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题部分整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文学史—元明清部分论述题整理
1.论关汉卿戏剧的艺术成就
(1)戏剧具有很强的剧场性
①关汉卿在创作剧本时,注意尽快入戏。他往往用洗练的笔触交代戏剧
情境和人物的关系把观众的目光聚焦到主要矛盾上。
②注意处理戏剧冲突的节奏,注意场面的冷热调剂,张弛交替。
③善于设置悬念,解决悬念的方式既出人意表,又在情理之中。
(2)本色当行的戏剧语言
①关汉卿的戏剧语言本色当行,如王国维说“曲尽人情,字字本色。”
人物唱词在抒情中蕴含着鲜明的动作性,切合特定的戏剧情境。
②关汉卿的戏剧语言还注意因环境变化和人物心态的变化而变化,赋予
人物个性,体现了作者的敏锐和细致的辨析能力。
2.简论窦娥的品格和反抗精神
(1)窦娥是一位具有悲剧性格的人物,她的性格是孝顺与抗争的对立统一,既有善良温顺的一面,又有刚强反抗的一面。她的悲剧是张驴儿的横蛮行径与官府的颠倒黑白所造成的;她的悲剧性格,则是在与张驴儿等恶势力的斗争中呈现出来的。
(2)窦娥本来不想和现实生活作对,可是黑暗的现实却逼得她爆发出反抗的火花。人间的不公,更使她怀疑天理的存在。关汉卿通过描写窦娥含冤的惊天动地,希望唤醒世人的良知,激发世人对不平世道的愤慨,催促世人为争取公平合理的社会而抗争。因此,《窦娥冤》所表现的反抗性,是时代的最强音。
3.比较分析《牡丹亭》与《西厢记》所表现爱情的异同?
(1)《牡丹亭》在思想上与《西厢记》有类似之处,但是,《西厢记》是先情后欲,《牡丹亭》则是先欲后情。
(2)《西厢记》描述的是情感的自然发展,更多的是表达“愿天下有情人终成了眷属”的美好愿望,而《牡丹亭》则特别突出了情(欲)与理(礼)的冲突,强调了情的客观性与合理性。这种不同,是时代的差异造成的
(3)《牡丹亭》的爱情描写,具有过去一些爱情剧所无法比拟的思想高度和时代特色。作者明确地把这种叛逆爱情当作思想解放、个性解放的一个突破口来表现,不再是停留在反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一狭隘含义之内。作者让剧中的青年男女为了爱情,出生入死,除了浓厚浪漫主义色彩之外,更重要的是赋予了爱情能战胜一切,超越生死的巨大力量。
4.论《琵琶记》的悲剧意蕴
(1)书生负心婚变现象的普遍性。
高明的《琵琶记》以同情宽恕的态度,刻画蔡伯喈的形象,正体现了当时的社会情态,书生贪新弃旧,攀龙附凤的行为使他们成为社会谴责的对象。
南戏对负心汉形象进行改造,符合元代社会以及戏剧精神的新审美观。
(2)三不从戏剧冲突的深刻性。
《琵琶记》基本上继承了《赵贞女》故事的框架,它保留了赵贞女的“有贞有烈”,但对蔡伯喈的形象做了全面的改造。让他成为“全忠全孝”的书生,为了终养年迈的父母,他本来并不热衷于功名,只是辞试不从,辞官不从,辞婚不从,三不从加剧了戏剧冲突的深刻性,蔡伯喈成为了一个努力按
照封建伦理行事的“孝子”却因为伦理纲纪的不合理以及伦理纲纪自身的矛盾,成为可怜可悲的牺牲品,最终落了个“可惜之亲饥寒死,博换得孩儿名利归。”的结局。
(3)赵五娘与封建礼教的女性生活。
赵五娘,作者的意图是将她塑造成一个贞烈孝道的化身,通过她来宣传封建道德。但戏中赵五娘并不是一个概念化的人物,她的行为都很有个性特点,在对公婆的态度上,突出的显示了一个下层妇女,所具有的自我牺牲的可贵精神,《琵琶记》尽管从正面肯定了封建伦理,但通篇展示的却是“全忠全孝”的蔡伯喈和“有贞有烈”的赵五娘的悲剧命运,从而引发对封建伦理合理性的怀疑,在封建时代,恪守道德纲常的知识分子,经常陷入情感与理智,个人意愿与门第伦理的冲突之中,其悲剧意蕴具有深刻性和普遍性。
5.分析《牡丹亭》浪漫主义的艺术成就
(1)作品采用充满理想色彩的艺术手法.该剧在情节结构上充满了力气跌
宕的幻想色彩,如"惊梦","冥判","魂游","回生"等情节,这一系列富于幻想的艺术构思,正是该剧戏剧结构的骨架和支柱所在。
(2)全剧具有浓郁的抒情诗的色彩,充满诗的意境.作者以抒情诗的手法去
揭示人物内心的感情.剧中许多曲词能够将抒情,写景,和人物塑造融为一体,文采斐然,美不胜收,达到了传神的境界。如"惊梦",这支曲子明写自然,暗写人生,在清秀腕力的语言中蕴含着深切动人的意境.情景交融,在艺术上已达到十分高的境界。
6.从杜丽娘的形象看《牡丹亭》的思想和社会意义
参考一:主题意义
杜丽娘是《牡丹亭》中描写得最成功的人物形象,也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光辉最动人的妇女形象之一。她有强烈的叛逆精神,她的性格核心追求自由,追求爱情,追求个性解放。剧本通过杜丽娘为情而死,又为情而生,最后终获幸福的爱情故事,不仅强调了婚姻中当有“至情”,而且对封建礼教束缚下人的生命状态进行了反思,对传统的道德理念和婚姻制度进行了批判,表达了明中叶后反对理学统治、要求个性解放的时代精神,暴露了封建礼教的冷酷和虚伪。作者有意识地用“情”与“理”的冲突贯穿全剧,赋予“情”
以超越生死的巨大力量,并借助幻想,昭示了“理之所必无”而“情之所必有”的未来。
参考二:从杜丽娘的形象看《牡丹亭》的思想和社会意义。
《牡丹亭》的思想和社会意义——以情反理,反对处于正统地位的程朱理学,肯定和提倡人的自由权利和情感价值,褒扬像杜丽娘这样的有情之人,拨开了正统理学的迷雾;崇尚个性
解放,突破禁欲主义,肯定了青春的美好,爱情的崇高以及生死相随的美满结合;在商业价值日益增长,市民阶层不断扩大的新形式下,对于正在兴起的个性解放思潮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7.鲁迅先生评价《儒林外史》“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你怎么看? 讽刺有多种,
而《儒林外史》的风格,却不似剑拔弩张的“犀利”而是娓娓道来的深沉,以含蓄、委婉的笔调来叙述故事,描写人物,也就是人们说的“亦婉亦讽”。
(1)、讽刺的生命是是真实的作者以生活的真实为基础,借助人物形形色色的表现,描绘出复杂的社会生活面貌和丰富的人物内心世界,吴敬梓所选取的都是平常的真实的题材,如范进中举生活场面的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