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教学实录与评析

合集下载

小学科学_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科学_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科学第四单元第二课《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单元依据《科学课程标准》中关于“力的作用和表现,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力”的要求,在前一课了解了力有大小和方向、力对物体的运动和形状的影响之后,从本节课开始指导学生认识一些具体的力。

本课的学习内容就是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弹力,教材按照从观察现象到认识事物的性质,从实验探究到实际应用的线索编排而成。

本课主要教学内容有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发现物体的弹性具有普遍性并认识弹力。

第二部分,探究拉力与弹簧的拉伸长度的关系。

第三部分,研讨弹性的应用。

学情分析:力是无处不在的,但是平时未引起学生足够的注意,而弹性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对弹性的认识也只停留在表象,比如:皮球有弹性,弹簧有弹性……对于是什么激发了弹性?什么是弹性?什么是弹力?是不是所有的任何物体都有弹性?这些概念性的东西学生都很模糊,没有一个系统的,本质的理解。

四年级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但还处于引导性探究学习阶段。

在教师的引导下,如何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使他们对弹性的认识由表象到本质的理解,还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目标:1、能够通过探究发现生活中弹性物体的共同点,认识弹性的普遍存在及弹力的大小和方向。

2、能够设计并做好研究弹簧伸长与拉力之间的关系的实验。

3、培养学生研究生活中的有关弹性的现象。

在科学探究的学习中体验到探究的乐趣,乐于与他人合作,学会创造。

教学重点:知道弹性物体受力时形状发生变化,去掉外力时恢复原来的形状。

教学难点:设计和操作弹簧拉伸长度与拉力之间的关系的实验。

教具准备:铁架台弹簧钩码实验记录单拉力器学具准备:弹簧海绵橡皮筋钢尺教学方法:引导法、讨论教学法、讲授法学习方法:自主探究法、分析归纳法、小组合作讨论法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演示谈话:当我用手按这个篮球时,它会有什么变化?手松开后呢?2.谈话:还有哪些物体也有这样的本领呢?今天我们就通过动手玩一玩、动脑想一想来研究“物体的形状改变之后”又有着怎样的奥秘呢?(设计意图:让学生直观、形象的看出物体的变化,激发探究科学知识的兴趣。

小学科学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科学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以后》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弹性物体受力时形状会发生变化,去掉外力后恢复原来的形状;能用文字和图画记录实验现象,对实验的现象和数据进行分析;了解弹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发现生活中弹性物体的共同点;通过实验体会到弹力的性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愿意去研究生活中的有关弹性现象;体验探究的乐趣。

二、教学准备:弹簧、橡皮筋、海绵、硬币、钩码、拉力器一个,长尺子(学生自备)、实验记录表。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40分钟)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拉力器: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拉力器)谁知道怎么玩的,那位同学来试试?2、教师:(学生上台表演)坚持住,我们一起来看,拉力器怎么啦?(变长了)也就是拉力器的形状改变了,为什么形状会改变?(用力拉),是用力拉的结果。

去掉力,大家注意观察,看到了什么?(松开拉力器。

拉力器变短了。

比原来的还要短吗?一样长)拉力器在形状改变以后又恢复了原来的形状。

随口述出示板书:用力拉原来的形状变长松开老师拿着拉力器重复:拉力器原来是这样的,用力后——形状改变,去掉力后——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

那么,其它物体在形状改变以后会不会也像拉力器一样呢?今天,我们来一起探索研究这个问题。

(板书:物体形状改变以后)(二)探索和调查1、弹力与弹性(1)教师:这节课,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些小礼物,这些小礼物看上去很不起眼,但里边也有科学。

大家想不想研究它们呢?让我们来看看袋子里都有些什么?(2)师:我们对这些物体施加外力,它的形状可能会有什么变化呢?去掉外力,它的形状又会有什么变化?在小组里说一说。

(学生讨论)是不是像同学们预测的这样呢?我们做个实验,边做边把观察到的现象用文字或画图记录在实验记录表上。

(3)学生分组实验、讨论、记录实验现象,教师巡视指导。

(4)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师生总结:当这些物体,受到外力时,形状发生改变,去掉外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这种性质叫做“弹性”。

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4.2《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说课稿3

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4.2《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说课稿3

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4.2《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说课稿3一. 教材分析《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这一课是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的一个课题。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力的作用效果,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本课的内容是在力的作用效果的基础上进行的,旨在让学生进一步探究物体形状改变的原因和效果。

教材通过图片和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对力的作用效果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物体形状改变的原因和效果,可能还存在着一些模糊的认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实验等方式,深入理解物体形状改变的原因和效果。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物体形状改变的原因和效果,知道力是改变物体形状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探究物体形状改变的原因和效果。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意识到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物体形状改变的原因和效果。

2.教学难点:物体形状改变的原因和效果的理解和应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本节课中,我将采用问题驱动法、观察法、实验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实验等方式,深入理解物体形状改变的原因和效果。

同时,我将运用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图片和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物体形状改变的原因和效果,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探究: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和实验,探究物体形状改变的原因和效果。

