制,规范司法行为,加强监督,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二、【参考答案】(一)高某的刑事责任1.高某对钱某成立故意杀人罪。

是成立故意杀人既遂还是故意杀人未遂与过失致人死亡罪的想象竞合,关键在于如何处理构成要件的提前实现。

答案一:虽然构成要件结果提前发生,但掐脖子本身有致人死亡的紧迫危险,能够认定掐脖子时就已经实施杀人行为,故意存在于着手实行时即可,故高某应对钱某的死亡承担故意杀人既遂的刑事责任。

答案二:高某、夏某掐钱某的脖子时只是想致钱某昏迷,没有认识到掐脖子的行为会导致钱某死亡,亦即缺乏既遂的故意,因而不能对故意杀人既遂负责,只能认定高某的行为是故意杀人未遂与过失致人死亡的想象竞合。

2015届高考政治时政热点分析:专题01 依法治国+经济新常态专题.pdf

2015届高考政治时政热点分析:专题01 依法治国+经济新常态专题.pdf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从哲学方法论上看,我国在制定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时坚持了 ①按图索骥,而不是因地制宜 ②求真务实,而不是好高骛远 ③实事求是,而不是添枝加叶 ④头痛医头,而不是正本清源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与答案: 2.【解析】C “98%的境外投资不再需要审批”是政府简政放权的重要表现,这有利于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 决定性作用,激发市场活力,也有利于促使企业更好地“走出去”,②③符合题意;①说法绝对,忽视了投资的风险性 ;④错误,我国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而不是控制人民币汇率的变动。 4.【解析】A “权利人、利害关系人可以依法查询、复制不动产登记资料,不动产登记机构应当提供”体现的是 公民的合法权利受到保护,“不得将查询所获资料用于其他目的,未经权利人同意不得泄露查询获得的资料”体现了公 民应履行的义务,材料体现了公民权利与义务的统一,A正确;“扩大了不动产登记机构的管制权力”的说法错误,B排 除;公民的政治权利与自由是宪法规定的,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C错误:D不符合题意。 6.【解析】 司法机关不是行政机关,故①不选;实现司法公正是依法治国的具体 要求,②当选;司法机关具有独立司法权,不需要赋予,③不选;为实现司法公正,必须保障公民的监督权,让广 大公民对司法机关的监督落到实处,④当选。【解析】 公开向宪法宣誓,其目的在于进一步树立宪法的权威,①入选 ;“建立宪法宣誓制度,几经人大及其常委会选举或者决定任命的国家工作人员正式就职时公开向宪法宣誓”,此举有 利于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③入选;材料没有体现依法执政是党的基本执政方式,②不选;④说法绝对,不选 。 【答案】 (1)①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我们要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全面 (2)①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 9.【解析】C 产品价格提高,消费者会减少对该产品的需求量,不利于解决产能过剩问题,①不选;提高相关产 业劳动生产率会增加产品供应量,结果只能导致产能更加过剩,④不选;企业兼并重组有利于淘汰落后产能,实现资源 优化配置,②正确;严格要素供给和投资管理,遏制盲目扩张和重复建设,是国家加强宏观调控的体现,会减少落后产 能的供给,有利于化解产能过剩矛盾,③正确。 11.【解析】A ③错误,合理的收入差距能调动劳动者工作的积极性;④错误,现阶段不可能实现按需分配 ;①②正确且符合题意。 13.【解析】C 按图索骥比喻办事机械、死板,①不符合题意;“定此目标考虑了需要和可能”“符合发展规律 ,符合客观实际”体现了求真务实、实事求是,②③正确;“头痛医头”违背了矛盾的特殊性,④排除。

厦门2015国家公务员考试时政热点:在依法治国总目标指引下开拓进取

厦门2015国家公务员考试时政热点:在依法治国总目标指引下开拓进取

2015国家公务员考试时政热点在依法治国总目标指引下开拓进取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我们党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成功经验和深刻教训作出的重大抉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保障,更是着眼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长远考虑。

这一重大论断,既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性质和方向,又突出了今后的工作重点和总抓手,对于统一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和行动、携手同心建设法治中国具有重大意义。

准确把握总目标,就要深刻理解总目标的丰富内涵,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这一内涵是对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实践的历史总结,也是对未来法治中国建设图景的总体规划。

从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从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到坚持依法执政基本方式,表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法治的认识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法治的实践日趋深入。

法治是政治文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标志,凝结着人类智慧,为各国人民所向往和追求。

