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市主义的内涵及其对中国城市规划的启示

合集下载

新城市主义的内涵及其对中国城市规划的启示

新城市主义的内涵及其对中国城市规划的启示

新城市主义的内涵及其对中国城市规划的启示在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各地城市为促进社会经济与人口、环境、资源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均在探索适合自身的发展模式。

但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开速发展,城市出现的建设面积快速扩张,土地利用粗放和郊区化的现象。

如何保证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前提下,有效控制城市蔓延实现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利用和健康发展,成为了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而诞生于美国的新城市主义,在解决城市蔓延,实现土地的集约利用方面卓有成效。

对我国的城市规划有着一定的借鉴作用。

20世纪50年代后期,随着私人汽车的普及,高速公路的大量建设,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以及郊区的低税率,美国人开始大量向郊区迁移。

随之而来的便是制造业和零售产业的迁移,以上现象导致传统的城市中心区衰落,人口增长停滞,城市开始无序蔓延。

这种发展模式带来了严重的后果:城市的环境品质下降,能源消耗加剧,城市周边大量的农业用地和自热被吞噬,郊区无序蔓延。

在这种情况下,新城市主义应运而生。

1.新城市主义理念的诞生及其内涵 1991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政府召集了6名设计师起草了一套社区规划原理和新兴城市的设计理念,结合在二战前美国城市的设计理念和现代化设计原理,建造用地集约、有人文关怀、适宜步行的居住环境,这一套理念后来称为“阿瓦尼原理”。

1993年10月美国弗吉尼亚州召开了第一届“新城市主义大会”,新城市主联盟正式成立。

1996年,新城市主义宪章在阿瓦尼原理的基础上诞生,为城市规划和城市发展提供了更加具体的指导。

新城市主义的核心思想为:①重视区域规划,强调从区域整体的高度看待和解决问题;②以人为中心,强调建成环境的宜人性及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支持性;③尊重历史与自然,强调规划设计与自然、人文历史环境的和谐。

它从都市区域、城镇(功能区)和城区(街道)3 个层面对未来城市的发展展开了丰富的构想。

而它的目的便是在于:①试图让传统的城市景观、多样性、街头生活和人的尺度回归21世纪的郊区;②试图解决传统城市的精华与当代社会建制与技术现实之间的矛盾;③试图更新传统城市观,以便使它适应现代生活方式和日益增长的经济。

新城市主义对当代中国城市规划的启示

新城市主义对当代中国城市规划的启示

新城市主义对当代中国城市规划的启示城市设计概论课程论文新城市主义对当代中国城市规划的启示——以广州市城市建设实践为例新城市主义在我国城市规划中的应用——以广州城市建设实践为例摘要:本文从介绍新城市主义产生的背景以及其主要的思想内涵入手,分析该思潮在中国城市规划方面的发展前景,以及对于中国现阶段的城市设计的启示。

从而进一步分析广州如何借鉴新城市主义思想并与本地区实际情况相结合所产生的指导方针,探讨广州借鉴新城市主义思想建设生态型城市的可行性,为今后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新城市主义生态社区启示广州新型城市化1 对“新城市主义”的分析新城市主义的创造和复兴城镇的思想方法是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建筑师在针对美国的城市蔓延问题上提出的。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城市住区发展模式的基础上,新城市主义倡导用一种紧凑的、适宜步行的、混合使用的新型社区发展模式,取代传统的对汽车依赖的蔓延型发展模式,力图使现代生活的各个部分重新组成一个整体,即将居住、工作、商业和娱乐等设施结合在一起[1]。

1.1“新城市主义”产生的历史背景“新城市主义”指西方国家基于对住宅郊区化蔓延的深刻反思而形成的城市在发展、规划和建筑上的一种思潮。

西方发达国家在“二战”后城市人口和建筑的急剧膨胀造成城市中心区高楼林立、人口密集、交通拥挤及环境恶化,而在20世纪50年代,汽车、地铁、轻轨等交通工具的普遍使用,在使人们的出行更加方便快捷的同时,却出现了人口大批迁往郊区居住的现象,并随着这种蔓延趋势逐渐显现出不可调和的弊端:1)低密度的独户住宅,浪费土地资源;2)对交通工具的过分依赖,导致严重的能源浪费和环境破坏;3)居民脱离城市,配套服务娱乐设施匮乏,缺少公共交往空间,人们邻里关系冷漠,缺乏必要的交流,都市概念和都市感受淡漠;4)城市人口大量迁出,造成了城市和郊区的发展失衡,中心区日渐衰落,社区瓦解以及社会问题层出不穷[2]。

60年代以后,文丘里《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和简.雅各布斯的《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总结出现代主义城市规划理论在推崇功能分区的同时,忽视了传统高密度、小尺寸街坊空间和开放交往空间对于城市设计的重要性,破坏了城市的亲切感与历史文脉,以此掀起了对现代主义城市设计的批判。

新城市主义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新城市主义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新城市主义对城市规划的影响新城市主义是一个关于城市规划和设计的思潮运动,于上世纪80年代初始于美国。

其目标是使城市减少对汽车的依赖,并创造宜居和休闲式的街区环境,密集有序地安排住房、工作和商业场所。

新城市主义还有助于推进恢复传统城市规划,如查尔斯顿市区、南卡罗来纳州和华盛顿的乔治敦所实施的规划。

这些区域对新城市主义者而言都很理想,因为每个区域都拥有一条方便步行的主要街道、一个中心公园、购物区和一个网格街道系统。

新城市主义的历史在19世纪初,美国城市发展往往采用紧凑、混合使用的形式,让人想起弗吉尼亚亚历山大老城区。

然而随着有轨电车和可负担的快速交通网路的发展,城市开始扩展并布设了有轨电车郊区。

后来汽车的发明进一步加速了这种中心城市的分散化,这种分散化后来导致了分散的土地使用和城市扩张。

新城市主义是对城市扩展的一个回应。

在上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这些思想开始流传开来,在欧洲之后,美国的城市规划者和建筑师也开始拿出计划为城市建模。

1991年,当加利福尼亚州萨克拉门托市的一个非营利组织——本地政府委员会邀请了几位建筑师(包括彼得·卡索普、迈克尔·科贝特、安德烈斯·杜安伊和伊丽莎白·普拉特·兹伊贝克等)到优诗美地国家公园开发一套设计规划原则,即针对着重于社区及其宜居性的土地使用规划之时,新城市主义发展得更加强大了。