3.交流:学生汇报探究结果,其他学生和老师进行评价和补充。

4.小结:引导学生总结物体形状改变的原因和效果,强调力是改变物体形状的原因。

5.练习:学生进行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1.形状改变2.运动状态改变八. 说教学评价本节课的教学评价主要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课后练习和小测验来进行。

小学科学_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科学_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苏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2、《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能够通过探究发现生活中弹性物体的共同特征。

2.能够区分弹力与弹性。

3.能够做弹簧拉伸长度与拉力之间关系的实验。

4.体验弹性与弹力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知道物体受力时形状发生变化,去掉外力时恢复原来的形状。

教学难点:了解弹簧拉伸长度与拉力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直尺、压簧、弹簧、海绵、橡皮筋、钩码。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同学们,看图片中是什么运动?怎样才能把箭射出去?学生回答问题。

2、提出问题:为什么弓形状改变以后才能把箭射出呢?今天我们学习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一)研究弹性物体的共同点1、教师讲述:用力改变这些物体的形状,再去掉所用的力,你会有什么发现?2、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探究,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记录实验现象,全班交流探讨。

4、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简要板书。

5、教师点拨弹性的含义。

6、教师引导提问:海绵有弹性吗?钢尺有弹性吗?弹簧有弹性吗?橡皮筋有弹性吗?那五角钱的硬币有弹性吗?7、学生自由发言。

8、教师引导学生利用三枚五角钱硬币实验探究他的弹性。

9、学生实验,汇报实验现象。

10、教师引导: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呢?11、学生试探回答。

12、教师引导点拨:所有的物体都具有弹性,只不过有的物体形状改变是肉眼观察不到的,但我们不能因为看不到而说它不存在。

13、教师讲述:刚才我们都看到了物体在用力后改变了形状,可是大家忽视了刚才手的感觉,这回咱们让物体改变形状时,手要慢慢离开物体,仔细体会手的感觉。

14、学生再次试验,重点体会手的感觉。

15、学生汇报交流。

16、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进行板书点拨:弹力。

引导:教师手拿一根弹簧,问:此时的弹簧有弹性吗?教师用力拉伸弹簧,问:此时的弹簧有弹力吗?(二)研究弹簧的伸长与拉力的关系1、教师引导:刚才老师看到大家手中的弹簧怎么伸的不一样长啊?这是怎么回事啊?谁来解释一下?2、学生交流。

小学科学_物体形状改变以后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科学_物体形状改变以后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教学设计一、活动目的1、发现物体具有弹性。

2、知道在弹性范围内拉力越大,弹簧伸得越长。

3、了解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活动准备弹簧、橡皮筋、尺子、海绵、硬币、钩码、数据记录表三、教学过程(一)研究弹性物体的共同点1.谈话:同学们,还记得三年级做过的气球实验吗?当时你们有什么发现?让我们来重复做一遍这个实验,看看会不会有新的发现?2.学生实验。

3.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4.提问:如果用其他的物体做实验(如弹簧、橡皮筋、橡皮、钢尺、海绵、橡皮泥、豁土等),会不会有同样的实验结果呢?5.学生实验。

拉橡皮筋、压弹簧、捏海绵、弯塑料直尺,边观察边思考老师给你们提出的问题:(1)、用力改变这些物体的形状,观察这些物体有什么变化? (2)、慢慢去掉所用的力,观察这些物体又有什么变化? (3)、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填写在实验报告单里。

6.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7.小结:当物体受到外力时,形状发生变化,去掉外力时,又恢复原来的形状,这种性质叫做“弹性”。

这种使物体恢复到原来形状的力叫做“弹力”。

8.什么是比较软的物品进行的实验,它们都有弹性。

那么硬的物品有没有弹性呢?9.弹硬币实验。

老师说明实验的条件:三个硬币排在一条直线上,中间和前面的硬币紧靠,后面与中间币保持距离。

左手使劲按住中间硬币,然后用右手弹后面,中间硬币没有改变位置,观察前面会发生怎样变化 ,这说明了什么?10.学生做实验,学生讨论、汇报实验现象。

老师点拨:这是一种看不见的形变产生的力。

最后学生总结:这个实验说明物体都有一定的弹性,弹性是普遍存在的。

(二)研究弹簧的伸长与拉力的关系1.谈话:同学们,如果把钩码挂在弹簧上,会发生什么现象?2.引出探究的问题:在弹簧上挂的钩码越多,弹簧拉伸的长度会怎样?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3.提问:如果每次增加一个钩码,弹簧拉伸的长度会有什么变化呢?4.出示实验物品:弹簧测力计,钩码,塑料尺子,铁架台。

《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教学实录与评析

《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教学实录与评析

《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教学实录与评析作者:王永青顾长明来源:《湖北教育·科学课》2019年第06期教学分析《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是《无处不在的力》单元的第2课,属于课程标准中“物质世界”领域“运动与力”的相关内容。

本课首先通过四个“有结构”的物体在施加力和去掉力的作用下分别由形变到恢复原状或达到极限而恢复不到原状,让学生发现物体的弹性和弹力,同时让学生通过对微观形变的放大观察,认识弹性具有普遍性。