我国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既包含了建设法治国家的要求,又包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提,就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道路问题是最根本的问题。

在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改革开放关键抉择中,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走出了一条既吸收中华民族传统法制思想,又借鉴世界法治建设经验,既符合本国实际,又顺应时代潮流和人民意愿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供了有力的法治支撑。

2015法治热点面对面重要考点(35个问题)

2015法治热点面对面重要考点(35个问题)

1.为何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是历史的深刻启示。

这是现实的迫切要求。

这是长远的战略谋划。

2. 怎样把握总目标的内涵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这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在这个总目标中,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为我们描绘了宏伟蓝图,指明了前进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则为我们绘制出路线图,指明了具体路径。

这两句话是有机统一的整体,离开了哪一句都不行。

如果把建设法治中国看做建设一座恢宏的大厦,我们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的丰富内涵,就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来认识和把握。

一是奠定了法治中国大厦的“三大基石”。

这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这三句话,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力量、制度基础、理论指导,实质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核心要义,是实现总目标必须牢牢把握的最根本的东西。

二是构筑了法治中国大厦的“五个支柱”。

这就是形成五大体系,即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制保障体系以及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这个“4+1”组成的五大体系,涵盖了法律制定与法律实施、法治运行与机制保障、依法治国与从严治党等各个层面、各个环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具体展开和有力支撑。

三是设计了法治中国大厦的“施工方案”。

这就是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国家治理、执政、行政等问题,涉及党、国家、公民等不同的行为主体,应该如何推进、如何实施呢?必须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整体谋划,在“共同推进”上着力,在“一体建设”上用劲,更加重视法治建设的全面、协调发展,更加重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

四是描绘了法治中国大厦的“效果图”。

法治建设既是法治本身的“自转”,也是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公转”。

2015司法考试理论法学真题解析

2015司法考试理论法学真题解析

2015司法考试理论法学真题解析司法考试频道为您整理提供“2015年司法考试理论法学真题”。

司法考试的内容,涉及的范围可以用错综复杂形容,考试的竞争力也是极大的一场考试,能够顺利低通过司法考试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算是一位人生强者。

2015年司法考试理论法学真题解析社会主义法治理论1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关于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和总目标的理解,下列哪一选项是不正确的?A.依法治国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的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B.依法治国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C.总目标包括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和高效的法律实施体系D.通过将全部社会关系法律化,为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保障【答案】D【分析】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是这样阐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意义的: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关于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如此论述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过程中,当然要重视法律的作用,法律要发挥首要作用,但是法律的作用毕竟是有限的,有些社会关系并不适宜用法律来调整,“将全部社会关系法律化”片面夸大了法律的作用,犯了法律万能论的错误。

2015国内时事政治(11月4日)

2015国内时事政治(11月4日)

2015国内时事政治(11月4日)习近平:关于制定十三五规划建议的说明“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我们党确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决胜阶段。

今年1月,中央政治局决定,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十三五”规划建议,成立由我担任组长,李克强同志、张高丽同志担任副组长,有关部门和地方负责同志参加的文件起草组,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领导下承担建议稿起草工作。

国务院:大力建设企业信用信息公示"全国一张网"国务院日前印发《关于“先照后证”改革后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意见》。

《意见》全面提出了“先照后证”改革后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构建了职责清晰、协同监管、社会共治的事中事后监管新模式,是新形势下建设新型市场监管体系的纲领性文件。

范长龙会见美军太平洋总部司令哈里斯中央军委副主席范长龙今天下午在八一大楼会见了来华访问的美军太平洋总部司令哈利·哈里斯。

范长龙指出,最近美方派军舰进入中国南沙群岛有关岛礁近岸水域,对中方的领土主权和岛礁安全构成威胁。

中国军队将坚决履行职能使命、维护国家主权安全。

发改委:年底前每个省区市都必须出台户籍改革方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下午3时举行新闻发布会,请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徐绍史介绍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编制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十三五"规划建议:出台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建议》提出:逐步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公共财政比例,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

出台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

发展职业年金、企业年金、商业养老保险。

(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

2016浙江省考时政之2015司法改革五大关键词

2016浙江省考时政之2015司法改革五大关键词

更多浙江公务员考试真题<<<点这里看2016浙江省考时政之2015司法改革五大关键词浙江省考时政热点作为浙江公务员考试、政法干警及其他各类考试共同所考察的考点,在申论、浙江省考面试等考试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因此建议广大考生需注重关于时政热点的积累。