这些原则以会议召开地优诗美地的阿瓦尼酒店命名,被称为《阿瓦尼原则》。

它包括15条社区规划原则、4条地区原则和4条实施原则。

然而每一条原则都包括过去和当前的一些观点,旨在使城市尽可能干净、适宜步行和宜居。

1991年底,在优诗美地会议上,这些原则被提交给地方民选官员。

此后不久,参与制定阿瓦尼原则的一些建筑师在1993年组成了新城市主义联盟(CNU)。

今天,CNU已经成为了新城市主义理念的首要推动者,并已拥有了超过3000个成员。

每年它都会在美国各地举行会议,以进一步推动新城市主义设计原则的实施。

新型城镇化对中国城市规划的启示

新型城镇化对中国城市规划的启示

新型城镇化对中国城市规划的启示中国正处于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阶段。

为了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中国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城市规划体系。

随着城市规划的发展,我们需要不断吸取新型城镇化的经验和教训,以便更好地应对城市发展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和挑战。

一、新型城镇化与城市规划的关系新型城镇化指的是以人为中心,注重住房、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环境等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和完善,以及注重城市空间组织和城市交通的发展。

城市规划是指制定城市建设和发展的规划、方案和措施。

新型城镇化与城市规划的关系密切,城市规划起着引领、规范和保障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作用。

城市规划需要充分考虑新型城镇化的特点和要求,例如注重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和完善、注重城市空间组织、注重城市交通的发展等。

为此,城市规划需要对城市的治理结构、城市功能、城市布局、城市交通、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和思考。

二、新型城镇化对城市规划的启示1.注重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和完善新型城镇化要求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和完善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保障,城市规划需要注重公共设施的设置和布局,保证市民在生活、工作和学习方面得到便利和保障。

这需要从人口、社会和经济的角度出发,根据城市居民的需求,合理划分城市的公共设施区域,提高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覆盖面和容量,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2.注重城市空间组织新型城镇化要求城市空间组织要更为科学和合理,城市规划需要注重优化城市的空间布局和组织,促进城市的资源利用、产业布局和经济增长。

城市规划需要根据城市的定位和功能,合理规划城市用地和建筑规模,优化人口和产业的空间组织,提高城市的建设品质和环境质量。

3.注重城市交通的发展城市交通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城市规划需要注重城市交通的发展,以满足城市居民的出行需求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城市规划需要根据城市的发展需要和交通状况,制定交通规划和交通管理措施,优化城市交通路网和公共交通系统,提高交通效率和交通质量。

新城市主义对我国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启示价值

新城市主义对我国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启示价值

新城市主义对我国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启示价值孔翔【摘要】新城市主义是最近20年最具影响的城市设计思潮,它反对城市蔓延、主张回归传统城市形态,注重珍视环境、以人为本、因地制宜,有助于实现持续协调发展,这对优化城市规划特别对创新城市发展模式具有深远影响.新城市主义的理念和策略在不同空间尺度上对我国探索新型城镇化道路具有极大的启示意义.在城市群尺度方面,要促进区域之间的协调合作,妥善处理新区开发与旧城改造之间的关系,增进城市群凝聚力;在新城镇建设中,要遵循多功能、紧凑发展的原则,鼓励步行和公交系统建设,较高效率地创造宜居的城市空间;在新社区建设中,要塑造地方特色,并通过公共空间建设增进居民对社区和城市的归属感,从而促进城市文化的扩散和人的城镇化.【期刊名称】《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4(015)002【总页数】6页(P30-35)【关键词】新城市主义;新型城镇化;城镇发展模式【作者】孔翔【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和创新战略研究中心上海20006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292新城市主义(New Urbanism)是最近二十年全球最具影响的城市设计思潮。

它起源于美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影响日趋明显,到2010年为止,全美共有近800个已建及在建的新城市主义社区[1]1。

而国内也曾出现相关研究的热潮,主要是从步行街区和邻里设计等微观层面探讨其借鉴意义,较少关注其在宏观层面对区域规划的价值[2]。

作为对美国“郊区蔓延”现象的反思成果,新城市主义运动的发起人虽然主要是城市设计人员和建筑师[3],但倡导的是一种综合性哲学,强调建立一种舒适、方便的城市功能组织模式[4]。

它不仅关注城市物质空间的无序扩张,也关心人类生活的终极目标[5],这就不仅对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具有借鉴价值,也可能为创新城镇发展模式提供有益的启示。

当前,我国正在推进以人为核心、讲求质量的城镇化,这是对传统城镇化忽视“三农”问题、空间管治不到位、创新投入不足、过度依赖自然资源、放松环境监管等进行反思的新选择[6]。

新城市主义的原则方式以及其给社区规划的启示

新城市主义的原则方式以及其给社区规划的启示

新城市主义的原则方式以及其给社区规划的启示在1982年,利昂*克里尔在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的一次发言中怒斥了现代主义派。

利昂说,如果他是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的领导,他会把那些学会给予现代主义派建筑师的褒奖全都糊上水泥,因为他认为正是这些现代主义派建筑师摧毁了欧洲的城市和文化。

20年后,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果然选举出来一个倡导新城市主义方式的主席,英国政府承诺他会全心全意地返璞“城市振兴”。

而后,包括英国、美国、加拿大以及其他一些国家的信念发生了转变,现代主义派正在被一种在历史中去寻找灵感的新城市主义所替代,新城市主义变得时髦起来。

新城市主义包括了有关城市形式和开发的新思维方式。

新城市主义方式从最美丽和最成功的城市那里吸取历史的经验,肯定了紧凑型的形式、混合使用、可以步行和相对自我包含的社区。

新城市主义反对汽车导向的开发,而提倡传统建筑和建筑模式以满足步行的需要,创造鲜明的城市标志。

总而言之,在现代主义派已经深刻影响了城市形式的时代,新城市主义倡导者描绘了一幅好社区的新形象。

新城市主义引起人们关注的关键问题之一是,它主张古为今用,相互借鉴。

从古典的欧洲城市、美国20世纪早期的那些怡人的民族街区到小城镇,这些特殊文化历史的产物都成为新城市主义的灵感之源。

新城市主义的参与者已经制定了新城市主义宪章,提出了普适原则,没有地点和时间的约束。

在全球化时代保持城市具有竞争性的战略已经和新城市主义方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样,在国际范围内,使用新城市主义方式获得了各方的支持。

