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两晋南北朝教育
三国两晋南北朝教育
用。吏部根据中正品第的等级授官,一般来说, 品第越高官职越大。
19
第四节 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一)董仲舒的生平和政治、哲学思想
董仲舒(公元前179一公元前104),广川(今河北省景县境内)人, 西汉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有“汉代孔子”之称。
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大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义,
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汉书·董仲舒
传》)
23
2、关于教育目的和内容的思想 董仲舒主张的教育内容就是儒家的经典和伦理道德思想体 系。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 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僻之 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 传》)
这一制度的实行,标志着汉代太学的建立。
4
(三)以儒术取士
察举最盛的孝廉科,就是选取具备儒家的“孝”、“廉” 美德的人士
而明经科则是专取通晓一门儒经的学者 太学生通过考课,通一经者即补为官。
(四)视学制度
作用和影响 :
一是确立了教育为治国之本的地位; 二是儒家经学成为教育的主体内容。
5
第二节 汉代教育制度和察举选士制度
“教,政之本也;狱,政之末也。其事异域,其用一也。”(
《春秋繁露·精华》)
提出“独尊儒术”。他提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 纲”,即“三纲”。同时又提出:“仁、义、礼、智、信”这 五条社会道德规范。
另外,董仲舒还从“天不变,道亦不变”的思想出发,提出 了“奉天法古”的主张。
第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
集·述志诗》) “君子知形恃神以立,神須形以存。悟生理之易失,知一过之害生。故修性以保 神,安心以全身。爱憎不栖于情,忧喜不留于意。泊然无感,而体气和平,又呼 吸吐纳,服食养身;使形神相亲,表里俱济也。…… 清虚静泰,少私寡欲。知 名位之伤德,故忽而不营;非欲而强禁也。识厚味之害性,故弃而弗顾;非贪而 后抑也。外物以累心不存,神气以醇白独着。旷然无忧患,寂然无思虑。又守之 以一,养之以和。和理日济,同乎大顺。然后蒸以灵芝,润以醴泉,曦以朝阳, 绥以五弦。无为自得,体妙心玄。忘欢而后乐足;遗生而后身存。”(《嵇康 集·养生论》) “夫称君子者,心无措乎是非,而行不违乎道者也。何以言之?夫气静神虚者, 心不存于矜尚;体亮心达者,情不繫于所欲。矜尚不存乎心,故能越名教而任自 然;情不繫于所欲,故能审贵贱而通物情。物情顺通,故大道无违;越名任心, 故是非无措也。是故言君子,则以无措为主,以通物为美。言小人,则以匿情为 非,以违道为阙。”(《嵇康集·释私论》)
第三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
(二)王弼的教育思想
1.以无为本 “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无也者,开物成务,无往不存者 也。阴阳恃以化生,万物恃以成形,贤者恃以成德,不肖 恃以免身。故无之为用,无爵而贵矣。”(《晋书·王衍 传》) 2.任运自然 “万物以自然为性,故可因而不可为也,可通而不可执也。 物有常性,而造为之,故必败也;物有往来,而执之,故 必失矣。”(《王弼集·老子注》) 3.崇尚柔顺 “夫以柔顺文明之质,居于尊位,付与能而不自役,使武 以文,御刚以柔,诚君子之光也。”(《王弼集·周易注》)
2.论君子礼法
2024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单元备课说明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单元体例族交融族交融、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单元备课说明一、单元课标要求基于《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阐述,本单元讲述的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学生将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人口迁徙和区域开发,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科技和艺术成就,如祖冲之的数学成就,认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二、单元教材分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长期分裂时期,也是民族大交融的重要时期,政权分立和民族交融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
东汉末年的农民起义和军阀割据,结束了秦汉时期大一统的局面。
三国鼎立是从分裂割据逐步走向局部统一的过程。
司马氏建立的西晋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实现了短暂的统一。
