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力墙分布筋体积配箍率表
剪力墙边缘构件配箍率计算(新)
3516.7λv=0.2箍筋f yv =210N/mm 2λv范围内1.59%λv/2范围内0.80%设防烈度:6度抗震等级:轴压比暗柱类型截面B1B2(㎜)B3(㎜)H1(㎜)H2(㎜)a 200300100200300B2a(㎜)B3a(㎜)77501600㎝2实配钢筋112 Φ20实配钢筋28 Φ18As=5806mm 2满足要求直径竖向间距水平根数10100不填1010011010011010021.51%λv/2范围内拉筋:直径竖向间距水平根数λv/2范围面积(mm2):10100不填1010011010001010002.01%最小直径(mm)沿竖向最大间距(mm)最小直径(mm)一0.010A c ,6φ1681000.008A c ,6φ148二0.008A c ,6φ1481500.006A c ,6φ128三0.006A c ,6φ1261500.005A c ,4φ126四0.005A c ,4φ1262000.004A c ,4φ126剪力墙边缘构件的体积配箍率计算 混凝土强度等级C 混凝土强度fc=规范规定的暗柱纵 ρv 1=λv*f c /f yv = ρv 2=λv/2*f c /f yv =三级二、箍筋λv范围内箍筋:λv范围面积(mm2):一、纵筋规范规定暗柱纵筋最小配最小纵筋计算值:b内部小箍筋H向根数:b-H向箍筋总b内部小箍筋Ba向根数:a外围箍筋:a箍筋总长度b内部小箍筋B向根数:b-B向箍筋总d内部小箍筋B向根数:d-B向箍筋总d内部小箍筋H向根数:d-H向箍筋总体积配箍率ρv 1=不满足★★★c外围箍筋:c箍筋总长度d内部小箍筋Ba向根数:体积配箍率ρv 2=>0.8%满足要求表6.4.5-2 抗震墙构造边缘构件的配筋要求注1:A c 为边缘构件的截面面积;注2:其他部位的拉筋,水平间距不应大于纵筋间距的2倍;转角处宜采用箍筋;λv区域面积S1: 暗柱纵筋配筋率ρ=抗震等级底部加强部位其它部位纵向钢筋最小量(取较大值)箍筋纵向钢筋最小量(取较大值)箍λ≤0.2λ>0.2λ≤0.2λ>0.2λ≤0.30.20h W 0.25h W 0.20h W 0.25h W 0.15h W0.15h W 0.20h W 0.15h W 0.20h W 0.10h Wλv 0.1440.240.120.20.12纵向钢筋(取较大值)箍筋或拉筋沿竖向间距注3:当端柱承受集中荷载时,其纵向钢筋、箍筋直径和间距应满足柱的相应要求。
剪力墙计算表
暗柱号:AZ1暗柱类型:1配箍特征值:0.2是否为底部加强区:1最小配箍率: 1.590%箍筋间距:100100150保护层厚度a:15最小配筋率: 1.200%最小纵筋面积:924材料:混凝土强度等级:35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fc:16.7轴心抗拉强度设计值:ft: 1.57抗震级别:1混凝土弹性模量Es: 3.15轴心抗压强度标准值:fck:23.4轴心抗拉强度标准值:ftk: 2.2纵筋强度等级:3纵向钢筋强度设计值fy:360箍筋强度等级:1箍筋强度设计值:210暗柱类型:AZ暗柱截面:截面宽度(b1):截面高度(h1):核心面积(mm2):箍筋直径:箍筋间距:箍筋长度:纵筋直径:纵筋直径:最小间距:计算结果:实际配筋:暗柱类型:无计算结果:纵筋面积:2461.76实际配筋:纵筋直径:14纵筋根数:16纵筋直径:12纵筋根数:0箍筋直径:12水平拉筋根数:2箍筋间距:150垂直拉筋根数:3暗柱类型:无最小间距:100不满足计算结果:纵筋配筋率:0.411%不满足箍筋体积配箍率: 