新城市主义创造好场所的原则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组修正了的公共政策和政府管理方式。

新城市主义的产生式对现代城市为题的一种反应。

它发现管理那些受到谴责的城市发展的规则本身存在问题。

这样,当新城市主义制定一组原则来指导城市建设时,它实际上也正在倡导一种新的方式来思考对城市形式的管理。

对新城市主义方法产生重大影响的观念来自可持续发展和健康社区:这类思潮多产生于1980年代的中后期。

新都市主义对于中国城市规划的启发

新都市主义对于中国城市规划的启发

新都市主义对中国城市规划的启发[摘要] 新都市主义思想作为一种思潮于上世纪80年代晚期美国在社区发展和城市规划界兴起。

虽然其产生的背景与中国的国情有着极大的不同,但它所表达出来的邻里社区设计理论及其原则对于中国新世纪城市规划建设与理论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 新都市主义城市规划本土化新都市主义运动是西方北美大陆出现的一种新的城市模式和城市设计理念。

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美国佛罗里达沃顿郡海滨镇规划为发端,新都市主义运动在太平洋彼岸萌芽。

到世纪之交,新都市主义运动开始引起广泛注意。

在上世纪90年代末新都市主义思潮进入了中国,在规划学界与房地产界掀起一阵引进新都市主义理念的热潮。

然而新都市主义究竟对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国的城市规划和社区建设带来什么样的影响?1 新都市主义产生背景及其含义1.1新都市主义产生的背景追求有品质的生活,是人类永远的目标,而自从有了城市,城市化水平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人口从农村迁移到城市,追求有品质的城市生活,又成为人类追求的目标。

由于工业革命,工业城市、商业城市在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开始形成,到20世纪,出现了许多人口超过百万的大城市,甚至出现上十个人口接近或超过千万的超级城市,农业人口大量向城市迁移是城市化的过程。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由于城市人口急遽增长,城区已经容纳不下如此庞大的人口,因此城市的开发开始向郊区扩展,城市发展进入到第二个阶段,即郊区化时期;郊区化直接导致城市的膨胀,产生了大量住宅社区,也同时造成了依赖于私人汽车的新交通结构,结果一方面造成居住品质的提高,另外一方面则造成交通的严重阻塞、能源的严重消耗、城市污染的扩大、人际关系的松弛、上班交通耗费的时间越来越长等等一系列的问题,城市无止境的膨胀,也造成土地资源的耗竭和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因此才有新都市主义的提出,一方面改造旧市中心区,另外一方面则在新开发的市镇和居住区中引入传统城镇的规划方式,比如道路曲折与方格的结合、提倡行人亲和的规划原则、建筑采用具有传统风格的类型,而开始刻意回避现代主义的千篇一律和刻板;新都市主义导致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的一系列新的社区的出现,很受欢迎,但是这些社区却基本缺乏就业功能,因此虽然在环境、生态、美学方面改变了郊区化造成的问题,但是却依然没有能够形成能够独立于中心城市之外的城市形态,因此才有了把就业功能也加入规划的新概念,把整个都市区视为一个系统,而内中的社区都成为具有全部城市功能-包括居住、就业、娱乐、商业、服务、交通等六方面内容的完整城市,规划形式进入到21世纪提倡的“区域城”阶段。

新 城 市 主 义

新 城 市 主 义

新城市主义与我们的规划思想深圳市高科技园区第五区占地56.6 公顷,规划人口约 3 万,其规模与位置足以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小城镇。

这使得我们在进行规化构思之初就自然地倾向于对我们几位设计人影响较深的“新城市主义”(NewUrbanism),以它做为我们规划设计的主要指导思想。

“新城市主义”是近年来较为引人注目的一个城市设计流派,其代表作品美国佛州的小镇Seaside 是一个成功的典范并引起世界范围的注意。

下面就简要介绍一下新城市主义的基本思想和我们在设计中的应用。

新城市主义也被称之为“新传统主义”(Neo-traditlonal)。

顾名思义,新城市主义做为对现代城市运动的非人性化问题的一种反省,企图从传统的欧美城镇的格局发掘出一些运用当今人们生活方式的形态。

它主张看重从生活的角度去设计城市,特别是那些温情、近人尺度的、给人以家和家乡概念的城市形象。

以下分几个层面分别予以简述:一、区域观念新城市主义兼顾整体和局部。

也就是说,城市主义以其多元化、步行街道的尺度、公共空间和围合的居民区的结构为出发点,力求在都会之中全面应用。

整个区域应当是在一个接近的城市设计原则指导下“设计”出来的。

城市就像一个邻里一样是由公共空间构架来,交通系统应支持人行系统,它应当是既多样化的又有等级上的差别。

城市主义(URBANlSM) 在城市之应用较为成熟,但在郊区的实践则少之又少,新城市主义就是将城市主义原则应用在城市的外围地区。

它应当适用于各种城市密度,包括体量和尺度。

空间的分级和联系也不应受土地使用的密度限制。

在郊外居住区运用城市主义的美学空间和城市文脉关系。

此外,新城市主义主张把城市、郊区和自然环境从社会的、经济的和生态的角度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

城市的设计应当象邻里一样去设计:它应有确切的边界;交通系统应当为步行者服务;公共空间应当是主要的而非次要的因素;公共和私人的领域应当有清晰的层次。

而人口构成和土地使用应当尽量多元化,比如低收入住宅与豪华型住宅的兼容,任何一个城市面对快速成长的要求的对策不外乎有以下几种:1) 试图限制总体的增长,如人口的增长。

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在新型城镇化中的应用与启示

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在新型城镇化中的应用与启示

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在新型城镇化中的应用与启示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具有鲜明特色的理论,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

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社会主义思想的应用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给予了我们许多启示。

一、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对城市规划的指导意义城市规划是新型城镇化的基础和重要环节,在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因此,在城市规划中应当充分考虑人民的需求与利益。

城市规划中,要坚持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城市。

同时,要注重民生福祉的提升,注重社区建设,提供良好的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二、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对土地利用和产权保护的启示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土地利用和产权保护问题备受关注。

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强调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方针,这为土地利用和产权保护提供了重要指导。

