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中国痛风诊疗指南
2023年中国痛风诊疗指南
2016中国痛风诊疗指南1000字2016中国痛风诊疗指南痛风是一种代谢性疾病,由于尿酸代谢异常造成的急性关节炎和慢性关节炎的反复发作,是伴随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的变化而逐渐增多的疾病,严重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
为了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对痛风进行诊疗,制定了《2016中国痛风诊疗指南》,下面将具体介绍。
1.发病机制痛风的发病与尿酸代谢异常有关,主要表现为血尿酸浓度过高、尿酸排泄减少和尿酸钠盐结晶在关节、肾脏和软组织中沉积形成尿酸盐沉积物等。
另外,痛风还与遗传、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相关。
2.诊断标准痛风的诊断标准分为临床标准和实验室标准。
临床表现包括急性关节炎、尿酸盐沉积物形成(痛风石)和慢性痛风性关节炎等;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尿酸、尿尿酸、尿液沉渣显微镜检查等。
同时,还应排除其他关节疾病的可能性,如类风湿关节炎等。
3.治疗方案对于痛风的治疗,应综合使用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主要包括非甾体抗炎药、可待因、糖皮质激素等缓解急性疼痛,并预防复发;尿酸降低治疗主要包括利尿剂、酰胺酶抑制剂、尿酸排泄促进剂等,通过降低血尿酸浓度预防痛风的发作。
非药物治疗主要包括生活方式管理、饮食调整等。
4.预防及注意事项痛风是一种慢性疾病,需要长期治疗和管理,预防和注意事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减少高脂肪、高蛋白、高热量的食物,适当进行体育锻炼等。
(2)定期监测血尿酸和尿酸水平,及时进行药物治疗调整。
(3)预防并发症,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
总之,痛风的诊疗需要医生的合理指导和患者的积极配合,只有在综合治疗中取得良好效果,才能预防和控制痛风的发生和复发。
2016中国痛风诊疗指南
2016中国痛风诊疗指南2016中国痛风诊疗指南痛风是一种常见的代谢疾病,主要由于高尿酸血症引起,表现为关节炎和尿酸结晶的沉积。
近年来,痛风在中国的发病率不断上升,已成为一种值得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
为了帮助医生更好地诊断和治疗痛风患者,中国痛风专家组于2016年发布了《2016中国痛风诊疗指南》,该指南为我们提供了全面而系统的指导。
一、痛风的诊断标准根据《2016中国痛风诊疗指南》,痛风的诊断应满足以下条件:(1)临床表现符合痛风特征,如急性关节炎、尿酸盐结石等;(2)血尿酸水平明显升高;(3)病因学证据,如家族史、饮食等。
二、治疗原则《2016中国痛风诊疗指南》明确了治疗痛风的原则:(1)以治疗急性关节炎和痛风性关节炎为首要任务,同时降低尿酸水平,减少尿酸结晶沉积;(2)个体化治疗,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史、合并症等特点,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3)长期管理,包括饮食调控、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干预等。