其次,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研究外力和物体形变的关系。

以探究拉力与弹簧的拉伸长度的关系为例,可以设计完整的探究流程:根据现象提出问题(拉力与弹簧的拉伸长度的关系)—猜想假设(拉力越大,弹簧的拉伸长度越长;拉力越小,弹簧的拉伸长度越短)—实验设计(测量弹簧长度的变化)—分析数据(通过数据的变化观察规律)—拓展应用(启发学生学以致用,运用弹性知识改变、造福我们的生活)。

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1.能够通过动手探究发现生活中弹性物体的共同点,认识弹性和弹力的定义。

2.能够设计并做好研究弹簧伸长的长度与拉力之间关系的实验,了解弹性具有一定的限度。

3.培养学生研究生活中的有关弹性的现象。

在科学探究的学习中体验到探究的乐趣,乐于与他人合作,学会创造。

教学过程1.创设游戏情境,激发探究欲望师:同学们,我们先来做个游戏:比一比,谁的力气大!怎么比呢?老师今天带来一个拉力器。

现在请两位同学上来比一比,听清比赛要求:(出示图片)双手用劲向两端拉拉力器,其他同学都是评委,请认真看谁获胜?生:把弹簧拉得最长的人获胜。

师:为什么,你评判标准是什么?生:他的力气大使弹簧的形状改变量变最大。

师:为什么弹簧拉得长就证明他的力气大呢?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今天的新课《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

评析:教师利用拉力器比谁的力气大,一方面让学生通过“做”体会用力让弹簧形状改变,另一方面为本课探究弹簧拉伸长度与拉力的关系作铺垫,埋下“思”的伏笔。

小学科学_物体形状改变以后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科学_物体形状改变以后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教学设计一、活动目的1、发现物体具有弹性。

2、知道在弹性范围内拉力越大,弹簧伸得越长。

3、了解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活动准备弹簧、橡皮筋、尺子、海绵、硬币、钩码、数据记录表三、教学过程(一)研究弹性物体的共同点1.谈话:同学们,还记得三年级做过的气球实验吗?当时你们有什么发现?让我们来重复做一遍这个实验,看看会不会有新的发现?2.学生实验。

3.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4.提问:如果用其他的物体做实验(如弹簧、橡皮筋、橡皮、钢尺、海绵、橡皮泥、豁土等),会不会有同样的实验结果呢?5.学生实验。

拉橡皮筋、压弹簧、捏海绵、弯塑料直尺,边观察边思考老师给你们提出的问题:(1)、用力改变这些物体的形状,观察这些物体有什么变化? (2)、慢慢去掉所用的力,观察这些物体又有什么变化? (3)、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下来,填写在实验报告单里。

6.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7.小结:当物体受到外力时,形状发生变化,去掉外力时,又恢复原来的形状,这种性质叫做“弹性”。

这种使物体恢复到原来形状的力叫做“弹力”。

8.什么是比较软的物品进行的实验,它们都有弹性。

那么硬的物品有没有弹性呢?9.弹硬币实验。

老师说明实验的条件:三个硬币排在一条直线上,中间和前面的硬币紧靠,后面与中间币保持距离。

左手使劲按住中间硬币,然后用右手弹后面,中间硬币没有改变位置,观察前面会发生怎样变化 ,这说明了什么?10.学生做实验,学生讨论、汇报实验现象。

老师点拨:这是一种看不见的形变产生的力。

最后学生总结:这个实验说明物体都有一定的弹性,弹性是普遍存在的。

(二)研究弹簧的伸长与拉力的关系1.谈话:同学们,如果把钩码挂在弹簧上,会发生什么现象?2.引出探究的问题:在弹簧上挂的钩码越多,弹簧拉伸的长度会怎样?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3.提问:如果每次增加一个钩码,弹簧拉伸的长度会有什么变化呢?4.出示实验物品:弹簧测力计,钩码,塑料尺子,铁架台。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与反思-4.2 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苏教版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与反思-4.2 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苏教版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4单元第2课《物体形状改变以后》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无处不在的力》中的第二课。

本课是依据《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知道生活中常见的力”的教学目标来设计的,是在第一课对力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具体认识弹力的尝试。

教材按照从现象到认识,从探究到利用的方式安排了三个部分内容:一是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发现身边一些常见的物体的共同特点,即物体受到外力时形状改变,去掉外力时恢复原状,即物体具有弹性。

同时,通过对更多较硬物体的研究,认识到物体普遍存在弹性。

二是通过实验探究弹簧伸长的长度与拉力大小的关系。

在收集了足够多资料后,再共同总结出弹簧伸长长度与拉力成正比,并通过设问认识到物体的弹性是有限度的。

三是通过分析讨论撑杆跳高、跳跳球和自行车坐垫等现象中物体受到的力、产生的形状变化、去掉外力后的情况等,让学生了解物体弹性和弹力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引导学生关注身边存在的科学现象。