在土地利用上,要推动集约化发展,合理利用土地资源,避免浪费现象的发生。

同时,要强化产权保护,使每个人在城市化过程中都能享受到公平的发展机会,增强市民的归属感和获得感。

三、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对城市管理和服务的指引城市管理和服务是新型城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的总要求,在城市管理中应秉持这一思想。

要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公共交通、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市民的生活水平。

同时,要强化城市管理,打造文明、安全、和谐的城市环境,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确保城市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四、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对人才培养和创新驱动的引导人才培养和创新驱动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支撑。

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因此,在人才培养上要鼓励创新精神,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专业人才。

同时,要加强对科技创新的支持,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使城市化发展具备更强的科技含量和竞争力。

关于新城市主义思想与中国城市建设实践的几点思考

关于新城市主义思想与中国城市建设实践的几点思考

关于新城市主义思想与中国城市建设实践的几点思考新城市主义理论的核心理念反思批判现代主义,借鉴二战之前城市住区的发展模式,力图使现代生活的各个部分重新成为一个整体,即居住、工作、商业和娱乐设施结合在一起,成为一种紧凑的、适宜步行的、功能混合的新型社区。

二. 新城市主义可资中国目前城市建设(尤其住区建设)借鉴的理论要点:1 有限规模或者表述为有边界的发展方式在城市层面,结合中国国情,以下是最有思考意义的几种规划理论与实践模式:1)“涟漪模式”——其发展形态可以形象地称为“摊大饼模式”或“涟漪模式”:城市就像投石于水中激起的涟漪,由城市核心区层层向外扩展推进。

这是目前国内城市普遍的城市发展形态,尤以北京市区最为典型。

对于中小规模城市来说,这种模式尚具有理论与实践的合理性。

但是如果不顾城市规模的不同而简单滥用,“涟漪模式”将对人口高度密集的特大城市发展带来城市发展极大的破坏和内耗。

2)“卫星城模式”——实践表明:“卫星城模式”理论对于指导特大城市在扩张发展的同时保持城市结构与运转的良好状态卓有成效。

譬如:北京远郊县对于北京市区就是一种卫星城关系。

其典型范例如英国伦敦的哈罗新城。

“卫星城模式”的着眼点是城市运转战略问题。

3)“TOD模式”——新城市主义的主要理论构成之一。

由“步行街区”发展而来,强调混合土地用途,并以公共交通为规划原则。

从交通站和商业组成的核心地区到社区边界不超过600米的步行距离,将居住、商业、办公和公共空间组织在一个步行的环境中。

通过公共快速交通组织起来的网络将多个TOD社区组织在一个合理的区域发展框架系统内,各个TOD社区之间保留大面积的绿化开敞空间。

“TOD模式” 的着眼点是人性化基础上的城市结构问题。

在住区层面,建立“5分钟”规模规划理念新城市主义“TND模式”(Traditional Neighborhood Development)提出的传统邻里住区的规模以“5分钟”步行距离——400米为半径确定住区的规模基础。

新都市主义对中国城镇建设的启迪

新都市主义对中国城镇建设的启迪

□ 陈 勇新都市主义对中国城镇建设的启迪[文章编号]1006-0022(2005)07-0106-04 [中图分类号]TU984.199 [文献标识码]B新都市主义①是在西方北美大陆出现的一种新的城市模式和城市设计理念。

20世纪80年代末,以美国佛罗里达沃顿郡海滨镇规划为发端,新都市主义在太平洋彼岸开始萌芽。

到20世纪末21世纪初,新都市主义开始受到广泛的关注,迄今为止已经举办了十届新都市主义大会,其影响慢慢扩展到世界范围。

作为一种新城市模式的新都市主义进入我国还是近期的事情。

佛罗里达沃顿郡海滨镇最初只是作为后现代主义的建筑作品而进入人们的视野。

新都市主义的真正引入是在2000年以后,由于房地产开发商的大力推销,新都市主义成为了房地产业炒作的重要概念,因而它是作为房地产开发郊区大盘的卖点和房地产的营销策略而登陆的。

很显然,房地产业对新都市主义的热衷带有强烈的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色彩,缺乏对这样一种新的城市模式和城市设计理念的深入理解,甚至带有明显的曲解,随着郊区大盘的出现,做一些排屋、townhouse、低密度住宅,就可以堂而皇之地自称“新都市主义”。

一时之间,“新都市主义”甚嚣尘上,甚至出现了所谓的“新都市主义”的室内设计大赛。

在一些楼书中,开发商用充满激情的诗样的语言渲染新的居住模式,新都市主义似乎就是未来城市规划和建设的方向。

与房地产界的热衷正好相反,直到现在,新都市主义仍然没有得到学界的足够重视。

城市政府、建设部门、规划部门对新都市主义这样一种新的城市模式和开发理念反应比较冷漠,没有表示出理解或支持。

本文试图对新都市主义作一番探讨,分析它产生的根源和背景,看它会给我们的城市化进程以什么样的启迪,会给我们的城市规划和社区建设带来什么样的影响,究竟有没有实际的借鉴意义。

要想认识新都市主义,首先必须认识都市主义和郊区化。

都市主义始于欧美的工业革命。

产业革命使得欧美国家的经济形态从农业经济逐步演变为工业经济,大机器生产使得工业蓬勃发展,大量劳动人口进入城市。

新城市主义对居住区规划的启示

新城市主义对居住区规划的启示

新城市主义对居住区规划的启示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来,起源于美国的新城市主义(New Urbanism)思想成为城市规划、城市设计领域的重要理念。

相比其他思潮,新城市主义重新唤起了人们对城市中心的回忆。

它利用传统城镇规划理念和设计方法,建设具有多元化特征的现代社区满足居民需求,从而抑制过度郊区化无序蔓延的态势,消除社会分化,解决交通拥挤、自然资源破坏和环境污染等城市问题。

当前,土地使用制度和住宅商品化制度的改革推动城市人口郊区化迁移,形成中国城市郊区化的主要特点。

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模式的和谐社会背景下,着眼中国城市化进程,借鉴新城市主义合理内核,对居住区开发以及房地产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城市主义的缘起工业化发展使美国城市中心逐步陷入环境恶化的窘境,引发了居住郊区化趋势。

这同时得力于两方面:便捷的高速公路网,使汽车取代火车、电车等公交系统成为主要交通工具;政府偏向于独立式住宅的按揭保险政策,使在郊区买别墅比在城里租住公寓更为便宜,导致低密度郊区成为发展的标准模式。