三、非药物治疗饮食调控是治疗痛风的重要一环,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减少高嘌呤食物的摄入,限制酒精和糖的摄入,增加水分和蔬果的摄入,可以有效降低尿酸水平。
此外,减肥和适度的运动也是非药物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改善代谢状态,降低患病风险。
四、药物治疗根据《2016中国痛风诊疗指南》,药物治疗可分为急性期治疗、尿酸降低治疗和预防治疗三个阶段。
1. 急性期治疗:主要通过应用非甾体类抗炎药(NSDs)、糖皮质激素等药物缓解炎症症状。
同时,患者还需要休息、卧床休息,并增加液体的摄入。
2. 尿酸降低治疗:尿酸降低治疗是痛风的基本治疗方法。
常用的药物包括:利尿剂、尿酸生成酶抑制剂和尿酸排泄通道的利尿剂。
治疗期间需要监测血尿酸水平,调整药物剂量以达到预期的降尿酸效果。
3. 预防治疗:对于反复发作的病例,需要长期的预防治疗。
常用药物包括:尿酸生成酶抑制剂、尿酸排泄通道的利尿剂和尿酸生成酶和排泄通道的联合治疗。
五、生活方式调整生活方式调整是痛风治疗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包括饮食结构调整、限制酒精和糖的摄入、增加运动量、戒烟等。
跟随指南看痛风(1)
依托考昔治疗痛风循证依据充足
ACR指南明确指出: • 依托考昔的循证级别为A(超过一项RCT研究或meta研
究证实痛风的疗效) • 塞来昔布的循证级别为B(仅有一项随机研究或非随机
研究)
依托考昔是唯一证据等级A推荐的COX-2抑制剂
双源CT(DECT)评价痛风患者的尿酸盐沉积
• 利用2种不同能量的X射线对物体进行成像,从而获得物体 构成精确比例的影像学检查手段
• 优点:
– 非侵入性 – 时间短 – 同时检查多个关节 – 图像易于保存
• 缺点:
– 费用较高 – 存在电离辐射 – 需要专用设备
张莉芸.影像学检查在痛风诊断中的进展.第六届全国疑难重症风湿病学术会议
Khanna D, et al. Arthritis Care Res (Hoboken). 2012 Oct;64(10):1447-61.
ACP指南: 强烈推荐NSAIDs治疗急性痛风
• NSAIDs,秋水仙碱,糖皮质激素 治疗急性痛风患者的级别都为强推 荐,高质量证据
Qaseem A, et al. Ann Intern Med. 2016 Nov 1. doi: 10.7326/M16-0570.
Qaseem A, Ann Intern Med. 2016 Nov 1.
主要内容
• 痛风的定义及患病率 • 痛风的诊断 • 痛风管理
痛风的治疗目标
痛风急性发作期
降尿酸治疗
常规预防和治疗
1
迅速缓解患者的 临床症状
2
3
预防急性复发和痛风石形成, 帮助痛风石溶解
调整生活方式
陆海冰. 中华内科杂志 2016;55(2):155-7.
关节超声应用于早期痛风诊断
我国痛风诊疗指南培训课件
我国痛风诊疗指南都期待一个万全之策来应 对。对于临床医生而言,除了自身的技术经验,高质量临 床实践指南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规范诊疗行为,降低医疗成 本的同时提高医疗质量。
• 至2015年12月,全球共有14部痛风诊疗指南发布,为痛 风的诊疗和管理提供了有效指导;然而对我国痛风临床实 践而言,“墙外开花墙内香”并不十分容易。
我国痛风诊疗指南
5
• 这主要因为国外指南中临床医生所关注的痛风诊 疗问题与我国临床医生所关注的不完全一致;国外 指南几乎未引用来自我国的痛风研究,而近年来 我国不断有痛风诊疗相关的高质量研究发表;近年 来我国专业学会制订的指南,也未及时将新的痛 风分类标准、新型影像诊断技术等应用于临 床……诸如此类现实问题的存在,在某种程度上 阻碍了我国痛风规范化诊疗的顺利推进。
我国痛风诊疗指南
10
推荐意见 3:
• 对血尿酸正常的痛风疑似患者,在医院有相关设备和条件 的情况下,可考虑使用双源 CT 进行辅助诊断(推荐级别: 2B)