1.813%满足实际配筋:纵筋直径:14纵筋根数:0纵筋直径:12纵筋根数:8箍筋直径:12水平拉筋根数:1箍筋间距:120垂直拉筋根数:2暗柱类型:无混凝土强度等级:35截面宽度(b):截面高度(h):b1=200h1=200b2=300h2=300b3=300h3=300核心面积(mm2):312900截面面积:360000箍筋直径:12水平拉筋根数:11箍筋间距:120(b1+b2+b3)0箍筋长度:5000垂直拉筋根数:2h20纵筋直径:14纵筋根数:0满足纵筋直径:12纵筋根数:16最小间距:100不满足计算结果:纵筋配筋率:0.502%不满足箍筋体积配箍率: 1.505%不满足实际配筋:纵筋直径:14纵筋根数:0纵筋直径:12纵筋根数:16箍筋直径:12水平拉筋根数:1箍筋间距:120垂直拉筋根数:2。
剪力墙水平分布筋计入边缘构件体积配箍率
剪力墙水平分布筋计入边缘构件体积配箍率剪力墙水平分布筋计入边缘构件体积配箍率一、剪力墙的定义与作用剪力墙是建筑物中常用的一种承载结构,它可以承受水平荷载和垂直荷载,并将荷载传递到地基上。
剪力墙的主要作用是增强建筑物的抗震能力,提高其整体稳定性。
二、剪力墙的构成和分类剪力墙通常由混凝土或砌块等材料组成,其形状可以是直线型、L型、U型、H型等。
根据其位置和功能不同,剪力墙可分为外侧剪力墙、内侧剪力墙、横向抗侧系统等。
三、水平分布筋在剪力墙中的作用水平分布筋是指在混凝土结构中设置的纵向间距相等、横向间距不等的钢筋。
在剪力墙中,水平分布筋主要起到以下作用:1. 提高整个结构的受弯承载能力;2. 增加结构刚度和稳定性;3. 减小混凝土开裂倾向;4. 提高混凝土与钢筋的粘结力。
四、剪力墙中水平分布筋的计算方法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的规定,剪力墙中水平分布筋的计算方法如下:1. 计算最大剪力:根据荷载和结构形式等因素,计算出剪力墙所受到的最大水平荷载;2. 计算配筋率:根据混凝土强度等级和截面尺寸等因素,计算出水平分布筋的配筋率;3. 计算面积:根据最大剪力和配筋率,计算出所需的水平分布筋总面积;4. 设计间距:根据钢筋直径和截面尺寸等因素,确定水平分布筋的间距;5. 检验间距:通过对间距进行检验,保证其满足规范要求。
五、边缘构件体积在剪力墙中的作用边缘构件是指与剪力墙相邻接的梁、柱等构件。
在剪力墙中,边缘构件体积主要起到以下作用:1. 增加整个结构的刚度和稳定性;2. 提高剪力墙的抗震能力;3. 减小剪力墙的变形。
六、边缘构件体积在剪力墙中配筋率的计算方法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的规定,边缘构件体积在剪力墙中配筋率的计算方法如下:1. 计算截面面积:根据边缘构件的尺寸和形状等因素,计算出其截面面积;2. 计算最大弯矩:根据荷载和结构形式等因素,计算出边缘构件所受到的最大弯矩;3. 计算配筋率:根据混凝土强度等级和截面尺寸等因素,计算出所需钢筋的配筋率;4. 计算钢筋面积:根据最大弯矩和配筋率,计算出所需钢筋总面积;5. 设计间距:根据钢筋直径和截面尺寸等因素,确定钢筋的间距;6. 检验间距:通过对间距进行检验,保证其满足规范要求。
剪力墙、柱、板配筋率知多少?
