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灾害与防治》课程小论文
《自然灾害与防治》课程小论文

《自然灾害与防治》课程考查方案根据学校培养方案的规定,《自然灾害与防治》是校级公共选修课,考核方式为考查,依据课程大纲及考核大纲的要求,制定本考查方案。
一、考查形式课程考核由期末课程大论文和平时成绩两部分构成。
其中期末课程大论文占40%,平时成绩占60%,平时成绩包括课堂出勤(20%)和平时作业(40%)两部分。
二、平时成绩1.作业成绩教师根据教学进度,安排4次课后作业,及时批改,登记作业成绩。
平时作业一共4次,每次作业的成绩以等级制给出,包括优+,优,优-,良+,良……及格,不及格等级次,统计分数时这些等级分别被赋予100,95,90,…….等对应分数,以此类推。
统计各次作业成绩的平均分,以作业平均分结果折算(40%)到课程的总评成绩中。
2.课堂出勤成绩课堂考查出勤情况,一共点名10次,每次记2分,共20分。
三、期末课程大论文1.目的意义《自然灾害与防治》期末课程论文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占整个课程考核成绩的40%。
期末课程论文是对学生掌握本课程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熟练程度,以及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考核形式。
2.内容与基本要求1.期末课程论文要突出防灾减灾这个主题;2.期末课程论文以一个具体的自然灾害展开论述,要描述灾害的状况,发生的时间、地点、危害程度,探讨灾害发生的机制,提出灾害防治的基本措施,分析灾害治理的社会经济效益;3.期末课程论文字数不少于3000字,符合武夷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写作的基本格式;4.每人一题,自选题目。
3.考核标准1.课程论文总分100分,按照40%折算后计入课程期末总成绩;2.未突出防灾减灾主题的,扣40分;3.字数不足3000字的,扣30分;4.论文发现抄袭字数达到40%的,以不及格处理;5.不符合武夷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格式的,累计出现10处,扣10分,超过10处,不论多少,扣30分;6.英文摘要不可读的,扣10分;附件1:毕业论文(设计)排版格式附件1:毕业论文(设计)排版格式《自然灾害与防治》期末课程论文直接写题目(不要出现题目两字),一行排不下可排两行(一号黑体字)院系: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专业(班级):姓名:学号:指导教师:职称:完成日期:年月日摘要(居中,小二号黑体)×××××(一般在300字左右,摘要内容用小四号宋体字书写,首行缩进,行距为固定值22磅)×××××(内容包含研究目的、方法、结果及结论)关键词:××××;××××(一般为3-5个左右,关键词内容用小四号宋体字书写,每行与冒号对齐;行距为固定值22磅;关键词之间用分号相隔。
关于防灾减灾论文

防灾减灾知识及个人感悟姓名:李燕美班级:10电子2班学号:E10610203 自然灾害就是在一定自然环境背景下产生的、超出人类社会控制的承受能力,对人类社会造成危害的损失的事件,是自然与社会的综合作用的产物。
包括地震、酸雨、温室效应、台风、火灾、水土流失、山体滑坡等。
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有重大的危害性,造成的损失正呈加剧加重的态势。
自然灾害往往是突如其来的,但也有一定的发展变化规律,且常伴有一定的预兆。
面对自然灾害,有意识和无意识大不一样,有准备和无准备大不一样,准备好和准备差大不一样。
灾害防治的基本对策是预防、避让和治理。
其中,预防是上策,我们应该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措施,把被动应对自然灾害变为主动防灾减灾,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损失。
我通过学习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这门课,懂得了很多防灾以及在灾难中如何自救的知识。
下面简单分享我学到的防灾减灾知识。
一、地震时自我保护地震时的剧烈摇动约1分钟左右。
我们应该躲在结实的桌、台等下面藏身,保护头部。
发生地震时应立即关闭火源!如果起火应马上灭火。
因为关闭火源能防止灾害扩大。
我们应养成习惯,即使是小地震也要立刻关闭火源。
不要慌乱地跑到室外。
胡乱地跑到室外非常危险,应该认真确认周围情况以后,再从容行动。
打开门以确保出口。
这个是有必要的,因为有时会因为地震的摇动而使房门歪斜而打不开。
在室外时应保护头部,躲开危险的物体!还要注意围墙倒塌,窗户玻璃或招牌等落下。
应到安全的建筑物中或附近较大的场所避难。
在百货店、剧场等地应按照工作人员指示采取冷静行动!不要相信流言,按正确信息采取行动!二、火灾中自救火魔无情,当我们被困在火场内生命受到威胁时,在等待消防员救助的时间里,我们应该利用地形和身边的物体采取积极有效的自救措施。
绳索自救法:家中有绳索的,或者把床单、被罩或窗帘等撕成条或拧成麻花状,可直接将其一端拴在门、窗档或重物上沿另一端爬下。
过程中,脚要成绞状夹紧绳子,双手交替往下爬,并尽量采用手套、毛巾将手保护好。
自然灾害学结课论文,