【学情分析】本课是学生第一次认识具体的力,尽管在生活中学生已经知道身边的许多物体有弹性,如皮球、橡皮筋、钢尺等,但都是停留于现象,没有将这些现象与科学联系起来,没有去研究和提炼科学规律。

四年级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大部分学生能通过预测、实验、观察、交流等手段进行探究性学习,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但仍需要教师良好的引导来完成探究活动。

课上应更多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解决,让学生能更具体的了解什么是弹性和弹力,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地位的教学。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物体在受到外力时形状改变,去掉外力时恢复原来的形状,知道物体形状改变后会产生弹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探究发现一些弹性物体的共同特征,体验“预测-验证-结论”的研究过程,学会用实验方法研究弹簧伸长的长度与拉力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乐于动手进行实验探究,愿意与他人合作、交流、分享,对生活中的科学现象产生兴趣。

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

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

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教学课例福建省长乐市梅花中心小学刘峰指导:许碧肖一、教学设计理念: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

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根据课标理念,教学设计力求贴近生活,以生活中的现象、身边的材料为学习的切入点,用学生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突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的基本理念,注重学生的亲身经历,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结合教材、学生的实际,着重锻炼学生观察、假设、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方法分析:《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是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二课。

本课教材让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即施力,撤销力后,观察物体形状的改变,从而认识弹性和弹力,以及通过做实验了解弹簧伸长的长度与拉力大小之间的关系,了解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这是继第三单元“物体的运动”让学生对力有初步的体验与感受、第四单元第一课了解力的大小和方向及力对物体运动和形状影响之后,指导学生进一步认识一些具体的力的开端课,对后面进一步学习重力、摩擦力及课外认识各种各样的力起着引导和启示的作用。

教学中学生主动探究,动手实验,认真观察、记录实验中的现象,对实验中获得的数据加以分析、整理,深入浅出揭示概念和结果。

三、学情分析:弹性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对弹性的认识也只停留在表象,比如:皮球有弹性,弹簧有弹性……对于是什么激发了弹性?什么是弹性?什么是弹力?是不是所有的任何物体都有弹性?这些概念性的东西学生都很模糊,没有一个系统的,本质的理解。

经过一年的科学学习,四年级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但还处于引导性探究学习阶段。

怎样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使他们对弹性的认识由表象到本质的理解,还有一定的难度。

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物体受力后形状发生改变,去掉外力后恢复原来的形状。

认识弹性和弹力。

能举例说明生活中弹性应用的例子。

能做弹簧伸长长度与拉力之间的关系的实验。

《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教学实录与评析

《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教学实录与评析

江苏教育出版社四年级下册“无处不在的力”单元的第二课《物体形状改变以后》教学实录与评析一、活动体验,理解弹性和弹力1、玩弹簧师:每个小组准备的材料中有弹簧,现在请同学们拿起来玩一玩、拉一拉,看看有什么发现当我们松开手时又有什么变化(学生玩弹簧)生:用手拉时弹簧伸长了,松开手后弹簧又恢复了原来的形状。

·2、玩气球师:请同学们再玩一玩气球,用手压一压,看看气球有什么变化松开手时又有什么变化(学生玩气球)生:用手压时气球变扁了,松开手后气球又恢复了原来的形状。

3、玩橡皮筋、海绵、直尺等材料师:每个小组还准备了橡皮筋、海绵、直尺等材料,现在请同学们再玩一玩、看一看又有什么发现(学生玩橡皮筋、海绵、直尺等材料)师:现在谁来说一说你怎么玩的发现了什么}生1:用手拉橡皮筋时会变长,或者把它变成别的形状,松开手后都恢复了原来的样子。

生2:用手压、拧、折海绵,松开手后也都恢复了原来的形状。

生3:用手用力弯直尺或把直尺的一端放在桌上用手按住,用另一手用力往下压,松开手后都恢复了原来的形状。

……师:那它们的特性和弹簧、气球的特性有相似之处吗相似之处是什么呢生:当它们受到外力的时候,形状或大小都发生了变化,去掉外力后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或大小。

4、理解弹性师:像弹簧、气球、橡皮筋、海绵、直尺等许多物体受到外力时,形状或体积会发生改变,去掉外力后,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或体积,这种性质叫做弹性。

…(评析:材料是孩子们进行科学学习必不可少的东西,有了材料大家才有“玩”——探究的东西,所以准备材料很重要,教师课前让学生准备了充足的材料,这样学生有“东西”可玩。

好玩是孩子们的天性,也是指导儿童学习科学的教学特点。

玩中会有许多收获,大家交流谈感受,教师提升总结——让大家发现问题。

实践证明,学生亲历了多个活动过程,在观察、体验的基础上,自己去发现了物体的弹性性质,培养了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去关心生活中的现象,发现生活中的奥秘。

)5、所有的物体都具有弹性师:除了刚才我们研究的那几种物体,你认为还有哪些物体具有弹性桌面有弹性吗我们的皮肤呢其它物体呢是不是所有的物体都具有弹性(学生猜测)师:当遇到外力的时候,任何物体都会发生形变,只不过有的物体形变比较明显,能够直接看出来;有的物体形变极其微小,要用仪器才能显示出来。

