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雷——析《关广梅现象》
鲁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0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邓小平 1、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______. 2、发展 ____才是硬道理.
江泽民 3、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是_______.
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是在中共 十五 大上确立。
谢谢合作 敬请指导
第10课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春 天 的 故 事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 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 画了一个圈 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 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 春雷啊唤醒了长城内外 春辉啊暖透了大江两岸 啊中国啊中国 你迈开了气壮山河的新步伐 你迈开了气壮山河的新步伐 走进万象更新的春天 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 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 写下诗篇 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 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春风啊吹绿了东方神州 春雨啊滋润了华夏故园 啊中国啊中国 你展开了一幅百年的新画卷 你展开了一幅百年的新画卷 捧出万紫千红的春天
关于建设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的思想
中共十五大
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
开心总结:
改革开放形势好 , 设计师的水平高。 特色理论是旗帜, 人民过上好日子。
史海扬帆
1
2
3
4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的基本路线是什么?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坚持改革开放。
邓小平理论的本 质是什么? 建设有中国特色 的社会主义理论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指导地位的确立。 能力目标 通过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到其指导地位确立过程的 学习,培养历史地看问题和按时间顺序整理历史知 识的能力。 情感目标 认识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发展, 逐步确立为祖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做贡 献的人生理想。
篇章一:时代见证理论形成
三步走战略部署
第一步:到1饱问题; 第二步: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 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 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 现现代化。
关广梅现象

关广梅现象关广梅,1950年生,辽宁本溪人,1987年因投书《经济日报》获头版刊登,并引发全社会关于租赁企业姓“资”姓“社”大讨论而闻名。
“关广梅现象”应运而生。
她也成为当年最炙手可热的改革家。
关广梅创造了商业改革的诸多第一:1984年,第一个承包商店;1985年第一个租赁商店;1987年组建中国第一个租赁商业集团。
关广梅曾是辽宁省本溪市蔬菜公司所属“消防副食品商场”营业员、门市部主任、业务副经理;1984-1986年承包、租赁了消防商店、东明商场、光明副食商店,1987年组建东明商业集团。
她先后获得省、市特等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等光荣称号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并于1988年获得全国首届经济改革人才金杯奖;1987年被选为党的十三大代表。
作品背景:20世纪80年代中期,经济改革的浪潮已经席卷全国,但人们的认识离社会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改革中许多新鲜事物冷不丁地冒出来,有的人赞许,有的人反对,也有的人疑惑不解。
发生在辽宁省本溪市的关广梅租赁副食店获得高效益一事引起关注和不同评价,即是一例。
经济日报编委会和当时的总编辑范敬宜同志以特有的新闻敏感意识到这一社会热点现象的新闻价值——新旧体制产生碰撞、矛盾激烈冲突时人们思想认识亟待深化的社会客观需求,组织力量,深入采访,精心策划,于1987年6月到7月推出了一组后来被誉为“开我国深度报道先河”的“关广梅现象”的深度报道。
这组报道以改革为主题,以“重”(题材重大)、“多”(多角度、多侧面)、“广”(记者、读者广泛参与)、“活”(思路活、报道形式活)、“深”(评论到位、内涵揭示深刻)为突出特点,赢得了第九届全国好新闻惟一的特等奖。
时过十余年,不少读者和专家还印象深刻,评价甚高。
有的人认为,该报道深邃的透视力、高瞻远瞩的判断力、严谨宏大的整体结构的艺术感染力和纵横捭阖的理论分析力令人折服,有岁久弥新之感。
《关广梅现象》是1987年6月13日《经济日报》头版头条发表的一篇通讯,它报道了辽宁省本溪市一家副食品商店职工关广梅通过“租赁经营”,逐步发展为拥有千名职工的租赁群体,由此产生了一系列变化,同时也召来了一大堆议论。
宏观把握教材微观切入重点——以《梅花魂》为例谈教材的解读

宏观把握教材微观切入重点——以《梅花魂》为例谈教材
的解读
《梅花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之作,广泛应用于中小学
语文教材中。
作为一名老师,在教授《梅花魂》时,需要从宏观和
微观两个角度入手,全面解读这个题材广泛、内容深刻的作品。
从宏观角度入手,需要关注作品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梅花魂》通过讲述梅花仙子从坠崖到化身人形救人的故事,表现了中华传统
文化中的仁爱、忠诚、“善恶报应”等核心价值观。
通过深入探究
作品中角色与环境、情节和节奏的关系,老师可以帮助学生从宏观
层面上理解作品在中华传统文化和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从微观角度入手,则需要着重分析作品选材、角色形象、语言
表达等方面。
在《梅花魂》中,梅花仙子的形象颇为神秘,其行为
也体现了中国文化中的道德观。
老师可以通过细致的文本分析,帮
助学生逐步深入理解作品中人物性格、情节演绎等方面的奥秘。
最后,老师还应当特别关注教材解读的教学目标,结合课程实际,为学生提供具有启示意义的解读案例,引导学生从宏观和微观
两个层面上对作品进行分析。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对《梅花魂》这一作品的全面、深入理解和掌握。
湖北省高中名校联盟2023届高三第二次联合测评语文试卷及答案