华中科技大学《自然灾害学》结课论文人类科技的进步带来的各种发现和发明使人类逐渐强大起来。
各种交通工具是脚的功能的延伸,大大拓展了人类的活动范围;望远镜和显微镜是眼睛的延伸,使人类能探测更广阔和更微小的世界,信息技术的进步和网络的完善是嘴巴和耳朵的延伸,使远在千里之外的人们能相互沟通,地球成了一个地球村。
诸如此类的成就不仅代表了科技所达到的水平,也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激光、微波、电视、计算机、网络、核反应堆,这些东西不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它们充满了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
不管我们是否意识到了它们的存在,它们都影响和控制了我们的生活。
现代人已经有了相当大的改变自然环境的能力。
不过人类在享受科技进步营造的舒适生活环境时,并没有及时意识到所付出的生态代价,结果是人类被迫面对日趋严重的环境污染和地球生态危机。
人与自然环境之间应该是怎样一种关系?人类能把自然看作自己的附属品吗?对环境与人类之间关系的考虑是我们每个人所关注的问题。
自然资源:取之不竭吗?由于人口膨胀和经济的迅速发展,人类对地球影响规模空前加大,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矛盾愈来愈突出。
自然界的土地、水、矿物、空气、森林和草地等,是在人类出现之前就存在于地球上的自然物,在没有人类干预前,它们按照自身的规律运动、变化着,只是在人类出现之后,被人类利用,并给人类带来效益,才被人类称为自然资源。
水是地球上一切生命发生和存在的最重要的物质基础。
森林资源是地球上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全球森林面积45.01公顷,它不仅为人类提供了木材资源,而且对全球物质、能量循环起着巨大的作用,同时,还是巨大的基因库。
草地作为一种可再生资源,为动物和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全球草地面积占地球陆地总面积的将近一半。
非再生资源。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利用矿产资源的种类和数量越来越多。
到目前为止,人类已发现的矿物有3300多种,其中有工业意义的1000多种,被列为矿产资源的有160多个矿种,对人类经济有重要价值的有煤、石油、天然气、铁、铜、铝、铅、锌、金、银、磷、硫,盐等40多种。
防灾减灾学论文

防灾减灾学论文学院:水利水电班级:水工三班学号:****************指导老师:***摘要:通过学习减灾与防灾这门课程,我了解到,中国是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近40年来,每年由气象、地震、地质、农业、林业等七大类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5%,平均每年因灾死亡数万人。
此外,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和生态恶化,尤其是灾害高风险区内人口、资产密度迅速提高,使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影响范围与危害程度均在增长,成为一些地区长期难以摆脱贫困的重要制约因素。
中国自然灾害的多发性与严重性是由其特有的自然地理环境决定的,并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
中国大陆东濒太平洋,面临世界上最大的台风源,西部为世界地势最高的青藏高原,陆海大气系统相互作用,关系复杂,天气形势异常多变,各种气象与海洋灾害时有发生。
中国地势西高东低,降雨时空分布不均,易形成大范围的洪、涝、旱灾害;中国位于环太平洋与欧亚两大地震带之间,地壳活动剧烈,是世界上大陆地震最多和地质灾害严重的地区。
中国约有70%以上的大城市、半数以上的人口和75%以上的工农业产值分布在气象灾害、海洋灾害、洪水灾害和地震灾害都十分严重的沿海及东部平原丘陵地区,所以灾害的损失程度较大。
中国具有多种病、虫鼠、草害滋生和繁殖的条件,随着近期气候温暖化与环境污染加重,生物灾害亦相当严重。
正是因为中国面临一个如此险峻的地理环境,所以中国人民更要加强减灾与防灾的意识,并且学会如何在危险的环境中保护自己。
经过长期的艰苦努力,中国已初步建立了防御各种自然灾害的工作体系,形成了一支具有一定实践经验、学科基本配套、门类比较齐全的科技队伍。
本文分三个部分进行讨论,首先是对本课程内容的总结,选择其中两个章节论述灾害的成因、分类、我国这种灾害的概况、防灾减灾原则和规划及措施、案例分析等;其次是对其中一种灾害从力学原理上分析各种常用的防灾减灾工程措施的设计思想;最后是对本课程的认识和体会。
以自然灾害为主题的论文:《自然灾害:挑战与应对》

《自然灾害:挑战与应对》摘要:本文深入探讨了自然灾害的类型、特点及其对人类社会造成的巨大影响。
分析了自然灾害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一系列应对自然灾害的策略,包括加强预防、提高应急响应能力和推动可持续发展等方面。
强调人类应在与自然灾害的斗争中不断总结经验,提高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能力。
关键词:自然灾害;影响;原因;应对策略一、引言自然灾害是人类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地震、洪水、台风、干旱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给人类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也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强度可能会进一步增加,因此,深入研究自然灾害,加强对自然灾害的预防和应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自然灾害的类型和特点(一)自然灾害的类型自然灾害主要包括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水文灾害、生物灾害等。
地质灾害如地震、滑坡、泥石流等;气象灾害如台风、暴雨、暴雪、干旱等;水文灾害如洪水、海啸等;生物灾害如病虫害、森林火灾等。
(二)自然灾害的特点1.不可预测性自然灾害的发生往往具有突然性和不可预测性,即使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发展,也难以准确预测自然灾害的发生时间、地点和强度。
2.破坏性大自然灾害一旦发生,往往会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例如,地震可以摧毁建筑物,洪水可以淹没城市,台风可以破坏基础设施等。
3.连锁反应自然灾害往往会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如地震可能引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洪水可能导致疾病传播、生态破坏等。
三、自然灾害产生的原因(一)自然因素1.地球内部运动地球内部的构造运动是地震、火山喷发等地质灾害的主要原因。
板块的碰撞、挤压和断裂会释放巨大的能量,引发地震和火山喷发。
2.大气环流和海洋环流大气环流和海洋环流的异常变化会导致气象灾害和水文灾害的发生。
例如,厄尔尼诺现象和拉尼娜现象会影响全球气候,引发暴雨、干旱、台风等自然灾害。
3.生态系统失衡生态系统的失衡也是自然灾害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