剪力墙、柱、板配筋率知多少?剪力墙(纯剪力墙)1剪力墙截面一般部位墙厚度,一二级不应小于160mm且不宜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1/20,三四级不应小于140mm且不宜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1/25。
无端柱或翼墙时,一二级不宜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1/16;三四级不宜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1/20。
2底部加强区墙厚度一二级不应小于200mm且不宜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1/16;三四级不应小于160mm且不宜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1/20。
无端柱或翼墙时,一二级不宜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1/12;三四级不宜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1/16。
3参数指标轴压比一级时9度不宜大于0.4,7、8度时不宜大于0.5;二三级时不宜大于0.6(此项需在建模阶段控制)。
剪力墙配筋率一二三级抗震墙的竖向、水平分布筋最小配筋率均不应小于0.25%,四级抗震墙分布筋最小配筋率不应小于0.20%。
;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的落地剪力墙底部加强区竖向和水平分布筋配筋率不应小于0.3%。
剪力墙分布筋布置1》剪力墙的竖向和水平分布筋间距:不宜大于300mm,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的落地剪力墙底部加强区竖向和水平分布筋间距不宜大于200mm;2》分布筋直径:不宜大于墙厚的1/10,且不应小于8mm,竖向筋直径不宜小于10mm;拉筋间距不宜大于600mm,直径不应小于6mm。
4边缘构件:约束边缘构件和构造边缘构件轴压比对于剪力墙结构,底部楼层墙肢截面的轴压比,一级(9度)大于0.1、一级(7、8度)大于0.2、二三级大于0.3时需设置约束边缘构件,小于以上情况均设构造边缘构件。
构造边缘构件截面尺寸按照《高规》图7.2.16确定,注意不要按照《抗规》确定截面尺寸,因为《抗规》中构造约束边缘构件的长度比《高规》短;纵向钢筋配筋率及箍筋直径和间距均按《抗规》表6.4.5-1取用即可,构造边缘构件箍筋无体积配箍率要求。
约束边缘构件约束构件根据轴压比和所在墙体的类型及长度确定约束边缘构件长度,在结合规范中的图示来确定最终的约束边缘构件截面尺寸;纵筋配筋量直接PKPM计算结果配筋,最小配筋量结合《抗规》表6.4.5-3确定;箍筋结合《抗规》表6.4.5-3中,有轴压比查配箍率特征值,进而得出体积配箍率最小值;箍筋间距也查该表。
剪力墙、柱、板配筋率
剪力墙、柱、板配筋率剪力墙(纯剪力墙)1剪力墙截面一般部位墙厚度,一二级不应小于160mm且不宜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1/20,三四级不应小于140mm且不宜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1/25。
无端柱或翼墙时,一二级不宜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1/16;三四级不宜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1/20。
2底部加强区墙厚度一二级不应小于200mm且不宜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1/16;三四级不应小于160mm且不宜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1/20。
无端柱或翼墙时,一二级不宜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1/12;三四级不宜小于层高或无支长度的1/16。
3参数指标轴压比一级时9度不宜大于0.4,7、8度时不宜大于0.5;二三级时不宜大于0.6(此项需在建模阶段控制)。
剪力墙配筋率一二三级抗震墙的竖向、水平分布筋最小配筋率均不应小于0.25%,四级抗震墙分布筋最小配筋率不应小于0.20%。
