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假字

合集下载

名词解释通假字

名词解释通假字

名词解释通假字
通假字是指在古代汉字中,一些字形相近、音相近或意义相近的汉字互通使用的现象。

这些字虽然形、音、义不尽相同,但却可以相互替代使用,造成了很大的混淆和困惑。

通假字的存在给古代文化和文献研究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因为同一个字在不同的文献中可能会有不同的写法。

这也给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因为有时候我们并不知道该用哪一个字。

许多通假字在现代汉语中已经被淘汰或规范化,但仍有一些通假字被保留下来,比如“夜”和“晚”,“乘”和“程”,“丧”和“喪”等。

因此,了解通假字的存在和含义,对于正确理解古代文献和现代汉语的使用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 1 -。

通假字的例子

通假字的例子

通假字的例子
通假字是指在古文中,有些字可以代表其他字的意思或者发音,而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再使用这些通假关系。

以下是一些通假字的例子:
1.“说”通“悦”,表示喜欢、高兴,如《论语》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中的“说”就是“悦”的意思。

2.“女”通“汝”,表示第二人称代词“你”,如《木兰诗》中“不见复关,
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中的“女”就是“汝”的意思。

3.“亡”通“无”,表示没有,如《扁鹊见蔡桓公》中“桓侯体痛,使人索扁
鹊,已逃秦矣。

”中的“亡”就是“无”的意思。

4.“惠”通“慧”,表示聪明,如《伤仲永》中“甚矣,其之谓也。

”中的“惠”
就是“慧”的意思。

5.“厝”通“措”,表示放置、安置,如《愚公移山》中“帝感其诚,命夸娥
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

”中的“厝”就是“措”的意思。

通假字大全

通假字大全

文言文常见通假字案:通“按”。

例: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罢:通“疲”。

例:罢夫赢老易于而咬其骨。

颁:通“班”。

例: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板:通“版”。

例: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暴:通“曝”。

例: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桮:通“杯”。

例:沛公不胜桮杓,不能辞。

倍:通“背”。

例: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被:通“被”。

例:被明月兮珮宝璐。

辟:通“避”。

例:其北陵,文王所辟风雨也。

辟:通“僻”。

例: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弊:通“敝”。

例: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

徧:通“遍”。

例:小惠末徧,民弗从也。

宾:通“傧”。

例: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不:通“否”。

例:或师焉,或不焉。

材:通“才”。

才能。

例:食之不能尽其材。

裁:通“才”,刚刚。

例: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采:通“彩”彩色,颜色。

例: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仓:通“苍”,黑色。

例:要离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藏:通“脏”脏腑。

例:末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

唱:通“倡”,倡导。

例: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

钞:通“抄”,抄写。

例:适中手自钞录。

雠:通“仇”,仇敌,仇人。

例: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

绌:通“黜”,罢免官职。

例:屈平既绌。

从:通“纵”,合纵。

例: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淬:通“焠",金属器械烧后放入水中。

例: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

厝:通“措”,放置。

例:一厝朔东,一厝雍南错:通“措”,放。

例: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当:通“挡”,遮挡,抵挡。

例: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操者。

党:通“倘”,倘若,偶然。

例: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

道:通“导’,引导。

例:故善者困之,其次利道之。

得:通“德”,恩惠。

例:所识穷乏者得我钦?度:通“渡”,渡过,越过。

例:一夜飞度镜湖月。

队:通“坠,坠落。

例:星队、木鸣、国人皆恐。

堕:通“隳”,毁弃。

例: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而:通“尔”,你。

例:某所,而母立于兹。

蕃:通“繁”,多。

什么是通假字呢

什么是通假字呢

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有人认为部分通假字就是古人所写的白字(别字)。

1.同音异字通假例: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duó)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dù)。

”反归取之。

“坐”通“座”“反”通“返”2.音异形异字通假例: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最喜小儿亡赖”的“亡”,通“无”,因而读“wú”,不读“wáng”。

王维《鹿柴》的“柴”是通假字。

古代“柴”指有篱落的村墅,也指行军时在山上扎营,立木划定的某些区落。

本诗的题目“鹿柴”是一地名,其“柴”通“寨”,所以应读作“zhài”,不读“chái”。

而在《逢雪宿芙蓉山主人》的“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中的“柴”字,不是通假字,所以读“chái”。