湖北省高中名校联盟2023届高三第二次联合测评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器物与辞赋之间的关系极为亲密。
《文心雕龙·诠赋》谓赋“铺采搞文,体物写志”,赋是“体物”文学的代表,敏锐地反映物质文化。
再者,人们在日常使用的器物上进行辞赋创作,雅趣所至,多有题咏。
皇甫谧《三都赋序》认为赋“文必极美”“辞必尽丽”,器物与辞赋的联姻,是“物之魅”与“文之美”的结缘。
辞赋中的器物与器物上的辞赋共同构成了辞赋与器物之间的关系,其最终表现形式仍是文学作品。
曹丕《典论·论文》曰“诗赋欲丽”,刘熙载《艺概·赋概》曰“赋起于情事杂沓,诗不能驭,故为赋以铺陈之”,因为赋在修辞上的鲜明优势,与器物相关的作品有三点值得关注:一是追根溯源,敷陈器物材料。
枚乘的《七发》有一节专写音乐,重心落在“琴”上,古人以桐木为琴,选材是制琴的第一步,接着再进入到演奏的阶段。
琴在汉代极受贵族、文人士大夫喜爱,桓谭《新论·琴道篇》说“八音之中,惟丝最密,而琴为之首”;而由蔡邕焦尾琴的典故,既可见选材之难,又可见蔡邕精于琴道。
琴是士人言志的重要器物,嵇康《琴赋》甚至认为“众器之中,琴德最优”。
他们都重视书写制作乐器的材料的生长环境,至于其他器物题材赋也多如此。
二是曲尽其妙,提升器物品格。
唐代李德裕曾作《画桐华凤扇赋》,序曰:“成都夹岷江,矶岸多植紫桐。
每至春暮,有灵禽五色,来集桐华,以饮朝露。
及华落,则烟飞雨散,不知其所。
往有名工,绩于素扇,以赉稚子,余因作小赋,书于扇上。
”赋以扇为描写对象,而扇上有鸟,全文先写鸟之高洁,既而针对班婕妤《团扇诗》的哀怨,作者认为扇用以消暑,而不去做女性的道具,与班氏哀怨天凉“弃捐箧筒中,恩情中道绝”不同的是,作者说,“虽清秋之已至,常爱玩而忘餐”,扇有了更高的价值,其品格得以升华。
唐时张九龄《白羽扇赋》,以“纵秋气之移夺,终感恩于箧中”作结;元代赵孟頫《纨扇赋》曰“苟行藏之任道,愿俟时乎安之”,都已脱离宫怨,注入沉雄之气,在反复铺排中,烘托、抬升器物的气格。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达标测试卷(含答案)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达标测试卷(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一、积累与运用(27 分)1. 默写。
(6 分)(1)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______________。
(《定风波》)(2) ______________,吹笛到天明。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3)《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中有力展示了英雄怀才不遇的内心矛盾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纳兰性德的《浣溪沙》词中,以简古疏墨之笔勾勒了一幅充满萧索之气的战地风光侧面图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下列各项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3 分)A. 现代气象科学表明,惊蛰前后之所以有雷声,是因为大地湿度渐高而促使近地面热气上升或北上的湿热空气势力较强与活动频繁。
——这句话中标点符号运用有误。
B. 大数据的生成,有其内在的规律。
只有深刻认识,并掌握这些规律,才能提高科学认识大数据的能力。
——这两句话没有语病。
C. 从我国各地自然物候进程看,由于我国南北跨度大,惊蛰时并非各地都能听到雷声。
——这是因果复句。
D. 《海燕》是短篇小说“幻想曲”《春天的旋律》的结尾部分。
作者高尔基是苏联作家,主要作品有自传体小说《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等。
3.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12 分)古往今来,无数文人抒发人文情怀,坚守文化传承。
①,戍鼓擂响秋yàn 孤鸣之时,杜甫哀叹国运与民生;②,身居江湖远离庙堂之际,范仲淹不计个人得失,心无旁wù 追求理想;③,伤病伏丛莽间之日,陈毅甘愿取义成仁,唱响革命之志。
传承是一种坚守,也是一种力量。
当好传统文化的守护者和传播者,是每个中国人在新时代的神圣使命。
(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3 分)戍鼓___________ 秋yàn ___________心无旁wù___________(2)结合语境,给横线处选择恰当的语句。
报章里的改革史好段摘抄