八王之乱不仅使西晋衰落,也导致中原人口大量南迁,出现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
此后东晋南朝与十六国北朝对峙的局面形成。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各族不断内迁,各族之间加强了交往交流交融,区域的开发,尤其是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科技文化的显著进步,都为统一局面的重新出现奠定了基础。
中国古代史的一个大单元理念是“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在这一大单元理念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从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等多方面,为隋唐盛世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三、单元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有限,因此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学过的知识和理解能力,采取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教学方法。
教师可以提供图片、文字等材料,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思维,更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
四、单元教学目标1.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的时代特征,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了解人口迁徙、江南地区的开发、北魏孝文帝改革等基本史实,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时代特征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意义。
第0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高中历史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难点:理清历史事件之间的脉络,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
(二)教学设想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历史问题。通过设置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培养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创设生动的历史情境,如运用多媒体展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地图、人物画像、古迹等,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历史场景,感受历史的真行以下操作:
1.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梳理,强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的重要性。
2.引导学生思考:“从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3.强调正确的民族观和历史观,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动画等,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背景、政权更迭和民族交融。
3.设计课堂提问和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4.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的过程及其影响。
难点:分析政权更迭背后的历史原因,理解民族交融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
2.重点:曹操、刘备、孙权等重要历史人物的评价,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
难点:从多角度、多层面评价历史人物,深入剖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及其对民族交融的促进作用。
3.教师点评:在各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进行点评,纠正错误观念,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四)课堂练习
三国两晋南北朝教育史
“五经课试法”规定初入学者称为门人(即预备 生);学满两年并考试能通一经者称作弟子(即正 式生),不通者罢遣; 弟子学满两年考试通二经者,可补文学掌故的 官缺,未能通过考试者,可随下班补考,补考 通二经者.亦得为文学掌故; 文学掌故满两年并能通三经者,擢其高第为太 子舍人,不得第者,也听随下次复试.复试通过 者亦为太子舍人; 太子舍人满两年并试通四经者,擢其高第为郎 中,未及格者。亦随下次复试,复试通过者亦 为郎中; 郎中满两年并能通五经者,擢其高第而随才叙 用,不通者亦听再试,试通亦叙用。