3.音异形似字通假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说”通”悦”。

4.音近形似字通假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风吹草低见牛羊”(北朝民歌《敕勒歌》古语“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句中的“见”都是通假字,都通“现”,显现,显露出来之意,因此读“xiàn”,不读“jiàn”。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中“无”字是通假字,通“勿”,读wù,四声表示"别'"不要'的意思。

通假字大全

通假字大全

文言文常见通假字案:通“按”。

例: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罢:通“疲”。

例:罢夫赢老易于而咬其骨。

颁:通“班”。

例: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板:通“版”。

例: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暴:通“曝”。

例: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桮:通“杯”。

例:沛公不胜桮杓,不能辞。

倍:通“背”。

例: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被:通“被”。

例:被明月兮珮宝璐。

辟:通“避”。

例:其北陵,文王所辟风雨也。

辟:通“僻”。

例: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弊:通“敝”。

例: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

徧:通“遍”。

例:小惠末徧,民弗从也。

宾:通“傧”。

例: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不:通“否”。

例:或师焉,或不焉。

材:通“才”。

才能。

例:食之不能尽其材。

裁:通“才”,刚刚。

例: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采:通“彩”彩色,颜色。

例: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仓:通“苍”,黑色。

例:要离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藏:通“脏”脏腑。

例:末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

唱:通“倡”,倡导。

例: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

钞:通“抄”,抄写。

例:适中手自钞录。

雠:通“仇”,仇敌,仇人。

例: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

绌:通“黜”,罢免官职。

例:屈平既绌。

从:通“纵”,合纵。

例: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淬:通“焠",金属器械烧后放入水中。

例: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

厝:通“措”,放置。

例:一厝朔东,一厝雍南错:通“措”,放。

例: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当:通“挡”,遮挡,抵挡。

例: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操者。

党:通“倘”,倘若,偶然。

例: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

道:通“导’,引导。

例:故善者困之,其次利道之。

得:通“德”,恩惠。

例:所识穷乏者得我钦?度:通“渡”,渡过,越过。

例:一夜飞度镜湖月。

队:通“坠,坠落。

例:星队、木鸣、国人皆恐。

堕:通“隳”,毁弃。

例: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而:通“尔”,你。

例:某所,而母立于兹。

蕃:通“繁”,多。

通假字总结

通假字总结

通假字总结通假字:于(xū),通"吁". 泮,通“畔”,边岸。

古今异义:至于:古义指到了,今义表示到达某种程度或另提一事. 以为:古义指"把.....当作....."今义指认为涕:古义指眼泪.今义指鼻涕子:"古义指对人的尊称.今义指儿子宴:古义指欢聚.今义指请人吃酒饭. 氓之蚩蚩:氓(méng):民众,百姓.今常用义为"流氓" 士贰其行:贰:不专一,有二心,动词.今常作数词"二"的大写女也不爽:爽:古义指差错,今义指爽快. 词类活用: 二三其德:数词"二三",带宾语"其德",用作动词.三心二意. 特殊句式: 氓之蚩蚩:定语后置."蚩蚩"是"氓"的定语,即"蚩蚩之氓" 秋以为期:介词宾语前置."秋"是介词"以"的宾语,前置,即"以秋为期"【氓之蚩蚩】古义:民众,百姓,读“méng”今义:流氓,读音:“máng”【泣涕涟涟】古义:眼泪今义:鼻涕【总角之宴】古义:欢聚今义:宴会【三岁食贫】古义:多年今义:三岁的年龄【君子所依】古义:将军今义:通指品德高尚的人【小人所腓】古义:士兵今义:通指品行卑劣的人那个人老实忠厚,拿布来换丝(有两说,皆可通。