全面郊区化也带来诸多问题: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土地和农田大量消耗;对汽车绝对依赖,使其数量和高速公路轮番增长,通行时间长,产生汽车尾气、噪音和能源紧张问题;城市文化氛围缺乏,郊区公共生活贫乏,社区居民相互隔离,文化认同差。

全面郊区化既造成中心城区恶化,又使郊区开发地块尺度巨大、功能单一,不能形成有机生长单元,到处是“没有灵魂的郊区,散漫盲目的边缘城市,破碎颓败的老城镇”。

在此背景下,新城市主义运动在欧美等国兴起。

它的起始以1993年在弗吉尼亚北部亚历山大市召开的第一届“新城市主义代表大会”(the Congress for the New Urbanism)为标志。

其基本理念是使传统城市规划和设计思想与现代生活结合,通过建设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气息的社区取代缺乏吸引力的郊区化模式。

二、新城市主义的主要思想新城市主义主张在区域、村镇和邻里三个尺度内提出消除郊区蔓延、城市中心腐败的发展方式,提倡构建街道网络,以步行距离为出发点去规划各种活动,使自然环境与人造社区有效结合。

新城市主义的内涵及其对中国城市规划的启示

新城市主义的内涵及其对中国城市规划的启示

新城市主义的内涵及其对中国城市规划的启示新城市主义的内涵及其对中国城市规划的启示[摘要]基于新城市主义理念,城市设计应遵循紧凑性、适宜步行、多样性等原则。

我国的城市规划应该遵从新城市主义的设计思路和手法,在限制城市无序蔓延、阻止城市郊区化和集约利用城市建设用地等方面做出探索。

{关键词} 新城市主义城市蔓延郊区化在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各地城市为促进社会经济与人口、环境、资源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均在探索适合自身的发展模式。

但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开速发展,城市出现的建设面积快速扩张,土地利用粗放和郊区化的现象。

如何保证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前提下,有效控制城市蔓延实现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利用和健康发展,成为了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而诞生于美国的新城市主义,在解决城市蔓延,实现土地的集约利用方面卓有成效。

对我国的城市规划有着一定的借鉴作用。

20世纪50年代后期,随着私人汽车的普及,沿快速干道一边布置一些办公与商务建筑,提供一些就业机会,努力实现居住、工作以及日常生活各种活动的平衡。

A.公共交通导向的邻里开发(TOD)卡尔索尔普(Calthorpe,1993年)把TOD描述为,一个步行至公共交通运输站以及核心商业区平均距离约为600m(2 000 英尺)的多用途使用社区。

它将住宅、零售、办公、开放空间、以及公共使用等空间,合并于一个适于步行的环境中,使当地居民与受雇员工得以便利地通过搭乘公共交通运输系统、骑自行车、步行或是驾驶汽车等方式,到达交通运输目的地。

TOD经典模式其要旨包括以下几方面:(1)从区域层面来看,TOD是建构在区域公共交通运输系统之上的。

(2)TOD的焦点是公共交通车站,通过它连接到区域公共交通系统。

在小城市到中等城市可以是公共汽车车站,在大城市可以是公共汽车、轻轨或电车车站。

(3)TOD范围集中在距中心公共交通车站约600m(2 000英尺)范围内,步行约5~10分钟。

新城市主义对中国城市建设的启示

新城市主义对中国城市建设的启示

新城市主义对中国城市建设的启示关键词:新城市主义建设1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由于城市经济增长及社会发展模式的转变以及自然生态文明的蓬勃发展,“现代主义”的城市规划思想在二战后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世界各国也在不断探索着适合自己的国家的城市发展之路,二战以后的美国,伴随着私人汽车的普及、高速公路网的大规模兴建以及国家相关政策的扶持,依赖小汽车交通的郊区居住和生活空间开始占据大部分城市的郊区,集中体现为大规模、低密度的单一土地使用功能的发展模式,针对二战后蔓延式发展模式的反思,为了重归传统邻里的城市发展模式,美国的新城市主义于上世纪80年代萌生,90年代中期达到高潮。

面对区域的生态失调、邻里和街区的瓦解,新城市主义者开始从三个层次思考问题,提出三个层次的见解与原则。

1)关于区域的理论以往的郊区化蔓延将城市推向无形扩张的境地,城市依靠边界的无限膨胀来获得扩张。

大量新建的购物中心、办公区和住宅区以蛙跳式地沿交通干线分布,与周围环境缺乏有机的联系,降低的郊区的品质。

新城市主义者认为大都市、城市和它们的郊区及其自然环境应该被视为一个经济、社会和生态的整体;整个区域的每一个组成部分都包括各自明确和有识别性的边界;区域的任何地方无论城市中心、郊区还是新生长的地区都应该以邻里的原则来设计,规划中要考虑到使区域各部分工作和居住的平衡,而不只是卧房式的郊区;可选择性的交通系统应该用来支持区域建设和规划,公共交通、步行和自行车系统应当在区域中得到最大程度的提倡,以减少对小汽车的依赖。

2)关于邻里理论邻里、分区和廊道是新城市主义社区的基本组织元素。

它们共同构筑一种新型的社区:紧凑的、功能混合的、适宜步行的邻里;位置和特征合宜的分区;环境优美的、可持续发展的、整体的功能化和艺术化廊道系统。

“邻里、分区和廊道是城市开发和改造的重要元素。

他们能构成具有识别性的区域”。

新城市主义者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理想邻里的原则:有一个鲜明的邻里中心和一个明确的边界,邻里中心应该是明确,应该被公共空间所界定,充满商业设施和市政设施,增加邻里中心活力,邻里应当紧凑、适宜步行、功能多样化混合图;居住、购物、工作、学校、宗教活动和娱乐等各功能达到一种平衡混合。

新城市主义

新城市主义

新城市主义一、新城市主义的定义新城市主义是指形成于20世纪90年代西方国家(主要是美国)在建筑和规划上的一种新思潮,它的设计思想和作品对当今美国新型社区的建立和城市肌理的重构产生了一定程度上的影响。