《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_《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微教案微课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

《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_《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微教案微课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

《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实验教学微教案
XXXXXX小学XX
课题:《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
年级:四年级上册
版本:x×x×x×x
教学目标:1、能够通过探究发现生活中弹性物体的共同特征。

2、能够区分弹力与弹性。

3、能够做弹簧拉伸程度与拉力之间关系的实验。

教学重点:知道物体受力时形状发生变化,去掉外力时恢复原来的形状。

教学难点:了解弹簧拉伸长度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实验一:力对物体形状的改变
1、实验器材:橡皮筋、弹簧、海绵、直尺
2、实验要求:用力改变这些物体的形状,再去掉所用的力,你有什么发现?
3、教师进行实验,并揭晓实验结果:
4、教师总结:
(I)当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时,物体的形状或体积会发生改变,去掉
外力后,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或体积,这种性质叫做弹性。

(2)使物体恢复到原来的形状或体积的力,叫做弹力。

(二)实验二:弹簧拉伸长度与拉力之间的关系
1、实验器材:拉力弹簧、钩码、直尺
2、探究问题:
(1)在弹簧上挂的钩码越多,弹簧拉伸的长度会怎样?
(2)如果在弹簧上无限制地将钩码挂下去,弹簧会怎样,这能说明
什么问题?
3、教师出示实验结果图,并总结规律:
(1)在弹簧的弹性范围内,在弹簧上挂的钩码越多,弹簧拉伸越长;反之,挂的钩码越少,弹簧拉伸越短。

(强调在弹簧的弹性范围内,次规律才成立;若超出弹簧的弹性限度,瘫痪将会被损坏。


(2)弹簧的弹性是有一定限度。

《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案例分析

《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案例分析

《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案例分析本节以探究性实验教学模式为契机,根据教学目标,通过学生讨论,提出问题——实验猜测——设计实验——进行实验——验证推测的途径,很好的落实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科学问题和小组合作的精神,同时培养了学生用实验来说话的思想,从而达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目的。

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们自己讨论并参考书本上的对话和图解来设计做实验,然后教师给予适当引导,从而达到师生共同进入教学情境,营造和谐、民主、轻松的探究学习气氛。

本课的引入从神奇的硬币谈话开始,通过对硬币的神奇力量开始,提问它的来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再给予分析与指导,帮助学生得出这种神奇的力量就是弹性。

通过实验得出弹性物体的共同性质及弹性物体在生活中的应用。

并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合作能力。

【案例描述】一教学目标第一,通过实验观察发现生活中弹性物体的共同特征;第二,在实验中获取信息,了解弹簧伸长与拉力之间的关系;第三,了解生活中是如何利用物体弹性的;第四,感受探究活动的快乐,提高科学探究的兴趣,并尊重他人的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知道物体受力时形状发生变化,去掉外力时恢复原来的形状;难点:了解弹簧拉伸长度与拉力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海绵、弹簧、钢尺、皮筋、注射器、弹簧秤、钩码、记录表。

四教学过程1.导入老师给学生三个神奇的硬币,只要按住中间的一个硬币,弹左币,中间的硬币没有改变位置,而右币会有什么神奇的变化?(请学生试试)你能说说老师给硬币加了什么神奇的力量吗?学生猜想,老师点拨:其实这是物体的形变起了作用,而这种形变是我们用肉眼看不到的。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用肉眼能看见的形变。

(板书课题)2.研究弹性物体的共同点(1)用你手中的材料做实验,先用力改变这些物体的形状或体积,再去掉所用的力,你有什么发现?(先自己做实验分析后小组讨论,并填写好表格。

《物体形状改变以后》课堂实录

《物体形状改变以后》课堂实录

《物体形状改变以后》教案——刘静(一)导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力的特点,它有大小,有方向,也感受到了力是普遍存在的,那么在生活中我们哪地方用到了力呢?(生:如走路、关门、拍球等)同学们知道的真不少!1、(出示弹簧)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物体,认识吗?玩过吗?谁能说一说你是怎么玩的?(找一两名学生到前面来演示)还有不同的玩法吗?生:弹簧受到外力时,形状发生了改变;去掉外力后,弹簧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了。

(学生说不出时教师提示:是什么使弹簧发生了变化?当他们松开手,弹簧又怎样了?)2、这种现象到底是普遍存在的,还是只有这一种物体有这个特点?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会怎么样?(板书课题)(二)学习目标1.通过探究发现生活中弹性物体的共同特征。

(重点)2.会区分弹力与弹性。

3.能够通过实验知道弹簧拉伸长度与拉力之间的关系。

(难点)你认为这节课的重点、难点是什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弹性的物体随处可见,但是我们并没有认真的研究过它,所以说探究生活中弹性物体的共同特征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重点。

而研究它们与施加的外力具体有什么样的关系,对于我们来说又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实验探究弹簧拉伸长度与拉力之间的关系是这节课的难点。