一是将“布”释为布匹,则“抱布贸丝”意为拿着布来换我的丝;二是将“布”释为古钱币,则“抱布贸丝”意为拿着钱来买我的丝)。

并不是真的来换丝,到我这来是商量婚事的。

送你渡过淇水,直送到顿丘。

不是我故意拖延时间,而是你没有好媒人啊。

请你不要生气,把秋天订为婚期吧。

登上那倒塌的墙,遥望那来的人。

没看见那来的人,眼泪簌簌地掉下来。

终于看到了你,就又说又笑。

你用龟板、蓍草占卦,没有不吉利的预兆。

你用车来接我,我带上财物嫁给你。

通假字

通假字

通假字七组1、肉祖伏斧质请罪质通“锧”2、可予不不通“否”3、召有司案图案同“按”4、相如度秦王特以诈详为予赵城详通“佯”,假装5、孰计议之孰同“熟”,仔细6、奏盆缻同“缶”7、与雒阳宋孟及刘礼同师雒通“洛”8、由此于错有郤郤通“隙”嫌隙,裂痕9、卒受大戮卒通“猝”突然10、已倍亲而仕倍通“背”离开11、匈奴至为偶人象郅都象通“像”12、与其属之乡月氏乡通“向”13、发导绎绎通“译”14、并南山并“傍”,靠近15、堂邑父故胡人故通“固”,本来16、竟不能得月氏要领要通“腰”,衣腰17、叔带持要而哭要通“腰”18、韩厥告赵朔趣亡趣通“促”赶紧,尽快19、而朔妇免身免通“娩”20、衣以文葆葆通“褓”,婴儿被子21、故见龟策见通“现”22、俾倪故久立俾倪通“睥睨”,斜视的样子23、辞决而行决通“诀”24、北乡自刭以送公子乡通“向”25、三年不蜚又不鸣蜚通“飞”26、诸侯振惊振惊通“震惊”27、汙邪满车汙通“污”28、黄金午溢溢通“镒”29、合尊促坐尊通“樽”,酒器30、髡尝在侧尝通“常”31、约要父子耕畜要通“邀”32、欲隐勿见见通“现”,出现33、天解杂乱纷纠者不控捲捲通“拳”,拳头34、老弱罢于内罢通“疲”35、马陵道陕陕通“狭”36、禽夏说阏分禽通“擒”37、致于戏下戏通“麾”38、从间道萆山而望赵军萆通“蔽”39、背水陈陈通“阵”40、于是信,张耳详弃鼓旗详通“佯”,假装41. 兵法右倍山陵倍通“背”42. 与项王有郄郄通“隙”,隔阂43. 争塗塗通“途”,道路44. 僇先人僇通“戮”,羞辱45. 身操版插插通“锸”,挖土工具46. 所过城邑皆畔燕而归田单畔通“叛”47. 适人开户适通“敌”48. 楚兵罢食尽罢通“疲”49. 自陈以东傅海傅通“附”,附着.靠近50. 辟易数里辟通“避”51. 目摄之摄通“慑”,威慑52. 嘿而逃去嘿通“默”53. 北购于单于购通“媾”,和好54. 跪而蔽席蔽通“撆”,拂拭55. 戒日戒通“诫”,告诫56. 田光俛而笑曰俛通“俯”,低头57. 其意不厌厌通“餍”,满足。

60个常见通假字

60个常见通假字

60个常见通假字1.案:通“按”,审察,察看,动词。

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 2.罢:通“疲”,疲劳,形容词。

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

(《论积贮疏》)3.颁:通“斑”。

颁白,头发花白,形容词。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寡人之于国也》)4.板:通“版”,字版,名词。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活板》)5.倍:通“背”,背叛,忘记,动词。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鸿门宴》)6.被:①通“披”,穿着,动词。

闻妻言,如被冰雪。

(《促织》)②通“披”,覆盖在肩背上,动词。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

(《屈原列传》)7.辟:通“避”,躲避,动词。

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

(《崤之战》)8.弊:通“敝”,困乏,衰败,形容词。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出师表》)9.不:通“否”,不,副词。

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10.材:通“才”,才能,名词。

食之不能尽其材。

(《马说》)11.裁:通“才”,刚刚,副词。

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促织》)12.采:通“彩”,色彩,颜色,名词。

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鸿门宴》)13.雠:通“仇”,仇敌,仇人,名词。

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

(《伶官传序》)14.绌:通“黜”,罢免官职,动词。

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屈原列传》)15.从:通“纵”,与“横”相对,名词。

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过秦论》)16.当:通“挡”,遮挡,动词。

垣墙周庭,以当南日。

(《项脊轩志》)17.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动词。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18.而:通“尔”,你的,人称代词。

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19.反:通“返”,往返,动词。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愚公移山》)20.奉:通“俸”,俸禄,薪俸,名词。

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

(《触龙说赵太后》)21.衡:①通“横”,跟“竖、直”相对,名词。

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

通假字大全

通假字大全
《核舟记》
23.衡
同“横”
与“竖”相对
左手倚一衡木
《核舟记》
24.简
通“拣”
挑选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核舟记》
25.有
同“又”