报章里的改革史好段摘抄
1、1978年5月11日在《光明日报》发表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中国理论界的一声“春雷”,直接拨开了“两个凡是”的教条主义迷雾。
后来,在邓小平同志支持下,全国范围内掀起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拉开了解放思想的序幕,深刻影响了现代中国的历史进程。
2、《副研究员蒋筑英为我国光学事业奋斗终生》见报后,引发了从中央到地方对知识分子英年早逝现象的高度重视,改善知识分子境遇的多种政策出台。
3、新华社的《实行大包干责任制凤阳县大旱之年夺得夏粮丰收》引发了“凤阳大包干”的报道潮,凤阳县小岗村的“小岗大包干”创举成为中国农村改革的标志。
4、《关广梅现象》也是一石击破水中天,“社资”之争发人深省,党的十三大一锤定音,明确提出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论断。
5、在这些人和事的报道背后,承载着一个个重大的政治经济问题,那些曾经困扰着人们的问题通过媒体的报道后,产生强烈的反响,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变革进程。
绽放的春蕾

绽放的春蕾
佚名
【期刊名称】《中国妇运》
【年(卷),期】2012(000)006
【摘要】题记:中国儿童基金会实施的春蕾计划,凝聚全国妇联历届老领导心血凝聚社会爱心人士力量,帮助数以万计失学女童重返校园。
【总页数】1页(P46-4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6
【相关文献】
1.卵化园春蕾绽放 [J], 李劲夫
2.让“春蕾”绚丽绽放 [J], 尹玲玲
3.绽放在党的阳光下——“春蕾计划”30年成果发布会在京举行 [J],
4.花开绽放硕果丰实——“春蕾计划”实施30年成果报告 [J],
5.培育青年人才,春蕾绽放风采——《上海医学》2019-2020年度春蕾计划评审会暨2021年主编工作例会顺利召开 [J], 《上海医学》编辑部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24届新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语言表达专练(含答案)

语言表达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我因为看电影常流泪,所以看见隔座姑娘拿手绢擤鼻子,或是出来颊上留两条泪痕,便觉得比较喜欢她,相信她大概心肠不错。
对于哭这件事,成年人多半以为难为情。
我真不懂,看电影流泪有什么羞耻?看一本可歌可泣的小说,看一部悲楚动人的影片,为什么不可以哭?西方有亚里士多德,东方有太史公,都是讲戏剧之用在于动人情绪。
亚里士多德的著名悲剧论,说悲剧之用是如清泻剂,其作用叫作“清泻作用”,是把我们的肝膈荡涤一下。
太史公在哪里说过同样的话,这时也懒得去查。
但是他的确比许多现代人懂得心理,懂得笑与哭之用。
《滑稽列传》就是拥护幽默,看来比“今夫天下”派唾骂幽默之小子下流,实际上却比我们懂得心理学。
太史公自己哭吗?他一部《史记》就是悲愤而著的书,哪有不哭,又哪有不知哭之效用?但是我们也不必引经据典。
假使有一个可歌可泣的故事,在台上表演,而观者不泣,不为所动,不是表演者艺术太差,便是观众已失人情之正了。
是的,人生本来有笑与泪的,所要紧的是看因何而流涕。
有狂喜之泪,有沮丧之泪,有生离死别之泪,①_________,有怀才不遇之泪,②_________,有游子思家之泪,③_________,有良辰美景之泪,④_________。
似是谁要哭,听他哭,因为我们本来是有情动物,偶然心动,堕一滴同情之泪,或怜爱之泪,或惊喜之泪,于他是有益的。
1.请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
2.文段论述“看电影流泪不羞耻”的观点,请概括出三条理由,每条理由4个字。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拿破仑曾说:没有卢梭,就没有法国大革命。
可拿破仑其实和声誉如此显著的卢梭一样,并不能地地道道地算是法国人。
他一生当中,通常用以下的方式“让—雅克·卢梭,日内瓦公民”签名,卢梭祖上在1549年来到日内瓦,他自己又于1712年出生于此,所以,确切地说,①__________。
30岁那年,卢梭来到巴黎,此后,②__________。
郭沫若的春雷解释