• 以辩证“有无”问题为中心;
• 名教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为其基本问题; • 以“得意忘言”为方法 • “三语掾”
• 魏晋时期围绕 “ 名教 ” 与自然的关系展开了论辩。王 弼糅老庄思想于儒,认为名教出于自然;嵇康提出 了 “ 越名教而任自然 ” 的思想;西晋郭象则认为名教 即自然。
• 名教是以 “ 正名分 ” 为中心的封建礼教。旧时为维护 和加强封建制度而对人们思想行为而设置的一整套 规范。 • 名教观念是儒教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名即名份, 教即教化,名教即通过上定名分来教化天下,以维 护社会的伦理纲常、等级制度。 • 西汉大儒董仲舒倡导“审查名号,教化万民”。
二.北朝的地方官学
• 北魏州郡立学,乡党立学。 • 北齐注重州郡立学。 • 北周州县有学生。 • 北朝无论中央官学,还是地方官学,基本上是以经学为主要教学 内容。南朝经学受玄学影响较深,注重义理之学,北朝经学基本 上承袭了汉学传统,谨受章句训诂,注重名物制度考证。 • 南朝、北朝都盛行博涉的学风,以至罕有纯粹的儒门学者。
公元505年,设置胄子律博士,进行讲授。
梁朝的五馆、集雅馆、士林馆都是以五经为讲授内容的,
但分设并立,以解决不同出身不同程度者的学习需要。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教学课件)——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共39张)
西晋政治腐败,社会矛盾尖锐。
统治集团奢侈腐化
三、西晋的短暂统一
八王之乱 西晋年间,为了巩固司马家族的统治,采取 了大封同姓诸王的政策,后来又让封王移 封就镇,导致宗室诸王势力强大。手握重 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 兵,相互混战,史称“八王之乱”。
新课导入 阶段特征 :大动荡、大分裂、大融合
第5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 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目 录
扁平风演示模板
01
三国与西晋
03 东晋与南朝 02
十六国与北朝
04
巩固练习
0
三国与西晋
1
一、从群雄割据到局部统一
在镇压黄巾军起义的过程中,形成群雄并 起得局面,在这些割据势力的连年征战中, 袁绍、曹操两大集团逐步壮大起来。
五家为一邻,设邻长; 五邻为一里,设里长; 五里为一党,设党长。
加强了对基层的管理; 有利于国家对人口的控制; 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
整顿吏治
俸禄制 任期考核制
吏治得到一定改善,有利 于社会安定和经济的恢复、 发展。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北魏)南迁,革夷从夏(注: 即孝文帝改革)。于是中朝江左, 南北混淆,华壤边民,虏汉相杂。
②经济上:占有大量土地和劳动力,建立起自给自足、实力雄厚的庄园经济;
③社会生活上:不与庶族(指士族以外的一般中小地主,也称寒门)通婚,甚至座不同席。
④思想文化上:崇尚清谈,占据高级文官职位。
士族与皇权的共治,是一种 在敦与从弟导等同心翼戴,以隆中兴。
(1)原因: ①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社会环境相对安定。 ②北方人民南迁(“衣冠南渡”),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充实劳动力。 ③统治者推行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 ④人民的辛勤劳动。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教案
优秀教案欢迎下载课题教学对象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项目二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任务一上下五千年二、走进历代王朝(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职一年级授课时间 1 课时使用教材《旅游文学生化》本节内容选自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旅游文化》项目二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任务一上下五千年。
上一个教学内容是任务一上下五千年二、上下五千年学习内容分(二)秦汉时期,下一个教学内容是任务一上下五析千年二、走进历代王朝(四)隋唐时期。
本节内容处于任务一上下五千年二、走进历代王朝中间,学生在学习秦汉史实之后再学习本内容,由浅入深地学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替,重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江南地区的开发,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学文化艺术成就。
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替所反映的中国分裂割据的局面,难点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对少数民族和汉族双方的影响,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江南地区的开发的背景和有利因素、结果和影响。