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自然灾害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无法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
地震、飓风、洪水等自然灾害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了巨大威胁。
为了减少自然灾害对社会经济的损失,保障人民安全,各国都在积极开展防灾减灾工作。
本文将从自然灾害的影响、防灾减灾的措施以及国际合作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自然灾害的影响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自然灾害会对人民的生命造成直接威胁。
大规模地震和飓风等自然灾害经常导致大量的人员伤亡,给人们的生命安全带来重大威胁。
其次,自然灾害对社会经济的破坏性非常大。
洪水、干旱等灾害会摧毁农田和农作物,导致农业生产减产甚至绝收,从而影响粮食供应和人们的生活。
同时,自然灾害还会破坏基础设施,如道路、桥梁、电力供应等,打击经济发展。
此外,自然灾害还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加剧了环境问题的严重性。
二、防灾减灾的措施为了减缓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各国都在积极采取防灾减灾的措施。
首先,加强预警系统的建设是一项重要措施。
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的发生通常具有一定的前兆,建立健全的预警系统能够及时发现灾害的蛛丝马迹,提前采取应对措施,保障人民安全。
其次,加强灾害风险和脆弱性评估,在灾害易发地区采取针对性措施,减少灾害损失。
此外,完善应急救援体系,提高应对突发灾害的能力,也是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环节。
同时,加强灾后重建和恢复工作,帮助受灾地区尽快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三、国际合作由于自然灾害的影响越来越严重且跨国性特点明显,国际合作在防灾减灾中显得尤为重要。
各国可以通过信息共享、技术援助等方式互相支持,共同应对自然灾害带来的挑战。
国际组织如联合国、世界银行等在防灾减灾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为各国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促进全球范围内的防灾减灾合作。
此外,通过举办研讨会、培训班等活动,加强各国之间的交流合作,共同推动防灾减灾工作的发展。
结论自然灾害与防灾减灾是一个复杂而严峻的问题。
虽然无法完全消除自然灾害的发生,但通过加强预警、风险评估、应急救援等措施,可以有效减缓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防灾减灾学结课论文

目录1 课程总结 (2)1.1 洪灾 (2)1.1.1 介绍 (2)1.1.2 成因 (2)1.1.3 分类 (2)1.1.4 我国洪灾概况 (3)1.1.5 防洪的原则 (4)1.1.6 防洪规划 (5)1.1.7 防洪的基本措施 (6)1.1.8 案例分析(阜阳市城区防洪分析) (8)1.2 泥石流 (11)1.2.1 介绍 (11)1.2.2 成因 (11)1.2.3 分类 (11)1.2.4 我国泥石流概况 (12)1.2.5 防灾减灾措施 (13)1.2.6 案例分析(成昆铁路蒲坝小龙滩泥石流分析) (13)2 防灾减灾工程措施的设计分析(滑坡) (17)2.1 滑坡治理措施 (17)2.1.1 消除和减轻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危害 (18)2.1.2 改善边坡岩土体的力学强度 (18)2.2 抗滑桩 (18)2.2.1 抗滑桩设计方法 (19)2.3 预应力锚杆或锚索 (20)2.3.1 预应力锚索设计 (20)3 认识体会 (22)参考文献 (23)《防灾减灾学》结课论文第1章课程总结长期以来,灾害对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损失。
在与灾害的斗争中,人们不断研究总结形成一门新的科学——防灾减灾学。
它是以防止灾情为目的,综合运用自然科学、工程科学、经济学等多种科学理论和技术,为社会安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保障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
我国政府长期以来高度重视防灾减灾工作,近年来更将其视为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明确要求将防灾减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目前,我国已先后对大多数常见自然灾种制定了50 多件行政法规,对某些灾种还制定了60 多件配套规章[1]。
1990年代,中国学位委员会在调整博士点学科时,将“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列入工科一级学科“土木工程”中。
此后,许多高校成立了相应的研究所,设立硕士点和博土点培养这方面的高级专业人才。
本课程的内容包括:防灾减灾总论,地震灾害(防震减灾、工程结构抗震),地质灾害(滑坡、泥石流)和洪水灾害(大坝、堤防、边坡、水库)。
防灾减灾学课程论文

防灾减灾学结课论文一.课堂内容总结1.1绪论长期以来,灾害对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损失。
在与灾害的斗争中,人们不断研究总结形成一门新的科学——防灾减灾学。
它是以防止灾情为目的,综合运用自然科学、工程科学、经济学等多种科学理论和技术,为社会安定与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保障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
灾害的含义:灾害是指对能够给人类和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破坏性影响的事物总称。
从哲学上讲,灾害是对自然生态因子和社会经济因子变异的一种价值判断与评价,是相对于一定主体而言的。
从经济学角度看,灾害具有危害性与意外性、可预测性与可预防性、后果利害双重性等经济特征。
世界卫生组织对灾害的含义有多种解释。
其中对灾害的定义:任何引起设施破坏、经济严重损失、人员伤亡、健康状况及卫生条件恶化的事件,如其规模已超出事件发生社区的承受能力而不得不向社区外部寻求专门救援时,都可称其为灾害。
事实上,灾害既是一种现象又是一个过程。
因此,可以将灾害定义为:由于某种不可控制或未能预料的破坏因素的作用.发生积累性破坏或恶化,引起人群伤亡和社会财富损失的现象和过程。
总之,灾害是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一种极端表现形式,其特点是损害人类利益、威胁人类生存和持续发展。
注:灾害是从人类角度定义的,必须以造成人类的生命、财产损失的后果为前提。
例如,一次山体崩塌发生在荒无人烟的深山,无人员伤亡,则不会称作灾害。
但是如果山体崩蹋滑坡发生在人员聚集的城镇,导致人员伤亡、房屋倒塌、农田被掩埋、水利设施放冲毁等,这就构成灾害事件。
从灾害发展过程来分类:突变型、发展型、持续型、环境演变型突变型地震、泥石流、燃气爆炸等属于这一类型,它们的发生往往缺乏先兆,发作是突然的,发生的过程历时较短,但破坏性很大,而且可能在一定时期内重复发作。
发展型暴雨、台风、洪水等同于这一类型。
与突变型相比,它们有一定的先兆,往往是某种正常自然过程积累的结果。
它们的发展是较迅速的,但比突变性灾害要缓慢一些,因而其过程具有一定的可估计性。
初中地理自然灾害科技论文