• 解读:双源 CT 能特异性识别尿酸盐结晶,可作为影像学 筛查手段之一,尤其是双源 CT 表现有尿酸盐结晶时,可 有效辅助诊断痛风,但也应注意其出现假阳性。考虑到双 源 CT 的价格因素,建议仅在必要时进行检查。根据痛风 患者临床特征和影像学检查仍无法确诊时,可进行关节穿 刺抽液,检查尿酸盐结晶。
我国痛风诊疗指南
17
推荐意见 10:
• 对合并慢性肾脏疾病的痛风患者,建议先评估肾功能,再根据患者具 体情况使用对肾功能影响小的降尿酸药物,并在治疗过程中密切监测 不良反应(推荐级别:2C)
12
推荐意见 5:
• 痛风急性发作期,推荐首先使用 NSAIDs 缓解症 状(推荐级别:1B)
中国痛风诊疗指南讲课文档
➢ 首次痛风发作时的血尿酸水平,男性为527μmol/L,女性为 516μmol/L。
➢ 痛风患者最主要的就诊原因是关节痛,其次为乏力和发热。
➢ 男女发病诱因有很大差异,男性患者最主要为饮酒诱发(25.5%),其次为高嘌呤饮食(22.9%
)和剧烈运动(6.2%),女性患者最主要为高嘌呤饮食诱发(17.0%),其次为突然受冷(
Borghi C, Perez-Ruiz F. Eur Rev Med Pharmacol Sci, 2016, 20(5): 983-992. 第二十六页,共40页。
系统评价和网络Meta-分析:
非布司他疗效和安全性均优于其他降尿酸药物
safety
别嘌醇
非 80mg/d 非 40mg/d
非 60mg/d
➢ 非布司他应用于轻中度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时,不需要调整剂量。
➢ 促尿酸排泄的药物慎用于存在尿酸性肾结石的患者和重度肾功能不全的患者。
第二十八页,共40页。
肾功能不全患者
SUA达标率:非布司他显著高于别嘌醇
一天一次非布司他40mg或80mg,达标率(<6mg/dL)显著优于别嘌醇
Arthritis Research & Therapy 2第0二1十0九,页1,2共:4R0页6。3
➢ 慢性肾功能受损会影响降尿酸药物的半衰期和排泄时间,对药物代谢动力学产生影响,进而影响降 尿酸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 较高的血尿酸水平及尿酸盐沉积会影响肾功能。 ➢ 抑制尿酸生成的药物(别嘌醇和非布司他)和促进尿酸排泄的药物(苯溴马隆)均可降低肾小球尿酸负荷。
➢ 别嘌醇用于肾功能不全患者时起始剂量应降低,逐渐增加剂量,密切监测有无超敏反应发生。
2016中国痛风临床诊治指南解读
disease disease
related
arthropathies
第4页,共59页。
痛风的发病机制
嘌呤代谢紊乱使
尿酸产生过多
尿酸排泄减少
高尿酸血症
尿酸盐晶体沉积
痛风
第5页,共59页。
痛风-异质性的(heterogenous)疾病
高尿酸血症
痛风性急性关节炎
痛风石形成及慢性关节炎
肾脏病变:慢性尿酸盐肾病
强化治疗 追求临床治愈
痛风临床诊疗指南(2013)解读
第1页,共59页。
提纲
背景与流行病学 痛风与高尿酸血症的定义 临床表现 辅助检查 痛风诊断
治疗方案及原则 进一步需要探讨的问题
第2页,共59页。
背景
发病率各地不一 常常出现误诊 治疗不规范 饮食治疗的误区 何时给予降尿酸治疗存在争议 降尿酸治疗的目标与疗程存在争议 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
• 反复发作,间期正常
第19页,共59页。
痛风性关节炎临床特点
反复发作逐渐影响多个关节 大关节受累时可有关节积液 最终造成关节畸形
第20页,共59页。
痛风性肾病
痛风性肾病:
慢性高尿酸血症肾病:早期蛋白尿和镜下血尿,逐 渐出现,夜尿增多,尿比重下降。最终由氮质血症 发展为尿毒症。
急性高尿酸肾病:短期内出现血尿酸浓度迅速增高, 尿中有结晶、血尿、白细胞尿,最终出现少尿、无 尿,急性肾功衰竭死亡。
第26页,共59页。
辅助检查 关节液检测
• 量-增多,外观-白色 • 细胞数-增多
• 结晶-偏振光显微镜下-被白细胞吞 噬或游离、针状、负性双折光