身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核舟记》
26.与
通“举”
推举、选拔
选贤与能
《大道之行也》
27.矜
通“鳏”
老而无妻的人
矜、寡、孤、独
《大道之行也》
28.曾
通“层”
层叠
荡胸生曾云
《望岳》
29.阙
欲信大义于天下
《隆中对》
56.已
通“以”

自董卓已来
《隆中对》
57.简
通“拣”
挑选
是以先帝简拔以
《出师表》
58.阙
通“缺”
缺点、不足
必能裨补阙漏
《出师表》
59.说
通“悦”
高兴
公输盘不说
《公输》
60.距
通“拒”
抵挡
子墨子九距之
《公输》
61.圉
通“御”
抵挡
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公输》
62.诎
通“屈”
折服
公输盘诎
1.强
通“僵”
僵硬
项为之强
《童趣》
2.说
通“悦”
愉快、高兴
不亦说乎
《〈论语〉十则》
3.女
同“汝”

诲女知之乎
《〈论语〉十则》
4.知
通“智”
聪明
不知为不知
《〈论语〉十则》
5.见
通“现”
出现
路转溪头忽见
《西江月》
6.乌

古文字通假字大全

古文字通假字大全

古文字通假字大全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通假字,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通假字,包括古今字、异体字和狭义的通假字。