初中地理自然灾害科技论文自然灾害是当今人类面临的重大难题之一,自然灾害给人类造成巨大损失,这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初中地理自然灾害科技论文,仅供参考!初中地理自然灾害科技论文篇一初中地理灾害教育初探摘要:自然灾害是当今人类面临的重大难题之一,自然灾害给人类造成巨大损失,随着社会与经济的不断发展,灾害防治教育尤为重要。
因此,研究灾害教育对全球防灾减灾,人类可持续发展等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以“人地关系”为主要教学内容的中学地理课程担负着灾害防治教育的重任,初中地理灾害防治教育在提高学生灾害意识,增长灾害知识,培养防灾能力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灾害防治教育初中地理自然灾害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自然灾害给人类造成的损失越来越严重。
如何通过灾害防治教育减少灾害的损失,已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
学校作为育人的专门场所,其在灾害教育中的作用备受关注。
因此,中学地理课程担负着灾害防治教育的重任。
初中地理灾害防治教育在提高学生灾害意识,增长灾害知识,培养防灾能力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初中地理教材中有较为丰富的灾害教育内容,灵活运用这些内容,开展形式多样的灾害教育,有利于学生树立忧患意识、环保意识、防灾减灾意识,提高学生的生活能力。
一、培养学生防灾能力的重要性我国地域辽阔,气候复杂,地形多样且山地居多,气象、地质、地震、洪涝、海洋等自然灾害都十分严重,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十分严重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
中国自然灾害种类多,除现代火山灾害之外,全球多种自然灾害都有发生,分布广,全国70%以上的城市,50%以上的人口分布在气象、地震、地质、海洋等自然灾害严重的地区,发生频率高,1998年发生了长江流域特大洪涝,2006年重庆和四川发生特大干旱、2007年淮河流域发生特大洪涝,2008年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2008年四川汶川特大地震,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和甘肃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等重大自然灾害,给人民生命财产和经济社会发展造成巨大损失[1]。
以自然灾害为主题的论文:《自然灾害:挑战与应对之策》

《自然灾害:挑战与应对之策》摘要:本文深入探讨了自然灾害的种类、成因、影响以及人类应对自然灾害的策略。
强调了在面对自然灾害时,人类应加强合作、提高科技水平、增强防范意识,以减少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一、引言自然灾害是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地震、洪水、台风、干旱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给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不断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强度也在不断增加。
因此,深入研究自然灾害,提高人类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自然灾害的种类及成因(一)地震地震是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地面震动。
板块运动、火山活动、人类活动等都可能引发地震。
地震的破坏力极大,能够摧毁建筑物、桥梁、道路等基础设施,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二)洪水洪水是由于暴雨、冰雪融化、水库溃坝等原因引起的河水泛滥。
洪水能够淹没农田、房屋、工厂等,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此外,洪水还可能引发山体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
(三)台风台风是一种强烈的热带气旋,通常在海洋上形成,然后向陆地移动。
台风带来的强风、暴雨和风暴潮能够摧毁建筑物、破坏基础设施,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四)干旱干旱是由于长时间的少雨或无雨天气引起的水资源短缺。
干旱会导致农作物减产、水资源匮乏、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严重的影响。
三、自然灾害的影响(一)人员伤亡自然灾害往往会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
地震、洪水、台风等自然灾害能够摧毁建筑物、桥梁、道路等基础设施,导致人们被掩埋、溺水、受伤等。
此外,自然灾害还可能引发疾病的传播,进一步加重人员伤亡的程度。
(二)财产损失自然灾害会给人类的财产带来巨大的损失。
地震、洪水、台风等自然灾害能够摧毁房屋、工厂、商店等建筑物,破坏交通、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导致经济活动中断,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三)生态环境破坏自然灾害还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
自《然灾害与防治》课程论文玉树大地震灾难与启示--大学毕设论文

武夷学院《自然灾害与防治》期末课程论文玉树大地震灾难与启示院系:生态与资源工程学院专业(班级):2011化工(1)班姓名:张友涛学号: 20114121007指导教师:雷能忠职称:教授完成日期: 2014年5月28日摘要2010年玉树地震,发生于北京时间2010年4月14日,其中震级最大的一次发生于7时49分,震中位于中国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境内,其规模达到7.1Ms、深度为14公里。
该地震导致至少2698人遇难,270人失踪,12135人受伤。
县城结古镇全部停电,由于大部分建筑都是土木结构,重灾区结古镇附近西杭村的民屋几乎全部(99%)倒塌。
此外整个玉树州的70%学校房屋垮塌。
震后,当地民众与僧侣展开自救,中国政府及中国人民解放军也展开了救援行动。
关键词:玉树大地震;地震预报;地壳运动;地震断层AbstractThe Yushu earthquake of 2010, took place in Beijing in April 14, 2010, the largest magnitude occurs once at seven forty-nine, the epicenter is located in Chinese QinghaiTibetan Autonomous Prefecture in Yushu province Yushu County, the scale reached 7.1Ms, depth of 14 km. Theearthquake killed at least 2698 people were killed, 270 missing, 12135 injured. The county town all the power,because most of the buildings are civil structure, node Xi Hang Cun town near the disaster area people house almost all (99%) collapse. In addition, the Yushu 70% schoolhouses collapsed. After the earthquake, the local peopleand monks to start self-help, China government and Chinapeople's liberation army launched a rescue operation.Key words: Yushu earthquake; Earthquake prediction; The earth's crust movement;The earthquake fault目录1 引言 (5)2.地震介绍 (5)2.1 第一次地震 (5)2.2第二次地震 (5)2.3第三次地震 (5)2.4余震 (6)3.影响范围 (6)3.1 地震范围 (6)3.2地震烈度 (6)4.宏观震中 (7)4.1地震测量 (7)4.2地震地表破裂 (7)4.21地震地表破裂 (7)4.22地表破裂现象 (7)4.23地震地表破裂分布 (7)5.地震纪念 (8)6.灾后启示 (8)6.1加强地震预报 (8)6.2 地震的自我防护 (8)6.2.1室内 (8)6.2.2室外 (8)6.2.3山区 (9)6.3如何逃生 (9)谢辞 (10)参考文献 (11)玉树大地震灾难与启示1 引言玉树地震波及范围涉及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称多、治多、杂多、囊谦、曲麻莱县和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石渠县等7个县的27个乡镇,受灾面积35862平方公里,受灾人口246842人。
防灾减灾课堂自然灾害的预防与应对