第27页,共59页。
第28页,共59页。
辅助检查
中国痛风诊疗指南解读PPT课件
GRADE证据质量分级与定义
GRADE推荐强度分级与定义
推荐强度 支持使用某项干预措施的强推荐 支持使用某项干预措施的弱推荐 反对使用某项干预措施的弱推荐 说明 干预措施明显利大于弊 干预措施可能利大于弊 干预措施可能弊大于利或利弊关系不明确 表达方法 推荐使用 建议使用 建议不使用 表示方法 1 2 2
国内外临床实践中痛风治疗药物不完全相符
• 国外指南中的痛风治疗药物与我国临床实践不完全相符,如苯溴马隆未在美国上市, 美国痛风指南推荐丙磺舒,但我国临床实践中的药物主要为苯溴马隆
近年来我国专业学会制定的指南尚未更新痛风分类标准、新型影像诊 断技术应用,以及治疗领域新证据,尤其是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
我国当前痛风临床实践存在的问题
我国临床医生关注的诊疗问题不同
• 国外指南中临床医生所关注的痛风诊疗问题与我国诊疗医生不完全一致,如别嘌醇 的超敏反应,前期调研显示该问题为我国风湿免疫科医生关心的首要问题
国外指南未引用我国高质量研究
• 国外指南几乎未引用来自我国的痛风研究,而近年来我国不断有痛风诊疗相关的高 质量研究发表
为适用于我国不同等 级和不同地区医院医 师水平的需要,中华 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 组织了风湿病学专家 编写了 22 种常见风湿 性疾病的诊治指南,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将“指南”以“草案” 刊出,以进一步征集 广大医师的意见。
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 分 会 在 2004 年 发布
草案基础上,参照国
际上有关痛风的诊断 和治疗的最新进展, 制订并推出了中国痛 风诊断和治疗指南
Ogdie等
超声检查
张立峰等
42例痛风关节炎
超声检查
姚庆荣等
334例痛风关节炎 文献回顾及Meta 分析(9篇原文+2 篇会议摘要) Meta分析(9篇)
中国痛风诊疗指南PPT课件
1
受累关节明显触痛或压痛
1
受累关节活动受限24h之内疼痛达峰值
1
(符合以下3点中的2点,且无论是 14d之内疼痛缓解
否进行抗炎治疗)
2次发作间期疼痛完全缓解
2
痛风诊疗指南
项目
分类
评分
痛风石的临床证 据
痛风石为皮下结节,常见于耳廓、关节、双肘鹰突滑囊、指腹、 肌膜,表面皮肤菲薄且覆有较多血管,皮肤破溃后可向外排出粉 笔屑样尿酸盐结晶
25
22.9
20
15
10
6.2
5
0
饮酒 高嘌呤饮食 剧烈运动
女性发作诱因
30
25
20
17
15
11.2
9.6
10
5
0
突然受冷 高嘌呤饮食 剧烈运动
痛风诊疗指南
痛风发作特点解析---肉芽肿性炎症 1. 夜间发作 2. 受冷发作 3. 周围关节(正常膝关节滑液的温度只有32℃) 血尿酸溶解度---血液循环---温度---酸碱度---皮质激素 的分泌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 在37℃的生理盐水中,尿酸钠的溶解度为416μmol/L
痛风治疗 推荐意见11 痛风患者在降尿酸治疔初期,建议使用秋水仙碱预防急性 痛风关节炎复发(2B) 痛风患者在降尿酸治疗初期,预防性使用秋水仙碱至少3~ 6个月可减少痛风的急性发作,小剂量秋水仙碱安全性高,耐 受性好。
痛风诊疗指南
痛风治疗
别嘌醇+秋水仙碱
60
54
50
46
40
30
28 23
20
11
10
痛风诊疗指南
痛风现状 痛风患者特点: 1. 平均年龄为48.28岁(男性47.95岁,女性53.14岁) 2. 男:女为 15:1 3. 50%的痛风患者为超重或肥胖 4. 主要就诊原因是关节痛(男性为41.2%,女性为29.8
2016中国痛风诊疗指南 09-12
4
跟腱)