古今字:古已有之,今又造字。

新字成为长期工。

如苏东坡的《石钟山记》中的“莫”,为“暮”之古字,被“借”为否定副词“不”、“没有谁”的意思,故又造“暮”字。

异体字:同一个意思,不同的写法。

通假字:音同本字,借来一用。

借来的字只能作为临时工。

如“说”与“悦”;如“蚤”与“早”;如“当”与“倘”。

其特点是“因音通假”。

通假又叫通借,前人也称为假借,是古人用字写词时本有其字而不用,却用一个音同音近的字来代替的现象。

原本当用的字叫本字,临时用来替代本字的那个字叫通假字或通借字(简称借字)。

例如:① 庄公寤生,惊姜氏。

(《郑伯克段于鄢》)② 举错不可不察也。

(《张释之传》)③ 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

(《系辞下》)十分明显,例①的寤本应用牾,牾训逆,牾生即逆生;例②的错本应用措,放置的意思;例③的信与屈相对,本应用伸,意思才能通畅。

然而这些文句的作者没有用本来该用的字,而用了意思毫不相干只是音同音近的字来代替。

这就是古书中的所谓通假现象。

这里的寤、错、信三字是通假(借字),牾、措、伸则分别为它们的本字。

在辨识通假字时要注意两点:(一)要有古音韵的常识。

所谓音同音近是就古音而言的,不是指的今音。

古今语音变化很大,古代音近的字,到现在不都还音同音近,有的可能变得完全不同近了;而原本读音不同不近的字,又有可能变得相同相近。

所以当我们以声音为线索去辨认通假时,千万不可只据今音作准则。

(二)在没有别的例证时,不可只据音同音近而轻言通假。

判定某字借用为某,一定要有充分的证据和理由。

有的学者过分强调“以声求义”,把根本不是通借武断为通借而将古书解错的例子不少,我们应引以为戒。

对于古书中常见的通假字,古今注文中多有注明,《辞源》、《辞海》一类普通字书中也有释例,初学者应该通过阅读和勤查工具书去掌握一批常用的通假字。

通假字

通假字

第四、音近形异 例13: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三峡〉 阙què ——缺quē
例14:张良出,要项伯。
要yà o——邀yāo
第五、音异形似
例16: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被bè i—披pī
披在身上
课后作业:
• 在笔记本上整理必修1-5 课本上的通假字。
• 格式:通假字-本字-意义
倍——背 背弃
(二)凭借字形,辨析通假。 由于多数通假字字形相似,其中大多是用笔画少的 字代替笔画多的本字,所以还可凭借字形去辨析通假字。 例3:操吴戈兮被犀甲。——屈原《国殇》
被——披 穿在身上
例4:五万兵难卒合。——《赤壁之战》
卒——猝 仓猝间
(三)常用通假字,要尽量多记。 前面讲到根据读音,寻求本字,但是文言文中字 的读音是按古音读的,与今天对某个字的读音不完全 相同。 例5:千里而袭我,亦已罢极。
第二、音同形异 •例9: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颁: 通“斑”; 头发花白,形容词
例10:旦日不可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 蚤——早zăo
第三、音近形似 例11: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 从có ng——纵zò ng
例1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烛之戊退秦师〉
共gò ng——供gōng
通假字的类别
• 1.音同(近)通假 • 从声音上看,通假字与本字具有或同音或音 近的关系。例如: ① 信以结之,则民不倍。(《礼记· 缁衣》) ②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孟子· 公孙丑》) ③ 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 (《庄子· 逍遥游》) ④ 详为予赵城。 注:例① 的“倍”和例②的“畔”分别是 “背”和“叛”的借字,倍与背、畔与判同音; 例③的“培”和例④的“详”分别是“凭”和 “佯”的借字,培与凭、详与佯是音近 。

通假字大全

通假字大全

高考语文文言文通假字大全1.党:通“倘”;倘若,偶然。

副词。

“风雨之不时,怪星之党见,”2.道:同“导’;引导。

动词。

“故善者困之,其次利道之,。

3.得:通“德”;恩惠。

名词。

“所识穷乏者得我钦?”4.吊:同“掉”;落。

动词。

“连一根针吊在地下都听得见响!”5.丁宁:同“叮咛”嘱咐。

动词。

“府吏见丁宁,结誓不别离。

”6.读:通“逗”;即现在的“,”。

名词。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7.度:同“渡”;渡过,越过。

动词。

“一夜飞度镜湖月”’8.队:通“坠;坠落。

动词。

“星队、木鸣、国人皆恐。

”9.敚:同“夺”;强取,夺取。

动词。

“再敚门,门闭不得出。

”10.堕:通“隳”;毁弃。

动词。

“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11.而:通“尔”;”你的。

代词。

“吾乃与而君言,汝何为者也?”12.而:同“如”象。

形容词。

“军惊而坏都舍。

13.尔:同“耳”罢了。

语气助词。

“时人伤之,为诗云尔。

”14.蕃:通“繁”;多。

形容词。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15.反:同“返,返回。

动词。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1”16.奉:通“俸”俸禄,薪俸。

名词。

“弘位在三公,奉禄甚多。

”17.奉:同“捧”两手托着。

动词。

“王必无人,臣愿奉璧往使。

18.缶:同“缻”盛酒浆的瓦器。

名词。

“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

”19.拂:同“弼”;辅弼。

动词。

“入则无法家拂土。

20.父:同“甫”,古代在男子名字下加的美称。

名词。

“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21.盖:通“盍”,为什么。

疑问代词。

“兴化部是日遂淩出华林部远甚。

”22.干:通“岸”“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23.估:通“贾”;商人。

名词。

“舟中估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

”24.灌:通“盥”;洗手。

动词。

“媵人持汤沃灌。

”25.函胡:同“含糊”形容词。

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26.曷:同“何”;什么。

疑问代词。

“蹈死不顾,亦易故哉?”27.衡:通“横”跟竖、直相对。

名词。

“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

通假字汇总

通假字汇总

课文中出现的通假字(150个)1.案:通“按”,察看例如:召有司案.图。

(《廉颇蔺相如列传》)2.颁:通“斑”例如: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寡人之于国也》)3.板:通“版”例如: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活板》)4.倍:通“背”,违背例如: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鸿门宴》)5.辟:通“避”,躲避例如: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

(《殽之战》)6.弊:通“敝”,困乏,疲惫例如: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王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过秦论》)7.辩:通“辨”,区别例如:此大小之辩.也。

(《逍遥游》)8.裁:通“才”例如: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促织》)9.采:通“彩”,色彩例如: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登泰山记》)10.飡:通“餐”例如:适莽苍者,三飡.而反。

(《逍遥游》)11.唱:通“倡”,倡导例如: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三民主义、五权宪法……(《〈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12.沈:通“沉”例如:暮霭沈沈..楚天阔。

(《雨霖铃》)13.绌:通“黜”,贬黜例如: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屈原列传》)14.垂:通“陲”,边关例如: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

(《白马篇》)15.歠:通“啜”,给水喝例如: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餔也,无不歠.也。