防灾减灾课堂自然灾害的预防与应对防灾减灾课堂:自然灾害的预防与应对自然灾害是人类社会长期以来面临的重大威胁之一,它们的突发性和破坏力几乎无法预测和避免。
然而,通过科学的预测、合理的规划和灵活的应对措施,我们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并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本文将探讨自然灾害的预防与应对,以帮助读者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应对灾害。
一、灾害预防的重要性灾害预防是减少灾害风险、保障人民安全的重要手段。
根据国际经验和教训,我们知道灾前预防远比灾后救援更加重要。
通过科学的观测、监测和评估,我们能够在灾害来临之前提前做好应对准备,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因此,加强灾害预防意识,提高灾害预警系统的建设,确保人们能够及时逃生和应对灾害是至关重要的。
二、自然灾害的预防与应对1. 地震地震是一种破坏力极强的自然灾害,对建筑物和人类社会带来巨大危害。
为了减少地震带来的损失,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首先,加强地震监测系统的建设,提高地震预警的准确性和精确度。
其次,在建筑物设计和建设中,要注重抗震能力,严格执行抗震设计标准,确保建筑物的稳固性。
此外,加强大型公共设施和重要基础设施的抗震能力,确保在地震发生时能够继续运转。
最后,提高公众的地震应对能力,加强地震应急演练和宣传教育,确保人民能够迅速而有序地进行疏散和自救。
2. 水灾水灾是全球范围内最为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
为了防止水灾的发生和减少损失,我们需要采取以下措施:首先,改善水文监测和预测系统,确保能够及时准确地预报洪水的发生和水位的变化趋势。
其次,完善防洪工程建设,加强堤防和排水系统的建设和维护,增强其抗洪能力。
另外,加强自然保护区的建设,恢复和保护湿地、河流和湖泊的自然生态系统,减少洪水形成的机会。
最后,提高公众的水灾应对能力,加强宣传教育,教导人们如何正确使用防洪设备和应急逃生技能。
3. 台风台风是热带海洋中常见的自然灾害,其强风和暴雨给人们生活和财产带来巨大威胁。
秦岭自然灾害及预防措施论文

秦岭自然灾害及预防措施论文秦岭自然灾害及预防措施。
引言。
秦岭地处中国中部,是中国著名的山脉之一,其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使其成为自然灾害频发的地区。
秦岭地区常常受到地震、泥石流、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的威胁,给当地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因此,对于秦岭地区的自然灾害及其预防措施进行深入研究,对于保障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一、秦岭地区的自然灾害类型。
1. 地震。
秦岭地区地处地震带,地震频发。
地震是由地壳内部的构造运动引起的地震波,会给周围地区带来严重的破坏。
秦岭地区的地震频发,给当地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
2. 泥石流。
由于秦岭地区多山,降雨量大,山体容易发生泥石流。
泥石流是由于山体的松散岩土在雨水的冲刷下形成的一种自然灾害,其破坏力极大,给当地的交通、农田和居民的生命财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3. 山体滑坡。
秦岭地区山体多,地势陡峭,易发生山体滑坡。
山体滑坡是由于山体的松软岩土在地下水的作用下发生滑动,给周围地区的居民和建筑物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二、秦岭地区自然灾害的影响。
1. 经济影响。
秦岭地区的自然灾害给当地的农田、交通和建筑物带来了严重的破坏,给当地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的阻碍。
2. 生命安全影响。
秦岭地区的自然灾害给当地居民的生命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威胁,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困扰。
三、秦岭地区自然灾害的预防措施。
1. 地震预防。
加强地震监测,提高地震预警能力,加强建筑物的抗震设防,提高居民的地震防范意识。
2. 泥石流预防。
加强山体的植被恢复,加强泥石流的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提高当地居民的自救能力。
3. 山体滑坡预防。
加强山体的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加强山体的加固工程,提高当地居民的山体滑坡防范意识。
四、结论。
秦岭地区的自然灾害频发,给当地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因此,对于秦岭地区的自然灾害及其预防措施进行深入研究,对于保障当地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自然灾害与防治

自然灾害与防治自然灾害是指由自然环境条件引发的、对人类生产活动和生活造成严重破坏的突发性事件,包括地震、洪水、台风、干旱等多种类型。
由于其具有瞬时性、广泛性和不可预测性等特点,自然灾害给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损失。
因此,防治自然灾害成为了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自然灾害的发生往往与人类活动紧密相连,特别是在城市化进程中,自然灾害的风险进一步加大。
城市建设中的不合理规划、不合规开发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都会增加自然灾害发生的概率。
因此,防治自然灾害应该从源头抓起,加强城市规划和管理,避免在易发灾害区域进行不合理的建设。
同时,科学技术的进步也为自然灾害的防治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地震预警系统、气象预报、灾害风险评估等技术手段的应用,可以使人们在自然灾害发生前预先做好准备。
例如,当地震预警系统检测到地震信号时,可以提前几秒甚至几十秒发出预警,为人们争取到宝贵的逃生时间。
而气象预报也可以提前预警台风等天气灾害,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此外,灾后救援和灾后重建也借助先进的科技手段,提高了救援效率和重建质量。
在防治自然灾害的过程中,政府的重要作用不可忽视。
政府应加强对自然灾害的研究和监测,及早制定相关的防灾减灾政策和法规。
同时,政府还应加强对灾区的支援和援助,保障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
在灾害发生后,政府应组织相关部门和志愿者进行灾后救援和重建工作,帮助灾区尽快恢复正常生活秩序。
除了政府的作用外,个人和社会组织也应承担起防治自然灾害的责任。
个人应加强灾害防范意识,学会正确应对自然灾害。
在可能受灾的地区,个人应遵守有关的规定,及早撤离到安全地带。
社会组织可以充分发挥自身力量,组织志愿者进行灾后救援和重建工作,为灾区人民提供支持和帮助。
总的来说,自然灾害与防治是一个复杂而严峻的问题。
但只要我们加强科学研究,合理规划城市,提高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充分发挥政府、个人和社会组织的作用,就能够更好地减轻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
自然灾害的防范与措施(7篇)