2015 ACR/EULAR痛风分类标准(续)
项目
分类
实验室检查
血尿酸:通过尿酸酶方法测定
理想情况下,应该在患者没有接受降尿酸治疗的 时候和症状发生4周后进行评分(如发作间期),如 果可行,在这些条件下进行复测,并以最高的数 值为准
有症状关节或滑囊进行滑液分析(需要由有经验的检 查者进行检测)
(6)控制体重; (7)增加新鲜蔬菜的摄入; (8)规律饮食和作息; (9)规律运动; (10)禁烟。
总结
痛风分类新标准,无创诊断新方法
2015 ACR/EULAR痛风分类标准纳入临床参数、实验室参数和影像学参数综合分析,推荐超 声检查和双源CT两种无创关节检查在诊断中的应用
2016 中国痛风诊疗指南
主要内容
背景与目的 方法 结果(12 条推荐意见) 总结
背景与目的
目前中国痛风的患病率在 1%~3%之间,并呈逐年上升趋势 。
——不同时间、不同地区报告的痛风患病情况调查资料统计
背景与目的
国家风湿病数据中心CRDC网络注册及随访研究
截止到 2016 年 2 月,基于全国 27 个省、市、自治区 100 家医院的 6814例 痛风患者有效病例发现,
结果(12 条推荐意见)
1~3 痛风的诊断
4~7 急性发作期的治疗 8~10 慢性期或间歇期的降尿酸治疗 11 急性发作的预防 12 生活方式的管理
痛风是长期嘌呤代谢紊乱导致血尿酸增高、尿酸盐 晶体(MSU)沉积引起组织损伤的一种炎症性疾病 。
痛风以反复发作的急慢性关节炎、关节畸形和剧烈 疼痛为临床特征,严重者出现关节破坏,甚至引起 尿酸性肾病。
推荐意见8
对急性痛风关节炎频繁发作(>2 次/年),有慢性痛风关节炎或 痛风石的患者,推荐进行降尿酸治疗(1B)
痛风的表现诊断及治疗
痛风的表现(一)原发性痛风原发性痛风多见于中、老年男性,女性多于绝经期后发病,常有家族遗传史。
此外,痛风与胰岛素抵抗有关,较多患者伴有肥胖、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动脉硬化和冠心病等(代谢综合征)。
痛风的临床自然病程可分为4个阶段:无症状期、急性关节炎期、间歇期和慢性关节炎期。
临床上,一般仅在发生关节炎时才称为痛风。
1、无症状期:仅有血尿酸持续性或波动性增高。
从血尿酸增高至症状出现可长达数年至数十年。
仅有血尿酸增高而不出现症状者,称为无症状性高尿酸血症。
2、急性关节炎期:常具有以下特点:①多在午夜或清晨突然起病,关节剧痛,呈撕裂样、刀割样或咬噬样,难以忍受;数小时内出现受累关节的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②单侧第一跖趾关节最常见,其余为趾、踝、膝、腕、指、肘关节;③发作常呈自限性,多于数天或2周内自行缓解,受累关节局部皮肤脱屑和瘙痒;④可伴高尿酸血症,但部分患者发作时血尿酸水平正常;⑤关节液或皮下痛风石抽吸物中发现双折光的针形尿酸盐结晶是确诊本病的依据。
⑥秋水仙碱可迅速缓解关节症状。
⑦可有发热等。
常见的发病由于有受寒、劳累、饮酒、高蛋白嘌呤饮食、外伤、手术、感染等。
急性关节炎是原发性痛风的最常见首发症状。
初发时往往为单一关节受累,继累及多个关节。
以拇指的跖趾关节为好发部位,其次为足底、踝、足跟、膝、腕、指和肘。
第1次发作通常在夜间,数小时内出现红肿、热及明显压痛,关节迅速肿胀,伴发热、白细胞增多与血沉增快等全身症状。
疼痛较剧烈,压痛明显,患者常在夜问痛醒而难以忍受。
受寒、劳累、酗酒、食物过敏、进富含嘌呤食物、感染、创伤和手术等为常见诱因。
3、间歇期:多数数月发作1次,有些患者终生只发作1次或相隔多年后再发。
通常病程越长,发作越多,病情也越重。
4、慢性关节炎期:多见于未经治疗或治疗不规则的患者。
其病理基础是痛风石在骨关节周围组织引起的炎症性损伤(慢性痛风性关节炎)。
此期发作较频,问歇期缩短,疼痛日渐加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6中国痛风诊疗指南痛风是一种单钠尿酸盐(MSU)沉积所致的晶体相关性关节病,与嘌呤代谢紊乱及(或)尿酸排泄减少所致的高尿酸血症直接相关,属代谢性风湿病范畴。