(《勾践灭吴》)16.趣:通“促”,催促例如:巫妪何久也?弟子趣.之。

(《西门豹治邺》)17.卒:通“猝”,突然例如:卒.然边境有急。

(《论积贮疏》)18.卒:通“猝”,仓促例如:五万兵难卒.合。

(《赤壁之战》)19.淬:通“焠”,金属器械烧后放入水中一浸叫焠,俗称“蘸火”。

这里指用药浸泡例如:使工以药淬.之。

(《荆轲刺秦王》)20.厝:通“措”,放置例如: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愚公移山》)21.错:通“措”,措施例如: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离骚》)22.道:通“导”,引导例如: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

通假字

通假字

通假字通假字,汉字的通用和假借的简称。

所谓通假,就是两个字通用,或者这个字借用为那个字,它们之间语音相同或相近,并没有意义上的联系,所以又称同音通假或同音假借。

(1)通假字的形式①“本无其字”的假借字。

古代文字少而所记事物多,文字常常不够用,想记一事而无其字,只有借一同音字来代替。

②“本有其字”的通假字。

古人写作时,不用原字或仓促间想不起原字,而写成了另外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这就是“本有其字”的通假字。

(2)通假字的种类①“声旁字”代替“形声字”。

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口技》)(坐——座)②“形声字”代替“声旁字”。

例: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庭——廷)③同声旁的字互相代替。

例:无陇断焉。

(《愚公移山》)(陇——垄)④音同或音近的字相互代替。

例: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惠——慧)各册通假字七年级(上册)1、项为之强.《童趣》——强通僵,僵硬。

2、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通悦,高兴。

3、诲女.知之乎《〈论语〉十则》——女通汝,你。

4、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十则》——知通智,智慧、聪明。

5、一切乌.有《山市》——乌通无。

6、裁.如星点《山市》——裁通才。

7、尊君在不.《陈太丘与友期》——不通否。

(8、路转溪头忽见.《西江月》——见通现,出现。

)七年级(下册)9、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扳通攀,牵、引。

10、贤于材.人远矣《伤仲永》——材通才,才能。

11、对镜帖.花环《木兰诗》——帖通贴,粘贴。

1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孙权劝学》——邪通耶,语气词。

13、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知通智,智慧、聪明。

14、满坐.寂然《口技》——坐通座,座位,此处指座上的人。

15、止.有剩骨《狼》——止通只。

八年级(上册)16、便要.还家《桃花源记》——要通邀,邀请。

17、身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有通又。

18、诎.右臂支船《核舟记》——诎通屈,弯曲。

200个通假字

200个通假字

高考通假字1.案:同“按” ,审察,察看。

动词。

“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2.罢:通“疲” ,疲劳。

形容词。

“罢夫赢老易子而咬其骨。

”3.颁:通“班”“斑” ;头发花白。

形容词。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4.板:同“版” ,字版。

名词。

“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5.暴:同“同曝”晒。

动词。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6.桮:同“杯” ,酒器。

名词。

“沛公不胜桮杓,不能辞。

”7.倍:通“背” ,背叛、忘记。

动词。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8.倍:同“背”,背叛、违背。

动词。

“倍道而妄行,则天不能使之吉。

”9.被:通“披” ,顶。

动词。

“被明月兮珮宝璐。

”10.俾倪:同“睥睨” ,斜着眼看。

形容词。

“见其客朱亥,俾倪 . ”11.辟:通“避”,躲避。

动词。

“其北陵,文王所辟风雨也。

”12.“敝”:通“弊”,弱点。

形容词。

“秦有余力而制其敝”13.徧:同“遍”,遍及、普遍。

动词。

“小惠末徧,民弗从也。

”14.宾:同“傧” ,迎接客人的人。

名词“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15.不:同“否” ,不。

副词。

“或师焉,或不焉。

”16.材:同“才” ,才能。

名词。

“食之不能尽其材。

”17.裁:通“才” ,刚刚。

副词。

“手裁举,则又超忽(遥远貌)而跃。

”18.采:同“彩”,彩色、颜色。

名词。

“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19.仓:同“苍” ,黑色。

名词。

“要离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20.藏:同“脏”,脏腑。

名词。

“末至二三里,摧藏马悲哀。

”21.廛:通“缠”,量词。

“胡取禾三百廛兮 ?”22.唱:通“倡”,倡导。

动词。

“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23.钞:同“抄” ,抄写。

动词。

“适中手自钞录。

”24.雠:同“仇” ,仇敌、仇人。

“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25.鉏:同“锄” ,锄头。

名词。

“鉏櫌棘矜 , 非铦xiān(锋利)于钩戟长铩也。

”26.绌:通“黜” ,罢免官职。

动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假字通假字(一)什么叫通假字?通假又叫通借,前人也称为假借,是古人用字写词时本有其字而不用,却用一个音同音近的字来代替的现象。