相信只要我们仔细、认真的做实验,这些困难都会迎刃而解。

带着这三项任务,我们来完成今天的探究活动。

(三)学习过程问题一:用力改变物体的形状,再去掉所用的力,你有什么发现?过渡语:那么,还有没有具有像弹簧这样本领的其它物体呢?1、(出示弹簧、橡皮筋、钢尺、海绵)老师为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些材料,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2、一会我们就用这几样物体来实验,请同学们想办法,在不破坏物体的前提下,用力来改变物体的形状,观察物体受力时发生的变化。

需要注意的是:①用力不宜过大,小心不要伤到自己。

②再慢慢去掉力,用你的手体会去掉力时,手上的感觉。

③仔细观察物体受力前后形状的变化。

④最后用画图或简单的文字填写实验记录单。

《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科学苏教版200

《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科学苏教版200

《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导学案一、导入引言物体的形状改变是我们在平时生活中经常会遇到的现象。

当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时,其形状会发生变化。

这种变化可能是暂时的,也可能是永久的。

通过本次导学案的进修,我们将深入了解物体形状改变的原因、类型以及相关知识。

二、进修目标1. 了解物体形状改变的原因;2. 掌握物体形状改变的类型;3. 探讨物体形状改变对物体性质的影响。

三、进修内容1. 物体形状改变的原因物体形状改变的原因主要有两种:外力作用和温度变化。

外力作用是指外部力量对物体施加压力或拉力,导致物体形状发生变化。

温度变化是指物体受热或受冷时,由于温度对物体内部分子的影响,导致物体形状发生变化。

2. 物体形状改变的类型根据物体形状改变的性质,可以将其分为弹性变形和塑性变形两种类型。

弹性变形是指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后,形状发生变化但在力量消失后能够恢还原状的变形方式。

而塑性变形是指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后,形状发生变化并且无法完全恢还原状的变形方式。

3. 物体形状改变对物体性质的影响物体形状改变不仅会影响物体的外观,还会对物体的性质产生影响。

比如,塑性变形会改变物体的内部结构,使其硬度、强度等性质发生变化。

而弹性变形则不会对物体的性质产生永久性影响。

四、进修方法1. 观察实验:通过实验观察物体受外力作用时的形状变化;2. 讨论交流:与同砚讨论物体形状改变的原因和类型;3. 思维拓展:思考物体形状改变对物体性质的影响,提出自己的见解。

五、进修评判1. 实验报告:撰写实验报告,记录实验过程和观察结果;2. 进修笔记:整理进修笔记,总结物体形状改变的原因、类型和影响;3. 小结反思:总结本次进修的收获和不足,提出改进意见。

六、课外拓展1. 阅读相关书籍或文章,了解更多关于物体形状改变的知识;2. 参与相关实验或活动,加深对物体形状改变的理解;3. 联系实际生活,观察周围物体的形状改变情况,思考其原因和影响。

通过本次导学案的进修,置信同砚们对物体形状改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能够在平时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加深对物理学的兴趣和理解。

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课堂实录及评析(新)

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课堂实录及评析(新)

《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课堂实录及评析-科学论文《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课堂实录及评析执教:范明刚评析:孔令强1.问题聚焦,课堂导入师:前天,我给孩子做了个生日礼物,就在这个箱子里,他非常喜欢(教师演示),有什么发现?生:里面有个奥特曼,可以弹出来,也可以压下去。

师:奥特曼是怎么出来的?生:里面肯定有弹簧,它可以弹出来,又可以恢复原来的形状。

师:弹簧有两种(教师出示),一种是拉簧,另一种是压簧,请大家在不破坏它们的前提下玩一玩,看有什么发现?(学生玩拉簧与压簧。

)生:用力拉拉簧,我们发现拉簧变长了,松手后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

生:用力压压簧,压簧变短了,松手后又恢复到原来的样子。

师:谁能用箭头画出弹簧是怎么变化的?(找学生上台画。

)师:这个“拉”与“压”就是给弹簧一个什么呢?生:力。

师:我们可以称这种力为外力,当我们松手的时候,就是去掉外力。

压簧、拉簧在用力的时候变短或长,为什么去掉外力后又能恢复原状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物体的形状改变以后这个问题。

猜一猜,箱子里面有什么装置?生:压簧。

师:你怎么想的?生:因为箱子底部有压簧,当用力压的时候,压簧变短了,打开箱盖的时候,压簧又恢复原状,就把奥特曼给顶出来了。

师:我用的是拉簧,谁知道我把拉簧安在哪个部位?生:上部。

师:对,我在盒子的上面的四周安上了四根拉簧,用力一压,奥特曼就被压了下去,拿掉盖子后它又被拉了回来。

点评:教师以玩具引出弹簧,进而探究压簧和拉簧的弹性问题,为学生提供一个研究的范例,让学生学会了研究方法,即用箭头的形式表示受力和去掉外力后物体的变化,从而建构了关于弹簧弹性的模型,为后面探究活动的实施做好了铺垫。