为方便各位考生在备考期间系统的复习浙江省考时政热点以及与之相关的热点解读,在此浙江人事考试网邀您及时关注更新国内外时事政治热点汇总。

需要更多指导,请选择在线咨询一对一解答。

2015年,司法改革加速推进。

巡回法庭、立案登记制、公益诉讼……这些听起来有些遥远的词汇,在今年悄然细化、落实着全面依法治国的“顶层设计”,夯实着社会的公平正义,满足着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法律生活诉求。

司法改革,不仅为全面依法治国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让人们看到了法治走上“快车道”的光明前景。

【关键词一:巡回法庭】杜绝关系案、人情案、金钱案2015年1月28日,最高法第一巡回法庭在广东省深圳市挂牌成立;2015年1月31日,最高法第二巡回法庭在辽宁省沈阳市挂牌成立。

这两个巡回法庭的设立,代表着全面深化司法改革的崭新起点,也意味着司改迈出了符合司法规律的重要一步。

自今年2月起,最高法巡回法庭开始受理和审理案件。

如今,接访近1万人次,依法处理与救助帮扶相结合,为第一巡回法庭赢得口碑;11个巡回审判点遍及东北三省,成为第二巡回法庭的一张名片。

最高法巡回法庭的设立,旨在排除干扰,确保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杜绝关系案、人情案、金钱案,还有利于最高法自身集中精力制定司法政策和司法解释,审理有重大指导意义的案件,更可对地方法院审判案件和地方政府依法办事起到重要的监督制约作用,从而推进整个司法系统回归本位。

【关键词二:立案登记制】让公民诉权得以伸张更多浙江公务员考试真题<<<点这里看2015年5月1日,《关于人民法院推行立案登记制改革的意见》正式施行,截至9月底,全国法院共登记初审案件620余万件,同比增长31.9%。

2015年省考申论人民日报评论:开创依法治国新局面

2015年省考申论人民日报评论:开创依法治国新局面

人民日报评论部:营造法律至上的法治环境——开创依法治国新局面之一‚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蛇年伊始,中央政治局的第四次集体学习,再次释放法治中国的强烈信号。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明确‚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强调‚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号召‚开创依法治国新局面‛……短短几个月内,法律的作用不断被强化,‚法治‛的理念反复被重申,成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最为醒目的标志之一。

法律的权威和生命在于实施。

法律是否拥有至上地位,区分着一个国家究竟是人治还是法治;而法律的实施水平,则检验着一个国家的法治成色。

依法治国,人们不仅看你制定了多少条法律,更看你落实了多少条。

没有实践的法律,只是挂在墙上的法律和写在纸上的法律,不会有实际效用,不会有尊严权威,更难以形成人们不愿违法、不能违法、不敢违法的法治环境。

良好的法治环境,是依法治国的基础性工程,也是一种宝贵的软实力。

习近平同志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依法治国提出了更高要求。

这个‚更高要求‛,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良好法治环境的要求,是对确保法律有效实施的要求。

如果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之前,我们面临的主要矛盾是‚无法可依‛的问题,那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之后,法律的实施就成为发展的主要矛盾。

在这种背景下,进一步优化法治环境,就要把重心转到法律的实施上,坚决打击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深入解决地方保护主义、部门保护主义和执行难问题,实现从‚法律体系‛到‚法治体系‛的转变、从‚法律大国‛向‚法治强国‛的跨越。

‚执法者必须忠实于法律‛。

营造法律至上的法治环境,依法行政是核心。

相比于普通个体,行政机关是实施法律法规的重要主体,在依法治国中有着重要示范作用。

现代社会中,政府影响不可避免地深入到社会各个领域、各个层面,没有政府的法治化,就不可能有社会的法治化。

试想,倘若执法者奉行‚权大于法‛、‚以言代法‛的思维,人们又怎么能相信法律?倘若执法者养成‚以权压法‛、‚以权枉法‛的习惯,人们又怎么会选择法律?十八大强调提高领导干部的‚法治思维‛、‚法治方式‛,一个基本要求,就是要以此取代过去的领导思维、管理思维和行政思维。

高考政治复习 2015时政热点梳理 教案

高考政治复习 2015时政热点梳理 教案

2015时政热点梳理(参考)一、贯彻落实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于2014年10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举行。

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全会认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1.2015经济定调2015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到更加重要位置,狠抓改革攻坚,突出创新驱动,强化风险防控,加强民生保障,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习近平常态”的核心特征:一是增长速度的新常态,即从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换挡。