原本当用的字叫本字,临时用来替代本字的那个字叫通假字或通借字(简称借字)。

例如:① 庄公寤生,惊姜氏。

(《郑伯克段于鄢》)② 举错不可不察也。

(《张释之传》)③ 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

(《系辞下》)十分明显,例①的寤本应用牾,牾训逆,牾生即逆生;例②的错本应用措,放置的意思;例③的信与屈相对,本应用伸,意思才能通畅。

然而这些文句的作者没有用本来该用的字,而用了意思毫不相干只是音同音近的字来代替。

这就是古书中的所谓通假现象。

这里的寤、错、信三字是通假(借字),牾、措、伸则分别为它们的本字。

通借虽然前人也谓之假借,也是“依声托事”而借音表义,但是它与六书之一的“假借”是不同的。

六书中的假借是造字的一种法则,是不给某些词造专门书写符号而借用他词书写符事情来替代的法则,是“本无其字”的“依声托事”,没有所谓本字可言(后世再造本字者除外);通借则是古人用字的一种变通现象,即放着本字不用而临时借用音同音近的他字来替代,是“本有其字”的“依声托事”。

为什么会产生本有其字而不用的通假现象呢?原因很多。

从根本上说,汉字虽然是以象形、象意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表意文字体系,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它并不能实现形与义的完全统一,因而在造字之初便有了假借。

这说明汉字作为记录汉语的符号,本来就是允许和存在着借音表义的。

用字的通假和造字的假借虽有不同,但在借音表义这一点上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只要在使用过程中能做到约定俗成、得到社会的公认就不会造成交际的障碍。

因此,某些通假现象在某个时代通行,当时的人们习以为常,并不以之为怪。

在没有正字法、也没有能促进用字规范化的工具书的古代,人们用字不像后世那样严格。

另外,汉字在隶变之后,字形的直观表义功能已不复存在,音同音近的字又多,形体也难记,人们在仓猝下笔之际不及熟计,也自然易写“别字”,正如郑玄所说的:“其始书也,仓卒无其字,或以声类比方假借为之,趣于近之而已。

”至于有的典籍书已亡佚,后来只能根据某人的口授再笔录流传,笔录之时,也容易注重声而忽视字形。

某些“别字”流传久了,也就渐渐相沿成了习惯,所以古书中的许多通假字与其本字之间的对应关系(即某通某)是相当固定的。

古书中大量使用通假字,是造成古书难读的原因之一。

碰到通假字定要打破其字表的束缚,“以声求义”,找同它的本义,不能望文生义而“硬解”。

清代学者王念孙说得好:“字之声同声近者,经传往往假借。

学者以声求义,破其假借之字而读之以本字,则涣然冰释;如其假借之字而强为解,则诘为病矣。

”前人将上面所举例①“庄公寤生”的“寤”即如其字面解为“寐寤”,“谓武姜寐时生庄公,至寤时始觉其生。

”一觉醒来孩子已生下,又何“惊”之有?所以这样的解释是“以文害辞”,可见明通假对阅读古书的重要。

(二)通假字与被通假字之间的关系古书用字的通假现象是复杂的。

从不同的角度观察,通假字与被通假字之间具有不同的关系。

主要有:1.从声音上看,通假字与被通假字具有或同音、或双声、或迭韵的关系。

例如:① 信以结之,则民不倍。

(《礼记·缁衣》)②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孟子·公孙丑》)③ 故九万里则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

(《庄子·逍遥游》)④ 没死以闻。

(《战国策·赵策》)⑤ 登是南邦。

(《诗经·大雅·云汉》)⑥ 从弟子十人所。

(《史记·滑稽列传补》)例① 的“倍”和例②的“畔”分别是“背”和“叛”的借字,倍与背、畔与判同音;例③的“培”和例④的“没”分别是“凭”和“冒”的借字,培与凭、没与冒是双声;例⑤的“登”和例⑥的“所”分别是“成”和“许”的借字,登与成、所与许迭韵。