2.观察体验,获取证据师:看来,弹簧都有受到外力变形、去掉外力就恢复原形的性质。

如果给大家一个物体,施加一个外力使它改变形状,去掉外力后又能恢复原状的话,那么我们认为它具有类似什么物体的性质呢?生:类似弹簧的性质。

师:桌面上我为大家准备了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它们具有这样的性质吗?我们来研究一下,研究物体的时候,不要破坏了物体,研究完请上台标记在记录纸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教育出版社四年级下册“无处不在的力”单元的第二课《物体形状改变以后》教学实录与评析一、活动体验,理解弹性和弹力1、玩弹簧师:每个小组准备的材料中有弹簧,现在请同学们拿起来玩一玩、拉一拉,看看有什么发现?当我们松开手时又有什么变化?(学生玩弹簧)生:用手拉时弹簧伸长了,松开手后弹簧又恢复了原来的形状。

2、玩气球师:请同学们再玩一玩气球,用手压一压,看看气球有什么变化?松开手时又有什么变化?(学生玩气球)生:用手压时气球变扁了,松开手后气球又恢复了原来的形状。

3、玩橡皮筋、海绵、直尺等材料师:每个小组还准备了橡皮筋、海绵、直尺等材料,现在请同学们再玩一玩、看一看又有什么发现?(学生玩橡皮筋、海绵、直尺等材料)师:现在谁来说一说你怎么玩的?发现了什么?生1:用手拉橡皮筋时会变长,或者把它变成别的形状,松开手后都恢复了原来的样子。

生2:用手压、拧、折海绵,松开手后也都恢复了原来的形状。

生3:用手用力弯直尺或把直尺的一端放在桌上用手按住,用另一手用力往下压,松开手后都恢复了原来的形状。

……师:那它们的特性和弹簧、气球的特性有相似之处吗?相似之处是什么呢?生:当它们受到外力的时候,形状或大小都发生了变化,去掉外力后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或大小。

4、理解弹性师:像弹簧、气球、橡皮筋、海绵、直尺等许多物体受到外力时,形状或体积会发生改变,去掉外力后,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或体积,这种性质叫做弹性。

(评析:材料是孩子们进行科学学习必不可少的东西,有了材料大家才有“玩”——探究的东西,所以准备材料很重要,教师课前让学生准备了充足的材料,这样学生有“东西”可玩。

好玩是孩子们的天性,也是指导儿童学习科学的教学特点。

玩中会有许多收获,大家交流谈感受,教师提升总结——让大家发现问题。

实践证明,学生亲历了多个活动过程,在观察、体验的基础上,自己去发现了物体的弹性性质,培养了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去关心生活中的现象,发现生活中的奥秘。

)5、所有的物体都具有弹性师:除了刚才我们研究的那几种物体,你认为还有哪些物体具有弹性?桌面有弹性吗?我们的皮肤呢?其它物体呢?是不是所有的物体都具有弹性?(学生猜测)师:当遇到外力的时候,任何物体都会发生形变,只不过有的物体形变比较明显,能够直接看出来;有的物体形变极其微小,要用仪器才能显示出来。

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实验。

教师演示:一个装满水的广口瓶,瓶口用插有细管的橡胶皮塞塞上。

用手按压玻璃瓶,细管中的水面就会上升;松开手,细管中的水面又降回原处,这说明玻璃瓶在受到外力时发生了形变。

6、认识物体的弹力师:请大家继续来玩刚才玩的弹簧、气球、海绵、直尺、橡皮筋等物体,但在玩的过程中,请大家注意手上的感觉。

学生玩后交流各自的感受。

师:谁来说说,你感觉到了什么?生:我们给弹簧一个向外的拉力时,它就有一种向里的力;我们在给气球向里的力时,气球就会产生一种向外的力让它恢复原形;…….师:这种力的方向和你用力的方向是怎样的?生:正好相反。

师:这种让有弹性的物体恢复原来形状的力我们把它叫做弹力。

弹力的方向和你对物体用力的方向正好相反。

你再仔细感觉一下是不是这样。

(生再次玩刚才玩过的物体,感受弹力的大小和方向)(评析:弹力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在教学时,让学生多次动手体验,在挤、压、拉等过程中,通过简单的材料来“再发现”。

亲身感受到一种与之相反的作用力——弹力,把抽象的知识变的有形可寻。

)7、弹性和弹力的不同师:弹性和弹力一样吗?生:不一样。

弹性是物体的一种性质,弹力是一种力。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应用到了弹力?生:我们女同学玩的跳皮筋就利用了弹力。

生:头花也利用了弹力。

师:那么头花为什么要有弹力?有什么好处?生:这样我们可以把头发扎紧。

生:我们的许多衣服都有弹性。

……二、探究弹簧拉伸的长度与拉力之间的关系师:(出示健身器)这是一个健身器,谁想上来拉一拉?(找力量悬殊较大的两个学生拉一拉)怎么知道谁拉的比较长呢?用什么测量?通过测量你有什么发现?生:高个、力气大的同学拉的长,矮个、力气较小的同学拉的短一些。

师:那这说明什么呢?生:弹簧有弹性,因为拉时它会变长,松手后它又会恢复原形。

师:你认为弹簧伸长和什么因素有关?生:我认为给弹簧的拉力越大,它伸得就越长。

师:这只是我们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的猜测,怎样才能知道这个猜测是不是正确呢?生:做实验验证。