郭沫若的春雷解释
摘要:
1.郭沫若及其《春雷》的背景介绍
2.《春雷》的创作时间和地点
3.《春雷》的主题思想
4.《春雷》的艺术特点
5.《春雷》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正文:
郭沫若,原名郭开贞,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也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
他的作品丰富多样,其中《春雷》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地位。
《春雷》创作于1921 年,地点在上海。
这一年,郭沫若与成仿吾、郁达夫等人共同创立了文学团体“创造社”,提倡以自我表现为核心的“新文学”,《春雷》正是这一时期的产物。
《春雷》的主题思想是呼唤民众觉醒,迎接新社会的曙光。
作品通过描绘一个遭受压迫与剥削的农村家庭,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的强烈不满和对民主、自由、平等的渴望。
作品中的主人公雷峰,勇敢地反抗封建势力,追求自己的理想,展现了新时代青年的崭新风貌。
在艺术特点上,《春雷》具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作品采用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热情的笔触,展示了雷峰坚定勇敢的形象;其次,《春雷》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色彩,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农村的生活状况,具
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最后,《春雷》以诗歌的形式呈现,节奏鲜明,韵律优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春雷》作为郭沫若的代表作之一,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它不仅为新文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还激发了广大民众追求民主、自由、平等的热情。
古诗中的扩散现象

古诗中的扩散现象
古诗中蕴含着许多对自然现象的细致观察,其中就有与扩散现象相关的描述。
先来说说“暗香浮动月黄昏”这句诗。
这里的“暗香”就是一种扩散现象。
梅花的香气分子在空气中不断地做无规则运动,慢慢地向四周扩散开来。
即使在黄昏的月色下,距离梅花有一定的距离,人们也能够闻到那股清幽的香气。
你想啊,梅花又不会自己跑过来把香气塞到你的鼻子里,它只能是让香气分子悄悄地、慢慢地在空气中溜达,然后就钻进了诗人的鼻子,让诗人捕捉到了这股暗香,于是就有了这么美妙的诗句。
还有“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春天来了,太阳照耀着大地,一片美好的景象。
春风一吹,花草的香气就弥漫开来。
这花草的香气可不是只在花草周围待着,它们就像是一群调皮的小精灵,借着春风这个“顺风车”,在空气中扩散开来。
诗人闻到这股香气,感受到了春天的气息,才写出这么富有生机的诗句。
这些香气分子就像一个个小探险家,不断地向远方进发,把春天的味道传递得远远的。
再看“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即使梅花花瓣凋零,被碾压成泥土,它的香气依然能够被闻到。
这表明梅花的香气分子具有很强的扩散能力。
花瓣都已经变成泥了,但是香气分子还在顽强地扩散着,就好像在说“我虽然花瓣没了,但我的香气还在呢”。
这种扩散现象让诗人感受到了梅花那高洁的品质,即使在恶劣的环境下,依然能够散发出独特的香气,香气的扩散也象征着梅花精神的一种延续。
惊蛰春雷的情感与人际交往

惊蛰春雷的情感与人际交往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春天的正式到来。
而春雷则是惊蛰的代表,它象征着春天的力量与活力。
在人际交往中,惊蛰春雷的情感可以被视作一种比喻,它与人们之间的互动和情感交流密切相关。
本文将探讨惊蛰春雷的情感与人际交往的关系,以及如何有效地进行情感表达。
第一部分:情感的喧嚣与冲击惊蛰的春雷声震耳欲聋,带来的声响和冲击力常常会激发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
在人际交往中,情感的喧嚣与冲击也常常发生。
当人们彼此之间产生情感共鸣时,就像惊蛰的春雷一样,激发了内心深处的情感波动。
这种情感的喧嚣和冲击,使人们更加敞开心扉,更愿意分享内心的真实想法和感受。
第二部分:情感的互动与共鸣惊蛰的春雷所带来的声响不仅给人们带来了喧嚣和冲击,更重要的是它们反映了大自然万物的共鸣与互动。
在人际交往中,情感的互动与共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只有当我们真正聆听他人的心声,并与他们建立情感上的共鸣,我们才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支持对方。
这种情感的互动与共鸣能够使人际关系更加紧密和谐,为彼此带来更多的温暖与喜悦。
第三部分:情感表达的重要性惊蛰春雷鸣是春天的象征,它象征着新的开始和希望。
在人际交往中,情感表达也是十分重要的。
通过真诚地向他人表达自己的情感,我们可以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与信任。
而如果我们无法有效地表达情感,就很难与他人建立良好的沟通和联系,这将导致人际关系的冷漠和疏远。
第四部分:有效的情感表达技巧为了有效地进行情感表达,我们可以借鉴以下的技巧:1. 倾听:与他人建立情感共鸣的第一步是倾听。
只有当我们真正聆听他人的心声时,才能够理解对方的情感需求,进而做出恰当的反应。
2. 接纳和理解:尊重他人的情感体验,不批评或抱怨对方的感受。
接纳和理解是建立情感共鸣的关键。
3. 温柔的言辞:用温柔的言辞表达自己的情感,避免过度情绪化或攻击性的态度。
温柔的言辞能够更好地构建亲密关系,避免情感上的冲突。
4. 非语言表达:情感并不仅仅通过语言表达,非语言的沟通也是十分重要的。
作物化感作用研究进展