自然灾害的防范与措施(7篇)今天小编给大家推荐的是一篇关于“自然灾害的防范与措施篇”的好文,你现在有找到想要的范文嘛?移动设备的普及使我们能够随时随地交流和共享文档,网上范文的体裁和写作风格都越来越丰富。
自然灾害的防范与措施篇1自然灾害是指自然现象造成的灾害,如地震、洪水、风暴、火灾等。
这些灾害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和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因此,防范自然灾害是十分必要的。
以下是一些防范措施:1. 建立预警系统:在可能发生灾害的地区,应建立科学的、有效的预警系统,及时向社会公布灾害信息以便于人们采取措施。
2. 做好防汛准备:在雨季来临之前,可以开展清淤、防汛加固工作,及时排放积水。
3. 营造安全的居住环境:在建房子时,应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地质情况进行设计,采用抗震、防风、防水等措施,确保居民的安全。
4. 开展教育宣传:对于自然灾害的知识需要公众了解,并掌握应对措施。
可以通过各种媒体、课堂教育、社区宣传等方式,加强公众的科学知识教育。
5. 加强监测和预测能力:通过增强气象、地质、水文等领域的监测和预测能力,不断提高预测准确性,为防灾减灾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6. 发掘地震遗址和灾害史:了解历史遗留下来的地震、洪水、风暴等自然灾害的具体情况,为科学防范和减轻灾害损失提供依据。
总之,防范自然灾害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只有在科学的预测和防范措施的基础上,才能保障公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自然灾害的防范与措施篇2自然灾害是指由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质、气象、水文、生物等方面的不可预见、不可避免的灾害。
为了减少自然灾害对人类生命和财产的威胁,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范措施。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自然灾害防范与措施:1.地震:制定相关的建筑设计规范,确保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加固老旧建筑物和公共设施;加强地震监测和预警系统的建设;加强地震科普宣传,提高群众防震意识。
2.洪水:加强排涝工程建设,增加排水能力;加强防汛预警,及时组织疏散;加强河道治理和各类水利设施的管理。
自然灾害认识和预防作文500

自然灾害认识和预防作文500英文回答:Natural disasters are events caused by natural forces, such as earthquakes, floods, hurricanes, and wildfires. These disasters can have devastating effects on communities, causing loss of lives, destruction of property, and disruption of essential services. In order to prevent and mitigate the impact of natural disasters, it is importantfor individuals and governments to take proactive measures.One way to prevent the impact of natural disasters is through proper urban planning and building codes. For example, in earthquake-prone areas, buildings can be constructed with reinforced materials and structures to withstand the shaking. In flood-prone areas, communitiescan implement better drainage systems and build levees to protect against rising waters. These measures can help reduce the damage caused by natural disasters and protect lives and property.Another important aspect of natural disaster prevention is community education and preparedness. For instance, in areas prone to hurricanes, residents can be educated on how to prepare for a storm by stocking up on supplies, securing their homes, and having an evacuation plan in place. This can help minimize the impact of the hurricane and ensure that people are able to safely ride out the storm.中文回答:自然灾害是由自然力量引起的事件,例如地震、洪水、飓风和山火。
自然灾害认识和预防作文500

自然灾害认识和预防作文500英文回答:Natural disasters are events caused by natural forces, such as earthquakes, hurricanes, floods, and wildfires. These disasters can have devastating effects on communities, causing loss of life, destruction of property, anddisruption of essential services. It is important forpeople to be aware of the risks and take steps to preventor minimize the impact of natural disasters.One way to prevent natural disasters is to invest in infrastructure that can withstand the forces of nature. For example, in earthquake-prone areas, buildings can be constructed with reinforced materials and designs to minimize damage. In flood-prone areas, levees and flood barriers can be built to protect communities from rising waters. These measures can help to reduce the impact of natural disasters and save lives.Another important aspect of disaster prevention is education and preparedness. People should be educated about the risks in their area and how to prepare for natural disasters. This can include creating emergency plans, stockpiling essential supplies, and knowing how to evacuate safely. By being prepared, people can minimize the impactof natural disasters and increase their chances of survival.中文回答:自然灾害是由自然力量引起的事件,如地震、飓风、洪水和山火。
自然灾害的应对与防范

自然灾害的应对与防范自然灾害是人类面临的一项巨大挑战,不论我们多么先进的科技和文明,都无法完全摆脱自然的限制。
地震、洪水、台风等灾害频频发生,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带来严重威胁。
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自然灾害的严重性,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应对和防范。
首先,应对自然灾害需要重视科学研究。
只有了解灾害的起因和发展规律,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它。
科学家们通过地质勘探、气象观测等手段,对各类自然灾害进行了深入研究。
例如,地震活动的研究使我们能够预测地震的发生,进而采取适当的措施来减少损失。
同时,科学研究也为科技进步提供了支持,如地震监测设备的升级和改进,洪水预警系统的建立等,都为自然灾害的应对和防范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其次,应对自然灾害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一个社会的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取决于其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
例如,抗震建筑的设计和构造可以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堤坝和河道的改造可以减少洪水对城市的影响;防风林的种植可以降低台风对农田和居民的破坏。
除此之外,建立健全的应急机制也是至关重要的。
例如,完善的紧急疏散计划和救援队伍的建设,可以在灾害来临时迅速行动,减少伤亡和损失。
另外,应对自然灾害需要加强公众教育和意识提升。
公众的认识和预防意识对于灾害的应对和防范至关重要。
人们需要了解常见自然灾害的特点和应对方法,掌握自救互救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例如,人们应该知道逃生的最佳路线以及躲避地震的安全措施;他们应该知道如何提前准备食物和水,以应对可能的洪水或台风袭击。
此外,政府和媒体也有责任向公众传递灾害预警和防范信息,提高公众对灾害的认知和警惕。
最后,全球范围内的自然灾害的防范和应对需要国际合作。
自然灾害不分国界,一个国家的防范和应对措施可能会对周边国家产生影响。
因此,国际社会应加强合作,共同应对自然灾害的威胁。
例如,通过共享科学研究成果和技术,互相提供经验和信息,加强救援队伍和物资的协调,可以提高全球自然灾害的应对能力。
总之,自然灾害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安全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自然灾害防芭800作文