二是结构调整的新常态,即从结构失衡到优化再平衡。

三是宏观政策的新常态,即保持政策定力,消化前期刺激政策,从总量宽松、粗放刺激转向总量稳定、结构优化。

新常态之“新”,意味着不同以往;新常态之“常”,意味着相对稳定。

两中高:经济由告诉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发展由中低端水平转向中高端水平。

浙江省2015年公务员面试热点时评:中国未来5年司法改革 去行政化成首要目标

浙江省2015年公务员面试热点时评:中国未来5年司法改革 去行政化成首要目标

2015年金华公务员热点时评中国未来5年司法改革去行政化成首要目标金华华图为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最高人民法院制定了指导未来五年法院改革工作的重要纲领性文件—四五改革纲要(下称“纲要”)。

最高法院9日在济南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了纲要有关内容和法院深化司法改革的推进情况。

此间正在举行人民法庭会和全国高院院长座谈会。

纲要针对八个重点领域提出了45项改革举措。

明确提出,未来五年法院改革要着力解决影响司法公正和制约司法能力的深层次问题,确保人民法院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着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到2018年初步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审判权力运行体系。

纲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将建立符合司法职业特点的法院人员管理制度作为重要抓手,将健全审判责任制作为关键环节,做到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

在总结梳理人民法院之前三个“五年改革纲要”经验基础上,结合前期试点工作,确定了需要继续推进的项目和需要调整的内容。

“纲要提出的改革举措严格与三中全会决定和中央司改意见‘对表’,是对中央改革任务的分解、延伸与细化。

”最高法院司改办主任贺小荣说。

据了解,凡是人民法院牵头的改革任务,纲要表述较为详细,并提出了明确要求;凡是人民法院配合中央其他部门推进的改革任务,纲要表述较为原则,侧重协同推进。

贺小荣表示,纲要发布后,最高法院将配套推出贯彻实施方案,明确各项改革措施的牵头部门和参加部门,确定路线图和时间表,建立情况通报、督导检查、评估总结制度,做到每项改革任务都有布置、有督促、有检查,确保各项任务不折不扣完成。

审判独审法官直接签发判决书将不再由庭长或院长签发分析:合议庭审理的相对复杂案件仍需院长或庭长签发【纲要内容】独审法官可直接签发判决书,不再由院长或庭长签发。

要想让法官独立审案,签发判决书是重要的环节。

如果法官的判决书需要由庭长或者院长签发,否则不能盖章生效,那法官很难有独立审案的条件。

2015年国考申论热点时评:以公正来守护法治生命线

2015年国考申论热点时评:以公正来守护法治生命线

2015年国考申论热点时评:以公正来守护法治生命线命线,也是人民群众感知依法治国的一把尺子。

司法公正与否,不仅影响人民群众对法治中国建设的信心、对党风政风的评判,更关系到依法治国总目标的实现。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实现公正司法的目标,明确了“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任务,突出了工作重点和总抓手,回应了社会和公众对于司法公正的高度关切,为更好实现司法公正提供了基本遵循。

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防线。

司法保障公平正义的实现,也体现着对社会公正的重要引领。

可以说,没有公正司法,就没有社会的公平正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法治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存在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等问题,办关系案、人情案、金钱案现象时有发生,损害了法律权威,也危害到社会公正。

学习贯彻四中全会精神,就是要通过完善体制机制,规范司法行为,加大对司法活动的监督力度,重点解决影响司法公正的深层次问题,努力做到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让司法为社会支撑起公平正义的广阔天空。

公正司法,首先要强化体制机制的保障。

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是实现公正司法的基本前提和重要基础。

按照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目标要求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推出建立健全违反法定程序干预司法的登记备案通报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健全司法人员履行法定职责保护机制、探索建立与行政区划适当分离的司法管辖制度等关键举措,保证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进一步完善司法权力运行机制,是搞好司法工作、实现司法公正的重要抓手。

只有确保办案质量经得起法律和历史的检验,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健全冤假错案有效防范、及时纠正机制,才能增强人民群众对司法公正的信心。

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才能杜绝腐败。

公正司法作为公权力的行使自然不能例外。

一方面,进一步健全司法内部监督制约机制,让执法司法权在制度的笼子里运行。

通过完善检察机关行使监督权的法律制度、完善人民监督员制度,加强法律监督,在执法办案各个环节筑起最严密的篱笆墙,给群众诟病的“关系案、人情案、金钱案”架上“高压线”,让司法腐败无处藏身。