2.从字形上看,通假字或被通假字如果是形声字的话,则多具有相同的声符。

由于汉字中形声字占的比例极大,通假以音同音近为前提,所以通假多见于形声字,而于形声字中又特以具有相同声符者居多。

例如:财—材、涂—途、常—尝、倡—唱、底—砥、鄂—愕、匪—斐、静—净、僇—戳、说—脱、讼—颂、廪—懔、锡—赐、刑—形、政—征、悟—晤,等等。

当然,声音相同相近的字并不限于声符相同的形声字,因而通假字与被通假字也并非都如此,比如:由—犹、时—伺、趣—促等,则是另外的情形,只是所占的比例交小罢了。

3.从借代关系上看,通假字与被通假字有单借和互借之别。

所谓单借,是指甲能借乙,乙却不能借甲。

比如:屈伸的伸能借用诚信的信来替代,而诚信的信却不能借用伸字来替代;背弃的背能借用倍娄的倍来替代,而倍数的倍却不能借用背弃的背来替字和乙字可以互替代,即甲为本字时乙为借字,乙为本字时则为借字。

例如:① 及以至是,言不辱者,所谓强颜耳,曷是贵乎?(《报任安书》)② 年八十已上,赐米人月一石,肉二十年,酒五斗。

(《汉书·文帝纪》)③ 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论积贮疏》)④ 江河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皓皓乎不可尚乎。

(《许行》)例①“以”是借字,“已”为其本字;例②“已”为借字,“以”为其本字。

“以”与“已”互为通假。

例③“上”是借字,“尚”为其本字;例④“尚”为借字,“上”为其本字。

“尚”与“上”互为通假。

类似的例字还有:爱—哀、才—裁、故—固等。

古书用字的通假现象以单借为多,互借较少。

4.从对应字数上看,通假字与被通假字一般是一对一的关系,即一个字仅被另一个字借用,但也有不少的字可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借用,形成一对几的关系。

例如“辨”字:① 主齐盟者,谁能辨焉?(《左传·昭公元年》)②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③ 望于山川,辨于众神。

(《史记·五帝纪》)④ 其于宗庙朝,辨辨言,唯谨尔。

(《史记·孔子世家》)例① 杜预注云:“辩,治也。

”治办之意,即借为“办”;例②郭庆藩《集释》云:“辨,读为变”;例③今《尚书·舜典》“辩”作“徧”(遍);例④《论语·乡党》“辩辨”作“便便”。

是“辩”可被办、变、徧(遍)、便等几个字共同借用。

此外,距通柜、讵、巨;可通嫠、来、賚、僖;適、谪、敵、啻;能可通耐、乃、暱、而等,都属于这一类。

(三)通假字的辨识前面说过,通假是借音表义,以音同音近为前提,所以辨识通假字主要是以声音为线索。

阅读中遇到某一个字不能用其本义或引申义去解释时,就应考虑到是否存在通假的问题。

例如《论语·阳货》:“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

”这一句中的“归”字当作何解释呢?若依《说文》,归的本义是指女子出嫁,这用在本句显然不通;若有归的引申义“归还”似乎可通,但孔子并未借给阳货豚,又何以言归还?联系上下文意,是阳货想通过送豚给孔子,好让孔子依礼回拜时见到孔子,句中归字归是赠送的意思。

然而归字的本义和引申义中都没有赠送这一义项,可见古有赠送食物的专字“馈”与“归”音近,意思又正好吻合,于是可以初步断定归是馈的错字。

查同书《微子》,又有“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之语,归同样当借为馈(意思是说齐国像馈赠美味一样将女乐声送给鲁国)。

再查别的古书,还有同类例证。

这说明归借为馈,已沿用成习,并非偶然。

这是同类例证。

另外,古书中往往有不同的书同记一事而用字互异的情况,这也是我们弄清通假现象的好材料。

“[阳货]归孔子豚”一句,郑玄注本即“归作馈”。

这是异文例证。

有了这些同类例证和例异文例证,归为馈的借字就可以确定无疑了。

在辨识通假字时要注意两点:(一)要有古音韵的常识。

所谓音同音近是就古音而言的,不是指的今音。

古今语音变化很大,古代音近的字,到现在不都还音同音近,有的可能变得完全不同近了;而原本读音不同不近的字,又有可能变得相同相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