教学对象为中职一年级学生,他们思维活跃,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强,但他们实践操作能力、协作学习能力较弱;他们对于纯理论的知识缺少学习兴趣,同时又希望了解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
掌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替,知识目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大融合,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江南地区的开发,掌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学文化艺术成就。
能力目标学会通过自主探究和协作学习来获取知识。
情感目标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陶冶情操。
教法讲授法,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法学法自主探究,协作学习,角色扮演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回忆上节课所讲秦汉□检验学生环节一:时期的史实,以“天下大☆认真听讲,积极思考。
预习的效激趣导入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果,掌握学引出本节课的内容。
生对本节内○介绍“暴走大事件”节容的了解程目,以“暴走大事件番外度,以便教篇第 1 期——三国两晋南师更好地开北朝”为题,导入新课的展教学活学习,介绍本节课学习目动,同时还标暨本期内容提要:可以吸引学你方唱罢我登台——政生的注意权更替力,活跃课我们都是一家人——民堂氛围。
高中历史课件-三国两晋南北朝
不足问题,招引周边民族入塞
二、东晋与南朝
1.衣冠南渡 2.宋齐梁陈 3.江南开发
1.衣冠南渡
317年,西晋宗室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
结合p28“历史纵横”,指 出东晋政治的特点。
士族专权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刘禹锡
东晋初年政治上由王导 主持 ,军事上依靠王敦
含义:士族与皇权的共治,是一种在特定条件下出现的皇权政 治的变态
第5课 三国两晋第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5课
历 史
时 空
一、三国与两晋
1.三国风云 2.西晋动乱 3.五胡内迁
一、三国与西晋
1、三国鼎立
(1)魏(220-266):
220年,曹丕建立,定都洛阳。 三国鼎立实现了区域性的局部统一,相对于
(2)蜀(221-263):
东汉末年的割据混战来说是历史的进步
匈奴 前赵、北凉、夏 前燕、后燕、西秦、南凉、
鲜卑 南燕
十六国 羯 后赵
氐 前秦、后凉 羌 后秦 賨 成汉 汉 前凉、西凉、北燕
五胡学习中原制度
(1)采取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
“渊以汉高祖、世祖、昭烈为三祖,太祖、
世宗、中宗、显宗、肃宗为五宗” ——《资治通鉴》
民族隔阂仍然存在
(2)学习汉族典章制度
3.江南开发
影响:
1.促进了民族融合(在江南开发的过程中许多山区的 少数民族也逐步与汉族相交融)
2.促进了江南地区开发与经济发展,南北经济趋于平 衡,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基础。
三、十六国与北朝
1.五胡十六国 2.淝水之战 3.北魏统一 4.孝文汉化 5.北朝结束
1.五胡十六国
东晋统治南方的时候,北方 先 后出现了一批割据政权,最主要的有 15个,加上西南地区的成汉,合称 “十六国”。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教案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教案一、内容概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其中遭遇了革命、争斗、朝代的更迭,社会的文化的消亡和复兴,各种宗教的来来走走,种种政策的诞生和消亡等等,在这段时期中,中国经历了明显的变化,也促进了新中国实施改革开放的进程。
二、主要知识点1.三国时期:三国时期是217年劫罗逊之后,由建宁国、楚国、齐国三国鼎立的时期。
其中,楚国领洛阳一带,齐国在成都,吴国建在鞍山。
楚国的汉文化和统治理念在朝野影响广泛,是三国中最强的国家;齐国以科技发展而著名,创立了国家大学,开创了战国时代的学术思想;吴国受魏国文化影响较多,进行农林繁荣艺术的发展等,使中国文化繁荣兴盛。
2.两晋时期:两晋时期主要是指西晋和东晋时期,西晋建立在南郡,东晋定都洛阳,两朝时期,王朝诞生了很多伟大的思想家,他们将儒、佛和道的思想完美统一,形成了中国文化的“多元一体”的思想,他们通过思想、言论的斗争,影响了中国的历史发展,实现了中国文明的高度发展。
3.南北朝时期南北朝时期主要是指南北朝王朝的发展时期,它也可以看作是晋朝灭亡后,到魏周朝取代秦朝所发生的历史过程。
南朝是在南方泰始皇帝领导下,建立“宋”朝而发展起来的,南朝政权先后建立了宋朝、范朝、齐朝、梁朝、陈朝等;北朝是在北方由全真教主陆机带头,成立定武帝国,后来被战国大霸曹魏所取代,之后又取代秦朝,建立魏、蜀、吴三国的时代。