2015中考时事热点推进依法治国 建设法治中国专题试题

2015中考时事热点推进依法治国 建设法治中国专题试题

2015中考时事热点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专题试题专题一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一、单项选择题1.2014年8月25日,立法法修正案草案首度提请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审议。

本次修正案的亮点之一是:赋予所有设区的市立法权――拟将过去49个较大的市才享有的地方立法权扩大至全部282个设区的市。

这说明( ) A.设区的市是我国的立法机关B.完善我国法律,推动我国法治建设 C.我国实施依法治国,坚持执法必严的要求 D.有利于地方行使自治权 2.最高人民检察院于2014年9月26日召开全国检察机关职务犯罪国际追逃追赃专项行动部署会议,决定从即日起在全国检察机关开展为期半年的职务犯罪国际追逃追赃专项行动,集中追捕潜逃境外的相关犯罪嫌疑人。

这有利于( ) ①有力打击和震慑犯罪分子②维护法律权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③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④树立“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的观念,消除腐败现象 A.①②④ B.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 3.2014年10月13日,x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中级人民法院对莎车县“7•28”严重暴恐袭击案部分被告人作出一审判决并公开宣判,判处奥斯曼•阿卜来提、玉苏普•阿不来提、居麦•喀迪尔、麦麦提依明•艾麦尔等12名被告人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这说明( ) ①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②12名被告人的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③12名被告人只受到主刑的刑罚④违法就会受到刑法的处罚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河南新郑夫妻半夜被抛墓地,房屋被强拆;青海湟中孕妇遭城管殴打,胎儿引产;黑龙江哈尔滨犯罪嫌疑人受到刑警和非警务人员刑讯逼供死亡……近一时期,由于粗暴执法、违法办案引发的事件引起社会普遍关注。

这说明( ) ①一些执法人员法律意识淡漠、素质有待提高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严格执法③国家工作人员要坚持依法行政,文明执法④公民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5.新华网北京2014年9月24日新媒体电:“打虎”“拍蝇”“抓狐狸”,还要“扑蚊子”。

四川公务员考试面试热点:三中全会让法治中国翻开了新篇章

四川公务员考试面试热点:三中全会让法治中国翻开了新篇章

四川公务员考试面试热点:三中全会让法治中国翻开了新篇章三中全会提出,建设法治中国,必须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维护人民权益。

要维护宪法法律权威,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

(11月12日新华网)建设法治中国最主要的还是建设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

只有政府是法治政府、社会是法治社会才能称得上是法治中国。

法治政府最核心的思想就是通过法律来遏制政府权力,政府必须受到法制的制约。

这是对法治政府最基本的要求。

法制政府要求政府必须带头守法,必须把自身权力自觉地限制在法律的范围之内,就是将权力关进法制的笼子。

自觉维护宪法法律权威,这是对建设法治政府的内在要求。

当前,在行政执法体制还不完善,司法权力运行机制还不健全的情况下,离建成法治政府还有一定的距离。

这是因为当前法制建设还不太适应民主政治和经济体制的要求。

现有法律法规也与社会发展和实践存在一定的差距,可操作性不强,不能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步伐;行政执法体制又不够完善、程序不够规范,违法和不当行政还有很多,监督和制约机制也不够健全,不能很好地实现司法独立办案;还有行政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利益化的倾向依然存在;再加上政府对经济发展的干预和协调还比较薄弱,在有些领域的行政能力还需加强;有些政府工作人员法治意识不强、法治观念淡薄,以权代法,以人代法现象还比较突出,缺乏全面的法治理念,还没有树立起宪法和法律的最高权威等问题在少数地区和部门还不同程度地存在。

要处理好以上的问题,完善法治政府建设。

笔者认为,只有从意识上改变政府对权力的控制欲望。

将权力归位。

加强司法独立性不受影响,上收同级司法机关的人事权,财权,最大限度减少地方政府对司法独立性的影响。

并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首先是转变政府职能。

法是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法治政府是应该为人民服务、执政为民的政府。

政府如果直接参预经济活动,就会与民争利,出现以权谋私。

理论热点面对面2015

理论热点面对面2015

法治中国的新航标——怎样理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2014年岁末,“汉语盘点2014”活动评选结果揭晓,“法”字荣膺中国年度汉字,反映出全社会对法治建设的高度关注。