作物化感作用研究进展
李亮亮;李天来;张恩平
【期刊名称】《安徽农业科学》
【年(卷),期】2007(035)025
【摘要】综述了作物化感作用近期的研究进展.介绍了作物水抽提物、根分泌物、自毒作用、化感物质的研究动态,并阐述了作物化感作用及其机理、化感作用的研究方法,指出作物化感作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研究方向.
【总页数】3页(P7738-7740)
【作者】李亮亮;李天来;张恩平
【作者单位】沈阳农业大学,辽宁沈阳,110161;沈阳农业大学,辽宁沈阳,110161;沈阳农业大学,辽宁沈阳,11016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945
【相关文献】
1.作物间套种中的化感作用研究进展 [J], 牟子平;雷红梅
2.杂草化感作用对粮食作物影响的研究进展 [J], 隋海霞
3.简述化感作用在蔬菜作物上的研究进展 [J], 李夏;赵微微;蔡美玲
4.蔬菜作物化感作用的研究进展 [J], 张胜菊
5.鱼腥草浸提液对两种作物种子萌发及幼苗化感作用影响 [J], 杨傅嵩;郎闯;郑琳昕;肖佳伟;张博;李丽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纸的不透明度及提高途径的研究成果

纸的不透明度及提高途径的研究成果
林治宪
【期刊名称】《天津造纸》
【年(卷),期】1997(019)001
【摘要】纸张“光学非均一性”结构对光散射的结果形成了纸张的不透明性;纸中光学非结合面积的大小、纤维原料和填料粒子散射光的能力和打浆质量是影响不透明度的主要因素,也是提高途径采取措施的主要方面。
【总页数】7页(P2-8)
【作者】林治宪
【作者单位】天津轻工业学院;天津轻工业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S75
【相关文献】
1.通过加填工艺的改变提高圣经纸的不透明度 [J], 梁洁
2.阔叶木浆打浆度及其配比对卷烟纸不透明度和透气度的影响 [J], 于龙国;崔明虎;高云;段树青;曹守涛
3.提高轻型印刷纸不透明度的措施 [J], 王洪星
4.提高白色水松原纸不透明度的研究 [J], 胡安琍
5.阔叶浆打浆度和配比对薄型印刷纸不透明度、强度的影响 [J], 侯丽;潘立国;宋元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关广梅现象

起钩来,由此带来了劳动热情和服务质 量。
二、合作探究
1948年参加解放军的宋士柱烧茶炉和本 溪市委政研室处长李明“弃官经商”表 现了什么?
平庸的领导者开始去做力所能及的 工作,一批敢冒风险的人急剧地向改革 的实践流动。
二、合作探究
体会“平庸的领导者开始去做力所能及 的工作,一批敢冒风险的人急剧地向改 革的实践流动。”这种变化。
什么?Βιβλιοθήκη 作业布置• 结合课文与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关广梅现 象”的理解。
谢谢!
这种变化,是租赁机制对干部选拔 方法的一个刷新,把过去行政部门的 “静态任命式”改变为企业内外的“动 态竞争式”,使经营能人得以脱颖而出。
二、合作探究
租赁带来了什么变化? 租赁在把生产力向前推进的同时,
也给生产关系带来了新的变化。
课堂练习
• 思考“关广梅现象”带来了什么? • 课文可以分为几部分?每部分的主要内容是
关广梅现象
学习目标
• 学习通讯的特点。 • 理解文章主要内容和写作手法。
学习重难点
• 理解什么是“关广梅现象”? • “关广梅现象”带来了什么?
一、整体感知
什么是“关广梅现象”? 较高密度的个人租赁门店,惊人的
利润增长和一定程度上左右本溪副食品 供应市场,形成了本溪市独特的“关广 梅现象”。
二、合作探究
天气预报:从占卜到经验分析

天气预报:从占卜到经验分析
赵鲁
【期刊名称】《今日科苑》
【年(卷),期】2015(000)010
【摘要】有人调侃说,世界上最不靠谱的就是天气预报。
的确,气象工作者需要处理海量气象资料,通过理论分析后得出的预报结果往往与实际情况存在偏差。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收看天气预报时,主持人只能说"降水的量级大概是……""时间段大约在……"这种论断。
【总页数】2页(P60-61)
【作者】赵鲁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45
【相关文献】
1.现场重构法在天气预报误差原因分析中的应用——以一次节日天气预报误差为例
2.天有可测风云——IBM以专业气象经验和超级计算机助播北京天气预报
3.西畴县灾害性天气预报经验
4.数值天气预报的成功经验对洪水预报的启示
5.用经验指标与数值产品结合制作寒潮天气预报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遗传概率的一个认识误区