新城市主义指的是对传统区域规划模式的复兴,以及将现有环境改造重修成完整城镇的一种城市规划方式。

即提倡创造和复兴多样化的、适宜步行的、混合使用的、紧凑型邻里、城镇和都市。

这样会创造一个精心设计的公共开放空间,恰好与郊区蔓延模式形成对比。

二、新城市主义的主要主张1.限制城市边界,建设紧凑型城市新城市主义认为,限定城市规模的最重要的因素是自然生态环境,它主张城镇的发展要有一定的边界,这一边界是由自然环境容量所限定的,人们不能模糊和消除这一边界的存在。

从生态学角度看,实际上是承认城市发展以及城市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活动强度是有极限的,亦即城市的发展存在着生态极限。

新城市主义坚持城市要紧凑发展的原则。

它批判了美国“建立在汽车轮子上”的郊区化模式,主张应该有限制地使用小汽车。

新城市主义认为城市应该拥有多种交通运转系统:不仅要有大运量的、快速的、节约能源消耗的公共交通系统,而且更要有无须消耗能源的、宜人的步行系统、自行车系统等,以满足人和社会的多种需求。

并且各交通系统之间必须要有便捷的衔接和转换,共同构成有机的、便捷的交通网络,保持城市生态系统的持续运转。

2.以人为本,建设充满人情味的新社区新城市主义充分体现了人性化的设计手法,表示了对社会和个人的充分关心。

这一点在它所倡导的“社区”设计理念中体现的尤为明显。

邻里、分区和走廊是“新城市主义”社区的基本组织元素。

他们所构筑的未来社区的理想模式是:紧凑的、功能混合的、适宜步行的邻里;位置和特征适宜的分区;能将自然环境和人造社区结合成一个可持续的有机整体的、功能化和艺术化的走廊。

同时,新城市主义认为邻里、分区和走廊也是大都会地区的发展和再发展的基本元素,这三者的有机组合共同形成了市民认可的、具有归属感和安全感的充满人情味的生态社区,并且促使居民形成对保持社区活力、促进社区发展与进步所必需的责任感。

新城市主义理论及其中国视角的开题报告

新城市主义理论及其中国视角的开题报告

新城市主义理论及其中国视角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城市化进程促进了城市的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例如城市的流动性差、城市环境污染、通勤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新城市主义逐渐兴起。

新城市主义旨在通过城市规划和设计来创建更加人性化、健康、可持续的城市空间和社区,因此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

中国在城市化进程中也面临类似的问题,因此新城市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应用及其有效性也广受关注。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本研究旨在探究新城市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应用及其有效性,研究以下几个方面:1.新城市主义的概念含义,其与传统城市规划的区别和联系。

2.新城市主义的理论基础,包括它的人本主义、生态学、可持续性等基本原则。

3.探究新城市主义在中国的应用,并分析其中的现实问题和困境。

4.基于以上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政策建议,以促进新城市主义在中国的推广和实施,以解决中国城市化进程中所面临的问题。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文献研究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分析实际案例,深入了解新城市主义的理论和方法。

同时,对于新城市主义在中国的实际应用进行案例分析,分析其中的问题和困境。

四、拟定初步结构第一章绪论-研究背景及意义-研究方法-论文章节结构第二章新城市主义理论概述-新城市主义的概念-新城市主义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背景-新城市主义的理论基础-新城市主义和传统城市规划的区别和联系第三章新城市主义的案例分析-美国新城市主义模式:波特兰-欧洲新城市主义模式:弗里堡-中国新城市主义模式:复兴城第四章新城市主义在中国的应用与实践-新城市主义对于中国城市规划的启示-新城市主义在中国的应用现状-新城市主义在中国的实际问题和困境第五章新城市主义的政策建议-基于新城市主义的改革与创新-新城市主义在中国的推动路径-政策建议与预期推动效果第六章结论-总结-研究不足与展望参考文献。

“新城市主义”的思想内涵及其启示

“新城市主义”的思想内涵及其启示

“新城市主义”的思想内涵及其启示第一篇:“新城市主义”的思想内涵及其启示“新城市主义”的思想内涵及其启示摘要:分析了“新城市主义”产生的起因,着重从生态的角度分析其主要思想内涵,并总结了“新城市主义”对我国城市规划与发展的启示。

引言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在不断地探索着未来城市的发展模式和发展理论。

二战前,作为世界城市规划理论中心的欧洲,在其城市规划历史上先后产生了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沙里宁的“有机疏散理论”、勒·柯布西耶的“现代城市”以及带状城市、工业城市等城市发展理论。

这些理论共同支撑着“现代主义”城市规划理论的构架,并且至今仍不同程度的影响着现代社会的城市规划与城市发展。

二战后,由于城市经济增长及社会发展模式的转变以及自然生态文明的蓬勃发展,“现代主义”的城市规划思想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为了解决现代城市问题,各国有关专家、学者一直在进行规划理论与实践的探索。

在这种国际背景下,作为二战后规划理论与实践中心的美国,孕育并活跃着许多有关城市规划理论、设计与发展模式的思潮流派。

其中,于20世纪80年代在美国产生的“新城市主义”思潮正日益发挥影响,并引发了当代城市规划理论思想与城市发展模式的变革。

“新城市主义”的思想起因“新城市主义”思潮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2.1 社会公众对现代工业文明的不满现代工业文明追逐的是效率与标准化的生产,强调的是如何生产出最大限度的商品以满足市场的需求,实现其最大的市场利润。

工业文明思想在城市开发中则体现为忽视公众利益的高强度开发和近乎标准化的开发建设。

结果,城市地方传统特色逐渐丧失,城市中到处是千篇一律的景象和冷冰冰的钢筋混凝土森林。

同时,由于过于强调城市功能分区,城市中传统社区与邻里关系弱化、社区活力丧失,人们在城市中无法找到家的感觉。

可以说,人们在城市不断延伸的高速路中、在冰冷的城市森林中失去了自我——这诱发了人们对美好家园的向往与渴求,也引发了城市规划界对城市发展思想与模式的探讨。

探讨新城市主义对我国城市更新的启示

探讨新城市主义对我国城市更新的启示

探讨新城市主义对我国城市更新的启示1引言从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城市空间和格局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城市中的老旧住区也在适时的调整自己以适应环境的变化。

但自我更新终究是缓慢而无序的,目前我国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不可回避,它仍然面临着巨大的更新需求。

在城市更新过程中,既要保证多方的既得利益,又要推动政府的城市建设行为,必须有新的思想和理念的指导。

新城市主义思想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它解决了建设节约型、可持续发展城市的理论困惑,以及建设宜居的社区型城市的难题。