这一年,必将因中国共产党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召开,在中国法治建设史上镌刻下闪光的历史标注。

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这个总目标,是贯穿全会精神的一条主线,描绘了法治中国建设的美好前景,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具有纲举目张的意义。

一、为何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专门研究法治建设问题,就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决定,这在我们党和国家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为什么要把法治建设提到如此突出的位置?如何认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呢?二、怎样把握总目标的内涵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这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这两句话是有机统一的整体,离开了哪一句都不行。

三、提出总目标的意义何在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法治建设新征程,到党的十五大确立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从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将依法执政确立为党执政的基本方式,到党的十八大提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我们党对法治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在不断深化。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这表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有了更加完整系统的规划,对治国理政的规律有了更加准确的把握。

四、实现总目标须有哪些遵循为顺利实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了必须坚持的五个重要原则,即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这五个重要原则,回答了社会普遍关心的法治领域许多重大问题,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遵循。

热点时事的历史解读

热点时事的历史解读

热点时事的历史解读作者:李俊田来源:《试题与研究·高考文综历史》2015年第03期热点一加强司法体制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时事聚焦】1.2015年4月1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召开。

会议指出,《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重要举措实施规划(2015—2020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施工图和总台账。

2.《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和社会体制改革的实施方案》于2015年4月9日印发。

3.“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试点工作部署动员会”于2015年4月28日在北京开幕。

4.2015年5月5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改革试点方案》《关于完善法律援助制度的意见》等。

5.2015年6月16日,司法部召开“在全国律师队伍中开展全面依法治国教育电视电话会议”,为在全国律师队伍中开展全面依法治国教育作出了部署。

6.2015年6月21日,“习近平关于全面依法治国思想研讨会”在中国社科院法学所召开。

【知识链接】1.古代中国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演变,特别是法律制度、监察和司法制度的建设与演变。

中国古代的各派别关于法治与礼治的争论与主张。

2.近代列强对中国司法主权的侵略,如关于领事裁判权的演变;近代中国的各阶级、各派别关于民主、法制的主要主张和实践,如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对司法近代化的影响。

3.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不同时期我国司法体制发展的阶级特征、变化原因和影响。

4.古代希腊和罗马的司法体制建设及对近代世界民主、法治建设的影响。

5.近代以英、法、美为代表的资本主义民主、法制建立、发展的过程及对其的认识。

6.巴黎公社、苏联民主和法制的演变历史。

【命题角度】2016年高考可能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考查:一是近代中国民主宪政艰难曲折的发展历程;二是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民主、法制的措施,以及对近代政治文明的影响;三是通过古今中外主要法律文献的比较、分析,考查民主、法制是历史发展的潮流。