遗传概率的一个认识误区
陈宝明
【期刊名称】《生物学通报》
【年(卷),期】2007(42)2
【摘要】长期以来,广大教师对遗传概率普遍有一个认识误区,前不久在K12生物论坛(http://www.k12.com.cn)引起激烈争论,有几万人次的点击浏览,近千人次的回复发贴。
因此非常有必要明确认识。
【总页数】2页(P36-37)
【作者】陈宝明
【作者单位】西安市第十八中学,陕西,西安,71008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3
【相关文献】
1.非遗保护的一个认识误区 [J], 刘锡诚
2.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个认识误区 [J], 刘锡诚
3.刍议企业管理中应当避免的一个认识误区——免税 [J], 卢显旺;王如峰
4.契丹臂鞲:辽代文物考古中的一个认识误区 [J], 田广林;陈晓菲;迟文萃
5.从一道高考题谈遗传概率计算的一个误区 [J], 王彬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水珠明亮的根本原因探析

水珠明亮的根本原因探析
冯喜忠
【期刊名称】《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6(004)001
【摘要】光在水珠表面的反射、水珠内的反射、折射起主要作用.根据光的电磁理论,水珠表面直接反射、经二次折射进入观察者眼中的光能占入射能量的绝大部分,所以,水珠晶莹透明,在阳光照耀下格外明亮.
【总页数】3页(P78-80)
【作者】冯喜忠
【作者单位】商丘职业技术学院,河南,商丘,476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35.1
【相关文献】
1.“苏共垮台”与“苏联解体”--苏联剧变中两个关键性概念的辨析及其根本原因探析 [J], 王一成
2.晋商衰落的根本原因探析 [J], 陈科
3.从泛因缘论到识变因缘论r——唯识学兴起的根本原因探析 [J], 黄红兵
4.健康中国背景下学校体育称为健康中国建设基石的根本原因探析 [J], 康彦平
5.企业家精神缺失的根本原因探析 [J], 李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不易察觉的气候线索