痛风可并发肾脏病变,严重者可出现关节破坏、肾功能损害,常伴发高脂血症、高血压病、糖尿病、动脉硬化及冠心病等。
不同国家的痛风患病率不同,美国国民健康与营养调查(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NHANES)的数据显示,美国痛风患病率从1988—1994年的2.64%升至2007—2010年的3.76%。
一项基于120万英国人的健康档案大数据显示,2012年英国痛风患病率约为2.49%。
我国缺乏全国范围痛风流行病学调查资料,但根据不同时间、不同地区报告的痛风患病情况,目前我国痛风的患病率在1%~3%,并呈逐年上升趋势。
国家风湿病数据中心(Chinese Rheumatism Data Center,CRDC)网络注册及随访研究的阶段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2月,基于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100家医院的6 814例痛风患者有效病例发现,我国痛风患者平均年龄为48.28岁(男性47.95岁,女性53.14岁),逐步趋年轻化,男∶女为15∶1。
超过50%的痛风患者为超重或肥胖。
首次痛风发作时的血尿酸水平,男性为527 μmol/L,女性为516 μmol/L。
痛风患者最主要的就诊原因是关节痛(男性为41.2%,女性为29.8%),其次为乏力和发热。
男女发病诱因有很大差异,男性患者最主要为饮酒诱发(25.5%),其次为高嘌呤饮食(22.9%)和剧烈运动(6.2%);女性患者最主要为高嘌呤饮食诱发(17.0%),其次为突然受冷(11.2%)和剧烈运动(9.6%)。
高质量临床实践指南能规范医生诊疗行为,降低医疗成本,提高医疗质量。
截至2015年12月,全球共有14部痛风诊疗指南发布,为痛风的诊疗和管理提供有效指导,然而对于当前我国痛风临床实践而言,尚存在以下问题:(1)国外指南中临床医生所关注的痛风诊疗问题与我国临床医生所关注的不完全一致,如别嘌醇的超敏反应,本指南工作组所进行的前期调查显示,该问题为我国风湿免疫科医生关心的首要问题;(2)国外指南几乎未引用来自我国的痛风研究,而近年来我国不断有痛风诊疗相关的高质量研究发表;(3)国外指南中的痛风治疗药物与我国临床实践不完全相符,如苯溴马隆未在美国上市,美国痛风指南推荐促尿酸排泄应使用丙磺舒,但我国临床实践中促尿酸排泄的药物主要为苯溴马隆;(4)近年来我国专业学会制订的指南,尚未及时将新的痛风分类标准、新型影像诊断技术(高频超声和双源CT)的临床应用,以及治疗领域新证据,尤其是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的证据纳入。
综上,为更好地指导我国风湿免疫科临床医师制定恰当的痛风诊疗方案,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依据国内外指南制订的方法与步骤,基于当前最佳证据,制订了2016版中国痛风诊疗指南。
推荐意见1:2015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CR)和欧洲抗风湿病联盟(EULAR)制定的痛风分类标准较1977年ACR制定的痛风分类标准在敏感度和特异度方面更高,建议使用2015年的痛风分类标准(2B) 当前国内外有多个痛风分类标准。
2015年ACR和EULAR更新的痛风分类标准较其他标准更加科学、系统与全面。
该标准适用于至少发作过1次外周关节肿胀、疼痛或压痛的痛风疑似患者。
对已在发作关节液、滑囊或痛风石中找到尿酸盐结晶者,可直接诊断痛风。
该标准包含3个方面,8个条目,共计23分,当得分≥8分,可诊断痛风。
但该标准纳入的受试对象与我国人群存在种族差异,是否对我国痛风患者有完全一致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应进一步开展相关研究。
