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雷——析《关广梅现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雷

——析《关广梅现象》

石瑛

内容简介:

1987年6月13日,《经济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一篇题为《关广梅现象》的报道,之后在报纸上展开了历时40多天的大讨论,在各大媒体、社会各界、海内外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同年《经济日报》有关“关广梅现象”的系列深度报道被评为1987年“全国好新闻特等奖”,关广梅本人也被《半月谈》杂志选为1987年“中国第五号新闻人物”。租赁经营,在当时还存在很多争议。《经济日报》从辽宁本溪的关广梅入手,将租赁经营的议题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大讨论,使经济改革的概念深入千家万户,也在新闻报道的形式和深度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关广梅现象租赁经营改革深度报道经济日报

一、时代命题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在越来越多的人尝到改革甜头的同时,也必然触及到很多人的利益。在这个激烈碰撞的关头,新闻报道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如何报道经济现象,是宣传工作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

1987年,经济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租赁经营的模式在全国渐渐推广。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到1987年底,在小型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中,实行租赁经营或集体经营、个人承包的已占46%。1租赁经营成为了国民经济的热点问题。租赁经营该不该搞?租赁企业姓“资”还是姓“社”?人们围绕租赁经营展开了广泛的议论。1986年到1987年,全国各地有关租赁制度的条例办法纷纷出台:1986年12月12日,《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企业实行租赁经营的暂行办法》出台,1987年天津市《关于国营小型零售企业、饮食服务业企业实行租赁经营的若干规定》出台,1987年12月27日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国营小型饮食服务业企业实行租赁经营的若干规定》发布……租赁的制度已经逐步建立起来了,但是按照钱穆先生的说法,“一切人事还没有随制度而转变”。面对改革的加速进行,许多人的思想还没有解放,对改革措施还心存疑虑。改革,一个现在早已深入人心的词语,在当时,还备受争议。

1《租赁经营责任制指南》,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经济管理研究所企业改革研究室编著。

辽宁本溪是一个地处辽东半岛的山城,和大城市相比,受旧体制的束缚更严重,经济改革的愿望十分强烈。关广梅原是辽宁省本溪市消防商店的经营副经理,从1985年开始,她陆续承租了8个本溪市副食零售商店,组建了一个新型的租赁企业集团——东明商业集团。当年集团的总销售额占全市的三分之一,利润额占二分之一,在本溪形成了独特的“关广梅现象”。面对租赁集团巨额的效益和新颖的管理模式,当地人们褒贬不一,对租赁经营议论纷纷。

当时任《经济日报》总编的是素有“点子主编”之称的范敬宜。1986年出任《经济日报》总编以来,面对中国当时汹涌澎湃的改革大潮,范敬宜牢牢把握住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鲜活的点子层出不穷2。在将改革精神传达给社会各界的工作中,《经济日报》发挥了很好的排头兵作用。1987年,时任《经济日报》驻辽宁省记者的庞廷福将一封题为《关广梅是在搞资产阶级自由化吗?》的记者来信寄到了《经济日报》的编委们手中,反映了本溪市关于关广梅现象讨论的几大焦点。编委们经过研究,认为这是一场有着普遍意义和深层价值的争论,决定就关广梅一事展开广泛的讨论,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一次实事求是的、可以深入人脑的宣传工作。3后来,在回忆起这次成功的大讨论策划时,范敬宜总结说:要想在新闻改革中迈出新的步伐,需要增强三个意识——宏观意识、理论意识和建设意识。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宏观意识。“‘关广梅现象’的讨论后来之所以能出现‘轰动效应’,并不是因为读者对关广梅个人产生了什么特殊的兴趣,主要是因为讨论提出了一个带有全局性的问题——当前的改革究竟符不符合社会主义方向?面对这样的问题,不管是企业家、政府官员还是普通老百姓都会产生兴趣的。”4

二、“关广梅现象” !