不易察觉的气候线索
佚名
【期刊名称】《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年(卷),期】1995(000)009
【摘要】不易察觉的气候线索提供气候数据的间接来源有几个。
其中一个是树木的年轮。
树的生长部分取决于温度,因此每条年轮的宽度可以提示过去气温变化的情况。
每年树木长大若干厘米,因此树木能反映过去几千年气温每年的变化情况。
然而,树的成长还取决于其他因素年轮宽度视树种...
【总页数】1页(P12-1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461
【相关文献】
1.引起输纸歪斜的几个不易察觉的原因 [J], 魏新
2.高中生家庭教育中不易察觉的三大误区 [J], 文刚
3.肾病伤骨不易察觉 [J], 富小红
4.不易察觉的“伪装” 广州警方侦破巨额电信诈骗案 [J], 李夏;彭飞
5.CTO:不易察觉的冠心病 [J], 金永寿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雷——析《关广梅现象》石瑛内容简介:1987年6月13日,《经济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一篇题为《关广梅现象》的报道,之后在报纸上展开了历时40多天的大讨论,在各大媒体、社会各界、海内外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同年《经济日报》有关“关广梅现象”的系列深度报道被评为1987年“全国好新闻特等奖”,关广梅本人也被《半月谈》杂志选为1987年“中国第五号新闻人物”。
租赁经营,在当时还存在很多争议。
《经济日报》从辽宁本溪的关广梅入手,将租赁经营的议题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大讨论,使经济改革的概念深入千家万户,也在新闻报道的形式和深度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关广梅现象租赁经营改革深度报道经济日报一、时代命题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在越来越多的人尝到改革甜头的同时,也必然触及到很多人的利益。
在这个激烈碰撞的关头,新闻报道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如何报道经济现象,是宣传工作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
1987年,经济改革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租赁经营的模式在全国渐渐推广。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到1987年底,在小型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中,实行租赁经营或集体经营、个人承包的已占46%。
1租赁经营成为了国民经济的热点问题。
租赁经营该不该搞?租赁企业姓“资”还是姓“社”?人们围绕租赁经营展开了广泛的议论。
1986年到1987年,全国各地有关租赁制度的条例办法纷纷出台:1986年12月12日,《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企业实行租赁经营的暂行办法》出台,1987年天津市《关于国营小型零售企业、饮食服务业企业实行租赁经营的若干规定》出台,1987年12月27日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国营小型饮食服务业企业实行租赁经营的若干规定》发布……租赁的制度已经逐步建立起来了,但是按照钱穆先生的说法,“一切人事还没有随制度而转变”。
面对改革的加速进行,许多人的思想还没有解放,对改革措施还心存疑虑。
改革,一个现在早已深入人心的词语,在当时,还备受争议。
1《租赁经营责任制指南》,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经济管理研究所企业改革研究室编著。
辽宁本溪是一个地处辽东半岛的山城,和大城市相比,受旧体制的束缚更严重,经济改革的愿望十分强烈。
关广梅原是辽宁省本溪市消防商店的经营副经理,从1985年开始,她陆续承租了8个本溪市副食零售商店,组建了一个新型的租赁企业集团——东明商业集团。
当年集团的总销售额占全市的三分之一,利润额占二分之一,在本溪形成了独特的“关广梅现象”。
面对租赁集团巨额的效益和新颖的管理模式,当地人们褒贬不一,对租赁经营议论纷纷。
当时任《经济日报》总编的是素有“点子主编”之称的范敬宜。
1986年出任《经济日报》总编以来,面对中国当时汹涌澎湃的改革大潮,范敬宜牢牢把握住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鲜活的点子层出不穷2。
在将改革精神传达给社会各界的工作中,《经济日报》发挥了很好的排头兵作用。
1987年,时任《经济日报》驻辽宁省记者的庞廷福将一封题为《关广梅是在搞资产阶级自由化吗?》的记者来信寄到了《经济日报》的编委们手中,反映了本溪市关于关广梅现象讨论的几大焦点。
编委们经过研究,认为这是一场有着普遍意义和深层价值的争论,决定就关广梅一事展开广泛的讨论,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一次实事求是的、可以深入人脑的宣传工作。
3后来,在回忆起这次成功的大讨论策划时,范敬宜总结说:要想在新闻改革中迈出新的步伐,需要增强三个意识——宏观意识、理论意识和建设意识。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宏观意识。
“‘关广梅现象’的讨论后来之所以能出现‘轰动效应’,并不是因为读者对关广梅个人产生了什么特殊的兴趣,主要是因为讨论提出了一个带有全局性的问题——当前的改革究竟符不符合社会主义方向?面对这样的问题,不管是企业家、政府官员还是普通老百姓都会产生兴趣的。
”4二、“关广梅现象” !一纸“露布”报消息,三位记者访民心庞廷福的这封记者来信很有分量。
1985年《辽宁日报》就曾报道过有关关广梅租赁企业的相关情况,关广梅在本溪当地是家喻户晓的“租赁名人”,围绕关广梅租赁集团展开的争论在本溪已经进行了两年多。
租赁经营姓“社”还是姓“资”?这在1987年是个热门话题。
《经济日报》编委会在看到这封来信后立刻将发生在本溪的这个事件定位为展开全社会大讨论的契机,派出了三位记者杨洁、谢镇江和庞廷福奔赴本溪当地,对关广梅租赁集团进行深入采访。
三位记者在本溪当地进行了为期共四天的采访。
在采访的前三天,记者们连续召开了52《百年中国新闻人(下)》——《春之声》,李彬涂明华主编。
3《一场尚未完结的争论——报道“关广梅现象”的前前后后》,杨洁。
