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墩初中校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录

历任校长(负责人)风采 (3)

一概述

(一)行政区划沿革 (8)

(二)坎墩初中办学概述 (9)

二发展史略

(一)初创时期——“初中补习班”开先河(1957年-1961年夏) (11)

(二)巩固阶段——“民办中学”重起航(1961年秋-1968年) (12)

(三)普及阶段——“附设初中班”遍地(1969年-1978年夏) (13)

(四)规范阶段——“公社初级中学”建立(1978年秋-1986年) (14)

(五)完善阶段——“坎墩初级中学”变迁(1987年-2012年) (15)

三历史沿革

(一)校长(负责人)流变一览表 (18)

(二)历届毕业人数一览表 (19)

(三)大事记 (20)

四校友音像

(一)首届初中毕业生聚会留影(一九六0届) (22)

(二)首届高中毕业生留影(一九七二年届) (22)

(三)师生忆昔 (23)

五史迹

(一)史迹画卷 (25)

(二)荣誉牌匾 (29)

(三)集体和个人荣誉录 (32)

(四)教育科研成果名录 (35)

(五)学生获奖名录 (40)

六师生名录

(一)历任校长(负责人)名录 (43)

(二)历届班主任名录 (43)

(三)教师名录 (44)

(四)毕业生名录 (45)

(五)部分优秀毕业生名录 (106)

七备考

(一)1960届毕业证书 (108)

(二)学校总结报告

——1995年12月《坎墩镇中心中学学校工作总结》 (108)

——2007年9月《创建“宁波市学校现代化建设办学纲要”

达纲学校报告》 (111)

优秀毕业生代表 (120)

编辑后记 (124)

一概述(一)行政区划沿革

坎墩,位于“长三角”地区的杭州湾南岸,慈溪市中心城区北部,总面积30.32平方公里,2010年常住人口4.7万人。近几年,暂住人口保持3万多人。

“坎墩”之名渊源在明代。明成化年间筑堤围涂,该海堤因以原余姚县府驻地为基准,卦象处于“坎”位而取名坎塘。明中叶嘉靖王朝时期,为防倭寇侵扰,在坎塘内侧(后修建的“娘娘殿”处)垒起数丈高的泥墩,作为“烽火台”,则取高墩之“墩”字,并与坎塘之“坎”字组合,冠以“坎墩”之名。

在行政区划调整中,曾分“坎西”和“坎东”乡、公社或镇等。

坎墩原属余姚县,民国纪年前属保德乡。民国29年(1940年)置坎墩镇,1950年析置坎西、坎东、直塘3乡。1954年县境调整后,坎墩行政区划隶属于慈溪县,1988年撤县设市。

1956年2月,坎东、坎西复并成坎墩镇,次年直塘乡并入。1958年称红旗公社十三、十四、十五大队,后改设为六灶、坎东、幸福、直塘管理区,又合并改为浒山人民公社。1961年11月,建坎东、幸福、直塘公社,后直塘并入幸福公社。1966年,幸福公社改称为坎西公社。1983年9月改制称坎西乡、坎东乡,次年6月坎西乡改为坎墩镇。1992年5月坎东、坎墩两乡镇合并,恢复早期所称的坎墩镇。2001年10月,撤消镇级建制,设立坎墩街道。

坎墩居民经移民繁衍开发而来。盐渔农工商贸历史悠久,数百年间处于滨海,沿坎塘煮海盐建灶棚,以灶编号作地名,故有“东五灶”、“六灶”、“一灶”、“二灶”、“三灶”、“四灶”、“西四灶”……之称。

随着商贸的发展,坎塘形成“十里长街”。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胡杰人在《坎镇各店整规启》中说:“乡邻聚数万户之多,市肆张百廿家之众”。坎墩沧桑,积淀成移民文化、滨海文化和儒商文化三大特点。

一方水土一幅长卷。坎墩人杰地灵,长期有着重教兴学的优秀传统。初中办学自1957年8月开始,不断加强发展、完善提升。

(二)坎墩初中办学概述

坎墩初中校史,既是坎墩初级中学办学的历史,也是坎西人兴办初中的历程,且50-60年代将坎东纳入其中。其发端于1957年的初中补习班,维系于坎墩“民中”,普及于村校的附设初中或初中,调整于坎墩中心学校,独立于坎西乡初级中学。

55年的初中办学线索为:初中补习班(1957年)——“民中”或坎西公社中学(1958年秋至1972年)——村办初中(1973年至1978年)——坎墩中心学校(1978夏至1983年)——坎西乡初级中学(1983年夏至今)。其中,1972年11月坎西公社中学升格为县属完中后,1973年开始从本校史剥离。村办初中期间,七八九联校办学时间和规模为最,可未见以其为基础发展初中教育,其余便无从谈起。1978年建立中心学校后,少部分村附设初中仍招生至1982年作过渡。

1957年秋,由坎墩工商联社热心学校教育的朱衍生主任为主发起,掀开慈溪乡间兴办中学的历史,开办“坎墩初中补习班”。翌年秋转入红旗公社民办初级中学(简称“民中”)。

“民中”一直延续至1970年。早期校舍以借用为主,简陋破旧,几易校址,屡改校名,规模最大时招收新生3班160人左右;1959年秋在校生5班230余人。

暂时困难时期,人们生活艰难,严重影响在校学生巩固率。许多学生中途辍学,帮助家庭参加劳动。

1960年秋,兴办农业中学,学制两年,半农半读,地址浒山农科所(现坎墩回春北弄66号),后转长白。

1961年夏停顿,调整后重新招生。

1965年秋,社会经济形势有所好展,在招收普通初中班一班的基础上,又招收农业中学(初中建制)班级一班,生源含崇寿、宗汉等周边地区。

文革动乱时期,学校正常教育秩序受冲击。1966年9月开始搞串连,到1968年2月“复课闹革命”,恢复正常上课。

期间,“贫管会”管理学校;升学采用推荐方式;缩短学制——1969年初中和高中均改成二年制,至1978年秋恢复三年制;1970年招收春季班,两年后的1973年又恢复至秋季招生。

1969年开始,公办学校下放到大队办,提出普及初中。

1966年,学校由现坎墩街道成校(今坎墩长白路29号)迁至镇北原浒山农科所,后曾称之红专学校(现坎墩回春北弄66号),校舍始得固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