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奶牛业发展状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奶牛业发展状况
摘要
奶牛业是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奶牛业的发展是改善人民的食物结构、提高生活质量、增强人民体质的重要措施。奶牛饲养业是现代国家农业的核心行业,大部分发达国家乳业产值一般都占畜牧业总值的1/3以上;我国奶牛业起步较晚,发展迅速,从建
国后开始发展,到80年代后的大发展使我国奶牛业的乳品工业成为一个高效的独立产业。不过我国奶业仍然存在诸多问题,而且相当严重。一方面如奶源紧缺,人均乳品消费量低,国家政策的倾斜,因此我国奶牛业仍具有较好的前景,仍是目前的朝阳产业,一方面奶制品质量较差,奶牛养殖结构不协调、牛奶加工及销售模式不完善、奶牛的产量虽然得到提高但相比发达国家差距较大,生产力水平较低,牛奶企业的信誉存在危机,奶农的养殖信心危机,消费者信息危机等,都制约着我国奶牛业的发展。
关键字:奶牛业发展迅速制约
前言
我国奶牛业从建国时开始起步,但发展一直较慢,1949 年建国时,我国只有12 万头的奶牛。
建国后,我国奶牛业稳步发展,但仅局限于大中城市。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奶牛业发展停滞,还一度回落。我国奶牛业产品从改革开放后,快速发展。其中1978年,我国仅有奶牛及改良牛47.5万头,
总产乳量97.1万吨泌乳母牛单产水平3000kg,,人均10.1kg;2007 年,我国奶牛存栏1 218.9 万头,
比1978 年增长了24.7 倍,年递增率为11.8%;奶类总产量3 633.4 万吨,比1978 年增长了36.4 倍,年递增率为13.3%,已跃居世界第3位;泌乳母牛单产水平为4800kg,比1978年提高了60%,人均27.5kg,比1978奶牛增长了1.7倍(徐娜,2010),但是离世界发达国家人均100kg以上相差甚远,奶牛产值业约占畜牧业的5%相比发达国家35%差距较大。虽然我国奶业发展迅速,但是主要靠增加奶牛的数量
来提高产乳总量,奶牛的平均产乳量与发达国家差距仍然较大;与此相反,发达国家则每年的奶牛
数量在递减,而牛奶的产量去保持稳定或递增,如美国1950年奶牛2190万头,总产乳量5289万吨,2004年奶牛头数为901万头,总产乳量达7748万吨,奶牛年平均产乳量达到8599kg(徐娜,2010)。
同时由奶牛业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诸多负面效应,市场的大量需求给一些不法分子有机可乘,产品
质量监管力度不严导致更多的掺假造假。2008 年发生的“三聚氰胺”事件使我国奶业长期存在的深层次矛盾充分暴露出来,奶业遭受了重大挫折。奶农的养殖积极性、牛奶企业的诚信、国家的公信
力和消费者的消费信心遭到前所未有的危机;经过近三年的治理整顿,当前奶业生产有所恢复,由
粗放增长型逐渐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但高质量奶源建设严重滞后等老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发展
现代奶业任重道远。
我国奶牛业现状分析
一、奶牛养殖生产模式
目前,我国约有1400万头奶牛,年产3400万吨。奶牛饲养量和产奶量年增长率均为10—15%,主要是靠增加奶牛饲养量来获得。中国仍要从美国,欧盟,澳大利亚和新西
兰等国家进口大量的奶制品。
1、养殖分布不平衡由于荷斯坦奶牛耐寒而不耐热,牛奶的生产区是东北、华北和西北,而主要消费地区在华东和华南地区,带来的不良后果是: 北方的草资源和水资源逐渐耗竭,奶源过剩,原料奶价格下降;南方鲜乳供应受限,许多地区只能饮用常温保存奶或含奶饮料,或用奶粉替代, 所以“大头娃娃”和“结石娃娃”在南方出现最多。
2、养殖模式以散养为主奶牛养殖规模小,单产水平低。我国奶牛养殖的主流模