三、本节课重要内容1.概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2.分析这段时期,各国的强弱,以及国家的发展;3.总结这段时期的文化,政治影响,以及政策的变迁;4.结合现实,分析如何加深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四、学习活动1.让学生通过研究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史料,结合现实,总结其启示。
2.让学生小组讨论,分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治、经济及社会文化发展变化,讨论其启示。
3.学生模拟辩论,分别代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人物,讨论其观点及政治行为的优缺点,利弊调查。
F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
九品中正制及其实施过程:
三国时魏文帝曹丕采用尚书陈群的建议,开创九品 中正制度。这种制度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取 士制度,具体做法: (一)设置中正官
郡置小中正,州置大中正,由司徒选择“德充才盛”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或“贤有识鉴”的中央政府现职官员,担任其原籍
贯的中正官,这样就收走了原由地方长官把持的人 才选拔权,有利于加强中央对选士的控制。中正的 专职就是选士,比起负责全盘事务的地方长官来, 能保证投入足够精力去查访考察士人。
公元506年,又置集雅馆,以招远来学者,也以五 经为讲授内容。 3.国子学 公元508年,诏令兴修国子学,招收胄子入学。 “诏皇太子及王侯之子,年在从师者,皆入学”。 国子学设国子博士2人。 学生入学年限不等,有的甚至7岁就入国子学受业, 有的季春入学,孟冬应举。国子学学生按经分专业 学习,故有国子《礼》生、国子《周易》生等等。
二、北朝的地方官学
北魏州郡立学,乡党立学。 北齐注重州郡立学。 北周州县有学生。 北朝无论中央官学,还是地方官学,基本上是以经 学为主要教授内容。南朝经学受玄学影响较深,注 重义理之学,北朝经学基本上承继了汉学传统,谨 守章句训诂,注重名物制度的考证。 南朝、北朝都盛行博涉的学风,以至罕有纯粹的儒 门学者。
魏晋初期,中正官由朝廷任命,他们在考察品评本 地人物时,还比较注意人才的优劣和舆论的褒贬。 加上九品正中制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形成的有中正品 评和吏部授官的体系,两者各自独立,相互制衡, 能够防止走后门、任人唯亲等腐败现象发生。因此, 刚开始,九品中正制的确做到了曹操所提倡的不拘 贵贱,唯才是举,赢得了时人的好评。
三、北朝的私学
北朝时期私学教育曾一度遭受挫折。 公元444年,北魏太武帝曾下诏禁绝私学,表 面是为发展官学去除障碍,实际目的在控制 思想。 北齐、北周私学得到很大发展。 北朝私学的特点: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科学与艺术教案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科学与艺术教案第一章:三国时期的科学与艺术1.1 教学目标了解三国时期的科学与艺术发展概况。
掌握三国时期的代表性科学家和艺术家的生平和贡献。
分析三国时期科学与艺术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1.2 教学内容三国时期的科学成就:农学、医学、天文学、数学等。
三国时期的艺术发展:建筑、绘画、书法、音乐等。
代表性人物及其贡献:张衡、曹操、王允等。
1.3 教学活动设计导入:介绍三国时期的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讲解:详细讲解三国时期的科学与艺术发展,引导学生关注代表性人物及其贡献。
讨论:分组讨论三国时期科学与艺术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分享讨论成果。
1.4 教学评价学生能概述三国时期的科学与艺术发展概况。
学生能列举三国时期的代表性科学家和艺术家,并简要介绍其生平和贡献。
学生能分析三国时期科学与艺术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第二章:两晋时期的科学与艺术2.1 教学目标了解两晋时期的科学与艺术发展概况。
掌握两晋时期的代表性科学家和艺术家的生平和贡献。
分析两晋时期科学与艺术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2 教学内容两晋时期的科学成就:农学、医学、天文学、数学等。
两晋时期的艺术发展:建筑、绘画、书法、音乐等。
代表性人物及其贡献:郭嘉、王导、王羲之等。
2.3 教学活动设计导入:回顾三国时期的发展,引出两晋时期。
讲解:详细讲解两晋时期的科学与艺术发展,引导学生关注代表性人物及其贡献。
讨论:分组讨论两晋时期科学与艺术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分享讨论成果。
2.4 教学评价学生能概述两晋时期的科学与艺术发展概况。
学生能列举两晋时期的代表性科学家和艺术家,并简要介绍其生平和贡献。
学生能分析两晋时期科学与艺术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第三章:南北朝时期的科学与艺术3.1 教学目标了解南北朝时期的科学与艺术发展概况。
掌握南北朝时期的代表性科学家和艺术家的生平和贡献。
分析南北朝时期科学与艺术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3.2 教学内容南北朝时期的科学成就:农学、医学、天文学、数学等。