一纸“露布”报消息,三位记者访民心

庞廷福的这封记者来信很有分量。1985年《辽宁日报》就曾报道过有关关广梅租赁企业的相关情况,关广梅在本溪当地是家喻户晓的“租赁名人”,围绕关广梅租赁集团展开的争论在本溪已经进行了两年多。租赁经营姓“社”还是姓“资”?这在1987年是个热门话题。《经济日报》编委会在看到这封来信后立刻将发生在本溪的这个事件定位为展开全社会大讨论的契机,派出了三位记者杨洁、谢镇江和庞廷福奔赴本溪当地,对关广梅租赁集团进行深入采访。

三位记者在本溪当地进行了为期共四天的采访。在采访的前三天,记者们连续召开了5

2《百年中国新闻人(下)》——《春之声》,李彬涂明华主编。

3《一场尚未完结的争论——报道“关广梅现象”的前前后后》,杨洁。

4《宏观意识理论意识建设意识——〈关广梅现象〉报道给我们的启示》,范敬宜。

场座谈会,实地采访了关广梅的租赁商店,直接采访对象达500多人。他们在采访中收集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为后来报道中详实而又生动的采访故事做了充足的准备。记者杨洁在后来的回忆中说,本溪市委书记、市长、市委政策研究室的同志,采访的所有租赁商店的经理、营业员和多数顾客,谈起关广梅,无不交口称赞,有的人提起她来甚至很激动5。但是,在庞廷福等人的采访过程中,他们也听到了一些截然相反的意见。对关广梅租赁集团的性质、关广梅个人,有一些人提出了激烈的质疑,认为关广梅是“没有资本的资本家”。

于是,到了采访的第四天,庞廷福向本溪市委市政府的领导提议,请对“关广梅现象”有不同意见的领导来开一个大型对话会,记者现场记录。庞廷福的建议被采纳了,本溪市的领导、商业局局长、持反对意见的其他商店经理、关广梅租赁商店的员工代表济济一堂,畅所欲言。会议上人们各抒己见,你来我往,针锋相对,列举了大量的事实和数据,关广梅本人也做了诚恳真挚的发言。当晚,三位记者连夜写稿,第二天,稿件就以准确的事实和鲜明的观点被本溪市委市政府“全票通过”。6月12日,《经济日报》在头版头条刊登了关广梅《租赁企业究竟姓“社”还是姓“资”?》的来信,6月13日,在头版头条刊登了《关广梅现象》的报道。从这开始后的8天,总编室通力合作,每天在头版头条发布有关这一现象的连续报道。一时间,《经济日报》洛阳纸贵,“关广梅现象”传遍了大江南北。

羽书如流星,飞入“北京城”

《经济日报》在报道中呼吁读者踊跃来信,对“关广梅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至报道结束的7月23日为止,报社共收到社会各界的来稿、来信1000余件。工人、农民、军人、干部、商业职工、理论工作者、企业厂长……各行各业的人士就这个事件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期间,《经济日报》共发表评论员文章5篇、通讯4篇、消息7篇、关广梅本人来信1篇、小言论4篇、综述报道1篇、读者讨论稿件信件56篇,后来又发表跟踪抽样调查报告4篇,合计82篇6。

“关广梅现象”的系列报道引起了全国各地的广泛关注,“关广梅现象”成了当时人们家喻户晓的名词。甚至美联社、《纽约时报》、《国际先驱论坛报》、《新闻周刊》,中国香港的《文汇报》、《信报》也相继发表评论,讨论关广梅现象的“象征性意义”。《经济日报》关于“关广梅现象”的系列报道结束后,《半月谈》、《暸望》等多家报刊杂志也陆续刊发了有关租赁经营的评论和文章。有关“关广梅现象”的系列报道有力的促进了租赁经营这一新体制在全国

5《一场尚未完结的争论——报道“关广梅现象”的前前后后》,杨洁。

6据《经济日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