2015:让依法治国更给力

2015:让依法治国更给力

:让依法治国更给力法律:让依法治国更给力文/贾志勇据《西安日报》载:党地十八届四中全会将“依法治国”提升到全新高度,并提出多项重要改革举措.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马怀德认为,年将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地开局之年,在立法、司法、执法等多个环节地改革措施值得期待.告别年、迈进年,不少人最大地祈愿就是让依法治国更给力.因为法治是保障社会公平地基石,有法治在,才能协调或调停各领域各行业既有或新生地矛盾和问题.当诸事都依法依规,人民群众才不会有怨声和冤情,才能有安全感,才能心气顺、干劲足.切实做到依法治国,才有真正意义上地民主可言.当民意诉求表达在法律法规地框架之内,谁也不僭越,才不会让一部分人地权益凌驾于大多数普通人之上,社会才有公道可言.同时,做到依法治国才能充分接纳民意,让民意对法治建设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唯有如此,法治与民主才会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但是将依法治国提升到全新高度,决不会一帆风顺,也不会一蹴而就,各环节、各步骤都需要付出积极努力,其中断然少不了壮士断腕地勇毅,即敢于向既得利益者开刀,做到“老虎苍蝇一起打”,法治面前人人平等.既然把依法治国提上日程,那么年就注定不是唯一地推进依法治国开局年,因为依法治国无法用数据表达,也无法具象化表达,它将永远在路上,永远是“零起点”,任何地成绩、成效都不足以称道,也不足以骄傲,来不得一点沾沾自喜.一切都交付法治,一切以法律法规地尺度来衡量、来评判,政府就可一劳永逸,就可以“无为而治”,从而让政府地归政府,政治地归政治,以外地领域或行业归各自地领域或行业,大家都互不干扰,各自依法依规运行便是.社会各界都以依法依规为念,那么经济社会地运行或许在一时看起来会很缓慢、很蹩脚,但这恰恰是一种抱朴守拙,是以不变应万变,最终会无往而不胜.因为所谓地“快”,在许多情形下不过是机巧、是伎俩,现实中往往弄巧成拙,往往“机关算尽误性命”,往往让人嗤之以鼻、阳奉阴违.如此揆度依法治国地涵义,其实质不过就是以共识治国,以普世价值治国,以大多数人民群众地基本诉求、基本愿望治国.年,我们在立法、司法、执法环节作出地努力已称得上是可圈可点,如《立法法》出台、一些有争议案件地再审等等.但这远远不够,一切都还需要进一步深化,进一步巩固,进一步提高.一个不争地事实是,虽然依法治国已在理念上迈出一大步,但在现实中因为可能跑偏、可能打折扣等,极可能是仅仅迈出一小步,所以,年基于依法治国地任务目标而言将异常艰巨、异常艰难,是一道难关,容不得半点纰漏、差池,需要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地心态.站在这个意义层面谈提升依法治国地新高度,或许才有真正地意义或价值,才算更给力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法治中国的新航标——怎样理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依法治国的康庄大道——怎样理解法治建设要走自己的路法治兴衰的核心问题——怎样理解党和法治的关系固国安邦之磐石——怎样理解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走进法律体系“2.0时代”——怎样推进科学民主立法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怎样推进严格执法让每一个司法案件体现公平正义——怎样提高司法公信力从“中国式过马路”谈起——怎样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法治天下德润人心——怎样理解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善为国者必先治其身——怎样理解党规党纪严于国法出版说明为深化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学习宣传贯彻,帮助人们更好地领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各项决策部署,我们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组织中央有关部门和专家学者撰写了2015年通俗理论读物《法治热点面对面》。

本书紧密联系当前我国法治建设实际,对干部群众普遍关注的10个热点问题,作出了深入浅出的解读阐释,观点权威准确,语言通俗易懂,文风清新简洁,是干部群众、青年学生进行理论学习和开展形势政策教育的重要辅导读物。

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2015年1月法治中国的新航标《法治热点面对面》①——怎样理解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2014年岁末,“汉语盘点2014”活动评选结果揭晓,“法”字荣膺中国年度汉字,反映出全社会对法治建设的高度关注。

这一年,必将因中国共产党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召开,在中国法治建设史上镌刻下闪光的历史标注。

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

这个总目标,是贯穿全会精神的一条主线,描绘了法治中国建设的美好前景,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具有纲举目张的意义。

一为何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专门研究法治建设问题,就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决定,这在我们党和国家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以此为里程碑,行进在复兴之路上的中国,进入全新的“法治时间”。

为什么要把法治建设提到如此突出的位置?如何认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意义呢?这是历史的深刻启示。

综观世界近现代史,凡是顺利实现现代化的国家,都较好地解决了法治和人治问题。

相反,一些国家陷入这样那样的“陷阱”,没有顺利迈进现代化门槛,很大程度上与法治不彰有关。

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不少国家没能解决好法治和人治的问题,没能跳出“人存政举,人亡政息”的人治怪圈。

从我们自己来说,新中国成立以来既吃过破坏法治的苦头,也尝到了法治昌明的甜头。

历史深刻启示我们,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在我们这样一个13亿多人口、56个民族的大国,要保证国家统一、法制统一、政令统一、市场统一,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必须秉持法律这个准绳、用好法治这个方式。

这是现实的迫切要求。

当前,中国正经历空前深刻的社会变革。

要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保持稳定的秩序,在各方竞逐的市场领域维护公平的规则,在意见碰撞的观念世界坚守文明的底线,必须织密法治之网、强化法治之力。

“以律均清浊,以法定治乱。

”只有在法治轨道上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才能顺利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进程,确保我国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

这是长远的战略谋划。

现在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有5年时间,只要国际国内不发生大的波折,经过努力,这一目标应该可以如期实现。

但“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第一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后,我们还要向着“第二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前行,还会遇到各种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还将应对可能更为复杂的局面和问题。

之后的路该怎么走?如何跳出“历史周期率”,实现长期执政?如何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只有靠法治,才能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的制度保障。

我们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坚定不移厉行法治,一个重要意图就是为民族复兴筹、为子孙后代计、为长远发展谋。

正因为如此,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依法治国事关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我们应该从这样的高度,充分认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高高扬起依法治国的旗帜。