;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的落地剪力墙底部加强区竖向和水平分布筋配筋率不应小于0.3%。
剪力墙分布筋布置1》剪力墙的竖向和水平分布筋间距:不宜大于300mm,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的落地剪力墙底部加强区竖向和水平分布筋间距不宜大于200mm;2》分布筋直径:不宜大于墙厚的1/10,且不应小于8mm,竖向筋直径不宜小于10mm;拉筋间距不宜大于600mm,直径不应小于6mm。
4边缘构件:约束边缘构件和构造边缘构件轴压比对于剪力墙结构,底部楼层墙肢截面的轴压比,一级(9度)大于0.1、一级(7、8度)大于0.2、二三级大于0.3时需设置约束边缘构件,小于以上情况均设构造边缘构件。
构造边缘构件截面尺寸按照《高规》图7.2.16确定,注意不要按照《抗规》确定截面尺寸,因为《抗规》中构造约束边缘构件的长度比《高规》短;纵向钢筋配筋率及箍筋直径和间距均按《抗规》表6.4.5-1取用即可,构造边缘构件箍筋无体积配箍率要求。
约束边缘构件约束构件根据轴压比和所在墙体的类型及长度确定约束边缘构件长度,在结合规范中的图示来确定最终的约束边缘构件截面尺寸;纵筋配筋量直接PKPM计算结果配筋,最小配筋量结合《抗规》表6.4.5-3确定;箍筋结合《抗规》表6.4.5-3中,有轴压比查配箍率特征值,进而得出体积配箍率最小值;箍筋间距也查该表。
柱、剪力墙边缘构件配箍率和配箍特征值计算
第17章柱、剪力墙边缘构件配箍率和配箍特征值计算本章内容包括采用普通箍、复合箍配筋方式的矩形截面柱和剪力墙约束边缘构件的体积配箍率及配箍特征值的计算,剪力墙构造边缘构件面积计算。
使用软件计算柱体积配箍率和配箍特征值的好处:1、速度快,否则翻厚重的设计手册至少十分钟才能找到;2、箍筋间距s 不是100mm 的也能得到,不象设计手册只能给出s 是整数的情况。
17.1矩形截面柱体积配箍率及配箍特征值计算《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规定:6.4.7柱加密区范围内箍筋的体积配箍率,应符合下列规定:1柱箍筋加密区箍筋的体积配箍率,应符合下式要求:v ρ≥v λyvc f f (6.4.7)式中:v ρ──柱箍筋的体积配箍率;v λ──柱最小配箍特征值,宜按表6.4.7采用;c f ──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当柱混凝土强度等级低于C35时,应按C35计算;yv f ──柱箍筋或拉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
表6.4.7柱端箍筋加密区最小配箍特征值vλ抗震等级箍筋形式柱轴压比≤0.300.400.500.600.700.800.90 1.00 1.05一普通箍、复合箍0.100.110.130.150.170.200.23────螺旋箍、复合或连续复合螺旋箍0.080.090.110.130.150.180.21────二普通箍、复合箍0.080.090.110.130.150.170.190.220.24螺旋箍、复合或连续复合螺旋箍0.060.070.090.110.130.150.170.200.22三普通箍、复合箍0.060.070.090.110.130.150.170.200.22螺旋箍、复合或连续复合螺旋箍0.050.060.070.090.110.130.150.180.20注:普通箍指单个矩形箍或单个圆形箍;螺旋箍指单个连续螺旋箍筋;复合箍指由矩形、多边形、圆形箍或拉筋组成的箍筋;复合螺旋箍指由螺旋箍与矩形、多边形、圆形箍或拉筋组成的箍筋;连续复合螺旋箍指全部螺旋箍由同一根钢筋加工而成的箍筋。
剪力墙约束边缘构件体积配箍率及核心区面积计算
由于《备案结构工程师考查》中对于剪力墙拘束边沿构件的体积配箍率观察较多,而《典型》中无简曲估计公式,特整治如下,转载请证明出处.之阳早格格创做
1、估计依据:
《下层修筑混凝土结构技能规程》JGJ3-2010第7.2.5条; 《混凝土结构安排典型》GB50010-2010第11.7.18条; 《修筑抗震安排典型》GB500011-2010 第6.4.5条;
2、估计公式
(1)体积配箍率:s A l A n cor i Si i ∑=v ρ
(2)混凝土构件呵护层薄度为c (最中层钢筋,即箍筋到混凝土中边沿的距离),箍筋曲径为φ,如果题中精确给出纵背受力钢筋的呵护层,则不妨根据箍筋取纵背受力钢筋位子闭系供出c.
(3)根据《典型》,箍筋少度l 为箍筋核心线少度,混凝土核心截里里积Acor 为最中层箍筋内表面范畴内的混凝土里积.
2、剪力墙的拘束边沿构件估计简图及估计:
①li 如图中所示;②Asi 查《混凝土结构安排典型》附录A ;③ni 可从题中图形数出;③s 普遍题中给出;④Acor 估计公
式如下.