中国教育史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
十六国的学校 由于各少数民族统治者的倡导,仍然处于恢复和发展中,为后来北魏教育的发展 奠定了基础,推进了各民族的封建化进程,加速了各少数民族提高文化水平的步 伐,在促进各民族的大融合中起到了积极作用
魏晋时期的私学 私学成为占主导的教育形式 私学设置范围延伸至边陲 授业内容不限于五经,百家之言、文史之学家在教授之列 开办的私学多元化,道家、天文、占卜等均有私学
颜之推的教育思想 生平与教育活动 论士大夫教育 士大夫必须重视教育 从人性论的角度来论述教育作用的传统,通过接受教育才能获得知识 接受教育与个人前途的利害关系出发,强调士大夫受特殊知识教育的必要性 知识也是一种谋生的手段 教育的目的在培养治国人才 德与艺是教育的主要内容 在德育方面,他承袭了儒家以孝悌仁义等道德规范为主要内容的传统
北朝儒学教育较少受玄学影响,对于经典的好尚也与南朝不同
魏晋玄学教育思潮 以顺应天性自然发展为教育旨归 人性论是中国古代教育学家论述教育问题的起点。首先他们秉持自然无为观。其 次,他们认为人的自然本性本身便是合理的,根本不需要后天教育的改造 以“真性”“无为”为理想人格 偏才、兼才、圣人是三种不同层次的人格 顺应自然的道德教育论 道德教育的起源 顺应自然的道德教育法则 顺应人的自然本性,自然性情 因循自然无为的发展进程 自然主义的教育方法是一种无为的方法,教育只能顺应人的自然本性
第6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教学设计)【中职专用】《中国历史》(高教版2023模块)
第6课《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教学设计【课标要求】1、知道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分立;2、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以及江南地区开发的基本史实;【重点难点】学习重点:政权更迭、江南开发学习难点:民族交融【教学环节】第一章政权更迭1、199年-200年,官渡之战,基本上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2、208年,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一)三国鼎立1、魏国:公元220年,曹丕称帝,定都洛阳,国号魏,东汉灭亡2、蜀国: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定都成都,国号汉,史称蜀汉3、吴国:公元229年,孙权称帝,定都建业,国号吴曹魏:继承汉制,巩固对黄河地区的统治,在西域设戊己校尉,对西域进行管理。
蜀汉: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促进西南地区发展。
蜀国的丝织业兴旺,蜀锦行销三国。
孙吴: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海外贸易。
230年,孙权派卫温到达夷洲,加强台湾与内地联系。
(二)西晋的短暂统一1、统一历程①263年:曹魏权臣司马昭发兵灭蜀②266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
③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2、统一意义:结束了东汉以来长期分裂割据局面,实现了国家统一。
3、灭亡:316年,西晋被内迁的匈奴贵族所灭。
西晋短暂统一原因:①根本原因:宗室诸王争权夺势(八王之乱),政治动荡,秩序混乱;②统治阶级奢侈腐化激化阶级矛盾;及天下荒乱,百姓饿死,帝曰:“何不食肉糜?” ——《晋书》③直接原因:民族矛盾激化,内迁的少数民族趁机夺权(五胡内迁)(三)东晋1、建立:317年,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晋朝,史称“东晋”永嘉之乱,是西晋后期匈奴刘汉军攻破晋都、俘虏晋帝、最终使西晋灭亡的历史事件。
永嘉之乱后,晋朝统治集团大量南迁,史称衣冠南渡。
2、门阀士族政治——东晋政治的基本特征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从三国、西晋以来,一些声名显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经济等方面特权,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称为士族。
《三国两晋南北朝_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
《三国两晋南北朝_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导学案
一、导学目标:
1. 了解三国时期政权的分立和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格局;
2. 掌握各个时期的主要历史事件和人物;
3. 理解政权分立和民族汇聚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二、导学内容:
1. 三国时期的政权分立: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刘备、曹操、孙权等重要人物;
2. 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格局:晋朝的建立,南北朝的对立,司马炎、刘裕等重要人物;
3. 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的影响:政权分立导致社会动荡,民族汇聚增进文化交流。