2015年ACR和EULAR制定的痛风分类标准显示,当满足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三个方面时,诊断痛风的敏感度为0.92,特异度为0.89,AUCROC为0.95;若仅考虑临床表现,其敏感度为0.85,特异度为0.78,AUCROC为0.89。
推荐意见2:对临床表现不典型的痛风疑似患者,可考虑使用超声检查受累关节及周围肌腱与软组织以辅助诊断(2B)超声在痛风患者中能较敏感发现尿酸盐沉积征象,可作为影像学筛查手段之一,尤其是超声检查关节肿胀患者有双轨征时,可有效辅助诊断痛风。
Ogdie等的研究显示,超声检查关节肿胀患者的尿酸盐沉积为"双轨征"的敏感度为0.83(95%CI0.72~0.91),特异度为0.76(95%CI 0.68~0.83),AUCROC为0.84;超声检查关节肿胀患者的痛风石的敏感度为0.65(95%CI 0.34~0.87),特异度为0.80(95%CI 0.38~0.96),AUCROC 为0.75。
张立峰等的研究显示,42例痛风关节炎患者,超声影像中尿酸盐结晶沉积在第一跖趾关节软骨表面,呈双轨征、暴风雪征象,痛风石及肌腱周围强回声的检出率高(P<0.05),其中双轨征诊断痛风关节炎的敏感度为0.78,特异度为0.97。
姚庆荣和冯蕾的研究显示,334例痛风关节炎患者使用高频超声检查第一跖趾关节更容易出现双轨征、非均匀回声结节(P<0.05)。
推荐意见3:对血尿酸正常的痛风疑似患者,在医院有相关设备和条件的情况下,可考虑使用双源CT进行辅助诊断(2B)双源CT能特异性识别尿酸盐结晶,可作为影像学筛查手段之一,尤其是双源CT表现有尿酸盐结晶时,可有效辅助诊断痛风,但也应注意其出现假阳性。
考虑到双源CT的价格因素,建议仅在必要时进行检查。
根据痛风患者临床特征和影像学检查仍无法确诊时,可进行关节穿刺抽液,检查尿酸盐结晶。
Ogdie等的研究显示,双源CT检查关节肿胀患者的尿酸盐沉积的敏感度为0.87(95%CI 0.79~0.93),特异度为0.84(95%CI 0.75~0.90),AUCROC为0.90。
盛雪霞等的研究显示,双源CT诊断痛风关节炎的敏感度为0.92(95%CI 0.84~0.96),特异度为0.88(95%CI 0.83~0.92),AUCROC为0.91(95%CI 0.88~0.93)。
赵迅冉的研究显示,双源CT诊断痛风关节炎的假阳性率为16.7%。
推荐意见4:痛风急性发作期,推荐及早(一般应在24 h内)进行抗炎止痛治疗(2B)痛风急性发作期,及早(24h以内)有针对性地使用非甾体消炎药(NSAIDs)、秋水仙碱和糖皮质激素可有效抗炎镇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Van Durme等的研究显示,痛风急性发作患者使用NSAIDs比安慰剂在24 h内疼痛症状减轻50%方面效果更优,有统计学差异(RR=2.75, 95%CI 1.13~6.72)。
Van Echteld等的研究显示,痛风急性发作患者使用低剂量秋水仙碱(1.8 mg/d)比安慰剂在24 h内疼痛症状减轻50%(RR=2.74,95%CI 1.05~7.13),以及32h内疼痛症状减轻50%以上(RR=2.43, 95%CI 1.05~5.64)方面,效果更优,有统计学差异。
推荐意见5:痛风急性发作期,推荐首先使用NSAIDs缓解症状(1B)痛风急性发作时,首先考虑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
目前仅有间接证据比较不同非选择性NSAIDs治疗痛风的相对疗效与安全性。
选择性环氧化酶2(COX-2)抑制剂能更有针对性地抑制COX-2,减少胃肠道损伤等副作用,可用于有消化道高危因素的患者。