(a)暗柱
Acor=(bw-2c-2φ)×(h-c-2φ)
(b)有翼墙
Acor=(b+bw+b-2φ)×(bf-2c-2φ)+(h+c)×(bw-2c-2φ)(c)有端柱
Acor=(bc-2c-2φ)×(hc-2c-2φ)+(h+c)×(bw-2c-2φ)(d)转角墙(L形墙)
Acor=(bw+b-c-2φ)×(bf-2c-2φ)+(h+c)×(bw-2c-2φ)。
确认 剪力墙边缘构件配箍率(新规范)
1.看着配筋率很小,但是如果按大暗柱配筋,2
1.看着配筋率很小,但是如果按大暗柱配筋,2 1.看着配筋率很小,但是如果按大暗柱配筋,2
1.看着配筋率很小,但是如果按大暗柱配筋,2
由于底部约束λc>0.4时,按Zv=0.2计算的配箍率一般都大于构造箍筋,所以含钢量
相对较准。
1.看着配筋率很小,但是如果按大暗柱配筋,2 1.看着配筋率很小,但是如果按大暗柱配筋,2
分布钢筋配筋
率板:
75~90kg/m3
0.25%墙:
120~160kg/
梁:
180~200kg/
柱:
220~260kg/
筋,200控制,配筋率很大,例如:2*d12/200/200=0.57%
筋,200控制,配筋率很大,例如:2*d14/200/200=0.77%筋,200控制,配筋率很大,例如:2*d16/200/200=0.10%
筋,200控制,配筋率很大,例如:2*d16/200/250=0.8%筋,200控制,配筋率很大,例如:2*d16/150/250=0.11%筋,200控制,配筋率很大,例如:2*d14/150/250=0.8%
0.00821。
约束边缘构件配箍率(100617)
构件截面面积(mm ): 混凝土核心区面积(mm2): 竖直方向拉筋1根数 l : 竖直方向拉筋1根数 m: 竖直方向拉筋2根数 n: 竖直方向拉筋2根数 p: 水平方向拉筋1根数 i: 水平方向拉筋2根数 j: 水平方向拉筋2根数 k:
822500 720000 1 1 1 1 2 1 2
阴影部分纵向配筋面积A s(mm2) 纵筋直径 Φ 纵筋根数 实际纵筋配筋面积 纵筋是否满足 配箍率特征值λv 最小体积配箍率ρ vmin= λ v*f c/f yv (%) 单肢箍筋面积A sv (mm ) 实际配箍率ρ v=A svl v/A cors (%) 箍筋体积配箍率是否满足
剪力墙约束边缘构件阴影区体积配箍率计算表格( 型 剪力墙约束边缘构件阴影区体积配箍率计算表格 T型 )
一、 材料 混凝土强度等级 f c (N/mm ) 抗震等级 主筋强度设计值f y (N/mm ) 箍紧强度设计值f yv (N/mm2) 混凝土保护层厚度 c (mm) 阴影部分纵向配筋率ρ (%) 二、 约束边缘构件尺寸 水平方向尺寸: b1 (mm) b2 (mm) b3 (mm) b4 (mm) b5 (mm) b6 (mm) 竖直方向尺寸: 600 350 300 350 350 550
2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 2 2
C40 19.1 二级 360 360 15 1.00%
a1 (mm) a2 (mm) a3 (mm)
550 350 550 箍筋直径(mm) 箍筋沿竖向间距 s (mm) 箍筋计算长度 l v (mm) 10 100 12130 8225 22 32 12164 满足 0.2 1.061% 78.5 1.32% 满足
剪力墙约束边缘构件体积配箍率及核心区面积计算
由于《注册布局工程师测验》中对剪力墙约束边沿构件的体积配箍率考查较多,而《规范》中无详细计算公式,特整理如下,转载请注明出处.之袁州冬雪创作
1、计算依据:
《高层建筑混凝土布局技术规程》JGJ3-2010第7.2.5条;
《混凝土布局设计规范》GB50010-2010第11.7.18条;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011-2010 第6.4.5条;
2、计算公式
(1)体积配箍率:s A l A n cor i Si i ∑=v ρ
(2)混凝土构件呵护层厚度为c (最外层钢筋,即箍筋到混凝土外边沿的间隔),箍筋直径为φ,如果题中明白给出纵向受力钢筋的呵护层,则可以根据箍筋与纵向受力钢筋位置关系求出c.
(3)根据《规范》,箍筋长度l 为箍筋中心线长度,混凝土核心截面面积Acor 为最外层箍筋内概况范围内的混凝土面积.
2、剪力墙的约束边沿构件计算简图及计算:
①li 如图中所示;②Asi 查《混凝土布局设计规范》附录A ;③ni 可从题中图形数出;③s 一般题中给出;④Acor 计算公
式如下.
(a)暗柱
Acor=(bw-2c-2φ)×(h-c-2φ)
(b)有翼墙
Acor=(b+bw+b-2φ)×(bf-2c-2φ)+(h+c)×(bw-2c-2φ)
(c)有端柱
Acor=(bc-2c-2φ)×(hc-2c-2φ)+(h+c)×(bw-2c-2φ)(d)转角墙(L形墙)
Acor=(bw+b-c-2φ)×(bf-2c-2φ)+(h+c)×(bw-2c-2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