三、导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展示三国时期和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场景,引发学生兴趣;
2. 进修:分组讨论三国时期和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事件和人物,了解各个时期的政治格局;
3. 思考:讨论政权分立和民族汇聚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历史发展的规律;
4.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化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5. 拓展:引导学生了解其他历史时期的政权分立和民族汇聚现象,拓展历史进修的广度和深度。
四、导学反思:
1. 学生进修兴趣如何引发和培养;
2. 学生思维能力如何培养和提升;
3. 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历史知识,掌握历史规律。
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学生将能够更好地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政治格局,掌握相关历史知识,提升历史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
愿学生在历史进修中不仅了解历史,更能从中汲取智慧,指引未来。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教学设计高一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
为了巩固学生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知识点的掌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布置以下作业:
1.必做作业:
a.完成课后练习题,包括选择题、简答题和论述题,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加强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
b.根据课堂所学,绘制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间轴,标注重要历史事件、人物及影响,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3.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设想: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过程。例如:“三国鼎立局面是如何形成的?”“淝水之战为何对历史产生重大影响?”“北魏孝文帝改革有哪些具体举措?”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PPT、视频、图片等,生动展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画卷,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历史事件,降低学习难度。
6.针对教学难点,开展专题讲座、学术沙龙等活动,邀请专家、学者进行深入解读,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7.加强课后辅导,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建议,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8.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结合现实生活,让学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例如,通过讲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人物故事,引导学生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学活动:通过播放一段关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影视片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该时期的历史变迁。
2.提出问题:在观看影视片段后,提出问题:“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历史发生了哪些重大变革?这些变革对后世产生了哪些影响?”
3.学生思考: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历史知识,对问题进行思考,为接下来的课堂学习奠定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高级程度的专经研习 “经馆”、“精舍”、“精庐” “著录弟子” “及门弟子” “次相授受”(“转相传授” )
思考:转相传授的优缺点
四、汉代的察举选士制度
(一)察举制度的创立
察举作为一种制度,是在汉武帝时期确立下来的。《汉 书·武帝纪》载:建元元年(前140年)冬,武帝诏“举贤 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 的教育