2新城市主义的主要思想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来,起源于美国的新城市主义(New Urbanism)思想成为城市规划、城市设计领域的重要理念。

相比其他思潮,新城市主义重新唤起了人们对城市中心的回忆。

它的基本理念是使传统城市规划和设计思想与现代生活结合,通过建设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气息的社区取代缺乏吸引力的郊区化模式。

新城市主义强调两方面内容:第一,是可以步行的社区(Walkable Community)。

第二,是多样化(Diverse)。

多样化是指新城市主义的社区应该包容宽泛的年龄组不同类型和收入水平的家庭,同时,多样化也意味着新城市主义的社区应该在工作岗位、住宅、商店和社会活动方面具有多样性。

3新城市主义的三个领域3.1新城市主义的区域规划和生态可持续发展新城市主义的社区和城镇设计在本质上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社区和城镇模式。

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和社区概念考虑诸如土地的使用、城市和郊区扩散、城市生长界限、合理的郊区城镇模型、旧城和城市中心的复苏、城市交通的多样性与社区和城市组织、城市文脉等问题。

任何使社区和邻里环境生活空间得到改善的措施,任何创造良好的社区和邻里空间的规划设计措施在本质上都为节省财力、物力和能源做出贡献,从而是创造可持续发展的邻里化社区的根本方法。

3.2新城市主义的郊区设计理论和实践新城市主义者提出采用小城镇形态作为设计原则的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城市主义的内涵及其对中国城市规划的启示[摘要]基于新城市主义理念,城市设计应遵循紧凑性、适宜步行、多样性等原则。

我国的城市规划应该遵从新城市主义的设计思路和手法,在限制城市无序蔓延、阻止城市郊区化和集约利用城市建设用地等方面做出探索。

{关键词} 新城市主义城市蔓延郊区化在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各地城市为促进社会经济与人口、环境、资源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均在探索适合自身的发展模式。

但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开速发展,城市出现的建设面积快速扩张,土地利用粗放和郊区化的现象。

如何保证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前提下,有效控制城市蔓延实现城市土地的集约利用利用和健康发展,成为了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而诞生于美国的新城市主义,在解决城市蔓延,实现土地的集约利用方面卓有成效。

对我国的城市规划有着一定的借鉴作用。

20世纪50年代后期,随着私人汽车的普及,高速公路的大量建设,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以及郊区的低税率,美国人开始大量向郊区迁移。

随之而来的便是制造业和零售产业的迁移,以上现象导致传统的城市中心区衰落,人口增长停滞,城市开始无序蔓延。

这种发展模式带来了严重的后果:城市的环境品质下降,能源消耗加剧,城市周边大量的农业用地和自热被吞噬,郊区无序蔓延。

在这种情况下,新城市主义应运而生。

1.新城市主义理念的诞生及其内涵1991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政府召集了6名设计师起草了一套社区规划原理和新兴城市的设计理念,结合在二战前美国城市的设计理念和现代化设计原理,建造用地集约、有人文关怀、适宜步行的居住环境,这一套理念后来称为“阿瓦尼原理”1993年10月美国弗吉尼亚州召开了第一届“新城市主义大会”,新城市主联盟正式成立。

1996年,新城市主义宪章在阿瓦尼原理的基础上诞生,为城市规划和城市发展提供了更加具体的指导。

新城市主义的核心思想为:①重视区域规划,强调从区域整体的高度看待和解决问题;②以人为中心,强调建成环境的宜人性及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支持性;③尊重历史与自然,强调规划设计与自然、人文历史环境的和谐。

它从都市区域、城镇(功能区)和城区(街道)3 个层面对未来城市的发展展开了丰富的构想。

而它的目的便是在于:①试图让传统的城市景观、多样性、街头生活和人的尺度回归21世纪的郊区;②试图解决传统城市的精华与当代社会建制与技术现实之间的矛盾;③试图更新传统城市观,以便使它适应现代生活方式和日益增长的经济。

新城市主义规划思想有两个典型代表,便是“传统邻里发展模式”(TND)和“公交主导发展模式”(TOD)。

其中,TND偏向于城镇内部街坊社区层面,而TOD偏重于大城市区域层面。

在城市规划的实际操作中,两者是相互配套,一同运作的。

而它们的具体定义如下:A.传统邻里开发模式(TND)传统邻里开发模式是在1920年代~1930年代“邻里单位”社区规划模式基础上提出的,但其规划设计思想与邻里单位有根本性的区别,集中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小学不再位于邻里的中心,而位于邻里的边缘。

可以为几个邻里共享,从而可以减轻单个邻里学龄人口数量波动对学校造成的冲击。

此外,布局于中心的小学的运动场会阻碍步行交通的可进入性(2)不再强调由小学的合理规模来确定邻里的规模,而是强调步行尺度在决定邻里规模方面的重要性。

认为邻里的最理想半径为400m,相当于悠闲地走5 分钟距离。

(3)布置在邻里中心的公共设施大规模减少,更多的公共设施布置在邻里的边缘,作为区域性公共设施(4)繁忙的交通路口不再布置商店,而是布置大容量的停车场,而且停车场往往与公共广场结合,并与主要的街道相连,从而方便购物者由小汽车交通向步行交通的转换。

(5)强调建立步行以及公交友好的交通模式,努力实现步行交通与小汽车交通、公共交通分享城市空间的平等性。

内部交通不再采用环绕式的有利于小汽车的交通组织模式,而是采用棋盘式街道网络与邻里四周道路相接,来分散交通流。

街道网络把邻里分成许多小尺度的街块,从而创造出许多宜人的步行尺度的空间环境。

公共交通车站深入邻里内部,使得居民能够以较小的步行距离到达公交车站。

(6)设计了更多的巷道,通过在巷道路边停车来满足日益增长的停车需要。

(7)在邻里沿快速干道一边布置一些办公与商务建筑,提供一些就业机会,努力实现居住、工作以及日常生活各种活动的平衡。

B.公共交通导向的邻里开发(TOD)卡尔索尔普(Calthorpe,1993年)把TOD描述为,一个步行至公共交通运输站以及核心商业区平均距离约为600m(2 000 英尺)的多用途使用社区。

它将住宅、零售、办公、开放空间、以及公共使用等空间,合并于一个适于步行的环境中,使当地居民与受雇员工得以便利地通过搭乘公共交通运输系统、骑自行车、步行或是驾驶汽车等方式,到达交通运输目的地。