自然灾害防芭800作文
自然灾害防御800字作文
自然灾害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和损失。
面对自然界的无情打击,人类只有提高防范意识,采取有效防御措施,才能最大程度地减少损失。
加强自然灾害的监测和预警工作。
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及时监控自然灾害的征兆和发展趋势,对可能发生的灾害做出科学预测和预警,为防御工作赢得先机。
同时健全完善预警信息的发布和传递机制,确保预警信息及时准确地传达给公众。
完善自然灾害的防御设施。
针对不同类型的自然灾害,因地制宜地修建防御工程,如防洪堤坝、地震避难场所、滑坡拦挡设施等,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造成的破坏。
此外,规范市政设施建设,优化城市布局,增强城市抗灾能力。
制定完备的应急预案。
针对可能发生的各类自然灾害,制定科学的应急响应方案,明确职责分工,保证高效有序的救援行动。
同时加强应急物资储备,健全救灾队伍,开展防灾演练,时刻保持防灾备灾的高度警惕。
最重要的是提高公众的自然灾害防御意识。
大力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增强公众的风险意识,普及自救互救知识。
只有社会各界齐心协力,掌握必要的避灾技能,在自然灾害来临时保持冷静有序,才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面对自然的威胁,人类需要用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方法,增强防御能力。
只有改善环境,遵循自然规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自然灾害才能最终得到根本遏制。
让我们携手共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未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然灾害与防治》课程考查方案根据学校培养方案的规定,《自然灾害与防治》是校级公共选修课,考核方式为考查,依据课程大纲及考核大纲的要求,制定本考查方案。
一、考查形式课程考核由期末课程大论文和平时成绩两部分构成。
其中期末课程大论文占40%,平时成绩占60%,平时成绩包括课堂出勤(20%)和平时作业(40%)两部分。
二、平时成绩1.作业成绩教师根据教学进度,安排4次课后作业,及时批改,登记作业成绩。
平时作业一共4次,每次作业的成绩以等级制给出,包括优+,优,优-,良+,良……及格,不及格等级次,统计分数时这些等级分别被赋予100,95,90,…….等对应分数,以此类推。
统计各次作业成绩的平均分,以作业平均分结果折算(40%)到课程的总评成绩中。
2.课堂出勤成绩课堂考查出勤情况,一共点名10次,每次记2分,共20分。
三、期末课程大论文1.目的意义《自然灾害与防治》期末课程论文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环节,占整个课程考核成绩的40%。
期末课程论文是对学生掌握本课程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熟练程度,以及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考核形式。
2.内容与基本要求1.期末课程论文要突出防灾减灾这个主题;2.期末课程论文以一个具体的自然灾害展开论述,要描述灾害的状况,发生的时间、地点、危害程度,探讨灾害发生的机制,提出灾害防治的基本措施,分析灾害治理的社会经济效益;3.期末课程论文字数不少于3000字,符合武夷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写作的基本格式;4.每人一题,自选题目。
3.考核标准1.课程论文总分100分,按照40%折算后计入课程期末总成绩;2.未突出防灾减灾主题的,扣40分;3.字数不足3000字的,扣30分;4.论文发现抄袭字数达到40%的,以不及格处理;5.不符合武夷学院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写作格式的,累计出现10处,扣10分,超过10处,不论多少,扣30分;6.英文摘要不可读的,扣10分;附件1:毕业论文(设计)排版格式附件1:毕业论文(设计)排版格式《自然灾害与防治》期末课程论文直接写题目(不要出现题目两字),一行排不下可排两行(一号黑体字)院系: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专业(班级):姓名:学号:指导教师:职称:完成日期:年月日摘要(居中,小二号黑体)×××××(一般在300字左右,摘要内容用小四号宋体字书写,首行缩进,行距为固定值22磅)×××××(内容包含研究目的、方法、结果及结论)关键词:××××;××××(一般为3-5个左右,关键词内容用小四号宋体字书写,每行与冒号对齐;行距为固定值22磅;关键词之间用分号相隔。
)注:中文摘要及关键词项目要求独占一页;摘要两字用小二号黑体字居中书写,上空1.5行,下空1行;关键词三字用四号黑体字顶格书写,关键词内容用小四号宋体字书写,每行与冒号对齐,行距为固定值22磅。
Abstract(居中,小三号Arial Black字体)abcdefghijk(英文摘要内容用小四号Times New Roman字书写,行距为固定值22磅)×××××Key words(小四号Arial Black字体):××××;×××××(英文关键词内容用小四号Times New Roman字书写,每行与冒号对齐;行距为固定值22磅;关键词之间用分号相隔)注:英文摘要及关键词项目要求独占一页。
摘要内容用小四号Times New Roman字书写,行距为固定值22磅;Keywords用小四号Arial Black字顶格书写,关键词内容用小四号Times New Roman书写,每行与冒号对齐;行距为固定值22磅。
目录(小三号黑体字,居中)(目录与目录内容之间空一行)1 引言(或概述)(作为正文第一章,一级标题小四号加粗宋体字)……………………P2 ××××××(正文第二章标题,一级标题小四号加粗宋体字)…………………P2.1 ××××××(正文第二章第一节标题,二级标题小四号宋体字)…………P2.1.1××××××(三级标题小四号宋体字)…………………………………P2.1.2××××××(三级标题小四号宋体字)…………………………………P2.2 ××××××(正文第二章第二节标题,二级标题小四号宋体字)…………P2.2.1××××××(三级标题小四号宋体字)…………………………………P2.2.2××××××(三级标题小四号宋体字)…………………………………P2.2.3××××××(三级标题小四号宋体字)…………………………………P2.3 ××××××(正文第二章第三节标题,二级标题小四号宋体字)…………P3 ××××××(正文第三章)…………………………………………………………P3.1(正文第三章第一节标题,二级标题小四号宋体字)……………………………P3.2(正文第三章第一节标题,二级标题小四号宋体字)……………………………P X××××××(正文第X章)……………………………………………………………P X结论……………………………………………………………………………………………………P 谢辞……………………………………………………………………………………………P 参考文献……………………………………………………………………………………P 附录A ××××(必要时)…………………………………………………………………附录B ××××(必要时)…………………………………………………………………附录C ××××(必要时)…………………………………………………………………注:①目录按三级标题编写(必须与正文标题一致),要求层次清晰。