二怎样把握总目标的内涵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这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在这个总目标中,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为我们描绘了宏伟蓝图,指明了前进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则为我们绘制出路线图,指明了具体路径。

这两句话是有机统一的整体,离开了哪一句都不行。

如果把建设法治中国看作建设一座恢宏的大厦,我们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的丰富内涵,就可以从这样几个方面来认识和把握。

一是奠定了法治中国大厦的“三大基石”。

这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这三句话,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力量、制度基础、理论指导,实质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核心要义,是实现总目标必须牢牢把握的最根本的东西。

二是构筑了法治中国大厦的“五大支柱”。

这就是形成五大体系,即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以及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这个“4+1”组成的五大体系,涵盖了法律制定与法律实施、法治运行与保障机制、依法治国与从严治党等各个层面、各个环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具体展开和有力支撑。

三是设计了法治中国大厦的“施工方案”。

这就是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国家治理、执政、行政等问题,涉及党、国家、公民等不同的行为主体,应该如何推进、如何实施呢?必须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整体谋划,在“共同推进”上着力,在“一体建设”上用劲,更加重视法治建设的全面、协调发展,更加重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

四是描绘了法治中国大厦的“效果图”。

法治建设既是法治本身的“自转”,也是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公转”。

通过法治建设,我们要取得什么样的效果呢?从法治建设本身看,就是要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目标;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大局看,就是要着眼于更好更优的国家治理,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从严治党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法治中国大厦的地基夯实了,支柱立起来了,按照施工方案科学操作、加紧推进,美丽的“效果图”就一定能变为现实,这座恢宏大厦必将巍然耸立起来。

三提出总目标的意义何在目标犹如一面旗帜,旗帜高高扬起来了,才能凝聚人心、引领方向。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只有总目标明确,才能汇磅礴之力、收长远之功。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法治建设新征程,到党的十五大确立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从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将依法执政确立为党执政的基本方式,到党的十八大提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我们党对法治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在不断深化。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这表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有了更加完整系统的规划,对治国理政的规律有了更加准确的把握。

它是凝聚思想共识的法治航标。

这个总目标鲜明回答了我国法治建设将往哪儿走、怎么走这一根本问题,向党内外、国内外释放了明确的信号。

这有利于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和历史任务,有利于统一思想、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在法治上的共识,也有利于回应国际社会各种质疑,澄清各种模糊认识,保障依法治国沿着正确的方向推进。

它是法治中国建设的顶层设计。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工作千头万绪,涉及方方面面,必须有一个总抓手来总揽全局、牵引各方,使各项工作协同推进、形成合力。

总目标明确了这个总抓手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依法治国各项工作都要围绕这个总抓手来谋划、来推进。

它既切中时弊,直指我国法治建设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又对症下药,体现了推进各领域改革发展对提高法治水平的迫切要求。

它体现了国家治理总体战略的完善提升。

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党的十八大作出的总体战略部署在时间轴上的顺序展开,两者相互衔接、相互促进,共同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动力支持和制度保障。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本身就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而依法治国的全面推进,必将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更加有效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微评◆法治是指引中国改革这艘航船在风雨中不变航向的灯塔,是守护30多年改革成果不被蚕食的卫士。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全方位部署,这无疑是依法治国的“升级版”。

◆以改革破除利益藩篱,以法治减少社会震荡,是适应新常态、推动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基本保障。

声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一个立体的、动态的、有机的完整体系姜伟(中央政法委副秘书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包括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各个环节,体现了法治的整体要求,通过“五大体系”即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建设,使依法治国的总目标让全党全国人民“看得见”“可操作”“能感受”“易评价”,可以成为总揽全局、牵引各方的总抓手。

四实现总目标须有哪些遵循当前,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已经明确,也就是说,目的地在哪儿,已经“定位”完毕,接下来就要一步一个脚印地走下去。

正如人们在道路上行走要遵守交通规则,要看红绿灯、走斑马线,确保法治建设始终朝着正确方向前进,也离不开一些作为遵循的基本“规则”。

为顺利实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了必须坚持的五个重要原则,即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这五个重要原则,回答了社会普遍关心的法治领域许多重大问题,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遵循。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个原则强调的是政治保证问题。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

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完成党的执政使命,决不是要削弱党的领导。

要切实做到“三统一”“四善于”,把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体现在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上。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这个原则强调的是力量源泉问题。

人民是我们国家和社会的主人,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主体,必须坚持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