Walsem等的Meta分析显示,针对骨关节炎和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双氯芬酸和萘普生、布洛芬在6周和12周的疼痛缓解程度、6周和12周的身体功能改善程度、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双氯芬酸胃肠道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萘普生(RR=0.30, 95%CI 0.20~0.60)和布洛芬(RR=0.50, 95%CI 0.30~0.90)。
Zhang等的研究显示,依托考昔治疗痛风急性发作的疗效优于吲哚美辛(WMD=-0.18, 95%CI -0.30~-0.07),在疼痛缓解方面优于双氯芬酸(WMD=-0.46, 95%CI -0.51~-0.41),在总不良反应(RR=0.77, 95%CI 0.64~0.93)、药物相关不良反应(RR=0.64, 95%CI 0.50~0.81)、胃肠道不良反应(RR=0.42, 95%CI 0.27~0.66)、头晕(RR=0.37, 95%CI 0.16~0.85)等方面优于吲哚美辛和双氯芬酸。
Patricia和David的研究显示,痛风急性发作患者使用药物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比例依次为:依托考昔(OR=2.05, 95%CI 1.45~2.88)、依托度酸(OR=1.55, 95%CI 1.28~1.87)、罗非昔布(OR=1.45, 95%CI 1.33~1.59)、双氯芬酸(OR=1.40, 95%CI 1.27~1.55)、吲哚美辛(OR=1.30, 95%CI1.19~1.41)、布洛芬(OR=1.18,95%CI 1.11~1.25)、萘普生(OR=1.09, 95%CI 1.02~1.16)。
潘奇和陈黔的研究显示,与双氯芬酸组比,依托考昔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明显改善(P<0.05);双氯芬酸组治疗总有效率(79%)显著低于依托考昔组(96%)。
依托考昔组发生不良反应3例,双氯芬酸组9例(P<0.05)。
夏红梅[45]的研究显示,依托考昔治疗80例急性痛风患者,其疼痛缓解度优于塞来昔布(P<0.05)。
推荐意见6:痛风急性发作期,对NSAIDs有禁忌的患者,建议单独使用低剂量秋水仙碱(2B)高剂量秋水仙碱(4.8~6.0 mg/d)能有效缓解痛风急性期患者的临床症状,但其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且容易导致患者因不良反应停药。
低剂量秋水仙碱(1.5~1.8 mg/d)与高剂量秋水仙碱相比,在有效性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安全性方面,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
低剂量秋水仙碱48 h内用药效果更好。
濮永杰等的研究显示,高剂量秋水仙碱和低剂量秋水仙碱在服药后24 h、32 h关节疼痛缓解和疼痛评分减少≥2分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与高剂量秋水仙碱比,低剂量秋水仙碱能明显减少胃肠道反应(RR=2.95, 95%CI 2.24~3.89)。
蒙龙等的研究显示,低剂量秋水仙碱与常规剂量秋水仙碱在关节疼痛评分减少≥2分比例、疼痛缓解率和临床有效率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与常规剂量秋水仙碱比,低剂量秋水仙碱的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RR=0.25, 95%CI 0.19~0.34)和总不良反应发生率(RR=0.36, 95%CI 0.26~0.50)显著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