论文题目(黑体二号居中)1 引言(或概述)(“引言”或“概述”两字之间空两字距离,正文一级标题排版格式要求:用小三号黑体字居中书写,标编序号与标题名称间空一字距离,上、下各空1行)1.1 (空半字距离)×××(正文二级标题)×××(正文二级标题排版格式要求:用四号黑体字顶格书写,上、下各空1行,标题编号与标题名称之间空半字距离)正文内容(正文内容排版格式要求:用小四号宋体字书写,行距为固定值22磅;首行缩进两字)1.1.1 (空半字距离)×××(正文三级标题)×××(正文三级标题排版格式要求:用小四号黑体字书写,缩进两字;上、下各空0.5行;标题编号与标题名称之间空半字距离)正文内容(正文内容排版格式要求:用小四号宋体字书写,行距为固定值22磅;首行缩进两字)(1)(空半字距离)×××(正文四级标题)×××(正文四级标题排版格式要求:用小四号宋体字书写,缩进两字;正文接后,小四号宋体字书写,行距为固定值22磅)①(空半字距离)×××(正文五级标题)×××(正文五级标题排版格式要求:用小四号宋体字书写,缩进两字;正文接后,小四号宋体字书写,行距为固定值22磅)注:文科类论文格式设置同上,但标题样式设置等可改动,并报教务处备案。
如:一级标题第×章×××二级标题第×节×××三级标题三、×××(一)×××1、×××谢辞(两字间空两字距离)×××(谢辞排版格式要求:“谢辞”按一级标题要求书写,但不用标题编号,两字之间空两字距离;谢辞内容的排版要求与正文内容的排版要求相同,即用小四号宋体字书写,行距为固定值22磅;首行缩进两字)参考文献[1] 王海粟.浅议会计信息披露模式[J].财政研究,2004,20(11):56-58.[2] 唐绪军.报业经济与报业经营[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117-121.[3] 金宏.导航系统的精度及容错性能的研究[D].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1998.[4] Trehane P, Brickell C D, Baum B R,国际栽培植物命名法规(1995)[M].向其柏,臧德奎,译.第六版.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100-120.参考文献排版格式要求:“参考文献”按一级标题要求书写,但不用标题编号,每字之间空一字距离;参考文献内容中的汉字用小四号宋体字书写,标点符号及英文字母必须在英文状态下输入,字体为Times New Roman;行距为固定值18磅;参考文献首行顶格书写序号与后面内容之间要空一格,文字换行时与作者名第一个字对齐)⑪各类参考文献著录格式举例如下:①期刊中析出的著录格式:[序号](空一字间距)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出版年份,卷号(期号):起止页码.如:[1] 王海粟.浅议会计信息披露模式[J].财政研究,2004,20(11):56-58.[2] Des Marais D J,Strauss H, Summons R E, et al.Carbon isotope evidence for thestepwise oxidation of the Proterozoic environment [J].Nature,1992,359:605-609.②专著著录格式:[序号](空一字间距)主要责任者.书名[M].版本项(第一版不注),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份:起止页码.普通图书著录格式举例:[3] 唐绪军.报业经济与报业经营[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117-121.专著中的析出文献著录格式举例:[4] 盛炜彤.我国人工林的地力衰退及防治对策[M]∥中国林学会森林生态分会,杉木人工林集约栽培研究专题组.人工林地力衰退研究.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2:15-19.③译著著录格式:[序号](空一字间距)作者.书名[M].译者,译. 版本项(第一版不注),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份:起止页码.如:[7] Trehane P, Brickell C D, Baum B R,国际栽培植物命名法规(1995)[M].向其柏,臧德奎,译.第六版.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100-120.④会议论文集著录格式:[序号](空一字间距)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A].见(英文用In):主编.论文集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如:[8] 张佐光,张晓宏,仲伟虹,等.多相混杂纤维复合材料拉伸行为分析[A].见:张为民编.第九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 [C].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6:410-416.⑤报纸文章著录格式:[序号](空一字间距)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如:[9] 丁文祥.数字革命与竞争国际化[N].中国青年报,2000 -11-20(15).⑥学位论文著录格式: [序号](空一字间距)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D].保存地:保存单位,年份.如:[10] 金宏.导航系统的精度及容错性能的研究[D].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1998.⑦报告著录格式:[序号](空一字间距)主要责任.文献题名[R].报告地:报告会主办单位,年份.如:[11] 冯西桥.核反应堆压力容器的LBB分析[R].北京:清华大学核能技术设计研究院,1997.⑧国际、国家标准著录格式:[序号](空一字间距)标准代号,标准名称[S].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如:[12] GB/T 16159-1996,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6.⑨专利文献著录格式:[序号](空一字间距)专利所有者.专利题名[P].专利国别:专利号,发布日期.如:[13] 姜锡洲.一种温热外敷药制备方案[P].中国专利:881056078,1983-08-12.⑩电子文献献著录格式:[序号] (空一字间距)主要责任者.电子文献题名[文献类型/载体类型]. 发表或更新的日期/引用日期(任选). 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如:[14] 萧钰.出版业信息化迈入快车道[EB/OL].(2001-12-19)[2002-04-15]./news/20011219/200112190019.html.[15] Scitor Corporation. Project scheduler[CP/DK]. Sunnyvale, Calif.: ScitorCorporation, 1983.⑫关于参考文献的其它未尽事项可参见国家标准《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GB/T 7714-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