4《宏观意识理论意识建设意识——〈关广梅现象〉报道给我们的启示》,范敬宜。
场座谈会,实地采访了关广梅的租赁商店,直接采访对象达500多人。
他们在采访中收集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为后来报道中详实而又生动的采访故事做了充足的准备。
记者杨洁在后来的回忆中说,本溪市委书记、市长、市委政策研究室的同志,采访的所有租赁商店的经理、营业员和多数顾客,谈起关广梅,无不交口称赞,有的人提起她来甚至很激动5。
但是,在庞廷福等人的采访过程中,他们也听到了一些截然相反的意见。
对关广梅租赁集团的性质、关广梅个人,有一些人提出了激烈的质疑,认为关广梅是“没有资本的资本家”。
于是,到了采访的第四天,庞廷福向本溪市委市政府的领导提议,请对“关广梅现象”有不同意见的领导来开一个大型对话会,记者现场记录。
庞廷福的建议被采纳了,本溪市的领导、商业局局长、持反对意见的其他商店经理、关广梅租赁商店的员工代表济济一堂,畅所欲言。
会议上人们各抒己见,你来我往,针锋相对,列举了大量的事实和数据,关广梅本人也做了诚恳真挚的发言。
当晚,三位记者连夜写稿,第二天,稿件就以准确的事实和鲜明的观点被本溪市委市政府“全票通过”。
6月12日,《经济日报》在头版头条刊登了关广梅《租赁企业究竟姓“社”还是姓“资”?》的来信,6月13日,在头版头条刊登了《关广梅现象》的报道。
从这开始后的8天,总编室通力合作,每天在头版头条发布有关这一现象的连续报道。
一时间,《经济日报》洛阳纸贵,“关广梅现象”传遍了大江南北。
羽书如流星,飞入“北京城”《经济日报》在报道中呼吁读者踊跃来信,对“关广梅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
至报道结束的7月23日为止,报社共收到社会各界的来稿、来信1000余件。
工人、农民、军人、干部、商业职工、理论工作者、企业厂长……各行各业的人士就这个事件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期间,《经济日报》共发表评论员文章5篇、通讯4篇、消息7篇、关广梅本人来信1篇、小言论4篇、综述报道1篇、读者讨论稿件信件56篇,后来又发表跟踪抽样调查报告4篇,合计82篇6。
“关广梅现象”的系列报道引起了全国各地的广泛关注,“关广梅现象”成了当时人们家喻户晓的名词。
甚至美联社、《纽约时报》、《国际先驱论坛报》、《新闻周刊》,中国香港的《文汇报》、《信报》也相继发表评论,讨论关广梅现象的“象征性意义”。
《经济日报》关于“关广梅现象”的系列报道结束后,《半月谈》、《暸望》等多家报刊杂志也陆续刊发了有关租赁经营的评论和文章。
有关“关广梅现象”的系列报道有力的促进了租赁经营这一新体制在全国5《一场尚未完结的争论——报道“关广梅现象”的前前后后》,杨洁。
6据《经济日报》。
的推广,在经济改革的工作中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
三、一声春雷“关广梅现象”系列报道以改革为主题,以题材重大,多角度、多侧面,记者、读者参与广泛,思路活、报道形式活的突出特点,获得了第九届“全国好新闻”特等奖。
这篇报道的成功,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其用多方位的事实说话的技巧,从众说纷纭的“关广梅现象”入手,抓住经济体制改革在社会心理上引起的强烈震动这个要害,通过报道,推进了新旧体制转换与思想观念的更新。
7深度报道开先河, 酣畅淋漓夺先声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人民日报》的《有胆略的决定》,《中国青年报》的《大学生成才追踪记》、“三色”报道和《经济日报》的《关广梅现象》为代表的一批优秀作品开启了中国报刊业深度报道的篇章。
深度报道以深入的采访、准确细致的分析、较长的篇幅、独到的视角为读者所喜爱。
和其他报道“关广梅现象”的作品相比较,《关广梅现象》运用了大量的采访资料,从租赁商店的员工、经理、顾客到政府领导、研究室同志等等,向读者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和大量的观点,使文章读来亲切、真实。
文章中人物观点准确精当,篇首大量数据震动人心,堪称一篇深入浅出的好文章。
《关广梅现象》开门见山,以一句“本溪出了个关广梅!”开篇,罗列了大量有关关广梅租赁经营的历史和营业数据,“较高密度的个人租赁门店,惊人的利润增长和一定程度上左右本溪副食品供应的市场”先声夺人,一下就吸引住了读者的注意。
记者紧接着发问“关广梅现象带来了什么?”,引导着读者一步步走入关广梅的租赁商店,走入以前“脾气最不好的”营业员蒋秀娥的故事,走入现在烧茶炉的前门市部主任宋士柱的世界,走入3个孩子的母亲营业员于淑芹的生活,不加一字评论,让读者自己看,自己想。
然后记者进一步设问:“关广梅现象究竟带来了什么?”列举了从普通市民到租赁商店上级经理到市委书记丛正龙、省委书记全树仁对这个问题的答案,作者将自己的态度巧妙隐藏在采访对象对关广梅的评论之中,读来合情合理,水到渠成。
接着,记者笔锋一转,“然而,并非所有人都对‘关广梅现象’拍手叫好”,引入了另一方面的声音。
一位在本溪市蔬菜公司系统工作26年的党员干部、一位自称对理论“很有兴趣”的同志、为数不少的代表,都就“关广梅现象”提出了自己的异议。
文章介绍了两方面的观点和理由,引发读者的进一步思考:究竟关广梅的租赁经营好是不好?对于读者的疑问,《关广梅现象》一文妙就妙在并没有给出直接的答案:“这些现象向改7《中国新闻精品导读》——《事实说话厘清认识引导有力——关广梅现象导读》,廖秉宜。
革的人们提出了一些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
这些问题是深化改革进程中所不能回避的。
”文章在高潮处骤然收笔,令人欲罢不能。
读者迫不及待的想要知道这场讨论的结果如何,这就为《经济日报》的后续报道和之后的大讨论埋下了很好的伏笔。
不拘一格著文章,运筹帷幄大局观《关广梅现象》的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在对关广梅租赁情况的报道中并没有把关广梅当作一个“典型”来树,而是作为租赁经营体制中的一个鲜活的代表,由此及彼地展开论述,引出了关于租赁经营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更高层次的命题。
1986年,后来获得过“范长江新闻奖”的樊云芳在发表于《光明日报》上的《一个工程师出走的反思》中运用了被她自己称为“中性报道”的报道方式,不做评判,不下断语,把事实向读者娓娓道来,让读者自己来思考、自己去评判。
8在对关广梅现象的报道中,记者同样采取了“中性报道”的立场,不表达“非黑即白”的观点,而是展现给读者大量的事实和资料,由读者自己做出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