教育系 袁强
第一节 秦汉文化教育政策
一、秦朝的文化政策 (一)书同文
“言语异声,文字异型” 以小篆为文字形体的标准
(二)行同伦 (三)设三老以掌教化
(四)禁止私学,焚书坑儒
李斯 :私学师古非今,扰乱视听,非议法教。进而 提出 “挟书”之策 。
公元前212年,有儒生诽谤秦始皇后逃亡,秦始皇大 肆株连搜捕,发生了坑杀(活埋)460个儒生的极端 事件。
(三)察举的流弊 意义:重视品行才绩,广开才路,不拘一格;
建立严格的察举法规。 局限:选举大权为权门势家所把持;重德轻
才,使评价带有虚伪性和主观随意性;多途 求贤保持了特权。
“遗子黄金满籝,不如教子一经”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
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第三节 魏晋南北朝教育
5、太学的教学风气:重师法和家法。
6、太学的考试制度和方法:“设科射策”。
(二)专门学校 宫邸学 ——汉明帝时期创设“四姓小侯学”,是
贵族教育的体现,培养“能为尺牍、辞赋及工书鸟 篆者”; 以宫人为教育对象的宫廷学校。
鸿都门学——创办于东汉灵帝光和元年(公元
178年),在性质上属于一种研究文学艺术的专门 学校。 学生专习辞赋、小说、尺牍、画、书法等。 鸿都门学存在的时间虽短,但它打破以儒家经典为 国学唯一教学内容的旧传统,不仅为汉代建立了崭 新的教育体制,也为中国和世界教育史开辟了专科 学校培养文学艺术人才的新纪元。
第二节 汉代教育制度和察举选士制度
一、 汉代的教育体制
中央官学 ——太学
官学
——鸿都门学 ——宫邸学
地方官学
初级程度的蒙学
私 学 (书馆)
高级程度的经师收徒讲学 (经馆)
二、汉代的官学 (一)太学
汉武帝元朔五年(前124年),朝廷为博士 置弟子50人,这是汉代太学建立的标志。, 也标志着以经学教育为基本内容的中国封 建教育制度的正式确立。
(二)察举的科目
察举的科目可分为两大类:常科 和特科 察举常科中最主要的是孝廉科,还有秀才、明经、童子科
等科目。
特科中最主要的科目、也是最制度化的科目是贤良方正。
陕西省委把“孝廉”作为选拔领导干部的标
准
中共陕西省委书记李建国谈到公道正派地选人用人时表示: 各级领导干部是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坚强组织者, 也该是群众公认的有人格魅力的人。那些荣辱不分、德行 不良、不敬不孝的人,绝不能提拔重用。(《人民日报》)
三、汉代的私学
1、初级程度的蒙学
西汉初,塾师将秦代留下的三种识字课本《苍颉》、《爰 历》、《博学》合并为《苍颉篇》。汉武帝时司马相如作 《凡将篇》,元帝时史游作《急就篇》,成帝时李长作 《元尚篇》。王莽当政时,扬雄作《训纂篇》。
初级程度的蒙学还有“乡塾”。“乡塾”的教师称“塾师” 或“孝经师”,主要教学《孝经》、《论语》。
(五)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二、汉代“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确立
汉初统治者奉行主张“无为而治”的黄老 学说(道家为核心,融合其他)。
在文教方面,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在《对 贤良策》中提出的三大建议,确立了“罢 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
思考: 儒家在如何治民的问题上有哪些优势?
1、设置时间和发展:
2、太学的教师与学生:博士(博士首席西汉称仆射,东汉 时称祭酒 )和博士弟子(东汉时称“诸生”或“太学 生” )。
3、太学的教学内容:从今文经学到古文经学。
今文经学—微言大义,谶纬迷信—官学
古文经学—训诂考据,文字名物—私学
4、太学的教学形式:个别教学、大都授、次第相传。
这一制度的实行,标志着汉代太学的建立。
(三)以儒术取士
察举最盛的孝廉科,就是选取具备儒家的“孝”、“廉” 美德的人士
而明经科则是专取通晓一门儒经的学者 太学生通过考课,通一经者即补为官。
(四)视学制度
作用和影响 :
一是确立了教育为治国之本的地位; 二是儒家经学成为教育的主体内容。
首先,它是一种提醒。将道德标准纳入考核标准,是一种 事前的提醒,它提醒为政者在取得职位前应认识到,丧失 了基本的道德水准,就是丧失了为官的前提条件。试想, 一个荣辱不分、德行不良、连自己父母都不关爱的人,又 怎能指望他亲民如水、造福一方呢?
同时,它也是一种激励。道德考核使具有较高政治素养和 道德水准的人能够实现其为官谋政的愿望,这无疑会激发 人们强烈的道德意识。
一、学校设置上的新举措 (一)立国子学与太学并列
西晋时期,在统治阶级内部形成一个贵族 阶层──门阀世族。为了保证他们受教育的 特权,晋武帝咸宁二年(276年)在太学之 外另立国子学,四年(278年)设置国子祭 酒、博士各一人,助教十五人,以教生徒。
(二)郡国学校制度的建立
北魏统治者又重视经学,不仅设立了国子学和太 学,献文帝天安元年(466年)还普遍设置了州 郡学,并建立了郡国学校教育制度。
(三)地方学校
文翁兴学:景帝末年,蜀郡太守文翁欲移 风易俗,推行教化,先从郡吏中选派聪慧 者十余人到长安,就学于博士,这可谓最 早的委托培养措施。
至平帝元始三年(公元3年)颁布地方官学 学制。要求各级地方政府普遍设学:设在 郡国的称为“学”,设在县的称为“校”, 设在乡的称为“庠”,设在村落(“聚”) 的称为“序”。
(一)设五经博士
博士是掌管典籍簿册的咨政议政官员,诸子、术 数、方技等都立博士。汉武帝建元五年(前136年) “置五经博士。”
(二)建立士弟子制
元朔五年(前124年)汉武帝采纳丞相公孙弘的建议,由 朝廷为五经博士选置弟子,有固定的名额和选拔标准,并 享有官方给予的待遇,这就是博士弟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