师:怎样设计这个实验呢?现在每个小组利用课前老师给你们提供的材料来设计这个实验,好不好?学生分小组讨论设计实验师:哪个小组先来说说你们怎么设计的实验?生:利用标准弹簧、钩码和实验数据记录板,在弹簧上挂钩码,挂的钩码越多,弹簧越长,挂的钩码越少,弹簧越短。

先量弹簧不受力的长度,然后再记下受力后的长度。

师:不错,实验数据记录板上一个格的宽度是1厘米。

哪个小组还有不同方法吗?生:我们先记下不挂钩码时弹簧的长度,然后依次是挂一个、两个、三个……并在弹簧伸长到的地方点个点。

然后把这些点连接起来,看看有没有规律可循。

师:实验时要注意什么呢?生1:要使实验数据记录板和桌面保持垂直;看数据时视线要和弹簧的标记保持水平;点点时要尽量准确……生2:要合理分工,互相合作才能完成这个实验。

一个同学扶实验数据记录板,使它和桌面保持垂直;一个同学挂弹簧和钩码;一个同学负责记录数据……(学生开始实验)(评析:孩子们探究,往往就探究而探究,主要表现在,动手研究前缺乏思考,缺乏对动手目的的思考,我们认为,培养孩子们思考着动手探究很重要,思考成熟了,方向和目的也就明确了。

老师让孩子们带着问题去玩,有准备的去玩,思考着玩。

经过这样的多次反复的训练孩子们,养成思考着有准备的去玩着探究的习惯,孩子们的科学探究之路才更有效。

)师:得出结论了吗?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生:(一人汇报,其他成员利用展板演示,记录数据)不挂钩码时,弹簧的长度是3个格,挂一个钩码弹簧伸长到4个格,挂两个钩码弹簧伸长到5个格,挂三个钩码弹簧伸长到6个格。

每增加一个钩码。

弹簧的伸长长度就增加一个格。

所以我们组的结论是:拉力越大,弹簧伸长的长度就越长,拉力越小,弹簧的伸长的越短。

师:其它组还有不同的结论吗?师:那么其它有弹性的物体也是这样吗?生:是。

比如气球,我们给它的压力越大,它就越扁。

师:那么,如果还是这个弹簧,我给它下面挂四个钩码会怎样?生:会占7个格。

师:挂五个呢?生:占8个格。

师:那要是无限挂下去呢?生:弹簧会断。

师:为什么?生:超出了弹簧的弹性限度。

师:对,任何物体都有一定的弹性限度。

如果我们用很大的力拉橡皮筋或用很大的力压吹起的气球,会怎么样呢?现在请同学们试一试。

(学生操作)三、应用与拓展师:因为物体具有弹性,所以物体形状能够发生改变。

那么,人们在生产、生活中是如何利用物体弹性的?师:物体的弹性这种性质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许多的便利,你想不想利用物体的这种性质设计或制造一种物品,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类?现在小组之内先说一说,看一看哪个小组的设想比较科学、可行。

师:同学们的设想都很具有想象力,有的还特别适用于我们的生产、生活。

希望同学们课后能把你的设想撰写成一篇科学小论文,说不定你的设想有一天就会变成现实,服务于社会,服务于我们人类呢。

(评析:兴趣的培养是一个持续的过程,课外延伸不但是课堂知识的消化与巩固,也是学生兴趣培养的好途径。

)总评:1、教学贴近生活,活动体验感知。

掌握科学概念是螺旋式上升的过程,本节课以学生喜欢的“玩”引入教学,让学生在玩弹簧、气球活动中,初步感知物体弹性的存在。

接着教师有意识地让学生玩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物体,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而且让学生感觉到科学就在他们身边,在玩的过程中激起学生的探究热情。

教师精心选择教学材料,用材料来组织教学,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活动是这个教学片断的最大亮点所在。

2、教师变换角色,学生探究真实。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这是科学课改的一个基本理念,也就是要求教师不仅是课程的组织者、引导者,还是一个师生互动的合作者。

在教学中,老师扮演多种角色,对学生具有亲和力、凝聚力和向心力,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能力。

一是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如探究弹簧拉伸的长度与拉力之间的关系的教学时,教师设置了让力量悬殊较大的两个学生拉健身器的情境,让学生从中发现问题进行猜测,然后动手设计实验验证,得出结论,让学生自己获得科学知识。

正是教师的引导及时、到位,缩短了学生与教材的距离,从而不仅使学生尽快地学习知识,发现规律,而且也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并培养了动手操作能力。

二是扮演合作者的角色,在小组活动时,老师与学生互相商量,互相交流,帮助孩子解决疑惑。

3、课上探究开始,课下探究延伸。

让学生去畅想弹性的应用,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机会去展示自己的想法,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想出了各种各样利用弹性的办法。

课堂上的气氛轻松和谐,整节课始终在一种愉悦的氛围中进行,激发着学生的探究欲望,有较好的教学效果。

最后,学生始终保持着高涨的探究欲望,并将探究活动拓展和延伸到了课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