式是农户散养,平均饲养规模为7 头,占奶牛饲养量的60%;国营农场一般养800到2000头奶牛,通常有先进的生产设备,约占全国奶牛头数的8%;大型乳品加工企业此类牛场一般1000-10000头奶牛,通常要使用先进的生产设备,约占全国奶牛头数的30%,主要
通过合同方式收购,形成了所谓“公司+农户”模式,但是由于企业与农户只有合同关系,一旦出现市场风险,就可能出现合同违约问题。
3、忽视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在提高经济效益中的重要作用除了自然死亡外, 没有淘汰低产牛,有悖于科学生产理论。奶牛屡配不孕,产奶量愈来愈低; 饲养只重视精饲料, 不重视青粗饲料, 许多地方采用精料加稻草的模式, 既浪费精料,又影响牛奶品(乳蛋白质偏低); 在疾病控制方面, 一些地方的结核病和布氏杆菌病都没有控制,要么不检疫, 要么检疫后不淘汰。
二、牛奶的加工与销售模式
1、在牛奶加工方面
①片面追求大规模。因为追求规模, 原料供应不足, 这种现象在南方省市特别明显。南方某省乳品加工企业设计加工能力达300万,t 而年产原料乳实际不到16万t 迫使加
工企业向邻省收购原料乳, 既增加了运输成本, 又无法保障原料质量, 还刺激奶农将
挣钱的希望寄托在涨价而不是提高生产水平。
②产品结构中的保鲜乳比重较低。产品结构中保鲜乳比重偏低, 主要受原料奶来源
制约。在南方, 因为原料乳不够, 只好从北方或国外运来奶粉进行二次加工, 生产常温保存奶, 或者生产含乳饮料(用少量原料生产大量产品); 在北方, 因为液态奶市场有限, 只好加工成奶粉, 供南方二次加工。例如在2007年, 全国牛奶产量3 525 万,t 生产了346.5万t干乳制品, 相当于2 888万t原料乳( 81.9% ) 用于生产固态奶, 即使在乳制品出口较多的澳大利亚, 也只有约一半的原料乳用于生产固态奶(主要供出口) (甄妙,2009)。我国现阶段乳制品进口多于出口, 固态奶比例如此之高, 实在是在浪费资源,并损害消费者利益。
③产品包装偏小。液态液包装以200 mL规格占比例较高, 包装成本偏高, 使我国消费者实际花费远远高于发达国家,加工企业也没有好处, 受益的是交通运输部门和包装部门。
④奶制品加工技术仍然薄弱。牛奶加工类型少,品种单一,工艺水平低,产品附加值不高,还不能满足市场需求。鲜奶的一半用于生产奶粉,主要是加糖奶粉。我国现有奶制品加工企业1 600 多个,中小企业占九成以上,大部分技术装备水平低,产量质量不稳定。
⑤产业化组织程度还需提高。奶牛养殖以农户分散养殖为主,生产方式落后,技术与管理水平低下。六成以上的鲜奶仍然由小型乳品企业加工处理。导致奶业科技含量不高,科技贡献率仅有30%,发达国家则达到70%—80%。虽然出现了一些注重奶源基地建设的大型乳品加工企业,但还处于外延式扩大再生产的阶段,而不是真正意义的依靠科技进步为动力的内涵式扩大再生产。
2、在牛奶销售方面
市场消费是奶业发展的原动力,我国奶业能否持续增长,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有效地培育开拓奶类消费市场, 把乳制品的潜在需求转化为现实需求。但从目前看, 我国奶业市场需求潜力远远没有开发出来。根据2007年版的《膳食指南》每人每天应喝奶300 g, 是目前实际人均消费量的3.9倍。当前我国农村不是没有饮奶的需求, 而是没有消费能力。我国人均牛奶占有量增长速度与人均GDP的增长呈正相关, 收入每增长1%, 乳制品消费就会增长0.67%。随着经济的发展, 乳品消费将愈来愈多。保鲜奶在所有产品中是营养价值最高的, 加工成本是最低的。发达国家喝保鲜奶的比例相当高, 美国是99.75% , 加拿大是99.9%, 英国是98.92%, 而我国仅为29.62% 。保鲜奶可大量使用循环型的玻璃瓶等包装, 将对节约资源、减少城市环境污染起积极作用。有关专家对南京卫岗乳业巴氏杀菌奶玻璃瓶进行了统计分析: 公司几十年来已累计生产了160亿瓶保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