TOD经典模式其要旨包括以下几方面:(1)从区域层面来看,TOD是建构在区域公共交通运输系统之上的。

(2)TOD的焦点是公共交通车站,通过它连接到区域公共交通系统。

在小城市到中等城市可以是公共汽车车站,在大城市可以是公共汽车、轻轨或电车车站。

(3)TOD范围集中在距中心公共交通车站约600m(2 000英尺)范围内,步行约5~10分钟。

(4)公共空间以及商业用地位于公共交通车站附近,商业区和办公区布置在干道与居于中心的公共交通车站之间。

(5)TOD 是一片土地混合利用区(Mixed-use)。

围绕公共交通车站,将商业、办公、居住等在空间上进行综合安排。

(6)坚持步行友好的设计。

通过步行道的设计以及步行友好的标记、景观、长椅和灯光设计创造一个舒适安全的的步行环境。

使与机动车相关的土地利用(诸如加油站、机动车修理站等)远离公共交通密集的区域,保护步行以及公交友好的环境,并削弱小汽车在公交车站附近的利用。

(7)弱化街道分级,消除在“邻里单位”模式中常见的弯曲迂回的街道与宽广的车道,建立连接式网络化非等级式的街道网络系统。

(8)具有相对较高的建设密度(High Density)。

都市型TOD 的平均住宅密度为18 户/ 英亩。

(9)提供多样化住房形式。

TOD提供独栋家庭住房(Single-FamilyHouses)、双家庭住房(Two-Family Houses)、联排住宅(Townhouse)、低层公寓(Low-Rise Apartments),以及高层公寓(High-Rise Apartments)等,为不同收入人群提供不同类型的住房。

而针对城镇层面,新城市主义的规划设计原则为:①紧凑性原则。

新城市主义认为足够的人口密度是保证城市活力的基本前提,因而要有足够的容积率和紧凑度,并限制城市增长边界,这样可以提高土地与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率。

②适宜步行原则。

要重点支持步行与公共交通,减少私人汽车出行,应将各种公共活动空间和公共设施布置于公交站点的步行距离之内。

③多样性原则。

要在邻里街坊内,或在以公交站点为中心、以步行距离为半径的范围内,布置商店、服务场所等,提供尽可能多的就业岗位,以便支持步行和公交主导的生活方式,以这种多样性来增强街坊社区的活力与魅力。

④可支付性原则。

通过紧凑型开发,提高土地和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率与经济效益,降低开发成本。

通过在社区中提供多种类型和价格的住宅,让更多不同阶层的家庭混合居住。

针对城区(街道)层面,新城市主义认为应以人性化尺度、美感、安全、舒适、有情趣为规划设计的关键原则。

例如,它提出街区应适当控制尺度,街道不宜过宽,道路两旁及道路中央应设立绿化带,中心商业街应尽量为步行专用街,构建公共建筑景观等设计建议。

2.新城市主义的实践案例新城市的理念就是从微观角度对宏观的政策进行落实,注重通过市场运作将理论付诸实践,有着鲜明的务实风格与行动能力。

它在美国获得了民众的青睐,同时也得到了开发商的支持和政府的响应。

因此,在美国进行了大量的新城市主义新型社区的试验,包括兴建小镇、填充式社区改造和内城复兴项目等。

其中最著名的便是佛罗里达州的“海滨社区”。

这个项目被称为新城市主义的样板。

其他比较知名的区域规划有“波特兰2040年”、芝加哥都市区“面向21世纪”区域规划项目、纽约都市区“拯救危机中的区域”等等。

它们相同的特点就是将居住、商业、公共设施通过街道和开放空间紧凑的联系起来,混合布置多样化的建筑类型。

巧妙紧凑的设计道路将现代先进环保技术和原生态结合为居民提供高档舒适的生活环境,并使城市建设用地得到了高效集约的利用。

3.新城市主义的成就与缺憾新城市主义倡导的紧凑合理规划,多样性建筑风格,新技术与原生态相结合,人本主义精神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都取得了一定成效。

比如,西雅图在该思想指导下规划后,城区轻轨发展迅速,人口增加、公园空间面积增大、交通环境得到改善和城市土地得到高效集约利用。

从市场的角度看,新城市主义也大获成功。

有调查显示,美国有2/3的人愿意购买采用新城市主义理念设计的住房。

但是,新城市主义并没有达到所有预期目标,打破种族隔离、贫富交流的初衷成了泡影,集约节约用地也没有完全落实,很多以新城市主义为名的项目规模巨大,反而成了少数富人的桃花源。

再者,在意识形态上,新城市主义在应对现代城市技术至上、功能主义和精英主义乌托邦的弊端时,选择退守传统城市理念,有些过于理想主义,在实践中时常因为片面追求形式而沦落为房地产商的噱头。

比如,作为样板的佛罗里达沃顿郡海滨镇,在统一规划指导下,邀请多位名建筑师来设计作品,结果海滨镇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不是城市的有序规划,而是那些特立独行的建筑。

那里渐渐成了多部电影的外景地,以致有人讽刺它是一幅巨大的、矫揉造作的布景。

新城市主义在理论和实践中有成功之处,也有败笔,所以在运用新城市主义时,要明白它固有的问题、存在的经济社会土壤、意识形态和认识论基础,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和我国的现实国情。

4.新城市主义对中国城市规划的启示新城市主义虽然发端于城市化水平较高的资本主义国家,其在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中理论和实践的成功部分,对我国节约集约用地也颇有借鉴意义。

A.限定城市边界,土地分时序分区利用新城市主义认为,城市增长边界对城市蔓延和土地浪费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在控制城市蔓延中规定允许的城市发展界限,划出若干“拟发展区”供开发公司发展,各开发区之间用永久性的绿化带隔离,并通过公共交通将它们连接,然后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开发密度,并赋予边界一定的灵活性,在必要时允许调整。

新城市主义还强调土地的分时序分区利用,目前我国的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就是土地分时序分区利用的一种方式,对年度农用地转用量、土地开发整理补充中耕地补充量和保有量的总量控制,能够有效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引导土地集约利用。

土地分时序分区利用从城市土地利用的层面来讲,主要是在确定城市发展边界的基础上,做好适宜性评价,把土地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等功能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